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土化的具体措施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本土化的具体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企业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本土化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也越来也激烈了,不但面临着本国企业的竞争,同时还面临着全球各国企业所带来的竞争。我国企业要想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就必须有其他企业所不必备的核心资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其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无形资源,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其企业文化的构建。然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有较大差别。企业如何使得地域文化为企业文化所用,以该地区的地域文化促进本企业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中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 企业文化本土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本土化,是指一些发展较好的跨国或是跨地区的公司、企业,他们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促进本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使本企业的企业文化适应本地区的地域文化,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得企业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企业文化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公司,为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把本企业扩展到全球各个地区。当他们落户到所选地址之后,这些企业会招收当地的员工,那么企业给当地员工所支付的工资并不是按照该企业在本国所支付的工资标准来进行的,而是按照所迁目的地的工资水平对员工进行工资的发放,这就使[w1]企业文化本土化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拿我国来说,不同的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有较大的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吴越文化,其主要特征就是“柔、雅、细”;与之相对应的是东北地区,该地区的人们相对来说就比较豪爽。那么,企业就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地域文化,使企业文化本土化,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策略。
二、 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关系
(一)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企业在一开始建立之初,都是在某一个地域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其企业文化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与其创立者有着巨大的关系,创立者的性格和个性都会影响到该企业的企业文化。然而,创业者又会受其所生存的地域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在这一个角度来说,企业文化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深深的参透到了本土企业文化之中,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该地的企业的企业文化。同时,由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不断与外界交流和联系的过程,本土企业文化也会受到外地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得本土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个性慢慢凸显出来。
(二) 载体和载物的关系
人的生存和发展潜移默化的受着地域文化的影响。当企业的财富和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寻求一种事业和文化上的关怀,比如说给股东、顾客和员工进行分红与关怀,这是最基础的部分。除此之外,企业必然会回报它生存和发展的故乡,比如说对企业的发源地进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对该地区的教育和慈善事业做一些贡献等等。因此,从这一角度,企业文化的最终归宿就是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壮大必然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
(三) 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地域文化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其往往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发展而来。地域文化包含面甚广,在短期内,我们无法发现它的变化,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发觉其与以往的不同。相比地域文化而言,企业由于员工相对较少,比较容易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企业文化的发展进程也相对较快。一个企业可以从企业形象识别、理念识别和行为制度识别这三个三个层次上去实施企业文化的变革。和地域文化相比,企业文化简单很多,因此,对企业文化的创新也相对容易。企业文化一方面继承了很多地域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对地域文化进行创新,二者有机结合。
三、 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 人才本土化
一个企业要进行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完全不同。因此,元企业所在地的员工的语言理解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等肯定不如本地人,企业招聘一些本地员工就显得尤为必要。人才本地化,是跨地区和跨国公司实行本土化经营中最重要的经营战略。
(二) 产品本土化
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对商品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公司实行产品研发本土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产品研发本土化,才能迎合当地人民的需求。同时,企业还可以对新产地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善于发现本地的商机,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新产品,以促进本企业在该地区发展和壮大。
(三) 营销本土化
营销目标顾客本土化和营销体系本土化是营销本土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影响目标顾客的本土化就是要开发本地的顾客,提高本地的产品需求,以达到开发本地市场的目的。营销体系本地化就是要制定适合当地地域特色的营销体系,在当地现有的商业网络和当地经销商熟悉的市场环境下进行营销,避免开发新的额营销渠道,规避不必要的营销成本。
(四) 公关本土化
不同地区的公共关系和政治权利不同,因此,公司[w2]要知道当地的公关技能。企业在建立跨国或者是跨地区的公司之前,首先得对该地区的政治状况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还需要了解该地区民众的基本状况。只有这样,公司才能知道具体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以树立该企业的企业形象,同时,在和政府打交道时,该注意哪些问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该地可持续发展。
四、 结语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软实力,企业只有依赖其企业文化,才能获得发展和繁荣。要发展企业的企业文化,就要注意该企业企业文化该地域的地域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二者有机结合,企业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陈兆庆.
文化引领 知行合一 巢湖供电:推动国网公司企业文化落地生根[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11)
[2] 于金明.
努力超越 追求卓越——记刘家峡水电厂企业文化建设[J]. 中外企业文化. 2008(04)
[3] 刘丽君.
让企业文化落地有声[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0(27)
[4] 尚丽,乔婷.
浅谈地域文化对山东及江浙闽服装企业文化的影响[J]. 山东纺织经济. 2009(03)
[5] 吴朋.
篇2
论文摘要广告作为经济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广告制作人常采用“本土化”策略,即为适应目标国的文化传统而采取差别化的广告策略,从而达到跨文化广告顺利传播的目的。
一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提高,传播学家马歇尔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所预言的“地球村”已逐渐成为现实。高速发展的科技、全球流动的资本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载体,加速了文化的全球化趋势。
广告作为经济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广告往往借助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作为表现形式,所以除了具有推销功能外,往往还具有文化传播功能。不同民族、国家、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系统等。跨文化广告传播就是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播活动,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传受双方产生文化互动的过程。如果在跨文化语境中由于文化差异产生不对称沟通,不仅会大大降低在目标市场的广告效果,阻碍商品的推介和销售,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国家民族间的误会、冲突。
二 “本土化”策略的定义
为了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广告制作人要充分认识了解传受双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异,认真分析这些差异的特性,之后相应地调整自己的传播方式,使广告能适应目标受众的文化习惯。
所谓“本土化”策略,是指广告制作人根据目标国的具体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以适应目标国本土市场需要为目标,充分利用其本土资源而进行的一种有针对性的广告传播策略。跨文化广告传播中“本土化”策略的理论基础,是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各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商品在进入其他国家地区进行广告传播时,其广告策划、表现方式、品牌形象等要迎合当地的文化传统等相关因素而采取差别化的策略。也就是说,传播者要将在本国文化语境中传播的广告,以另一种文化的方式重新编码,从而保证目标国的接受者能在自身的文化语境中顺利解码,保证信息的传播畅通。著名家电品牌伊莱克斯集团的总裁麦克·特莱斯克曾说:“在开拓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时,我们都相当重视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惯、消费方式等文化差异,只有尊重这些差异,充分了解发现消费者对我们产品的认识,我们才能赢得他们的信赖与尊崇。”
三 “本土化”策略的具体措施
1 认识目标国的文化风俗
文化风俗,是各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和生活习惯。它不受法律法规的约束,虽然不具有强制效力,但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快餐品牌麦当劳在世界各国采取的“本土化”策略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在印度,巨无霸汉堡采用的原料是羊肉或鸡肉,给素食主义者提供的是玉米汉堡;在挪威,麦当劳给喜欢吃鱼的挪威人提供了烤鱼三明治;在智利,顾客可以在汉堡里加入一种当地的水果汁来取代番茄酱。至于饮料的搭配,麦当劳在法国配有香槟,在英国配有威士忌,在德国配有啤酒,而在中国则配有红茶。麦当劳这种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饮食习惯的“本土化”策略,使它顺利地赢得了目标国的市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在开拓中国这一巨大市场时,也越来越重视采用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策略。可口可乐公司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中国做广告的外企。起初,这一品牌在中国所用的广告是美国亚特兰大版本配上中文翻译,想凭典型的美国风格来吸引中国消费者。临近20世纪末,可口可乐公司意识到,品牌融合中国文化才是长久之路,于是其广告营销策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0年推出的“舞龙篇”电视广告以及2001年推出的“泥娃娃阿福贺岁”电视广告,采用了对联、鞭炮、泥娃娃阿福、剪纸等中国元素,通过春节贺岁、贴春联、放烟花等民俗活动,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乡土味。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很好地体现出了可口可乐公司“Think Local, Act Local(本土化思维,本土化营销)”的策略,也迅速使其成为中国消费者熟悉并喜欢的饮料。
美国另一著名品牌IBM电脑在中国的广告中,巧妙地把一顶状元帽和一台IBM电脑放在一起。状元帽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表示“第一、榜首”。这样一来中国消费者就能领会广告所暗示的IBM这一产品的品质和定位:IBM是最好的。同时,这则广告还给消费者另外一种暗示:如果使用了IBM,就会在学业、工作上大有进步,可以夺魁。
2 尊重目标国的宗教信仰
宗教是自然形态和社会形态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虚幻反映,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宗教有特定的教义、组织和形式,深刻地影响着信仰者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准则,自然也对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广告中应用宗教因素,能引起信仰者的关注,但如果应用不当,也会引起十分严重的后果。美国骆驼牌香烟的全球化广告语是:“我宁愿为骆驼行一里路”。广告画面是烟民高跷二郎腿,露出皮鞋底磨破的洞,表现了消费者为了买到骆驼烟,宁愿将鞋底走穿。而在泰国播出时,广告制作人本想适应当地风俗加点泰国情调,就以泰国的佛庙做为背景,让烟民穿着见底的皮鞋坐在神庙前悠然吸烟。但在泰国的风俗里,鞋底是最污秽之处,在被视为至尊圣地的佛庙前高高跷起简直是大逆不道。这则广告创意不可谓不佳,但因为对泰国人的宗教心态了解不够而招致泰国人的不满,甚至招致外交抗议。
所以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要注意尊重目标国受众的宗教信仰,采取“本土化”策略。在印度,85%的人信奉印度教。在印度教经典中,牛是湿婆大神的坐骑,神圣无比。杀牛、吃牛肉,都是对印度教的亵渎。出于对印度消费者信仰的充分尊重,麦当劳在印度忍痛去掉了享誉世界的牛肉汉堡,推出了鸡肉汉堡、羊肉汉堡和各类印度式素食,颇受当地顾客青睐。精工钟表公司的广告语是“人类创造了时间,精工表使之完美”,但在马来西亚进行产品宣传时,却遭到了消费者的抵制。因为马来西亚人多是穆斯林教徒,他们认为是真主创造了时间。后来精工手表公司及时做出了“本土化”调整,将广告语改为“人类创造了计时法,而精工表使之完美”,这才避免了文化冲突。
3 了解目标国的语言习惯
语言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不同国家、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跨文化广告传播的过程,实际就是传播者和接受者分别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因此,如果不熟悉目标国受众的语言习惯,就会造成广告传播中的误读现象。跨文化广告语不能简单地只是本国语广告字面意思的翻译,最好是用当地语言撰写。例如,中国的“白象牌”电池畅销东南亚,但是在欧美市场却遭到冷落。因为“白象”这一商品名称直译为英语是White Elephant,意思是“无用而累赘的东西”,这当然会遭到欧美消费者的冷遇。再如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Nova牌汽车在拉美国家无人问津,究其原因,Nova在西班牙语中是“不走”的意思,因为许多拉美国家使用西班牙语,消费者当然不会购买“不走”的汽车。
因此,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应该精通目标国的语言,适应其语言习惯。“可口可乐”这一中文翻译不仅与英文原文Coca-Cola发音相似,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了饮料“可口”和消费者喝完饮料后“可乐”的心情,因而大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中国电器名牌海尔的英文品牌名称是Haier,与英文中的Higher发音相似,具有“更高”的含义。海尔公司更是推出了“Haier and Higher”的广告语,暗示着海尔产品一流的品质。再如中国的“蝙蝠牌”电扇在开拓国际市场时,有专家建议将中文的“蝙蝠”改为Majalo(美佳乐)。因为尽管“蝙蝠”在中文因其谐音有“福”之寓意,但其英文译名bat在俗语中却有“勾引男人的女人”之含义,有这样名称的产品肯定无人问津。
除此之外,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还可以采用目标国受众耳熟能详的谚语、诗词等加以仿写,可以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日本丰田汽车在中国的广告语就套用了中国古诗,“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在英国,则套用了英国谚语,变为Where there is a way, there is a Toyota;而在美国,则将美国《独立宣言》的第一句改为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4 运用目标国的明星百姓
人们总是对与自己同属一种文化的人产生亲近感,相对较容易地接受他们所推荐的产品。所以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广告制作人常常选用目标国的人物代言,以适应当地的文化氛围和市场环境。
在采取目标国的人物做产品代言人时,有的倾向于运用偶像明星以产生号召力。可口可乐公司就选择了华人新生代偶像如SHE、蔡依林、潘玮柏等担任形象代言人;力士在中国的广告中也不再使用金发碧眼的西方明星,而是选择了张曼玉、舒淇。还有的广告则偏好采用普通人做代言以增强产品的亲和力,如海尔集团在北京奥运期间推出的全球系列广告“一个海尔一个家”,广告的创意是全球化的,但在不同国家宣传时却采用了不同国家的家庭,以此来贴近目标国人们的真实生活。又如阿迪达斯,在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推出的广告是两支由世界知名球员组成的球队比赛的场景,但在各国播出时最后的射门动作却是由目标国的著名球员来完成的。这样的“本土化”策略当然会引起目标国受众的心理认同。
5 遵守目标国的法律法规
法律是国家文化价值观的最高体现,需要强制执行。不同国家内容各异的法律法规直接约束限制着广告,尤其是跨文化广告的进行。广告创作前一定要熟悉和遵守目标国的相关法规,分析不同国家地区间法律制度的差异,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违反法律的风险。
欧洲各国禁止播放有关宗教、烟酒等内容的广告,而在中国广告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烟酒类的广告。在欧美许多国家,广告中使用国旗、国徽等象征图案是合法的。例如美国国旗图案是时尚界的惯用符号,常出现在服装上,允许普通民众穿戴,而在以东方文明为核心文化内容的亚洲国家,擅用国旗国徽是违法行为。
四 “本土化”策略的优势与不足
“本土化”策略是广告制作人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面对处于不同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的不同目标国受众时,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不同需求,而采取的适应目标国文化环境的广告宣传策略。
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采取“本土化”策略,可以在目标国受众熟悉的文化语境下,加强与他们在观念、情感等方面的沟通,取得他们的认同。同时还可以增加生产者及产品在目标受众中的亲和力,提高广告宣传推销的效果。但是在实施“本土化”策略的过程中,因为要在不同文化语境中采用不同的广告策略,也会出现品牌形象不统一、广告制作宣传成本过高的现象。
在当今的跨文化广告传播中,比较受到认可的是采取“折中”的方法,即实施“标准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广告传播策略。此种策略的核心是“标准化策略,本土化表现”,既可以保持国际广告的全球统一性,又能考虑到不同目标市场的差异性要求,最大程度地协调了“标准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广告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赵恩芳:《现代广告文化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 孔为松:《东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广告语言》,《语文学刊》,2008年第9期。
篇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对十七届五中全会有关乡村文化建设内容的思考
科技时代的生命伦理
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的社会成本探析
浅论克隆人引发的伦理问题
试论法律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
医疗纠纷成因及司法解决机制探析
血液:从商品到礼物——从社会政策角度讨论无偿献血制度的完善
案例教学法在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系统科学理论对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论七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医用数学双语教学初探
关于健康体检中心开展人性化服务
浅谈人体解剖学课堂设计
音乐疗法的功能与应用
辅导员如何加强医学院校药学类学生的实习管理
外科临床技能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某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干部综合能力调查研究
中世纪西欧医院的形成及其特点
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社会效应
科学发展观对建设和谐生态辽宁的重要意义
生态与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失地农民生存状况满意度研究——以锦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从伦理视角审视人造技术
试论医疗工作中的亚氏幸福观
“以病人为中心”的合理解读
从伦理视角完善我国的代为同意制度
医疗事故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思考
国外艾滋病患者人权保障与立法制度
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其对策
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内科学双语教学刍议
临床医学专业课堂教学效果初探——以《外科学》教学为例
医学生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途径——以锦州小世界健身俱乐部为例
《动物寄生虫病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南通市某中学高三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
大学生网游成瘾案例引发的思考
音乐治疗在高校的推广与实施
论心性修养与道教养生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MCAI课件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的分类及其条目的编排格式
强迫·打击·震惊——视觉文化研究的几种模式
辽宁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战略意义及其影响
改善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以宣传思想工作拉动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医学伦理素养教育的机制、途径和方法
医疗技术管理的伦理建制
加强研究生临床医学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
《医学伦理学》“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医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基于广西医学高职高专的调研
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审美要求
试论地方院校学科建设的策略——以西部地区一所医学本科院校为例
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青少年同伴关系对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多元文化心理咨询模式与本土化心理咨询模式
教育失衡: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论道教的辟恶梦之法及其影响
以当代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篇4
幼儿园班务要通过个别教育、个别训练使个别幼儿在集体中保有良好的自信心。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幼儿园班务工作总结,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园班务工作总结本学期,在我班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根据园内的安排,结合班务计划,各项工作开展得较好。回顾忙 碌、紧张的一学期,做以下总结,以便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争取更上一层楼。
一计划明确,有的放矢
开学初,我班结合园务计划,针对本班实际进行分析、思考,制定了详实具体且切实可行的班务计划, 确定了工作目标及教育教学、卫生保健、家长工作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并拟订了具体措施和方法,制定 了与季节特征相吻合的各科教学进度表。
二、认真踏实工作,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
1、亲情教育,过渡自然
开学初有六名新生进入我班,我班大部分教师和孩子们也是初次接触,为了使他们尽快适应环境、融 入集体,消除和老师间的生感,我班教师施以亲情教育,多和他们谈心,关注他们的行为,微笑地帮助、关心他们,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像妈妈一样的亲切和温暖。同时为做好新旧知识的衔 接,减少新老生之间的知识差异,特别是英语方面的差异,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多以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 让孩子们在短时间里稳定了情绪,并学习了知识,一举两得,过渡自然。
2、认真备课,悉心教育
大家在熟悉教材后,集体讨论制订了各科教学进度;平时的教学中,全体教师认真备课,提前一周备 课,制作了各类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确保不上无准备的课。在教学中多以游戏进行组织,因人施教,让幼 儿在玩中学,玩中乐,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熟练自如地掌握本领。教师的悉心教育和精心教学,使孩子 们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提高,营造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气氛,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常规。
3、做好保育工作,培养幼儿自理
本学期我班二名生活老师在园里的统一要求下,精心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从吃饭、睡觉、洗漱、穿 衣等环节无微不至;并教幼儿学会自理,进行自我服务,开展了穿衣、叠被被等比赛,评选出了文明寝室。 及时带生病孩子去医疗中心就诊,按时喂药打针等,精心呵护他们。配合医疗中心做好各种传染病的预防 工作,定期给幼儿服用抗病毒冲剂,做好了毛巾、茶杯、被褥等物品的清洗晾晒工作,杜绝了传染病的发 生。
4、合理组织活动,丰富幼儿生活
本学期,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我班组织幼儿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组织幼儿去春游,感 受了春天的气息,家乡的美,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情感。家长会上,孩子们一个个盛装打扮, 向爸爸妈妈展示了一个又一个的才艺表演,赢得了家长的阵阵掌声。 “既开阔了孩子的视野, 又培养了他们 的自信。同时我们还为在校过生日的幼儿开了生日 Party ,他们唱歌、跳舞、吃大蛋糕,让孩子们在学校也 能体验到过生日的快乐,感受老师小朋友的关爱和温暖,并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各项活动的开展,既锻 炼了幼儿能力,又让孩子们生活得幸福开心。
4、面向全体,开设各类兴趣班
本学期,我班开设了体育舞蹈、绘画、钢琴、计算机等兴趣班,做到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地开 展,面向全体幼儿,让幼儿动手、动脑,发展了幼儿动作协调能力,培养幼儿学会观察美、欣赏美、表现 美以及对艺术活动的兴趣,让孩子们在美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四、做好家长工作,赢得家长支持理解
本学期,我们首先做好了幼儿情绪安抚工作,主动打电话与家长沟通交流,赢得了家长信任;并做好 了大周接送前后的工作;五月底召开的家长会上,我们详细地向家长介绍了班级情况,对平时家长提出的 意见和要求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尽量做到让家长放心,令家长满意。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学习,我班幼儿各 方面进步较快,孩子们变得懂事、听话,养成了较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凝聚着我班全 体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工作中我们还有许多不足,孩子们之间的差异较大,发展得不够整齐,全体教师 还需在教育方法、教学手段上加以创新,为促进幼儿个个全面发展做出努力!
幼儿园班务工作总结报告随着时间的不断地往前推进,忙碌而充实的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我们遵循幼儿园让入园孩子快乐、健康、发展的宗旨开展各项工作。在工作中做到一切以幼儿利益为出发点,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幼儿园开开心心地渡过每一天。同时本着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开放、温馨、主动的生活、学习环境的愿望,在园工作精神的指引下、园各级领导的指导下,进一步贯彻落实了《纲要》精神,探索了以幼儿为本的组织教育策略,创造性地开展班级工作,努力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使孩子在园能得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回顾这一学期,孩子们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将这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一)、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与途径,促进幼儿在健康领域的有效发展。
1、以让幼儿愉快的度过在幼儿园的每一天为每日工作的中心。
所以我们关注个体情绪情感需要:如__小朋友在晨间来园时,常会闹一些小情绪,我们总是在第一时间接近幼儿选择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与他交流,让他获得在园开心的第一步。
2、改善一日生活的个别环节,促进良好常规的形成。
在入册盥洗、户外游戏、擦脸这三个环节中与集体教育、个别教育相结合,使幼儿的玩水现象、排队拖拉、不擦脸、在盥洗间乱跑的现象大有改观。
3、通过个别教育、个别训练使个别幼儿在集体中保有良好的自信心。
采取了积极与家庭合作,合理利用进餐、午睡的环节,__的挑食的坏习惯没有了,使__能穿脱衣物了。第四,提高了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与家长(特别是祖辈)的联系,让孩子早睡早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晚刷牙等生活习惯初步形成。
(二)、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1、鼓励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举手发言,重视幼儿的说话愿望。
在个别发言的基础上,采取全体幼儿回答(说话),分组交谈、和朋友交流,满足幼儿交流、说话的愿望。
2、在允许孩子说得暂时不对、不完整基础上,帮助幼儿说完整话,说准确。
如数学活动,比多少时,提出谁多谁少问题时,孩子的回答常是谁忽略了多少,这时总让孩子再说一遍。
3、提供每个幼儿在集体面前说话的机会。
在每天的餐后活动,设立讲故事时间,请2 5名幼儿。通过这样的机会班内26名幼儿有18名幼儿会主动要求讲故事,有的幼儿尝试自编故事,有的小朋友能用因为所以一会儿一会儿等句式,有的幼儿会用一些动词、形容词。
4、做孩子积极的倾听者。
在自由活动时间里,班内孩子会缠绕在我们身边和我们说话,这时我们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做孩子的倾听者。利用晨间、离园前的零散时间,提供语言交流机会。
(三)、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幼儿初步的社会性行为,学习在集体中遵守规则,逐步接受老师的建议和指令,有良好地日常基本常规,乐意参加各种活动。
1、95%的幼儿能基本遵守各项活动中的规则,特别是在自由活动中的规则意识更强了。
周子杰能基本做到参加各项锻炼活动了。
2、在餐后活动、自由活动时间引导幼儿大胆、大方地与同伴一起共享玩具,同做游戏。
在和同伴一起游戏,学习分享、等待、轮流中,体验与同伴、老师、亲人共处的快乐。
3、通过假日活动小组不仅培养了幼儿初步的社会交往技能,而且促进了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像伊之沐一开始参与假日活动要妈妈陪伴、谈施哲不愿参加到后来主动要求去小朋友家、主动邀请小朋友去他家玩。在活动中看到了孩子的优点和不足:如__在家招待小朋友时表现得小气,__等有礼貌,__的热情为我们开展因人施教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此外,利用的儿歌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学习常规,提高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鼓励幼儿进行自理、自主的尝试,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自我服务意识。组织日常保教活动时,除了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也重注幼儿保育工作。如:为幼儿扎辫子,提醒幼儿穿对鞋,活动时提醒幼儿穿脱衣,活动后放松、喝水。
二、教育教学工作
1、积极为幼儿创设愉悦、温馨的环境,根据教室面积较小的特点,重点给幼儿营造一种家的感觉,促使幼儿以积极情绪情感,参与各项活动,关心他人、他物,体验老师、大家的爱。
2、重视幼儿健康体质的培养和幼儿适应各种环境的技能。
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动作的灵敏与协调,一方面坚持小场地开展体育锻炼,一方面保证幼儿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
3、针对班内个别幼儿交往能力欠缺的情况,为幼儿提供一个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培养幼儿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等,初步懂得应互相关心和帮助的道理,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愿意帮助他人,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能初步做到友爱、互助、谦让。
4、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养成个人卫生习惯,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
同时配合保健医生做好体检及预防各种传染病工作。
三、教科研工作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新《纲要》为指南,围绕幼儿园教科研工作思路,开展班级教育科研工作。
(一)、园本课程的教学尝试。
根据班内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在班内尝试,分析活动过程、效果、幼儿参与等情况,小结反思。提出更加合理的完善活动计划。
(二)、依据能力课程重点发展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
重点培养幼儿听懂日常口语和学说短句。教会幼儿学说日常礼貌用语(老师早、老师再见、谢谢你、请你帮帮我等短句)。教会幼儿根据教师简洁、明确的语言指导调节自己的行为。教师选择《婴儿画报》上语言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进行语言活动,丰富幼儿的字、词,运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学说简单的短句。
积极为幼儿创设与教育内容相符合的教育环境,合理地布置与安排活动区,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为幼儿提供自选、自主活力的条件与机会,让幼儿井然有序地愉快学习,并以教师个人的气质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与幼儿多说话、多沟通、多用目光微笑,建立良好师生互动关系。
(三)、合理利用有限空间开展区域活动。
1、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及幼儿间的差异,创设活动环境,提出活动要求。
如菜场在学习初步的社会性行为的基础上,融入分类要求;在操作区增加图形宝宝的家、给小鱼穿衣等新材料对不同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象小鱼穿衣,__等小肌肉发展较弱的幼儿重在撕开即时贴,__等等能力较强的孩子则要求能按两种颜色间隔粘贴。
2、科学合理投放材料。
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是否吸引幼儿的一大关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材料投放方面注重可操作性、变通性、游戏性和多层次性。并且注意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在选择材料和准备材料上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长期的提醒,有很多孩子都能记得将家中的废物带到区域中,变废为宝。
3、充分发挥幼儿同伴群体的作用。
在大带小活动中,提高了幼儿与大班哥哥姐姐交往的能力,增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从最初的退缩到后来的乐于,都源于同伴群体的作用,促进了幼儿勇敢、开朗品质的形成,开拓了幼儿的视野。
(四)、课题生成情况
1、我们根据日常教育教学和主题活动的开展,在预设的课程中深化教育教学及主题的内容,形成本班的特点。
2、根据主题可爱的动物和幼儿收集的图片,开展了根据图片故事说一说,讲一讲等活动。
3、根据节日活动开展了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九九重阳 快乐的新年等活动。
4、充分利用本土材料进行制作,开展一系列的本土化竞赛:幼儿本土化制作比赛、家长本土化制作比赛、年级组比赛等。
家长十分支持,幼儿的能力也得到发展。这个活动我们将继续开展下去,进一步挖掘本土化的潜在的知识。
五、卫生保健工作:
卫生保健工作对小班来说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一学期来我们三位老师全力配合,分工不分家,认真完成卫生工作,根据卫生工作常规,认真做好每日的卫生消毒及清扫,并坚持做到随脏随搞,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本学期幼儿出勤率高,有六位幼儿全勤。
除此之外,我们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在生活习惯上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用眼习惯、午睡习惯、个人卫生习惯等。幼儿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会收拾、整理、保管自己的物品;学会在户外活动归来,自己增减衣服;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外,同时配合保健医生做好体检及预防各种传染病工作。
六、家长工作
1、本学期中点推出了假日小组活动来推动家园共育。
该活动得到了家长的积极支持与响应,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促进了孩子的社会性的发展,也为家长的家教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本学期开展了丰富的家园活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举办家长学校授课等一系列活动。
让孩子与家长体验浓浓的亲情,为家长了解幼儿园工作开辟了一条大道。
3、学期中针对孩子的情况进行了有选择的家访、电话访问,平时利用来园接送时间有针对性的沟通,解决家园之间的误会、幼儿之间的摩擦。
做到一视同仁的对待孩子,一视同仁的对待家长。
4、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家长非常关注教育教学工作,和孩子一起完成材料的准备、资料的收集工作。
5、本学期开展亲子活动3次,通过面对面的活动,联络老师与家长、孩子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融洽的集体。
6、本学期我们班新设
快乐每天幼儿生活录影。每月拍摄下幼儿的一日活动,定于每月下旬周五4点集中观看,让家长真真切切地看到孩子的成长足迹。家长十分满意。家长和教师关系融洽,一学期家长无意见。
存在问题:
由于接送孩子大多是爷爷奶奶,部分老人还不识字,下学期的家长工作还应更细致、周到。
七、其他方面
1、两位老师、保育员之间能配合默契,及时讨论班内幼儿情况,解决问题,并做好观察记录。
做好观察记录,在《纲要》的指引下,养成反思更改反复提高的好习惯。
2、随时随地向有经验老师学习,透析教学理论,及时吸取新的观念,新的信念,并学以致用。
3、加强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阅读各类幼教刊物,及时了解幼教新动态。
4、认真撰写教养笔记、观察记录、专题总结等经验文章。
每学期自学一本业务专著,读一本哲学类的书或文学名著。
5、积极参加园内外组织的各类活动,认真备课,做好反思工作。
认真阅读幼教刊物,做好学习卡片每人20张。
6、积极认真地参加园内外的听课活动,作好记录分析工作。
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想做好教育随笔的记录工作。
7、参加浙江师范大学的本科(学前教育)的学习。
10、个案教育和各活动掠影(见附页)
总之,在这一学期中,班级中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组织的各种活动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并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取得良好的效果。下学期工作重点:巩固班级常规;关注每一个幼儿,因材施教;继续结合每周主题活动开展区域活动;依据朱静怡老师的能力课程重点发展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进一步挖掘本土化所潜在的教育内容,将 本土化教育进行到底。我们两位老师和保育员始终会遵循幼儿园让入园孩子快乐、健康、发展的宗旨开展各项工作。在工作中做到一切以幼儿利益为出发点,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幼儿园开开心心地渡过每一天。
幼儿园班务工作总结范文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整个学期,我们班老师都能认真遵守本园的规章制度,热爱幼儿,热爱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工作。该学期,我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也得到很好的发展。家长工作开展得较顺利,家长积极支持各配合,在家园共育下,幼儿在体、智、德、美等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懂得礼貌待人,初步会遵守本班的常规纪律,特别是在绘画、音乐、英语等方面,我班幼儿较感兴趣。在普通话表达能力方面也明显有进步,个别幼儿太任性、蛮不讲理也有所改善。现从以下几方面总结本班一学期来的班务工作情况。
一、加强卫生保健工作,预防各种传染疾病,保证幼儿健康成长
一学期来,我班能做好每天晨检和午检工作,每天密切观察幼儿的健康状况,并做好记录,积极开展各项户外活动,提高幼儿身体的抵抗能力,增强幼儿的体质。同时加强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学会了自己穿脱衣服、鞋袜,自己整理床铺,并通过轮流当值日生的形式,教会幼儿端菜、端饭、擦桌子等。让幼儿掌握更多的卫生知识,我与本班老师一起,坚持保证每周一节健康教育活动,使幼儿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如上楼下楼不推不挤、不在马路上玩耍。还结合夏季幼儿喜欢玩水的特点,教育幼儿一些玩水的安全知识。
二、认真按计划开展班务工作,保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1、加强常规教育,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习
幼儿的一天生活都是学习,教育教学也贯穿于幼儿一天的生活中,幼儿一天生活是否能有序进行,当然取决于幼儿一日常规的建立。因此,作为班主任,我注重加强常规教育,把建立
幼儿的良好常规放在管理班级的首位,在幼儿的一天生活各个环节中都提出具体的要求,并不断地提醒、督促幼儿按要求去做,同时还要求本班老师采取一致的要求去组织幼儿一天的生活,在本班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班幼儿的常规纪律、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都较好,形成了良好的班纪班风。
2、认真按计划组织活动,保证教学质量。
在教学上,我能认真制定各项教学计划,并按计划准备教玩具,认真实施计划,做到以游戏为主,想方设法组织好幼儿每天各个环节的活动,使幼儿每天都过得愉快而充实。在教学方法上,我更多地采用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引导幼儿多看、多想、多说、多动手,调动幼儿的多种感观参与活动,从而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因此,我班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活动中爱动脑筋,积极发言,思维特别活跃,智力水平明显提高。
3、注重加强个别教育,做好培优转差工作。
我班的幼儿特别活泼好动,其中有个别幼儿动过了头,常有打同伴、不守纪律、不守规则的行为。针对这种现象,我加强幼儿的个别教育。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能力。
本学期,我园进行了月末展示,老师之间互相学习,吸收好的经验,通过童话剧的形式,让孩子门对英语更加感兴趣。
三、密切联系家长,努力做好家园同步教育工作
在家长工作方面,我们坚持做到热情接待家长,主动与家长联系,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家长工作。由于春季各种传染病电热的到来,我园采取了家长送幼儿入园时不能入园措施,因此,老师与家长直接接触的机会减少,我们便抓住晚接的时间,多与家长勾通,还常常通过电话进行联系。本学期,我们进行了一次家长会,一次家长学校上课,向家长们传授了一些育儿理论及知识,并结合我班实际情况,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每次活动我都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在我与本班老师的发动下,家长非常重视,参与的积极性高,每次出勤率都在90%以上。通过这些家园互动的活动,让家长更了解幼儿园、了解教师、了解自己孩子在园的学习、生活,进而更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达到家园同步教育的目的。
篇5
一、区域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结构的关系
(一)区域产业结构决定着高职专业结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专业设置和建设,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方向、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同时,也直接决定着学校人、财、物等各项资源的配置。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生源,有了充足的生源,学院就能生存和发展;缺乏生源,学院就处于紧急状态。而生源的多少取决于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合区域内企业或行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因此,任何新专业的设置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和挑选,必须是区域内经济发展建设中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必须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对接。
(二)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无论它过去产业结构多么优越,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老化,需要升级,不断淘汰高耗能的夕阳产业,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朝阳产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朝阳产业需要人才支持,没有符合朝阳产业所要求的专业人才,朝阳产业的创建就是一句空话。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纳入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划中,使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对接,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三)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职能。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如何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突出高职院校的服务宗旨,是关系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的一个基本问题。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始终坚持立足地方,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主战场,积极主动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4]。
二、广东工商职业学院专业结构基本情况与分析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已经基本形成以经、管类专业为主,文、工类专业为辅,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为适应区域经济、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在2012年对全院的专业结构布局进行了调整,调整的原则一是撤销或合并近三年招生状况不好的专业;二是不重复设置专业,合并相近专业;三是减少系属专业规模,可适度多设专业方向;四是专业调整可跨系进行;五是遵循“先组合、后融通”的原则。在调整规划方面,主要从2个方面着手,一是根据目前专业设置状况,财会系设置2个专业,含三个专业方向,其他系设置3-4个专业,专业方向由系部确定;二是严格控制新增招生专业数,并尽可能归为现有专业的某一专业方向[5]。通过本次专业结构的调整与实施,从学院整体专业招生情况来看,近几年招生基本上各个专业都已达到预期目标,呈现逐年招生人数较好发展趋势。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学院发展建设、专业建设等情况,近五年增设了汽车运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投资与理财、移动通信技术、工程造价、财务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应用西班牙语等17个。同时对各系部专业进行了调整,从工商管理系分离出会计电算化专业,与2012年成立的财务管理、2013年成立的会计与审计、2015年成立的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构成了财会系。2014年把建筑工程系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汽车运用技术、工程机械应用与维护分离出来,成立了机电工程系。通过近几年专业的新增开设与专业调整,学院的专业设置能够较好的适应当地的产业结构,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从近三年的毕业生来讲,学生就业形势好,平均就业率达98.00%。毕业生就业城市区域相对集中,大部分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肇庆等珠三角城市。就业单位相对准确,毕业生大部分在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制造业、保险业、金融、建筑、行政等行业、企业就业,与学院开设的专业大都吻合,专业对口率达97%,平均薪酬达到2225.89元,其中有多名来自计算机应用技术系的学生在实习期间最高月薪达到近8千元,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系最高有近4千元。因此,我院设置的专业基本符合学生的就业意向,能够满足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
三、改善专业结构与布局,推动区域发展案例分析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依托“交通土建类协同育人平台”,从协同育人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教学团队、社会服务能力、质量保证体系五个方面进行建设,将本专业建成与轨道行业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共生,在业内有较大影响力和引领作用的特色专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特色是对接珠三角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定位彰显“立通、服务区域经济”的办学理念;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依托顺德中国厨师之乡和世界美食之都平台,瞄准珠三角餐饮行业人才需求,建立校企合作下常态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混合所有制下专业发展新思路,成立大师工作室,推进中餐国际化及中餐职业资格证书国际化,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区域性国际餐饮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粤菜教学研究中心和国际交流平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商务专业适应深圳国际化城市的定位要求,探索学校与企业、国内与国外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与TAFE集团北悉尼学院的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对澳方课程进行本土化改造,本土课程进行国际化改造,凸显对接产业国际办学、双向并行融合创新的国际化专业特色。本专业的特色是构建“实务化理论课程”、“实践化实务课程”“整合化综合实训”、“延伸化顶岗实习”螺旋递阶式四级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基本上都是网络课程,教学利用网上资源形成“线上线下”的特色教学,着手打造“移动学习”平台[6]。
以上几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定位准确,目标明确,能够紧密结合区域优势,以专业发展推动区域发展,以区域优势促进专业建设,从本土化、特色化、地域化出发,打造在广东省内具有影响力的专业,由此优化专业设置。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布局调整措施
2015年7月教育部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要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优化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布局;推动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示范专业建设等。为此,广东省在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布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改善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提出了几点具体措施,概括如下:
(一)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要注重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改革和建设,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要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
(二)优化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布局
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及时专业设置预警信息。各地要统筹管理本地区专业设置,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要紧密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
篇6
一、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由于高等教育的迅速扩招,艺术作为教育资源的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教育资源比例较低。老师与学生比例严重不协调,致使大部分学生无法与老师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教学器材匮乏造成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侧重理论性,实践性不强,甚至没有课外实践,学生的艺术教育就是单调的听课。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的艺术素质基础薄弱。地方高校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地级、县级城市和农村,对艺术一窍不通,同时又不敢大胆尝试学习,如书法、摄影和舞蹈等需要一定物质基础和学习基础的艺术课程。另外,在以理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理科专业的学生课程繁重,知识结构和思维偏理,无法在艺术追求上投入足够的精力。因此在追求提升艺术素养方面出现了思想认识的模糊,以及实际目的的不明确和不单纯,主要表现为混学分和随大流。教师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全面地掌控艺术教育本质以至于没有规划出与学生接受水平相协调的教学体制。某些地方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充分,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导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失位或不到位,甚至个别院校视公共艺术教育为可有可无的课程,更不用谈丰富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艺术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得以显现。
二、地方美术资源进入公共艺术教育的可行性
作为楚艺术的发源地,荆州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将地方美术资源引入到公共艺术课程中,可实现在了解美术类型实质的基础上,唤起大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愿望,并通过身临其境的欣赏,开展可视、可游、可触摸的立体教学,创设美术的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真正掌握艺术规律和特性。现阶段的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存在受教育群体艺术基础的先天不足与艺术教育内容的不对称矛盾。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进行课程调整与创新,以使艺术教育得以有效进行。将地方美术资源有机地渗透其中,不仅可以拓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使地方高校承担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保护、继承与发展地方文化艺术的责任。
三、地方美术资源进入公共艺术教育的具体措施
1.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群体的层次、专业、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相一致,达到事半功倍的授课效果。如在“美术欣赏”课上,分析楚国的镇墓兽时,可以让历史学专业的学生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化思潮,使艺术与其他人文科学相互渗透与交叉,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在学习中传承地方优秀艺术,从而更好地做好保护与发展地方艺术的工作。
2.注重地方美术资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内容开发。地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必须保持活力和吸引力,增加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形式,强化地方性和本土化。地方文化品牌一般被视为历史积淀、文化内涵、现实美学的代名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树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广泛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选修课程或系列地方美术专题讲座,并通过各种专业教育、非专业教育、课堂教育、社团等形式与途径进行在校宣传,使学生在品牌的吸引力下由好奇转为参与,从而对地方文化产生认同感。
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还是课堂,没有统一的教材,只进行理论抽象的形式讲授,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本土艺术的理解。所以应该编着一本符合本校学生艺术欣赏的教材,将传统美术知识与地方美术资源有机组合,还要在完整的美术信息库中深度挖掘功能各异、特点分明的地方美术资源。教师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应精心设计和准备教学内容,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注意视觉效果与视听效果,寻找符合学生实际并相互匹配的地方美术作品,不间断地刺激学生的兴奋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内化”的效果。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应注意传统美术知识与地方美术资源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如果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不紧密,教学环节略显松散,缺乏系统性,便难以形成合力。
无论是系统讲授,还是艺术作品讨论会、PPT作品展示、社会实践、参观博物馆或画展等形式,在主题、内容开发上都应当与地方美术紧密联系,特别是当地时事、与学生的利益和关系发展密切的美术事件。同时,还要注意巩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将学生广泛参与的艺术实践活动,如书法、动漫比赛、广告设计等阶段性地纳入课程设置范畴,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形成教与学、训与练的互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3.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渠道拓展。例如建立××大学公共艺术教育QQ群或者××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微博来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以获得学生的认同感,既改变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传统认识,又加深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了解。此外,高校还可以创建地方美术资源信息平台,以此极大地延伸教学空间。
4.地方美术资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渗透也应注意,因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导向是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对艺术发展史的认识和对艺术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他们对客观艺术现象的深刻洞察力和艺术敏感度,从而逐步加深对艺术形式、事件、流派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念。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渗入地方美术资源是根据地方高校实际情况而产生的一个教学理念,教师不能简单理解,一味地强调地方美术资源的重要性,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对艺术的学习。
篇7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
21世纪以来,面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挑战,高等教育正以培养优秀人才的方式肩负着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重任。众所周知,人才培养的决定性因素是高校的教育质量。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升则取决于如何有效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如何提高以教学能力为中心的教师整体素质。依托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探索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规划、培训、服务与评价体系,以先进教学理念和育人文化为向导,建立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咨询服务运行机制,形成专业化的指导、服务与支持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与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1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现状评述
1.1国外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现状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要素,最初起源于20世纪60年的美国。第一个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机构是密歇根大学于1962年始建的学习与教学研究中心(CenterforResearchonLearningandTeaching)[1],属于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萌芽时期的产物,其侧重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促进机制。目前,约有75%的大学与学院设置了大学教师发展项目及组织机构[2]。其中,哈佛大学博克中心是全美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领头羊,是美国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一个标杆[3]。继美国成立教师发展机构之后,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教师发展问题进入学者探讨阶段,90年代文部省开始用政策引导高校实施教师发展计划,截至2004年,75%的公立和私立大学都实施不同形式的FD(Fac-ultyDevelopment,FD)计划[4];英国政府于2003年颁发《未来高等教育》法案,拟拨专款建立“卓越教学中心”,至今大多数研究型大学都建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5]。另外,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荷兰、丹麦等国家高校也先后建立教师发展机构。国外教师发展机构名称不尽相同,以下三种最为常见:CenterforTeachingandLearning;CenterforTeachingExcellence;FacultyDevelopmentCenter。这些教师发展机构虽然在名称上各不相同,但其服务宗旨基本相同,都是利用服务、研究、教学等三种活动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其机构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种:课堂教学的支持与服务;教学评价;教学研究与出版。
1.2我国大陆地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现状
清华大学于1998年成立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该中心挂靠教务处,由教务长管辖,面向全校教师服务。这是我国基于高校设立高校教师发展机构的最早个案[6]。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于2007年12月成立以“释放教师潜能、追求卓越教学、提升科研层次”为宗旨的教师发展机构。该机构的发展历程具有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典型性,历经引进多伦多模式,到参考香港模式,再到自主创新,走过了一个从引进到创新的过程,并形成自己的使命:全面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和身心健康[7]。大陆地区教师发展机构真正实现快速发展的时期是2011年以后,其源于教育部门用政策引导高校实施教师发展计划。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中强调: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承担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实践研究,组织区域内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管理人员培训,开展有关基础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改革热点与难点问题研究,开展全国高等学校基础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培训;2011年9月教育部在东北师范大学举办“2011高校教师发展国际研讨会”中指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把教师培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放在核心位置;2012年7月教育部决定在中央部委所属高等学校中重点支持建设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以提升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和基础课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完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推进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教学改革、质量评价等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国务院2012年8月发文《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中强调推动高等学校设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2012年9月教育部在《关于对拟入选“十二五”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进行公示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59号)中公布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名单。这些标志着大陆地区的教师发展机构建设正式拉开序幕。目前,大陆地区很多高校已积极探索成立教师发展机构,虽然有些高校发展机构选用名称不一,但其宗旨和基本职能相同。这些高校教师发展机构积极开展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形式多样的教师发展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化发展水平。但长期以来,我国对高校教师发展的概念、内涵、发展方式等问题的理解尚不清晰[8]。高校教师发展的研究和实践多以借鉴国外为主,常忽略国情因素与时代因素在教师发展实践领域的作用,还缺乏有效本土化的过程。
2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实践分析
教师发展机构因历史演变和地域文化差异等因素,其名称不尽相同,但核心作用一致: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具体体现为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研究三方面能力的提升。为确保教师发展效果,承载教师终身、持续发展任务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需要构建一个常态化、制度化、有序化的运行机制。目前,面对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经验不足和教师发展迫在眉睫等相关问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需走一条借鉴、实践、创新的道路,即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本土化之路,厘定机构运行机制,健全中心建设内容,创新教师发展理念,切实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建设高素养的教师队伍。
2.1基于机构任务导向的运行机制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07号)中指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任务包括:教师发展培训;教学服务咨询;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资源支持;区域引领支持。根据以上任务不难得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集研究、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专门机构,具有学术性、行政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因此,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运行机制,首先应定位为具有独立管理教师发展事务权力的机构,即校级直属机构或挂靠处级单位机构,是纵向的层次分明、逐级分权的科层制组织,以任务为导向设置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下属机构,一般以“培训”“评估”“研究”“咨询”“技术”“资源”等关键词命名;其次要有合适的办公场所,合理的经费支持,专兼结合、形式多样的中心队伍和中心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培养机制;第三,要有横向联系各个职能部门的组织结构,挖掘整合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高职研究所、二级教学单位等部门的教师发展资源,协作推进教师发展工作。总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定位是学校发展的一个基本组织,其完善的教师发展项目体系应与学校其他工作衔接成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和运行制度。
2.2基于政策框架引领的工作内容
国家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根据上述指导精神,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高校自身情况,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统筹落实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分类制订教师发展指导方案;帮助教师(特别是新教师)落实和制订与学校发展相结合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及相关支持政策;挖掘利用校内外各种相关资源对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引领教师自我发展,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积极开展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形式多样的教师发展活动,重点建设如下内容:
1)教师发展培训。教师培训需根据教师职业特点,提供社会实践、课程学习、访学、学术报告、研讨会等分门别类的学习活动,针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改革观念、现代教育技术、职业道德等领域进行培训与支持,帮助其掌握并完善专业技能,领会教学艺术,提高教学研究创新能力,促进其卓越发展;制定并完善青年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帮助他们认知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掌握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提高青年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基本业务水平。
2)教学咨询交流。基于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根据学校工作安排,面向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开展各类教学研讨、咨询和交流活动。一方面,通过微格教学、课堂观摩、教学评估等,为教师提供教学咨询、诊断与建议,有计划有目地对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方法进行个别辅导和支持;另一方面,全面完善教师教学研讨机制,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专题研讨与教学观摩等教学发展专项研究活动,以教学沙龙、教学竞赛、示范课堂教学、教师研修社区、教学成果推广等多种形式为载体,促进教师之间的学术和教学交流,实现互助互学,共同成长的氛围。
3)教学评价与评奖。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可协同学校相关部门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录像、听课等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对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等进行考核、检查、评估,同时形成评价报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案,为教师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供参考借鉴。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如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互评相结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过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有完备的教学奖励措施,除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奖励,校内一般有校、院、系三级奖励机制。如设立校、院、系三级金讲台教师评选,校级教学名师评选。
4)教学资源支持。网络学习是信息时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立网络资源平台,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名师专题讲座、优秀教学视频、教学相关的图书资源、优秀案例、教学素材、期刊文献、教学软件、它山之石(其他高校教师发展的经验)等资源并形成共建共享机制,将会有效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5)教学研究与出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反思的同时,自身也专门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教学评估、教学改革、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等进行研究,形成研究成果或报告在教师中推广,为他们准确获取教与学的知识与信息提供帮助。此外,教师发展机构还可出版优秀教师录像视频、优秀教师教学经验介绍、教学刊物、专业教学书籍[9]。
3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实践的保障措施
3.1制订规章制度
教师发展工作的规范性、系统性与常态性决定教师发展需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此规章制度可以分为两类:①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内部规章制度,主要包括教师发展机构运行制度、人员选聘制度、经费管理制度、机构职责等;②教师发展工作的规章制度,如教师培训进修、职称评聘、人才项目评选、教学评价等。
3.2创新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需要制订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参加各类发展活动,将教师发展与教师工资、晋升相联系,并且引入发展性评价方式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进行激励、诊断和调控,激发教师的内部动机,使得教师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发展[10]。
3.3探索完善措施
教师发展机构积极主动地认识自我,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做好教师发展工作,完善自身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措施有: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的方式来获得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对教师发展机构运行状况和效果的满意度、意见与建议[11],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指引方向;聘请教师发展专家担任顾问指导教师发展工作;经常赴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交流,学习成功的经验。
4结束语
教师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和生命线,没有老师的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12]。高等学校需要高度重视教师发展工作,打造教师发展平台,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发展的积极性,营造一个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文军萍,陈晓端.试论美国大学教学中心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J].中国高教研究,2014(7):54-59.
[2]林杰.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组织化历程及机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2):49-56.
[3]林杰.哈佛大学博克教学和学习中心:美国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一个标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34-39.
[4]施晓光,夏目達也.日本“大学教师发展”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基于名古屋大学的个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79-85.
[5]李红惠.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的建设趋势研究———以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陈述稿为样本[J].复旦教育论坛,2010,31(2):49-56.
[6]陈铭心.从高校教师培训到高校教师发展———政策与学术的视角[D].厦门:厦门大学,2011:57.
[7]吴冬梅.教师促进事业的本土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OTA的特色创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5):12-15.
[8]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5-8.
[9]李勇,骆有庆,于志明.国外著名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经验与借鉴[J].高等农业教育,2010,31(2):49-56.
[10]陈柏华,鸥.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师专业素养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50-53.
[11]朱飞,李荣,等.以专门机构推进我国高校教师发展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8):79-84.
篇8
幼儿园的园舍、设备、人员配备等不符合国家标准;幼儿园的教教师数量不足,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偏低、职业认同感不高;教学内容和方式“小学化”倾向严重;专任教师的学历偏低,但年龄合理,流动性不大;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接受培训机会少。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贫困山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加快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和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加强本土化幼儿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多元化的办学形式;开展学前双语教育。
2010年,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把学前教育专章单列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学前教育发展要达到的目标。政策的出台给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但同时也对这些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提出了挑战,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中蓄积已久的一些问题显得愈发亟待解决。大理州洱源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其位于云南的滇西,距省会昆明398公里,距州府所在地下关69公里。洱源县下辖6个坝区乡镇和3个山区乡镇,有县级机关幼儿园1所,乡镇民办幼儿园53所,在园儿童6976人①。
本文选取洱源县西山乡这个贫困山区乡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西山乡个案的调查研究,带着设计好的调查问卷走访了有学前儿童的家庭,走访了民办幼儿园和小学附属学前班,走访了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对研究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以及调查过程中的访谈和观察,来了解这个乡镇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并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或策略。
一、西山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办学现状
(一)贫困山区学前儿童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现状
在西山乡这个边远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家长文化程度低,由于自身的“补偿心理”,他们希望下一代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和文化。家长们观念上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都认同“再穷不能穷了教育,再苦不能苦了孩子”。观念重视和实际行动重视是是两回事,很多家长都有繁重的农务活要做,大部分孩子更多是处在一种“放养”的生存状态,没有受到有计划和有目的性的教育和培养。父母大都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一些父母为了生计背井离乡,把孩子托付于父母亲和亲戚照顾。
贫困山区家长对如何教育小孩并没有完整体系的认识,是“碎片化”的认识,他们教育小孩更多的是凭经验、凭直觉。一些家长的教育理念甚至是错误的,如认为小孩就是要严格严厉教育,认为“小时偷针大时会偷金”、“棍棒底下才能出人才”、“棍棒教育出孝子”,他们对小孩的教育以训诫和警告为主。
贫困山区的家长对早期教育的认识不够。家长认为小孩子只要身体好,玩的开心快乐就可以了,不重视启蒙读物的教育。父母认为读书画画是上学后的事情,读书是学校教师的职责。一些家长简单的把幼儿园理解为“托儿所”,幼儿园老师就是保姆。一些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主要是为了学习认字、算术、绘画唱歌跳舞,希望小孩在步入小学的起点上基础好,家长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心理愿望。
贫困山区家长在孩子早期教育上的投资并不算高,主要是物质消费。家长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但农村的消费环境有限,没有形成孩子培训教育市场,家长对孩子的支出更多是食物和玩具的支出,文化的支出较少。大部分家庭没有专门供孩子看的书,也很少给孩子买儿童读物,家长给孩子买的最多的就是玩具。在教育行为方式上,侧重儿童的“玩耍”和感官快乐,而轻视“智力开发”和文化熏陶。
山区农村父母在亲子互动方面内容少、频率低、质量低。亲子之间在共同绘画、讲故事、听音乐、阅读、做游戏等方面的时间都非常少。大多数家长没有主动去打造良好的亲子关系的意识。而由于亲子关系疏忽,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行为缺乏理解,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家长对儿童的异常行为和反常心理不知道怎么教育和引导。
山区农村在儿童的饮食卫生、口腔保健、饮食结构合理方面都没有很科学的认识。西山乡的农村在教育、医疗、卫生方面都还是落后地区。农村儿童饮食卫生和儿童医疗保健显得落后。与城市儿童相比,农村儿童生活在不太干净的卫生环境里。但农村儿童的健康状态不差,农村儿童有广阔的活动空间,整天都在嘻哈打闹,身体的运动量明显高于城市儿童。
对于贫困山区农村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之处,主要原因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长忙于生计和挣钱而无暇顾及孩子是家庭教育不到位的主要原因。西山乡是以农作物经济为主要收入,种植包谷、大白芸豆、小麦、苦荞等农作物,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农作物产量低。山区的种植业以人工耕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农民得耗费绝大部分的时间在田地里耕作,常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他们看来,好好的耕种农作物关系到养家糊口的生计问题,而小孩只要安全不生病,其它都可以灵活。农业劳动的辛苦和繁忙挤压了家长教育和陪伴孩子的时间。
第二,家长知识文化水平低,家长普遍没有系统学习和形成一套完整的育儿知识和育儿理念,教育更多靠直觉和经验,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是碎片化的。对45位家长受教育程度的调查显示,家长受教育程度大部分是小学和初中水平,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占比例较少。家长给孩子买的最多的是物质消费东西,如衣服、玩具、零食等。家长大都不愿意买书教育孩子,因为买书意味着家长要做老师,要耐心学习并教导。在家长看来,知识文化传授主要是学校老师的职责,自己知识水平有限,无能为力。孩子对看儿童读物不感兴趣以及看书看不懂在农村是普遍现象。久而久之,买本儿童读物都很难买到,因为没有销售市场。(二)贫困山区学前儿童教育中幼儿园办学的现状
幼儿园数量不足,难以覆盖全乡,上学不便是发展学前教育的一大难题。西山乡在云南属于高寒特困山区。西山乡的地理地貌属于山高地险坡陡谷深、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村庄零散的分布在相对平坦的盆地或山半中腰,各个村庄的距离相对较远,人口分布不集中。这些天然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格局,致使儿童上幼儿园非常不方便,很多村庄的学前儿童到附近的幼儿园有3-8公里的山路导致西山乡很多地方没有形成幼儿园开办的条件。
龚正华在调研大理州学前教育的发展中也说到:“山区不仅人口比较分散,而且交通不便,即使能够办园,其规模也很小,办园的利润回报慢且低,甚至可能出现亏本运行。因此,很难吸引民间办学力量的介入。”交通距离问题影响到了儿童的入园率,加之国家对校车的整顿和规范,已经开办的民办幼儿园的学生生源出现了退减。目前,西山乡有民办幼儿园2所,无公立幼儿园。民办幼儿园覆盖的范围主要是人口集中的大型村庄,如胜利村。
幼儿园的园舍、设备、人员配备等不符合国家标准。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条件较差,房屋建筑质量有安全隐患,没有消防系统,没有配备校车,也没有配备有专业资质的的保育员,部分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和相关资格证书,班级课堂超标,师生比例达不到国家要求。幼儿园没有没有疾病预防和报告制度,没有实行食物采购、烹饪、保管和取样留证制度。存在饮食卫生安全隐患。幼儿园的儿童读物较少,教具、学具、玩具严重匮乏。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还是经济原因,有人愿意开办民办幼儿园本身已经值得鼓励,不能要求幼儿园完全达到国家标准,否则成本太高而无法办下去,贫困地区办学只能是低起点,然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幼儿园的教教师数量不足,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偏低、职业认同感不高。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在2300多元左右,而当地的物价水平并不低。80%的幼儿教师没有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福利待遇偏差,教师对工资待遇不满意,民办教师没有职称晋升的平台。大部分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对幼儿教育事业没有强烈的认同感,都想着跳槽到小学,或想着有朝一日能考上公务员,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就会辞职走人。大部分幼儿教育老师仅仅把幼儿教学工作当作自己养家糊口的一份职业。对提升职业技能和素养没有强烈的追求意识。
教学内容和方式“小学化”倾向严重。调查地区的幼儿园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比较简单,教学内容侧重认字、算术、音乐,而手工制作、游戏教学非常薄弱。幼儿园和附属学前班的教学效果如何?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学校不重视教学的质量,看重的是管理的安全性。小学化”倾向恰恰是家长和学校共同认可的理念,老师和家长认为,大多数农村小孩在家里没有人教授文化知识(如识字、算术、拼音),而上学最大的担忧就是一开始就落后别的同学,一开始就自信心不够,导致输在起跑线上。家长最关心的是小孩子是否学到实用的显现的知识,至于情商、想象力等的培养,认为那些比较虚渺。
专任教师的学历偏低,但年龄合理,流动性不大。教师以专科及以下学历层次为主,本科学历的教师稀少,业务专精尖的幼儿教师更是稀缺。但教师的年龄还是比较合理,教师队伍年轻有活力,适合幼儿教育的大环境要求。教师的稳定性相对城市幼儿园较高,很多教师都是当地人,都已经把家安在家乡,不打算再出去谋生和打拼。稳定性高的原因主要是重新选择职业和选择发展的机会比较少。对于当地学前教师队伍的建设,要能够引进来和留得住,就应该优先和大量招聘本地生源的大学生并加以培养。
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接受培训机会少。幼儿教师基本不从事科研工作,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培训档次较低。加强农村幼儿教师的师资队伍培训,非常有必要建立分层次(园长、骨干教师、一般教师)、分档次(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定期和常规的教育培训体系。培训应该涵盖民办学校所有幼儿教师。
当地属于少数民族集中地区,但并没有开展学前双语教学。当地的儿童能够大多使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但也听懂一些当地汉语方言。教师教学中使用的是普通话。家长和教师认为,孩子应该好好学习汉语和普通话,以后不论是学习和工作,能够熟练掌握汉语是一项重要的谋生技能。
(三)政府对贫困山区学前教育发展的作用和局限
政府在积极主导和寻求学前教育的发展,但资金问题是最大的制约瓶颈。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中央和省级的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大多已经到位,但由于州、市县级政府的学前教育配套经费缺乏,致使许多农村学前教育项目工程没有得到落实。
二、对策与建议
西山乡是一个经济贫困、文化落后、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发展学前教育的难度是巨大的。针对西山乡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一)加快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和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学前教育事业关系国家下一代的成长,也是一个公益事业,可以间接带来生产力的发展。目前来看,教育经费主要投入高校和九年义务教育,而学前教育长期没有得到重视(2010年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后得到政策上的重视)。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家庭收入不高、家庭对孩子教育的认识不够、教育经费投入少、没有很多的闲暇时间教育孩子,这些原因都和经济收入密切联系。
如果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帮助贫困地区找到发展致富的道路,帮助贫困地区建立幼儿园,从师资和教学上支援贫困地区幼儿园办学,为贫困地区学前儿童免学费,为贫困地区学前儿童提供免费营养餐,那么西部地区的学前教育就处在一个真正的教育“福利时代”。一旦国家“砸重金”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就容易形成热爱和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具体措施来如下:中央政府应该设立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专项经费,支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国家也可以制定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农村处境不利地区的学前教育法案来促进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
庞丽娟(2010)指出:“对教育条件、文化背景处境不利的地区和学生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使其与其他学生的教育成就尽量接近,缩小差距”。龚正华(2015)对大理州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如下意见:增加政府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实行学前教育经费专项财政计划制度,即不仅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而且在教育经费中单列,实行专款专用和专项督查审计;
第二,实施学前教育专项经费配套制度,即州、县市政府从国家和省政府获得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后,就按照一定的比例(如1:1或1:0.5)拿出配套资金,以支持学前教育项目工程的进行;第三,州、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当地各级教育的具体规模重新计算其教育经费的比例,提高学前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的比重;第四,每年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
政府建立弱势群体资助体系要把学前教育纳入考虑范围,为穷人的学前教育保障“兜底”,如为低收入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的儿童、五保供养儿童、一些残疾儿童提供免费学前教育,让他们平等的接受学前教育。教育管理部门对办园规范、质量合格、收费合理的非营利民办幼儿园也应该给予公共财政补贴,在土地使用、税收等非方面给予优惠照顾。
(二)加强本土化幼儿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关系到教育发展的质量,是全局限和基础性的工程。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学前教育需求,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且具有稳定性的幼儿师资队伍。西山乡学前教育教师本专科学历少,大部分是中专学历,且专业对口率低,大都是“半路出家”从事幼儿教育,在职后很多没有系统学习幼儿基础理论知识,接受培训的机会少。加之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低,教师跨行业流动现象严重。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不高,难以扎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作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西山乡学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第一,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对长期在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学前教育教师,甚至包括其他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如给边疆补贴或高原补贴。对幼儿教师在考核、评奖、提升学历、职称评定、培训机会方面都给予倾斜。
第二,优先从当地院校选拔学前教育人才,优先考虑当地户籍的毕业生,并给予优厚的工作安置待遇。幼儿教师的流动线很大,本土大学生很多不愿意回原籍工作,回原籍工作的大学生跨行流动或跳槽现象严重。当地教育部门可以到地方管辖的高校中去选拔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对愿意在本土贫困地区从事幼教事业的毕业生,可以减免助学贷款、提前发放住房补贴和安家费、提供深造和培训机会等。第三,建立完善的学前教育培训体系,多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可依托不同层次的师范院校或专业化培训机构,建立常规性的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政府要拿出培训经费,定期对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进行分层次、有计划、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除了“走出去”培训,也可以“引进来”培训。教育部门要推行“送教下乡工程”,如邀请高校教学名师、示范幼儿园骨干教师,深入农村地区,采用参与式培训、案例研讨、现场教研等方式,对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
(三)开展多元化的办学形式
西山乡贫困山区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地广人稀、居民分散居住,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客观上制约学前教育在地理空间布局,幼儿园不能够惠顾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前儿童,出现了没有幼儿园可以上,上幼儿园交通不便的困境。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主张“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参与办学。
王冬兰(2014)认为: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可以通过“游戏辅导点、季节班、周末班、走教、送教下乡、城乡对口支援、专业人员入户指导等多种非正规教育的形式与手段,丰富学前教育的形式、内容与方法,提高普及学前教育的质量。”很多学者提出要利用“大自然”课堂教育学生,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直接去观察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河流山川的变化。但这个通常不具有可行性,家长希望学生接受的是文化课程的启蒙,而不是大自然的启蒙。
农村小孩处在熟人社会,村落就是他们游戏和社交的大本营,他们有很多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他们经常也被家长带到田间地头、森林里去玩耍。他们从小接近大自然,对大自然很有灵气。在调查的一户人家里,2岁的一个小男孩,能够模仿狗、大公鸡、猫、水牛的叫声,而且是没有人特意的教他的,是耳濡目染后自发的学会,大自然对农村的小孩是再熟悉不过了。
(四)开展学前双语教育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中形成的一套约定俗成的价值体系和风俗习惯,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特征。而语言符号背后承载的就是一套文化体系,不同语言在交流过程中会发生障碍。谢应宽、田兴江、吕晓(2014)三位学者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少数民族幼儿在进行本民族语言与汉语转换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语言习惯影响着少数民族幼儿的认知习惯与思维习惯,导致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语言障碍与文化困扰”。西山乡是一个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乡镇,白族占70%左右,日常生活用语大部分以白族话为主,他们有自己的白族语言却没有白族文字。西山乡学前儿童在入学前大部分小孩是以说白语为主,夹杂一些汉语词汇,有部分小孩汉语和白语都会说。
学校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使用的教育局统一规定的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主要又是在城市儿童生活的经验上编写的。另外,教育局也有要求教师授课要说普通话。很多家长希望自己孩子能够走出大山,去其它地方开拓眼界,家长都希望孩子掌握普通话。而现实中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儿童在幼儿入园阶段听不懂老师说什么。因此,在儿童进行以汉语为主的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双语教学,能够让学龄儿童实现本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平缓过渡。使用双语教学,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篇9
[关键词]保险服务营销;顾客满意度;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324-01
【正文】
经过短短的二十几年的发展,中国保险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保险险种不断增加,保费收入猛增,保险公司也由原来的垄断经营,发展到现在的多家、中外保险公司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据国外权威机构预测,中国保险需求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所以,作为保障经济和社会安定的中国保险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与保险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保险业尚处在一个拓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保险市场逐步加大对外开放步伐,中国保险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应对挑战,笔者认为,根本对策是全面提高保险服务质量。
一、我国保险业的SWOT分析
(一)外部环境:机遇(O)和威胁(T)
1、社会文化环境
人口因素: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大力发展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必然选择。
文化因素:公众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但仍相对较强,而且保险行业口碑不是很好,人们对于保险营销职业的认同度不高,人们不能自愿去了解保险甚至是回避保险,增加了展业的难度。
2、经济环境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机遇。经济总量、投资规模和进出口的扩大,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为保险额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国际环境
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日益广泛,保险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在客观上使我国保险业面临着更激烈的国际竞争。
4、政策环境
国家一些列重大政策陆续出台,新保险法的出台扩大了保险业的影响,极大地改善了保险业发展的环境,提高了保险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保险业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二)内部环境:优势(S)与劣势(W)
同外国保险公司相比,国内保险公司也拥有一些外国保险公司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是国内保险公司拥有较为完善的营销服务网络与社会关系网络。传统的全国性中资保险公司具有覆盖全国的营销和服务网络,机构遍布全国各中心城市。这种优势外资保险公司一时难以具备的。二是成本优势,国内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因具备本土优势,一般起步尚可盈利,而外资保险公司首先必须解决本土化问题。
劣势:国内保险企业与外资保险公司存在较大差距的有产品开发、市场推广服务意识等,保险公司发展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技术人员储备、组织管理、制度流程、展业人员培训等方面。部分人素质较低,制约了保险业的快速发展。
二、保险业服务营销概述
(一)服务营销的特征
供求分散性、营销方式单一性、营销对象复杂多变
(二)保险产品的营销特性
1、保险产品的无形性
保险产品具有无形性,投保人在购买保险产品前不能像购买其他工业品那样看到有形产品,根据产品的外观和方式用情况来判断产品质量如何,并决定是否购买。
2、保险服务与产品的不可分离性
保险商品的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存在一致性,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
3、保险产品的不稳定性
由于保险产品的质量构成是充满活力的人而不是物,这一点决定了保险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性。
4、保险产品的易消失性
每个保险产品都有一个保险期限,超过了这个期限,保险产品就失去了使用价值,这就是保险产品的易消失性。
(三)保险业树立服务营销观念的必要性
随着保险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服务品质已成为各家保险公司所追求的核心竞争力。优质的服务有利于保险公司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信任感,提高顾客的忠诚度,更好地满足保户的需要,从而达到保险公司续保单、增加新保单的目的。所以优质的服务能为保险企业带来销售,创造利润,是一种“双赢”策略,即顾客满意,企业获利,从保险业成功人士的一系列事例中,同样也能得到印证,如美国保险协会会长梅蒂先生,被誉为保险业传奇人物。
相反,低劣的服务将严重损害保险公司的形象,流失原有的顾客群,导致保户退保、断交保费、拒绝续保以及市区顾客源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据统计,一个不满意客户,会将自己的抱怨告诉8至10人,著名的推销员乔吉拉德说过:每一个顾客背后都有250个关系人。因此,保险公司加强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手段、服务体制和服务技术的力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保险服务的质量更多地体现在售后服务中,良好的售后服务还可以降低保险公司客户的出险率提高保险公司的利润。售后服务的目的在于:增强客户的信任感,避免保单失效,更好的发展顾客源,提高公司形象。良好的售后服务有利于刺激保户再加保,增加保源,提高续保率。其主要措施如下:关心客户发生的重大事件,完善定期访问和不定期联系制度并纳入公司考核体系;加强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信用信息体系;随时为客户提供答疑咨询并及时向客户传递反馈各种信息;强化客户投诉管理制度,妥善处理顾客不满。
综上所述,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环境是加强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和必然趋势,建立完善的服务营销体制是保险业在激烈竞争中长盛不衰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 叶万春.服务营销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郭国庆.市场营销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篇10
关键词: “影视美学”课程 和谐校园文化 大学生文化素质
当前,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社会转型期的现阶段,学者们在思考:如何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为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素质的养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如何以切实可行的实践性来有效建构大学生文化素质?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催促着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勇敢地直面现实,找寻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财经类大学独特的教学语境,认为以“影视美学”课程来推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开设“影视美学”课程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首先,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个性张扬的时代,而且消费主义盛行,在经济成为社会的主题词之后,商业、利润、资本,以及与之相应的欲望、身体、货币正成为社会所集中关注的对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随之在这个转型时期渐趋流行,人之道德的颓败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精神症候。在这个转型期,大学生生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剧变,社会大环境的负面作用也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成长,许多学生感到浮躁、迷茫,生活缺少诗意、学习动力不足、自觉创新能力不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性不够,等等。可见,当前社会的复杂环境是导致大学生自身文化素养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积极拓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路径是摆在现代高校面前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也是从人性角度尊重每一个大学生的必然要求。
其次,就当代高校教学而言,还存在着教学理念不够先进、教学策略不够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性不强等问题,改革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学习和生活的热情,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是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依托一个科学有效的载体来合理建构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更显得很有必要,这也是迎合大学生渴望以诸如影视文化等艺术形式来提高艺术修养的心理需求。正如2005年首届“中国文化论坛”学者们所指出的,大学里的艺术修养培育需要加强,这涉及每个人今后的生活品质和生活境界[1]。在这里,科学有效的影视课程改革的宗旨,正在于这种对大学生自身生活品位的提高。
最后,就课程本身而言,加大“影视美学”授课的普及面,提高教师授课的水平是科学建构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当代中国教育中智育越来越受重视,而美育被忽视淡漠。更重要的是,在如今我国影视产业发展日渐繁荣的大好形势下,很多学校整体上以“影视美学”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普及面和层次还不够,学生对“美”的感悟力不足,对诗意生活的追求还缺乏一定的引导。
二、“影视美学”的内在特质阐释
就一门专业学科而言,所谓影视美学,就是遵循美学的原则,即用理想和超越精神审视影视艺术,从审美哲学、审美文化和审美心理等方面,对影视艺术进行分析。影视美学的研究视野不仅仅局限于影视,也不是美学和影视艺术学的简单相加。影视美学是当代美学、影视艺术学在人生意义的寻求上、在人的感性生成上的统一。在其本源上,它与人的现实处境和诗意生存息息相关。所谓影视美学的阐释,就是要用美学的精神来观照电影,要看一看人类的理想和生存的意义是如何在影视中得到表现或实现的。就“影视美学”课程而言,“影视”这种视觉媒介负载着一定的哲学理念和文化内涵,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学,而“影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一种文化符号。由此,“影视美学”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从审美哲学、审美文化和审美心理等方面,对影视艺术内在的文化意蕴进行分析解读,从而有效地使学生获得真知,丰富生活,提升文化素养。无疑,加大“影视美学”授课的普及面,提高教师授课的水平是科学建构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可见,影视美学富有抽象的哲学意味,它所追问的问题更接近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而影视文化及影视艺术则是相对表层形式的问题,影视美学隐藏于这些艺术形式的内在深层中。具体来说就是,影视文化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大众文化之一,而影视文化作品中的经典,更是影响广泛而深远;从艺术角度来说,影视艺术被称为继绘画、音乐、雕塑、建筑、诗歌、戏剧之后的“第七艺术”,集前六种艺术之大成,同时影视作品题材涉及历史、文学、政治、哲学等各个方面。影视正成为当今媒介时代核心的载体样本,这些现代传媒无不潜移默化地改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所以,影视美学无论是在专业学科上,还是在一种课程设置上,都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功能。
三、“影视美学”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提高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利用媒介世界来感知理解现实世界,较高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能够理性地看待、理解现实世界,帮助他们有效地鉴别和拒绝那些跟自己的旨趣不和的内容。影视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当代大学生了解历史文化、放松休闲娱乐、启迪人生思考、获得审美教育的最便捷的途径。如《南京!南京!》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这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有纪录片风格《可可西里》的赏析,提出中国青藏高原日益严峻的环保问题,启迪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愉悦的影片观赏之旅和教师的评析,能够达到快乐地学习的目的,也能够缓解、释放日常学习、生活的压力。类似的,“影视美学”课程通过具体的案例即电影镜像语言分析,向学生指出其表层含义和深层意义,以及为何如此表达。
就“影视美学和大学生文化素养建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而言,意在在积极推行创新性教学这个基础上,把影视文化研究、影视创作、影视论坛、影视社团建设与大学生文化素养建构有机结合起来,让同学们从“影视”这种可观可感的视觉媒介上,在“美学”的深度作用下,获得对社会、对人生、对祖国灿烂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进而让大学生的心灵更加阳光,生活更具诗意和美好,更有激情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增强抵抗社会不利因素浸染的免疫力。更有价值的是,从深层次上推行创新性教学改革,让学生由被动地传统式学习转为自觉地快乐学习,师生自由地交流,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软件”,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最终以一种有效的教学媒介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所以,影视美学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这在当代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尤为必要。如通过《巴黎圣母院》中伽西莫多和《望乡》中阿崎婆婆等典型人物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外表美与灵魂美的辩证关系。以此突破传统固滞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激活创新潜能,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身心更加健康成长,精神境界更加高尚,文化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四、影视美育实践的构想
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不能空喊口号,纸上谈兵,其关键是素质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核心是本土化的课程构建,实施途径是课程、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由此,确定以“影视美学”课程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这是“打造精品课程体系、以优秀文化塑造人”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2]。在具体措施上,我从教学实践出发,凭借“影视美学和大学生文化素养建构”这个教学质量工程平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1.在具体的美育实践上,依托校“影视协会”在全校有序地开展各类活动。一是通过帮助学生自导自演一些经典电影片断,积极开展DV大赛、摄影摄像比赛、开设影视评论论坛、影视美学专题讲座等多种创新性教学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影视鉴赏力和审美判断力,力求让学生在实践训练过程中感悟影视之美;二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让大学生的美感渐趋活跃,生活更加“美”起来,由此使学生在实践训练感悟“美”,并以“美”来引导人生;三是依托我校专业特色,引导学生从经济的角度来审视影视的发展,逐步形成“影视经济学”的概念,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使他们眼界更宽,对学习和生活更有兴趣;四是成立“影视文化研究所”,重点把影视学理研究与大学生文化素养建构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讨大学生文化素养建设的可行性方案;五是通过“影视”这种视觉媒介,积极引导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帮助他们提高辨别真善美的能力,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更加热爱大学生活,进而自觉地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2.在具体的教法改革上,重视运用效果较好的差异对比教学法。所谓差异对比教学法即把一部电影内的相关元素作比较或相关程度高的几部影片从一方面或几方面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段落场面镜头等影片的具体元素开始向纵深层次剖析,最终获得影视符号背后的文化意义,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愉悦。如同是美国人摄制的越战题材电影,表达反战主题的《现代启示录》《野战排》与2001年“9・11”事件后的以宣传美国爱国民族主义的《我们曾是兄弟》影片传达出的理念大相径庭。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影片是如何通过镜头语言表现各自对战争的解释的?通过教师讲解设疑―学生课后观摩影片―学生讨论―教师解疑这一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能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并且在大的政治文化视野中考察具体的美国电影作品。教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快乐地学习。
总之,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以大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影视美学”课的教学和改革实践或许能够提供某些启示,此课程是对建构当代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拓展和尝试。
参考文献:
[1]舒炜.文化自觉: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经典阅读课程[J].读书,2006,(4).
[2]林光彬,贾雪峰.财经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之探索[J].教育研究,2010,(8).
- 上一篇: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
- 下一篇:通信工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