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贸组织规则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贸组织规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 键 词违约归责原则,严格责任,违约责任的扩张
「 正 文
1999年10月1 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的内容较之原有的《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有了较大的丰富和改变,且极具法制经济特点。其中违约责任是《合同法》中最能体现强制性的规定,是《合同法》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则是探究违约责任的前提。从《合同法》的新规定中可看出,合同法律制度中的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呈扩张化趋势。
一、过错责任原则的困惑
应当承认,我国原有的合同立法的违约责任归责原则实质上是过错责任原则。原《经济合同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由于当事人一方的过错,造成经济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违约责任;如属双方的过错,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别承担各自应负的违约责任。”这一规定明确界定了过错为承担违约责任的前提,没有过错即不承担违约责任。但其后,我国的《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虽没有否定过错责任的违约原则,但均没有规定过错为承担违约责任的前提。我们发现,关于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在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立法原则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早期的合同立法,不自觉地采用了传统大陆法系原则。从世界法治观念的演进历史看,原有的归责原则存在一定的缺憾。
(一)大陆法系归责原则的自身变易
虽然传统的大陆法系对合同违约采用过错责任原则,但近期尤其是后以来,这一原则已受到英美法系合同违约归责原则的,其表现在于已从过错责任跨入到“过错推定”原则,即过错责任是以合同守约方的举证为前提,而“过错推定”是以违约方不能证明自己的无过错而视为有过错应承担违约责任。这一举证责任置换的作用绝不仅仅在于诉讼程序意义上的换位,更重要的在于扩张了违约责任的范畴。大陆法系的合同立法原则的演进对当今世界的合同立法原则趋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的合同立法也不例外。尽管在这一演进过程中,立法原则受到了来自传统道德观念的障碍,甚至有对英美法固有的批评眼光的限制,如将导致合同一方当事人刻意追究无过错违约方的责任等等。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仍然牵引我们做出更为严谨的立法原则。
(二)英美法系的违约归责原则对世界贸易的渗透和影响
虽然最初大陆法系排斥英美法系关于合同违约的归责原则,但自战后贸易的迅速膨胀,英美法系的合同立法原则已从单纯的英美法国家走进了世界经济循环体系。从最早的关贸总协定,到今天的世界贸易组织,其依从的游戏规则均承袭了英美法系合同原则。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严格责任违约归责原则已在世界贸易体系内无所不及,《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国际商事通则》、《欧洲合同法原则》全面采用了这一标准。某种程度上,这是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对中国立法原则的挑战。如果我们仍然坚持既有的道德准则(事实上,这一道德准则也仅仅是某种信念),将难以融入世界贸易的体系,这对中国市场的是极为不利的。而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我们不得不借鉴英美法系的合同违约归责原则。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思辨
一方面,由于原有的以过错为前提的违约归责原则存在固有的缺陷,而且大陆法系自身已做出了相应的原则调整;另一方面,《合同法》之外的立法并没有明确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基于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认同,新的《合同法》终于接纳了违约责任的严格责任原则。该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我们认为,对这一条文的理解,绝不能望文生义。换言之,合同立法所采用的严格责任原则,是一种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但又不是无过错责任的绝对化。《合同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二)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我们认为,对违约责任扩张化的趋势,必须从两个方面正确理解。一方面,既有以严格责任违约归责从而强化市场信用的立法功能,又有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规则选择;另一方面,又不能将严格责任绝对化。立法上同时赋予当事人对免责以某种选择的权利。被告可以通过免责事由,例如可通过法定事由主张不可抗力,或通过证明有免责条款来要求免责,当事人所约定的免责条款只要不属于《合同法》第五十三条所规定的两种例外原则上有效。换言之,不受禁止的违约免责是受到保护的。并且,应该注意的是,《合同法》总则上规定了严格责任,但分则上有很多部分讲到了有没有过错。如保管合同,保管人只要尽了注意义务,就不承担责任。在这里应理解为以没有过错作为免责事由,可见严格责任原则也不是绝对化的,应对其全面地理解和运用。
三、违约归责原则的衍生
新《合同法》的违约归责原则的改变,究其本质是违约责任的扩张化。具体表现在前契约责任、附随义务责任和后契约责任方面的扩张。
(一)前契约责任
即缔约过失责任,《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在当事人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3.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第四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第四十二、四十三条都是关于合同没有成立之前的违约责任的规定,即没有履行前契约义务,就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前契约义务不是当事人约定的(因为合同没有生效),而是按照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是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的合同原则。
(二)后契约责任
后契约责任包括违反附随义务的责任和合同终止后的违约责任。《合同法》第六十条二款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的义务”。这一条款表明,合同生效后,履行中,除了一般权利义务外,还有附随义务;如果违反了附随义务,当事人也要承担违约责任。这实质上是违约责任在合同履行中的扩张。并且,《合同法》第九十二条还规定了“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这些义务即后契约义务,违反了后契约义务,也要承担违约责任,这是违约责任在合同终止后的扩张。
篇2
适逢世贸组织问世二十周年和多哈回合成败的关键时刻,世界贸易组织发表了一份署名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研究报告。报告向世界展示了世贸组织为克服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做出了积极贡献。报告借用独立研究专家的分析模型得出两个重要结论,一是成员对世贸的承诺大大降低了提升关税的几率,即便约束税率高于现行最惠国税率;二是通过世贸监督机制降低了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压力攀升,很多学者和商界人士都担心会重演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规模贸易战。不过,2014年世贸组织对G20的检测报告显示,2008-2012年贸易限制措施多达1185项,但对世界货物进口的影响仅达4.1%,占G20进口总额的5.3%。这说明世贸组织的监督机制降低了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各国对世贸组织的关税减让承诺抑制了全面贸易战爆发的几率。
报告指出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降低了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使中国对美出口增长了22%。事实上,不止中国对美出口增长,中国入世后,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更高,2000-2009年美国对华出口翻了四番,中国成为美国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
中国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对中美两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我们不要忘记,今日中美两国经济高度相互依存,互利双赢,其关键就在于双方同意以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为中美经贸关系的基础,美国放弃了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对华贸易歧视,开拓了中美互利共赢的新路,双方都应该珍惜。但是近日,奥巴马总统在2015国情咨文中大谈只能由美国来制定世界贸易规则,决不允许中国来制定贸易规则,这颇不合时宜。中国从来都主张全球共管,规则要通过民主协商,共同制定,中国不寻求自己一家为世界制定贸易规则,美国也不可能一家独揽为世界制定贸易规则。
中美相互适用世贸组织规则是双方经过十五年艰难谈判的成果,中国关税减让表包含七千多个税号,其中美国享有初谈权的共有7051个税号,说明减让表充分反映了美国的利益。世贸组织是中美经贸合作的最理想的基础。十五年的艰难谈判使中国谈判人员认识到,贸易谈判的政治化是多么的不理智,但美国国会每年都要审议是否延长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反对党为了牵制执政党,总要寻找事端,阻挠延长或者制定新法,制裁中国。在这种不确定的贸易政策环境下,企业难以决策,阻碍了经济贸易的增长。中美经贸关系应该跳出美国国内政党政治之争,从两国经济利益大局出发,进行互利双赢的合作。总之,中美双方应携手合作,鼎力支持多边贸易体系,推动多哈回合早日结束,符合中美利益和所有世贸成员的利益。
篇3
这一切都预示着世贸组织谈判工作有效运行,围绕今年底在阿根廷举行的世贸组织第十一届部长级会议(MC11)的筹备工作仍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世贸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在全体成员代表团团长会议上高度赞扬了近期谈判的积极势头,认为成员的讨论开始深入细节,并强调应该在夏休前就年底举行的部长级会议有更加明确的预期和前景判断。成员在会议上踊跃发言,45个成员驻世贸组织大使或代表阐述各自立场和观点。
当然,成员在很多问题上的分歧没有改变。例如成员在是否继续坚持多哈回合既定授权上依然立场对立严重,印度、南非以及非洲集团等发展中成员依然要求坚持多哈发展授权,而欧盟、澳大利亚等发达成员以及一些发展中成员则认为没有必要再拘泥于授权问题。比如一些成员主张应该各议题全面推进,不要现在就预断哪些议题有成果,哪些议题不可能达成协议,而另外一些成员则主张应该依据议题自身价值来推动,不能在不同议题之间硬性挂钩。再比如成员对年底部长级会议在国内支持、渔业补贴等敏感议题上取得实质性成果,还是达成框架性的工作计划存在不同看法。当然,一些中小发展中成员对谈判M程有自己的关注,担心自己被排除在小范围磋商之外,不希望被动接受大国达成的协议,要求谈判进程包容透明。
在笔者看来,谈判工作之所以有积极迹象,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成员顺应阿泽维多总干事的呼吁,阿泽维多此前反复强调成员不应该只泛泛而谈,而是应将各自关注作为具体提案;二是成员希望提前做牌,先把自己喜欢的议题都放到谈判桌上,哪怕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最后摊牌时刻,不再坚持也是重要让步;三是当前个别主要成员质疑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在此困难关头,多数成员还是希望通过积极参与谈判工作证明多边贸易体制的价值。
篇4
9月11日,奥巴马政府宣布在接下来三年对中国制造的轮胎征收严苛的进口关税。作为反击,北京宣布正在考虑增加对美国制造的汽车零部件和鸡肉的税收。之后的9月25日,美方三家造纸企业再次对中国企业提出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申请,受此影响,中国50家造纸企业的股价当日全线下跌。随后,中国开始少量抛售美国国债。各国市场上的投资者由此担忧。这样的龃龉可能升级为全面爆发的贸易战。
谢天谢地,上述情况最终不可能发生――这部分是源于世贸组织的影响力。当贸易对抗还悬而未决时,我们应该感谢世贸组织,正是世贸组织提供裁决争议的体系来帮助维持世界贸易的相对稳定和安宁。然而,这个总部在日内瓦的组织迫切需要改革――否则,它或许会变得与世隔膜,增加了贸易纠纷演变成贸易战的危险性。
在目前的美中纠纷中,双方都有足够的理由发怒。美国担心,部分由于中国维持较低汇率的政策,中国的制造商在全球市场上获得不公平的优势。美国轮胎市场只是中国进口品进入美国市场的一个例子,奥巴马总统采取行动,行使了一条相关法规,允许对“扰乱”美国产业的货物暂时征收关税。
另一方面,中国人对被选为惩罚的对象而感到愤怒。他们将白宫的举动视为迎合强势的选民――在这个案例也指的是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最糟糕的是,中国人担心这种关税只是一个开始。其他国家可能相继增加对中国轮胎的关税。美国其他一些保守产业也会为了在与中国的竞争中保护自身而采取类似的措施。
在这种情势下,世贸组织的存在发挥了平和各方力量的作用。当一国的政府和市民竭力反对另一国的贸易措施时'将案件提交到世贸组织可以降低事件的政治温度。一国的贸易部长可以正当地宣布他或她正在日内瓦寻求诉讼,而不是猛烈抨击或采取单边行动实施制裁,这可能会引起报复和反报复行为。权利受损的一方知道他们的案件会由一中立机构――来裁决,这令他们感到安慰。世贸组织拥有强有力的执行措施,能够批准对拒绝遵守裁决规则的国家实施强制制裁。
世贸组织的体系有效却缓慢,远未达到完美的标准。世贸组织需要两年或者更久的时间来处理一些案件。此外,当形成最终决定时,世贸组织却不具备追溯力。即使败诉的国家改变其违规行为,该国并不会为其过去的行为而遭受惩罚。
因此,如果中国在世贸组织提出有关轮胎关税的不满――正如中国计划的那样――美国仍可以适当的维持关税很多年。如果中国胜诉,美国就会在到期前的那一刻取消关税。中国分析人士已经发现,北京不会对这一结果感到满意。
另一长期的担忧是多哈回合贸易谈判的失败对世贸组织执行裁定能力造成的影响。多哈谈判在911恐怖袭击后不久启动,主要致力于通过为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减少障碍,使世界上的贫穷国家在贸易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同时限制在富裕国家的农业补助项目。但是谈判停滞了好多年。在2008年7月进行的最后一次大型世贸会议上,美国、印度和中国就发展中国家应多大程度开放其市场来回应发达国家作出的举措而争吵,谈判因此失败。此时,各国期望的最佳结果是一个高度稀释的协议,而这并不符合初衷。
如果世贸组织不能在国际层面上达成新的主要协议,对其规则的重视定会减少――或许还会严重到153个成员国会开始蔑视他们的承诺,忽视审理委员会的裁决。近年来过多的双边和地区自由贸易协定仅仅加剧了世贸组织边缘化的危险。
篇5
关键词:灰色区域 世界贸易 国际贸易 摩擦
一、灰色区域措施给国际贸易摩擦留下余地
所谓的灰色区域是指进出口国之间,在关贸总协定之外,对某项产品达成双边(或多边)的“自动出口限制”、“自动出口限制协议”或“有秩序的销售安排’。这种协议一般是政府部门间达成的,也有私人企业之间在政府支持下达成的。往往有意避开国际国内贸易法与竞争法的原则或规则。在名义上,这些协议是出口国方面“自愿”承担限制的单方面行为,从而避开了进口国国内法规定,实则是在对方威胁要采取更严厉措施的条件下别无选择,被迫同意的。由于这种协议介于“合法”和“非法”之间,故而得名。“灰色区域”协议萌芽于1959年纺织品协定产生前后,2o世纪70年代起迅速蔓延扩大。据关贸总协定秘书处1987年对已知“灰色区域,协定的统计,已达135个,占世界贸易总额的lo ,且集中于几个敏感行业,其中:钢铁产品38个、mfa之外的纺织品有28个、农产品21个、运输设备l4个、电子产品11个、鞋类8个、机械工具7个,从进口国来说,欧共体69个、美国48个、加拿大7个;涉及出口国也相集中:日本25个、韩国24个、欧共体7个。
进口同所以要千方百计地避开同际同内贸易法的制约,采取“灰色区域”措施,主要是受到本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政府不断遇到反倾销反补贴指控或者收到受到“严重损害”的申诉,如果按法律规定确定损害,采取行动,常常要经历一番从调查、取证、听证到裁决的繁杂程序,耗时费财。比较而言,双边私下协议则简单易行。
同时,对那些季节性或周期性产品,可以为国内各生产者保证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以排除第二三方国家的竞争,确保其收益。另外,对于国内生产者的严重损伤是由一个或几个进口国的进出产品增加而引起的,不必坚持对所有出口国一体同罚,只需对直接造成损害的“特定来源”国采取行动即可,以免伤及无辜、另作补偿或受到报复。对出口国来说,“自愿”虽出于无奈,但在经济上不一定吃亏。因为出口数量虽然受到限制,但在这类协议的“价格承诺”中,却常含有提高价格的约定,因而具有“内涵补偿因素”。从经济学上看,这可使出口商获得“稀有租金”。但是如果利用合法手段,“稀有租金”是要落人进口国或进口商的腰包的。
“灰色区域”协议的得益者是受保护的国内行业各生产者和外国出商,受害者往往是进口围的消费者和纳税人。发达同家常常借助于“灰色区域”进行贸易保护。这已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行之后,部分“灰色区域”将逐步纳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管理体制。所以,“灰色区域”的消失不仅有个过程,而且也不能排除新的“灰色区域”出现的可能性。
二、少数贸易大国的操纵是国际贸易摩擦的导火索
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后,少数贸易大国操纵多边贸易体制决策过程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改善,出现了人为扩大世贸组织协议与磋商范围,把一些与贸易无直接关系的问题纳人世贸组织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做法。
1、世界贸易组织发达国家成员大力推动那些与其利益攸关的协议与协定的执行,而对那些事关发展中周家成员贸易利益的协议,如纺织品和服装协议的实施,则采取了拖延态度。在“新加坡部长宣言”中,只以安抚的口吻要求发达国家成员“充分重视履行纺织品和服装协议”,未提 实质性的改进措施。
2、世界贸易组织置广大发展中国家成员所关心的尽快履行货物贸易方面的承诺于不顾,而把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成员感兴趣的信息技术产品的“新问题”予以讨论,尽管未达成全面协议,但以部长宣言形式列了谈判完成的时间表和启动的贸易比重要求由于各成员方实施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协议与协定的力度不同,有可能破坏各成员方在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这种失衡的受害者将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成员。如美国、欧盟等一些发达困家成员借口“人权”问题,坚持把社会条款、核心劳标准纳入新加坡会议,并放在“新加坡部长宣言”的显要位置。与此同时,他们还从自己的利益 发,有选择地扩大贸易自南化的新领域,如信息技术产品。这种做法使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脱离了许多发展中国家成员现阶段的发展水平,不利于这些成员方的经济发展。
三、非贸易因素的影响将导致国际贸易摩擦范围扩大
世界贸易组织接纳新成员的进程因政治因素和捞取经济实惠的政策而放慢,加人世贸组织申请的谈判内容与世贸组织协议的规定出现脱节。
一些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已变成对申请者无所不包的经济贸易政策的审议。一些成员方把加人世界组织谈判看成是解决与世贸组织规则无关的双边经贸问题的谈判场所,大大超出了世贸组织谈判的范围,致使一些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久拖不决。中国政府从1986年开始恢复其在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的谈判,并参加了乌拉丰回合谈判的全部过程,并于1994年在乌拉丰回合协议上签字,这是巾国政府遵守国际经贸规则所做出的庄严承诺。在中国“复关’与加人世贸组织的谈判进程中,中国政府根据自己改革开放的需要和考虑其他谈判方的合理要求,在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扩大市场包括服务业市场的开放范围方面采取了重大措施。但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谈判方二述改革于不顾,得陇望蜀,不断加码,不切实承认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提出苛刻的谈判条件,把中国长期拒之于世贸组织门外。这种状况,使世贸组织建立的多边贸易体制的世界性、广泛性、权威性受到质疑与挑战。
四、权利与义务不平衡是国际贸易摩擦爆发的诱因 帕斯
篇6
2001年,发生了两件令中和世界难忘的大事:一是北京申办奥运成功,二是中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北京申办奥运成功,举欢腾,世界瞩目,期待2008年北京、中给世界带来精彩――中做到了,2008年奉献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林匹克盛会。
中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相比北京奥运会,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比赛;是一场中进一步对外开放,融入垒球经济不断寻求发展新机遇的比赛;也是中进一步提高和扩大在全球贸易、经济地位和影响的比赛。
还记得十年前的一声槌落,中历经15年艰苦谈判历程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伴随槌落的不只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还有种种忧心忡忡――有人认为人世如同“与狼共舞”,内的许多产业是否能经得起进一步开放的冲击?能否经得起全球化大潮的考验?
中加入世贸组织十年间,每年的这个时刻,人们总有回望过去,审视当年那一刻给中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当今天我们再度回首中这十年的发展之路时,当年寄望的“双赢”、“共赢”依然萦绕在脑海之中,成为总结中人世十年的主旋律。
总理在110届广交会暨中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说,加人世贸组织是中向世界开启了一扇门,是中拥抱整个世界。加入世贸组织十年来,中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对外经贸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9.8%;中服务贸易开放部门达到100个;中货物贸易额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跃居第一位;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595亿美元;中每年平均进口7500亿美元的商品,相当于为贸易伙伴创造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十年间的数字变化,记录着中的发展和对世界的贡献。
篇7
进入后内罗毕时期,世贸组织成员面前有两大任务,一是处理多哈剩余议题,二是处理新议题。就多哈剩余议题而言,目前剩余的题目包括农业市场准入、国内支持、非农市场准入、服务、规则谈判、知识产权、发展等。在这些题目中,真正核心的是市场准入、农业国内支持、规则等。但是,无论是发达成员,还是发展中成员,都有自己的敏感领域,如中国和美国的国内支持,欧盟、印度和巴西的市场准入。总体而言,内罗毕部长级会议是多哈回合谈判的历史拐点,但并没有改变成员的政策红线,剩余议题谈判之路将非常艰难。
在新议题的处理方式上,很多成员主张先推动多哈剩余议题谈判再讨论新议题,一些成员主张同时推进多哈剩余议题和新议题工作,其他成员则认为多哈剩余议题已经没有出路,只有新议题才代表未来发展方向。
一些成员特别是发展中成员存在先后顺序的观点,一是他们认为多哈回合是发展回合,是发达成员给发展中成员的承诺,不希望轻易放发达成员过关;二是他们认为新议题是未知领域,犹如洪水猛兽,担心对本国经济和贸易政策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事实真的如此吗?在世贸组织成员谈论的新议题中,被提及次数最多的是投资、电子商务。投资是新议题吗?不是。早在1996年世贸组织成立后的第二年,总理事会就成立了贸易与投资关系工作组,开始研究贸易与投资关系问题。电子商务是新议题吗?不是。总理事会在1998年通过了电子商务工作计划,在货物贸易理事会、服务贸易理事会、知识产权理事会和贸易与发展委员会分别讨论,并且在后来的每届部长级会议上都继续通过这一计划。至于一些成员提到的中小企业、全球价值链是新议题吗?可以说是,因为没有专门的讨论平台,可以说不是,因为这些题目在现有委员会或理事会都被讨论过。
篇8
实行引导和监测
周密:支撑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有两根主要支柱:一个是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的多边框架;另一个是各种双边和小多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区域贸易安排(RTA),它们加起来可以称作诸边区域经济联盟。从这两种机制性安排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到底是什么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确存在密切的关联,并非相互对立、排斥的关系。以WTO为代表的全球多边主义对区域主义持包容态度,同时也对区域主义的发展发挥指导作用。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 WTO的前身)从一开始就在用包括原产地原则、海关监管、保障措施在内的一整套法则积极引导各个经济体降低关税,影响各种区域安排奉行开放主义,使相关全球实践在很多区域协定中也有充分的反映。1995年成立的世贸组织也指导、引领了从全球到区域层面服务贸易的开放进程。
世贸组织文件明确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性多边安排相矛盾,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本质特性是排斥他方利益,实际违反了最惠国待遇原则。但关贸总协定第5条、第24条又允许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式存在,前提是有关区域性安排不应对区域外经济体设置壁垒和障碍,关税同盟也有义务向世贸组织进行通报。世贸组织下设有区域经济联盟委员会,专门负责审核申报的RTA是否满足相关要求。最近该委员会审核了中国与澳大利亚、中国与冰岛、印度与东盟三个FTA,认为中澳、中冰FTA拥有世贸组织更高层次的相互开放度,是“WTO+”,而印度与东盟的自贸安排则是“WTO-”,而代表东盟去做说明的泰国强调双方在有选择的领域做出了高水平的相互开放。
世贸组织对区域经济联盟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是持欢迎态度的,它鼓励成员方在区域范围内就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标准和投资做出更勇敢的尝试,回过头来促进世贸组织框架下的全球_放。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其很多规定后来也被世贸组织所采纳。亚太经合组织(APEC)也是一种开放型的区域实践,其贸易便利化措施不仅面向APEC成员,区域外非成员也可以享受有关好处。而更多的RTA、FTA,之所以显得比世贸组织有效率、有活力,就是因为参与方有自己的话语权,只需实现两个或几个国家之间的大体平衡,就可以达成一致继续推动开放。
世贸组织还设有对贸易限制措施的监督机制。从2008年至今,该机制共记录了2978项贸易限制措施,其中只有740项在2016年10月前被成员方撤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贸易限制措施出现了快速增多的趋势,2016年较上年增加了17%。世贸组织也对贸易便利化措施的增减进行监测,统计表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全球总共新生效了216项便利化措施,月均18项,而同期限制性措施月均增加15项。所以说,仅从绝对数量值看,全球贸易便利化措施还是多于限制性措施的。当然,仅靠数量对比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为限制性措施非常多种多样,有针对出口的,有针对进口的,有采取加征关税办法的,有采取配额制的,还有变相征税的。
不同国家对区域一体化有不同实践
刘玮:从经济学的意义讲,判断区域经济合作是否在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主要是看它究竟是在进行贸易创造还是贸易转移。如果是以贸易转移为主,那么多边层面的经济一体化水准就会降低。
不同国家推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并不相同。美国推动的以TPP为代表的巨型贸易协定是更深层次的一体化。它不仅对货物、投资和服务等传统规则进行深化,并且还纳入了政府采购、竞争政策、知识产权、劳工、环境等深度一体化议题。这些议题涉及边界内措施相关的诸多新规则,很可能成为“下一代”贸易规则的范本。
美国推动的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实质是一种“竞争性自由主义”战略。一方面,美国利用各国竞相争取美国市场准入机会的优势,通过发起贸易协定谈判,使得贸易伙伴国之间形成一种竞争机制。这样美国就成为贸易协定谈判的核心。正是利用这种“竞争性自由主义”,美国推动了其所主导的自由贸易协定模板在全球的扩散。另一方面,在全球层面推动贸易自由化效果不彰、多哈回合谈判止步不前的情况下,美国转而试图通过推动区域性的、更高标准的一体化新安排,带动其他区域的一体化合作,最终迂回实现全球层面的一体化。
中国主张的是包容性的全球化和开放性的区域主义。比如我们积极推动的APEC,强调的就是这样一种包容性和开放性。亚洲地区的价值文化与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体现在区域合作当中就是更强调以协商的方式处理、解决问题。这种价值文化终将对全球化进程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周密:韩国是推动全球化和区域化最积极的国家之一。韩国自2002年启动自贸战略以后,一直在非常坚定地扩大开放,现已成为除智利等少数国家外在全球自贸区“疆土”最广泛的一个国家。韩国的开放重点是把基本领域关税都降到很低甚至为零,因而是自贸实践的非常积极的倡导者。
篇9
2001年11月11日,世贸组织成员接纳中国递交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一个月后,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的第143个成员国。
从1986年7月,中国向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前身)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到2001年正式加入,历时长达15年。
世贸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宗旨是促进经济和贸易发展,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障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长;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大幅度削减和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同时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世贸组织作为正式的国际贸易组织,在法律上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处于平等地位。它的职责范围除了关贸总协定原有的组织实施多边贸易协议,以及提供多边贸易谈判场所和作为一个论坛,还负责定期审议其成员的贸易政策和统一处理成员之间产生的贸易争端,并负责加强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作,以实现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
在入世十一年间,中国的经济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贸易更为活跃,融入了全球贸易,实现了与世界的共赢。从由官方统计的加入世贸十周年数据来看,入世后,中国贸易规模在此期间发生了巨变。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11日,中国出口增长了4.9倍,进口增长了4.7倍,GDP增长了两倍多。入世十年,中国每年平均进口7500亿美元,差不多给其他的经济体提供了1400多万就业岗位。中国累计吸收外资超过7000亿美元,新增34.7万家在华投资企业。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由2002年的4.7%逐年上升至2011年的10.2%。
截至今年9月,中国进出口总值达到28424.7亿美元,其中,出口14953.9亿美元,进口13470.8亿美元。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由2002年的27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746.5亿美元,年均增长26.9%。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的促贸援助等活动,援助领域遍及基础设施、公用建筑、社会福利设施、农业、医疗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帮助最不发达国家提高参与全球贸易的能力。
在中国外贸进出口规模持续快速扩大的同时,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显著,贸易结构更是有了明显改善。机电产品市场份额稳步提升。2011年,中国出口传统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塑料制品、家具、箱包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3857.9亿美元,出口机电产品10855.9亿美元,分别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20.3%和57.2%。与2002年相比,十年来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回落8.6个百分点,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提升9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优化。
通过入世,中国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的道路,实现了从世贸组织“新成员”到“参与方”再到“推动者”的角色转换。
中国全面履行了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承诺,关税、非关税、服务贸易的开放,国内的法律法规清理工作都与入世承诺和世贸组织规则相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加快市场化进程,中国建立起更加稳定、透明、可预见、开放的贸易体制,商业环境更加规范。对WTO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中国对市场经济意识、法制精神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政府职能转变、民众观念革新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入世之路漫长而曲折,历经五年时间,但由此中国融入世界,与全球企业平等竞技。
加入世贸组织十余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开放,才能发展,只有分享,才能共赢。而一个更加公平、高效的多边贸易体制,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
虽然世贸组织成员不断增加,通过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协议,成员国之间的关税总水平较入世前有较大的下降,从而促进了贸易规模的提升,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不少欧美国家的经济出现衰退或增速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贸易纷争不断发生。
篇10
“著名品牌”补贴之争
中美关于中国对国内企业提供支持以帮助其货物出口到海外的争端历时一年之久,在2009年的圣诞节前一周终于画上了句号。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于2009年12月18日表示,华盛顿和北京签署了协议,解决了美国联合墨西哥提出的争端案。
在此项申诉中,华盛顿和墨西哥城谴责北京对那些参加政府组织的“著名出口商标”和“中国世界顶尖品牌”项目的企业给予出口补贴,认为违反了世界贸易规则。通过该项目计划,北京对包括纺织品服装、化学物品、机器和食物等一系列产品给予国家补贴。
大多数的政府支持是针对出口行为,正是在这一点上华盛顿提出了主要的反对意见。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出口补贴违反了世贸组织的规则。”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声明,在11月底达成的协议中,中国同意或者取消相关措施,或者取消措施中任何的出口补贴内容。
版权产品诉讼战
版权产品分销权问题是中美之间的另一争端,WTO最高法庭上诉机构维持了早期的专家组裁决,很大程度上支持了美国对中国版权产品分销权处理方式的几个指控。
中国要求具有版权的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包括书、报纸、电视游戏、音乐、DVD等,必须由少数国家批准或国家经营的机构在中国分销。美国的音乐、电影等产品的生产商抱怨这些限制阻碍了其打入中国市场。
2007年4月,美国对中国采取的限制提出了申讼。两年后,WTO争端解决专家组得出结论认为,这一措施违反了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做出的承诺。专家组还认为,中国政策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国民待遇”规定大相径庭,该规定禁止一成员国内的货物和服务比进口产品享有更多的特权。这项措施在贸易总协定服务(GATS)中得到了清晰的阐明。
中国在2009年9月份对此项裁决提出了上诉,但上诉机构基本维持了早期的裁决。
美国电影协会将上诉机构的裁决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胜利”,标志着“为在中国做生意的美国创意产业提供公平竞争环境的一个重要步骤。”
在维护对中国知识产权的限制中,上诉机构的裁决并未明确发现中国在维护其版权产品贸易权限制时援引“公共道德”例外存在错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第20.1款规定,如果是“为了保护公共道德”,则允许世贸组织成员与他们正常的贸易义务偏离。)
对此,上诉机构的结论是:只要中国可以证明“显而易见和客观公正的与货物贸易有关联”,中国可以凭借公共道德来对其执行入世条款中的例外进行辩护。在此争端中,上诉机构的结论认为,中国未能证明其贸易限制对维护公共道德是“必须的”。然而,裁决认定中国的“公共道德”辩护是合法的。
原材料案 悬而未决
就在“著名品牌”和版权产品贸易权案结束之际,中美原材料案件开始升温,对轮胎所征关税的潜在争端也浮出水面。2009年12月21日,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成立专家组,将审理对中国一些原材料出口关税和配额的,称中国非法限制几项原材料的出口,而这些原材料对美国和欧盟的生产商尤为关键。墨西哥已加入美国和欧盟的控诉,其他一些国家是争端的第三方。
世贸组织一般不对出口税做出规定,但出口税可以成为国内产业的间接补贴。中国于2001年12月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时,曾承诺将取消84项商品之外的“所有税收和出口收费”。在此项世贸组织争端中审理的产品并未包括在例外列表中。中国则认为,出口限制基于环保理由是必要的,中国不希望过度开发其自然资源。 2009年12月21日成立的专家组将对此案进行审理。
特保争端第一案
2010年1月19日,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构会议上,中美轮胎特保案调查专家组成立,WTO将正式启动号称“贸易保护第一案”的中国输美轮胎特保案调查程序。专家表示,特保争端能否解决,对中国和WTO都是第一次,结果尚难预测。
2009年12月,在中美双方就轮胎特保案磋商未果的情况下,中国向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提出设立专家组的要求,但是美方按照相关程序阻止了专家组的设立。在1月19日举行的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会议上,中方再次提出设立专家组的要求,按照世贸组织规则,美国已无权再次阻止,因此专家组自动成立。
按照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规定,专家组一般由3名专家组成,他们的任命通常需要45天时间。此后专家组将进入对争端案件的审查阶段,即听取双方陈述、调查分析事实,一般在6个月内提交专家组报告。之后当事各方均有上诉机会,在整个过程中也同时保留争端各方通过斡旋就此止步的机会。
新闻链接
2009年4月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2009年4月以中国对美轮胎出口扰乱美国市场为由,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对中国产乘用车轮胎发起特保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