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科研课题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美术科研课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小学数学课堂语言应用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语言语速问题
语速与教师的性格有很大关系。部分教师性格较为内向,讲话时习惯慢条斯理,而部分教师的脾气则稍显急躁,讲话时没有停顿。但过慢与过快的教学语言,都会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说话的语速过快,会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紧张,学生为了听清楚教师的话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大脑长期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无法集中注意力与思考问题。小学生的信息接收能力有限,当他们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就容易造成信息的遗漏。而教师的讲话速度如果太慢,反而跟不上小学生大脑运转的速度,则容易造成小学生注意力的分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语言语调、声调问题
教师的语调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学习情绪。部分教师的教学语言语调平缓,不注重抑扬顿挫,导致小学生在课堂上容易犯困,昏昏欲睡。还有部分教师的语调过于激昂,导致小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而从声调角度而言,过高的声音虽然能够促进小学生听觉,但也会导致他们过分烦躁与紧张。但声调过低,则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语言随意性问题
教学语言应当规范,但随意性教学语言,仍然广泛存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有些教师认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总是重复自己的话,反复讲解与考查相关知识点,导致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逐渐丧失。教学语言的随意性,还体现在教师的口头语言方面,有些教师经常会在说话前后加上“嗯、啊、对、这个”这类口头禅,经常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明不明白”。这些多余的口头禅,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规范性,也会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发挥语言魅力的方法
1.利用规范、准确的教学语言,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数学学科具有科学性、严谨性等特征。因此,教师要利用规范与准确的语言组织教学,让小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科学、严谨性。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对数学概念进行全面了解与把握,深入理解数学术语的含义。习惯用专业术语授课,而不能用口语向小学生讲解数学知识。方言则更是禁止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而教师也应该要求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数学理念。
例如,在讲解有关乘法结合律知识点的时候,部分教师为了方便小学生理解,便将此知识点概括为:“乘法中结合的规律。”这种语言就缺乏规范性、明确性。规范用语,用专业术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活动,才能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2.利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幽默的教学语言,就如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能够让学生期待教师的下一句话,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掌握了教学艺术的教师,会重视各类修辞手法在教学语言中的应用,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数学知识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让枯燥的数学知识点变得充满趣味性。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缺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认识钟表”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幽默的语言为学生介绍钟表:“钟表家里住着三个兄弟,大哥腿最短,但最稳重。二哥腿最长,但要听三弟的。三弟腿不长不短,但说话最管用。”这样的介绍不仅明确了钟表特点,也明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课堂教学语言魅力的提升。
3.利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具有魅力的教学语言,与答案式教学语言有所不同。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意识,其次,再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利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组织教学,能够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更能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肢体语言运用 提升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82-01
所谓的“肢体语言”是指通过身体各部分能为人所见的活动来进行表达和交流,也可称之体态语或无声语言。它主要包括手势、眼神、动作及姿态等。在信息的传递中,一句话中的绝大部分信息内容是由肢体语言来传递的。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可向学生传达一种精气神,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同时还能给学生以鼓励、提示或是督促。它有时比有声语言更具魅力。
肢体语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具有较大的发展利用的空间,它在数学课堂上可以说是利用得极为广泛的。现以笔者的教学实践详谈一下肢体语言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第一,上课之始,肢体传递无声信息
上课之始,教师走进讲堂,她的姿态会传递给学生无穷的信息。如果教师是面带微笑,挺胸抬头,步伐轻快地走进教室的,她会带给学生精神十足的感觉,学生会觉得教师很亲切,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便有了信心。这样的姿态使师生的关系很融洽,让学生感觉到正能量,为和谐的课堂氛围作好了铺垫。如果教师无精打采地走进教师,他的情绪会传递给学生,这将是一节枯燥的数学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大打折扣。有的教师会手抱一叠打开的作业本,面露严肃之色地冲进教室,此时学生会接受到这样的信息:上次作业做得不好,这么多老师不满意的,上课老师要发火了,谁要倒霉呀,有我吗……小学生特别会察颜观色。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情态表情及肢体语言,从肢体语言中泄露的含义要谨慎对待,不要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学习压力。
第二,上课之中,肢体语言胜似有声
在讲课过程中,有声语言要求简洁明确,而肢体语言则需要生动具体,两相配合,会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生动而高效。例如,教师需要某同学发言而又想让他提前有所准备时,教师通常可以边陈述问题边手指向要提问的同学,同时眼睛关注于他,让这学生心理上准备好;当同学发言结束后,教师的思绪在处理问题上,只须右手轻轻向下一拍学生便知道可以落坐了;当教师宣布小组讨论开始时,可将两臂伸开两手张开微向上抬,伴随有声语言,意为让大家都积极投入到探讨论中去,全员参与;而讨论需结束告一段落时,教师只须一拍掌学生们便心领神会地各就各位坐好了。又如,教师要提示学生们看黑板,只需要用板擦轻敲黑板的边框学生即可理解接下来要做什么;有时,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口型提示能让学生感到教师是站在自己这边,帮助自己完成答案的,心里感到很温暖;有时教师会用手指提示得数,当学生和教师的答案相同时,会报以会心的一笑。这种交流于无声中传递了许多的信息。这些肢体语言是师生相处过程中慢慢找到的共同领悟的内容,它省时省力有效,不言自明,使数学课堂呈现出高度的默契感和明朗的节奏感。
第三,鼓励学生,肢体语言独具魅力
肢体语言在教学中不仅可以辅助教学,更能给学生以鼓励,且这种鼓励比有声语言更有魅力。当教师提问后,有的学生想回答又怕出错,在犹豫不决之时,教师面带微笑地注视于他,右手轻轻向上一抬,或简单地抬几下,含义很是丰富:请起立,大胆说出来,不要怕出错,相信自己!你能行!当学生的回答很出色时,教师不必用多少语言去赞美,只要微笑着点头,伸出大拇指,同学们马上心领神会地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们因不同意见发生争执时,教师可走到弱者一方,力挺他说明’自己的观点,这一走至身边,就给要发言的学生带来了力量,带来了继续坚持己见的勇气;如若学生有板演失误,教师不必呵责,只轻抚背部,指示他察找错误之处,就会让在众目睽睽之中颇感紧张的学生放松下来认真查找错因,而这种鼓励比指责效果要好得多。
第四,警示学生,肢体语言意味无穷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听课走神、小声说话等现象时有发生,我们不可能停下讲课的节奏专门去处理这些事情,但对此不闻不问不仅影响到老师的授课,也会让学生错过了知识的学习。此时,大声斥责会伤害学生自尊心,曲意表达也会占用课上时间,而肢体语言可以代为行之。首先,当大家在认真看书上的例题有走神的同学,教师可以指指这位同学再指指书本,意为进入到看书状态,同时将眼睛瞪大,警示他上课要专心听课,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当这位同学不能察觉时,教师需慢慢走向他,轻轻地不要引起其它同学的注意,走到这位同学的身边去指指书,指明要看哪项内容,同时可以帮他拿起笔来,提示他边看书边作好标记。这一系列的动作要轻柔到不被其他同学注意到,无声之中让这位同学尽快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起到了警示作用: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走神哦。
篇3
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到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当今音乐教育发展改革的必经之路。[1]
【关键词】
音乐教育;信息技术;整合;发展
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进入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中,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音乐课堂也不例外,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娇子,不仅时代呼唤着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素质教育背景之下音乐课程的标准也对计算机多媒体的教育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中小学音乐课堂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基础
(一)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多媒体辅佐教学技术用它丰富的表现形式活跃在当今的音乐课堂之中。[2]
1.传统的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工业革命以来,“传统”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被现代冲击,音乐教育课堂也不例外。传统的方式基本上已经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无聊乏味,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从课堂上收获的远远不足以达到教师预先设定的要求。我们十分有必要对音乐课堂,乃至整个音乐教育进行一场巨大的改革甚至是革命,对素质教育基本精神的偏离严重影响着我国当代中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对学生负责任的教育,具体到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上,就要求我们要运用合理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教学的乐趣使其自发自动投入到音乐的学习当中,让其在音乐中陶冶情操,启迪灵魂,让音乐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更好的参加各种各样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让他们从音乐教育的活动中感受到音乐之美,生活之美,进而让他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引导学生更好地采用合理的音乐学习方法,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正确的人文追求。
2.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多媒体这种教学形式,具有传统教学形式难以比拟的优点,其一扫传统音乐教学空洞无聊的缺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生动有趣,易于接受的教学优势。在先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引领下,原本很多昏昏欲睡的学生变得精神抖擞,个个生龙活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有很大的提高。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音乐课堂中获得音乐乐趣和提升审美体验,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使学生获得更大愉悦感,这样做就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因为计算机多媒体能够让音乐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对创造出理想的教学学习环境十分有帮助。
(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它已逐步蔓延在现代教育各个领域,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广泛运用于中学音乐课堂之中。“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这是爱因斯坦曾说过的话。这句话形象的说出了参与式教学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他是我们当下素质教育的灵魂,只有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其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素质教育才能够得到良好的施行和贯彻。教学课件里是教师整个的课堂设计,这些课堂设计,优化了板书示范的教学教育效果,提高了教学教育的效率,对于接受教育教学的学生来说,它所呈现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和认知水平,扩展了他们的视野,加深了他们知识的深度,使学生更好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启蒙和启发。
二、多媒体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办法
(一)找出音乐课堂教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在广泛体现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有其特有的局限性。令人眼花缭乱的计算机多媒体的课件在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中得到多元呈现,很多教师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当作是他们的救星,甚至有的多以计算机媒体课件为主导,音乐课堂的授课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单一展示,给学生呈现的教学内容眼花缭乱,用于教学的装饰性元素盖过了音乐课堂真正应该拥有的音乐主体元素,忽略了——“音乐是聆听的艺术”这一基本音乐原理。
1.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音乐活动是音乐审美的体验,很多音乐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活动中过分依赖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容易导致音乐课程中呈现的信息量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的音乐教学课堂中显得特别紧张,正常情况下,学生的有效接受时间为十五分钟,过于冗长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处于超负荷的接受信息的状态,不免出现走马观花的情况,审美疲劳的欣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一次次的播放。在教学设计时,不应该全靠优秀的计算机多媒体的设计来增加教学教育质量。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知识的贯穿,故事的提示,语言的描绘,学生的演唱来进行导入计算机多媒体内容。
2.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应该使自己如磁铁般一样的去吸引学生和引导学生,如号角一样去引领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多媒体课件纷繁复杂的呈现,导致教师变得更加依赖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更有甚者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导,从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内容。
(二)多媒体音乐课堂的优化方法
如何更好的应用好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这把双刃剑,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于是计算机多媒体音乐课堂的优化策略应运而生。计算机多媒体应用于现代音乐课堂教学教育的优化策略:教师一方面需要有实时进步的教学教育观念,专业优秀的教学技能和教育方法以及课堂设计,另一方面也要在教学过程中依据现实学生的发展需要合理合法地分配教师自主教学和计算机多媒体的比重,广泛开展师生互动互学的双向交流,而且需要学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正确引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的教学,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教学手段得以更好的实施,这三个才能够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作用。
1.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人,教育好学生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教师必须明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的个性和思维,鼓励学生认识到进行音乐创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际的音乐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认识到转变教学教育观念的重要性,更好的诠释音乐在生活中的多样性,独特性与创造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面对所有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经验来正确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并使之有良好的音乐品味,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自己,使学生为了未来的发展更好地打下基础,成功的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2.开展师生互动的双向交流
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手段必须正确合理地协调,使它们共同在音乐的课堂教学教育中。在中小学音乐的传授过程之中,师生互动一方面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可以扩大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调动音乐教学的气氛,在音乐教育中,良好的交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真正意识到音乐的无限美好和乐趣。
结语
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当今的音乐教学课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学习音乐,能更直接地参与到正规的音乐创作之中。我们必须合理利用当今的计算机潮流和其前沿的发展成果。合理的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意识到音乐的乐趣,培养一颗颗爱音乐,爱生活的心灵,为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做出更大,更加卓越的贡献,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关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人士共同的美好愿望。
作者:刘艺 单位:新疆教育学院(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生;美术课程;创造性:自由空间;激发
G623.75
一、小学生创意美术课堂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所谓小学生创意美术课堂,是相对于我国传统的小学生美术课堂提出来的。其特点就体现在课堂的创意,创新性方面。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手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主动性,促进他们学习进步,成绩提高具有非常突出的效果。与它相对的是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它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特点完全相反。创意美术课堂这一全新的教学方法。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创意教育和创意课堂得到了我国广大教育者的一致认同和关注。
当前我国广大小学开展的小学生创意美术课堂还仅仅处于试验阶段,虽然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是创意美术课堂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创意教育有以下一些作用:
首先它彻底改变了现代美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传统小学美术教育更类似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学科,无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创造能力和想象力。而现代创意美术课堂则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
其次,创意美术课堂作为未来新型教育方式的一种尝试,为未来的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道路。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未来的国家社会,拼的是人才。因此人才特别是有创造力的人才就变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未来我国教育更应该以培养创新性的创造生人才为己任,而不能再仅仅以升学,成绩的好坏为目标。所以创意美术这一新型的教育尝试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三,创意美术课堂更受小学生们欢迎。相比起传统的应试型教育方法,现代创意美术课堂往往采用了一些新型的教育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学生自学和主动性学习,这些方法无疑更受小学生喜欢,更能充分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自己去画,去感受,去体验。对于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发展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创新精神更有效。
二、开展小学生创意美术课堂的技巧和诀窍
我个人从事这一工作有一段时间,对此深有感触,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得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个人认为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创造新时代下的创意美术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取得孩子们的信任,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
在首先教师需要跟孩子们把关系搞好,只要老师和蔼可亲,轻声细语的,在教育的同时也关怀着孩子们,孩子们自然会对教师有一种喜欢和亲近的心理。
创意美术教育的第二个要求是给予孩子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能够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能动性。毕竟小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们学到复杂的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兴趣和想象力,创造性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鼓励他们多想象、自己动手,不加以约束,多鼓励,不批评
想象力是人类最可贵的能力之一,它是思维的翅膀,还是创造的起点,又是创造的核心。想象力是天才们创造的基础能力之一,而幼年和儿童时期则是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而这一能力的培养,特别适合在音乐,美术一类的课程中进行。具体作法是小学教师在创意性美术课程中任由学生去想像,发挥。为他们新奇、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而喝彩,让他们勇敢地大胆地毫不顾虑的安排好自己的想法去画。
3.激发小学生兴趣,让小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在轻松、愉快的心情
儿童小学生由于天生好动,活泼,其行为最容易受情绪和其它事物所支配,很难让他们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于某件事上,因此在创意性美术教育中更应该不断的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并不段的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中来,比如说生动的语言如模仿火车的汽笛声“呜……呜”,动物的叫声“喵……汪”等维持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可以通过生动的环境刺激比例展示一些模型,讲“乌鸦喝水”等有趣的童话故事,并用漂亮的画面来不断的刺激他们等等。
4.尽量减少教师讲解的时间,多给小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的机会
传统教育中,老师讲课的时间较多,给孩子们亲自体验的时间太少,让孩子们往往只是在听了后就忘记了。这样白白的浪费的教育的资源。因此需要进行改革。现代创造性美术教育应该以小学生为本,应注重在课堂中让小学生不断的亲自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小学生的感受力。而不应该让他们只是成为简单的听众,只是听老师的讲解,在讲解之后不久就把听到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
5.对小学生的作品给予公正的评价,多鼓励,少批评
在小学生创作过程结束后,该教学活动的结束不应以作品的结束而结束,而应该继续进入下一个环节:对作品进行评价。评价作品也是一很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首先放弃自己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他人画作的习惯。而应该转变观念,以作品是否想象丰富,表现力强烈,或者是内容丰富等标准来进行评价。画作是孩子丰富内心世界的体现,因此应该公开进行展示,让小学生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让孩子互相审视、教师评价每一副作品,多鼓励,不批评,也不给作品打分,这样一来让小学生没有心理负担,以后创作欲会更强,但是老师应暗中记下每个小学生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活动中因材施教。
三、结论
以上几点就是多年来我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和结果,我个人发现,通过这些教学方式的改革,还对孩子们的其它行为、生活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果断地摒弃以往旧的美术教学模式,大胆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作用和效果。在新教学课程实施一段时间后,每一堂课,同一绘画内容,班中会出现风格迥异的几十幅好作品。说明经过改革,不但以小学生的绘画技能得到提高,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达到了创造性美术教育课程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章新.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2)
[2]王福环.小议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J].新课程(上).2013(04)
[3]申艳玲.创意美术课堂打开想象之门[J].小学教学研究,2010(1).
[4]李青竹.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36).
篇5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信息素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21-02
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在全球得到迅猛发展,而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之一,因此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积极推广和普及这门科学。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多媒体制作技术”这门课程,“多媒体制作技术”是计算机应用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很多高校将其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也有高校将其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选修课或公共计算机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的学科,重点培养学生多媒体制作和应用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与多媒体信息处理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掌握时下应用广泛的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完成教学软件、产品宣传、广告设计等多媒体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成为社会所需专用人才。
一、中英两国高校“多媒体制作技术”课程之对比
本人以鞍山师范学院和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关于“多媒体制作技术”课程的本科教学为例,对比研究两国此门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的对比
鞍山师范学院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在全院各专业的学生中开设多媒体制作技术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师范学生普遍学会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制作辅助教学的课件;使非师范生具有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进行产品宣传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等基本能力。
西苏格兰大学作为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在其下设的七个学院中的计算机学院及多媒体学院的本科教学中开设此门课程,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多媒体作品创作的基本能力;在教育学院中开设此门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制作教学课件的基本能力。两国的教学目的基本一致,区别是我们的教学是培养一种基本技能,而英国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对比
本人多年来多次从教我校开设的“多媒体制作技术”一课,其教学内容为:Adobe Flash CS,Dreamweaver两个软件的基本应用,学生通过Adobe Flash CS课程的学习,可以制作简单的 Flas,学生通过Dreamweaver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网页制作的基础知识,并完成简单网页的设计。我们通过一个个案例的讲解来阐述制作多媒体作品的知识点,让学生在一个个案例的模仿中学会使用方法,课堂形式为教师演示案例,学生模仿操作,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我校的授课形式全为上机实践课,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我们的考试方法是期末时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一个个作品。
本人在西苏格兰大学访学期间全程跟踪“多媒体制作”课程,其教学内容为:Adobe Flash CS、Adobe Director两个软件的基本应用,学生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学会这两个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独立完成多媒体作品的设计。该校教学形式为理论与实践两种方式,在理论课中讲述多媒体作品的设计理念,比如网页导航的设计、多媒体作品设计的方法等。在实践课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布置给学生一个实例,方法也给出,让学生根据讲义制作成品,在制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先自己解决问题,也可以小组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向教师请教,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作品,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对制作多媒体作品中出现的知识点印象深刻,不容易忘掉。他们的考试方法也是多方位的考查学生能力,首先让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完成阶段性作品,作品形式不限,但要用到所学知识点;其次期末时笔试考试,系统地考察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应掌握的理论体系;最后,在期末时还要综合本学期所学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这三部分成绩按不同比例汇总才能得到一个该课程的总成绩。
二、对我校“多媒体制作”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建议
通过对比两校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考试方法,首先,我们教学所用的软件版本是低一个等级的,这样我们教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还有通过观察发现我们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是学一个忘一个,到期末好像没学一样。我们只是让学生能够生硬地模仿教师,没有真正地掌握多媒体制作技术,学生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更多的培养与提高,学过后更谈不上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而西苏格兰大学的教学效果却是不一样,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设计多媒体作品的理论知识,形成知识体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看到该校学生提交的针对不同方向的带有不同立意的多媒体作品时,深深地感到有差距。在此,针对我们的不足,充分吸取国外的教学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我校“多媒体制作”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改革教学形式
(二)注重教学文件形成
(三)改进成绩评定方法
三、结束语
在高校进行课程改革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我国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针对中英两国两所高校“多媒体制作技术”课程的对比性研究与分析,虽然是两国的个例,但相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推动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尽一点微薄之力,是本文的综旨,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越来越小,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也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李雪梅, 张振刚.中英两国高校计算机课程辅助教学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02.12.
[2]王强.关于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4.
篇6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可以丰富教师的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但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否有效,常常受到学习环境、学习形式、学习主体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次“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生科学学习情况”的调查,旨在了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和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认可度与学习利用情况,进而了解学生的多维学习环境状况,提高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的整合效果,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我校处于城乡结合区,既有来自城区的学生,也有来自农村的孩子。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处于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情况也能体现学校的整体情况,因此,本次调查以四年级学生为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92份,其中有效卷92份,有效率达10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家用电脑基本普及,学习环境悄然变化
1.调查数据
我校所有的班级和专用教室、办公场所均已配备多媒体网络设备,因此,本次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家用电脑与网络的普及程度。结果显示:已有八成以上(82%)的学生家庭配备电脑,没有电脑的学生家庭不足两成(18%),而有电脑的,基本上都能上网(97%)。
2.分析与启示
这组数据说明,处于多媒体信息技术最前沿的电脑与网络已基本普及,学生课外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必然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和有效利用包括电脑与网络技术在内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因素,方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帮助学体认可,动手方面有待挖掘
1.调查数据
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认可度的调查,分成家庭有电脑(实验组)和家庭无电脑(对照组)两组分别问卷,调查情况如下:
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帮助科学学习的观点:实验组有27%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70%的学生认为“有帮助”,仅有3%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对照组三者的比例分别为41%、53%和6%。
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否“增进科学兴趣”“获得科学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三个具体的学习内容方面的观点:实验组持认同观点的分别为88%、89%、64%,持否定观点的分别为12%、11%和36%;对照组持认同观点的分别为100%、100%(1人未选除外)和63%(1人未选除外),持否定观点的分别为0%、0%、37%。
2.分析与启示
数据表明,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的科学学习已成为共识,尤其是激发兴趣和获得知识方面,更是达到或接近了九成以上。这充分证明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信息容量大和交互性强等特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学生对科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认识比较客观和理智,同样证明了上述观点。
(三)小学科学学习,合理利用网络
调查显示:对于网络学习,大多数家长支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即使因学习需要也不支持孩子使用电脑,反映了他们对学生使用电脑的顾虑。
在“你经常利用电脑做什么?”的多项选择中,实验组学生从多到少依次为:玩游戏(79%)、查资料(73%)、看电影和听音乐(61%)、聊天(39%)、看书(19%)、买东西(16%)、看新闻(11%);对照组依次为:玩游戏(71%)、查资料(65%)、看电影和听音乐(41%)、看书(24%)、买东西(12%),没有人选择聊天。
显然,学生沉迷游戏,正是很多家长的担心之处。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使用电脑网络时,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目标,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提高电脑网络的有效使用率。
研究表明: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仅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其本身也是科技发展的产物。随着软件开发的不断成熟,许多实验可借助信息技术达到更佳的效果,甚至部分用传统方法不能进行的科学实验和无法亲身体验的科学现象,也可以通过数字模拟进行演示或作出解释、推理。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虽不易让小学生展开直接的科学探究活动,但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可以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科学教师要充分挖掘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加强信息技术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整合研究。
参考文献:
[1]齐伟.信息技术为科学教育带来怎样的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2).
[2]杨凤宝.信息技术对科学素养培养的优势.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5).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引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她的基础性、工具性及实践性都奠定了其在九年义务教育当中的重要地位。小学是人一生中学校生涯的开始。在此阶段,课程是否有趣、是否让学生乐于学习,是一门科目能否得到学生喜爱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程的趣味性上下足功夫。再者,语文属于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接触语文材料,而非局限在课本的内容当中,这样,学生才能在大量的多样化的语文实践中熟练掌握语文的规律。在现代化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对好的老师”。让学生对语文这门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大量投入到语文实践当中,还为其之后学习语文奠定扎实的基础。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教师可以让课本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内容视觉化、声音化,色彩化,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发育特点,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总目标之一写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可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是新课标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激发需要在一个充分自由、宽松和多彩的环境当中,学生需要多渠道多感官的刺激,这些都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可以给予教学的。例如,在低年级阶段,学生处于识字认字的阶段,老师可以用计算机软件给学生演示该字的象形文字的演变。象形文字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挥卓越的想象能力创造出来的,当代学生在学习现代汉字时,老师向其重现该字的由来,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了祖先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运用策略和注意事项
应用策略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使用不同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的任务较多,新课标对其进行的粗略划分就分为了3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包含“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这三个方面。语文的教学内容极为丰富。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切不可“一锅乱炖”的胡乱使用。一般来说,使用原则如下:
拼音教学时使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学习拼音“a”时,老师在电脑上创设了一个情境“小明感冒了,去看医生,医生让他做‘a’的动作看他的喉咙。”再找到发“a”时嘴部的镜头特写,让同学们反复去练习。在这个情境中,同学们轻松看到这个拼音的发音方法,而且贴近生活,趣味十足。
识字教学时使用多媒体提高学习兴趣。中国汉字的起源是象形文字。在学生识字的过程中,为了改变枯燥地重复、学习过程,老师可以利用电脑多媒体软件将字的象形图像表示出来,再操作将其逐步演变成当时要学习的汉字。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多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活跃课堂气氛。
阅读教学时利用多媒体丰富扩展内容。阅读是人与书本的直接对话,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进行阅读内容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材料为学生呈现丰富的扩展内容,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
诗歌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放飞想象。古典诗词歌赋往往会描绘优美的风景。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授诗歌时,只是一味得让学生机械得朗读、背诵。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老师可以用影音、图像、视频等途径向学生直观的呈现诗歌当中描写的画面和意境。利用,学白的《赠汪伦》时,老师可以通过生动得图片和音乐,把学生带入到朋友之间离愁别绪的情感基调当中,有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品读。
协调使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
传统教学媒体一般指黑板、粉笔、教科书等。与传统教学媒体相比,多媒体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动态、鲜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的发展,提高课堂气氛。但是多媒体在教学中使用,只是一个技术,与传统教学媒体相同,只能被当作教学的工具,而不能成为教学的主导,为了使用多媒体技术而设计课程。这样本末倒置,学生会认为老师是在自己面前演戏,反而偏离了教学重心。在教学中,若运用普通挂图、投影、录音等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实用计算机技术去浪费时间和人力。
注意事项
杜绝对学习资料误解
当今互联网上有大量的素材资料可以使用。但是教师不应直接将未加整理的素材资料直接呈现给学生。首先,应考察资料的真实性;其次,需要将零散的素材资料整合成有机的材料再呈现给学生。这样就保证了教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切忌过分依赖多媒体视听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让课堂变得气氛活跃,呈现的素材也丰富多样。例如,可以在学习优美范文时播放标准的人声朗读。但是,应注意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只能是教学的手段、工具,绝不能成为了教学的中心,教师不能为了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使用多媒体技术,反而让学生失去了自行朗诵课文的机会。使用多媒体视听技术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更加感兴趣,投入更多时间去实践。
结论: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在打地基,地基打得深、打得牢,学生就飞的更高,更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教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些对于学生小学之后的学习、事业、生活都是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九龄.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及其误区[J].教育科学.2010年8期:179.
篇8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高中政治课堂 整合 实践探索
1 问题的提出
由于不同的教学媒体有不同的优势和不同的适用性,也有局限性和相互间的互补性,因此适时适度地将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才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目前,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论认识、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多种教学媒体素材的有效使用,都还有许多操作层面上的问题需要研究,要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使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做到操作性强、达到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必须对多媒体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认真的实践研究,使课堂教学显示出系统的整体效益。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出现了两种可能带有极端性的结果,一是课堂上滥用多媒体,把多媒体的演示当成课堂“出彩”的主要措施,另一种是回避使用多媒体技术造成课堂效益的低下。这两种做法都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纠正。
2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避免片面追求使用多媒体技术,忽视了传统教学优点的做法。(2)解决忽视整合的目的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行为。(3)纠正片面强调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性,忽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4)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浓缩教材精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育人效果。
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提高了学生素质,发展了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扩展学生知识面,扩大学生视野,提升学生使用多媒体技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发展学生使用信息技获取知识的能力。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的政治教学队伍,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3)提升课堂效益,促进学校发展。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在多媒体技术使用方面的能力发展,强化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使用有效性的方面的意识,使参与研究的教师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明显提升,进而带动本学科乃至所有学科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有效性的研究。取得一定有影响的教学成果,对兄弟学校或同类教学实验起到启发和借鉴的作用。
4 具体实施
(1)开展理论学习和培训。我们采取校内外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开展业务培训,包括“案例的撰写”、“论文的撰写”、“课件制作”等,促使教师了解整合内涵、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方法,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必备条件,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师的课件制作、案例、论文写作能力。开展技术培训。达到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实行资源共享的目标。
(2)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加强多媒体技术在备课过程中的有效性设计研究,让课堂上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有效、高效。我们在集体备课中探讨整合理念,整合思路,整合问题,整合技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我们总结出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分层问题导学法,形成了模式流程:“核心备课人制定导学案—组长审核导学案并胶印—教师提前分发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要求自学质疑并完成预习内容—教师收取并批阅导学案—教师带着批阅导学案发现的问题参加集体备课—形成教案—教师根据共案二次备课—课堂教学”。教案一般采用纸质教案加课件,每位老师课后必须有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典型错误、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我们还通过课堂实录,通过视频案例,通过校本研究,将多媒体技术与高中政治课整合的有效性要义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将课题研究渗透在常规教学之中,使本课题研究行之有效。
(3)通过各种活动,推进教师对整合有效性的理解和认识。结合省市有关论文、案例、课件评比活动,我们组织政治组教师撰写案例、论文、制作课件,参加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的评比。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写作水平,也推动了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更深化了政治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与政治课整合有效性的理念,促进了政治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带动教师思考、探究改变学生学习方法,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研组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学观摩活动,推进全组教师积极投生多媒体技术与政治课教学整合有效性的体验,并促进全组教师积极参加到各种活动之中,提升了全体教师专业水平和多媒体技术使用水平。
(4)利用网络开展个性化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与高中政治课整合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变成现实。针对我校寄宿制特点,我们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校园网,针对自己的实际在课内外开展个性化的学习。
这一方法的使用和推广,扩大了学生的学习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5 研究成效分析
(1)形成多媒体技术与政治课整合的成果—分层问题导学法。这一教学法,以分层问题为课堂教学的起点,以解决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全过程,以问题解决的效度来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它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准则,以对学生的尊重为基础,以问题为纽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以教师课堂评价为动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对问题解决的自信和喜悦走出教室,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让他们更加轻松、主动地学习。在使用这一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要求集体备课设计的教案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要适时、适度、有效,大家要充分讨论,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政治课课堂效益,坚决避免盲目使用。
(2)完成了多媒体技术与政治课整合资源库建设。我们通过网络寻找、筛选、整合、教学资源,以常规教学课件为主,突出网络课件,资源库丰富多彩。同时,我们遵循资源库共享理念。我们规定,从高一到高三,所有课件都必须共享,避免人不在,课件丢失的现象。得到了政治课老师们的好评。
(3)探索出了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的途径。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政治教师队伍,提高了全组教师的教学水平。
(4)通过整合实践与反思,提高了本组教师“案例、论文撰写”等教科研水平,带动全校各学科探索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效性研究。经过实践,我们获得了许多感性认识,为我们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
(5)增强了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改变了这种状况: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过实践,我们也认识到只注意使用还是不够的,必须注意多媒体技术使用的度。同时,大家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政治课教学实现整合是必要的,更要实现有效结合。
篇9
蒋晓妹 山东省济宁市育英中学
(二)等待时间
钱初熹指出,缺乏创意的学校美术教育的主要表现之一即是:学生缺乏想象与创作的空间和时间。就时间而言,很多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每一堂只有三四十分钟的美术课,制定了看起来似乎全面而系统的三维目标,既想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又要体验过程与方法,还要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此,就设计了诸多教学环节,而分配到每一环节的时间就可想而知了。学生根本无法充分展开思维活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毫无疑问地流于表面。而教学环节中,针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时间同样少得可怜,所以,提问的意义和价值难以实现,教学目的也难以达成。因此,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合适的思考时间就变得非常重要。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课堂提问领域的研究表明,课堂上有意安排并且呈周期性的简短沉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回答问题,并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周期性的沉默被称为“等待时间”,也有学者称之为“思考时间”,并且认为将等待时间延长至3-5秒会让课堂提问进入良性循环。美术鉴赏课上涉及的许多问题并不追求唯~答案,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课堂上真正让学生感到“不会”的问题非常少见,很多时候学生回答“我不知道”或者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的原因之一是教师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极为有限,使得学牛没有整理好自己的想法,也没有组织好自己的语言。
1.“等待时间1”
教师提出问题后到第一个学生回答前的时间,被称为“等待时间1”。问题提出后,留下3-5秒的思考时间,对于学生整合思维和组织语言非常有益。研究表明,运用“等待时间1”,可以明显减少学生回答“我不知道”的几率,学生的回答更加自信,能够组织、阐述一个较为详细、相对完整的答案;同时,还能提高全班学生的参与度。
2.“等待时间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反馈之前的时间,被称为“等待时间2”。这一时间间隔有利于回答的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补充答案,也便于其他学生思考前面学生的答案是否合理,并做好评价别人答案的准备。
为保证实施等待的有效性,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关于“等待时间”的作用,明确在等待时间内学生需要做的事情。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课堂气氛比较民主、互动积极、学生精力比较集中的情况下,使用“等待时间1”和“等待时间2”对学生的思考有益。但如果课堂上学生精力不够集中,等待时间内有可能加剧学生精力分散的情况,教师应采取一些有效的组织策略以尽可能地保证学生能够参与思考。
(三)鼓励发问
美术鉴赏课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美术知识的课堂,更应为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提出质疑提供机会。艾斯纳说过:“艺术使孩子们明白:问题不会只有一个解决方法,题目不会只有一个答案。如果说艺术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那便是艺术崇尚多样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术鉴赏也存在多样性,鉴赏本身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解读作品的视角,这也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了更多可能。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才意味着真正的思考得以展开。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鉴赏课堂,需要培养的是符合时代需要、利于个人未来发展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让学生真正学会思考,需要从引导学生发问开始。
研究者指出:“真正的学习只有在学习者理解并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时才会发生。”传统的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课堂上的问题通常是由教师设定的,但并不一定是学生心目中的疑问,教师往往没有留给学生提出质疑的机会。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从教师到学生,普遍认为教材、权威人士的观点是毋庸置疑的;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提问,唯恐万一被问到了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会有损教师威信。诸如此类的原因,导致了学生从不敢提问到不会提问,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
1.让学生敢于提问
让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是,教师应该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提出问题,一般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困惑和好奇。无论出于哪一种原因,在课堂这种公开场合下提出自己的问题需要自信,也需要勇气。高中学生自尊心强,学生只有感到提出疑问不会受到白眼、责备,不会有负面影响,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问题。
2.教师指导提问技巧
由教师提问变成学生提问,这一传统的课堂习惯的改变不仅会挑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有时也会让学生感到不适应。因为长久以来,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使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所下降,突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很多人会感到比较茫然。要改变这一点,学生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主动思考进而寻找问题。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天然地知道怎样提出好的问题;不过,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会怎样形成问题”。教师需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提问技巧。
《优质提问教学法》中提出了针对阅读文本的提问技巧,“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最有用的方法是运用普遍性的问题结构以及一般性问题”。普遍性问题结构如:“主要的观点是……为什么……是重要的?”等预设了主干问题。一般性问题如:“这一章或这一段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将这些观点组织起来的?”根据美术鉴赏课的实际情况,笔者将其进行了适当的改造,列举出了适用于美术鉴赏课堂的普遍性问题框架和一般性问题。
①普遍性问题框架
a.……与作品主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例:《渔庄秋霁图》中的构图方式与作品主题表现之间有什么关系?)
b.……为什么这样处理?
(例:雷蒙德·洛伊设计可口可乐瓶时,为什么将外形处理成流线型?)
c.……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例:印象主义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d.……和……有哪些异同?
(例: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有哪些异同?)
e.如果将….-替换成(变成)…..你认为效果会出现什么变化?
(例:如果将《万山红遍》中的白色房子替换成其他颜色,画面效果会出现什么变化?)
②一般性问题
a.观察作品中表现了什么?
b分析作品表达了怎样的内涵?
c.观察并分析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突出主体?
d.你怎样评价这件作品?
以上列举了部分普遍性问题框架和一般性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提问练习。在面对具体作品和艺术形式时,可以根据情况并结合学习目标进行变换和扩充。
(四)评价与反馈的策略
评价是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能保证美术教学的有效性。目前国内中小学的教学评价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评价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反对任何以常规为基准的评价工具。他强调个人化评价(Individual assessment)、多元评价(Multiple assess-ment)。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意的能力,也兼顾到情意、技能等学习成果;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比如,采用口试、实践操作评价、直接观察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方式及多方面收集学生学习的信息等;主张在真实情境下通过多元智能进行评价。
针对高中美术鉴赏中的问题和有效提问,评价的原则、评价的目标和标准应该有独特的要求。 1.评价原则
①鼓励性
高中生由于他们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普遍表现出强烈的自尊,非常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加之大多数学生美术鉴赏常识和方法的匮乏,所以,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回答也不敢回答问题,导致课堂问答效果不够理想。另外,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不经意间把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学生受到这种先人为主的影响,不仅很难进行自己的价值判断,同时,还会产生对自己审美判断的怀疑。在这种情况下,美术课堂需要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和交流,并在这个过程中树立审美判断的信心。民主氛围的创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对于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要表现出真正的兴趣,还要将“尊重回答者和尊重每一个答案”的信息传递给其他学生。这种认真的倾听对于回答者来讲,本身就是极大的鼓励。我们坚信,每一个人的思维都有闪光点。教师需要努力从每一个回答者和答案中寻找可以表扬的具体的点,不仅要重视学生思考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研究者已经证实,表扬无论对于何种程度的学生都是有效的。但是,如何使表扬发挥最大作用?研究者们认为,关键在于鼓励性话语要既具体又可信。落实在美术鉴赏课堂上,对于学生回答的积极反馈,笔者建议可以与美术鉴赏课堂评价量规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分析学生的回答行为和具体答案。(详见表1)
当一名学生意识到他的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尊重他的观点,并且得到了大家客观真诚的积极评价时,该生对于自我表达和审美判断的信心会逐渐建立起来。长此以往,该生将不再是沉默的信息接受者,而会变成主动参与的独立个体。
②即时性
当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疑问后,教师应给予即时反馈。这种反馈具有时效性。教师在师生问答中做出的口头评价,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为学生进一步思考指明方向。相反,如果没有及时给出反馈意见,会降低他们答案的价值,容易让学生对自己的思考感到迷茫。对于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需要让学生明确给定的答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答案正确,需要学生做出进一步阐释;答案错误,则要引导学生找到症结,修正思考方向。对于不具有唯一答案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做出解释,并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补充答案和进一步扩展答案的过程中去。
③多主体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美术课应“提倡多主体评价”。所谓多主体评价,指的是评价不仅仅由教师来完成,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也应纳入对问题回答的反馈中,尤其是学生的自评。以往的美术鉴赏教学中,通常由教师提出问题,指定学生回答,然后由教师给予反馈。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会有什么变化呢?有研究显示,多数学生对于自己和同伴的评价通常是诚实可信的,只有部分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隐瞒自己的真实状况。首先来看学生自评。“强调培养学生自评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美术学习的态度、方法与成果,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当参照一定的评价标准时,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有效的反思,从而改进自己的思维。而“同伴评价可以让学生更努力地投身于学习,并且可以提高学习的品质,增进学生的批判能力,以及让学生有参与评价的机会。学生通过同伴评价可以互相帮助,提升学习效果”。对于回答者来说,来自同伴的评价似乎更容易接受;对于其他学生,给别人评价的同时也是在锤炼自己的恩维,督促自己辩证地思考问题,促进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2.评价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评价建议,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这也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具体到教学实际中,评价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内容。《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了学生学习“美术鉴赏”模块后应达到的成就标准。“知识与技能”维度上,学生需要“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过程与方法”维度上,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运用多种方法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有关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上,学生能够“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和评价的时候,应有意识地做到三者兼顾。而以往的口头反馈中,教师往往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而忽略了学生在参与美术鉴赏过程以及情感领域中的体验。
②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师生口头问答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能够把握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现有的美术鉴赏知识、鉴赏方法和学习态度;针对具体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还需改进,由此决定教师接下来的教学进度和方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使课堂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
③促进学生,反思,提高参与感,鼓励元认知
当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和其他学生及时给出客观的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一方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答案产生的思考过程或请学生对其答案做出进一步解释,能够帮助学生运用元认知技能进行反思,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答案负责,同时,练习其他学生的倾听技巧,营造彼此尊重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同伴评价可以让学生更努力地投身学习,提高学习品质,增进批判能力,以及增加参与评价的机会。来自同伴的反馈往往能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在评价其他学生答案的过程中,评价者也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感,促进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3评价标准
笔者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模块A“美术鉴赏”的成就标准,综合鉴赏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开发了“高中美术鉴赏课堂问答评价量规”(表1)。此评价量规可用于课堂中师生问答的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三种形式,帮助学生反思他们的学习过程,并为课堂上的问答行为提供高水平的参考标准。
(五).自我反思
课堂设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使每节课提出同样的问题,面对不同的学生也会出现不同的提问效果。教师需要根据随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第一时间做出恰当的回应,这要求教师具备熟练的提问技巧和掌控课堂的能力。即使教师在课前做了非常细致的准备工作,电无法充分预测实际提问中的所有情形。因而,每节课之后,对自己的提问行为进行回顾和反思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反思可以帮助教师评估自己在课堂上的提问效果,进一步发掘可改进的空间。表2是一份“课堂设问自我评估表”,可以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提问行为及提问效果。
四、课堂设问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合理组织,让更多学生参与
根据现阶段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实际情况,课堂设问应采用合适的组织策略,力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师生问答的过程中。普通高中通常采用大班额教学,每班少则四五十,多则五六十名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能够提问到的学生最多不过十来个人,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问答中。在这种隋况下,大多数学生是安静的、被动的接受者,缺少自我展示、自我表达的机会,课堂参与度不高。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将师生一对一的问答形式与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加以结合,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当问题涉及的内容较少夹杂个人情感因素时,可适当采用“个人—群体”的方式进行讨论,汇集小组学生的集体智慧,最后给出小组协商后的答案。但有时问题会涉及到个人的感受和理解,需要展现每个人不同的观点,这时,在教学中就需要注意平衡小组讨论与个人思考的关系。美国教育学家斯滕伯格在《思维教学》中提出了四步策略:“让学生熟悉问题,找出方向;组内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内协作,确定并解决问题;组间解决问题,学生跨组讨论如何解决手边的问题;个人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工作。”“个人一群体一个人”这一顺序为美术鉴赏课的小组讨论提供了适合的模式。斯滕伯格认为,个人解决问题应放在群体解决问题之后,这是因为经过群体的讨论、观点的碰撞,个人的思维得到拓展,再回到独立思考中,可以得到更加完善的、多角度的答案。
(二)围绕目标,合理掌控对话方向和时间
45分钟的课堂是有限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师生问答充分展开教学对话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对话紧紧围绕既定目标,又要保证对话的广度与深度,还需合理安排时间,以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师生对话时,有时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料之外的回答,在体现学生思维独特性的同时,也给教师把握对话方向、掌控时间带来了难题。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回答是不是围绕着问题,一旦出现“跑题”的答案,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学生的思维回到讨论主题中,避免越扯越远的情况。从时间角度来看,尽管教师课前会设定相应的时间进度,但真正实施课堂对话时,因为将思考和回答的权利交给学生,教师难以完全掌控学生的思考速度、深度和广度,所以,完全控制讨论时间也有一定难度。教学过程通常由多段教学对话组成,如果每一次师生问答的方向和时间都把握不到位的话,整堂课下来,就难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部完成。
五、结语
- 上一篇:公路交通工程资质办理
- 下一篇:医药广告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