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风险事件范文

时间:2023-06-12 16:4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业风险事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业风险事件

篇1

关键词:自保公司;财产保险;巨灾风险债券

一、青岛黄岛化工区爆炸事件

2013年11月22日凌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青岛黄淮输油管线输油管道发生破裂事故,造成原油泄漏。7个小时之后,在抢修过程中,管道破裂处起火,并发生爆炸,因爆炸地处在闹市,附近有还有公交车经过,因此爆炸造成的人员伤亡十分严重,共造成62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发生事故的这条黄岛至潍坊输油管道今年8月份正式投用,总投资13亿元。管道全长176公里,年输送能力为1500万吨,将在黄岛和潍坊滨海区及周边地区形成运转快捷的跨区运输大动脉,每年可节省运输成本4亿元。受事故影响,以总股本计算,在爆炸发生后的首个交易日,中石化A股市值蒸发233.2亿元。

事故发生后,青岛市多家保险公司第一时间进行排查估损,截至11月26日,包括12家人寿保险公司受理报案60件,赔付额达到259.6万元;18家财产保险公司累计受理报案220件,估损金额1202.1万元,其中企业财产保险16件,估损金额854万,车辆保险148件,估损金额318万元。事故中受损的输油管道,保额可能超过10亿元。这也引发对能源行业高风险保障体系的关注。

二、石油石化企业高风险保障体系现状

由于能源企业在生产、运输作业过程中具有高风险性,所以目前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风险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企业自保、企业购买商业保险两部分。

(一)、企业自保

近些年来,随着企业规模的普遍性扩大以及对风险控制能力的加强,一系列创新型保险产品因用而生。如果一个企业在通过对自身及产品所可能面临的风险通过科学地评估后,选择自己来承担部分或者全部的风险。这种形式,我们就定义为自保。目前现行的自保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项的安保基金来专门对口负责风险补偿

安保基金的来源是所有的参保企业按照一定比例每年或季度向基金上缴相应的额度。究其本质来说,此类安保基金仅是企业内部本身的一种风险预备基金。而国际上目前公认企业内部安保基金并不具备保险的实质性,因而并不能享有税前抵扣的任何优惠政策。这种基金的最大缺陷是管理层有挪作它用的可能性。

2、成立企业内部自保公司

内部自保公司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纯粹自保公司。通常是企业对未来一定时期将会发生某种灾害而造成损失的预估,此时企业自身预先提留一定数量的货币,以此对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损失进行补偿的预留基金。此种形式对于可预期性的小损失较为适合,在发生大型灾害时,会给财务造成极大的不稳定性。偿付能力有限成为自保基金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

3、成立专业自保公司

起初的专业自保公司是由母公司发起并持有所有股份,专门为母公司及其附属机构进行承保的保险公司。随着发展,目前现行的专业自保公司往往还包含着对第三方所提供的承保服务。一般情况下,保费数额较高的企业通常会选择这种形式。目前,国际上普遍并不认为企业的内部自保本质上是保险,而专业自保公司则属于企业外部自保,即实质性的保险性质。所以专业自保公司可以享受税前抵扣的政策福利,从而增加公司的现金流。相较于企业内部自保而言,专业自保公司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个体。但同时应考虑到企业自保后会大幅减少根商保公司合作的项目,因而将无法得到商保公司提供的风险评估和防灾防损等一整套风险管理服务。

(二)、商业财产保险

目前,我国大多数能源企业均参加了商业财产保险。商业财产保险是企业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的有效方案之一。企业投保商业财产保险主要分为两类,企业财产综合保险和公众责任保险。

企业财产综合保险是以各类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存放在相对固定地点,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其他与企业经济利益有关的财产为主要保险对象的一种保险。参加保险就是以缴付一定的保险费用支出,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一旦发生灾害事故的损失,能够及时得到经济补偿,从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和经济效益的实现。此次爆炸事故中的输油管道于2013年8月建成,建设总投资13亿元,中国石化青岛分公司为其投保财产保险,保额将超过10亿元。由于企业参加了财产保险,使得企业在此次事故中的损失额大大下降。目前,我国的大型企业都投保企业财产保险,但是近年来企业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占财产保险总保费收入比重不断下降。

〖KH*2〗〖JZ〗〖XC徐婷婷1.TIF;%100%100〗〖TS(〗〖JZ〗〖HT7.H〗2003年—2011年企业财产保险、公众责任保险占〖JZ〗财产保险总保费比重统计图〖TS)〗〖KH*2〗

公众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的公众责任为承保对象的一类保险。公众责任是指致害人在公众活动的过错行为导致他人的人身或财产遭受损害,依法应由致害人承担的对受害人的经济赔偿责任。在此次青岛爆炸事故中,受害人因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输油管道爆炸导致的人身伤害或者死亡,就是企业应当承担的公众责任。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需要通过投保公众责任保险来转嫁其责任风险,这样可以使受害人的到合理的赔偿,同时减轻企业的赔偿压力。由于责任保险有其不可替代的风险保障作用,使得近年来,我国责任保险发展迅速。自2003年至2012年,保费收入增长233%,赔付额增长185%。

虽然近年来,企业综合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发展迅速,但是企财险和责任保险占财产保险总保费的比例较小,尤其是公众责任保险,公众责任保险保费收入不足财产保险总保费收入的4%。很多企业忽视公众责任保险的投保。如此次青岛爆炸事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报告有公众责任保险的覆盖。企业忽视保险投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企业投保公众责任保险保费较高,增加运营成本。第二,巨大损失不常发生,所以企业为控制生产成本存在侥幸心理。同时,由于公众责任保险的赔付额较大,保险公司对于公众责任保险的承保也比较谨慎,相关保险产品较少,亦是导致财产保险投保率低的原因。

三、完善石油石化企业风险保障体系的建议

完善石油石化企业风险保险体系,应从能源企业、保险公司、政府三方面做起。企业主要通过建立自保公司实施风险自控;承保保险公司通过保险证券化分散风险,减轻偿付压力;政府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强能源企业财产保险监管以达到风险保障体系的完善。

(一)、完善自保公司管理体系

由于管理层挪用自保基金的可能性难以避免,所以成立专业自保公司将是未来企业自保发展的趋势。企业成立专业自保公司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实施。

首先,引进专业化自保管理公司。自保公司的监督与管理必须依靠建立在对系统风险的科学评估及合理的再保险的基础上。专业自保公司在我国还属于是新兴事物,我们对自保公司的运营及管理的经验比较欠缺。因此有必要引进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的专业自保管理公司,对我国的自保公司提供专业化的管理和培训业务。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培养出我们的自主管理能力。中海油的自保公司在初期引进了AON经纪公司的专业风险管理队伍,事实证明这样运做是比较可行的。

其次,成立自保再保险公司,将自保再保险与商业再保险相结合,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多分流风险的选择,这样可起到优化风险管理的效果,防止风险的过度集中于自身。同时,自保再保险公司的存在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传统的商业保险市场与再保险市场的发展。

(二)、实施保险证券化

企业成立自保公司以分散高风险的同时,承保保险公司亦可推出保险证券,再次分散风险。由于保险事故的发生使承保的保险公司面临偿付压力,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保险证券化再次分散风险,以减轻偿付压力。保险证券是一种可转让的有价证券, 它与具体的保险业务相联, 募集来的资金用于补充特定险种的损失,其回报率由特定险种的盈利水平来确定。这样巨灾风险便由保险市场转移到金融市场,比单纯的用再保险来控制风险成本低,而且更加有效和有巨大的消化能力。从繁到简,巨灾风险证券化大体可以分为巨灾债券、巨灾期货、巨灾期权和巨灾互换等。所以面对高风险行业的巨灾风险,可以尝试推出巨灾债券以分散风险。产生和引入巨灾债券大大增强了保险业的承保能力,为巨灾风险提供了可靠的转移方式,为损失补偿提供了可信的资金来源,也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提供了风险小收益高的优良投资工具①。

与其他资产证券化一样,巨灾债券的参与主体由保险公司(发起人)、巨灾债券发行机构(特殊目的实体)、投资者和信托机构组成。巨灾债券的运作流程如下:

通过发行巨灾债券,保险公司可以分散风险、增加偿付能力,力求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有效的巨灾风险保障。相对于传统的再保险产品,巨灾风险债券的存在影响了再保险的需求结构:巨灾债券所提供的风险保障对于大额损失来说代替了再保险。通过对比巨灾债券和再保险的风险转移效率,发现发行巨灾风险债券相比于无任何避险和传统的再保险产品能有效降低破产率,延长公司寿命,从而具有更高的风险转移效率②。

因此,承保石油石化企业财产保险和公众责任险的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发行巨灾风险债券进一步分散风险,以保证在巨额损失发生时减轻偿付压力。偿付压力减轻的同时,保险公司可以设计更多的产品,扩大石油石化企业的承保范围,从供给市场上,为能源企业在风险管理提供更多的选择。

虽然目前国内市场上并没有巨灾风险债券的发现,国际市场上巨灾风险债券的发行大多针对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但是石油石化企业风险事故也具有发生概率低、损失巨大的特性,也属于巨灾风险的一类,随着我国保险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政府监管、税收的外部环境的支持与配合,以及保险公司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能源企业风险管理意识的加强,关于石油石化企业的巨灾风险债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必将成为能源企业风险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强制公众责任保险

目前,此次青岛爆炸责任事故发生后,对第三方受害人提供的补偿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输油管道的所有者即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应对事故受害人进行赔偿,但此次事故损失巨大,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赔偿压力;二是政府财政,政府财政提供带有社会救质的赔偿,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但由于财政资金具有计划预算性质,因此可用于突发性事故赔偿的资金量有限;三是保险赔偿,即在企业投保公众责任险后,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受害人将在保险责任范围内获得赔偿。由于保险基金基于精算基础,因此可以保证赔偿资金及时性;如果企业选择了足够的责任限损,则给予受害人的补偿也就相对多一些。

综上,利用公众责任保险作为其事故的补偿机制,可以保证补偿资金的及时性;在保险金额足够大的条件下,也可以实现补偿资金的充分性,是以上三种补偿机制中相对较好的一种形式。同时政府有必要强制实施公众责任保险。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公众责任保险具有准公众物品性质,因此完全依靠市场自发运行会产生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参与调节供求。

第二:公众责任存在负外部性,政府必须进行纠正, 实施公众责任强制保险正是纠正市场失灵的举措之一, 可使经营者的潜在风险成本显性化。

第三:生产经营者对小概率、高损失风险的感知不足,存在侥幸心理,如任由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会导致公众责任保险需求不足,市场失灵在所难免。

基于以上三点原因,目前公众责任保险市场已经出现市场失灵状况,政府就有必要干预。政府应通过完善法律,强制企业投保公众责任保险,与此同时,给予企业一定的投保补贴,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四、结论

通过分析能源企业目前财产保险投保现状,提出完善石油石化企业高风险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包括企业成立专业自保公司、保险公司发行巨灾风险债券,以分散风险降低保费、政府强制公众责任险矫正责任保险市场失灵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完善现有石油石化企业高风险保障体系。(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田玲.巨灾风险债券运作模式与定价机理研究[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1—47

[2]叶桂君.自保公司在石油石化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分析——以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为切入点[J].保险研究.2010,(8):74—78

[3]马强.自保公司在石油石化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经营管理.2011,(3):83

[4]田玲、刘帆.巨灾保险产品设计相关问题探讨[J].保险研究.2013,(7):49—56

[5]曹红欣.浅析我国企业财产保险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财税金融.2011,(12):107—108

注解

篇2

1.坚持把农业基础建设作为稳粮增收的根本保障

1.1不断加强抗旱设施建设 水的问题是制约长春市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为着力破解水资源制约,2011年启动实施旱田节水灌溉工程,建成节水灌溉示范区244个。2012年投资3.6亿元,新建续建旱田节水灌溉作业区403个,安装指针式喷灌机403台(套),购置卷移式喷灌机2204台(套)。仅仅两年的时间,全市旱田节水灌溉能力突破30万亩。为解决农户抗旱水具不足问题,从2008年起对农民购置抗旱水桶实施补贴,累计落实补贴资金4000万元,支持农民购置抗旱水桶7万个。

1.2大力推行玉米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解决土壤肥力问题,作物不缺苗、长势好,抗旱、抗倒伏。长春市2010年率先开展试验示范,2012年保护性耕作田块已经遍及80个乡镇,面积突破100万亩;保护性耕作机具新增691台,保有量突破1000台,其中新增免耕播种机497台,占全省新增总量的2/3。主要采取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模式,集成应用深松深施肥和机收秸秆还田技术,耕作地块增产幅度均在4%以上,公顷节约作业费用500元。

1.3扎实开展粮油高产创建 创建粮油高产示范片,集成应用农业先进技术,是粮食主产区稳粮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长春市坚持把惠农政策、农业项目与高产创建紧密结合,整合各类资金集中向示范片投放。2012年落实省补资金1856万元,创建万亩高产示范片116个,集成应用机械精量播种、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多项先进技术,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高光效栽培等多种栽培模式。高产创建片多、面积大,组装技术新、科技含量高,增产幅度大,示范效果好。

1.4着力提升农机化水平 长春市借助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紧紧围绕耕种收3个关键技术环节,着力提升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2012年落实农机购置补贴2.9亿元,拉动农民投资6.5亿元,新增拖拉机1.1万台、收获机械1698台、耕整地机械3146台、种植施肥机械1965台、田间管理机械3122台。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0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17万台,配套农机具45万台(套)。全市玉米、水稻机收面积520万亩和160万亩,水稻机插面积150万亩,机械深松整地面积550万亩,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71.5%。

2.坚持把农业科技作为稳粮增收的重大战略支撑

2.1突出项目带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 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008年起市政府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先进农业技术试验项目和推广单位。2012年全市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00项,示范推广面积达到2500万亩;申报省农技推广奖项目35项,立项实施15项。全市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入户率达到100%,重大技术到位率达到9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2.2突出素质提升,深入开展科技培训 坚持开展经常性农业科技培训活动,2012年以“农业科技效益年”活动为载体,30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开展现场培训3800场次,举办培训班5000期、电视讲座80期,发放资料120万份,培训农技人员2058人、专业农民10万人、技术明白人110万人次,提升了农民科学种粮水平。

2.3突出统防统治,实施病虫害专业化防治 2012年全市落实省生物防螟补贴2760万元,市财政安排775万元资金对计划外生物防螟面积进行补贴,玉米螟生物防治实现全覆盖。

3.坚持把防灾抗灾作为稳粮增收的关键性举措

3.1立足抗旱保苗,全力打好春耕生产攻坚战 针对2012极有可能发生的严重春旱,市政府提早部署,制定春季抗旱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指导农户科学选用耐旱品种,大力推广抗旱节水技术,2012年春耕生产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

篇3

关键词:建设工程企业合同管理工程承包法律风险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ntract law the risk is bigger, dissolve the legal risk is building enterprise is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problem.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o correct the risk evaluation and take the appropriate preventive measures.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enterprise contract management project contracting legal risk

中图分类号:TU7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是指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由于外部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企业自身在内的合同主体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负面的法律后果的可能性。其特征除了具备风险所共有的客观性、偶然性、可变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①企业合同风险产生的缘由是市场交易和企业运营的各种因素所致,带有明显的复杂多变性;②企业合同风险存在于市场交易当事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全过程;③企业合同风险发生导致的后果是企业承担合同法律责任;④合同法律风险是可以避免、可以预防、可以控制的。

2存在着的主要法律风险问题及成因

2.1合同主体不合格合格的主体,应当是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合同当事人。合同主体不合格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虽然具有上述两种能力,但不是合同当事人,即当事人错位,当然是不合格的合同主体。另一种是虽然是合同当事人,但却不具有上述两种能力,同样是不合格的合同主体。合同的主体就是工程的发包方和承包方,合同主体不当之处主要表现在:工程发包方和承包方缺乏合同履约意识,既不认真研究制订合同条款,又不严格履行合同。在合同履约过程中因为缺少制约手段,违约情况严重,致使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2.2不签书面合同现象突出。据权威部门,62%的中小企业仅凭对方的电报、电话、发货通知单就进行交易,签订合同的金额不足经济往来总额的40%。因企业盲目轻信“口头承诺”,轻视书面合同,一旦一方陷入经济困境或失信,便纠缠不清;没有正式书面合同,形成各执一说而没有任何凭据,双方的权利义务不能明确,给合同履行带来隐患,也不利于见薄法庭证据采信,法律风险极为严重严重。其原因是主观上混淆了要约、要约邀请的规定,既有出于信任对方的可能,也有图省事的可能,没有重视交易中书面承诺的价值。

2.3 合同签订不规范、约定不明确。许多企业在经济交往中,也注意签订相关的合同,但却没有使用成文的格式合同文本;双方合意的目标指向物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约定,含糊不清,对合同标的约定不明确,主要条款不完善,责权利表述不明确;对于效力待定合同的生效条件没有明确;以上这些合同极容易造成约定、履行不完全,甚至陷入欺诈圈套,致使合同无效,或是引发合同纠纷。其原因在于当事双方没有注重使用规范格式合同,不熟悉《合同法》的主要条款、责任和规定,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商讨来订立合同条款。

2.4 合同管理不完善,履约效果差。企业基本上没有把合同管理纳入经营管理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合同管理机构或管理制度,更为突出的是企业的公章和空白合同等重要的法律文书没有专人管理或被他人盗用、借用。签订前没有进行合同评审;签订后认为“合同一签就完事”,没有专人来做履行监控或只是流于形式;在履约当中,对于遇到的不可抗力、情势变更、商业风险时,管理者不能与业务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没有具体执行和监控,而且在发生合同纠纷时束手无策。其原因在于企业不重视合同管理,特别是履约管理。

2.5合同条款不平等工程承包本来应以合同为约束依据,而合同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平等性。但在工程承包实践中,业主与承包商很少有平等可言。鉴于当前的工程承包买方市场的特点,个别业主常常倚仗着僧多粥少这一有利的优势,对承包商蛮不讲理,特别是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业主部门。在签订承包合同时,业主常常强加种种不平等条款,赋予业主种种不应有的权力,而对承包商则只强调应履行的义务,不提其应享有的权利。比如索赔条款本应是合同的主要内容,但在许多合同中却闭口不提;又如误期罚款条款,几乎所有合同中都有详细规定,而且罚则极严。承包商如果在拟定合同条款时不坚持合理要求,则会给自己留下隐患。

3防范工程承包法律风险的主要对策

3.1执行合同时,积极处理风险后果也是防范建筑工程合同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合同管理应当贯穿工程承包建设的整个过程,所以合同风险也贯穿工程承包建设的整个过程,对这一点许多建筑企业认识不够。风险发生后,应启动灾难计划和应急计划对出现的风险后果进行认真地研究,找出实际结果和预测结果的差异,并用货币量来衡量,分析其原因,采取有效手段加以补救。如投资方不按时拨付工程进度款,则可考虑在合同限定的有效时间内提出索赔。

3.2建立健全合同管理的制度网络,一是指企业就合同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建立和健全具体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使合同管理有章可循。二是指建筑企业各层次都应有自己的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是合同管理活动及其运行过程的行为规范。合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合同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制订合同管理制度,是搞好建筑企业合同管理的保证。这些合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合同归口管理制度;合同审查制度;委托制度;合同考核制度;合同用章管理制度;合同台帐、统计及归档制度。同时,还要将这些合同管理制度与建设工程合同投标报价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始终。

3.3 提高合同的法律意识和管理意识。合同已不再是简单的要约、承诺、签约等内容,不仅是经济责任,更表现为法律责任;企业要重视宣传合同的法律约束力和法律责任,当事人如违反合同约定的内容,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业务人员加强法制教育和监督;加强“标的、履行期限、违约责任”等8大权利义务条款、“先合同义务也是法定义务”等主面内容的学习和培训,明确以上属于合同法强制性规定范畴,特别是先合同义务是以过错而不是以合同为要件的,从而彻底走出的认识误区;同时,要建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和实行专员负责,健全一系列管理和授权制度,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科学的管理。

3.4积极推行合同管理目标制合同管理目标制,是各项合同管理活动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最终目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在工程项目承包合同订立和履行过程中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等工作,促使建筑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互相衔接、密切配合,以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保证工程项目经营管埋活动的顺利进行,更好地发展和繁荣建设市场。合同目标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为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工程合同的订立和履行行为实施有效管理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合同订立前的管理、合同订立中的管理、合同履行中的管理以及合同纠纷管理。

3.5 建立预警机制,对合同进行创新性法律风险管理。合同签订后,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合同履行的情况,建立合同档案和报表制度,做好履行的监控工作。但是,市场千变万化,风险无时不在,为此,下列四点合同法律风险预警机制具有创新性和全程监控的作用,一旦发生与监控有所偏离,就马上启动风险处置预案。一是证据预警;主要是在无收发货记录或合同收发记录有瑕疵,有造成合同效力、履行、货款清收等负面影响时,合同管理人员及时提出通过签订补充协议、债权确认文书等方式予以补救的措施。二是时效预警;主要是指距最后一次付款接近两年、此后无书面催收记录也未达成书面还款协议时,合同管理人员及时向具体业务人员提出通过公证催收等手段进行弥补时效的措施。三是质量预警;时常提醒义务人员在合同约定检验期限内,或在合理期限内、质量保证期内,最晚在收到货物两年内对货物质量进行检验并就质量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并保留相关书面证据的措施。四是偿债预警;如有逾期货款的,负债方有改制、合并、分立、破产、隐匿财产行为,可能影响合同履行时,企业要通过实施不安抗辩权、代位权、诉前保全、等权利谋求司法救济,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从而有效控制法律风险。

篇4

【关键词】农业风险,农业保险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何提高农业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成为农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农业保险制度符合世界贸易组织支持的“绿箱”政策的内容,是现代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农业风险

(一)农业风险的涵义。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叫风险。农业风险是农业经营者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对的不可预见或无法把握的意外事件所导致损失的不确定性。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受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影响比较大。

(二)农业风险管理。农业风险管理是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估测和评价,然后依据自身资源与条件,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预防与控制,以最小的成本投入为农业生产经营预期目标的实现提供最大安全保障的经济管理活动。

近几年来,国外的风险管理用影响图、树状图来识别风险,用概率分析、风险测量等方法对风险的概率经行定量分析。基于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的风险管理研究发展得非常快,这些研究对于发展农业风险管理的系统方法有很大的价值,为农业风险管理和决策的研究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三、农业保险

(一)农业保险的概念。农业保险是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是现代农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农业生产经营者有意识地将农业风险与损失转移出去的一种财务型风险管理工具(黎已铭,2006)。

(二)农业保险的特性和基本功能。农业保险既不是完全的私人物品,也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属于“准公共物品”。因为其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在取得时不具有竞争性,效用上不具有可分割性。农业保险具有多种功能:1.转移分散农业风险,完善农业风险管理制度。2.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3.促进农业科技的产品转化率、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4.促进生产要素在农业领域集聚,推动农业现代化。

(三)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我国农业保险经历了建国初期单一承保机构、零星可保险种、政府强制主导,到改革开放前的销声匿迹,再到先进多元化承保模式、扩大化的标的、市场参与配置。1949 年10月,我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之后由开始承担试办农业保险经营,农业保险业务逐步发展起来。1950年到1956年在北京重庆江苏等地区试点农业保险。直到1958年停办了农业保险业务。后,国家制订一系列发展农业保险的政策,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恢复农业保险业务的经营。90年代初经过多地试点后在1992年市场经济发展后转向市场化。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议农业保险开始稳步发展;2004年以来连续5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提出了明确要求;2006年出台《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四、国外主要经营模式及其启示

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主要目标是稳定农民的收入和农产品的价格,保护农产品的竞争力等等,国家财政对其有高度的补贴。如美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从自由竞争到政府高度调控,在农业保险立法,农业保险制度和风险管理上,已经比较成熟,在农业保险上主要采取强制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参保方式。日本的农业保险则采取了共济组合的模式,政府通过立法和财政补贴并且提供再保险来支持农业保险的经营。法国则通过建立国家农业基金会的方式来补贴受灾农民的损失。总之国外主要的农业保险模式呈现出的特点主要有:以政府为主导,采取合作模式;创新发展了农业保险经营技术;法律法规制度比较完善。虽然各国国情不相同,但是上文中的国外模式还是对我国的农业保险经营和发展有着有意的借鉴。

五、针对我国目前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提高农业保险经营技术水平。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农业保险的技术创新有利于农业保险的运营。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应积极跟踪世界农业保险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并加以探索和引进。

(二)建立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再保险机制。我国农业风险的地域相关性很高,季节性强,发生风险时会波及多地的损失。只有通过农业再保险来分散农业保险经营者的风险才能实现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之间的互济作用。

(三)增加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在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过程,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基础设施和经营环境。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法规体系,其次要加强农业保险发展的基础设施投资,并且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最后要组建政策性的农业再保险公司。

(四)加快法律法规建设。农业保险立法是开展农业保险的重要制度保障,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凡是农业保险发展较好的国家,无一例外都具备健全完善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

(五)采取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多元投保模式。强制性的政策性保险范围有限,积极促进自愿性的商业性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非常关键。在推进商业性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过程中,因此采取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投保模式有利于农业保险的营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素春,侯银霞. 实施多维农业保险 应对多发自然灾害[J]. 财政研究,2008(10).

[2]李军.农业保险的性质、立法原则及当前的发展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6(1).

[3]陈利,谢家智.我国巨灾风险可保性的理性思考[J].保险研究,2011(11).

[4]王可为.对发展农业保险的思考[J].西部金融,2007(10).

篇5

一、保险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保险公司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可以起到防范和化解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经营活动合法合规和企业经营战略有效实施等重要作用,因此,是否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是衡量保险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保险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险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表现为客户保险需求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基于其全球经营业务在世界范围内安排其风险管理与保险计划;另一方面表现为保险人通过国际间的保险资本运作、对冲机制、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满足巨灾保险、金融风险管理等迅速增长的需求,在国际范围内寻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真正意义下的自保公司,70年代由荷兰人首创并迅速风靡全球的银行保险,80年代人寿保险业出现的以万能寿险和变额寿险为代表的产品创新,90年代出现的保险风险证券化以及大量新型风险转移工具,特别是近年来,处于前锋地位的保险人、保险经纪人、政府保险机构及民间保险组织,如安联保险等,已经在综合风险管理(IntegrateRiskManagement)、非传统风险转移工具(AlternativeRiskTransfers)等新型保险产品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保险保障的范围已经大大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可保风险范畴,从而预示着未来保险业的革命性变化。

(二)保险资金面临的投资风险越来越大

随着金融市场的创新与融合,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逐步拓宽,可投资品种逐步增加,从普通的债券投资发展到权益类投资、从国内市场拓展到境外市场,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业资金面对的各种风险也越来越复杂。例如,寿险保单存续期一般都长达20至30年,相应的在资金运用中要考虑20-30年存续期的投资与之相匹配。投资于固定收益资产的寿险资金,对利率的变动非常敏感,市场利率的微小波动会导致资产价值的较大变动。据统计,到2006年8月,债券已经成为保险资产配置的最主要工具,投资规模已经达到8777亿元,其中,持有国债和金融债余额分别达到3674亿元和2416亿元,债券资产占保险资产运用的比重由2001年的28.4%上升到2006年的55.2%,保险公司持有的企业债、银行次级债、国债和金融债的余额分别占总余额的69.6%、45.5%、12.1%和11.6%。在央行上调利率、国债等债券收益率大幅下降的背景下,保险公司投资风险显然还在加大。投资效益低下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的稳定性。据测算,1999年以前的保单会导致我国寿险业利差损每年增加约20亿元,到2004年底寿险业利差损总额超过720亿元,占到行业总资产的9%左右,即便各寿险公司将全部业务盈余都用于弥补利差损,也需要10年的化解时间。而权益类投资,包括金融衍生物投资风险巨大,给许多公司带来几亿、以至几十亿金额的损失,如德国哥达保险公司、克罗尼亚保险公司、汉诺威再保险股份公司、伦敦巴林银行等。因此加强资金运用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对资金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全面风险管理成为现代保险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随着金融保险市场的日趋深化和扩大,各保险机构之间的竞争也从原来的规模扩张逐渐转变为内部管理、业务创新等方面的竞争,从而导致了保险企业的经营理念的深刻变化,使全面风险管理成为现代保险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核心。从世界范围来看,风险管理正在从传统的“点对点”式的管理走向全面的、一体化的管理。国际上比较有名的内控和风险管理模式有英国的Cadbury、美国的COSO和加拿大的COCO,特别是美国的COSO模式从理论到操作方法上阐述了一整套完整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WilliamJ.Mc·Donoush所称,“内部控制将对投资者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因为稳固的内部控制是抵御不当行为的头道防护线,是最为有效地威慑舞弊的防范措施”。2005年,保监会制定《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试行)》。2006年,国资委制定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这对于推动保险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我国保险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近几年来,国内保险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和加强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方面有了一些进展,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到位,存在着严重的“竖井效应”。二是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框架。大多数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没有贯彻到公司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许多关键控制点形成所谓的控制盲点,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多维、多视角、跨时点的风险监控体系。三是风险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出现了许多违纪违法的现象。因此,只有从我国保险公司的实际出发,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上先进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和风险管理技术,特别是应该使CO—SO框架成为保险公司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标准,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缩小我们在风险管理方面与国际上的差距,才能够增强保险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使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

二、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涵

目前,国际风险管理领域存在诸多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标准,但都与COSO框架紧密相关,COSO框架已成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标准。因此,要完善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需要准确理解COSO界定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涵,以COSO框架为依据,建立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框架和机制,取信于投资者,提高保险公司在公众中的美誉度。

早在195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内部控制”区分为两类: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1992年,COSO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在1994年进行了增补,指出:内控是为了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会报告的可靠性;对现行法规的遵守三大目标的过程。2004年10月,COSO正式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以下简称ERM框架)。ERM框架在1992年报告的基础上吸收了各方面风险管理研究成果,并进行了扩展研究,提出了内部控制框架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思路。

COSO对ERM框架的定义是,“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COSO的风险管理框架扩展了其内部控制框架,强调企业风险管理有三个维度,分别是目标、风险管理要素和管理层级。目标由内部控制框架的3个扩展为4个,即战略、经营、报告和合规。风险管理要素由内部控制框架的5个(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扩展为8个,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管理层级包括整个企业、职能部门、业务单位和分支机构4层。各管理层级是风险管理主体,风险管理要素是必备条件,目标是企业努力实现的对象,企业的各个管理层级都要按照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为4个目标服务。

COSO于2001年起开始进行企业风险管理研究,强调风险管理框架必须和内部控制框架相一致,把内部控制目标和要素整合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因此,ERM框架是对内部控制框架的扩展和延伸,它涵盖了内部控制,并且比内部控制更完整、有效。首先,该框架扩展了内部控制框架,强调风险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协调,并最终融人企业文化之中;其次,该框架更强调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运行过程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企业的治理、管理和操作等所有层级,扩展了单纯的内部控制职能;最后,引入了风险组合、风险和机会的区分、风险应对、风险偏好、风险容量等风险管理理论新的研究成果。ERM框架是对传统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发展,是一个具有清晰的文化理念、完整的架构体系、科学的控制流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能够覆盖企业各类风险,对企业风险进行全面管理。因此,应用该框架对于我国保险企业有效实施风险管理、遵循监管机构的风险控制和监管要求有着重要意义。

三、ERM框架在保险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我国保险业必须尽快转换长期以来固化的观念和思维定式,努力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的新体系和新机制。ERM框架强调,认定一个主体的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是在对八个构成要素是否存在和有效运行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所作的判断,如果构成要素存在并且正常运行,那么就可能没有重大缺陷,而风险则可能已经被控制在主体的风险容量范围之内。

(一)内部环境

保险企业的内部环境是整个风险控制框架的基础,包括主体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容量、董事会的监督、主体中人的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以及管理当局分配权利和职责、组织和开发其员工的方式。这其中包含了组织的基调,它影响组织中人员的风险意识,为主体的人员如何认识和对待风险设定了基础。

风险管理的顺利实施必须得到一个良好的组织体系的支持,ERM框架建议了基本的组织结构以及各结构层的职能和责任,同时框架也强调,主体的组织结构的适当性部分取决于它的规模和所从事活动的性质,因此保险企业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运用企业风险管理的思想,设计一个适合自身的组织框架。ERM框架关于组织结构的基本思路为:董事会通过选择管理当局在确定期望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起着主要作用,同时,董事会在特定关键决策上的保留权力使其在制定战略、规划高层次目标以及广义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作用;管理当局直接负责对风险管理进行全面整合、统一协调;各部门责任明确、各司其职,如财务部进行财务计划与控制,精算部设计合理的费率以及充足准备金的提存,投资部控制投资损失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核赔部控制赔付率和维护公司信誉等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官员,跨子公司、业务、部门、职能机构来分析和评价公司的风险,研究潜在的风险因素和防范措施,为董事会和各部门提供风险报告及风险管理建议。ERM框架还强调每个人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明确指出:在企业中,不仅仅是董事会或者风险管理官员,其他人员,如内部审计师、财务官员以及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对企业风险管理负有一定的责任,都能够对其过程施加一定的影响,因而所有员工的职能与责任都应该被很好地界定和沟通。这有利于督促企业的所有员工重视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问题,把维护及改善企业的风险管控当作自己的事,而不是站在与管理阶层对立的角度,被动地执行各自的任务。

(二)目标设定

必须先有目标,管理当局才能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潜在事项。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要求管理当局采取适当的程序去设定目标,确保所选定的目标切合、支持该主体的使命,并且与它的风险容量相协调。

不同的企业由于战略不同而有不同的风险管理目标。对保险企业而言,如果其总目标是收益一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化,则保费收入、赔付支出、投资收益、公司收益等下一层的子目标就会与总目标有所不同,子目标的具体划分必须依据保险公司的战略进行。例如某保险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在未来经过10-15年的努力,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知识型、现代化非寿险公众公司”。这样的企业总目标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会更高,因为它对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比较高。另一保险公司具体战略目标是:对市场具有明确的判断,能使企业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保持竞争力与盈利能力;降低运行风险;与国际接轨,将公司的管理标准化,国际化;进一步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这样的战略目标则偏向纯粹风险的管理。

(三)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

ERM框架中不仅仅把风险定义为损失的可能性,也把风险看作盈利的机会,其目的在于强调现代风险管理的主动精神和积极态度,这完全符合保险企业以风险换取收益的业务本质,也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力。因此,风险的识别更需要区分风险和机会,对风险予以评估和应对,将机会反馈到战略和目标制定过程中,平衡风险与收益。

风险评估是对识别出来的风险事件进行风险影响分析。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评估:一是估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概率,另一方面是估计如果风险发生所产生的后果。风险评估是企业制定和实施风险管理战略的依据。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很多,并一直有新的方法被开发出来应用于风险管理实践。通常采用的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的方法主要有风险评级,即采取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分级,如依据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重要性程度划分为若干档次,并分别拟定相关的指标作为判断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的依据。定量的方法有概率工具和非概率模型等,比较成熟的方法有VaR方法,历史模拟法、MonteCarlo模拟法、情景分析、RiskMetrics方法、GARCH模型等等。风险地图也是最常用而最有效的风险分析工具,在一个一维代表风险发生可能性,一维代表风险的影响程度的二维坐标中,根据在风险分析中得出的结果,即各种风险不同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在该坐标系中标出其所在位置,这将直观显示出某一风险或多个风险的重要性程度,并以此决定进行风险控制的先后顺序及投放资源的大小。

(四)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管理当局采取回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担风险等一系列行动,以便把风险控制在主体的风险容限(RiskTolerance)和风险容量以内。

1.传统风险管理方法。该方法主要侧重于企业自身资产负债管理。对于保险企业具体来讲,主要能采取的措施包括:(1)选择性承保。主要包括控制保单质量(主要从可保风险的审核和加强保险核保入乎)和控制保单过分集中的风险。(2)内部风险抑制。一是通过资产负债的组合配置来实现风险分散和风险对冲的目的;二是通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来有效控制风险,确保稳定经营,实现价值最大化。(3)自留风险及提存准备金。保险公司根据自身的风险水准(主要参考其自身资本实力、风险控制能力及风险偏好等因素)和经营方向的定位,确定一个企业自留风险限额并将其逐级分配到各具体业务部门。自留风险后,企业要做好补偿风险损失的财务安排,包括提存各种准备金和安排表外资本等。(4)再保险安排。

2.非传统风险转移方法方式(AlternativeRiskTransfer,简称ART方法)。该方法在传统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引入了资本市场进行风险转移。主要包括:(1)多险种多年期产品。该产品将几种不同的风险捆绑在一起,可以节省管理成本并通过时间分散成本。(2)有限风险再保险。有限风险再保险是一种风险转移和风险融资相结合的产物,主要特点是再保险承保人仅承担有限风险、保险合同多年期、再保险承保人与分出人共同分担损失和分享收益等。(3)保险风险证券化。可以通过创设并发行保险衍生产品,比如巨灾期货、巨灾期权、气候衍生品等,将保险企业承保的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利用资本市场的强大融资能力来消化承保风险。(4)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保险公司通过购入特定类型的保险期货、期权来分散、对冲风险。例如芝加哥交易所(CBOT)的巨灾风险损失指数的期货和期权交易。

在风险应对的过程中,管理当局还应该考虑一些事项。一是潜在应对的成本和收益。二是除了应付具体的风险之外,企业所面临的新的机会。企业在风险应对时不应该仅仅只是考虑降低已经识别出来的风险,同时还应该考虑给主体带来的新的机会。如保险风险证券化除了能分散保险企业的风险,同时也有给企业带来收益的可能性。

(五)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帮助确保管理当局的风险应对得以实施的政策和程序,即在选定了风险应对后,确定用来帮助风险应对恰当、及时地实施的措施。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企业主体,包括了批准、授权、验证、调节、资产安全以及职责分离等一系列不同的活动。

(六)信息沟通

有效的沟通包括信息在主体中的向下、平行和向上的流动。公司不同部门风险管理职责不同,各部门职责也有交叉,任何一个部门不可能单独完成某一风险的管理。因此,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中,需要建立包括投资、精算、财务等各部门紧密合作的体系结构,同时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沟通规则。沟通方式可以采取备忘录、电子邮件、公告板、网络等等,在沟通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信息的即时性以及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公司内部与公司外部也应该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例如与客户之间,与同类公司之间。

(七)监控

监控指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必要时加以修正,可以通过持续的管理活动、个别评价或两者结合来完成。

持续的管理活动主要来自经常性的管理活动,例如部门管理人员定期的经营报告、内部审计等,当然也包括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管。

个别评价则通常作为辅助,它提供了一个考察持续监控程序的有效性的机会。保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评价的范围以及频率,选择合适的评价人员。评价可以通过核对清单等方法,通过通行业对比等方式来进行,当然也可以选择专门的评估机构来全方位评估企业的风险管理。

篇6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业保险窘境;政府支持;财政补贴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7―0073―03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窘境及原因

(一)我国农业保险窘境――“供求双冷”

农业保险是农业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农业保险起步较晚,覆盖面小,保险能力低。伴随着农村经济改革和农业市场化的进程,我国农业保险自1982年恢复试办以来,一度得到较快发展。1982―1992年,农业保费收入由23万元增加到86190万元,年均递增12%,但1993年以后,农业保险业务则迅速萎缩。随着农业保险业务的萎缩,地方农业保险机构普遍被撤销。在2004年以前只有中国人保财产保险公司和中华联合两家公司继续开办农业险。而且作为经营农业保险主力的中国人保,自2003年以来,已停办了很多亏损严重的农业险种。而中华联合保险公司新设的分公司也都没有开展农业险业务。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从1982年开始,22年来农业保险累计赔付73.9亿元,实际上处于严重亏损状态。2004年中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37700万元,占同期产险保费收入的0.3%,仅相当于1992年的43.74%,比2003年减少8800万元,继续呈负增长,降幅达18.8%。而在农村,随着农业的发展,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加大,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日益增加。据统计,全国每年平均有3亿亩农作物,2亿多农业人口受灾,财产损失约600多亿元。可见,我国农业保险潜在市场巨大。但限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民收入低,在农业保险商业经营的模式下,尚不能构成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出现农险供给与有效需求的“双冷”局面,使我国农业保险陷入困境。

(二)我国农业保险陷入窘境的原因

1.农业保险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农业保险的可保风险――农业风险具有相当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理想的承保条件。“理想的可保风险”要求风险发生的偶然性、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事件或风险单位的独立性和无巨灾损失的发生。然而农业风险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风险。首先,农业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自然条件某一方面的异常变化,都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例如,农业保险标的可能会遇到洪涝、干旱、病虫害、霜冻、雹灾等灾害的袭击,遭受损失的概率比其他行业要大得多。其次,农业风险具有系统性和高损失性。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地域的辽阔性、时间的同时性,在同一风险事故中(如旱灾),许多投保单位发生损失以及损失的程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使农业风险很难在投保人之间进行分散和转移,致使农业巨灾损失无法避免。再次,农业风险程度及损失发生程度的可测性差。由于农业生产经营对象千差万别,不同地域所面临的风险大小程度也不尽相同,有关农业风险损失的历史数据也不够完整准确,难以科学计算出能客观反映各地、各类保险标的分类费率。同时,对农业产量及灾害损失程度的测算较为复杂,目前世界上也没有权威的损失计算标准和方法。

2.我国农业保险出险率高。据有关专家统计,我国自然灾害的平均损失率:粮食为6.5%、经济作物为6%、大牲畜为10%,如果按照这样的损失率来收取保费,费率之高是令农民难以承受的。农业保险风险集中,商业性保险公司无法获得直接经济效益,很难刺激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

3.我国农民收入低,风险意识淡薄。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且大部分收入被生活品、子女教育、生产资料等项目所占据,农民对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根据保险业发展特点,保险需求与潜在客户的收入水平正相关,农民的低收入以及较高的恩格尔系数限制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4.农业保险费率厘定存在困难。首先,保源不集中使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开发兴趣下降。由于保险经营需以大数法则作为建立保险基金的数理基础,只有单个或少量标的的危险是不具有此基础的。在大量危险事故的基础上,保险人才能通过大数法则进行保险经营,计算危险概率和损失程度,并确定费率。而许多地区农业保险的投保面积占当地农田的比重极低,有些地区甚至不到1%,这势必影响保险公司对风险的控制和对保费的正确厘定。其次,历史数据的积累相当缺乏,保险公司无法确切地对与农业相关的种植和养殖等具体项目的损失进行费率厘定,确定相关农业保险的价格。

5.道德风险阻碍农业保险经营。由于保险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在承担和理赔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就不可避免。这是农业保险经营中最大的风险,也是国内外农业保险经营的共同难题。因为农业保险的保险利益难以事先确定,其标的大都是活的生物,它们的生长,饲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管理照料的精心与否。因此农业灾害损失中的道德风险因素难以分辨。据某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机构反映,少损多报、轻灾重报、争赔款、要照顾的情况时有发生,在理赔中平均每年约有10%以上的受灾户弄虚作假,以获取更多的保险赔款。同时,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农业保险经营中的道德风险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占农业保险理赔款30%以上。从而导致保险公司对待农业保险业务非常谨慎,不敢轻易接受投保。

6.政策环境尚不完善。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法律保障体系极其薄弱,还没有一部关于农业保险方面的法律。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直到2002年修正后的《保险法》第155条中也只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农业法》第31条同样泛泛规定:“国家鼓励和扶持对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同时,除免征种养两业农险的营业税之外,对农业保险没有其他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哪些农产品保险需要补贴,如何补贴,补贴多少,费率如何确定,国家没有明确的政策界定,地方政府也没有制定相关政策。

7.政府财政对农业保险支持不足。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为确保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迫切需要农业保险。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农业也将逐步进入适度保护时期,“三农”问题比任何时期都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但实际上,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主要是价格保护等直接补贴方式,利用农业保险这种“绿箱政策”的补贴方式很少。除上海等少数地方外,总体上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相反,从国外情况来看,由于农业风险大,政府普遍利用农业保险对农民和农业进行补贴。1947至1977年,日本中央政府30年间所积累的总补贴额,占总保费收入的59%,

政府补贴水稻保费的50%到60%,麦类保费的50%到70%。20世纪80年代,美国农业部以各种形式对农业灾害的补偿资金约为250亿美元,其中用于农作物保险的资金为60.4亿美元,占总支出的24.2%。2000年美国总统签署了《农业风险保障法》,进一步提高政府对农作物保险保费的补贴比率,在75%的保障水平下,保费的补贴比率达到55%。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政府责无旁贷

(一)农业保险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稳定器”的作用

一是稳定了农民基本生活水平。农业保险能够改变农民“一次重灾,即刻致贫”的困境。比如2005年,在“麦莎”台风中,上海交信农业保险公司赔付8000万元,与地方政府下拨的救灾款相当,有力地支持了当地农村抗灾工作;在江苏淮安,保险公司一年中为1.4万亩受灾农田赔付152.1万元,是农民所交总保费的1.3倍。投保农户和企业切身感受到了保险的好处,投保积极性大大提高。二是提高了农业再生产能力。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及时赔付和预付,使农业发展摆脱了“一年受灾,三年难翻身”的局面。同时,针对农民缺乏有效抵押物难以获得贷款的情况,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贷款提供了保障。

(二)农业保险属准公共产品

与一般私人物品相比较,农业保险产品具有以下准公共品的基本特征。

1.效用上不可分割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保险产品保障了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它为农业分担风险,并能够动员全社会分担农业风险。在农业保险的护佑之下,农业发展了,农村稳定了,农民富裕了,其受益者不仅是投保的农民,而是全体社会成员。因而农业保险产品的效用是不可分割的。“谁种田谁承担风险”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2.消费上非排他性。一般来说,“谁投保,谁直接受益”。因此,农民在投保农业保险时都比较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在消费过程中或者在经营的一定环节上,如防灾防损、风险管理等方面,都不具有排他性。

3.取得方式上非竞争性。从市场竞争性方面来说,大部分农业保险产品不具有竞争性。事实上,在竞争性市场上,大部分农业保险产品既不可能有有效需求也不可能有有效供给,仅依靠市场竞争机制难以实现农业保险资源的有效配置。

4.生产经营上的规模性。农业保险的小规模经营难以分散风险,因为农业风险单位大,水灾、旱灾、风灾等农业风险多为数省一个风险单位,小者一省也不过几个风险单位,因此有一县、一地、或一省经营农业保险,风险很难在空间上分散。

三、政府在推动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发展中的作用

(一)政府推动农业保险发展应坚持的原则导向

1.政府有限参与原则。农业保险之所以成为政策保险,不仅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更因为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所面临的风险具有特殊性。农业保险涉及的范围大、受多重风险制约、保险经营投入大、赔付率高。经济落后的农民保险意识相对淡薄,经济承受能力较弱,农业保险的纯商业化模式展业难度大。政府不得不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来直接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但是,政府也应该全面考虑对农政策,在政府救灾等方面要与农业保险建设协调起来,该进的进,该退的就要坚决退出来(庹国柱,2006)。

2.试验引导、稳步推进的原则。尽管我们先后对农业保险已经试验了好几十年,但是以前的试验基本上都是保险公司在商业性保险的框架下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没有解决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根本问题。在现有农业保险制度建立之时,还需要先在该制度框架下试验,进行“定向”推进,为农业保险的大规模实施积累经验。要避免在没有制度框架的情况下,就贸然发动保险公司和各种组织广泛参与。

3.农民自愿和政府强制性相结合的原则。应该提倡在市场经济的架构下,将政策性保险的经营商业化,尽力将自愿性与强制性巧妙地结合起来,避免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农业市场经济成为“两张皮”。美国的农业保险原则上实行自愿保险,但由于1994年美国《农业保险修正案》明确规定,不参加政府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农民不能得到政府其他福利计划,如农产品贷款计划、农产品价格补贴和保护计划等;必须购买巨灾保险,然后才能追加购买其他的保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事实上的强制保险。日本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实行强制保险;对达不到规模的农户,实行自愿保险。

4.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中国农户的经营规模非常小,这种超小经营规模的农户本身就有良好的化解风险的功能,俗话说:“船小好掉头”,他们可能根本不需要农业保险的支持,自身的农业生产能力仍然可以得到恢复。中国的农业补贴只是近几年才进行深入讨论的,其他需要补贴的项目和内容非常多,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暂时还不能排在前面。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工业化的中期,财政资金短缺的局面依然存在,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能力还很弱,所以农业保险的实施和推广要结合本地区农民的需要和财政能力进行,不能攀比,更不能搞“一刀切”。

(二)我国政府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具体措施

1.完善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开展的法制环境。通过制定农业保险法律法规来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与规范农业保险经济行为,是各国通行的做法,我国应充分借鉴国际农业保险立法的经验,以推动我国农业保险立法进程和农业保险的发展。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实际上是一部商业保险法,而农业保险中很大一部分是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经营目标大相径庭,用现行的《保险法》指导农业保险会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无法可依,农业保险中的许多情况都存在法律真空,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主导地位不明确,即便政府积极参与和推动,也缺乏法律依据;而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也缺乏法律保护和约束。立法的直接目的,应当是建立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构建统一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解决当前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立法应着重解决政策扶持问题,明确相关部委在农业保险中的职责与分工问题等。目前,国家对农业保险的立法已经纳入了2007年国家立法计划。农业保险的立法正式启动。

篇7

关键词:农业保险;制度框架;政策支持;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5)05-0049-05

一、引言

农业保险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受农业保险市场自身的约束,也对制度和政策环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当前我省农业保险无论在保费规模方面,还是在深度、密度方面,以及保障范围方面都与先进省份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既有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不完善、政策支持方式单一等原因,也存在农业保险市场供求主体不足、组织形式单一、市场竞争度低和供求矛盾严重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框架、政策支持体系和农业保险市场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就山东省农业保险经营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促进山东省农业保险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山东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风险保障。

二、构建山东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框架

(一)明确山东省农业保险发展的目标

农业保险的基本职能是风险分散与经济补偿,然而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不同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具体目标不尽相同,并且随着经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总的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与地区,越倾向于把农业保险作为提高农户福利水平、实现社会公平的工具;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并且农业产值比重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大多通过农业保险的发展,实现其稳定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应的基本目标。综合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的地位,现阶段山东省农业保险发展的目标应属于后者,因此本文把山东省农业保险发展目标作如下界定:一是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和经济补偿的基本职能,使受灾农户尽快恢复农业生产,保障国家和山东省的农业生产安全;二是通过农业保险的市场化运作,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整合优化各种风险管理手段,提高山东省农业风险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三是通过对农业保险实施财政补贴,发挥其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促进山东省优势产业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四是通过对农户实施保费补贴,间接稳定和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以工补农政策落实的重要途径。

(二)以《农业保险条例》为基础,加快相关法制机制的制定与实施

1. 探索建立风险调节基金机制。应继续遵循“保本微盈”的原则发展农业保险。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应与其他保险业务分开管理,单设农险专用账户,单独核算损益。结合山东历年实际赔付状况,研究建立风险调节基金机制。择机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基金专项用于防灾减损,最大限度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作用。

2. 完善农业保险条款费率形成机制。对现有条款费率特别是主要种植业条款费率进行系统梳理和修订。按照《农业保险条例》要求,对历年赔付较少的险种,相关保险机构要加强精算工作,根据农业生产成本变化情况,扩展保险责任,提高农业保险合理保障水平;根据历年农险已决赔案险因分析,适当降低起赔标准;根据实际经验数据,结合农民收入水平和农业保险风险保障水平,适当降低保险费率;贴近农业保险工作实际,贴近参保农户需要,运用平实、易懂的语言,积极推进保险条款通俗化,切实提高农业保险工作水平。

3. 建立农业保险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机制。根据农业风险特征和农业保险的管理流程,建立农业保险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强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监督工作。对违法违纪、弄虚作假、服务不佳,甚至损害农民权益的经办机构,依据《农业保险条例》加大处罚力度。

(三)建立健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制度是影响农业保险持续发展的重大制度安排,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解决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后顾之忧,增强农业保险的“可保性”,为逐步推动农业保险的市场化、商业化运行提供条件。农业保险巨灾风险的分散应充分利用风险市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充分分散风险。山东省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可选途径有:

1. 扩大承保面,增加农业风险单位。通过加大宣传,提供保费补贴和适度强制投保增加农户的参保率,增加农业风险单位在地区之间均衡发展,使之逐步满足大数定律,使农业巨灾风险在更多的投保户和更大的空间内得以分散。这种分散方式简单、易操作,但风险分散范围仍局限在投保农户内部,分散能力有限。

2. 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是当农业巨灾风险发生时给予符合规定的农业保险公司的损失补偿,是国外分散巨灾风险的有效途径和普遍做法。山东省应尽快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资金来源可以包括: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及再保险公司按保费收入或盈余的一定比例投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拨款,可以按照上年度农业增加值的一定比例提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用于灾害救济的一定比例转移到农业巨灾风险基金;从资本市场上筹集等。

3. 构建多层次的农业再保险体系。一是保险公司内部由总公司向分公司实施再保险,如人保财险,使风险在不同区域和时间上得到分散。二是建立同业分保或共保制度。通过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同业间相互分保、共同承担巨灾风险,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风险,增强偿付能力,平衡风险责任。三是借助于中国再保险公司,为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服务,由于提供农业保险再保险服务出现的亏损,由国家财政负担。同时鼓励各保险主体积极寻求与国际再保险企业的合作,将农业风险向更大范围分散。

三、完善山东省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优化农业保险财政支持方式

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发展是政府支持农业保险最主要的方式。通过与其他省份的比较发现,山东省地方政府对农业保险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略有欠缺,支持方式单一,制约着山东省农业保险的发展。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相对于政府灾害救助来说具有财政支出放大效应,且有利于培育农户风险管理意识,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对农业保险发展的支持力度。此外,要改变目前山东省财政补贴农户保费的单一支持方式,根据财政实力和政策目标,在财政补贴总额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优化农业保险财政支持方式,以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为着眼点,尝试“政府搭台、保险唱戏”的合作模式创新,为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财政支出的绩效。

(二)加快农业保险技术进步

由于农业风险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对农业保险经营技术的依赖性较高,提高农业保险经营技术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成本、控制保险经营风险、增强农业保险发展的动力。农业保险技术进步不是保险公司能独立承担的,政府应协调科研院所、保险公司、气象部门等多部门合作,通过科技联合攻关,促进农业保险技术进步,提高农业保险供给能力。目前急需的农业保险技术包括:一是充分利用气象卫星技术、通信卫星技术、网络媒体技术等,建立灾害及其相关要素的观测和预警系统,健全防灾减损体系。二是依据山东省土壤、地形地貌和农作物的种类等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合理划分风险区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高度差异化的费率体系,不仅可以有效防止逆向选择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激励农民积极防灾防损。三是提高理赔技术,简化理赔程序。设计简易程序快捷赔付,切实缩短理赔周期,同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及时处理发生的大面积灾害事故,帮助灾民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三)注重农业保险人才培养

随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对农业保险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这类人才既要熟悉保险业务的内容、条款和服务,还要了解农业生产特征、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心理。而农业保险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流失严重的局面严重制约着山东省农业保险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农业保险人才的培养。一是适当提高农业保险从业人员的待遇,尤其是在农村基层从事农业保险业务的一线人员。二是各高校应在相关专业设置农业保险课程,或成立农业保险专业,鼓励学生未来从事农业保险工作。三是农险企业应加强与高校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或合作办学,成立保险职业学院或者进行岗前培训或在职培训。同时注重培养和引进保险精算等相关技术人才。四是以人的方式,从农村选拔一批热爱保险工作、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有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了解农民的心理且善于与农户沟通的人才,对其进行保险业务方面的培训,并负责长期在农村基层开展保费收取、定损理赔与政策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充实扩大农业保险人才队伍。

(四)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

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直接决定了其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目前山东省农业保险的宣传主要是通过村委会“大喇叭广播”的方式,宣传主体单一,方式简单,内容不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因此导致很多农户根本没听说过农业保险或对农业保险存在严重误解,制约着农业保险需求的增长。应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一是明确农业保险宣传主体。根据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政府和保险公司都应该对农业保险具有宣传的责任。政府主要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惠农性质和作用进行宣传,保险公司主要对农业保险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宣传。二是丰富农业保险的宣传方式。除了村委会的宣传,还应借助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媒体,尤其是农业和农民频道或栏目,宣传农业保险政策,普及农业保险知识;各地农业局、财政局和保险公司联合,组织农业保险相关专家或工作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农业保险知识讲座,印发宣传资料;保险公司以保费补贴等财政扶持政策为切入点,通过典型理赔案例,引导农民自愿投保,稳步扩大参保面,努力实现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三是合理确定宣传内容。宣传内容应包括:农业保险基金的筹集与分配、基金的管理监督、灾后补偿程序、再保险利润盈余时的利益分配等具体内容,使农民充分了解参保后自己的权益,明白保险理赔兑付的方法与程序,消除农民的疑虑和担心;积极利用典型案例和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保险赔付事件,宣传保险的功能,逐步增强农民对保险的客观认识,自愿参加保险,以提高保险意识,普及保险知识;同时,要加强对农民诚信意识的教育,降低政策性农业保险道德风险损失,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加强山东省农业保险市场体系建设

(一)通过规模化经营创新农业保险需求载体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和大面积的种植业、密集的养殖业以及高附加值农业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日趋壮大,分散的小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成为利益分享与风险承担的共同体,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保险公司应针对规模化主体的需求特征,将保险服务从分散的生产领域扩大到集中性的生产领域以及流通领域,从农户扩大到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为农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现代化的保险服务。如人保财险山东省分公司开展的农业产业化全流程风险控制项目,即是保险公司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存、流通、贸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开发可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自主选择的保险产品,实现对风险的转移和分散,提高其抗风险能力。通过建立信贷与保险的互动机制,发挥保险的风险阻隔和风险补偿功能,将违约风险转移出信贷供求链,降低银行的管理和交易成本,从而能以相对较低的条件提供信贷资金,在实际操作中,贷款银行将保险投保情况作为授信评级的要素之一,来相应评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从而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贷款难的问题,形成“农企买保险――风险有保障――银行愿放贷――农企更愿买保险”的良性互动局面。

(二)以需求为导向提高农业保险供给能力

改变以往供给驱动机制,以农户需求为导向,把保险的功能与农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开发新的农业保险险种,扩大保费补贴险种范围,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并在保险人可以承受的前提下,降低免赔率,提高赔偿标准。同时,结合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特色,创新农业保险产品设计。

1. 要明确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业务中的合理定位。保险公司是政府执行农业保险政策的重要载体,是农业保险供给的主体。保险公司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决定着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作用效果,决定着政府财政资金的支出绩效。因此,明确商业性保险公司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定位,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一是要从更高的层次认识到开展农业保险的意义。农业保险是新时期保险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对于实现整个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对于落实“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政策的执行者,保险公司要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把承担农业保险业务看作一种社会责任,勇于创新,提高农业保险供给能力,确保国家的财政资金支出效率和效果,对政府和农民负责。二是要以更长远的目光看待农业保险业务。城市保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省农村还有巨大的市场等待去开发。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越来越大。农业保险的开展是保险公司进军农村市场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农业保险业务,可以树立保险公司良好、权威的形象,了解农民各种保险的需求,开发适合农民需要的险种,从而扩展保险公司农村市场业务,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要不断创新服务和技术。要注意与政府和科研部门联合,不断进行技术和服务创新,逐步减少和克服农业保险自身的风险和弊端。

2. 不断改进现有农业保险产品设计。一是扩大农业保险的灾害范围。农险产品的保险责任范围应符合农民转嫁风险的需求,如果保障范围太窄,将无法满足农户需求,从而制约农业保险发展。因此,应适当扩大农业保险的灾害范围,结合山东省自然灾害类型,把农作物和养殖业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包括进来,使农户确实得到实惠。二是适当提高风险的保障程度。山东省在目前农业保险发展阶段,保险金额以农作物生长期内所发生的种子成本、化肥成本、农药成本、灌溉成本、机耕成本和地膜成本确定;保险期间为一个农作物生长期。小麦、玉米、棉花、能繁母猪(每头)的保险金额分别为375元/亩、350元/亩、500元/亩、1000元/头。调研发现,对于农户来说,随着生产成本的提高,目前的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不足以弥补维持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直接成本支出,更谈不上间接成本的补偿了。因此,保险公司应在现有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险金额,逐步由低费率水平和低保障程度向中费率水平和中保障程度过渡,以有效提高保障水平,并根据不同地区的风险状况、农户收入水平,设计不同档次的保险金额,满足不同收入水平和偏好的农户需求。

3. 积极进行农业保险产品创新。一是发展特色农业保险。特色农业保险是根据地区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确定的,因此特色农业保险的开展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强,发展农业保险要与地方政府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山东省南北跨度较大,地形复杂多样,光照充足,是明显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多种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培育出了许多远近闻名的土特产品及农业品牌,如平阴玫瑰、金乡大蒜、烟台苹果、潍坊蔬菜大棚、菏泽西瓜、莱芜“三辣一麻”等,也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特色农业。地方政府应利用农业保险的市场化手段,进一步加强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特色农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创新农业保险产品。联合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性研究,通过产品与技术创新,弱化并逐步解决农业保险业务开展中的“顽疾”。

(三)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机构组织形式

1. 以商业化经营为基础,探索农业保险经营组织形式。从全国目前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组织形式来看,主要有股份制综合性财险公司、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专业性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等。各种农业保险机构组织形式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是现阶段发展山东省农业保险的有效途径。山东省应积极改变农险经营机构组织形式单一的现状,依据山东省保险资源与组织基础,通过适当的方式为农业保险提供政策支持,降低农业保险经营的准入门槛,以商业化经营为基础探索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组织形式。

2. 以产业化为依托发展农村互助合作保险组织。农业保险合作社是建立在农村、面向广大农民而成立的一种合作性质的保险组织。目前我国农民互助保险合作组织并没有合法的主体地位,因此应当在相关的法律中明确互助保险的具体规定,以法律形式对互助保险组织进行规范,使之成为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地方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联合对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保险培训和辅导,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发展保险互助,农户互助合作保险组织可以向商业保险公司分保,有效分散经营风险。

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应通过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模式,依托并充分利用现有的保险机构、地方政府、有关农技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的力量,发展农村互助保险形式。

3. 以政府支持为基础发展农业保险中介服务机构。保险中介和市场是农业保险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农业保险市场的完善程度。充分利用保险中介市场,促进农业保险业务的推广,有利于提高农业保险市场的运行效率,促进农业保险经营机构转变经营模式,迅速扩大农业保险市场规模,提高农业保险业的整体实力。而山东省农业保险中介机构严重不足,主要是由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因此,目前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支持,着手筹建由专业人士组成的,独立于政府、保险公司和农业生产者之外的农业保险机构,包括农业保险行业协会、核保人协会、人协会、精算师协会,以及从事农业保险人才培训的机构;建立信息质量优良、运转通畅的信用评估体系,为农业保险市场的建立和运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保监会.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农业保险条款和费率管理的通知,2013-4-7.

[2]惠莉.江苏省农业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10).

[3]吴焰.逐步完善中央财政农业保险补贴政策[J].中国金融家,2010,(4).

[4]杜彦坤.构建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的基本思路[N].经济参考报,2005-9-17.

[5]黄小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村经济,2011,(2).

[6]彭钢.对促进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建议[J].中国保险,2011,(1).

[7]庹国柱,赵乐,朱俊生.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管理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8]黄英君.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机制研究:经验借鉴与框架设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篇8

保险企业从事保险业务面临着三个层次的资产损失: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极端损失。预期损失可以通过历史数据统计得出,较为稳定,因此可以通过产品定价来转移和损失准备金来弥补;非预期损失具有波动性,是保险企业面临的真正的风险,需要保险资本来抵御;如果是极端的损失,如战争、金融危机等,则无法通过资本来抵御,只能通过压力测试来应对。经济资本就是保险企业内部用于覆盖非预期损失的资本,是用以缓冲风险损失的权益资本。经济资本与保险企业实际承担的风险之间存在着直接对应的关系,经济资本在数值上就等于风险值,或者说一定置信区间下非预期损失的值,因此,经济资本也叫风险资本或在险资本。从金融角度看,持有低风险低收益的资产对于企业而言就是为了换取企业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而不得不放弃潜在的收益性。一般认为,保险企业的资本规模越大其经营就越安全,在这一点上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功效是一致的,不过两者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其一,资本是企业资金的一种来源,而经济资本则是企业资金运用到低收益低风险的资产数额,是企业资金的一种运用形式。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其二,合伙人或股东可以用不动产、长期有价证券等资产形式入伙或入股,而此类资产一般具有较高的风险性,不能成为经济资本。其三,资本额度是由合伙人或股东按照有关契约和个人意愿筹集的,而经济资本则取决于企业整体的风险水平以及相关利益团体的风险偏好。

二、应用经济资本管理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经济资本管理体现了保险企业价值管理的新理念。

现代银行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便逐渐确立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股东价值最大化,开始普遍采用经济学方法代替会计学方法思考问题,价值管理成为银行管理的新理念。如今,保险业也逐渐采取这种新的理念。经济资本管理超越了传统的以单一的账面管理为特征的资本管理方法,将收益与风险纳入同一个框架考虑,从而使得保险企业管理层大致知道一项业务占有多少经济资本,并以风险调整的收益率来评估该业务对股东价值的影响,进而进行有效的资本配置,保证资本使用效率,使资本管理的目标与公司价值管理的目标走向一致。正是由于经济资本管理能够有效协调保险企业各利益相关者———股东、保险企业管理层、保险企业员工、客户、债权人、监管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满足其各自的要求,能够兼为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的基础,才逐渐从诞生之初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量化和可操作的管理工具和管理系统,直至成为现代保险企业管理的基础和主轴,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保险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

(二)有利于管理模式从业务驱动型向风险驱动型转变。

业务驱动型的管理模式使得我国保险业普遍存在着“以保费论英雄”、“以业绩排座次”的现象,从保险企业管理层到一线人员都没有给予风险因素足够的重视。这直接导致了保费高、利润低的奇怪现象,甚至给保险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风险。经济资本管理是基于风险的管理体系,它充分地将资产的风险减除因素考虑在内,并严守一定资本支撑一定风险资产的原则。实行经济资本管理将促进我国保险企业管理模式从业务驱动型向风险驱动型转变,通过主动地管理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改进我国保险企业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

科学的绩效考核是经济资本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资本管理以增加股东价值为最终目的,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保证保险企业资产为增加保险企业价值作贡献,形成对企业资产质量的硬约束。目前,我国保险行业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没有体现潜在风险损失的影响,无法合理评价业务发展规模和效益的关系。引入经济资本管理可以在全面评价和准确计量风险的基础上对经营绩效进行考核,体现扣除风险成本后资产真正创造的价值,抑制经营中的短期和低效行为,形成资本对资产质量的硬约束。

(四)有利于制定科学的业务战略规划。

在制定保险业务战略规划时,经济资本管理方法不仅能对业务发展前景进行预测,而且对业务发展中扩张与风险变化之间的关系也予以充分考虑,可以提高业务发展规划制定的科学性,使保险企业的战略性规划在框架内进行,杜绝目前的机构盲目扩张、风险吞噬资本的现象,为我国保险企业沿着可持续发展道路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应用经济资本管理进行风险管理的模式

(一)自下而上进行经济资本(风险值)的确定现代保险企业业务日益复杂,这些业务都构成了保险企业的潜在风险源,诸多的潜在风险源又分散于各个分支机构之间。不仅不同的业务面临的潜在风险值不同,就是相同的险种业务发生于不同的分支机构也面临着不同的潜在风险。经济资本管理要求将保险企业面临的所有实质性风险都涵盖在管理框架之中计量出单个的经济资本值,并在企业的整体层面上进行加总。这样就必然有一个自上而下、由分到总的过程。具体来讲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加总、确定风险边界等几个步骤。风险识别是指对保险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风险计量是指通过统计和计量等方法对各个潜在的风险进行定量,用数值表示风险的大小;风险加总是指对识别的各种风险定量值进行加总,以确定经济资本总量;确定风险边界是指根据经济资本和实际资本的比较来确定保险企业下一步的动作,如果经济资本小于实际资本,那么保险企业的风险在资本的可控范围之内,可以继续拓展新的业务或者开设新的机构,如果经济资本大于实际资本,那么保险企业的风险可能在资本的可控范围之外,保险企业需要调整现在的风险结构,防止破产风险,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以财产保险的中心支公司为例。最底层的支公司先对自身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分类,然后运用先进的风险量化手段并辅之以经验判断,计算各类风险值;之后在支公司的基础上进行各类风险的加总;中心支公司将计算出的风险值上报省级分公司,省级分公司再汇总所管辖中心支公司的风险值,在省级分公司层面上进行风险的加总;最后各地省公司将各自的风险值上报总公司,在总公司层面进行汇总分散。在计算得出总的风险值之后,总公司便可以借此确定需要的经济资本总量,并与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进行比较,通过一定的转换系数,在经济资本、监管资本、账面资本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对经济资本的配置和对账面资本的管理融为一体。

(二)自上而下进行经济资本(风险值)的配置经济资本的配置是指在确定经济资本限额的情况下,以风险调整收益率RAROC为基础将经济资本分配到各个风险点,可能是分支公司也可能是具体的业务险种。RAROC并无标准的公式,但是一般可以表示为:RAROC=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经济资本=收入-成本和费用-预期损失经济资本具体的做法是,董事会根据经济资本总量确定风险额度,再根据各业务险种上报的经济资本限额申请进行分配,之后随着业务的进展计算实时RAROC,将其与公司的资本成本进行比较,据以调整业务组合,之后再循环到RAROC的计算。在这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中,充满着上层风险管理部门和下层业务人员之间的报告与回馈,体现出实时监控的思想。我们以非寿险企业为例,简要描述保险企业经济资本配置的一般步骤:

1.估计各类风险的损失分布并计算其所需的经济资本非寿险企业面临的风险可划分为六大项,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非巨灾风险、巨灾风险、行业风险以及事件风险,各项风险的定义与分布特征参见表1。表1非寿险企业的风险类型和分布特征注:限于论文的研究范围,关于各类损失分布函数及其参数的估计不在本课题的讨论范围之内。在此只将其分布状态作一列示。一般而言,确定多个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简化与假设(如假设概率分布为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总风险的分布。这一过程涉及大量的运算,有时不得不借助计算机的帮助加以实现。企业总风险被估计出来之后,其VaR减去预期损失即得企业整体的总经济资本。

2.分别计算企业各部门的RAROC以及企业整体的RAROC已知企业的总体经济资本,就可以得到企业整体的RAROC,它标志着企业整体的风险收益水平。不过仅仅计算企业整体的RAROC显然无法满足经济资本配置的要求,还需计算各个部门的RAROC,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经济资本配置。为简便起见,不妨将企业划分为两大部门:保险经营部门和投资部门。下面分别计算这两个部门的RAROC。由于保险企业所经营的险种既有短期产品,又有长期产品,这样盈利的确定需要较为复杂的计算。同样,经济资本也需要按年度进行配置,而且赔付额、管理费用、盈利等现金流还需折现。因此非寿险企业保险业务的RAROC可记作:RAROC=P-PV(EC)-PV(EX)+IPV(经济资本)!"(1-t)其中,P为保费,PV(.)为折现函数(所用利率为无风险利率),EC为期望赔付额,EX为保单管理费用,I为资本的利息收入,t为税率。一般而言,非寿险企业的保险业务与投资业务是相互独立经营的,因此投资部门的RAROC计算与一般投资组合的RAROC计算相差不大,即为RAROC=[E(Rp)-RD]×MVp经济资本+R!"D(1-t)其中Rp为投资组合的回报率,E(Rp)为投资回报期望,RD为保险企业的边际借贷成本,MVp为投资组合的市场价值,t为税率。

3.结果分析第一,比较经济资本与流动资金,可以辨别保险企业经营是否稳健。如果企业实际拥有的流动资金大于经济资本,这表明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应付较为严重的损失。如果流动资金超出经济资本的幅度较大,即流动资金过剩,说明企业可以将一部分流动资金投资出去,获得更高收益。同理,如果流动资金小于经济资本,企业必须设法增加流动资金存量,保证企业经营安全。第二,各个风险的经济资本与总经济资本之比,可大致表明各种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程度。譬如,Nakada等(1999)应用RAROC方法的研究表明,评级在A+以上的非寿险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为投资风险,其次为巨灾风险和非巨灾风险。第三,上述方法也可以用于计算各个险种的RAROC,从而对各个险种的风险收益水平进行对比分析。Nakada等(1999)的同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美国的非寿险业务中,RAROC从大到小依次为汽车险、企业财产险以及家庭财产险。

(三)对两种实施模式的分析虽然上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脉络是分别描述的,但绝对不意味着两者之间的决然隔离或者时间上的严格顺序。原因很简单,经济资本的计算包含于RAROC的计算。在各业务线根据自身风险计算经济资本时,它也同时在进行RAROC的计算,同时在监控自身的风险是否超过了风险限额。另外,保险企业在确定各个业务点风险限额时,也须考虑之前各个业务点经济资本的计量。总之,两条脉络之间是互相交叉的,相互联系的。

四、应用经济资本管理进行风险管理的难点

(一)风险计量技术的滞后虽然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都有各自的风险计量模型来评估和测量保险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但是随着风险差异性的加大(包括可保风险的弱化、风险作用的集中趋势等),风险出口的多元化(保险公司的风险出口不仅仅限于再保险,还包括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两大风险集散机制、风险管理咨询业的蓬勃发展等)等一系列新的变化和发展,目前的风险计量模型明显存在着滞后效应。因此借鉴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计量技术,开发适合保险业自身发展的风险计量技术,将是我国保险业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前提。

(二)风险之间相关系数的确定上文中提到,保险企业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多种多样的风险,而这些风险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一种风险的存在会加深或者减少另一种风险的存在,因此在计算保险企业整体的经济资本时,风险相关系数的不确定可能会给经济资本的计算结果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虽然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假设风险之间是完全不相关的,这样一方面为了计算方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保险企业稳健的经营作风,看起来是个两全齐美的办法。但是这一稳健的假设可能使得我们过于保守,在风险上投入了过量的资本,从而导致在安全范围内企业整体收益的下降。

(三)风险损失数据的历史积累经济资本管理的前提是对风险损失分布的测算和计量,而这一切要靠过去历史的资料积累。一方面我国保险业真正发展的时间较短,未能积累起长时间的风险损失分布数据;另一方面即使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保险业也没有完整的积累风险损失数据,这是和当时的历史条件相关的。因此我国保险业急需制定一定的行业标准来进行风险损失数据的累积,这是有利于整个保险行业发展的大事,也为经济资本管理的全面实施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四)经济资本支持的各部门、各机构的协调由于经济资本管理是站在全局全企业的高度,根据各部门、各机构面临的风险来分配资本,而不是像过去的那种主观决策来分配资本,因此经济资本管理可能会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甚至会引发企业内的道德风险,比如说有的部门为了部门利益,谎报数据多报风险而获得较多的风险资本支持。因此,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后如何进行各部门、各机构的协调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来防范企业内的道德风险。

(五)基层营销人员的认同营销人员处于市场的第一线,他们是控制风险的排头兵,因此基层营销人员对经济资本管理的认同显得非常重要。试想,已习惯于以保费论英雄以保费为重的营销员辛辛苦苦拉来一张保单,但是公司的风险管理和考核机制却将原本可以承保的保单拒绝在外,这对保险营销员是多大的打击。因此探寻合适的经济资本管理教育和培训方法,使得基层营销人员认同,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五、应用经济资本管理进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经济资本管理理念目前,我国保险企业往往追求通过简单的规模扩张来实现利润的增长,但是忽视风险的扩张是非理性的和低质量的,通常会随之产生一些损失。因此,应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即涵盖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范围、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方法和风险管理文化的现代保险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管理内容要由单一的承保理赔风险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巨灾风险、非巨灾财产损失风险、经营风险等多风险管理转变,实现对个险、团险、银保等不同产品业务风险的全面管理。将经济资本配置到相应业务,最大限度减少风险的产生;管理时机由事后被动督导型管理向事前主动引导型管理转变;管理范围由末端治理型管理向源头控制性管理转变;管理技术由定性分析向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我们应运用经济资本的理念,建立注重风险与收益平衡关系的风险文化,正视保险企业经营中风险存在的必要性,不断强化风险控制理念,健全风险控制机制,用正确方式衡量风险。要加强对员工的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和培训,使这种风险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和日常工作行为中,成为其上下统一的牢固认识、自觉动力和行为准则。增强其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控制业务风险,从而实现有效防范风险和创造价值的最终目标。

(二)优化保险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保险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引入外资、增发企业债券等一系列的措施,整个保险行业的资本金得到了有效的补充,基本上满足了保险监管机构关于偿付能力的要求。但是随着保险行业竞争的加剧,保险企业只有通过优化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改善自身的资本金和准备金状况,才能更好地实施经济资本管理。这又视不同性质保险企业而具体分析,财险企业的保单基本上都是一年期的,寿险企业则不同,它对保单持有人的负债是独特的,长期寿险保单常常要延伸几十年。因此对寿险企业而言,需要发展更多的期缴保单,而非一次性的趸交保单,这样能够使得寿险企业能够获得一个持续的现金流,防止企业经营业绩的巨大波动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三)完善保险企业的经济资本计量

1.要重视历史损失数据的积累。历史损失分布的数据是保险企业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计量的前提,也是我国保险业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基础。因此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损失分布数据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保监会和行业协会要带头制定历史损失数据的收集以及保存办法,推动并监督各家保险企业实施。2007年保标委制定了《保险标准化工作指南》、《保险基础数据元目录》、《保险业务代码集》、《保险行业机构代码编码规范》、《再保险数据交换规范》、《银行保险业务财产保险数据交换规范》和《保险术语(新增与调整部分)》等七项行业标准,初步构建了一套符合国内保险业发展需要的数据标准体系。建议历史损失数据也应该纳入到标准化工作中,纳入到保险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中。

篇9

关键词:出口风险 出口信用保险 风险管理

自去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开始,全球金融系统被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之中。部分国外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问题,个别国家或地区进口商恶意逃债或违反合同的现象明显增多,我国出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出口企业如何重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降低出口企业风险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出口企业风险种类分析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保障企业出口收汇安全的重要手段,为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国别风险动向和业务风险防范,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与水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出口企业风险主要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本文主要分析外部风险。目前,出口企业在其出口行为中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二个方面。

1、国家风险。国家风险是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在一定程度上由政府控制的事件或社会事件引起的给国外债权人(出口商、银行或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是受国际间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出口贸易信用风险。

相对于商业风险,国家风险的显著特点是其产生于跨国金融贸易活动中,与国家主权有密切关系,是由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并且具有强制性,非合同或契约条款所能改变或免除,因此带有巨大危害性。

2、国外客户风险。国外客户风险又称商业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意欺诈。有的企业一开始就没有还款意愿,以种种借口恶意拖欠出口方货款,逃避债务。这种人为欺诈所导致的出口贸易信用风险行为危害最大,欺诈的目标可能是定金、预付货款、货款、货物、保险金等等。

(2)技术贸易壁垒。近年来,许多国家为了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结构,纷纷制定严格苛刻的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安全防护标准、卫生标准、包装认识标准等,限制、阻挡他国产品的进入。

(3)合同纰漏。由于我方合同履行不严谨,外方找借口不付或少付款;或由于质量不符、单证不符,遭对方拒付货款。

(4)客户企业的经营不善,无力偿还货款。此类客户往往处于破产的边缘,负债多,产品积压滞销,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没有能力还款。

二、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

1、风险保障功能。出口信用保险主要承保上述国家风险和商业风险,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外部风险保障,为出口企业的稳定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也为国家对外贸易的平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出口促进功能。出口信用保险为出口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防范和转移渠道,因此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率地选择贸易伙伴,更加大胆地开拓新兴市场,以更加灵活的结算方式、交易手段提升竞争力,从而扩大交易机会,创造出口增量。

3、融资支持功能。出口信用保险可以提升企业的信用条件,构建多种方式的融资渠道,使企业在国际、国内资金市场上获得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满足其出口和对外投资的资金需求。

4、政策导向功能。出口信用保险通过倾向性的保险政策和灵活的费率调节手段,有针对性地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配合国家外经贸和产业政策的实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历程,鲜明地体现了国家政策导向的特征。

5、损失补偿功能。出口信用保险对企业的风险保障作用,最终体现在对企业的赔款上。无论是政策性风险还是商业性风险,一旦发生都将给国内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赔偿可以帮助企业避免损失,保障企业的正常经营。

由于以上的功能特性,出口信用保险对促进各国的出口和对外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目前,世界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

三、我国出口企业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的必要性

1、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地区性或全球性经济动荡。另外反恐战争、局部地区金融、政治危机、印巴局势、中东形势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我国国际贸易风险显著上升,使用出口信用保险可有效帮助企业防范和控制出口贸易风险。

2、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是实施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手段。开拓新兴市场、接洽新客户,国家能够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帮助企业解决收汇风险问题,实现开拓国际市场的目标。

3、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一些国家滥用反倾销措施,制定相应的技术和卫生标准,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风险加大。出口信用保险依据国家外交、外贸、财政、金融等政策,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等出口,弥补了商业保险业务的不足和缺陷,有益于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

四、我国出口企业的对策

目前,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外贸的大幅增长不相符合。在我国出口总额中,大概只有1.1%投保了出口信用险,还有相当于我国出口总额98%左右的出口贸易并没有办理出口信用保险。我国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仅占我国出口企业的3%左右,有的企业甚至不知道出口信用保险的存在。2009年5月,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对金融危机下出口企业现状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发现全区近2000家出口企业只有20多家出口企业采用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来降低出口风险。因此,我国出口企业还应进一步主动了解和运用出口信用保险,保证企业降低贸易风险。

1、建立信用管理体系。西方企业几十年的经验说明,外贸企业必须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体系,全面管理外贸企业出口信用的各环节。很多外贸企业负责人认为,信用管理就是追收账款,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追账只占信用管理很小一部分。当货物出口时,应对出口的货物和国外买家时时监控,保证货物的安全和国外买家得到满意的服务,争取早日收回货款。信用管理部门还应将有关信息反馈给市场销售部门,了解国外买家的资信优劣,为做好以后的出口提供决策依据,从业务流程上控制风险的发生。结合采用出口信用保险来逐步建立外贸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达到控制外贸风险的目的。

2、熟悉出口信用保险条款,积极配合保险公司。采用出口信用保险,必须熟悉出口信用保险条款,不能认为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就万事大吉,外贸企业就没有了风险,有的外贸企业有深刻的教训。如某外贸企业与信保公司签订综合保险保单,国外买家提货后即申请破产保护。该外贸企业于获悉国外买家申请破产保护后第3日向信保公司报损,同时提出索赔。但是在审理贸易合同时发现:该外贸企业与国外买家签订贸易合同中承诺于1月后支付某外贸企业20%的预付款,但是截至破产之日,国外买家也没有将预付款支付给该外贸企业。企业明知国外买家此次交易中未支付预付款,也未在申请限额时说明,存在故意隐瞒不良交易记录和知险后出运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信保公司对其未来收汇风险的评估和判断,极大地损害了信保公司的权益。信保公司以该外贸企业在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方面存在重大瑕疵为由,最终决定对A公司的出运损失拒绝承担赔偿责任,并不退还保费。由此可见,购买信用保险,不等于就没有风险。因此,只有了解出口信用保险条款,积极配合保险公司,才能最有效控制风险。

3、积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充分发挥其作用。中小企业在从事外贸业务时,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资金,二是在目前汇率风险。目前,出口信用保险项下支持外贸企业融资和规避汇率风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赔款权益转让方式和出口票据保险方式,外贸企业应积极利用这两种方式。

赔款权益转让方式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支持融资的方式,是指在外贸企业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基础上,通过外贸企业、中国信保与银行三方签署“赔款权益转让”协议,将保单项下外贸企业从中国信保获得赔款的权益转让给银行。比如,一个外贸企业在中国信保投保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同时希望得到银行的融资,但由于该外贸企业在银行的授信额度已经用完,这样中国信保可以在外贸企业投保的基础上,与外贸企业、银行三方签订一个“赔款权益转让”协议,银行则在此转让协议的基础上,结合外贸企业自身情况,在中国信保批复的信用限额以内,考虑在具体的每一笔业务出运后给予出口押汇、出口贴现或者其他贸易融资支持,部分自身信用比较好的外贸企业,甚至可以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获得出运前的融资,或者银行放弃追索权的票据买断业务。如果到期国外买家未支付货款或者发生保单规定的其他收汇风险,中国信保将在外贸企业提出索赔后,根据保单规定将原赔付给外贸企业的赔款支付给银行,从而使外贸企业实现了规避汇率风险和融资的目的。

出口票据保险方式是以银行为投保人,重点解决出口企业获得出口票据项下资金支持的保险业务。由银行将其为外贸企业提供的出口票据融资业务,包括以L/C、D/P、D/A方式交易的跟单汇票融资业务的收汇风险,直接向中国信保投保出口票据保险。中国信保将在对银行票据融资项下的国外买家进行调查给予授信的基础上,承担因国外买家商业风险和国外买家所在国政治风险而导致的银行票据融资业务项下的收汇损失,从而实现出口信用保险对融资和规避汇率风险的作用。

总之,外贸企业应该增强风险意识,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体系,大力采用出口信用保险等风险规避工具,促使外贸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向红、陈强:出口信用保险的国家风险初探[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

[2] 杨永刚、罗凡:出口信用保险在推动我国重点行业出口中的政策性作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

[3] 杨光:浙江企业出口贸易信用风险成因的调查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5).

[4] 王艳:论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模式选择[J].南方金融,2007(3).

篇10

    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问题农业投资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比较薄弱,流转意愿不强烈,再加上他们本身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即使外出务工人员也不愿意放弃承包地[4],宁愿土地荒废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加大了投资者进行规模经营生产的难度。土地流转程序不够规范,如有的流转合同,仅限于双方口头形式,有的即使有书面流转合同,但其内容不规范,双方权力义务不明确,容易造成双方矛盾冲突。土地流转服务管理也跟不上,主要体现在部分县、乡没有实力搭建服务机构;有些地方即使搭建了服务平台,但是土地流转引导服务跟不上,农户不清楚如何办理流转手续,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对办理土地流转手续、程序、方法、档案管理等方面缺乏具体规范的操作规程等。(二)自然风险自然风险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两个层面。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的污染,会给农作物生产带来减产风险;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农作物减产。我国农业生产相对分散,农作物生产周期长,波动大,自然风险难以预测。即使有农业保险,但由于农业风险高、赔付率高等特征,保险公司往往也不能很好地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此外,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也不够,农业保险体系不够完善,农业保险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速度,保险业务市场不健全,增加了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风险。(三)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指市场价格波动以及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交易风险。我国农产品市场议价能力普遍不强,因此终端市场价格波动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农产品收成本身受自然环境影响,使得农产品市场自身波动剧烈。我国农业市场信息检测和预警环节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相对薄弱,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对象经过10年发展也只从2002年的八类扩大到2012年的17类,而且从事预警环节的专业人员多在科学研究上,对农业实务关注较少。一系列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投资遭遇损失。如2010年“蒜你狠”事件,天价大蒜的背后是游资作祟,大蒜市场暴涨暴跌,卖高点跟进的商家损失惨重,类似的还有“姜你军“”豆你玩“”火箭蛋”等事件。(四)人才短缺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农村“人才荒”问题已引发社会多方关注,一是农民普遍素质偏低,接受高新技术的能力差,导致很多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在农村大范围推广或推广缓慢,现代农业的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二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技术培训等条件与城市差距较大,优秀人才不愿意留在农村,大量农村大学生毕业后也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因此即使有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也很难招到需要的优秀人才。

    促进社会资本积极投资现代农业的措施

    (一)完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农村耕地集约化使用一方面,加快实施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性补贴,做好对农民的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并解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和指导管理工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农民对土地进行流转,使得农村土地集约化使用,为城市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保证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公开、公正和公平[5]。搭建县、乡、村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积极招募工作人员,充实工作班子,按照有关法规和政策,制订合理的土地承包流转登记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法律咨询制度、纠纷调解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明确流转的规定、程序、期限等,规范管理、积极引导,还可以培育类似“土地银行”之类的中介机构,提供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政策咨询、土地评等定级、市场定价等服务,使社会资本更便捷地进入现代农业。(二)制定鼓励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制度首先,加快建设地方农业保险制度。通过建立地方保险制度的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公共产品属性,明确地方政府参与农业保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对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保险金额、费率以及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力度等做出相应规定,强化地方政府在开展保险过程中的职能和作用。其次,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投入,为发展农业保险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使投资者预期收益可测,风险可控。再次,加快农业产业再保险的建立。仅靠保险组织的力量不能完全弥补灾害损失,应建立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将分散的各个互助保险组织通过再保险手段转移风险,充分利用再保险组织的保险基金在分保关系中的流动作用,应对各个地区的各种农业风险造成的区域性灾害后果[6]。(三)完善农产品价格信息监测机制,降低市场风险要向现代农业发展成熟的国家学习,积极引导和支持以行业或产品为纽带的各类民办的农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自发的服务组织[7],通过这些服务组织及时统计掌握各种涉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数量、加工能力、市场需求状况等市场信息,定期及时并提前做出防范,提高投资者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降低或者规避市场投资风险。同时要增加从事预警环节的专业人员,对明显供大于求的行业实行风险预警机制,减少资本投资的盲目性,避免市场大起大落,降低社会资本投资的市场风险。此外,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预测、监管和调控,在农业市场出现大波动时能够及时地采取措施或出台市场政策来妥善应对市场,降低投资者风险。(四)齐心协力创造条件,吸引、挽留农业优秀人才首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农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农民自身的积极参与,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实际需求,耐心细致地对农民进行宣传,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让农民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通过示范带动的方式,提高农民学习的积极性,造就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人才队伍。还要创造条件解决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所遭遇的人才短缺问题,地方政府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要与社会资本通力合作,设立相应的涉农投资产业园区并建设生活服务区,通过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农业基础公共设施,以及优化教育、医疗等配套环境等,吸引、挽留更多的优秀的农林、管理、技术等各方面人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