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
时间:2023-06-12 16:4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军队院校;本科学员;科研活动
培养军队院校本科学员开展科研活动意义重大,通过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能够极大地促进军队院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提升军队院校学员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科研意识如何培养
由于各个学员所在的年级不同,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积累也各不相同,那么如果学员希望能在科研方面作出一些成绩,就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层级的知识积累和实践活动。如对大一、大二的学员来说,专业课还没有开,那么就应该在业余时间多看些本专业基础性的课本,积累一下感性认识,同时也可以阅读一些相关的论文,如从自己所学专业的学术杂志上看到一些好的论文,收集起来,逐步培养自己的科研意识。
对于高年级的学员来说,就应该有计划地开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了,如试着就某一个小的专题写些文章,积极参加自己所在专业系里组织的学术等,这些都对提高科研能力、积累科研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科研文章如何撰写
就军队院校的绝大部分本科学员来说,进行科研活动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撰写学术论文等,那么学员在平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写文章的能力,这一点对于以后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选题要微观具体
对于本科学员来说,由于所接触的专业知识都是比较基础性的,对一些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了解得还不深、不透彻,因此在选题时要避免选一些过于宽泛、过于宏观的课题,要选择一些微观具体的题目。选题过于宏观,要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把握不够全面,难以驾驭整个课题;要么写出的论文大而空洞,泛泛而谈,没有理论和实践的价值。在大部分军队学校组织的本科学员科研互动中,都是强调“鼓励学员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微观具体问题研究,不提倡研究宏观方面的大课题”,笔者认为,做出这个规定也是考虑到上面的原因。
那么本科学员该如何将选题具体化微观化呢,在这里,笔者介绍一种“信息加成逐步缩小法”,以装备经济管理专业为例,第一步,先确定大的选题“装备经费管理研究”,征求指导老师意见,把视线放在当前此类问题研究的热点、难点、焦点上,将选题缩小到“装备全寿命经费管理研究”上;第二步,搜集关于这方面的理论文献,重点关注降低装备全寿命费用措施的最新研究动态(包括国外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继续缩小选题的搜集范围,确定文章是“采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还是“运用已有办法、解决新问题”,最终确定微观选题“CALS系统在降低装备全寿命费用中的应用研究”。这样通过不断地搜集相关信息,以及信息的加成分析,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将选题确定在一个微观具体的选题上,从小角度入手,将一个问题讲清讲透。
(二)内容要充实新颖
确定选题后,就要考虑整个文章的布局,考虑具体要撰写的内容。在这一步大家要对自己的文章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所要撰写的内容分几大块,每部分又分几点来说,每点又要写哪些内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本科学员来说,所撰写的文章要具体实在,言之有物,避免一些大而空泛的理论。此外,文章内容中最好要有一些创新点,以上面的选题为例,CALS系统是目前国外在管理装备经费中应用很成功的一套管理方法,对我军的装备经费管理工作有很高的借鉴和推广价值,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创新点。
(三)文字要精简干练
文章写好后,学员要反复琢磨,在文字上要做到精简干练,内容说清即可,不要拖泥带水,切忌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错字别字。在这文章的修改这方面笔者想特别强调一下请教老师的重要意义。我们知道,军队院校专业系里的教员,特别是一些专家教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是潜心研究多年的,他们对于一些专业问题的看法和理解都是很深很透彻的,所以文章经过修改后再请这些专家教授指导修改一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他们的修改,指出的问题,提出的意见,你就能看出自己考虑问题的片面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当然就能看得更远。这对于本科学员逐步培养自己正确考虑问题和选择研究角度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所以平时一定要多向系里的老师请教,“不耻上问”,切实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最后,笔者浅谈下对于“大科研”和“小科研”的认识。所谓“小科研”,就是专指学员在自己专业方面进行的一些科研活动,如撰写一些专业论文之类的,当然这个“小”是指范围小,而不是指它的重要性小。也许有的学员会出现对所学专业提不起兴趣,觉得很枯燥,没什么意思,那么笔者建议可以进行一下“大科研”方面的活动,如某些学员电脑玩得很转,就可以写一些应用软件方面的文章,投到《电脑爱好者》上;再如某些英语学得不错,也可以写一些关于如何学好英语的文章,如怎么准备四六级之类的,发表在相关的杂志上。笔者认为,这些在大的意义上都属于科研的范畴。写这些文章的过程能激励本科学员不断探索,不断思考,文章该怎么布局,问题该怎么讲清楚,文字该怎么雕琢,这些都是从不同角度在培养军队院校本科学员的科研能力。笔者认为,本科学员如果能多管齐下,全方位地进行这方面的锻炼,科研能力一定会有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如珂.现代军校教育新论[M].海潮出版社,2003.
篇2
1.1教学、科研与日常管理之间的矛盾
青年教师作为一个学校的生力军,一开始在各方面都应得到锻炼.所以,青年教师除了教学工作外,一般承担学生管理工作,有的教师还要兼职行政工作等,并且他们还需要花时间投入到科研中.这样以来就使得许多青年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对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则是应付差事.也有一部分教师重视教学而懈怠科研,还有一部分教师忙于学生管理工作和行政日常事物,无暇顾及教学和科研.所以对青年教师来说,教学、科研与日常管理工作三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组难以调和的矛盾,其中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李开复博士在“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中提到:“中国只需要较少数量的研究型大学,以培养世界一流的研究型人才,而不需要过剩的二流研究机构和二流研究人员.在研究型大学之外,应当有一大批注重教学实践,致力于培养合格人才的院校.”然而在国内的高校中,与青年教师利益息息相关的莫过于评职称,在职称评审中的科研要求是一项硬性指标,许多青年教师为了评职称而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在科研上,忽略了教学.如何找到三者的平衡点是青年教师自身和地方高校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1.2课时量较少且缺乏实践环节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在地方高校开设的概率课程,学生更关心的是“我考试能不能过”,而不是“我能用它做些什么”.诚然,概率统计中的知识点错综复杂,公式定理较多,这些都是需要理解和记忆的,当把这些知识交给学生之后,他们更多的是采取记忆而非理解,就算举出了相应的应用实例,学生也难以将它用到实践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课程的设置以考试为目的,另一方面缺少了实践应用环节的组织与实施.青年教师能教会学生做题,有的也能指导他们如何应用这门学科解决实际的问题,但是缺乏实践的课程让学生得到锻炼,这就扼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创造力.笔者在对非数学专业学生讲授“中心极限定理”时做了这样的尝试,以教材中的例题为指导思想,让学生以三到五人自行分组,由他们自己找问题,搜集、整理数据,用中心极限定理来分析问题.在收到的调查报告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学生调查了我校食堂窗口数,每天中午就餐的学生人数,用中心极限定理分析得出我校食堂窗口数太少,导致学生排队打饭等待时间较长的结论.又让学生调查在学校门口车站每天乘车高峰期的等车人数和经过的公交车数量,用中心极限定理分析得出在乘车高峰期间应该每隔3min发一辆公交车的结论.从学生们的调查报告上看来,他们都渴望能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也渴望能有这样的实践机会.但是对非数学专业而言,由于概率统计课的课时量较少,缺乏实践环节,这些因素都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到厌倦.
1.3因为数学基础差而放弃学习
由于地方高校的学生层次良莠不齐,且有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一部分学生因为《高等数学》没有学好,基础没有打好,在学概率统计的过程中就感到十分吃力,也有的学生甚至因为数学基础不好就放弃了学习这门课程.如此以来便影响了整个班级,导致了班级的学习氛围不浓,普遍提不起兴趣,一些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更是难以驾驭整个课堂,有的学生始终不听课,老师提出的问题班上没有人回答,久而久之,一些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被消磨殆尽,对教学感到无奈.
2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虽然青年教师在从事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不能因为客观存在的困难而忽视教学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教学就是根本,虽然科研也很重要,但是科研成果再丰硕,讲课不好的老师也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所以不论面对多少困难,坚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是教师发展的第一目的,特别是教学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更应该把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视为主要任务.一般地,青年教师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中都应努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即均衡发展自身的原理知识、策略知识、案例知识,缩短与专家型教师之间的差距.笔者现结合自身工作
2.1从背到备,开始别怕累
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由于之前没有教学经验,教学中必然存在许多的不足.在刚接触教学的时候,为了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把要上的课,所要讲的内容背诵下来,这样以来,就算一堂课讲的不精彩,但基本算是完整的,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对所教授的内容就会渐渐熟悉,课堂上也就自然增添现实素材.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过度,就能从“背课”转为“备课”了.
2.2手写的讲义,思路更缜密
由于概率统计是一门理论比较缜密的学科,在备课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满足于看懂教材,不认真推敲书中的每一步推导,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疏漏,并且不利于学生思路的连续性.例如教材中的一步推导可能省略其他步骤推导,虽然看书的时候能理解,但是在讲课时,部分学生可能会跟不上.因此,在手写的讲义的过程中,会发现书上的问题,也方便能更清晰的讲解给学生.
2.3睡前想一想,明天怎么讲
青年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初期,为做到每一堂课之前都胸有成竹,除了对教材的认真钻研和良好的备课习惯之外,还应该注意对所要讲的内容进行及时回忆.但凡次日有课,临睡前在思考一下次日的课该怎么讲、怎么开头、怎么讲得精彩、怎么收尾以及怎么总结.脑海中大致的浏览一遍整个教学过程,不仅有助于第二天课堂上的发挥,也能使自己思考过后心无旁骛,保证睡眠.
2.4学生是专家,认真对待
他课堂是多变的,往往一个最基本的概念都会引发某位同学的头脑风暴,他往往会问出一些很奇怪也很难回答的问题,为了做到课堂上能从容应对,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多考虑一些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Chebyshev不等式为例,教材中介绍了该不等式的证明和应用,但是该不等式存在一种失效的情体会,就青年教师在从事概率统计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能力
2.5理论与实践,两者互呈现
概率统计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实例很多,在备课的过程中,尽量在每一次课中都穿插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使得每个重要的概念或者公式都有它实际背景呈现,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Bayse公式与全概率公式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一道“狼来了”的例题即可向学生呈现由因溯果和由果溯因的区别.
2.6多交流学习,心态要积极
青年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水平有正确的认识,这些认识来源于同行的评价,在了解自身的不足后,应积极矫正.多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多向他们讨教,学习并借鉴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多与同样教授概率统计课的老师多交流,共同探讨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此外,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对自己授课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授课方法和进度.对待教学,一定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只有自己重视教学,教学水平才能有所提高.
2.7添加“调味剂”,概率有魅力
如前文所述,概率是高校数学类课程中唯一的不确定性的科学,它有着独特的内涵与魅力.在大量枯燥的符号和专业术语背后,如果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添加“调味剂”,一定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概率统计这门学科的独特魅力.这些“调味剂”是概率的美、是概率知识在生活中的实例,还包括统计学家的故事和精神等,如贝特朗奇论使得随机变量的产生,布丰提出的一种计算圆周率的方法———随机投针法,用统计的方法探究《红楼梦》的作者问题等.这些丰富的实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欲望,也能丰富课堂的教学.
2.8推导用粉笔,慎用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比如将直方图的组距无限缩短而得到曲线这一过程,利用随机投点法计算定积分,高尔顿钉板试验的模拟等内容都可利用多媒体动态的展示给学生,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但是概率课程是一门理论严密的科学,其中有很多重要的推导和证明,如果一味的追求高效与课时容量,而将必要的证明或推导的过程整体呈现,这是不利于学生对概念或定理的理解的.所以青年教师在从教初期,对于必要的推导及证明,最好采用传统的粉笔教学模式,这不仅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使得课堂讲授自然流畅.
3构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思考
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的积极与努力,另一方面也依赖于学校的重视、鼓励,与学校采取的措施密不可分.基于此,学校及各分院、各部门已经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老教师与新教师的“传、帮、带”制度,教学督导组跟踪听课和意见反馈,青年教师初期担任老教师的助教制度,首次开课需试讲和持证上岗等.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上述办法和方式或产生效果甚微,或流于形式,或影响程度不够.比如,青年教师初期会有老教师作为其指导教师执行“传、帮、带”制度,但是倘若制度不健全,双方工作量都较大,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对传帮带的认识不深入,就会导致监督执行力度不够,该项制度和方式就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其作用.又如,教学督导组跟踪听课,由于概率统计课程是一门严密的科学,而督导专家中很多是非数学专业的,或对该门课程的理解不是很深入,在跟踪听课的过程中就很难发现青年教师知识性的错误.再如,青年教师开课前需试讲,一些青年教师迫于压力会积极准备试讲的内容,由于没有一种连续性的监督体制,初期试讲的检查通过了,一些青年教师对教学也就松懈了.另外,高校把科研作为教师评职称的一把标尺,许多青年教师求成心切,工作重心都会转向科研,对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各项培养措施敷衍应对.往往是“被听课时诚惶诚恐,没被听课时讲完了事”.基于上述情形,这就需要地方高校积极探索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新举措以及培养途径.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3.1科研成果折算课时量,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针对前文1.4中提到的问题,学校应平衡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矛盾.可尝试将一定的科研成果折算成课时数,以便分配教学科研工作任务时能统筹兼顾.对于注重教学却不愿从事科研的青年教师,应分担较多的课时数,而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教师则将科研成果合理的折算成相应的课时数,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人尽其才、各尽所能的作用.此外,学校对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应该一视同仁,即把教学与科研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关于青年教师普遍关心的职称评定问题,一方面应当适当调整职称评审条件,例如可将教学成果奖可以折算为一定的科研成果,以此弥补科研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应该多加鼓励青年教师做好科研工作,通过科研团队的建设,公派进修等途径,带动和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
3.2教学竞赛制度,有效激励青年教师
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中全面的介绍了武汉大学的教学竞赛制度与所取得的成效,对地方高校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笔者认为,地方高校要做好教学竞赛工作应该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首先在不同分院展开教学评比活动,以35岁以下教师作为参赛人员,以同专业的老教师作为评委,随机的到课堂听课,评委老师与学生同时对青年教师的讲课情况进行打分,将两者分数综合后再按一定权重计算出总分,通过总分排名选出较为优秀的若干位青年教师进入复赛,然后采取同样的方式随机听课与打分,最终确定年度的教学优秀奖,并落实鼓励措施.第2阶段,按一定周期联谊其它省内地方高校,共同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邀请省内重点高校的同专业教师作为评委,每个学校选派若干青年教师参赛,最终确定教学优秀奖.对青年教师而言,青年教师上进心很强,希望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并得到领导和同行们的认可和称赞.在展示自己的同时,与其他参赛教师进行各个层面的广泛的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对学校而言,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是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检阅和教学质量的评估.通过学院内部竞赛再到省内竞赛,使青年教师集中地进行现场教学汇报,也能促使省内各所地方院校及时找到差距与发现自身的不足,有助于交流、共同进步.
3.3健全青年教师待遇保障制度
高校青年教师年龄一般处于25到34岁之间,正是买房、结婚生子、赡养老人的时间.然而,这其中的任何一项,可能都是他们经济不可承担之重.除此之外,高校青年教师还面对很多基本的生活问题,所以要考虑他们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学校要采取相应措施,考虑教师的生活实际状况,帮助其解决困难,减轻压力,使其一心一意教学,寻求自我实现最高层次的需要,成为一名教学能手.
4结语
篇3
学校将名师培养模式分为4个子模式。
“1-4-4-1”教科研模式是指设定1个目标――培养名师,确定4个步骤――研究什么?怎么研究?预期目标是什么?保障措施是什么?明确“4个1”推进――上一节课题研究课、组织一节课研讨、形成一节实验课例、每人写一个本月实验的反思,建设1个平台――成果转化平台,有效促进学校科研工作全员开展,实效化开展。
“4-4”科研管理与名师培养对接模式是指建立校务会领导班子、学校教科研室、教学处、课题组四级科研管理系统,学校名师培养领导小组、分部名师培养工作小组、专业培训与档案管理组、学科名师培训项目组四级名师培养系统,实施科研管理与名师培养整合的机制。
“5-3”高效课堂培训与操作模式,利用“国际理解课程――3.0”理念与方法,整合三级课程,实施独学、对学群学、小展示、大展示、学案整理达标测试“五步”和三次学情检查。
“3-10”骨干教师考核与评价模式包括针对骨干教师的六种考核表。“3”指业绩性考核、发展性考核、基础性考核三大类;“10”指表中十项“评价要素”量化评价内容及标准。
篇4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理念;教学培养过程;培养制度;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1-0022-02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在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了一些亟待探讨和解决的新课题。如视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去培养人才?如何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整个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社会共同期盼的创新型人才?这些也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界定
关于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文献检索发现,目前不同的说法很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以下几种是达成较多共识,并且界定得比较清楚的。
其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至少应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环境两大部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在一定的教学组织管理下实施的,包括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日常教学管理;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是创新人才的保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硬件和校园文化氛围。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是从教师到学生、从观念到制度、从软件环境到硬件环境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建设。
其二,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由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四个方面组成。
其三,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基于知识、素质、能力结构构建的模式。新时期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两个基本问题,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以科学的体制机制为依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主要有四个,即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教学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在这四方面下足工夫。
二、顶层设计的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切入点,使人才培养模式有新的突破。高等教育必须围绕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来设计,首先还得回归到大学的本源来思考。到底什么是大学?徐显明教授在上任山东大学校长后有一段精彩讲话,可谓推心置腹,令人感慨:大学,即为大学之“大”,和大学之“学”。大学之大,首在大德,其次在大学问,最后还在于“大树”(好的学统)。大学的“学”,首先是学府,不是政府,不是食府,不是企业。不能是服从模式,不能是利益导向模式,应是学术导向,要高度关注学人,即学者和学生。要用学术的标准,来秉承学术的理念,促进学校的发展。高校培养人才要有理想、理念,否则就会失去目标,失去坚守。所以,大学是学府,理应维护学术、学者、学人的利益,坚守良知,维护正义,不能随波逐流,随世俯仰。大学应永远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本科教育为本,把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置于突出的、首要的地位。
眼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在从注重数量规模发展到注重内涵建设的转型期,当务之急是要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育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本的转变,实现以传授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要把教的创造性留给教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精神的人,是教师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师的创造性恰恰要反映在教书育人的每个环节中。
三、科学合理的教学培养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健康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过程。教学过程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与传统的教学过程相比,现代的教学培养过程必须发生一些变化。教师和学生不能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应该能够平等对话,相互质疑,甚至相互批判、启发,共同指向学术的深入和一种共同为学术而献身的境界。
第一,大学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导与关键因素。要以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为根基,以师德为保障,以教学专业的热情为调节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其次,要真正弘扬师德,让校园溢满大爱。再次,整个校园必须凝聚和凸显大学的创新精神,营造教学创新文化,维护和彰显教师的学术权利让教师的创新意识得以蓄养、创新思维得以激发、创新个性得以张扬、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第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因为研究性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以研究为基础,教师不但要搞科学研究,还要从事教学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好学生来。除了教师要研究外,学生的学习也应基于研究。要在探索真理、寻求未知的过程中不断研究、不断创新。它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中的“设计师、引路人、推进者、组织者”进行转变;要求教师提升科研能力,把科学研究的能力转变成育人的能力,这也是高校区别于其他专业研究机构的根本所在。高校的科学研究是具有育人性的,教学也是具有研究性的。教师必须具有“问题意识”,把对“问题”的思考、剖析、解决过程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提高质疑、析疑和解疑的能力。研究性教学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今非昔比,学生坐在教室里光靠“眼睛看、耳朵听、背多分”的死记硬背方式不再奏效,而应广泛配合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用研究的眼光,在课前有大胆的假设,有大量的学术文献阅读,有批判的思维,然后在课堂上和教师形成互动。
第三,改革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融合。高校既是科学研究的基地,更是培养人才的殿堂。高等学校尽管具有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但其核心的任务、其灵魂还在于“育人”上。不少高校在追求开放办学、加强与社会紧密联系、高度看重科研带来的显性成果的同时,却对人才培养这样的“慢功夫”“真功夫”淡忘了,不愿意在教育教学方面有太多的投入,因为在教育教学方面短时间内很难看到十分明显的成效。这就需要厘清认识,高校如果光做科研,不顾教学,那与我国专设的那些研究院、研究所有什么区别?高校之所以为高校,就在于它有着科研和教学紧密联系的优势,科研最后的指向应该是为培养人,即为育人服务的。那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无疑是错误的。而且,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不能如“水和油”的关系相分离,而应该有机地、和谐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科研方法向教学方法的渗透、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及时转化、科研团队向教学团队的和谐共生、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的互补共用等路径,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融合,为培养高水平人才夯实基础。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特别是现在强调的拔尖创新人才,还必须从宏观层面做好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准确知晓社会对高校专业的需求,重视行业对人才供需情况的反馈、预测和调整变化,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等;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突破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文理融通、本研贯通,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层楼”的格局;应进一步促进课程集群化,以整体知识观为基础,打破课程壁垒和障碍,改变各门课程单兵作战的状况,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贯通,实现课程组织方式从知识导向型向能力导向型的转变。
第四,科学合理地制定培养制度。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全面推行学分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允许学生在指导性培养计划的框架内,自主选择学习课程、授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它可创造条件,使学得好的学生飞得更高,学得不够好的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质量。它还允许学生在学习的范围上有一定的自由度。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师、科学家、发明家都是在某一方面自幼钻研而成,他们兴趣集中、精力集中,从而其研究能够进入很高的境界。学分制的弹性选课制有利于学生实现这个目标,这也符合人才天资不同、素质不同而因材施教的规律。当然,实行学分制,不管多么灵活,学生怎么选课,都必须坚决保证学生的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能力训练,这是不可动摇的。
第五,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本科生导师制。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彰显精英教育的品质与价值,是培养造就多规格人才、个性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与机制。我国也有不少高校在积极实践与探索,但大多数采取的是导师与辅导员或班主任并存的管理模式,并且在职能划分上不明确,导致导师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相互冲突。一旦出现问题,各类管理人员互相推诿,使得管理效率低下,导师作用难以充分显现。为了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质量,各高校一方面应对导师在一定教学期限内的任务完成量和完成质量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应对学生成长进步状况进行分析评价,以求从侧面反映导师制实施的质量与效率。至于在形式上,有“班主任+导师”“辅导员+导师”“导师+副导师”“普通导师+专业导师”等,可以视每所高校的具体情况来定,其关键点在于做好分工合作,通过较为规范的制度建设来保证责、权、利的明确与统一。
四、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在我国,传统教育比较重视书本教育,不太重视启发和鼓励受教育者的主动创新精神;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尊重、对学生爱好的尊重得不到重视。传统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做到把着力点、考核的关键点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上,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就必须成为应有之义。所以,要真正做到以育人为中心,以教学为本,就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评估激励机制和方式,用政策的导向性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改革的步伐。
首先,教师教学的绩效评价必须用明确的政策和相关机制来体现,要由过去的常规性评价转向多样化评价。传统的教师评价指标一般由课程组织、信息传递、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激发兴趣等常规性指标构成。而今后,要体现在育人过程中的研究性、创新性、启发性、开放性、前沿性等特点。相应地,除了常规指标外,还要有展示学科发展前沿、评价不同流派学术观点、引入教师最新科研成果等反映现代大学教学特点以及教师教学个性风格、教学改革创新成分的指标,从而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与科学性。
其次,对于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也要由“一考定全局”的传统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采用习题作业、学术问题研讨、随堂随机测试、社会调查、小论文、小项目或方案设计等方式,加强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查,提倡开卷、半开卷、口试、论文、讲座、答辩等多维度的考核方式,全方位地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考评,真正把考试模式由单一、封闭转向多元、开放。强调考试的灵活性、自主性、有效性、综合性,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考核不是对学生表现的终结评价,而是要促进学生的继续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适当的情况下,也可以把传统的课外活动纳入正规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建立必要的考核、规范和激励措施,如设置研究性学分等。
参考文献:
[1]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03).
篇5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年8~11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高校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护理部主任、带教老师、学院主管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者及医生作为研究对象,资料收集,以信息饱和为原则(表1)。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收集方法
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为指导,以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方式收集资料。访谈前,向受访者介绍研究意义、目的,承诺访谈资料只用于研究。取得受访者口头和书面的知情同意,并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根据研究主题以及相关文献自行制定访谈提纲,主要内容为:以“您认为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具备哪些能力”?在访谈过程中,边听边注意观察对方的言谈举止、表情变化,含糊不清的内容要询问明确,访谈时间约30min/人,资料收集至信息饱和为止。
1.2.2资料分析方法
每次访谈后将访谈内容及时逐字逐句转化为文字资料,然后逐行逐字地反复阅读,数据分析利用Colaizzi所提出的方法,尝试融入被访者的感受,而不是跟随既定的研究规则。分析时首先认真阅读原始资料,标记反复出现和具有代表性的词或句,通过文本登录、编码、归类,采用类属分析法提炼主题。
1.2.3研究的可信度
本研究选取了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考虑到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培养结构、用人单位等多因素,选取了包括护理教育者、护理管理者和护理实践者(病房护士长)、医生等不同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本科以上学历,担任一定职务,对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有一定的关注和了解。在访谈过程中不断根据上一次的访谈结果来重审资料,存在不正确或者不全面的,再次收集资料修订假设阶段,通过不断分析及返回资料重审,最终归纳出合理的解释。在资料分析时采用合众法,研究者将资料分类、编码,提炼出主题后,邀请第2人对编码和主题进行核对,并不断与原始资料进行对比。将资料整理的最终结果反馈给受访者,核对资料的真实性。
2结果
2.1临床实践能力
临床实践能力是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中进行实践活动相关的能力。受访者普遍认为该能力是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首要特点。受访者认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做为将来我国高级护理实践(AdvancedPracticeNursing,APN))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在推动我国护理专科化进程中将起重要作用。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全面综合的专科护理相关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独立解决临床问题。他们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具有整体护理的观念,能运用循证护理的思维方式和基于护理理论的概念框架指导临床实践。学院教育者1:“专业学位研究生就是培养临床型、应用型、专科型的护理人才,就是为了像国外那样培养高级实践护士,他们毕业以后能很好推动咱们国家的护理专业化进程,……,能够胜任临床工作是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很重要,并且至少要掌握一些新知识、新技能。”护理部主任1:“比如造口领域的,他要能够掌握常见造瘘口的护理方法,出现了并发症怎么去处理,怎么给别人做各种各样的宣传教育,怎么去识别……,他们可以靠护理的手段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改变过去医生对护士的看法,他们应该具有独立高层次的直接临床实践能力。”带教老师1:“他们是高层次的护士,应该对现有的护理措施提出质疑,能够带着循证的思想在临床中工作,发现证据,查找证据,评价证据,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反思,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循证的能力。”
2.2教育咨询能力
受访者认为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历较高,因此被寄希望于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相关对象,因此需要具备教育咨询能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面临的教育对象不仅包括患者和家属,还有护士、其他层次护生以及其他医务人员。护理部主任2:“他们在临床工作中,每一个科室都会安排给他们的带教任务,做为带教老师负责本科学生,能够培养他们做为一名老师必需的素质和能力,这是他们应该具备的。”带教老师2:“做为一名教育者,表达能力、授课能力、根据不同对象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带教老师3:“比说糖尿病方向的,他要定期在医院或者社区对病人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有些人知道很多知识,但不能让对象明白自己在讲什么,这个讲课能力是需要锻炼的。”
2.3临床研究能力
受访者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校接受系统完整的科研培训,因此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希望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带动科室的科研。他们应具有科研意识,发现并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将研究结果用于在临床工作中,并且能够利用研究结果评价临床实际工作。带教老师4:“他们应该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带动我们发现临床中存在的问题。临床才是科研的土壤,护理中的科研必须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学院导师1:“他一定是一个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研究者,并且要跟其他专业合作,如医疗、检验、麻醉等,参与到他们的科研中,或者让他们参与到护理的科研中,相互合作,对临床实践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2.4协调管理能力
受访者认为护理工作繁杂多样,协作性强,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学会周密的计划,疏通协调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带教老师2:“对于研究生而言,管理能力是需要锻炼的,他们作为将来临床中的护理专家,应该做这方面的准备,包括人员的培训、制度的健全、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等。他们可以在循证的基础上,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带教老师4:“他们应该具有疾病管理能力。比如肿瘤方向,肿瘤病人涉及生理、心理及社会支持多领域的合作,所以他们必须能够较好地协调与各领域的关系,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2.5沟通协作能力
受访者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工作中涉及医疗、麻醉、康复等不同领域的工作,因此要具有较强的沟通协作能力,能够与其他护士有效合作,获取其他医疗技术人员或单位的支持与协作,较好地完成沟通交流工作。医生1:“现在临床上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很多个部门合作才能完成,要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同事的理解,都需要沟通。”带教老师6:“跟患者一定要沟通好。沟通基本是通过语言的交流实现的,所以一定要懂得语言的艺术和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6专业发展能力
在访谈中,受访者认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肩负促进各专科护理专业发展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推动各专科护理工作的发展。同时也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培养自我觉察、自我规划及自我提高的能力。
3讨论
篇6
关键词:艺术职业教育;教科研;教师专业化成长;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J8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2-89-2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科研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如何加强艺术职业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是关系到艺术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发展和前进的关键要素之一,只有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专门化教师队伍,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本文根据艺术职业学校教科研存在问题就如何加强艺术职业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作用以及采取的方法和途径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什么是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是以职业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发现或创新职业教育体系为导向,以获得职业教育规律为目标的一整套研究过程。从教育科研的分类看,可以分为一是以发现、发展和完善理论为目的的探索式研究,也称基础性研究。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二是以寻求解决问题答案为目的的对策性研究,也称应用性研究。它回答的是“怎么办”的问题;三是也有二者兼而有之的综合性研究,既发展、推进和探索理论,也寻求改进和解决的路径与对策。
二、当前艺术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专业教师教科研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 思想上不重视
艺术类职业学校教师过分强调口传心授,不接受改革,从教师的思想观念上看,有些教师观念陈旧落后,不能与时俱进,认为教学工作与教科研工作联系不大,甚至认为教学质量与教科研无关。有的教师认为,搞不搞教科研无所谓,以前没搞不照样教了这么多年?还有的说:“平时教学这么忙,哪有功夫搞这个。”更有“明白者”,竟说出“搞教科研哪是教师的事”这样的“明白”话。思想上的错误导致了教育科研动力不足,热情不高,自觉性不强。
2 能力上不支持
艺术类职业学校教师重技能,动手能力强,文字能力较弱。表现在:一是科研素养较低。许多老师缺乏科研的基本素养,至今不知科研为何物,更不知课题申报是怎么回事,对科研毫无热情和兴趣。二是科研能力滞后。缺乏起码的选题、填写课题申报表、搜集检索资料、分析整理资料、概括提炼观点、形成逻辑思路以及成果撰写能力。三是成果贫乏。视论文写作为畏途,要不是职称评审逼上梁山,恐怕一生都不会染指论文写作。
3 方法上不得当
科学研究方法是指一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和准则。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技巧,也是一门艺术,其实质在于规律的运用,遵循规律就成了方法。方法不得当表现在:一是对方法的无知。即并不知道到底有哪些科研方法,更不清楚它们的准确内涵。二是方法运用的茫然。由于对科研方法的陌生,当然就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方法于研究过程中,往往都是“跟着感觉走”,并不能自觉清醒地意识到我是采用什么方法在进行研究和写作。
三、提升艺术类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专业教师教科研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教育科研能力是21世纪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师只有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对教育进行研究,他才不会是一支燃烧之后便什么也没有的蜡烛,而会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闪亮的恒星。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既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如何提升艺术类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教师教科研水平,我觉得有以下途径和方法:
1 制度规范人
教育科研机构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学校应根据发展需要,必须大力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为开展教育科研搭好台。学校应形成从校长室到教科室到教研组一条龙网络管理,使学校教科研任务层层落实,职责分明,逐步建立起一支乐于奉献、素质优良、层次合理、工作负责,相对稳定的教科研专兼职队伍,在科研活动中充分发挥骨干的纽带,示范作用。教科室除建立系统的教科研机构,还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教科研评价体系。没有法规局面就会大乱,如果法规固定不变,局面也会引起混乱。由此看来,教科研工作也必须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要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这样才能使教科研工作科学有序地稳步进行。学校应制定教育科研工作规划,对每一个教研组、每一位教师量化教科研要求,建立必要奖惩措施,用制度规范教师。
2 活动培养人
(1)培训、学习活动提认识:
学习是时展的主旋律,也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要素。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能帮助我们更新观念、促进反思、修正行为、增强底蕴。人们往往将师生知识储量的大小以“一桶水”与“一碗水”相比拟,但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多元价值观的出现,教师的思想、信息、认识水平、业务能力等等均受到严峻的挑战。如果教师抱着陈旧的观念,拥着陈旧的知识来参与教育工作,势必被滚滚的教育改革洪流所淘汰。现实中,不少教师以事情多,工作累为由将读书学习作为“软任务”,置于一旁,也有教师认为读书是学生的事,自己能将教材读懂读透,能把课讲清楚就行了,读与不读关系不大。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学校应做好几项工作。
第一,营造学习氛围,搭建学习平台。学校应响亮地在教师中提出“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需要”、“拥抱名著,对话大师”等口号。同时积极地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三网”学习平台:“地网”――开通校园网,让教师在互联网上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天网”――开通广播电视系统,收看有关的教育节目;“人网”――通过听讲座、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专题研讨等形式开展学习交流,切磋技艺。无论学校经费多么紧张,都应该为教师订阅相关的教学刊物,充实学校图书馆,以保证教师的学习内容。
第二,创建“学习型”班子,榜样示范引路。有什么样的班子,就有什么样的教师群体。一个爱读书的校长能够带出一批爱读书的教师。因此学校班子是否具有学习的热情和进取的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从这一点上讲,学校要成为学习型的校园,要求校长首先成为学者型校长,给教师树立好榜样,以引领教师学习。
通过学习,第一,提高教科研认识。使广大教师重视教科研,克服写文章,搞课题就会影响教学的片面想法,树立教科研是为了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教学,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彻底改变教科研与教学是截然剥离的想法。只有广大教师把教科研看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科研才能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而不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第二,增强教科研意识。课题从哪里来?课题研究有哪些必要的程序?教研论文怎么写?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可以说,一开始谁都不会,但为什么有的人能坚持下来,而有的人有半途而废了呢?我认为只要坚持不断学习,脑子中有了研究的意识,课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
(2)评比、竞赛活动提技能: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学本质上更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大凡成功的教师,都很注重学习基础上的实践。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是把书教好,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研究课堂教学实践。作为学校,应该为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使他们在课堂――教师试验田中更好地摸爬滚打,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学校领导对教师也应该有多岗位锻炼的打算,如可跨学科,跨年段锻炼。对上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等机会,一要公平公正、推荐能者;二要强化指导、多方督促;三要注意发挥年级组、教研组、教科室人员的集体智慧,使更多的人得到锻炼和培养。这样,年青人的成长将会更加迅速和顺利,学校的人才库才会更加充盈,学校的师资力量才会更加雄厚。
学校还应定期举行校内论文评比、教案评比、优质课评比、课堂教学评比、教师基本功比赛、技能大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在活动中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汇编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积极向上级教育科学研究所及各级各类刊物、学术研讨会、各类评比交流推荐本校教师的优秀论文等。通过评比、竞赛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3 奖励激励人
篇7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
理工科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科技建设的储备人才,他们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未来将直接影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因此,着重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创造发明能力,是当工科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关键。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传统教育方式、教学评估的片面性制约
理工科大学生从高中开始就习惯应试教育,多数学生很难从标准答案的定势中突破自己,不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导致了理工科电子类专业大学生通常都思维逻辑较强,但是缺乏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因而,这些工科电子类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都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却很少能够成为具有发明创造性的科学家。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教学评估、学习评价太过于着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复现,并将此作为评价标准,而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全面解析,使学生缺乏创新实践的勇气,丧失挑战权威的能力。
(二)教学实践环节相对匮乏的约束
从实践中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造发明能力的关键性环节。在工科高校中主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综合性实验、工程训练实习等。这些教学实践大多是验证性的,缺乏设计性实验。并且由于一些学校自身的实验条件的限制,导致在验证性实验中,还是少部分学生动手做实验,多数学生袖手旁观并没有参与其中。同样,在工厂或者科研院所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不是积极参与进来,而演变成了参观性学习,不敢动手实践,实习训练的效果往往也达不到期望值。
(三)大学生评价和考核量化标准单一的约束
高校对大学生的考核和评估标准更是只看重共性却忽略了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其评测标准脱离了社会对人才创造发明能力的综合素质要求,其考核方式也较单一。大学老师为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量,为教而教,忙于“挣课时”,大学生为顺利毕业而被动接受,忙于“刷绩点”,这样周而复始便导致学生局限于书本,难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兴趣,这种评价体系却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随着教育的大众化和多元化,各方面的因素都要综合考虑到,对大学生创造发明能力的考核体系和教学管理评估的考核方式进行不断完善,构建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自己首先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切实关注和落实大学生创新发明能力、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电子类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方法
通过调研,提出基于科学研究的理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如下:
(一)开设创新性实验课程
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项环节,理工科高校现开设的实验有基础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等。这类实验中除了课程设计外,大部分实验都只是验证性的,而课程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性实验,但这种设计性的实验被安排在课堂中,也就有了一定的约束条件,比如实验条件、课程安排时间等,通常情况下取得的效果也达不到期望值。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抑制了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开设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原则上可以弥补过去实验教学中的缺陷。开设创新性实验课程就是为了倡议高校创新性实验的重大变革,能够激发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及发明创造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性实验主张学生首先需要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目的进行查阅资料,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然后自主设计并完成总体方案,明确设计中关键技术和技术路线,最终搭建实验设备和平台,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在整个实验的完成过程中,始终是学生为主老师为辅,老师只需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审核,并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最后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作出评测。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资料并汲取新知识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运用科学严谨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发明性,加强了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开放科研实验室
全面开放科研实验室,作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地,借此契机筹备并整合资源,建立起面向学生的科技创新科研实验室开放平台,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开放性的实验课题和实验项目,使科技创新活动更加普及。既有利于高端人才的培养,又有利于形成一种科技创新的氛围。工科电子类高校可以根据各个专业的优势整合资源,实时掌握学科发展前沿,科研实验室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将课业之外仍有精力、有能力的本科生和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中,开展学科前沿的研究工作。同时鼓励这些已加入到科研团队中的同学自己申请国家、省和学校的一些有回馈的开放课题、创新性小项目和科研小制作等。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由老师指导怎么做科学研究实验,到自己独立动手完成设计,再自己申报课题,申请各种发明专利,独立完成科研论文的一系列科研活动中,全方位地得到培养和锻炼。开放科研实验室,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开拓眼界,能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将理论和实际进行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教师而言,教师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得到加强,凝练学科方向,以科研带动教学,行之有效的使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
(三)搭建科研训练平台
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理工科高校有计划有组织地为学生开展了科技创新课外活动。学校定期举办各种校园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各学科的国家级竞赛和省级竞赛,如“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各级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机器人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等等。高校参照“集中资源,优化配置,调整改革”的方针,统筹利用高校的科研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等,开放创新实验项目基地,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进来,给学生安排固定的实验室,这样提供了学生进行自主研发创新的基本条件。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工作制,每天从9∶00—20∶00时间段完全开放,学生可通过“实验教学与实验设备管理系统”来提前预约。与此同时,学校安排组织指导老师和各学科专家对电子设计大赛和数学建模竞赛等设计创新类实践活动进行程序化和常规化的专业培训。另外,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心还积极联合了校外优秀企业,设立了两个“产学研”实践培训基地和6个联合培养实验室,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搭建科研训练平台,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了科研实践项目的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选题、论证、申报以及等,系统性地培养了学生将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毕业设计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相结合
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是高校检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将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种手段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而毕业论文的设计过程对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也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许多电子类专业大学生在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时,基本的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在一些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结题时,学生能真正参与进来的只是项目前期的基础工作研究,很多内容并没有深入了解。因此,指导老师希望能够继续指导那些参加过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生的毕业设计,主要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深入研究原来的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这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研究基础,学生的毕业设计在此基础上也就较易有所成果。在整个毕业设计的完成过程中,必然会随之带来各种问题,但若学生通过自己的钻研或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必定会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浓厚兴趣。当学生同时需要应聘工作和完成毕业设计时,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就能够协调解决。另外对于那些考上研究生的同学,指导教师更应注重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其在今后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从高校教育培养的完整性出发,毕业设计和创新性实验计划两者的结合充分利用了高校的科研基地,同时为毕业设计提供了硬件条件,学生将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了一次完美结合,提高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体合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让学生走进社会时能够更加适应于社会的发展。
三、结语
高校是传授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首要任务,是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同时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也非常重要。尤其对我们理工科高校来讲,从自身实际出发,大胆尝试和改革,在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上不断探索与创新,为建设知识经济及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卢太康.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2]徐平,邹丹,彭思思.浅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3]韩曜平,徐建荣,卢祥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04).
[4]严云志,储玲.创新性试验对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5).
篇8
“科研职业病”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用科研的思维去分析日常问题,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科研联系起来。
“无证据,就怀疑”是科研思维的一个特点。一个患有“科研职业病”的人,不会轻易相信没有实验结果或者生活经验支持的论断。例如,最近笔者学养花,看到介绍说芦荟可以吸收室内甲醛。于是,笔者用aloe(芦荟)和formaldehyde(甲醛)为关键词,通过google学术检索,看是否有相关论文,结果没找到。因此,笔者就很怀疑芦荟是否可以吸收甲醛。同时还看到介绍说晚上不宜将花放在卧室,因为晚上植物光合作用停止,不再产生氧气,但是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因而对人体有害。仔细一想,就觉得这个推理不可靠:小小的一盆花,能耗掉多少氧气?更何况,卧室不是密闭的,可以和外界交换空气,又怎么会导致卧室内氧气含量明显降低呢?这样的论断,连实验都不用做就知道是不对的了。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主要依靠的是DNA晶体衍射实验结果。如果他们患有严重的“科研职业病”,知道DNA是很长的线性分子,而且运气比较好,也许直接就可以推导出INA的结构。当他们看到搓绳或者纺纱的时候,或许能够意识到:很长的纤维状物质易断,只有形成螺旋结构才能增强其稳定性。当他们看到细胞一分为二,动物的性别大多是雌雄两性,或者看到中国的太极图,接触到阴阳学说,应该不难体会到:三螺旋不对,双螺旋才是正确的。
患上“科研职业病”有很多好处。首先,它使科研与休息和娱乐结合起来,把大量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变成了有效的科研时间,轻松高效地提高了科研水平。
最近有很多文章探讨科研人员每周工作多少时间的问题。其实笔者认为工作时间不重要,有效时间才重要。只要你患上了“科研职业病”,你就可以在打球时,在逛街时,在与家人相处时,在睡觉时,不由自主地、毫不费力地获得灵感,提高科研能力。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不一定是工作狂,但是却很好地把科研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了。
篇9
关键词:高等数学 教学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00-00
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人才是高等院校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然而科研能力的培养并非要从研究生阶段才开始着重培养,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给学生尽早接触科研的机会,让学生从本科阶段开始培养一种标新立异提问题的习惯至关重要。而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在对其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完成的。高等数学作为高等院校各院系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对学生在四年大学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的创立、一元微积分到多元微积分的发展以及各个重要概念的产生无不透露出数学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能够从中进行引导,找到适合的切入点,逐步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积累素材并培养一种问“好”问题的习惯,本科学生一样可以接触科研。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觉问题的能力,而这首先要求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模式,即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思考创造的学习模式的转变,这种学习模式的转变进而要求教师授课模式的转变。本文就讲透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发现学科的不足及类比教学等几方面来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模式,进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1 讲透基本概念
数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基本概念,基本概念把握不透到头来学生可能只会做部分简单的习题。事实上,高等数学授课的主要目的并非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导数和微分,更多的是该让学生把握数学思想,深刻理解数学概念。深刻理解概念即要把握概念的本质。以极限概念为例,怎么理解数列 ,如果只是按照书上的定义把 语言写出来还远远不够,应该告诉学生极限最本质的东西就是用距离去刻画,即数列和某个定点的距离当 时无限接近。知道了这一点,平面上一个点列 的概念自然就有了,同样我们用点列和点的距离当 时无限接近去刻画。只是需要注意的一点的是,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不能再用绝对值了,而是用
进而到 维空间中乃至无穷维空间中如何定义点列收敛我们都可以知道,关键是距离起着重要作用。再以函数可微概念为例,很多学生只知道 ,至于为什么求微分,以及什么是可微函数不知道。这些就需要老师在讲授这个基本概念的时候介绍清楚,让学生搞透这个概念。事实上,一个函数是不是可微就是看这个函数的增量与其自变量的增量是否可成一个线性比例关系,即 是否成立,知道了这一点,可以立即让学生去思考如果是一个二元函数 是否可微该如何定义?按照上面的说法,二元函数的增量和其自变量的增量是否成线性比例关系,二元函数的变量是两个,即看 是否成立?同样多元函数的可微性乃至一个泛函的可微性理解起来都很简单了。搞透数学中的基本概念这是让学生能够不断思考并发现问题的前提。
2 引导学生发现学科的不足
无论哪门学科之所以产生、发展,往往源于人们对已有相关学科的不满以及该学科创立时的不完善。作为教师,应当更多地呈现给学生所讲学科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才有思考的余地,把学科的不足及问题隐藏起来而只把学科完美的漂亮的结果展现给学生,那么他们就只会做练习而永远也不会去创作东西。要知道,正是当年微积分的不完善才有了极限的产生。数学就是在不断地发现学科的不足并改进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的。众所周知,数学史上曾发生过三次数学危机,可每一次危机都没有前人的理论而只是在数学这座漂亮的高楼大厦上添砖加瓦而已,危机使数学更加完善了,危机的产生正是由于学科本身的问题和不足导致的。
当讲完定积分时不能让学生认为定积分是完美无暇的,应该让学生寻找这个概念的不足之处,比如狄利克雷函数 ,这样简单的函数为何不可积?可能有人认为这是实变函数的内容超出了高等数学的范围,事实上不是这样的。通过让学生寻找定积分的不足可以锻炼学生的一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人都认为所创造出来的学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话就不会有所发展了,这给了学生一种提出质疑的态度,培养了学生问问题的一种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科研能力也能加强。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告诉学生黎曼积分不是那么完美的,因为还有一种更广泛的积分就是勒贝格积分,告诉学生在微积分之后还有一门后续课程是实变函数,感兴趣的同学会自己去查阅。同时我们可以用形象地数钱地方式告诉学生什么是黎曼积分,什么是勒贝格积分。有一搭钱,我想知道数目是多少,从头开始累加而不管其面值是多少可以得出最后的数目这就是黎曼积分,如果会打理一些,把面值相同的钱先放在一起,5元,10元,100元,再数各面值的有多少张,最后算和这就是勒贝格积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也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3 类比教学
数学中有很多基本概念都是相近的,作好相似、相近或相关概念的归纳比较,展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从比较中加深理解,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到的诸多概念,这样既可以学习新知识又可巩固旧知识。以无穷积分与无穷级数为例,从定义来讲,无穷级数 与无穷积分 的基本概念之间存在离散与连续的对应关系:
,
(前提是极限都存在)。这样很容易得出p级数 与 有相同的敛散性(这是教材的一个定理),这样学生能自己去给出这个定理,不仅很快掌握了,而且有着自己发现定理的成就感。
3 结语
高等数学的教学要使学生不仅知道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而且领会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从而在自己所学的领域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运用其相同或相近的思想解决问题。只有转变了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创造的学习模式,才能培养其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79-02
Exploration on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Innovation Ability//WANG
Wei, LIN Defu, ZHANG Jian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 training method is rela-
tively single, the graduate curriculums set behind the times; academic
atmosphere desalination, lack of practice opportunities; the rapid expansion of graduate scale, lagging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utor guidance is not enough, lack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paper presents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diversification of training mode; creating
an academic atmosphere conducive to innovation; implementing the task force model.
Key words innovation ability; graduate student; training model
1 前言
培养方法是指根据人才的成长科学规律,结合社会的实际人才需求而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方法,为我国各领域培养了大批的急需人才。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行的培养方法相对有些滞后。特别是对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这块,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要求。近年来,本科快速扩张,而且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相对滞后,造成研究生的规模也迅速扩大。学生数量急速增加,但相应的师资力量、培养经费、试验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很难做到相应程度的增加,这就造成研究生人均教育资源下降,影响研究生培养水平。
回顾我国自主研发的重大科研项目的发展历程,就不难发现,要发展自己的高端科学技术,只有靠自己,只有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这就意味着必须培养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才能实现我国进军科技强国的目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党的十也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可见,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着眼国家的需求,必须探索出一套适应我国实际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为我国输送大量创新型高端人才。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前进的能量之源,我国的科技实力近几年虽然得到飞越式发展,但自主创新水平和欧美还存在较大差距,消除这种差距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一环。
2 现阶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培养方法相对单一,研究生课程设置落后时代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一直以苏联为主要借鉴对象,我国的很多研究生指导教师也曾经留学苏联,受苏联教育理念的影响较大[1]。其实苏联的研究生培B是一种专业化的培养方式,这种方式非常重视各专业的独立性,往往忽略各专业之间的相容性问题。这样的培养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方法基本就是理论学习加学位论文的路子。
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很多都是根据教师擅长的研究领域来设置,缺乏统筹规划,不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新动力。由于受到客观情况限制,课程难度相对于本科阶段没有质的飞越。在教学方式上,师生互动很少,更不用说带领学生一起探索前沿课题了。因此,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一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再加上这一年龄段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很多,如成家、就业等,所以对学习持消极态度的人较多。
学术氛围淡化,实践机会缺失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多数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上侧重于本科时代那种传道式的理论教学,经常忽略学生科研探索能力的培养[2]。在传道式理论教学中,往往只是讲授一些成熟的学术观点,很少针对前沿性的学术热点进行讨论。有的教师甚至在课堂上一味推崇自己的学术观点,很少启发学生去研究不同的学术观点。这样一来,师生以及学生之间就很难形成思想的碰撞。
一些导师由于自身承担的科研任务繁重,或者面临职称评定和考核压力,投入给研究生的时间精力非常有限,往往在不经过系列培养和细心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帮其承担部分科研任务,这无异于拔苗助长,很不利于研究生的成长成才。试想,连地基都没有打牢,上面怎么可能盖出高楼大厦?由于受到客观试验条件的限制、经费的限制,学校往往不得不“忽略”研究生某些实践环节的培养问题,这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非常不利。
研究生规模飞速扩张,师资力量发展滞后 当前,我国研究生主要还是集中培养的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导师指导为辅。研究生的各种理论课程都采用大班制,一位教师面对数目众多的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非常少,而学生之间自主交流的情况也比较少。这样的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不利的。师资力量很难随着学生规模的增大而成比例地增大,无法现小班教学,也不太可能开展更多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对于这种现象,授课教师也很难提高考核标准,最后研究生课堂又回归到本科课堂,偏离研究生的培养初衷。
导师指导不够,师生交流缺乏 目前在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导师扮演主角,从最开始的研究生招生到后来的研究生选课,再到最后研究生的毕业课题等,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导师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对于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当前对导师的评价体系非常复杂,包括科研项目、以及国际学术活动等,很多导师面临重重压力,无法全身心投入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另外,导师的规模并没有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而成比例地扩大,造成有些导师需要指导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的现象,而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根本就无法顾及这么多学生的培养,最后往往只能“放养”,有的学生可能一个月都见不了导师几面。
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培养模式多元化 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构建一种能够集中所有优势资源、跨越学科和专业、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培养机制。集中优势资源,需要构造各种平台之间的桥梁,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方便。
首先,需要以大学科为基础,大胆改革课程体系,增设交叉学科课程[3]。在夯实研究生知识体系的同时,也使得研究生在跨学科、跨院系的课程上可以和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这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好处。
其次,需要为研究生打造长期性、综合性的学术交流平台,为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形成、科研水平的提高提供便利。
最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为他们参与各种学术活动提供支持,鼓励他们多和校外甚至国外的同行专家接触交流,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创新能力[4]。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术氛围 重视学术氛围,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外部条件。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众多环节,如专业知识、科研素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其中实践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对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应该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通过跨平台合作的方式,可以为研究生创造有利的创新能力培养环境。如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互相派出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交流,进行良性互动。现在有很多国家的重要科研课题和项目都是由企业和高校联合承担的,这些课题往往是相关专业的前沿性课题。如果利用这样的平台,让研究生多参与进来,那么对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大有好处。现在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料,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施课题组模式 研究生的培养实际就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科研能力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为研究生创建一个真实的科研平台,让他们有机会真正接触科研、参与科研。指导教师在自己承担的国家或企业相关课题任务中,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将课题中适合研究生参与的部位设置成一个小课题,并成立课题组,让研究生自己担任课题组的负责人。指导教师作为甲方提出课题的相关要求,并给予研究生一定的自,在需要的时候对其进行指导。这样就可以把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结合起来,指导教师在完成科研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也加强了研究生和指导教师的交流以及研究生之间的交流,这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十分有利。
4 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分析了当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三条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分别是:1)培养模式多元化;2)营
造有利于创新的学术氛围;3)探索课题组模式。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建伟,王兴国,等.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6-99.
[2]张庆临.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