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10-1
一、案例介绍
洋洋,一个刚满九岁的小女孩,上学期从外地转入我们班,她成绩优异,善于表现自己,喜欢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收入较高,家庭条件较优越,又是家中的独苗,爷爷奶奶都围着她一个人转,再加上这孩子天资聪颖,家人更是十分溺爱。在学校,教师器重她,同学崇拜她。但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洋洋经常会因为其他同学多得一朵小红花或受到老师的表扬而闷闷不乐,看到别人衣服漂亮她也不高兴,甚至有时还会故意找别人的不是。洋洋的这些表现是典型的嫉妒心理。
二、案例分析
(一)自身原因
洋洋由于年龄小,知识较少,认知水平较低,喜欢表现自己,而自我控制能力又不足。在生活和学习中,她因自身条件比较优越,在心理上认为比其他同龄孩子高一等,希望得到家长、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当看到别的同学得到表扬或超过自己时,内心就会一时失衡,但又不能理性的对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便产生了嫉妒。
(二)家庭因素
洋洋在家庭中是“小公主”,是一个家庭的核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围着她转,家人总是尽最大的限度满足她的各种要求。在学校里虽然教师器重她,同学崇拜她,但是她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她只是一个大集体中的普通一员,也就失去了特殊地位。在这样的心理变化下,孩子容易产生了一种包含着厌恶与羡慕、恼怒与怨恨、猜疑与失望、自惭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也就是妒忌。
(三)学校和社会因素
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教师过分强调分数,在班级中按分数排队,把学生的“升降进退”与其他同学对比,使学生感到其他同学对自己是一种威胁。某些家长在生活上一味攀比,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嫉妒心理。
三、辅导过程
(一)帮助家长建立正确教育观
1.提示家长要当好榜样,以身作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生活在充满妒忌家庭的孩子,也往往嫉妒心较强。因而作为家长须留意自己的言行,家庭成员之间不能相互猜疑或当着孩子的面去议论别人、贬低别人,对邻里、同事等人取得成绩和财富时更不能横加指责,甚至恶语中伤。
2.建议家长要客观正确地评价孩子。
告诉家长不能因疼爱和喜欢就对孩子过分赞赏;也不能因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不如别人,就经常埋怨、指责孩子,而应当帮助孩子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当孩子犯错时,也不能大发雷霆,而要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教育孩子勇于改错。
3.教给家长要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
当孩子嫉妒心发作时要安静地倾听她的诉说。她也许会描绘说,她正体验着强烈的不快,而这种情绪的起因是一名好朋友新近有了一辆新的玩具小火车。此时,你最好不要劝慰说:“我给你买一辆更好看的。”因为,这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可能诱发孩子更大的贪欲或攀比。其实,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向亲人将自己的不安和烦躁和盘托出,希望有人能倾听其倾诉,并进而理解、体谅。待你听完她也许是语无伦次的诉说后,你不必加以评论,相反可以轻松地说:“呀,我还以为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哩!”要知道,你的轻松和微笑,可以有效地使孩子控制住自己的妒嫉心态,强烈的负面情绪即可能渐渐隐退。
(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竞争观
1.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嫉妒心理的危害。
鉴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理性思维水平不高的现状,我组织了《向嫉妒说“不”》的主题班会,以周瑜和诸葛亮、韩非子和李斯、庞涓和孙膑的故事为例,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列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周培源和高士奇的故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又组织学生摘录关于嫉妒有害的名人格言,并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消化这些格言,净化孩子的心理,使他们普遍能见贤思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
2.培养孩子宽阔的胸怀。
心胸狭窄、气量小、容不得别人是妒忌者的主要特点。对有这些心理特点的学生,我们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优良心理品质,驱逐私心杂念,提高自身水平,宽以待人,从心底把对方当朋友。所以紧接着我又组织开展了《我为你喝彩》、《你是我们的骄傲》等主题中队活动。在活动中我有意让洋洋等一些特殊角色发言,有针对性地培养她宽以待人的品质。
3.教育学生学会心理位移。
一次学校组织的作文竞赛后,洋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老师和同学为她高兴,她自己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这时我和她进行了一次单独谈话:你取得了好成绩、得到了表扬,老师很高兴,你也很高兴,如果别的同学对你不满或者怨恨,你心中会有什么感受?并适时引导她认识:如果其他同学取得了成绩,也是为班级、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我们应为他们骄傲,并且向他们学习。
篇2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辅导;策略
一、前言
小学生心理辅导应当划归在儿童心理辅导领域,为心理辅导内的关键环节。儿童心理辅导还有治疗相关工作者表示“避免粗略的将儿童当作‘小大人’,避免将儿童的心理辅导当成依照比例压缩的成人心理辅导,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作为藏族城镇小学生心理辅导者既要有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又要有从理念到方法、从专业学习到临床实践的较好的训练和专业成长。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围绕着心理辅导的一个案例,对如何强化藏族城镇小学生的心理辅导提出了个人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结合案例分析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策略
(一)案例背景
1、个案身份
王小雨;性别:男;年龄:10岁;三年级学生。
2、个案起因
很长一段时间,该生常滋事、闹事、打骂同学、无心向学。对待老师的教育表面上能接受,但背后却说谎欺骗,没有悔改之意。
3、个案调查
王同学家共计四口,包括父母还有一个姐姐,由于父母思想保守,即使有女儿,不过比较偏向男孩。王同学小时候,对其十分溺爱,没有进行科学教育,导致王同学自身出现很多恶习。研究王同学父母,教育途径不得当,没有同王同学进行合理交流,造成王同学出现叛逆思想,忽视他人的教育,没有接受科学的教育。
4、分析与诊断
王同学争强好胜,还有父母溺爱,能够察言观色、经常撒谎,性情反复多变,出现诸多恶习;家庭条件:父母在教育方面方法不恰当,同学校方面不一致;学校条件:王同学学习成绩较差,思想、品德、意识存在不足,平时教育没有效果,不能产生明显效果。
(二)心理辅导的策略建议
1、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对待学生
从存在心理障碍还有心理困惑的儿童从教育过程中产生注意力分散,多动明显,不遵守教育秩序等情况,不能通过批评、训斥还有体罚途径解决。从教育环节内,杜绝产生对号入座情况,杜绝给儿童发展还有心理问题的处理出现消极作用。同时,从推动儿童处理心理问题的环节内,特别关键的步骤为了解儿童的内心想法,另外,想要消除儿童的担忧,应重视儿童隐私。
2、因材施教,实行个别针对辅导
由于学生心理的独特性和环境的差异性,造成的心理障碍也有其特殊性。所以采取个别心理指导,有针对性地矫治和疏导各种心理障碍是一项必需的工作。学校可以成立“心灵小屋”的心理活动室或者是“心灵热线”咨询室,为学生开辟一个娱乐游戏,说心里话,排除心理障碍,解决学习困难的天地。同时心理辅导老师应作好前来咨询学生的咨询和记录,耐心地倾听,及时有效地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惑。
三、实现与学生良好的沟通
(1)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为当代师生关系的展示。理解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有自尊心。任课教师可以快速奖励学生的些许提高和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热情、理解后进生,任课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心理,假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尊,恐惧其他人歧视,想要在和谐平等环境中学习,上述均应通过任课教师进行营建。
(2)加强学生的对外交流
许多藏族城镇小学生还不善于与人交流,其实藏族城镇小学生多与家长、教师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长知识,受到启迪,增进友谊,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和快乐。
4、培养学生兴趣转移不良情绪
转移调控即为在学生自身情绪比较消极的过程中,能够开展另外的活动,借助焦点发生转移来有效消减消极情绪。任课教师应培养儿童在不开心的情况下,能够忘记不开心的事,能够看看电影、参加运动、唱歌等等,借助另外的活动有效减少消极思想。
5、创建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营造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应特别重视同学生父母保持交流,推动学生父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历程,了解心理健康的关键作用,了解教育儿童的科学途径。同时借助教师家访、儿童素质发展报告书、教师同父母的交流同途径,推动教师同父母有效交流。父母、老师稳定的联系可以给学生营造稳定的氛围,推动学生给自己开展科学的了解,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三)案例成效
1、现在,王同学可以及时完成功课,学习出现了突出的好转。
2、近几个月,同同学关系比较融洽,同学逐渐认同了王同学,建立了友谊。
3、王同学家长说,王同学同父母关系逐渐改善,能够进行交流,感情增进。
四、结论
教育工作者只要有关注学生发展的责任心,一定会结合教学实际,搞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师生心灵上“微妙接触”,一定会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育心”之目标一定会达成。本文对小学生心理辅导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认为应该:
(1)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对待学生;
(2)帮助小学生树立积极的观念;
(3)因材施教,实行个别针对辅导;
(4)实现与学生良好的沟通:尊重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加强学生的对外交流;
(5)培养学生兴趣转移不良情绪;
(6)创建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案例式教学策略 典型案例 有效教学
引言
相比语文和英语等文科科目来说,数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都是较强的,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文科科目那样活跃,而是一门较严谨的学科。在数学课程设置逐渐深入的情况下,很多同学往往会因为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态度不对、学习习惯错误等原因而使得数学这一科目成绩较差。而后随年级的增长,数学的难度也在增加,这就让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如此循环往复,使得我国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困难。
1.我国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与案例式教学策略的积极作用
1.1我国小学生自身学习积极性不高
我国很多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处于被动的状态,为了应付每次的考试而学习,而且小学生还处于思想不成熟的阶段,自身的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教师对数学这一科目的教学难度加大。经观察可以发现,我国很多小学生都有错误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较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薄弱。很多小学生的家长由于长期外出打工、忙于工作或个人文化水平较低等,没空看管孩子学习和作业,导致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放松状态,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数学成绩下降,于是学生逐渐对数学这一科目的学习失去兴趣,学习积极性下降只会使其学习形成恶心循环。案例式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方便其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更简单的学习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1.2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的小学生较多,因而逐渐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在这种社会现状下教育工作者在对小学数学教学方面就只重视考试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不授予学生对数学这一科目的学习方法,只一味授予学习重点,小学生只能接受枯燥无味的知识然后通过不断重复等各种方式达到牢记的目的。同时教育工作者还会在每一次考试前把教材的内容进行压缩,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让学生接受,在时间不充裕时还会占用一定的课余时间进行加课辅导,这就在无形中加强了小学生对数学的抵触心理,在学习数学时思维不活跃,缺乏创新意识,个人能力无法得到发挥。还有些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为了让小学生在每一场考试中从容应对,正常发挥,就在课上课下通过不间断地试卷练习的方式让学生逐渐适应考试,把原本应该有趣的教材知识转化成了各类枯燥的练习题。学生在成长阶段应有的灵活思维都变得迟钝,数学的魅力也被各种练习题所埋没,小学生每天在一堆重复的劳动中也无法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采取案例式教学策略,这样能够大大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和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小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提供保障。
1.3教师的个人专业水平及教学设备不一
虽然我国已经有大部分小学院校已经采取多媒体教学,但也只是依靠于黑板和粉笔及简单的幻灯片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并不能调动学生对数学这一科目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无法在创造中学习。而且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个人专业水平不一,多数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就不够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就只会依照教材适当进行浅层面教学,无法深入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也无法为小学生提供一定的便于数学学习的学习方法,这就使小学生不能接受到较深入的数学知识。
2.案例式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1案例式教学的意义及方法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将较隐形的知识向显性转化的教学方法,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所具案例一定要贴近实际,真实性较强,便于小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该案例也要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难易程度适中,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供有力保障。
2.2教学中所举案例要具有真实性
在我国各方面都迅猛发展的现状下,数学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渐改变了原本以获取高成绩为主要教学目的的思想,而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学会在实际中的应用作为主要的数学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现实进行对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思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一定要有真实性这一特点,在设立各种教学任务时都以实际出发,譬如在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如“100-37-29=?”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实际情景:小明的妈妈出去买菜,一共带了100元钱,在购买土豆和鸡肉时共消费37元,然后又购买汤圆和白糖共消费29元,小明的妈妈还剩下多少钱?这种依据于实际的案例不但不会对学生的理解造成困难,而且在今后实际应用中也大有帮助。
2.3案例式策略要有开放性
在对小学数学进行教学时所采取的案例也不需要规矩不变的模式,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譬如在对小学五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让学生知道正方形、长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求法,然后根据其公式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有学生认为,若将一个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向内对折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该长方形的长为三角形的底边的二分之一,长方形的宽是该三角形高的二分之一,因此该三角形面积为长方形的两倍,即三角形的底边长×高÷2。
让学生推向不同的解决方法:选取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将两个边对其拼成平行四边形,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底边×高,其中底边为二分之一三角形的底边长,高为三角形的高,该公式所得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因此三角形的面积为底边长×高÷2。
第三种解决方法:把一个三角形纸片的顶角平行折向底边,然后沿折痕将三角形剪为两部分,即梯形和三角形,再将其中的三角形进行中间对折并沿折痕剪开,所得两个小三角形分别放置于梯形的两边,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此时长方形的面积为底×高,该长方形底为三角形的底,高为原来高的二分之一,因此三角形的面积为底边长×高÷2。
这样就让小学生凭借自主思维实现该堂课的教学目标,改变原本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教课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激发其创造性。同时学生也能够透彻地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由来,不再是死记硬背,不但使得课堂的趣味性大大增强,而且学生在对数学学习中的兴趣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大大增强,既获取知识,又形成获取知识的能力。
3.结语
案例式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种极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值得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用于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董爱军.紧扣典型案例开展有效教学―浅谈初中数学案例式教学策略的运用[J].数理化学习,2011(06).
[2]张春凤.紧扣典型案例开展有效教学―浅谈案例式教学在高中数学问题教学中的运用[J].2012(11).
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 心理健康 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我国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了素质教育体系之中。在各个学生群体中,农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最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除农村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避免心理障碍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能够积极乐观健康地成长起来,强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通过对我国各地区农村小学的抽样心理调查,经过专业的心理测试,发现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这几种心理障碍、首先对学习始终存在焦虑情绪,其次就是对人也存在恐惧和焦虑,还有就是学生普遍存在孤独与自责的倾向,除此之外还有明显的过敏与冲动倾向。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典型案例:一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极度自卑和孤僻,甚至出现自虐行为。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已经形成障碍,并且导致极端行为的出现。心理障碍一旦形成,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有着普遍的焦躁倾向,不仅神经质、过敏,而且情绪十分不稳定,受不了任何刺激和挫折,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状态十分不稳定,很难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
1.家庭环境。家庭在小学生心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因此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会逐渐投射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如果影响是负面的,将会产生严重后果。通过研究可以得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父母的文化素质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走向。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在学生心中处于绝对主宰的地位,如果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行为处事的偏差都会影响到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甚至导致孩子心理出现极端的状态。不仅如此,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标准不一、方式不同,孩子在双方的压力之下会变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非常容易使学生出现孤独、自闭甚至是无助、缺乏安全感,更有甚者还可能出现人格分裂的倾向。除此之外,家庭关系对孩子心理产生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如果家庭关系比较淡漠,会使得学生感受不到关爱,从而形成一种自私冷漠的心理。如果父母之间存在纠纷,甚至感情破裂,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之中,孩子会在这种环境中变得敏感、多疑,不仅如此,还会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和自闭倾向。
2.学校因素。学生走进小学校门之后,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学校中,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生活将会从方方面面影响到学生心理状态。具体来讲,学校的教师素质、教学方式、管理水平等都在无形中刺激着学生心理。在农村小学中,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会限制学生的知识与思想水平,简单粗暴甚至蛮不讲理的粗野教育方式将会极大地伤害到小学生脆弱的心理,使学生感受到无形的压力,甚至产生恐惧和心理阴影。不仅如此,如果学校整体处于混乱或者松散的管理状态中,很多伤害到学生的问题不能被合理解决,会使学生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并逐渐形成心理障碍。
3.社会因素。尽管小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不多,整体还处于一种与社会隔绝的状态中,但是社会的整体风气以及种种不良的现象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到学生心理。具体来讲,社会中阴暗的一面,会体现在方方面面,学生会通过电视新闻、网络传播等方式接收到这些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在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中发生对社会认识的偏差。不仅如此,还有可能受到一些凶杀暴力事件的影响,可能会产生极端恐惧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也可能在这方面信息的影响下形成暴力倾向。除此之外,现在社会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小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这些产品,并逐渐形成依赖,长此以往将会出现各种因过度沉迷而导致的心理问题。
三、应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农村小学生由于环境较为闭塞,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来自家庭以及学校的影响因素中,存在很多不良问题,这些都在无形中导致学生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农村小学中建立起心理辅导机构,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课业内容的一个部分,并制作出系统的建议心理辅导流程,将这种流程在学校推广的基础上,推广到每个学生的家庭中。
在此基础上,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决定着德育教育的成果,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显著成果,顺利开展德育教育才会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张艳萍 吉安市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2,(09):19-20。
篇5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非常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国家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同时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思想品德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是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积极思考的主要问题。
《小学德育纲要》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各科的教育应该以思想品德教育为根本,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热爱祖国,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然而现行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虽然小学的教学方法一直在进行改革,但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地位,教师处在高高在上的地位。他们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生搬硬套地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道德教育知识。而且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局限于课堂中。
(二)教材和生活缺乏联系
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喜欢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一点一点地让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只是停留在书本中,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书本的含义。教材为了适应所有学生的需求,选择的材料都是当代比较典型案例,并不能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所以学生只能学到书本上表面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不给学生表现自我经历的机会,学生很难投入到真正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导致很多思想品德课失去了真正的教学意义。
(三)教学理念比较陈旧,需要逐步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仍然处于教材的层面,创造性较少;
2.在课堂上过分追求标准答案,学生富有个性的见解得不到充分的肯定;
3.学生的参与层面还比较简单,具体体现在学生在课堂中所有的回答还是从书本中找到,这些答案并不是他们自己领悟出来的。
(四)忽视主题探究活动
思想品德新教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在每一个单元标题之下设计的“主题探究”活动,这个活动以主题统领单元主要内容,安排任务型的作业,使之贯穿于单元教学的全过程中。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理念,以及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条件限制,许多教师并不重视主题活动,这大大的阻碍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二、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提出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一)善于进行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
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他们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尽量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与思想品德教育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动画,让学生充满兴趣,学生乐于观看,主动观看。同时多媒体技术还能营造一个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小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很多比较典型的案例,教师是很难用言语表述清楚的,有了多媒体播放精心制作的动画,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进行思想品德学习。
(二)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
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素质。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特别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行教育,与学生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交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和行为方式然后对他们耐心的进行教育。
(三)提高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着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堂更多的留给学生,作一名真正的引导者,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教师还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思维习惯,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策略。
(四)利用好社会大课堂,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要求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这是思想品德课程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主要方式就是学生在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让学生结合调查采访,联系身边的同学和家人,开阔视野,然后在课堂中进行谈论分析,或者写政治小论文。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农村教学的时候,利用便利的条件,让学生去农村感受农村的环境,体验农村的生活。这样可以使学生生动活泼,让他们在思想品德课中学习到的知识得到升华,激发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追求。这样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理论素养和觉悟水平,最终获得良好素质教育。
(五)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言行修养和道德觉悟。要坚持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勇于反思,为人师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做一名有高素养的老师,以高尚的师德成为学生的楷模。
总结: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开展思想品德课程中结合社会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真正把思想道德教学和现实生活案例结合起来。同时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寓教于乐,提升思想品德素养,努力做一名高素质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1]吴慧珠《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篇6
关键词 中小学 体育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中小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其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实现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在中小学体育教学环节中应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所表现的实际问题与影响因素,提出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践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思考与建议,切实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与影响因子
在中小学阶段,因学生其身心正处于不成熟阶段,相对而言其个体多缺乏较强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能力,其思想与认知多受外部环境影响,容易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中、小学生其在教育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多表现为:第一,学习焦虑。个体在学习中因内心矛盾或忧虑烦恼等引起的不安及不快的情绪反应,导致学生精神不集中,难以在较好的状态下学习;第二,人际交往。中小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多存在焦虑不安问题,一旦在交往中出现问题则会难以适从,导致交往障碍;第三,承受挫折能力。当前中小学生在学习中面对挫折,其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多表现出消极的应对心态。难以积极应对,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影响的主要因子来源于社会、家庭及学校教育三个方面。其中社会因素主要是通过社会观念与社会交往层次反映到学生心理问题中,家庭则属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子,因当前学生多被家长过于溺爱,过于保护与满足学生的要求,让学生缺乏一定的独立能力,缺乏抗打击承受力,加上家长多过于重视孩子培养,给与学生安排各种培训,增加了其心理压力。学校要求教育活动能够有效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然而在教育活动中一旦其方式不当,则会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结合实际实现教学目标,推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功能体现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表现主要为:第一,体育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育活动是推动学生心理发展与身体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体育运动中,多要求学生勇于参与,具备勇敢、不怕困难与辛苦的品质,具备愉悦与友好的情感状态。其在教育中能够在提高学生运动水平的基础上,推动学生身体与心理的良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与品格,推动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第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发挥着积极推动作用。体育活动本身具备较强的实践性与活动性,其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呈现出复杂性体验。采取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参与运动时存在的心理障碍,积极改善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心理品质,体育课程具备其它课程无法代替的优势与作用。为此,应积极探究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发挥其功能,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3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究
3.1 体育理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要点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积极融合心理健康知识要点,将心理健康价值与理念融入到基础的体育知识教学环节中,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与课堂讲述方式,让中小学生在体育理论知识学习中认知心理健康的现实重要性与切合实际的保健方法,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及情况作案例分析,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
3.2 依托宽松和谐教学氛围,建立友好人际关系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应积极协调并建立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降低学生抵触心理,通过直接语言或肢体语言沟通进行交流,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拉近师生关系,活跃氛围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心理素质。
3.3 合理设置情境,实施分层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性,设置场景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如在进行篮球考试之前进行相关模拟锻炼,让学生对自身能力及水平有一个客观认识,从而消除紧张等心理负担。采取分层教学方式,对不同能力与水平的学生采取针对性教学,引导学生在进步中感受快乐。在学习目标设置上,应尽量优化与细化目标,依次渐进式进步,积极培养学生自信心。
3.4 采取适度的挫折教育,提高个体心理承受能力
在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应依据教学实际,合理安排适度的困难,增加一定的难度,以挫折教育激发学生心理承受力。如在投篮教学中可以适当调整投篮距离,增加任务量等,培养学生个体意志与承受力。
4结语
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中小学生意志与品质,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与影响因子,探究其实践功能体现,提出体育理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要点,依托宽松和谐教学氛围,建立友好人际关系,合理设置情境,实施分层教学,采取适度的挫折教育,提高个体心理承受能力教学路径,切实推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篇7
关键词:心理剧;萨提亚冰山理论;唠叨;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一)设计来源
上学期的父母养育方式调查过程中,学生们的反应向我传递了一种期待――他们期待父母的养育方式有些许变化,以对应自己的内心需求;而家长课堂中家长们同时表达了自己的苦恼和无助。当学生渴望父母变化,家长又有成长的动机,却又不知从哪里做起时,身为心理健康老师又该如何引导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为此而思索的时刻,恰恰是备战北京市“成均杯”心理健康优质课大赛的时刻,于是,着手进行了题为《面对父母的唠叨》的教学设计。
设计之初,我翻阅了大量文献,也查阅了有关亲子沟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发现有关面对父母唠叨的教学设计不计其数,但大多数的设计仅仅是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然而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却深深体会到: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的父母很爱她/她,这一点毋庸置疑。对他们来说不能接受的仅仅是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唠叨,能有更好地表达爱的方式,孩子们是愿意被有效管教的。家长改变――孩子高兴,这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思维模式,然而这不是面对家长的课堂,却是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课。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们启动自己的成长开关,如何让小学生不希冀父母改变,却又能够首先让自己改变?如果孩子们首先能够改变,是不是也会带动家长的变化?这是本节课设计的最初假设,而本节课的核心要素是爱,不仅要引导学生看到爱,感受爱,还要引导学生表_爱,传递爱。
(二)课堂介绍
让刚刚进入青春早期的六年级学生体验感受背后的期待,对他们来说,是有一些难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提炼,需要不断地引导和点化,上好这节课正如一次成功的团辅体验。教师需要更多地扮演团体领导者的角色,稍有差池,课堂的方向盘就会打偏:“学生们大发牢骚”、“寻找消极应对方式”、”课堂延时”等各种各样的课堂现象便会出现。这是一节耗费心理能量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将心理剧、萨提亚的冰山理论以及家排系统引入到课堂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并体验唠叨以及亲子背后的期待。然而,我深深知道“课堂是一门残缺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为了更好地上好这节课,我需要更多的建议和指导。第八届(2015年)学术年会暨心理健康教育优课展示活动需要一节现场公开课,供进入决赛的选手们现场评课,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于是,我和我亲爱的学生们鼓起勇气在会场主席台向来自全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老师以及相关的心理学专家们展示了本节课。面对会场400多名老师,我能感受到孩子们紧张的状态。为了更自然的呈现这节课,上课前,我走到每个孩子身边,并告诉他们,我离他们最近,会和他们一直在一起。这也是我和孩子们最基本的任务了。课堂就在这样的破冰中开启。
二.案例回顾
本节课案例最深刻的画面是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心理剧现场体验――唠叨背后有期待。本环节中以心理剧播放为依托,试图引导学生表达面对唠叨时的情绪,并看到这些情绪背后的期待。该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点,也是难点。表达情绪,并能感受情绪背后的期待,这对成人来说,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问及“面对妈妈的唠叨,小明的情绪如何?”时,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表达着,他们将厌烦、烦躁、无助、委屈、生气等写在自己的任务单上,并拼命晃动着各自的情绪,这样的举动也向老师传达一种信息――面对父母的唠叨,孩子们有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的情绪需要表达。我尝试着将每种情绪请到前面,并请他们高高举起自己的情绪。当所有的负面情绪公布于众时,现场气氛是压抑的,然而也是释放的。我尝试着走到每种情绪背后,把手搭在不同情绪的肩膀上,安静地呆在他们身后,闭上眼睛感受(这时候课堂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跟着我屏住呼吸,期待下一刻发生着什么。也许地板上掉根针大家都能听得到)感受一段时间后,我说:“烦躁背后会有什么呢?站在烦躁的背后,我能感受到如坐针毡,我特别想逃离这里,也特别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并鼓舞学生也站在不同情绪的背后体验。起初,学生们不敢上前,也许他们担心自己会说错,或说不出来。这时,我对他们说:“尝试着这样做,我需要你们。”终于有学生愿意站出来,接着又有几个学生,就这样,每种情绪后面至少有一个同学去体验。多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表达站在各种不同情绪背后所感受到的,有的学生说“烦躁背后,让他感觉很生气”,这还是一种感受的表达,而家排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表达感受,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期待。于是,课堂中产生了下面的对话:
教师:站在烦躁背后,你体验到了什么?
学生:我很生气!
教师:当生气的时候,你想做什么呢?
学生:我想冲妈妈发火……
教师:冲妈妈发火你想要表达什么?想向妈妈传递什么需求?
学生:想让妈妈停止唠叨?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想让妈妈停止唠叨,是想让妈妈从此不要再管你吗?、
学生:不是。
教师:其实,我们只是想让妈妈换种方式与我们沟通。
当学生看到自己情绪背后的期待时,再引导学生讨论“当唠叨发生时,小明是怎样做的?这样做有什么影响?”学生们会说出观看心理剧时的各种发现,如小明沉默,小明不理会妈妈,小明的嘴唇是翘起的,小明对妈妈不耐烦地说话等。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观察小明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我们能够感受到,小明面对妈妈的唠叨,采取的是一种排斥行为。并将排斥进行板书。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板书看到,当小明选择用烦躁、生气等情绪和排斥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期待时,妈妈的唠叨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严重了。从而,在学生的思维构架中可以形成初步的认识:生气、排斥不能化解唠叨。
了解了自己的需求和期待并不是课堂的终点,课堂上如果能够培养学生“同理心”的能力,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为感受父母的情绪和期待,会对他们的成长又更大的触动。因此,本节课的第四个环节是走近唠叨背后的父母,感受父母唠叨时的情绪以及唠叨背后的期待。通过感受父母的情绪,学生们很快发现:唠叨背后隐藏着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担心等,而这些正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期待。教师将“健康快乐成长”也放在板书环节。
此时,再一次进行家庭系统排列,请6名学生一起举着孩子的期待,再请6名学生一起举着家长的期待,这时老师在孩子与家长之间制作一种断桥模式,请求学生通过现场展示,思考:如何将断桥进行连接。经过思考,孩子们很快发现――如果能够直接表达期待,断桥很快就能连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父母不在这里,只有我们自己,在父母无法直接表达期待的基础上,作为孩子,如何想法将断桥连接?”孩子们最后发现,自己需要主动地理解父母的期待,并能将自己的期待用合理的方式传递给父母。
三.案例分析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的娱乐中,更不能仅仅是各种的喊口号,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有体验,在活动中有感悟,从而构成行动的动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引导具有直观形象思维特点的小学生进行体验,不能仅仅依赖抽象式的引导,必须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活动。本环节以播放心理剧为依托,如果说分析心理剧是停留在课堂教学的认知目标上,而演绎心理剧则可以是培养能力的一种行为目标,感悟心理剧则是一种情感目标。对此,课堂实施教学中运用到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 心理剧贯穿教学始终
心理剧,并不是喜剧或舞台表演,它是团体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它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有各种心理问题的来访者通过扮演过去、现在或将来生活情境中的角色,体验自己的问题,宣泄情绪,逐步掌握应对心理问题行为的策略【1】。自心理剧创立以来,其治疗原理和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育、卫生和工商业等各个领域。近几年,我国中小学包括大学也借鉴了心理剧的理论和技术,如角色互换、多重替身等角色扮演技术,将心理剧引入到了教育的行列中。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心理剧・分析心理剧・演绎心理剧・感悟心理剧等四种程序,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讨论、表演,意识到亲子交往中各种行为背后的情绪和期待。通过观看心理剧,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真实情境,为学生面对父母唠叨时的各种情绪构造一个躯壳,使得情绪的感触更加逼真。而分析心理剧是发现问题的关键。通过分析心理≈型嘎兜那樾鳎引导学生们看到,面对父母的唠叨,有很多复杂的情绪存在,而这些复杂情绪背后又隐含着各种不同的期待。心理剧的演绎是明确问题的重要部分,不同情绪背后有不同的期待,经由教师的语言总结,将这些不同的期待汇聚成“换种方式沟通“的期待,以明确面对父母唠叨,不论是情绪还是行为背后,均隐含着期盼父母换种方式沟通的需要。感悟心理剧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形式,通过邀请12名学生进行分别站在父母、孩子的角度展示各自的期待,并通过搭建断桥的方式,挖掘学生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运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心理剧,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并引导学生思考,在心理剧现场解决问题,通过同伴心理互助、亲子心理互换的方式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是本节课的重要教育途径。
(二 )冰山理论助推亲子沟通
面对父母的唠叨,孩子烦躁、抵抗,父母着急、责罚,而在这些情绪和行为的背后,却隐含着积极的沟通目标,如来自孩子的“换种方式沟通” 和来自父母的“健康快乐成长”。对此,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曾经这样解释: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仅仅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2]。 本节课中的行为是指学生们面对父母唠叨的应对方式,如沉默、语言抵抗、应付敷衍等;当然也包括来自父母的唠叨这一行为。而不同的应对方式映射了个体的姿态,如是接纳还是排斥?是尊重还是控制?而应对方式下则隐藏着感受,如面对父母唠叨时的生气、烦躁、委屈等。在冰山理论看来,感受下方还包括感受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冰山理论指出: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并没有体会和察觉沟通下面的冰山,有时甚至连自己对自己冰山下的东西也没有察觉。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冰山理论难上加难,然而如果能透过行为看到冰山的下方,则可以帮助他们根本性地解决亲子沟通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多地理解冰山,课堂中选择运用家庭系统排列【3】,让个体看到自己的内心与原生家庭的连接。因此,本节课尝试简化冰山环节,将冰山理论简化为:行为――感受――期待三个层次,并借鉴家庭系统排列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父母的期待,从而寻求亲子沟通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国韬.校园心理剧的实践探索[M].长春出版社,2008(12)
[2]萨提亚.新家庭如何塑造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8)
篇8
为贯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文件精神,落实石家庄市教育局《2016年5·10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日(月)活动方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不断提升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和品质,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 活动主题
三位一体共助健康心
二、活动意义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部和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关精神为指导,树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素养,着力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培养中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推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特色化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树立敬学、勤学精神,养成自觉自愿学习的态度,促进学生学业的成功。
(三)培养学生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创新,发挥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
(四)培养成学生学会生活,增强学生人格协调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培养成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各种素质全面提高,其教育内容方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和学习中遇到各种困难,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使他们把学习当着一种快乐和享受。
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时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人格、情感和意志的辅导,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3.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多维的、错宗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之中,可以说协调、处理人际关系是中小学生经常遇到,不可回避的事情,因此,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4.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1.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和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像抓教学成绩一样,在安排工作时同时安排心理教育,检查工作时同时检查心理健康教育,总结工作时同时总结,反思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2.通过案例进行教育,用各种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事,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自教或互教,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案例,并相互讨论当事人的过错或过失,教师及时加以正确引导。
3.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开设心理保健课,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4.疏通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发挥家教的作用,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课、座谈,增加家庭教育意识,提高家长心理素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建立校内外一体化网络,形成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5.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寓教育于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提高认知水平,同时学会团结协作,从而健康成长。
6.利用校园墙报,手抄报等多样化工具,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7.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磨砺学生的意识,让学生经历、体验。
六、活动安排
1、 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板报、绘手抄报等途径,宣传和培育健康理念,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与氛围。
篇9
关键词:教学策略教学语言教学活动师生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国际化发展,英语这门世界性通用语言的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提高国民英语素质的整体水平,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全国各地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普遍开展英语课程教育。英语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因此,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策略相当重要。本论文将从部分老师的课堂教学案例中分析和探索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些策略以供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老师参考。
一、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可理解性
教师的口头教学语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也就是老师的语言输出对于学生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当老师的语言输出不能为学生所理解时,在低年级的课堂容易引起纪律上的混乱,因为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当听不懂老师的指令时容易注意力分散,转移到其他事情上面。在高年级的课堂也许不会出现纪律混乱的问题,但是当学生没法听懂老师的指令时,就没有办法配合老师的教学,教学就无法正常进行下去。所以教师的语言输出一定是可理解的。当老师的口头语言出现学生不懂的单词或词组从而导致语言比较难理解时,这时老师应该灵活地配上相应的肢体语言。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及动作。可见形体语言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取形象、生动、新奇、有趣的方法,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在此分析一个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的运用。在一节英语教学公开课中,一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嘉玛学校的一年级老师在教育学生要懂得疼爱父母帮助父母做家务时说了这些话:Nowallofyouarefamiliarwithothers’family.Ithinkit’seasyforyoutoreadthefamilynexttime.Doyouloveyourfamily?Doyouloveyourmother?Doyouloveyourfather?这时学生一脸茫然,不知道老师表达的意思。看到学生没有反应,老师马上双手合并做了一个心型的手势,对着学生说:Iloveyou.Iloveallofyou.然后再提问:Doyouloveyourmother?这时学生齐声回答:yes.由此可以看出肢体语言的使用可以增加语言的可理解性。但是在使用肢体语言之前,教师的口头语言应该尽可能地做到可理解,因为有时候即使是肢体语言也很难发挥作用。继续以这个老师为例子。接着上面的对话,老师说:Ithinkso.Doyouloveyourfather?IlovemyfatherandIlovemymother.Whatcanyoudoforyourfatherandyourmother?Canyousweepthefloorforyourfatherandyourmother?学生不是很肯定地回答:No.老师继续提问:Canyoucleanthewindowforyourmother?学生还是不是很肯定地回答:No.老师有点着急了,于是转移了话题:Why?Yourmothersareverybusywiththeirwork.Watchthis.学生的反应告诉了老师他们没有听懂她的话。老师一次问了三个问句:Doyouloveyourfather?Whatcanyoudoforyourfatherandyourmother?Canyousweepthefloorforyourfatherandyourmother?第一个句子刚刚学习了,也许学生还能理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Whatcanyoudoforyourfatherandyourmother?Canyousweepthefloorforyourfatherandyourmother?这两个句子学生还没有学习过,不理解这两个问句的意思。尽管这个时候老师也使用了肢体语言,边说边做动作,但是学生还是一脸的茫然。这说明了老师的这些语言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没有办法理解吸收。这时老师应该把这些句子简化或者换个学生能够理解的句子来提问。老师可以这样来提问:____Whosweepthefloorinyourfamily?____Yes,yourmother(father)sweepsthefloorinyourfamily.____Canyousweepthefloor?____Yes,youcansweepthefloor.____So,canyousweepthefloorforyourmother(father)?____Yes,youcansweepthefloorforyourmother(father).Youareagoodchild.使用这些简化的句子进行循序渐进的提问,再配上肢体语言,老师的语言理解性就大大提高了。
二、活动设计的趣味性、多样性和参与性。小学教学活动设计首先要具备趣味性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上英语课主要原因是学习英语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新鲜的体验和经历。他们刚开始学习英语是抱着好奇心和新鲜感来接触的。因此,刚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学习动机,这种学习动机源于对英语的兴趣,这种兴趣是直接的也是不稳定的。所以英语教学活动是否有趣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的延续和巩固。另外,小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时间很短。因此活动的设计要利用学生无意注意为主的特点,使活动具备多样性,尽量避免在同一个活动上花的时间过长而导致学生感到疲劳而注意力转移。另外,教学活动除了具备趣味性、多样性外,还要具备参与性。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当学生感到自己是参与者时会集中注意力而当觉得自己是旁观者时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老师的活动设计要尽可能地让全部学生都能够参与,让他们都有参与感。在此分析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嘉玛学校的一位四年级老师的课堂教学案例。在这节课上,教师的不同教学活动引起了学生的不同反应。为了巩固以下一些词组:gotothekitchen,openthefridge;gotothebathroom,takeashower;gotothebedroom,haveasleep;gotothestudy,readabook;gotothelivingroom,watchTV,老师安排了四个活动。首先让全体学生跟着录音做动作。学生很积极也很认真地边大声跟着录音读边做相应的动作,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很投入。然后教师采用了TPR教学法,也就是老师发出指令,全体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老师的指令下迅速做出反应。接下来是老师做动作,让学生猜老师所做动作的相应词组。这时学生也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声喊出自己的猜测。最后老师把活动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完成,每次请出一组学生,每组学生中一个学生做动作另一个学生猜。举手要求参与的学生很多,不过老师只是请出了两组。在这个活动进行时,课堂安静了下来但是气氛没有了之前那么活跃。表演的学生很认真但是台下的学生很多没有看他们的表演,低头做自己的事情或者是东张西望。前三个活动的设计之所以很成功是因为这些活动符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三个活动同时具备了趣味性、多样性以及参与性。小学生一般都生性好动,喜欢通过活动学习胜于安安静静地听课。另外,他们好奇心强,喜欢猜测类型的活动,往往这类活动很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第四个活动没有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很大一个原因是学生的参与感不强。这个活动只有四个学生参与,其他学生都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参与当中的学生体会到了愉,但是没有能够参与的学生觉得于己无关没有趣味。如果老师多选几组学生参加或者修改活动的形式让更多的人成为活动当中的一员,教学效果可能会不一样。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篇10
[关键词]自卑心理 小学生 学习成绩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100-01
自卑心理是目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造成小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很多,根据调查发现,学习成绩受挫,是造成自卑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素质教育的到来,分数虽然不再是学生追求的唯一,但是受传统教学因素以及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或者老师,仍把分数放在重要的位置,很多学校对小学生优劣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成绩的好坏。尤其是一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等到老师的器重,或者让孩子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成为其它孩子学习的榜样,把孩子的成绩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小学生面临的是各方面的压力,孩子们也希望自己的成绩非常的优秀,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自主控制能力差,一旦达不到家长或者学校老师的要求,再加上接连受挫,在长时间的作用下,孩子在学习成绩上就慢慢拉开距离了。距离越大,孩子心中的希望越小,最后有的孩子心理或智力上承受不了落后的压力,就磨灭了最初的希望,同时在心态上也易产生自卑、自贱,畏惧恐慌等不良心态,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畏惧学习,厌恶学习,抵触学习,一谈学习、考试就烦燥、恐慌。在学习中屡遭失败和挫折。我们知道一个人成功的体验越多,自信心就越强。相反,如果每次都遭受失败,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目前好多中学都存在学生学习没兴趣、学习习惯差,缺乏积极主动,学习困难,出现成绩令人担忧的情况。通过问卷方式对在校九个班100名学生进行个案问卷进行简单学习困难原因调查,过后就九个班100名学生进行的个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总起来看,不外乎两类:一类是智力型学困还有一种是非智力型学困生。
他们智力水平正常,由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动力、学习态度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其学业不良,学习上形成困难,并伴有不良行为发生。在以上各类非智力型学困生中自卑心理就是导致学困生学习成绩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例:韦某,男,10岁,四年级班学生。学习成绩偏差,无心向学。上课无精打采,经常迟到、早退、旷课,缺交作业。韦某的父亲是牧民,母亲没有固定职业好胜倔强泼辣。韦某共有两姐弟,他是老二,小时候受父母宠爱,刚上小学时成绩也不错,但上三四年级由于学生韦某因为父母经常吵架、闹离婚,韦某便贪玩起来,不想学习,成绩下降。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同学嘲笑他,父母责怪他,这一年他姐上了中专。因此,父母说他不争气,没出息。这给韦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一拿起书就觉得头晕,并逐渐变得抑郁、自卑、厌学,甚至装病逃学。
自卑心理的表现有过分焦虑、敏感,行为呆板,孤独自处,不善交际,常常心神不安;对学校、课堂、老师存有紧张恐惧感,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总认为自己不行,缺乏自信;对自己的人格或能力作出偏低的评价而产生羞怯,忧伤、惭愧、失望和畏缩的情绪体验。心情总是不愉快,对习缺乏兴趣和愿望,常常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行事。
父母对韦某成绩下降,不查明原因,不进行引导,而是简单粗暴地责怪他不争气,使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姐上了中专,有了榜样,本来对韦某是一种促进,但父母不对他进行激励教育,反而说他读书没有出息,不成气,比不上姐。这使韦某感到自己在父母中失宠,一无是处,处处不如姐,于是逐渐变得抑郁、自卑、厌学。他越厌学,越学不好,成绩越差,成绩越差越厌学,形成了恶性循环,使他完全失去了自信心,最后索性破罐子破摔,逃避学习。“笨猪”、“活死尸”、“没出息”等言语,在韦某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也深深地打击了他的自信心。
就案例分析可得到该生是由于自卑心理的原因导致成绩下降,与家长学校期望值越来越远。造成学生韦某自卑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方面主要表现在:(一)家庭方面。(二)学校教育。(三)社会原因。
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除了教育自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专家认为可以将学困生的成因概括为三个方面:1、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2、家庭方面的不良影响3、学校教育方面的不良影响。他通过对3000多名儿童的仔细观察,也坚定地认为:儿童出现问题的原因大部分在教育,而不在儿童自己。他认为最难改变的“学困生”就是由于教育而形成的学困生。我们认为:在学生学习经历第一次“失败”时,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倘若家长、教师不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并及时给予孩子帮助,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给予劝导,抚慰和支持。在学困出患病、心情抑郁、心烦意乱、情绪低落时,进行思想工作首先要予以劝慰,使学困生在心理上得到安慰,产生温暖,消除消极情绪。很可能就将孩子从失败边缘挽救回来。如果教育者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不科学的判断和不当的教育教学方法,而使一个个本来很有希望的学生成了一个个失败者,这种学习反复失败是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即教育在不断地制造失败,学生在不断地感受失败,正是在这一恶性循环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困难的程度随之加深,学习困难的学生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天长日久,学生消极的自我概念(缺乏自信心),消极的学习态度(缺乏学习积极性)也就形成。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合同
- 下一篇: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