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文
时间:2023-06-12 16:4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的经济结构中,合作经济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形式。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到城市,剩下不到百分之五十的人还留在农村,要想发展好农村的经济,其中最主要经济形式就是合作经济,通常指合作社经济,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农村发展合作经济的重要性
合作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劳动者自愿入股联合,实行民主管理,获得服务和利益的一种合作,这种合作是成员个人所有与合作成员共同所有相结合的经济形式。在我国,合作经济是指各个领域的合作社组织发展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或经济成分。合作经济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的民主经济。它在全球有150多年的历史,今天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有很大的发展。
在农村发展合作经济可以有效地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力,避免一家一户面对市场的风险,还可以吸收一大批致富能手、专业大户,使资金、技术、信息合理进行流转,打造品牌,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致富,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为农村的发展带来活力。
二、农村发展合作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作经济的发展还需进一步规范。现在的合作经济还没有被广大农民所认可,有些人认为会不会回到以前“大集体”的集体所有制,不愿意参加到合作经济组织里,现在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大部分都是由政府牵头的,比如有科协牵头的,有农业服务部门牵头成立的等,不是由农民自主建立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作经济规范化建设处于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合作经济是否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特征,是否体现《合作社法》主要精神,作为评价合作经济是否规范的标准;要把合作经济是否规范、是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起到带动农户的作用作为能否享受国家扶持政策的重要前提。
(二)合作经济缺少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技术推广等服务的专项资金。合作经济是为了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需要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指导、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以及市场供求信息,这些都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和规范。因缺少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技术推广等服务的专项资金,影响工作开展。
(三)合作经济规模小、带动少、辐射窄。现在大部分合作经济都是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以自然堡屯为主建立合作经济,例如丹东东港市合作经济人数在100人以上54家,50―100人的71家,其余都是50人以下。50人以上合作社数量每年递增,但不管是核心户领办、经纪人创办还是农户自发,能够真正把全社社员带动起来合作经济为数不多。由于合作经济带动少、规模有限,出现了本地区具有规模强势的农产品分散于多个合作社,使本地优良农产品在价格上仍不具有话语权。许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重大项目和活动中决策不民主,会员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许多成员认为合作社就是主管部门的事,不太关心组织的发展,合作意识不强,只愿意利益共享,不愿意承担风险。一些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民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多数只是一种产品买卖关系,没有形成一体化经营格局。再加上信息服务不到位,有些只靠电话联系和看报了解,信息反馈不及时,就会影响产品的销售和农民的利益。
三、农村发展合作经济的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供给不断增加,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农产品质量、农业标准化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是当下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扩大合作经济规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由于合作经济规模有限,缺乏商品意识和市场扩张思维,出现了本地区具有规模强势的农产品分散于多个合作社,限制了合作经济的规模发展,使本地优良农产品在价格上不具有话语权。针对规模小、分散、带动效应弱的实际,应适时适度予以调控组建联合社,既有同产业的横向联合,也可有产业链上的纵向联合。使得合作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经营范围可向国际化迈进。
(二)在合作经济中推广高新、实用农业技术,使合作经济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实用技术普及推广的重要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涉及农业、林业、渔业、农机、畜牧业等多方面领域,市政府相关部门应联系相关科研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推广高新、实用农业技术,把涉及各领域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合作经济将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实用技术普及推广的重要平台。
(三)合作经济要积极探索股金多元化。为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省、市、县应逐年加大财政支持。涉农金融机构也探索建立新的机制解决合作社贷款难的实际问题。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在充分利用政府政策的同时,还是要树立自助理念,不能“等靠要”,要探索股金结构多元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是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有效方式,加速农民确立完整的市场主体地位,在市场经济中掌握主动权,获取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通过这种新型合作组织,把小型分散的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贵宸,《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8)
[2]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9)
篇2
(一)土地制度僵化无法满足市场对土地资源的有效需求谭宗宪认为“在规代化过程中,传统的家庭经济形式,与适量资本和技术结合,便能形成符合中国资源秉赋的、低成本的、有顽强生命力的新生产力和各种新生产方式。”[1]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近完成,城市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迫切需要将部分过剩产能转移到农村,客观要求灵活变通农村现行的土地制度,按照市场机制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流转,以吸收国内国内的过剩产能,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实用。另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实现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村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成熟,也客观要求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与国际接轨。但是,我国农村目前仍在固守改革初期的土地制度。这种制度在改革初期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可是,在现阶段它却很难满足日渐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城市过剩产能转移对土地资源的迫切需求,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二)产业结构单一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失,加剧了城乡二元分化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延续着种地打粮兼营副业的传统经营模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农民的劳动时间常形成农忙和农闲两个时段。虽然我国各地自然条件有别,农民一年中的忙、闲比例不尽相同。但是,显而易见,农闲时节是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一种闲置与浪费。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也为农村劳动力出门务工提供了便利条件。大量农村劳动力为改善生活进城务工,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一直生力军。农民进城务工在促进城市繁荣的同时却导致农村发展的相对停滞,使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更加突出。农民的土地投入、劳动时间不断缩减,使得农村单调的产业结构长期无法改变,甚至出现土地撂荒、举家进城的农村困境。究其原因,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和传统的经营模式无法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遂导致农民工涌入城市,从而造成农业发展的停滞,加剧了农村的衰落。所以,单调的、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成为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又一瓶颈。(三)基础教育落后导致农业科技水平过低我国基础教育在投入和办学质量上长期以来都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城市中小学在师资规模、教学设施、教育理念和办学质量上要远远优于农村。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仍然存在生源流失的现象,一些学生基础教育未完成就迫于生计走上打工之路。农村的文盲虽基本消失,但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依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民素质低,对新科技、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使用和转化能力就相对较低,使农民很难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低科技含量的经营模式降低了农民变通经济体制的思想活力,无法生成其改善产业结构、探索多种经营模式的技术能力。当今,科技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现代农业应该是科技农业。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及立足丰富农业资源基础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与支撑。总之,现代农业必然是科技型、技术性、智力型的新型农业,当今农业科技含量低的现状是农村教育水平长期落后所导致的。农村僵化的土地制度、单调的产业结构、落后的基础教育和过低的农业科技含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制约着农村经济的继续发展。农村还面临着社会保障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其根源与以上四个因素直接相关,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彻底解决的发展问题。
二、新型家庭经济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983年赵瑞彰撰文指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吹拂家庭联产承包制已成为主要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一种将承包经济和自营副业经济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式——新型的家庭经济在我国农村大地上确立了”[2]上世纪80年初,新型家庭经济的提法就出现了,并在学术思想界围绕建立引起农业生产关系变动的“新型家庭经济”形态展开过激烈辩论。新型家庭经济的内涵与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与特点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成步伐的加速和当今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平稳推进而不断与时俱进。十六大上,中央政府、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为改善我国农村经济现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奠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新型家庭经济要求当前的农村改革要立足我国农村此时此地的需要,能解决农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才是“新型家庭经济”的本质内涵和根本特点。发展新型家庭经济,是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的必由之路,要从根本上破解当前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就必须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家庭经济。其理由如下:(一)新型家庭经济可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新型家庭经济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使农村以为主体的经营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往的土地制度过于僵化,无法适应搞活经济的客观要求,成为阻碍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新型家庭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的自由流转,为农村接受城市的过剩产能提供了急需的土地资源,也为农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其他适合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的工业形式提供了可靠的土地来源[3]。农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实现多种形式的联合体,如以家庭入股集体经济发展村办企业,以集体经济入股其他经济实体利用农村的自然人文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型家庭经济允许农民掌握较多的生产资料自和独立的产业经营权,减少了政府对生产经营的指导干预。农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经营个体,农紧密的和市场联系在一起,进而赋予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持续动力,极大释放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活力。(二)新型农村家庭经济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融入市场体系新型家庭经济中的土地制度变通为农民实现多种经营提供了可能,农民能以家庭、和集体为单位发展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刘茂松曾指出:“家庭经济实体跟 企业却很不一样,它不仅不排斥自然经济,而且家庭商品经济的发展还要以家庭自然经济为前提条件。因为家庭是建立在自然实体基础上的经济实体”[4]。新型家庭经济灵活的经济结构搭配也为农村招商引资、引进工业项目、开展乡村旅游、发展生态农业与房地产开发等提供了制度、资源保障。新型家庭经济改变了农村过去以粮食种植为主而兼营副业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成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机结合、合理配置的新型产业结构,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能实现农民的提效增收,能从根本上破解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民进城撂荒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的系统性、结构性困局。另一方面,农村新型家庭经济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解作用,实现农村地区劳动力、土地资源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农村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灵活的经济体制与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提品质量高、市场适应能力强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将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环节有效结合在日渐完善的市场机制下,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融入市场经济体系。
三、发展新型家庭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型家庭经济融合了近年有关农村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变革、调整的各种新思路、新内涵以新的面貌与形式正在成为助推我国农村经济继续的新型动力源泉,因而得到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与广大农民的热情期待和欢迎。但是,新型家庭经济在各地的推广与普及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新型家庭经济是政府服务下的新型农村经营形式。一些地方政府没有认真领悟自己在新型家庭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角色和应尽的行政义务。有些地方政府要么放松对新型家庭经济的有效监管,造成其无序发展,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眼前利益,没有负起科技扶持、政策引导、统筹布局、生态保护和法规宣传的行政责任;要么仍然没有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完全统制农村经济的计划经济思维,对新型家庭经济管得过严,没有真正赋予农民适当的生产资料自主支配权和生产经营的自。其次,新型家庭经济还是生态型经济。一些地方为发展新型家庭经济盲目引进城市和发达地区带有污染性的过剩产能,造成农村地区土壤污染、水土流失、水源枯竭、植被破坏的环境危机,对农村的自然人文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甚至造成农村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最后,新型家庭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有些地方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没有深刻领会我国的真正内涵,将农民土地以私人财产的形式强行收购,然后以高价转让,或者据为己有从事独立经营,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及对土地的占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也违背了国家发展新型家庭经济搞活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初衷。
篇3
关键词:退耕还林;林下经济;土地资源;模式
退耕还林是我国针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的一项政策,甘塘镇在实施的十多年中, 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甘塘镇的森林覆盖率和森林面积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恢复。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甘塘镇经济发展的问题。因为林区大量的退耕还林,使林农的用地面积逐渐减少,这也就直接造成了他们经济收入的减少。而林下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经济模式,能够很好地协调退耕还林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所以,在现今的退耕还林政策下,如何发挥好林下经济的发展也就成为了政府以及退耕还林地区急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 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笔者有下面的一些建议来参考:
1 准确理解林下经济发展特点,清楚认识其发展意义
1.1 林下经济发展特点
首先,林下经济发展是建立在林地资源以及一些其它的资源之上的一种产业经济;其次,林下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充分保护森林资源为基础,然后再进行经济的发展;再次,林下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利用自然条件的经济发展,能够增加林地生物的多样性;最后,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是一种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
1.2 林下经济发展意义
首先,能够丰富林业生产的内容,有利于其综合效益的提高;其次,能够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再次,通过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探索出一条生态经济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最后,能够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2 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引导,积极配合企业开拓经济市场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退耕还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种养小区的通路、通水、通电问题,并对整个林下经济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提供技术指导;其次,对于林区经济发展应该要给予大力的资金支持,在进行资金补贴的同时,协同金融机构放宽信贷用途,提高额度,从而支持林下经济发展;再次,政府还需要与一些林下经济的企业进行协调,做到积极的配合,从而实现林下经济中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最后,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与企业一起努力,进行经济市场的开拓。通过林下经济市场的研究以及产品的积极开发,再配合有效的销售,让林下经济产品在全国的经济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3 全面分析林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寻找科学合理的解决之策
3.1 针对林下经济发展规模总量局限的问题,积极引导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在林下经济的发展中,虽然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规模总量方面还有很多的欠缺,所生产的产品并不能够满足市场的大批量的需求,也就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缺少竞争优势。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林区政府以及企业就需要积极配合。政府通过制定优惠的政策以及提供技术支持等来进行林下经济发展的科学引导,利用各种媒体设施来进行经济发展的宣传等;而企业则需要通过龙头的带动来走出当地市场,走向全国。让林区经济发展的规模以及总量能够上升,从而形成竞争优势,为林区的农民带来更大的收益。
3.2 针对林下经济模式品种单一情况,进行产品开发与模式创新
在林下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林产品的品种以及经济模式还存在着比较单一的问题,很多林区只是有着“林菌”、“林禽”、“林草”、“林药”等单一的经济形式,并没有将经济形式丰富化,也就阻碍了林下经济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则需要林区不断地进行产品的开发以及模式的创新,从而来促进林下经济更好的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中,政府可以为林区提供技术以及资金的支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林下经济产品的开发与模式的不断创新,可以让林下经济含有“菌”、“草”、“药”、“畜”、“渔”等各种产品,并且对于经济模式也可以不断地创新,实施产业化的发展路径,从而促进农民增收。
3.3 针对基础设施条件不到位,进行经济发展服务的优化
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在林下经济的发展中也是如此。可是在我国大部分的退耕还林地区由于条件的局限性,在水、电、路等方面还不完备,难以实现林下经济的集约化的生产。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则需要不断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持。一方面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服务,在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同时不断的整合技术,开发新产品,创新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还应该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以及市场服务,优化经济发展硬环境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市场研究,建立完善的销售渠 道,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林下经济在市场中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财务所;职能;乡镇
一、乡镇财政所有哪些职能
乡镇财政所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职能主要包括:将各项惠民补助资金发放到农民的手中,加强农村各项政策法规的监督和管理;坚持围绕乡镇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各项经济服务;做好乡镇各项财务管理指导和监督;整理乡镇各项财务资料,做好财政项目资金管理;负责乡镇各项财政预算和管理。
二、乡镇财政所实现职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形式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各项发展策略也随之作出了调整,从而导致乡镇财政所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内在要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部分人们简单的认为,国家免征了农业税,乡镇财务所便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但是实质上,虽然对农村的税费进行了改革,但是乡镇财政的职能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并且乡镇财政所逐渐增加了很多新的工作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乡镇财政职能存在着减弱和加强共存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农业税免征和农村教育保障体制加强,乡镇财政所通常会出现税费征收职能和困难地区的财政支出分配职能逐渐降低。尤其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乡镇财政所的支出分配职能基本上已经消失。与此同时,随着各级政府不断增加了“三农”财政的投入,从而推动了乡镇财政与农业相关的项目资金管理职能不断增强。因此,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式下,探究科学合理的乡镇财政管理机制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发展乡镇财政所的职能
(一)转变思想观念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乡镇财政所应该创新观念,转变思路。所谓转变工作观念主要是由传统的向农民征收的管理形式向农村实施公共财政政策的服务型转变。同时还应该由传统的单纯负责业务型向落实政策的综合协调型转变。由乡镇财政所传统的收入型向管理财政支出的形式发展。作为乡镇财政所的工作人员要想在工作过程中转变思想观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解知识的能力,以便更好的应对当前新形式发展的需要。
(二)切实做好监管工作
在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乡镇财政所的征管职能逐渐减弱,这样便导致了政府的监督职能逐渐被突出出来。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乡镇财政所要想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便需要通过以下几种有效的方式来做好乡镇财政所的管理工作:其一是强化乡镇财政所收入质量的监管。在乡镇财政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完成各项农村的收入任务时,经常容易出现拉税、垫税的现象。正是因为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国家的财政税收出现了流失的现象,为了有效改善这种现象,便需要从财政税收的监管入手,切实做好乡镇财政所的征收工作。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乡镇财政所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较多,而其他乡镇领导又对这些财务工作了解得并不全面。这样在客观上便提高了对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要求,不断探究新的征收途径,真正发挥好乡镇财政所的作用;其二是逐步完善非税收入的“征、管、查、处”的制度。在乡镇财政所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实现了非税法收入征管查处分离的现象,确保了乡镇财政所各项行为的规范执行。切实坚持合理征收、合理配置各项资金的原则。在当前各个地区乡镇财政所的发展过程中,招待费、办公费、燃烧费、电话费等各项财政收支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乡镇财政所在招商引资、城市化建设方面,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标准,变化较大,其支出的份额逐渐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乡镇财政所的工作人员要想做好全年的各项管理工作,便需要加强与乡镇单位其他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准确做好全年财政的支出预算。在乡镇财政的日常工作中,应该认真做好各项资金的使用汇报情况,让乡镇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乡镇各项财政收入情况,从而确保各项资金应用在合理的项目上。
(三)积极主动服务乡镇
在乡镇财政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其工作的重点主要是服务于农民。作为乡镇财政所的工作人员应该转变以前传统的工作观念,做好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劳动者。深入到农民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情况,然后采取相应的财政措施,坚持将国家各项扶持、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其中为在乡镇投资的企业认真做好各项信息咨询工作,将各方面的财务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乡镇财政干部熟悉业务的优势,认真做好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创新管理精神,转变思想观念。对乡镇各个项目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准确把握乡镇经济的发展情况,准确履行各项财政职责,逐渐提升乡镇财政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新农村 农业电子商务 发展路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战略手段,不但关系到了亿万农民的利益,还关系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党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战略的主要目的,就要以此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革当前传统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电子商务是一种先进的商务模式,其主要优势就是能够使农业产业化的程度有所提升,对农业的结构进行调整,减少交易的成本,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提高产品的销售范围,全面提高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农业与电子商务如果能进行有效的结合,就会发挥出巨大的力量,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也能够让新农村建设保持活力。
一、当前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正确的农业电子商务观念。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是经济形式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并没有让农业企业和农户提高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市场需求的信息流通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当前,大部分的企业将实体市场与实体交易作为竞争的重点,并没有认识到网络在未来竞争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很多的农民还只将农业电子商务当做一个虚拟的理念,并不能对农业生产与产品销售有所帮助,甚至还觉得进行农业电子商务会给自身的经济带来风险。农业企业还是将实体交易与实体市场作为重点,对农业电子商务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农业电子商务只是实体交易的一种辅助手段,采用电子商务进行交易不能为企业带来相应的效益。
(二)没有健全的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
农业电子商务是一项涉及到信息技术、商务知识、农业知识等多部门、多领域相结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来建设完善、健全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网站。建立优良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和平台必须要有完善、功能齐全的信息基础设施。当前,我国的信息基础建设主要的资金来源是由政府财政部门进行投入的,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与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导致不能及时的应用到先进的软件系统以及网络基础设备,而农村的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以至于农村的网络普及率和上网速度都不能得到保证,当前的网络资费较高,又直接的影响到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
二、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路径
(一)改变传统农业电子商务的观念。
要想农业电子商务能够快速发展,就必须要让农民彻底抛弃老旧的传统观念,提高农民与农业企业的意识。政府要将宣传、推广农业电子商务作为首要任务,加大宣传的力度,不但要采用广播、电视等宣传方式,还可以在乡镇建立宣传电子商务知识的机构,定期走到田地中向农民宣传电子商务的优势以及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让广大的农民能够具体了解到农业电子商务所能带来的好处,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还可以进行农业电子商务试用活动,将每个村子作为一个单位,并对应用和宣传农业电子商务成绩最为优秀的村子进行奖励,还要以这个村子为代表进行经验推广。让政府出面对当地的农业企业进行鼓励,让农企能够运用农业电子商务进行业务,对表现好的农业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奖励。
(二)加强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
想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就必须要具备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政府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以便能够快速的建设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将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进行大幅度提升。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提出相应政策来提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以及覆盖范围,提高对“电脑下乡”政策的支持。与电脑供应商进行协商,使其能够提供大量的高品质、高性价比的电脑网络设备,为农民上网打好基础,帮助农民尽快熟悉网络,让农民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电子商务活动中,为农民建立起多种类型的信息平台,建立信息咨询处,让农民不懂就问,提高农民的使用信息手段的能力。各个地方的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和财力状况等具体情况,创立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基金,使在进行农村信息建设时,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政府要与信息部门等相关机构进行沟通协调,尽可能的让农民的上网费用能够得到降低,并且提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让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能够被完全使用。
(三)为农业电子商务培养人才。
农业电子商务想要快速的发展,就需要大量的专业农业电子商务人才,这也是建立完善的农业电子商务组织的必要条件。首先,要加强培养在农业电子商务进行工作的工作人员,不但要提高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而且要重点培养工作人员农业、贸易、营销等多方面知识,使其成为技能水平高、管理水平高的全能型人才,成为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坚实基础。政府部门还要提出相应的政策来让更多的大、中专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投入到农业电子商务工作中。
三、结语
现在,传统的农产品实体交易模式已经逐渐转变成为使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和设施利用网络进行交易的这种新模式,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把握住这次机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热潮,发展带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电子商务模式,让其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发挥出更大的能力。本文就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的办法,为我国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卫明,廖丹萍.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2).
[2]陈超.论电子商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电子商务,2011,(8).
篇6
关键词: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任务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收录日期:2016年8月3日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现阶段,我国拥有14亿人口,其中9亿多人口是农民。农民生活富足,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国家的富强。“新农村”建设体现在一个“新”字。包括“五新”:一是新房舍;二是新设施;三是新环境;四是新农民;五是新风尚。新农村建设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从而为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经济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是充分发展一切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积极方面,不断调动一切能够推动农村各方面进步的积极因素,形成农村与城镇的各方面完全对接的局面,从而实现农村和城镇在各个方面相融相辅,共同发展。具体而言,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方向,以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更加宽裕为侧重点,并且全面提升农村的村民素质、生产、生活环境、民主法治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的综合水平,创造更加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从而为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经济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是充分发展一切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积极方面,不断调动一切能够推动农村各方面进步的积极因素。最终推动农村的快速发展,形成农村与城镇的各方面完全对接的局面,从而实现农村和城镇在各个方面相融相辅,共同发展。具体而言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方向,以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更加宽裕为侧重点,并且全面提升农村的村民素质、生产、生活环境、民主法治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的综合水平,创造更加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农村也存在着潜在的社会问题和经济矛盾,出现了严重的“二元式”的经济结构问题。使得城镇与农村的各方面对接存在错位。这会导致市场出现供求的混乱、基础条件差异,会导致运输环节成本的提高,导致CPI波动,也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滞后。因此,农村的发展与建设十分必要,可以扩大农村信息的来源渠道,加快信息的获取速度,了解市场,把握市场行情,有利于农村这个供给市场与需求市场的对接;可以缩小物流费用,降低运输成本。最终,实现我国农村经济效益显著,农民物质、精神生活极大提高,最终推动农村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有助于我国经济更好地稳定发展,能够实现城乡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对接。新农村建设重在解决农村的经济问题,实现农村的经济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的对接与过渡。
二、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农村经济落后,资源使用不合理,在市场经济中处于最低环节,发展缓慢。新农村建设针对点是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重在缩小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农村地区缺乏许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致使大多农村经济形式单一、渠道少、项目少,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在种植上盲目,缺乏科学的种植方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慢,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沿袭传统的销售模式,先种植、后销售。不仅出现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导致卖难的境地,还会出现在销售价格方面难以有所保障。农村的很多资源得不到合理使用,只顾及眼前的经济利益,致使资源的利用率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不高。例如,土地的合理利用不能实现,很多不适宜耕作的沙化、碱性土地被应用于农业生产,致使生产效益低、收入水平不高。很多农作物的秸秆不能实现物尽其用,在很多农村地区,因为缺乏有效的秸秆利用途径,秸秆被用作取暖、或被集中烧毁。不但增加了大气中的粉尘颗粒,也埋没了秸秆的实际效用与价值。农村的农业在市场格局中不具备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在市场的这个大的供给链条上,农村缺乏必要的竞争手段,很难实现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确定价格。价格往往由市场决定或者是买家决定,压制了各种农作物、蔬菜的价格,掩盖了农产品的真实价格,农民被动接受价格。农村地区招商引资的潜力有限,优势小,只能在各种政策上给予更多的让步。我国的农作物在国际市场上不具竞争力,农民的种植方式错误、种植方法不当、产品不具竞争力。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制约了农村发展的步伐,减缓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农村发展资金缺乏,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行业少、资金缺乏、资金来源渠道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目前来看,据推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要增加15亿元至20亿元内的数额,资金数额庞大。资金划归多个部门使用,过于分散,难以统筹使用,致使资金的使用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另外,资金由上级政府向下逐级划拨,资金的到位时间长,很难在较短时间应用于农村的发展建设。金融的覆盖面低、支持力度低。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基础设施落后、金融服务覆盖面窄,大多金融机构资金不断流向城市;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难,并且获得的资金少,致使很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农村道路条件差,垃圾收集处理的工具、场所缺少,卫生水平低,医护人员队伍的人数不足以及卫生硬件设施条件差。教育水平低,教师队伍人数少以及农村教育的硬件设施条件差。基础设施差,制约了农村与外界方方面面的联系。经济上,农作物、蔬菜等的运输条件差。信息上,缺少信息传播工具,延缓了信息传播的时间,降低了信息的有效性,均延缓了农村的发展步伐。
(三)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农村缺乏高学历人才与农业人才。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之所以发展缓慢,也在于农村大多农民缺乏知识、不具备发展的眼光、探索的勇气以及创新的精神。农村人口大多文化水平低、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普及,缺乏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想法,解读信息和新闻的效率低,阻碍了农村探索新道路、发展新经济的速度。
新农村的建设,还需要有更多的高学历人才为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但是,在农村地区,大学生的人数却很少,农业方面的研究人员相当缺乏,高学历专业人才缺乏,缺少推广科学种田的技术人员。农民多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行业,缺少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左右,然而农村的经济产值水平却相当低。我国的农作物在国际市场上不具竞争力,这是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因为农民的种植方式错误,种植方法不当;而另一方面同时也是主要因素,农业人才有限。因此,我国缺少优良的农作物品种,缺少推广科学种田的技术人员,阻碍了农业发展。
(四)以村干部为管理层的农村管理制度。我国农村实行以村干部为管理层的管理制度,村干部大多数是农民,并且大多数人竞选村干部的初衷并不是为本村的发展出谋划策,为本村的发展做贡献。首先,这些村干部的知识贮备不足,对国家政策的解读能力有限,机遇的识别能力、把握能力不强,另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具备发展的头脑与眼光,看不到本村发展的优势所在,契机所在;其次,缺乏集体效益与维护公平的观念,管理不科学,与村民存在隔阂,不具有威信。出现了带头人不能领导农民发家致富的局面。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对策建议
(一)拓展筹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地区资金短缺,农村的资源不能物尽其用,很多利于农村的项目不能实现动工立项,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因此,农村需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资金渠道,获得资金支持,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拓展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强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在濒临农村的城镇设立分支机构或者是设立特殊的农村贷款项目,以低利率贷给农民,促进农民的发展积极性。基础设施差,制约了农村与外界方方面面的联系。经济上,农作物、蔬菜等的运输条件差。信息上缺少信息传播工具,延缓了信息传播的时间,降低了信息的有效性。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农村综合水平的提高。完善基础设施,着重加强几个方面的建设: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具体规划,修建农村交通道路,在车辆较多、运输量大的地区,修建水泥路;在车辆较少、运力低的农村地区,改造道路,铺设砂石路。在村内,拓宽道路,修建水泥路;强化农村基层医生的专业水平,确保百姓疾病可以被及时、准确查出,尽可能提升农村医疗的硬件设施条件,以实现小病在家看好,大病在外看好;积极推广农业设施、农业浇灌项目,增加土地浇灌面积,提高粮食的产量。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规划,制定有效、有吸引力的项目方案,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吸收。农村的发展,重在开拓新视野、形成新思路以及紧抓新机遇。在新农村建设自始至终的过程之中,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应该发挥更大的智慧、付出更多的汗水。因此,应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具体措施:一是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多种信息传播工具,积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广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的既成经验;二是努力组织多场次的科普教育活动,例如组织科学知识讲座。以此途径,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并且与授课老师进行交流,提出问题,听取解答;三是组织宣传放映队,向农民发放知识宣传手册,并且组织多场次的科普片放映活动;四是争取资金,购买科学知识书籍,建立农村书站,鼓励农民利用书籍掌握知识。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在农村地区所占比重很低,制约了农村地区对新事物的了解、新思维的扩展以及知识的掌握。高素质人才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农民走出一条新的发展经济之路,强盛农村之路,因此农村地区应该提高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比重。
(三)实现城乡对接,提高农村话语权,增强对外交流。以农业为支柱的农村,农作物、蔬菜等经常由于对市场不了解,缺乏对市场的影响能力,从而导致价格低、销路不畅的局面。因此,应该逐步提高农村地区的权威性,增强话语权。农村应该立足周边城市,与当地的农贸市场以及与农产品有关的企业建立联系渠道甚至是合作、供给关系,建立销售渠道。另外,应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市场需要什么、需求量以及价格情况(现价、价格走势和价格变化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发展。再者,要提升农作物、蔬菜等的相关规范,并且力图达到更高的标准,以符合市场要求。
(四)完善农村管理体制。作为农村的管理机构,农村村民委员会承担着农村事务的管理、村民矛盾的调节任务,同时政府与农民联系的纽带,所以应该完善农村的管理体制。一是杜绝拉选票的行为,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村干部不作为的行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真正体现民意;二是设立农村事务监督小组,监督村干部的领导行为和领导贡献,反映村民的心声,制约村干部,督促村干部真正为农村的发展做贡献;三是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村官的深度与广度,增强大学生的作用。以大学生作为村干部谋划经济发展的参谋,并且对村干部起到监督与制约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海英.浅析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理论与探索,2016.6.
篇7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216-02
一、 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一) 新出现的农村经济形式需要借助法
专业户、联合体、个体工商业户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形势,而这三种形式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的帮助。为了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发挥农村经济法制作用十分重要。
1.专业户:农村才能经济法制建设是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而最为重要一点就是新出现的农村经济形势需要借助经济法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专业户不论是向集体承包还是自营,一般都具备投资少而受益快的优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专业户,因此这就需要依靠经济法来确定下来。例如若专业户要想扩大规模,就必须要联合办厂或者要进行长途贩运,这就专门的经济立法来加以管理和约束。
2.联合体:联合体也是为了满足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村民提供劳动、技术、资金并自愿组织成的经济组织。从国家最新的统计数据上来看农村以联合体形式存在的组织有四十六万之多。由此可见联合体的出现和存在,也需要经济法来加以规范。
3.个体工商业户:劳动个体经济也叫做个体工商业户,其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加强对其法制管理。专门的个体经济法规对于个体工商业户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针对其完善立法工作。
(二) 政府机构管理农村需要借助经济法
政府机构在管理农村时,要借助农村经济法,从而更好地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新旧体制共存的局面更加需要农村经济法来加以管理和约束。新旧管理体制的转化需要借助新的经济法来进行管理,就我国当前农村经济法建设的现状来看,原本的法规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要求。因此构建新的农村经济法迫在眉睫,也是政府机构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
(三)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需要法的保障
光有有效的经济政策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加快农村经济法的构建成为关键点。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必须要依靠法律的保障,党政政策对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此要想使得农村经济法更具有针对性,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十分重要。文件精神的落实也需要依靠法制的构建和完善,从而更好地动员农村经济人口,共同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二、 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反思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加强对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必须要从根源抓起,只有将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才可能找到制约经济法制建设的原因,从而提出更好的解决措施。就整体上来看我国目前在农村经济法制建设上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很多经济法未能够充分考虑农村发展的特点;二是忽略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需要;三是片面强调农村集体土地的保障生存功能;四是形成诸多不合理的配备制度;五是经济法制的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
(一) 很多经济法没有考虑农村发展的特点
在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例如很多经济法在构建时未能够充分考虑到农村发展的特点。每个地区的经济形式和发展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盲目的构建农村经济法。例如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借款人必须提供担保银行才能够发放贷款,同时《担保发》要求农民能够将自己的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列入不得抵押的部分。农村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必须要随厂房一同抵押,虽然这种方式有利于强化农村土地保障功能,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土地的资本功能。因此必须要将法制建设与农村发展的特点相互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村经济法的作用。
(二) 忽略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需要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法的帮扶,因此加快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尤为重要。例如一些本应该统一的法律却呈现“分别立法”的问题,同时部分更多针对的是城市,涉及农村的经济法却是少之又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农村习惯依赖政策的调整和帮助,却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其次同样是集体性企业,国家却针对城镇和乡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运用不同的制度安排。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实际存在的且客观存在的,为此为了满足农村对经济制度的需要,加快农村经济立法工作迫在眉睫。
(三) 片面强调农村集体土地的保障生存功能
片面强调农村集体土地保障生存功能也是当前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绊脚石之一,为此合理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才是关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由流转被禁止,同时也剥夺了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直接分享城市化所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力。当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动流转已然不是什么秘密,为此因此这十分不利于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价值的实现,为此在面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由流转的情况时,在未获得法律支持之前是非常不稳妥的。
(四) 形成诸多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很多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尤其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律和政策单方面强调保障城市工业发展,这十分不利于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的开展。例如工农业产品中实行的“价格剪刀差”制度,该制度就与现行的农产品价值规律相违反,这种现象在很多农村都较为常见;同时大部分农业价格的收入通过调整转为了工业部门,因此导致工业以及农业之间的收入呈现不公平分配的现状,这也是其中最为不合理的问题之一。
(五) 经济法制宣传力度不够
经济法制在宣传工作上还有所提升,当前很多农村地区不明白经济法制的具体作用,同时也不了解法制的具体内容。为此可以看出农村经济法制宣传的重要性,尤其是针对地处偏远的乡村和山区。法制建设宣传现在还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普及型不高、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在宣传的形式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方式,例如传单、海报、宣传册等。这些宣传方式的普及度不高,而且效果不是特别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法制宣传渠道。为此,针对当前经济法制宣传工作中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三、 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法制建设
就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上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具体措施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有所启迪和帮助。其中对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法进行汇总、做好农村经济立法规划、配合当前农村经济改革、开展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执法机关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制度办事、建立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等。这些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 对仍具法律效力的经济法进行汇总
首先要对仍具备法律效力的经济法进行适当的汇总,即在清理过去法规的同时将一些具有价值的法律进行汇编。所有的立法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公布,以此来做到“有法可依”。将农村经济法规选出来进行适当的分类,再加以编撰为我国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因此在建设农村经济法制之前,可以进行汇总这项步骤。
(二) 做好农村经济立法规划
在加强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时,要针对农村经济立法工作开展合理的规划。做好农村经济立法规划,首先要充分结合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在开展农村经济立法工作时要更具有针对性和可实践性。农村经济立法工作需要进行详细地规划,规划的目的也是为了发挥农村经济法的最大效用。从整体上来看,农村经济法的骨干和大纲为以下两个部分:一是农村经济法的整体内容包含了任务、基本原则、法律制度和责任等;二是在农村经济法当中要注重四个主要内容:种植业相关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林、牧、副、渔相关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加工业、采矿业、运输业等小型能源型行业法规建设;三是农村环保行业相关法律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 配合当前农村经济改革
农村经济立法工作也要做到积极配合当前的农村经济改革,顺应时展和当前经济形势的法律和政策才是成功的,才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同时在构建农村经济法制内容时,也要做到事分轻重缓解,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序地开展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本文认为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逐步进行和完善农村经济法:农村合作经济法、种子法、农业承包合同条例、粮食订购合同条例、农村个体经济法、乡镇企业法、农村机械化法、农田基本建设法等。这些都是农村经济法制的重要内容,也是需要进一步构建或完善的相关法律。按部就班、先急后缓,逐步完善当前农村经济法的内容。
(四) 开展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
开展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法制建建设的落实和开展。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在开展农村经济法宣传和研究工作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为此做好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必须要从观念、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加以创新和改革。首先,从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工作上要更具备针对性,对当前农村经济法制中尚不完善的地方要加以调整;其次,在农村经济法制的宣传上也要做到科学合理,经济法的宣传不能停留在表面工作,而是要真正让农村人民认识到经济法并且理解到经济法的作用。
(五) 执法机关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执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作用。这些执法机关包含了:检察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而作为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随着农村执法机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就更加要注重对执法观念的树立、执法方法的创新以及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管理。
(六) 建立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
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的建立也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做好和加快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的构建尤为重要。群众性执法自主组织是指由一部分退休职工或者是乡民自愿自发组织起来的,由于其不是“官办”组织,所以其不能够行使审判权。但是这种组织在农村经济法的维护上有着其他机构和组织不能取代的优势,因此有关部门应积极吸取该组织上的相关经验,从而更好地在全国各地进行推广。
篇8
关键词:农村电网规划;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引言
城乡一体化是我们发展的重点,这样农村的用电量将会增加很多,目前的农村电网机制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强农村电网的建设,使农村的供电系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降低系统的超负荷情况,减少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要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但是农村电网规划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电网的建设,因此需要对农村电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保证农村电网规划的质量,促进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满足农村用户的用电需求。
1 农村电网规划的原则
根据电力改革的要求,农村电网规划的原则是安全稳定,以市场为导向最大程度的获得经济利益,保证农村电网的发展。第一,要根据农村的未来发展状况来进行农村电网的规划,避免出现各种冲突,保证农村电力系统和输电线路的连接。第二,根据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并施工出高质量的电网工程,保证农村电网的安全高效和节能。第三,保证农村电网规划的前瞻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用户的需要。第四,提高农村电网的科技水平,使农村电网跟上时代的要求。第五,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应该尽量地保护周围环境,减少对农民耕地的损坏,保障农民的利益。
2 农村电网规划的主要内容
农村电网的规划应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最合理的农村电力系统。对于农村电网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农村电网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对电网的整体进行规划,根据该地区的特点进行区域分析概括,电力负荷的预测,电力系统的平衡,目标,技术要求,项目预算,农网规划的图纸,电网规划和使用的说明书,经济效益分析,电网中电源和网络架构的管理,电网安全的维护,应急处理方案,电网的自动化系统等,这些规划内容对保证农村电网的高质量运行有些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保证农村电网规划的质量。
3 农村电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负荷预测过于简单
常用的电力负荷预测方法有电力弹性系数法、单耗法、年均递增率法等,其中在农村电网的负荷预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电力弹性系数法,这种方法是比较用电的增长率在全社会总产值增长率中所占的比例,通过分析历史弹性系数和预测的全社会总产值增长率来判断出预期内的用电情况。它的关键是设置电力弹性系数,这个系数受到全社会总产值增长率的影响,在目前的经济形式下,全社会总产值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这种方法可信度不太好,直接影响着负荷预测的结果。
3.2 农村经常出现配网的重复建设
由于农村电网结构比较复杂,在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重复建设的问题。早期的农村电网在建设时变电站多是分布在农村的各个负荷点,而现在的农网改造则通常将变电站建设在公路旁边,这样能够方便电力工人进行变电站的日常维护。同时,农网改造的输电线路可能会和早起农村输电线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造成了线路的拆除和重装,这样不仅增加了电网系统的重负,还造成了人力和财力的大量消耗。变电站在建设时通常是先看好地方再进行后续的土地利益协商,造成赔款问题,加大了农村电网建设的难度。
3.3 农村电网电压等级复杂,损耗大
目前农村电网的电压等级比较复杂,常见的有0.4kV、10kV、35kV、110kV等,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网系统它们的损耗是不同的,其中损耗最严重的电压等级是35kV,虽然我们已经采取了一定的管理和技术措施,由于降低损耗的空间比较有限,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随着农村用电量的不断增加,电网的损耗将逐渐增大,因此,需要加强农村电网电压等级的治理,尽量地减少线路和变压器中的各种损耗。
3.4 电源支撑点少,可靠性低
农村发展和城市相比比较缓慢,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对于城市电网多是220kV的变电站来进行供电,而农村则是通过县城里的110kV变电站供电,并且它传输到各个供电点是在35kV下进行的,它的电压等级相对比较低,不能保证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并且变电站的设备不能同步运行,也引起了电网运行的不稳定,不仅加大了电网运行过程中的线路损耗,降低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还加大了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加剧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除此之外,没有对农村的工业园区进行变电站用地的预留,造成以后扩建时电力线路的复杂化,降低了供电的可靠性。
4 农村电网规划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4.1 保证负荷预测的精确性
由于农村电网负荷预测的方法比较简单,因此需要改变起负荷预测的方法,保证负荷预测的精确性。负荷预测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应该在负荷预测时尽量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避免以前出现的与负荷实际值偏差较大的现象,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方法,利用灰色系统理论来对负荷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处理,如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的收入等,但是这种方法只适用于负荷的中期预测,不适用于负荷的长期预测,可以将年平均递增率法同灰色系统理论结合起来,使它们各自都能发挥自身的特点,保证负荷预测的精确性。
4.2 加强新建变电站的规划设计
农村电网的电压等级亟待解决,这样才能减少线路中出现的各种损失,保证农村电网的电能质量。在对农村电网的规划中,应该将35kV电压等级的变电站进行升级,改为110kV的变电站,并且要适应大电网的发展要求,让220kV的变电站作为主电源,这样农村的电网质量就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农村电网的输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并且电网的损耗也大大降低。对于以前的老电网也应该进行改造,使农村电网的规划更加合理,保证新建的和新改造的变电站都能够适应电网发展的要求,保证农村电网的运行的安全和稳定。
4.3 做好规划,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农村电网的规划要保证供电的可靠性,这是最基础的,是保证电网质量的前提。农村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220kV的变电站不能普及,但是可以经过改造适应大电网的运行要求。根据负荷预测来对配电线路进行设置,尽量设置在公路旁边,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建立输电走廊,避免“三线”的混架。对于新建农村小区,可采用电缆直埋的方式进行布线,并采用箱式变电站,以保证美观。对于农村的工业园,应该对变电站用地进行预留,保证工业对电力的需求。总之,需要对农村的电网进行合理规划,保证农村正常的用电需求,减少线路损耗,保证良好的供电质量,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陈永刚.农村电网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5:144.
[2]刘生辉,夏二红.农村电网规划的相关问题分析[J].科技视界,2015,4:338.
[3]黎世高.浅析农村电网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通讯世界,2015,4:79-80.
篇9
关键词:转型期;农村贫困;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型过程中,关注“三农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强调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收入也大大提高。到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7,703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4,140元。但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体制及自身的制约,导致农村贫困现象仍然严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受到制约。
一、转型期农村贫困原因
(一)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不足。长期以来,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缺乏,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被压制,农民的增收难度很大。
1、农产品价格低迷,影响增收。自1996年出现粮棉等少数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降之后,到1999年包括粮棉在内的所有农产品几乎都出现了销售困难,价格普遍走低,农民收入明显减少。1999年与1996年相比,人均售粮收入下降了3211%。人均售棉收入下降了4611%,其他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近几年,虽然粮食价格逐渐趋于平稳,某些农作物价格有上扬的趋势,但是,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种植业劳动力缺乏,雇工费用大幅度上升,种植成本不断增加,致使农产品的决定价格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影响农民增收。
2、农民负担屡减不轻,增收成本越来越大。农民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尽管中央政府曾三令五申禁止加重农民负担,但是近年来农民负担仍然居高不下,大大超过了中央硬性政策规定和广大农民的承受能力,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据资料显示,1994年以来农民缴纳的各种税费占上年人均纯收入比重均在13%以上,如果扣除农民收入和人均纯收入的虚报因素,农民负担恐怕还要高出许多。据统计,仅税款一项,农民支付的人均额相当于城镇居民的9倍,如果加上上缴各种名目繁多的杂费,他们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0多倍。沉重的负担,不仅吞食了农民大量正常收入,延缓了农民增收速度,也影响了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另外,在农民的支出中除了上缴各种名目繁多的税费外,还有为了生产而不得不购买的农用生产资料,包括种子、化肥、薄膜、农药等。生产成本的增加,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3、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足。虽然近年来,中央财政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和减负力度,但总的来说,我国对公共产品的投入尤其是农村公共投入远远低于世界水平。近年来,我国每年在基本民生公众上的投入占GDP比重逼近世界倒数第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增速远低于国家从农业部门取得的财政收入。1986~1998年财政扶贫资金仅占财政支出的0.73%,即使将专项贴息贷款包括在内,也不过占财政支出1.62%。农村人力资本和科技投入不足,农村交通、电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都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这种状况,对推进扶贫开发极为不利。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机制不完善。农村人口就业不充分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虽然近几年我国就业实现了平稳增长,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还在继续增加,农民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1、就业不充分。由于人均占地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出现许多“零值劳动力”,过剩劳动力至少有1.7亿。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与无限膨胀的就业人口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农村正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同时,因乡镇企业不景气,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逐年增多,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还面临着乡镇企业吸纳能力萎缩、城市吸纳能力下降、外出劳动力回流等新的不利局面,加上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就业能力,技术性失业比例更高。就业不充分,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
2、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建国以来,我国所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增加,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合理流动。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剩余的和机械化过程中富余出来的劳动力必然会到城镇寻找就业机会。但是,缓慢的城市化进程,阻滞了农民进程择业和城市化转移,使大量过剩人口滞留在农村,难以实现农业的集约发展和规模经营。由于乡镇企业不景气,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机会骤减,靠体力劳动的就业岗位有相当一部分被下岗职工所取代,再加上户籍管理制度、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及技能因素的制约,农民进城增收的门路越来越窄,由此导致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困难,使得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放慢。
(三)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体系尚未健全。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可以促进经济良好运转,在市场流通体系中任何一环出现漏洞,都会影响经济平稳良好的运行。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市场体系不健全、流通渠道不畅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销售、流通网络不健全。目前,农村农产品的销售网络极其薄弱,“买难”、“卖难”一直困扰着农民正常的生产与生活。有些地方,因为没有系统的销售渠道,农产品卖不出去,或者卖不上高价钱,造成农民增产而不增收,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农业产业化经营没有形成气候。目前,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名牌企业、龙头企业十分缺乏,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真正为农民提供服务、带动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企业不多,使得农业生产很难迅速扩大,形成规模;缺乏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的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难以形成气候。
(四)农村保障体系不健全。在社会转型时期,要消除农村贫困,缩小城乡差别,我国的保障体系明显滞后。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农民的覆盖面很窄。社会保障中除了极少的社会求助外,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住房保障几乎不覆盖农民。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三个方面。社会保障对农村的保障水平低、品种少、覆盖率不高。即使有的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由于社会保障工作开展的缺陷,很多地区出现了农民“退保”的现象。
(五)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影响农业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又是生产力发展中最能动、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尤其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竞争能力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农民素质与农民收入成正比例关系。农民文化程度高,比较容易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对农机操作熟练程度高,相应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高;文化程度高的农民的商品意识强,择业门路广,容易为非农产业吸纳,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也就多,因而收入也越多。
而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素质普遍偏低,一是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的比重很大。据统计,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适龄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率较高,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所占的比重低,具有农业生产专业技术的人员比重更是低下,并且分布不合理。尤其是近几年来贫困地区留不住人才的现象日益加剧,稍有点文化的年轻人上不了大学就告别农村涌向城市打工,使得农村的人力、智力严重流失;二是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科技对农业的转化和贡献率低,许多农业科技成果未能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如我国每年约有2,
000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奖,但只有600~800项被推广应用。
二、转型期解决农村贫困的措施
农民增收,农村脱贫,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共同富裕的实现。
(一)完善促进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完善促进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必须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投入力度。一是改变农产品价格低迷现状,确保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一方面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政策策略,保障农民利益;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产品结构调整,限制无效供给过剩的农产品生产规模,扩大有效供给不足的农产品生产,使农产品供给结构达到有效平衡;尽快转变长期形成的产量偏好和政策取向,在保证基本数量的基础上,特别注重产品质量。二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减免就是增收,要大力推进国家分配政策和国际税收制度,从根本上彻底减轻农民负担。第一,要深化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坚决整顿、杜绝“三乱”问题,实行费税合一、统一计征的费改税制度。第二,精简机构,深化改革。加快基层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机构改革,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精简乡镇机构,消减多余人员,节省办公经费。三是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一是要在政策上向农业倾斜。调整投资政策,把一定时期的投资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使分配政策尽量向农业倾斜。二是要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加大国家扶贫资金投入,加快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兴修农田水利,改造中低产田,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通过推广和普及科学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
(二)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体制。就业是安国之策,民生之本,推进就业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必须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一是扩大就业,实现充分就业。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在政府的引导下适当增加劳务输出,扩宽尽可能多的就业渠道。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积极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的脱贫致富;二是加快农村居民的非农化转移。取消限制农民自由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如户口限制、工作待遇歧视、子女就学限制等,降低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成本和进城的门槛,使进城农民在有效管理下增加就业收入,为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农村人口就业的顺利转移。
(三)完善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体系。农业要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要完善市场流通体系,矫正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市场失灵,把农业纳入市场。一是健全销售流通网络。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卖难”问题,保证农产品价值的顺利实现。重视农产品市场组织培育和流通网络建设,积极培育连接农民和市场的中介市场主体,降低农业风险,提高运营效率;建设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方便农民就地销售和直接感受市场供求信息;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保证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和农民利益顺利实现。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改变重农业、轻市场、轻流通的做法,逐渐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的生产、开发和加工,要紧紧围绕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以及农民增收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调整产业结构,生产和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现产销对接,物畅其流,增产增收,解决贫困问题。
(四)建立农村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建立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绝对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无劳动能力的人口,扶贫开发很难,只有纳入社会救济系统。应根据各地居民生活水平、物价水平、人均工资水平,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额,以保证失地农民和农村老、弱、病、残者的正常生活需要,保障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的生存权利。建立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保障资金来源,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二是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强度和保障范围。恢复和建立农村合作健康医疗保险制度,可以使广大农民群众获得必要的医疗保障,要建立一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的筹资机制,加强科学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农民真正受益。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且利益格局调整阻力大,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因此,一定要把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摆上重要的工作日程,扎实有效地顺利推进;三是建立农民养老保险金制度,解除农民自身的后顾之忧。随着大量的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政府要建立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障制度,以保障农民老有所养。
(五)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内在因素,农民素质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必须把它放到重要的位置加以解决。一是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切实做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将农村的义务教育工作做到实处,让农村的适龄儿童都有学可上,普遍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深入农村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的培训或实用技术的指导,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使农民了解和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农业大军的素质。加强农村教育设施的建设,农村的教育设施与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加强农村的教育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关键之一;二是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人才是扶贫的关键,一切扶贫措施都要通过人去实施、落实。除了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外,在稳定农村自身的优秀人才的同时,还要尽量吸引外来的优秀人才。紧紧抓住人才这个根本,实施优惠政策,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10
经过多年的努力,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并获得很多成绩,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有巨大贡献。然而农业科技推广不但取得了成绩,也出现若干问题,严重制约农业科技推广在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效力的发挥,亟待解决。下面从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入手,简单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对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推广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科技是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驱动力,不管是振兴农业还是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经济,这些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但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及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科技推广存在一些与新农村建设不适应的地方,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产生消极影响,加强农业科技推广迫在眉睫。
1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策与科技的支撑。其中,政策是外部因素,对建设新农村的促进是外延式的,而科技则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因素,能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科学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是持久的,农业科技推广正在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动力。同时,农业科技为改善农村环境奠定了技术基础,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另外,农业科技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人口、健康,可通过药物创新引导工程的实施来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因此,农业科技正实实在在地服务于农民,使广大农民受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化的、综合性的目标体系,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进取,大力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将依靠农业科技推广助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摆在更重要的位置,让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能及时推广到农民群众中间,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不竭动力,致力于在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撑、引领之下促进新农村建设。
2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2.1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乏力
目前,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不容乐观,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乏力,农业科技推广、科研与农业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不足,究其原因,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限制尤为关键。在机构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被简编,人员队伍被大大削弱,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编制还时常面临被挪用、挤占的情况,部分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人员根本不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准,部分人员尽管被编制到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实际上却在其他部门工作,这些都对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2.2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单一
当前,很多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依旧呈现出由上而下的指令式推广现状,没能了解、掌握农民对农业科技的实际需求。同时,农业科技推广忽视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科技推广也应采取多样化的方式。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民对农业政策、市场价格等有较高的关注度,只有尽早实现农户参与的双向沟通及由下而上推广方式的转变,使推广方式更灵活,才能缩短农业科技推广时间、流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2.3科技推广很难满足需求
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很多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脱离现实需求,科技创新不足,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效率低下,很难与农业发展需要与农民需求相适应。政府多年来一直强调科研要服务经济建设,但目前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依旧存在不顺畅的情况,一些农业科研关注的往往只是科学本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低下,无法及时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农业科技推广也处于发展缓慢的局面。
3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3.1加强人员培训,大力推广新型农业技术
一方面,农村地区范围很大,农业科技推广任务繁重,而专家们往往担负着科研、教学等重任,能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精力、时间都很有限,所以农业科技推广的强化不能只依赖专业的科技人员。当下,农村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技术协会等和农民有密切联系,往往能准确把握农民需要,且基层农业推广的作用不能丢,要注重加强基层推广人员培训,实现农业技术协会与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院校和基层推广的协调运转,由各个层次的人员共同组成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大力推广新型农业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骨干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围绕培养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农民这一目标,借助改革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契机,联合农业院校、培训中心等加强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农民科技骨干、科技示范户等的培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增强农业科技推广与示范能力,以便在推广新型农业技术、促进新农村建设中最大限度发挥其引领作用、示范带头作用。同时,要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加强自学、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促进农民本土化、知识化。更重要的一点是,各地要依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及新农村建设需要,针对农业科技推广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首席农业科技推广员制度,采取竞聘、优选等方式产生负责特定区域农业科技推广的人员,且各级推广员在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必须对上一级负责,分区域、分层次形成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促使新型农业技术能及时、高效地得到推广和普及。二是围绕公益性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创新发展,通过各种激励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投资农业科技推广,加速科技转化及农村经济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
3.2创新推广方式,充分发挥信息平台作用
为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地区要坚持探索参与式推广方式,了解农民的需求,尊重他们的选择,站在农民的角度考虑农业科技推广。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它在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作用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一些农业科研单位目前已经建立起科技推广网站,并链接示范基地,不仅网站是推广农业科技和开展咨询培训活动的重要场所,还能对外发挥集散农业信息的功效。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联网,科技推广网站能逐渐向各个农户延伸,农业科技推广更加方便、快捷,促进农民与技术专家之间的直接交流,促使新农村建设真正享受到信息网络的实惠。与此同时,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培育农村中介组织,发挥它们在传递、协调农业科技方面的作用,并尽快实现农民的组织化,跨行业、跨区域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合作推广,建立健全商品市场网络,基于初级市场发展全国性的批发市场,追求农业经济中多种经营方式、经济形式的并存。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强市场管理,完善市场服务,有序建立市场交易秩序,促进各种各样的农业科技要素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信息市场等的合理流动,借助信息平台提升农业科技推广质量。
3.3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加强农业科技推广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市场的农产品需求日益多样化,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也从以往由谷物粮食主导的模式转化成由多种经营主导的技术模式,农产品技术越来越多样化。在多年的发展之后,农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产业布局,只是还面临分散、零碎的问题,需要各地按照自身的资源优势,立足市场需求坚持调整和优化自身的农业生产结构,将大户生产作为发展重点,将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不可否认,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要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科技推广战略,依托科技的强大力量,在农民需求的导向下引进新的农业科技和新的品种、工艺,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及成果转化步伐,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同时,加强科技推广,依据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基本原则,有序推进农业科技直接进村入户,有意识地培养农民的市场理念,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4结语
正是依靠农业科技的推广,国家在发展农业、保障粮食安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等方面获得强大的支撑,为建设新农村贡献巨大的力量。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全面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特别是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不但要通过农业科技推广支撑新农村建设,还要让农业科技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咏梅.新农村建设中改善民生的技术困境与对策[J].农村经济,2014(06).
[2]刘玉来,余彬盛.新农村建设中科技支撑主体的培育[J].农村经济,2014(04).
[3]王济民,张蕙杰,刘春芳等.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研究[J].基层农技推广,2013(08).
- 上一篇:国际金融动态
- 下一篇: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