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经验交流范文

时间:2023-06-12 16:4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课题经验交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课题经验交流

篇1

一、具体做法

(一)抓组织领导,构建网络框架。成立领导小组,加大软件、硬件设施投入,构建了涵盖纠风网上公开、政风行风网上评议、督促专项治理、案例警示教育、网上办理投诉等方面工作的“144”科技纠风体系网络框架。

(二)抓资源整合,完善体系功能。建立日常督导平台,实行纠风工作网上公开,及时监管信息。建立行风热线平台,与广播电台“行风热线”互动,设立网上诉求、上线预告、热线宣传和热线网上听等4个栏目,及时公布电台“行风热线”和群众诉求办理情况。建立网络评议平台,设计开发了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评议、效能评议和政风行风评议于一体的网上评议系统,社会各界评议代表通过密码进入系统定期进行评议,增强了评议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建立咨询投诉平台,整合网上举报、效能投诉、政风行风投诉等职能,把纠风“110”群众咨询投诉平台与政府门户网站“网上民声”建立链接,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

(三)抓保障机制,规范体系运行。加强管理,突出抓好责任分解、协调督导、任务落实和目标考核运用四项机制建设,规范了“144”科技纠风体系运作程序,保障了纠风体系建设。

二、取得的成效

(一)增进交流互动,提高了群众满意度。“144”科技纠风体系在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个沟通联系、交流互动的平台,增进了群众对部门工作的理解信任。目前,网页浏览人数达5万多人次,解答群众咨询300多件,回复群众意见建议800余条,群众满意率达99.2%。

(二)强化服务意识,促进了机关作风转变。通过在网上公开各职能部门服务承诺、审批程序、咨询答复,通报群众诉求办理情况,组织社会各界代表网上评议政风行风,进一步加强了机关作风建设,保证了行政行为依法、透明、廉洁、高效。

篇2

一、比赛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班会质量和班主任带班能力,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通过主题班会,学会自主教育和自主管理,得到思想教育和熏陶,增强对国家、家庭、学校、班级的热爱感和荣誉感,提升班风和校风,密切家校联系,形成养成教育家校合力,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根据《关于举办2021年全镇中小学主题班(团、队)会课竞赛活动的通知》(区教研发〔2021〕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此活动方案。

二、参赛对象:

7-9年级各班。

三、竞赛内容:

主题班会设计方案和现场竞赛(二合一)。

四、竞赛主题:

本次全镇中小学主题班(团、队)会课竞赛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确定不同学段参赛主题,初中学段为“诚信”主题。 参加竞赛的班(团、队)会课要紧紧围绕各自主题、结合学生实际设计课程内容,符合中学班会课教育教学的特点与规律,突出价值认同和习惯养成,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活动纳入养成教育家校互动策略研究课题,从爱校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爱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与前途教育、学生思想疏导、学习方法指导、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结合班情确定参赛主题。

六、竞赛办法

(一)比赛成立组织领导机构

组长:

成员:

(二)分组

1、比赛分为校级赛和学区赛两个阶段。

2、校段校赛:(3月15日前完成)并组织班主任经验交流研讨。

3、学区复赛阶段(2021 年 3 月 15 日至 3 月 18 日)

七:评委安排:

八:评分办法:

篇3

此次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课题研究现状、课题管理、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研究对学校和教师的影响等。采用的是科研主任汇报、查看文本材料、与课题实验教师座谈等方式。通过调研,让我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教育科研工作应该突出课题研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引领作用,而且必须通过课题研究,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受惠于教育科研。

一、延吉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概述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延吉市建立了基于“学校问题研究”的集体课题和基于“教学问题研究”的教师课题相结合的规划课题研究体系。目前,我市基层学校承担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国家级子课题11项、省级课题10项、州级课题13项、市级课题12项;教师个人课题在州级立项的有两个,市级立项的有152个。从我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的选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等来看,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1. 学校主课题针对性强,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基层学校主课题的研究能够与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创建紧密联系起来,可成为学校发展的内驱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校主课题研究引导本校的教改方向,能够加快课堂转型的实现。如,延吉市第十三中学的《小班化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延吉市第四中学的《初中大班额环境下满足学生差异需求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等等;二是学校主课题研究体现了学校领导要通过教育科研来成就学校发展的决心和规划,如东山小学的《自主学习方式中教学技艺运用的实践研究》;延吉市建工小学的《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等等;三是学校主课题具有较高的实践研究价值,可通过潜心探索,形成学校的特色,如延吉市公园小学的课题《有效实施校本课程 提升朝鲜族小学特色办学水平的研究》、延吉市向阳幼儿园的课题《探索主题性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实验研究》等等。

2. 教师课题切口较小,利于教师专业成长。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难点、重点、热点和关键问题,通过课题研究造就具有真正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来成就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延吉市教师的研究课题都较为切合教师实际、切合教育教学实际,如延吉市教师进修学校中教部历史教研员金兰的课题《学法指导为重的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建工小学李慧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和方法的实践研究》等等。这些课题都便于操作,能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注重课题研究和管理工作,教育科研实效性得到提高

1. 领导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大多数学校的领导能够带头进行课题研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延吉市中央小学既承担了州级课题《关于建设专业学习共同体,实现高效课堂的研究》的研究任务,又承担了延吉市教育局州级重点课题《延吉市中小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以“师生共学案”设计与实施为基点 构建小学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的研究任务。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学校将科研活动与教研活动做了很好的整合,而且学校班子成员全部参与课题组,千美淑校长亲自担任课题负责人,参加课题研究的讨论、交流等活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学校领导的重视,不仅激发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更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提升了自己。如,中央小学汉语组的教师全部参与了课题研究工作(有参与学校主课题研究的,也有进行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的),尤其是教师个人课题研究与学校主课题研究相衔接,形成了本校课题研究的一大亮点。

2. 课题研究扎实有效,课题档案管理规范。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感到,进入“十二五”以来,延吉市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有两方面比较突出。

一方面,大多数学校课题研究方向紧紧围绕课程改革,分别涉及教育评价、课堂转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管理等方面,有利于解决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而且,各课题组都能按照科研规范及制定的课题研究计划稳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能够及时召开开题会、教科研工作会议、课题研讨交流会、阶段性成果交流会等,并且课题组成员对本校需要完成的课题研究阶段性目标都能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扎扎实实地投身到课题研究中去,课题过程研究扎实、有效,基本实现了通过教育科研来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如,延吉市第十三中学金哲校长承担的课题《小班化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该课题能结合朝鲜族民族教育发展的实际,立足课堂,强调实践,注重过程,寻求规律,解决教师与学生全时段、全方位的交流问题,基本构建出了适合本校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有效转变,课题研究成果是真实、有效的。

另一方面,通过对每项课题的申报材料、课题的前期论证、开题报告、实施方案、阶段计划、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阶段性总结、自评报告以及学校的课题组织机构、课题的管理情况等全面、详细的检查,可以看到,基层学校注重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基本上能够按照延吉市教科所的要求,把科研课题档案材料分为基础性材料、计划性材料、过程性材料、专题性材料、效果性材料和成果性材料等进行归档,并做到了对教师科研成果的及时登记、建档。应该说,“十二五”课题档案材料的管理比较规范,学校能把科研档案纳入到学校档案的统一管理中。

3. 课题阶段性成果显著,注重科研成果推广运用。尽管目前进行的是课题研究现状的中期调研,但我们发现绝大部分课题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无论是教师的课题研究论文、学生作品、研究案例、学校特色等都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让我们看到了科研兴校的美景。如,延吉市进学小学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优质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的子课题《构建小学活力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实践研究》,其最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果是初步构建了符合进学小学实际的活力课堂“两段六步”教学模式(“两段”指课前和课中两阶段。第一阶段:指学生个体的课前研究;第二阶段指学生小组及全班合作的课中学习。“六步”指的是课堂环节六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检查预留;第二步,合作交流;第三步,展示分享;第四步,拓展延伸;第五步,总结提升;第六步,反馈验收),该课题成果充分体现了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理念的把握和独到的见解,而且该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于2012年12月23日,在中国教科院组织的2012年度全国性的课题经验交流和教学技艺展示会上由进学小学的安维民校长做了经验交流,这是2012年度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优质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的子课题学校中,唯一一所进行经验交流的小学,也是学校从事课题研究以来,到目前为止我们延边州唯一的一所在全国进行课题成果交流的学校,当时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关注和好评。

三、课题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少数学校领导对课题研究重视不够。

2. 部分学校在研究过程中对课题缺乏整体规划,存在着课题的阶段性研究目标和课题的阶段性总结不一致的现象。

3. 部分学校在课题研究上缺少科学的数据对比分析,佐证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证据不足。

4. 部分学校缺少教育科研成果的奖励机制等。

四、对教育科研工作的一些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觉得,学校在今后的教育科研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学校领导要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要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领导要明确认识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尤其是要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通过课题研究,找到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从而全面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 应广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科研活动,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 要善于引导教师对课题的有效资料进行总结、提升,最终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4. 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运用等。

五、反思与展望:我们将再续新篇章

篇4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分析: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是人类基础道德最本质的东西。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就要从道德中最本质、最核心的要素点切入。而抓责任教育就是这个切入点。所以,学校决定以“小学生责任教育研究”作为科研课题,以培养学生“责任心”为突破口,全面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不少的教师和父母心目中“好学生”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视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教育。许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了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独生子女教育畸形发展,导致在部分中小学生中存在着种种不良的表现:自我意识强,自私自利,很少考虑到他人和集体;对父母长辈没有礼貌、对同学没有热情、对班集体漠不关心。没有理想或目标,易满足,不求上进,只求得过且过;攻击性强,抗挫折差,一味追求享受,却不肯付出,做事缺乏恒心和毅力……这种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当今,无论谁,要想在他将来的本职工作和学习中作出成绩,他都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我们很难想象,这样自私、没有责任感、没有爱心的下一代,将来如何担负起民族振兴的大业。

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小学生责任教育研究,积累资料,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揭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为开展责任教育活动,组织责任教育研究提供经验借鉴和理性思考。

研究对象: 一至六年级在校学生

课题研究人员:沈风云、吴丽丽、姜明芳、姜桂英

研究实施方案:

准备阶段:

1、成立学校中心课题组;

2、查阅资料、收集资料、进行理论学习,进行课题论证;

3、制定《小学生责任教育研究》实施方案;

4、召开开题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5、教师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出子课题实施方案;

6、进行“小学生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的现状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实施阶段:

1、深入落实课题实施方案:

①确立各年级段责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开发系列责任教育校本教材;

②建立小学生责任教育系列制度;

③完善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重在学习行为);

④构建小学生责任教育评价体系。

2、办好家长学校,进行学生家庭责任教育的指导,并进行经验交流;

3、开展一系列实践体验活动;

4、每学年对课题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一次,及时调整课题实施方案;

5、每学年召开阶段成果汇报、经验交流会。

总结阶段:

1、实践、总结—由经验上升为理论,推而广之;

2、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

3、完成预期的课题成果。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若干篇;

2、小学生责任教育研究报告;

3、小学生(分年段)责任教育校本教材一套;

4、小学生责任教育研究案例集;

篇5

目前,基础教育整体仍处于转型期,包括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转变,旧教材向新教材转变,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向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和学习形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具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转变,学生由消极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学习的转变。教师是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及时了解我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教学的情况,有助于有的放矢地把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20*年9月至20*年4月,教师进修学校和各中心校、县直校、幼儿园一起,对全县一线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和教学现状做了较全面调查和统计,建立起“**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信息监测系统。”此次调查对象包括3380名教师和学校部分教育干部,基本上概括了我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全部,调查是真实、有效、可信的,在我县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另外,教师进修学校在2005年10月至20*年11月,分别对大杖子乡、挂兰峪镇、大水泉乡和北营房镇的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培训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取得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基本情况

⑴性别和年龄结构

从表中可以看出,女教师占51%多一点,性别结构基本合理;31岁至50岁教师占65%,说明这一年龄段教师已成为我县教师的主体,这部分教师从教时间较长,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有利于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仅占21%,而且大多已接近30岁,其中26岁以下的教师仅占5%,这说明我县教师的年龄结构已出现断档,年轻教师数量少,教师后备力量不足,这会严重影响全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⑵学历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专以上学历占77.58%,教师学历提高的积极性很高,中学一线教师的学历达标(大专)已接近100%;中师学历人数为719人,说明近61%以上的小学教师已经取得了大专学历;研究生比例很小,仅为0.38%;还有702名教师属非师范类学历(包括非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直接到学校任教或是原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在职进修的学历属非师范类院校的)。这部分人当中已有309人参加了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非师范类在职教师教育类课程培训与测试”。

⑶职称结构

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65%多,以成为主体,但高级职称比例偏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大教育科研力度,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新路,注重总结经验,多出教学、教研成果。

2、教育教学及教育科研状况

⑴教师任教情况

结果发现四分之一多的教师专业不对口,教非所学,学非所用。绝大多数小学教师为兼职教师,很大一部分农村小学校点教师存在一人把一班的现象(即教这个班的所有学科),兼职即牵扯教师精力,增大工作量,又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从上述两方面就能明显呈现出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我县正在实施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及学区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⑵教育科研情况

申报自己的科研课题并实验(上级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认可的)

承担科研课题并实验(上级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批准的)

论文

发表(正规教育刊物)

奖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调查统计发现,申报自己的科研课题并通过上级教育行政或业务部门审批后进行实验的课题主持人有395人,占全县教师的十分之一多一些,承担上级制定课题的课题主持人有152人,占近4.5%,说明全县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较高,参与人数较多(联同课题参与者),而且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比例大,说明部分教师已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共有876人在各级正规教育报刊发表过教育教学论文,有316人在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优秀论文评选中获过奖,两者共占全县教师的35.2%。仅有近3.63%的教师在国家级刊物上,而80%的教师没有论文在市级以上正规教育刊物上发表过,反映出教师的教研能力还参差不齐,很不平衡。所以广大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努力做到以科研促课改,以课改促提高。

三、思考和建议

1、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从调查中发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县城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较高,乡镇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较低,而新课程的实施和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期待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知识结构,教师不但具有学科专业知识结构,还应该了解学科前沿知识,不断扩大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领域;另一方面是能力结构,不但表现为一般的教学能力,还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的能力,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等等。调查发现,多数教师非常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渴望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要求则更迫切。对于教师的这种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具体措施,如提供一个城乡学校教师交流的平台,建立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联谊制度(各乡镇可充分利用学区内的优秀师资),联谊学校双方每年选派教师,定时到对方学校进行教学交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事先确定时间和地点,确定要研讨的教学问题举办研讨会,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及时解决,使新的教育思想得到传送,先进的教学经验得到交流,教学资源得到共享。搭建这样的平台,不仅使学校建立一种新的学习机制,更重要的是可以督促教师去学习、去反思、去主动发展自己。这无论对于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还是对农村学校的未来发展都是重要的。这种交流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暂的,是实质性的而非形式化的。只有当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提高了,全县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才会提高。

2、要指导教师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构建开放的课程结构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构建开放式课程结构,要求教师要充分重视和课本联系紧密的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各有特色、各有侧重的校本课程,从而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各学科只有通过自己校本课程的组建,才会不断拥有和更新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样才会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否则,他的教学就可能是刻板的、缺少个性的、缺少活力的。调查可见,有些教师还不能充分利用电脑网络查询课程资源,很多教师没有订阅学科教学杂志,很多教师还处于想搞研究苦于没有资料可查的状态。课程资源可分为有形的课程资源和无形的课程资源。根据了解,教师们通常多注重的是有形的课程资源,如电脑、各种教具、标本、音像资料、课件、相关图书刊物等,而现代教育形式也要求教师同样要注重和善于利用无形的教学资源,即非实物的教学资源,是指学生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学科有关的社会新闻热点及身边熟知的事情,等等。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已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关心现实,对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事情最易产生兴趣,这是一个宝贵的资源,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掘、使用。另外还有教师之间的合作、经验交流、信息的传播,也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源。教师拥有了相应的教学资源,通过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学校课程的创造者、生成者和主体,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知识,最终达到构建开放式课程的目的。

3、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培训质量

我县30岁至50岁的中青年教师占64%,说明这部分中青年教师已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因此,加强中青年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非常重要。从战略的角度讲,人力资源是学校的一种长期财富,其价值在于创造学校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所以必须制定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学校要面向未来储备师资,通过在职培训、相互交流、外出学习等多种教师继续教育形式,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师资队伍,建立教师队伍的梯队,争取做到成熟一批、培养一批、开发一批。这对于改变我县教师年龄结构断层,农村中小学学科师资不配套,后续力量不足的现状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加强教师培训,既是教师的需要,更是学校的需要,而且首先是学校的需要。它是对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手段,就学校而言,教师培训是具有高回报率的人力资源投资。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参加在职培训既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学校要从战略高度上认识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校。所以,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给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结合校本教研搞好教师培训;充分利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年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题、内容,认真组织教师的全员培训,避免流于形式,应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篇6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教育局11年教育科研工作纲要为依据,以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树立“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教育科研理念,深化教学行动研究,“学、研、做”一体,创建优质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科研工作目标:

把科研课题研究引领教学服务教育摆在首位,建立问题就是课题的研究理念,紧紧围绕教育局主打课题,聚焦课堂,积极深入地开展学校课题和小课题研究。实践“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长远目标,

1、紧紧围绕国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研究主题,积极开展课题学校研究。11年要在《构建九年一贯制德育一体化管理研究实验》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三贴近》的德育系列课题研究。

2、紧紧围绕教育局《新课程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和《有效学校的探索与实践》”主课题,继续对学校《有效教学的研究与探索》课题要进一步进行充实、完善和提高,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研究风格和特色。

3、在校本行动研究中要重点抓好8个小课题中的研究。在课堂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提炼确立新的研究课题,具体研究任务要落实到学科、年段、班组,要统一思想,克服为难情绪,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研究作用,扎扎实实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把科研工作落实成为学校常规化、制度化、的一项工作。

4、要进一步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研究制度,细化研究内容,明确责任,建立健全研究课题档案,做到一题一挡。

5、积极参加教育局组织的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线的科研方法系列培训,定期组织校本培训,引导和帮助教师掌握并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过程,抓好课题阶段经验交流。

三、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与措施

1、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建立主管校长亲自抓,科研主任具体抓,学科组长落实抓,教师主体参与的研究网络。努力提高任课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为使教师的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能适应教改需要。继续以教育局科研工作手册为依据,加强对科研课题组和校本行动研究小组的管理和指导,深入开展全员性教科研方法培训,提高教师科研研究水平,以达到科研引领教研、指导教学之目的。

2、在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一体化”层次递进教育模式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抓好课题的滚动和转轨工作,本着德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则,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三贴近》的德育系列课题研究。

3、聚焦课堂,依托校本科研,继续坚持“转变方式、合作探究、互动发展、提高效率的行动主线,深入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1)、〈有效备课〉的研究小课题,是基于教育局〈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有效教学的研究与探索》课题的规划,在本校立项解决的第一个要点问题,该课题旨在,屏弃旧观念,扫除旧障碍,把握新课标,设计新方案中,准确审视理解现用教科书的编者意图,把握教科书的整体知识架构和能力训练体系,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客观分析现用教科书的总体选材、布局及细节设计,作为课程建设者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弥补新的教学内容,并予以重新组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序列。在课程准备中,积极引入集体备课机制,自主创新,同课异构,等新的备课方式和理念。此课题要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小学校、单学科的备课方法和特色。

(2)、〈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策略的行动研究〉。是基于教育局〈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有效教学的研究与探索》课题的规划下,为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即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层次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教师的培养下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班级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组,制定相应层次的有效教学目标,使得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内容层次化,作业要求层次化,效果评价层次化。最终达到优生、中等生、后进生都学习有效。

(3)、有效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小课题。是基于教育局〈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有效教学的研究与探索》课题要求,在中小学立项的行动研究课题。根据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的假,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把握时机发挥合作学习的巨大功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有效的生命活力。

(4)、有效教学的反思行动研究小课题。是针对教育教学的问题(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进行的总结、论证、和思考。通过我们加强教师的教学反思,对获得的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也能获得改进教学实践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5)、〈数学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小课题。是针对一定比重的学生对数学学科缺乏学习兴趣,停留在“要我学”、“为考试而学”、“不得不学”的尴尬、被动的局面,而立项的重在解决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意识。研究要通过:a、探索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兴趣不浓厚的思想根源;b:探索数学课堂上能够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兴奋点在哪里;c:探索新课程环境下数学课应该怎样上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教学有效。

(6)、自主作业”的小课题研究。改变使学生感到乏味单一化的作业现象。变单一的布置作业模式为多层次作业模式,利用形式多样,新鲜有趣的作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自主完成作业,巩固知识,发展智能。

(7)、语文教学互动小课题研究。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积极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为课堂增添新的血液,促使学生全员参与,人人相互促进,以达到激发创新潜能的目的。学生获得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应对能力。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8)、初中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是根据长期以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生活背景,教学情境与学生生活环境相去甚远、被动施教、封闭机械的教学状况,在课堂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积极践行开放性原则,优化数学教学策略。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深入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辅助作用课题的研究。

在前两年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要在以下四个方面:(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促使学生兴趣持久的方法与途径;(2)、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学科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3)、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协作学习英语的理论与实践;(4)、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归纳研究材料。争取2011年实施课题结题。

5、建立健全学校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形成以校、组、个人研究的校本科研网络,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专家报告、专题讲座、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等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科研制度,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科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努力提高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抓好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研究水准,为开展群体性研究活动提供保证。11年在校本科研培训中,学校将组织教师选学《教师素养》、(天津出版社、张仁贤总主编)的10本书中的科学素养、专业素养、理论素养三本书。各学科研究组根据小组研究内容选学《有效教学聚焦课堂》(天津出版社、张仁贤总主编)的10本书中的某1-2卷。

篇7

自2008年10月长春市教育学会发出《关于征集小课题研究成果的通知》以来,很多中小学校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并上报成果。但是,就总体情况而言,区域之间很不平衡,研究还有待深入。为了全面深入地开展小课题研究,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要进一步明确小课题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小课题研究是校本科研的一种形式,指的是以中小学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以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非常明显,对解决制约学校教育教学发展中的问题、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课题最突出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微观问题。小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每一位教师身边的教育问题、教学问题和学生发展问题,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亲身体会到的具体、真实、有价值的问题;二是周期短且灵活。小课题研究可以根据研究过程的需要及时调整时间,周期短见效快。三是成果形式多样。在小课题研究中,研究者所研究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其结果就是成果。小课题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这个成果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述,如课题研究报告、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学课例和反映研究过程的各种资料。

二、小课题研究要注重过程

小课题研究要落到实处,必须关注过程。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与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致的,即可分成问题、设计、行动、评价四个阶段。在问题阶段要明确“有哪些实践问题需要解决”;在设计阶段要回答“应该怎样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即提出解决方案,明确采取什么行动措施将得到什么效果;在行动阶段要保证“是否按解决方案采取了有效的行动措施”;在评价阶段要分析“所采取的行动措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解决问题的情形及还有什么问题”等。然后,根据评价的结果开展下一步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明确问题至关重要。问题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二是学校已确定的科研课题的分解。

选择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要遵循真实和有价值两个标准。真实指问题确实来自于研究者自己的实践;有价值指问题是制约自身教育教学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推动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可以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成果,用于指导今后的工作。

在把学校的科研课题分解成小课题的过程中,要让教师根据自身实际确立相应的小课题加以研究,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才能保证学校的大课题取得成效。

小课题研究要注重在研究过程中积累资料,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要积累相关的过程材料,通过方案、计划、总结、教育叙事、案例、课例、研究日志、学习笔记、资料摘记、随笔和相关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翔实地记录研究过程。这些记录过程的资料也是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的依据和展现课题成果的主要内容。

三、推进小课题研究的要求

1.各县(市)、区教育局和教育学会要高度重视在中小学校开展小课题研究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到总体科研规划中,小课题研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群众性科研工作的重要载体,建立由教育学会会长牵头的小课题研究工作领导机构和指导机构,认真组织各学校和广大教师开展好研究。

2.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和教育学会要认真学习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农安县教育学会、汽车产业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汽车产业开发区教育学会等单位组织指导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做法和经验,教师进修学校和教育学会牵头,调动科研部门、教研部门、电教部门等通力合作,加强指导。县(市)、区教育学会要制定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基层学校,注意发现先进典型,总结好的经验,推广优秀成果。

3.各中小学校要认真学习汽车产业开发区第七小学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做法和经验,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开展此项工作。学校领导要带头开展小课题研究;学校科研室要定期组织开展培训,适时组织研讨和经验交流,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学校要提供条件使教师能够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个体研究,根据需要组织教师开展群体研究。各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小课题研究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小课题管理机构与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

4.长春市教育学会要针对小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定期组织有关单位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征集小课题研究成果,对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先进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优秀成果将在《长春教育学院学报》、《实践新课程》等杂志上开辟专栏发表或结集出版,从而推动小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长春市教育学会

篇8

[关键词]校领导班子;班主任;教师

办好一所学校,至关重要的因素很多,如办学条件、师资情况、生源、后勤保障等,但关键一点,笔者认为,只有切实抓住“三块金砖”,学校管理才能上台阶,教育才能高质量,才能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一、抓好班子队伍建设,就是抓住了发展的灵魂

1.统一思想,创建学习型领导集体

思想是旗帜,是行动的先导。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思想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所以我们把领导班子成员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每周一的行政例会,每两周一次的政治学习会,坚持订阅党报党刊,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经验,提高政策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头脑清醒,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领导班子成员时时处处发挥表率作用。班子成员应有宽广的胸怀,为人处事思想要纯,要能容人之短,听取不同意见。为此,我们要求班子成员重学校兴衰,轻个人得失,坚持以身作则,严律己、宽待人,带头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成为分管工作的行家里手,使教师信服。

2.民主集中,创建团结型领导集体

作为一校之长应坚持集体研讨,分工实施的职能管理原则。校长是总指挥,同时又要充分信任下属,积极支持下属工作,大胆放手让下属有权决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下属则要有职有权,勇于负责,不断积累经验,分析失误原因,在工作中培养能力,增长才干。此外,作为校长要乐于承担、勇于挑担,班子内提倡“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机构上分,关系上合”的工作原则,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作用。班子中倡导政治上互相信任,思想上互相沟通,工作上互相协作,生活上互相关心的工作作风,形成团结、协调的整体,增强团队战斗力。

3.求真务实,创建开拓型领导集体

弘扬务实精神,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旺盛的斗志,把工作当事业,本职当本份,做到干工作不因轻重而挑剔,抓落实不因阻力而退缩,解决难题不因挫折而气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就是抓住了发展的重点

1.选好人员,抓好班主任组建工作

班主任工作时间长,强度高,任务重。为此,新学年班级组建时,我们精选思想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这些班主任都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他们事业心强、爱学生、积极肯干,为我校良好的校风建设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为我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提高技能,抓好班主任培训工作

我校定期组织班主任工作例会,每学期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为班主任订阅有关班级管理的经典书籍,如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爱心与教育》等。通过交流与学习,提高了班主任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等。

3.评优选先,抓好班主任考核工作

学校每学期初要求班主任制定出学期工作目标、计划,期中要有小结、期末要有学期总结等。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实施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机制,将量化考核结果与班主任年度考核、评优、晋级直接挂钩。通过机制考核与评价,加大了竞争力度,班主任积极争做先进,不断强化自己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学生以爱心换取爱心,以信任换取信任,为形成良好的校风尽职尽责。

三、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就是抓住了发展的关键

1.强化师德建设

我校根据松原市教育局的统一要求,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每学期初制定师德建设和教职工政治学习计划,充分挖掘校内先进教师事例,教育本校教职员工。我校还组织师德演讲会、报告会,定期召开全体教职工的政治业务学习会议等,使全体教师自律正己、敬业爱生、拼搏奉献、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学生做到严与爱的统一。学校领导和全体党员带头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讲奉献,教师自觉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目前,我校教师甘于奉献,扎实工作,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2.强化业务建设

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工作积极性仅仅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前提。如果没有职业素质和较高的业务能力,还是难以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而且还会影响教师持久的工作积极性和初步形成的新教育观念。所以“练内功”强化教师业务素质是一项实质性的硬任务。为此,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第一,抓好科研兴校工程。

深化改革,建立机制,营造科研氛围。长期以来,我校有着浓厚的科研氛围,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几位名师的带动下,我校教科研工作顺利地走上了正规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具体表现为:建立学校激励机制,制定相关制度,鼓励全体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给教师加大“充电”的力度。考核评价教研活动,奖励教研成果,评选优秀教案、优秀论文、优秀试题、优质课、优秀教研组。把参加教研活动的情况与教师部分津贴挂钩。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研能手。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及时修改教案,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分层次作业。鼓励教师坚持写教后记,反思自己的教学。建立了松原二中教师网页,给教师提供了撰写教育教学心得的博客平台,便于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坚持用科研思维来改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法,用科研引领学校的教学业务工作,实现教学科研化;让科研进课堂,促进了科研细节化。所有这些,极大地激发我校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教研能手不断涌现。

潜心研究,统筹规划,开展科研工作。一直以来,我校看中的是教师教科研成果在课堂中的实际运用,看中的是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科研意识,而不是看参加了多少“高级别”课题。因此,我校领导力戒浮躁心态,时刻提醒教师要少一些功利心,潜心于科研教学,我校引导教师做的“问题研究”,不要求对参加科研的教师先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而后再开始研究,也不要求教师在研究前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撰写论文时更不要求一定引用 “大家”的言论,等等。而上述“问题研究”中的三个“不要求”,如果教师确有需要,则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进程自觉进行。我们认为,只要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尝试用各种办法去解决就是研究。

以校为本,组织科研课题研究。做科研关键在“实”字上下功夫,即要切实服务于教育教学,也就是科研成果不能束之高阁,要切实应用于教学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此,我校开展的科研课题研究,原则上是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推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提高学生成绩服务的。

我校开展科研工作多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科研素养、教学水平、教育能力的提高。广大师生代表学校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类大赛屡创佳绩。同时积极承担国家、省、市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承担全国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研课题共26项。教师在国家级刊物上82篇,在省级报刊上发表文章2478篇,在市级报刊上发表文章179篇,参编教辅用书200余部。我校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第二,抓好名师兴校工程。

为打造一支名师队伍,我校积极为教师业务培训创造条件。近年来,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提升教师业务素质的各类业务培训,有20多位教师进行了研究生课程学习并结业。开通远程学习校园网络,全体教师已经连续三年参加网络远程学习,均取得优异的成绩。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已培养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7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33人(含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科研型名教师2人。2013年,吉林省教育厅命名的“吉林省高中化学吕清文名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

目前,我校中青年教师较多,培养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已经成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工作。我们的做法是:一严格要求和热情鼓励相结合,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并参加学校的重大活动。二坚持悉心指导与多压担子相结合。一一落实“拜师”对象,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尽快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育教学骨干;同时给青年教师压重担,让他们但任班主任,多渠道强化教育教学业务学习,内强素质,外强形象。三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在住宿、饮食、个人感情等方面关心照顾;在思想上鼓励他们积极上进,树立以校为家,爱校如家,校兴我荣的思想。目前,我校青年教师工作的责任心、大局意识、使命感尤为强烈,敬业奉献,为学校的逐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抓好质量兴校工程。

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做好教学工作的考核、评估工作。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向教学科研要质量,积极开展听课、评课、说课、优秀教案评选等活动,要求每位教师积极参加科研室的科研活动,积极向科研室或其他教育期刊投稿。学校每年进行一次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好的教学论文积极向市级或省级期刊推荐。许多教师注重教法、学法研究与实践,扎实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第四,抓好文化兴校工程。

篇9

当今中小学教科研工作要想取得新发展,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管理策略。

做好教科研项目的申报和论证

教育科研项目的申报,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推荐申报,即先由教师申报课题,然后经初步筛选后向上推荐,经各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论证、审议和表决通过后,最后以议定书或计划表的形式正式立项。招标,由各级教育科研部门提出选题范围和选题原则,课题指南,然后由教育科研人员投标,经过专家论证,最后双方签订科研合同或协议书。指定专门单位申报,即把有关课题交给相关的单位或人员去实施。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们都应尽可能做到:所研究的课题范围不宜过大,应是学校能够承担的;研究项目的性质不宜是纯思想、纯理论的,应以应用研究为主;研究项目时间不宜过长,力争在两到三年内完成。时间一长,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如,校领导班子的更换,教育形势的发展等,会对原来项目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学校要对所申报的课题进行论证,保证课题的科学性、实用性,避免重复研究:科研室对申请立项的课题进行初审。校长对建议立项课题进行终审。少数需要多部门、多学科协同攻关的重大课题,采取指定或公开招标形式,由科研室确定立项。

建立教育科研计划管理机制

教育科研计划按时间划分,有长期计划,也有中、短期计划。一般来说,中小学教育科研计划采取中、短期计划形式,时间为1~3年。中、短期计划较具体地向教育科研人员提出了课题研究的任务、方法和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每学期初,学校应认真制定全校范围内的教育科研工作计划,对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目的、任务、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措施都要全面安排。而各年级组、教师个人又要在学校科研计划的指导下,制定出本学期具体的研究计划。这样,教师心中有数,能够避免教育科研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使教育科研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组建教育科研组织机构

为保证学校教育科研的展开,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及组织系统。现在多数学校已经成立了教育科研室,有些民办学校称为教育科研部。就隶属关系来说,学校教育科研机构行政上受校长领导,业务上接受校行政以及区(县)、市教科所的指导。

学校教育科研机构的职能应该定位在以下方面: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本校的教育改革,做好校长的参谋,为学校决策出谋划策。利用举办教育理论讲座等方式,组织教职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普及教育科研知识。编制本单位教育科研计划,组织学校课题申报工作。检查课题执行情况,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组织专家鉴定课题成果,并对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定期编辑学校“教育科研信息”“教育科研论文集”等,及时反映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校内外教育科研课题进展情况。加强科研资料室建设,做好课题研究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管理,订阅科研杂志,收集有关科研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服务。监督检查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

强化教育科研过程监督与管理

协调和检查教育科研实施情况,实施过程管理,是科研管理重要的环节。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需要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随时随地的技术指导。对一些长期性研究项目,可采用“滚动式”,分步实施,逐年完成,逐步检查评审;大型课题项目,如“学校整体改革的实验与研究”,涉及研究范围较广,需要分解为若干子课题,组织多学科力量协作进行,故对其检查评估也宜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而技术指导的方式可以包括安排科研讲座、经验交流,以及聘请高校或教育研究机构的顾问“走进学校”,进行实地指导。

完善教育科研信息管理

教育科研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教育科研的情报与档案管理。情报资料是开展教育科研不可缺少的条件,在课题研究中,研究者及时准确地掌握教育科研情报,可防止重复无效的劳动,也能增强科研信心。

科研档案是人们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中形成并经过整理的科研文件材料,是反映本单位科研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任何教育科研课题,不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从选题、调研、实验、出成果到科研文件的整理归档,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通过实施科研档案管理,可以全面反映科研活动的过程,同时也为后人检索资料提供方便。学校要根据科研工作的需要,建立科研信息资源库,聘任兼职教研员,让其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研究档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信息资源,为科研工作服务。

积极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篇10

关键词:农村教师;立体化;校本教研;专业发展

2005年秋季,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农村学校课改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快凸显出来。主要问题有:课程资源匮乏,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缺乏课改的内驱力,教师缺少专业支持等。[1]其中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农村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适应不了课改深层次的要求。笔者的调查发现,农村教师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教师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自我发展意识差;职后教育和培训机会少,缺乏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教育评价影响专业发展的方向;专业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和策略;缺乏合理的师资输入与交流机制;培训制度亟待创新等。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必须结合农村学校师资现状,把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研合一,以研促教。

一、校本教研: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例为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专业引领为催化剂,理论和专业人员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增强教师的专业性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目的。教学是教师从事的主要工作,作为增强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有效策略,教师的在职培训应融入教师的教学生活之中,这样教师才能得到一种基于“真实”教学情境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教学的现实反思,使他们在反思中产生需要,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在此意义下,校本教研便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和主要途径。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校而言,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学校必须立足开展校本教研

教育部的评估报告显示:经费投入不足“以农村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在经费支持方面,第一批国家级实验经费基本可以保证,当实验范围扩大时,省级以下的实验区课改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个别实验区地方财政甚至对课改工作没有投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1]国家级和省级实验结束,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进入常态以后,农村学校新课程的经费投入也许更难保证。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制约着农村教师在职培训机制的运行,成为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资金紧张和短缺使得学校很难抽出专用资金用于教师的培训、进修与学习,教师的在职培训和专业发展不得不立足于本地区和本校来进行。

(二)工学矛盾突出,“走出去”很难

师资紧缺、岗位缺编、教学任务繁重使得教师缺少专业发展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委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进修,所空岗位无人顶岗,聘请代课教师又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即便能够外出培训学习,接受的主要内容也多为理论性和观念性的,脱离教学实践,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差,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不仅教师对此类培训积极性不高,学校一般也不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教师“走出去”很难。

(三)“请进来”不是长久之计

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如聘请专家讲学,在关键时期予以点拨,确实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但只能偶尔为之,绝非长久之计。除了支付专家讲学费的困难外,更重要的是,专家对农村学校的实际问题和教师的具体情况并不十分了解,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指导,对学校和教师发展的作用有限。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内驱力,需要本土专家,需要自己的专业引领队伍。笔者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向高校教师学习、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等学习与发展途径不被农村中小学教师所认同,而且农村学校较少使用“请专家到校作报告、送教师外出培训”等方式。农村教师较常用的学习发展途径依次主要有:第一,反思,90%的教师认为这是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最主要途径;第二,自学;第三,同本校教师交流,通过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校本教研”,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由此看来校本教研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或者说“校本教研是农村教师专业自救”的现实选择。[2]

二、立体化校本教研的运作

(一)立体化校本教研的主要组织类型

校本教研为教师、学校、各级教研部门以及高等师范院校搭建了发展和发挥才能的平台,通过研究力量的有效整合和互动,逐步实现校本教研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整体推进农村课改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校本教研的基本层次是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构成一个不可或缺的统一体。就新课程改革而言,校本教研更多的是专业研究者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展的校本活动。立体化校本教研的主要组织类型有如下几种。

教师个体开展的校本教研。教师个人的校本教研活动是参与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它可以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和作用,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研意识,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本校教师合作的校本教研。教师主动争取同伴互助,形成教师之间的多方合作互动,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以校为本的教研。实现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科研与培训相结合,通过“课题研究模式”“诊断反省模式”“骨干培训模式”“问题培训模式”“课改论坛模式”等灵活多样的模式,提升全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教研员与学校合作的校本教研。教研员、科研人员与学校合作,发挥他们的专业引领作用。

区域协作式的校本教研。从传统的结对子、对口扶持薄弱学校的做法进一步走向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3]以结对形成校本教研“流动站”的新形式,以联片、结对式活动为载体,以强带弱,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校本教研共同体(亦被称为US联合体)。[4]构成双方是大学的专业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双方密切合作,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是推进新课改、促进新课改发展、实现参与双方双赢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校、教育行政机构与大学合作的研究共同体──立体化校本教研共同体。通过教学反思常规化、研讨活动系列化、专业引领全程化、教研科研一体化、展示平台多样化的“五化”策略,整体推进农村课改和教师专业发展。

(二)立体化校本教研的运作

1.建立农村学校与高校的研究共同体

这种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教育专家指导下设计“科研兴校”,实施校本教师培训的方案;建立科研兴校和校本教师培训的相关组织和制度;每个基地学校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工作和教学,选择教育科研课题,进行教育行动研究,引导全校教师把课题设计、研究与学习结合起来;教育专家作教育科学和科研辅导报告,并对每个子课题进行个别指导;以校本教研为主要行动研究,以与高校合作研究模式为主,以高校支持模式和学校独立模式为辅,通过教师的行动、培训和研究过程的联结,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间的共同学习与研讨是校本教师培训的重要形式;通过校与校间的交流,教师互换等形式,促进教师发展等。

2.建立中小学校、教育行政机构与大学的合作机制

制度是对处于某种社会环境中的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因此一种制度的建立,关键在于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主体应对这种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达成共识,这些共识和认同也同时为这种“制度”的建立和维持提供一种持续性的动力来源。建立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机制,有利于学校、教师在相互的经验交流分享过程中,形成对校本教研的价值、意义的共同感悟和认识,有利于促进农村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

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机制建立应注意以下几点:以农村学校为参与主体;以乡镇为中心;建立城乡互动机制,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以“会”引“家”,实现跨区域的合作交流。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应该以学科组为基点,以学校为基线,以联片为平台,以与高校成立共同体为轴心,组成“以校为本”而又纵横交错的流动型立体式校本教研模式。增强农村学校、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使校本教研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是建立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机制的根本所在。这种机制的建立目的在于:落实教育部和省、县“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建设”实施意见;解决自课改以来,农村地区校本教研由于地域不同、学校条件不同及教师素质不同,在不同学校中存在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实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根据农村地区合点并校后,学校布局改变及数量减少的形势变化,结合过去联片教研、结对子、送教下乡及送研下乡等活动的成功经验,组成“以校为本”而又纵横交错的流动型立体式校本教研模式,从而提升农村地区及各个学校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开放式、流动性的校本教研,达到农村各学校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校本教研以课堂为阵地,以课例为研究对象

课堂是教学的发生场所,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现实起点。课堂教学旨在体验文化共同体的创造,课堂教学是集体文化的传递与创造的过程。[5]因此应该把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组织教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筛选,进而确立研究课题,并逐步解决问题。“作为教师的角色,不存在所谓永恒不变的知识结构,教师是一个‘解构者’,在解构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参与知识文化的建构。”[6]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校本教研对象的授课教师与校本教研的研究者,共同从事着“文化实践的参与”。[5]他们在参与中对话,在对话中参与分享,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与共识。课例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块”和对教师教学发生过程的一种“真实记录”,其间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对教育理念与价值的现实追求。因此,校本教研以课堂为阵地,以课例为研究对象,这既是对“校本”概念的一种重要诠释,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基本要求。

4.专业引领,为农村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观念引导和“技术”支持

农村地区校本教研的开展面临来自观念和“技术”层面的困难,在观念上给予引导,并给予“技术”层面上的支持,已成为农村地区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迫切需求。“专业引领”是指由教育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的有关课程、教学与学习等方面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指导。“专业引领”的主体主要来自高校、地方教育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校的优秀教师。在“专业引领”活动中,中小学教师既是“引领”的主要对象,又是“引领”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一般来说,“专业引领”的主要形式有:理论学习辅导、学术专题报告、教学现场指导(听课、评课)和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其活动的开展主要是根据“引领”对象的需要来进行。因此,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情景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其中“情景性”指的是“专业引领”与教学的“真实场景”相连接,或者说“引领”活动本身就存在于教学的“真实场景”之中,而“交互性”则强调专业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互动。显然,“专业引领”是基于教师的教学“场景”而提供的一种专业性“技术”支持,它有利于农村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但是,在校本教研方面,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校本教研不够深入,教师缺少专业支持”[1]等现象。当然,我们也看到,在新课改下,以高师院校和地方教研部门的专家、学者为主体的教育研究群体已开始走进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研究,这无疑为农村地区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一种专业性“技术”支持的良好机遇。

5.研究推进、课题带动,建立立体化校本教研活动平台

校本教研的开展要基于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但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学校而言,由于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与制约,在解决诸如教学和管理等方面问题时,往往缺乏对问题本身作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意识,而且对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所具有的长期性也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此即使在专业引领下开展校本教研,也可能难以持久。以科研课题为主线进行专业引领,使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得到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的熏陶以及成果展示时的成功体验,无疑是农村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的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活动平台。

6.创立校本教研基地学校,以点带面、联片发展、整体推进

建立评选和竞争机制,鼓励各中小学校积极创建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实现以点带面、典型引路、辐射周边、联片发展、整体推动课改和教师专业发展。例如,县级教育行政层面评选校本教研基地学校的主要条件可以包括:学校积极投身课改实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能对区域性的校本教研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校长及领导班子专业能力强,立足于本校培养骨干教师,且成效明显,校本教研活动扎实而富有成果;学校业务研究的氛围浓厚,学校在课改开放展示活动、课题研究等方面有较突出的表现。

7.建立和规范立体化校本教研制度,保障农村课改和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

(1)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

校长必须明确自己的以下责任: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健全有利于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为教师开展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整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特别是要加强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及年级组的建设,建立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教研网络;组织、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读书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指导教学实践;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做到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使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问题能及时得到研究,经验能及时与同事分享;与校外同行(教师、教研人员、研究者等)保持经常联系的沟通渠道,积极主动地争取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使校本教研活动得到必要的专业支持。

(2)建立和健全校本教研的各项制度

建立理论业务学习制度,增强全体教师的研究意识。学校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把课改实验、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实行集中教研制度和“以校为本”的研训制度,即每周利用两个晚上,每两周利用一个半天时间,把实验教师集中在一起,选定一个主题,进行集中学习、研讨。通过集体交流、个人自学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学校教研活动制度,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乡镇中心校可以根据实际,以分片协作教研为主要形式,形成中心辐射、区域协作、分片互动的校本教研格局。学校坚持开展集体备课、议课,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组织和纽带作用,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定期开展教师经验交流和合作研究,让教师有机会互相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建立学校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建立有利于校本教研开展的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将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校长、教师的重要内容。对先进的教研成果和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及时予以奖励和表彰。学校根据实际,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教学示范活动、课改开放日活动、课改经验交流活动、课改成果展示活动等,为教师展示自身才华、共享研究成果创设良好平台。

建立完善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营造浓厚的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必须承担县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学校针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确定研究专题,把课题研究和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品位相结合,做到研究目标明确、教师人人参与、研究扎实有效,促进课程改革和学校教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建立县级奖惩机制。教育局根据构建立体化校本教研的精神和要求,制订校本教研基地学校的标准及要求,增加年终考核中教研分值的权重;根据活动方式颁发各项证书;每学期对各乡镇中心校、各普通学校进行全面考评;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学校进行重奖,对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和校长,在职称、职务晋升上给予优先照顾。

农村“立体化校本教研”的开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笔者的调查显示:98.9%的教师表示学校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并且所有教师都认为校本教研对自己的教学有程度不等的帮助,其中64.2%的教师认为有很大帮助,31.8%的教师认为有帮助,只有3.4%的教师认为帮助很少。

农村“立体化校本教研”作为适合农村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和课改推进的内在机制正在部分地区推行和实施。但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还需要许多其他因素,如时间、经费、技术设备、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方面因素的支持。目前校本教研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边缘性”问题,如校本教研经费不足,自筹经费进行研究的比例过大;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时间投入不足;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技术、设备准备不足;校本教研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管理不规范、不科学等问题。这些边缘性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校本教研目的的实现,是校本教研的外部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题组.课程改革实验区追踪评估的最新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5,(5):1823.

[2]杨磊.农村课改的问题与出路[N].教育时报,2005-07-06.

[3]周洪宇.农村、农民与农村教育[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4):4352.

[4]王长青,等.新课程校本教研[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