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动态范文
时间:2023-06-12 16:4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金融动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希腊议会通过财政缩减计划。2011年6月29日,希腊议会通过了中期经济紧缩计划, 该计划包括要在2015年之前再削减284亿欧元的开支,并且要完成一个500亿欧元私有化改造。根据希腊政府与欧盟和IMF达成的协议,希腊需要在2011年平衡收支280亿欧元, 具体措施主要是出售一批国有资产,以及一系列增税措施,针对对象为公务员薪金、 酒吧和餐馆, 以及用于供暖的燃油消费; 同时还将个税起征点从1.2万欧元降低至8000欧元。
信用评级加重欧债危机。国际信评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7月13日宣布, 将爱尔兰政府外币和本币债券评级由 “Baa3”下调一档至 “Ba1”的垃圾级, 评级前景为“负面”。惠誉在7月13日宣布将希腊信用评级从B+下调至CCC。7月5日, 穆迪将葡萄牙评级下调至垃圾级。这样, 欧元区已经拥有三个 “垃圾级” 的债务国家了。大公国际将美国国家信用。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7月14日, 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大公国际将美国国家信用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大公国际预测,美国政府债务2011年和2012年的增长速度都将高于8%,大幅度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率,2011年至2015年美国政府债务上限至少还需要上调5.5万亿美元, 才能满足政府的融资需要,用以弥补美国赤字及偿还利息等各项资金缺口。美国公共债务占GDP比重目前约为112%,美国的战争费用、福利支出从不会因经济增速下降、财政收入缩减而减少,相反是不断增加。
透过现象看国际金融新变化
1、传统金融中心地位在下降
金融中心一般要有强大的经济腹地,如果这个区域经济能长期稳定增长,靠近经济中心的金融中心也将受益。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经济一直在复苏边缘,欧洲深受债务危机困扰,日本经济虽曾一度有所好转,但在大地震冲击下,又陷入衰退。与此对应的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却与发达经济体处在不同经济周期,国际资本大量涌入新兴市场经济体。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和欧洲的金融中心受到一定冲击,在各个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但仍占据了主导地位。从银行业来看,全球2/3的银行资产还是集中在美国和欧洲,它们获得了全球投资银行收入的3/4。从股票市场看,全球股票市场市值的2/3仍集中在美国、欧洲、日本、香港和新加坡。从债券市场看,超过70%的公募和私募债券以及80%左右的未到期的利率衍生产品在美国和欧洲的金融中心交易。外汇交易中,96%的货币对中包括美国或者欧洲货币,美欧占据了全球70%的外汇衍生品市场份额。然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也让美欧感受到了威胁。
2、新兴经济体的金融中心地位在上升
全球多中心的格局将更加明显。在伦敦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数(GFIC)中可以发现这个现象。伦敦、纽约、香港仍排前三。亚洲的金融中心进步很快,上海、孟买、首尔等金融中心排名在上升。全球金融中心前20中有8个是亚洲的金融中心,相比而言,北美有6个,欧洲有5个。而在2007年3月的GFIC1中,前20名中只有3个是亚洲的金融中心。未来,亚洲等新兴经济体将在经济发展、财富管理、资金融通等方面创造出巨大的金融需求,这些国家的金融中心将获得发展良机。从经济增长情况看,1990年美国和欧盟的GDP占全球的2/3,但到2009年,只占全球的50%左右。根据IMF 《世界经济展望》预测,到2012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长率在6.4%,先进经济体将只有2%左右。未来,新兴经济体仍需要大量的金融活动支持,在股票筹资额等金融市场指标上将增长十分迅速。中国的上海、深圳和香港证券交易所以及印度证券交易所全进入2010年全球股票融资的前十名。
3、国际合作减缓了金融监管上的竞争
监管环境是决定金融中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稳定而有效率的监管不但可以推动金融中心保持创新动力,而且是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条件。具体来说,政府制订的监管规则和程序是市场参与者选择经营地址的重要考虑因素。监管环境同样也会影响市场效率和市场创新动力。好的监管环境不但有利于消费者,而且有利于金融市场发展,帮助减少由于市场无效和监管套利带来的市场扭曲风险。自从里根和撒切尔在上世纪80年代掀起放松管制运动以来,监管者一直力推金融自由化。但是这次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业很大教训,金融政策制订者更加重视金融监管,对未受监管的产品和市场的风险容忍度在下降。同时,全球监管者也逐步认识到监管必须是全球性的,因为如果不是全球性的,就会出现监管套利。二十国峰会责成金融稳定理事会会同国际标准制定机构,制订金融改革政策建议,修改金融部门标准。可见,未来各金融中心在金融监管的要求上将趋于一致,金融中心之间的监管差距和套利也将逐步减少。过去依靠轻监管和低税收发展起来的金融中心将在国际政治压力下艰难生存,要么维持现状,要么遵守国际准则。
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动态的对策分析
对于在未来 国际金融秩序如何去做 ,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国际金融动态:
1、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调整。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与政治基础已决定了此次全球化的金融危机不可能对我国产生致命性的打击,但是危机也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缺乏必要后劲的事实,出口发展型经济模式具有强烈的外部性与易受外在经济环境的感染性,而且,在危机自保意识的驱动下,这一受制于人的模式也恰好给进口国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危机输出通道 " 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性债权国,我国不得不言不由衷地与美国同台共舞的事实就是这一问题的写照。我国政府需要在优化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功能最大释放的基础上,以扩大内需为手段来平衡我国的内外经济循环系统,从而摆脱受外部经济环境的掣肘是当下我国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秩序, 并赢得足够话语权先决性条件。
2、坚持人民币国际化道路。尽管人民币国际化是对一个国家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能力的系统性检验与评估,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但是其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亦具有强大的战略意义,如它可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能够使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对世界其他国家资源的利用,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转移国内的经济压力,形成对美元的相对抗衡等。我国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 因为缺乏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不可能单纯凭借政策的推进而获得人民币持续国际化的成功;二是必须不断地完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提高市场流动性,从而为非居民交易铺设便利条件;三是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四是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从而带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五是提高我国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 以应对人民币国际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国际金融;实践性教学;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278-02
1 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都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压力。大到如何分析国际金融变化的规律,防范金融危机,维护本国金融秩序的稳定;小到如何防范汇率波动的风险,参与国际证券市场投资等等,知识都是我们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必须掌握的内容。
国际金融学正是研究国际金融诸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对开放经济的认识,系统而扎实地掌握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外汇与汇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掌握国际投融资、外汇交易和国际结算的基本技能以及防范外汇风险、利率风险的技巧,并在实际业务中进行一定的运用;了解我国涉外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会在实际工作和个人理财中贯彻执行。通过对国际金融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2 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现象
(1)与其他经济类的课程相比较,学生本身对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兴趣较为浓厚。
由于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国内的一些媒体、财经类杂志都会报道一些与国际金融有关的信息。据调查,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发展中出现一些新的事件都是同学们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比如:1997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泰国突然爆发一场货币危机并发展成一个金融和经济危机,而且,很快波及东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连一向被称为是发展奇迹的亚洲四小龙也逃脱不了这场厄运。那么这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给东亚各国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做出力保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
(2)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自汇改实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升值幅度逐渐加快。2008年4月10日,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人民币汇率开启了“6时代”的大门。
(3)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问题。中国在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下可兑换,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在积极有序地推进。目前为鼓励资本的合理流动,政府推出了QDII、QFII的政策,媒体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很多。
由于上述的一些热点话题学生们接触的比较多,所以他们很想通过对《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对上述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样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4)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层出不穷,仅一本教材难以满足教学的要求。
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取得新进展,一本国际金融的教材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内容。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仅要对教材里面的一些理论和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也要不断地吸收和了解国际金融里面的一些新的发展动态,并在课程上把这些新的信息传达给学生。
(5)学生渴望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中增添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操作。
教授《国际金融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如果教师就有关国际金融实务问题的讲授过程中,仅仅给学生介绍实务的操作技巧以及注意事项,那么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只能形成一个抽象的认识。究竟在具体实务中如何进行操作,需要重点注意什么, 这些只能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找到答案。
3 国际金融教学教改的相关建议
3.1 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注重针对性、实用性、超前性和通识性
由于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出于专业教师的敏感与责任,我们必须力求以前沿的理论视野和较高的学术要求,对国际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改进;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映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状况的内容。具体可以是通过加强教材和教辅资料建设,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同时注重资料搜集和运用互联网,积极吸纳最新的教研成果,了解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并及时纳入课程教学。
3.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合《国际全金融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国际金融课程学习中必须引入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1)在教学过程中开设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金融交易环境。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相关的软件,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购买这些软件,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可以模拟操作的平台。
比如,随着银行利率的逐步降低,银行客户的理财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外汇买卖作为一种风险较小的投资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另外,在期货市场中进行投机以牟取利润的方法,也是一种新兴的投资途径,在我国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采用。正是在这种市场需求下,市场上存在很多完全涵盖了实际运行的期货、外汇交易系统功能的软件,如智盛系统等
如果学校有条件买回这样的软件,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些软件的操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业务技能,以培养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素质。
(2)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设置中,《国际金融》课程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国贸专业的学生讲授《国际金融》课程的过程中,除了让他们熟悉上述所讲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相关的操作软件之外,还可以通过与他们之前所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相配合,在学生的国贸实习和模拟操作中加入有关国际金融内容,如对外报价、汇率换算、出口收汇、结汇、外汇风险防范等,以便让学生领会本学科在实践中的应用,有针对性的加强有关国际金融操作的训练,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进出口贸易融资、出口信贷等相关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
3.3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授课内容
篇3
文章称,创刊20年来,我们由周报一步步变成日报,今天又变回周报。这并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顺应发展潮流的战略选择,是顺应读者阅读习惯变化的主动调整。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融合周报和诸种新媒体共同发展的全媒体,力争线上线下多方位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1月6日出版的报纸,以“2014,全球50大概率事件“这主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报纸开型还保持了之前的对开大报的风格。
《国际金融报》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主办。创刊于1994年1月1日,最初在合肥出版,原名《国际金融信息报》,后移师上海,1999年8月26日更名为《国际金融报》。《国际金融报》的办报宗旨是:立足于中国及亚洲。周一至周五出对开8版。
《国际金融报》的名头很响亮,国际金融中心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核心,显然,这也是《国际金融报》的依托和目标。在英国也有张国际金融报,那是一张和老牌金融城伦敦一样知名的报纸。
有分析认为,日报改周报是“挥刀自宫”。“当传统广告的模式被互联网吞噬,报纸迎来了危机。广告流失、发行缩水,节省成本最直截了当的办法莫过于减少发行周期,把日报改成周报,节约比重最大的印刷成本。”
【链 接】
致读者全文:
亲爱的读者,从今天起,我们《国际金融报》正式由日报改为周报。
创刊20年来,我们由周报一步步变成日报,今天又变回周报。这并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顺应发展潮流的战略选择,是顺应读者阅读习惯变化的主动调整。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融合周报和诸种新媒体共同发展的全媒体,力争线上线下多方位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我们将更明确地聚焦国际财经金融领域的变化和发展,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全球资讯、有温度的国际体验、有见地的思想观点,服务于“走出去”和“请进来”,服务于中国的和平崛起,服务于世界的共同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发展洪流,各国之间的经济、金融乃至观念、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也将是必然发生的事件和现象。事实上,这一切正在发生之中,这一切对于我们“地球村”的每位公民而言,还将越来越重要。我们《国际金融报》的使命之一,就是真实地记录它们,专业地呈现它们。
近代以来,中国基本上是经济全球化的被动接受者。“被动”的原因固然很多,当时的国人对于世界发展动态的不甚了解甚至错误理解,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常常是以“开放”来倒逼“改革”,而“开放”的前提,又恰恰必须是真正了解国际动态和世界大势。我们《国际金融报》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使命感,力争成为国人的国际千里眼、全球顺风耳和观点加油站。
观察、比较、融通——是我们《国际金融报》的主题词,也是我们的采编方法论和价值观。在真实记录的同时,我们将秉承观察、比较、融通的理念。观察寻找特点,比较发现短长,融通体现目的。世界经济多元复杂,世界文化多姿多彩,不傲慢、不自轻,走融通之路达致“和而不同”,方为正道。
为方便您的阅读,我们将周报分为ABCD四叠,它们分别是要闻叠、金融叠、评论&智库叠、产经&生活叠。您可以逐叠阅读,也可以各取所需。今天为您奉献的是周报第一期,本期主题词是“预测”,在不确定性里寻找确定性,在茫茫地球上寻找你我他的2014。
篇4
现代金融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为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提供充足的资本。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关乎政府的政策制定和行政行为,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居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也日益关注中国的金融发展和金融政策的走向。为了满足人们对于中国金融政策了解的需求,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继2012年出版《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1)》之后,于2013年进一步出版了《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2)》。对中国金融政策的出台与执行情况进行提契要领地概括和分析,并对政策的未来走向进行展望。该书的出版有助于帮助企业、公众了解中国金融环境,掌握中国金融政策体系,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一个综合而简明的中国金融政策背景:让社会了解中国的金融环境和发展趋势。
《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2》共包括两部分:主题报告和动态报告。主题报告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当前中国主要金融风险分析”,重点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和地方债务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反映了编写者对于中国热点金融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动态报告包括宏观金融政策、主要金融市场发展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动态报告是对中国相关金融政策进行的回顾和分析,同时也进行了相应的评价和展望,
作为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国家,中国的金融市场正处于逐步走向成熟的起步阶段,中国的金融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洞悉和把握中国现行的金融政策,是了解中国金融市场的首要任务。中国金融政策内容宽泛而复杂,很多读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洞悉中国金融政策的全貌。《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2》一书为相关读者提供了把握中国最新金融政策的工具,能够有效地帮助读者更为深入、全面地理解金融政策的动态,预测金融政策演变趋势。更难得的是,本书还对当前中国主要金融风险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进行深入的剖析,对于读者了解金融风险、预测金融风险、规避金融风险,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可见,《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2》一书为读者了解中国的金融环境,把握中国金融政策的走向,预测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篇5
金融监管对金融市场的健康繁荣发展是至关重要的,2007年以来的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尤其说明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产品的创新需要合理有序的金融监管。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进入后危机时代,为了应对这次百年难遇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各个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性组织都出台了新的监管政策。回顾一下,可以发现,后危机时代的全球金融监管主要有一下几个新动向。
(一)强调以宏观审慎的态度来监管控制系统性风险
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产生以前,西方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理念过于注重微观审慎监管,而对宏观审慎监管重视不够。过于注重微观审慎监管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能有效应对金融市场的新变化,不能有效应对不同市场、不同机构之间的风险蔓延。随着此轮全球金融危机进入后危机时代,美国、欧盟和英国的改革方案不约而同地提出,设立独立的宏观审慎监管机构或者增强现有机构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能,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二)金融监管从顺周期监管向反周期监管转移
国际社会认为,金融监管的顺周期性使得金融监管难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警和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和扩散,而缺乏反周期缓冲措施则放大了危机的破坏作用。因此,开展逆周期监管,平滑顺周期效应造成的市场波动,成为新一轮金融监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关注资本制度的顺周期特征,到逐步引入反周期机制和相应的工具,完善反周期监管措施以提高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能力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自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先后发表了三个重要的监管指南,都与调整金融监管从顺周期监管向反周期监管转移有关。
(三)扩大监管范围,减少监管豁免,强调全员监管
为降低监管豁免对金融危机的深度和规模的影响,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已就加强金融监管、扩大金融监管范围达成了共识。美国政府认为,所有可能给金融系统带来严重风险的金融机构都必须受到严格监管。因此,应将监管范围扩大到所有可能对金融稳定造成威胁的企业,除银行控股公司外,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也将被纳入美联储的监管范围。而欧盟则认为,混业经营的银行体系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自我膨胀,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承担主要责任,必须强化对所有金融机构的监管。
(四)改革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成为共识
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改革来看,在2009年4月举行的G20伦敦峰会上,与会成员国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将金融稳定论坛扩展为金融稳定委员会,并赋予后者更强的制度基础以及促进金融稳定的更宽泛职能。同时国际国币基金组织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个以G20为重要平台,以金融稳定委员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主要支柱,以国际证监会组织、巴塞尔委员会、八国集团等为主要辅助的国际监管合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而在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方面,危机爆发以来,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呼声高涨。欧盟和美国的改革方案都将金融监管国际合作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加以强调,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密切协作成为各国的共识。
二、当前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国的金融监管也慢慢和国际接轨。在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受到的主要冲击在于外需下滑带来的出口需求下降,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金融监管没有问题,相反,为了履行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中国金融市场也需要逐步对外开放。在这种背景下,审视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金融监管框架不完善
虽然我国金融监管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但面对日新月异的金融环境,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调整自己的金融监管体系,何其相比,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框架显得不够完善。首先是宏观金融监管执行者的定位问题。央行的目标定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的规定是:央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但对于银行、证券和保险的监督又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承担,这种目标与手段不平衡的现象不利于宏观监管目标的实现。其次是宏观金融监管在跨行业维度上的问题。这主要在于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大规模开展混业经营,同时又有很多金融机构经营业务同质化,金融监管体系的变革跟不上金融市场的变化,导致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三是宏观金融监管在跨时间维度上的问题。主要是我国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资本要求缺乏动态性监管和逆周期性监管。
(二)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与金融监管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及一些与金融监管有关的部门规章制度。我国没有专门的金融监管法,如果将这些零散分布的作为金融监管依据的法律法规统称为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的话,这个体系也具有巨大的缺陷。首先是法律法规覆盖面不够广泛,如私募基金和产业基金,就没有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其次一些法律法规条文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另外,金融立法滞后,金融立法没有能够很好地结合金融市场的发展,立法缺乏前瞻性。总之,我国有关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
(三)金融监管标准与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差距较大,协调性不够
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金融的国际化趋势尤其明显。金融的国际化要求金融监管的国际化。为使金融监管更具公平性,让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具有同样的约束,以巴塞尔委员会为代表的一些权威国际组织公布了一系列金融监管的指导性文件,这些指导性文件都是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但是,我国由于金融业发展起步较晚,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问题也较多,使得我国现在的监管机构对一些发达国家监管部门所不能容忍的问题放宽了监管标准。随着我国加入WTO时承诺的金融市场逐步开放时间的临近,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标准,争取早日和国际金融监管标准接轨,增强国际监管的协调性势在必行。
三、提升中国金融监管水平的对策建议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针对在这次危机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应对办法,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金融监管的最新成果。针对我国当前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完善宏观金融监管框架体系
危机后各国进行的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思想均是加强宏观监管的审慎性,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也是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完善宏观金融监管框架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重新明确央行在金融监管中的定位,扩大央行权限,以监控系统性风险。尽管央行已经依法具有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缺少一个监测并防范宏观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专门机构。可以借鉴美国扩大美联储权限的做法,扩大央行权限,赋予央行识别、监控、预警整个金融体系风险的职能。其次,强化逆周期金融监管和动态性金融监管。2010年1月13日,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这是强化逆周期金融监管的一个很好的尝试。而为了强化动态性金融监管,我国可逐步全面采取动态拨备的制度。
(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强有力的监管体制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律体系,《巴塞尔核心原则》明确指出,适当的金融监管法律框架是必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公共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法律框架体系。针对缺乏监管的监管对象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将现行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形成金融监管法律框架体系。其次,要加快制订有关法律的具体实施细则。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只有实施细则明确了,金融监管才能落到实处。同时,在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时,必须提高我国金融立法的前瞻性和适用性。
(三)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
我国金融监管的监管主体多,并且金融监管的协调性较差,这会在金融监管的工作中形成监管真空,必须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首先,健全“一行三会”联席会议和磋商机制,进行渐进式的金融监管改革。我国目前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上,而不是重新建立一个“大一统”的金融监管主体。其次,扩大金融监管协调的主体。借鉴西方国家建立有效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经验,我国可以成立一个体制健全的金融监管协调组织。该组织除包括“一行三会”外,还应包括行业自律组织。同时,我们还必须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标准,和国际接轨,努力按国际金融监管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8-261.
[2]胡祖六.如何看待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01).
篇6
【关键词】融资方式 企业债券 必要性
一、国际金融风险概述
国际金融风险具体所指的是在国际贸易的投资或者融资的中途受到不确定因素的不可预见的影响,导致投资的实际收入与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出现了较大的误差,从而产生投资者的损失。
国际金融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影响大;国际金融的风险影响范围,将覆盖所有参与的国家中去,有时甚至还会呈现持续增长的区域,对国际金融的整体造成了严重的震荡和局部的毁坏。
二是扩张性;在时间和空间的国际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扩展能力,持续了很长时间,也就有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并在全球扩张。
三是敏感性;影响许多国家乃至国家金融市场变化的因素最有可能产生国际金融风险,包括政治经济变化、自然灾害、经营者心理预期等因素。
四是不规则性;国际金融风险的孕育到爆发、大部分都是具有突发性的,具有一定的不规则性。
五是可控性;市场参与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和制度对国际金融风险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控制,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对风险进行前期预测和风险的识别。
二、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机制
国际金融风险越来越大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就会的明显,适当的了解国际金融风险转移机制,对于世界金融风险转移方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传递途径是通过汇率与利率变动实现的
因为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和自由化,所以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往往取决于市场价格,如汇率和利率。在区域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汇率和利率将成为国际金融风险传导的主要媒介,直接影响国际和国内经济。
(二)传递机制是在经济结构相似的国家所发生的“羊群效应”
通常我们会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第一次爆发的国家或地区称为“传播源”。在区域经济链发生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传输源是脆弱的,它受到传输源的影响之后,危机就会很快的出现在附近或周边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基本上都具有相同的来源和经济型类型,在金融系统和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社会和文化方面是相似的,当经济和金融与传递源国家密切合作的话,将产生“羊群效应”。
(三)传递效应是“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
转移效应是金融危机的动态表现。在金融危机产生的初期,国家对传输源大都具有“多米诺效应”。如果区域性的国际金融危机不能被及时的控制住的话,那么将会成为一个多方向交叉传播,更甚会加重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三、国际金融风险逐渐扩张的原因
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以及时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跨国证券融资障碍日渐减少、资本国际流动日益便利,使得我国的金融一体化呈现了超前发展的势头,在金融方面的创新也越来越快,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所承担的越来越大的金融风险,具体原因如下:
(一)国际资本流动加快和国际投机因素增加
据统计,世界08年代的GDP增长率为每年1.8%,国际贸易年增长率为4%,而国际资本年增长率却只有0.2%。在进入90年代后,各个经济增长率还在进一步增加。据美联储估计,纽约、美国和伦敦的金融市场的数据来看,每天大约有6500亿美元的外汇交易,这中间的81%是用于支付国际贸易或者进行国际投资的。这些国家的泡沫经济,会使这些国家成为金融危机的易发区。
(二)金融一体化是金融自由化推动各国金融制度和市场结构趋同的结果
随着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实施,很快就要开放金融市场,但是由于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健全,导致了在这种情况下,将会普遍的对国内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稳定造成巨大的冲击。
(三)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给金融当局的货币政策的操作带来了困难
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增加,会增加资产变化的货币的总量,在一定程度上的可替代性,这使得它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大小判断将会产生误差。由于金融资产和外资的增加,货币的干预市场的能力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正在被逐渐的减弱。
(四)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依存度增加
随着现代化的金融手段的更新换代,全面的推动了全球资本流动的速度,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世界金融市场的关联性和依赖性,并且能够增加国际投机活动和风险水平的效率。但是一旦市场或局部金融发生轻微的动荡,就会很快的影响到其他金融市场。
四、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国际传递的对策
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一国的经济基础。只有国家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健全的金融体系,以及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影响力,才能成功的躲避危机的发生。所以要全力提高我国在对外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实力和应变能力。
(一)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开放应该协调一致地进行
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金融改革也是进行金融开放的前提。目前,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外开放相对比较显得十分的不协调,导致中国金融与改革开放出现严重偏差,金融体制改革是中国的皮革最大的问题。银行体系在外部冲击下会显得十分单薄。所以我们国家要加快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提高中国金融的效率和竞争力是目前中国金融业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加强有效O管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安全对中国的金融业开放的经济和金融的决策必须在政府的监督下有序进行。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财务制度,完善保障执法规则的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加强对财务危机的预测和控制症状的监管,保障金融安全金融开放通过有效的监管措施。
(三)降低对外资的依赖
可以全力的引进外资从而用来填上国内建设资金的短缺,增加国内投资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以中国的经济发展方法的过程。但如果大量外资流入,而容量和支持国内资源是有限的,只有少数人能发现外国直接投资机会,而大量的股票市场的外资流动和房地产市场,将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泡沫,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四)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事务,加强国际合作
就目前的私人资本迅速扩张的速度来看,如果发生了国际游资逃离或蔓延的情况,就会导致金融危机,不能只是单纯的依靠中央城市的干预,中国要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危害,就要学会依靠国际合作来保卫自己,并通过国际合作来创造出健康发展、有利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冯宗宪.《金融风险管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刘海龙,王惠.《金融风险管理》.中南财经经济出版社.
[3]蒋先玲.《论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及我国的对策》.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篇7
[关键词]西部院校;国际金融法;本科教学
[作者简介]薛林,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博士后,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205-03
一、西部院校国际金融法本科教学面临的特殊困难
教学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环境三大系统。其中主体包括学和教,即学生和教师双方;教学客体指的是教学内容,以教材和其他参考资料为载体;教学环境则主要包括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客观环境以及教风学风、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制度与教学管理等人文环境,对于国际金融法这一客体而言,西部院校在主体和环境方面都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面临着特殊困难。
(一)主体因素
1 学生方面:生源较差。西部院校的生源绝大多数来自本省区或相邻省区。由于客观原因,这些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和山区的)外语底子薄、商务与金融见识少,更谈不上国际视野,这给他们学习国际法,尤其是国际经济法和国际金融法,带来了一定的不利条件。
2 教师方面:专业水平较低,西部院校法学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普遍与发达地区尚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专业素质、外语基础和实践经验三个方面:
(1)专业素质不够。这些教师中年龄稍长的不少并非科班出身,虽然不乏在某一研究领域取得较为丰硕成果的,但相对科班出身的教师而言,法学根基并不十分牢固,对法学的系统掌握相对欠缺火候,尤其是在涉及经济以及对外方面较为薄弱。虽然这些年法学教育蓬勃发展,科班出身的法学硕士、博士越来越多,然而由于西部院校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相对不足,这些学校新进的教师大多是本校或者邻校且为当地生源的毕业生,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有限,创新能力相对不足,教师专业素质的欠缺在国际经济法和国际金融法方面尤为突出。西部院校中有国际法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寥寥无几,通常无法自己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其他地区高校国际法专业(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国际经济法和国际金融法方向)的毕业生为了自身前途着想。一般不愿到西部就业。因此,在大多数西部院校中,仅从专业素质方面堪当国际经济法和国际金融法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并不多。
(2)外语基础薄弱。如上所述,西部院校的法学教师大多是本地培养的,且大多是本地人,外语基础自然相对薄弱。即便是后来在一些国内名校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限于原有基础,外语水平通常也不算太高。国际经济法和国际金融法的教学,往往涉及大量外文资料的阅读:理解与应用,而这恰恰是诸多教师所不能胜任的,更不用说双语教学了。
(3)实践经验匮乏。西部地区涉外商事纠纷并不多,涉及国际金融的则更少,即便出现少量业务,也鲜有当地律师参与。在西部院校的法学教师中,本来有律师资格的就不太多,由于教学与科研的压力,兼职做律师的教师所做律师业务也较为有限,能有机会参与涉外业务的更是少之又少,同时也没有别的途径涉足对外商贸与金融实务,故教授国际经济法和国际金融法的教师大都没有相关实践经验,而只能从书本和一些二手资料汲取相关知识。
(二)环境因素
1 客观环境不利。相对发达地区,西部院校的教育经费较少,教育设施不够齐备和现代化、图书资料也不够丰富。而国际经济法和国际金融法的教学恰恰在这些方面要求较高,西部院校往往难以满足。另外,学校也往往没有足够的资源提供相应的国际学术和教学方面的交流与探讨。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城市的涉外活动与涉外纠纷不是太多,较难为学校提供合适的国际经济法和国际金融法的教学实践基地。
2 主观重视不足。西部院校的教风学风并不比东部高校差,但在教学理念和管理制度方面依然存在着一定差距。又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学校往往对国际法学科不太重视,难以大力扶持与资助。
二、解决途径
那么,作为一名在西部院校从事国际金融法教学的教师,在上述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之下,如何开展国际金融法的教学工作,达到教学目的呢?笔者以为,可以从研修内功和争取外援两个方面来进行该教学工作的研究与实施。具体阐述如下:
(一)研修内功
1 明确教学目的与目标。目的与目标指的都是要达到的境界,但目的更强调希望实现的结果,而目标则更注重实现的标准。因此目的往往只用一句话即可表明,如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法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法律人才。而目标则需要对目的作进一步的分解,需要制定系列的具体标准,那么本科阶段国际金融法的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分别是什么呢?
首先是教学目的。本科国际金融法的教学目的直接定义为培养国际金融法律人才。盖由于在本科阶段,学生接受的法学教育为法学基础教育,力求对法学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法学的各门学科中,国际金融法不属基础课程,教学课时较少,学生花在这方面的时间与精力都非常有限,不可能对国际金融法有一个全面的熟悉和掌握。加之国际金融法律人才还需要具备很多其他方面的背景知识,而这些也不是本科法学教育(尤其是西部院校的)所能提供的,窃以为,国际金融法的教学目的只是让学生初通国际金融法。该教学目的又可分解为三个教学目标:第一,从理论上了解国际金融的基本运作程序与模式;第二,了解和掌握国际金融法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第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和典型的国际金融法案例。
2 灵活设置课程,国际金融法不属于法学本科的核心课程,加之该课程的开设需要诸多的条件,而西部不少高校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另外,我国主流认可的国际经济法是大国际经济法,当前的国际经济法教材基本涵盖了国际金融法的内容,因此,在本科阶段,缺乏条件的西部院校完全可以只开设国际经济法而不开设国际金融法,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和环境较好的高校,可独立开设国际金融法,根据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将该课程列入必修课、限定选修课或者任意选修课。如果为非外贸与财经类高校的法学专业,将其列为选修课应更为适宜。
3 适当选择教学内容,国际金融法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国际金融组织法、国际货币法、国际银行法、国际证券法、国际保险法、国际信托法、国际融资担保法、国际融资租赁法、国际支付与结算法等。这些内容在国际经济法的教材中也多有体现。如此多的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全部系统讲授与学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选择。在选择的时候应该突出重点,围绕难点,注重代表性,并尽量与其他相关课程(如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
济法、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商法、商法、经济法、民法、金融法、外国民商法等)相互联系与协调。在与相关课程的协调中,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减少与国际法其他课程的重叠;第二,尽量与国内民商法、经济法和金融法交叉,前者是从资源分配的角度考虑,着重协调,避免重复,节约课时;后者则是从知识的同构性出发,着重联系,加强理解,易于掌握,基于此,笔者以为,应将国际金融组织法、国际货币法、国际银行法、国际证券法、国际支付与结算法作为基本内容,其他内容可根据需要予以取舍。
4 增加教学方法与手段。国际金融法的实践性极强,而西部地区能提供的实践机会却很少,故必须在课堂上加强,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缩小课堂规模,尽量采取小班教学。由于大量扩招,现在的班级大多为大班,每班80、90人至120、130人不等。这种设置对专业课的学习,尤其是实践课程的学习,极为不利,建议进行国际金融法教学时,可将原来的班级再行分班,每班控制在40~50人之间,以方便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
(2)以课堂讨论为主,课堂讲授穿插其中
教师应在第一节课将教学日历内容告知学生,并于每次课后告知下次课的安排,提供材料,要求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讨论材料以典型案例为主,能引出每堂课的主要内容和中心问题。在下发材料时,教师要紧紧围绕重点、难点,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前思考。课堂上,教师可在学生讨论之前、之中和之后,分别进行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分析的引导和最后的归纳总结。但这种授课方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课后总结与巩固的要求较高,教师比较辛苦,还需要学生鼎力配合;否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3)经常开展模拟法庭活动。现在课堂讨论只是相对简单的和综合的分析,没有角色的划分。虽提供了多种可能,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还需要以真实的案例为基础,进行模拟仲裁和诉讼,如果可能,最好一个单元(一章)就做一次模拟法庭的活动。在这里,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必须选择就本章内容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案例,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是原告组、被告组和仲裁员(法官)组,要求每组集体准备,派代表出庭。庭审时每个同学都要做好记录,并从中发现问题。教师应在活动结束之前组织讨论,进行点评。
(4)寻求与相关国内法课程的共性,同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管理与商业运行的法律规则,各国的经济法、商法、金融法与国际经济法、国际金融法有着相同的本质。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规则也逐渐趋同,且大多重要领域的原则性规则已经统一于极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文件规范和国际惯例。教师如能很好地发现这些共同点,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予以应用。将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为学生在国内法与国际法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
(5)多渠道利用现代媒体与技术。由于当前各种通讯媒介的高度发达,即便在西部地区,电视和网络也已广泛普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公共媒体资源为国际金融法的教学服务。媒体上通常有大量的国内和国际商务与财经报道,这些是国际金融法的学习与研究所不可或缺的背景资料,通过媒体对它们进行及时的了解与追踪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另外,可以通过媒体在第一时间直接了解国内、国际相关立法、司法动态,并能获得典型案例,而这些前沿动态与案例都是国际金融法的学习与研究所必需却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取的,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将上述各种有用的资讯下载。以不同的形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拉近书本与实践的距离,同时可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兴趣的作用。
(二)争取外援
1 争取境内外资助。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有不少机构(包括政府机构、NGO和大企业,尤其是NGO)都在进行对口的对外资助。这些资助包括资金、资料、培训等等。很多的国际组织也有类似的职能。多留意这些机构的情况,通过各种方式与之联系,往往能够得到出乎意料的收获(尤其是在资料获赠方面)。为了激发机构的兴趣,可以做一些与中国相关的研究项目设计,再到相关机构申请资助。
篇8
【关键词】政府职能 金融 国际竞争 国际协作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政府职能转变与职能定位受到更多关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重点是市场的管理与服务,但笔者认为这只是政府经济职能的一个方面,即纵向职能,或称为对内职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经济分工日益深化和开放的条件下,从横向角度观察,政府还承担着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经济协作的职能,这种国际竞争和国际协作的职能不再是以往简单的对外经贸管理,其对政府的经济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竞争和协作的目标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争取国家空间,在国家间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在国家间合作中获得合作收益或合作剩余。国际经济竞争与协作的主体是国家,政府为维护本国公共利益发挥自身职能代表国家开展国际经济竞争与协作,并且国家政府作为主体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职能无法由一般企业或组织替代。这种政府职能的发挥涉及不同的国家,因此,我们可以把政府的这种经济职能称为对外职能。
伴随货币与资本市场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金融在要素资源全球配置中的作用日益显著。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凸显了金融在配置全球资源方面的核心作用,国家间竞争日益体现为经济竞争,经济竞争的核心日益表现为金融领域里的竞争。金融竞争力较强的国家和地区将能够拥有更多的资源配置主动权,从而为本国和本地区争取更多的发展条件,这使得金融竞争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领域。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必须增强金融国际竞争力,但是中国金融业在国际竞争领域里的话语权、定价权等方面还受到较大制约,提高金融业国际竞争力需要从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政府作为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主体将在中国金融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发挥重要的职能。
基于这种认识,政府需要更加关注金融领域的国际化竞争与合作,更为主动地开展系统理论研究、方案规划、策略设计,从而为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政府国际金融竞争与国际金融协作经济职能的目标
政府发挥职能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提升中国金融国际竞争力的目标将围绕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进而维护国家整体利益。
国际金融竞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的金融领域竞争也日益加剧。政府应主动代表国家规划全球金融竞争战略,实现国际金融竞争优势目标。这一目标包括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一是提高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国际竞争力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机构盈利能力的决定因素。中国国有金融机构规模占据国内金融行业的垄断地位,同时其盈利水平也占到各类企业整体盈利水平较大的比重,因此金融机构盈利水平的高低对中国国民经济、政府财政收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成为提升金融竞争力的核心目标。
二是营造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是金融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能通过其金融地域品牌影响力、集聚与辐射力取得金融领域的产品定价权和业务发展主动权,为拓展更大的金融发展空间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增强资源配置能力。金融的一项重要功能为要素资源配置,现代金融经济条件下,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依赖各种资源的投入,而金融是调动各种资源流动、组合的核心要素,因此,掌握了金融主动权也就掌握了资源流动、配置、投向的主动权。具备较强的金融竞争能力才能掌握国际要素资源配置的主动权,为国家发展争取更多金融资源,取得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优势。
四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国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中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类型,并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同时也承担了沉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压力,并且只能获得产业链末端利润。金融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处于产业链高端。较高的金融竞争力能够以较少的资源、环境、人力投入获得利润,在节约资源能源、维护环境生态质量的前提下继续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金融资源的聚集作用,有能力和条件进行各方面的技术创新,提高其他产业的技术水平。
国际金融协作剩余。政府开展广泛的国际金融协作能够使本国金融业更好地融入国际金融环境,使国际金融界对本国金融业发展有更多认识和了解,从而减少国际金融交往的交易费用,获得国际先进金融管理技术与方法,取得国际金融协作收益或剩余。
一是国际结算和金融服务贸易便利化目标。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结算货币协议等多种形式的国际金融协作,能够大大简化贸易手续、消除贸易壁垒、节约交易费用、提高金融服务贸易量,同时也能够增加各国的全面交流、互信,通过相互融合减少贸易摩擦,从而达到双赢或者多赢的目标。
二是国际投融资便利化目标。双向或者多边的投融资便利化以及相互合作的投融资活动将促使各国利益出现更多的结合点,一方面能够帮助提高投融资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化解各方经贸领域甚至经贸领域以外的矛盾分歧,从而为各方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是国际金融产业各类要素资源的交流协作便利化目标。由于竞争的原因,各国往往会对金融领域里人才、产品、管理、技术和信息等要素资源的国际流动设置各种障碍。若能通过国际合作的形式,如金融人才的联合培养、国际金融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金融产品与技术的联合开发,则能够促进金融要素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等涉及全球共同利益的金融合作,更需要动员多国力量参与协作。
政府发挥国际金融竞争与协作职能的领域
国内市场环境下,金融竞争力主要依靠金融机构自身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逐步积累。但在国际市场上,国家是国际竞争领域的核心主体,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和企业自身的发展无法实现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这就必须由政府发挥相应职能以平衡市场力量的不均衡状况。
一是金融机构竞争实力基础。中国金融真正朝向现代金融方向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几个阶段的金融体制改革,初步建立起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虽然在宏观调控能力、资本结构、治理结构等方面都得到了增强和优化,已经发生了质的提升,但在服务水平、管理水平、货币与资本市场驾驭能力、业务创新能力等方面还需要较长时期的积累。在整体国际化经营方面更是刚刚起步,与具有百年以上国际化经营历史的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相比还有较大的实力差距,参与开放竞争的基础存在较大落差,需要有超越市场的力量平衡。
二是金融竞争制度环境基础。与中国各方面制度化进程类似,金融制度环境尚存在较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方面。制度完善的过程需要经历较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内与国际金融管理制度领域都会存在一些漏洞,这种状况必然使不熟悉现代金融运行规律的中国金融机构与善于运用金融制度规避策略的国际金融机构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改变这些状况也需要政府不断提高金融制度供给能力。
三是制订国际金融规则、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传播与掌握国际金融信息。长期的封闭式经济使外向型发展成为我们的软肋,国际金融竞争是外向型金融发展策略,属于我们较不熟悉的领域。参与国际金融竞争必须首先熟悉甚至参与制订国际金融运行规则、具备预警和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掌握国际金融动态信息。一般金融机构无法成为制订国际金融规则的主体,也不具备协调各国金融政策、维护国家金融利益、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传播和及时获取相关金融政策信息的能力。因此,政府需要在实践中积累金融外交与参与国际金融事务的经验和能力。
政府在金融国际竞争力提升中的职能与策略选择
伴随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是一种必然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作为国际交往主体的政府需要提升参与国际金融领域竞争的意识,积极发挥职能,规划这一领域里的策略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政府金融职能主要是制订计划和实施计划,政府管理所有金融活动的全过程,是金融领域的全能型政府。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对外金融交往较少且交往对象有限,因此政府的对外金融职能只是少量的外贸和外援任务,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竞争与协作关系,也没有相应的政府职能。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经济日益国际化,并成为制造业大国。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再一次面临转型升级,金融业必将在这次历史性机遇中实现真正的国际化,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竞争形势。原有的金融强国和国际金融机构势必希望继续维护自身优势,对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存在疑虑。因此,政府需要发挥其国际协调功能,一方面增强中国金融业适应国际环境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各类沟通渠道增加国际金融界对中国的了解、认识,消除疑虑、增加共识,创造合作机会。所以我们认识到,新形势下中国政府的金融管理职能需要在国际化背景下做出相应调整。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的产业结构面临整体升级的历史性机遇。中国在传统制造业领域里的劳动力成本等优势会进一步减少,同时迎来了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机会。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既是金融业自身的内在要求,也适应了政府产业发展政策的引导方向,因此,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空间拓展理应得到政府的支持。这些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中国政府的国际金融竞争与协作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中国政府运用多种手段,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围绕提升中国金融国际竞争力的总体目标,从宏观领域的制度供给、规则制订、风险防范、货币地位提升到微观领域的金融产业集聚、金融机构国际化支持、金融人才培养等,全面发挥相应职能,帮助实现中国经济的再一次历史性跨越。
金融产业发展的制度供给与创新职能。作为最主要的金融制度供给者,政府的重要职能是供给和完善各项金融制度、理顺金融关系、维护金融秩序、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紧跟国际金融制度创新步伐,使金融机构在国内经营过程中即能感受和习惯国际化经营的真实制度氛围,从而培育熟悉国际竞争规则、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一流金融机构。
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订和国际金融政策协调的职能。政府应积极和主动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订、国际金融组织活动和对国际金融秩序的政策协调,能够在国际金融活动中更多地体现中国金融业的观念和优势,引导国际金融活动朝向有利于提升中国金融竞争力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使中国金融机构更好地适应国际金融规则,提高其竞争力水平。
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传播、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职能。经济安全涉及国家整体利益,必须由政府承担相应的职能。国际金融风险的传播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也是国家金融竞争力的风险因素。政府可以通过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金融风险产生与传播的信号,通过相应的金融管理措施阻断国际金融风险传播路径,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同时提高金融的抗风险能力,并使其成为中国金融竞争力的一种体现,增强国际经济界对中国金融的信心。
提升本国货币国际地位的职能。货币竞争力是国际金融竞争的核心内容之一,国际金融发展史也证明,伴随一国经济的增长,通过制度创新和政府的积极努力,其货币的国际竞争力也将随之提升。货币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因此,提升本国货币即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需要政府发挥国际竞争职能。政府可以通过多边与双边外交机会、政府间经济交往、国际经济组织活动、国际金融机构活动等多种途径,以政府的力量推动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创新、增加人民币结算规模、鼓励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以各种方式提高人民币的国际信用能力、国际支付结算能力、国际金融市场交易能力,增强人民币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综合竞争力。
营造国际金融产业集聚的职能。金融产业集聚能够产生金融规模经济效应和金融地域品牌等外部收益,能够较大幅度提升区域金融竞争力和最快速度形成金融产业优势,并且可以将这种优势辐射到国内其他地区,是提升中国金融整体竞争力的一条捷径。目前,随着一批新兴市场国家的逐步兴起,国际金融中心也面临一次整合,国际间也正悄然展开一场争取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争夺战。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经营和市场自发形成可能需要较长周期,而且有可能错过难得的历史机遇。政府可以在充分分析国际金融产业集聚规律和国内金融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在条件成熟的地区重点投入,利用国有金融机构优势地位,集中营造金融业集聚环境,吸引国际金融资本的更多投入,从而率先形成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区域。
支持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的职能。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是金融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趋势。由于对国外金融制度环境、企业制度和经营方式不熟悉,如同其他行业所遇到的问题一样,中国金融机构在在国际化过程中也将遭遇一个时期的不适应。政府可以在金融机构走出国门之前提供国外金融法规、制度、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在金融机构走出国门以后进行政府管制等方面协调配合,使他们尽快适应国际金融业的经营环境,缩短过渡期、降低金融机构国际化的前期成本。
国际金融竞争人才的培养和吸引职能。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金融行业发展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性金融机构更加依赖具有国际金融视野和能力的人才。金融人才的获得可以有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两种途径。培养既具有理论素质又具有实践经验的国际型金融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且需要较长时期,引进外部金融人才也需要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政策与工作生活环境。这些都是金融机构本身难以实现的,必须由政府制订和实施统一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再是单个国家的经济,政府的金融职能也就不再只是管理内部金融市场的对内职能,协调国际金融关系的对外金融职能越来越重要。政府的对外金融职能已不仅仅是简单外汇管理,更主要的是参与国际间金融领域的竞争与协作活动,是要通过政府职能的发挥提高国家整体金融竞争能力,在变化的国际金融环境中保持相应的金融竞争优势,并公平地获得国际金融协作的收益。
篇9
关键词:国际金融学,特色课程,教学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资本及其他要素流动日益自由化的时代,国际金融正经历着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国际金融领域的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金融机构越来越庞大,国际金融市场越来越完善,资本的国际流动越来越频繁,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效应越来越强,这些都使得国际金融的内容发生了或正在发生变化。在新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下,作为经济、金融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的《国际金融学》也应与时俱进,寻求符合时展要求的课程定位,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和研究国际金融学的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把该课程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
1、国际金融特色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国际金融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代国际金融的理论体系和内容。围绕教学目的,我们提出国际金融特色课程建设总体思路:处理好经典理论和前沿发展的关系,在基础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加大前沿性知识内容、案例讨论性内容和实践性内容,力争做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重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力争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辅助平台,力争实现全部课程资源上网,最终使国际金融学呈现出全面性、新颖性、前沿性和信息化的特色。
2、国际金融特色课程建设具体方案
(1)教学内容模块化
根据我国对外经济交易与往来的发展变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将国际金融基础知识与实务操作通过两大模块展现出来。其中,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国际收支、外汇和汇率、外汇管理与汇率制度、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货币体系等;实务操作模块包括外汇交易和外汇风险管理等。在实务操作部分,增加外汇交易模拟教学环节,增强学生未来从事相关国际金融业务的实际动手能力,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不但使教学实施具有整体性,而且还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的能力,即能够将国际金融基本知识在现实经济的企业、金融、投融资、服务与管理等实际岗位工作中直接运用。
(2)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
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适当增加校外专家讲座、案例教学、模拟交易等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丰富课堂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金融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国际金融实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塑造理论和应用兼备型人才。
针对国际金融基础知识模块的教学,可以灵活运用案例式教学。该种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过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师生、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互动,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1]。例如,《国际金融学》中有一节,讲述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引用“日元贬值对日本汽车业的影响”的案例,用以说明由于汇率变动影响日、美进出口,从而影响两国的贸易收支。为了讲清利率变动和外汇投机对汇率的影响,可以讲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案例。在讲述国际金融危机的内容时,可以例举 “2009年的迪拜债务危机”等,增强教学的现实感,提高学生的兴趣。除了针对某一知识点采用案例教学法,还可以针对多个知识点采用大案例教学法[2],即结合当前的经济和社会热点问题,选择选择一个能涵盖本节、本章或各个章节主要内容和知识要点的“大案例”,比如“美国次贷危机”,该案例涉及到美国的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金融创新等知识,通过该案例的讨论能使学生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达到融合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式教学也是理论知识讲授的有益补充。对于国际金融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我国外汇储备问题等,让同学们自行收集资料,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派代表上台讲演,然后由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提问,最后由教师评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针对国际金融实务模块,可以采用理论讲解与校内实验室模拟操作、校外实训基地参观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讲解让学生掌握国际金融实务的基本原理,形成理性认识;通过实验室模拟操作、校外实训基地参观考察等方式,模拟外汇交易、各类银行国际业务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使学生深入了解和熟练掌握远期外汇、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的交易方式、不同外汇风险的内容及其防范方法、以及各种不同用途的国际投融资方式的具体操作,为日后从事涉外金融及其他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学生对国际金融实务的感性认识。
(3)教学资源网络化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是90后,电脑、手机等网络通讯设备基本普及。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他们不再满足于书本知识,更渴求课本外知识。由于国际金融学知识体系广,内容多,完全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学习,为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我们将致力于互动式的网上教学系统建设,力争实现全部教学资源上网。第一,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发国际金融学网络资源平台。第二,组织教学团队开发本课程教学PPT 、案例库、习题集及其参考答案等相关或配套教学资料,并将这些教学资源放入教学网站中,实现资源共享。第三,对课程教学进行录像,并将教学录像公开在网站中,方便学生自学。第四,建立与本课程相关的视频链接,提供金融的主流网址,使比如一些专家学者就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访谈,耶鲁大学的相关内容的教学视频等等,通过这些视频或网站,可以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 Internet 及时了解国内外金融业的发展动态以及国际金融的最新信息,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知识面,帮助他们更深刻的理解现实国际金融活动。此外,还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师生互动、在线测试、论题研讨等。
3、结束语
经济金融的全球化、信息化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资金融通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使之凸显出时代特色,培育出满足现实需要的国际金融人才,尚需要深入探索。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资源等方面探讨了《国际金融学》特色课程建设,提出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实验模拟教学等)、教学资源网络化的构想,希望对国际金融人才培养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篇10
[ 关键词 ] 商务英语 国际金融 教学改革
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的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是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是英语教学适应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培养实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重大变革。正是基于商务英语的特殊任务与功能,对此专业开设的课程应该不同于常规的基础英语教学,本文从商务英语专业的《国际金融》这门课程所开设的目的意义和教学方法改革尝试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有助于商务英语的教学改革。
一、国际金融的教学目的的改革
国际金融课程在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的是不同于经济类专业的教学目的。首先,商务英语是一门应用型的边缘交叉学科,是以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涉及多门类、跨学科的交叉性综合体.是英语的一种重要功能变体,亦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商务英语的教学内容除语言知识外,还涉及文化、经济、贸易、金融、管理和法律等诸多方面。其“交叉性”,在于它只分别涉及上述各种有关学科的部分内容,而并不包括这些学科的全部内容,它只是上述学科部分内容的综合,而不是这些学科全部内容的总和。这种“交叉性”既表明它的独立性,即它是一种新的独立的学科,也表明它的综合性,既它与相关门类有多方面的错综和交叉。所以,商务英语的教学重心应是商务方向的英语,而不是商务专业知识本身。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第一所贸易专业高等院校―北京对外经贸学院(现为对外贸易大学)成立,商务英语的教学也从此正式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贸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外经贸已由过去的单一的对外贸易发展到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对外经济合作、对外技术合作、对外服务;对外贸易也由原来单一的货物贸易发展成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形成了“大经贸”格局。其次, 国际金融学的课程性质、教学要求一般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国际金融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经济学科,是世界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金融的形成以宏观经济的一定开放程度为前提。国际金融学关注的焦点是内外均衡的相互关系和外汇供求及相对价格―――汇率问题;在产出、就业等其他宏观经济目标既定的条件下,国际金融学研究的是外汇市场与国际收支均衡问题。“国际金融”课程的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涉外性。通过“国际金融”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金融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国际金融的一般原理;掌握远期、期货、期权等外汇业务、国际储备管理、利用外资等主要国际金融业务。本课程理论要求高,实践性较强。较高的外语水平对学好国际金融很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与国际金融业务与日俱增,虽然经济类专业也开设了国际金融这一专业,但是经济类专业注重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注重国际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根据我们的调查与信息反馈,经济类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出去后从事国际金融业务熟练准确,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业务能力,在国际金融业务的商务谈判中,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商务英语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应该更注重的是在实际操作中语言的形式与表达,当然,对于专业知识必须要有一个体系构架存在心中,对于国际金融业务的专有名词要懂得其含义与语言的表达,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对业务的实际操作掌握与运用。笔者对这门课程进行了多年的教学,其体会就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于金融业务的运用能力较弱,这与学生本身的素质也有关系,商务英语专业的生源是文科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国际金融这门课程在商务英语专业中的教学目的可以定位为国际金融业务的概念及理论的语言表达形式,实际业务操作的语言表达,而不再与业务的精通与娴熟。最后,教学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方案,教学计划的制订要反映
金融国际化、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市场化的要求,贯彻“实践、实际、实用”的原则,加强金融行业和学科的前瞻性研究。做到金融理论与金融应用相结合、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相结合、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对内金融与对外开放金融相结合、历史金融与现实金融相结合。突出强调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加强实践课教学,增强学生的实务操作与动手能力。
二、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方法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谈谈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1.选择内容新颖,合乎经济发展需要的教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经济活动中金融创新的速度也在加快。新的交易品种、新的交易规则不断充实和更新着《国际金融》教材的内容,时代的发展要求这门课程必须紧跟国际经济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经济活动。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的教材未能适应时代的这一要求,内容陈旧,一些新的国际金融理论、交易品种和交易规则并没有被充实到教材中。欧美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更新速度快,能够较好地适应现实的要求。虽然国内也出版了一部分欧美教材的中译本,但在教学中有两个缺陷。其一,这些中译本教材部分内容在翻译后晦涩难懂,未能达到“信”、“达”、“雅”的程度,没有真实再现原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给教学活动带来了障碍。其二,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中译本教材,难以培养学生熟练应用英语从事涉外经济活动的能力,学生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不高。因此,在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欧美英文版教材,同时应用双语教学是时代的要求。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国际全金融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国际金融课程学习中必须引入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1)在教学过程中开设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金融交易环境。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相关的软件,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购买这些软件,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可以模拟操作的平台。比如,随着银行利率的逐步降低,银行客户的理财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外汇买卖作为一种风险较小的投资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另外,在期货市场中进行投机以牟取利润的方法,也是一种新兴的投资途径,在我国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采用。正是在这种市场需求下,市场上存在很多完全涵盖了实际运行的期货、外汇交易系统功能的软件,如智盛系统等如果学校有条件买回这样的软件,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些软件的操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业务技能,以培养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素质。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学生素质体现为:经济知识缺乏,数学基础较薄。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应该结合当前的实际的经济形势,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比如讲授汇率这一张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课程,首先结合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讲授这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给世界各国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做出力保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2)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自汇改实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升值幅度逐渐加快。2008年4月10日,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人民币汇率开启了“6时代”的大门。2009年国际储备的进一步增高对经济的影响。(3) 由于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国内的一些媒体、财经类杂志都会报道一些与国际金融有关的信息。据调查,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发展中出现一些新的事件都是同学们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比如:1997年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问题。中国在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下可兑换,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在积极有序地推进。目前为鼓励资本的合理流动,政府推出了QDII、QFII的政策,媒体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很多。货币政策与中国房地产问题等一些热点话题学生们接触的比较多,所以他们很想通过对《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对上述内容行进一步的了解。这样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3.《国际金融》课程在本科学生中可以尝试采用双语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汇率含义和类型、国际货币制度、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部分时,英语的比重宜相对较大;而在讲授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国际风险管理、衍生工具交易、货币危机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部分时宜适当加大中文解释的比重。
4.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可以以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的形式讲述课程信息。此外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大量文字内容短时间内呈现在屏幕上,非常适宜于给学生在课堂上讲授国际金融的新理论、新动态。因此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可以很好的完成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
5.积极研究《国际金融》学科发展的新动向
《国际金融》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而且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金融活动也越来越频繁,遇到的国际金融问题也越来越多,如国际储备的管理问题、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问题、外债规模的管理问题、货币一体化问题、国际金融风险的防范问题等,这些都已成为《国际金融》学科研究的新课题。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将国际金融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到教学中去,这集中体现在对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更新上。如,随着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发展,欧盟国家如期推出了统一货币―――欧元,因此对于欧元的起源、稳定及未来发展的研究也就成为了国际金融学科的新课题,同样在教学中也及时增加了这部分内容。
6.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并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国际金融》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注重应用能力、运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注重模拟、实训、实践等环节的教学,培养好用、顶用、耐用的,面向一线的兼用型人才。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理想入手,以掌握方法论和创造性思维为主线,以知识、概念和理论为基石,采用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分析式、情景式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开设有关《国际金融》教学的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提高学生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总之,采取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金融这门课程应该采用多样化的理论课教学方法,在讲清经济金融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课堂提问、讨论、辩论等形式应占理论课教学课时的一定比例,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金融这门课程还可以改变单纯以闭卷笔试为主的理论课考试方式,适当增加口试、答辩、现场测试、操作演示等多种考试形式,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多种措施,激励教师和同学积极、主动参与教改,从根本上改变教改是少数人的事的认识。多数教师和学生并不了解教改的内容、目的和实施进程,不关心教改,从而影响教改成果质量和效果的状况。教师和学生是高校的两个主体,教改只有调动了这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达到教改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庆云: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