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本科专业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会本科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回首上世纪末,国家教育部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实现了大学的扩招。而作为承担着高校本科扩招任务1/3的三本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转型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强调了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且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的探索和试验,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努力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化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那么现阶段,我国已经具有丰沛的基础性会计人才资源,但是具备核心竞争力并且能够推动企业发展的高级精英型会计人才还是相当缺乏。在财政部颁发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裕创新、乐于奉献的会计人才队伍,确立我国会计人才竞争优势,建设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会计人才基础”。根据这一纲要,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基地,结合河南省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面提升会计人才队伍整体水平,那么对三本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则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针对三本院校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具体思路与方法
2013年人事部公布了第二季度的人才市场相关数据:职位整体供需比例达到了1∶2.01,而会计专业的职位需求所占比率达到了4.02%,同比上涨了0.52%。同时,随着河南省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吸引了大量省外以及外资企业进入中原市场,这就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扩招带来的人才饱和导致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迫切需要改革,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作为三本院校,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确立适合于三本院校发展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河南省最早建立的三本院校,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自建校以来就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在过去的十几年发展中,结合学院的办学理念凸显了学校的“两证多照”的办学特色。学院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结合自身的优势,在2003年又设立较有特色的涉外会计专业方向,来适应时展的步伐。但是由于学校办学历史较短,在培养人才方面还有所欠缺,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特别是会计这种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打造更为专业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1、现阶段师资队伍面临的基本问题
(1)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仅仅需要那些管钱记账的管家,而是需要能够帮助用人单位进行风险控制及获取利润的高素质会计管理人才。可是现在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高校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途径主要还是来源于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会计实战经验和理论基础。另外,会计教师队伍的能力不足体现在了教师本身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而不是指其职称和学历的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转变及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都有所提升,但是这教师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却丝毫没有改变,所以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无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特别是现在高校教师的引进一般都是来自于高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是博士研究生,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师资虽然接受过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丰富的会计实务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难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进而导致学生对于会计实务工作的理解偏差,致使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相脱节。
(2)教师缺少顶岗实习和进修培训机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实践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绝大部分的三本院校为了节省成本,教师承担的课程任务都比较重,并且为了职称的评定,教师还承担着专业建设和科研工作,这种超负荷的工作量,使教师每天忙于备课、授课、批改作业,研究课题和发表文章之中,导致很多教师无暇顾及自身实践的锻炼。另外加上三本院校大部分都是自收自支的模式,为了节省成本,学院大部分会选择一些极少的免费进修机会提供给教师。并且三本院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较弱,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顶岗的机会给教师进行实践,特别是保密性较强的会计岗位,更是难以给会计专业教师提供实习的机会。这种现象影响了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3)教师教龄较短,人才流失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三本院校的师资构成一般都是由少量退休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兼职教师和大量的年龄普遍偏低的专职教师构成。缺少中间层次的骨干教师。并且年龄较轻的教师一般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方法培训,缺乏教学经验。这样的师资队伍系统知识结构不完善,整体知识的覆盖面较小,从而导致较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三本院校经费不足,不能像公办院校为教师提供大量的科研经费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流失一些引进的能力较强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这种情况对学生和学院的发展都是极大的损失。
2、打造专业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具体方法
(1)建立校内企业,提升教师实践技能。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具有一支专业性较强的高素质教师团队无疑是学院稳步发展的坚实力量。要想提升教师本身的实践技能,单纯依靠企业提供兼职的工作岗位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作为会计这个特殊的职位,保密性强的特点局限了教师到企业顶岗的真实意义。那么作为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高校就要主动出击,自己创建一个以委托为需求的记账公司,实现真正的实践。这样既可以为学院赢取利润,又能让老师和学生得到真正的实践锻炼,从而使教师真正融入到企业管理当中,培养和提升了会计教师财会岗位的职业技能。
(2)加强教师进修培训机制。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来说,只有知识不断地更新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作为会计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相当快。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特色办学,创新教育,学校就必须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鼓励教师走出去,到国内外的重点院校进行进修或是做访问学者,提升教师自身的国际化意识,开阔视野,从而完善教师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自己多参与能够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的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性的比赛,给予那些有突出表现的教师物资和精神奖励。再次,定时邀请地方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到学校给教师进行整体培训,讲解最新的财税政策及改革方案解读,使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始终保持在最前沿。
(3)完善考核体系,引进人才,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稳定的师资队伍对学校的发展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教师进步的催化剂。很多学校现在运用的都是学生评价体系,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评价是不客观的。因为学生的评价有时候会产生偏差,所以还应该在教学评价当中增添教师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真正的从这种评价体系中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进步。其次,还要积极地引进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高学历并且在企事业单位有工作经验的教师,并且要想留住这些不可多得的人才必须从薪金待遇和科研环境两个方面建立激励机制,从而为学校的教师队伍稳定奠定基础。第三,实行老带新的教师培养模式,快速使新进的年轻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适应教学岗位。例如,岗位竞争和奖罚并举就是鞭策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素质的有效手段。
(二)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的任务定位就指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那么作为三本院校,既没有公办院校雄厚的资金支持,也没有优质的学生生源,要想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就必须适时的进行创新,大胆改革,办出特色。
1、三本院校会计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现状分析。三本院校不同于公办院校,发展的历史较短,缺乏办学经验,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应三本院校的教育模式。大部分三本院校是为了承接本科扩招的任务,根据社会热门岗位的需要来开设专业方向,并没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和实地调研。并且相当一部分的三本院校对市场的需求缺乏调查分析,对自身的办学模式不能准确定位,基本上都是照抄照搬一本二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导致了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轨,和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生源质量的不同,让其接受同样的知识能力也会不同。所以,这就要求制定切合于三本院校学生的培养计划时,务必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参考。
2、逐步改革现有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改革应从教学观念改革为出发点,观念改革就是要提倡在教学中使用新的科学技术工具,丰富教学手段,大胆创新,因地制宜,主动创造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将原来枯燥的课程变得丰富有趣。大学教育重在能力的培养,包括适应会计工作未来发展动向的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面对新情况把握思考方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会计教育中培养会计本科毕业生一个思路清晰的会计头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程体系设置。传统的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是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共同构成,其中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占据了整个课程的大部分,这样以来,培养的学生就变成了统一的标准化学生,没有完全体现每个学生的特点,也是不适合现在社会需要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以社会需要为导向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突出动手能力,有自由组合空间的课程体系。具体改革措施为:第一,完全学分制,充分发挥选修课作用。学生在大学四年必须修够一定的学分才准许毕业。四年当中除了公共基础课外,其他课程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学习能力选取一定的课程进行学习;第二,加大实践类课程。由于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就成为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关键。然而,现阶段大部分院校都已经意识到实践在会计教学中的重要性,纷纷开设了会计实验课,但是大部分都是拘于形式,在理论课的基础上,去做一些检验性的实验。那么要想打破这一局面,我们就要大胆改革,让会计实验课程从学生一进入校门就开始体验,并伴随着理论课的学习难度慢慢加深,进而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之后,能从整体上系统了解整个会计工作的详细流程;第三,校外实践课程纳入考试范围。现阶段的大学生校外实习一般都流于形式,甚至形成了变向放假的惯例。那么要想从根本上改革这样的现状,学校必须加大监督力度,给学生提供一个实习的机会。结合校内企业的开办,可以让学生分批次到校内企业实习,学校雇佣这些学生进行利润的创造,并且给予一定的报酬,激发学生实习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考核成绩。这样学校既可以节省成本创造效益,又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
(2)多样化人才培养。特色办学是这次《教育改革纲要》中提出的突出的亮点。想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培养有自己特色的多样化人才。一本院校一般培养的都是学术研究型人才,二本院校院校培养学术与应用型人才,职业类院校则培养技能型人才,那么作为三本院校,要按照本科规格,办学定位为教学型大学,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培养应用型的人才。那么根据这一定为,我们应该建立一套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体现在:一是因材施教,因用而设。在进行教学改革时,还应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差异,体现多样化,注重个体化培养。同时,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三本院校尤其应该关注地方经济,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把根牢牢扎在地方,这是三本院校办出特色的保障,也是三本院校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空间。比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中原经济区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中原地区,这就要求会计人才必须具备国际视野。所以,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要精通会计理财和金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了解国际商业规则、国际会计准则等国际通行惯例,所以可以设立涉外会计方向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二是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结合课程设置的完全学分制,要求学校必须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会计作为应用型的一门学科,单纯的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会计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取更新的资料。比如,完全学分制实施以后,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在线请教老师进行答疑,这样就可以避免面对面授课方式的局限性。
主要参考文献:
[1]胥兴军.论新准则下的会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
[2]马玉珍.中国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
[3]李林秋,万俊敏.对高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J].师资,2012.6.
[4]张兰芳,田启川.对三本院校人才培养的分析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9.
[5]周佩,章道云.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教育教育学论坛,2012.10B.
篇2
关键词:企业数字化;职业本科;财会类;人才培养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被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商业模式所颠覆。在2021年3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实体经济与新一代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王坚在《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一文中指出企业所管理数据的规模、种类和复杂程度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工业领域进入了以工业互联网和万物互联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化管理相比较,管理的策略以及数据价值的利用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洞见转为先见,并基于大数据智能和知识进行决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合,使得财务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本科培养面向行业岗位群(职业群),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必然要与行业需求和企业需求对接,所以基于企业数字化背景,本文探讨了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的在于:一是研究人才培养的思路,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二是进行课程的建设研究,分析现状,提出建议;三是对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的建设进行研究,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提出科学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行业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教育部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依靠主要产业,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以此为基础培养人才。基于此,本文围绕行业、职业以及岗位群分析构建“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三方共育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现企业、学校、兄弟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一是职业本科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对接,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的实训室、工作室,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有效实现与企业岗位之间的对接。三是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中,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师、教材、教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合作院校进行充分论证,参照国家专业标准,分析财会类专业对应的行业,细分面向的职业以及岗位(群),并分解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或普适性工作任务,总结其所需要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从而针对此能力开设课程,最终形成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内容由实操型转变为实战型,可以有效实现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对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实现“岗课赛证”深度融合
财会类专业与众多职业岗位需求关联紧密,因此,要从实际工作岗位对财会人员的需求出发,对接行业、岗位,理清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与“1+X”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之间的关系,改革培养财会专业人员职业核心能力的路径,真正实现“岗课赛证”融合。见图1。基于岗位设置课程,并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技能大赛纳入课程体系。一是梳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的课程,并将其内容纳入相关课程,如财会类专业的“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可以将初级的内容纳入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基础、出纳实务课程;将中级证书在初级证书基础上增加的内容纳入纳税申报实务;将高级证书的内容纳入到大数据分析类的课程和财务管理、纳税筹划课程。二是将技能竞赛内容梳理后纳入对应的课程,并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如将智能财税大赛与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在校级竞赛训练时,以相关课程的上课内容为主,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为省级竞赛选拔了选手。在省赛训练队成立之后,学生将进入到中级证书内容的学习,此时学生仍然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竞赛知识,并在课后进行针对大赛的重点辅导,真正体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结合”的育人理念,也符合大赛精神。将竞赛内容纳入课程惠及每一位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三是将竞赛中体现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与日常教学结合,相互促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达到了思政育人的目的。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
一、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将相关大数据和智能化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也是目前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的难点之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会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审计核算、经济前景预测、资产评估预测、参与会计管理决策和规划、运营风险防范及企业重大事项预测等。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将导致传统的会计核算、科目汇总、账目登记、报表编制被完全或部分取代,会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升,会计从业人员减少,会计就业岗位的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在教学方面,就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培养财会类专业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跨专业学习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得财会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立体化,这必然要求高校在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知识。基于此现状,本文认为应该建设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尽管高校已经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如何融入会计课程体系中做出了初步的探讨和实施,如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加入大数据、RPA等;各教育类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发了一些相关课程,但仍存在软件平台繁多、内容融合深度不够,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所以目前尚未有企业数字化背景下,针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相对完善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三、解决措施
成立专家委员会专门研讨相关课程的设立、开发。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两次邀请正保网中网集团专家,共同研讨职业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大数据财务课程建设、“1+X”证书课证融通、会计技能竞赛课赛融通等问题。开发相关专业课程,如开发大数据财务初级、智能财务中级、高级数据挖掘课程、Python数据挖掘与分析等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并建立相应的实训课,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如财务共享实训、财务数字化实训、智能财税实训等课程。此外,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教材的编写,有了课程就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教材。教材的编制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三教”改革其中之一,因此,应鼓励校企共同开发教材,使其最大程度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相匹配。
四、课程体系建设意见
职业教育本科财会类专业应该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会计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岗位能力课程、职业进阶课程四大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其主要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基础学科的工具方法,旨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二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岗课赛证”的融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使其知识体系系统化。三是岗位能力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与行业、岗位对接,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形成实训类课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训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四是职业进阶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跨专业学习的能力和职业的迁移能力。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
一、师资队伍建设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入,新技术的引入必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升级,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根据职业本科院校双师素质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队伍建设对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校企合作双方通过互聘制度实现身份的互换,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二是以赛促教,专业教师参与各类技能大赛的指导或参加技能大赛,如智能财税技能大赛重点关注“财税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新专业建设与数字化改造,教师通过参与指导大赛,可以提升其对数字化财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三是参加各类培训、进修,教师应积极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四是学历再提升,职业本科院校一般是由之前高职高专院校升本之后形成,其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普遍以研究生居多。但作为职业本科学校,这样的教师学历结构已不能满足职业本科发展的需要,所以应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学历再提升,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搭建多元实践教学平台,并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培养财会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如成立以合作企业为依托的工作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将专业课程知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对接企业岗位标准,将专业知识与单项实训内容融合、将教室与实训室融合、将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融合,有效衔接学生就业实习。同时,将技能大赛平台与日常实践教学平台融合,精确地将技能大赛平台模块拆分到各实训课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此外,通过企业实习,搭建真实的实战战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而促进职业本科院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本文从培养思路、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成效。作者简介:袁文娟(1985—),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会方向。
参考文献
[1]孔祥宏.基于数字化、共享化背景下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煤炭,2021,47(02):41-45.
[2]刘检华,李坤平,庄存波,张雷.大数据时代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内涵与技术体系[J/OL].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20[2022-06-24].
[3]侯正施.职业本科AI+会计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研究—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4).
[4]王坚.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J].上海信息化,2018(12):16-19.
篇3
(安徽新华学院 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摘 要: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剖析了财务管理专业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模块化教学的成功经验,按照宏观、中观、微观的基本结构,重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并根据岗位群的特点确定能力结构,构建细化的教学模块并进行模块描述.最后探析了实施模块化课程需要具备的条件,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模块化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62-04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3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3jyxm263);2013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EIA130419);安徽新华学院2013重点教研项目(2013jy004)
随着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其中,培养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应用型人才是企业、社会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希望[1].应用型本科人才明显区别于学术型人才,突出“应用”,知识结构具有时代性、应用性和复合性,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备专业岗位所需的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扎根于社会,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
中国高等教育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但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仍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政策层面和理念层面上,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及其教学方法的运用是需要我们集中精力给予解决的关键问题[3].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已创建了较为成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其模块化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是值得我们大力借鉴的经验之一[4];构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块”,形成面向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单元(即教学模块),这些模块可以围绕特定的能力培养而进行有机组合,一项专业能力的培养可由一个或若干个教学模块来实现,模块对应的能力培养环节连贯递进,为校际间的学分互认提供了可能.因此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H成功经验,推行模块化教学体系,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行方法[5].
1 财务管理专业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专业是我国开设高校最多的专业之一,人才需求量大,应用实践性强.但从国内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际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来看,与岗位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H成功经验,推行模块化教学体系改革,是加快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4].
1.1 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取决于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线,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的实现.模块化教学体系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模块”,取代传统教学体系的“课程”[6].“模块”是特定能力的培养与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可以方便的重组,教学内容不重复,培养环节连贯递进,能灵活有效地支持模块互换与学分互认.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已成为一种国际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范例,和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因而推行模块化教学体系是解决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较好的途径.
1.2 以学科为主的现有课程体系不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很多高校中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过多过细,直接导致基础课的设置薄弱,而财务管理活动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与技能,也需要专业外的锻炼与应用;但在这方面的课程设置明显不足,体系臃肿,内容界定不清,课程之间系统性差,尤其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
1.3 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的需要
财务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软件和硬件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一方面是学校对实验室硬件软件投入不足,另一方校企合作力度不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流于形式.从调研的高校来看,财务管理专业由于各方原因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薄弱,而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具备工程师职业技能,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需要进行课程模块化改革,注重能力培养.
2 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结构合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模块化课程发挥应有作用的必要保证,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模块化课程中的模块设计,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拟将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成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模块层次[1],每个“微观模块”都对应不同的“能力要素”,将这些若干个“微观模块”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环环相扣”的原则进行排列,组合成“中观、宏观模块”,最后形成整个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框架方案.
2.1 宏观模块
宏观模块是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统领和指导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并围绕特定专业方向合理设计教学方案.综合来看,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以由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应用能力模块三个宏观模块组成.基本素质模块包括公共基础模块、素质教育模块、生涯教育模块及公共选修模块等,主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人际交往能力;专业基础模块包括专业理论模块、基本实践技能模块、专业选修模块,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行业或职业的基本技能和素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应用能力模块是按照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设计专业核心模块、综合实验模块、毕业实习模块、毕业论文(设计)模块等,注重学生综合实习实训能力的提高,直接面向工作岗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2.2 中观模块
整个模块化体系的核心是中观模块,它不仅是宏观模块设计的基础,还统领各个微观模块.中观模块设计的依据是能力要素,通过调研和分析,依据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对职业岗位群所作的知识要求,按照适度的原则设计微观模块,若干个微观模块组成一个中观模块.财务管理的过程包括资金筹集、资金的投入、资金的营运、收益的分配等,相应的岗位群有资金管理岗位、资产管理岗位、成本管理岗位、投资管理岗位、财务分析岗位、理财规划岗位、财务咨询、税务与筹划岗位等;根据每个岗位群的特点,分解出38个专业能力要素,相应的构建出38个模块;最终按照系统性、关联性的要求,设计出9个中观模块.
2.3 微观模块
微观模块是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与能力要素一一对应,不同的“能力要素”可以封装成具体的“教学模块”.例如,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能力模块是由涵盖财务观念及财务制度设计能力、会计核算能力、预算与成本管理能力、投融资分析决策能力、税务与筹划能力、内部审计监督能力、职业素质修养能力7个基本能力构成;而这7个基本能力又分解出财务观念Ⅰ、财务制度设计Ⅱ、财务核算基础Ⅰ、财务核算基础Ⅱ等27个能力要素,分别对应财务规划基础、财务制度设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等27个微观模块.在组建微观模块时,要做到模块规模大小适中,设计合理,可以方便的组织教学;参照德国的经验,模块大小一般是2-4-6周学时或是3-6-12学分,尽量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
3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
3.1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参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确定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建设对财务人才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财务核算、资金管理能力,有较强的财务管理专业技能和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2 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群
通过对国内尤其是安徽省的大中型企业财务管理岗位需求的广泛调研,发现财务管理专业的岗位群贯穿于资本筹集、资金投入、资金回收的资金运动全过程,在资金筹集、资金投入、营运资金管理等资金活动的各个阶段都有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对应的专业能力岗位如图1所示.
3.3 根据岗位群的特点确定能力结构
通过调研分析,结合企业行业的需求,剖析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规格与岗位群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将抽象的专业能力具体化为相应的能力要素,优化组合后形成能力模块.财务管理专业归纳出的能力模块设为两大类九种:一是基础能力模块,包括理财理念及思维能力、会计业务核算能力、投资决策与分析能力、税务筹划与规划能力、资金筹集与资本运作能力、内部审计与监督能力和职业素质修养能力,如图2所示;主要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设计思维和造型能力,训练学生掌握理财规划的流程和方法、在会计核算与监督中考虑诸多理财技术因素包括核算、预算、投资决策、税务筹划等.二是实践能力模块,包括业务核算实践能力模块和理财规划实践能力模块,如图3所示;会计核算实践能力模块可以针对地方经济建设、根据企业需求动态变化而灵活设置,比如针对安徽省大中型企业发展情况可以制定业务核算模块和全面预算模块等;理财规划实践能力模块可以根据学生就业需求而灵活设置.
3.4 基于能力模块构建细化的教学模块
通过对七个“能力大模块”的分析,确定不同模块的具体能力要素间的关系,然后将大的能力模块分解成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小模块”,即基本的教学单元(教学模块),具体见图4、图5.
3.5 制定模块描述
模块描述是教学的基本资料,教师可以作为教学的依据,学生依此了解学习内容、选定学习模块,更是学分和考试成绩认定的一个重要依据.模块描述一般涵盖四块内容:一是模块名称;模块名称应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让人一看就知道学习这一模块后,能掌握哪些知识、能力和素质.二是模块说明;阐述模块的作用、模块的性质、规模大小(学时、学分)、水平等级、开课学期、授课教师等.三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主要描述教学目标即应获得的能力、教学内容和参考书目等.四是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规定采用的教与学的方法,成绩如何考核等.
4 模块化课程教学实施的保障
4.1 建立模块化课程市场
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模块化课程市场的发展,并在管理中遵循“市场”的规则,是推行模块化课程的必要条件.模块化课程市场的“商品”是模块化课程,用以交换的“货币”是学分,教学双方在该市场可以自由地进行“商品”的“买卖”.教师作为卖主开发出能满足学生需要的的模块化课程即“商品”,学生作为买主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购买”.模块化课程市场越发达,学生选择的余地越大,买卖双方的积极性就越高,也就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越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4.2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模块化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最大的难题就是教师是否胜任模块化综合教学.长期以来,教师都是以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来组织教学内容,形成了惯用的教学模式.实施模块化课程后,要以职业或行业所需的知识、技术或技能来组织教学内容,会给现有教师带来极大的不适应.因此,模块化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能力体系教育和提升;其次是提高教师的模块化综合教学能力,提升教师具体岗位实践操作技能.鼓励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岗位轮岗实践,充分了解当前企业的具体任务,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
4.3 改革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
模块化课程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采用实物模拟、情境法、身份置换法、案例教学、小组竞赛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手段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从现场拍摄的图片及精彩的教学视频及时呈现给学生,将企业实际的案例和实际使用的理财工具真实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仍能通过较为直观的形式接触到真实过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考核方法的改革:一是改变考核主体,模块化课程考核主体应该由学校、社会、企业、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互评相结合;二是考试手段要多元化,改变传统的试卷考试为试卷考试、业务模拟、口试、方案设计与评价、答辩等多种手段,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4.4 加强教材建设
模块化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传统的学科知识教材已无法满足需要.必须开发一套供各模块需要的体现能力结构的教材,模块化课程教材开发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与校企合作联合开发教材,吸纳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参与教材开发,使实践教学符合企业实际,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经验,构建了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对实施模块化课程体系所需具备的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的改革与研究,发现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财务能力,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基础能力模块后开设各岗位群对应的实际应用能力模块,使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能力强劲.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实施模块化课程教学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在今后的推行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进一步完善符合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模式,更好地服务于财务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谷曼.材料成型类专业模块化课程建设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2(3):89-92.
〔2〕袁瞽,许强,王晓峰,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一借鉴德国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4):56-65.
〔3〕杨幽红.能力导向的工科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00-103.
〔4〕曹中红,魏朱宝.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重构——合肥学院会计专业模块化改革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4):61-65.
篇4
关键词:学习倦怠财会专业本科生
一、引言
学习倦怠指学生对学校课程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以而为之时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财会专业作为专业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一类专业,在大多数院校都有开设,每年也有许多非财会专业学生纷纷考取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从而进军会计行业,所以社会上对于财会类人才的需求总体上呈供大于求的态势,但很多企业却仍然急需高素质的财会人员,因此,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迫在眉睫。学习倦怠是反映大学生积极和消极学习心理的重要综合指标,了解当前财会专业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现状,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通过对河北科技学院财会专业大学生的调查,以期了解当前财会专业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方面的状况,从而为高校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提供指导性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河北科技学院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在校本科生为被试,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51个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251份。251名被试者中,男生61人,女生191人;大一学生51人,大二76人,大三71人,大四53人;农村籍学生161人,乡镇籍12人,县城及县级市籍45人,县级以上城市级33人;独生子女50人,非独生子女201人。
2.研究工具。本项研究以连榕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为测量工具,包含20个题项,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个等级分别赋予1-5分,分值越高表明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越严重。量表中的20个题项可分为3个维度:(1)情绪低落,反映学生因不能很好处理学习中的问题与要求,表现出沮丧、缺乏兴趣、过度疲劳等情绪反应;(2)行为不当,反映学生因厌倦学习而表现出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不交作业等行为特征;(3)成就感低,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低成就感、低胜任感的感受。
3.数据分析方法。将调研得来的数据整理后,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统计、两独立样本均值差异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比较采用Scheffe方法。
三、研究结果
1.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总体水平。财会专业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及各维度得分情况如下表表1所示。由于问卷采用5级计分,所以参照值取中值3(即“不确定/说不清楚”之水平)。分析结果显示,学习倦怠方面,财会专业专业本科生整体学习倦怠及其成就感低维度得分均值均低于中值水平,介于2.9-3之间,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低落维度得分均值低于中值水平,为2.879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不当维度高于中值水平,达3.17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结果表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倦怠倾向,且缺乏成就感,行为不当较为严重,有较多的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现象,但学生情绪低落不是很明显,能较好地处理学习中遇到问题与要求,并能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情绪。
2.财会专业本科生学习倦怠各维度在不同人口统计因素下的差异分析。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比较发现,大三学生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和情绪低落、成就感低两个维度得分最高,大二学生行为不当维度得分最高。经scheffe两两比较,大一学生与大三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年级,大三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较为严重,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有研究表明,大学三年级存在一个情绪智力的低潮期,大三学生在经历了大一的懵懂,大二的成熟后逐渐开始对学习、校园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他们感到困惑、迷茫、产生失望感、导致情绪消极低落。见表4。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财会专业本科生整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且成就感较低,行为不当严重。针对这种状况,特提出以下建议。
1.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调查显示,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倦怠、成就感低低等特征大部分由于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产品的影响。手机给大学生提供了开拓视野、了解各种动态的平台,同时也使学生对手机产生了过度依赖。目前,学生课上玩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再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无法超越手机对学生的吸引力,更何况大部分专业课程都相对枯燥。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已经远远超过学习对他们的吸引力,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模式。比如引入项目教学法等。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提倡以学生为主导,为学生设置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立刻应用于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看到了学习的目标,就有了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学生解决问题后会有成就感,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2.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真正把企业所遇到的财会问题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看到未来自己所从事岗位的工作内容,在工作中会用到的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清楚的认识,目标确定,不再茫然。同时,实现校企合作。学生在学校进行一段时间理论学习后,到企业去实践一段时间,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的的欠缺,就又会有学习动力,回校后会更加努力认真地学习。
总之,财会专业本科生均对所学专业比较认可,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提高学习动力及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出优秀的财会人员。
参考文献:
[1]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2):293-296.
[2]连榕, 杨丽娴, 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 632-636.
[3]李正华,莫婷,严婷婷,颜久,孙傲.手机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某高校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3,29:158-159.
[4]谷冠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承诺状况分析—以河北大学为例.[G]河北大学学报,2012.
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立体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79-02
众所周知,财务与会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有财务活动都以会计活动为基础。会计的操作性决定了会计的实践教学在会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财务管理则更具有操作性和实务性,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尤其是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
一、我国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从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以来,已有一大批院校先后设立了“财务管理”专业,此时我国教育界才开始以会计实践教学为基础探索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基本上都是以会计实践教学为主,只有少量财务管理专业方面的实训实践教学,既没有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体系,也没有比较定型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材体系。总的来说,不太理想,这除了人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自身不足等原因外,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实践教学不成体系或是体系设置不够合理。首先,实践教学不成体系,难以体现专业特色。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包括单项实验、综合实验、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是实践教学整体系统性不强,各环节缺乏有效的衔接,不能很好地实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综合培养目标。例如,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多为各专业课程分别设置的考查财务管理某一环节知识运用的单项实验,综合实验项目缺乏,综合实验内容经常与会计专业雷同。其次,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如: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专业课所占比重过大,课程之间重复较多,而且跨学科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决策能力。
2.实践教学环境和可用资源相当薄弱。首先,国内高校单独建立财务管理实训室也是近两年才起步的,许多高校的这一块还是空白,这使该专业的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也没有见识过财务管理软件,到实际工作中一筹莫展;同时,由于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往往出现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环节的课程予以搁浅。其次,校外实习基地缺乏,且不够重视。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企业的财务决策或盈利情况、税收状况等均涉及商业秘密,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财务专业实习的学生,更不愿意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建立实习基地。有些单位即使提供了实习机会,也仅仅是让学生简单地了解财务部门机构设置和生产业务流程等参观实习,很难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3.教学方法和实习形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财务管理是一门“技巧性”非常强的学科,而财务管理技巧的培养,更需要对知识的应用、发挥和创新。而大部分高校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以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考试时以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和选择题替代分析性问题。实际上财务管理的是复杂的人力关系,财务管理及其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性问题所必需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二、从人才市场需求和财务管理岗位能力的要求出发,建立“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计划体系。
培养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是应用型本科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面向实业与实务界培养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应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从整体上策划实践教学计划,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而首要的是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制订,充分认识环境对财务管理教育的影响,以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以财务管理岗位能力为主线,按照社会市场经济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和对财务管理岗位的要求,采取相互结合的办法,统筹安排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时间和内容,制定“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计划体系。
1.充分认识财务管理专业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各种环境的变化势必会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内容和时间的变化,尤其是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加入WTO后,财务管理专业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当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同时也促使我国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在多层次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订出更加科学完整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培养出更多的懂理论、熟实务的国际型高级财务管理人才。
2.以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以财务管理岗位能力为主线,从实践教学的专业层次上,采取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三个层次的实训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逐步递进实施的,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偶有交叉,这种结合既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和操作技能,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一层次:基础实训一般在第二学年进行,主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进行会计基础知识和财务管理基本知识的实训;第二层次:专业实训一般在第三学年进行,主要针对该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或专业知识点进行专项实训,以求完全掌握财务管理各个环节和该专业各方向的操作程序、技巧和方法,全面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财务软件处理财务管理业务,使学生掌握从事本岗位工作的能力;第三层次:综合实训一般在第四学年进行,主要针对学生的就业,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也可尝试采用“2+1+1”的倒置式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提前零距离接触专业岗位,既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还能增强学生待人处事的能力。
3.根据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了弥补实践教学环境和资源的不足,从实践教学的空间上,采取基础应用性校内实践教学和专业综合性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这种结合方式能有效弥补各自的不足,既能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础应用性校内实践教学在学校内开展,既包括在普通教室或多媒体教室的课内实训,也包括在专业模拟实验室的课程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每门专业课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应该开设实验课,实验课可以随课程的讲授随堂实验,也可以安排在期末集中单独实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综合性校外实践教学在校外开展,通过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进行,是学生学完所有专业知识之后进行的一次综合训练,专业综合模块所涉及的实验内容必须全面,包括专业领域里涉及的各方面知识,如资金筹集、会计核算、成本计算、报表分析、资金营运、风险投资等内容。由于综合实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工作量较大,因此应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进行,实践的时间相应长一些,一般最少要两个月左右,或者穿插于整个学期来完成。
4.从实践教学的时间上,既要统筹安排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时间,同时也要灵活采用短期假期实践和课内实训与长期的专业实习实践相结合。
众所周知,会计师事务所与税务师事务所实训效果好,是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首选,但实际可训的时间较短,能接纳的实习生毕竟有限,这样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实训学生经专业老师短训,获得审计与理财的实战技能,随队以“注册会计师”身份顶岗开展审计工作,全程零距离地接触各类企业账务处理与理财实务;另一方面,各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开办“两所”,成立财务、管理等咨询公司,这既符合国家教育改革政策,又可以提高高校老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在正常的教学时间里,则按照教学计划,有序安排学生进行不少于三个月的专业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向大型企业进军,尤其是与设有单独的财务机构,专门从事筹资、融资、投资等业务的大公司联合,与专业化的财务咨询公司、证券公司等共建,为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在校内尽力建造综合实验室、证券投资模拟实验室、沙盘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等,以此作为理财实训的重要补充。
综上所述,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以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以财务管理岗位能力为主线,从层次上看包括初级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从时间上看包括短期实践和长期实践,从空间上看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采用相互结合、取长补短的方式,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计划体系,这是实现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阴丽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考[J].会计之友,2010,(3):124-125.
[2]李炜.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10,(7):111-112.
篇6
【关键词】 应用型;财务管理;师资队伍;教师素质
一、引言
笔者通过文献搜索引擎,输入“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词,均没有查到关于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文章,主要是研究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文章。
而对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对国外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经验借鉴,如王征(2008)对美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特色进行了研究;罗建生(2007)中美两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比较研究。二是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如黄长喜(2007)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一文中对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拓宽教师的来源渠道,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构建现代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建设和学术规范建设,大力推进高校的对外合作与交流等教师队伍建设措施;张爱华(2008)对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途径进行了探索,认为地方高校教师到政府、企业挂职锻炼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条途径,对地方高校教师到政府企业挂职锻炼的必要性、作用和途径进行了阐述;霍宝柱(2009)等人对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和管理进行探讨。
从文献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来看,主要从宏观角度研究一个国家和一个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而针对某个专业,特别是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群体的特殊性而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研究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师应具备的胜任力要求,分析现行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高效教师队伍经验,提出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胜任力要求
由于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其专业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要求有一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除具有一般教师具有的素质,如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很强的教学效能感、良好的人际技巧与沟通能力、广博的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外,还应具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
(一)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由于知识在不断更新,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出现,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环境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作为教师既担负传授知识的重任,也负责培养学生思维习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自己应具有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这种意识,为今后在工作和学习中适应环境的变化奠定基础。
(二)具有很强的教学效能感
所谓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教学作的主观推测和判断。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相信自己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成才,便会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努力工作;效能感高的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会注意总结各方面的经验,不断学习有关的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在工作时会信心十足,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往往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则相反。因此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
(三)应具有广博的知识
首先,应具有系统的大学教学理论和技巧。教学理论包括大学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等,使教师能很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及教育的一般规律,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应具有系统的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会计学科涉及的领域较多,相关的学科业较多,如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技术经济学、生产管理、战略管理、金融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的知识。因此,一名优秀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应对这些领域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应具有系统的会计和财务管理知识。
(四)具有良好的人际技巧与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指与别人进行有效信息交流并促使别人认同而采取行动的能力。沟通是门艺术,需要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高的情商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若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影响力降低,就不能与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教学效果会降低;若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不能很好地传达课程内容信息,也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五)丰富的科研经验和能力
教师在科研工作中既能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也能创造新的知识;既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能使自己更加充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因此,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要成为新的财务理论、财务管理方法的实践者和研究者。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不断进行研究与探索,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
(六)具有丰富的财会工作经验
会计或财务管理工作同其他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一样,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也具有艺术性,实际工作比财会理论要复杂得多,只有权变并创造性地应用财会理论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会计和财务管理中的具体问题。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如果没有相关实际工作经验,就很难准确理解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很难处理该学科理论与实际的差别,很难做到抓住课程教学重点而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同时,在教学中很难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也难以让学生正确理解该学科中的主要内容,不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一)加大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引进力度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除了与入职后的培训有关外,与入职前的素质有关。我国的高校教师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高校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整体素质。
1.加大宣传力度。学校应通过网站宣传,提升学校的形象,同时利用人才市场招聘人才的机会,宣传学校,利用到大学招聘的机会进行宣传,让人才对学校的人文环境、人事制度、相关待遇、发展前景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2.多渠道引进人才。原来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大学研究生,使得财会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思维容易同化,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人才。高校应尽量拓宽人才渠道,除了大学研究生以外,可向社会招聘,引进具有较高学历且具有丰富财会经验的政府、企业的高级人才到大学任教,这样的好处是可大大改善现有财务管理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
3.加强招聘过程管理。在招聘前,人事部门应组织制定财务管理本科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胜任能力标准,为招聘选拔提供依据;在招聘过程中,组织专家进行面试、试讲等,客观评价应聘者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充分考虑本单位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严格按照标准科学地选聘符合要求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
4.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由于财会类人才在市场上较为稀缺,地方本科院校的现有薪酬制度难以吸引优秀的财会人才到大学任教,学校应在市场调查基础上,根据该类人才的市场薪酬情况,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以吸引优秀的财会人才到学校任教。
(二)加大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培训力度
1.加强新教师上岗前培训。新进财务管理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但一般是非师范专业的研究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训练,对教学理论、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不熟悉。因此,在新教师开始从事教学前进行系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规律、学生心理、教学方法、科研方法、学校相关制度的培训,使新教师基本掌握教学方法或技巧。
2.注意教师知识更新培训。地方性高校一般地处偏僻,远离学术中心,财务管理教师知识的更新尤其重要。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课程进修、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习(攻读学位)、外出考察、参加专业论坛等方式,使教师能随时了解本领域的最新动态,拓展视野,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鼓励教师到政府、企事业财务部门兼职或挂职锻炼。笔者通过文献资料了解到,西方国家商学院教师大多来自于企业,国际上著名的管理学科教授多半具有丰富的企业高层管理经验。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到政府、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或证券投资部门工作,可以积累实际经验,提高创新能力,对实际会计、财务工作程序、工作内容、人员素质要求有较深入了解,对财务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别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理解和讲解财务有关理论,使教学更准确、更具有说服力、更生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应通过有效地引导与奖励机制,鼓励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到财务部门兼职或挂职锻炼,并注意对教师挂职锻炼过程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奖励、职务晋升挂钩,以有效促进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改革和完善财务管理教师激励制度
1.改革教师聘用制度。教师聘任制的弊端在于容易造成教师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在工作中往往追求短期效果,不能安心开展中长期的重大项目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成果的产生,但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地方院校应根据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强化岗位聘任和分类管理,实行终身制与合同聘任制相结合的用人制度,且根据不同岗位实行长期聘任和短期聘任相结合的聘任形式,对不具备教师素质或不安心教师工作的教师实施淘汰,建立退出机制。
2.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考核是对教师以前工作的评价,通过科学的考评,为教师薪酬的确定提供依据,为教师的晋升提供依据;同时,也对教师具有激励和行为导向作用。高校可通过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对教师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情况、实践情况、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考核。同时,把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统一评价标准与多元化评价标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结合起来,重视同行评价,使考核更能有效激励教师努力工作。同时要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晋升、奖金挂钩。
3.建立和完善薪酬制度。在分配制度上要重实绩、重贡献,坚持“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原则;在科学的薪酬调查基础上,根据财会人才市场行情,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和合理的薪酬结构。另外,对学校急需的优秀拔尖人才也可实行年薪制,对短期聘任的教师可以实行协议工资制等。
(四)建立一支优秀的财务管理兼职教师队伍
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短缺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而政府、企业财会高级人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了解该学科理论与实际差距,能较准确把握课程的重点,能把枯燥的理论深入浅出地用事例进行讲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聘请企业、政府高级财会人员兼职承担教学任务、协助科研项目、指导学生论文、举办专题讲座等,建立一支优秀的财会兼职教师队伍是优化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结构,弥补现行财会专业师资不足的良方。
【参考文献】
[1] 罗建生.中美两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11):189-181.
[2] 王征.美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特色及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21-22.
[3] 赵丹凌.基于能力开发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创新[J].教师,2008(7):50-51.
[4] 张爱华,李来和.探索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径[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5):57-59.
篇7
关键词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共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会计学专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定位已经渗透到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之中,改变着以往人们认识中的高校只有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的责任,而没有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义务的传统观念。在会计学专业建设发展中,应本着立足地方经济、服务基层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想,确立培养“品德好、专业精、上手快、技能强、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品牌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探讨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模式。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会计学专业是具有多年办学历史的传统专业,从办学层次上看。目前有大学本科、专科层次,职业教育高、中级层次,研究生硕士、博士层次等多种办学层次;从专业覆盖面和招生人数上看,有资料显示,在全国综合类大学中。几乎十分之一的高等院校都办有会计学专业。仅黑龙江省属25所本科院校中,就有13所院校开办会计学本科专业。且招生总人数仍呈上升趋势,因此,如何把会计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那么,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如何呢?
多数高校会计实践教学已经形成固有的定势,建立了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等核心理论课程的架构。设置了课程实验、专业综合模拟实验、电算化会计实验、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实践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
(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在立足于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高等院校会计学本科专业加大了改革力度,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力度。但由于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认识根植于施教者的思想之中,理论教学主宰着教育教学的阵地。实践教学的空间有限。在被调研走访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有90%的人认为,在校会计专业课学了不少,但如果直接到岗位上从事会计工作,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高校中,要么实践学时满足不了要求,要么缺少专门的实践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二)实验教程内容单一
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没有系统的教材或教程,实践指导教师往往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或自编或收集一些资料供教学和学生使用。有些未及时修改和补充的内容只好删减掉,有些新的实践资料及时补充一部分,但不完整,实践内容单一陈旧。
(三)实践教师缺少指导经验
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理论型的,据不完全统计,在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上工作过的教师不到10%,经常到企业参加会计实践的教师不足20%。近年来,随着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高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些院校因近几年突击进人,使教师出现了年轻化态势。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增多,但他们缺少专业实践和教学实践经验;而老教师又忙于评职晋级,教师社会实践缺少系统的参与和研究。多数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由理论授课教师兼任。教师实践指导意识不强,缺乏指导经验的积累。
(四)实验、实习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
在走访高校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近年来很多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花了很大力气。增加了投入,使实验实习环境有了全面改善,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但是,由于缺少人力、财力的进一步投入,缺乏必要的监控机制,使大量的实验、实习资源处于初级开发利用阶段,有的院校干脆把好端端的实验室和应用软件闲置起来。使优质资源形同虚设。
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政策因素、社会因素、学校财力因素等。除此之外,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仍然是主要原因。
为了使实践教学建立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真正达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缩短校企之间供需的差距,哈尔滨学院以会计学本科专业为试点,进行了实践教学校企共建设计。
二、哈尔滨学院会计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模式设计
(一)校企共建实践教学解析
从哲学意义上讲,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具有把主观与客观有机结合的特性。方法论认为,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会计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会计学理论,验证、运用并创新理论,使学生具备岗位应用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为此,实践教学应放在与理论教学同样重要的地位上统筹设计。
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模式即以学校为主体,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搭建一个实践平台,建立学校与企业两个阵地,共用学校与企业两部分资源;共同设计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定位、培养规格、课程结构、实践比例、实践环节等,共同完成高校实践教学任务。一句话,高校的实践教学应该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
(二)成立实践教学组织机构
成立本专业实践教学组织机构,由学校与企业双方人员组成,签订协议,本着互惠互利原则,落实责任制,建立一整套实践教学共建办法和严格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有方案、有制度、有考核,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管理。求得行政管理部门政策导向的支持。取得学校资金支持。加大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共建模式。
(三)校企共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以校企共建思想为指导。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环节中,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即主要环节。具体为:
道德操守教育――观摩实验――课程实验――手工综合模拟实验与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专业编程实验――ERP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实践、学年论文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共同组成实践教学体系。
1.道德操守教育:制作专业教育专题片,通过组织观看财务会计从业人员遵守操行和违纪案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诚信和操守教育,并结合《会计法》和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岗位责任制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坚持准则是本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这一思想。
2.观摩实验:此实验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看专题片和实际观摩实习等方式完成。专题片的制作要纵观企业财务资金活动全貌,注重会计核算细节,反映规范、现代、直观的财务运行活动;观摩实习即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使学生在熟知财会业务知识之前,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概貌、财务操作规程、岗位工作流程和会计应用特点等。便于安排学习进程。
3.课程实验:此实验是专业基础理论的操作和应用。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理论。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验证学生对理论掌握的程度。该实验要取得现代企业真实(应作技术处理)、完整、现实的资料,在学校实训室内即可完成。
4.手工综合模拟实验与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此实验分为会计手工综合模拟和电算化会计综合模拟两个步骤。一般来讲,手工与电算模拟实验应使用同一套资料,便于理解会计学理论,掌握实际工作的技能要求。该实验应以不同类型企业完整的会计活动为基础。对实习基地所提供的完整的会计资料进行再加工,在校内为学生创设企业模拟环境,使学生掌握不同会计岗位手工记账和电算化记账工作,检验与岗位需求的差距。
5.专业编程实验:此实验是模拟应用与创新实验,即利用Excel、Access的工具进行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计算机和财务方面的知识,自行开发适合中小企业使用的财务管理系统,为将来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奠定实践基础。
6.ERP实训:此实验是模拟应用与创新性训练,在完成以上实践教学环节后,站在企业全局高度,进行生产、经营、预测、决策和评价。通过手工环境下的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和计算机环境下的ERP软件模拟实验,灵活运用专业理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该实验(训)需要企业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在校内实训室内模拟完成。
7.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实际应用与创新实验,该环节要求学生深入基地进行实战。实战前,实习基地指导教师需对学生进行严格考核,包括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考核等,合格后方可进驻企业。学生进驻企业前要与院方签订协议,承担违约责任。学生进驻企业后,将参与企业财务运营活动,办理对外业务,接受真正的考验。毕业实习后。举行实习经验交流会,同学之间交流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8.毕业论文:在理论学习和各环节实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实践教师指导,选择具有实用价值的课题,充分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论文要体现学术性、创造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特点,经过校内教师认真指导后,请企业教师参加答辩评审,把好质量关。
(四)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两部分组成,实行规范的教师管理机制,制定校内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制度,在资金保障的情况下使教师完成技能指导水平提高和对企业会计理论指导双重任务。教师每年要拿出实践成果,递交实践报告。学校组织座谈交流、评议和考核。考核结果要作为对教师全面考核的指标之一,成为评职晋级的一个依据。
聘请企业专家作为长期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把聘任教师纳入学校统一管理体制中,规定固定的工资补助标准,签订互惠互利的合作协议,制订合作计划,落实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企业将考核结果作为人员考核的一项指标。真正建立起长期校企合作关系。
(五)实践指导教程的完善
学校与企业实践指导教师每年必须集中修改实验资料,对企业实际资料进行全面的加工整理,编写实验教程。保证向学生提供完整、适度、全新的实验资料,提供企业财务活动设计方案。
篇8
关键词:审计学 多元化 教学方法
为会计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审计学》,是培养会计学本科人才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必修课程,开设此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审计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内容丰富、与其他相关课程联系紧密等特点,因此,要想将该课程给学生们“讲明白”、“讲懂”,不仅讲得逻辑上清晰、内容上丰富,且能够与先前所学的相关课程紧密联系融会贯通,进而帮助学生第一在知识逻辑方面添加关乎审计的内容,第二在实践能力方面打下一个操作与运用的坚实基础,要想达到上述目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本文旨在总结与探讨多元化的讲授方法在会计学本科专业《审计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审计学》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审计学》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中通常是设置为理论必修课程,而且是核心课程。它将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高等数学、统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以及审计专业技术与方法等知识融合起来综合体现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及实践运用当中。因此,该课程对于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会计学本科毕业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审计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专业领域的知识,还能促使学生综合运用上述多门课程的知识,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会计学本科专业《审计学》课程的特点
《审计学》课程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第一,从内容的深度看来,该课程理论性很强,因此学生学习时往往不容易理解;第二,从内容的广度方面,该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因而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先前课程的学习基础;第三,上述两点决定了该课程的课时量一般较大,往往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来教授该门课程,整个教学过程容易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三、多元化教学方法在会计学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如上所述,《审计学》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该课程本身又具有理论性强、内容繁多、与诸多课程联系紧密等特点,故而,该课程的讲授方法则愈加显得重要。本文重点介绍《审计学》课程教学“八法”,即多元教学法在《审计学》课程中的运用。
(一)讲授法――我讲你听
讲授法是《审计学》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法,也是古今中外但凡为人师者所普遍采用的方法。唐代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即传授、教育道德观念;“授业”则可理解为传授以学业、技能;“解惑”可解释为教师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为学生解开困顿、迷惑。古人借以释义“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三个方面均离不开我们通常所提到的讲授法。此法系教师运用讲授的方法为学生打开某个专业领域的一扇门,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跟随并最终主动进入相应领域探寻知识宝藏。在《审计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将审计的基本理论通过概念阐释、逻辑梳理与理论搭建的方式逐渐“引水入渠”,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审计理论系统,然后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引入实践案例,使学生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二者逐渐结合紧密,进而在掌握审计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审计实务案例、仿真操作实验将所学的理论进行运用,最终架构起审计知识与能力相互融合的大厦。
(二)启发式问答――我问你答
启发式问答教学方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一种。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教学的任务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客观规律,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而启发式问答教学方法则是根据不同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开展创造性、趣味性、延展性的启发式提问,从而尽可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采用启发式问答的教学方法需要就《审计学》教学的主要环节作精心设计,强调通过开放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不只是引导学生思考预设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通过思维火花的碰撞,寻找开发更有趣、更有意义的问题,鼓励、支持学生在思维运动的锻炼过程中养成探索、发现新领域、新知识和新方法的思维习惯。如此,不仅可引发学生在审计相关领域的浓厚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案例教学法――从案例到理论
案例教学方法也是《审计学》课程讲授过程中常常采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深入分析案例,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审计理论知识应用于案例情景描述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引入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由浅入深地理解学习审计学理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案例如果设计得巧妙,能够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审计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学生案例讨论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实践,有条件的话主动参与对典型案例的开发,不断提高实施案例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四)随堂练习法――课堂练习与纠错
在《审计学》课堂上采用课堂练习的方法不仅常受到学生们的热切欢迎,而且对于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一部分新的知识来说很有效果。因为通过让个别学生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演练习题,写出过程计算出结果,接着进行当堂纠错、讲评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与学生进行直接互动,学生在积极动脑的同时还能做到“手脑并用”,这样就使学生在完成课堂习题任务的同时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加深了记忆的程度,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五)模拟实践操作――仿真操作
模拟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是《审计学》课程教学的一门“利器”,它可以帮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综合提升。例如,在讲授审计工作底稿的有关内容时,可组织学生使用一份实际工作中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仿真操作”,即由学生采取模拟实践的方式亲自进行填写,以引起学生对审计工作底稿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阅读和学习实际工作中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的过程中, 加深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要素、编制要求、复核点等内容的认识和理解。采用模拟实践操作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可以更形象深入地领会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研讨式教学――教研相长
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在适当情况下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比较适合于研究性的学习。具体说来,就是可以在《审计学》课程的讲授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该门课程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在课余查阅相应资料做专题性质的汇报,通过同学间交流、教师点评的方式做到以学促教,教研相长。学生一开始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时往往显得不知所措,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获取相关文献资料的来源、渠道等相关方面给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专业文献,吸收知识,最终在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常常会令学生耳目一新,感到一种自身对知识的“主宰感”,从而兴致勃勃,收效往往不错。
(七)课堂测验――定期检测
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可采用定期课堂测验的方法来巩固教学成果。此种方法能够通过测试结果及时掌握学生是否理解消化了所学的内容,还能通过测试增强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动力。教师需要仔细考虑测试的频率,精心安排测试的内容,在测试内容的比例方面可将方法性、逻辑性的内容比例适当安排得高一些,将知识性的内容比例安排得低一些,促使学生多开动脑筋,增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课堂测验的方法时可以根据需要给学生在课下留出一定的复习准备时间,或者采取突袭考核的方式进行,当然这种灵活性是需要在《审计学》课程开篇讲授前就需要交代清楚的。此外,运用这种方法的频率不宜过高,整门课程一学期讲授下来,测试2-3回即可,以免频率过高令学生反感,反而收效不佳。测试的结果需要进行记录,依情况可作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存在薄弱的环节或没有搞懂的部分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八)阶段性归纳总结――梳理加固
《审计学》课程教学有必要采取阶段性归纳与总结的方法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以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记忆。在此种方法下,教师对教学知识点通过在逻辑上进行梳理、在内容上给予整合与归纳的方式,帮助学生厘清各个章节的学习重点,剖析遇到的难点,学会如何将前后章节之间做到融会贯通,使所学知识脉络清晰而又“血肉丰满”地得到强化记忆。
四、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讲授《审计学》课程注意的两个方面
第一,采用多媒体讲授依然需要结合“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方法讲授《审计学》的同时最好能结合多媒体,这样可以在教师释放诸多教学信息时提升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技术手段,也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更不用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们的自主获取信息方面。近年来由于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越发显得不可或缺。当然,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工具,也不是完美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依然有必要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
第二,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要根据需要“酌情使用”。上文重点讲授了八种《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是我们教授审计课程的教师常常用到的,但又不是刻板的“每招必用”,用多用少可以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内容的深浅、授课进度等方面的需要在“讲授法”的基础上酌情使用。使用不同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最终当然是围绕两条:一是提升教学效率;二是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随着教学环境的日益变化,教师有必要不断总结甚至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引发学生对《审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继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不断研磨自身的授课艺术,继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授课水平,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孔凡玲.完善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10,(6).
2.颉茂华,刘冬梅.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基于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三维调查问卷分析[J].财会通讯,2013,(1).
3.徐向真,陈振凤,吴兰飞.我国大学审计学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改革措施[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
4.郑丙金,郑韵楚.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2,(6).
作者简介:
吕,女,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会系讲师;研究方向:审计、内部控制。
篇9
关键词:双语教学 ACCA课程 教学 大学课程
目前,国内有相当数量的财经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先后和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开展合作,进行国际会计从业资格培训和学历教育的结合,截至2012年,与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合作开设ACCA本科专业的高校共计有29所院校。由于ACCA是英国的会计课程,采用纯英文的全球材,并且以英文作为考试语言,因此在非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大多采用了双语教学的模式。德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最为典型的文化符号,任何文化符号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作为文化传递符号的语言在知识的传授和信息交流中承担了重要的责任,如何将语言的差异(母语与非母语之间)和专业会计知识在ACCA教学中取得一致,是ACCA课程教学中作为教学关系中的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双语教学的界定
所谓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目前在我国开始的双语教学,指的是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体系。
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是,双语教学课它不是外语课。国际通行的一般意义的双语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在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使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因此,双语教学不是简单、机械地用外语上课,更不是外语课。一方面,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通过在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提高专业外语水平;另一方面,双语教学绝不仅仅是指学生听老师用外语上课,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用英语这个工具进行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以营造出活跃的教学氛围。
二、双语教学模式
国际上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浸没型双语教学、维持型双语教学、过渡型双语教学等。ACCA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授课过程中的教材、课件等教学材料必须采用英语这种语言,因此在29所开设了ACCA专业本科的高等院校中,对于学生的选取都有严格的筛选程序,而其中最重要的选择标准就是英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当然即使通过考试筛选合格的学生也不一定就完全具备了良好的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应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来合理地安排ACCA课程进度,以及双语教学模式。由于ACCA课程的双语教学不是纯粹的外语课,而是以英语作为语言载体的专业课程,所以ACCA课程的重心还是要放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在学生刚入学时主要是进行英语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具备双语教学的语言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英语的综合能力。然后再开始开设ACCA的F阶段的专业课程,用英文讲授的比例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断地进行调整,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在这阶段授课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反映。ACCA课程中有大量的专业词汇,在学生没有掌握相关的中文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接触这些英文的专业词汇,理解和掌握的确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如果授课教师没有能够掌握好教学进度,没有由浅入深、没有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适应课程,那么有些自学能力不强的学生会因此打退堂鼓。无论采用哪种双语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学习英语,而是会计的专业知识,所以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实际效果才是教师应该把握的重中之重。
三、ACCA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学生
由于ACCA课程的特殊语言要求,只有英语读、写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ACCA课程,换言之,学生的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ACCA双语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ACCA本科专业学生而言,均为高中毕业入校的新生,虽然通过了英语水平的测试,但是他们的英语水平的基础离ACCA全英文的国际化教材和考试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另外这些新生也缺乏实践经验和职业思维,在2007年颁布的新大纲中更加注重学员的实践经验,在教材撰写的内容以及考试选题中均融入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这对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在了解案例背景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时缺乏准确的职业判断。
由于目前的ACCA本科专业学生的选拔大多采用的是新生入学后通过英语水平测试来完成的,所以大多同学在选择ACCA专业之前对于ACCA的了解是不充分的,对于ACCA的难度和高要求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还有一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安排,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教学活动中教育的唯一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是学习者心理倾向和能力相对持久的变化,是学习者自身的变化,从这一意义上讲,所有的学习都是“自学”,现代大学教育要求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向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参与者。故而,学生在ACCA课程学习过程中,必须能够做到在课前预习,课后进行复习,课程进行过程中要积极参与课程的教学活动,例如案例的分析、小组讨论,并能及时、高质量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主动与教师就所学知识进行讨论、研究。ACCA专业学生要能够在四年的学习结束时完成ACCA专业知识的所有课程,必须将语言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同时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积极参与与学业有关的实践活动,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事件、特殊案例的分析和思考,都将有助于ACCA专业课程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ACCA课程双语教学中的教师
教学一词源于希腊文Deiknyal,英语为Instruction,是传授与学习之意。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大学的教学要善于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是因为真正的教育是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教育。
具体到ACCA的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教师在其中所扮演的也应该是知识的引导者的角色,这就要求ACCA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学阶段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首先,ACCA课程安排应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学校的课程安排要求。一般地在一学年下学期开始安排ACCA课程的初级阶段的F1,在第二学年的上学期安排F2和F3,第二学年的下学期安排F4-F6,第三学年的上学期安排F7-F9,第三学年的下学期则开始高级阶段的课程,由于高级阶段的课程中有三门核心课程P1-P3,P4-P7为选修课程,在这个阶段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地安排高级阶段的教学课程。
其次,在ACCA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双语教学模式应采用过渡型的双语教学模式。也就是,在ACCA课程初期,教师在授课中需要对一些专业词汇用中文解释;到课程中期,当学生对专业术语熟悉以后,就可以用英文讲解较为浅显的内容,而用中文讲解较复杂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到课程后期,则要求学生完全采用英文来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包括课程的讲解,课后作业,课堂讨论。
再则,由于ACCA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完成ACCA课程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适当地增加实际案例的讲解、讨论的内容,具体的授课方式也要灵活地采用教师讲授、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课堂讨论以及学生课后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最后,对于ACCA本科专业学生的教学活动,除了围绕着ACCA规定课程之外,还应该将大学教育中的其他相关课程(可以是中文也可以是英文授课)与ACCA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合理地分配教学课时。
五、从教学效果分析教学关系
根据对多所大学的会计学院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围绕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发放的问卷调查结果,通过比较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这些共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学生采用全英或英文授课比例超过50%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虽然在逐年提升,但是要达到ACCA、会计专业英语的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听、说的能力亟待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授课教师大多为国内教师,虽然有出国留学或访学的经历,但毕竟不是母语,在一些复杂难懂的知识点讲解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教师用英文越解释,学生越糊涂的情况。其实,我们也知道,即使用中文讲解一些会计的专业问题,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理解的,更何况用英文。因此,在ACCA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在课堂的实际表现,灵活地分配授课语言的比例,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会计知识,当然最不可行的就是照本宣科。
另外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情况下会计专业包括ACCA专业双语教学仍然沿用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一言堂”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气氛沉闷,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又在英语的语境下,难免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教师也毫无激情。因此,在教学课时充裕的情况下,应该增加课堂的多样性,注入课堂讨论、学生辩论、案例分析以及课外的实践活动,从而提升课堂的活跃气氛,从而改变会计课堂授课的枯燥、乏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就要求ACCA课程的授课老师要在兼顾ACCA课程考试要求的前提下,认真收集资料、撰写案例、编制合理的教学计划、提高课堂讨论的掌控能力,从而全面提高ACCA双语教学的效果。当然要顺利地完成授课任务,授课老师一方面要全面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投入精力在会计专业的学术研究上,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将会计专业的最新观点、最新的发展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活跃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能更清楚地理解ACCA的专业要求,并能为未来会计专业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余安.双语教学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肖建芳.当代国际双语教学模式概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3]吴涛.中澳会计教学比较及其对我国双语教学的启示[J].会计之友,2010(12).
篇10
1 独立学院会计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2013年国际贸易、法学、汉语言文学等10个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规模最大,其中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和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都超过10万人。开设这些专业的院校也普遍较多,如610余所高校开设会计学专业,980余所高校开设英语本科专业。.
2013年,该院会计系财务管理专业3个班和会计学专业12个班,毕业生人数为884人;2014年,财务管理专业3个班和会计学专业21个班,毕业生人数为1384人。会计专业毕业生规模增长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是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学校、学生与社会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难以从人力资源市场招到合适的人才,相关会计岗位招不到人的尴尬十分突出。学生的就业难与企业的招工难,显示出当前我们的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剩与稀缺的悖论。在这样的现象表面深处,是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人才需求上的脱节。由于高校学生就业关系着千家万户,如何通过改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其适应性,以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形势,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动手能力不如高职学生,专业分析能力不如研究生,这是人们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能力的认识。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有所不同,它要求更扎实的会计类基础理论知识,更丰富的相关的专业知识面,一定的会计职业分析能力。同时,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以保证其相应本科学士身份。如此一来,在坚持与其它高校专业相同教学的同时,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还要做好特色专业的建设,建立明确的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使会计学科专业学生不但能够得到相应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锻炼,更可以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提高其职业素质。
2 独立学院会计学科实践教学的现有基础
学院对学生规模和实验室规模最大的会计系实践教学建设一直较为重视,使会计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初步成形,并且实践教学经验逐步积淀。为加强学生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会计学科设置了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形成以“专业基础理论教学―手工模拟实践教学―专业课教学―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企业行为模拟实践教学―实地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思路。课程实践的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两大类。课程实验其中,8门专门实验实训课程按课程学期安排和课程前后设置又有着层次性的划分。
第一,会计手工模拟类实训,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初级会计学手工实训、财务会计分岗实训。第二,会计信息化类课程,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会计信息系统、ERP软件(财务管理系统)。第三,专业知识提升课程:企业行为模拟―ERP沙盘推演、财务管理实训、审计实训、金融会计实验等各方向专业实践教学。第四,综合运用仿真性课程,主要开设课程包括:校内仿真实习。除了在校内实验室实践操作之外,学院还同用友软件、韶关中一、广东嘉永、中山中信和广州大创等多家企业以及增城红日会计师事务所、增城增信会计师事务所等签订协议建立合作关系,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已签约的实习基地18家,其中70%在稳定的使用。第五,学生顶岗实习。顶岗实践岗位原则上与学生已签订的就业协议单位一致,学生在企业独立承担部分财会业务,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第六,假期专业调查。主要利用寒暑假,针对财会领域中的热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专题调查,院里制定统一的考核表,学生自选企业进行专业调查并撰写学年论文。第七,撰写毕业论文(设计)。
3 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近两年,会计学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全体师生投入到新一轮的专业改革热潮中,拟从自身的现有条件和基础入手,准确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为会计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奠定基础。
3.1 专业定位
■
3.2 专业特色
突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基础,以培养会计核算和分析能力为核心技能,以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与税收筹划能力为特长技能,以综合素质养成为辅助,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突出岗位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4 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4.1 实践教师缺乏,教师本身缺乏科研和实践能力
目前高校实践教学中,师资较为缺乏,而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受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经管类实践教学教师大多来自高校,教师大多缺乏实际经营管理经验,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教师的讲授理论多于实践教学,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就可想而知。另外,高校教师只有教师资格证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比例较低,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老师就更少了,所以加强实践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4.2 实践教学管理职责不明确,实践教学缩水
学院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还未完善,工作职责不明确。实践教学涉及教务处、实践科、二级教学单位、各系部下属教研室、实验管理中心、网络中心等各部门,该院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管理工作的随意性较大,缺少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这种弊端造成了各部门之间的推诿和摩擦。在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缺少激励机制和独立的评价机制,造成实践教学教师的动力不足,实践教学缩水。
5 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思考
5.1 改进教学方式,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经过不断改进,在原有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成“双轨、多循环,岗位技能递进式提高”的教学模式。其变化主要有二:第一,由双循环改为多循环。即在校内实训平台,紧紧围绕会计、财务管理两条轨道,在基本业务中采用同一课程内部业务的多循环,多门课程之间的连接循环,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完成轮换,轮换结束完成特殊业务的循环。每一门课程内部,分为单元模拟、阶段模拟和综合模拟三个阶段,采用的方式是习题作业、手工模拟、多媒体模拟、会计软件模拟等,通过这些方式实现部分业务的多个小循环。通过多门课程的综合模拟,实现业务的连接大循环。使学生专业动手能力既有普遍的适应性,又有明确的针对性。第二,围绕专业定位和办学特色,突出岗位技能递进式培养。如,校内实验中心、校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场所、课堂、竞赛、学生社团活动等,在每个实习平台,采取 多种实践方式的路线进行,形成“递进式”链条,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以稳步、扎实、递进式提高。
5.2 适当调整实验课程或课时,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会计实验课程内容的设计要在确保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会计实验教学真正起到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的作用。首先应该调整课程中实践教学课时数或实验课程。如《会计信息系统》实践课时数,也由原来的36课时,增加到54课时。《审计实训》因教学软件及教学条件原因改为《审计学(下)》等,其次应该在原有多媒体会计模拟、多媒体审计模拟、手工会计模拟、电算化会计模拟等独立实验课的基础上,增开财税岗位情景实践、岗位职能综合实训等课程,不断完善实践课程体系。通过适当调整实验课程或课时,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一个能够满足本专业培养目标的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5.3 增强实战能力,创造就业机会
校外实习基地是连接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就业问题的突破口。学校已开始实行“学制3年,第七学期跨专业综合仿真平台,第八学期学生自主实习”的培养模式,拓展实践空间和时间,不断增加实习基地数量,积极探索与各经济机构合作办学新模式。
5.4 完善毕业设计,鼓励创新创业
为使毕业设计的内容更符合培养方向,体现专业特征,该院对这一环节进行重大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实施多元化的本科毕业设计考核模式,每个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单一的研究型论文(一般的毕业论文)转变为二种可选模式,即:研究型论文和应用型论文(毕业实习报告))两种类别中选择。二是不断完善毕业论文的设计环节。针对上述两种类型的毕业设计形式,重新确定每种类型的论文格式、考核重点及成绩评定。对毕业设计的写作要求更为严格和规范,同时形成明确的制度文件。新的改革追求设计性和创新性,提倡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创新、创业。
5.5 增加实践教学投资、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必须具有良好的时间教学条件,这就要求学校要增加实践教学投入,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在选择和购买实验室器材的时候,要考虑专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体现出专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尤其是要保证计算机器材设施的充足,满足财会电算化、信息化的要求。其次,要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此学校应该与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协议,采取利益共享+人才培养的模式,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上岗实习的机会,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同时,也可以利用校内实习岗位资源,比如说学校内的财务处、审计处等部门,这些都是良好的实习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
5.6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财会专业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社会性比较突出的学科,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知识的积累,也影响到学生知识的运用。为此,学校必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高水平的财会教师队伍,为此要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增强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首先,要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次,学校可以外聘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专家到学校担任客座教师和教授,还可以与会计事务所等机构进行合作,聘请优秀的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到学校参与教学,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5.7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编制针对性实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