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基本常识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经济基本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期货服务实体经济取得一定进步一是推动期货市场服务三农基地建设,现有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点基地3个,2014年新增1个;早籼稻交割库7家,占全国总数的39%。二是积极推动在鹰潭设立铜期货交割库,为我省铜产业链企业提供更为便利的期货市场服务。三是支持江西洪门实业集团申请鸡蛋交割库。四是鼓励期货经营机构加大服务三农力度,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建立“期货+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高效的风险管理服务。五是与交易所合作举办粮食期货规则、晚籼稻期货和豆粕期权培训,加大针对三农宣教力度,促进企业正确认识农产品期货。
二、持续推进监管转型,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一)适应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加快推进首发上市
抓好改革方案出台前4家在审企业的上市推进工作,力争6家辅导备案企业年内上报IPO申请材料。积极推动辅导备案企业和后备企业尽快完成规范工作,做好对接新的股票发行制度的准备。支持非上市公众公司在“新三板”市场挂牌,拓宽融资渠道。
(二)积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加快推进全省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切实满足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差异化的融资需求。支持上市公司用好并购重组再融资平台,大力整合优质资源,促进转型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支持全省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做好对接。加快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私募平台市场等场外市场发展,积极协助全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支持设立机构间私募平台,支持股权众筹融资在我省试点。贯彻执行证监会《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引导支持省内中小微企业,紧抓债券市场大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债券融资。
(三)推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加快发展
支持3家法人机构采取IPO、发行证券公司债、短融、回购等方式增资扩股。支持有实力的民营资本、专业人士在江西发起设立或参股证券期货机构。积极争取专门服务于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小微证券公司试点。支持证券期货公司开展业务创新,丰富产品结构与业务条线,提高市场竞争力。支持2家证券公司开展互联网金融试点和公募基金管理、基金托管等业务。
(四)提高证券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引导和支持2家证券公司开展柜台市场、私募市场等场外市场业务,对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发挥专业优势,做好股权文化宣传与普及,积极参与江西资本市场发展。加强期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抚州设立鸡蛋期货交割库,支持南昌设立铝期货交割库,促进期货市场功能发挥。鼓励期货经营机构加大服务实体企业力度,支持实体企业参与利用期货市场。支持具有服务实体经济特色的期货公司来赣设立分支机构,优化期货经营机构网点分布,完善服务实体经济网络。
(五)有效防范市场风险,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篇2
1、讲究顺时针顺序敬酒,同时自己的杯子低于别人。
自己的酒杯低于别人的酒杯,这个基本的礼仪相信只要是喝过酒的人基本都是知道的,简单说,就是表示尊敬。敬酒的顺序,如果和领导或长辈喝酒,就先从领导或长辈开始,一个一个来,一般朋友就比较随意,如果你讲究一点的就是按照瞬时间的方向来。
2、讲究先后顺序,等领导、长辈相互喝完,你才可敬酒。
领导或长辈在场的时候是要特别讲究的,就想上一个菜,一般要等领导或长辈先吃,然后小辈们才开始吃的原则,在敬酒也是一样的。我们一般是会让领导或长辈自己相互喝酒,他们相互喝完了,接下来才是晚辈们孝敬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才是你开始敬酒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给领导或长辈敬酒,一上来就给领导下马威:“先干为敬,领导请随意”这是不可取的。
3、领导、长辈的特权,你不能有:领导长辈可以一人敬多人,你不可以。
领导和长辈毕竟是资质、年龄、经验一般是比我们要大一圈的,也之所以成为我们的领导和长辈,也因此会有一些特权,最基本的一个要记住:就是他们可以一个人你们所有人,可以一对多。而你晚辈们就不行了,你就只能一个敬一个了。除非等你晋级成为领导的时候再说吧。所有不要自作聪明,我敬大家一杯,听起来很好,其实不可取的。
4、察言观色,多帮忙给添酒,适时敬酒。
酒桌上要眼观四象,耳听八方,是非常重要的,时候把我领导或长辈的饮酒需求,如果你要想把领导或长辈配好的话。察言观色很重要,简单的,及时为他们添加酒,特别是杯子空的时候,然后添酒的顺序也要讲究,先领导。另外,除了标准的敬酒流程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去敬酒,不要再领导出现想喝酒没人敬的尴尬场面,那你就完蛋了。
篇3
一、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一)建筑经济和成本管理相辅相成。建筑经济和成本管理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可以促进建筑经济的增长,建筑经济是成本管理工作有效?_展的基本方向和决策点。
(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促进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对于建筑企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在建筑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加强对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严格控制建筑施工每一环节的成本管理。只有坚持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建筑企业才能获得可观的经济利润和长远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经济成本管理认识不准确。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指建设项目批准的成本预算的全部管理,以确保项目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施工组织和施工人员,而不是财务会计人员,但有些施工企业经济成本管理责任的建设没有明确实施。因此,没有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正确认识就不可能做好经济成本管理。
(二)管理理念落后。很多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对经济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不能正确认识成本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导致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管理漏洞。除此之外,很多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相对守旧和落后,在进行成本决策的时候过分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导致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出现一系列问题。
(三)经济成本管理体系不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在建筑企业的经济成本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管理体系的缺乏直接导致成本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落实,也很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成本控制计划。健全的赏罚制度的缺失导致建筑企业的员工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对企业的计划、预算和成本等置之不理,导致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三、应对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并健全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机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机制并不健全,且内部工作人员对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也不了解,他们所认为的成本管理就是收支核算与结算,所以,并不会对管理机制漏洞予以深入地研究与探讨,导致更多的经济控制问题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要确保各项工作权责落实到个人头上,确定出建筑工程的责任制度,对不同岗位权限与职责予以全面完善,确保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根据相关制度开展工作。与此同时,需要合理地制定岗位考评机制,同样在考评机制当中融入经济管理的相关内容,严格督促岗位工作人员开展工作,进而实现成本管理工作的目的。
(二)落实项目成本核算管理和监督。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计划等工作是以成本分析、核算为经济管理成本控制的前提,成本核算在企业稳健成长中必不可少,也无可替代。建筑企业应该把成本核算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首先应该建立独立的核算部门,将基本职责落实到位,赋予其完善的监督制度,从而加强成本管理。项目人员每隔一段时间轮换到其他岗位,使他们能学习到不同岗位的职责,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实现互相监督,让成本管理工作按照预期顺利开展。
(三)提升项目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责任感。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责任感对于建筑项目的完成情况具有直接的影响。为了建筑项目的顺利完工和建筑经济成本的有效管理,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注意:首先,要严格把控新入职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其次,要对在职员工进行定期的专业技术考核,在增加其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最后,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建筑经济成本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四)施工操作方法应合理。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企业都存在成本管理的问题,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管理层和基层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所以,建筑施工作业必须要根据具体要求来开展,而施工的顺序也同样需要遵循基本原则。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要根据场地的实际条件、工程项目的特点以及工期的具体情况与技术要求等,对施工方法进行合理地选择,以保证均衡性,充分彰显施工生产的持续性。
篇4
关键词:市场经济 建筑 经济成本管理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实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由于这种快速扩张,资金的大量需求致使企业门槛较低,导致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经调查,建筑行业的利润呈下滑态势。作为工程施工活动中的需求赢利性企业,在保证合同要求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建筑企业要把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作为最终目标,改变当前的粗放型管理现状,加大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力度,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并且用科学的方法控制建筑经济成本。
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概述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一系列系统管理的总称,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所产生的费用的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成本决策等多项重要职能。企业的建筑成本管理涉及到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人、财、物等众多方面,关系比较复杂。在建筑成本管理中,项目直接成本占有重要的地位,包括企业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工程实体或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项支出,包括人工费、机械费以及材料费等。实施成本管理,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中所发生的各项成本,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和考核等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进而达到降低项目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是增强建筑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力和适应力的有力保障。
三、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一些经济管理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暴露出来,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紧箍咒。
(一)经济管理的概念落伍
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忽视了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在全面工程建设中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在整个工程建设中的关注度不够,缺乏工程建设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大部分企业只局限于对施工项目中一些资源消耗的控制,对整个产业链没有进行细致的研究,对全局缺乏把握,不能在整体的高度上对成本进行优化,更不能做出企业的成本战略规划。
(二)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多数企业的经济成本管理只有财务人员进行,管理模式粗放,没有发挥群众的力量,没有舆论的监督,各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管理认识程度低,没有勇于承担责任、拥有权力的成本管理部门。
(三)经济管理的机制不健全
企业普遍缺乏权、责、利相结合的科学的成本绩效考核制度体系,基础薄弱,机制不够健全,应当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建立必要的考核、评价和监督办法,才有利于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和水平的提高。
(四)成本管理的发展方向不明确
按照目前的情形看,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经济成本管理还是仅仅局限于狭义的降低成本,本质上没有形成良好科学的成本目标发展方向,甚至有的企业没有目标成本,漆黑的摸索发展,在最后工程结算之后才知晓盈亏。
四、加强建筑经济管理办法的可行性对策
(一)提高建筑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相关业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素质进行考核,对于优秀人员要进行奖励,对于不合格人员进行培训或者辞退,同时要制定一系列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赏罚必严。适时组织单位内部的交流,项目经理要起带头作用,多互相学习先进经验,鼓励创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二)加强建筑经济成本体系管理
加强成本体系管理,在管理上要明确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防止出现职位重叠和部门交叉的现象,企业的成本控制者及其任务要严格明确,专人负责成本的控制并要准确的预算成本费用,避免造成的浪费。在经济方面要采取以下措施,审核运算准确,配比科学有效,控制工程成本。人工、材料费要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进行价格的择优处理。
(三)保证施工质量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片面强调工程的成本控制,为追求降低成本高利润而忽视了质量,不仅会增加因未达到质量
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费用,还给企业带来了名誉上的损失,甚至负相关法律责任。从道德上,法律上这都是不允许的,显然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还有一些项目经理为了逃避质量责任,根本而不进行成本的控制,这就损害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所以在施工过程中,相关负责人要端正态度,严抓质量,定期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检测,不定期的进行质量抽查,从根本上杜绝返工现在的发生,并且技术允许情况下,可以使用能够降低成本的新技术。
(四)控制无关费用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要求管理者对管理机构做出精简,对一些低值易耗品的使用要做好监控。在工作中,要做好工种、工序之间的衔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能够减少成本中的人工费。
(五)做好材料的把关
建筑施工会耗费大量的建筑材料,因此建筑材料的成本就显的十分的重要。做好建筑材料的成本控制就必须控制材料采购的方法,在采购材料前选择合理的采购方案,并且经费预算一定要科学、准确。项目工程部的技术人员要进行反复的核算,使得建筑材料在采购上不出现严重的问题。对于材料的使用上,要做到不浪费、不偷工减料。对使用的材料做好登记制度,严格把关、科学管理。对于公司材料采购实施招投标方式,施工预算中的主要材料直接由公司材料采购部门负责采购,其它材料由项目部自行采购,采购时严格按照要求,避免积压和浪费。
(六)严控项目成本核算和监督
建筑企业的成本核算对于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企业经营核算部门要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挖掘内在的潜力,工作人员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真正意义上使项目管理人员认识到成本管理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狠抓进度、严抓质量,做好科学的监督与管理工作,防患于未然,保证企业高效、稳定的发展。
五、建筑经济管理成本的重要意义
经济成本管理是企业的灵魂,能够反映出建筑企业的施工质量。成本预算管理涉及到人、财、物的复杂关系,并且与企业生产和经营等都存在紧密的联系,不仅可以反映出生产效率以及材料的使用合理性,还间接反映出成本管理的有效性,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因此,加强对建筑经济成本重要性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提高项目人员的综合素质
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保证了项目施工顺利进行。过硬的职业素质是建筑项目管理人员必须拥有的,加强建筑成本管理可以提升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素质。
(二)经济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的根本依据
只有对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行有效的计算和评价才能够估量产品的价值,才从而制定出合理的产品价格,并且使产品的价格占据竞争的优势,符合市场竞争的需要。
(三)成本管理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保障
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的本质就是价格的和质量的竞争,究其根本就是产品成本的竞争,因此只有不断改善对经济成本的有效控制,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有利于企业内部机制的健全
加强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的管理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够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六、结束语
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对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合同要求的前提下,把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作为发展目标。从企业的自身发展出发,加强成本管理意识,用科学的方法控制建筑经济成本,在根本上保证建筑行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一、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动因与微观基础
(一)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动因
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发展作为现代金融制度创新的一种形式,其动因一是两者的资产专用性小;二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作用。
根据西方金融理论,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和信息。首先就资本而言,主要包括现实资本和人力资本。金融业中,现实资本几乎是通用的。而人力资本由于面临的金融市场高度相关,其知识及素质要求相近,故也可通用,即人力资本的资产专用性也较低。再就金融信息来说,因为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等面临着同样的宏观环境、同样的行业与企业环境,所以它们对宏观、微观信息的掌握与处理差别不大,即信息的资产专用性也较小。由此可见,金融业间资产专用性很小且日益递减,金融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存在可行性。
保险业是一个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需求限制较少,容易形成规模经济。保险业通过兼营证券、信托、银行等金融业务,容易扩大业务规模,实现规模效应。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金融业千方百计地寻找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途径,为客户提供综合的、高附加值的、全面的服务,方便客户一站购足。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等融为一体,可优势互补,吸引高质量的客户群,形成范围经济,保证收益的稳定性。
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工具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深化的核心是解除价格扭曲、结构单一和市场分割这三方面的压制状态。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市场分割,有助于动员储蓄、便利交换、降低流动性风险、建立信息揭示和约束控制等,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可视为金融市场分割——市场融合的制度变迁,同时也可视为金融深化与金融创新。
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主要是指制度的创新,即金融市场各子市场“重归于一体”,提供综合化的现代金融服务。金融创新一方面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改善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性,从而促进金融发展;另一方面,在融合中,必然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如投资连结型、万能型保单等)、新的金融市场(如巨灾风险证券化市场、保险期货、保险期权等)。目前,我国政府对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在内的金融机构的资产替代实行严格的控制。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研究刚刚起步,因为金融抑制,严重阻碍了我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等。
(二)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的微观基础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之间相互渗透,保险公司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推出了各种新型保险品种。保险公司为出售这些保险产品取得的资金设立专门的投资账户,这些投资账户必须接受证券监管部门的管制,推销这些保单的人、经纪人也必须拥有证券从业资格(弗兰克•丁等,1998)。保险公司不仅提供保险保障,也提供投资工具的服务。在趸缴保费和均衡保费体系下,投保人预先缴纳了超过年保险成本的一笔资金。由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投保人付出了将资金投资于其他项目获取收益的机会成本,因此,保险公司必须事先承诺给予这部分资金一定的投资回报率。在经营实务上,对客户预交资金的回报的承诺是通过精算假设中的定价预定利率来处理的。要履行对保户承诺的投资回报率,必须进行资金运用。即使是保险公司出售的纯风险保障型的险种,其保费收入一般也不会同时被支取,因此,可以形成一定的现金存量。新保单的增加还会带来现金流入,这种类型的保单也可以积存一部分可运用的资金。因此,虽然这类产品对保户来说不是投资工具,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却是获取投资资金来源的一种工具。
保险公司是通过发售保单获取资金的,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其产品特征决定了其负债结构的特征。保险公司的负债在形式上主要是各种准备金,通常准备金占其保险总资金的80~90%。负债的期限结构取决于保险公司的险种结构,通常而言,寿险公司的负债主要是长期的,其期限可以长达几十年;财险公司的负债主要是短期的,一般为一年。保险负债具有对利率的敏感性:采取固定利率方式的传统保险产品,对利率的变化较敏感;采取浮动利率的新型投资型保险产品,利率的变化对负债影响不大,如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等。可见,保险产品结构决定保险负债结构,保险负债结构决定保险资金运用结构。要保持保险公司经营的平衡,必须使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在期限结构、利率敏感性等方面相互匹配。因此,保险公司的负债特征决定了其资产结构特征。为了与长期、固定利率负债的持续期相匹配,保险公司通常将其大部分资金分配于长期债券上;对于投资连结型保单取得的资金,由于这些负债是浮动利率的,保险公司则多将其分配于非固定收益证券上,如股票。因此,运用多元化投资,是保险公司分散风险的最主要工具。
保险公司的产品特征决定了其负债的期限结构与利率敏感性,另外,根据资产负债匹配的经营原理,保险公司的负债特征又决定了其资产的期限结构、品种结构。从产品到负债,从负债到资产的过程决定了保险公司的基本职能:除提供保险保障之外,保险公司还具有提供投资工具和进行投资管理的融资功能,是一种重要的契约型金融中介机构。由于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的负债、资产期限结构具有长期性特点,因此,保险公司是长期金融工具交易市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一方面,向客户出售长期投资工具——各种半投资型或投资型保单;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又将出售保单获得的资金购买资本市场的投资工具。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结构匹配的原则和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销售长期投资工具、购买长期投资工具的双重角色,构成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的微观基础。
二、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
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有多种原因:如提高效率,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减少交易摩擦,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获得比较利益,提高金融业的竞争力等。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市场融合的净收益大于市场分割经营所能获得的净收益,金融体系能够获得市场融合的比较利益。金融业从市场分割向市场融合回归带来的净收益的变化,主要来自于提供同样的金融服务,融合后金融机构支付的总成本要小于市场分割时金融机构所支付的总成本。市场融合的比较利益取决于监管成本、内部管理成本和金融机构的外部交易成本等成本的不同变化。本文主要针对这几类成本的变化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市场融合能够带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协同效应和风险分散等效率优势(berber,2002),可以增加金融机构的服务手段和业务规模,减少交易环节,从而降低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同时由于市场融合之后的金融机构能够获得管理上的协同效应(即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管理成本。但由于市场融合导致金融机构的组织机构和业务复杂程度提高,将会加大外部监管与内部管理的难度,使监管成本和内部管理成本增加。综合以上分析的结果,由市场分割到市场融合,金融机构的外部交易成本下降,监管成本和内部管理成本上升,如图1所示,从市场分割到市场融合,即由截面a截面b,ec、sc、mc,其中,ec为交易成本,sc为监管成本,mc为内部管理成本。
由市场分割—市场融合,每一个截面都可以得到三类成本的不同组合。是否实行市场融合,或者说在市场分割和市场融合之间选择哪一个截面(即在多大程度上实行市场融合)作为金融业经营制度,关键要看市场融合所带来的“比较利益”的大小。如果由截面a代表的市场分割过渡到截面b代表的市场融合,交易成本ec,即效率提高可以抵补截面a到截面b(简称为ab)所带来的监管成本上升(sc)以及内部管理成本上升(mc),则市场融合的社会比较利益为正,市场融合对社会有利,即截面a截面b,ec>sc+mc,则有利。反之,则比较利益为负,市场融合对社会不利,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应该分割经营。
由图1可知,从市场分割到市场融合,截面a截面b,ec>sc+mc时,可能获得市场融合的比较利益。除此之外,还需要其他相关条件。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实行市场融合,正是因为它们认为已经具备了相关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1)健全的法律、法规、完善和健全的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等。所有这些因素无疑将会导致监管成本sc整体下降,边际递增率减小,从而降低社会为金融体系付出的成本;(2)金融机构具有较高的内部管理水平。由市场分割到市场融合的转变过程中,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金融业务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内部管理成本也将相应提高。如果金融企业内部建设不断完善,控制机制不断强化,以及人员素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那么总体上内部管理成本上升速度趋缓,甚至会逐步下降,mc斜率变小;(3)金融机构具有较高的电子化、信息化程度。由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作为以服务为依托的金融业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发新的金融工具,延展服务空间,改进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时效性,提高金融资本效率。这主要是因为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总量以及交易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如网络的运用,可使银行、证券或保险公司同时处理几个甚至几百万个客户的信息,而每增加一位客户所引起的交易成本上升几乎为零,这样使交易的边际成本十分低,甚至在某些区间可以忽略不计。信息技术同时运用于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进一步使两者成本降低。在上述三个条件的基础上,图1中三条曲线sc、mc、ec都将得到很大的改善,不仅三条曲线同时向下平移,表示金融体系整体社会成本降低,而且三条曲线的效率也将发生新的变化;(4)发展相对成熟、有序竞争的保险市场、资本市场体系,是实行市场融合不可或缺的条件。总之,只有具备了融合的条件,才能获得正的比较利益,否则,将适得其反。
三、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利弊分析
(一)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好处
保险资金,尤其是人寿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适合投资于资本市场,因此,保险公司理所当然地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
1.保险市场可促进资本市场的完善
资本市场的成熟和完善,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而投资者结构的合理化和多元化,是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的重要考察指标。保险公司参与资本市场,有利于培育和壮大机构投资者力量,强化理性投资理念,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一方面,保险公司作为机构进入资本市场,侧重于长期投资收益,有助于上市公司不断改善经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追求稳定,有较好的精算技术,在收益率细微差异的分辨、相关事件的预测和概率计算、建立最优投资组合和最大限度规避风险等方面有独到之处。这类机构进入资本市场,对证券投资基金及其操作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对上市公司行为规范化也将产生有利的市场制衡,有助于培育证券市场理性投资理念,也有助于抑制由于过度投机所造成的不正常的价格波动。保险市场巨额、稳定的保险资金,对资本市场的发育和成熟将起到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 (1)扩大资本市场规模。保险公司既可以作为机构投资者参与一、二级市场的交易,也可以筹资者的身份发行股票和债券。巨额的保险资金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经过精确测算、合理的期限安排和资产组合后,进入资本市场,既增加了资本市场资金的供给,又刺激了资本市场筹资主体的资金需求,从两方面促使资本市场规模扩大。(2)促进资本市场主体的发育成熟和资本市场效率的提高。在资本市场上,存在大量工商企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等,有的筹资,有的“圈钱”;有的投资,有的投机。而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是资本市场上的长期投资者,其投资遵循的首要原则是安全性。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因其具有长期、稳定和数额巨大的特点,可以大大削减投机者带来的市场大幅度波动风险,是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保险资金运用必须进行专业化的风险管理,这也是提高资本市场效率,推动资本市场成熟的根本动力。(3)促进资本市场结构的完善。保险资金在一级市场上承购、包销购买等,刺激一级市场的发展。在二级市场上的投资,可大大提高资金的流动性,活跃市场。以寿险公司资金运用为例,由于其需要不断调整资产结构,以期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客观上有利于改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结构,增进其协调发展;保险资金还可以通过创立或加入投资基金等形式,促进资本市场组织的完善;此外,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长期稳定、具有负债特性和追求相对稳定收益的资金,客观上要求资本市场具有对应的长期、收益稳定的投资产品。市场供求力量使债券品种不断发展完善,从而也促进资本市场品种结构的完善。零贝塔风险的保险证券化产品,也可丰富资本市场的投资产品,完善投资者的投资组合。
在保险业发达的国家,保险市场对资本市场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国际股票市场看,保险公司持有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占整个股票市场市值总额的比重较高,欧洲为40%,日本为50%。在美国,保险公司和私人养老基金的投资在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所占的比例达22.27%,保险资金是资本市场上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
2.资本市场有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
资本市场的成熟、规范有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从理论上看,成熟的资本市场有利于保险公司进行以资产负债匹配为基础的投资组合管理,降低投资风险,增加投资收益,并满足流动性需求。首先,成熟的资本市场中投机性较弱,资本资产价值在短期内稳定,能够真实反映发行公司的价值。这对长期投资的巨额保险资金来说,可降低市场价格风险;其次,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利率波动幅度小,并在很大程度上可作合理预期,从而减少保险公司利率估计失误,避免保险准备金提取不足导致的负债风险,从根本上保证投资资金来源的稳定;最后,成熟的资本市场中,中介机构完善,资产清算风险小,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方式,使保险投资风险得到分散,获取稳定、高额的投资收益。
从实践看,由于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互动的关系,资本市场的发展与保险市场的发展表现出较高的协同性。美国资本市场较成熟,尤其是固定收益证券市场发达,满足了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成为美国保险资金运用的主要场所。在美国寿险公司1917—1996年的长达80年的历史中,公司债券一直是寿险公司投资的主要工具,大部分时间中占寿险公司资产的比例都在35~40%。尽管这一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股票投资比例的上升而有所下降,但仍占20%左右。另外,成熟的股票市场也是保险资金运用的重要场所,20世纪末期,美国寿险公司投资股票占其总资产的比例达20%以上。从寿险公司持有债券期限结构来看,以长期投资为主的5—20年期债券占了近60%。可见,成熟资本市场工具及其期限结构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满足了寿险公司负债的特点,使其资产负债结构相匹配,有效控制和管理其经营风险,确保其经营的稳定性。
3.降低成本
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发展,形成综合性的金融机构。综合性的金融机构可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使各种业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和信息共享,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另外,市场融合使金融机构优化资产结构,实现资产组合多样化和资产风险分散化,降低非系统性风险,使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具有更大的整体稳定性。
4.增加收益
市场融合经营制度下的综合性金融机构具备稳定的客户群。综合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工商企业的业务、投资等来加强对它的渗透,有助于金融机构获取有关工商企业的充分信息,提高投资的准确性。所以,综合性金融机构的客户群较为稳定,市场份额和市场控制力能够得到巩固,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强。多元化经营可为其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服务领域的延伸,创造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从而极大地增强综合性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变化的适应性,使其能及时根据金融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自身的经营活动,加强金融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市场融合也有利于增加盈利。随着保险业竞争的加剧,保险费率越来越低,保险承保利润逐渐减少甚至为负。保险业要生存和发展,只有通过延伸服务空间和投资利润来弥补。
(二)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弊端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其利必有其弊。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也存在一些弊端:第一,从事多元化经营的综合性金融机构,在其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不同的服务品种等方面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传统、不同的运行机制,它们交织在一起,必然显现出潜在的矛盾或冲突,导致综合性金融机构内部协调困难、管理难度增大等问题。第二,市场融合可能招致新的更大的金融风险。一方面,综合性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得以扩展,从而其经营风险也随之扩大;另一方面,综合性金融机构内部各业务部门和子公司之间由于目标不同,难免发生利益冲突,加重道德风险。其不良的内部交易可能引起综合性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传递,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发生。第三,由于综合性金融机构业务种类繁多,规模巨大,其权利较大,对经济的影响较强,容易形成金融垄断,产生非公平竞争,从而对国民经济产生消极影响。第四,金融机构复杂的综合经营结构和业务运作,不利于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需要金融监管机构相应地提高其监管水平
四、西方发达国家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以及中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与条件
(一)西方发达国家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西方金融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两业始终融合的模式;另一种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两业分离模式,并且在经历了融合、分离的过程之后,现又回归到融合的模式。
从西方发达国家保险资金运用的情况来看,股票、债券、抵押贷款等占相当比重,说明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不但已经融合,而且相当紧密。国际上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的路径,除传统的业务、产品、机构和服务等融合外,还创新了许多跨行业的产品,如巨灾风险证券化等。以英国为例,英国寿险公司逐步转变为金融服务公司,保险竞争领域外延到包括银行信贷及基金管理在内。多家保险公司提供著名基金经理推出的投资产品,作为退休计划、年金及单位信托联结产品。在美国,美国国际集团 (aic)、usaa等大型保险集团除产、寿险外,均发展投资银行、投资管理和信用卡业务。激烈的市场竞争、巨大的国际市场潜力及巨大的国内现存客户群,使保险公司迈向更广泛的金融服务领域。
西方发达国家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经验对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有重要的启示。(1)在市场发育初期,监管机制尚未健全,不同金融业务之间应实行分业经营,避免交叉传染;保险公司的经营要防止由于资本市场的低效及系统性风险而引发失去偿付能力的风险。(2)在成熟的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环境下,通过两个市场的渗透、融合,形成集团/控股公司等,可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率,扩大承保能力和提高保险业的竞争力等。但同时要特别注意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条件成熟,两个市场的融合能带来许多正面影响,反之,也可能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瘫痪。(3)在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发生变化的时期,保持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必须进行保险产品的创新,实现保险产品由储蓄型、保障型到分红型、投资连结型和万能型等产品的转型,降低寿险产品的利率敏感性,避免利差损问题的积累和爆发;同时,运用保险资金时,要避免暗箱操作和关联交易。加强管理和规范,避免将资本市场的风险传染给保险市场。
总的来说,融合的成败取决于融合的前提条件是否具备。从西方发达国家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的情况分析,融合的前提条件是保险市场、资本市场发育较成熟、规范;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发达的通信和网络技术;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较完善的监管体制和其他支持条件。保险市场成熟、规范的重要标准是:保险的经营理念成熟,不仅仅是为了保费收入,市场占有率等粗放式经营,而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考虑偿付能力的集约式经营,注重保险的金融属性、提供高附加值的保险服务等。资本市场成熟、规范的主要标准是看资本市场的效率。
(二)中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将对我国金融分业经营制度产生极大的影响。从长远趋势来看,我国金融业也将不可避免地从分业经营走向综合经营。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面临许多困难:
1.法律和监管存在壁垒
1995年以来,中国陆续颁布了《保险法》、《商业银行法》和《证券法》等,从法律上确立了分业经营的格局,导致保险、银行和证券等机构分设,业务也不能兼营,各自成立了相关的监管机构,保监会、银监会和证监会等。但如果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创新跨行业的新业务,却没有相应的机构监管。
2.保险市场不太成熟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保险供求关系不平衡、保险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力、保险公司“利差损”较为严重,偿付能力不足、保险公司资本实力不足,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等。
3.资本市场不太规范,效率低
资本市场波动大,投机气氛太浓,缺乏理性的机构投资者。上市制度不规范,退市制度不健全,信息批露制度不完善。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制度等。
(三)中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条件
1.制度安排基本完成
2004年2月15日,中国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共同下发《关于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所涉及的证券账户、交易席位、资金结算、投资比例等问题。监管层加强合作,为融合创造制度基础。2004年2月17日,中国保监会与银监会联合下发了《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指引》和《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在《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指引》中,保监会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国内成功经验,首次在保险资金管理中顺利引入了独立的第三方托管。至此,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的基本制度和运作框架初步建立。三大金融监管部门为健全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监管体系、完善稳健运行机制做出的重要制度安排已全部完成。
2.保险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我国保险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保险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保险业的整体经济实力有了较大提高,截至2005年12月,中国保险业资产总额为15 226亿元,同比增加 28.45%。保险资金中银行存款为5 241.43亿元,国债投资为3 588.3亿元。保险资金全年投资总收益率为3.6%,股票投资平均收益率超过6%。保险保障的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寿险业务中,投资型险种增加,如万能寿险、投资连结保险和分红寿险等。
3.资本市场基本形成
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证券市场体系,证券市场初具规模,证券经营机构获得了很大发展,证券市场法制建设和监管不断得到完善。建立了以《证券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以强化市场信息披露为目的、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为监管主体的市场监管体系。
尽管目前完全混业经营存在较大的困难,表面上还是分业监管和机构分设,但已允许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合作,开展某些综合经营业务,如目前我国金融机构间已存在不少战略联盟。融合的路径有保险资金运用、投资连结保险、巨灾风险证券化和资本的融合等。
篇6
也是亚洲地区首先衰退的国家,并可能面临更长时间的衰退。
根据日本官方公布的数据,日本经济在今年二、三季度连续出现负增长,从而名副其实地步入了衰退。日本在欧元区之后步入衰退,是出乎意料的事情:这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居然在美国之前发生衰退;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亚洲各国中,日本经济还不是最脆弱的,但却成了亚洲地区首先衰退的国家。当然,换个角度看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在全
球化的世界里,危机的传递与影响超乎想象。
步入衰退的原因
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二季度出现了0.9%的负增长之后,在三季度再度出现了0.1%的负增长,根据“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的官方定义,日本经济正式步入衰退。
从过去两个季度经济的表现可以看出,日本经济衰退既有国内经济自身的问题,也明显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或促使日本经济步入衰退的主要因素包括:
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波动 在过去两个季度的衰退中,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因素几乎是交替发挥负面作用。在2008年二季度,日本国内需求出现了0.9%的负增长,并给当季GDP带来了0.9个百分点的负增长,当季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为零。而在此之前的三个季度(2007年三季度~2008年一季度),净出口仍然对GDP增长起到正面的拉动作用,但拉动的效果明显在减弱。2008年三季度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在国内需求出现微弱正增长时,净出口却出现了大问题。2008年第三季度的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只有0.7%,而进口增长速度却明显高于2007年三季度的水平,进口由负增长变为正增长,并给当季GDP带来0.2个百分点的负增长。
当然,这种变化只具有统计上的意义,日本不尽合理的经济结构、贸易结构以及政府缺乏刺激经济的能力,才是造成衰退的现实原因。
日本的经济结构与贸易结构 从经济结构上看,日本经济仍然存在对外依存过高的问题,尤其是在近年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再次放缓的情况下,外需的拉动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在2007年三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0.7%,其中净出口的拉动占到0.5%。与此同时,日本的贸易结构在经济危机中也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在受危机影响的各种产业中,汽车、高端电子消费品都是首当其冲,而在日本的出口中,这些产品恰恰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而日本进口的产品很多都是受风险影响很小的消费品。这使得日本在全球经济出现危机时显得超乎寻常的脆弱。
日本政府刺激经济的能力 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各国刺激经济的手段主要在两个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也是自上世纪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经济学家给政策制定者提供的主要经济工具。
但是在日本,这两种政策工具都缺乏进一步刺激经济的空间,当然,这要追溯到日本泡沫经济时代(我将在下面谈这个问题)。从货币政策上看,日本银行长期维持超低利率,已经没有再下调利率的空间。从财政政策上看,到2007年,日本政府债务存量已经达到当年财政收入16.1倍,日本的财政支出中,有15%左右被用于支出公债利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无力出台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方案。
比较美国、中国、韩国和日本的情况可以看出,美国各种救助计划(包括美联储提供的低息贷款)的规模至少在1万亿美元、占到美国GDP的7%左右,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目前还没有出现衰退的重要原因。中国宣布的4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方案中,如果新增以及当年到位的资金以1 万亿计算,也达到了2007年中国GDP的5%左右。韩国在2008年9月宣布的经济刺激方案为185亿美元,占到GDP的2%。而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刺激方案仅为5万亿日元,不足日本GDP的1%,财力捉襟见肘是主要原因。更令人担心的是:日本经济可能正面临着更长时间的衰退。虽然亚洲开发银行抱有乐观的看法,但各方面情况表明,日本经济衰退可能难以在短期内扭转,日本经济财政特任大臣与谢野馨也表示,下一个会计年度日本经济可能不会增长。从日本经济的表现看出,企业的设备投资在萎缩,说明投资者的信心已经被削弱,而在全球经济陷于困境的大背景下,消费者信心难以上升,在投资者与消费者信心同时低迷的情况下,短期内扭转衰退的可能性很小。
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衰退给中国的启示,既包括长期发展战略方面的,也包括当下应对美国金融危机方面的。
要高度重视房地产泡沫的危害 在过去的20年中,房地产泡沫成为了危害经济体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它的危害程度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经济问题,也远远大于通货膨胀。可以说,房地产泡沫已经取代了通货膨胀,成为全球经济的首要危害。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了长达10年的经济低迷,而我们正在遭受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给全球带来的严重后果。
泡沫不只是给私有经济带来危害,而且对公共政策危害至深。在泡沫破灭后,必然要使用财政政策对受损失的金融机构予以支持,这会削弱一国的财力。一个经济体的负债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不可能通过铸币税来为经济融资(美国就可以)。因此,如果中国出现了房地产泡沫并且破灭,后果可能会更像日本,而无法像美国一样脱身。
篇7
关键词:市场经济;天然气成本;成本控制措施
1引言
我国当前正逐步建设并落实能源经济体系的转型工作,使用清洁能源,改善生态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应用天然气取代传统能源,近年国家大力提倡使用清洁的天然气能源并逐步减少甚至取代传统能源,此举既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又减少了传统能源对环境的污染,促进了环境的保护。然而正是由于天然气能源需求的大幅度提高,导致天然气供不应求,采购价格居高不下,造成销售天然气的城市企业采购成本过高,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天然气的应用推广和城市燃气销售企业生存的空间,这对于天然气企业的发展过程不利。如何控制成本、降低成本,如何在夹缝中生存。
2市场经济背景对天然气市场带来的影响
2.1管理体系方面
在经营城市天然气的销售企业中,由于长期以来市场处于独家经营,部分企业管理制度落后,经营成本较高,缺少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在市场经济的经济转型环境中,特别是在遭遇天然气供应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企业经营风险大增,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为降低经营风险,增加企业的收入,在做好经营主业的前提下,控制经营成本,减少企业内耗,同时经营管理者扩大经营项目,补充主业,即开发增值业务,开源节流,在运行中降低天然气的应用成本,增加企业收入。一方面向管理要效益,要实现企业开源节流,让企业获得更多收益,自然要求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能够顺应企业的发展战略,比如企业要能够更好开发相关增值业务,则企业的管理层、财务系统、产品研发部门以及其余的所有工作子系统,都要为这一工作过程服务,优化人员配置,优化资金流动方向,让更多的资金流向研发部门,更好开发新型业务,同时其余各个部门也要依照制定的内控制度运行,降低运行中生成的成本,提高企业各项资金的应用合理性。当企业运行中产生的成本降低时,则天然气的应用成本必然会下降,让企业在运行中能够获取更高收益。
2.2技术积累方面
在市场经济下,天然气市场中的各类技术研发企业和公司的竞争加剧,这对于天然气企业明显是利好消息,在整个市场的变革中,天然气企业可以抓住机遇,对当前的设备和技术体系进行优化,降低后续天然气服务中出现的天然气损耗等问题,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质量。从整体性的发展过程上来看,在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中,能源市场产生的变革提高,例如我国当其组建的国家管网公司,就调整了天然气企业的成本结构,让城市燃气企业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天然气的主营及增值研发销售服务工作中,通过落实技术革新工作逐渐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3市场经济条件下天然气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3.1资本结构问题
在城市天然气企业的运行中,只有资本结构科学性满足要求的基础上,才可保证这一系统能够正常稳定运行,降低在企业运行中出现的资金损耗,当前的城市天热气企业运行中,在资本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产生的成本过高,大幅价格降低了系统的运行质量。在具体的研究中,首先可以确定企业的负债率过高,包括银行贷款等,导致天然气的应用成本上升。其次为资金的统筹问题,市场经济下,我国实质上鼓励这类企业参与到投资过程中,让企业能够获取更高收益,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求天然气为企业要能够精准把握市场风向,提高投资的质量[2]。在当前的很多城市天然气企业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为投资能力较低,大幅降低了企业的资本获取能力。最后为资本风险防范,包括资金回流、成本控制等,在完成这类工作项目时,整个系统必然能够良好运行,在目前的一些天然气企业中,对这些工作项目的重视程度不足,大幅降低了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出现资金问题时,必然会导致天然气成本的大规模波动问题。
3.2上下游协调问题
我国当前天然气市场的发展问题为,一方面天然气的上游渠道逐渐缩窄,由于我国的天然气大量依赖进口,所以受到国际天然气价格的影响严重,在天然气的购买中,会产生大量成本,另外在长途运输中,需要大量的管道和设备参与运行,该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成本,这些上游成本在近些年中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为下游需求量逐渐提高,要满足下游的需求,则需要落实相应的管线设备装配工作,该过程中也会生成大量的施工和建设成本,在后续的工作中,发现该项工作的运行质量下降,对整个系统的发展不利。
4市场经济条件下天然气成本的控制措施
4.1财务管理革新
在天然气的成本控制中,需要考虑多项因素,只有在这些项目都达到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才可保证整个系统能够正常稳定运行,只有提高财务管理质量的基础上,才可保证整个系统能够正常稳定运行。在今后的工作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项目为,建成相应的财务管理新体系,只有在落实该项工作的基础上,才可完成对各类财务自己的控制工作。在本文的研究中,提出如下革新理念:首先为完成和实现对账目的统一完善与制定工作,当发现系统中能够产生相关变化时,可以更好分析这一系统的运行质量,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对企业中各项资金的管理精度,例如对于财务系统中的天然气采购账目来说,要在财务管理系统中设置专用的账目,确保实际支出资金和账目中的资金量完全相同。其次设置账目统筹工作体系,通过对企业中当前资本结构的分析,确定企业是否可以完成相应的投资工作,以提高这一系统的运行质量,可以通过建成专门的财务工作系统,完成对整个市场经济性的研究和分析工作[3]。最后为制定新的财务管理系统,让这一系统能够完成对相关工作项目和工作内容的管理工作,从而让这一系统能够更好完成各项工作。
4.2分析经济形势
在市场经济下,城市天然气企业可以参与各项投资过程中,即为企业本身带来了经济收益,也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而对于企业来说,要能够完成对经济形势的全面研究和分析工作,通过对这种方法的应用,可以让企业找到更为科学合理的投资渠道,让其能够更好相应的工作内容。在具体的研究中,首先要分析当前市场的重点关注内容了,但是并非所有的行业与领域都能够维持长期运行过程,所以在具体的研究和分析中,了解相关行业的后续发展情况,只有对于可以长期运行并保持稳定的行业,才可对其进行大批量投资,为城市天然气企业带来长期受益。其次分析国际市场的天然气价格,在价格下降的过程中,完成天然气的购进工作,借助存储系统,保持天然气的成本与销售价格问题。对于我国的所有天然气企业来说,走向联合共同发展的道路,为提高行业运行效率和质量的必经之路,通过建成大型仓储系统,以更好应对国际天然气市场的价格波动。最后为分析天然气相关市场的发展和运营情况情况,通过这种方法确定是否可以完成对先关设备的采购与革新技术,结合对我国增值税税赋规则的应用和分析,降低技术和设备革新中实际消耗的成本。
4.3变革资本结构
在当前的天然气市场中,天然气成本过高的一个最基础性原因在于,天然气企业的资本结构存在问题,在企业的运行中,会产生大量的无关成本,企业只能将这类成本融入到购买过程中。为转变这一发展情况,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优化工作项目:(1)企业自身的资产改组。在当前的一些城市天然气企业中,企业的负债量较高,企业的后续运行中会生成大量成本,另外在后续的研究和分析中,要从这两个发展方向完成对整个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工作,在此基础上完成降低企业负债率和调整债务结构工作。对于企业的负债率降低过程来说,可以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和内容的方式,让企业获取更高收益,而对于流动负债的减少,也可以通过该项工作达到目的。(2)管理体系变革。对于企业的流动负债来说,负债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未能落实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同时企业中的相关工作内容运行质量较低,从整体上来看,整个系统的运行质量较差,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通过对管理体系的革新工作,让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具备内控意识,提高资金使用质量。另外在具体的研究和分析中,也可通过建成的信息化系统,让财务部门能够技术获取其余部门的内部控制工作落实方法,从而让这些部门能够更好落实各项工作。
篇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并使企业实行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市场经济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利益关系决定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有自身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市场经济的共性或一般性;而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为市场经济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特殊性。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必然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呈现独特的基本特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随着证监会《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于2002年12月1日施行,QFII作为一种资本市场渐进开放的制度安排正式进入中国。本文对QFII出台的背景进行了深入,认为QFII对我国资本市场将产生改善效应、引导效应、纠错效应、效应和介入效应。最后,对QFII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及风险控制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QFII 资本市场
金融自由化
风险控制
一、QFII的经济背景: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必然产物
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是中国渐进式金融改革或金融自由化战略的一个必然产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推行渐进式的金融体制改革,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金融体制在产权结构、市场结构以及金融产业规模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明显。在金融业的改革逐步推进的同时,我国也在努力推进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我国的业务规模和业务范围逐步扩大。但是我国对资本市场的开放是相当谨慎的。我国在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之所以未受较大冲击,其主要因素在于我国资本市场是基本封闭的,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能实现自由兑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国资本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就象有些学者形象地指出的,“我没有输球,因为我没参加比赛”,但是这种幸运并不是永久性的。封闭不是长久之策,中国的金融体系终究要面对世界竞争。资本市场的开放和资本账户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是我国经济和金融成长的必然趋势。QFII的出现,正是这种要求的产物,是我国走向资本市场完全开放和资本账户下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这个目标的一个中间目标,一种渐进策略。
从国内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发展态势来看的话,我们认为,QFII的出台与近年来我国股市的低迷有一定关系。从1999年到现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以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1年9月之前,这个阶段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态势良好,市场交易非常活跃,给经济发展注入了不少活力;但在2001年9月之后,我国证券市场逐渐走向低迷,人们对股票市场的消极预期增强,2002年全年的低迷态势更是十分明显,股票投资收益率也有很大下滑。资本市场的低迷态势与我国持续高速增长的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趋势十分不协调。因此,引入QFII,对于激发资本市场活力,遏止资本市场低迷态势是有一定作用的,尽管我们不应将其估计过高。
QFII出台的第三个重要的背景是中国加入WTO。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所作的有关金融业开放的各项承诺近期要逐步兑现,其中包括银行业的开放(最终允许外国银行业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证券业的开放(允许外国证券公司从事中国股票的承销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的承销交易以及基金的发起)以及保险业的开放(最终允许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开展保险和再保险业务)。QFII的引入,是资本市场开放的一个步骤,通过引入QFII,我们有选择、有控制、有目的地引入一定规模的外国资本,实现资本市场的部分开放和资本项目下人民币的局部可自由兑换,这是WTO在金融业开放方面的基本要求。中国历来是以开放促改革,在内部改革压力和阻力增大、各方利益主体矛盾难以消弭、改革推行成本加剧的时候,通过对外开放来促进改革,是我们一贯的秘诀。QFII的引入和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也必将发挥同样的作用。
二、QFII对资本市场将产生五大效应
可以说,作为我国金融自由化(包括国内金融体系放松管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的自由化)的一个过渡性的步骤,QFII制度对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未来必定是深远的。具体而言,我认为QFII制度会产生以下的效应:
第一是资本市场结构的“改善效应”。我国资本市场中以散户投资为主,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仅仅占10%,这种资本市场结构非常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容量的扩大和市场稳定性的提高。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机构投资者占整个证券市场的股权比例来看,英国约占75%以上,日本是50%左右。引入QFII,可以大大增大机构投资者在整个证券市场中的比重,这不但可以较快地扩大资本市场容量,而且机构投资者的长远投资和理性投资会增加市场的稳健性,减少资本市场的波动性。美国股票的年波动率在20%左右,而我国股票的年波动率在60%以上。机构投资者增多,对减少波动率有好处。
第二是资源配置中的“引导效应”。QFII都是在全球有影响的、投资实战经验丰富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来到我国之后,其投资倾向必然会对我国的投资者产生相当大的引导作用,从而影响我国资本市场中的资源配置。从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瑞银华宝和野村证券的投资倾向看,它们的投资选择基本集中于蓝筹股。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境外机构投资者选择的并非一定是大盘股,但肯定都是行业龙头,可见在初期阶段QFII感兴趣的投资方向是蓝筹股。蓝筹股的普遍特性是具有行业代表性、流通量高、财务状况良好、盈利稳定、派息固定。但是蓝筹股作为证券市场的基石,却在资本市场中长期受到冷落,在沪深股市的价值长期被低估,这可能与蓝筹股大多属于传统行业的骨干、盘子大、缺乏想象力有关,而境外机构投资者对蓝筹股的青睐,必将使蓝筹股在股市中的遭遇有所改观。
第三是金融监管中的“纠错效应”。QFII的引入对东道国金融监管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境外投资者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本供应者的预期投资回报,因此从利益驱动的角度来说,境外机构投资者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寻求投资利润的机会。当东道国的政府金融监管、外汇管理机制、证券市场游戏规则、托管银行管理制度等方面出现漏洞的时候,境外机构投资者就有可能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投机性活动,获取投机利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QFII的投机活动虽然有可能带来一定风险,但同时也建立了一种有效的“纠错”机制。它逼使金融监管部门、外汇管理部门和证券市场管理者及时修补“漏洞”,逐步将相关监管制度严密化、监管规则规范化,同时不断提高监管行为的有效性。在QFII的投机性投资活动和监管者的监管行为之间,永远存在着这样一种动态的博弈过程,俗语说“水涨船高”,随着QFII纠错功能的实现,我国的资本市场规范性和金融监管水平也必将得到提升。
第四是金融运作和证券投资中的“学习效应”。实际上,一个国家金融业开放的过程,就是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向国外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学习过程,外国金融机构给东道国带来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资金,而是理念。国内投资者从学习国外金融机构的投资理念中,逐渐学会如何判断金融市场的趋势,学会如何从经营业绩、财务状况、未来发展趋势和公司内部机制等方面遴选和甄别不同成长前景的公司,学会如何进行资产组合和资产管理以提高投资回报率,学会如何进行金融创新以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和投资收益。获得我国QFII资格的都是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它们在资本运作方面具备长期的全面的全球性经验,国内金融机构必将从中汲取宝贵的营养,学习到有价值的投资理念。
第五是公司制度变迁中的“介入效应”。国际经验表明,机构投资者能够有效参与上市公司治理,从而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美国,机构投资者一般通过“关系投资”和“过程投资”两种形式参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关系投资”是指投资者作“耐心股东”,从财务评价和公司治理两方面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以获得长期回报。机构投资者积极介入企业管理,参与到企业的财务、人事和发展战略等重大决策当中。“过程投资”指机构投资者一般不干预企业的管理决策,而是着眼于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改善、实施反映股东价值取向的治理活动。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可以达到双方福利的同时增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降低了“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上市公司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根本改变,从而提高自身盈利能力;而同时,机构投资者也通过介入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的改善而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从而在弥补监控成本之余获得更多回报。我国引入QFII之后,国外机构投资者必将对所投资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对我国企业改革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些正面效应的显现并不是没有条件的。我们一方面将QFII看作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助推器,另一方面,我们又应该对QFII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足够的估计,尤其是要加强监管力度,防范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同时我们还要清醒认识到,QFII并不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救命稻草”,在引入QFII促进金融业开放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快金融业内部改革的步伐,尤其是进一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改革,同时为国内合格机构投资者(QDII)和国内民营资本平等参与金融业竞争创造制度条件。三、QFII制度的国际经验与资本市场风险控制
新兴市场中,有许多国家在90年代以来开始实行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其中包括拉美的巴西等国,东亚的印度尼西亚、韩国和南亚国家印度等,我国地区也于1990年12月28日公布开放外国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台湾股市。应该说,QFII的引入,对于促进东道国市场的竞争、对于东道国投资者投资理念的提升与改变、对于东道国资本市场游戏规则和金融监管的国际化与规范化、以及对于东道国金融人才的培育等等,都会产生积极的。
但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引入QFII的经验表明,我们千万不要将QFII当作本国资本市场的“救命稻草”。这基于三个理由:第一,在引入QFII初期,由于国内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大量系统性风险,境外机构投资者会持观望犹疑姿态,因此所引入的QFII规模必然是有限的,对其作用不应作过高预期。第二,尽管大部分国家引入QFII之后引起相当规模的外资流入,从而对本国资本市场产生积极效应,但是也有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表明,QFII进入初期由于各种市场因素的作用,QFII介入股票有可能产生不盈反亏的情形。1991年4月QFII正式进入台湾地区股市,但是QFII介入的股票跌幅超过投资者预期,可谓亏损惨重,截止到1993年10月进场外国资金累计亏损36%。但到1994年8月,由于基本面利好的刺激,外资概念的股票才恢复涨势,QFII平均获利率达到42.12%。第三,外国机构投资者的目标与东道国政策制定者的目标并非一致,对这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对于外国机构投资者,它们所关心的是满足资金来源国投资者的收益回报要求,这种强利益约束和利益驱动导致我们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即国外机构投资者有可能利用东道国在资本市场监管和游戏规则方面的漏洞和缺陷进行投机性的投资行为,这些行为会对本国资本市场带来比较大的负面作用。
但有些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持一种过分的担忧态度。他们认为东亚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项目的过早开放,这种观点虽然并非没有道理,但无疑是非常片面的。新兴市场资本项目的开放是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资本账户自由化的次序和路径选择、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行为的规范化改革、自由化过程中的政府监管和宏观经济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从资本账户自由化的次序和路径选择来讲,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之所以在资本项目自由化之后出现较大规模的金融危机,是因为其激进式的自由化策略导致国内经济政策衔接不力。资本账户自由化必须遵循一定的次序,不能一蹴而就。许多实证表明,不同国家在金融开放过程中,国内金融自由化、经常账户开放、资本账户开放的次序不应一概而论。经济学界的共识是,资本项目本身的自由化应该是先直接投资,后证券投资;先长期证券投资,后短期证券投资;先放开资本流出,后放开资本流入。我国资本市场的自由化正是遵循了这样的路径。南锥体国家中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等国都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自由化,但因其采取激进的自由化策略,导致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难以与金融自由化进程匹配,从而屡次引发金融危机。
从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讲,东亚国家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弊端,这些弊端是导致东亚金融危机的内在根源之一。东亚金融体制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强调政府在金融体制中的主导作用;金融体系的产业工具性质;广泛的信贷配给现象;不透明不明确的金融监管框架;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扭曲的银行——关系。这些特征增加了东亚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有人把东亚金融危机仅仅归结为资本项目的过早开放,这是有失公允和全面的。
从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金融监管和宏观经济控制的角度来说,实现资本账户自由化需要严格的初始条件和国内宏观经济背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对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有重要意义,其中经常账户平衡性、产出增长率及其源泉、投资效率和投资方向、通货膨胀、外债规模及其构成、稳定性、财政平衡状况等,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要素;对这些宏观变量的审慎控制和良好管理,会给金融部门的运作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从而保证在推行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尽量降低金融风险。
所以,那种认为资本账户开放引发金融危机的观点是不全面的。QFII制度,是一种渐进的有控制的资本账户自由化的策略,东道国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控制资本流入的规模、投资比例、资本在东道国停留时间等,对机构投资者的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等也有严格的要求。QFII制度是与审慎的渐进的金融自由化策略相匹配的。只要东道国掌握好资本账户开放的次序,控制好相关的宏观经济变量,同时稳健进行金融机构改革,避免金融动荡是完全可能的。
王曙光:《自由化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证监会:《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2002年12月1日。
封文丽:《QFII:中国证券市场深度开放的制度选择》,载《当代财经》,2003年第二期。
王群:《QFII制与中国证券市场》,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一期。
沈悦、王书伟、吕婧:《初次开放资本账户:国际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载《改革》,2003年第一期。
篇10
一直以来,成本控制就是企业领先的重点和优势所在。成本管理的概念就是运用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预算成本,限定成本的开支消费,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使用最小成本来实现企业最大利润。成本管理有五大理论:作业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产品生产周期成本理论、成本规划和全面成本管理。
1.作业成本管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于核算如今的快速生产管理。随之出现了作业成本管理,顾名思义,作业成本计算是作业成本管理的基础,核心方法。作业成本方法可以将企业生产的各种费用,通过合理分配,将费用更加精确的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并且更大的优势是能将成本管理更进一步的于产品生产线密切联系起来。,对每个作业链进行更确切的分析,消除没有价值的生产作业,优化有价值的生产作业。其目的是不仅仅是精确划分,还能给企业的决策者提供更为准确的生产信息,使其服务更加人性化,以提高生产力。这个新方法让经济市场有了新的认识,并为企业带来全新的降低成本途径。
2.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和企业的生产战略相结合,从战略上加大对成本管理的关注度,对成本进一步的全面了解和控制。战略成本管理是通过运用财务信息而制定的战略,让其竞争优势更为广阔,加大管理会计的范围。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就是更多的关注企业身处的社会环境,了解社会因素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发现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并适当的给自身做出战略的调整。只有让成本范围扩大,将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发展到外部,才能让企业有更多的机会。不仅如此,还要丰富企业的成本管理手段,打破常规的成本计算方式,完善对生产链的成本计算,才能更快的实现企业的竞争目标。
3.产品生产周期成本理论产品生产周期成本主要包括产品策划、开发、设计、制造、营销与物流等过程中的所耗用的生产成本,消费者购入产品后发生的使用成本、维护成本,以及产品的废弃处置成本。产品的生产周期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十分重要企业为了得到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必须将每个环节把好关,不能让每个环节出错,所以就必须着重关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作为一种管理会计,它能够帮助企业循环利用,帮助企业降低不必要的成本,环环相扣,环环密切监督,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优势。
4.成本规划成本规划就是在产品设计的源头进行必要的规划。它是从生产产品的开发阶段就开始着手成本管理,为满足企业和客户的需求,就必须在生产环节进行精心的规划,制定出企业的目标,实现企业的利益。只有确定目标成本,才有了生产的方向,就好像有了领头人,指引企业网哪个方向发展。这种方法有一定的规划性,可实施性强,深得各个企业的厚爱,并被广泛的运用到企业的经营发展方法中。
5.全面成本管理全面成本管理,是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着手企业的成本管理。要发现企业的问题,还要及时将企业的问题解决。一旦发现问题,不能拖着,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全面成本管理就是要仔细检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何缺陷或过失,要及时改善,并不断地进行改进。这是一个坚持的过程,需要企业的耐心全面经营。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降低成本的重要性
1.降低成本有利于提升企业凝聚力降低成本,就必须从各个环节入手,便能接触到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由此便能增强企业凝聚力。降低成本的管理方案本就是让企业得到更大利益,为了降低成本,企业会制定相关的目标,全体人员就会朝着同一个方向去走,这便将全体员工的心都处于一致状态。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大家都会有团结就是力量的意识,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弱小的,即使企业终会存在那么一些人不合群,但也会通过这一共同目标,让其融入团体中,一起奋战。不仅如此,部门与部门之间也会相互接触,相互合作,这样又能将企业的整体结构能聚在一起。所以,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提升企业凝聚力。
2.降低成本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在这个丰富的经济市场中,在价格高低的区别上,许多消费者还是会选择廉价实惠的商品。所以,只有当企业将成本降低,才能做到在市场上的产品价格降低,此时,企业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市场的决定者始终都是消费者,我们应该全面了解消费者的喜好,明白消费者需要什么,既然消费者只能接受平价商品,企业就该往这个方向去奋斗,努力让自己企业的商品在竞争市场中占优势。
3.降低成本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会计中,最基本的公式就是利润等于销售额减去成本的部分。所以,只有降低成本,才能得到更大的利润。成本直接关系到商品的利润,在同类市场中,谁能拥有较低的成本,谁才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企业应该将商品成本降低,这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4.降低成本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拥有强大的经营实力才能将企业做大,而想拥有更大的经营实力,必须靠企业一步一步的经营成果堆积而成,企业必须降低成本,实现更高的利润,强大本身的经营实力。一旦经营实力强大了,企业就能投资于与企业相关的副业或是帮助企业成长的其他,比如构建厂房,支付职工薪酬等。还可以收购或是投资其他工资,这样一来,资金的来源就不是单一的了,并且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工作上遇到困难时,还能有其他的子公司伸出援助之手。也能让企业的资金得到有价值的投入。所以能扩大企业的规模,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在此之前,就必须降低成本,以获得更大利润。
5.降低成本有利于提升企业经营利润对于市场上的所有企业来说,降低成本,不仅获得优势,得到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还是能获得更大的利润。无论是市场上的价格高的商品,还是价格低的商品,商家都是一个目的,希望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如薄利多销,吸引顾客。就是为了得到更多利润。企业只有降低成本,才能让经营市场可持续发展,才能提升企业的经营利润。不能好高骛远,总觉得只有成本高的商品,才能让企业做得更高,飞得更远,但前提必须将企业扩大,提升企业经营利润,增强企业经营能力。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降低成本的有效渠道
1.加强管理,降低产品附加成本在生产商品中,最重要的是要在产品设计阶段下功夫,这个阶段是用来制定产品价格的高低。终于将产品设计好,才能有效将产品更好的推销出去,才能将经营活动往好的方向发展。加强管理,科学设计,降低产品附加的成本。要求企业不断进行产品生产的改革,要学会及时关注先进的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重要的还是要适用于自己的企业,不能盲目跟风。企业只有这样,不断更新技术,有效的利用资源生产产品,才能避免多的生产附加成本。产品设计阶段制定的成本战略,是一个产业链的指南针,企业的生产活动与其挂钩,所以要获取企业正确的有效财务信息,了解企业的全面环境,来制定完善的方针战略。要以创新为核心,优化生产链,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环保,避免不合理的损耗,有效降低企业生产产品的附加成本。生产产品质量越好,它的附加成本就越低,这就要求杜绝一切浪费的现象,将设计标准化,就能有效避免的将产品附加成本。规范化管理生产链,从而实现企业相关成本和材料减少损耗的目标。
2.拓宽渠道,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市场上有这么用一句话,货比三家,所以只有企业拓宽自己的采购渠道,才能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一个企业,不能只有一家采购商家,这样会造成采购商家对购买商家的垄断,会将采购成本提高。就好比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当渠道越多时,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企业只有借助现代信息平台,拓宽本身的采购渠道,让采购部门有商家可选,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开支,才能在采购环节降低成本。
3.加快资金周转速度,降低经营资金成本资金是企业的命根,是企业的发展源头,只有拥有资金,企业才能生生不息的生存下去。然而,资金短缺和资金分配不合理俨然已经成为公司的矛盾,严重制约的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也就将怠慢企业的发展。所以,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是多么的重要。提高周转率,就要卖低价,只有卖得多,但是赚的资金也就多。不能单单只看到利润小而忘了企业的运作需要资金。有效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就必须强化管理者财务意识,加强企业合同管理。加强经济活动的分析,健全经济管理制度。生产部门应该想办法,压缩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原料利用率,降低成本,销售部门应该配合生产部门,做好产品销售方案,尽快把产品销售出去,收回资金。企业要注重应收账款制度,加强来往账款的管理,提高记账人员和相关财务人员的工作素质。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就是要加大现金流动速度,减少闲置的资金,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减少不必要,不紧急的资金被随意占用情况。
4.全员参与,加强全过程成本管控全员参与管理,就会多双眼睛帮助企业监管成本的控制。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忽视质量成本的管理。相关负责人若是成本控制能力不强,便会造成随便的浪费。一个人或是一个部门的力量的有限的,想到的方面也是不全的,难免有疏忽,此时,若是全体人员的参与,便能加强监控。应该强化经济观念,让全员都意识到成本管控的重要性,树立参与意识。还要建立和完善成本管理制度,让全员有制度可依,不能让其盲目。还要通过奖罚分明的办法,调动全员的积极性。部门与部门之间要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不能见面就争功劳。不能打击个人的积极性。负责人应该和下属打好关系,不能独断专行。完善成本核算管理办法,让其有法可行。全员参与,会让每个参与者都有约束性,有人监督,减少有歪念。加强商品质量问题,全体参与,就是为了管控全过程的成本,当发现有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应该及时上报,不能往后拖,当问题出现在销售商品上时,就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麻烦。
5.科学设计,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企业想要降低成本,就必须采用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方法。科学的现代化管理,就必须从源头抓起,科学设计。有些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投入不足,成本管理方法落后。设计包括采购设计和生产设计。采购计划也要科学采购,不能滥用资金采购,保证采购的原料能够很好的被利用,而不是堆积在仓库。生产成本是企业耗用资金最多的环节之一,成本是设计出来的,在生产之前,技术研发部门就该做出成本预算。很多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一直没有建立好自己的知识体系,往常用过的优秀设计产品思路不能得到很好的保留,当出现可以需要上个设计方案时,却又要重头再来,设计的周期又得花费很长的时间。不能很好的利用已有的方案,消耗了大量的设计成本。如果很好的科学设计,既可以节约成本,生产效率也会提高,同时产品的质量得到更好的保证,新产品的质量问题就会高于成熟产品,这又能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
6.加强产品质量管控,避免产品无形损失为了降低成本,企业相关部门可能在质量这一问题上缺乏重视。不仅要做到降低产品成本,还要强化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还要提高设计质量,相关部门可能为了减少成本,会把设计质量看得很轻,如此一来,就会造成产品的无形损失。若要加强产品质量管控,就必须严格把关,从生产源头看管起来。进一步严控操作质量时,减少人员流动性和产品流动性,加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操作人员应该把握好每件产品的质量,做到重复检查,避免重复加工或者回收的情况,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将产品质量控制点前移,避免出现不合格品,造成无形的经济损失。
7.应用信息技术来降低企业成本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企业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降低企业成本。许多管理者只知道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带来其他多方面的利益,却没有想过投资应用信息技术去进行成本的分析。也并不是企业全体人员都能有应用信息技术来分析的意识,还得共同推动全体人员有共同的意识。因为若不能达成共识,有些员工就还会用老旧的方法,并不认同新方法。只有将成本分析合理,才能有助于企业决策者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帮助企业管理者分析最好的投资方案,降低企业成本。应用信息技术还能及时有效的接收到最新的信息,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分析成本,还能够解放工作人员的手动能力。另一方面,不同企业都拥有自己企业本身的独特经营管理活动,并不是应用信息技术的档次越高,投资越大,就能给企业带来的效果越好。所以在运用应用信息技术时,还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运用,给企业带来更大的财富。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