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对创业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对创业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法律教育;课程设置
随着金融危机加剧与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毕业生逐年增加,国家难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与机会,因而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由此,国家提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大学中开展创业教育要从培养创业意识开始,努力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他们具备从事创业活动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在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很多相关课程还在摸索期,因而创业法律教育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得大学生刚刚接触创业时不了解甚至不知如何运用与创业相关的法律,从而致使许多无法挽回的结果。所以在高校大学生教育中进行与创业有关的法律教育刻不容缓。本文首先说明了高校创业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并着眼解析了我国目前的创业法律课程设置的状况、并提供大学生创业法律课程的相关实用法律,最后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一、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向大多是针对培养学生突破知识、资金、心理方面的各种能力,而对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见的法律教育方面的能力有所忽视。创业过程中的法律制度的内容与保障又恰恰是大学生能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只有明确实施创业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增强迫切感,从而提高自觉性。
第一、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具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其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要对与其创业相关的法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掌握从而能够灵活运用。所以高校的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法律教育就对这些新人创业者十分重要。创业法律教育可以教会大学生知法、懂法、用法,避免毕业以后在创业过程中因为法律知识的缺失而导致某些无法挽回的惨痛后果。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大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未完全成熟状态,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人生阅历少、经历不足。在创业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律素养则极容易因无法自控而误入歧途。
第二、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要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在创业之初,必须要明确自己所要建立的企业形式以及与其相关的一些法律程序,所以就要了解与企业创办相关的市场主体法,如公司法等;在企业建立之后,因为其要寻求发展,所以与一些市场主体就无法回避会发生各种类型的交易,要面对竞争、并且要学会如何的预防和降低经营的风险,这也要求大学生创业者要对如合同法、民法、劳动法保险法等相关的法律有所了解。创业法律教育不但要让大学生知法、守法,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用法。大学生创业时要运用法律知识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并学会依法妥善解决纠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实践表明,很多大学生在创业时很少对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有所了解,在风险来临时束手无策,导致创业失败。
第三、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要有相应的法律能力。大学生创业时需要有较强的法律政策掌控能力,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为大学生创业也出台了许多相关的优惠政策,对于有心创业的毕业生来说,必须对这些相关政策有所了解才能走好创业的第一步。大学生在创业时也需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来化解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风险,这也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但是很多案例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创业者基本不会真正学习与其相关的法律知识,从而导致在相关过程的众多环节上会对法律而问题有所忽视,更多的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会游走于法律的边缘无法理性与冷静的进行思考,从而导致创业失败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违法犯罪的惨痛后果。
二、大学生创业法律课程设置的现状
尽管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已经开展十多年,当前我国已经认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然而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不容乐观,尤其是与创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教育更是没有能够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如下:
(一)创业法律教育课程理念不够成熟
目前尽管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慢慢意识到对学生有关创业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也有学校陆续开设相关的创业法律教育的课程,但是从整体的情况来看,高校的课程设置的理念和重视程度都不够成熟。很多学校对这种课程的开设更流于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随意应付教师的情况。
(二)创业法律教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大学生未毕业前一直都是待在学校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社会,因而缺乏工作的经验也更没有创业开公司的经历。所以基于这种基本情况就需要教授创业课程的教师尤其是教授创业法律课程的教师最好应该具有创业或者投资的经历,或者熟悉企业的运营,这样才能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有相应的指导作用。但是很多高校对学生进行创业法律教育的教师很多都是由其他学科(尤其是政治学科)的教师兼职担任,而这些教师的主要精力更重要的是投入到自己的主修学科上面,从而往往很难保证创业法律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创业法律教育课程内容不够全面
我国高等教育中都有开设一些与法律有关的选修课,但是对待选修课的态度很难得到广大学生的重视,更何况这些课并不是针对需要创业的大学生开设的,所以对于让创业者能够在学校中就能够知法、懂法提高他们的法律能力是有很大的差距的。现如今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创业就业指导》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进行。重点多放在概念条文的解释,缺乏实务的指导,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导致学生在面对社会实践时依然束手无策。因而对于深入社会实际创业的大学生来说,仅仅靠一些基础课远远不能满足创业实际的需要。
尽管创业活动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始终存在,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所处的法制环境是不一样的。随着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创业的法制环境尽管还有很多的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其一直不断改善,一个鼓励创业、保护创业的良好的法制环境已经开始慢慢形成。
三、对完善大学生创业法律课程设置的相关建议
在条件渐渐趋于成熟时,或许可以将创业法律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展,由此来培养和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完善: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对于刚开始创业的大学生要努力通过这些创业法律课程首先让他们能够知法守法懂法,在创业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相关法律,并且能够在遇到挫折与困难时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明确了大学生创业法律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意识的去通过该课程系统的对创业的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从而增强创业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素养,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其次法律课程的设置应该要积极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其教学内容要针对有共性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强化法律意识教育。
在实用法律课程中,要让大学生创业者学习到下面与创业紧密有关的法律规定。
(一)在创业之前必须要了解与明确有关企业创立的相关法律,即企业创办要符合什么条件或组织机构的设置等等。如《合伙企业法》、《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
(二)学会用人是企业能够长续发展的关键,这就要创业者学会处理好与劳动者的关系,能够是这些劳动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业最大的效益,这就要求创业者能够学会按照有关的法律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障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等等。
(三)如今的社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明显,创业者要积极学会相关的法律从而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并且也能够知道如何避免去无意中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如《商标法》、《专利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
(四)创业者在企业创办之后要明确的是如何进行公平交易与合法经营的问题,这就要创业者对规范市场交易的相关法律规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掌握。如《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担保法》、《产品质量法》、《反垄断法》、《广告法》等。
(五)创业过程中产生纠纷往往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就要让创业者学习创业纠纷解决的相关法律规范。如《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中规定的具体诉讼程序。
再次在教学实践方面,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在他们创业时或许会遇到遇到与法律相关的一些问题,提高他们抵御风险和化解危机的法律能力。首先应该建立一支良好的具有法律素养的教师队伍。高校要努力在一些硬件设施方面进行改善,比如建立于创业法律课程有关的模拟网络,能让学生在创业前通过这些设备模拟参与企业创办经营的各个环节,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相关创业法律内容能够通过模拟训练运用到实践中,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随后在相关教学方法方面,主要是以课堂的系统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要学会利用一些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训练的实践平台。一是课堂教学在教授相关创业法律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强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努力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避免填鸭式的教学、还要让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避免教师过分主导、多让学生参与亲身体验为主避免过多讲授灌输。二是整合校内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相关的多样创业法律讲座等课外活动。三是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努力多方面开展与创业法律相关的企业公司的合作,帮助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等。
最后要加强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在全校形成良好的爱岗敬业氛围。鼓励法学专业教师进修深造,参加高层次的培训,力争形成本专业骨干教师群体和各学科带头人。采取多种相关方式与途径来提高创业法律教育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法律水平和素养。鼓励专业法学教师能够参与到创业法律教育课程的制定和教学中去,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综合能力,加强师资的培训和进修。最好能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者或者有名的企业家来学校兼职担任教师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由此来提高整体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课程的水平。
四、结语
创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程度的体现。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问题,主要是由于缺少配套的法律体系与完善的课程设置。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课程设置是创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创业法律教育与课程设置任道而重远。
参考文献:
[1] 王健.构建以法律职业为目标导向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J].法学家,2010.
[2] 范龙,尹琦.大学生创业定位与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
[3] 沈宗灵.有关法律教育课程体系的两个问题[J].中外法学,1995(04).
[4] 叶虹.大学生创业法律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 罗美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
[6] 王德斌.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及其课程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7] 高永良.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8] 杨德敏.论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法律保障[J].中国就业.2012(3).
[9] 刘研.浅析大学生创业的法律制度保障[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4).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创业指导;法律教育;就业;大学生
一、加强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中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自1970年美国第一个创业教育课程诞生以来,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创业指导,如德国的“模拟公司”、英国的“青年创业计划”、印度的“自我就业教育”等。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化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日趋严峻,大学生创业正获得高校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许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创业指导课程,但成效并不理想,大学生创业非常成功的案例也不多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大学生创业指导中法律教育的缺失,进而导致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欠缺。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创业指导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比较完善和系统的创业指导模式和体系。大部分高校所开展的创业指导课程只是偏重于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品质以及创业团队、创业计划、财务计划、创业融资、创业管理等方面,而对与创业有关的法律知识涉及甚少,有的也只是简单介绍一下企业法的相关内容。在“依法治国”的重要建设时期,这不能不说是大学生创业指导的一个缺失。其实,在创业指导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不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更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也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去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大学生在创业前很少认真了解和学习与创业有关的法律知识,或者虽有所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忽视或者漠视法律。
二、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中法律教育模块的内容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针的深入人心,立法体系的不断健全,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也越来越多,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应将关于私有财产保护的各种法律法规、对企业设立及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风险的规避、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法律法规等纳入到法律教育模块当中。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将相关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的培养贯穿其中。
大学生创业的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创办企业?创办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我们可以从《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等企业法中看到,创业者可以有如下几种选择:一是个人独资企业;二是合伙企业普通合伙;三是有限责任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从出资人的责任形式、企业的设立条件、税收负担、筹措资金的能力、出资人对企业的控制程度、企业的目标等方面比较三种企业形式的不同点,便于大学生在创业时能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企业组织形式。大学生创业初期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承担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其所创立的企业一般均为中小型企业。因此,《中小企业促进法》也是法律教育的重要内容。该法从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方面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对大学生创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确定了创办企业的形式,注册公司后,企业运行中将遇到形形的法律问题。《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知识产权法》等将是解决问题的法律依据。例如《民法通则》中关于民事活动基本原则、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制度、诉讼时效制度、侵权责任制度等,《合同法》中关于合同的订立、合同的生效到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及违约责任等,应成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内容。一系列制度构成了合同法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企业招用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主和劳工在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创业者招聘员工,必须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对劳动者在三险一金上的最低要求,并随时关注地方政府出台的办法、文件,配合实施,以免遭遇员工的抵触。另外,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因借贷或其他原因而向他人提供担保,或他人向自己提供担保。一定要在了解《担保法》关于人保、物保和金钱保等各种担保方式的前提下正确进行担保。
企业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特点往往会驱使企业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不理性的违法行为。因此,国家通过立法对企业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规制和管理是必要的。我国的《税法》规定正常纳税、依法纳税是每个人(包括企业法人)应尽的义务,合理的节税只能在法律容许的范围内进行,超过规定,恶意的逃税、漏税,情节严重的,不仅要处罚补缴税款,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我国的《反不正当竟争法》也明确规定了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且,对于进行科技创业、信息创业的创业者来说《知识产权法》是一定要掌握的,若是自主研发的创新技术一定要申请专利保护,以免被他人盗用造成经济损失;若是非自主研发的技术,在采用前必须先行查阅正确的出处、来源,以免因为误用造成侵权纠纷。诸如此类的体现国家干预性的法律是创业者必须了解和学习的。
上述可以看到,大学生创业者本身并不是独立的法律关系主体,他们是民事主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创业相关法律法规很多,但我国并没有独立的专门性法律来调整这一特殊群体,只有一系列法律法规组成的法律群。因此,详细、完整地讲授全部相关法律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法律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守法意识和用法能力,时时、处处意识到法律的存在,既不要违法,也要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三、法律教育模块的教学实践
繁杂的创业法律决定了开展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必须依托法学院,由法学专业教师将相关法律内容统筹为一门独立学科,并逐渐形成一套科学体系,从课程设置方面入手,为创业者形成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打下基础。明确开展创业法律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与创业相关的法律制度,掌握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法律与政策问题,熟悉各种创业法律规范;在此基础上培养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必需的法律意识,进而能够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合理规避法律风险,提高解决纠纷的能力。
目前,大部分已开设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课程都是以教师对基本知识进行课堂讲授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来说,很难真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而,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强创业法律教育的教学效果,应借助多媒体、网络等工具和资源,在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诊所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可以有力促进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深化。
法律的生命就在于实践,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将创业法律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创业大赛、举办创业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举办模拟法庭、案例调查与分析、旁听法庭审判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创业法律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亲临感受和事实分析中自觉获得价值判断,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创业法律的看法,也可以通过与公、检、法、司、律师事务所、企业等建立创业教育基地,进行案例说法、法律咨询等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参考文献
[1]潘嵩.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0.
[2]何庆江,谭志合,雷棋.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法律教育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8(2):225.
[3]朱文星.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0):143-145.
篇3
关键词:经济法课程;会计专业;创业
1 大学生创业能力相关内容概述
(1)大学生创业的劣势
第一,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心态过于理想化,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第二,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的缺乏,是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第三,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仅有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在大学生提交的相当一部分创业计划书中,许多人还试图用一个自认为很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第四、大学生的市场观念较为淡薄,不少大学生很乐于向投资人大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与独特,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或产品究竟会有多大的市场空间。
(2)大学生创业需具备的能力
大学生创业只靠掌握一定的技巧已然不能保证其成功率,一般来说他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能力:自我认知及科学规划;胆识和魄力;团队管理、信息管理、目标管理;谈判;处理突发事件;坚持学习;社交能力;保持身心健康。
2 会计专业设置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
会计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创业和经营企业所必须掌握的,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中经济法是高校会计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之一。将经济法与会计学科融为一体进行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手段。培养学生既懂会计专业知识又掌握和未来职业相关的法律,是创业和就业所需具备的。学生毕业以后要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经济法这门课程是要贯穿会计职称始终的,在会计专业设置经济法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设置此门课程的同时,也应该和我们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以学生创业和就业为本。这就要求我们学校和老师在课程教授方面切实结合技能方面的锻炼,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在资格证的复习考试中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升过关率。使学生在毕业后不仅拥有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知识的储备,更是具备了从事此类创业工作的资格。这样有助于学生创业同时也促使就业率得到提升。
3 如何通过经济法课程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创业能力
(1)有针对性的选用会计专业的经济法教材
现在高校经济法教材的版本很多,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材所含内容基本和此相同。而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教材选用,笔者觉得应切合会计专业的资格考试和职称考试内容,尽量保持内容一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大纲所涉及的内容有:会计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所得税法律制度等。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内容有: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外商投资企业法、企业破产法、证券法、票据法、合同法以及其他相关财政法律。很显然,职称考试的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法部门,很多属于民商法部门的法律也被编排其内。
(2)以创业为主线,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经济法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准确灵活掌握法律理论知识有积极作用。但笔者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总结出,如若要使学生课堂参与度最大化,那可以适当采用"角色互换"教学方式。让部分学生以教师身份备课、讲课,其他学生提问,老师作为"旁观者"只需把握课堂的纪律、引导授课进度、点拨重要知识点,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一种我个人通过实践,觉得比较好的教学方式是"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法是将课堂变为某一职业场景,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参与到具体操作中,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事也有利于增强相应的职业能力。
(3)改变课时设置,采用"基础课时+特补课时"模式
"基础课时+特补课时"模式即按学生需求来安排课时,基础课时即为该课程的总学时。教师按照学校所定的教材进行授课。此阶段不分学生需求,不补充额外的职称考试的内容,只为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等该课时结束后学生对该课程有了相当的基础的前提下,开始特补课时,大约为10课时左右。主要是针对需要考证的学生重点辅导,内容完全以考试指定教材为主,配合使用各考试用书的配套习题册,帮助学生分析考点、难点,为以后参加各类会计资格考试储备知识,提升他们的考试过关率,培养高质量人才。这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和创业增加成功的砝码,所谓证多不压身,机会更多。
(4)考试方式应有所调整
考试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种手段。只有选择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应该修改现有的命题规则,彻底改变考试的模式,将考试的重点由知识点的考查转移到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查上。根据课程的性质,考试的方式也可以多元化,比如无纸化、闭卷、开卷、提交论文、课程设计等等;考试的题型设计也应该灵活多样,突出以应用为核心,加大实践考核部分的比重。比如增加主观题的分值而减少客观试题的考查。
总之,经济法课程对会计专业学生创业能力有积极的重要的影响。作为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经济类法律知识的熟知与掌握则为其创业成功保驾护航,为其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一、开展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是大学生必备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养
1.大学生必须诚实守信。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法制经济。大学毕业生无论在国内创业,还是在国际上发展,都必须遵守交易规则,依法办事。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民商法中的“帝王条款”,它对民事活动和商事活动公平进行具有普遍控制作用。在商事法中诚实信用原则要求交易行为当事人应尊重交易习惯,依诚实信用的方法而为交易活动,以维持公平[2]。事实上,当今市场经济已进入诚信时代,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形态,诚信日益成为企业的立足之本与发展源泉。因此,诚实守信是大学生必备的创业品质[3]。大学生一旦涉足创业领域,就要具有职业道德。有的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就是缺乏商业信用,如稍有不满就肆意毁约,结果造成两败俱伤,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直接导致他上了业界的“黑名单”。可见,大学生既然选择了创业之路,就要遵守这一行的规范。刚入行,更应把信用放在第一位,以此赢得客户的信赖,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企业得到长久的发展[4]。
2.大学生创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要正确处理好合作与竞争、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就离不开权利义务的合理配置。法律意识本质上强调的是权利义务的对等性,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地运用权利义务对等性的原理来有效地化解矛盾,促成和谐,支持创业。3.大学生创业必须具备法律修养。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心理发育快而又未完全成熟,心理脆弱起伏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与承受力较差、人生阅历浅、做事欠考虑,但创业复杂,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极易误入歧途,甚至违法犯罪。而法律修养能有效防止创业者冲动、激愤,理性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挫折。
(二)法律知识是大学生必备的创业知识
创业知识主要指与创业相关的理论、政策、法规及必备的专业知识。其中法律知识在大学生创业的全过程都必不可少。企业创办之时,大学生首先要了解创办企业的类型和程序,因此必须具备较全面的市场主体法,如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等基本知识;企业创办后,要生存要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市场主体发生各种交易行为,从事各种各样的民商事活动,要面对各种竞争,要融通资金,要抵御和化解各种风险,这就要求创业者必须有较全面的市场主体行为法,如民法、合同法、物权法、担保法、保险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另外,大学生创业时还要具有基本的规范市场管理秩序法,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产品质量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在一项研究调查中,当大学生被问及“您是否了解创办企业的相关程序”时,84.94%的学生选择“几乎不了解”和“根本不了解”[5]。这表明,实践中创业者基本法律知识欠缺问题非常突出。
(三)法律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创业能力
创业法律教育不仅要使创业者知法、守法、懂法,还要使其学会用法。只有学会了用法,大学生的创业之路才能越走越稳。
1.大学生创业时需要有较强的法律政策掌控力。近年来,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对立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只有了解这些政策,才能走好创业的第一步[6]174。但实践中许多创业者根本不知道或知道但不知如何利用这些优惠政策,法律政策掌控力不强。
2.大学生创业时需要运用法律知识防范、抵御并化解各种风险。大学生创业必会遭遇各种风险,其中也包括各种法律风险,如何利用法律和政策来防范风险、抵御风险、化解风险,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但实践表明,很多大学生在创业前很少认真了解与创业相关的法律内容;或者虽有所了解,在实践中的众多环节上却忽视法律,不懂得运用法律,在风险和利益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以赌博意识、投机心理和冒险行为替性的法律思维,以致造成一些惨痛的教训[6]173;或者在遭遇风险时束手无策,使创业夭折。
3.大学生创业时需要运用法律,依法妥善解决纠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会与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等关系人发生矛盾和纠纷,协商和解、调解都不失为解决争议的好方法,而仲裁和诉讼则是解决商事纠纷的有效手段。因此,有必要对诉讼法、仲裁法等程序法有基本的了解,并学会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法律教育及其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一)创业教育及其课程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还停留在搞一些与创业有关的活动阶段,主要局限于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以及组织创业竞赛活动等操作层面上,这种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往往把大多数学生排斥在创业教育之外。有的高校虽有毕业生创业指导中心,但也仅仅停留在创业团队创业过程的扶植上,如鼓励学生自办公司、开展创业计划竞赛等,这对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会有一定帮助,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综观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创业教育,我们发现物质条件保障固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洞悉学科前沿的优秀师资队伍、作为知识载体和传播媒介的优秀教材[7]这三个方面的软件设施,且必须首先构建课程体系。西方国家的大学非常重视创业教育系列课程设置问题。如美国大多数院校都将创业作为一个专业领域或研究方向,因而具有完整且成系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体系。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还处于探索期。从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来看,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创造学课程,再辅之以零散的创业管理、商业计划书、企业家精神、科技创业等课程,且这些课程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之中,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尽管有些学者正致力于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研究与探索,但尚未形成一套权威的完整的课程体系。
(二)创业法律教育及课程设置严重缺乏
我国各高校都针对本科生开设有法律基础课以及一些专业选修课,如经济法、合同法等,但都是学位课程,不是专门针对创业教育开设的,对培养创业者的法律意识、法律素养,提高创业者的法律能力,远远不够。已有的创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成果中,从建议开设的课程体系看,也没有将法律教育及相关课程设置提到应有的地位,少有提及法律类课程设置的。如有学者提出创业课程的设置应分为学科渗透课、必修课、选修课三种情况。而这三种课程中仅在选修课中提及设置“公司法与合同法”[8]。没有将法律课程作为一个体系,作为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来科学规划和设置,从而导致创业法律教育缺失。
三、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及其课程体系的建构
创业法律教育的培养体系应建立在完善的课程体系上,注重创新和实践。创业法律知识是一个内容庞大的体系,也是一门专业知识。如何将创业法律知识及能力培养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在创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中,课程体系是核心。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创业法律教育及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系统、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创业法律教育及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即操作和实施的目标就是使创业法律教育在规定时间范围内达到预期的结果,培养或塑造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较高的法律修养、较强的法律能力的创业者。
2.相对独立性和配套性原则。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与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体系相比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但与此同时,法律教育课程也要与其他课程相配套,而不能孤立地开设,应与其他创业教育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综合的体系。
3.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创业法律教育的课程首先是要求在校生对法律知识有较为全面的理解,让其具备法律意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类活动及活动项目,使受教育者在活动中形成和产生各种外显的操作行为和动作,从而作用于内部身心,并使之发生预期变化的特定课程组织方式。4.多样性原则。创业法律教育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必然要求课程组织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也就是选择性和弹性。
(二)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以上创业法律教育及其课程体系建构应遵循的原则,创业法律教育的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增强创业法律意识类课程。创业法律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大力提倡创业法律意识,创业法律意识的培养主要应重视知法、守法意识;尊重交易规则、诚实信用的意识;依法办事的意识。因此,创业法律意识类课程主要学习内容是知法、守法、懂法,课程设置主要是法理学,另辅之以法律逻辑学、法律方法学等。通过这些授课内容的设计,不断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创业法律教育的内涵,强化遵守交易规则、尊重交易习惯、诚实守信的意识,认识到知法、守法、懂法的重要性和作用,并使之内化成一种人格、气质和修养。
2.了解创业法律知识类课程。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中,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众多,大学生不可能对所有的法律法规都有所了解,因此,应结合大学生创业的需要和特点,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教授法律知识,归纳起来,以下法律知识是大学生创业必须了解的:
(1)商事组织法。大学生创业首先面临的是选择什么样的企业组织形式,因此首当其冲的是要对企业法有基本的了解,以便大学生在创业时能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企业组织形式。企业按照出资人的责任形式不同可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三类。我国于1999年颁布了《个人独资企业法》,2006年修改了《合伙企业法》,2005年修订了《公司法》,三种企业形式在企业的设立条件、出资人的责任形式、税收负担、筹措资金的能力、出资人对企业的控制程度、企业的目标、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重大区别,尤其是2005年的新《公司法》不仅降低了公司的设立门槛,也在立法上正式承认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这对于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来说非常有利;2006年新的《合伙企业法》明确规定了有限合伙企业,这一新的合伙形式为那些想开办合伙企业但又不想承担连带责任的创业者提供了机会。此外,由于大学生创业存在资金规模较小、筹措资金困难的特点,这些企业一般均为中小型企业。因此,《中小企业促进法》也是法律教育的重要内容。该法从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方面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对大学生创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商事主体行为及其规制法。企业创办后要经营,经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依法与其他商事主体进行商事交易活动的过程,因此必须对商事主体行为法、劳动及社会保障法、市场管理秩序法、国家宏观调控法、知识产权法等有较全面的了解。商事主体行为法方面,最核心的课程是民法、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保险法。劳动及社会保障法方面,最核心的课程是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市场管理秩序法方面,最核心的课程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反垄断法等。国家调控法方面,最核心的课程是税收征收管理法、所得税法、会计法、对外贸易法、外汇管理法等。知识产权法方面,最核心的课程是商标法、著作权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
(3)解决商事争议的法律。创业过程中,纠纷和争议不可避免,因此,必须对争议的解决方法及其法律适用有基本的了解,这方面最核心的课程是诉讼法和仲裁法,其中诉讼法主要是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由上可见,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体系庞大,内容繁杂。因此,对非法学专业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只能择其重要的概念和制度进行讲解,详细、完整地讲授上述内容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从各高校的实践来看,采用双学位或主辅修的形式不失为较好的解决方法。
篇5
【关键字】政府;风险投资;意义;局限性
一、风险投资概述
1.风险投资的概念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VC),又译创业投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科技政策委员会1996年的报告中将其定义为“向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新建企业提供股权资本的投资行为”,往往投资周期较长,在提供资金的同时提供管理和咨询服务,通过投资结束时的股权转让实现获利。美国风险投资协会对风险投资一词的定义为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快速发展、竞争潜力大的企业中的权益资本。我国首先于《关于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中使用了“风险投资”一词,但在不断的经济发展和立法实践中又逐步转向了“创业投资”,二者意义一致,均成为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经济概念。《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对“创业投资”做出的解释为向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所投资创业企业发展成熟后主要通过股权转让活动获得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方式,其中的创业企业指的是在我国境内注册成立的初创或重建非上市企业。风险投资的本质是一种投资,属于资本逐利的行为,还同时存在高风险性和高竞争性的特点。
2.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风险投资最初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国外传入我国,主要以政府财政拨款和国有企业参股的方式设立风险投资公司,开展风险投资活动。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国务院于1985年作出了科技体质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展风险投资。1998年,“政协一号提案”将风险投资活动推入。新世纪之初,我国已经拥有逾二百家风险投资机构,运营资本达到200亿元,其主要来源为政府直接财政拨款,比例达到79.8%,其后的十余年间,该比例持续下滑,但就近年的数据来看仍然较高。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风投资金规模偏小。美国2010年的风险投资资金就超过了600亿美元,而我国目前的风投资金仅50亿美元;另一方面,资金来源单一,外资资金活跃,政府资金比重大。金融危机前,我国企业每年的新募集资本中均有超过50%为外资,而不含国有企业出租的政府直接投资也达到20%以上,国内民间投资所占比重很少。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有其法律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宪法也认同政府出资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或入股国有风险投资机构,在我国不太发达的资本市场下,政府风险投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此外,我国风险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仅有一些《规则》《条例》和《管理办法》之类的文件出台,缺乏专门和细分的法律。
二、政府的风险投资中的意义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对政府风险投资所做的报告中指出,公众部门进行直接股权投资是向一个经济体系中注入风险资本的最高级方式。政府往往是以引导者、监督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到风险投资活动中来,而作为投资主体直接进行风险投资,则能够针对我国实际发展需要,政策性地选择重点扶持的企业和行业,同时积极履行职能,提供必要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政府风险投资的意义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
1.填补投资空白,化解企业融资难题
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融资难题,究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及相关制度的建设尚有待完善,主要表现有:企业信用问题和金融机构信用贷款担保机制的不健全;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严重;银行天然的逐利性和民间资本整合无力导致的融资渠道单一;风险投资资金进退渠道不畅等。尤其是对于我国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最具活力的部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但同时又由于自身发展规模和财务状况的局限性,难以通过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存在很大的投资空白。这些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市场的失灵,在短期内难以解决,需要我国政府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来下狠功夫、花大力气来应对。政府风险投资,作为一种直接投资行为,通过财政规划有目的的参与和引导,能够在现阶段较好的填补这些投资空白,切实化解其融资难题,为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有着显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的风险投资起步时间较晚,发展时间不长,还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政府一方面需要着手营造一个良好的风投外部经济和制度环境;另一方面也能够慎重、合理的制定投资计划并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利用政府资金有效的填补金融系统中存在的投资空白,缓解我国企业的资金压力,既能够促进我国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又可以推动风险投资向着政府希望的方向和目标发展。
2.创造后续社会经济效益
政府风险投资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会间接的带来一系列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效益。政府风险投资资金是一种公共创业风险资本,启动快,覆盖面广,往往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政府通过谨慎的筛选和科学的管理,能够对一些前景较好而又风险较大的行业或项目进行初期投资,一旦运转顺利,一方面将会完成政府资金的保值和增值,有利于政府财政的稳定和政府风险投资的下一步进行,实现政府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还能够吸引大量银行资本和私人资本流入,为其提供更多的融资契机,引导风险投资的进一步发展,逐步为某一产业乃至整个社会营造一个私人部门风投资金占主导的成熟的风投环境。此外,政府风险投资能够为我国广大企业提供资金保障,促进其不断创新和发展,增加社会生产和就业,进而带来一系列的后续社会经济正效益,如促进就业、刺激内需、推动GDP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等,在我国内部经济转型,外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形势严峻的关键时期,有利于熨平经济波动,给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三、政府风险投资的局限性
1.政府干预失当
就市场经济的原则而言,风险投资应当由市场负责调节和运作,通过市场竞争来彰显风险投资的价值。我国的风险投资发展不充分,经济和制度环境不够理想,政府风险投资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但也存在着行政干预失当的问题。
首先,政府风险投资行为,无论是通过直接财政拨款还是间接法律、政策支持,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和政治意图,接受政府风险投资的企业往往会受到政府的行政干预,出现政企不分的问题,削弱了企业的逐利性,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社会的产业结构调整。
其次,政府风险投资在某些方面干预过度。政府出资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或入股风险投资机构,负责其宣传和管理,人员、项目的选择都由政府主导,政府为了推动风险投资的发展,往往动用行政手段,或是强制要求发展较好的风司上市,或是强制要求发展不好的风司倒闭,忽视了市场的作用。在我国风险投资资金构成方面,财政拨款占到了重要地位,国内私人资本严重不足,离私人资本占主导的成熟资本市场相距甚远,导致风险投资效率低下,发展缓慢,
最后,政府风险投资工作存在失职问题。一方面,政府风险投资过于稳健和保守,不愿意为高收益而冒险,在一些具有相当发展前景的高风险企业和行业,政府介入不足。就我国高科技创业企业来说,其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亲友资金以及国外资金,通过政府资金启动的高科技创业企业仅占2%。另一方面,政府未能将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存在着严重的“缺位”和“错位”问题,相关立法工作进程迟缓,风险投资的准入、运作和退出机制建设仍存在较大不足。
2.产生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指的是在市场均衡状态下,由于供求变化导致的资源从原领域中被挤出。在风险投资方面,可以理解为政府风险投资会挤出民间投资。公开市场业务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货币供给量一定时,通过出售债券来收回市场流通的资金,减少流动货币,提高市场利率,进而增加投资成本,减少私人投资。政府一旦需要增加对企业的风险投资,就可能会提高税率,影响国民的可支配收入,国民收入中消费不变的前提下,税收的增加会提高政府支出,进而削减投资。此外,政府支出用于风险投资,将会刺激需求增加,一旦企业发展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就会出现供给不足,导致价格上涨,利率上扬,增加了消费和投资的成本,引发挤出效应,降低私人投资。我国学者刘志阳等也指出,政府的介入将会加剧资金、人才、项目和产品等方面的竞争,导致风险投资成本的上升和收益的下降,挤出了私人资本对创业企业的投资。总的来说,经济萧条时期,政府风险投资的挤出效应较小,而经济繁荣时期,政府风险投资的挤出效应较大。
四、结论
我国政府风险投资在我国内部经济转型,外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形势严峻的关键时期和不够成熟的资本市场下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但也存在这干预适当的问题。长远来看,政府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原则是引导和监管,尽量让市场用其“看不见的手”来调节风险投资的运行,政府需要进尽可能的为风险投资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和政策优惠,提高产权保护力度,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在不违背市场规律的情况下填补投资空缺,推动风险投资的发展。虽然我国的风险投资发展时间不长,但只要政府能够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科学决策,合理管理,就能不断优化我国政府的风险投资,推动我国风险投资的持续发展,创造一个成熟、健康的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黄艺翔,姚铮: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影响―基于政府专项研发补助的视角[J],科学研究,2015(5).
[2]刘一展:政府干预风险投资的动因、途径与绩效研究[J],学术交流,2014(2).
[3]杨大楷,李丹丹:政府支持风险投资的必要性研究述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3).
[4]范柏乃:创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成思危:险投资论丛[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篇6
在创新工场前不久举办的一次对科技初创企业的培训课上,北京集慧智佳知识产权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雷作为知识产权领域的主讲师,面对五六十位创业者提出的相关问题“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而大家现场提问的火爆程度更是让他感到震撼。这些初创企业刚刚起步,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劳动法、合同法的关注,这是李雷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现场互动起来,发现大家不懂的,恰恰是一些诸如专利保护范围的浅显问题和一些比较深奥的技术问题的结合。在类似‘商业模式和商业方法如何能被我独占’、‘竞争对手侵犯我的专利权后我该怎么办’、‘专利申请从提交到获得授权需要多长时间,我如何知道其他人有没有相关专利’的提问中,一些知识产权基本知识被反复提及,可见,这些初创企业还没有迈过这道坎儿。”李雷说。
李豪和霄雨分别带领自己的创业团队开发技术产品,做着上线的准备。没有专利知识的储备,不懂知识产权能为自己带来什么,这正是初创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
专利意识何其重要
李豪的小团队用时半年,研发出一款可用虚拟币炒股的手机App“涨涨”。他咨询过知识产权公司,但高昂的律师费让他望而却步。“太贵了!对于我们这些初创企业来说,与其拿这么多钱请一名律师,还不如招聘一名技术开发人员。”这是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李豪经过权衡后做出的选择。
对于尚处在成长期的初创企业,李雷认为,应在知识产权上有适当投入,相关费用在企业资金中的占比以企业能够承受为宜。“初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先赢得生存空间,再考虑其他。但创业者一定要有较强的专利意识,充分考虑到知识产权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专利是将好的创意产品做大做强、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武器。拿什么抵挡竞争对手,这是初创企业面临的‘高门槛’。”李雷说。
由于初创企业遇到的多是很浅显的知识产权问题,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宣讲和培训就显得尤其重要。“将基本的专利信息进行归纳,把典型案例和解决方案与大家分享,这样经过一系列培训,创业者基本了解了知识产权相关概念,对相关问题准确把握后,他们自己是可以解决一些难题的。”在李雷看来,专利不是万能的,一个项目能否打动投资者、开拓市场,取决于其创意是否有商业价值,市场策略是否可行,而企业一旦在竞争中存活下来,有了起色,专利就成了遏制竞争对手、保驾护航的重要筹码。
“初创企业的资源有限,因此更应考虑自身企业情况,咨询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内部评估中考量技术是否满足了专利新颖性、创造性的要求,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在初期阶段就盲目提交专利申请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获得投资机构充足资金支持的初创企业,除了要有专利意识,还可以寻求专利服务机构的指导,通过专利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积极进行专利布局。”集佳知识产权有限公司知识产权顾问寇晨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积极维权不再犹豫
一个好的创意产品尚未成熟,就被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技术“借鉴”、市场推广,是摆在初创企业面前的又一难题。
“如果你研发出的专利技术被大公司侵权,你会怎么做?”记者问。
“没办法。在我看来,诉讼成本太高了。即使我们胜诉,法律制裁也是这些大公司可以承受的,对他们不会造成太大威胁。”李豪无奈地回答。
专利被大公司侵权,很多创业者们无奈保持沉默,自己的心血和努力也付之东流。
“当企业权益受到侵犯,利用知识产权武器,企业就可以控制局势、遏制竞争对手。大公司‘借用’技术成果后,其产品推广的难度相对更小,这对初创企业来说是最致命的。这时候是否有知识产权,是否能举起法律的武器,就意味着他们是否能生存下去。”李雷坦言。
用法律维护自己正当权益是可行的。在李雷看来,“我们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是公平的,被侵权、实力弱不是借口。依托产品的独特设计,初创企业可以和投资人进行合理规划。侵权行为发生时,即使企业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也应该让投资人意识到产品的核心价值,这个时候的资金配比应向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有所倾斜。”
篇7
近日,2015年全国“春风行动”启动仪式在徐州举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喻红秋,江苏省人社厅厅长谭颖,副厅长周英、相伯伟,徐州市政府副市长周宝纯,徐州市人社局局长孟铁林以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农村务工人员代表出席启动仪式。今年的启动仪式采取了座谈会的形式,不“搭台讲话”,而是面对面地听取农民工、基层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2015年“春风行动”自2月上旬启动,持续至3月底在全国各地组织开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强调,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搭建供需平台,促进转移就业”,旨在帮助有转移就业意愿或创业愿望的农村劳动者、有招聘需求的各类用人单位,以及其他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劳动者。通过宣传和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实施有针对性的公共就业服务,使有培训愿望的农村劳动者得到免费技能培训,有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者得到有效的免费就业信息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服务,使常住城镇的农民工得到均等化的公共就业服务,返乡农民工得到就业和创业服务。信长星副部长要求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平台工作人员要带着感情做好工作,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带着热情来服务群众,努力提高服务质量,让广大农村劳动兄弟姐妹们真正感受到“春风行动”所提供的高效、便捷的服务。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喻红秋要求各级妇联组织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促进女性农民工创业就业;要维护好女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女性农民工提供法律宣传和法律援助;要进一步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力所能及地帮助农民工解决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要帮助女性农民工尽快融入城镇生活,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全国总工会保障工作部副部长陈杰平代表全国总工会对各级工会组织提出明确要求,要求进一步推进工会促进就业工作深入开展,切实维护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
篇8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农民工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发展的新挑战,做好帮助、扶持、服务和造福农民工的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现就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区农民工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对做好农民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目前部分农民工面临下岗失业问题,不少地区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失业潮”、“上访潮”,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增大,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给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长治久安带来不利影响,已引起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高度关注。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高度重视农民工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出现的新情况,最大限度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和农村内部增收空间;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题电视电话会议,对农民工工作做出明确要求和部署;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近期将研究出台政策,举办一系列活动,加大转移就业、促进创业、权益保障和服务农民工的工作力度。
为做好区农民工工作,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各镇办和区直相关部门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做好农民工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采取有力措施,卓有成效地引导和促进农民工就业培训,支持和帮助农民工创业,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推动全区农民工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加强组织领导
区农民工联席会议领导小组要继续加强对农民工工作的组织领导,为农民工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区人劳社保局作为农民工工作的主要责任单位,要加强政策研究,制订和完善符合区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农民工工作指导性文件,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操作办法,对农民工工作落实情况实施监测,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奖惩,协调解决全区农民工工作推进落实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农民工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按照各自职能,确定为农民工服务的项目,及时认真研究农民工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趋势,重点研究农民创业园、三农大学等农民工工作新载体的规划建设以及农民工就业培训、创业、合法权益保护等办法,营造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抓好重点工作
年,区将围绕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维权四个方面,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培训为龙头、产业为支撑、创业为动力、企业为载体”,进一步加大农民工工作力度,着力为农民工办好九件实事。
(一)实施“就业信息对接”活动,挖掘就业岗位
区人劳社保局要制定统一表格,由镇办配合,全年至少开展2次农民外出务工、本地务工、培训意向、就业去向、企业用工等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重点做好三项对接活动,全年开发就业岗位1.2万个,其中公益性岗位至少1000个。
1.建立重点项目用工制度。积极协调项目引进单位和招商部门,促进用工单位签订优先使用当地农民工的用工协议;通过劳动保障信息网、劳动保障宣传栏、招聘会等形式,及时用工信息,每月定期一次。
2.举办重点行业(企业)用工衔接会。区人劳社保局牵头,围绕建筑、交通、水利、市政、农业、绿化等吸纳农民工较多的行业,每季度至少举办一次用工衔接会,督促签订劳动合同,并将吸纳农民工就业作为系统内评优创先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
3.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城市绿化、环保清洁、治安保卫、交通秩序、市政公共设施日常维护、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及政府投资性项目等,都要按一定比例安置农民工,全年开发公益性岗位至少1000个。凡具备公益性就业岗位条件的用人单位,要及时将公益性岗位情况报送区人劳社保局,建立起公益性岗位信息档案,随时优先安排农民工就业。
(二)实施“农民工培训倍增计划”,提高技能素质
围绕转岗就业开展新技能培训、围绕产业升级开展提升培训、围绕回乡创业开展创业培训、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完成农民工免费培训5100人以上,其中农民工引导性培训3600人以上、创业培训210人以上、技能培训1300人以上,将国家培训补贴政策落实到农民工身上。
全面启动“农民工培训倍增计划”。各镇办要严格按照下达的每期培训计划要求,积极组织辖区农民工轮流到区就业培训中心,开展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根据培训内容、时间、规模、人数、资金补贴政策等具体要求,每周举办一期农民工引导性培训,每期200人左右;每月举办一期农民工创业培训,每期30人左右;每月举办一期农民工技能培训,每期设电工、焊工、月嫂等多个专业。
另外,继续做好区科技局每季末的送科技下乡、教文体局的送文化下乡、卫生局的定期卫生知识宣传、农经委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法制局的企业经营人员和农民工法制培训及法制宣传等教育培训活动,区妇联要组织做好妇女权益维护培训工作,为全区农民工提供充分的培训服务,贴心的扶持帮助。
(三)实施“农民工服务月”活动,帮助农民工就业
1.开展“区就业援助周”活动。自本文件下发之日起,由区人劳社保局、教文体局、总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共同组织各镇办,统一开展“就业援助周”活动。通过开展入户家访,掌握就业困难人员情况,制定计划,开展“一对一”重点援助,切实帮助困难农民工就业。
2.开展“春风送岗位”活动。4月中旬,各镇办要针对包括进城务工妇女、青壮年劳动力在内的各类农民工特点,一批合适的岗位信息,为农民工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要举办一次农村劳动力家门口专场招聘会,集中一批招聘农村劳动力或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岗位信息,掀起“春风送岗位”的活动。
3.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4月下旬,区人劳社保局、经委、商务局、总工会、工商联、各镇办要联合行动,组织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搭建民营企业与各类劳动者之间的供需对接平台。
4.继续实施“家门口就业计划”。各镇办要积极配合区人劳社保局,实施“家门口就业计划”,在返乡人员、被征地农民较集中的镇办、社区(行政村)巡回举办招聘会,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全年组织开展54场以上家门口招聘会,就地就近安排农民工就业3600人以上。
(四)实施“创业促就业”活动,鼓励农民创业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郑政〔〕30号)精神,为鼓励农民工创业,由区财政安排相应资金,通过创业服务补贴、风险补偿、创业奖励等方式,用于创业服务体系、创业平台建设,用于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型、资源再利用型等企业的发展,用于创业培训、创业项目推介、创业孵化园建设以及对创业先进典型的奖励扶持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1.举行“年区服务农民工暨全民创业工作启动仪式”。以创业项目推介、培训招生、企业招聘、职业指导、权益维护、政策宣传为主题,最大限度地激活全民创业热情,掀起服务农民工和全民创业的。
2.鼓励创业企业和人员积极参与创业孵化园区建设。发挥园区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序有效地组织引导各类创业企业和返乡创业人员入驻园区,各镇办、区直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为进入园区的创业者提供创业孵化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融资服务、信息服务,跟踪扶持、提供劳动用工等“一条龙”创业服务。
3.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完善出台贷款、税收等扶持政策,鼓励返乡农民工利用其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优势,大胆实施自主创业,开发生产具有特色的农产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加快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4.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充分利用区的生态、旅游等优势资源,加快优势资源转变为生产力的步伐,发挥优势产业资源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发展旅游、餐饮、维修、商贸等领域的个体私营企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5.充分利用现有的剪纸、烙画等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帮助、支持农民投身专业艺术村落建设,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
(五)力争开工建设农民创业园
区人劳社保局牵头,区国土资源局、建设局、规划分局、相关镇办配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农民创业园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同时,做好立项、申报、规划设计等基础工作,加快建设实施进度,将农民创业园建成引导农民创业的重要载体。
(六)全面推动三农大学项目筹建工作
区人劳社保局牵头,区国土资源局、建设局、规划分局、相关镇办配合,积极落实各项筹建工作,年内完成立项、规划、选址和设计等工作。要加强对三农领域的决策性研究,与农大、省社科院等院校加强横向合作,寻求理论和专业支持,探索独具特色、切合时展要求的综合性改善教育的研究和应用机构。
(七)开展“帮农民工维护劳动权益”活动
区人劳社保局、公安分局、建设局要加强配合,每季末集中开展一次清理用人单位非法招工行为。新建项目开工前,建设和施工单位必须按工程总造价,向有关部门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对有欠薪、欠薪逃匿等重大违法行为的企业进行公开曝光。区司法局要选拔5名优秀律师,组成农民工法律援助应急服务队,协调解决涉及农民工的维权纠纷。应与农民工主要流入地、流出地党委政府建立联络互动机制,探索多方协作照顾帮扶农民工的机制,掌握工作就业生活动态,协调解决农民工问题。
(八)实施“集中帮扶农民工”活动
区人劳社保局、卫生局、教文体局、建设局、总工会、残联等部门要定期开展向农民工送卫生、送文化、送温暖等活动,继续做好农村医疗、义务教育、各项惠农补贴和家电下乡等工作,切实保障特殊困难农民工的基本生活。区人劳社保局要扎实开展好“农民工服务月”活动,帮助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区卫生局、司法局、建设局要深入工地,每年开展1-2次送医、送药活动,开展“送法进工地”活动,全年组织到施工现场播放法制电影10场以上,提高农民法制意识;区司法局要开展“为企业服务”,力争年为20家以上企业担任法律顾问,建立“148”法律服务所值班制度,及时帮助解答农民工法律盲区问题。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法律 咨询网 研究 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本项目的内容
1.1项目的目的和意义
网上免费法律咨询服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网上免费法律咨询体现“便捷化”,能更加快速地为大众答疑解惑,也让更多的人们能够更加了解法律知识。其次网上免费法律咨询体现了“人性化”,网上免费法律咨询省钱、方便,让寻求法律帮助的人多了一条新的途径,让法律咨询实现以人为本的基础服务。最后网上免费法律咨询的体现了“效率化”, 网上免费法律咨询通过整理询问度高地法律疑惑,让咨询者能更加快速到自己有疑惑的法律问题。
1.2项目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本项目研究主要内容是研究免费法律咨询网对基层实际的影响及如何协助法律工作者对老百姓和当事人答疑解惑,让法律更便捷化、人性化与效率化。因此项目组成员到柳州、桂林和蒙山等地进行实地研究。
(1)项目组成员到柳州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张贴海报等方式对大学生法律免费咨询网进行宣传活动。项目组成员与当地群众积极互动,让免费法律咨询网的群众基础更为广泛。
(2)项目组成员到桂林进行实地研究。通过微博等途径公布项目组成员在桂林宣传的时间、地点。项目组成员到商场、街道等地派发宣传单及免费法律咨询网相关内容的宣传册,并展开了当地群众对大学生法律免费咨询网了解度的问卷调查。项目组成员积极回答当地群众对本次宣传活动内容的问题。
(3)项目组成员到蒙山进行调研考察。通过横幅等方式让群众知道项目组成员开展活动的时间、地点。在现场设免费法律咨询点,项目组成员积极展示在柳州、桂林等地调研的照片等成果,耐心细致地向前来咨询问题的群众介绍大学生法律免费咨询网的相关内容。
2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解决的对策
(1)由于我们小组成员的法律专业学习知识的限制,我们对于网站制作等此类技术操作并不太擅长,为此,我们将寻求熟悉网站制作的相关专业的老师对我们的项目进行指导,还可以向本校了解网站制作的同学寻求帮助。
(2)我们成立的网站的容量有限,所以为了可以尽可能的把一些法律咨询的案例放到网上,公布更多的法律咨询信息,以更好地进行我们的项目研究,我们会在网站上设一个友情链接,链接到我们成立的一个贴吧,在贴吧上项目组成员已经搜集整理好的询问频率高的法律疑惑的解答。
(3)在进入居民社区等基层进行我们大学生法律免费咨询网的宣传时,虽然群众对大学生法律免费咨询网有一定的关注,但是居民们的反应不是那么热烈,反响不是很大:或者,有一些居民虽然对大学生法律免费咨询网感兴趣,但是对于进行免费法律咨询的实践操作并不清楚。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决定要在宣传地点设一个现场的法律免费咨询点以供当地居民们可以直接咨询法律问题,从而让他们明白法律咨询的好处,鼓励他们多关注我们的大学生法律免费咨询网;还有,我们还要增强大学生法律免费咨询网的宣传力度,使大学生免费咨询网能更好地运作。
3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
(1)现在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项目紧紧依托社会环境和结合小组成员所学专业的优势,通过讨论社会法律问题和发挥专业优势来研究大学生免费法律咨询网的实践性操作问题。我们一致认为,免费法律咨询的存在十分必要,它为人们了解法律知识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供了一个方便高效的途径,提高了人们的法律意识,激发了人们对法律的热情,这些方面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法治化发展。
(2)我们项目组最深的体会是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需要学会自主的学习,这是参加这个项目最大的不同与收获。回想整个活动的开展过程,我们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了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强化了专业学习能力。整个项目的开展还需要团队合作交流,它不仅关系着项目开展的进度快慢的问题,而且关系到一个团队能否坚持到最后并取得一定成绩。在此次项目中,我们小组每个成员都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沟通交流过程也很顺畅,使得项目的开展十分顺利,从中我们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整体上来说,我们觉得现在社会上大众们的法律意识还是比较高的,对于运用法律来维权还是比较关注的,虽然他们有这种意识,但是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内容并不太清楚。我们在实地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在婚姻家庭纠纷中,像涉及到重婚、夫妻一方恶意转移财产等问题时,很多人都想过要用法律来维权,但最终因为对法律的不了解而无从下手。他们非常需要这样一个方便获取法律知识的平台,我们的活动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社会群体的关注,从国家部属到各地方政府、各高校均鼓励有志青年创业并给予一定培养扶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创业热潮中,而创业本身也成为一条重要的就业和发展之路。然而,由于创业学生自身素质的不完善、学校教育的缺失、市场经济的制约等许多因素,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诸如价值观片面、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等弊端,既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创业积极性,也对社会发展存有隐患,形成对大学生创业的不信任问题,使得大学生创业出现德育层面的难题。本文基于伦理观视角,挖掘对于创业教育中伦理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实践层面,伦理为道德的外化,表现在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规范性、道德性和品质化过程中,采用伦理观视角来剖析创业德育教育的现实问题,是价值判断的客观呈现,透过系列现实问题,探寻隐含要素,科学有效分析论证,探究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的途径,并对高校及社会教育机构有所启示。
一大学生创业德育问题现状
《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2010届到2014届全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变化趋势,五年中从0.9%到2.0%不断攀升,根据麦克斯调查研究,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为2.9%。以教育部2014年的全国大学毕业生727万测算,2014年时有约21万大学生做出创业选择。大学生创业趋势渐高,在数量与质量的联动提升要求下,开展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大学毕业生创业成功率长效促进机制的实现需要越发迫切,除社会客观因素外,立足大学生创业个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诚信思想缺失
理论深刻阐述了价值观在指导人们行动上的重要地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为追求利益,放弃原则,抛弃品行,将财富汲取等同于社会地位和他人尊敬的共性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个人品行以及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感、民族荣誉感被分阶段、分层次的忽略,个人价值的实现出现狭隘化和极端化特征。诚实守信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市场经济中的良好信誉是企业和个人的生存根本。
(二)法制观念淡薄
市场经济虽有其独特的自我调控机制,但法律约束必不可少。刚刚走出校门的创业者绝大部分是没有受过完善的法律教育,法制观念还没有根植于其思想之中,准备不足便踏上战场,一旦使用不正当竞争方式,损害他人利益,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结果则无法挽回;而当自身利益受到非法侵犯时,也会因为不懂法知法,而没有使用法律途径进行自身权益的维护,法制观念的淡薄使大学生创业者易陷入单兵作战的困顿之中。
(三)心理问题涌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教育热议问题。很多创业者在学生时代未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便匆匆走上创业的艰辛道路。大学生在校期间出现心理危机问题,学校专项人力、物力帮扶机制会积极开展疏导工作,但进入社会,走上创业道路的大学生多数需靠自我梳理和调节解决社会适应性、人际交往和应激性等心理问题,自我调控成为创业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疏导方式,不健全的人格和尚显稚嫩的心理素质将会在此过程中反复出现,影响创业成效。
二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自全国各高校实施全面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学生超量,岗位有限,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发展需求逐年增加。自主创业不仅事关大学生自身发展,更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全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立足国家高度来看,创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显得更为重要。针对上述大学生创业德育现状,本文从伦理观的视角进行了三点分析:
(一)创业德育教育力度不足
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均有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关优惠的明文政策,但多侧重场地的优惠、项目的竞选、多次的座谈等方面,而针对创业者德育开展教育方面,却没有被提上重要的实践层面。教育者多看到创业所需的理论和行动配备,高校常邀请社会名流给大学生们做创业讲座或报告,激发学生创业热情,而高涨的热情对于创业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业理念、创业精神才是创业教育之源头、之根本。
(二)创业德育教育深度不够
高校课程开设层面,国内较多高校开始开设创业教育类课程,方式主要围绕商学选修课、单设“精英班”等模式,多数难以真正覆盖全体学生,更无法将创业精神、品质与法制深入其中,更无法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无法覆盖,则很多有志青年无法接触创业德育教育;不能深入,则学习者无法获得最深刻的感悟;不成体系,则有志者无法获得完整的创业德育指导。社会创业绩效侧重层面,社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高涨的热情作用在大学生身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急于求成,而急于求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这又不得不归根于创业基础德育教育的不完善甚至是缺失。
三完善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路径
完善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创业科学化之路,有利于减轻社会就业压力,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学生创业教育(enierpriseeducation),是培养大学生进取、开拓、冒险等精神的事业型教育,是以挖掘和提升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发展性教育,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从属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包括对创业者个人品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因此,为完善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各高校可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
(一)立足专业德育教育,形成系统课程体系
高校应围绕专业教学开展配套的专业德育教育,对选拔出的专业德育教学的教师团队开展专项培训,在知识传输的同时讲授专业领域职业道德、素质品质等德育要求,使在校大学生树立职业规则意识、法制观念与行业责任感。高校应着力于建设自己的特色创业德育教育模式,全面深入的对立志于创业的大学生群体进行科学、系统、深入的培养,不停留在公选课之类的撒网式教育上。
(二)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弘扬文明创业精神
大学生创业不能简单的追求经济利益,社会责任感对于初出茅庐的创业大学生更加重要。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重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的开展创业实践。高校可经常模拟创业项目运作、商务谈判等环节场景,让大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体会为人处事的艺术魅力。
(三)完善心理健康,培养抗压能力
现代市场经济竞争激烈,成大事者,必能历经浮沉而依然斗志昂扬,表现出过硬的心理素质。学校应针对性的开展创业过程模拟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可行的减压训练、团队辅导、创业前辈分享等实践心理磨炼环节,促使学生形成较强心理素质,强化心理品质的自我成熟与健康发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律职业伦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