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写景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21:1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写景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写景作文

篇1

“文章不厌百回改”,大文学家的成名作,无不经过反复修改而成。但好的文章不是靠老师改出来的,而取决于自己的修改。写作文时,将修改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修改,学生可以从写作实践中逐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不仅是写作学习中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了以“写实用的中考模拟作文”为目标的“作文精练精改”改变学生作文学习方式的研究。现将具体的实施过程做如下论述:

1、设计课程内容及评价标准

1.1、精选作文精练的篇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重知识传授,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动机、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关注。为了使学生作文水平能够真正得到有效提高,在当前大力号召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九年级学生作文篇数要少而精。学生害怕写作,笔者大胆进行九年级学生作文学习方式改变,从《中考专辑》中精心挑选九年级学生下学期写作篇目,如《从脚下出发》《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等。这样既给学生吃了颗定心丸,又能让九年级学生在紧张学习中腾出时间精改作文,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

1.2、给学生作文评价标准,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

德国著名作家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而不是真理。”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远比教师永无止境的评改更能激发学生获得作文自学能力的愿望。笔者印发2015年江西省语文中考作文《丢》的一、二、三、四类卷的样文,让学生从立意(20分)、结构(20分)、语言(25分)、内容(25分)、书写及创新度(10分)给样文打分数,写出理由,并进行修改,经过这次训练,绝大部分学生学会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教师再从中选优,培养出四人一小组的指导小组长,作为教师的得力助手。

1.3、学生精练精改作文的过程

让学生实践精练精改作文时,教师首先应向学生讲解作文题目的意思;其次让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写什么体裁,写些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开始独立写作;第三,学生完成作文后,采用学生自评和同桌互评的评改方式,学生进行第一次修改,修改后作文再经过小组长的建议,进行第二次修改,而后在教师的建议下,再进行第三次,甚至是第四、第五次的多次修改,最终达到预期目标。现结合我在实践过程中的部分案例阐述学生在精练精改作文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2、案例:《从脚下出发》精练精改过程

班上郑同学第一次写《从脚下出发》时,只写了一些空泛的理论,没有实例,内容不丰富。第一次修改,郑同学在作文中加入《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从脚下出发,勤学苦读成为大学士的例子,以及鉴真和尚做行脚僧的例子,充实了作文的内容。第二次修改时,他能一边讲道理一边摆事实,做到有理有据。第三次修改作文,他加上了从脚下出发的含义以及一些理论,使作文内容更充实。第四次修改作文,他关注了作文的语言,使作文达到内容充实、文字优美的一类卷标准。又如江同学的作文进步很大,经过五次作文修改,从第一次作文语言不够优美到作文达到语言优美,注重细节描写,结构完整的一类卷的标准。比如他的《从脚下出发》的第一段是这样的:“生活就像天气一样,有时风和日丽,有时电闪雷鸣。但是或许一个动作、一个微笑对一个人来说就是冬日的阳光。我们要从脚下出发,给予别人快乐。”这篇作文得到45分(满分50分)的好成绩,现在他尝到了写作的乐趣,他乐于写作,善于写作。

反思: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教”是为了达到不用“教”,学生在作文修改之路上独立探索实践,找出写作文的方式。“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的快慢、容量,根据是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经过第一次作文精练精改的训练,班级学生掌握了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这种写作教学模式,学生由怕写作文向想写、想改作文这一好的方向发展。

3、课程实施安排

作文精练精改适用于九年级学生下学期的写作训练,用20课时完成:教学生修改方法用2课时;《从脚下出发》作文精练精改用8课时,分散到每一周的作文课中;《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作文精练精改用8课时,分散到每一周作文课中;学生反思、小练笔用2课时,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及时归纳总结,提升课题研究效果。

4、进行课程反思

篇2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课程。实际上,作为一门课程它的对象是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和高职生,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对象是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它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因而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格局,是相当重要的文学资源。在教学目的上,要求学生比较系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程,包括主要文学社团、文学思潮与流派、代表性作家作品,并就重要的文学现象做出重点阐释,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学史观,提高学生独立分析文学现象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坚定价值立场和话语立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应当注重其经典性,这对学生写作实践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资源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种资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为新文学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是“五四”前后大量文学社团的成立,可以用雨后春笋来形容。“这些文学社团从来就不以历史的弄潮者的姿态出现,不浮现在时代的潮头充任推波助澜的先锋角色,而是在时代浪潮的推涌下自觉地做一个追随者,一种创造精神的响应者,一种开拓意识的实践者和帮衬者。” [1]也就是说,这些文学社团自觉承担起人性觉醒和精神独立的责任,为新文学的现代性诉求打下了坚实基础,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许多作家纷纷加入文学社团,无形中扩大了新文学的力量。二是文学思潮和流派不断兴起和更迭。“五四”时期大量的西方文学思潮和流派相继涌入中国,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象征意义等主潮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真正具备了反封建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本土式的思潮与流派风起云涌,大大推进了新文学的进步与发展。例如上海的新感觉派为读者带来了具有极大冲击力的文体实验与革命,与80年代的先锋小说相比也毫不逊色,施蜇存、刘呐鸥、穆时英、黑婴和禾金等作家无疑是相当重要的文学资源。三是经典名家名著大批涌现,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成就其经典性的最为突出的表现。“鲁郭茅,巴老曹”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最经典最著名的概述,然而实际上除了他们,还有不计其数的作家共同为新文学做出了添砖加瓦的贡献,沈从文、林语堂、梁实秋、郁达夫、丁玲、路翎、张爱玲本文由收集整理、赵树理、周立波等名家的地位有目共睹,《阿q正传》、《骆驼祥子》、《金锁记》、《边城》、《小二黑结婚》、《暴风骤雨》等大量的经典作品也是他们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文化财产。由此可见,中国现当代文学本身就是巨大的资源,它给了后人无数的影响,读者从中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感受与愉悦。

二、文学资源的经典性

著名学者朱栋霖和张福贵主编了一套教材,名字叫《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7-2000》,里面收录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经典著作,那么这些作品为什么叫经典呢?黄曼君认为新文学经典地位与新系统确立一个表现是:“新文学经典及其阐释的出现感召和催生了一大批新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的创作和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则进一步丰富了新经典、新系统,并从一个新的层面取代了旧经典、旧系统的地位。” [2]换句话说,所谓的经典作品应当是对后来者产生影响和借鉴的,并通过时间的洗刷淘汰了旧经典,这里有一个置换的问题,即是新文学代替了旧文学,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确,这不是简单的置换,而是一个系统转入了另一个系统,我们一般认同这标志的诞生是现代性的展开,新的世界体系打开了大门,给人以新的视野和领域。中国现当代文学就是属于这种性质,从诞生与发展来看,它永远屹立于时代潮流,将人们带入一个全新的开放的世界。

中国现当代文学资源的经典性表现在它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所体现出来的典范性和权威性,它一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最完美的文学作品,代表了时代的良心和正义,另一方面,经典性还表现为经过时间的冲刷,它依旧作为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作品,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色。我们阅读《阿q正传》,仍然能够照见今日国民身上无时无刻不投射出来的投机取巧和狡猾自私,现实社会和阿q本身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上形成了某种对应,国民劣根性用阿q精神来概括,既形象又生动,这就是经典的伟大力量。我们读《边城》的心情也很复杂,但最终都会为那份久违的温暖所感动,而这又与80年代的作品一脉相承,例如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人类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愿望的信仰归根到底是相通的。这一点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的最好见证。

三、学生写作实践的经典意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资源不管是作为学科背景,还是文化财富都无疑在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不仅如此,它对于建构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还记得,冰心笔下的《超人》何彬原来“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从来不相信这个世界有着美好的东西,直至有一天生病了,小朋友禄儿的一束花和一封信笺化解了他全部的愁结,终于放下身段愿意相信“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当然,文学作品并一定要求统统这样写,张爱玲的“苍凉”笔法无疑也是优良的资源,但因为写作的理念,尤其是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从而保证了作品的文学性与审美性。

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激流变幻的年代,社会给了他们太多太多的选择,无数的诱惑在挥手,人心也容易变得浮躁起来。在阅读上,不求甚解,一目十行,读小说看压缩版,读哲学著作看研究版,许多人都不愿意看原著了。这样一种心态使得读书的功利性相当突出,无形之中消解了阅读的经典性与权威性。正是因为读书的浮躁与虚脱,当代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变得越来越下降,这种下降不是指写作能力不行,而是指写作缺少经典意识,在表现形式上,装腔作势,自以为是;在语言表达上,空话连篇,不知所云;在叙述内容上,空洞无物,无的放矢。当然,网络等现代化媒体的确给传统写作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是不得不承认,人才是决定一切的终极力量,恶果说到底是人造成的。

篇3

虽然新课改要求学生处于教学主体地位,教师处于引导地位,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发散性思维。城镇学生接触的事物大多会通过网络及教师介绍,很多事物都需要教师详细讲解才能有所体会,农村学生则不同,他们有更多机会见识作文素材。比如,学生更能体会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虽然农村缺少城镇的花天锦地,缺少街道的车水马龙,但学生们可以自由观赏广袤自然,体会风吹麦浪的美丽场景。这样就形成了学生生活味更浓,对人与人间的情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再比如,农村生活注重对传统文化及传统习俗的继承,而善良、淳朴、热情、坦诚、率真的人性光辉在城镇中比较难找到。学生只要抓住这些特点展开作文练习,不仅能够在写作文时占据主体地位,还能够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写情,农村学生更有机会体会到与周围人的冷暖交际;写景,农村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大自然情怀,体验不同季节的明显变化。

二、乡土题材开发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注入了活力

农村学生生活在自由广阔的环境中,因此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生活中田野风光、简朴民居等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因此,在实际写作中,教师不必刻意准备教学资源,只需让学生熟悉生活、体验生活即可。

1.乡土题材开发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事物,结合平常事物特性,自然会写出不平常的作品。例如,在写景作文中,以农村建筑为例写作文。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农村建筑有众多特色,首先是屋顶,有羽翼式、平顶式、半斜坡式,不同形状屋顶有不同作用。其次是梁的构成存在多种形式,每种组成形式都有其独特功效。由此可见,即使仅仅以农村建筑为题材即可写出多篇文章,关键在于用心发现。

2.乡土生活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作文别样情感表达。众所周知,写作过程中最能表达感情的是自己对某件事物深有体会。举例来说,农家技艺并非看到的那样简单,学生通过自己实践后便能有深刻体会,写出的作文也更具情感,而非强硬拼凑出来般毫无生机。

3.乡土丰富语境有助于学生作文语言提升。农村中众多歇后语、俗语等都是丰富的写作素材,将这些素材有效运用就能使学生写作语言走向凝练与优美。

三、结语

篇4

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就包括知识、能力、智力、情感、修养等方面。情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它可以使人对某一事物的注意、感知、思维产生倾向性,促使智能更好地发挥。作文就是作者对事物情感的抒发,“情感”在中学生作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中学生的情感非常丰富.被人误解、渴望理解,与父母的隔阂.友情的碰撞,成功后的喜悦,失败后的懊恼,对社会懵懂的认识……但是为何有如此多的中学生作文会干巴枯燥,毫无真情实感可言呢?学生不善于在材料的叙述中贯穿情感,使本来感情丰富的材料变得干巴巴了。这就要求教师适时适法地对学生进行情感启发。下面结合几篇记叙文的作品谈谈抒发真实情感的技巧。

一、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

作者将情感融入文段内。避免平铺直叙.如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个“喜爱”.就写出了作者对鸟儿感情的变化。

二、借景抒情。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

“一切景语皆情语”.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饱含感情。才是好的文章。“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早日实现。情从景出,水到渠成。

三、把故事设定在具体的情境之中

故事的背景.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对于表现情感非常重要。朱自清的《背影》就是把“背影”设在“祖母病逝”“父亲赋闲”这样的祸不单行的大背景下来表现父爱的,文章在淡淡的哀愁中把父爱烘托的愈加深沉。

四、细节描写

文章中如果只有泛泛的叙述.就达不到感人的效果.必要的细节描写如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及富有表现力词语的运用会事半功倍,感人至深。如《背影》一文,朱自清就选取“望父买橘”这个精彩的瞬间来表现最真挚深沉的父爱。这个片段作者在刻画背影中一方面详写外貌、动作、同时采用特写的方式来表现父亲买橘子的艰辛,因而父亲爱儿子的情感就体现得淋漓尽致。文中“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就非常自然,显得水到渠成。

五、叙事生情

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对经历、体验的述说,以激起读者感情的波澜:因事生情,在叙述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深沉的感情。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叙述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去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反悔,伤心极了。全文波澜起伏.以第一人称叙述很自然地流露了作者的情感:儿童的心灵多么美好,他们心中珍视的是可贵的友情.家长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

六、巧用修辞技巧

篇5

一、要善于积累各种基础知识

(1)重视各种内含的积累和细心观察

语文教材中入选了许多名家精品,它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进了神奇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画卷。可是观察是中学生写好作文的必经之路,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可能都一样,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设计,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注定了生活就是丰富多彩的,如果学生养成对周围一切事物都进行认真观察的习惯,就会为写作积累很多丰富的素材。很多学生总是认为别人有很多有趣的事,而自己身边的有趣事儿往往视而不见,总认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不过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事情,没有什么可写的,感觉写出来怕被人笑话。生活中并不是时时都会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反而写好一些小事情,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事实证明,只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注意对自己造成影响的事,就能获取生活中的活材料,激发出写作的灵感。

而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巧妙的构思、精妙的语言为学生的积累提供了许多精典的材料:有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文情并茂的写景名篇;有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在这里,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体会到伟人的至爱亲情,了解到不平凡的探险之旅,从而得到语文的滋养和审美的陶冶。课文中有大量丰富的词汇,优美的文句,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名言警句以及说理、抒情、写景名段名篇,要注意及时积累、总结,以丰富语言仓,反复品味并积累下来。

(2)外延拓展,扩大积累

课堂、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获得更多知识,必须扩大语文外延:首先进行扩展阅读,所谓扩展阅读,就是以课文为中心,扩展到阅读有关作品,比如说,我校开展了自由阅览室,让广大学生随时都可以进行阅读,扩展阅读作为课内的补充,可以拓宽阅读的范围,扩大读者的视野,便于沟通课内、课外阅读,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所学的知识网络化、立体化、综合化。而且,可以在知识的相互比较、补充、融合和重新建构中,使读者开拓思路,创意更新。

其次走进生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源泉,文章犹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走进社会生活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在五彩的生活中去挖掘取之不尽的素材;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美的事物,有意识的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熟悉形形的社会现象,捕捉生活热点,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材料积累也就多了,写作时就能轻松自如,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另外,听取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另一途径。对于生活范围较狭窄,条件受限的学生来说,听取轶闻逸事,可以使他们获得许多无法亲身接触到的感人材料。

二、勤于实践训练,善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和思考并重。如何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运用到写作中去,靠的就是思考。会不会学习,爱不爱学习,绝不仅仅取决于读了多少书,做了多少笔记,更取决于能否从书本中跳出来,不读死书,不死读书。善于思考,则事半功倍,不善于思考,则事倍功半,甚至走向学习的反面。善于思考,就是要对照知识,结合实际,在面对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和怎么办;只要我们对待事物都认真思考,就会有写的,就会写出新颖文章来。

三、多看好作文

看优秀作文时把书中写得好的词或句摘抄下来,可以在旁边做赏析,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还要勤记日记,把自己见到的认为比较有意义的事记下来。这样,写作文时你就觉得有东西写了。

四、多模仿优秀范文

实践证明,模仿有下列好处,一是可解决作文上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因为好的范文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使他们在生活中选取题材。例如教《春》之后,可以让学生们仿照这篇课文写家乡的《春天》,多数同学肯定会写自己家乡花开草长,鸟语蜂飞的不同春色。在讲《白杨礼赞》之后,让同学们仿写家乡的《杨柳》《垂柳》《槐树》等说明文,多数同学会写出这些树好栽,易活,十分普通,但又极其有用的特点,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二是巩固学生的知识。学生接受客观存在的知识相当繁杂,但不管怎样繁杂,只要在作文中经常运用就可以很好掌握。

五、捕捉中学生写作的动情点和特点

“欲筑室者先建基”,写作之“基”就是情感,无论感知体验,还是写作动机,都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凡是能满足学生需要或符合学生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使之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和情感,随之就会对其写作产生积极的增力作用。

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而且其情感又容易被唤起。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积极创设情境,驱动学生情感,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主动探究的学生,要给予积极评价,通过鼓励、赏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行为,点燃学生心灵探究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成功,从而产生写作激情。

六、加强文章的修改

篇6

关键词:农村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与出路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76-01

在语文学习中,有所谓“得作文者得天下”之说。作文几乎占据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然而,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比城市中学生每年高考成绩普遍偏低的现象明显,这一现象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村高中语文教师。面对这些,笔者结合自己近20年来作文教学摸索,以及吸取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精髓,结合农村高中作文教学谈几点:

一、目前农村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1.教师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农村高中学作文教学无非是出出题目,念念范文和说说问题,程式化,机械化现象十分严重;指导学生作文时,不从实际出发,孤立的给学生大讲写作技巧,使学生本有一点作文兴趣被这一大套高标准的写作艺术弄蒙了,这样不仅有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导致了学生写作兴趣的丧失。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不愿花实间去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以致学生作文量不足,作文面不宽,作文能力不强。

2、学生心中缺“货”

作文是生活的产物,没有必要有神秘感和陌生感。由于农村高中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生活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眼界的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变小,再则又不愿思考;教师指导学生鉴赏的也少。于是他们的作文就出现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

3、心有力而力不足的作文批改

一直以来,作文批改是学校评价老师“六认真”的一个重要手段,并且要求语文老师作文全收全改。由于农村高完中学校教师缺乏,有的老师还是双班教学,两个班人数达一百多人,有的甚至还担任班主任,这样也无形的增加了工作量,这也是语文老师头疼的事。然而认真批阅起来,一个班就有数十篇,实在繁重;不改吧,领导检查过不了关,于是改也就马马虎虎,应付差事。

4、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的设计

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中模式化现象非常严重。譬如,有的老师采取“一、二、三、四”的议论文教学模式,即一个中心论点,正反两个方面,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四个大的段落。如此固定的格式,只能让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这必须扼杀了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学生。

二、明确目标,找到出路

1.端正学生写作动机

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是制度的问题,是每一个人对教育的文化理解和行为取向的问题。以往的那种纯功利性的写作动机极大的伤害了学生的情绪,对学生的创作产生了误导。在现行的不健全的语文教学体制中,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用新教材的思想重塑自己,帮助学生端正写作动机,把自然、社会、生活的清泉注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张扬,从而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兴趣。

2.立足农村实际,写出农村特色

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要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我经常提醒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譬如:在我们家乡中到处可见成群的鸡鸭鹅、小桥映流水、农舍配村庄、房前花果飘香……这天然的“动、植物园”,不正是写景状物的好材料吗?养鸡喂鹅、种菜除草、钓鱼捕蝉,你帮我割稻,我为你插秧……这生趣盎然的生活体验,城市孩子怎能有呢?等等。我们只有从农村实际出发,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题材与阅读和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促使他们形成技能技巧,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

3.教法力求创新

新课标的出台,对学生作文评价采取灵活、多元的方式,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健康明朗的天地,也是教师的教学终于摆脱种种束缚,为我们自觉的去探索作文教学的改革之途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首先,教人游泳者先下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农村高中语文教师,在布置作文之前,老师要自己亲手写一写,然后才能实际指导学生的写作,这样才能把学生带入写作的兴趣中去。

其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如用多媒体以音乐、图片、场景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入一种美的境界,从而调动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让大脑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篇7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课外阅读 教学方式

作文是学生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长期以来,作文都是衡量一个人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都十分关注作文教学。尽管投入在教学生如何作文的精力和时间上并不在少,但是,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不理想,有的学生有畏难思想,有的学生东拼西凑,该如何开展作文教学,让学生学会作文、喜欢作文呢?

一、着眼于课外,拓宽中学生的视野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中学生的课程多,课业负担重,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只看重考试分数,认为看课外书浪费时间,这些原因降低了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布置一些中学生优秀作文和中外名著的阅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内集中到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从而使他们养成主动阅读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中学生尚未踏入社会,而且年龄尚小,大多都没有成年,因此,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是有限的。所以中学生要积累素材,但不可能样样亲身经历,这就要求学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最有效的途径便是阅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名篇名著,博览群书,以积累丰富的词汇、语汇和借鉴文章的写作方法,为写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三、变换教学方式,激发中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事实上,在学校学习的许多东西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所接触过的一切文明财富会在心灵中,首先在情感、内心感受中留下痕迹。”即“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可以利用看图、听音乐或创造能拓展学生想象力的环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更高层次地思考和想象,并让学生把所想所感写下来。

四、放手让学生“我手写我心”

写作文要求的是学生真情的自然流露,表达自己真实的认知、情感、态度。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情感最丰富的时期,渴望理解的期盼,遭人拒绝的苦恼,心灵的冲撞,矛盾的纠缠……可以说他们每一分钟都有情感波澜的起伏,每一秒钟都有感情浪花的飞溅。如果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很会随时都创作出佳作美文。但是,由于教师过于注重作文的条条框框,学生灵动的思维受到禁锢,为了作文而作文,看上去负担很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淡化作文概念,模糊“作文”负累,使“作文”二字在学生心目中不再沉重。首先,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表达氛围,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可以试着把作文课变成一次游戏、一项观察实验、一次视觉领悟、一次心灵交流……这些活动,可以就地取材,但必须精心设计,不让学生有负担,目的是使学生在自然放松的活动状态下,不知不觉地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发现、研究,去追忆、再现,去想象、推断,去剖析、感悟。其次,让学生明白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没有字数、结构、体裁的限制,在说的过程中观察更细,发现更多。

五、巧妙表达,妙语生花

在作文中,精彩的表达非常重要。巧用成语,恰当运用修辞能为文章增色。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光亮与否,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的好坏。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织成一件得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成为文章的魅力之所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写人时,神形毕肖,让人如见其行;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力量。

作文应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内在韵味,一种“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的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愉快地完成写作。正确使用修辞手法是作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写出好的作文来呢?首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合理且有针对性的训练。主要是参照修辞手法运用得比较好的课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朱自清的《春》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组句子等,达到强化运用修辞手法的目的。又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等,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更生动贴切。学生在感受和理解课文后,可以仿写课文。有了修辞句和文句的训练,学生在作文中就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什么修辞手法。其次,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那就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学生读好课内书的基础上,尤其让学生多读课外书,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拓展知识面。

六、细心观察,关注身边发生之事

观察生活,是指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老师要有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唱、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

学生只有细心观察周围的环境,积累好的素材,才能把外物和内在的情感连接起来,产生触景生情之感,从而写出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文章。

七、交流激趣

篇8

关键词:作文教学 学生为主体 生活气息 生活积累

作文难写,作文课不知怎么教,这是绝大多数中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师的共同难题,也是当今中学作文教学的客观现状。但作文教学又是不可以等闲视之的,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写作能力又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构成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讲,写作能力就是语文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停”。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应该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一)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1.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的方法。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通过观察,并利用写日记、随笔、观后感等多种形式及时做记录。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进行记事作文的训练时,可以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作文。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应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符合地区和年龄的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

(二)描绘生活,谱写生活

1.夯实基础。农村的初中学生作文,往往对客观事物描摹得不够具体,不够真切。而单项素描,是学生作文十分重要的写作基础训练。基本功练得好,学生写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笔自如。因此强化学生的单项素描很有必要,对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动作等多方面的特点进行形象地描绘,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通过训练,希望学生练就基本功,为作文综合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2.掌握写法。初中学生习作,还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写好这类文章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法,把握规律。比如,写人可通过一件事写人,可通过几件事写人;可表现人物一方面的特点,可表现人物几方面的特点。为了表现人物的特点,必须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特点;必须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结合范文剖析让学生掌握这些写法,并让学生从读写中领悟。

3.全面拓展并自由倾吐。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三)创造生活,展示新天地

1.看物联想。学生想象力往往是随着外界事物刺激而引发的,具有无意性。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作文课上,要有意识出示小物件,给学生直观刺激。引导他们看物件,想联系,构环节,写成文。

2.动手创作。组织学生开展小制作竞赛,让学生联系生活的一些具体现象和问题,开展动手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大胆地发挥创造才能,并引导学生把构想的过程和实践经过通过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从而升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设计生活。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未来的老师、厂长、医生、工人……去设计符合自己愿望和理想的社会、生活、职业、工作、成果。

另外,走好作文教学的路,还必须正视下面两个绕不开的问题。

第一,如何让学生对写作文保持浓厚的兴趣;

第二,作文修改应如何进行。

如何让学生对写作文保持浓厚的兴趣!这点上,应该让学生在体会中、在活动中感悟生活,记录下自己言行、思想。在语文课上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我曾上一堂作文课《难忘的野炊》,同学们从这次活动中都有了自己深刻的体会,所以,自然而然学生也就有了内容可写。

再者批改作文一直是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事情,费很大的精力去批改,而对学生来说却没有什么作用。我觉得作文互批的办法很有效。

在互评互改中,学生会主动自觉的拿别人的作文很自己的作文对照,在比较中找出各自的优缺点,有利于取长补短。在评议过程中,通过加分、减分亲身感受到病句和错别字的危害,从而能引起他们在写作是的足够重视。

互批互改的作文评析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他们在评析时有了一种强烈责任感,这使他们对作文评析的各项要求和标准,如:对文章结构、语言,选材、书写的评析标准;标点符号的用法:修改符号的正确使用等等。都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这些知识的积累,对学生的写作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互批互改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某种变化。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心底都有一种很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同龄人中间,特别是在异性面前,尤其不愿意露丑,这就促使那些本来不很重视作文的学生,也会绞尽脑汁的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长此以往,作文水平一定会有很大进步。

篇9

一、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学生如果对写作没有兴趣,就很难写出优美的文章。只有让学生尝到写作成功的甜头,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才能把写作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1.命题作文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农村初中生知识面相对较窄,作文水平也相对较低,对他们要求不易过高。作文题目若比较抽象、深奥,大而宽泛,学生容易被吓倒,不知从何入手,就会感到为难,写好作文的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尤其是初一学生,写作更应从易到难,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阅历,命题要浅显、具体,贴近生活实际,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敢于下笔,能写出具体、充实且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比如《家乡趣事》,学生一般都能根据自己在农村经历过的有趣的往事,写出亲切自然、富有感情的文章来。

2.讲评作文鼓励为主,增强学生写作信心

在作文教学中,尤其在作文讲评课上教师要多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提高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因为只有恰如其分的、充满鼓励的批改与富有启发性的评论,才能将学生写作的灵感激发出来,学生的写作动力才能源源不断。有些学生的文章也许写的很一般,但也要善于发现他们在某个方面的优点,哪怕是一个字用得好,一句话写得妙,我们都要在批语中给予鼓励和表扬。实践证明,只有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提高。当然,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缺点、错误,也必须要认真地修改和毫不留情地指出,但要尽量做到少批评、多鼓励。

二、指导学生仿写创新,逐渐掌握写作之道

初中生写作文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处于入门的关键阶段,教师要讲究“于无法之中求得法”,让学生在模仿中掌握作文之道,搞好创新。

1.提供仿作范文,启迪学生思路

范文能起到引路作用,农村初中生学习写作时,可以从范文中学习很多东西,如写作手法、材料整合、遣词造句等。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地走出作文的窘境和尴尬,逐步开始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并愿意写作。但是仿写时,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不要抄袭,不要拘泥于范文的格式,要引导学生在模仿中不断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并在创新中不断进步。

2.鼓励模仿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课文都是名篇或者节选下来的,经过严格的把关和审核,这些文章无论是语言运用、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写作技巧,都值得模仿。但必须指出的是不可生搬硬套,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写作实际。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不同水平、不同的写作目的来要求学生模仿,可以先模仿简单的遣词造句,而后模仿整个文章的谋篇布局、写作技巧。如在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学生再写《有趣的童年》《童年二三事》时,就可以活学活用该文写景状物的写法,也可以选用其中一些好的形容词和动词,把描摹的景物和动作准确生动地写出来。

三、指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多读勤练

要想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仅靠一间教室、一支粉笔和一本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课余时间必须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有益的各种书刊读物,指导学生养成细致观察事物,勤于练笔,多写观察日记的良好习惯,把阅读、观察与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再加上切实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稳步提高。

尽管农村中学生的阅历不深,知识面窄,但生活面很广,他们拥有广阔的田野,丰富的农村语言,别样的农村生活,不同于城里孩子的深切感受,他们拥有城里孩子所没有的快乐和经历。罗丹说过:“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农村的世界虽然朴素但也是五彩缤纷的,只要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发现农村独具魅力的闪光点。因此,农村中学生只要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多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就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蕴含真情实感的好作文来。

1.细心观察生活,做生活有心人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前提。”要想把文章内容写得充实具体,就离不开观察思考与表达训练。我们周围的人、事、景、物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只要善于观察思考,就能捕捉到有用的材料。只有对某一事物观察较为仔细,有切实的理解,才能准确地反映它,才能解决作文中“无话可说”的尴尬。学生应把观察思考所得有意识地储存和积累起来,并写好观察日记,及时记下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教师还可以结合单元作文教学要求,为学生制定不同阶段的训练内容。如教写人单元的课文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写一写人物肖像、心理、行动、神态、语言等观察日记片断。学生写日记压力小,负担轻,进步也很快。学生只要坚持写日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人、事、物并及时写出观察日记的习惯,写作时就会有写不完的东西,就会文如泉涌,欲罢而不能。有些学生深有感触地说:“记日记前不知道留心生活,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记,写起作文来常常是生编硬造,现在虽不敢说写得很好,但已感觉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也能在文中表达得比较自然了。”

2.指导学生多读书,注意积累素材

农村有些初级中学图书馆藏书不足,使得学生不能正常借阅。为了弥补学生无处借书的缺憾,我采取了各种方式,如在班上办“图书角”,组织全班学生把自己的藏书交到班级,并由责任心强的学生来进行管理,这样一个班级就能有上百本书籍报刊杂志供学生轮流阅读。有了这些书籍就不愁学生没书可读了,这样教师就能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了。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勤于积累材料,要求学生注意摘录好的词、句、段,写好读书笔记,以备日后写作时借鉴参考。手抄报对培养学生爱读书、勤写作的习惯,以及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都大有裨益。因此,我还组织学生自办手抄报,并定期检查评比。手抄报的主要来源就是课外书籍中的文章,而要办好手抄报,又会促使学生去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不断积累有用的材料。久而久之,就会稳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与写作能力。

篇10

【关键词】 山区高中 阅读课 学生 写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6-071-02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与写作关系密切,相辅相成,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

山区高中阅读材料匮乏,学生学习科目多,时间紧,学生不重视语文阅读,导致山区高中学生写作水平长期低水平徘徊,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制约了山区高中语文学科的长足发展,要改变这一不利局面,笔者认为结合山区高中学校及学生实际情况,应每周安排一节语文阅读课,利用阅读课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笔者发现阅读课对提高山区高中学生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读思结合,获得体验和感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山区高中学生生活单调而简单,知识面比较窄,见识少,缺少阅读、思考、体验,作文中套话乱飞、空话成风、假话连篇,难觅到说真感受、写真体验、谈真感悟的文章。

笔者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主题,精选材料,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课上读思结合,让学生获得体验和感悟,体验让作文更显真实,感悟让作文更有深度。

例如,针对现在一些高中生不懂感恩母爱的情况,笔者在阅读课上开展“母爱”主题阅读,先要求学生阅读纪念母爱的文章《来一斤母爱》,圈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去思考文中所传递出的母爱,学生阅读圈划完后,笔者请同学朗读自己圈划的句子,然后结合自己生活体验谈一谈读后的感受,有的同学从中体验到母亲的辛劳,有的同学从中体验到母爱的宝贵,有的同学从中体验到母爱的伟大……对于同学们的发言,笔者予以积极地评价和热情地鼓励,激发学生阅读和体验的积极性;接着笔者让学生阅读文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有关母爱的文字,并认真思考分析,这样学生能更深刻地感悟母爱;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体验和感悟母爱”,学生对母爱留下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情感已经触发,思维已经启动,随时都可能闪现出感悟母爱的思维火花,写作兴趣被激发出来,写出来的作文也就有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能够写出真情实感。

笔者利用语文阅读课,指导学生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唤起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对体验形成表象记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体验、感悟,将表象内化为认识,将“眼中之物”转变为“心中之物”,进而写出有真体验和真感悟的文章。

二、阅读品味,提高作文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作文水平的高低,但是当前山区高中学生阅读时间少,导致了他们在写作过程中词汇贪乏,语言表达苍白无力。

笔者在阅读课时精心挑选语言优美、有文采的文章或段落,包括高考满分作文中的精彩语句,让学生静下心来反复阅读,用心勾画、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一些字、词、句进行“咬”文“嚼”字,揣摩语言的情韵,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积累语言、仿写语句的能力。

例如,笔者让学生在阅读课上朗读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满分作文中的一段文字:“惟有善者,不设无味戒备,不思多余念想,懂得接受,也该是会乐于分享。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话并不只在施予者,在受予者身上同样适用。接受,并感恩,让光明传递,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点亮万家灯火。”要求学生读后揣摩句中语言的魅力,找出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明白作文中恰当地使用引用、对偶等修辞手法,能使文章语言准确、简洁,音韵和谐,气势贯通,文采斐然,富有意蕴,令人信服。

除此之外,许多经典散文都是语言美的典范,笔者精心挑选出来让学生阅读课上阅读、朗诵、圈划、摘抄,许多报刊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中国青年报》等里面的文章,语言都很精辟,鼓励学生认真朗读、背诵且能默写其中重要词语、句子及段落。同时,笔者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做好美词佳句的摘抄、仿写、化用,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作文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阅读积累,获取时事素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这提醒我们要关注时代,关切社会,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综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命题者有意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和现实,留意社会热点时事,要求考生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表达关注社会、直面现实的思考。

当前山区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畏文厌文的心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阅读积累,缺乏时事素材,有的学生整天埋头做题,没有关注生活、社会,只会把少数几个素材用得非常滥,比如爱迪生、爱因斯坦、陶渊明、李白等。缺乏时事素材正成为学生写作的拦路虎和绊脚石,我们要利用阅读课引导学生获取时事素材。

例如,笔者在语文阅读课时为学生提供时事阅读素材:中国式过马路、曼德拉去世、爸爸去哪儿、马航飞机失事、保卫汉字等,笔者在阅读课上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掌握积累素材的方法,让学生带着目的阅读,有针对性地积累所需要的素材,找到运用素材的准确切入点,并让学生学会有意识地整合所积累的作文素材,能把大众化的素材变成自己个人的材料,提高素材有效利用的效率,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笔者利用语文阅读课,为学生提供时事素材这股活水,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厌烦心理,丰富了学生素材积累,提高了学生作文成绩。

四、阅读借鉴,学习写作技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山区高中学生作文能力薄弱,“编”、“抄”、“套”现象严重,究其原因,固然有积累材料不够,表达能力不强等原因,但缺乏写作技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笔者在阅读课要引导学生把书读透,既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要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让学生从阅读材料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懂得怎样组织材料、选择材料、如何确定中心;作者为什么这样拟写标题、作者为什么这样开头结尾、为什么这样安排段落层次等等。同时还要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加以对比,有目的地进行作文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训练,学生逐步学习和掌握写作技巧,写作水平也大幅度提高。

笔者在阅读课选择材料时重视语文教材,因为教材编选的课文多是名家的优秀作品,是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典型例子。例如,从巴金的《小狗包弟》学习细节描写不但能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生动,还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技巧,使人身临其境、如入画中;从韩愈的《师说》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技巧,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鲁迅的《拿来主义》学习比喻论证,以小见大,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使读者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笔者用语文教材中作为阅读课材料,让学生既熟悉,又易学,教会学生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五、以读促改,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

山区高中学生作文水平低,语言运用和技巧生疏,写作文时东拼西凑,错别字、病句也随处可见,他们没有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通常是应付式地写完即可,根本不考虑作文如何修改的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了越写越差、越差越不愿意写的恶性循环,学生写作水平始终无法得到提高。如何提高山区高中学生独立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叶圣陶先生说:“写好以后,念他几遍,至少两三遍,凡是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用词不当的地方,大致可以听出来。总之,要多念多改,作文进步才快。”这也告诉我们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修改自己作文能力,阅读课上以读促改是提高山区高中学生独立修改自己作文能力一个科学、可行的办法。

笔者在阅读课上开展以读促改时注意方法,循序渐进:第一,宣传发动,示范修改,笔者先宣传修改作文的好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笔者投影学生习作,示范阅读修改,并简要说明修改的内容、原因、方法;第二,学生默读修改,要求学生静静地阅读自己的习作,借鉴老师示范阅读修改的方法,并用红笔做出适当修改;第三,学生朗读修改,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反复读几遍,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找出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地方,用红笔着手修改。第四,小组互读交流,班级前后相邻两排座位的四位同学组成互读交流小组,他们阅读小组其他同学自主修改的文章,讨论交流自主修改心得体会;第五,再次阅读,二次写作,笔者总结学生自主评改习作情况,学生再次阅读自己习作,对作文产生新的认识,笔者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写作,解决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阅读课上以读促改符合高中语文课程的要求,突出了学生参与修改作文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表达文从字顺,思维更加严密,想象力更加丰富,教师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机会,使学乐于写作、乐于阅读、乐于修改,不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高考中语文分值将有所提高,有助于改变目前忽视母语教学的现状,这对山区高中语文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直面山区高中学生作文现状,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充分利用阅读课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迎接山区高中语文美好的明天。

[ 参 考 文 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刘芳扬.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认识[J].西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