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研工作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科研工作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标;教研工作;关键;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要做好教研工作,就要接近教学工作,拉近与教师的距离,站在授课教师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要保持谦虚和善的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治学态度。真正的课堂教学经验要通过一线教学去发现和总结。作为教研员要有借鉴性地采纳教师的意见和经验,善于收集教学信息,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一、如何做好教研工作
教研工作是把教师作为主体,把教学实践作为基础,把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内容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师素质的研究活动。教研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必须遵循一定的计划和原则。
作为一种研究性的工作,其过程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和操作规程。对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要把教学的现象和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针对重点难点问题来进行,充分发挥教研工作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每一个教研人员的工作经验都是有限的,对教育教学的思考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教研员不仅要客服自身的缺陷,对教研工作进行完善和创新,而且要增强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一些特殊的教研工作,使用一些行政管理手段也是必要的,不强调指令性是与行政工作的不同之处。
计划性、有序性是教研工作的基本特征,所以教研活动要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盲目的、大众化的形式是无意义的。在教研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网络中有大量相关信息和最新方法,对于教研工作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工具。目前的教研工作机制也具有了网络的特征,提高了省、市、区各学校教研活动的协调性。
参加教研工作的主体是教师,教研工作的实效性受到教师对教研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同时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教研员来说,无异于纸上谈兵。对于初次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来说,首先要明白教研工作的性质和目的,不能“入乡随俗”模仿别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自己的方法和目标,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
教研工作本身就是服务于教育、服务于课堂的,听课是教研工作的核心,在听课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的方法,这样教研工作才能更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二、作为教研员要对自己有要求
教研人员的主要工作有:教育科研、对教学进行研究、组织并参与教研活动、对教学政策进行研究、进行教学指导、对教学管理进行的研究、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并推广、对教学活动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学质量教学水平进行全面分析。
对于一个合格的教研员来说,不仅要有为人师表的典范,还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适应政策要求,准确把握国家的教育方针。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教学功底是工作的基础;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是工作的动力;组织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可以为教研工作提供更充实的能量;保持稳重的工作作风使教研工作更踏实。
三、新时期教研员的特点
(一)随着课改要求的变化,教研员的角色以及心态也要发生改变。课改以后,教研员不再是单纯的权威者和指导者,应该与教师建立平等的关系。与授课教师进行互动才能使教师心态放开,真正参与到教研工作中来。教研员与教师是平等互助的合作伙伴,教研员不能把一些方法和结论强加于教师,要遵循开放性原则,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共同发展。
(二)教研员是教学活动的研究者和引导者。在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合理建议的过程中,针对教师的不同特点,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提高教学教研的积极性,起到协调教研教学关系的作用。教研员要与教师站在统一立场上,帮助其排忧解难,成为教师的支持者。
(三)另外教研员的够工作方式也要不断创新,不能满足于目前的工作形式,加强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勤于思考,调整教研方法。杜绝拜金主义思想和利用职权谋利益的现象,严格遵守工作纪律,规范工作行为,在教师中树立威信。
(四)提高学习意识,加强考察工作力度,开阔视野,主动接受新方法和新知识,与时俱进。在注重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学管理工作。
四、总结
教研工作需要教研员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在教研活动中,不论是教研员还是教师,都要不断发现自身的缺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施教能力,在听课过程中取长补短,改变以往的教研员导课、教师看课、教研员总结的模式,应当建立合作关系。把课例作为案例,展开探讨和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实际意义的方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1] 胡岩柏.浅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认识[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0).
[2] 张刚,邵英毅.浅谈通过生物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教研课程活动实践[J].读与写:上,下旬,2013(15).
篇2
1.1图书资料缺乏客观性和特色性
保证图书资料的客观性和特色性是提高图书馆资料管理服务的前提条件,只有保证图书资料的客观性,才能更好的为科研工作提供服务,如果图书资料失去客观性,将会影响到科研成果的准确性[1]。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却没有认识到保证图书资料客观性的重要性。比如,某些图书馆工作人员在进购相关的资料文献时,没有注意这些资料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与权威性,使得一些相关研究因为使用了不准确的资料而影响到研究成果的准确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在引进图书资料时过分追求图书资料的全面性,而忽视与本校特点相结合,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使图书资料既没有达到完全的全面,也没有突出本校的特点,影响了科研工作的进展。
1.2无法满足现代科研工作的需要
目前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仍然缺乏必要的设备和技术,在计算机信息建设中仍没有做到最好,比如没有建立网络图书馆等,使科研人员难以在本校的图书馆中找到所需的研究资料;且得不到校领导的重视,也就缺乏必要的建设资金,无法引进更多更丰富的图书资料,也就无法满足科研人员对研究资料的实际需要。
1.3图书馆检索系统不完善
除了缺少丰富可供查找的图书资料以外,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中所用的图书馆检索系统也不够完善,没有建设起健全科学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无法满足科研人员对资料查找的要求,一方面拖慢了研究速度,另一方面也给图书馆工作人员带来了更多的工作压力,非常不利于图书馆的长期发展。
1.4为科研工作服务的意识淡薄
现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科研工作的服务意识比较淡薄,仍然认为图书馆主要是为了学生和教学工作服务的,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这也是影响高校科研工作展开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哪种科学研究,都需要大量资料和人力物力的支持,而图书馆对科研工作服务的不重视,馆藏资料、技术信息、资料收集等工作自然也无法满足研究的需要,使科研人员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自己去四处寻找所需要的资料,而无法充分利用现有图书馆的资料信息,严重影响了科研工作的开展。
1.5图书馆管理人员普遍素质不高
图书馆资料管理逐渐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背景下,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水平以及业务能力。但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图书管理人员普遍素质不高,没有必要的技术及知识作支撑,业务素质始终提不上去,影响到图书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影响到了整体图书馆的形象,使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无法更好的为科研工作做服务。
二、为科研工作服务的路径
2.1提高图书资料的客观性与特色性
针对图书资料不够客观的现状,图书管理人员第一要严格控制引进资料的质量,保证图书资料的权威性,以保证引进资料内容的准确性,以免误导科研工作的成果;第二,图书管理人员应该加强与各领域相关专家的联系,以便在引进图书前进行咨询,参考建议,从而保障图书资料的质量与准确性。在发展图书馆特色性方面,高校图书馆应结合本校的特点,在引进图书资料之前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以确定引进重点以及急需方面,才能更好为本校特色科研工作提供服务[2]。
2.2丰富馆藏图书资料
为提高科研工作的服务质量,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以服务科研为前提的丰富馆藏图书资料。首先应该争取校领导的支持,使校领导认识到图书馆的作用和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以求获得更多的管理经费,并用这些经费来丰富馆藏图书资料。可见宣传图书馆对科研工作开展的作用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此外,图书馆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图书捐赠等方式来丰富馆藏,比如开展捐赠活动宣传,鼓励相关科研部门或退休教师等捐赠科研资料,以丰富馆藏图书材料。
2.3建设科学完善的图书检索系统
建设科学完善的图书检索系统有助于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脚步,包括检索系统和网络图书馆的建设。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建设网络图书馆成了必须开展的一项工作。建立网络图书馆的优势明显,极大的消减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扩充了图书资料的范围,使科研人员能够通过网络快速搜索和下载最新最权威的科研成果,为自己的研究理论做支撑,有利于扩大科研人员的视野,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3]。
2.4提高为科研服务的意识
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提高为科研服务的意识,努力整合本校历来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科研人员提供可靠的研究启示,帮助本校科研人员在前辈们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完善。若能够保证一项科研工作的延续性,将有利于该项科研工作的深化和发展。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应该加强与科研人员的联系,一方面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可用的图书资料,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将本校的研究成果归纳整合入图书馆馆藏之中。这样做还能更好的向本校师生展示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科研精神,激发对科研工作的热情,从而提高本校整体科研工作质量。
2.5培养高素养的图书管理工作人员
篇3
【关键词】 科研管理; 军队医院; 对策
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国家医疗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医院的发展和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医疗市场日益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军队医院要抓住机遇,推进医院全面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科研创新来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科研创新是构建军队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1]。科研管理则是促进军队医院特别是中小医院科研发展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加强军队医院科研管理,提高军队医院科研水平,是军队医院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军队中小医院科研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管理人才缺乏,体制不够健全 大多数军队医院特别是中小医院未设置科研管理部门,多为医务处代管,代管人员兼职较多,一方面精力有限,另一方面没有接受过科研训练,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等管理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军地科研政策、特点了解不够全面,不能及时将有关科研信息传递给医务人员。大多医院的管理模式为在医院科委会领导下的课题负责制,科委会由各临床科室主任及院领导担任,医务处科研助理负责组织协调,科研管理工作主要是抓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的申报,对成果数量注重的较多,对科研过程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关注较少,在科研过程中也不能给予很好的检查、监督和指导,对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1.2 科研理念滞后,科研平台搭建不足 多数中小军队医院,科室小,人员少,再加上近几年部队编制体制调整,医院为了完成保障官兵医疗保健任务,更好地为地方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聘用了较多地方医药技术人员,这些人员年轻、资历浅,没有更多的科研经验,学科带头人缺乏,技术理论薄弱。同时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经济效益、医疗收入,不能把科研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认识不到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带动医疗质量的提升,对增强医院综合实力具有强大的推动力。也有许多医务人员存在畏难情绪,因为军队中小医院设备不全,资金投入少,部队保障重,医务人员不能抓住有价值的临床资料,基础性研究又缺乏可行性,科研课题无法选项,工作较难,医院各科室之间沟通较差,有些有科研意识的技术人员之间不能有效配合,都是独立科室进行工作,不能起到有效带动作用,所以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2 军队中小医院科研管理工作对策
2.1 领导重视,更新观念 军队医院应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科研工作部门应加大医务人员对科研工作的教育力度,使大家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强化科研意识,使广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科研创新在医院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性,积极为大家创造条件,增加科研必备的仪器设备,以老带少,加强有关科研知识的培训,包括人才、项目选题、科研工作计划、申报材料的书写、经费的使用、项目实施、科研成果的申报等。近年来本院党委高度重视医院科研工作,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对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2]。建立健全了一套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鼓励大家撰写论文,外出参加学术交流,设立奖励基金,除报销版面费外,根据质量的高低,年底再给予适当的奖励;对获得国家、军队及地方科研成果的,给予更高的奖励,并与晋职、晋级、立功、受奖等挂钩,医院领导更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仅为科研人员创造了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更是为他们搭建起一个有力平台。对于医院年轻工作者,要求他们进一步向更高一级学历迈进,2012年本院除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工作人员外,另有三名军人分别考取301医院和第四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为本院未来科研创新和医院发展积蓄力量。
2.2 提高科研管理者素质,为科研工作搭建有力支撑 科研管理人员面对的是特殊的管理群体,不是普通的管理对象,而是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高级知识分子,是科研的主要参与者和完成者,这就要求科研管理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与科研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勇于创新,敢于负责,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同时自身的正确的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3]。对于科研工作来说,科研管理者只是科研工作者的服务者、合作者,而不是管理与服从的简单的上下级关系,所以,科研管理者应该与科研工作者建立一种平等、互信的管理关系,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透明、合理,对科研进度的监督要到位,一切管理工作的中心都要围绕科研人员及其科研活动,尽最大能力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生活和工作上的便利,为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搭建有力支撑。
3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在信息化的当今时代,科研管理工作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及时了解掌握医学学科的新技术、新进展、新成果,利用信息化技术广泛采集科研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将有价值的科研信息及时传递给广大医务人员,为科研人员提供最新科研进展,避免低级、重复的科学研究出现。充分发挥科技网络的信息化桥梁作用,加强医院内外医疗信息沟通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对科研人员提出的有关问题,提供实时帮助,建立高效率的信息化科研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科研管理者还可以及时掌握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得当,科研人员分配是否合理,科研工作的进度是否达到要求,有关科研政策是否贯彻执行,起到了有力的监督和督促作用,使科研管理更加方便有效,有利于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
科研工作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培养医学人才的作用手段,科研管理工作则在提高医院科研水平、提升医院综合发展内涵过程中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军队医院特别是中小医院一定要适应医疗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加强医院科研管理,提高医院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利用信息化现代技术,增强医院科研管理服务能力,提高医院整体科研水平,依靠科研创新的能力增强医院在医疗行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周琳,杨志平,陆伟,等.科研创新是构建军队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推动力[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11(4):658-660.
[2] 赵静,晏辰阳.完善机制 同时军队医院快捷创新能力[J].医院管理杂志,2010,15(1):59.
篇4
绩效管理是当前世界各国政府行政改革的潮流。科研绩效管理不论从行业管理领域幻视具体的单位内部管理,都是涉及一个公共服务和管理的问题。绩效管理本身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本身就是由许多要件、环节构成的体系。从科学的决策分析评价科研工作的绩效,还必须能够从实际出发,合理科学地分层次地进行。因此,加强科研工作绩效管理研究,对于完善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关于科研绩效管理的理解与认识
科研管理工作大到行业管理,小到具体的单位内部管理,都是以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基本特征的部门管理,从属于公共服务部门的一个部分,以提供管理和服务为目标,具有社会公益特点。
绩效,又称生产力、业绩、作为等,指的是行为主体的工作和活动所取得的成就或者产生的积极效果,是对资源投入-产出行为效益的评价。针对农业科研工作来说,具体到科研管理的工作实践,就是通过科研组织系统整合资源达成目标的行为,从全方位对科研工作绩效进行监控、行为改进和评估,它主体功能是评估、衡量、追踪,主要作用表现在:(1)对科研项目、科研工作的责任落实;(2)承担工作利害关系人的期望;(3)科技成果、工作结果导向的强调;(4)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的双重需要;(5)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6)有效的管理工具与工作改进。
从管理学来讲,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实现过程,管理学界对绩效管理的研究和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丰富而发展完善。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动态的改进公共绩效果的管理方式,在科研单位内部它以单位的整体绩效为分析单元,更加强调结果导向、战略管理与系统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益和业绩、明确管理职责和任务,强化单位内部的激励机制,优化单位内部的资源配置。
2当前我国科研工作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加快,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新管理理念和实践,在我国不少地区、单位进行的推广应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科研工作特别是在农业科研单位中,绩效管理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不够完备,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科研工作的产出难以量化,运行的成本缺乏可比性
农业科研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受环境因素干扰较为严重的工作,特别是科研项目来源多元化、考核指标的多元化、考核过程的复杂化、科研工作量化的复杂性、考评标准的多元化等等,都决定了科研工作难以以正确测量技术进行度量或者量化。不同的项目来源责任方对项目绩效目标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同一个单位内部不同类项目之间目标考核的差异较为明显,而对同类项目之间科研产出也难尽相同,不可类比。农业科研工作包括农业科研项目既要注重实效性又要注重时效性,更多地农业科研项目的投入更关注社会效益,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运算问题,因而无法取得比较可靠的比较成本和收益数据,在绩效评价上造成困难。
(2)绩效管理项目目标缺乏准确性
在公共部门的管理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绩效管理项目目标都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众多的公共项目在管理的过程中都包含着许多价值判断和政治因素,难以以数量或者正确定量定性表达,在社会成员中很难形成一致的看法或者评价尺度,甚至在项目指标的设计上有一些长官意志,缺乏科学依据,与实际脱节;甚至在一些竞争性项目的申请上,申请者之间对同一项目的实施结果和效果相互攀比。而从公共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农业科研工作的管理部门更多地愿意把管理目标、工作目标用文字性语言修饰完满、表述含糊,这样为避免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寻求突破口。
由于农业行业和产业的特殊性和特殊地位,农业科研不仅仅涉及农业生产活动,也涉及到农业产业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是一项涉及民生和社会长久稳定发展的公共事业。因此在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目标中涉及众多内容,在科研工作具体的管理和执行实践中,同一类农业科研项目之间考核指标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很难确定一致。由于农业生产活动有一定的特殊性,农业科研既需要实验室工作,又需要更多地田间实验实践等等,因而农业科研工作的运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难确定性,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实施刚性管理制度,更多地需要弹性和柔性管理。
(3)理论和实践不足
从我国目前的绩效评价的实践来看,从参与绩效评价的研究者本身讲,要求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如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心理学、行政学、法学等,对研究人才的要求很高,而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比较少。
从农业科研工作绩效管理运行来看,特别是现实国情的制约、体制和传统作风的影响,使得对绩效管理的研究难、见效慢,同时绩效评价过多地带有行政色彩,也使得绩效评价与一般工作考核差异不大。其次,由于农业科研项目的实施周期较长,特别是科研项目更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种效益的测算标准、方法还不健全和科学,从而使得农业科研工作的绩效难以有统一的标准和方法。第三,绩效评价针对的测评群体都是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知群体,在科研项目、科研工作管理的过程中,难以形成统一整合的量化行为标准,对人才考核的标准在不同的项目、工作领域不同。第四,在具体实践方面,我国开展绩效管理起步较晚,相关的理论研究不足,绩效管理的制度基础薄弱,绩效管理较多地停留行政模式的基础之上,在绩效评价的指标设计以及评估方法的选择上,受到局限,也使得绩效管理的效用难以有效发挥,绩效管理理论上有待于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和完善。
3完善我国农业科研工作绩效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1)积极培育绩效管理的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工作推行绩效管理之所以举步维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主管部门和单位组织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社会生态环境。绩效管理是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植根于发育良好的公共管理的土壤之中,也植根于社会这一更大的土壤之中。
农业科研绩效管理涉及面广、宽泛,我国的绩效管理要能够健康发展,并迎头赶上国外先行国家的水平,现在就需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研工作的得失成败,要审时度势,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要善于抓住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机遇,加强农业科研绩效管理的宣传和理论研究,要增加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遵循农业科研工作规律,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加强单位内部组织文化建设,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更加注重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在提供绩效管理全面质量,积极改变不适应发展需要的考评制度,不断探索和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为开展绩效管理的发展提供条件,在全社会营造合理公平的环境,建立“以人为本”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以责任性、回应性、公平性、节约性、高效性为基本特征,积极推进科研工作绩效管理工作。
(2)不断完善绩效管理的配套体系
一是要实现科学地评价公共管理部门的绩效,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合法的、真实的统计数据系统,逐步与国际接轨,建立科学的标价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方法,采集真实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的出正确的结论。
二是要逐步建立导入基于绩效的预算体系。要将加大对涉及公共事业运行成本的核算和监督,加强各级人大对政府预算审定和监督,努力构建完善的基于绩效的公共预算体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提供基础。
三是要加强绩效评估的后管理过程。要积极把绩效评估的结果纳入到日常的管理过程之中,让参与者真正能正确认识到其有存有的价值,减少组织内部成员对自我评价偏失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动,把组织内部成员的奖金分配、职务升迁等与绩效考评的结果联系起来,发挥好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可把绩效评估的结果做好今后组织内部政策、制度等改进的依据。
(3)强化绩效意识,促使绩效改进
一是要积极改变绩效意识,积极改变绩效核算的方式和体系把绩效评估纳入管理成本效益的核算体系,建立公众参与的评价方式方法,改变主管部门绩效评估的方式。
二是要根据不同科研项目、科研工作的性质以及现实情况和阶段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划。
三是要建立多重绩效评估体制,特别是要积极改变以往单纯靠农业科技主管部门评估的单一主体形式,逐步实现官方评估、民间评估、专家评估并或者多元化评估。
四是要建立全新的激励机制。促使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技项目的参与者、执行者以及相关的社会公众,参与改进绩效评估的方式方法,为科学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是要建立绩效管理的诚信机制。把绩效管理纳入常规工作之中,建立一种相互之间的诚信机制,有效降低绩效考核中随机误差,使考核的结果更能珍视与现实,实现绩效管理的常态化和动态化管理。
篇5
1.引言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的培养数量有了很大增加,绝大部分能够到高校任教的英语教师都具有硕士或以上学位,很多人承担了繁重的教学工作,并迅速成为本部门的教学骨干。但是由于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硕士和博士学习期间并没有系统学习科研方法这门课程,任教后由于教学负担重,致使科研能力没能与教学水平一样同步进展,大学英语教师科研能力不强这一现象还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对科研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鉴于此本文将从哲学视角探讨大学英语教师树立正确科研观念以及提升科研能力的必要性、途径和意义。
2.大学英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
2.1大学英语教师应正确认识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进而就会影响到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观念决定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对科研工作的正确认识会促进教学工作,否则就可能影响教学工作。大学英语教师首先从观念上要搞清科研对教学工作的意义,要意识到一个教学部门科研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科研素养,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观念以及教师是否能有机地将科研和教学相结合(刘润清,2003)。国外学者Turabian(2007)曾指出科研工作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改变观念,懂得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使人们在实际工作或学习过程中知道如何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去行动、做事情。将Turabian对科研意义的阐述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大学英语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可以帮助本人,并影响到周围人和学生改变学习观念,用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指导英语学习,培养科学的语言学习观念。有了正确的语言教学和学习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知道如何去教,学生就能接受正确的学习方法,并懂得要想学好英语应该如何去做,在英语语言学习上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以看出科研在教学工作中的意义。
2.2大学英语教师应明确科研与教学的辩证关系有些大学英语教师认为不搞科研同样可以搞好教学,同样可以获得学生的好评。然而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科研工作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前沿性和时代感,而教学工作又可以检验科研、验证科研,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发现新的问题,促进科研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刘润清,2003)。如最近几十年国内外二语习得理论和英语学习策略研究发展很快,英语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已经从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成果都很多。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能够在教学工作同时,不断研究国内外语言教学研究的成果,用二语习得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用语言学习策略的理论指导学生学习,相信他的教学方法一定能够与时俱进,学生也会从他的教学中获得收益。同时大学英语教师要意识到不能简单将国外二语习得理论运用于国内英语教学,相关理论必须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要勇于在自己教学实际过程中验证相关理论,要意识到语言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学环境、对象和方法上的差异可能产生的变化。相反,如果一位英语教师不了解语言教学和学习最新发展趋势,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那么就很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3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必要性按照刘润清先生的理论,科研是遵循特定规则而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是系统的科学调查(2000)。很多大学英语教师认为科研太高深,离自己教学太远,认为大学英语属于人文学科,没必要搞科研。实际上,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科研意识和思维的培养比发表几篇文章更重要。一位具备科研意识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应简单运用他人的科研成果,而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对他人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在这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同时提升自己的科研意识和水平,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一位具有科研思维方式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理论素养、思辩意识、教学能力与缺少科研思维方式的教师是不一样的,他懂得为什么要使用某种教学方法,清楚自己所使用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他能用理论来指导教学,能够将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具备科研思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会“想当然”,更不会“突发奇想”,因为他懂得自己的教学行为应建立在相关理论基础之上,应按照语言学习规律开展教学工作。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科研工作,大学英语教师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从事教学,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由此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性。
3.大学英语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途径
3.1培养科研兴趣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从观念上懂得了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懂得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辩证关系,就不会对科研产生抵触和畏难情绪。大学英语教师科研兴趣的培养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从主观上要有信心和恒心开展科研工作,在客观上要积极创作条件利用各种资源为开展科研服务,要善于借鉴和吸取他人在科研上的优点和成功经验(龚云霞、邬智,2008)。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能够体会到科研对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促进作用,能够体会到科研给教学工作带来的愉悦,相信他对科研工作的兴趣会逐渐增强。
3.2提升科研能力的途径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对科研工作产生兴趣,这对于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来说是个良好的开端。但要真正想提高科研水平,还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去亲身体会和实践,要掌握必要的科研方法。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的教师可以首先阅读有关科研方法的一些书籍,如ResearchMethodsforEnglishLanguageTeachers,SecondLanguageResearchMethods,《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外语教学中的统计方法》。除此之外,大学英语教师还应了解一些数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了解SPSS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相关统计结果的含义并能够进行科学的解释。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掌握必要的科研理论基础知识是大学英语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经之路,因为科研理论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基础,科研实践的开展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意识到,没有理论指导的科研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科研工作一定要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之下进行。在掌握了必要的科研方法和统计方法之后,大学英语教师还要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要培养哲学的思维方式,因为有了哲学思维方式就可以掌握方法论,就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能了解相关学科之间的差异与联系,突破认识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开阔视野,就能够在科研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就能坚持不懈的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真正掌握了上述科研理论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相信他的科研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3.3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科研方法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科研的目的是用来指导教学、服务教学。在掌握了一定的统计学知识、本学科领域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以后,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推理。具有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运用科研方法指导教学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懂得了测试中的信度、效度、难易度、区分度等测试概念是了解测试基本原则和方法的保障,将这些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科学有效地利用测试对教学积极的反拨作用才是掌握这些方法的中心目的。同样,掌握相关统计学的方法以及SPSS统计软件的使用后,必须在教学科研实践中运用它们。如果在进行定量研究时懂得如何收集数据,如何用SPSS软件统计出平均数、平均数t检验、多元回归分析、方差分析,懂得P≤0.05在统计学中的含义,并对以上内容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那么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对科研的认识就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对科研的认识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同样,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在定性研究过程中懂得观察、访谈、问卷设计等应遵循的理论基础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他的研究就会更加客观真实。由此可以看出,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在科研认识上要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实践科研方法,这是大学英语教师提升科研认识和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
4.大学英语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意义
4.1有利于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具备科研素养是教师专业素质中一项基本要求,这不仅仅是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对每个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效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主观科研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知识结构还不尽合理,科研方法还比较欠缺,科研成果和科研水平还比较低。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能够开展科研工作,增强科研意识,完善科研方法,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其科研素养和科研水平一定会得到有效地提升,自身科研素质一定会得到极大提高。
篇6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创新
一、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意义
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两点。第一,引导、组织、协调高校科研工作,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服务。也就是把握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动态和需要,及时收集、分析相关信息,将信息提供给教师和科研人员,引导、帮助他们选择课题并组织专家评审课题;第二,监督、保障科研工作,在科研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开展检查、监督、结项、评审等工作。随时关注项目的进展,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完成。高校科技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有很重要的意义。有利于确保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使高校科技创新的相关决策更科学化,从而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效率;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可以激发教师及科研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对科研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很多高校认为科研管理只具有简单的管理职能,从事的工作也是下发、申报课题、结题等简单的工作,没有将科研管理与高校的整体发展和国家的创新发展结合起来。
(二)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信息化是加快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很多高校已将计算机引入到科研管理的过程中,但只是用来做一些简单的文案工作,信息化程度很低,不能及时处理各种科研信息,给科研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带来不良影响。
(三)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来源复杂。相关领导多为兼职,具体的工作者更是缺乏专业知识,很多都是半路出家,这就大大降低了基础性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科研组织形式单调,缺乏多样性。
目前,高校科研课题申报多以部门为但位,以教师为主要研究成员,研究组织、研究队伍形式单一。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与研究院和企事业单位等具有优势的科研力量进行整合,使科研组织形式更丰富。
三、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方法
(一)创新管理观念。
切实转变和增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的认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性。通过制定、落实科研计划,引导科研工作者把握社会动态;通过加强对科研管理各个环节的协调,为高校科研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加快产、学、研的结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只有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努力学习,了解校内外情况,强化全局性、战略性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
(二)创新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的创新要将高校科技创新目标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从选题开始,引导方向,转化成果;还要发挥科研管理部门加强沟通、联系的作用,加强学校与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加快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尊重科研的规律,不断改进科研管理制度,营造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创新管理方法。
要扬弃旧的管理方法,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合理化、科学化,使科研管理的创新带动科技创新。在坚持管理原则和规章制度的同时,加强对柔性管理的应用,使被管理者自觉主动地为实现管理目标努力。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加强绩效管理,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实现质与量的统一。要努力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在政策、预测和系统论证等方面的建议,为高校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创造性打下基础。
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科研工作;调查分析;对策
一、一组数据引发的思考
《中国高教研究》曾对2000-- 2006年在14家(2000--2002年是11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进行了统计。其中, 2006年全国1 147所高职院校中(截至2006年5月1S日)的有 104所,占同类院校的9.07%,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61%;总数 194篇,占高等学校论文总数的 6.17%。2006年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 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只有10所院校发表了36篇论文,在所有被统计论文中的贡献率仅为1.14%。这些数据与全国高职院校在普通高校中占61.87%的比例是极不相称的。当然,高职在各类刊物上发表的各类论文以及其他方面的科研成果尚未见到全国性的统计数据,但从以上结果以及作者所做的区域性调查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科研情况确实不容乐观。那么,究竟是何因素制约着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做了些思考与分析。
二、高职院校科研情况分析
根据对苏南地区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影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
1.思想认识问题
(1)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失偏颇。在高职院校,把科研工作看做是为评定职称而发表几篇文章、为提升职务而积累一点资本而采取的一种途径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至于科研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带动学校综合实力增强,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等思想是第二位的,甚至是很弱的。由此导致高职院校科研气氛不浓、风气不正、水平不高、成果不多,急功近禾慨象严重。
(2)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众说纷纭,常有几种观点:一是教学主导观(占46%),他们认为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地方,教学是中心工作,这类学校既不具备搞科研的条件,也没必要花很多时间去搞科研;二是教学科研并重观(占37%),他们认为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与科研要同步发展,齐头并进;三是科研主导观(占17%),他们认为高职院校既然是高等学校,就应该以科研促进教学,用科研带动发展,科研水平是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志。其实,没有科研的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忽视教学搞科研,则偏离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
(3)对科研工作的信心不足。在高职院校,对科研工作的经验、能力和信心普遍缺乏。在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调查发现,认为自己缺乏科研经验、能力和信心的占67.9%。与此类似,很多院校认为,由于青年教师占大多数,职称偏低,高学历偏少,科研骨干缺乏,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条件简陋,所以科研工作难度很大。
2.科研定位问题
(1)教研即科研。由于我国不少高职院校是经过合并、重组、升格而来,新院校历史短、文化积淀少、思想观念旧、科研基础薄、学术氛围差,大多数院校教师没有科研任务和压力,没有研究专长和方向,他们认为科研就是教研,教研活动就是科研工作,撰写文章也多局限于教学心得等。
(2)课题即科研。不少人认为,申请课题就是在搞科研,以至于大家对课题申请情有独钟,不惜代价地到处申报课题,不切实际夸大预期效果,不管能否结题以数量论英雄,少数院校为了迎合这种需求,批量生产院级课题,甚至还出现了二级管理单位 (如某某系)设立课题,以至于人人有课题,就是不结果。
(3)项目即科研。也有人认为,高职院校的科研就是要搞项目研发和技术创新,其他的研究都没有多大价值。所以,到处找项目,随地签协议成了科研的追求,而不管项目的大小、层次、难度和价值,不管自身的优势、条件和实力,结果出现了大批违约毁约现象。
3.科研水平问题
科研水平是科研成果多少、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当前,高职院校科研水平普遍较低,这是不争的事实,主要原因如下:
(1)师资力量薄弱,科研骨干稀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普遍比较年轻,学历层次不高,高级职称比例太少,有很多院校连一个正教授都没有,副教授也很少,在科研方面有自己的领域和方向、有一定造诣和影响的骨千或带头人更是稀缺。
(2)课题数量偏少,项目层次偏低。受师资、经费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高专院校能够申请到的课题数量非常有限,层次偏低,除学院自立课题外,主要是一些学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课题,在教育主管部门、政府部门立项的课题以及有基金资助的项目很少。据调查,苏南地区高职院校拥有纵向课题的人数也不足15%,横向项目更少。
(3)科研基础薄弱,研究水平偏低。在苏州工职院调查发现:觉得自己开展科研工作的最大困难是缺乏理论指导(占17.9%),缺少科研方法 (占12.8%),缺乏实践经验(占 26.9%),缺少时间保证(占37.2%),缺少文献资料(占5.1%)。他们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科研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占12.8%)、科研领域和课题的选定(占19.2%)、科研论文撰写指导 (占10.3%)、全方位指导(占 57.7%)。不少教师连开展科研的基本方法、申报课题的基本程序、检索文献的基本路径、科技查新的基本步骤、学术规范的基本常识、发表文章的基本途径等都模糊不清,更不用说各类科研基金申报、专利申请、软件注册等。
4.科研管理问题
(1)制度不健全。调查中发现,有 63%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随意性很大,只有32%的院校颁发了《科研管理工作条例》、《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课题申报与管理办法》、《科研基金管理条例》、《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考核办法》等基本规章制度。特别是科研考核与激励制度相当乏力,很多学校没有科研发展计划和远景规划。
(2)管理水平偏低。有些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部门工作职责混杂,科学规范的管理软件缺乏。特别是管理人员的指导思想和管理水平不高,学术规范不懂,科技政策不熟。有些科研管理负责人,自己从未做过课题,从未发表过论文,从未参加过学术会议,居然还在“引领”科研工作。
(3)科研经费短缺。在被调查的院校中100%都感到经费不足。目前科研经费来自于上级部门申报课题的占25%,来自于企业横向课题的占 15%,60%的院校都是从紧张的财力中抽出微薄的资金支持或奖励科研工作。调查发现,学院每年科研经费投入在50万元以上的只占20%,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也缺少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改善高职院校科研状况的对策
1.合理定位
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不能盲目照搬或机械效仿本科高校的标准,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不能好高骛远高追求精尖技术项目,要结合教师的实际水平,本着“人人参与,发挥优势;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服务优先,协调发展;合理定位,重点突出”的思想,鼓励全体教师增强科研意识,发挥优势和长处,主动开展科研工作;根据科研的基础性、应用性分类指导,根据任务的轻重缓急和人员水平高低分层推进;树立科研服务意识,减少无谓的争论,避免顾此失彼,力争教学、科研协调发展。每个院校都要根据基础实力和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地定好科研工作的地位,集中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突出科研重点,形成科研特色和强项。苏州工职院自“九五”期间开始,就明确以实用新型教学仪器设备的研发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加强专业现代化建设。围绕这一科研定位,历经十载自主研发,已成功研制了十几套(件)与企业生产相结合、与学校实践教学相吻合、具有较高水准的实用新型教学仪器设备,仅“小型柔性制造生产系统(FMS)”就已获得四项国家专利,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和有特长的学生,增强了学院的竞争力和学生的综合实力,为专业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2.培养团队
科研团队既是制约科研工作的瓶颈,又是科研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重点之一是要抓好骨干带起一支队伍,培养团队撑起一片蓝天。学校可以通过内培外引,选好苗子,定好计划,压上担子,创设条件,促进科研骨干成长;可以通过名师专家引领,课题项目支撑,校企合作推动,促进创新团队成长。苏州工职院通过与苏州瑞思机电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吸纳了一批年轻教师,通过4—5年培养,形成了一支有实力的创新团队,已有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有多个产品在江苏省工科院校第三届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教学与创新制作比赛中获得佳绩,有多项技术申请了国家专利,有多个课题获得江苏省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指导项目立项。
3.整合资源
目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一般都存在资格稚嫩、资料匮乏、资金短缺、资助微薄等现象。高职院校得到重点课题、重大课题或基金资助项目不会太多,有条件参与、有能力承担相应任务的教师也不会太多,资历、资格都无明显优势。另外,图书、文献资料、电子信息数据库等数量明显不足,最新的、前沿的、国外的相关资料几乎空白,科研软硬件投入总量太少,各类资助也微不足道。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加强资源整合,走集成化、集群化、集约化发展之路。苏州国际教育园公共图书馆建设以及常州大学城共享实训、科研基地建设都是有益的探索。加强院校之间资源的共建共享、院校内部资源的联动开放,加强院校之间科研力量的联手与协作、院校内部单兵散力的优化与组合,加强院校与企业的互动与互补、院校与科研院所互推与互助等都是提高高职院校科研综合实力的有效路径。
4.创新方法
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中,研究方法过于单一、传统和陈旧,管理方法囿于思想保守、制度残缺、技术落后,推动科研工作,关键还要进行方法创新。在普及与夯实科研基础的同时,鼓励多样化手段应用,支持跨专业、跨行业、跨院校、跨区域的合作。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剧艮务水平;构筑科技创新平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立科研督导机制,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http://www.tech.net.cn/info/ notify/13138.shtml2006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
篇8
现在,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教育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增强,工作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参与或主持科研课题研究的人数越来越多,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涨,并且普遍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一是校长的现代办学理念越来越需要教育科研理论的提升。
二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越来越需要教育科研的指导。
三是办学品味的提高,越来越需要教育科研的武装。
四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通过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来实现。
记得20世纪六十年代世界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琼?皮亚杰曾经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庞大的一个教师工作者队伍,这样专心致志地在全世界工作着,而且一般都有胜任的能力,却产生不了杰出的科学研究者,能够使教育学变成一门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学问。”其实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在我们的现实教育生活中存在着。在我们的学校里面,有很多勤勉踏实肯干的教师,他们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不注重学习教育理论,不善于发现和总结自己或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当学校布置的教研科研任务与其它工作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退而求其次。我想,相当一部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意识淡薄、参与教科研的热情不高也是现在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这些尴尬充分暴露了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育科研工作发展不均衡,各校重视程度差别较大
名校比较重视科研工作,行政参与有利于科研工作开展。而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对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先导性的认识不到位或者是错位。科研兴校仅仅停留在口号上。真是在笔头上重要,口头上必要,实际上次要,忙起来不要。还没有把教育科研工作真正纳入工作日程。有的认为科研可有可无,或认为搞科研不是教师的事,甚至认为搞科研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科研薄弱校依然存在。
2.科研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地位不稳定,有“边缘化”的趋势
有的学校科研部(室)专职科研人员少,素质不高。而县(市)区科研部学校科研室主任基本上都是身兼数职,事务繁多,领域不清。
3.基础教育科研经费匮乏,基本上是零运作
基础教育科研经费的匮乏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市县科研部门没有任何科研专项经费,基层学校在科研投入上也很有限。
4.教育科研的激励与制约机制不完善
有的学校追求课题级别或证书级别,而对是否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却不在乎,原因就和我们的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有直接关系。
5.科研的功利思想严重,浮躁跟风现象普遍
如有的学校追求课题数量,不顾质量;追求课题级别,不顾实际;追求课题立项,不求结果,课题主持人(校长居多)及教师缺乏真实的课题研究,造成了“空壳”课题;追求证书,不重实效。
6.基础教育科研和教研、教学相脱节
教育科研和教研、教学相脱节增加了参加研究工作教师的劳动量,使科研工作成为一种负担,这不仅弱化了学校教科研活动所具有的功能,而且还打击了一部分教师从事教科研的信心和热情。
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科研质量的提高,需要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并妥善解决。
二、思考与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树立严肃的教育科研态度
教育科研工作是扎扎实实的事情,容不得半点含糊。“向教育科研要质量”不能停留在口号上。真正实现“科研兴校”的目标,就必须对教育科研工作有正确的前瞻性认识,切实转变对教育科研工作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首先,要强化科研工作的领导,领导首先要有科研意识——走出教育科研工作可有可无、可管可不管的误区。进一步理顺科研管理体制。应把教育科研工作做为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校长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要认识到教育科研要讲求实效性、应用性——走出教育科研急功近利的认识误区。第三,搞教育科研要有自觉自为意识——走出“搞教育科研是负担”的误区。教师进行研究是工作所必须的,树立工作即研究的理念。教师的研究不是为自己增加额外负担,而是力图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以更有效的方式展开。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就可以熟练地解决种种教育、教学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在不增加工作时间的前提下,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就必须树立科学、严肃、求真、务实的教育科研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科研工作进入“创新思考—实践研究—成果运用—指导实践—提高水平”的良性运行机制。
2.校本科研,课题教研,实现真正意义的教科研训一体化
著名教改实验家华东师大顾冷元教授指出:“要把教师的研究指向自身的实践”。那种不顾学校和个人实际一味追求级别高的课题去研究或图虚名的做法是错误的,结果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进行科研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体现,实现课题牵动。从学校和教师的总体情况上看,能够主持和参与省、市科研规划课题的还是少数。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主要是要进行校本课题的研究。参与或主持校本课题研究,就是要落实校本科研的基本理念即学校就是研究中心;课堂就是实验室;教师就是研究主体;师生成长就是研究目的。有校本科研就要有校本课题,校本课题不要追求数量,关键是质量;不要求大求全求名,而要求实求真求精。有了校本课题就要有课题教研,课题教研就是采用科研的选题方法,运用教研的组织形式,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立足改进教学实践,解决教学现实问题的小专题、跟进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我认为,一个课题就是一个团队,或者说是一批科研骨干教师队伍,从开题论证到课题实施再到得出结论,这个研究过程就是队伍历练和提高的过程。就是培训科研型教师的一个完整过程。科研、教研和培训能更好的体现集体的协作力和凝聚力,我们的目标就是最终实现真正意义的教科研训一体化。
3.推出精品,加强建设,形成市县校三级管理网络制度化
篇9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绩效管理
一、关于科研绩效管理的理解与认识
科研管理工作大到行业管理,小到具体的单位内部管理,都是以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基本特征的部门管理,从属于公共服务部门的一个部分,以提供管理和服务为目标,具有社会公益特点。
绩效,又称生产力、业绩、作为等,指的是行为主体的工作和活动所取得的成就或者产生的积极效果,是对资源投入-产出行为效益的评价。针对农业科研工作来说,具体到科研管理的工作实践,就是通过科研组织系统整合资源达成目标的行为,从全方位对科研工作绩效进行监控、行为改进和评估,它主体功能是评估、衡量、追踪,主要作用表现在:(1)对科研项目、科研工作的责任落实;(2)承担工作利害关系人的期望;(3)科技成果、工作结果导向的强调;(4)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的双重需要;(5)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6)有效的管理工具与工作改进。
从管理学来讲,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实现过程,管理学界对绩效管理的研究和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丰富而发展完善。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动态的改进公共绩效果的管理方式,在科研单位内部它以单位的整体绩效为分析单元,更加强调结果导向、战略管理与系统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益和业绩、明确管理职责和任务,强化单位内部的激励机制,优化单位内部的资源配置。
二、当前我国科研工作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加快,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新管理理念和实践,在我国不少地区、单位进行的推广应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科研工作特别是在农业科研单位中,绩效管理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不够完备,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科研工作的产出难以量化,运行的成本缺乏可比性
农业科研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受环境因素干扰较为严重的工作,特别是科研项目来源多元化、考核指标的多元化、考核过程的复杂化、科研工作量化的复杂性、考评标准的多元化等等,都决定了科研工作难以以正确测量技术进行度量或者量化。不同的项目来源责任方对项目绩效目标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同一个单位内部不同类项目之间目标考核的差异较为明显,而对同类项目之间科研产出也难尽相同,不可类比。农业科研工作包括农业科研项目既要注重实效性又要注重时效性,更多地农业科研项目的投入更关注社会效益,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运算问题,因而无法取得比较可靠的比较成本和收益数据,在绩效评价上造成困难。
(2)绩效管理项目目标缺乏准确性
在公共部门的管理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绩效管理项目目标都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众多的公共项目在管理的过程中都包含着许多价值判断和政治因素,难以以数量或者正确定量定性表达,在社会成员中很难形成一致的看法或者评价尺度,甚至在项目指标的设计上有一些长官意志,缺乏科学依据,与实际脱节;甚至在一些竞争性项目的申请上,申请者之间对同一项目的实施结果和效果相互攀比。而从公共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农业科研工作的管理部门更多地愿意把管理目标、工作目标用文字性语言修饰完满、表述含糊,这样为避免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寻求突破口。
由于农业行业和产业的特殊性和特殊地位,农业科研不仅仅涉及农业生产活动,也涉及到农业产业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是一项涉及民生和社会长久稳定发展的公共事业。因此在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目标中涉及众多内容,在科研工作具体的管理和执行实践中,同一类农业科研项目之间考核指标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很难确定一致。由于农业生产活动有一定的特殊性,农业科研既需要实验室工作,又需要更多地田间实验实践等等,因而农业科研工作的运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难确定性,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实施刚性管理制度,更多地需要弹性和柔性管理。
(3)理论和实践不足
从我国目前的绩效评价的实践来看,从参与绩效评价的研究者本身讲,要求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如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心理学、行政学、法学等,对研究人才的要求很高,而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比较少。
从农业科研工作绩效管理运行来看,特别是现实国情的制约、体制和传统作风的影响,使得对绩效管理的研究难、见效慢,同时绩效评价过多地带有行政色彩,也使得绩效评价与一般工作考核差异不大。其次,由于农业科研项目的实施周期较长,特别是科研项目更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种效益的测算标准、方法还不健全和科学,从而使得农业科研工作的绩效难以有统一的标准和方法。第三,绩效评价针对的测评群体都是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知群体,在科研项目、科研工作管理的过程中,难以形成统一整合的量化行为标准,对人才考核的标准在不同的项目、工作领域不同。第四,在具体实践方面,我国开展绩效管理起步较晚,相关的理论研究不足,绩效管理的制度基础薄弱,绩效管理较多地停留行政模式的基础之上,在绩效评价的指标设计以及评估方法的选择上,受到局限,也使得绩效管理的效用难以有效发挥,绩效管理理论上有待于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和完善。
三、完善我国农业科研工作绩效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1)积极培育绩效管理的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工作推行绩效管理之所以举步维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主管部门和单位组织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社会生态环境。绩效管理是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植根于发育良好的公共管理的土壤之中,也植根于社会这一更大的土壤之中。
农业科研绩效管理涉及面广、宽泛,我国的绩效管理要能够健康发展,并迎头赶上国外先行国家的水平,现在就需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研工作的得失成败,要审时度势,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要善于抓住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机遇,加强农业科研绩效管理的宣传和理论研究,要增加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遵循农业科研工作规律,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加强单位内部组织文化建设,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更加注重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在提供绩效管理全面质量,积极改变不适应发展需要的考评制度,不断探索和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为开展绩效管理的发展提供条件,在全社会营造合理公平的环境,建立“以人为本”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以责任性、回应性、公平性、节约性、高效性为基本特征,积极推进科研工作绩效管理工作。
(2)不断完善绩效管理的配套体系
一是要实现科学地评价公共管理部门的绩效,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合法的、真实的统计数据系统,逐步与国际接轨,建立科学的标价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方法,采集真实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的出正确的结论。
二是要逐步建立导入基于绩效的预算体系。要将加大对涉及公共事业运行成本的核算和监督,加强各级人大对政府预算审定和监督,努力构建完善的基于绩效的公共预算体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提供基础。
三是要加强绩效评估的后管理过程。要积极把绩效评估的结果纳入到日常的管理过程之中,让参与者真正能正确认识到其有存有的价值,减少组织内部成员对自我评价偏失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动,把组织内部成员的奖金分配、职务升迁等与绩效考评的结果联系起来,发挥好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可把绩效评估的结果做好今后组织内部政策、制度等改进的依据。
(3)强化绩效意识,促使绩效改进
一是要积极改变绩效意识,积极改变绩效核算的方式和体系把绩效评估纳入管理成本效益的核算体系,建立公众参与的评价方式方法,改变主管部门绩效评估的方式。
二是要根据不同科研项目、科研工作的性质以及现实情况和阶段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划。:
三是要建立多重绩效评估体制,特别是要积极改变以往单纯靠农业科技主管部门评估的单一主体形式,逐步实现官方评估、民间评估、专家评估并或者多元化评估。
四是要建立全新的激励机制。促使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技项目的参与者、执行者以及相关的社会公众,参与改进绩效评估的方式方法,为科学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是要建立绩效管理的诚信机制。把绩效管理纳入常规工作之中,建立一种相互之间的诚信机制,有效降低绩效考核中随机误差,使考核的结果更能珍视与现实,实现绩效管理的常态化和动态化管理。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研工作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王蕊(1983- ),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学;杨卫军(1975- ),男,陕西西安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陕西 咸阳 71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攻关项目“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Z1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037-01
高职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类型。“举校企合作旗、走产学研结合路”,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必由之路,其内涵即产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三方面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集研究、开发、生产为一体化的系统。但一直以来,校企合作都是学校更主动,企业相对被动,合作企业对项目的兴趣日益淡化,运营成本出现走高态势,加之,经济效益与教学效果、生产规律与教学规律、生产任务与实习任务等一系列矛盾难以调和等。诸多不利因素导致校企合作逐步走向粗放的管理模式,最终流于形式。因此,在目前国家缺乏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相关刚性制度缺失的情况下,要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才是根本,科研贡献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校企合作育人能否实质性开展最为重要的推动力。
一、科研工作推进校企合作的难点剖析
(一)自身基础薄弱
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起步较晚,管理机制和奖励措施都还不够完善,使得科研运行的动力不足。高职院校不宜像本科院校那样去要求科研,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职业院校毫无优势可言,这也是由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实力决定的。
(二)认识尚有误区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科研工作的地位不断提高。教师评职称时,科研工作具有信号功能,可能比教学工作更为重要。高职院校的教师,基本都是为了评职称才做科研,而在本科院校,没有科研就没有前途,有的高校甚至出现了科研富翁。高职院校从专科升格到本科,必将在科研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对教师强化科研考核是一种必然趋势。
(三)投入成本不足
长效机制的关键是激励相容。失业人数这么庞大,却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如果不能从技术上帮助企业,双方就没有合作的基础。高职院校不断进行规模上的扩张,在科研方面,投入成本不足,科研队伍很难申请到国家级、省部级的项目支持。
(四)政策支持乏力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之一,也是衡量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指标。然而,各级教育管理机构更多关注的是本科院校的科研工作,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经费、项目等方面,缺乏倾斜性政策扶持,使得应用型技术研究平台未能有效搭建。
二、科研工作推动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
(一)大力构建应用型技术研究平台
依托牵头组建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高职院校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力促生源链、人才链、信息链、就业链、成果链良性互动,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组织”的四方联动机制,逐步实现了教育、研发、培训、服务、生产异质融通。同时,高职院校应当配套健全完善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将“集团化办学”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项目,诸如,将“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项目,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试行横向项目到款目标责任考核,极大地推动科研工作顺利开展。
(二)项目带动全面提升科研水平
相继投入资金支持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和学院教育教学,提升持续推进内涵建设,重点以高层次的教科研项目为载体,努力实现科研工作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中国职教研究学术影响力――基于2008年度教育类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36期)的数据,显示了职教研究学术影响力的排行榜,对各所高职院校的机构发文量统计进行排名,机构文献被引用统计进行排名,机构文献被引频次(即年度指标统计)进行排名,对所刊用文章所涉及的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校内课题的篇数进行统计,有效推动提升高职院校科研水平。
(三)更新理念打造精品团队
以“提升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为建设重点,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接受世界最前沿的高职教育理念,使教师在思维层面上,与世界接轨。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教师培训学习和下企业锻炼,选派人员赴美、德、日、澳等国家及香港地区知名院校、世界著名企业学习、研修,聘请企业业务骨干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科研工作推动校企合作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科研工作的管理职能
科研工作,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管理职能,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明确了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方向。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管理职能,使其科研成果尽早转化出能被社会利用的价值,充分展现产学研结合的特点。
(二)保障科研工作的资金需求
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多有实际困难,因而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是必需的,它们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经济基础不是很强。高职院校在以科研推动校企合作的探索过程中,科研工作需要资金的保障,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管理职能的发挥奠定基础。政府应当加大科研的经费投入,改善科研的办公条件,给予校企合作一定的保障机制。
(三)发挥科研工作的服务职能
以科研推动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需要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科研活动的服务职能,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职能,才是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显现,满足企业在各方面的需求。
(四)鼓励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解决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问题,高校需要开展科研工作,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明确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并将科研成果反馈给企业,充分体现高职院校服务于企业的职能。健全的评价体系可以看作导航仪,指引科研工作的方向和目标,鼓励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应及时组织给予科研成果奖励,将科研成果的鉴定、奖励和转化以制度化的形式加以表彰,同薪酬体系、职位晋升、职称评比相联系。
(五)培养科研工作的业务骨干
为了满足企业提高员工素质与技能、培训员工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业务骨干,而目前很多教师的科研能力还不够强,需要“传帮带”,在引导和带动全体教师做科研的同时,树立教师的科研意识,明确教师的科研职责。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实践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尤其需要联系实际,服务并指导教学,不断开发人力资源,培养科研工作的业务骨干,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技创新精神和科研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琳,胡幸鸣.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探索[J].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
[2]何添锦.高职院校科研整体实力提高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3]毛晓燕,谢芳.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