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电影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3:5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概论电影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概论电影论文

篇1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人数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备注 008 文学院(电话:89683067、89683519)  147     文学院所有专业均不接受单独考试。 135102戏剧  30       01 舞台剧与影视剧写作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4 英语二③623 艺术基础(戏剧影视文学)④902 剧本写作 复试科目:0810 创意与编导

《戏剧艺术十五讲》董健、马俊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专业学位,学制3年。联系电话:89686486。 02 舞台剧编导 03 影视剧编导 04 演出管理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  6       01 戏剧戏曲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6 戏剧与电影基础(含戏剧与电影理论、中国戏剧、外国戏剧、中国电影、外国电影)④978 评论写作 复试科目:0809 戏剧与影视专题  参看“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网站“招生与培养”栏(njuxy.cn/student.htm) 本专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电影学 03 电视艺术学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1 欧美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7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西方文论 03 中外文学关系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01 现代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6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当代文学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01 先唐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5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唐宋文学 03 元明清文学 04 近代文学 05 域外汉籍研究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01 古籍整理与研究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5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中国文化史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01 古代汉语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4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现代汉语 03 中国语言学史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1 理论语言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3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社会语言学 03 方言学 04 对外汉语教学 05 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规范 050101文艺学          01 文艺理论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2 文艺理论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文艺美学 03 西方文论 04 中国文论 045300汉语国际教育  30       01 汉语国际教育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54 汉语基础④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复试科目:0801 专业综合(语言学概论、作文)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二册)王力著,中华书局;《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当代中国》张海林著,南京大学出版社;《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国文化史》孟昭毅、曾艳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专业学位,学制2年。咨询电邮:chenguang@nju.edu.cn。

篇2

关键词: 纪录片 虚构 故事化 非线性叙事

“记录电影史上存在着两种传统,分别代表着电影的两个极端:一种是对现实的描述,另一种是对现实的安排,记录电影的全部历史便是在这两个极点之间形成和发展演变的。”[1]这两种极端实质就是真实与虚构。

记录电影发展史实际上是真实与虚构之间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纵观记录电影发展史,20世纪50年代前约翰·格里尔逊给记录电影下定义“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这个定义无法从根本上区分故事片和纪录片,许多纪录片常采用搬演和重构的手法,这时真实与虚构无法完全分离;但是到50年代以后,法国的“真理电影”和美国的“直接电影”以表现眼前正在发生的事件为宗旨,强调真实,极力反对虚构,将纪录片定义为“非虚构的电影”,真实与虚构彻底决裂;到90年代后,新纪录电影否定了“真实电影”积极主张虚构,这既是对格里尔逊式记录电影的回归,也是螺旋式的上升发展。格里尔逊式的记录电影在使用虚构手段时是被动而不自觉的,而新纪录电影是积极而自觉的。

“美国学者林达·威廉姆斯在《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记录电影》一文中认为:对真实和虚构采取过于简单化的两分法,是我们在思考记录电影真实问题时遇到的根本困难,选择不是在两个完全分离的关于真实和虚构的体制之间进行,而是存在于为接近相对真实所采取的虚构策略中。”[2]纪录片是一个包含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双重命题,其价值在客观记录和主观诠释的不断互动中产生。真实与虚构之间并非水火不容的,纪录片中也存在虚构的成分,用真实和虚构简单的区分纪录片和故事片是肤浅的。而事实上故事片与纪录片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故事片采用纪实的手法,表达自我;纪录片借鉴故事化的手法,增加戏剧性。

作为《天水围的夜与雾》的编剧,张经纬拍纪录片是半路出家,仅拍过《歌舞升平》和《音乐人生》两部纪录片,但是在香港微弱的纪录片版图中依然占有着极重的分量,《歌舞升平》入选香港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音乐人生》获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最佳音效、最佳剪辑三个大奖,同时也创下纪录片在金马奖获奖数最多的记录。他的纪录片可以做到“比剧情片还引人入胜”,可以具有强大的票房号召力。

张经纬秉承着真实的基本法则,《歌舞升平》记录着繁华背后被忽略的贫穷和无奈,《音乐人生》记录着一个从小就学钢琴的孩子从音乐中怎样得到人生的启发。因为人类对艺术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真实的需求,“人类对真实的需要和崇拜,是对人生实在性的追求”。[3]纪录片的发展史就是对真实的不断认识史,作为纪录片的本质特征,失去真实,纪录片也将失去生命。但是绝对的真实并不存在,“纯粹的客观真实对于个体来说是不可见的”,单纯强调非虚构的纪实手法缺乏历史的参照和深度,这样的真实也只能是肤浅的真实。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在他的名作《电影的本性》中提到电影的本性是物质现实的复原,这似乎更契合纪录片的本性。但是纪录片的真实并不是现实,“真实是个变量,是人介入现实存在的结果,真实是一个关于现实的神话。”[4]而纪录片也不仅仅只是物质现实的复制品,它能够而且应该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嗓音”[5]而新纪录电影所主张的“虚构”也不是凭空捏造,而是“现实的虚构”这种虚构富有创造力,是通向真实的另一条路。真实是目的,而虚构是一种手段。真实并不仅限于可以触摸的实物,同样也存在着想象力和激情,存在于虚构之中,尤其是心理真实。因此在纪录片中虚构不应被盲目排除,事实上也无法完全排除。

纪录片的创作理念是关注人类的生存现状、关注社会的变迁,关注人的生活状态。纪录片故事化运用故事化的手段来讲述真实事件,前提是并不违背纪录片的本质——真实原则。唐丽娜在《纪录片“故事化”表现手法的探究》中提到:“我们也可以让纪录片‘讲故事’,在保持真实的前提下,借鉴电视剧或电影的手法来‘讲故事’,利用各种元素,例如讲究的镜头画面,现场的声音语言。”[6]与影视剧中的故事不同,纪录片中的故事是实构的,它是在真实的前提下对事实的艺术再现,“它来源于被纪录的真实故事本身和编导的创作”。

张经纬虽然力求真实但绝不排除虚构,而是充分利用虚构的合理成分,采用故事化的创作手法、运用情节化的叙事策略发现生活的戏剧性,对客观现实生活加以选择和概括,进行主观创造性处理。

一、对生活素材加以选择

巴赞在他的论文《真实美学》中明智地指出:“一切艺术,即使是最现实主义的艺术也摆脱不开共同的命运,他不可能把完整的现实捕入网内,它必然漏掉现实的某些方面。无疑,技术的进步和运用会使网孔变得细密,然而仍然需要在各类现实事物中进行一定的选择”,纪录片创作者一个最核心的责任就是从看似平淡的真实生活、真实情景中用艺术的眼光去挖掘、提炼值得思考的能够触动和震撼人心的一些东西。现实是多棱镜,多面映照出生活。张经纬面对一个音乐天才,他可选择的事实有很多,既可以表现黄家正的勤奋努力,也可以表现他在音乐上的天赋,也可以表现他父亲对他的期待和教育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等。但是张经纬在《音乐人生》中摒弃了这些日常的真实的聚焦点,而是将镜头聚焦于黄家正的内心,诠释音乐带给他的影响以及他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对人生价值、对自我深邃而灵动的思考,并用六个板块从不同的方面来加以表现,这种选择有一定的深度和质感。张经纬面对一个生活在底层的群体时,他可以去表现他们生活的艰辛和窘迫,表现他们的绝望和颓废,但是他在《歌舞升平》中选择了一个时间点——过年,一个空间点——香港。在被冠之以“购物天堂”的繁华香港,过年更是绚烂奢侈至极,但是在张经纬的镜头里,香港维多利海港上空的缤纷烟火在电视屏幕里无声无息地绚丽地绽放着,如此的遥远和飘渺。而在烟花绽放的背景下一位白发苍苍老人孤寂的背影越来越清晰,令人生出无限感慨。这种强烈的对比突显出电影的主题“歌舞升平的繁华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贫穷和辛酸”。每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都曾经在歌舞升平的香港有着绚丽的梦想,但是残酷的现实总是将他们打回原形,让他们在偌大的城市毫无立足之地。

二、非线性叙事对素材进行创造性处理

电影诞生之初,无论是纪录片之父卢米埃尔兄弟还是故事片的发轫者梅里爱,都遵循着线性的叙事结构即“事件发展的先后逻辑顺序安排影片的法则”,[7]受后现代思想碎片化、零散化、异质拼贴等特点影响,具有多元性、片断性和不确定性的非线性叙事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非线性叙事属于形式主义叙事的一种,在后现代叙事学中突出表现为导演故意打乱时序或彰显、重组事件以得到最明确的主题。非线性叙事的剪辑不依据简单的时间和因果逻辑线性关系,而是依据心理的复杂跳跃变化,带来时空的交错和重组。非线性叙事是故事片中最常用的制胜法宝,但是张经纬将这种手法运用于纪录片中,达到了一种内心真实。

在《音乐人生》中,张经纬将黄家正11岁与17岁的时空拼贴在一起,交错出现,相互穿插,打破了以往纪录片的线性叙事,突破时空的限制,而根据具体需要将不同时空的素材剪辑在一起。例如:将11岁和17岁的黄家正打电话给罗老师的画面剪辑到一起,打电话的整个过程中两个时空是同步的,而实际上这是违背真实原则的,但是这种时空的交错突出罗老师的谆谆教导对于黄家正的影响,是符合心理真实的,并且所有情节都是在真实的素材基础之上,因此这种创新和探索是值得肯定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将黄家正11岁去欧洲首演前的紧张与17岁带领拔萃男书院同学参加比赛前的镇定进行交叉剪辑,前后形成鲜明对比。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家正日益成熟,临场发挥也变得沉着与冷静,对于音乐的体悟也愈来愈深刻,音乐使他陶醉在自我的世界中。《歌舞升平》讲述了五个领取综援的家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艰辛故事,如一条河流中不同的鹅卵石,每一枚都有自己被命运打磨出的纹理。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搁浅在香港,都在大年三十尝尽辛酸苦辣,在这共同的时空中,不同人物的故事被平行剪辑在一起,徐徐展开成为香港的故事。这种平行剪辑可以同时讲述不同的故事,在同一时间展现不同空间发生的故事,从各个侧面展现歌舞升平的香港都市繁华背后的贫穷和伤痛。这种非线性剪辑貌似背离了纪录片引以为傲的纪实法则,但事实上所有素材均来自于客观现实记录,只是张经纬对其进行了主观创造性的处理。换言之,他发现了生活的戏剧性。正如美国记录电影史学家埃里克·巴尔诺认为的那样,“纪录片工作者通过选择和组织自己的发现来表达自己。”[8]

张经纬纪录片中的真实在于他将主观意念隐藏在摄影机后,摒弃被其他纪录片工作者奉为圭臬的解说词,成为“缺席的在场”,客观地用事实说话。他耗费六年时间跟踪拍摄黄家正伴随着音乐成长,记录下音乐带给他的人生思考,成就《音乐人生》,足以看出他制作纪录片的真诚和热情。张经纬纪录片中的虚构在于他借鉴故事化的创作手法,从众多生活素材中发现戏剧性,并用非线性叙事的方法,或交叉剪辑或平行剪辑讲述关于普通人的故事。可以说他的创作是开放性的,旨在揭示与呈现生活的真实面貌,而不是得出结论。他用最朴实的纪录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关键还是需要观众自己思索做出判断。

参考文献:

[1]单万里.记录电影文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林少雄.多元文化视阈中的纪实电影[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3]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4]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5][美]比尔尼可尔著.陈犀禾译.纪录片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6]唐丽霞.纪录片“故事化”表现手法探究.新闻传播,2009(09).

篇3

[关键词]《大学新生》;价值观;个人主义;英雄主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12JY053)。

电影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通过对角色人物的刻画、对故事情节的构建、对画面色彩的搭配、对背景音乐的设置形成独特的感官刺激,使得观众们在体验剧中人与众不同的人生同时,更感受到电影本身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观。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影视作品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电影作品的社会功能也不仅仅只限于娱乐大众,更多的时候,好的电影作品可以成为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优良媒介,更可以使普罗大众获得审美方面的享受。电影《大学新生》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影片通过大学新生Sydney White步入大学之后的种种悲喜交加的经历,让观众在欢笑过后更会回忆起自己在大学时的美好时光,并会对人生、友谊、奋斗这些永恒的人生课题产生深深的思索。而《大学新生》中所体现的价值观,更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同其他的青春片一样,《大学新生》这部电影里也拥有着诸多吸引观众的青春元素,更巧妙的是导演把我们熟知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事背景融入到电影当中。女主角是Sydney White,对应了Snow hite,拯救Sydney的男主角姓Prince(王子),大反派Rachel姓Witchburn,暗含着witch(女巫),而Vortex里的怪胎们刚好有7个……这些童话元素使得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熟悉的代入感,而童话里女巫常常问“世界上谁最美丽”的镜子,在片中也变成了一个由所有学生参与投票的“Hot or Not”的热辣排行榜,女巫毒害白雪公主的毒苹果也被设计成毁掉Sydney电脑的病毒程序。这些细节的改编使得古老的童话拥有了新时代的内涵。在这部电影中体现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崇尚自由和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指每一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拥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这一切都不应该为社会、团体或是强权所阻碍。人们向往自由、独立、自强,并且愿意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所以每一个人的选择都应该被尊重,每一个人的努力都应该被肯定,每一个人的爱好都应该被理解。在《大学新生》中,Sydney从小失去母亲,做水管工的父亲独自将她抚养长大。她的生活里更多的是钉枪、水管、榔头、牛仔裤和帆布鞋,而不是粉底、睫毛膏、小礼服和高跟鞋,所以她的性格像男孩子一样随性和不拘小节。Kappa联谊会所推崇的“优雅得体”在Sydney眼中则是“扭捏作态”,她拒绝和别人一样娇滴滴地讲话,花大把时间去打扮;当kappa里的女生们为了控制体重早餐只啃芹菜时,Sydney依旧我行我素大快朵颐,因为她坚信“丰富的早餐对身体好”。她虽然很想加入妈妈曾经加入过的联谊会,但却绝不为了加入而去盲从Rachel制定的不合理的会规。当她被Rachel逐出联谊会时,她痛哭,她遗憾,但却不后悔,因为这是她自己的选择。Sydney从不屈服强权,作为一名大学新生,她勇敢选择自己的选择,坚持自己的坚持。正是由于她的独一无二,作为大学新生,她受到了大学里其他学生的喜爱和支持。在电影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校园里有很多“怪胎”,他们都有着与大众不同的追求和爱好,这种追求和爱好在常人眼中都是罕有的,甚至是古怪的:有人因为觉得还没有学完所有的知识,所以8年都不肯毕业;有人酷爱撰写时事政治文章,甚至在网站和网友们激辩不止;有人是军事迷,时刻做军人打扮并进行军事训练;有人迷恋哥特次文化,整天画着黑眼线穿着黑裙子;有人是犹太学生,有着独特的文化和;有人是男同性恋,有人是女同性恋,有人是变性人……尽管他们不属于主流,但他们依旧有自己的团体,并且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事,这些都是个人主义和追求自由的体现。

二、坚守责任和英雄主义

我们的心中都渴望英雄,当面临恐慌、灾难和困境的时候,我们都期盼有一个英雄能够站出来解救我们。英雄主义正是源于人类面临困难或死亡的恐惧时,为了承担责任,而极力去克服困难、摆脱困境,进而所表现出来与众不同的英勇顽强和敢于牺牲的个性本质。在《大学新生》里,英雄主义被Sydney这个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电影开始的时候,Sydney去大学报道时拎的行李里,没有漂亮的裙子,没有华丽的高跟鞋,没有布娃娃和化妆品,却装着满满的漫画。这些漫画无一例外的都是关于一个个英雄们,平时隐匿于闹市之中,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拯救人类的故事。Sydney十分珍爱这些漫画,证明她从小受这些英雄人物的影响,形成了她好打不平、不畏强权、勇于承担责任的性格特点。在初踏入Otex的房子里的时候,她被房子破败的情况所惊呆了。当得知维修房屋的资金被当时以Rachel为首的联谊会和学生会所占用的时候,她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大胆提出让Terrence代表这群被各个联谊会驱逐的“圈外人”们去竞选学生会主席,挑战Rachel在校园里的霸权。当我们看到她为Terrence设计的竞选海报时,我们忍俊不禁,因为那完全就是漫画封面的翻版,可见Sydney心中住着一个英雄。所以当Rachel耍手段禁止Terrence参加竞选时,这个英雄站了出来。Sydney作为一个大学新生,勇敢成为学生会主席的候选人。她知道自己可能会遭受非议,可能会面临Rachel更进一步的挑衅,但当Rachel强行把Vrortex拆除,使得Sydney和七个朋友无处容身的时候,她的七个朋友抱怨和指责Sydney带来了这一切的灾难,她却并没有气馁,因为她不能眼看着自己的朋友栖身在小旅馆里,他们应该拥有和其他学生一样的权利,不管他们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在竞选的前一天,Rachel找黑客潜入她的电脑,毁掉Sydney第二天必须上交的论文,希望阻止Sydney按时参加竞选演说。然而Sydney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知道,英雄总要承受更多的苦难和试炼!她连夜重新准备论文,终于在最后一刻赶上了竞选,并且代表全校所有非联谊会的成员,大声说出了他们的诉求,击败了Rachel为首的霸权,为校园带来了全新的气象,在这一刻,她成为所有人心目中的英雄,Sydney心中的英雄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三、倾听民声和追求民主

在《大学新生》里有一个关键的人物,虽然戏份不多,却举足轻重,那就是Sydney的政治学老师Dr.Carlton。他的第一次出场,就明确点出了这部影片所宣传的价值观。当时DrCalton就“人民的权利”进行提问时,Rachel认为“权利应该被少数精英们拥有”,其他人只要乖乖听命就可以了。而Sydney则认为“我们既低估了人民的能力,也高估了某些精英们的水平”。这是二人第一次交锋,通过Dr.Calton对Sydney的赞许,我们可以体会到电影对民主价值观的推崇。Dr.Calton在布置有关现代竞选技巧的论文时,更是明确指出,参选人应该站在“圈外”想一想,Sydney更应该去争取那些平时对学生会竞选不关心的非联谊会成员的选票。课堂上Dr.Calton以肯尼迪参加1960年总统选举为例,在其他人看来,天主教徒从未当选过总统,然而肯尼迪肯于倾听和他一样的那些“圈外人”的声音,最后恰恰是那些占选民大多数的穷人、女人和少数民族,选举他成为总统,这也就是民主的意义。正是由于领会了Dr.Carlton,Sydney走进了学校里的各个小众的团体,并且试着体验他们的生活,并且传播自己的竞选思想,倾听他们的声音。最后在进行竞选演说的时候,这些小团体全部支持Sydney,最后帮助她获得了选举的胜利。Sydney在竞选时说:“由少数人把持的‘联谊会’掌控着学校的文化和社交领域。人人都想融入某个小圈子,并把圈子以外的人称为‘圈外人’,但是我们如果不跳出自己的小圈子,又怎么能结识别的圈子里的人?如果不去了解他们,而一味认为他们所做的都是‘傻事’,那反过来想,我们所做的,又何尝不是他们眼里的‘傻事’?其实说穿了,大家都是‘怪人’。”其实大家都是平等的。权利不应该集中在代表少数人利益的联谊会手中,相反,人们真正需要的,是能代表大多数的所谓“怪人”们的利益的Sydney当选学生会主席,而真正的民主,既要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也要极力维护个人与少数群体的基本权利,这与Rachel所鼓吹的“精英政治”是决然相反的。

四、敬业进取和“美国梦”

敬业进取是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十分推崇的价值观。在影片里Sydney初上大学时的目标就是要拿全额奖学金,并且在学习方面刻苦用功,决不懈怠。在进行学生会竞选的时候,她认真策划,积极投入,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她从不轻言放弃,依旧坚定不移努力达成自己的目标。此外《大学新生》这部电影也向观众们展现了“美国梦”的精神。“美国梦”,是美国人世世代代深信不疑的最终信仰。他们坚信,只要一个人肯努力和奋斗,即便不用依靠社会和他人的帮助,也依旧能够获得美好的生活并且实现自己的理想。Sydney作为水管工的女儿,又早早失去了母亲,从背景方面是万万不能和出身名门的Rachel相比的。她没有漂亮的礼服和高档的汽车,没有高档的化妆品和名牌包包,但是她用自信和勤奋装点自己,所以在人群中她依旧是最抢眼的一个。她的率真和勤奋吸引了校园里的王子Tylor的目光,并在最后一刻,Tylor帮助Sydney赶上了竞选并且获得了成功,而Sydney也获得了Tylor王子的爱情。也许有人觉得“美国梦”很俗套,但是不容置疑,“美国梦”也确确实实能够体现我们心中对于真、善、美的赞美和渴望努力付出就有回报的信念。就像女孩子都喜欢灰姑娘的故事,因为灰姑娘经历了磨难最终收获了幸福一样,当面对Sydney这样一个好打不平、坚守责任、肯于倾听并且敬业进取的女孩子,我们当然希望她获得成功,拥有爱情。

电影《大学新生》是一部适合青年人观看的电影,它所体现的价值观都是正确和积极的。电影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引起观众们的共鸣,并且鼓励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电影是传播价值观的载体,我们在享受其娱乐功能的同时,更要体会其表达的内涵意义。

[参考文献]

[1]欧阳敏.浅谈英文电影折射出的西方文化[J].电影文学, 2009(02).

[2]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篇4

关键词:电影音乐 民族特色 凯尔特音乐

中图分类号:J6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价值已不容置疑。电影音乐不同与其他形式音乐(剧场、音乐厅等音乐),它对戏剧情节和故事氛围乃至人物情感等有完全的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形成了电影音乐视听结合的形式特征。

民族是一个比较稳定 的人们的共同体,是因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相同而结合的人群。每个民族都有他们各自共同的民族文化,以民族冲突、民族压迫为故事背景甚至故事内容的电影,由于题材的严肃性和明确的价值取向,必然在影片创作中渗透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而这类影片中的音乐也同样渗透着浓郁的民族气息。本文选取了《勇敢的心》这部经典影片,例举出电影中出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结合同时期的画面表现,分析电影所要展现的民族风貌和思想内涵。

由梅尔.吉布森自导自演的史诗巨制《勇敢的心》,讲述了威廉.华莱士作为苏格兰的民族英雄,带领人民高举追求独立的大旗,反抗英国(当时的国王是爱德华一世)的血腥统治的故事。电影音乐由作曲家詹姆斯.霍纳创作,这部电影的音乐可以说是霍纳除《泰坦尼克号》之外最著名的代表作(实际上,《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也是以苏格兰风笛作为主要素材,但影片内容主要是灾难和情感故事,并无多少民族情怀,故本文不再累述)。整个电影原声不管是作为电影表现力的重要部分还是单纯的音乐欣赏都非常出色,影片的悲剧风格与纯朴的苏格兰风笛音乐相融合,结合影片的英雄主义气质,为电影增添了鲜明的民族色彩,而霍纳又用他一贯的诗化气质把细腻的情感气息和影片的悲剧风格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风格品位。

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同属凯尔特人的后代,在音乐风格上秉承了凯尔特音乐的民族特色,在乐器使用上以风笛和竖琴为主。《勇敢的心》的音乐的史诗气质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就是靠风笛表现的。风笛音色独特、声音嘹亮、持续音悠长,尤其能表现悲伤的抒情曲、激烈的进行曲和欢快的舞曲。苏格兰风笛又不同于爱尔兰风笛,爱尔兰风笛是风箱式的风笛,而苏格兰风笛则是用嘴巴吧空气送到风袋里的一般形状的风笛,当地称为皮克莫尔(piob mor)。影片中第一次出现风笛是在开头,表现苏格兰的美丽河山的空镜头里,悠远而清丽,由此拉开了整个音乐民族色彩的序幕,并且音乐多数出现在自然和旷野之中,渲染了苏格兰的自然风光和风俗民情。在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中,采用风笛舞曲音乐的场景是影片中民族情怀比较突出的场面,在这些场面中,风笛舞曲以画内音乐的性质出现,如华莱士成年后回到家乡,所参加的一场婚礼上,随着风笛舞曲音乐活泼轻快的节奏,人们欢快地跳舞、饮酒,充分表现出苏格兰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精神,并且与接下来贵族带走新娘,行使罪恶的“权”所造成的人民愤怒和仇恨的情绪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苏格兰民族所遭受的英格兰的压迫和践踏。而另外一条著名的舞曲旋律当中呈现的跳跃性节奏,充分渲染了苏格兰独特的民族风味和婚礼上欢快的气氛。

另外一段比较引人注意的音乐则色调柔和,具有抒情性质,并且多次出现在影片的几个场景中,表现不同的情感。第一次是在华莱士父亲的葬礼上,为了安慰悲伤的华莱士,幼年时期的梅伦采来一朵蓝色的小花送给他,小男孩忍不住流下了眼泪,风笛音乐听上去像是一首挽歌,加上质朴的画面,表现出孩子单纯真挚的感情和华莱士失去父亲的感伤之情。被叔叔带走的华莱士和家乡的亲人朋友道别时,这段音乐出现了,音色沉郁悠扬,充满了惆怅和不舍的气息;接着是华莱士和梅伦的约会,又出现了这段音乐,两人在广阔的草原上欢快的策马奔驰,音乐随着角色的互动体现出来的甜蜜和温馨而变得跳动愉悦,烘托出这段爱情的浪漫和纯真;另外还有爱德华一世派王妃来求和前夜,华莱士在睡梦中遇见了死去的妻子,音乐再次出现,表现出一种飘渺而怀念的情感…..这段带有忧伤色彩的采用风笛演奏的音乐,可以说是一条表现感情的抒情主旋律,其独具一格的音色突显出了影片的地域风情。在上述场景中,这段音乐的反复出现,代表了不同的情感氛围,更以它浓郁的民族情怀使得情感的流露显得亲切朴素。而在影片最后,华莱士被处决的情景中,该音乐最后一次出现,显得沉郁舒缓,与影片主人公牺牲时的壮烈和悲情相衬,突出了故事的悲剧风格和史诗般的英雄情怀。

影片的战争场面并非用电脑技术创造,而是大量启用真实演员,用血腥的搏斗和壮丽的场景展现华莱士领导下苏格兰人民与英军的顽强抗争,其中,音乐作用发挥得非常到位。影片通过人物的动作和活动作为战争场面的中心内容,来表现戏剧性冲突,音乐则变成了潜在表现力,将战争场面中英雄人物和硝烟弥漫的战场浑然成一体。然而这并不代表音乐的力量减弱了,战争场面的音乐依然做了巧妙的处理,特别是在那场在草原上苏格兰人民与英军对峙的场景里,镜头一边交待英军庞大的士兵数量,煞气逼人的气势,配以管弦乐器的音响,特别是尖锐的小号音色,让人感到压迫和紧张。镜头同时又展现苏格兰人民,他们衣着破烂,武器落后,队伍散乱,然而从表情和活动上可以看出他们面对强权毫无畏惧,在华莱士的带领下,做好了反抗和牺牲的准备。苏格兰风笛在当时常作为军队乐器出现在战场上,电影中也根据史实还原了情景,安排了风笛手在苏格兰队伍里,而和这个画面综合的正是苏格兰的风笛音乐,作曲家巧妙利用乐器,把两种不同风貌的乐曲结合在一起,突出苏格兰民族不畏强权的勇气和斗志。当征战场面逐渐展开,音调的出现并不直接让观众有过于明确的感受,而是作为烘托画面的一层色调持续贯穿在整个战役当中。

总的来说,《勇敢的心》的音乐在创作上采取的手法是比较全面的,既充满了史诗情怀,又注重了具体场面的展现,更重要的是利用风笛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传达出影片中心内容所包涵的民族情怀。

参考文献:

[1] 饶文心.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上海音乐出版社

[2] 李飞雪.影视声音艺术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 王耀华,王州.世界民族音乐.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5

【关键词】军队音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0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更好的认识和分析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现状,可以进一步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利用和发挥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一、 国外研究现状

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外国还没有对于此类课题的相关研究,但对于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是有一定的研究。

公元三世纪,雅典学者朗吉弩斯在他的名著《论崇高》中就曾指出:"音乐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够表达强烈的情感"。古希腊学者则认为音乐可以让人勇敢、积极而谦和,令人轻松和愉快。很多西方国家的音乐教育者都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社会的发展进步"。20世纪伟大的小提琴家胡迪?梅纽因则提倡用来提高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指出:"只要孩子们获得更多的艺术教育,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就会减少"。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

对于外军来说,关于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暂时还没有涉及,但对于军队文化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查阅到相关的一些资料,在此简单做以介绍,以达到借鉴思考之目的。

美军主要通过牧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掌握官兵的思想动态,"他们的文化娱乐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本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宣传军人的道德行为、部队的历史传统与,组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比赛,其主要活动方式是:电影、电视、演出、舞会、音乐会、电台、广播、报刊、图书、展览等。"[1]日军也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了提高精神教育的效果,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和传播媒介,将教育内容通过电影、电视、报刊或编成文艺节目进行宣传教育,以吸引广大官兵的兴趣。有的部队还通过举办歌曲会、音乐会、歌谣大会等形式进行教育,寓精神教育于娱乐之中。"[2]苏军则主要是在基层部队和军队院校设立俱乐部,俱乐部负责成员的主要职责为:"对部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宣传教育,培养军人的美学情趣,宣传优秀的现代和古代文学艺术作品,发展各种形式的军人业余创作,组织合唱队、乐队、戏剧队、舞蹈队、造型艺术小组、摄影组、文学组、体育组等。"[3]

从以上资料显示,从本质上看,外军都将军队文化工作(其中也包括音乐文化),作为对官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具体详实的对于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论述、著作和成果还比较缺乏,没有一个比较完善和系统的体系。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已初具规模。2007年,由陈万柏、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文化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面。发掘和利用文化中的教育因素,能够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文化建设中去,通过文化建设过程感染人、教育人。"[4]

但是关于"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目前还不多,专门研究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且已经出版的书籍尚且没有。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键词为"音乐+文化"的相关文章有998篇,但搜索关键词为"音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关文章仅有6篇。

再细化到"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在目前来说更是凤毛麟角,严格意义上专门研究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书籍尚且没有,涉及到"军队文化"和"军队音乐文化"的书目前仅有一本,即由何静、秦宗仓、张军等主编的蓝天出版社出版的《军队文化导论》,其中第三章为"军队音乐文化"。目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键词为"军队+音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关文章为0篇。

总的来看,关于文化、音乐文化、各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关研究很多,这些研究成果既为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纵深推进奠定了一定基础、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较大空间。但是涉及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专著还没有,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也基本没有,只有研究方向相近的几篇硕士论文,比如我校2009级毕业研究生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军旅文艺作品在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的陈肖东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四川大学的孙小川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军营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延边大学的李洋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军营文化及其德育功能》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陈惠斌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艺术渗透》,因此,在这一领域,还有大量的理论和应用问题亟需进一步探讨,研究空间较大,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创新性。

三、发展趋势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与军队音乐文化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文化既构成了外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又以其核心价值意识内化于思想政治教育深层,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军营环境中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目前军队理论界关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颇丰,比较全面,但系统地研究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著作还不多见,真正深入研究该问题的学术成果更少。因此,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探索军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疑具有重大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广阔深远的研究前景。除此之外,当今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深入的、专门研究作为先进军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军队音乐文化,充分发挥其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开创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刚,翟吉华,花永庆.外军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187

[2]国防大学训练部.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学习指南[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73-74

[3]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3

参考文献

[1]刘刚,翟吉华,花永庆.外军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187

[2]国防大学训练部.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学习指南[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73-74

篇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一、引入

信息时代,全民族都要提高媒介素养,从而让我们的大众都成为能积极地善用媒体、制作媒体产品、对无所不在的媒介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的优质公民。媒体已经构成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媒体的进步也是人类的进步。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好也有坏,大学生成长需要优秀的精神食粮,关键是如何发挥媒介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途径或措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对全社会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提出借鉴和思考。〔1〕〔2〕

二、媒介素养的简介

(一)媒介素养概述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3〕

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不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还应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一部分.

事实上学者们对媒介素养的理解与界定往往少补了对信息的涉及,甚至有学者将媒介素养划分为微观与宏观层面,而微观层面直接取名为“媒介信息素养”,并分析了其内容。更有学者从教育视角深刻地解析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关系,从概念的起源层面,内涵的变迁过程、培养的实施方式的三方面对两者的差异进行了详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明确阐述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相互融合之趋势是明显的,并提出以教育技术为支点构建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融合之桥梁。正如学者冯延群所言:“媒介素养倾向于一种综合的文化素养,而信息素养则是一种知识管理策略。”〔4〕

(二)媒介素养”的发展现状

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文化、传播科技与媒介形态关系紧密,并且反映出人们文化观念、传播模式与媒介观念的转变,社会文化与科技技术推动着传播媒介的发展。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的到来创造了全新的文化形态,网络多媒体与计算机技术则提供了崭新的传播方式,然而当人们体验数字化生存的同时,其媒介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当代公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传统媒介素养的丰富和发展。不论是研究新媒介素养的理论,还是时间新媒介素养的教育,或是测评公众新媒介素养的水平,都必须建立在对当代新媒介素养的内涵发展,并构建新媒介素养的内涵体系,是当代传播与媒介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工作。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高校中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新闻院校比较早且有计划地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但多是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的,如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信息技术学院首开《媒介素养专业》公选课,同年10月,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创建并开通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cn)。近几年,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一些高校也开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选修课程。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中国传媒火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出版了儿本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专著和教材,如张开的《媒介素养概论》,蔡帼芬等主编的《媒介素养》,陈先元的《大众传媒素养论》,邱沛篁等主编的《媒介素质教育论集》等。同时一些新闻传播期刊和网站也登山了大量的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章,高校硕、博研究生中也出现了有关专业论文,这都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在逐步的深入和提高。可喜的是,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正式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 2006年6月,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另外还有大量相关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个案研究出现,如调查发现,上海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获取利用信息还不够积极主动,参与媒介互动和媒介内容制作的人数比例较低等方面存在着媒介素养的缺陷等。总之,社会各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媒介素养教育各种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发展。〔5〕〔6〕

(三)“媒介素养”引发的教育思考〔7〕

1、媒介素养的现实性

现代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群体是新兴媒体的主要接触和使用者。在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未完全定型的时期,可能会受到媒体的某些误导,可能会影响到其价值、行为判断的偏颇。某大学生创作并演唱的FLASH作品《大学自习室》在高校中几乎有口皆碑,但其中展示的某些大学生形象却令人担忧;以身体组成电子邮件符号“@”,此行为艺术在社会各界也是褒贬不一现代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人的发展也越来越个性化,这些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的体现尤为明显,但是如果不加以正确的认识、分析和判断等系列媒介认知教育,可能会对其媒介素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

2、媒介素养的可能性

对媒介素养教育有着重要影响的传媒认知能力的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吸引了整个青年群体,而大学生又是这个群体的主力军,可以利用手机、QQ空间、博客等传播着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媒介观念与媒介素养,可能会对社会起着负面影响,对青年群体的社会认知和媒介认知起着消极作用。

3、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大学生群体容易被新的技术、新的潮流所吸引,对于互联网上新鲜的东西有着无限的好奇和求知探索,而目前我国高校设置课程体系如新闻学、传播学、电影学、广告学等学科体系均已成熟,加上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课程的支撑,它们能为善于探索求知的学生群体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实专业知识基础。

(四)“媒介素养”的培养途径

1、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8〕:目前《媒介素养概论》、《媒介素养》等专门教材已经出现,加上传媒教育课程列:广播电视学、新闻学、传播学、电影学等学科体系的诸多课程,已基本可形成独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教材、专业论文和专业教学、研究人员的出现使该课程体系的开设成为可能。

2、学生参与传媒实践能力的提高〔9〕〔10〕: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世界对于青少年是具有强大诱惑力的,在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要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地给青少年创造参加传媒实践的机会。他们每天都在网上体验着信息时代的传播乐趣,但也因为意识上的薄弱和缺乏把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的能力。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以及其实现途径、方式的创立,对目前社会公众阶层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实现也必将起着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作用。

篇7

所谓的纪实摄影,就是指真实地记录现实的摄影类型,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记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因此,记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的属性。在拍摄此类摄影的过程中,需要摄影人带着职业作风、甚至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创作,因此纪实摄影是需要良知和勇气的。摄影确切纪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能力乃是它的一个根本长处,在其发展的早期,这一根本长处并没有得到评论家.甚至是摄影家自身的正确评价。事实上,只有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社会上需要一些形象性的报道、各种画报得到蓬勃发展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摄影纪录真实生活的能力。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摄影从此有了它独特的特征: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因此纪实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所给人的直观感受,而是取决于照片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照片所讲述的内容胜于千言万语。纪实摄影一般包括图片故事、图片系列、图片短评等类别,图片故事一般指对某人,某事件进行具体的描绘,注重情节和连续性。图片系列是指相同的主题,相互关连的成组照片,静态纪实,没有时间的限制和变化。图片短评指对某事、某群体的认识,每幅作品具有独立性,有评论,无互相承接关系。

二、关于艺术摄影的分析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艺术性”,艺术性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的程度。摄影起源于绘画,在最初的几十年里,摄影创作主要是仿效绘画的经验,整个艺术摄影的历史,实际上是那些模仿绘画的摄影家在试图证明摄影也能够创作出像绘画那样的作品来。然而,在这一阶段,摄影并没有得到承认,人们普遍认为:利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制作出来的照片,并不能称为艺术,只有通过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能称为是艺术,所以许多摄影家在制作照片的时候,特别注重摄影画面的画意效果,把一张张照片制作的虚无缥缈,其实质是借助于摄影手段进行的一种绘画创作。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纯影派摄影的出现才让人们的观念产生了改变,纯影派摄影提出“只有通过纯粹的真,才能得到完美的美”,通过他们的图片让人们发现原来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摄影艺术是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家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构筑摄影艺术的美。影调、线条、色彩和光线这些摄影艺术语言,其特殊的审美作用,首先表现于它们独自或共同赋予人们形式感、形式美感。纯影派摄影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摄影的美学价值。

三、关于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概念的两个层次含义:广义上它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照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来报道新闻这三大类。狭义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我国老一代行文摄影家蒋齐生认为利用摄影技术,用画面形成,在新闻现场对新闻进行形象的传真、纪实(或对新闻进行形象纪实)就是新闻摄影的特性,也就是新闻摄影的定义。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在组织在编写《新闻摄影学概论》一书时给出一个定义: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因此,新闻摄影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的媒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摄影本身或者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与时效性,因此它又有别于纪实摄影。

四、关于艺术摄影与纪实摄影及新闻摄影的关系

摄影具有纪实性的特征,纪实乃摄影的天人属性,一张照片能够瞬时框取局部形象,并且令瞬间变为永恒,这既是一种对现实真实的纪录,一种对社会真实的反应。然而,纪实摄影同样具有艺术的特性,认识这一点也很重要。比如说提出决定新瞬间理论的布列松,以及法国著名摄影大师罗伯特-杜瓦诺,细细观察他们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纪实摄影作品)往往不但其纪录的事件耐人寻味,通过艺术角度如用光、构图、瞬间抓取等方面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其与众不同的优点。比如布列松拍摄的《巴黎穆费塔街》这张作品,作者采用瞬间抓取得手法在不干涉被摄对象的前提下给与被摄体以完美的形势,这张作品首先打动我们的是小孩子那纯真自然的表情——好像刚刚完成一件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兴冲冲走在回家的路上,把儿童那种天真无邪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叹服摄影家对瞬间的敏感、对构图尺度的把握都是那么天衣无缝,深层次体现了摄影的艺术价值。美国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用特写拍下一棵大白菜的剖面,善于表现出天性的形状中出乎意料的美,说的确切一点,就是用创造性的纪实行动补创了这种美。这幅照片揭示出这类植物的结构美,并且正是摄影的特别强有力的纪实的方法来揭示的。我们看到了纪录的极其精细的细节:大白菜叶子的纹理。这幅照片是严格纪实的,其中体现了具体的一棵大白菜的独特性,同时又有作者对世界观的看法,有美的内容。我认为,艺术中即使是最深刻的思想,也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不是根据文字或口头上的解释,也不是根据标题,而是直接从作品的内容就明白作者的意图,这就印证了“艺术的天性,就是他的社会性,人民性和普遍性”这句话。

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纪实摄影还是新闻摄影,优秀的摄影作品除去其自身的记录真实的特性以外,它还同时具有艺术的特征,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往往是相互统一存在的

篇8

论文摘要:当前多媒体作为强有力的现代化视听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地运用在教学第一线。本文论述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并就艺术设计教学在多媒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们共同的见解和对策。

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较,有其自身较明显的特点。

1、利于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想有效地教授一门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则应该是放在首要的任务。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多媒体中的形、色、声是一种控制兴趣的工具。只要把兴趣集中到学习的对象上去,就能产生求知欲。

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征,多媒体能有目的地创设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根据我专业课程开课情况,比如讲授如《中外建筑史》、《室内设计概论》等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授课。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与文字的穿插,学生听起课来不觉乏味,看起屏幕来也不至于视觉疲劳。

2、对所学知识认识直观,理解深刻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的感性认识有些是在生活中取得的,有些是在学习中积累的,但大量的则需要教师在课堂卜演示直观材料,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取得的。

以《展示设计》课程为例,为了让学生理解展台在展示区的重要性,以及展台与所要展出的物品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一系列不同色彩的展台与所要展出物品的组合,让每对组合有充分的对比关系,如冷暖感觉、华丽与朴实感觉、积极与消极感觉,这些心理感觉会很迅速直观地通过屏幕呈现在学生眼帘,教师不用多说,学生们已经在画面中明白和感受到不同色彩的展台与所要展出物品的组合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

又如《家居设计》课程中,家居设计的基本思路与设计特点是教学的重心,也是难点。由于学生之前没有完全接触设计类课程,所以很难理解,也不知道如何做设计。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老师在讲台上拿着讲稿枯燥地向学生讲授各个知识点,学生既不可能简单的从老师语言中去体会,也不可能仅仅从几张有限的书本范例中来领悟。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时就可以在powerpoint软件中先将收集好的图片结合文字给学生讲解,然后再切换到autocad或者其他绘图软件中进行实例构成的演示。由于电脑演示的快捷与方便,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学生也很快就理解了重点教学内容。

3、提高学习效率,加深课后巩固

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提高教学速度,节省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比如在教学《餐饮空间设计》这门课程时,在有一定操作基础的前提下,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作业,让学生在人机结合与主动学习中既发挥白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提高r学习效率,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为了更好地突出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方便性、高效性,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1)多媒体的运用必须服务于教学为前提,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活泼而宽泛、频繁地使用。2)艺术设计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尤其是在教学资料的准备上,更是如此。

4、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够配合教师将授课内容生动的阐释授课目标,并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但这绝不是说只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像放电影一样,一闪即过,没有特别突出知识点,而老师的讲解、板书的过程实际卜是学生灵感、思想、相互碰撞和形成的过程,而多媒体教学没有给于学生思想形成的时间,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也感受不到教师的思想脉络的展现。而情感、态度、价值的形成则需要教师的恰当讲解、学生自己的思考共同完成,而非机械的完成,这也正符合所说的“学生必须界定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分析因果关系,构建逻辑关系规则库”。因此在一节课中,课件放映时间、速度、方式、教师的讲解、板书要与学生视觉、听觉、思考进行恰到好处的衔接,不能违背学生认知的生理规律,实质就是要解决多媒体课堂中的师生有机互动问题。

由此可见,两个教学理论就是要把传统教学中黑板、粉笔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有机的结合。

篇9

[关键词]浪漫主义;爱情片;特点;模式化

浪漫主义是兴起于十八世纪欧洲的一场艺术与文化方面的运动,它以高度关注人的本性为特征,强调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想象,摆脱了古典主义的观念和形式,也是对固有的社会准则的反叛。这种反叛是对于封建传统文化从道德秩序到文学观念的反叛,是对于人的情感、欲念、意志的自由宣泄、表现和对于重塑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对于把自我发展宣布为伦理学的根本原理的热情。卢梭也认为,“人们原始的情感是以我们自身为中心,关怀人性首先要关怀人本身”,“实现自己的意志不屈服于别人的意志,才是自由”。

浪漫主义的兴起是西欧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一章,在文学思潮方面,这种要求个性解放,冲破封建束缚的精神力量及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就像水一样渗入到作家的创作中,卢梭、歌德、席勒、拜伦的浪漫主义作品和较早期的莎士比亚的戏剧都给人们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西方浪漫主义影片吸收了浪漫主义中那种积极的人生进取精神,个性解放的要求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电影作为现当代的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传承了文学的、艺术的、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加之绝大多数具有浪漫情怀的表演艺术家的大胆的再创作,浪漫主义在文学的影视阶段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和登峰造极。

一、西方浪漫主义影片的特点

1、传承的爱情主题。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是人类永恒的生活内容之一,因此也就成了影视艺术的永恒主题。人生是一个极丰富的过程,大起大落或大喜大悲总是如诗般起伏于其中。在人生这首诗中,生生死死是浮沉的表象,使人生于生死的纠缠难解,往返不离中得以永恒的,是人的爱。在电影发展的早期,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可说是最早的爱情片经典。影片中,卓别林扮演的流浪汉善良诚实,他关心和尽力维护着与他同属社会下层人物的盲女和流。尽管卓别林的喜剧性情节和十分夸张的表演总是让人禁不住要捧腹,但每当他和片中女主角在患难与共中产生了真挚的爱时,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2、自由的表现角度。

电影曾将许多著名的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搬上银幕,如《茶花女》、《简・爱》、《日瓦格医生》(Doctor Zivago)、《安娜・卡列妮娜》等,这些影片因其丰富细腻的表现力,发射出了比它们原著更迷人耀眼的光彩。比较典型的如小说《飘》,在众多的世界文学名著中,它算不上出类拔萃,但是电影《乱世佳人》却是电影史上的丰碑,于是连带着提高了小说的名气。对很多青年学生而言,《乱世佳人》做得最好的便是美化了郝思佳。看《飘》的时候,虽然能理解郝思佳的动机,却没办法喜欢她的自私和贪婪。《乱世佳人》则有意无意的避免在她性格上的阴暗面着墨过多,只是强调她的坚韧,描绘她的成熟,使观众包容并喜欢上这个自私,独立、好强、勇敢的女子,于是郝思佳的形象便无形中亮丽起来。

3、多元的类型结合。

浪漫主义影片在继承和发扬其精神本质时,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和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将喜剧精神和悲剧精神相结合,将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结合,将人本主义和人道表现相衬映,使这一精神实质成为人类必备的艺术食粮,构成了多元的统一体。

(1)爱情片与灾难片的结合。

好莱坞巨片《泰坦尼克号》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尽管在这部影片中,影片的主线是冰海沉船,爱情故事只是影片的副线,但因影片对人物心理情感的真实而细腻的描写,反使本为主线的沉船事件成了露丝和杰克的爱情故事的环境背景衬托。当露丝和杰克暂时冲破传统枷锁,抒漫情怀地站在豪华的泰坦尼克号船头,迎着海风,沉浸在爱的欢乐当中,当露丝冒着生命的危险,独自到即将被水淹没的三等舱里解救杰克,当杰克将生的希望留给露丝,而自己却带着爱的幸福微笑着沉入冰冷的海底时,观众会发现,这虚构的却十分感人的爱情故事已经远远超过了真实的,让人震惊的沉船故事,尽管这是一个真实而令人惊憾的历史事件。因为影片中那惊心动魄的沉船过程已经成了露丝和杰克超越生死的爱的证明。

(2)爱情片与战争片的结合。

如《卡萨布兰卡》,这部影片以二战中法国沦陷后不堪纳粹压迫的人们千里逃亡转道北非法属摩洛哥城市卡萨布兰卡为背景的,但这不是一个惊险片或战争片,实际上是一个关于爱情和自我牺牲的影片。它曾获得1943年第1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三项大奖,并成为经久不衰的直接反映二战的爱情片。影片的核心人物是一组男女三角关系,处于两个角的是“同情”的力克和拉兹洛,另一个角上则是他们所争夺的对象伊尔莎,而那个重要的通行证则是电影的线索,从而引出了艰难的选择,爱情还是正义。很明显地,力克和伊尔莎是相爱的,但由于命运的安排,力克选择了正义,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为了事业和爱人甘愿牺牲自己的幸福,这使他最终成为一个理想化的完美的人。片中一曲温柔蚀骨的《时光流逝》曾让多少人唏嘘不已。最终道义战胜了爱情,力克在机场目送心爱的人离去,因战争失落的爱情让人无奈。伊尔莎的经典台词“整个世界在崩溃,我们却挑上了这个时候恋爱”反映了当时一代人的心声。

(3)爱情片与超现实主义影片的结合。

如《人鬼情未了》,在这部影片中,莫丽和山姆那种横跨阴阳,超越生死界的爱被演绎得动人心魄。为了保护莫丽,被害死去了的山姆的魂灵紧守着莫丽不肯离去,为了让莫丽相信他的魂灵的存在,为找出杀害他的凶手,为了不让凶手伤害莫丽,山姆的魂灵做出了种种努力。他去恳求黑人女巫奥塔帮忙,他拼命学习和练就了用阴力促使阳界的物体飞动起来的本事,他还亲自去查清了杀害自己的凶手,并在凶手要加害莫丽时保护了莫丽,让凶手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影片中的这些情节均传递出一种撼人的力量。而当山姆的魂灵和莫丽在奥塔的帮助下拥抱在了一起并感觉到了对方,当山姆的魂灵最后一次亲吻了莫丽,沐浴着金光冉冉升上天际时,人们不由得为莫丽和山姆忠贞不渝、生死不离的爱而深深感动了,并对山姆的魂灵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4、模式与套路

(1)轻松浪漫的故事,青春靓丽的主人公,简单明快的节奏,鲜艳活泼的画面。

如《罗马假日》,两个人一个厌烦宫廷礼节的枯燥烦琐,一个是囊中羞涩的小记者,罗马的一日,虽然短暂,可是轻松惬意的时光让两人体会爱情甜美。虽然最终他们因为各自的身份和职责没有走到一起,但罗马成为他们永久爱情的象征。小巧玲珑而又典雅大方的奥黛丽・赫本演出这种纯真的公主角色最为适合不过,而“谦虚”“优雅”“英俊”“高贵”“性感”“绅士”的格利高里・派克也是最佳的搭档。影片还将罗马的名胜风光生动地溶入剧情之中,将一部浪漫爱情喜剧拍得十分温馨悦目。

(2)现代灰姑娘的故事,女性希望幸运落在自己头上,男性则渴望充当英雄。

如《情归巴黎》,故事仍然是那个古老的故事,小鸭也最终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女主角萨布蕾娜从一个心高而命薄,性格开朗而其貌不扬的司机女儿变成一个光彩照人的现代文明标本式的时代女郎。而作为男主角的亿万富翁莱纳斯,因事业、金钱和权力而丧失了自我,直到不可思议地爱上平民的女儿,找到了他从未品尝过的爱情时,才找到了自我。萨布蕾娜在巴黎找到自我,莱纳斯在萨布蕾娜身上找到爱情。影片给每一个人物都安排好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同时也为观众留出了一个对于九十年代爱情神话的幻想空间。

二、回归人性本源

1、永恒的主题与人性本源

这类浪漫主义影片之所以广受观众欢迎,是因为它们揭示了爱情的真谛,表现了人们对真爱的渴望与执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将金钱、地位、权势与情感或婚姻相结合,单用物质的眼光来衡量生活的幸福与否,所以,相爱的人往往不是结婚的对象。但在电影中,男女主人公总能突破各种困难,最后走到一起,那种来之不易的经受考验的真情往往能打动人心,叫人向往,引起共鸣。浪漫主义影片能让观众放弃日常生活中的身份感和位置感而进入它营造的梦境,让人的精神得到休息和解脱,使人性得以释放,使精神回归了本源。

2、教育的功能与情感的升华

篇10

论文关键词:美术教学,演示法,示范

 

美术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美术学科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方面。教学方法对实现教学目标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和美术能力提高的快慢,还关系到学生人格的成长。如何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是十分重要的。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很多,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参观法等。而演示法在美术教学中尤显重要。

所谓演示法也称“示范教学法”,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激发兴趣,明了作画的方法步骤,提高作画水平,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用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常用来配合讲授法,以示范性地作画,或将模型、实物、范画、幻灯、电影、录像等教具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获得知识和掌握技法。学生通过直观知觉,在大脑中形成对教师制作,绘画过程的系列表象活动,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在演示的同时,教师要配合理性的讲解,让学生在一目了然的情景中接受新的知识和技法。在美术教学中,演示法是一种重要性的教学方法,因为学生用眼观看是获得美术信息的重要途径。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老师亲自执笔,演示一遍的效果往往要比空讲十遍强得多。这是因为美术是造型艺术,也叫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可视性、具体性,教学的直观性,实践性。演示能使学生一眼明了作画的要点步骤和表现方法,并由此而触发绘画的灵感示范,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如中国画墨色浓淡的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水彩画的干湿的衔接,手工制作等,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亲自做具体的详细的演示,让学生亲眼看到作画的过程。特别是对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老师更应该当场挥笔明确示范。演示法在美术教学中之所以成中小学美术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因为它能够最直观地将绘画的知识、技能有序完整的展示给学生。事实证明,示范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是没有任何别的形式可以替代的。综观许多长期从事美术教育的优秀教师,其课堂教学的精彩之道,无一不是在教学中广泛使用示范教学。他们以示范画为主线,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兴趣始终浓厚不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中小学生美术老师中从未或很小运用演示法的人大有人在,他们长期仅靠一支粉笔,一本书进出课堂,“空对空”地对学生说教,许多原来兴趣盎然、艺术感染力强的内容被他们讲得干巴巴的,枯燥得没有一点味道,台下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不知所云。或课堂上吵吵闹闹,各行其是,以至做起练习来学生一筹莫展,不知如何动手。或者过分很依靠电教化,多媒体等工具,教师一节课从头到尾只用鼠标点,口里讲。由于没有示范画的启示,许多学生的绘画技能和技巧期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绘画作业“原地踏步”,兴趣越来越淡,这种不良的现象如果任期长期发展下去,那对美术教育的损害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要提倡示范画教学,深入探讨示范画教学,不断提高示范画教学的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美术教学。

要成功地进行示范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则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的绘画基本功要扎实,从对时间性、节奏性和准确性的要求上来说,课堂演示是一种难度较大的教学形式论文格式。它既不同于教师的以身说教的理论课,也不同于教师个人作画。其特点在于“现身说法”,而教师的身教往往重于言传,这一特点促使教师首先要有坚实的绘画功底。教师出手不凡,开始就能折服学生,引起学生求学的欲望。如果教师仅仅是嘴上说得头头是道,拿起笔来却是:“眼高手低”,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不能使学生对老师信服。另一方面,课堂示范画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准确无误的完成,画者若没有娴熟的技能技法,就不可能做到在学生面前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而相反会匆匆过场,败笔重生,画面无法收拾的残局,其结果只能是示而不范。徐悲鸿曾有一句话:“取法其上,得法其中;取法其中,得法其下。”因此教师的基本功一定要高,这样才能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其次,教师要具备驾驭课堂全局的能力。示范画不是单一的埋头作画,而是一个融合各种教学手段的复杂过程。它要求教师集“编、导、演、评”于一身。在这一个过程中。“编”是前奏,即精心编排设计示范画教学内容和方法。“导”是目的,即在演示作画同时给予学生恰于其分的指导。“演”是主线,就是教师展示自己的绘画技能和水平。“评”是尾声示范,即教师完成示范画后,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和小结。这四者的有机结合需要教师眼光敏锐,头脑清晰,讲解得当,技法熟练,需要教师的眼、脑、嘴、手的完美配合,把课堂艺术发挥到最大限度。

再次,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演示教学所围绕的中心是学生,是带有一种表演性的绘画,而不是教师个人作画。而且演示法还要受到场地、时间等制约,如果教师缺乏沉着冷静、不急不躁,善于应变的良好心理素质,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潜能就不可能得到最佳的临场发挥。以课堂写生示范为例,由于教室较大,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时,学生隔得较远,这就要求教师演示时,形象要突出,对比要强烈。如果画得过细致,学生在下面看不清,这样不仅误了时间,而且还不能有好的视觉效果。再有就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一节课教师示范的时间最多不超过25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对所示范的摘要求。如果教师情绪低落、烦躁,示范作画就不可能全神贯注充满激情。这样不仅影响教学质量,还会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一走进课堂,就能全身心地进入“角色”,以最佳的状态圆满完成演示法的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一堂好的优质的美术课,离不开教师的演示。演示法是美术教学最直观、最具体、最形象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在美术课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上好演示课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不断夯实“底气”,勤学苦练,从深度和广度去积极拓展演示法教学的空间,努力提高演示法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范梦.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黄壬来.艺术与人文教育[M]. 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4] 许卓娅. 怎样看待示范作用的两面性[J]. 山东教育(幼教刊), 2004.12.

[5]杨建滨.美术教育与大学精神[J].中国美术教育,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