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写景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05:1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二写景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二写景作文

篇1

初中语文教材本身就安排了作文训练的序列,我们为什么还要自己构建教学序列呢?那是因为教材为我们构建的作文训练序列是针对作文教学的普遍规律与要求,在实际教学中缺乏针对性。

人教版旧版的作文训练以内容作为训练序列,与课本内容脱节,与学生生活脱节,看不出各单元的作文训练之间有什么联系,且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学生根本不感兴趣的,如“追寻人类起源”,“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莲文化的魅力”、“戏曲大舞台”等语文活动,并没有写作指导,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学生的能力达不到的。

人教社的新版教材对作文的安排虽然目前无法窥之全貌,但从一二册看,基本以写作要求为序,七上安排了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说真话抒真情、文从字顺、突出中心、条理清楚、发挥联想和想象六个单元的训练,七下安排了叙事要完整、抒发真情实感、写人要抓住特点、表达自己的看法、描写要生动、勤于修改六个单元,这较旧版有很大改进,但我们依然看不出作文各单元训练之间有什么联系。而且作文涉及综合能力,而学生作文水平又差异甚大,按教材的序列训练,有的学生可能早就能运用某种技巧,而有的学生可能终身也无法形成某种作文能力。

而且在每一次的作文训练中,以什么样的训练程序才是科学有序的,教材几乎没有作出安排,这就导致了作文训练长期的低效。

二十多年的作文教学经历让我明白了两件事:一是作文水平是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些能力我们绝不可能在单位时间内实现,不少甚至是终其一生也无法实现;二是写作内容应该以生活为源泉,凡学生感到有话可说的作文、特别是不说不快的作文,作文的质量普遍较高。

于是我们就有了根据教材内容重新构作文训练的必要。我构建的作文训练序列包括:

一、写作训练的程序序列:审题――立意――构思――拟提纲――行文――交流――修改――发表

在这个序列中,前五个是传统作文的写作过程,后三项是笔者根据经验加上的。我认为只有加上后三项,每次作文训练的过程才能称之为完整。

这个程序保证了作文训练的高效。写作训练的效果取决于兴趣、强化与习惯。发表能激发兴发兴趣。写作、交流、修改、发表是一个对作文训练不断强化的过程。每次按这样的程序训练,能养成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二、整个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总体训练序列:想写――会写――写好

作文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涉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智力活动,任何一次作文训练都是综合性的训练,加之学生的作文水平差异甚大,很难简单地按“想写――会写――写好”的作文训练序列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教师作为指导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年级和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实际,各有侧重地加以训练。

㈠想写的系列。主要在初中一年级进行,以让学生想写为核心,将作文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重点解决有写的、语言表达与单项的写作技巧等问题。大体构建四个序列:

1.写人系列。写自己,写同学,写老师,写亲人,写陌生人。

2.写事系列。写课堂及课间、假日等的大事小情。

3.读写结合系列。目的是将写作与阅读教学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⑴仿写――缩写――改写――续写――扩写等。

⑵对文中的主人公或其他人物作评价。

⑶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思想情感进行概括。

⑷与文中人物的对话。

⑸对课文中突出的表现手法写出心得体会。

⑹写读后感。

这个训练序列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表达的愿望,且能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4.片断训练与技巧运用结合系列。

所谓片断训练与技巧运用结合,是指在作文片断训练中,每次让学生突出地运用某一技巧,使之提高写作的质量。

单纯的片段训练缺乏明确的指向性,会让一些语文水平极差的同学依然感到困难,也无法克服学生写作中不会运用写作技巧的弊端。片断训练与技巧运用结合,使训练的指向性更明确,可将学生必须掌握的写作技巧分散在各次的训练中,从而不断提高作文的表达能力。

笔者的训练序列是这样构建的:

⑴将事写得波澜起伏。要求掌握叙事曲折的基本方法,针对的是初中生叙事平淡的弊端。

⑵让人物动起来。训练学生的动作描写能力,针对的是学生所写的人物不够鲜活,缺乏生气从而导致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平淡乏味的现状。

⑶让人物语言鲜活起来。要求把握语言描写的基本技巧,针对的是学生写人物语言的学生腔与千人一面的弊端。

⑷将人物写得有“波澜”。 要求突出地运用心理描写,让学生掌握将人写得有“波澜”的简单技巧,针对的是学生写人最容易写得平淡无奇的现状。

⑸情景交融。掌握写景抒情的基本方法,针对学生写景状物困难的现状。

这五个片断训练,针对的是学生叙事、记人、写景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会写的系列。本系列主要在初二年级进行,以文体为序,让学生把握文体的主要特征,在写作时主要进行入格训练。所谓的“格”一是指文体,二是指该文体最基本的结构形式,三是指该文体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我的教学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入格训练,会让作文变得简单容易,也容易让写作基础薄弱的同学产生作文兴趣,并让他们在短期内提升作文质量。

在会写阶段,我构建了两个系列:

一是进行文体的规范训练系列,二是借鉴中入格系列,前者是基础,二者是深化。

㈠文体规范训练系列

对学生进行文体的规范要求是指为学生提供各类文体最基本的写作模式,让学生按最基本的文体写作模式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构建最基本的篇章结构,体现文体的要素,正确运用最能体现文体特征的表达方式。

1.记叙文基本模式训练。这可以分为写人与叙事基本模式训练。

2.说明文基本模式训练。可分为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基本模式训练。

3.议论文基本模式训练。

㈡借鉴入格训练系列

让学生在借鉴中入格是指在入格训练的第二阶段,让学生借鉴优秀例文,在写作中充分突出文体特征。

1.记叙文的借鉴训练序列

⑴如何叙事。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学生难以将事情叙述得摇曳多姿,难以将事情叙述得感人至深,难以在叙事中做到以小见大,更难以通过系列小事表现一件大事,于是笔者找出相应的例文,作出了相应的训练安排。

①针对学生叙事平铺直叙的弊端,借鉴方冠晴的《高贵的捐赠》。

②针对学生不知如何将事叙得感人的弊端,借鉴唐顺瑛《一碗牛肉面》。

③针对学生记叙平淡而思路不清晰的弊端,借鉴肖复兴的《两角钱》。

④针对学生不会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写系列小事的弊端,借鉴梁实秋的《北平年景》。

⑵如何写人。学生写人容易犯的毛病一是通过二三事表现人的品格或性格不能从多角度表现人物;二是不善于运用技巧写人,使人物显得单薄,内容比较空泛;三是不善于突出人物的特征;四是不善于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

①针对学生记人却不能表现同一主旨的弊端,借鉴张国龙的《我不认识你,但我记得你》。

②针对学生不会运用技巧和详略不当的弊端,借鉴鲍尔吉・原野的《信任开花》。

③针对学生不善于写出人物特征的弊端,借鉴敬一丹的《闲话闲说崔永元》。

④针对学生不会突出人物精神品质的弊端,借鉴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⑤针对学生不善于运用所积累的材料作文的弊端,借鉴中考优秀作文《挺胸而立》。

⑶如何写景抒情状物。写散文不是初中作文练习的重点,但散文选材灵活,表达方式多样,更便于表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在中考中容易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故笔者也进行了相应的训练设计。

①针对学生不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景的弊端,借鉴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②针对学生不会选取角度的弊端,借鉴《换个角度看冬天》。

③针对学生不善于写景抒情的弊端,借鉴赵敏的《小镇》。

④针对学生不会写以物喻人文章的弊端,借鉴《子夜昙花》。

2.说明文借鉴

⑴针对学生不会准确平实地写事物说明文的弊端,借鉴《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杀手》。

⑵针对学生不会生动地写事理说明文的弊端,借鉴《向沙漠进军》。

3.议论文借鉴

⑴针对学生不会运用并列式论证结构的弊端,借鉴陈群的《理想的阶梯》。

⑵针对学生不会写递进式论证结构议论文的弊端,借鉴《人的价值》。

⑶针对学生议论文语言枯燥乏味的弊端,借鉴富兰克林的《哨子》。

三、写好的系列。本系列训练主要在初三进行

我构建了这样的训练序列:

㈠写出个性。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见识,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高尚的境界,写出自己的视野,写出自己的博学,写出自己的风格。

㈡写出精巧的构思。

1.指导学生做到记叙文构思的精巧

⑴片断组合写人训练。

⑵运用小说基本结构构思叙事训练。

2.指导学生做到议论文构思的精巧

⑴按对比论证的结构构思训练。

⑵按并列式的结构构思训练。

⑶按递进式的结构构思训练。

㈢写出技巧

1.突出的技巧运用训练。所谓突出的技巧是指运用了某种技巧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最常用的技巧有对比法、衬托法和类比法,初中学生可重点掌握前两种。

2.引人入胜的技巧运用训练。所谓引人入胜的技巧是说运用了某种技巧能能使行文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其主要方法有曲折法、逆挽法等。

3.生动传神的技巧运用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渲染法和比喻法说理。

㈣写出亮点

1.记叙文写出亮点训练。

2.将议论文写出亮点训练。

篇2

具体策略是从教材中挖掘作文指导方法,从教材中挖掘作文写作内容,从教材中挖掘语言训练范例。

一、指导方法的挖掘

翻开初中语文课本,虽每单元都明确编排了作文训练项目,但不系统,更何况“写”缺少必要的材料支撑,成了一种架空的练习。

虽然课改提出了探究学习、实践活动,作文教学如何与这些要求联系起来呢?如果不确立具体的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设计实在的操作方案,写还是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作文指导方法不能随着教材的变化而变化,就不可能走出泥潭。

作文指导方法要改变原来的习惯做法,开创出一条符合作文教学实际并行之有效的道路。根据实践,我认为作文指导方法应当与阅读教学同步。具体做法是:读什么就写什么,做到读写结合。

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的内容是“金色年华”,根据课文《幼时记趣》内容,写作练习可以这样设计:回家准备一杯清水,往水中滴一滴墨水,观察墨水在水中融化的变化过程。这是阅读后的观察,是观察后的想象,是想象后的练习。

这种作文训练完全依据教材而定。读是对作家作文的分析、理解;写是对作家作品深层次的感悟。读是基础,是为写作做准备;写是运用,是更深入的阅读。

二、写作内容的挖掘

一个初二学生曾经给我讲了一个笑话:他以往只要写趣事作文,一律是钓海虾。这个材料他从小学三年级写到初二,每年都写,区别只是字数增加而已。事实上现在作文内容模式化、单一化、固定化确实很严重,写人离不开父母、老师、同学;叙事总是那么几件“好事”;写景无非就是校园的早中晚景色。学生完全处在一种固定的思维之中,雷同之作、无新意之作当然就比比皆是了。其实,这是教师的观念导致的,我们总以为写作内容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学校,于是,作文训练总是在这些方面做文章,从小学写到中学,学生要么一抄了之,要么胡编乱造,在具体的要求上也有问题,总是强调写真人真事,其实学生在没有学会如何观察人和事之时,写人写事就只有干巴巴的几句,怎么能够写出好文章呢?

我以为,写作内容的范围应当拓展,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要让学生细心读书,认真思考,在课本中发现可写的材料。下面列举七年级(下)一些利用教材训练的例子。

学习《童年的朋友》写自己童年结交的一朋友,抓住特征写一片断。

把《黄纱巾》改编成小说,揣摩人物内心。

教师可让学生抓其一点写一段自己的亲身体验,这样的作文内容既能加深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还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具体而形象地描写一些有趣的场景。虽有时不是学生的亲身经历,但这样的作文训练会让学生感到更有趣。

有时还可以试着让学生写理由。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后,对文中描写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图的顺序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把自己的观点理由写出来。从课文中找写作点,进行想象、联想训练,进行再创造训练,学生写作的内容就更广泛,也更具可操作性。

三、语言训练范例的挖掘

在教学中我发觉,学生的语言发展与知识发展不能同步,表现在语言稚气、贫乏、苍白,这严重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这是因为以往的作文训练过分注重作文的技巧训练,忽视了语言训练的缘故。因此,作文训练要重视语言的训练,而训练语言的最佳途径,起步仍然还是抓住阅读材料,从文本中学,从文本中悟,从文本中练。可以这样分步进行。

读一读,这是感知。语文教材也好,读本也好,所选文章应当说都是语言规范、文情并茂的,因此,必须认真地读,通过读,体会语言的韵律美,体会语言的气势美,体会语言的蕴涵美。

品一品,这是领悟。读书不只是用眼、用手、用嘴,更要用心。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悟,用心去品尝,用心去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出语言的精妙之处。

背一背,这是积累。通过背诵,留下更深的印象;通过背诵,产生更美的画面;通过背诵,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运用自如。

写一写,这是运用。这里的写,不只是摘抄,主要是模仿练习,进而在作文中运用。例如:读到“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可模仿句式,写夏风乍起的情景。读到“你是遥远的过去”,“你是一个真诚而忠实的朋友”,“你是一扇神奇的大门”时,可根据这拟人的手法,再写出几种不同的说法。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写作兴趣

目前多数中学生把写作看成是难以应付的苦差使,每逢作文课,颇有大难临头之感,苦不堪言。问其原因,答曰: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写的。那初中阶段学生作文究竟应该写些什么呢?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呢? 下面就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一点体会

一、写作的兴趣

1.从选择学生有兴趣的话题入手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写作亦然。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和发展能力的原动力。学生“没什么可写的”,主要是选材问题。那么,怎样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呢?我认为应该从选择学生有兴趣的话题入手,从身边的事写起,因为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所以从初一时我就让学生通过写随笔文,把日常生活中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一些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教师要教会他们如何观察生活,会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用手中的笔记录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或伤感的、或快乐的等事情,从一些微小的事件入手,从与我们联系最紧密的方面下笔。比如在一次与学生聊天时谈到“课间”这个话题,我就注意对学生进行恰当而有益的引导。短短的课间十分钟是学生最活跃、最放松同时也是最喧闹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们说说课间自己是怎样度过的,要求是务必详尽、真实。学生一听立刻来了兴趣,七嘴八舌说开了:有的说我下课赶紧往厕所跑,老师您不知道,咱们学校学生太多,上厕所都得排队,还有高年级的同学躲在里面抽烟,好长时间也不让位,我动作慢一点就得迟到,唉!上厕所难啊!有的说课间的时候我就喜欢坐在位子上听听歌曲,放松放松,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课太累了,我就喜欢在课间这十分钟调节一下。不过,我最怕的就是非功过老师拖堂,本来十分钟就很短,老师再占去几分钟,剩下的几分钟还不够我装磁带呢!……同学们的发言很热烈,我马上抓住这个有利的契机进行引导。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随笔果然都有很大进步:内容真实、贴近生活、语言诙谐,比如“课间如厕记”等一部分文章,应当用“写得很精彩”来评价。

2。恰当运用网络“发表”学生的作品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又将学生的随笔文与网络进行了有益的结合,指导他们制成了属于我们初二(4)班的网页“梦――飞翔的地方”,专门用来“发表”学生的随笔文,他们自己录入、排版,不仅写作兴趣极其高涨,而且计算机的应用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真是一举多得,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二、进行恰当的指导

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增强,初二的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文题选择相应的材料,能够较清楚地原原本本地叙述事物,但往往是就事物的表面现象平铺直叙。例如:描写人物就只会直接描写,不善于通过环境的烘托、人物的对比、侧面衬托等方面去表现人物,突出主题。语言形式上则表现为词语贫乏或生造词、滥用形容词、语句简略或重复罗嗦。教师给予的评语多半是中心明确而不突出,叙事清楚而不生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该如何引导呢?

1.激发学生的想象。

初二的学生还稚气未脱,喜欢敞开思想,具有开放期少年的特点。因此,布置随笔文题目既要注意具体,避免成人化 ,又要符合儿童心理,激发其想象。

例如:写《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就不如《我希望像他那样》更符合青少年心理。写《参观------》就不如《啊!我真开了眼界》更能引起兴趣,开启思路,把握中心。写《植树》就不如《让祖国披上绿装》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

2.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方法

(1)环境的烘托。

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文中的环境描写共有两处:一处是“梦想”即将变成现实,菲利普一家偕同女婿乘上轮船去哲尔赛岛旅行,这时描写他们“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面上驶向远处”,另一处是躲开于勒后,在船上远望哲尔赛岛的描写,“天边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仅此而已,却写出不同心境下景物的特色:“梦想”成真是多么高兴啊,所以景物也是明丽的,像绿色大理石桌面一样平静;遇到了穷水手于勒是多么懊恼,所以景物也阴郁浓重,曾是他们梦想的哲尔赛岛也成了“一片紫色的阴影”。从这里可以看出,通过人物的感官写景,景也有了感彩,因而我们也就能从景物描写中感受到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也正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学完这篇文章后,我随即布置了《今天,我真高兴》这个随笔文,要求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情。有的学生在文中这样写到:“路边的小树向我点头致意,花坛里的花儿向我问好;风是温柔的,云是美丽的,连平时一向招我讨厌的邻家小弟今天也显得格外可爱……”

(2)人物的对比。

如在学习自读课文《眼睛》时,“我”和女儿温迪在文中就是作为对比人物来写的。“我”21年前14岁,温迪21年后14岁。同样是14岁,在对待同样的事物――把死去亲人的器官捐赠给他人,有着不同的表现。“我”是根本不理解,而小温迪却为外公的做法感到“骄傲”、“感动”,并要向外公学习。这种对比着写人物,告诉读者随着时代的前进,这种对待死者的科学态度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通过分析,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利用对比突出主要人物的思想品质,并运用到写作当中去。

(3)侧面衬托

侧面衬托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要选择能起烘托作用或产生对比效果的事物。

三、进行有益的交流、赏析

篇4

 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

 针对目前作文教学存在作文教材本身缺乏连贯性和序列性、学生写作缺乏兴趣、作文教学效果低下等问题,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注重序列性的教学策略,要真正体现写作教学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解决教师教学生学的问题.具体落实措施为:编写具有科学、合理序列的作文教学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建立合理的写作训练序列;改变作文评价模式,体现科学序列评价梯度等,以期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

编写具有科学、合理序列的作文教学材料

 长期以来,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与巩固,是每位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因而细而又细,反复而又琐碎,可是对教材规定的作文训练却往往是以指令性写文一次就一带而过,使之成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一个附庸,而没有把它提到一个与基础知识并重的运用的重要形式的位置上,这种模糊的认识与做法同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具体而微的要求与规律的把握不足有关。作文教学在实行中只有“点”的简单的涉及,而无“面”的渐进性广泛涵盖。对作文教学的规律把握与实际运用的内涵认识不足,是目前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教材中作文训练的指导意义不强而且实践的范围较窄,训练出现的次数在每册中只有寥寥数次,无法体现作文教学的连续性与渐进性。而作为担负着指导责任的教师不可能也无暇去深入设计这种训练过程,这就暴露了教材的一个弱点,只有“点”的训练,没有“线”与“面”的连接和拓展。因此,作文教学的实施,急需一套与教材要求相匹配的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训练补充材料,供教师选择使用。内容编排的灵活性与训练层次的渐进性应是其主要特点,要既能体现出课标的要求又切近学生多彩的生活。

 二、贴近学生生活,建立写作综合性训练序列

 初中三年训练重点各有不同。初一是以记叙文为主,初二以说明文写作为主,初三着重训练议论文。这种安排符合初中语文教学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具体的文体来说,同样应该由浅入深,先易后难。教师在作文教学也由导引、示例、训练三部分组成。“导引”主要是教给学生掌握每种文章的基本要求和行文模式,它能为那些写作未入门的学生迅速写出“上路子”的文章提供帮助;示例,顾名思义是选择典型的范文,来剖析给学生看,让学生从范文中获得教益,受到启发;最后当然要落实在学生的训练上,这更要一步一个台阶,不能把已经得到细分的目标毫无条理的让学生练习。教师要始终记住作文训练的序列性和科学性。如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训练,只有在学生能较好地运用顺叙来写人记事时,才能尝试训练倒叙和插叙。特别注意训练的目的的单一而集中,每一次训练一项作文能力。

例如记叙文写作,可以把它分解成“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以抒情达意为主的记叙文”。各类又可再此切分。如“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包括“一人一事的记叙文”、“多事一人的记叙文”、“一事多人的记叙文”等。因为训练目标单一而集中,教师讲解容易深入透彻,学生理解也容易,这就有益于消除学生对作文的“大而全”(有些教师的理解并在作文训练中对学生如此要求)的畏难心理。追求“大而全”,学生做出来的作文往往是粗陋的半成品,制成精品的机会较少,好似爬山只能爬到半山腰,学生每次都是爬到半山腰即返回,循环往复,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由于从来没有登上山峰的成功体验,从未享受到胜利的喜悦,逐渐丧失对作文的兴趣也就顺理成章。将训练目标设立小一些,学生便能够集中精力和笔力,写出符合训练要求的文章来,同时能激发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收获很多的意外成果。很多文章用语诙谐,人物处理真实形象,描写方法灵活多样,思想也积极向上。一个片断训练,完成了一次所谓的大作文都未达到的目标。

三、改变作文评价模式,体现科学序列评价梯度

篇5

关键词:作业设置 巩固和阿积累 延伸与拓展

传统作业却存在着不少弊端。一般是教师指定现成的练习题,学生自答,教师批阅,发现问题,集中评讲;作业数量统一,层次划一,全班都做相同的作业。这样,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体需要,也不适合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的发展。作业评价缺乏人情味,不是刻板的评语,就是冷酷的“优”、“良”、“中”、“差”。有时甚至是写一个“阅”,批一个日期。传统的作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语文学习、语文作业失去了兴趣。这样的作业也不适合学生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面对全寄宿制农村初中的学生,语文作业的设置,就更需要有针对性。如果说数理化作业是以“解题”理论为其基础与核心的话,那么,语文作业应以“养气”理论(即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氛围)为其核心。下面就初中语文作业设置谈谈自己的认识。

1.作业设置应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积累。新课标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语文学习尤其需要知识的积累。为此,我设置了“自主积累性作业”。每学期开始,我都安排学生准备专门的摘抄本和练笔本。摘抄本要求完成以下积累性作业。

一是积累课文涉及的或日常阅读中见到的重要词语、成语、俗语、格言等,注意词语的读音、意思及用法。

二是摘抄所读课外书中的精彩语句、语段或文章,并加以点评。点评内容可以是摘抄的理由或自己的阅读体会,也可以是对文段的字、词、句和写作特色的品评,还可以是自己的疑问。定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通过生生互动,实现及时消化,二次积累。

三是摘抄古诗词名句,如写春花、春雨的,咏月、咏雪的诗句等;或是摘抄一些能给人一定启发或教益的小故事,为以后写作积累素材。

四是总结一些写作知识。如学习一个巧妙的构思,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课文的结构特色理出来进行模仿;学习一个好的开头或结尾方法等。每两周一检查,并在班上传阅交流,评出最佳精锦集,在年级展览并予以奖励。练笔本规定每周进行一定量的写作练习,以随笔为主。课标提出表达与交流要“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提倡同学之间互评交流,评选优秀作品推荐发表,结集编册。这种练笔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写同题作文或接龙作文,也可完全自由发挥。教师每周作总体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每学年结束,由学生挑选出自己认为最优秀的习作,并配以封面和插图,制作自己的“作文集”。

我在指导学生作好这些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的同时,还举行了优秀作业展览、说名句比赛、成语接龙、演讲比赛、读书交流会等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样的积累,学生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积累了丰厚的文学文化素养,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

2作业设置应有助于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型的作业设计应从课内出发,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向课外拓展延伸,力求突出大语文教育的特色,呈现出变内向聚敛为外向延伸的开放式格局,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此,我作了如下尝试。

(1)设置课文延伸性作业。课前延伸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一般是名家作品)前,结合文章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如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情况,阅读作者的一些作品,并整理成“摘抄”笔记。课后延伸即学习了课文并理解了相关内容以后,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作一些探究。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课后可让学生去阅读《匆匆》、《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作品,以感悟朱自清的语言特色。也可以推荐阅读《囚绿记》、《海滨仲夏夜》等同类写景散文,归纳“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这种拓展性阅读作业的布置,对学生个性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2)迁移练笔性作业。根据所学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作练笔训练。如学习古诗词,可让学生课外收集古人写的有关四季、山水等专题的诗句;学白、杜甫的诗歌,专门收集其诗歌名句诵读;也可让学生进行扩写、改写、续写、仿写等,培养想像力。

3.作业设置应注重实践,强化应用,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业类型应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力求新颖灵活,尽可能贴近生活中语言的运用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1)设置新颖灵活的创新性作业。创新思维作为思维能力中最活跃最可贵的因素,它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思考。设计这类训练题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问题的答案不局限于教材内容;问题的叙述应以学生的综合知识为基础。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须将所学知识重新组合,或发表新奇独特的看法,作出个性化的设想。

(2)设置研究性作业。这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人人动手个个参与的学习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使他们将其内化为自身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这类作业特别适合在假期布置,结合教学实际与身边生活,让学生从课内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开展调查研究,开展兴趣研究。如初二寒假期间,我们布置了如下研究性作业。感受春节文化。搜集精彩春联。家乡春节时有哪些习俗?你如何看待这些习俗?访问父辈或祖辈,对比今昔过年的不同。

(3)设置体现地域特色与实用性的作业。例如,迁安市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为将我市打造成文化旅游大市,请你协助制作一份宣传小册子。可从文化名人、历史胜地、民俗艺术、地方特产等角度来介绍并拟写宣传语,也可以围绕当年的重大事件设计题型。

篇6

【关键词】散文;外象;道理;情感;趣味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构思与撰写的总纲。其中,象是散文“散”的“形”,而体验则是散文不散之“神”,而作者体验又包括情绪、感悟和趣味等。所以,散文构撰要以作者体验为本,赋予读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或以趣动人的和谐“美”。笔者认为,其关键是情象交映、情理生发或情趣协作的写作生成。

一、情象交映

散文描述的“象”主要有事象、景象和物象之分,所以情象交映又有情景交映、情事交映和情物交映等几种表现形态,下面试对情景交映的方法手段进行简要阐述。(1)优选景物。郁达夫《故都的秋》追求清静悲凉的情调,所以既不写“故都”暖色撩人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名胜古迹,而是让通过自己在那破旧租屋里静对丛丛冷色调牵牛花的方式演绎故都之秋。可见,散文写作首要的是选取与作者情感趋向一致的景象。(2)组构画境。与单一景象不同,画面重在凸现空间境界之美,所以散文画面要选取倾向相映的景物入画。黄河浪《故乡的榕树》以大榕树作为自己热爱与怀想故乡的载体,所以将故乡风光描述聚焦在榕树之下,以小溪、少女、水鸭和石桥等景物组成生活画面,表现了故乡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意。(3)设定背景。即,有机配置景物背景。其实,茅盾《风景谈》中描述的六幅风景画都寓含了作者的赞颂之情。其中,“桃林即景”以花果均无的桃林为背景,意在让茶社聚会青年的崇高精神填补桃林的贫乏和虚白。“石洞雨景”,以沉闷雨中的荒山石洞作为背景,而在革命青年的活动则使它不再“荒芜”与“空洞”。(4)比照衬托。即,借助衬托或比对来表现景象特有的情韵。如,为体现作者对衬托对象的喜爱或热爱之情:朱自清《绿》以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的太淡、杭州虎跑寺绿壁的太浓、西湖水波的太明、秦淮河水的太暗等来映衬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这便是衬托的功效。(5)联想想象。联想或想象可以有机地将生动图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妙词佳句等化入散文行文之中,并达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散文艺术境界。如散文关于神话传说的联想、想象及融入,刘白羽《长江三峡》中的巫山神女、鱼驮屈原等神话。

总之,要形成情象交映,一般经由了象的选定、象的状摹和托象言情三个阶段步骤。即,首先是准确地把握不同象的表征和内涵,从中选定能够负载作者情感的象作为写作对象;然后是通过联想和想象拓展思路,选取角度并借助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描摹象;最后才是倾注作者的情意,营造情象交映统一的意境。情景交映是这样,情事交映和情物交映也是如此。

二、情理生发

贾平凹在《浅谈儿童文学中散文的创造》一文,对散文审美的特质作了如下阐述:“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迪。”①由此可见,情感和思想是散文内涵的“双璧”。纵观古今散文名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周敦颐的《爱莲说》、苏轼的《赤壁赋》、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鲁迅的《藤野先生》等,那忧国忧民的赤子丹心、真醇高洁的志士情怀和颠扑不破的人间真理等,无不给人以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启导。散文中的自然哲理、人生情理无不是作者对“象”特殊意义的发现或个性情感的聚集,集中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感知和情志等内涵,是作者感觉、知觉、思维和情感的综合释放。体验在表达方式方面通常呈现为抒情或议论,在内涵上更多的是作者真切情意之间的相互沟通,可能其中既有作者对某种自然现象、人生经历情感蕴含的个性化鉴赏,也可能有在特定情境下作者对生命、生活之理的某种妙思顿悟。

大而化之,优秀散文中情理生发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形态:(1)情理映照。由于散文作者感悟自然及生活的过程常有情感的融入、参与及滋长,因此优秀散文的字里行间一般都融注了感情,特别是其中的议论都带有作者的个性情感倾向。这样,散文中的思想便是经过情感润色后富有情致的思想,理和情在其中是一种互相映照的关系及状态。如,朱自清的散文,多从身边琐事下笔以小见大,情怀因理性而内敛,于浅唱低吟中将叙事、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说理中含情或在抒情中寓理,使作品情中见理或理中寓情,于情理和谐中彰显与成就其情理照人,成为我国现代散文情理兼美的楷模。(2)情理相衡。以理衡情便是散文本身的一种有机的内在制衡机制,在抒情散文中“理”的这种制衡作用更是不可或缺,它对于作者感情的泛滥或放纵都有一定的制约和规避作用。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出现的“文化散文”,便在创作中奉行“理性干预”情感的策略,所以大多作品既充满了理性思考的智性,又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个人即时感受,在美学风范上往往表现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浑然一体的气度。“文化散文”代表作家余秋雨的散文,其诗性抒怀更是感情充实和气势磅砣,又充满了文化、历史和现实的思辨,所以其文化散文代表作品集《文化苦旅》成为当代深受读者喜爱的情理相衡的散文经典。

三、情趣协作

散文的“感悟”,有时表现为人生或自然之情理,有时则表现为人生或自然之情趣。辩证地看散文中情与理的关系,除了上述情理和谐的相互生发关系以外,还有就是情理失衡的困局。它要么以理性压制感情,俨然是一副“卫道士”的面孔,致使情感成为散文说理的“奴从”;它要么就是纵容了情感,让情感过于放纵或张扬,以至于情感泛滥或过于煸情。情理失衡困局的化解,也主要有两条思路:从说理的角度着手,可以将一般性说理提升为智慧人生的观照,使个人意向上升为人生哲理;从情的角度入手,则要引入美学范畴的“趣”与文中的情相勾连,让情趣、淡化和调剂情理失衡的状况。如,朱自清《荷塘月色》写清华园内荷塘的水流“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其情趣全系于“脉脉”一词的含而不露上。散文的情趣虽以“趣”为外在呈现,但离不开内在“情”的滋养和外流,它是二者的有机投合。散文里的情趣又是有效连接作者和读者的粘合剂,从而使散文欣赏成为一个作者和读者共同追求真、善和美的协作过程。[1]

清刘大魁在《论文偶记》中说:“文贵远,远必含蓄。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乃可谓之远。”②作文时需要产生“互芳齿颊”的丰富情韵,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换言之达成言近旨远的含蓄蕴藉。欧阳修《醉翁亭记》的结尾便富有情趣:“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③这种其乐融融的情趣,令人胸襟为之豁然开朗,情怀也因之陶然悠然。俗话说得好,理儿不歪笑话不来。散文若有意地让说理诙谐开去,这样形成的情趣便是幽默了。幽默是散文情趣中的高境界,梁实秋、林语堂、王蒙等乃我国作家中的幽默大家,他们制造幽默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真话妙说,其妙处在于保持童真童心,读来莞尔一笑,如梁实秋的《不亦快哉》。一种是暗含讽刺,其笔力主要用在对讽刺对象穷形尽相的描写和故作正经的分析上,如林语堂的《冬至之晨杀人记》。一种是强词夺理,在语言逻辑上下功夫,应用荒诞、诉情、强推、预期等方法,如王蒙的《雄辩症》。一种是运用象征,以人性化和人文化为旨归,生活琐事寄寓哲理,如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等。散文情趣的呈现,最忌牵强附会或画蛇添足,笔者建议构撰时要落实以下“三不”。一是“不夸饰”,即情节构撰不能过于夸饰;二是“不失真”,即散文内容要经得起逻辑推敲;三是“不矫情”,即情感流露要自然贴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体验的文体,而作者体验的演绎往往是散文的内在线索。鉴此,散文写人、记事、写景和状物都只是其表现手段,它要表现的中心内涵是作者的真实体验,而散文最终能带给读者独特审美效应的则应是情、象、理、趣的和谐统一。[2]

注释:

①贾平凹.平凹文论集[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89.

②刘大魁.论文偶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65.

③韩愈等.唐宋家散文选[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240.

参考文献:

[1]冯骥才.趣说散文[J].中华活页文选(初二版),200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