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分数讲解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分数讲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分数讲解

篇1

一等奖(50名)

《别总带着“放大镜”》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初三级 徐

(指导老师 邓洁怡)

《读〈桂花雨〉有感》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 罗 遥

(指导老师 张玉平)

《江湖险阻,寸寸埋骨》广州市天河中学初三级 彭可儿

(指导老师 徐艳伟)

《褪尽铅华方显人间大美》广州市第二中学初二级 陈颍霖

(指导老师 董穗星)

《〈目送〉读后感》广州市第二中学应元学校初二级 李昕璐

(指导老师 唐玲莉)

《糖果中药味的复天》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初二级 陈纪宇(指导老师 郑文富)

《读〈桂花雨〉有感》广州市南沙区东涌中学初二级 陆晓珊

(指导老师 何润泉)

《淡淡桂花香,浓浓故乡情》广州市越秀区矿泉中学初三级 林嘉纯

(指导老师 卢少毅)

《最美遇见你》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象骏中学初三级 韩晓敏

(指导老师 陈月影)

《棋上人生》广州市番禺区石第三中学初二级 郑丞恩

(指导老师 陈润贞)

《谁的青春不迷茫》广州市白云区同和中学初二级 马艺涵

(指导老师 李香元)

《读〈城南旧事〉有感》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南芳学校初二级 陈卓馨

(指导老师 陈建华)

《亭亭笔杆立心间》深圳市天成学校初二级 陈曼馨(指导老师 张荣波)

《陪你点灯》深圳市宝安中学初三级 黄彦F(指导老师 张宏莉)

《要眇宜修,遗珠沧海锁清秋》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中学初三级 王槿睿

(指导老师 赵丽俭)

《晚安,妈妈》佛山市第十四中学初二级 尹思琦(指导老师 邓运忠)

《平凡与骄傲》佛山市禅城区吉利中学初三级 黎秋洁

(指导老师 夏明刚)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佛山市顺德区梁开初级中学初三级 杨依琳

(指导老师 李雁斐)

《沙漠中也能开出美丽的花》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锦屏中学初三级

何文洁(指导老师 谭雨燕)

《那喃喃细语中的温情》佛山市顺德区伦教汇贤中学初一级 梁顺芳

(指导老师 钟玉瑜)

《心灵之桥》广东实验中学顺德学校初三级 古 航(指导老师 张少兰)

《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星》佛山市顺德德胜学校初一级 廖倩

(指导老师 刘金华)

《有情处,便有家》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兴华初级中学初三级 林炳都

(指导老师 游帼雯)

《在阴霾的天空下乐观成长》佛山市三水区乐平中学初二级 何敏莹

(指导老师 潘秩玲)

《不再小屁孩》佛山市高明区沧江中学初二级 温絮童

(指导老师 陈艳辉)

《后悔的冬天》中山市石岐中学初二级 朱乐林

(指导老师 黄艳欢 陆秀芬)

《愿荒谬怪事不再发生》中山市沙溪初级中学初二级 张景岚

(指导老师 张明雪)

《陪你走一段路》江门市新会葵城中学初三级 薛颖茹

(指导老师 李锦聪)

《“亦秀亦豪”张晓风》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初二级 李伯扬

(指导老师 李秀芬)

《帮助我们的是善良》东莞市东城中学初三级 胡星屿

(指导老师 邓本科)

《生活永远值得去学习》东莞市道蛑醒С跞级 叶晓君

(指导老师 李小慧)

《时光时光慢些吧》清远市博爱学校 胡 婕(指导老师 闫建涛)

《读〈边城〉有感》清远市清城区盛兴中英文学校初三级 邓 璇

(指导老师 雷洁伟)

《成就他的,不止有美》惠州市博罗实验中学初三级 易 嫣

(指导老师 张耿敏)

《童真》韶关市曲江区第二中学初二级 罗马洪(指导老师 吴基穆)

《〈转运时光的伞〉读后感》韶关市乐昌新时代学校初二级 何歆怡

(指导老师 赖凤娇)

《与童年对话》肇庆市肇庆中学初三级 吴明颖(指导老师 陈 坚)

《来,和我一起飞吧》肇庆市端州区颂德学校初三级 刘 畅

(指导老师 梁亭婷)

《读〈桂花雨〉有感》肇庆市地质中学初三级 卢倩仪

(指导老师 黎 蕾)

《有你有幸运》肇庆市第八中学初二级 何玉婷(指导老师 余艳萍)

《惊醒蛰居的“世人”》汕头市澄海实验学校初三级 邱少宣

(指导老师 殷艳华)

《心,藏在槐花树下》汕头市蓬鸥中学初二级 赖仪萌

(指导老师 曾燕华)

《走进鱼的世界》汕头市外砂华侨中学初三级 陈泰圳

(指导老师 林丹曼)

《种下斑斓的种子》揭阳市揭东区锡场镇世德初级中学初一级 林 丹

(指导老师 林文珊)

《读〈广东第二课堂〉有感》揭阳市蓝城区桂岭初级中学初三级 何梓曼

(指导老师 何敏华)

《生命的蝶翅》揭阳市揭东区第一初级中学初二级 杨 楠

《人与动物,我们都一样》潮州市湘桥区磷溪镇溪口联侨中学初三级

刘思宜(指导老师 刘丹霞)

《半夏花开的季节,我感动过》汕尾陆丰市金厢中学初三级 蔡远双

(指导老师 张瑞芬)

《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花》汕尾陆丰市碣石镇玉燕中学初一级 杨嘉颖

(指导老师 温水义)

《不要放弃好奇心》云浮罗定市泷州中学初二级 黄 靖(指导老师 叶庆芳)

二等奖(100名)

《一代词宗,万世流传》广州市第七中学初二级 胡雨潇

(指导老师 李晓娜)等

三等奖(200名)

《木棉与离歌》广州市天河区长兴中学初三级 张佳莹

(指导老师 侯志红)等

优秀指导老师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不少小学生对分数除法的实质及运用理解不透,导致数学学习困难,拉大了数学成绩的差距。如何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知识呢?下面,我们就以小学数学分数除法教学工作中常见的分月饼的教学为例,分析设计教学步骤和内容,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教学内容,目标和重点

分数与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较难为学生所理解的一个教学难点,这部分内容承接了之前有关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等知识,进一步要求学生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内涵,并能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如何计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学生在真正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后,能够进一步了解分数的意义。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2)通过实际教学道具操作,使学生理解3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3的与1的的含义。

二、教学设计及具体难点解析

1.从简入难地引入问题

利用课件出示一块饼,提问:把这一个月饼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个人能分到多少?引导学生说出每份是四分之一块,板书出1÷4和,并让学生重点了解除法算式和分数表示的区别。继续提问:这里的是把谁看作了那个整体1?小组讨论,分析,回答问题。让大家观察板书,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明白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则是具体的数量。

2.提出进一步的问题

如果把3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些月饼的四分之一,每一份是多少块?提问,板书出算式:3÷4。拿出圆形纸板,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四张,让学生亲自剪一剪,再拼到一起看一看,看看结果到底是什么?小组合作、交流,提问:几种分法,每个人能分多少?学生回答并用纸板演示过程。第一种分法:按照3个月饼,均分4份,每人一份,把每个圆形纸板各分为4等份,然后每个纸板拿其中的一份,三份拼到一起,再与完整的纸板对比,是完整纸板的。第二种分法:把三张圆形纸板叠放到一起,同时剪成4等份,拿出其中重叠的一份,拼到一起,再与完整的纸板对比,占完整纸板的。对两种方法做出比较,将两种方法下的纸板拼接好,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发现是一样大的,都是整块纸板的,也就是说,每人能分到个饼。

3.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总结两种分法的区别与联系,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要让学生明白,按照两种不同的分法,3个月饼的就是个饼,而1个月饼的也是个饼,即:3的与1的相等。使学生体会到分数的表示具体数量的含义。

4.课堂内容结束时进行总结,巩固练习,课后拓展和延伸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分数和除法问题,带领学生进行多个具体问题的分析计算。课堂内容结束后,为学生布置适量的课后巩固练习,并鼓励大家思考一个数除以分数,如果这个数是分数而不是整数怎样计算。

三、教学心得体会

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认真进行备课及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多地增加直观演示,利用各种教学道具,课件、图片等直观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演示。在进行新知识内容的讲解时,要合理地提出疑问,巧妙地进行引导,结束讲解时,要及时全面地对所有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带领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同时,还应努力培养学生发现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学习不单单是对已有知识的熟练掌握,更是发现新问题并努力解决的过程,所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关键。例如,在上面的实例中,我们不但要为学生讲清楚课本知识的内涵,更要鼓励大家积极地观察身边的实际生活,并进行发散思维,思考学习内容中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曹怿玮.如何活化小学数学学习活动[J].东方青年:教师,2011(12):79-80.

篇3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分数应用题比整数应用题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并学会多角度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教学素材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趣味。”对此,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生活,为学生讲解分数应用题中常会涉及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后续解决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分数应用题中,经常会涉及“折扣”这一术语,其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对此,教师可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如商品打折、话费促销等)进行教学。教师可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八折”“五折”“七五折”“买三送一”等常见的折扣知识。这样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打几折就是现价占原价的几分之几。应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实惠,因此学生对这类问题兴趣倍增。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验数学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教师可结合学生最熟悉的生活例子教学这个知识。

例如,同一种钢笔售价都是10元,a店打八折出售,b店“买三送一”,请问哪家店更实惠?

通过计算对比,可知:

a店:10×4/5=8(元)。

b店:3×10÷4=7.5(元) 或 10×3/4=7.5(元)。

很明显,买数量少于3的钢笔到a店买会实惠一些,而数量大于3时到b店买则更实惠。

通过这个生活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分数应用题与生活的联系。

二、引导正确审题,培养学生审题习惯

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前提和关键是正确审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改掉不审题或审题不深入就盲目解题的坏习惯,向学生明确提出在解答应用题之前至少要读三遍题目,读题时不放过一词一句。教会学生审题时,通过标注关键词句、作图反复比较条件与问题的关系,把分数应用题所叙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把所表述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例如,对于分数应用题:一个排球60元,一个篮球的价格是排球的5/6,一个篮球的价格是多少?笔者讲解前,首先引导学生正确审题,找出题中的单位“1”和“几分之几”的比较量(分率),使学生能够正确列出关系式。“1”是指60元,比较量是“篮球的价格”为“1”的5/6。根据数量关系:一个数×分率=具体数量,可得篮球的价格为60×5/6=50(元)。

为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进行如下变式:一个排球的价格是60元,是一个篮球价格的5/6,问一个篮球要多少钱?教师在审题时可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把数量关系?挠τ锰庵谐槔氤隼础Q?生通过分析最后得到:60=篮球价格×5/6,即将篮球价格分作“6份”,其中的“5份”就等于60元,则“1份”是12元,所以篮球价格=6×12=72(元)。

这样变换问题形式,可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分数应用题涉及的知识面广,题目形式和情境多变,结构复杂。它主要考查学生对分数知识的灵活应用,解这类题的思路必须宽阔。因此,教师在讲解分数应用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它既可以提高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锻炼思维的敏捷性,而且还能使学生找到多方面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触类旁通。

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可先出示问题:光明小学有学生360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光明小学有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然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寻求解题方法。

学生很快得到如下解题方法。

方法一:

360÷(5+4)=40(人)

男:40×5=200(人)

女:40×4=160(人)

方法一是先求出一份,再求男生占的5份和女生占的4份分别有多少人。

方法二:

男:360×5/9=200(人)

女:360×4/9=160(人)

方法二是把各部分数的比转变为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篇4

关键词:自学能力 方法 注意点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学生,老师教什么他听什么,老师要他学会哪题他学哪题,学习成绩也不错。但一遇到没讲过的题目,他就无法下笔,开放性的题目基本不会。还有一些孩子低年级数学成绩“呱呱叫”,一到高年级就“偃旗息鼓”了。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自学能力、学习自主性差、不会独立思考。

一、“自学”也要得法

数学课本中有插图,有文字。插图的形式多种多样,文字的内容各不相同。有概念,有法则,有应用题的分析讲解,有图形和表格的说明……为了使学生能够自学,必须给予具体的指导。

1.先理解,再识记概念

对于数学中的概念,我告诉学生应当把上面的具体材料一步步弄懂,再看看结论是怎样总结概括出来的,上面的具体材料是讲道理根据的,结论是从上面的具体材料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如果没有仔细阅读上面的具体材料,就不会懂得结论的来龙去脉。要花很长时间弄懂具体材料,只有看懂了具体材料,结论自然“水到渠成”。例如我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要求学生按次序先看三幅图,每一幅图要看下边小字讲解说明。第一幅说明几分之一,第二幅讲解几分之几,第三幅接触并理解单位“1”,之后就明白什么叫做分数了。分数看懂了,再去看什么叫分母、分子、分数单位。这样学生很快就弄明白了。

2.弄清计算时的“关键点”

我告诉学生遇到计算时,不能光看竖式,特别要认真看小注。这样有利于理解每一类计算题的规则。例如数学课本中,有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简便算法。教材中讲,要先从被除数和除数中划去相同个数的0,再计算就简便了。但是有余数时,还要把划去的0再添上,竖式旁边就有这样的小注。“注意:余数末尾要添0”,抓住了这个“小注”,一步步思考:为什么从被除数和除数中划去相同个数的0?为什么有余数就要在末尾添0?是不是划去几个0就再余数末尾添上几个0?这样学生自学就抓住了这类简便计算的关键之处,自然计算起来会得心应手。

3.解应用题理清“事理”

讲应用题时,例题的下面有分析讲解,这是编者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而设的。开始时,学生不注意看这部分内容,而是看完了题目之后,就急急忙忙去看列式。这样做,学生虽然能学会一些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但是,他们分析推理的能力却没有得到良好的训练。因此,独立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就不会提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好课堂自学讨论,对教材中的难点部分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学、做好复习课自学归纳等。

二、自学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

自学能力是不断培养的。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中,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体会到自学的成就感,感受到来自教师、同学的荣誉感。哪怕是自学中的一点点进步,老师,请把您的表扬“大方地”送给他。它可以助学生顺利到达彼岸,而且旅途充满快乐。

2.自学要“因人施教”

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表现在自学上就是理解能力有差异、能否找到知识的关键所在、是否会总结等。对于同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学得又快又容易,而有的学生却摸不着头脑。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自学问题和自学要求。教师不要“浮躁”,更不能“急于求成”,力争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获,都能提高自学的能力。

3. 先扶后放,扶放结合

数学教学要按照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来安排。就学生的智能发展来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对学习的指导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关键。一开始,教师可以对自学内容设计一些自学思考题,让学生装按照教师的思路学习,在书本中探寻,明白应该弄清哪些问题。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找问题,弄清学习这个内容所要搞懂的是哪些方面。低年级宜以“扶”为主,高年级宜以“放”为主;难点处宜以“扶”为主,简单的宜以“放”为主。总之,需要教师认真揣摩选择合适的指导自学的方式。

篇5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探究性教学 方法

当前社会,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国家和企业所需要的热门人才。作为培养祖国未来的小学学科教育,更应遵循和按照这一要求,进行为之不懈努力的教学活动。新实施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发展,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思维的学习时机,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现合作互助、探究实践、思维创新等方面学习能力的发展,实现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思想素养的提升和巩固。”由此可见,探究能力作为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和因素之一,在学生体验和感悟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工作中,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认识。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谈谈在新课程下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的方法。

一、注重外部环境的创设,实现学生探究内在情感的激发

教育心理学中十分重视学生内在积极情感的有效激发,认为内在情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可见,外部教学环境的创设,能够对学生内在良好学习情感起到强化和助推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知识活动中,不能采用“轻过程重结果”的教学模式,忽视良好教学氛围、教学情境等外部环境的创设和营造,以免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动性得不到有效激发和增强,达不到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的预期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要求,设置充满调动特性的教学情境氛围,使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学习探究能动性的有效促动。如在教学“分数”知识过程中,由于分数知识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较远,学生会产生畏惧、怕难情绪,导致探究的积极性受到压制。教师可在分析研究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基础上,将生活中“吃蛋糕时,将一块蛋糕分成几等分给孩子吃”、“将一根绳子平均分成几等分”及“将零花钱分给孩子买东西”等隐含分数知识内容的教学情境引入到教学新知的导入环节中,利用准备好的教学器材,让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实现对分数知识内涵的初步感知,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二、重视知识内涵的讲解,实现学生探究问题方法的掌握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诗句向我们深刻阐述了“只有抓住事物的关键和本质,才能实现问题内容的有效解答和掌握”这一内涵道理。著名教育学者汤其眺曾经指出:“教师进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仅仅作为能力的传授者,更应该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自己去探寻和掌握解题方法,实现学生学生探究效能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认真研析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基础上,应重视学生解题方法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中,能够对问题知识中所隐含的知识点、重难点,以及教学知识体系等内容,有明确、准确的掌握和了解,使学生在教师问题内涵的讲解过程中,实现解题方法和要领的准确掌握。

如:“甲乙两地相距150千米,已知人的步行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摩托车的行驶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摩托车后座可带一人。现在有三个人,并为之准备了一辆摩托车使三人能够从A地到达B地,那么需要耗费的时间需要多长?(保留一位小数)”在讲解这一路程方面的数学问题时,我先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观察,学生通过问题条件的分析,发现这是一道有关路程方面的应用题。这时我再适当引入“比例”知识,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活动。学生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抓住了进行这一路程方面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通过采用运用比例知识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学生有效提升了解题的效能和效率。

三、凸显探究过程的反思,实现学生探究良好习惯的形成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计算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计算教学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因此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就成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计算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可以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可以先让学生利用教具进行分析,将小棒取出48根,然后尝试着去分给其他三位同学。学生通过之前掌握的知识可以了解到,一根一根进行分发太过复杂,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将三捆分为每人一捆,然后将一捆拆开与剩余的八根混合起来,平均分开就会使得每人得到6根,再加上自己手里的10根,每个人就可以获得16根了。利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增强动手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计算学习水平。

二、在情境中明确算理

教师还应该学会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当中明确算理。比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设一个买文具的场景:班级同学分为两组去买铅笔,一组8人,一组7人,每人买2元一支的铅笔,请问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学生在实际运算过程中,可以将式子列为:8×2+7×2,或者是(7+8)×2,都可以计算出最终的结果,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知识,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升。

三、多种训练提升效果

教师应该有选择地帮助学生制定出最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的训练形式,这样才能提升训练效果,从而使得训练目的体现出来。比如,针对学生经常、反复出现的错误应该有针对性的练习,如学生计算分数除以分数时,往往会把除数的分子与分母位置进行互换,或者是把除数的分子分母进行位置互换之后,没有及时将除号转变为乘号。针对这类错误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并且让学生多做练习,往往就会起到不一样的训练效果。

其次,教师也不应该让学生将练习永远停留于作业纸上,还可以让学生将数学带入生活当中。比如,当学生和自己的父母到超市购物或者菜市场买菜时,就可以帮父母计算价格,这实际上也是训练其计算能力的重要方式。

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计算教学现状,教师应该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促进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保证小学生可以从小掌握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7

[关键词]数学思想 学生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79

学习数学离不开数学思维,数学的本质特性就是数学思维的培养和运用。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是一味地传授数学知识,更应注重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帮助学生运用有效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一、渗透类比思想,让学生思维更灵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寻找新知的“生长点”和“延伸点”,并将其与旧知进行类比,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如果单纯讲解,学生肯定没有兴趣,理解起来也很困难,但学生对于商不变的规律很熟悉,因此可以用类比迁移进行引入。

师:大家还记得除法与分数的联系吗?

生: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用字母可以表示成a÷b=(b≠0)。

师:根据商不变规律,你认为分数会有什么样的基本性质呢?

……

教师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平台,建立概念、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又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二、渗透分类思想,让学生思维更严谨

分类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将自然数进行分类时,很多学生都存有凡是偶数都是合数的想法,很明显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教师可通过实例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如对于2的界定,从概念出发,按“是不是2的倍数”分类,它属于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它属于素数,从而扭转了学生头脑中“凡是偶数都是合数”的错误想法。

明确分类标准,有利于学生探索并发现数学问题中蕴含的规律,帮助学生梳理与建构知识,解决数学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具体性之间的矛盾。

三、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思维更深刻

转化思想对于解决问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中应注重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引导学生主动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提问:“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能否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把三角形转换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探讨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出示以下几个问题:拼成平行四边形的2个三角形是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三角形的底与高有什么关系?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关系?根据你所转化的图形的面积公式,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教师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验证,寻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领悟并掌握转化思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数学思想的魅力。

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思维更直观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

例如在探索“5÷”的算法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图形来解决。

师:先画一个圆代表一块饼干,怎样表示“每人吃1/2块”这个条件?

生:将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表示每个人吃的。

师:观察图形,1块饼干可以分给几个人?5块呢?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1:5÷是求“5块饼干,每人吃块,可以分给几个人吃?”通过画图可以看出,1块饼干可以分给2个人吃,所以5块饼干就可以分给10个人。算式5÷=10(人)。

生2:依据图形,可以发现1个饼干可以分给2个人,那5块饼干可以分给10个人,所以5÷=5×2=10(人)。

利用数形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这是一种优化的方法,能让学生少走弯路,实现高效学习。

篇8

关键词:生活;数学实践;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344-01

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坚持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已经属于长期教育发展目标范畴,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活情景开展各项教学任务能够得到理想教学效果,下面我们从小学数学教学上出发,进而讨论生活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并提出可行了教学措施。同时,也希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情境教学的开展能够被重视,进而在日后的实际教学目标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运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1、方式清晰。通过在小学数学中采用生活情境教学法,不但简化了教学步骤,也提高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利用生活情境制造出了直观的数学印象,使学生明确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知识,并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好数学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侧面的督促,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从本质上改变数学知识难理解的局面。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里就提出了数学的学习要与生活联系起来,这些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同时利用生活化情境可以把数学中抽象的知识点转换成能够让小学生理解的知识结构,这也有效避免了年龄差异下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理解能力问题。有效的解决了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的讲解难度问题。

2、数学内容的形象化。通过采用生活情境教学,把原本抽象的数据变得更具体并形象化,把书面性的文字转化为实体化事物。这样符合了小学阶段学生年龄特点,使得数学知识易懂,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日常教学过程我们都遇到类似的问题,当问题提出的时候,小学生学习兴趣是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的,若长期达不到满足他们学习欲望的情况下,必然会形成不良影响,生活化情境教学把这些难题通过相关的生活知识表达出来,提高了学生学习水平。也自然提升学习兴趣。这些对于日后教学和学生自我学习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

1、联系学生实际。老师所采用的与数学教学有关的生活情境一定是与大多数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状况有着密切关系的。要结合全班情况选出适合大多数班级学生的生活情境,不能让小学生们对老师提供的生活情境产生较大的陌生感,以免起到反向作用。比如,对有些农村学校的小学生而言,老师选用的生活情境要切合当地生产、生活的实际状况。例如,在教授“几和第几”这一课程时,由于农村学生对家禽比较熟悉,老师可以画一幅动物赛跑的图画,上面有小鸡、小猪、小牛和小狗,问学生谁能够跑第一。这种生活情境能帮助农村学生较快地掌握问题实质。而对于城市学生,就需要引入能切合城市生活的情境。比如,向学生提问,假设你去商城买了30元的玩具车,给出50元,收银员应该找给你多少钱?对于经常进商城或买东西的城市学生而言,这样的场景再熟悉不过。因此,符合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教学方法是需要认真琢磨的,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与积累的。

2、走进生活,收集信息,萌发应用意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信息。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促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萌发应用意识。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课前要求学生寻找自己身边的“百分数”,课上先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数。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都想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与同学分享:今年春天乡下叔叔种的果树成活率为80%;张裕解百纳干红葡萄酒酒精度为10%;妈妈工作的针织厂今天质检的合格率是90%等等,所以总结出来像上面这样的数,如80%、10%、90%叫作百分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人们为什么这样喜欢百分数?百分数代表什么含义呢?

3、挖掘生活。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要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案例,并通过进一步升华使得数学知识的学习高于生活,我们知道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这也是生活中的整理过程与生活的升华。这些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是全新的,这些知识存在难度,所以必须要进一步挖掘生活,融入生活情境,消除学生的畏惧心里。例如,我们举一个加减法的例子“122+99”,“113-99”这类题目,初学者必然较难把握,因为“122+99=122+100-1”,属于加法计算,而“113-99”正好是反向内容,成了减法计算。在生活中,学生买食品或其他物品的时候,自然会涉及到花钱找零钱的情况,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活实例,同我们举例数学知识属于同一类型,这是一种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决方式。值得我们去分析与开发。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是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变革阵地,小学教师如何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实现课堂教育的高效率、高质量,这个问题也备受关注,通过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课堂的应用,符合“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其主要是从学生本身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方面入手,进而简化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使其更加直观化的表现出来,不断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进而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徐兰英.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思路探究[J].求知导刊,2015,22:110.

篇9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要根据数学内容的特点和教育心理规律适当划分层次

美国格林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和材料》一书中就指出,“熟练,特别是牢记,只有在相当多的练习之后才能达到。”“……认为如果学生充分理解了一种计算方法,熟练就会自动地产生。现也已证明这是不恰当的观点。”“应当用练习作为加强已经理解了的概念的手段。”这说明,无论理解或牢记小学数学知识都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同练习紧密联系着的。因此在划分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层次时既要符合教育心理规律,又要考虑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比较熟练、熟练三个层次是比较合适的。有些地区对知识的教学目标的第一个层次定为“识记”,这样的提法值得研究。它不符合教育心理的学习阶段的划分,也不符合数学的学习特点,还容易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概念的定义、法则、公式,不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例如,低年级教学连减的两步应用题,一节课要使学生掌握两种解法就比较紧,有的学生往往分不清两种解法,如果分成两节课来教学,效果就好一些。中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对学生来说新概念比较难建立,也可以步子小一点,第一节课教学几分之一,第二节课再教学几分之几,以利于通过较多的操作、直观给学生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到了高年级再讲分数概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进行抽象概括时可以适当加快进度。有些教学内容,从知识点上看并不一定难,但是所选的数目大小往往会影响知识的难易。例如,在中年级教学四则混合运算,如果数目过大,步数过多,就会增加知识的难度。高年级教学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如果数目比较大,也会增加知识的难度。因此,大纲、教材中对上述内容的教学都限定数目的大小和运算步数的多少,是非常必要的。教学内容的深度一般是指知识的抽象概括的水平。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深度,选择什么样的深度往往是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来确定的。例如,低年级教学加、减法的认识,只要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了解,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算。到高年级教学加、减法就可以采用定义的形式说明加、减法的意义。

二、教学时要十分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问题,要保证教给学生的数学概念、法则、规律是正确的,同时使学生对这些数学概念、法则、规律的理解也是正确的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输给学生的教学信息,往往发生变异和损耗。发生的原因,有时是教师教漏了或者教错了;有时是教师教对了,而学生没有理解或理解错了;有时可能两种原因都有。但是一般地说,学生出现错误往往与教师抓不住重点、关键等有关系。例如,在一个班里,教学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学后测试结果,全班学生38人,全对的占39.5%,两部分积算对而未加的占23.7%,两部分积加错的占15.8%,两部分积乘错的占21%。其中大部分错误是由于对乘的顺序和对位的算理不理解而产生的,而这些错误又是与教师教学时算理不突出有密切联系。由此可见,教给学生一个概念或计算法则,不仅概念、法则的叙述是正确的,还要算理清楚,才能保证学生顺利地、正确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一位老师教学面积的概念时在教材设计的教学顺序的基础上做了以下几点补充:1.教学面积的意义以后,补充几个图形,让学生识别哪几个是用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2.教学比较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时候,先让学生把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纸重叠起来,当学生感到不好比时,再让学生用小正方形分别去量两个长方形的面,说明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找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而且知道大多少。3.让两个学生用不是同样大的小正方形量同一个长方形的面积,结果得到不同的数量,说明必须用统一的正方形去量,从而引出统一的面积单位。由于教师做了以上的补充,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的作用和确定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当然在补充讲解的内容时,要考虑是十分必要的,防止步骤过于细碎,失去应有坡度,结果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浪费时间。有时一部分知识可能有不同的教学顺序,这时要考虑哪种顺序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篇1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这一点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与高度重视,成为教师共同探索的重要课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将探究如何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和策略来促进学生对小学数学产生兴趣,并持续地产生学习动力。

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也许有的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是因为被教师的个人魅力所感染;也许是因为某一个问题,触发了学生的心灵共鸣;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学生就是喜欢学习数学。

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使课堂上大量的时间被教师写板书、讲解所占用,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受到了很大限制,导致教学内容不完整,教学时间被大量浪费,这是以往传统教学的一个严重缺陷。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了“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试想一下,假如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之中,并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呢?答案不言而喻。

2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的对策与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对于当今小学数学兴趣教育的基本作用以及实施现状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那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老师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这一课目的兴趣呢?接下来笔者就针对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2.1借助故事,创设学习情境

小学生由于初次接触数学知识,因此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理,而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述故事,进而让小学生走进故事营造的氛围中,可以更加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教师为了培养小学生动脑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把讲述的故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让小朋友对故事内容感兴趣的同时,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学习“数字”的时候,教师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山羊爷爷去看他的孙子,路上买了很多鲜嫩的小草,可是路途太远,这些草都被爷爷自己吃了,他的小孙子什么都没吃到。”小学生听到以后,经过思考,明白了“0”的概念。或者,在学习“图形周长计算”时,教师可以这样创建情境:青青草原举办春季运动会,所有动物都来参加比赛,为了让实力相差较大的选手感受到比赛的公平,因此对比赛场地进行了划分,奔跑速度比较快体型比较大的狮子需要跑方形跑道,而松树、兔子等小动物需要跑圆形跑道,这时有的动物就会质疑比赛的公平性,由此教师会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怎样计算两个跑道的路程从而让其他动物信服呢?这样学生就被带到了一个数学计算的情景中,进而对数学图形的周长计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2借助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借助小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教师可以适当组织一次有意思的游戏,从而在娱乐中开展教学工作。教师需要选择一个可以集体参加且难度较低的活动,进而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活动中去,让小学生更好的在快乐放松的环境中学到数学知识,并且对之产生兴趣。

例如:在讲述分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这样设定游戏内容:让所有的小学生都聚集到一起,然后教??将它们分成三到四个小组,每组小学生中间都放置一个橘子。之后,老师讲述游戏规则,每一个小组需要选出一个组长,由组长剥橘子并分给同组的小朋友,前提是每一位小朋友都要分的相同份数的橘子。此时小朋友就会产生疑问:橘子一共有几块?我改怎么分才能让每个小伙伴都有橘子吃呢?小朋友在思考的同时,将自己带入数学分数计算的场景中去,从而产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加渴望探寻到问题的答案。

2.3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记住现有知识内容,并对身边的事物产生质疑心理,因此,在设定场景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传统认知观念,学生在听到问题后会产生矛盾的心理,进而产生疑问。

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去测量数学课本,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标准太小怎么办?于是学生开始讨论,思考,并翻阅课本,在新知识和旧知识认知冲突上探究,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平方分米或者平方米解决问题。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可以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懂得如何思考,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领悟数学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