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法律法规汇编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法律法规汇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疫情防控部署
认真履行司法行政职能,建立健全防控工作机制,成立了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区司法局关于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方案》,统筹谋划,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司法所和局机关各科室立足防大疫、抗反复、打硬仗,细化工作流程,组织各方力量,实现系统内的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整合全局力量,每天深入社区卡点,24小时坚守排查外来车辆及人员。此外,还有一名同志加入全区青年干部(党员)突击队,深入伊辽高速口排查检查。
突出工作重点,做好特殊人群监管
对社区矫正等特殊人员和家属,实行全面排查,做到不留死角、不漏一人、滚动摸排,保证通报到位、追踪到位、排查到位、管理到位、防控到位。通过视频电话的方式安排部署疫情期间各项工作,加强社区矫正安全稳控,利用“小鱼易连”视频会议系统,开展社区矫正对象摸底排查工作,了解矫正对象近期思想、身体情况。建立社区戒毒防疫管理工作群,通过视频点播的方式开展核查工作。对春节期间刑满释放人员管理实行“日报告”制度。截至目前,我区100名矫正对象、109名社区戒毒人员均无疑似病例及确诊病例。
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为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入了解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法律法规,区司法局整合法治宣传力量,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和与疫情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汇总整理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信息,及时在“法治”微信公众号、“区七五普法工作群”、“区法制通知群”、司法行政人员微信工作群等进行推送,并就防疫过程中常见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解读,为防控疫情提供了法律参考。积极推广全国普法办编辑的《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有关法律法规汇编》的疫情防控免费电子书,供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免费阅读下载。向12个社区、灯塔镇、卫健局、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重点单位发放了《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法律知识问答》《依法战疫,让我们一起守护美丽》等宣传海报、《依法防控众志成城》等宣传折页、《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下涉及企业的有关法律知识问答》宣传册(单)等宣传资料。截至目前,推送相关信息37条,相关新闻3条,发放宣传海报2880张,宣传折页2500份,宣传册300本。
篇2
论文摘要:以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为视角,通过对我国现行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以及受此次危机的冲击所显现出来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应完善我国银行监管法律法规体系,扩大银行业监管的区域合作范围,建立和健全银行监管协调机构及信息共享制度等对策。以此促进我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增强我国银行业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荤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债危机,它已经演化为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2008年以来,受次债危机的影响,美国的银行业监管机构已经陆续关闭了19家银行。与此同时,我国主要柏刊银国次级按揭债券的投资出现亏损,根据我国相关银行的公开信息表明:中国银行为89.65亿美元、中国工商银行为12.29亿美元尸l比外,近年来我国的房价呈猛涨势头,特别是在冲拐吐大城市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已经超过万嘴乙元人民币。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行银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体系、现状和缺陷进行梳理和整合,以此促进我国金融监管法制的完善,增强我国银行业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1我国现行的银刊监管法律制度
银行监管,其本质是尸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银行业监管法律制度是调整银行业监督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为了深人了解我国现行的翁折了监管法律制度,这里从立法层次上阐述了现行规范银行业的主要法律法规现状。
1.1银行业监管法律。银行业监管法律在银行业监管法律制度中的法律效力最高。我国现行的银行业监管法律最重要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另外,与银行业务密切相关的法律还有《票据法》以及《物权法》等;其他的,如与金融犯罪相关的有《刑法》。
1.2银行业监管玫法规。银行业监管行政法规主要是规范不同性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开展的某些业务,例如:储蓄、票据、现金和外汇。我国现行的银行业监管行政法规主要有:妙卜汇管理条例》、《储蓄管理条例》、《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
1.3银行监管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银行业监管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效力均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二者主要是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各类业务的方方面面,例如:电子银行二、金融市场工具、信息披露等等。此外,各个地方的地方法规、行业自律性规范以及相关国际规则中有关银行业监管的内容也是我国现行银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系列金融法律法规共同构建起我国现行的银行业监管法律制度。
2我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2.1银行监管法制体系不合理。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法律法规中,行政规章所占比例过大,法律层次和效率低下;监管法律制度体系中相互之间都存在着诸多不协调和不合理的地方;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制定的很多银行监管规章过于局限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上,而没有从提高监管质量的角度出发,实现效率监管,的卫给。
2.2立法上存在空白。债监管法律制度由于受立法滞后性的影响,加之当前金融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客观上就出现了立法的空白,即金融立法的真空带。我国银行立创监管法律制度中,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外资银行市场退出的管理力、法不够完善以及金融机构市场的准人制度存在缺陷等。
2.3市场退出法律制度存在缺陷。市场退出机制的价值理念在于当银行发生完’时,为了防止银行倒闭,保护相关权益人的合法利益。从总体上看,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除了幻街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管法冲卜,我国没有专门关于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并且上述两法的规定均过于原则性,可操作性不强;从细节上看,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依据右荀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管法》,规定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力式有接管、机构重组、被撤销以及破产,而对予孟行良好的金融机构的主动退市行为则无任何法律规定。
2.4银行业监管的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我国银行业监管法律制度中关于区域合作的相关机制是我国与有关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通过签署“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形式实施的(到2008年底,银监会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当局签署了43个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或监管合作协议)。口可一旦出现危机,这些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的“合作”却不尽人意。
2.5银行业监管协调效率低、信息不畅,法律约束力不强。各金融监管部门往往会从各自立场出发制定有关监管规则并推动其执行,而对其他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的利益考虑则不全面。信息共享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信息交换、沟通协调渠道不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完善我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刘策
3.1完善银行业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提高铡于业抵御金翩双险能力。首先,要在系统审核的基础上清理现行的监管法律、法规及规章,整合一部权威性的银行业监管的法律法规汇编;其次,在银行业监管法律、法规及规章的立、改、废上要注重相关法律制度内部之间的协调性,使之具有更强的操作性;最后,要将符合条件的银行业监管政策进行法律化,要确保监管的适时性和稳定性。
3.2引人银行监管法律的判例法制度,弥补银行监管立法的滞后性。由于制定法在银行业监管领域存在着局限胜,此时引入判例法制度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弥补银行监管立法的空白和不明确之处;也有助于在银行监管中执行统一标准,维护银行监管之公正,从而加强银行监管的即时性。,
3.3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坦出的法律机制,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的手段依然是行政性关闭撤销。按照《巴塞尔杨L原则》的要求,应尽快制定一套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行监管。因为《商业银行法》和《银监法》中都有了关于“接管”的规定,因此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以规定加以完善和细化使其月拜犷可操作性。
篇3
出版活动的前提是由作者创作的作品。 2.
着作权亦称“版权”,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者对其所创作的作品依法享有的权利。处于着作权权利范围核心的,是作者的
人身权和财产权。着作权法所保护的,也是这两类权利。此外,由作品的传播者(如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出版者、广播组织等)所
享有的邻接权,也受着作权法的保护。 3.
着作权属于一种知识产权,具有无形性、专有性、实践性、地域
性和可复制性特征。 4.
我国着作权法的立法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
我国着作权法立法的两项根本原则:一是保护作品创作者和传播
者的利益;
一是鼓励优秀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我国着作权法立法中的另一项原则是:尊重国际着作权保护惯例,积极参加国际性的着作权保护。 6. 我国有关着作权法的主要法律法规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着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着作权法实施条例》,以及与《着作权法》相配套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着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着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一些司法解释,也是我国着作权法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7.
作品是着作权所指向的对象,又称为“着作权的客体”。受着作权
法保护的作品应具有独创性、
合法性,同时还需要考虑该作品的作者身份和出版地等条件。前两个具有普遍意义,第三个条件主要涉及对外国人的作品是否予以保护的问题。 8. 不适用着作权法保护的客体有:(1)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2)时事新闻;(3)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9.
着作权人通常称为“着作权的主体”。着作权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始着作权主体”,一类是“继受着作权主体”。 10.
原始着作权主体就是作者,他既享受人身权,又享有财产权。作者分为两种:(1)直接意义上的作者;(2)视为作者的组织。 11. 继受着作权主体,是指通过继承、遗赠、转让等方式或者在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下依法取得着作权的自然人或组织。
国家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成为继受着作权主体。
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
健康饮食 养生问题 母婴保健 养生小常识
出版资格考试(初级)知识点归纳整理
2 12. 常见的继受着作权主体有:(1)着作权继承者和受遗赠者(享有财产权,不享有着作权中的人身权,但由其保护。作者生前未发表的作品,如果作者未明确表示不发表,可由这类继受者行使发表权);(2)着作权转让中的受让人。 13. 作者单独创作的作品,着作权归个人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作者合作的作品,着作权归合作作者共有;合作作品若可分割使用的,则合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可单独享有着作权并单独使用,但不应侵犯合作作品整体着作权。 14. 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15. 作者有权在自己的作品上署真名、笔名,也可以不署名。对此,任何人不得强迫或干涉。作者可以自己动手修改作品,也可以授权他人修改。作者有权保护其作品不被他人丑化,不被他人篡改的权利。 16. 财产权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 17. 改编权是指改变原作品而创作的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的权利。改编作品以不改变原作品基本思想内容为前提。 18. 着作权权利的保护期:(1)无限期保护。适用于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2)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适用于自然人的发表权和财产权。(3)首次发表后50年。(若自作品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不再予以保护。职务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于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均适用)。 19. 着作权许可适用合同(出版合同)应具备的内容: (1)许可使用的权利种类;(如:复制权、发行权、改编权等) (2)许可使用的权利是否专有;(一般应取得专有出版权) (3)许可使用的地域范围、期间; (4)付酬标准和办法; (5)违约责任; (6)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内容; 20. 出版单位使用作品的付酬: (1)出版图书的付酬方式:版税方式、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方式、一次性付酬方式。 (2)报刊刊载作品的付酬方式:除另有约定外,只采用一次性付酬方式。 (3)制作出版音像制品的付酬方式:使用他人作品制作出版音像
出版资格考试(初级)知识点归纳整理
3 制品的,由有关当事人协商后签订书面合同约定;使用演绎作品制作出版录音制品的,在确定具体报酬后,向演绎作品的着作权人支付70%,向原作品着作权人支付30%。如原作品已超过保护期或不适用着作权法保护的,只按上述比例向该演绎作品的着作权人付酬。 (4)制作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的付酬方式:参照图书或期刊的付酬方式和标准。 (5)已出版作品在许可他人在境外出版的付酬方式:除合同约定,出版单位应将所得全部报酬的60%支付给着作权人 。 21. 《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由国家版权局于1999年4
月颁布。 22. 出版演绎作品时,除合同另有约定或原作品已进入公有领域之外,出版者还应取得原作品着作权人的授权,并按照原创作品的标准向原作品着作权人支付报酬。 23.
版税是根据图书定价的一定比例乘以一定册数计算支付给着作权人的报酬。(1)版税的计付方式:图书定价*发行数*
版税率。着作权人可与出版者在合同中约定交付作品时出版者向着作权人预付最低保底发行数的版税。作品发行后出版者应于每年年终与着作权人结算一次版税。支付版税时,如果首次发行数不足千册的,按千册支付版税,但在下次结算版税时对已经支付的部分不再重复支付。(2)版税率的标准:原创作品为3%-10%;演绎作品为1%-7%。版税率的具体数值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国家规定的版税税率标准可以作为参照。 24. 按照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方式,出版者应根据作品的字数向作者支付一定的基本稿酬;
再根据图书的印数,按基本稿酬的一定比例向着作权人支付印数稿酬;图书重印时只支付印数稿酬,不再付基本稿酬。采用此种付酬方式,着作权人可与出版者在合同约定交付作品时预付总报酬的
30%-50%。除非合同另有约定,作品一经出版,出版者应在6
个月内付清全部报酬。图书如果冲印,应在重印后6个月内付清印数稿酬。 25.
基本稿酬的计算以千字为单位。付酬部分按图书中实有正文(即作者创作的作品部分,不包括书名页文字、出版前言、目录、凡例等辅文)计算,即以排印的版面每行字数乘以全部实有的行数计算。末尾不足一行或占行题目,按一行计算。实有正文总字数中不足千字部分按千字计算。 26. 基本稿酬的标准:原创作品为每千字30-100元,而演绎作品按再
出版资格考试(初级)知识点归纳整理
4 创作方式的不同有所不同:改编作品为每千字10-50元;汇编作品为每千字3-10元;翻译作品为每千字20-80元;注释作品只对注释部分参照原创作品的标准付酬。 27.
印数稿酬的计算:印数稿酬以千册为单位,每千册按基本稿酬的1%计算。通过行政手段大量印发的国家规划教材、法律法规汇编、学习或考试指定用书等,若年累计印数超过10万册,超过部分的每千册按基本稿酬的
0.3%支付。印数中不足千册的,按千册计算。(“填满缺额”式的印数稿酬计算方式,需要在出版合同中具体说明) 28.
篇4
一、基本情况
(一)清理行政审批项目
一是减少审批项目。我委把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作为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的重点,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原则,近年来开展了三轮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减少了一大批行政审批项目。我委的行政审批项目,从*年的102项、2003年的72项、到*年的54项。目前实际执行45项,其中行政许可25项,非行政许可20项,减少的行政审批项目达56%。
二是简政放权。为扩大县级政府的管理权限,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结合经贸工作的实际,按照省政府“能放都放”的原则,我委将技术改造限下项目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确认等5项管理权限事项改由县(市)直接报我委审批、报市备案,此外,我委还将酒类批发许可证核发统一下放地市级经贸部门实施,将酒类零售许可证核发下放县级经贸部门实施。
(二)规范审批行为
一是规范实施主体。对保留项目的办理,我委首先从规范审批实施主体抓起,对所有项目的实施主体进行清理。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授权的,对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委托的,予以取消。经过清理,纠正了酒类生产、批发许可由我委下属单位实施的行为,改为由我委实施。目前我委所有的行政许可项目,都是由委统一实施。
二是规范收费行为。我委从行政审批收费项目的依据着手进行清理,对没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经过清理,取消了食盐零售许可证费,以及酒类生产、批发、零售许可证费等4项行政许可收费项目。目前,我委实施的行政审批全部不收费。
三是推进审批公开。我委通过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公开,增加透明度,促进机关作风的转变,提高服务水平。在公开内容方面,包括目前实施的45项目审批事项、内容、依据、条件、程序、需提交的材料、申请书范本、程序、办理时限、咨询电话、投诉电话、经办处室、办理结果等所有内容。在公开形式方面,在我委网站上设置政策法规、办事指南、行政审批办理结果、申请书下载等专栏;在委办公楼大堂设置电子触摸屏方便查询;编印了《经贸法规汇编(一)(二)》,收录了经贸系统负责执行的所有法律法规规章和一些重要的规范性文件,还专门编印了《*省经贸委行政许可手册》,免费发放各市、县经贸部门,供人取阅。
四是创新审批方式。利用现代电子网络技术,逐步推行行政审批网上办理,方便群众办事。目前,我委民爆销售许可和安全生产许可项目、技术改造投资备案项目已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办理。对其他审批项目,也正在积极研究,创造条件实行网上申请、网上办理。
(三)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建设
一是完善行政许可的实施。行政许可法对行政审批作了许多原则性的规范,根据我委的实际情况,我们于*年我委制定了《*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对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行细化。《实施办法》确立了我委行政许可公示制度、受理制度、审查与决定制度、时限制度、监督检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7项制度;还刻制启用了11枚“*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行政许可专用章”以及“*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行政许可专用章”,制订了16种行政许可文书范本,分别交由各审批业务处室使用,使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统一受理、统一送达、补正材料一次告知、限时办结等制度进一步落实。
二是完善行政审批依据。针对行政许可项目依据规定比较原则、不易操作的实际,我委注重加强出台规范性文件,为项目的办理提供规范指引,并且按照《*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经省政府法制办审查后由省政府公报统一,确保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近年来,我委先后出台了《*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金融办、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备案暂行办法》、《*省煤炭经营监管实施细则》、《*省经贸委农药生产管理办法》、《*省经贸委委管社团管理办法》等10件规范性文件。目前正在草拟《*省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省经贸委监控化学品进出口业务管理办法》等。通过制定这些规范性文件,使经贸委行政审批项目真正实现有章可循,规范操作。
三是加强处室制度建设。我委各业务处室也都能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我委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的规定,进一步完善处内工作制度及许可管理工作程序,使行政许可的实施得到了有效规范。如综合处制定了《省经贸委综合处行政许可专用章使用管理办法》,明确办理行政许可需使用专用章的范围及使用程序,完善专用章的保管制度;交通处制定了《省经贸委交通处审批工作制度》,规定了热情服务、不准接受与审批事项有关的当事人的吃请或钱物等纪律;流通服务处制订了审批(核准)工作制度,对各类行政许可申请先由主办人员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初审,再由分管副处长审核,然后提交处长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后再报委领导审批;电力能源处对在审批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实行严格工作纪律和责任制度管理,对所审核的材料必须由两个以上人员审核并签字。
(四)加强行政审批监督检查
一是积极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从*年11月开始,我委陆续有12项行政许可事项、6项一般业务管理事项纳入省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对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等五个审批环节纳入省纪检监察部门进行实时监控。随着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的启动,我委依法审批的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所有项目都做到了按时限、按要求办结。
二是加强对审批行为的检查。*年,我委制定了《*省经贸委〈行政许可法〉贯彻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工作方案》,要求各有行政审批职能处室每年按方案要求进行自查自纠。同时成立了以监察室、法规处、人事处组成的联合检查组,每年对两个处室依法依规审批情况,通过座谈、抽查案卷、反馈意见等方式进行重点检查,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向委党组提交书面检查报告。三年来共对电力能源处、流通服务处、军工处、省中小企业局技术进步处、交通处、省交战办等六个处室进行了重点检查。通过对行政审批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审批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
三是加强审批后续监管。对行政审批实施后,我委注重加强依法监管,做到审批监管并重,积极受理和解决有关投诉,对被审批人违反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规定的行为,及时依法做出纠正。对在实施审批后不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或者监管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的责任。如去年下半年,我委组织力量对全省煤炭经营企业依法经营情况进行全面大检查,清理了200多家不符合条件的经营企业,进一步规范了经营行为,净化了经营环境,维护了煤炭市场秩序,更好地保证了我省煤炭供应。对经我委认定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我委每两年组织进行一次年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如实反馈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依托企业,以便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近几年来,针对加油站审批后投诉较多的问题,我委在建立健全相应规章制度、严格按规定审批的基础上,对投诉及时受理,认真制定处理方案并进行实地调查取证,依法做出处理。*年以来我委受理了20件涉及加油站的投诉,及时办理,有效制止违规建设加油站的行为,确保了我省成品油的供应秩序。通过加强后续监管,使行政审批控制危险、配置资源等各项功能得到有效实现。
二、主要体会
近几年来,我委根据省政府的部署,积极稳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的办理日趋规范,行政审批的效率不断提高,政府职能和机关作风有了进一步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核心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法制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我委领导班子对此高度重视。我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人员到机构都得到落实,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法制机构牵头,业务处室配合,监察部门监督的工作格局。我委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项制度的研究、部署,出台都是在委主任办公会议上集体讨论决定。陈冰主任、杨建初书记多次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包括这次检查工作,两位主要领导也都分别批示提出要求。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委领导带头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陈冰主任亲自主持全委行政许可法的专题讲座,主持召开委中心组专题学习,动员全委机关干部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温国辉副主任专门就我委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作了专题发言,并对如何结合经贸委行政审批的特点,依法规范统一受理、统一送达等办理环节,亲自带队到地市经贸部门实地调研,了解情况。为做好贯彻行政许可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监督检查,委纪检组长毕志坚同志主持制定监督检查方案,对每次检查都做出部署。在推进电子监察系统建设过程中,毕组长还多次召集有关处室负责人开会研究,统一思想,提出措施,落实责任,确保我委电子监察系统建设顺利进行,如期启用。在去年8月召开的全省经贸局长会议上,我委专门安排东莞市经贸局作了《创新工作思路有效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的专题发言,从政务公开的角度与各地交流深化行政制度改革、贯彻行政许可法的经验做法。委领导的重视,有力地推动了我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全面展开。
(二)理清工作思路是逐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根本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经贸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如何展开,如何推进,如何深化,如何巩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和客观因素,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扰。经贸委的行政审批项目显现两多,一是审查企业资质、资格的许可较多,二是经贸委作为初审机关的情况较多,国家部委才是最终的审批机关,所以要求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很多而且复杂,比如农药生产许可证要求申请资料要用光盘的形式,在初步审查阶段往往还要现场考核、专家评审,有些项目还是的。因此,做好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根本是工作思路清晰。在认真学习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准确把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神,充分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立足现实、稳步推进、依法实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思路。委法规处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牵头处室,克服畏难情绪,在广泛听取各处室对审批项目改革的各种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并不是一味迎合、迁就,而是坚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动摇,针对每项审批的实际情况,逐个项目进行分析,提出规范、改进的具体建议和措施,再分别与业务处室沟通,交换意见,该吸收采纳的吸收采纳,该说服坚持的说服坚持,指出利弊所在,立足于经贸委行政审批的现实基础,综合考虑。经贸委现有的45项审批项目,在公开指引材料之前,几乎每一个项目法规处都需要与业务处室沟通、推敲三到四个来回,特别是在初审环节、办理时限环节,更是反反复复。我委的审批制度改革方案从始至终都是在和谐的氛围中落实完成,并且逐步走向深入。
(三)健全工作机制是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管理方式的一场革新。为了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确保取得成效,我委建立健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一是定期交流机制。自行政许可法实施以来,我委每年召开一至两次实施行政许可法座谈会,由法规处牵头,各有行政审批业务的处室负责人参加,对贯彻行政许可法、推进行政行政审批改革的情况进行交流,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完善和规范我委行政审批制度和行为。二是动态管理机制。对各审批项目的依据发生变化的,或因职能调整,需要对审批内容进行调整的,法规处与各业务处室及时进行充分的沟通后,提出调整意见,并报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确保我委行政审批依法实施。如原来的“煤炭批发经营资格审核”调整为“煤炭经营资格审核”,原来的“重点技术改造限下项目审批”调整为行政许可项目“省管权限的工业、交通、商业领域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危险化学品项目除外)”及非行政许可一般业务审批项目“省管权限的政府投资工业、交通、商业领域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审批”。对调整的审批项目的相关内容,及时通过委网站等形式向社会公开。三是监督检查机制。为了加强对我委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检查,制定《*省经贸委〈行政许可法〉贯彻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各审批业务处室对依法依规审批情况每年进行自查,并对二个处室进行重点抽查。通过监督检查,各处室对推进审批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重要性加深了认识,有力推动了各处室建立健全操作规程,严格各项准入条件、标准和程序,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牢固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思想,做到热情服务,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
(四)完善行政许可配套制度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保证
*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我委以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为楔机,建立健全行政许可各项配套制度,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制度上得到保障。几年来,在委领导的带头示范下,我委上下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的热情高涨。通过学习行政许可法,使大家认识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仅是政府自身改革的需要,更是依法行政的需要。*年委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启用行政许可专用章和文书范本,使我委行政许可的各项配套制度进一步健全。这些配套制度的建立健全,为规范我委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长效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去年8月,以省监察厅、人事厅、法制办、省直纪工委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对我委贯彻行政许可法情况进行了检查,对我委建立健全行政许可配套制度、规范我委审批行为的做法及成效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存在问题
(一)行政审批的法律、法规依据不健全
一些设定行政审批的法律、法规依据,对条件、程序、需提交的材料、期限等并未作出具体的规定,给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省政府令公布的行政许可项目滞后
第三轮审批项目清理后,按照省政府第87号令和第106号令,我委有34项行政许可项目、20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以及我委行政职能的调整,目前我委实际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25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20项,有了较大的调整。省政府第87号令和第106号令已显滞后。
(三)部门之间存在不协调
关于行业协会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审批,按省民政厅规定由业务主管部门审批后报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审核备案。《*省行业协会条例》实施后,我委只是在职责范围内依法对行业协会进行业务指导,对行业协会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审批已不属于业务指导单位的职责。因部门之间对审批行为的理解有偏差,使行业协会无所适从。
四、下一步工作意见
(一)提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要性的认识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经贸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经贸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措施的协调性,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深入推进。
(二)加强行政审批项目的动态管理
根据法定依据变更或职能调整情况对审批项目进行更新,及时增补、删减;对不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审批项目,及时向设定机关提出调整意见。
(三)规范行政审批的行为
目前保留的项目,大部分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设定,削减审批项目不属我们的事权。因此,今后我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重点应转到规范审批行为上。同时对前一阶段的行政审批工作进行评估,做好审批事项公开,提高审批效率,提高服务水平。
篇5
为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而制定物权法。物权,是指合法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以保障交易安全为目的的不动产登记制度是民法物权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动产是任何民事主体及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不动产物权乃是诸财产权中的重要权利,是世界各国财产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不动产物权的享有和变动,研究不动产登记制度特别是不动产登记的审查模式,对建立运作良好实效突出的不动产登记制度意义甚大。
【关键词】不动产;物权;房产;权属;登记
1 登记薄的登记内容为以下几部分:
房屋自然状况部分。主要记载房屋编号、房屋坐落、建筑面积、规划用途等。
房屋权利状况部分。主要记载房屋所有权、他项权等有关情况。
补换证记录部分。主要记载原证编号、补换证编号、补换发时间、说明等。
限制情况部分。用于记载司法查封、行政限制及注销限制等内容。
其他状况部分。如预告登记,异议登记等。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 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房屋权属登记,是房屋权属法律化的重要标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房地产开发、利用和房地产权益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各地法院审理的涉及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类的诉讼案件情况看,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房屋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任重而道远,需要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笔者从几方面就城市房屋权属登记行为的合法性审查上略谈已见。
2 通过事实证据审查,确认房屋权属登记行为的客观性
登记材料是申请登记的原始资料与登记机构内部审核文件的统称,是物权确认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资料,具体包含有:申请物权登记的证明资料、物权审核的过程及结论资料、缮发证的过程及结果记录、与登记相关的其他资料。也就是平常所用的狭义的登记档案概念。
事实证据审查主要是审查房屋权属登记行为所认定的事实,该事实能否满足法定的事实要件,其所依据的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多年审判实践证明房屋权属登记行为案件的事实证据审查主要是对总登记、初始登记、转移登记、变更登记、他项权利登记、注销登记等项的审查。这也是审理这类案件审查的重点。
2.1 总登记。总登记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在一定期限内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房屋进行统一的权属登记。登记机关认为需要时,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房屋权属证书进行验证或者换证。
2.2 初始登记。初始登记是指新建房屋的所有人,在房屋竣工后向登记机关申请办理的房屋权属登记。集体所有制土地上的房屋转为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其所有人向登记机关申请办理的房屋权属登记亦称为初始登记。进行初始登记,登记机关应当要求申请人提交身份证明、用地证明文件或者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房屋竣工验收资料以及其他有关的证明文件。集体所有制土地上的房屋转为国有土地上的房屋,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关提交用地证明等有关文件。登记机关应对申请人提交的全部证明文件进行认真审查核实,经确认无误后,填发制式《房屋所有权证》并颁发给申请人。《房屋所有权证》所记载的内容即是登记机关所认定的事实,申请人所提交的全部证明文件即是《房屋所有权证》所载内容的证据,二者应相互统一,相互印证。这样才能作到登记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2.3 转移登记。转移登记是指因房屋买卖、交换、赠与、继承、划拨、转让、分割、合并、裁决等原因致使其权属发生转移的,当事人据此向登记机关申请办理的房屋权属登记。申请办理房屋权属转移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提交房屋权属证书以及相关的证明文书等有关文件。登记机关经核实确认后所颁发的房屋权属证书才能满足合法性审查中的事实要件的要求。
2.4 变更登记。变更登记是指权利人名称变更和房屋坐落的街道、门牌号或者房屋名称发生变更、房屋面积增加或者减少、房屋翻建以及房屋现状发生其他变化的,权利人据此向登记机关申请办理的房屋权属登记。申请办理变更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提交房屋权属证书以及相关的证明文件,如相关的审批手续、证明等等。
2.5 他项权利登记。他项权利登记是指权利人为设定房屋抵押权、典权等他项权利而向登记机关办理的房屋权属登记。《物权法》第179条规定,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占有而提供担保,于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时,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申请办理房屋他项权利登记,申请人应当提交房屋权属证书、设定房屋抵押权、典权等他项权利的合同书、相关的证明文件、身份证件等。
2.6 注销登记。注销登记是指因房屋灭失、土地使用年限届满、他项权利终止等,权利人据此向登记机关办理的房屋权属登记。申请办理注销登记,申请人应当提交原房屋权属证书,他项权利证书、相关的合同、协议、证明等文件。
房屋权属登记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权属登记程序的重要性,依法、审慎地进行权属登记,规范登记行为,保护土地房屋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土地房屋交易安全。
参考文献:
篇6
加大综治工作力度打造平安和谐梨林
为了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进一步落实,推动综治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我镇全面开展了综治工作的部署和实施,以维护治安为中心,以创安为载体,以防范为重点,使这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确保了我镇社会治安秩序的持续稳定。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对照目标、真抓实干。
我镇党政一班人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始终坚持把综治工作放在党委、政府压倒一切工作的位置上,攥在手里,放在心上,列入镇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首先是积极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这是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核心。在今年年初,我镇精心筹备,召开综治工作大会,重新调整了综治工作领导小组,充实人员,加强力量,严格分工,明确责任。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副书记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组员,设立了普法小组、治保小组、调解小组、宣传报道小组等,选派出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强、业务精的人担任小组长,有计划的开展综治工作。其次是周密安排部署,全面展开综治工作。制定治安防范方案,进一步修订考评、奖惩等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综治规章制度,并召集45个行政村、13个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现场签订了《20__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任务落实到人,责任明确到人。三是强化日常工作的监督指导,每逢周会,都要细听各组分管领导汇报综治工作近况,并指出工作不足,部署下周任务,使我镇综治工作始终是全动力前进。四是将此项工作延伸到联系的各个行政村。
二、做好经常性工作,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维护了基层社会稳定
一是实行一票否决、末位警示和情况报告制度。凡因领导重视不够,发生重大刑事案件、重大治安案件、恶性安全生产事故、聚众闹事等事件,造成严重后果,危害社会稳定的,予以一票否决。出于强化效果考虑,严格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末位警示制度,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处于末位的单位和行政村,由镇综治办和政府办公室进行查究通报,予以警示,限期整改。每期查究通报以文件形式附部分案事件登记表一并下发各行政村、镇直镇办单位以及部分企业,确保综治信息及时,有效地强化了大家的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
二是进一步健全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组织制度、联络员制度、排查调处和专项整治制度以及督办检查制度。镇综治办每月五日、二十日召开各村联络员工作会议,排查不安定因素,并及时分门别类,列出清单,形成书面材料。综治办成员单位负责联系1个问题突出的村,督促检查综治目标的贯彻实施,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在基层的有效落实。
三是严格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和领导责任制原则。由各部门、各个村的主要负责人负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结合包村干部下村工作,下到村组去,受理纠纷,防止把矛盾纠纷推向社会。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不夸大、不缩小,如实上报,及时调处化解,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纠纷事件扩大化。
据统计,去年以来我们调解民事纠纷65宗,调解成功65宗,纠纷调处成功率达100,有效地维护了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防范网络,大力整治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
一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 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让教师和学生重新学习了《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自学与集中辅导相结合,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辅导,每月都有一次笔记。二是中小学校都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开设法制、德育课程,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范网络,共同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对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在校生,由学校进行登记,建立档案,派出所、司法所同志与他们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教活动。三是大力整治校园周边治安环境。专门成立由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重点打击盗窃、敲诈、抢劫师生财产,侵害师生人身权利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取缔和清理整顿学校及周边地区非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录像厅、歌舞厅和违法建筑,无证经营的饮食、生活用品摊点以及出租房屋等;整顿学校及周边地区的交通秩序,减少交通事故和人员伤亡;对学校内部进行安全大检查,督促整改各类不安全隐患,杜绝火灾、建筑物倒塌、食物中毒等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问题”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开展整治工作。共查封非法网吧5家,取缔非法书摊12个,清理无证、占道经营摊点22个,抓获犯罪嫌疑人7名。有效地维护了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的稳定。
四、以创建“平安梨林”为主题,严格基层防范管理,开展创安活动。
一是调整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全镇各级干部动员会,对深化基层创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突出重点难点、抓住盲区死角、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各个突破。二是深入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村镇、安全文明单位活动,印发《安全文明村镇标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并运用横幅、标语、广播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向全社会宣传发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不断扩大创建覆盖面,实现基层创建活动向私营企业、外来投资企业延伸,向农村居民户和镇区零星住宅延伸,向各中小学校拓展。四是经市综治委统一考试、面试、体检,在基干民兵中挑选优秀青年组建了梨林治安巡逻队,人员共有6人,统一着装、定资定岗,并制定巡逻队员的职责、巡逻时间、路线、方式等事宜,这支队伍开展工作后,积极服务党委、政府各项中心工作,指导、督促各村义务巡逻队员加强群防群治,真正实现了“三位一体”的治安防范网络。五是对基层单位的安全,防范工作采取了一些具体严格的管理措施,1、是加强了门房管理;2、是对财务、出纳、档案室、微机室等重要库、室安装了防盗门,由专人负责看管。六是强化民调,在民事调解方面,无民转刑案件发生,调解工作有理、有节、认真、细致。
这些机制的建立和规范运作,确保了我们镇区各类不稳定因素早发现、早处理,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了各类影响基层稳定事件的发生,创建“平安梨林”活动深入人心,受到广大群众的广泛赞誉。
五、深入持久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一是本着“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我镇充分发挥派出所的主力军作用,和相关单位通力协作,互相配合,大造声势,先后张贴标语126幅,展牌28块,散发资料1400份,利用广播宣传四次,有力地威慑了犯罪分子,在严打整治斗争中,抓获犯罪嫌疑人4人,逮捕4人,依法处理违法人员18人,其中治安拘留4人,治安罚款6人,治安警告6人,净化了一方环境,保持了一方平安。二是继续有条不紊地开展帮教工作,年初制定了帮教方案,基本做到帮教对象个人资料齐全,被帮教的人员思想汇报有记录,工作安排有着落。在国庆等敏感和重大节日期间,分管领导还分别找他们谈心,掌握思想动态和日常工作、生活情况,对他们不歧视,使他们树立重新做人的信念,部分帮教人员还走上科技致富之路,以现身说法教育人、挽救人、改造人,今年以来辖区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为零,进一步巩固了帮教成果。三是继续开展同“__功”等组织的斗争,做到“四问一见”即一问村干部,二问群众,三问原练习者的邻居,四问原练习者的家属,一见是指见原练习者本人。经过认真排查,今年五月到六月份,镇防范和处理办公室成功查处了在程村等村发现的“__功”传单和光盘,收缴传单23张,光盘2张。并重点监控,至今没有发现异常现象。
六、认真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建立暂住人口分层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流出人口档案。坚持专门工作与依靠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对因外出打工、经商等流出人员,建立个人资料信息库,加强与流入地的经常性联系,确保对这些人员基本情况的及时、准确掌握。去年以来,已纳入管理的有980人。
二是重点加强对流入人口的管理力度。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外来人员全部纳入我们 行政管理和群众自治工作范围之内,严格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各项集中整治中不断加强对外来人员的排查,管好源头,保持经常性联系,其中,进行登记办证的外来人员有265名。建立健全外来人员暂住分层管理体系,加强了对外来人员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防范和控制工作。从而有效地预防不安全因素,今年无一例暂住人口违法犯罪案件。
七、开展综治宣传月活动,落实依法治镇工作目标。
篇7
一、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情况
(一)搞好警力配置,优化队伍结构
近年来,为从源头上提高公路巡逻民警中队人员的素质,大队积极争取局党委支持,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实行竞聘上岗,双向选择,从全局范围内选拔了一批年富力强、素质较高的骨干力量调整充实到公路中队,切实增强一线力量,坚决把一批不适合、不胜任交警岗位的民警调整出来。大队将从县局选调的24名正式民警以及16名部队退伍人员全部分配到公路中队,将路面原有的合同制民警全部抽回到城区中队。同时对交警大队的非警人员队伍进行教育培训、严格考核,结合日常工作情况,对有明显违纪违规行为或群众反应强烈的人员,依据有关规定,坚决予以清退。对属交警大队自聘的和原来因违纪违规被研究辞退未落实的,坚决予以辞退。通过调整,使交警大队正式民警由原来的45名增加到现在的65名,非警人员由原来的99人精简到现在的75人,全面优化了队伍结构。
(二)强化职能,狠抓中队硬件建设
XX年以前,灵璧大队没有一个中队有营房队址,中队的规范化建设严重滞后,为此,大队积极争取省交警总队、市交警支队和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300余万元于XX年底同时建成大路、尹集、黄湾三个规范化的公路巡逻交警中队营房,对界沟交警中队办公楼也进行了改造。各公路中队设置了办公室、值班室、档案室、设备控制室等,新建了食堂、菜地、娱乐室、浴室、图书室等“五小”工程;在中队值班室配备了供驾驶人查询用的计算机,并放置了供群众使用的桌椅、纸笔和茶水;大队在中队门前统一设置了标识牌,并安装了夜间警灯,在队址公路两侧双向300米设置了标志牌,注明了队名、方位及报警电话,统一外观标识,方便了服务群众;同时加大了对中队执勤执法装备的科技投入,为每名执勤民警中都配备了一部数码相机、录音笔和一台计算机、打印机,计算机全部接入公安网。为中队开通了外线与内线电话,建立了大队与中队的无线通讯基地台,为每台执勤车辆全部装上车载台,为每名执勤民警全部配备了手持对讲机,截止目前,大队现有执勤车辆30台,对讲机42部,无线车载台26台,录音笔28支,数码相机27部,摄像机19部,酒精测试仪6部,雷达测速仪2部,单警装备65套,防弹背心8件,阻车器4个,破胎拦截器2部,电脑72台,硬件全部超标准达到要求,切实增强了公路中队科技应用水平,提高了战斗力。
(三)强化基础“软件”,推进中队正规化建设
按照公安部“一所一队一岗位”正规化建设标准,大队将各项标准细化分解到岗责中,落实到行动中,每月检查通报一次,切实强化中队的“软件”建设。一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借助全省交警信息平台系统,大队要求全体民警全部要会使用公安信息网,尤其是中队长以上的干部要在熟练使用公安信息网的前提下,掌握本辖区的基本情况,交通流量、道路状况、事故多发路段等基础数据,要利用信息平台建立文字台帐和图表等基础数据库,将这些内容全部录入中队网络系统中,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进行科学的分析,明确辖区内的重点路段、重点时段、重点车辆、重点交通违法行为,以“警力跟着车流走,警力跟着隐患走”、“车流变勤务模式变,气候路况变勤务预案变”的原则,制定相应的勤务工作方案,切实提高交通勤务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二是建立中队正规化建设台帐。对照公安部《交警中队正规化建设标准》,大队列出交警中队所需建立的各类纸质台帐和电子台帐,并将各类台帐所应包含的具体内容和建立要求制作成文下发各中队。具体包括每日勤务讲评、每周勤务例会、每周辖区交通安全形势分析、每周政治业务学习、每月民警思想状况分析等各类制度和《公路巡逻民警中队日志》、《公路接警案件移送书》、《值班记录簿》,《接处警登记簿》、《案件移交登记簿》、《中队队务会记录簿》、《民警个人执勤执法档案》等各类登记簿册。大队每月对中队正规化建设台帐进行一次督查,督促完善。目前,各中队均按要求建立了规范的台帐,为中队正规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日常管理,预防道路交通事故
一是各公路中队结合辖区交通事故状况,及时调整勤务制度,维护公路交通秩序和治安秩序。大队实行每月例会制度,由事故中队把每月事故情况详细通报给各公路中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共同分析影响交通秩序的主要因素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积极堵塞管理漏洞,及时调整工作部署。二是大力开展交通秩序集中整治,XX年以来相继开展了“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专项整治”、“严重违法行为专项整治”、“报废车和未定期检验机动车专项整治”、“百日会战”和“决战70天集中整治活动”、“客车超员专项整治”、“奥运交通安全攻坚战”、集中整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等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坚持标本兼治,有效扭转了交通事故频发的严峻态势。三是大力开展“五进”宣传活动,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提高广大交通参与者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五)苦练基本功,造就过硬队伍
大队现有民警65人,大专以上文化55人,平均年龄41岁。近年来,通过狠抓民警工作、学习、生活素质的养成教育,实现了向素质要警力、向纪律要战斗力、向工作要群众满意率的目标。
一是严格执行《内务条令》,内务管理正规化。交警中队的正规化建设,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内务条令》。为此大队结合“三基”工程建设考核标准制定了对中队的考核标准,为各中队统一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在中队院内醒目位置设立了警务公开栏和交通安全宣传栏,公开民警的照片、姓名、警号、岗位职责等内容;公开有关法律法规、处罚标准、办事程序和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政治业务学习、内务条令学习、警示教育、岗位练兵、绩效考核等制度和台帐。内务管理军事化,中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是加强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大队把素质养成教育当成重要内容来抓,中队每天工作有小结,执勤训练后有讲评,开会、学习、执勤、训练、内务卫生全部形成制度化。XX年开始,为提高中队民警的业务能力,大队开展法律法规一口清活动,组织民警强化基本知识、技能训练和实战本领训练,大队还编印了《交警常用法律法规汇编》,中队民警每人一本,自开展“一口清”培训活动以来,中队的执法质量明显提高,交通秩序明显好转。
二、当前公路巡逻民警中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情况看,我县公路巡逻民警中队队伍建设形势不容乐观,队伍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观条件制约出现的问题
一是机构设置不能满足现有交通管理任务的需要。根据公安部《交警队正规化建设标准》第三条规定:交警队的设置应当按照行政区划、道路里程、交通流量、机动车保有量和道路交通、治安管理任务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公路中队一般东、中部地区按1个中队管辖2至4个乡镇的标准设置。灵璧大队现有公路中队5个,需管辖全县19个乡镇,其中界沟中队和晏路中队管辖三个乡镇,尹集中队管辖6个乡镇,大路中队管辖甚至达到7个乡镇,远远超出公安部设置的标准,管理难免存在死角和盲点,导致部分县乡道路失管失控。
二是警力不足。根据公安部《交警队正规化建设标准》第五条规定:交警队依据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需求合理配置警力。公路中队的警力配置一般按照东部地区不少于7人、中部地区不少于5人、西部地区不少于4人的标准确定。灵璧大队公路中队民警共计30人,平均每个中队达到5人,尚有晏路中队仅有正式民警4人,如按每个中队不少于7人计算,缺口更大。目前,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980公里(包括乡村道路),平均每个民警需要管理66公里的路程,还要担负交通违法行为处理、交通安全宣传、简易程序交通事故处理、车辆纳管、正规化建设台帐和公路巡逻民警中队台帐的建立、信息平台的录入、重大活动的警卫任务等,所谓“上级千条线,基层一根针”就是中队民警工作压力繁重的真实写照,民警长期处在紧张状态,极易产生疲劳厌战情绪,缺乏工作热情,必然难于胜任工作。
三是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健康状况堪忧。以灵璧大队为例,现有民警65人,协警员75人,现有的警力面对庞大的辖区面积和庞大的机动车、驾驶员保有量,给全体民警特别是路面执勤民警带来了超负荷工作,严重影响了民警的身心健康。从XX年底大队组织的健康体检数据上可以看出,有35名民警身患不同疾病,占民警总数的49.6%,而且患病民警的数量还在呈递增趋势,其中道路执勤岗位的民警占51%。路面执勤民警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白班、夜班轮流上,一个星期只能轮休一次,面对当前日益繁重的交通管理工作,只能加班加点拼体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四是经费得不到全额保障。根据公安部《交警队正规化建设标准》第四十一条规定:交警队的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额保障,不得与罚没款项挂钩。灵璧大队目前的经费仍然主要依靠罚没款返还,不能得到全额保障。为抓好“三基”工程建设,夯实硬件基础,大队近三年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基层基础建设,包括建设三个中队营房、绿化改造、购置大量的执勤执法装备、为中队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和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施、制作宣传标牌、刻录光盘、邀请文艺团体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活动等,总投入在400万元左右,这对于一个县级交警大队是一笔巨大的支出。目前,灵璧大队还有一个灵城中队没有营房队址,仅土地划拨补偿费用就需160万元,再加上后期建设费用,又是一笔巨大的支出,长期的过紧日子,民警的福利待遇低,年体检制度、民警子女升学、就业优惠政策等从优待警措施也无法落到实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队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由于经费紧张,不少科技装备无法购置,交通监控设备、测速仪、测酒仪没有得到普遍的运用,已不能满足新时期、新形势下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需要。
五是交通管理执法环境不佳。当前公安交通管理体制仍然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使公安交通管理工作过多地受地方行政干预。有的领导干部认为严格管理交通会影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对交警执法横加干涉,有的群众对交警执法很不理解,认为“在自己家门口开车,想怎么走怎么走”,公然拒绝交警管理,甚至以暴力抵制。再就是交通工具成分复杂,安全环境差,群众安全意识淡薄,驾驶人素质不高,管理难度大。
(二)执法工作方面的问题
一是中队民警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当前,基层交警大队民警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接受能力不强。以灵璧大队为例,民警平均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影响,整体素质偏低。同时由于警力不足,无法对民警进行长期系统的培训,只能进行短期的轮训,实际效果也是收效甚微,民警业务更新不及时,业务水平不高,缺乏创新意识,使不少民警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另一方面随着当前科技强警步伐的加快,对各类科技装备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已日常化,而基层中队民警由于大部分时间工作在路面,接触电脑相对较少,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较弱。
二是违反法定程序的问题严重。有的民警法律意识不强,重实体、轻程序,执法不规范,引用法律条款不准确,处罚标准不统一,填写法律文书不规范、不工整。
三是个别民警执法态度简单粗暴,伤害了群众感情。在执勤中,有的民警单纯就执法而执法,置执法的社会效果于不顾,态度粗暴蛮横,不讲究工作策略。
四是交通违法信息系统和各类交通管理业务系统应用较差。有相当一部分交通违法信息没有被录入进去,有的录入进去的信息和实际查处情况不符。另有信息平台、客车驾驶人管理系统等系统的维护率较低,通过公安部的查询系统和交通管理系统查处涉牌涉证违法行为和侦破逃逸案件率也较低,实战应用远未达到预定目标。
(三)中队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
一是中队班子战斗力差。个别中队干部没有树立大局意识,闹无原则纠纷,对上级部署的工作,不积极主动想办法、谋思路,而是被动应付;有些干部缺乏事业心、责任感,对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还有些中队负责人不知自己的职责所在,不能以身作则,影响了中队整体战斗力的发挥;再就是中队的争创意识和能力不强,缺乏敢为人先、奋发有为、争创一流的精神。
二是思想作风问题。一些中队执法思想不端正,受利益驱动,把国家赋予的执法权力部门化、利益化、个人化,执法过程得重罚款轻教育,影响了交警的声誉;宗旨观念淡薄,冷、硬、横、推问题仍然存在;个别民警作风散漫,工作缺乏积极性,政治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要求不严,我行我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外部环境的制约,也有自身内部的因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整体执法环境差,公安机关内部从严治警方面存在薄弱环节,责任追究不到位,队伍成份复杂,“进口”不严,“出口”不畅通,中队整体素质难以保证。
三、加强公路巡逻民警中队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牢固树立宗旨观念,端正执法思想。要一改过去只讲在嘴上,不落实到行动上的做法,采取实际措施,把为民服务的思想融入到工作中去,坚决革除一些民警以管人者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的特权思想。基层中队要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入手,深入开展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是抓好中队等级考核,促进中队的正规化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交警队正规化建设标准》,从队伍管理、执勤执法和勤务制度方面全面加强中队的正规化建设,规范中队民警的执勤执法行为,树立良好形象。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行中队等级评定考核,以严格的量化考核、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定奖惩,促进中队正规化建设。
三是提高交警职级待遇,充分调动中队民警的工作积极性。根据公安部交管局《加强交警队基础工作建设指导意见》中“公路巡警中队、乡镇交警中队应当配置相当于副科级职级的中队长、指导员”的要求,县级交警大队应设置为正科级,下属中队设置为副科级,解决副大队长和中队长的职级待遇问题,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
四是增加交警编制,合理配置警力。按照部交管局《加强交警队伍基础工作建设指导意见》和《交警队正规化建设标准》“科学设置和组建公路巡警中队、乡镇交警中队,每个中队按照东部地区不少于7人、中部地区不少于5人、西部地区不少于4人的标准配备正式民警”的要求,我县应当设立5-9个乡镇交警中队,按照每个中队不少于7人的标准,应配置一线交警35-63人,以缓解警力不足的问题。
五是精简机构,强化教育培训,向素质要警力。应进一步精简大队领导和机关人员,积极推动警力向基层和一线实战单位倾斜,积极探索推行非执法、非警务岗位聘用、雇佣员工制度,将置换出来的警力充实到基层和一线实战单位。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发展交通协勤员队伍,充实和加强路面执勤力量。同时,在现有的警力条件下,应高度重视对基层交警的业务技能培训,向素质要警力,大力培养车管、事故处理、路面管理、科技岗位专业化人才。应尽可能减少一些人为的制约,使民警学会“弹钢琴”,正确处理好学习培训与工作之间的矛盾,使教育培训投入的成本与工作的效果以及产生的社会价值相对应。
六是落实经费保障,加大科技强警力度。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在全额保障交警经费的同时,还要加大对交通科技设施和装备的投入,增加非现场执法,将有限的警力投入到事故预防和基础工作中。
篇8
送达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定方式将诉讼文书送交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一种诉讼活动,是民事诉讼中一项基础性诉讼制度,也是法院一项根本的诉讼活动,贯穿民事诉讼的始终,影响整个民事诉讼活动的进程,不仅关系到当事人双方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实现,也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民事裁判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概念 送达回证 模式 主体 方式 特征 效力 原则 问题 完善建议 结语
送达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定方式将诉讼文书送交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一种诉讼活动,是民事诉讼中一项基础性诉讼制度,也是法院一项根本的诉讼活动,贯穿民事诉讼的始终,影响整个民事诉讼活动的进程,不仅关系到当事人双方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实现,也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民事裁判的质量和效率。但长期以来,由于重实体轻程序观念的影响,民事送达程序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立法虽然规定了一些送达方式,但不够详尽实用,导致司法实践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如送达地点过于苛刻、留置送达程序繁琐、公告送达欠缺规范性等的问题。因而,作为保障司法程序公正之一的送达程序在现代司法理念的框架下,显示出其改革的必要性。笔者结合司法审判工作经验、学术理论界主流观点和民事诉讼送达实践现状,于本文仅就民事诉讼送达制度作出系统研究,期作美芹之献,供学术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参考。
一、送达的概念
民事诉讼中的送达,是指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和方式,将诉讼文书送交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行为。
二、送达回证
送达回证,是人民法院用以证明完成了送达行为的格式化的诉讼文书,其基本内容包括:送达法院的名称,受送达人,送达的诉讼文书的名称,送达的处所和时间,送达的基本情况,受送达人或有关见证人的签名或盖章。
三、送达模式
送达模式可以分为依职权送达、依申请送达和当事人送达。英美法系国家采当事人主义送达模式,诉讼当事人有义务将诉状副本等送达被告。在英、美等国家,当事人无法送达的情况下,可以申请要求法院送达,即为依申请送达。大陆法系国家采职权主义送达模式,法院依职权进行送达,当事人不承担送达义务。我国采取职权主义送达模式。
四、送达主体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送达机关只有一个即人民法院,对送达人则未予明确,实践中执行送达任务的通常是案件的承办法官和书记员或司法警察。
五、送达方式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送达的方式有以下七种:
(一)直接送达
《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规定了直接送达方式。直接送达又称交付送达,是指人民法院派专人将诉讼文书直接交付给受送达人签收的送达方式。直接送达是送达方式中最基本的方式。即是说凡是能够直接送达的,就应当直接送达,以防止拖延诉讼,保证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在一般情况下,受送达人是公民的,由该公民直接签收。该公民不在时可交由与其同住的成年家属签收。但是,在离婚案件中,本人不在,如果家中没有其他成年家属,只有对方当事人的,不宜采用由对方当事人签收的方法,因为双方有利害关系;受送达人是法人的交由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该法人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是其他组织的交由其主要负责人或者该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有诉讼人的,可以交由其签收;受送达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由代收人签收。但是,根据《民诉意见》第八十四条规定,调解书应当直接送达当事人本人,不适用留置送达因为调解书一经接受,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如果不接受,即视为调解未能成立。但同时规定,当事人本人因故不能签收的,可由其指定的代收人签收。
(二)留置送达
《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及《民诉意见》第八十一条至八十三条规定了留置送达方式。留置送达,是指受送达人无理拒收诉讼文书时,送达人依法将诉讼文书放置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产生送达的法律效力的送达方式。但是《民诉意见》第八十四条规定,调解书应当直接送达当事人本人,不适用留置送达。
(三)协议送达
协议送达也称"电子送达"。《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规定了协议送达方式。协议送达就是经受送达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的方式。协议送达需要注意:传真、电子邮件等新的送达方式采取的是到达主义,收到方有效,也就是说,采用协议送达方式的,以传真、电子邮件等到达受送达人特定系统的日期为送达日期;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不得采用协议送达方式。
(四)委托送达
《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八条和《民诉意见》第八十六条规定了委托送达方式。委托送达送达,是指负责审理该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时,依法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委托送达与直接送达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负责审理该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称为委托法院,接受送达任务的法院称为受托法院。委托送达应当出具委托函,并附相关的诉讼文书和送达回证。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五)邮寄送达
《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八条和《民诉意见》第八十六条规定了邮寄送达,是指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将所送达的文书通过邮局并用挂号信寄给受送达人的方式。实践表明,法院采用邮寄送达通常是受送达人住地离法院路途较远,直接送达有困难时所采用的一种送达方式。根据《意见》第八十六条的规定,邮寄送达,应当附有送达回证。挂 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与送达回证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不一致的,或者送达回证没有寄回的,以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六)转交送达
《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九条、第九十条、第九十一条、《民诉意见》第八十七条规定了转交送达方式。转交送达,是指人民法院将诉讼文书送交受送达人所在单位代收,然后转交给受送达人的送达方式。转交送达有三种情况:1、受送人是军人,通过其所在部队团以上单位的政治机关转交;2、受送达人被监禁的,通过其所在监所转交;3、受送达人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通过其所在强制性教育机构转交。代为转交的机关、监所、机构收到诉讼文书后,必须立即交受送达人签收,并以其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时间为送达日期。
(七)公告送达
《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民诉意见》第八十九条规定了公告送达方式。公告送达,是指法院以张贴公告、登报等办法将诉讼文书公诸于众,经过一定时间,法律上即视为送达的送达方式。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采用公告送达必须是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前五种方式无法送达时,才能适用的送达方式。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为公告期满,视为送达。《民诉意见》第九十条,人民法院在定期宣判时,当事人拒不签收判决、裁定书的,应视为送达,并在宣判笔录中说明。
六、送达的特征
(一)送达是法院的职权行为。因此,当事人向法院送交诉讼文书的行为不是送达。
(二)送达应当依法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未按法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送达不产生送达的法律后果。
(三)送达的对象是当事人以及诉讼参与人,递交的是诉讼文书和法律文书。
七、送达的效力
送达的效力是指诉讼文书或法律文书送达后所产生的法律效果。送达的效力因所送达的诉讼文书或法律文书的内容不同,而有不同的体现。送达的效力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一)判决书、调解书的效力开始发生。比如,二审判决书,一审、二审的调解书送达后,判决书、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
(二)有关的诉讼期限开始计算。例如,一审判决书送达后,当事人上诉期限从送达的次日起开始计算。
(三)当事人及其诉讼参与人知晓时参加某一诉讼活动,若不参加,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例如,被告接到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法院可缺席判决;被告必须到庭的,可强制其到庭。
(四)标志着有关诉讼法律关系的产生或消灭。比如,法院向被告送达书副本,标志着法院与被告产生了诉讼上的法律关系;法院向当事人送达了二审判决,标志着人民法院与当事人诉讼上的法律关系消灭。
八、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三大原则
(一)正当程序原则
正当程序原则在美英等西方国家是一条宪法原则,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这条规定保护全体公民的既得权利,并且使这些权利和天赋人权、社会契约等理论联系起来,成为一种免为立法机关所侵犯的自然权利。正当程序应成为民事送达制度的主要指导原则。
(二)参与原则
民事诉讼的参与原则是正当程序的基本要素之一。参与原则是指当事人能够富有影响地参与法院解决争执的活动。其核心思想是,那些权益可能受到裁决影响的人,应有充分的机会参与法庭裁判的形成过程,并能以自己的行为对裁判结果的形成发挥积极而有效的影响和作用。当一个人在可能对自己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的裁判形成过程,不能对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不能向裁决者展开充分和富有意义的论证、说服和交涉,就不会认为这个对自己不利的裁决是公正的,就会有一种被欺辱的感觉。诉讼文书送达制度就是为了保障当事人以程序主体的身份充分参与诉讼活动,使受送达的人有一个公正的机会对受送达的信息及时和充分地了解。因此,送达是诉讼参与的必然要求。
(三)充分、合理性原则
这是送达诉讼文书的具体标准。也就是说法律规定了适当的送达形式,应被适当地加以利用,依照法定的程序和要求对当事人进行送达以通知其诉讼,以使当事人尽可能地得到诉讼通知。比如:公告送达的效力。以美国为例。其最高法院认为,在确定登报公告是否符合充分通知要求时应考虑邮寄通知的费用、原告是否掌握受益人的姓名和地址等因素。对银行已掌握姓名和地址的受益人来讲,用登报公告送达通知是不充分的;而对银行未掌握姓名地址的受益人来讲,登报公告则是合理的方式。
九、我国民事诉讼送达制度存在的问题
或许受重实体轻程序观念的影响,与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规定相比较,我国民事诉讼法并未给予送达程序足够的重视,从而在实践中引发了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法院审判的顺利进行,亟待进行完善。
(一)对于送达地点的规定过于苛刻
一方当事人即原告在人民法院立案后,法院应当向另一方当事人即被告送达诉讼文书。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以受送达人的住所地为送达地。在实践中,受送达人的住所地往往是由原告提供,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口流动频繁,一旦原告提供的住所地地址有误或者不明确,法院在其他地点向受送达人送达就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
(二)诉讼文书签收人的范围过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规定:"送达诉讼文书,应该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或其他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有诉讼人的,可以送交其人签收;受送达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该规定将诉讼文书的签收人限制为三类:一是受送达人,二是同住成年家属、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三是法人或其他组织负责收件的人。这一范围将签收人的范围限制的过于严苛。实践中,送达人按照原告提供的地址找到被告后,被告却避而不见,而上述签收人也拒绝签收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得送达工作也受到限制,给当事人规避法律留下了空子。
(三)留置送达的条件过于繁琐
对于留置送达,法律规定了严格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受送达文书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盖章,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八十二条对留置送达又做了补充规定:"受送达人拒绝接收诉讼文书,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及其他见证人不愿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或盖章的,由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把送达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这些规定提出了适用留置送达的三个前提:一是受送达人或其同住成年家属拒不签收;其二,有关基层组织或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见证;其三,留置地点限于当事人的住所。
在这些条件下,留置送达可能产生以下障碍:第一,见证人被限定为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如果送达人对可能涉及的基层组织办公场所不熟悉或者路途遥远,基层组织或单位代表难以找到的情况下,送达人就无法找其他人作为见证人。第二,规定"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就将邀请见证人 作为送达人的一项义务,但是法律却并未明确有关基层组织或单位的到场见证义务和相关法律责任。这样的规定,本身随意性就很大,是否到场见证完全取决于有关基层组织或单位相关人员的自觉性和法律意识。
但一般情况下,有关基层组织或单位代表往往害怕承担责任,不愿惹麻烦,或者害怕当事人无理责难,影响邻里关系而拒绝见证,不愿意配合法院的送达工作,借故推辞,或者即使到场,也不愿意在送达回证上签字。事实上,法院依法将诉讼文书送达受送达人是对其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受送达人拒不签收,本身就是对司法机关及其职能活动的藐视,受送达人的消极不合作行为却让法院承担证明责任,这有损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指挥地位。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将留置送达的适用作了些微调整,但其仅免除了送达人员在见证人拒绝于送达回证上签章情形下的不利后果责任,其仍要求送达人员必须邀请见证人到场见证。由此可见,司法解释亦未能对留置送达的顽疾进行根治,留置送达的弊端仍旧存在。
(四)公告送达的规定较为模糊
公告,是人民法院就某些诉讼活动或者特定的人和事,依法向社会公开和张贴的告示性司法文书。公告送达,是指人民法院以公告的方式,将需要送达的诉讼文书的有关内容告知受送达人的送达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规定:"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八十八条规定了公告送达的方式:"公告送达,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栏、受送达人原住所地张贴公告,也可以在报纸上刊登公告;对公告送达方式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要求的方式进行公告。公告期满,即视为送达。"目前,公告送达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如下:
一是选择公告载体的随意性过大。依据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公告送达既可在法院的公告栏、受送达人原住所地张贴,又可在报纸上张贴公告。这种公告载体规定的可选择性使得法院为了省事一律选择报纸公告,在受送达人无义务看报的情况下,就事实而言,受送达人实际了解公告内容的概率极低,仅存在可能性和偶然性。
二是六十天的公告期间过长,不利于提高诉讼效率。事实上,公告在更大程度上是程序意义而非实体意义,大多数当事人并不一定能看到公告,公告时间过长并没有实际效果,只会致使有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严重阻碍了原告民事权益的恢复或实现,也降低了审判效率,对法院的公信力造成很大的损害;同时,审判期限过长,当事人诉讼成本,如律师费、耗费的时间成本等会相应提高,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因此,如何在缩短公告周期与强化公告效果之间求得平衡,是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我国民事诉讼送达程序的完善建议
民事送达程序中出现的问题,妨碍了人民法院诉讼程序的进行,不利于法院及时公正的审理案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规定,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一)放宽对送达地点的限制
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不应对送达地点限制的过死,除了当事人的住所外,当事人的居所、工作场所,以及法人的营业所、事务所都可以成为送达地点,即以能找到当事人的场所为标准规定送达地点。另外,笔者建议通过立法确立随时送达制度,即除了上述场所,随时遇见受送达人的地方都可以成为送达地点。
(二)适当扩大签收人的范围
对于公民的送达,如果在住所地不能遇见受送达人的,可以交给有相当识别能力的同居人或其雇用的人签收。另外,在征得受送达人的邻居、房主或出租人同意的前提下,可以由他们签收,同时制作送达通知粘贴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地,告知受送达人文书已经送交的情况、文书的性质、文书所交之人的有关情况,送达的法律效果等等,并在送达回证中记明。对于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送达,除了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负责人以及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外,可以由办公地点的其他有辨别能力的职员或雇员签收。
(三)简化留置送达的条件
针对我国现行留置送达的弊端,笔者提出如下两种改进意见:
意见一: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送达方法,取消要求人民法院必须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见证"的规定,考虑将留置送达简易化。如《法国民事诉讼法典》第656条规定:"如没有任何人可以或愿意接收文书的副本,经执达员查询受送达人的地址准确,并在送达文书上记明查询事宜后,已进行的送达视为向住所或居所送达"。结合我国实际,只要受送达人无理拒绝接收的,送达人员应当向当事人讲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详细的经过,通过拍摄送达现场的照片、录音录像资料作为证据,将文书留置在应送达场所即可视为送达。因为在留置送达中,是以拒收为条件的,受送达人不可能不知道有送达的事实,根本没必要邀请其他见证人到场见证。这种做法实践中已有采用,只需进一步通过法律来明确。
意见二:在我国现有的民事诉讼法规定送达人邀请见证人的义务的同时,进一步通过立法明确有关基层组织或者单位法定的见证义务及相应的法律责任。在规定中明确法院可要求基层组织、所在单位代收,其代收后于一定期限转交给被送达人,若不转交或拖延不转交,由立法授权法院可对基层组织、所在单位及直接责任人采取司法强制措施,以保证法院工作的严肃性和送达的有效性。
(四)细化公告送达程序
前文已述,公告送达的规定过于模糊,公告的载体随意性太大且公告时间较长,不利于审判的进行。完善公告送达程序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固定选择公告的媒体。对于在法院公告栏、受送达人住所地张贴公告的方式规定的过于形式,当事人几乎没有看到送达内容的可能性。因此,可以取消在法院公告栏内张贴的送达形式,而直接将公告刊登在报纸上进行送达。在实践中,大多数法院也都选择在报纸上进行公告送达,对于报纸的选择,也不能过于随意,现在主要集中在《人民法院报》上进行刊登,但是《人民法院报》的专业性太强,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大多数当事人也不可能看到这类专业性太强的报纸。因此,可以考虑以地(市)级以上公开发行的报纸为辅的公告送达媒体。
2. 缩短公告送达的时间。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公告时间的过长对增进送达效果也无多大用处,能否有效送达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送达的方式是否合适是否到位,只要送达方式合理送达到位,就能有效地送达,并可以有效地提高诉讼的效率。反观其他国家和地区,日本民事诉讼法第112条规定:"公告送达,自根据本法前条规定开始告示之日起两周即产生效力。"台湾地区的民诉法第152条就规定:"公示送达,自将公告或通知书粘贴牌示处之日起,其登载公报或新闻报纸,自最后登载之日起,经20日发生效力。"因此,建议我国立法也应相应减少公告时间,考虑到法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作法,将我国公告送达的公告期缩短为30日为宜。
(五)拓展新型、现代化的送达方式
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我国原有的送达方式已不能适应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不能满足提高司法效率的要求。目前,由于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话、传真、计算机网络已日益普及,采用现代化送达方式已具备一定的条件。例如电话送达。这种方式成本低、效率高。电话通知后,可将电话录音或者通话记录作为送达证明记录在卷即可完成送达;又如电子邮件送达。法院可以通过网络以邮件的形式向当事人的邮箱发送诉讼文书的电子版,当事人接收后再通过电子邮件将送达回证发回即可完成一次送达。在我国,司法实践已在部分领域进行了有益尝试,20__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5条指出:"其他适当方式包括传真、电子邮件(包括受送达人的专门网址)等送达方式。通过以上方式送达的,应确认受送达人确已收悉。"20__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六条规定:"原告后,人民法院可以采取捎口信、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简便方式随时传唤双方当事人、证人。"因此,民事诉讼法立法应当适应新 形势的需要,赋予各种新型送达方式以合法地位。
十一、结语
综上所述,送达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定方式将诉讼文书送交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一种诉讼活动,是民事诉讼中一项基础性诉讼制度,也是法院一项根本的诉讼活动,贯穿民事诉讼的始终,影响整个民事诉讼活动的进程,不仅关系到当事人双方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实现,也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民事裁判的质量和效率。目前我国法律对民事诉讼送达程序的规定过于简单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产生了一些不规范的送达,以致影响到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实现,同时有损法律的尊严,然而,确立科学合理的送达机制,对于保证程序公正和诉讼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呼吁给予民事诉讼送达制度更多的关注,根据实践现状和形势发展需要,期望有关部门对民事诉讼送达制度作出更详细统一的规定,以期推动民事诉讼活动得以正常、有序、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宋一林:《浅析民事送达制度存在问题》,20__年12月13日载于"中国法院网"
[2]江伟:《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__年11月第二版。
[3]夏虹:《民事送达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20__年5月20日载于"四川法制网"
[4] 唐震:《对民事诉讼送达程序若干问题的思考》,载于《政治与法律》20__年第2期。
[5] 陶志蓉:《民事送达存在的问题及立法完善》,20__年9月3日载于"中国法院网"
[6] 杜开颜:《民事送达程序改进与完善》,20__年9月8日载于"中国民商法律网"
[7] 上律.指南针司法考试命题研究中心:《2013年国家司法考试必读法律法规汇编(卷五: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教学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__年12月第1版,第30页至第31页
[8] 刘光辉:《论我国民事送达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完善》,20__年11月9日载于"中国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