教育知识与能力总结范文

时间:2023-06-12 16:4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知识与能力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知识与能力总结

篇1

【关键词】组织领导;创新;社会公关;心理;文化;情商(EQ);实践操作;语言表达

1 综合素质

对体育教师来说的素质,除了专业素质外,这里还包涵有思想、文化、心理、情商(EQ)、社会公关以及身体体能等不同的综合素质。

1.1 思想素质,教师包括体育教师要肩负传道、授业、解惑三大重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就要靠他(她)们了。学生从无知到掌握知识,认识社会,学会做人,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这都要靠老师的辛勤劳动,细心的引导与教育,才能获得成功。这是历史给我们的使命,端正的的思想教育,是教师的根本。

1.2 文化素养。

终有很高的思想觉悟而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也不可能把体育教育工作做好。专业知识就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体育有关项目的技术理论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以及各个项目锻炼所能达到的效果作用。另外,为什么要掌握广搏的文化知识呢?我们要知道体育这个学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与很多学科有必然的联系的。例如:心理、生理、人体解剖、生化、数学、物理、历史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教育学生的角度来说,上面已讲过,教师必须肩负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大重任。试想如果老师没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又怎能完成这三大任务呢?

1.3 心理素质。

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带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在现代教学中学校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就算是有注意心理教育,也只是认为这是班主任的事情,其实不然。心理教育各学科老师都应该关注,特别是体育,因接触学生面广,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感情比较融洽,体育教师所讲的话容易被学生接受。在体育教学中是由师生交感互动的过程对学生整个人格的发展发生极大的影响,什么是健康的心理呢?这首先我们要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办演的角色。第一是文化的传递者,教师是必须要把社会的价值,文化的精华传授给学生。第二是道德与品格的楷模,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表现良好的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行为就是做事要认真负责,言出必行,承受力强、办事公正无私;对学生要亲切友善。

1.4 情商(EQ)

情商是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开朗幽默性格的表现。是勇于面对困难,对待事业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对待别人要和善与关怀,要善于与人沟通和相处的能力。体育教师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主要是面对人,包括领导同事及学生。要虚心倾听他们的不同意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嘉勉的态度。特别是学生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教学工作对象,要了解学生,我们就要善于亲近他们,要和他们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教学工作做好,并以我们良好的行为去影响他们,使他们在你的言传身教下慢慢懂怎样做人。

2 能力结构

能力结构包括专业的操作能力,领导与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公关能力等。

2.1 专业的操作能力,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运动技能的时候。体育教师必须作出正确的示范动作,并要抓住动作要领,使用简单的让学生容易掌握的方法,逐步诱导他们正确掌握你所教的运动技术,要想正确地掌握好专业的操作能力,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掌握钻研教材,并要了解你的教材对象的情况,包括思想,身体素质和性格爱好等。才能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领导与组织能力。

体育教学的场所一般都是在室外或是体育馆等场面比较开阔的地方,学生比较分散。如果组织得不好,不仅收不到好的效果,而且会出现想不到的安全事故隐患。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我们必须知道,当你在上一个班课的时候,你就是这个班的领导者。如何领导组织好这堂课,体育教师是一个主导。第一,要树立你在学生中的威信。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学问的化身,特别是在幼小的学生心目中,他们认为老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因而他们很尊敬和服从老师;就算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已对事物不断认识提高;或者对老师所讲的他们不一定听。但因为老师具备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学生不得不听从教导。第二,要培养好学生骨干,因体育教学比较分散,要利用这些骨干去带领他们的小组或小团体去进行练习。第三,要不失时机地发现在课堂中表现好的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对课堂中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要及时制止与批评教育。体育教师在组织学校的运动会或大型的体育活动中,组织领导能力更不能缺少。

2.3 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你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关键,教师的语言要丰富。逻辑性要强,要幽默,学生听起来就感兴趣,又容易理解,要使自己的语言丰富,首先教师要博览群书,看报、摘录好的词言,其次,要多接触社会,特别是各阶层各体育届等人物的谈话,在他们之间学会很多逝理性,逻辑性强,幽默性的语言,这会对你的教学工作有很大帮助。

2.4 创新的能力。

这作为体育教师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教学工作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为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人,人与人之间不仅在心理、体质、性格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教师就要从差异中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又要根据他们的差异去创设不同的方法去进行教学。

2.5 公关能力。

体育教师是很多时候都要参与社会活动。例如: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或裁判工作。这都会在学生中提高自身的威信,有时候会协助某些大型企业搞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的组织等。这些都需要体育教师经常与当地体育部门有密切的联系,才能提升自身的社会威信及影响力。反过来说体育教师在社会上有了这种威信和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社会效应,使学校开展各种活动都会得到社会的支持,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这种社会公关能力。

以上是本人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结构的一些粗浅见议,可供同行作为努力方向的参考,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Abstract】Pass mathematic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study along with the reform of the nine years system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mathematics teaching material, can make the student have first step of the innovation of the frontier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education have become a point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Key words】Innovation consciousness;Innovation ability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

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文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

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创新教育;地理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40-02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提出了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合作”学习地理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才能在轻松愉快中学会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理所当然地应成为素质的重点和核心,也必然应当是每个教师的重要课题,作为被誉为“思维的体操”的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正确认识地理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地理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地理应用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地理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地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

二、营造地理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地理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这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地理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创新精神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和研究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具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再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能。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给学生足够的心理自由,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展开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在班集体中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

3.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让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篇4

关键词:差异性环境;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全面教育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更何况是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他们在先天不可控的条件下以及为入学之前的不同活动中确立了他们的个性、学习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对人民进行教育,而其涉及的教育方法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务必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先天潜力,通过后天的专业知识学习,在其具有天赋的基础上,迅速进步,成长为相关专业的人才。接下来,我在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方面说明因材施教的应用。

一、对学生进行基础摸底,确认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差异人群的分布情况

因材施教能确保学生学习潜力的最大开发,因此,需要确定差异人群的分布。只有确定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布,教育者才可以在教育方针上有所选择,才能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设定其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使其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有所提升。

二、教育者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知识掌握程度了解之后,教育者要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的计划进行充实。对于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扎实的学生,教育者可以为学生介绍和展示更加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育者可以让学生多进行上机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育者要严抓其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其有所进步。

三、总结在实行差异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教育方法不可能完美无瑕,由于受到外界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原因,肯定会显示出不足之处和问题,教育者在这个时候要对其近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把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改进。而且教育者要与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中的交流,确保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得以解决,教育者的教学方法得以施之有用,从而实现在差异性环境中对学生的全面教育。

总而言之,教育者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掌握程度的摸底,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最后总结问题和不足之处,确保学生掌握初中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篇5

【关键词】学生 创业教育 创业意识

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不仅损害了毕业生的个人利益,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也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光是从就业方面来考虑解决对策已经不足以解决就业问题,所以就必须要引导毕业学生自主创业,将就业意识转变为创业意识,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创业是一个结合机遇、能力、创造性思维来寻求新的事业的过程,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实现了创业,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还会给其他毕业学生带来一定数额的岗位,所以创业对于解决我国就业问题以及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等方面均有很重要的作用,而毕业学生刚从学校出来,没有经验与相关知识,创业往往是以失败告终,所以就有必要加强创业教育,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本文正是基于毕业学生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总结我国创业教育方面的不足,从而提出解决对策。

一、不足

我国相关部门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对高校提出了许多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出台了许多惠及毕业创业学生的政策,甚至建立了很多创新创业的孵化园,但即便如此,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1、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

纵然国家已经有了政策支持,但很多高校领导、大学生甚至是家长都对创业教育颇有微词,其中包括对创业教育的不认可与意识观念的不正确。第一,高校领导、高校老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业指导课程和创业政策分析课程,但仅仅是这样的几门选修课程是远远不够的,纵然有些高校在这方面有了重视,但侧重点却是偏向于对国家政策的分析和对创业现状的总结,这样的做法极其不妥,国家的政策鼓励创业,并且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是创业现状又往往不太乐观,所以高校老师这样的做法就类似于是给了学生一颗糖,甜味正浓立即给了他们一碗苦药,到了最后留在嘴里的就只剩下苦味,于是很多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都临阵退缩。第二,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有误。很多大学生对大学课程是不满意的,认为课程教学浮于表面,教学往往是在理论基础上进行,所以他们的学习也就以记忆为主,忽视了思考的重要性,更忽视了能力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也就认为,创业教育也是对理论的教学,不可能涉及到创业技能方面的知识。第三,毕业学生往往因为出生环境的不同而面临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一般而言,城市学生毕业之后依靠父母亲友的关系就能够迅速找到工作,而农村学生则只能进入求职大军,他们对学生的工作的要求是稳定,而不是创新。所以他们也就不鼓励学生进行有风险的创业,更会排斥创业教育。

2、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没有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众所周知,毕业学生创业依靠的最主要的是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他们大学所学一般只能是一个或者两个专业,而创业所需要的是多方面的知识,他们无法全部掌握。而创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的运用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就需要把创业教育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制定出针对学生专业的不同的创业教育课程。但事实上,我国的创业教育的发展很不足,往往是利用培训机构或者是课余时间教学,重视不足是其一,其二是未能与专业学科联系,创业教育整体来说空泛。

二、建议

1、建立并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建立并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主要指的是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其内容应该与创业结合起来,更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创业教育。就课程体系而言,创业教育的教材最好的就是市场。所以创业教育的课程务必要结合市场需求来制定,所以也就不能够固定,要随时变更。教育的重心不应该再是对政策的解读与分析,这方面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主要是让学生在创业中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作出正确合理的分析,创造能力主要是从创新方面考虑,是指学生要学习到想出科学、个性、特色的创业点子的能力,即能够做出创新而不是一味跟风。

2、加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

在对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中已经提到,课程的设置应该随着市场而变化,所以就会给教学带去了不小的难度,从而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更大。在这一方面,主要考虑两个内容,第一是老师的专业能力方面,进行创业教育的老师最好是有相关的经验,对创业市场有足够的掌握,正如很多学生所提,一个没有求职经历的老师来进行就业指导教育是可笑的,如果老师对创业不了解而来进行创业教育依然是可笑的。第二是教学方式方面,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应该再是单纯的口述式、讲解式,而是更应该听听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想法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的重点也应该放在创业技能上面。所以教学方式最好是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互动来完成创业教育的教学。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学生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具体情况的不足的总结,提出了两个建议。但本文所提的创业教育的建议仅仅包括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这两个方面,课程体系主要指的是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师队伍主要包括老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方法。除此之外,对创业教育的建议还包括对大学生创业观念的培训、建设高校内部以创业为特色的特色文化、加强创业教育的宣传、在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模拟平台等内容。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野外;地质实习;互动式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93-02

地质综合实习为课堂专业知识的补充及深化,是石油地质相关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环节。学生通过将课堂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与实践,旨在学习地层―沉积相―构造的基本特征,分析复杂的地质现象,掌握基本地质工作方法,建立地质学科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工作及科研夯实基础。自重庆北碚实习基地实施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质综合实习以来,学校高度重视该实习基地的建设,多次强调突出实习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探讨有效教学模式,并将其作为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地质综合实习要体现印象深刻、效果突出,野外剖面的完整及美观固不可少,有效的教学模式和适合的教学方法则尤为重要[1]。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实习前已完成《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及《沉积岩与沉积相》等相关课程的学习,但鉴于课程浓缩、专业面广而深度不够等问题,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突出重点是实习的关键。重庆北碚地质综合实习经多年的积累及探索,在教师结构搭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凝练并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教学体系,效果突出。

一、“还学于生、化教为学”的教学模式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若在野外教学中还采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达到预期目的[2-4]。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地质认识实习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1.以小组为单元独立的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和总结。实习前、将实习队分成5~6人的小组,每个小组是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成绩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的,由辅导员及专业任课教师推荐小组长。在实习期间,一切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如野外的观察、分析、讨论和总结等。尤其是在每一个剖面点或每一条踏勘路线的总结过程中,由每个小组轮流派代表进行总结归纳,其他小组可提问或反驳。因此,在每次总结时,气氛异常活跃,每位同学既是学习的参与者,也是成果的创造者;组间及组内既有竞争也有合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2.以学生为主导,指导教师启发性地抓重点、重基本技能的训练,针对性讲解及总结。野外地质实习以学生观察和讨论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每一条路线,教师事先告诉学生本条路线的实习目的、主要内容及要求。针对每个具体观察点,首先让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观察,之后教师提问,并启发性地提示重点及注意事项。然后,小组再次观察、记录、分析和讨论。最后针对关键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和总结。在每个剖面点的总结过程中,首先由各小组总结,最后由教师提问、评价并系统总结。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5]带给学生的往往不仅是知识本身,而是对如何获得知识及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真正做到了“脑勤、手勤、眼勤”。通过以上的训练,学生基本上能掌握重点内容,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也得到了充分锻炼。

二、野外现象与实际的紧密联系

野外实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巩固专业知识,而且是为了培养学生将野外现象对应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理念[6,7]。如果在野外采取室内教条式授课的方式,会忽略野外现象及与当地经济、矿产等的关系,学生学习热情也会大幅降低。因此,在具体实习过程中,针对与矿产有关的地质现象(或地层),指导教师会进行详细介绍并引导学生与实际结合,并通过提问的方式设置随机加分问答题。如向学生提问龙潭组煤层的形成环境,须家河组煤层的形成环境,它们有何不同?如果让同学们投资建石灰厂、煤矿、砖厂或开展石油勘探、天然气勘探,会选择在哪个层系,什么原因?最后通过野外实物和实际矿产领域的讲解,让同学们对矿产和油气田相关知识有了直观的认识。通过专业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后,学生明晰“学以致用”的思想,学习积极性自然提高,对以后工作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专业知识表述能力的培养

野外学生专业学习过程的“理解―掌握―熟悉”三步曲,最终由学生的表述来进行评价[6]。但理解知识并不等同于表达知识。本实习的教学特色之一,即实习过程全程引导学生主动表述其所见、所想。

在野外剖面中的难点位置,由指导教师将各小组统一在一起,让每个小组轮流派代表进行总结归纳,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质疑,最后由教师统一总结,并根据学生表述情况现场打分。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锻炼了学生的表述能力。在每次总结时,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竞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虽然在开始阶段学生专业表达能力明显不足,但教师一般以鼓励和补充为主。通过近三个星期的强化锻炼,在实习中后期阶段,绝大部分学生不但能在公众场合大方地进行汇报,而且能用较专业的语言清晰地描述地质现象。

四、多种教学场所结合确保实习可持续性

国内多个经典地质实习基地因开山炸石、退耕还林或食宿不便等原因被先后废弃。因此,如何结合区域文化特色开展多元化实习,是当前实习基地面临的普遍问题。本实习结合新开辟剖面及博物馆等进行多种教学场所的实习,确保野外实习的可持续性。

1.开辟新的野外教学剖面。实习基地已建设数十年,虽大部分经典剖面保存良好,但个别剖面(如代家沟、须家河组一段)由于风化作用和植被的覆盖,原来良好地质现象已面目全非,给实践教学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带队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积极踏勘新的剖面,在附近开辟了新的野外教学剖面(开辟土地垭飞仙关组三段和四段碳酸盐篮至台地剖面),使教学能够可持续发展。

2.利用重庆市自然博物馆进行地质教育。重庆市自然博物馆位于北碚码头附近枇杷山上,馆内有大量古生物、矿物岩石、古植物等标本,是不可多得的地质学教学场所。自然博物馆针对学生免费开放,实习队在北碚码头河流相剖面观察后,可就近至重庆市自然博物馆参观学习。博物馆丰富的古生物及矿物学标本,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知识,还开拓了同学们的眼界,有效补充课堂教学和野外教学的不足。

3.利用卢作孚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北碚市政府新修建了民国时期著名爱国企业家卢作孚的纪念馆,纪念馆位于北碚码头辫状河剖面上方,是了解民国时期的教育状况和的理想场所。在结束北碚码头沉积相后,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参观纪念馆,了解实习区域历史及文化背景,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

五、趣味拓展与专业学习互动

连续登山、天气炎热、地势起伏较大等原因容易导致学生身心疲惫,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如何考虑学生体力及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保障张弛有道的教学质量,也是野外实习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在结束完构造剖面实习部分后,租用矿区体育馆开展趣味活动和拓展活动结合的游戏,如集体单脚跳、集体绕圈、翻纸牌等活动,一方面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放松相对疲惫的身体;另一方面,开展专业知识趣味抢答题互动活动,使同学加深了专业知识印象。最后以测井―物探专业篮球友谊对抗比赛的形式开展活动,班级凝聚力也得到了加强。

六、灵活有效的评分方式

野外评分既要体现出野外学习及实践能力,也要突出室内图件及报告的整体质量。本次实习评分采用逐项量化的方式开展,包括野外记录、野外表现、图件、报告、手标本鉴定五项组成。具体评分考核方面,采取实习成绩=野外表现平均×40%+(野外记录+手标本)×20%+实习报告(图件+报告)×40%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野外表现成绩以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记录情况三方面进行评价,具体量化评分方式为“野外成绩=总表现÷5”,即野外表现需结合学习态度、主动发言及回答问题情况综合评定。手标本考试则要求同学们利用工具识别岩性,并在岩性识别基础上结合层位、油气勘探意义等进行系统总结,锻炼学生的专业表述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

将启发式与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运用于野外地质综合实习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着重学生基本技能、独立思考、创新素质、团队精神的培养。指导教师启发性地抓重点、重基本技能的训练,针对性地讲解和做最终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基本上能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并掌握剖面内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切实提高了实习效果。在较为艰苦的实习环境中,学生无一人中断实习、坚持完成实习,无一人不及格,实习平均成绩优良,学生反馈情况佳。总体来看,化教为学、互动式教学措施在地质综合实习方面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张国伟.面向新世纪改革发展地学教育,培养新型地学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7,(6):10-12.

[2]余际从,段怡春,赵连荣,等.我国地质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1):3-12.

[3]赵鹏大.中国高等地质教育的百年回顾和科学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2009,(4):1-6.

[4]赵鹏大.在新起点上推进地质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2010,(4):1-5.

[5]刘占红.引发式教学对地质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81-282,260.

篇7

【关键词】新课程;理解;观念;信息化;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67-01

我国处在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它关系到新课改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新课程的建构者;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全新的教育理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的研究者。教师与课程之间是共生、共建的关系,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和发展。

新的课程理念是否能够得到准确理解,新的课程内容是否能够得到贯彻落实,新的课程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实现,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是否能够高效培养,所有这一切最终都要落到一点,那就是有没有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以,要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转变观念,明确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性和新课改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高度重视新课程改革。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都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我们农村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对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认识,研究新教材,探究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教学研究服务于课堂教学,同时不断研究学生,对于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要善于因材施教。其次,学校领导要将新课程政策的宣传落实、新课程实施的进展情况等方面纳入常规管理,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检查评估,鼓励教师及时总结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和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普遍问题。

二、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信息化支持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课程实施总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工具来展开,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人类教学进步和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现在学校均配置了班班通系统,这是国家在设备层面上对新课程实施的支持,但要使这些设备发挥其作用,就对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校的信息管理员要维护并利用好这些设备,及时接收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信息,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对广大基层教师进行先进理念、课件制作、信息技术应用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培训,使全体教师都能够及时了解教育动态,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会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自身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三、立足校园,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创新精神。因为新课程改革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内容丰富,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思想的引导者、信息的沟通者,还应该新知识、新理念的学习者。教师必须要具备终身学习观,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学识、良好的修养,逐渐淡化学科本位思想,努力成为通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教师专业素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学生的成长。新课程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高中数学教师要用新课程标准审视常规教学,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全面的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和教育素养,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新课程指出,教学要植根于现实,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应富有时代感。教师必须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否则,不仅无法落实新课程理念,难以在学生面前维持威望,在专业发展方面也会遭遇重重困难。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教学。同时,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要依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投身于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使他们体会到“从做中学”、“社会是大学校”,从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实践活动中遇到困难,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同时,大量丰富的实践活动能增加学生的信息储备,为他们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丰厚的原料。

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价值;实施;策略

一、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价值

第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开展活动课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第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利用教育教学情景开展活动课教学,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由学生自主地、创新性地展开学习活动,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唯一途径,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合作交流、社区服务等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第三,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活动课教学内容依托并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出发,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深入自然情景、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实施

1、活动课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

思想品德学科的活动课教学过程,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将情境、问题、资料、思考、操作等要素有机组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活动准备,收集信息。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材料和观点,如图片、文字、声像、实物以及其它信息载体,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背景材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是情景创设,形成氛围。在创设情景时,要注意情趣和境界的交融,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角度来认识世界。

三是情景活动,师生互动。教师要做好从“引”―“扶”―“放”过渡,指导学生从“不会”到“会”,把握活动研究的主题和时间;指导学生按照主题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自主地投入活动,既动脑又动手,将自主思考与自主操作相结合。这一环节是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环节。

四是交流评价,共享成果。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交流,是为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活动主题,更有效地掌握知识而开展的;对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评价,其目的本身并非区分优劣,而在于更科学地提升蕴含于活动中的知识、观点等。因此这一环节并不是实践活动课的结束,要通过交流与评价活动来总结得失,及时调整策略,采取补救措施。

五是总结提升,服务学习。总结包括对活动本身的总结,还包括由活动引发的问题的思考总结和通过活动学到的有关学科知识的总结;在活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活动结果,得出有关的结论、观点,为学科的学习活动服务。

这些基本环节并不是线性的步步跟进的过程,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的活动状态实施调整,有省略也有循环往复。

2、活动课教学实施的策略

其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实际。活动课教学依托教材又超越于教材,立足于课堂教学又延伸课堂之外,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的实际体验和实践能力。因此,活动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实;活动过程的实施要借助具体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活动成果的总结要引导学生联系个体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存的环境和社会现实来总结、反思,获得实际的体验,深化认识。

其二,正确处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与有效指导的关系。活动课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指导。正确地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积极合作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其三,注重活动教学中学生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在活动主题实施过程中要倡导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开展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的体验性学习、社会活动的实践性学习等,通过设计、调查、参观、访问、社会宣传、表演、交流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习领域之间的融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任何课型都不是单一存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当时的社会现实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一节课中可以有多种活动形式交替使用,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教育教学效率更高。

其四,提高教师的活动组织、指导和总结提升的能力。在活动课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通过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协调学生、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协调社会有关部门、机构与学生活动的关系,为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课程资源。教师在活动中要把握好“度”,即对社会实践过程及课堂教学秩序与效果的控制力度上,教师应更多地思考:如何通过校内的交流把握学生校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实践能力;如何通过已收集的资料论证教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如何教育学生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学校的正面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去模拟体验各种角色,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真实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双边活动。

参考文献

篇9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宣传和普及应急管理基本知识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提高镇村民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识和责任,提高群众特别是学生等弱势群众的应急避险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及降低其造成的危害。

镇政府、各村、企业及学校。

加强应急管理,打造平安门店

2016年5月12日

㈠宣传介绍各类突发事件的特点、危害以及有效应对方法和措施。

㈡重点宣传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材料,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活动。

1、 部署阶段。(5月12日一5月13日)

根据《2016年__镇应急知识宣传周活动实施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安排应急知识宣传周活动。

(二)宣传阶段。(5月14日一5月19日)

(一)自主宣传。镇政府、各村支部、企业、学校等各单位要根据本单位实际,利用宣传栏、应急知识,走村入户发放应急知识宣传资料,并定期利用村务公开栏等载体向公众宣传公众应急相关知识。

(二)校园宣传。5月14日在门店镇中学设立两个集中宣传点,采取设置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挂横幅等形式,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活动。此外,全镇中小学校要及时给同学发放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材料,同时要将应急知识宣传工作纳入日常教学范围,通过对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实现“教育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宣传效果。

(三)广播宣传:通过大喇叭广播,根据实际有选择性地滚动播放公众应急知识,提高村民应急知识知晓率。

(三) __阶段(5月14日一5月19日)

各单位要紧紧围绕主题,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应急预案__,比如室内避震、公共场所避震、户外避震等情景。__镇所有学校在5月14日-19日期间,开展1次应急疏散__,指导学生们掌握应急逃生知识。

(四)总结阶段。(5月20日一5月31日)

应急知识宣传月活动结束后,各村、企业、学校要认真总结本次宣传月活动的开展情况,并在5月30日前将总结材料及相关图片影像资料报送镇政府。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村村支部、企业领导、学校领导要按照本方案的要求,切实加强应急知识宣传教育。

2、精心组织,确保效果。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广大村民的自救互救能力。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发展途径

跨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在前所未有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迎来了全民教育普及化的新时代,高等教育也逐步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真正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春天。作为高等教育分支的高职教育以其职业化、专业技能化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受到了众多学子和用工单位的青睐,可以说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对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提到高职教育的发展,首先要着眼于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高职教师队伍成为关系到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数量不断增加。高职青年教师来源较为单一,大多为刚走出校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工作有积极性、文化层次高,成为高职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但由于其参与实践的机会有限,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他们工作热情高,急于攻破教学难题,往往不能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任务,缺少自主的专业学习方向;繁杂的日常工作和紧张的日程安排使其学术研讨空间有限,教师间缺少交流、沟通价值的认识,彼此不能达成共识,无法形成整体全面的教学团队,一定层面上阻碍了高职教育的正常发展,成为高职教育工作中的绊脚石。

针对高职青年教师队伍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经过研究、总结得出如下几点培养途径:

一、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转变工作观念

作为高职教育的培训摇篮,首先,高职院校要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学习职业教育思想,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探讨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和理解职业教育政策,认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明确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模式,从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入手,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次,培养青年教师科学的教育观,转变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把对学生终身教育发展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的始终。第三,针对教与学的矛盾,努力做到教与学统一,教师的主要职责由“教”变“导”,变“多”讲为“精”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让”学为“要”学。

二、狠抓专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应由三方面构成: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职业知识,教师的职业知识首先应是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即课堂情景及相关知识,属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属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不可替代的关键内容。有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做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还应更多的注重实践性知识的提高。

作为一名高职青年教师应全面掌握教育学科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完整、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教学能力。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也要熟悉国内外本专业的先进技术理论,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前沿动态;此外青年教师还应该能胜任本专业中的多门课程教学工作,带好本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论文撰写等,成为教学工作多面手,真正的一专多能人才。

通过多年的教育工作,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那种“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应是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高职青年教师应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和新观念,分析新情况、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三、努力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一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打造“应用型人才”,即对理论水平有一定要求,同时对实践应用能力有较高要求,这需要较长时期科学、系统的培养。作为高职教育这样一个新生的教育门类,对于教师的要求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要求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即既能从事理论教育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及能力和态度融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这已成为高职青年教师必须适应的发展之路。

高职青年教师应通过不断学习,树立新的市场竞争理念,向“双师型”教师过渡。因此,新进青年教师应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度过1~2年的实习期,包括课堂教学实习和生产一线企业实习。课堂教学实习主要是向资深教师或学院树立的模范“双师型”教师学习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组织教学的方法。青年教师到企业或是生产一线实践,一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是熟悉相关岗位职责,管理制度等;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一定的实习,使其基本拥有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再进行独立执教。

四、反思应具备的理念

1.做一名终身学习者。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门职业化人才,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高职教育要面向未来,培养出的人才要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因此作为高职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更应该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更新和优化,更新自己的专业化理论体系,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2.注重自我总结。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在于不断地总结和反思,从而得到经验和教训。时下,自我总结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的重要环节,它被看作是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动力。必要的自我总结可以推动高职青年教师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专业化的成长过程中,往往有利于青年教师及时改正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偏差,更好的发挥自身长处,完善自身的教学体系。

3.敢于打破常规,探索创新。一个民族的发展关键在于其开拓创新能力,墨守成规,终将被时代淘汰。作为高职教育一线的工作人员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大胆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如改变过去以语言为中介的典型的学问知识传授模式,把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实物演示、创新制作、情境式教学等带进课堂,融入抽象的理论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

总之,高职教师职业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创造性劳动,高职青年教师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就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索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最终让高职教育遍地开花,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的要求,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职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