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职业需求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职业需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 社会分工 经济结构 技术进步 劳动力市场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它要受制于社会需求各因素及其规律的制约与影响,另一方面它又要回应社会需求,积极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拟从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社会分工、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四个方面来探讨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一、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分工,是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不同部门,以及生产中的不同工序配置不同的劳动力,实行分工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分工就其内容来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劳动本身的划分,即统一的劳动过程分解为不同的部分,这是分工的客体方面;二是劳动者的划分,即劳动者分解为不同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地固定在不同的劳动活动中,这是分工的主体方面。一切分工都是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的统一体①。社会分工可以划分为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两类。前者是指根据生理特点以性别、年龄的差别实行的劳动分工,后者是指根据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活动需要进行的分工。社会分工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生产力这个人类社会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正是通过社会分工转化为渗透社会一切方面的巨大推动力,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分工与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至少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社会分工的产生与发展推动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和专门化
职业教育为进入职业领域的个体做准备,因此,社会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导致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而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也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职业既非从来就有,亦非永远不变,它随着社会分工的变化而改变。
原始社会的人类劳动能力很低,分工主要是性别分工,而不是社会分工,既无职业,也无职业教育。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及商业的社会大分工出现,商品交换逐步发展,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出现分工。因此,中外奴隶社会及以后的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都有非常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加剧使职业教育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以发展,既有培养政府官吏、自由职业(如律师、医生)的职业教育,也有培养手工业艺人的学徒制教育。前者融合于以政治伦理教化:为目的的国家教育系统中,后者则隶属于家庭、作坊或行会,都反映出当时职业教育的非独立性和非制度化。
近代社会的分工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工场手工业、机械大工业和生产自动化三个阶段。产业部门的分工日益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同一产业领域中日益分裂出越来越多的独立部门,这种趋势造成社会分工日益细微化和精专化,社会职业具有独立的专业化的特征,职业流动机会不断增加,职业等级观念渐趋消失。各种职业提供的服务在市场。上互相竞争,职业的价值取向也以市场为导向。
与社会分工与职业发展的规律相一致,近代以来工业社会中的职业教育逐渐走向独立化与制度化,职业教育成为现代学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与职业分工的门类和技术结构相适应,分化出系统的专业设置和层次结构。而且职业教育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化,规模不断加剧,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倾向,职业教育不再被理解为某类群体所应当接受的具备“一技之长”的教育,而成为现代人所必须接受的“生涯教育”。
(二)职业教育由服务于“自发”的社会分工走向推动形成“自主”的社会分工
1.“自发”社会分工阶段:职业教育的等级性、入口性和片面性。原始社会的分工是原始自然分工,此时期不存在专门的职业教育。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分工为马克思所谓的旧式分工。在这种分工中,人是被动的、不自主的、不自由的,这是“自发”的社会分工。与此相适应,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职业位置主要通过直接继承而来,子承父业是普遍现象。甚至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在劳动力基于不同的技术和教育进行分工之前,阶级结构的复制也完全通过资产阶级后代对物质资本的继承来完成。在这种历史背景中,职业教育处于国家教育系统之外,不被正规的学校课程所接纳,并且与家庭、作坊或行会的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培养社会下层劳动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在现、当代社会,社会分工的差异不再取决于出身,而日益由个体自身能力及其受教育水平决定。个体的地位、收入也日益依赖于其在社会分工中的位置,而这个位置与个体接受学校教育年限数和所获得的教育证书密切相关。当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作为一种机制分配个体进入到阶级结构中,并将这种阶级结构合法化。因此,教育代替出身成为当代社会分工的主要机制。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学校教育对社会分工产生深远影响、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并没有取得与普通教育尤其是学术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成为那些在学术教育系统中所谓失败者的收容所,而且职业教育系统中的毕业生在社会分工中处于社会的下层。这也是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为人所诟病的重要缺陷。与此同时,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只注重培养和传授个体进入某一职业的“入门技术”,忽视个体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致使个体被终生嵌入某种低层次职业当中,造成个体发展的某种片面性。
2.趋于“自主”的社会分工:职业教育持续推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社会将要消除“自发”的分工,成为自主分工,即消灭人类劳动分工的固定化,消灭人们终生束缚在狭隘劳动中的现象。职业因此具有双重意义,即包含对己谋生和对群服务的作用,职业同时适应社会分工制度和人的发展差异的需要。相应的,职业教育也具有“对己”和“对群”的双重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日益专门化,众多职业对劳动者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因此职业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必须关注个体的终生发展,培养个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当前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1999年4月在韩国首都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职业教育大会的主题即是“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此次大会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之时,在经济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全球化,信息和科学技术飞快进步以及从业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的形势下,为了研究职业技术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及如何回应而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科林·鲍尔在会议上作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前10年计划”报告,指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不应该仅仅是‘需求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来驱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应是人的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应能使社会所有群体的人都能人学,所有年龄层的人都能人学,它应该为全民提供终生学习的机会”②。这次大会慎重地指出技术和职业教育应当是终生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多学科的特点,是培养合格创造性劳动力的一种重要教育系统。可以说,当代职业教育应当越来越成为推进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不断加强个体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自主性。
二、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和方式。它具有三种内涵:(1)组成国民经济的要素的内容、性质和特点;(2)国民经济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和方式;(3)国民经济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作用方式的变化。经济结构的构成要素相当复杂,我们习惯上将经济结构分为生产结构(包括农业结构、工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业结构、投资结构、商业服务业结构等)、进出口商品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人民生活消费结构、教育结构、地区经济结构、企业规模结构等③。因此,教育事业,包括职业教育自身的结构,都是经济结构的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职业教育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需要透析二者之间彼此联系、制约和促进的本质与方式,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学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一)经济结构决定和制约职业教育的结构
纵观职业教育史与人类社会经济史,可以发现,职业教育,包括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层次结构等问题,均受制于经济结构。
人类经济结构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复杂与成熟程度的不同,会影响职业教育的一些根本性特征。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经济尚未形成结构,社会以简单劳动为基础,因此也不存在职业教育。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功能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中的生产结构不断地分化并定型成为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部门,而社会分工的加剧也使社会的职业结构得以确立和发展。伴随着上述经济因素的变化,技术结构也不断成型。但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低水平,决定了职业教育不可能成为大规模的学校教育,只要附设于手工作坊,即可满足生产力培养的需要,而生产技术的低下也决定了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中科技含量的不足。当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成型之后,社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迁使职业教育出现学校化的倾向,专业设置基于产业需要而大大地拓宽,课程开发和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相适应和协调,科学技术含量日益增加。而且,职业教育在层次结构上也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水平,并日益重视中、高级水平的职业教育。
当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多种要素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产业中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就业结构中脑力劳动比例的不断增加;技术结构中高新技术比重的日益增加,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等等,都对职业教育的规模、体系、专业、课程、教学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职业教育培养经济结构的管理者和劳动力,使经济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
.
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结构同样具有能动的作用,表现为职业教育通过推动科技进步,使社会的经济体制、经济组织、经济管理等发生变化,从而在整体上促使经济结构得以发展变化。当然,这完全要诵过人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中介来实现。可以说,职业教育通过为经济结构的发育提供优质的劳动者和管理者,使他们与经济发展的实践相吻合,从而使人的意识对经济结构的发育发挥优化的影响,并因此推动经济结构向更为合理的方向转换。
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结构绝非消极地适应,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历程便证明职业教育本身对于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如近现代德国就得益于职业教育这一秘密武器。当它首次设立职业学校时,并不比英、法等国发达,但其在职业教育上的先行,最终使其生产力得以发展。这可以说明,职业教育是动态地适应经济结构的要求,并且对其产生能动作用。 三、社会进步
技术,从广义来说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并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人类的技术进步采取渐进和跃进两种方式,并且明显地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即“技术革命”。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技术进步——产业的发展与改造——新兴产业的出现、传统产业的改造、落后产业的淘汰④。
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技术进步的需求,调整和改革自身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主要通过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所导致的就业结构的变化来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即技术进步实际上首先导致知识扩展,使知识更新加速,从而使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对技术与知识的创新,这种变化会使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革,并导致职业教育随之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技术传播、扩散和创新又要依赖于人力资源和与之相伴的教育,因此,良好的职业教育会大大推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职业教育需要适应技术进步的趋势,培养产业部门需求的人才
技术进步导致产业部门所需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发生变化,从业者必须不断提高其知识和技术水平,职业教育对此要做出积极而又妥善的回应。
1.职业教育逐渐向高层次发展。技术进步不仅使产业技术结构发生变化,也导致了以高技术为支撑的新兴产业部门不断涌现,如核工业、电子工业、生物工程、航天工程、海洋工程和新材料、新能源工程等,这些都促使培养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必须向高层次发展。
西方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构成的持续变化,导致对高级管理人员和高技术专业人士的需要,甚至在传统经济部门如农业,以及在快速增长的服务部门如广告,也产生了对介于学术性专业人士和手工工人之间的人才类型的需求。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只有零星的高职学校,时至今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样提出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并且使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产业部门的内部培训不断加强。20世纪60年代之后,企业日益重视对工人的技术培训,并且将公司职业培训与工作环境中的学习相结合。如日本广泛开展的企业内培训,是二战后提高其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重要举措。由于日本的许多大企业,大都实行终身雇佣制,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设备更新频繁、技术竞争激烈的现代,工人所掌握的技术和技能往往会老化,跟不上新形势。日本通过企业内教育解决这一问题。日本在企业内所实施的各种教育和训练,是以培育新工人、技术员、监督者、管理者、经营者的顺序开始的。其特点有三:一是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并在生产过程中开展教育;二是为已就业人员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三是将企业内教育作为企业的一种“经营工具”。
(二)职业教育需要适应劳动力的部门转移
人类技术进步的趋势总是机器代替人力劳动,因此,技术进步也总是造成在生产规模不变时,生产领域所需要的劳动力逐渐减少,多余的劳动力需要从该生产领域中转移出去,并且可能会被生产规模扩大的产业部门、新兴的产业部门和其他服务部门所吸收。在人类技术发展史上,劳动力曾经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从工业部门转移到服务业部门。当代社会新技术革命的纵深发展,使一大批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应运而生,从而导致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使从业人员不断从传统产业部门流向新兴产业部门,尤其向知识、信息产业部门转移,这使人们的职业变换、人才流动都变得异常频繁。
从历史发展来说,在农业人口大量向工业部门转移时,职业教育便进入学校教育系统,并且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体系和结构。在当代社会,劳动力的转移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比如我国当前在解决“三农”问题中便涉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在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中也涉及这一问题。
(三)职业教育和培训推进技术的传播、发展和创新
职业教育和培训对技术的传播、发展和创新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方面通过培养人才得以完成;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将教育与企业结合,实现“产学合作”或“产学研合作”来推动这一进程。
职业教育和培训通过大量培养各级各类劳动者,使其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并且将其运用到生产实践当中,这本身对于技术的传播、发展和创新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与此同时,各职业学校在与企业、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的合作中,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个体而采取“产学合作”和“产学研”的教育教学模式,在不断更新职业学校自身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也将职业学校自身的科研力量和科学成果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推广,这对于技术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职业教育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技术传播、发展和创新的渠道。
四、劳动力市场
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何谓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并且协调就业决策的市场称为劳动力市场,它是以一定的工资率将工人配置于工作岗位。这种配置不仅符合个人的需要,也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被分配到不同的企业、行业、职业和地区。因此,为人们未来工作做准备的职业教育,必须考虑社会工作何以能获得,以及人们怎样被配置在这些工作中的原理和现实。
(一)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现代社会分工的复杂性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性。大量不同种类的产业部门及其子部门的存在,又形成种类不同的劳动力市场。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理论,劳动力市场可区分为普通劳动力市场、职业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三种。第一‘种又被称为二级劳动力市场,后两者被称为一级劳动力市场。二级劳动力市场不要求任何特殊的知识技术和严格的准人条件;这里的劳动力与经济的低技术部分联系最紧密;雇主通常找寻那些用最少量的训练便能工作的工人,且不一定存在长期合约;工资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就业不稳定,管理水平低,个人升迁机会极少。而一级劳动力市场则针对不同的产业及其中的不同职业,它要求劳动力拥有产业需要的专门技术;进入此市场必须具备从经过认可的训练和实践中获得的相关知识技术;市场管理非常严密,工资较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升迁机会多。
(二)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之间流动
个体与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关系体现为就业和转业两方面。其间,职业教育有三重任务:一为个体进人工作环节做一般性准备;二为个体从事哪种职业做准备;三为个体在工作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角色做准备。这三项任务又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组成密切相关。其间,职业教育决定了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
就一级劳动力市场而言,职业教育及其资格认定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条件。又由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对劳动力市场流动性有着巨大影响,因此,教育和培训对三种劳动力市场分割中职业的向上流动性都有积极影响。这已被一些实证研究所证实*。因此,职业教育和培训事实上成为使劳动力从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流动,不断获得提升机会的推动力。
对以上几个问题的研究说明,社会需求对职业教育而言异常重要,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仍然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地分析。
[注释]
①解战原.当代社会分工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35.
②周满生.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述评[DB/OL].http://www.moe.edu.cn/moe—direct/fazhanyjzx/173.htm,1999.
③靳晓黎.经济结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36.
篇2
【关键词】男护士;社会需求;职业优势;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R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327-01
在现代护理发展过程中,护理工作一直是以女性为主导的职业,男护士的出现,毫无疑问成为热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顺应民众健康需求和护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医疗单位、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对男护士有着迫切需求。然而,由于传统世俗观念,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原因,男护士在护理领域尚属凤毛麟角。鉴此,笔者通过分析我国男护士职业优势,以及社会对男护士的需求,旨在使医疗单位、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及男护士自身正确认识男性在护理领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而树立起男性护士的社会职业形象。
1 我国男护士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男护士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而我国男护士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仍呈现短缺的现状。但随着民众健康需求和男护士优势的日益显现,社会逐渐对男护士持肯定态度,男护士数量有所上升,呈现发展趋势。
男护士的招收现状,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在扩招男护士,比例虽低,但数量逐年稳定或者增加。发达省市较偏远省市招生数量相对更多,且涉及范围较广,如河北省已遍及唐山、承德、张家口、邯郸、沧州等城市[1]。但发达地区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虽有所增加,仍处于严得短缺状态。
2 男护士的职业优势
男性从事高压性、高体力强度的护理行业,在某些方面具有女性无法比拟的优势。有研究[2]表明,男护士从事以女性为主的职业,对成功的内在基因更高,对工作的态度更积极。然而,人们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男护士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力气大,而真正对男护士在性别和性格上的职优势则认识不足。无论是从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的角度,还是从护理科研的角度,护理专业会因为男性的加入而更趋完善、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2.1 性别优势:男护士在生活和体力上的特质明显优于女性,体格强壮、精力充沛、耐力持久。在技术性高,独立性强的部门工作,与女护士互补,不仅给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还能够满足医护人员的需要。如遇心肺复苏、骨折牵引和打石膏、烧伤、创伤、肥胖及瘫痪患者、手术护理救治、肢体消毒、手术摆放等,可发挥其体力优势独立完成。对某些持续时间很长的手术,男护士还可发挥其体力的持久性。另外,男护士不存在孕、娩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院因为护士生育造成的人员短缺,便于连续性管理。
2.2 性格优势:护理专业需要男护士,不仅体现在性别、体力方面的优势,更主要的是,男性与女性的思维方式、性格的差异、兴趣的差异,与女护士的优势互补,会很大程度上改变整个护理群体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习惯,使护理工作更具竟争力和创新性、护理模式更趋科学化、合理化。
2.2.1 心理优势:男护士面对血淋淋的场面时,能够坦然面对,心理素质好,稳重、果敢;面对生命垂危患者时,能够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应变能力和压力承受能力普遍强于女护士;遇突发事件、现场抢救和重症监护时,控制力、心理沟通力都较强[3];面临多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比较能够有效地控制局面而解决问题。
2.2.2 使用医疗仪器的优势男护士对医疗器械和电子设备的操作和掌握较快,创造性与动手能力强[4],头脑较清晰,可帮助护士长做好各种护理设备、仪器的维护与保养、延长使用寿命。
3 社会需求
3.1 医疗单位:男护士在医疗单位被广泛需求。调查显示,大多数综合性医院均需要专业的男护士[5]。男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既节省人力、物力,还可提高医院的信誉和知名度。此外,泌尿外科、脑外科、男性科、血透室、ICU、针灸科、放射科、麻醉科、中心供应室等也需要体力和耐力好、反应能力强的男护士。
3.2 医护人员:大多数女护士愿与男护士共同工作。首先,处理收治的重大创伤、酗酒、斗殴致伤等突发事件的患者时,男女护士优势互补,可减轻女护士体力和心理压力。其次,护理男性生殖相关的疾病时,男护士可避免护患双方不必要的尴尬和紧张。
3.3 患者及家属:从患者需求、个体化护理及保护患者隐私权角度来看,护理工作应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全面护理,这就迫切需要大批的男性加入到护理队伍。①在某些方面,男护士更能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如搬移危重患者,瘫痪患者,为肥胖和长期卧床患者翻身,摆放手术患者的,固定烦躁的精神病患者和不 合作者,牵引骨折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护理重大创伤和烧伤患者,长时间压近动脉止血等。②同性护理逐渐被患者及家属所接受[6]。如男性导尿及留置导尿的尿道口护理、备皮、会阴护理、换衣服、擦洗身体、对男性患者进行护理评估、观察伤口等。同时,男护士更能理解男性感受[7]。因此,男患者更愿意与男护士谈论不便启齿的致病原因,更希望得到男护士的同情、理解和帮助,男护士可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和疏导,从而及早发现并解决某些隐藏问题。
综上所述,男护士优势的日益显现及护理学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男性加盟到护理队伍中,使护理人员结构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护理内容的增加、范畴的扩大、男护士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经过社会和医疗单位的共同努力,男护士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参考文献
[1] 王丽霞,崔明武,赵红,男护生择业现状分析[J].护理研究,2007.21(10B);2666-2667
[2] 谢晖,张静、徐淑秀,本科男护生择业心态的定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8,8(3):23-26
[3] 姚英,朱兰坚,男护士的临床使用实践与思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50-51
[4] 李素红,孟飞燕,李秀芳,等.临床带教中男护生的心理调试[J].护理学杂志,2007,22(6)16-17
[5] 董海静,郑延春,孙秀云。对我国男护士现状的分析与关注[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7,2(8):105-106
[6] 廖承红.男护生对护理专业认知调查与培养对策[J].当代护士,2005(7):86-87
篇3
【关键词】职业生涯 规划教育 人才需求
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实行一轮又一轮的改革,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门类不断增加,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高等学校的年年扩招,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精英教育”模式,以“大众教育”的态势驶入了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快车道。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事业励精图治,新型产业和创意产业逐步代替了落后型及粗放型产业。产业结构的重新布局和调整,导致了大量的分流人员和下放人员。随着高科技产业、新型产业的崛起,人才需求更趋强烈。于是,在每年大学生毕业时,大学生们怀着求职的热情和希望,东奔西走,北上南下,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遍布于四面八方的人才市场顿时烽烟四起,热闹非常。此番景致,构成了一幅社会转型期的世态风俗画。通过这幅巨大的、律动的画面,我们仿佛触摸到求职者期盼的心跳以及他们在求职路上历尽的艰辛。在目睹了很多大学生四处碰壁的尴尬场面后,在感叹他们求职难的同时,我们也听到来自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强烈呼唤。造成这种供需矛盾的落差,除了社会原因外,也折射出了大学生对社会转型期认识不足,对人生定位不准的心理缺位。而一些高等院校盲目跟风设置专业或缺乏系统科学地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如何破解人才供需矛盾的难题,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理性地回到社会现实中来,高等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从战略高度上直接涉及到大学的诚信教育和办学力量,从而昭示和检验着办学者们是否具有真正的大学精神。
近年来,如何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引起众多院校的高度重视,而如何讲授好这门课程,也成为了大学校园中的热门话题。就此而言,笔者将自己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的心得体会及一些思考归纳如下,以期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正。
一、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估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特点、特色以及发展趋势和走向做深入了解,明确学习目的,制定学习目标。根据家长、老师、同学的评价,借助职业测试,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如自己的性格是外向活泼型还是内向稳重型,自己具有哪些特长和爱好,面向未来,自己对哪些行业怀有兴趣,如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将来是从事文秘工作还是想做报社记者或出版社编辑;学金融专业的学生想到银行上班还是想做职业理财顾问;学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是想从事城市雕塑制作还是园林景观设计?总而言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作一番对比,就能够正确把握自己。通过正确地自我评估,就能在大学期间逐步增强心理上的抗压能力,为大学四年后的择业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技能准备,从而在从事的行业内做出成绩,成为这个行业的“状元”。
二、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帮助学生制定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
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帮助他们制定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十分重要。初期目标应当是新生入校后,就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让他们知晓该专业的设置背景、特点及优势。从而帮助他们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即如何将自己的心智、爱好投放到所学的专业上。只有树立了专业信心,才会激发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的动力。中期目标应到是学生树立了专业信心,在学好基础课的同时,选修一些课程,如文学、历史、哲学等,这对于学好专业课程将会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而后期目标应当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因为学好专业课程,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职业生涯。在帮助学生制定初期、中期、及后期目标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做职业规划。大学4年,学生应该学什么、想什么、做什么?毕业以后是做公务员还是进入企事业单位,或是自主创业?进入工矿企业是从事技术工作还是行政,进入学校是到教学一线还是后勤服务?如此等等。要让学生围绕自己所制定的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全面提高素质、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使之为未来所投身的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使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有机结合,形成统一性,要帮助大学生安排好4年的学习生活,这期间,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至关重要。根据笔者大学本科四年及硕士研究生三年的求学过程,特别是两年来从事专职辅导员的经历,我认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大学一年级为劝学,求学阶段。作为教师,要认真帮助大学生们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规模,让他们了解所攻读专业的特点、特色,了解专业知识和专业前景,帮助他们了解每个学年的课程安排及应该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在学好基础课的同时,提倡和鼓励他们开展课外阅读。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还能帮助他们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增强信心。要勉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学校的发展,了解学校的相关政策和规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使他们有机会与高年级同学沟通交流,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大学二年级为未来职业规划阶段。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使他们清楚自己的优势,将来究竟做什么?毕业后是先择业还是继续读研或出国留学?要进一步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要使他们懂得加强和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四年的学习效果。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党、团知识培训,鼓励他们积极参学生会或社团组织活动,锻炼各种能力,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短期支教、乡村调查、企业实习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了解社会,拓宽视野的目的。与此同时,要帮助学生学好外语,提高口语能力以及计算机等级能力,要不择时机地鼓励学生选修一些其他课程,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辅之自己攻读的专业。
大学三年级为毕业前的准备阶段。对于广大学生来说,通过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不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毕业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把握利用好这个冲刺阶段,进一步强化和提高专业技能,将目标锁定在搜集信息和撰写毕业论文方面。在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他们的独创精神。要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带领学生到一些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单位、企业学习,在实习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利用各种机会,带领学生到人才市场和各类招聘现场,亲身感受招聘过程中各个环节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时要主动与求职的同学交流思想、交换看法,向已经参加工作的校友请教求职经验,采用的方法和步骤。抽出时间学写求职信函、学习制作和填写简历表格,模拟训练与招聘单位的你问我答,如果准备报考研究生或打算出国留学,也要在大三期间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如加强外语的读写训练,关心时事,加强政治学习,强化专业水准,总而言之,大学三年级这个准备阶段,显得格外重要,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
大学四年级为学习目标的终极阶段。学生面临毕业,是立足就业还是继续深造是众多学生的必然选择。面对选择,要引导学生对三年来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做一个详细的总结,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三年来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水平是否达到教学要求,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尔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招聘会以及人才市场的各类招聘,在招聘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面和技能特点,坦然应对各种面试,同时充分利用好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单位信息,关注来自纸媒、数字化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招聘信息,从中筛选出自己喜欢的岗位,参与角逐。
三、帮助学生制定可操作的行动计划,走一条成功之路
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指导他们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计划,走一条成功之路。制定计划要因人而异,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专长、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使学生在大学四年各个阶段期间完成学业的同时,也准备好未来的职业规划,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四、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就业目标,需要采取的方式和策略
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但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教师少之又少,更多院校则是以辅导员、心理教师来讲授这门课程的。所以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专门开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不断提高从事这门课程讲授教师的业务水平。随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越来越本土化、特色化、实效化的特点,学校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写教学大纲和适用性教材。从大一新生入校时,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接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通过各种讲座、素质训练、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形式,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时代气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准则,以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来应对未来的职业挑战,从而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五、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要不失时机地掌握全新信息,不断修订和调整规划目标
由于现代社会处于快节奏、高速度发展时期,导致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瞬息万变,使一些心理不够成熟,抗压心理较弱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得不到及时调整,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和引导学生对规划目标进行合理的调整,以保证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改革;市场
中图分类号:G750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毕业生的基本走向是实际工作岗位。这类人才要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要紧跟时展和社会需要。因此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首先应考虑到社会的需求,考虑就业市场的导向。
一、改革为了在市场中生存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已取得十分丰硕的成果,但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仍不容乐观。我国连续多年扩招,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流向市场,整体呈现毕业生供大于求,但一方面是几十个人竞争一个岗位.另一方面是几个甚至几十个、几百个岗位竞争一个人。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竞争市场是不明智的,高职毕业生与本科生在相同就业领域竞争.其劣势不言自明。高等职业教育有自己的特点。只有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特长才能让高职学校的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以前高职课程设置上基本参照本科,使毕业生难于满足雇主需要,改革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的产品如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它就必然会被市场淘汰。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是生产一线,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应紧扣“生产一线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一条耳熟能详的生意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教育也是一项产业,只有做倒这两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使我们的学校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让我们的毕业生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值得注意的职业市场趋势
1、技术的更新不断促使低技术岗位的消亡和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岗位技术含量的上升是一种普遍趋势。
2、经济全球化带来职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和行会结构的变化使得社会原有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而又会新增大批的新职业。
3、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就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走势,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最常见的社会现象。
4、很多单位在招聘时要求应聘者有2~3年工作经验,要求是熟练工。
5、拥有中、高级职称的技能型人才越来越紧俏。
6、终生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三、未来职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1、具备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应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由于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体系还是一个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动态大系统。社会人员必须具有应变能力,才能够适应它的需求。
2、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当今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特征,必定会在技术应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首先是技术人才工作岗位综合程度的提高。同时,加入WTO要求技术生产与国际接轨,因而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都是必备的能力。
3、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技术型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创造、管理形式变革等需要这种职业素质,技术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素质才能完善地承担自己的职责。
4、与人相处、合作的能力,即团队精神。当今社会,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善于联合别人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把事情做好。
5、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自我提高的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谁掌握了适应时代需要的知识,谁就能在21世纪发展得更好。同时知识又是在不断发展的,哪怕一个月不学习就有可能落伍,因此技术型人才应当不断学习,充实提高自己。
6、具备信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社会已成为广泛共识,在信息社会谁掌握了信息谁就能发展得更好。
四、如何适应市场需要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是学校能否取得教育效益的关键所在。好的教育效益应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教育投入进行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才能,创造新人力资本,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新需求。
1、加强教材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大部分要到生产一线工作,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足够在一线立身的知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所使用的教材,还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唯书本.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把一些成功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应该加强教材建设,使之切合当前的生产需要,同时对学生产后的工作又具有参考价值。
2、深入生产一线,以市场为导向。
教师应当抽出一定的时间深入到生产一线,一方面协助生产一线解决一些问题,更主要的是了解哪些东西在生产一线应用得比较广泛,哪些东西如果学生不能牢固掌握,在一线就无法工作.面对我国加入WT0,工厂化分工8益细化,市场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等新形势,高等职业教育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准确把握本行业得发展动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企业要求员工具备什么本领.我们就传授什么。
3、打好基础,瞄准先进,展望未来。
现代生产对技工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工作素质来源于坚实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科研人员,对于一些历史性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了解就行,但对于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基础理论.知识必须深刻理解加牢记。在生产中,很多工艺,技术的改进.创新里由一线工人提出的,这就归功于扎实的理论功底。
现代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断用先进的技术、工艺,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来全面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也许今天你看到大家都在用的技术,明天就没人用了,比如国家在制药行业强制推行GMP认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瞄准产业先进水平,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产业需要。在企业中占据应有的地位,不是做出卖劳力的普通工人。而是懂得应用先进技术的技能型人才。
这个世界在不断地飞速发展。也许今天一个对你十分陌生的东西。明天,你离了它就什么也干不了。比如电脑,十年前它还是个稀罕物,但今天它已发展成为一项极具生命力的,蓬勃发展的产业。对于今天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东西适当地介绍,是必要的,把科技变成生命力最终要由产业工人来完成。也许不久的将来这些学生,就是这些技术的使用者。
由于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新技术被应用到生产一线,这就要求产业工人能够不断适应新的生产力需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已成为广泛共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应该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时代呼唤更多的“许振超”。创新能力是现在产业工人应当具备的一项素质。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社会要发展就必须在很好的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我们有通过不断创新,使之变得更好。而不可能使它变得最好。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有很多有益的创新有由产业工人完成的。作为产业工作的摇篮,高职院校应当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创新,随着我国经济的调整,原来的铁饭碗已经被打破了。这就要求,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具备在不断变化的职业市场中调整自己,适应变化的能力。只有能够适应变化,才能在变化中生存。
4、让学生成为多面手,尤其要培养表达能力和信息搜集分析的能力。
在IT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等新形势下。企业越来越强烈地要求产业工人具备多种能力,尤其使要掌握电脑和外语。在现代社会中,多一项技能就多了一项谋生的资本,多了一份收入。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酒香也怕巷子深,现代技术人员不但要学会推销自己。而且要会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思想。"信息就是金钱”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事实,培养学生搜集、分析信息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现代社会信息实在太多,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搜集目标信息的能力。
5、加强实践教育
近年来,许多企业要求应聘人员具有2~3年的工作经验,并且对熟练工人尤为青睐。为此,高职院校应当给予实践教育更多的重视。有可能的话,应该尽量创造与实际工作环境相近的情境氛围。对一些基础形的操作一定要加强训练,做到熟而生巧。
对于学生的毕业实习,尤其应给予高度重视。因为它是最终对学生几年所学知识的综合,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一次最权威的检验。如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令实习单位满意,他基本就不必为找工作发愁了。
6、产学研结合,为课程改革造血,为学生找单位。
高院校参与企业生产,了解生产一线需要什么,了解哪些技术.理论在生产一线应用比较广泛;了解哪些技术已经被生产一线淘汰掉了。哪些技术的应用前景看好,从而为课程改革积累素材。参与科研工作一方面可以帮助解决一些实际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联系。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7、注重创造性智力的培养,让企业参与课程改革。
教育的目标市场是生产一线,只有适应生产一线需求的人才,才能被企业所接受。学校培养的人才只有被企业、社会所肯定.学校才有生命力,学生才能招得进、出得去。办学是一个循环过程.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不断被认可,才会有更多优秀的学生愿意来这个学校,因为有了优秀的学生,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它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学校只有紧跟时展,不断与时俱进才能长久地立足于不败之地。企业处于生产的前沿,对生产一线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对企业的意见给予足够的重视。
8、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区域经济做贡献。
区域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如何提高就业率是各大院校最头痛的事,现在许多地方在花大力会引进人才,因为人才缺口大大制约了经济发展。办教育地方政府是要贴钱的,地方花大价钱培养出的人才,为什么要让其他地区引走呢?谁不愿意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合适自己的工作呢?高职院校应当依据自身特色。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适时调整办学思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当好后勤。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可以吸引当地优秀生源。
9、培养为国家解决高级技术人才匮乏问题。
据南方网讯,广东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缺l00多万人;广州一次人才招聘会上回薪3000元找不到一个理想的中级工。2004年4月南京劳动保障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高级工缺口7.3万人。我国正处于发展经济的黄金阶段,人才缺乏必然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从学校的角度看,如果这个学校的毕业生有个很好前途,丰厚的收入,哪个学生不愿意报考呢?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坚持宽进严出,培养素质过硬的高级技术人才。
五、定单式培养
现在很多学生在报考专业时,首先考虑的就业率。学校可以与一些信誉好,效益好的企业和品学兼优的学生签协议。学校按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企业保障这批学生的就业率和工作后的基本待遇。学生学习期间定期到企业工作,企业给予相应的补贴。
六、终生教育
终生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伴随科技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它必将成为社会主流。很多企业意识到员工培训对提高企业效益的巨大作用。他们舍得花大价钱培训员工。高职院校不仅是“高级工人的”的摇篮,而且要做保姆,积极投身到终生教育的执教中去。
参考文献
[1]以学生就业为办学导向,促进高职教育发展[J]张金庆现代企业教育2008.04
篇5
调查近年社会劳动力市场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社会对中等职业技术人员需求数量规模大,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不容盲目乐观。
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是金字塔的人才结构模型的塔基,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大量中等职业技术人才。
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工业化迅速推进,服务业的比重也不断上升,农业比重持续下降,中国经济开始崛起,并出现向发达国家趋同现象。
2001至2020年,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特别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最终完成新型工业化,使工业部门的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服务业也将加速发展,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持续上升。农业劳动力大量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迅速下降。21世纪的头20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起飞中后期,对受过职业教育、具有良好的技能和技术与管理素质的人才将会有巨大的需求。这就需要数以亿计的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从而对中级的人力资源开发产生巨大的需求。在这一阶段,经济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是我国实现经济崛起或者经济追赶的重要时期,此后,中国经济发展就将进入成熟期。
部份经济发达地区调查已表明,有就业愿望的中职毕业学生就业率基本上都是100%。原因主要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就业机会的绝对数量在增加。但企业“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在逐渐“退烧”,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才有时比大学教育出来的人才更能胜任某些岗位。许多动手能力强的初中毕业生其实有充分的理由选择中职,走上高级技能型人才发展之路,而不是读普通高中,挤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的独木桥。
中职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形势仍不容盲目乐观。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出我国人口变化趋势,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学龄人口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预计到204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8亿的高峰,根据学龄人口数量的统计,每年新生劳动力有七、八千万人,这些新生劳动力将有相当大的部分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转移到城市,经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后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工作。我国人口大国的特殊国情,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使得中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中等职业教育是典型的就业教育,中职毕业生必须以本地区、行业的劳动力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培养自身成为生产、管理、技术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专门人才,适应日益激烈的劳动力就业竞争市场的需求。
总之,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劳动力需求的水平,在动态意义上主要决定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会直接制约就业岗位的增加,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这就是著名的“奥肯定律”。根据这个规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金字塔的模型,越是基层的人才需求量越大,以培养中初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中等职业教育无疑成为就业市场最大的供应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中职人才,创造了许多地区中职生95%以上的高就业率奇迹。虽然,我国目前中初等教育就业人才需求数量大,但是近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数量也在不断攀升,且所针对中职学生提供的岗位工作条件较差,工资收入较低,中职生毕业后往往频繁更换岗位、就业并不稳定。
第二,劳动用工单位更看重中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品德
按照旧式工厂中工人等级晋升的惯例,一个初级工成为中级工需要五到六年的时间,中级工成为高级工要七到八年的时间,这样的人才成长速度明显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速度的要求。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求学三年之后,就能够通过劳动部门的考核达到中级技工的水平,中职毕业生通过一部分学校开设的两年制高级技工班的学习就可以考取高级技工等级证书,再加上高等职业学校的深造,一个高技能人才约五年左右就可以快速打造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优势突显,但劳动用工单位更看重中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品德 。
曾有地区的中职教育主管部门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了解劳动用工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在校学习成绩、思想品德修养、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社会活动能力、职业技能等13项指标的重视程度,按非常重视、比较重视、不太重视、不重视等四个层次进行选择。结果表明,在“非常重视”的选项中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占78% ;“诚信品格”,占69.2% ;“实践和创新能力”,占65. 6%;“专业技能”,占49.2%。显然,用工单位更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品德。
第三,信息社会要求中职劳动者具有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
篇6
[关键词] 社会需求;高职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改革
Abstract: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has gained great development with the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accounting specialty in higher technical institute must reform its teaching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and must reset its personnel training level with an effort to train enterprise-oriented, professionally qualified accountants with primary level certificate and equivale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Moreov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urriculum with learnfield courses as its core, an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and student’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must be realized.
Key words: accounting profession; accounting specialty in higher technical institute; learnfield course; teaching reform
一、会计职业需求状况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会计工作的分工也就越细,这已成共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会计已经开始和其他的专业慢慢融合从而产生了很多新职业岗位,这也为会计人员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从现代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看,可以将会计行业的职业分为四类。
1.“做会计的人”
“做会计的人”是在一个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报告及财务管理工作的人。这是狭义上的会计人员,是人们通常理解的会计职业,也是最主要的会计职业。在该方向上就业的门槛较低,只需要考取“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从业资格证”即可。在这个方向上从业的队伍十分庞大,据统计,目前全国大约有1 200万人,其中总会计师或“CFO”级别的,全国大约有3万人左右[1]。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企业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发展,这方面会计人才的需求仍然会增加,尤其是总会计师或“CFO”级别的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像总会计师或CFO这样相对高级的会计人才也往往是从初级会计岗位上成长起来的。他们并非一毕业走出校门就能胜任总会计师或CFO这样相对高级会计岗位的工作,而是经过在实践中的锤炼和不断地学习提高,逐渐让自己的能力得以提高的。
2.“查会计的人”
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对会计工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查。“查会计的人”具体包括注册会计师、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资产清算评估人员。他们主要从事鉴证服务、税务、资产评估、管理咨询、税务咨询、融资咨询等业务工作。在这个方向上就业的门槛较高。要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是目前各类注册执业资格考试中考试周期最长、难度最大的;要成为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比企业会计人员更强的会计业务能力。截止2007底,全国大约有14万人通过了注册会计师全科考试,已注册的执业注册会计师大约有8万人,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大约有30万人左右[1]。目前这方面的人才需求比较旺盛。
从对会计的社会需求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3.“管会计的人”
从事这类会计职业的人主要是指与会计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和其他组织机构的人员。主要与会计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包括各级政府的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国家监察和管理部门(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海关)等。此外,还有其他准国家机构,如中注协、审计学会、总会计师协会、成本协会等也从各自的角度对会计工作进行相应的管理。在这些部门从事会计管理工作的人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可以按企业职称级别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分为初、中、高三级职称,也可以按公务员职务级别系列聘任,如科级、处级、厅局级、部级等等。在这个方向上从业一般对从业者的会计专业知识要求不多,但正常情况下要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经过层层选拔才有可能进入。这个方向上的人才需求量比前两类要小得多,因此,就业竞争非常激烈。
4.“研究会计的人”
这类人员一般指在各类研究部门的专职研究人员和各类中等、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和会计专家。他们主要从事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目前,这类从业人员的人数远多于第三类“管会计的人”,但少于第一、第二类的从业人数。随着近些年高校会计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这方面的会计人才需求也有所增长。在这个方向上工作需要较强的专业研究能力和较高的学历。
二、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
会计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并发展的一项管理活动。企业会计本质上是对企业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通过所提供的会计资料作出预测,参与决策和实行监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再加上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会计职业也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专业知识集成化,主要表现为企业对从事单一岗位和简单的基本核算事项的会计工作人员的需求减少,而实践能力强、能够承担多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会计人员供不应求;二是会计职业的社会化,会计事务所或会计咨询服务公司等中介机构,不仅依法开展鉴证和审计业务,也替大量的小企业记账和纳税业务,这既可以节约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成本,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三是职业学习终身化,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活动的不断创新,使得会计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会计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会计行业和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满足经济管理的要求。为此,财政部专门制定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要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适应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包括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财务分析能力。
(1)会计核算能力是指熟练准确地对常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能力。这是会计人员的基本功。
(2)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现在会计人员常常要根据工作的需要制作和打印各种图表和财务报告,进行各种信息资料的查询,完成财务信息的统计和披露工作。因此,熟练操作计算机和使用会计软件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一能力可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还可以为会计人员提升业务水平及拓展个人前途提供时间和空间。
(3)经济业务判断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是指会计人员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会计惯例等标准,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环境及企业自身特点,运用专业知识对复杂的或不确定的经济事项进行辨识,作出处理决定的能力。
(4)财务分析能力。财务分析是对财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剖析。财务分析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理论评价单位的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活动,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恰当的解决办法,并预测未来,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的能力。
在这四项能力中,前两项是基础性能力,后两项是更高级的能力。前者可以通过学校的反复训练培养,后者则需要在实践中反复锤炼才能获得,但学校教育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法。
2.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能力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前文所述,当今社会与会计专业相关的知识在不断更新。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指能够在实践中,以提高工作质量为目的,根据工作的需要持续自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是个人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的保证。
信息处理能力既包括对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加工、整理的能力,也包括进行会计文案写作应具备的选题和内容整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够按照企业的财务战略、依法处理突发或非常规会计事件的能力。
3. 社会适应能力
这一能力包括沟通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前者是指个体与个体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种共同的目的,能够有效交换观念、思想、知识等信息,在行动上积极有效地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任务或行为的能力。后者指组织实施、计划安排、贯彻落实、监督控制和协调配置活动的能力。会计工作处理的是单位与单位、人与人或单位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这就决定了会计或会计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既需要其他部门或人的配合,也需要会计人员去主动协调或配合其他部门或人员。尤其是,对企业外部单位而言,会计必然要与外部的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劳保等职能部门打交道,既要维护单位所有者的利益,又要遵守行业自律原则和接受政府的监管。因此,会计的沟通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对做好会计工作至关重要。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
1.会计职业类型定位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会计教育必须适应会计职业要求。从会计的职业需求状况看,前文所述的第三类会计人才需求量小且竞争激烈,不可能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第二和第四类会计人才门槛高、培养周期长,现阶段也不可能作为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只能定位于培养第一类,即“做会计的人”。
2.就业去向定位
目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各高职院校都从就业去向上将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中小企业的会计人才,而将大企业排除在外,笔者以为这是一个误区。因为一方面大企业规模大,对会计人员的接纳能力强。例如,东风汽车公司作为一家国有特大型企业,仅十堰基地的会计人员就超过0.3万人。这样多的会计人员,相当于上百家甚至更多的小企业会计人员的数量。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也完全能够胜任大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大型企业的业务复杂,但分工细致,虽然大型企业对高级会计人才需求强烈,但其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仍然需要大量初级岗位的会计人员。在大企业里,同一性质的岗位工作往往需要多人担当才能完成。例如,大企业仅出纳岗位就需要专门从事现金管理和银行存款管理的多个出纳。而且,在一家大企业里,像总会计师或CFO这样相对高级别财会岗位总是远远少于相对低级的从事会计基础核算工作的人员,并且像总会计师或CFO这样相对高级的会计人才也往往是从初级会计岗位上成长起来的。甚至,大企业初级会计岗位的工作远比中小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要简单,只是由于大企业业务量大而使得其工作量很大而已。因此,高职会计毕业生完全可以到大企业就业。
笔者主张将高职会计培养目标定位于大中小各类企业的会计人才的另一个原因是,新的会计准则必将统一规范和约束所有企业的会计核算[2]。而新准则主要是根据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较为全面的经济业务和规范的会计管理工作制定的。新准则要求会计核算更加规范,同时也使会计核算的难度加大。因此会计专业学习的内容必须根据新准则的内容进行组织,不能避难就简。而近年对高职实践教学的重视,使得一些老师以为在培养目标定位于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的前提下,就是要对学生就简单的会计业务和简单的会计技能进行重复性训练。实际上一些学校加大会计实践教学的力度,也就是针对相同的简单的会计技能使用不同的经济业务进行重复性操作,这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3.培养人才业务水平层次定位
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层次、类型和就业对象,决定了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学生的业务水平层次是初级会计人员。初级会计人员包括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两类。目前中职会计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于培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会计员。而“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职业的入门证书,因此,高职会计的具体培养目标应该是取得“三证”,即学生毕业时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助理会计师资格证”。高职会计毕业生应能很快适应基层会计工作,过渡期或适应期较短,并有较高的会计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大中小型各类企业,适应现代会计职业要求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直接胜任相应的会计基础核算岗位工作,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二)课程体系改革
为适应会计职业要求,达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
根据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职业能力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专业技能、基础素质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课程组成。
1.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是培养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必备的专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如前文所述,会计专业能力包括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财务分析能力。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这些职业能力是与会计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的,根据行动导向学习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等国际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理念[3],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应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开发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
根据相关法规对会计岗位设置的基本规定,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全体会计专业教师,通过深入几十家企业反复调研和探讨,最终联合企业实践专家开发出了会计核算基础、出纳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企业会计核算实务、财务软件应用、成本核算实务、公司理财、财务报表分析、内部会计控制设计、企业查账实务等十门学习领域课程。这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有益探索。
2.基础素质课程
这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就业后的自主学习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打基础的课程。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应开设经济数学、英语、形势与政策、道德建设、职业规划、法律基础、金融与经济学知识等知识性较强的基础课程。
3.能力拓展课程
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开设的课程。根据会计职业对会计人员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笔者以为高职会计专业的能力拓展课可以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口才训练、商务礼仪、财经应用文写作、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课程的开设并非一定要面面俱到,学生也不必每门必学,这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选修。
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打破了过去由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等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基于工作过程,即将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而目前法定的会计职业或职称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资格证”等)的考试仍然是以理论、书面考试为主,属于学科体系,重在背诵记忆,与学习领域课程的建设目标有矛盾。应当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笔者以为可以采取先分散再集中的方式来解决。先分散就是教师可以在进行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时,将证书考试的知识点,尽可能地分散到各个学习情境中,“制造”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正确答案,达成知识的迁移目的。再集中就是根据国家安排的考试时间,在考证前集中一段时间开设选修的考证辅导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选修。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不打乱整个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又能提高学生考证的通过率。
(三)教学方法改革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后,会计专业的教学必须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地方企业会计职业岗位为就业导向,以企业会计工作任务驱动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重视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依托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行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开展体验性学习,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此,教学方法需要进行以下改革:
1.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融“教、学、做”为一体
要采用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以会计工作任务引领教学过程的任务驱动法。具体可分为以下教学步骤:一是工作任务描述导入;二是围绕任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或讨论并动手操作;三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寻找知识;四是学生自主总结或辩论;五是教师课堂总结,布置课后学习任务。
进行学习领域课程改革后,老师普遍感到课堂教学时间不充裕。为此,还要配合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贯彻实施,提高课程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探索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
2.开展体验式学习,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行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
课堂教学用工作任务来引领会计理论,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基于会计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以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以“产学研”相结合为有效途径,实行分项目实训、综合实训、虚拟环境下的分岗位仿真实训,以及与会计专业课“教、学、做”合一的课堂和毕业实习有机结合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
此外,现场教学法也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得到运用。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将课堂搬进企业,并拍摄企业会计工作的现场教学片。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锻炼、学习与实践,不仅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财务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与职责,也能启发学生对专业理论的认知兴趣,并亲身感受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3.小规模班级上课,保证教学效果。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下的教学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开展体验式学习,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大规模的班级上课是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为此,必须实行班级规模不超过40人的单班小教室上课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才能使每一门学习领域专业课程的设计目标得以实现。
(四)成绩评定改革
随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也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以实践能力的评价为核心的成绩评价体系,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1.评价形式多样化
为了让成绩评价能够适应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的需要,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多样化的学生成绩评价形式。一是评价学生成绩应注重过程,并且贯穿于实际学习的整个过程;二是根据每门课程的具体特点尽量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多考虑学生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三是评定成绩的时间应灵活多变,不以学期、学年为限制,以实际课程中所含职业技能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定; 四是可以进行企业虚拟薪金考核方式,即建立“工学结合”的企业虚拟薪金制度,引入到会计专业实践或学习领域课程中,建立较好的激励机制,并以学生获得的薪金情况评定课程的成绩;五是可以实行证书置换课程,凡是通过国家有关证书考试的,相关课程成绩可直接评定为合格。
2.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学生成绩的主体应包括授课教师、实践指导老师、学生在实训小组的同事和在仿真实践过程中有业务往来的同学。这样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职业技能。
在这众多的考核主体中还是以每门课程的专任教师为主,其他评价主体为辅,全面考查学生“称职”情况,以评定学生职业技能的高低。
此外,还应该参考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求每个情境的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必须完成一个类似述职报告的作业,对完成的这段实训工作进行总结,这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自我总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德武.MPAcc已成为一种潮流[EB/OL].[2008-10-15]. examda.com/MPAcc/Instructs/060322/111704242.html.
篇7
关键词:就业 高职艺术设 就业对策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在近年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开工不足、就业岗位缩减、毕业生人数又攀新高、就业市场风雨飘摇等一系列因素叠加,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不争之事实,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一本“难念的经”。
1 高职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原因
1.1 就业机构不健全,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
由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属起步阶段,众多职业院校的就业队伍基本上只有三五个人组成,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他们不懂专业特点、不懂企业特点、不懂学生特点,就业指导内容也缺乏战略性和实际性。就业指导课一般是由就业指导中心人员讲授,他们基本上只懂就业政策和发发就业信息,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的指导,不能起到真正的就业指导意义和个性化咨询。
1.2 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失调,热门专业过热
在我国,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学历教育、对热门专业都存在一种迷信和崇拜的心理, ,人人都想成为高端人才,学校承受的压力自然就随之加大,考生和家长的需求迫使许多职业技术类的学校向综合类发展,培养结构自然也就发生了非理性的变化。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加上热门专业过热导致生源良莠不齐、素质高低不等加剧了高职艺术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1.3 艺术学生就业心理落差大、难平衡
艺术类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个性较强、自我定位较高,对专业的学习更加执着,加上艺术专业因属“高投入”专业,所以艺术类学生与家长都渴望高回报,择业期望值也就相对的高。但事实上他们对未来的职业要求过高缺乏务实的心理准备,从而使大学艺术理想与现实脱节的自负心理表现在择业中,由此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毕业就失业”半空悬的尴尬局面。
1.4 社会企业用人理念与高职培养制度错位
许多企业观念陈旧,没有形成独到的企业文化,喜欢随波逐流,90%以上的招聘单位都要求应聘者有工作经验。招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成为潮流,进高学历的人才成风,这对应届毕业生来说,很难进入人才市场。因此有些高职学生片面理解工作经验,导致利用本来应该用于学习的宝贵时间去社会企业中从事实习、勤工俭学等社会工作,偏激地追求实践经验,结果主次颠倒、本末倒置,造成学生“学没学会、练没练好”。这些不良倾向给高职毕业生的正常就业带来了障碍,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像两股道上跑的车,产生了结构性错位。
2 提升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需要毕业生、学校和相关社会主体高度重视,转变观念,用创造性的思路迎接挑战。
2.1 引威客任务进课堂,加大实战实训、提高“工作经验”
要想使大学毕业学生更易就业,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如何让应届毕业生有“工作经验”。为了不让每届毕业生因缺乏工作经验而被挡在职场大门之外,不让同样的悲剧年复一年地上演,我们应改变课程课堂教学,加大实战实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重视实战设计,把传统的课堂作业向真实实战设计项目转变,我们将“威客任务”植根于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建立网络化专业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威客中国、威客猪八戒、威客任务等网络创意平台,实质上也就是校企合作的另一种形式,目的是使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接触企业,增强设计工作经验,借鉴自主创业经验。
2.2 完善就业机构与队伍,将就业指导融入专业课堂教学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必须以专业的知识与技术,透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指导工作任务重心放在一线专业教师身上,《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再是单一的几次专题讲座,而是应由专业课教师将就业意识、就业定位等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去引导、启发。因为专业教师更熟悉和了解自己的学生心理、性格、爱好和专业技能专长,更了解企业与行业机构要求,在课堂上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讲就业岗位要求、谈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工作潜移默化在平时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项目任务评讲中,结合学生的性格、特长并针对性地给学生择业方向的参考建议,合理科学的引导。这样将就业指导融入专业课程、技能课程的方式方便了学生,才能接受学生个性化咨询等,同时也可以打破教学工作和就业工作处于各自为战的“两张皮”现象。
2.3 深化、细化校企合作,课堂对接岗位,提升职业能力
突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只是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的合作,将课堂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课堂实训与职业岗位对接、课堂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对接、传统考核与职业认证对接等方式进一步深化、细化校企合作模式。我们突破传统的“就业与实习式合作”的校企合作方式,建立了主干课程与多企业岗位对接并保持长期联络的体系,相关课堂教学作业和学生课余设计均由企业实时提供实战项目,企业并参与到教学评价、学生评价中。
2.4 客观看待社会环境,理性进行职业选择
引导学生学会全面了解社会,主动参加社会实践,丰富工作经验,客观地分析、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刚刚毕业的高职生更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不可能所有的高职艺术毕业生都挤上设计创作的独木桥,未雨绸缪早定位,更新就业观念;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不做设计师就做设计制作人员或低端工作,要开始理性面对就业。
2.5按需设置专业和招生规模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除了要坚持科学定位、明确高职院校办学方向以外,还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
3 结束语
就业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生命线,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大课堂的第一步,一切要重新开始,第一个工作也许不是理想的,但它开始了你迈向理想的第一步,实现零的突破至关重要,也是人生成功的一半。总理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安全,知识就是幸福。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也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在职业学校学习,不仅要懂知识,还要掌握技能,更要学会生存。”不求人人冒尖,但求个个上进;不求人人成才,但愿个个就业。
参考文献:
[1] 熊爱莎.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理性思考[J].《内江科技》2005年06期.
篇8
[关键词]环艺专业 综合能力 培养
[作者简介]张建中(1961- ),男,辽宁沈阳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雕塑艺术。(广东 深圳 51805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74-02
我国正处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随着房地产业的兴旺发达,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呈蓬勃燎原之势。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科学合理地设计人居环境,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工作。身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具有毗邻香港及沿海城市等区位优势,在城市规划及环境治理等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十分重视对城市环境的建设与美化,如新楼盘小区的生态规划设计、企业厂区的人文建设、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等,都非常注重环境的生态文明与文化建设,而这些建设离不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的参与。这一方面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有量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有质的要求。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了国内各类大专院校如潮涌般地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是否能真正符合市场要求,是否能真正承担起新城市建设所赋予的重任,是各高校课程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几年前,德国设计教育家马提亚斯曾经严肃地批评中国设计教育,认为中国社会设计人才奇缺。但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却以百万计算,这凸显了教育的严重问题,即绝大多数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严重缺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速度的需求,这不是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问题。学校教育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如何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为了能让学生毕业后迅速胜任岗位,本文根据环艺专业教学改革的尝试结果,从设计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综合素质培养四个方面阐释教学改革的观点。
一、创新能力是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之首
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创造,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因此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而言,培养创新能力是专业核心能力之核心。我国社会设计人才奇缺现象的本质主要反映在设计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上。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是注重技能性的教育,与国际上横向比较,我国学生最突出的薄弱点是创意与创新设计能力方面。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意识、动机、目标冲动和意志品质等,主观能动性决定对创新的主观投入强度,实践能力包括对知识、技术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以及具体的方法与方法运用等实践本领,具有客观实在的意义。二者的结合决定创新的成效和价值水平。缺乏创新精神就不存在引发、持续性的创新行为,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就不能胜任相应的创新活动,难以得到创新的最终成效,创新的本质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注重两个重要的方面:其一, 创新意识与创造精神的培养。要打破以往的教师传授方式的惯例,反对墨守成规、反对抄袭,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大胆创新,注重学生开拓精神的培养。其二,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解放思想,放开手脚,提升问题意识,通过一些案例的解析与实践考察,发现问题,设定自己的命题,并根据自己的构思进行大胆创作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能够实施的实践方法引领学生开展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设计课中学生设计出了许多独具匠心的作品。课程作业参加第十届亚太地区室内设计大赛获二等奖一名,优秀奖两名;参加全国第四届室内设计大赛,获银奖一名,优秀奖三名;参加全国青年学生室内设计大奖赛,获优秀作品奖五名。这对于高职层次的学生而言,课堂作业可以获得这样的殊荣,应该是对环艺设计专业在创新教学改革探索的一种肯定。因为这些赛事评价的重点是在创意与创新表现两个重要的方面。学生具有这两方面的能力,就具备了专业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所有的课程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自然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会增强,更容易满足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
二、实践操作能力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发挥的技术支撑
优秀的想法需要优秀的技术支撑才有可能变成现实。这不仅需要理解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还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实践训练达到真正习得专业技术。如何达到创意与实践能力合一,要在三个重要方面进行改革设计:第一,核心技术内容的确立与严密翔实学习计划的制订;第二,教学环境的准备与技术学习实践规划的实施;第三,建立与企业的关联,增强学生现场经验,弥补学校无法达到唤起学生真情实感的弊端。从思想水平、到实践能力、到社会体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们可以在实训室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实现从创意设计构想到设计实施技术问题的解决,再到企业现实理解,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与社会实际需求的链接。
在目前学校教育体系中,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比较难以解决的是第二个方面,如何以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来支撑创新设计的实现,真正达到具有专业实战能力,改革课程设置尤为重要。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以点概面,容易顾此失彼;全面学习,容易浅尝辄止,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经过反复的课程实践研究,每年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得出以下几点经验:一是实践教学应尽可能覆盖学科的核心知识点,对应该阶段学生的应会能力以及各知识点的相互关联与应用。二是课程要分层次,循序渐进并根据学生特点呈现一定的差异化内容。同门实践课程中的几个项目之间,不同实践课程中的项目之间,尤其是关联性较密切的课程,如如何将二维设计图纸转换成三维造型产品的问题,必须在实践方法、实践内容、难易程度等方面由低到高、循序渐进,既考虑差异性,又不忽视前后的联系性。唯有如此,才符合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在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中能力得到渐进式的提高。三是小组团队合作完成项目与整班合作完成的项目相结合。小组独立项目相对灵活,可以针对相关知识点,侧重强化训练,便于学生较短课时内掌握,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并使学生独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整个班级大团队合作完成项目更能训练学生整体宏观思考与把握的综合应用能力,可以通过大型设计实践,体验较大空间范围和复杂场地情况下的空间设计,真正提高社会实战能力的同时,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与实践经验,提高应对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
除了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外,真实工作状况的了解与体验对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比起企业生产一线,学校实训室体系建设滞后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了第三方面企业实践。适当利用企业资源,由公司提供实习基地和教学设备,学生由专业教师带队到公司进行一定的专业实践。公司根据学生专业程度,提出实习要求,并参与制订计划,实习结束后,将学生企业实践信息反馈给学校,用以修订和完善新一年度的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可采取互聘制度,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给学生授课,反过来,学校教师要去企业实践,实现一定程度的校企链接。但做到此点,国家应予以企业相应的政策支持。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使学生在仿真的实训教学环境及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增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技术能力,为创新设计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三、岗位适应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环
为培养学生毕业后能以良好的职业素质走向工作岗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把职业素质贯穿在各个环节中。在环艺实训课时,首先,按照仿真的职业场所来设计教学场所,使各个实践环节都能符合生产工艺的流程,让学生不仅懂得设计,还懂得设计施工的所有环节,不仅要掌握施工技术,还要了解正确的施工流程等;其次,实施企业考核制度,要求学生把自己转换成企业员工,按时考勤统一着装上岗;最后,在教学管理上实施与岗位管理对接方式,实训前做上岗前的安全知识教育,讲究“文明生产、安全第一”“工艺严谨、动作规范”,进行“防火、防盗、防灾、防毒”八防教育,并配备八防的设备。对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等,培养学生现代企业“员工”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保证学生能以良好的职业素质走上岗位。
四、综合素质是综合能力的素质基础
艺术的综合素质体现在对本专业以外的各类艺术及其艺术文化的理解上,综合性的艺术理解是滋养各个设计专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要以拓展艺术横向学习内容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筑起专业能力长久发展的基石,适应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注重艺术理论教学,注重对历史上各艺术学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人类艺术的规律,理解艺术的人文内涵,理解艺术文化。重视学生及时了解专业新动向,如每当有新楼盘开盘及成功的园林环境艺术设计案例时,要带领学生去现场参观考察,请设计师讲解当代前沿设计时尚和动向,分析新设计的创意观念及其文化表现内涵等。注重以艺术理论与相关艺术实践及市场设计动态考察分析等综合基础的积累来培养综合能力,使学生不仅具有实践操作能力,而且具有一定的审美与文化素养。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学生的课程作业及毕业设计展,促进交流与互动,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积淀发展专业综合能力的基础素质,寻求厚积薄发。
总之,在高职环艺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本教学研究侧重于设计创新能力、设计实施的实践操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四大方面。通过四大方面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实现由知识转换为能力,设计艺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培养技能、艺能、综合素质与社会能力并行发展的新时代应用型技术人才。这是实现我国高职教育与企业链接、逐步使人才适应产业升级的改革方向,也是教育实现为国家产业持续、稳健、有序、高质量发展而培养人才的教学改革探索。
同志在1998年6月1日接见“两院”院士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成长靠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地为信息时代所替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高等教育学要向新时代人才需求方向不断努力,高效地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为我国社会现实需求与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力.论高职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3(1).
[2]毕忠梅.关于加快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
篇9
关键词:药学信息 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2
当今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事业也是与时俱进,在新世纪的发展潮流中举足轻重。而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高层次要求,也在经济、科技发展的同时,实现普及化,大众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普及,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归其原因,大学生实践能力普遍薄弱成为重要因素。据相关用人单位反映,他们不是不需要招人,而是毕业生“技能与经验”不足,无法达到“上岗即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的教学革新急需改进。
为了解决因高校扩招而带来的生源素质下降、教学资源短缺等造成的高校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矛盾,我校计算机与信息中心、药学系及附属医院药剂科将以校园网络为媒介,建设药学就业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实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强化药学学子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按社会需求量身打造新时期药学人才,构建一个科学的药学实践教学体系。
1 建设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以辅助教学的必要性
药学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突显职业性、技能性和实用性,而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技能培养,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向药品生产、检验、经营和药学服务。然而,药学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否真正有能力服务生产一线,能否真正解决生产实际中产生的技术问题,则取决于技能培养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使人才的培养达到不到社会的要求。
1.1 教学资源与招生不能同步增长
自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处速发展的阶段,全国的高等院校规模迅速扩大,招生数量呈几何级的增长,扩招所致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导致教学质量的不断下滑,教学资源与招生不能同步增长,成为制约高等院校发展的瓶颈。而近年来,各院校都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削减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总学时似乎是必然,例如右江民族医学院在2011年全面修订和实施了学校本专科各专业教学计划,课时减量接近总学时的1/5,将四年制本科药学本科专业减少至200学分、三年制总学分减至150学分,减少了必修课程,增加了选修课;选修课学分约占总学分的25%。
1.2 教学设施不完善
事实证明,国内高等学校坚持“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子们实践能力的提高。现在就业单位注重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能人,因此必须衡量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教学是传授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实践环节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但是目前许多高校都无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分析其中缘由有如下几点:其一是一些高校不注重营造实践创新的环境,一味强调书本理论,忽略了实践环境的营造。其二是由于历史因素各高校内部学科的细化,使得实验室处于独立和各自分散的状况,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实验室中设备更新周期比较长,陈旧老化的器械无法满足学生掌握新技术的需求。其三是部分高校不重视建设校外的实践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较少,无法满足学生实践学习要求。使得学生是凭关系或自己能力去找实践学习机会,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就存在随意性、临时性及分散性等特点,甚至由于缺乏督查力度,部分学生实际参加实践活动学时数远低于要求的学时数,直接导致实践教学效果较差不利于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对理论教学的全面把握和实施,更谈不上再创造和
深化。
1.3 传统化的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几乎所有的专业课程都是由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国内外文献相继报道革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唯有少许的教法得到共识认可,案例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特别是采取项目课题研究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已经取得显著效果。然而在我国的医学高等院校运用并不广泛,也未能普及。如我校目前虽然有很多教室都有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但主要是运用单机版的PPT课件帮助教学比较多,而在声、色、视、听等方面运用很不充分,很不普遍,自主建设的很少。虽然设有网络课程,但实际运作很少。实际教学中还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教学中的以灌输为主的思想已根深蒂固,学生在入学以后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而失去独立思考思维。因而在试行案例讨论课堂上缺乏学生主动显得十分冷场无法开展。二是逐年扩大招生规模,师生人数比例也在增加,而教育经费投入却未见实质性增长,导致大学的各种硬件配套设施较差,使得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单一化。
1.4 缺乏实践性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能够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工作能力和良好作风、全面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求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但是由我校药学专业是在西医院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多的教学及教学设施都是依托医学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来办学,所以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建设得很不完善,学生缺乏实训场所,达不到教学要求。
2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与飞速
发展
2.1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飞速发展
曾有美国教育部的《用技术支持教育》的报告中指出:“教育技术作用的发挥,可以促进教育的改革,可以突破诸如学时、课程、专业以及年级的限制”。可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飞速发展,将使得传统的药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产生革命性的改变;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药学专业教学当中,为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技能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途径,优化了教学的组织方式,还为教学提供新的空间;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资源、网络课程、以及教育技术和药学课程的整合,既可以满足药学理论教学和学习需求,也为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了支撑,为新型的教学方式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条件。
2.2 依托互联网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构建虚拟实验室
通过购置虚拟仿真教学课件,自制多媒体实验教学软件把工厂工业中的实际作业流程展现在课堂上,配合讲解和特技,给予学生客观生动的课题教学,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实验操作要点及规范性操作,利用虚拟实验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实践,避免由于设备昂贵或具有高危性无法开展的实验得以顺利实施。另外,应用虚拟实验室仿真系统可以方便教师和学生之间课外的沟通与交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药学专业建设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非常必要
(1)过滤信息,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现在已经是信息化时代,许多的药学信息都是在互联网上更新,想尽快获取重要信息都是通过互联网。然而,互联网就像一个大杂烩,更犹如一个信息海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网上的信息太多、太杂、太乱,真伪共存,学习者无法判别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哪些是重要的,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在网上寻找和判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建设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将经过滤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这平台学到他们需要的知识,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
(2)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实现减时增效。由于学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压缩了必修课时,减少了必修课程,必然需要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然而我们学生的素质随着学校扩招有大幅下降的趋势,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肯定会有降无增,这是一对无法回避的矛盾,而且只会愈演愈激烈。依托校园网建设药学信息应用与平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与学成为师生必须的自觉行为,在教与学的过程师生信息素养得到普遍提高。可以起到帮助学生自我学习,达到减时增效的良好结果,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4 建设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对提高药学专业教学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
(1)对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能够获得教学大师的面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中医药人才获取终身学习的机会也少之又少。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载体如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可以承载并且不断沉淀教学大师的实况录像和优秀课程教材等资源,从而实现学生突破时空限制的获取与分享。
(2)毕业实习是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关键阶段,是由学校迈向社会的过渡时期。但是在进入实习岗位前学生到生产企业、医院药房等见习的机会少之又少,更不用说亲手锻炼。如果能在这平台锻炼,那么学生在实习岗位就很容易上手,而且出现了失误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随时改正,不会造成损失,这样很容易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学生练习的机会增多,学到的东西也会
更多。
3 建设药学信息应用服务平台的内涵
3.1 精选药学信息资源网站,为药学学习者和工作者推荐方便快捷的有价值的药学
信息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提供准确有效的搜索到蕴涵着丰富的与药学教育有关的信息资源。许多医药学专业网站和数据库随之应运而生,如丁香园、小木虫、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美国化学会的化学文摘等药学网站,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药学教育工作者查询及使用Internet网上药学教育资源的需求。只要拥有一台能与互联网相连的个人电脑,通过有效的检索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新的药学信息资料或指导。因为,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对现代药学教学的改革及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2 建立药学教育辅助平台
利用教师自制的PPT课件、动画资源、教学视频及购买的名师所制的课件、视频教程制成药学知识库,并通过互联网络资源不断扩充和更新知识库,比如增加一些电子版的专业书籍和经典教材、期刊之外,还可以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最新版本、中草药图谱等药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的电子版放到这个平台,让同学们在学习及科研工作时能及时的查阅到。药学教育辅助平台的构建不仅是拓宽学生药学知识面,而且能够进行远程教学;更是为药学教育提供新的途径和手段。
3.3 考研及药师考试指导
网络时代为我们在网上获取考研和执业药师考试的各种信息提供了方便。通过网络,我们能够很方便地查找到各高校研究生招生情况,包括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科研成果及学位、论文、待遇、就业方向等信息。也很方便的找到执业药师考试的各种模拟试题及历年考试题及试题的分析,通过网络,能满足有志青年进一步深造和晋升的各种要求。但是,考生要在网络上获取这些信息资料有时离不开专业教师的引导。特别是在考前的各种准备工作以及考试的经验。通过我们的信息平台,我们可以做好如下工作:①推荐符合我们的学生的考研和药师考试的网站;②提供及时、最新的考试信息;③指导选择合适考研资料;④提供历年考研真题和当年模拟试题;⑤指导选择合适的辅导班;⑥我校学生考试的心得交流等。
3.4 仿真实验平台
我们在学校已经建设了模拟药房(店)、模拟GMP生产车间等仿真实验室,我们在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属于仿真型建设实践基地,引进先进的管理信息应用技术,把模拟药房(店)、模拟GMP生产车间的工作流程等制作成flas、视频等,学生可在网上练熟这些工作程序。
4 结语
药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学科,现实要求高校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需要一种媒介―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创建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现应用于教学领域,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现同步;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实验技能、科学思维与方法、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也是促进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茜莎,臧林泉,张德志.培养药学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中医药,2010(15):97-99.
[2] 黄智慧.基于高校教育改革中的教学实践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6(3):166-168.
[3] 喻淑兰.深化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3(4):87-89.
[4] 王嗣雷,张佩玉,查慧领.依托网络在药学教育中的应用[J].医药世界,2006(6):92-94.
[5] 王彦勋,任素梅,申静.提高高校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15-116.
[6] 尹宁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大学课程改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1(10):71-75.
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产业化 理论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加强,中国高等教育正由传统单一的精英教育向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大众教育系统转化。在高等教育系统化发展的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以其特有的办学方式、直接而鲜明的社会定位和社会联动性,迅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教育规模,还是社会服务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已成为了大学利用其优质资源为社会提供有效教育服务的重要渠道。其教育地位得到了不容争辩的确立和巩固。然而,伴随着继续教育的迅速发展,多种办学体制和机制的广泛应用,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市场属性的竞争局面已经形成,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直面市场并随市场联动的办学特征,更为教育短缺时代相对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与挑战,在渐趋成熟的市场运行中,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已无法回避,如何理性适应社会需求与社会竞争,科学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和培养定位,成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思考,也是保持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健康发展的关键。
二、社会市场观的基本思想和特点
社会市场观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种重要经营思想和经营原则,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产物。社会市场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当时市场观念已被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所普遍接受。但是,在实践中,过度竞争恶化了市场环境。人们经过不断反思,产生了生态学市场观念,并进而出现了社会市场观念。社会市场观念继承和发展了市场观念和生态市场观念,将生态平衡理论和社会系统发展思想导入了企业经营管理学,认为:企业应该像一个生物有机体一样,使它的行为和周围的环境保持协调平衡的关系,才能得到正常的生存和发展。社会市场观念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个重要观点:
1.社会市场观念仍然强调“市场需求导向”。即坚持满足市场需求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社会市场观念强调有条件地满足市场需求。即满足市场需求的目标和过程不是盲目的,和不受限制的,而必须依据自身的条件出发和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它要求企业在在认识市场的同时也要充分了解自我,了解社会。
3.社会市场观念体现了市场需求与自身条件的有机统一。突出强调了企业自身、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的有机统一,既不能单纯地从市场需求出发,而不考虑自身条件;也不能不顾市场需求,只看内部能力,同时要兼顾三者的长远利益。认为只有坚持三者的动态平衡,达到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实现满足市场需求,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三、社会市场观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论
1.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动性,决定了其“市场需求导向”的办学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的繁荣与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其得益于社会快速进步所产生的职业教育需求。满足社会职业人士对知识补充和更新的需求,直接与社会职业要求相对接,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因此,在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更具有直接而鲜明的社会联动性,高等职业教育也必然是随社会职业发展而发展,随社会职业变化而变化,并在寻找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突出的市场化特征,决定了其“市场需求”的办学导向和办学思路。
2.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有限度地选择教育范围
就具体大学而言,无论其教育规模有多大,与整个社会教育需求相比,其教育范围都是有限的。有限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有限的培养能力,也必然使高等职业教育不可能面向所有的社会需求,因而有选择地确定自己的教育范围和培养目标,是各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教育决策。依托现有资源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是一种惯行的思路,应该讲也是集中表达了教育需求与满足教育需求能力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3.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最终是取决于其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和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需求是催生其发展的驱动力。与所有的社会服务一样,高等职业教育也有质与量的问题,存在提供服务与接受服务的矛盾。随着受教育者选择教育能力的增强,影响受教育者选择教育的因素开始发生变化,即,由简单的获取型向满足型转化,其中教育需求的满足程度成为新的追求焦点。教育需求与教育选择层次的提高,必然引发教育者办学思路的改革。因而,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与水平,即办学质量的高低,是新一轮高等职业教育竞争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4.社会市场观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产业化理论
社会市场观突出的内外平衡理论和社会系统发展理论直接表达了持续、协调发展的思想,它纠正了传统不顾主观条件,急功近利的思维导向,立足长远,坚持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有机统一、坚持各方利益协调发展,倡导以需求为导向,充分依托和挖掘自身有限资源、选择性建设有效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持久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直接反映,其深刻内涵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
四、社会市场观对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启示
1.树立完善的市场观,科学确立发展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完善市场观,就是办学思想、出发点及目标必须立足于社会需求,改变教育短缺时代“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在众多的需求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服务对象,并从而确立自己的教育项目和发展方向。这种服务目标的确定,一是要取决于社会需求,二是要依托一定的内部条件,三是作为教育这种特殊行业,还必须要符合社会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三者缺一不可。科学确立发展目标,对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战略决策问题,是其所有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这种目标的相对明确性、具体性和可实现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科学基础。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差异化办学策略是一种必然选择。
2.理性设计和制定可行性发展计划
设计和制定可行性发展计划,是一个将办学目标具体化的过程,是实现办学目标的具体步骤。高校的办学目标是一个相对稳定、长远的追求,其能否实现,关键是各阶段、各部门要不断清晰自己的工作任务,并赋予实际行动。社会市场观念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把握需求与满足需求能力的平衡,突出了实现目标的条件基础和系统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办学目标,注意把握实现目标的节奏,规模与质量的平衡,发展与资源建设的协调,又要充分估计和依托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在复杂的环境中寻找实现目标的有利因素,在现实条件中挖掘实现目标的可能,从而快速推进现实状态向理想状态的过度——实现办学目标。
3.有效促进有限资源的建设
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其满足社会需求能力,即通常讲的办学实力。因此,资源建设历来是与学校发展相同步的,这也验证了社会市场观念的基本思想。然而,大学自身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其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都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限资源的有效建设成为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一是要求大学必须时刻把握学校的发展目标和社会定位,改变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思维,实施选择性建设和重点丰富;二是要密切关注和敏锐捕捉社会发展和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新要求、新变化,完善资源建设的现代化水平;三是提升内部资源的整合度和使用效率,发挥整体资源的系统优势。
4.放大资源视域,增强社会资源共享和利用的意识和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偏职业性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教育资源建设在相当程度上具有社会现实性和普遍性,虽然这种特征增加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的难度,但客观上也为大学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资源领域,为高等职业教育拓展和利用教育资源成为可能。因此,树立大系统、大资源观念,增强社会资源共享和利用的意识和能力,在互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多角度、相对稳定的有效联合教育,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也应成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途径。
5.以科学的质量体系形成相对优势地位,实施差异化办学和“品牌”战略
教育品牌是学校的名称、标志和为教育对象提供教育服务的各要素的社会知名度、认可度的总合,是内涵与外延的统一。树立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实施差异化办学战略对高等职业教育至关重要,它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市场定位,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社会市场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的选择性、重点发展思路,直接反映了集中优势,发挥特长,促进科学质量体系形成的现实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以相对优势地位,打造教育品牌的重要理论支撑。
6.坚持大学在社会职业教育中的办学导向作用
大学是社会思想和文化的重要创造和传播者。高等职业教育虽然与大学普通教育相比具有鲜明的市场特征,但和大学教育的社会属性是一致的。以长远的观点出发,围绕社会进步和受教育者的根本利益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和利益所在。因此,要坚持用社会市场观念科学指导高等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国柱.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2]马必学,郭沙.论高等职业教育品牌战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3]张兆琴,郑玉林.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