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的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保的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保的基本概念

篇1

关键词:环保理念;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应用分析

分析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环保节能”、“节能”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有效策略,目前环保理念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战略。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机械制造的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学技术水平,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环保理念设计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以及人们的生活要求,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并没有融入环保意识,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后期加工废品也并未得到正确的处理,极大的破坏了自然环境,也极大的限制了机械制造业的长久、健康发展,因此在机械设计制造中注入绿色设计这一全新元素,显得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1 环保理念设计的基本概念以及内容

机械设计是机械生产的第一步,机械设计水平直接决定机械性能,其主要是结合机械产品的使用要求,对产品的结构、零件材料、零件形状、零件大小、运作原理、运行方式、能量传递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和精密的计算,进而设计出符合使用要求的机械产品。绿色设计理念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在考虑产品的质量、性能、成本以及开发周期等问题的同时,充分考虑设计产品对资源以及环境的影响,以产品的可循环使用为导向优化产品设计的各方面因素,最大限度的降低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中消耗资源总量以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环保设计主要将产品的设计眼光投放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上,将环保产品设计的要求作为设计约束条件,提倡无废物、可回收的产品设计技术。环保设计的核心内容是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产品以及零部件的回收以及循环利用,降低机械的更换频率,大体可概括为“Reduce(减少)”、“Recycle(循环)”以及“Reuse(重新利用)”--3R 理念。

2 基于环保理念的机械设计制造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机械制造业对于环保机械设计的研究内容比较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拓宽,很多人将环保机械设计也称为“生态设计”、“自然环境设计”、“环境意识设计”等。和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理念相比,在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首先立足于市场需求分析,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的使用功能、使用寿命等基本属性,并且需求反复的修改,往往会导致设计过程以及产品制造周期延长,生产后不易拆卸,产品以及回收难度较大,部分产品在报废之后,可能无法回收,造成资源大量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环保设计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可节省原材料,减少能源消耗,减少使用过程中废水、废气、废料的排放,进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主题,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3 环保理念在机械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3.1 环保设计方案

目前比较常用的环保理念设计方案包括生命周期设计、可拆卸性设计以及模块化设计三种,生命周期设计主要是基于环境保护、机械产品的成本需求以及产品性能等方面考虑,包括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成本、产品代替以及污染物的处理等问题;可拆卸性设计主要是在保证产品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有规律拆卸,主要针对产品的再利用设计以便产品生产后期的维护;模块化设计主要是考虑产品的功能以及模块,通过产品模块的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系统,既可以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也可以提高零部件的充分利用率。最后应建立健全环保机械设计数据库,设计人员可将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用到的数据以及需要的数据进行系统化储存,以便日后查询以及环保设计的理论基础。

3.2 环保机械设计制造中的材料选择

材料是环保设计的主要内容,在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应首选环保、健康的制造材料,综合考虑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相容性、材料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分析材料对环境的影响。传统的机械制造产品材料主要包括汞、铅等特殊的有害化学物质构成,产品在使用报废后,回收利用率低,对环境有极大的损害,为了实现环保机械制造工艺,应从源头开始抓起,慎重选择机械制造材料。机械设计的环保选材应选择能够满足产品需求的基本性能,保证材料的可用性,选择高温性能、抗冲击性能以及耐腐蚀性能材料,避免选择有毒材料。其次应加强环保材料的管理工作,认真审核材料的性能、根据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管理并加以标注,在材料投入实际生产后应实现材料的动态管理,及时回收和有效利用设计中产生的副产品以及废弃物。

4 环保机械设计实现的基本要求

在机械设计制造中,若想要真正实现环保理念设计,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产品设计人才以及先进的设计技术,人才是实现环保设计的核心力量,首先应加强对机械设计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的对象应该是高中职院校中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加强环保理念设计的概念,让他们重视环保设计。其次,国家应制定相关的环保机械产品支持政策,加强社会以及广大群众对机械产品设计的监督力度。同时应不断学习、引进一些先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积极实现产品的创新,尽量优化设计方案。

综上所述,环保理念是一种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可以实现机械制造产品的低耗能、低成本、高利用率以及高回收率,大大的提高机械机械产品的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观的实施路径,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张生泉.机械产品环保设计与制造技术[J].中国科技纵横,20I4.

篇2

环境工程专业作为应用性比较强的工科专业,在新的应用型教育背景下,更应该加大努力培养各类环保人才,例如环保工程师、环评工程师等。《环境工程原理》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课,课程主要是归纳总结水、大气、固体废物、噪声以及污染环境净化和生态修复所涉及的技术原理,提炼出具有共性的基本原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过去我们在课堂上侧重教授这些技术所涉及的原理,基本概念,各种典型设备的特点,对于如何应用这些原理或者设备解决问题,或者解决哪些环境问题阐述不足,对于在污染过程或者环境净化过程涉及到环境工程原理的基本概念或者原理讲解过少或者没有涉及,学生只是掌握了环境领域的相关理论,对于如何解决实际的问题还是束手无策。

2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改革的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国家也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和强度,因此对于环保产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求各类企业特别是环保企业要切实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因此各类环保企业迫切需求专业的环保人才,好多环保企业发愁找不到专业的环境专业的毕业生,但是我们环境专业毕业的学生好多找不到工作或者是专业对口的工作,一方面是供需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主要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和市场需求有一定距离,不能完全达到企业的要求,过去我们培养的人才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的培养方式。作为我们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基本技能,具有融技术性、经济性和易用性于一体的工程设计意识,能够快速适应基础性技术工作并具备业务能力提升潜质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因此对于《环境工程原理》这门课程,我们要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由于这门课程涉及到水、气、固废、微生物等处理工艺的原理以及各种反应器的设计,内容比较多,而且概念和理论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关键。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改变了过去的教学模式,实施以问题导向和工程实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

(1)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

实际生活,把日常生活现象中涉及的环境工程原理介绍给学生。比如,冬季和夏季的室温均为18℃,人对冷暖的感觉是否相同?在哪种情况下觉得更暖和?从而引入热量传递的概念和公式。为什么在雾霾天气的时候,人们出门要戴口罩,引入过滤的概念,人们在购买一些贵重仪器的时候,在外面包装里面总放有几小袋的硅胶,为什么?起到什么作用?启发同学思考并讲述吸附在环境领域的应用,让同学们对吸附有个初步了解,再阐述那些物质可以做吸附剂,吸附的原理和快慢和那些因素有关等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通过提出一些工程案例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工程实际,把水、气、固废处理工程中涉及到的环境工程原理介绍给学生。比如,工程中设计降尘室或者沉降室来处理气体中的粉尘或者污水中的污泥,一般只考虑降尘室的长度而不考虑其宽度,这里可以用重力沉降的原理及其沉降公式来解释。在对有害气体处理的工程中一般采用吸收法来进行,工程上通常采用逆流吸收,这可用环境工程原理中填料塔吸收过程的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来说明。教学中注意工程实例和理论的联系,使学生面对实际的工程案例去思考,分析和设计,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乐趣,增强教学效果。

(3)增加课堂学习过程的灵活性过去

我们一般是课后让学生完成作业,学生往往反映不会解答,找不到人询问,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把一些基本的和难度大的作业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鼓励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解他们的解题思路,最后老师再点评,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近年来,教师都逐步开始利用多媒体上课,多媒体比传动的板书教学更直观、形象和生动,老师可以节约板书的时间,能够充分阐述某个问题。在《环境工程原理》这门课中涉及的工程,尽量多寻找一些素材,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可以把一个反应器处理污水或者废气的过程清晰地显现出来,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探究和探索的兴趣。把书本中所涉及的反应器均以图片形式表现出来,加深同学们的直观印象。

(5)实验环节的整合传统的环境工程

原理实验,按部就班,按照教课书的要求一个单元一个实验,一个实验项目往往只是相当于实际工程的一个部分,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往往不了解整个实验项目的目的和意义,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提高他们的职业化能力。因此我们在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把所有单元实验项目完成后,增加了综合性的实验,给学生一个实际的废水或者废气的工程问题,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选择工艺,利用所学知识选择相关的反应器。分析工程处理过程中的难点和关键步骤。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篇3

【关键词】环境管理与规划 案例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2-0046-01

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环境危机的不断蔓延和日益加深,高等院校环境专业担负着为人类培养环境专业高级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优化,是当前一项重要和紧迫的课题,以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全面型、综合型、智能型、创新型高素质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

环境管理与规划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内容纵横交错、繁多、体系杂乱,加之现实的环境中经常发生环境纠纷案例,因此环境管理与规划作为环境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必须使学生清晰地掌握该门课程的内容,在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的同时,还要会运用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对环境中发生的案例进行分析,做到学为所用,这样才能培养出现实社会需要的真正的环境管理人才,使之为社会服务。而目前环境管理与规划课程很少甚至没有涉及案例教学,这样,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和现实需要脱节,因此改变课程体系、增加环境中案例教学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也势在必行,同时也会改变该课程的枯燥、乏味,使之更具有生机,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环境管理方面的创新型人才。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进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教学后,马上进行相关案例教学,能取得相当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解决现实中发生的环境纠纷问题。

如案例教学:某化工厂是一家生产化学添加剂的企业。1997年,该厂通过了区环保局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在废水处理设施验收合格后,正式投入生产。2000年,该化工厂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企业利润,在没有向环保局申报的情况下扩建了加工精制3-硝基、4-氨基苯酚(NAP)工艺和设备,但是污染防治设施没有相应地加以改造,在投入生产使用前也未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扩建的设备投入生产使用后,因原废水处理设施无法处理大量的新增废水,造成处理池废水外溢和直接排放,污染了附近的河道。区环保局接到举报后对化工厂进行了现场检查。但化工厂以保守技术秘密为由阻拦环保人员进入生产车间,并拒绝提供扩建工程的任何资料。经环保局对排污口污水排放进行监测,表明污染物排放严重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请说明化工厂的行为违反了我国哪些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分析:第一,该厂扩建的加工精制3-硝基、4-氨基苯酚(NAP)工艺和设备属于对环境会产生影响的工程,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动工建设。该化学厂违反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即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项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第二,该化学厂违反了“三同时”制度,即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包括小型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该化学厂扩建加工精制3-硝基、4-氨基苯酚(NAP)工艺和设备,但是污染防治设施没有相应予以改造,违反了“三同时”制度。

第三,该化学厂违反了许可制度。即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都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可以从事该项活动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该厂在扩建有关设备以前并未向环保局申报,获得许可证。

通过这个案例教学,学生会清楚地理解这几个制度及制度的内容,教学效果很好。

通过案例教学,重点解决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法规制度加深了记忆,改变了枯燥的只有理论的教学模式。

第二,通过改变落后的教学方法,增加案例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使用,培养出同时兼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能够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并能在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对环境中发生的“环境管理与规划”的案例,能够用所学到的法律法规制度给以正确分析,解决现实中的环境纠纷问题,为社会培养出满足社会真正需要的环境管理人才。

第三,案例对课程理论起到了强化作用。

第四,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然,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选择能充分体现环境管理的基础理论、法律法规制度的典型案例,一定要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突出性,这点非常重要,否则就达不到所要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S•凯米斯.行动研究法(上)(张先怡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2]杨明全.行动研究与课程创新[J].教师教育研究,2004(4)

篇4

化学是一门初三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毕业会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担任902班的化学教学任务,该班共有学生56人,其中女29人。这些学生都来自农村,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如:寻树平、张银燕、王淑平、吴大平等。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如:喻希、喻德强、寻秀荣、吴硕、甄玲等,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材分析:

1.用学生进入现代社会从事现代生产、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内容教育学生。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适当拓宽知识面,以开阔学 生的眼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增加了一些金属和有机物的内容,编写了空气和水的污染与防止污染,硬水、氢能源,金属与人体的关系,以及常见的化肥和农药等内容。

2.教材的基本结构和体系是从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空气,水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子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些,使重点较突出。

3.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根据一个合格公民的需要精选教材,从深度,广度以及习题难度上合理安排。按照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需要“掌握”、“理解”的内容做为教学的重点,而对要求“了解”,“常识性介绍”以及“选学”的内容,力求分清主次,区别对待。

4.为了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教材中编入了数页彩图和约200幅图表。其中有的是集中反映某纯净物用途的,有的表现我国古代和现代工业成就的,有的配合化学科学 发展的历史,刊印了科学家的肖像,有的用最新的科学成就图示启发学生钻研科学的积极性。为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除了与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地理、物理等学科密切联系,便于教和学外,在教材内容的叙述上力求使学生愿读、易懂、有兴趣。

5.教材除普遍重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外,还注意适当增加了能引起学生兴 趣和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验。针对学生的差异还编了9个选做实验及一些家庭小实验。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技能,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方法。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 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 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 具体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涌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采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 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3)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4 )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节约药品。

篇5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随之上升,然而由此也带来生态方面的危机,如水资源的匮乏。工业三废的污染,大量物种的灭绝等,都给人类带来了负面影响。保护环境,善待生命,刻不容缓。针对当前环境和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需要,我认为,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初中生物所学内容,所阐述的是基本的生命现象、基本概念、基本特点。与环保相结合有一定的距离,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的推行,经过多方大胆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如利用课堂介绍我国著名的动植物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并提问为什么这些动植物资源越来越少,使他们懂得正是周围的环境变化影响了这些珍稀的动植物生存。根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喜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探究问题:为什么粉尘可以诱发多种疾病,植树造林,栽花种草,能否吸滞尘埃的有害物质……这些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他们自己喜欢的网络平台,很快地得到解决。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环保知识

在学习植物部分时,告诉学生光合作用不但能给人类提供粮食、蔬菜、瓜果,还能提供花卉、木材、氧气等。植树造林不但能给人类提供财富,而且还能净化空气,吸附有害气体,为我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每年植树节前后,我校都会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绿化家园活动,要求每个学生种好一棵树,护好一棵树,争做“护树使者”。

在学习动物时,让学生讨论青蛙对人类的益处,并归纳出如果周围环境中的水、土壤、空气被化肥、农药等污染,青蛙还能很好地生活吗。从学生身体方面,要求注意个人卫生,做到不随地大小便,杜绝肠道寄生虫的污染。在每年4月21日到4月27日的“爱鸟周”,让学生观察一种鸟类的生活习性,使他们意识到: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应该加以保护,爱护鸟类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三、联系实际,从我做起

做好环保工作是关系到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工作等主要问题。每年农作物收获季节,部分农民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这时,我们使每个学生都竭尽自己所能,利用课堂所学生物知识,做好禁烧的宣传员、督察员,使他们督促家长,绝不能焚烧秸秆。一是焚烧秸秆,污染环境,影响大家的生活质量;二是秸秆还田对农田增肥,大大有利于来年的增产;三是秸秆还可以作为饲料卖给牛场换钱,既保护了环境,也增加了收入。通过他们的宣传,提高了广大农民朋友的环保意识,近几年很少再有焚烧秸秆的现象发生。这在学校周围形成良好的小气候,收到乡、县、市三级的好评。

学生使用计算器和电子产品要用干电池,原来不知道废旧电池的危害随手扔掉,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经过开展专题讲座、板报宣传等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干电池含有重金属汞,能污染水源、土壤,给人类带来诸多害处。学生还自觉把废旧电池收集起来,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集中处理。宣传环保知识,劝诫农民淘汰剧毒农药,减少污染源,使人们能健康快乐地生活。

篇6

1.低碳生态建筑的基本概述

1.1建筑的基本概念

建筑是为了适应环境、改善环境而创造的介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工物,它是人类生存与行为的场所。建筑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人类生活和行为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

1.2低碳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

随着人类的文明和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尤其是经济的增长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环境污染、资源紧缺。而建筑是人类生活中不能离开的场所。如何使我们的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现代建筑探索的意义所在,这种绿色环保的建筑模式也被称为低碳生态建筑模式。低碳生态建筑模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低碳、生态、环保、节能。近年来,关于“低碳生态建筑”一些专家和学者也经常提到。比如:“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低碳生态建筑”都是关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对资源的消耗和给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也强调了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办公等环境。例如,太阳能应用树立样板工程: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屋面铺设了3万平方米的太阳能板,为国内最大的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而按上海市目前标准的光照条件来计算,仅主题馆和中国馆就可年均利用其光伏组件发电284万度,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约100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500吨、二氧化硫约84吨、氮氧化物84吨、烟尘762吨。

2.低碳生态建筑模式探索方法

2.1环境分析与设计模式

建筑的环境分析包括室外环境分析与设计、室内环境与设计,其中室外环境分析主要涉及绿化设计、公共设施的集约化设计等;室内环境分析主要涉及到室内的声环境、光环境、空气品质等。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艺术环境等都称之为环境。从环境角度研究建筑的低碳生态,更强调建筑因素、自然因素、人的因素三者之间的整体效应,这是一种系统的生态环境意识的表现。低碳生态建筑的室外环境分析与设计模式是以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节约土地等为出发点,以可持续发展、科技性、整体优化、以人为本、经济性、地域性为基本原则,在室外环境分析与设计模式中,笔者重点探讨绿化设计。绿化设计是低碳生态建筑中的重要的环节,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微气候调节与节能、净化空气、净化水体和土壤、降噪、保护生物多样性。目前,在建筑的绿化设计可以采用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窗台、阳台绿等方式。屋顶绿化能美化环境,为人们提供寻幽觅趣、健身之所。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绿化屋顶就是一台自然空调,它可以保证特定范围内居住环境的生态平衡与良好的生活意境。同时,绿化屋顶夏季可以降温,冬季可以保暖。据测试,只要城市建筑物上植被覆盖率增加10%,就能在夏季最炎热的视觉,将白天的温度降低2-3摄氏度,并能够降低污染。墙面绿化设计泛指用攀缘职务装饰建筑物外墙和各种围墙的一种立体绿化形式。对建筑外墙进行垂直绿化,对美化立面。增加绿地面积和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有重大意义。这种绿化模式还可以按照人们的意图,为建筑物的立面进行遮挡和美化,同时开业减低墙面对噪声的反射、吸附灰尘、减少尘埃进入室内。小区内采用垂直绿化,不仅可以成为城市小区的重要景观,而且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窗台、阳台的绿化面积虽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却充当很重要的角色,可以缓解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压力,安定情绪减少疾病等有很大的作用。

2.2建筑节能设计模式

建筑节能设计模式从分析气候条件出发,将节能技术和能源利用技术有效地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例如,地温水源泵空调系统既能供暖,也能供冷,与一般空调系统相比,的热(冷)源不再是各种燃料而是地温,转换设备是水源热泵机组取代了锅炉。使用这种系统供暖1套设备3套涌入,所以节省建设投资,节能效果明显。低碳建筑所节能的能源是煤炭和石油制品,所以,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可以少排大量的温室气体,有益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同时可以减少酸雨气体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物的排放量,有利于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而低资源和低能源消耗的斯图加特火车站的设计时建立在自然条件及现场条件基础上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斯图加特火车站利用土壤的自然冷热存储机制,从而减少制冷和供热系统的使用,通风则是利用和光眼连接的通道,这些光眼都可以打开,得益于自然能源的使用,车站没有二氧化碳碳排放。“光眼”均匀地的分布在月台上方,保证了长达14小时的充足的自然光的供应。大厅的拱顶和开孔使自然光的均匀分布成为可能,明亮的表面确保了即使是在槽糕的天气里,大厅的亮度也让人感到舒适。同时,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车站照明系统的能源来自于公用事业部门提供的生态电能或安装于车站北部建筑上的光电池。

2.3可再生能源利用设计模式

可再生能源利用设计模式应当从材料选择、运输、产品资源寿命、可回收利用性等多方评价。简单地说,一个绿色的室内设计,材料上应该是质朴可亲的,比如就地取材,用最适合当地的常见材料,或者用可回收性材料。包括建筑废弃物的可再生利用、工业废渣的可再生利用、废塑料、生活垃圾、废玻璃等的再生利用。例如:可以利用生活垃圾制造的烧结砖质轻、强度高,即可达到垃圾减量化的处理目的,减少污染,又可形成环保产业。目前,日本已成功开发利用下水道污泥焚烧灰成产陶瓷透水砖的技术,开发了利用下水道污泥焚烧灰为原料制造建筑红砖的技术。

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一、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建筑的寿命周期内,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能源、土地、水源和材料)、降低污染和消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给人类提供舒适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间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类型。

在绿色建筑设计的工作上,要注意对绿色建筑材料的选取。绿色建筑材料的选取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考虑:一是注重对外墙保温节能材料的合理使用,外墙保温节能材料属于保温绝热材料;二是在进行绿色建筑时,要合理运用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尽量挑选那些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小的没有有放射性的材料。除此之外,在对油漆、地板砖、粘合剂等绝缘物的选择上,除了考虑其使用性能,还要考虑其在使用过程中没有毒性物质释放;三是绿色建筑极力提倡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有助于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再利用,例如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产生的热水来作为日常生活用水,利用太阳能的光照提供日常生活用电等。对于建筑物的表面材料,在挑选时要注意选择多功能组织,这样不仅能够净化建筑物的内部空气还能够降低表面温度,保证绿色建筑使用的持久性。

绿色建筑设计主要围绕着对资源的节约、可持续利用和循环生产这几个部分,其形式必须易于可再生能源的收集,在绿色建筑的外层上尽量采用具有多功能的界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将会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有利于绿色建筑环保工程的技术来创造适合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绿色环境。

二、绿色建筑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气候和地形条件

绿色建筑设计很大程度上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例如徽派建筑,它就是典型的小气候调节型绿色建筑,这种建筑大多数是两层的结构,一层住人,另一层则用于堆放粮食和稻草。楼上堆放的粮食和稻草就形成隔热层,能使得建筑的上下层之间,室内与室外之间形成5度左右的温度差。在徽派建筑中,它的地窖用来把季节性的热能储藏在地下,利用温差应对季节性的天气,冬天取暖,夏天降温,使得徽派建筑冬暖夏凉,还能起到很好的节能效果。

绿色建筑设计还应该结合建筑地具体的地形地貌进行功能设计,因地制宜。在建筑初期,要充分考虑房屋建筑的朝向问题和地下空间的开发,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建筑用地投资,还能够避免因用地而带来的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

(二)材料和技术条件

绿色建筑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利用环保节能材料和科学化的高新技术,绿色建筑其本身具有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特点,针对环境对自身进行智能的系统调节,所以在建筑材料和结构的要求上,一方面在界面的能源转换上要注意收集和转换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其外层需要实现调节气候的作用,对气候出现的条件进行减缓或改变气候波动,来实现室内气候的稳定性。要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收集转换记忆对气候的调节很大程度上需要科学化的高新技术作支持。

在充分考虑节能环保材料利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减少危险源和污染物的产生,例如在建筑过程中所产生的电磁辐射超标、有毒的铅汞或其他污染物质等。这就要求在绿色建筑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自身建筑内部的环保节能,还要重视建筑环境的绿色环保,为建筑的入住提供安全性的保障。

(三)安全检测条件

在绿色建筑设计工作中应强调实时检测系统的设计,绿色建筑设计的节能主要是针对耗能系统进行的负荷需求控制来减少资源浪费,其具备实施方式简单、资金投入少和实施见效快等优点。绿色建筑设计中运用了很多的高新技术,例如雨水的回收利用和人工湿地、人工降雨技术等,绿色建筑设计中可以为整体建筑设计一套完整的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对热工参数进行实时控制来对建筑物的实时运行状况进行了解。通过对数据的整体和收集将数据导入到计算软件中计算建筑的能源消耗,这里的能源消耗包括空调系统、水系统及太阳能系统的运行状况能耗,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建筑物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分布进行了解。最后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对耗能较多的部分进行调整,形成有效的资源节约体系,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绿色建筑的功效。

三、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

(一)从国情出发,以低耗为核心

就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绿色建筑设计相对落后,但我国在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上不恩能盲目照搬照套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而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得绿色建筑设计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相适应,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加入生态化和信息化等标准。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要将国内现存的示范性城市建筑与工程项目作为典范,在满足经济条件的同时,尽量采取先进化的工艺技术及建筑用材,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我国的绿色建筑要建立在低耗能和高效率的标准之上,争取走上低成本投资的道路,对于资源做到合理的分配,在建筑设计上不可盲目追求装修的精美,而要注重高质量和低耗能的要求,尽量选择环保节能型材料,在低成本的投入上争取实现绿色建筑效益的最大化。

(二)因地制宜,全面建设

在绿色建筑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地域情况,这里的地域情况不仅要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还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该地经济发展实况来确定技术手段。对于绿色建筑而言的技术手段不是同一性的,而是针对不同的地域进行不同的科学技术,这就需要充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建立环保与节能为一体的聊色技术。因地制宜能够充分实现绿色建筑的智能化和大众化,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材料的约束下实现绿色环保功能的最大化。在绿色建筑的整体设计中,应注重全面建设,这里的全面建设指的是以全球的资源环境为基础,运用高新技术与环保节能资料创造遗留的绿色建筑全过程。

(三)生态意识教育和鼓励性政策并举

就社会方面而言,在绿色建筑设计工作中要注意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教育。绿色建筑的理念就是让所有人享受到可持续发展的新式建筑,作为市场参与者的公民而言,公民生态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绿色建筑设计的实现,这就需要社会加强生态意识教育,例如在电视、报纸、网络等传媒方式上刊登公益绿色建筑宣传广告、视频等进行宣传,让公众了解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提升全体公众的绿色意识。除此之外,建筑师应该成为生态教育的先行者,其认知水平要保持一定的高度与社会现代化水平相持,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检验来将绿色环境要求变为现实。政府方面要实行限制性政策和鼓励性政策,对于达不到绿色标准的建筑采取强制性措施限制,对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物实施补贴政策等,切实加强绿色建筑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四、总结

绿色建筑设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强调人们必须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有机整体,这就需要从国情出发,以“低耗”为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注重因地制宜和全面建设,加强社会的生态意识教育和鼓励性政策并举,真正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勇,林边,贾宁等.绿色建筑设计与工程技术更新之刍议[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2(4)

[2]商琦.关于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的关系论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1)

篇8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Green",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concept of Green Residential Area, and sums up the standard system of Green Residential Area widely used in society, and evaluates its shortage.

关键词: 绿色住区;概念;标准

Key words: green residential area;concept;standard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068-03

0 引言

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越来越成为新世纪人类社会的共识。在世界范围内,绿色建筑的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在我国,处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们也在这样的国际势下也不断的反思和总结,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观念不断的被提出和研究。

从《绿色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提出与建立都代表我国在绿色建筑领域的重要探索的成果。

我国的建筑能耗占到了全国能耗的四层以上,而在这个数字中住宅部分又占到了相当的比重,且重要性很高,但是关于绿色住区的“绿色度”评价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从阐明绿色住区的概念出发,总结了当今常用的绿色住区的评价标准,希望能为关于绿色住区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1 绿色居住区的基本概念

1.1 “绿色”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绿色”的概念在很早以前便被人所熟知和发展。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新兴技术的大力发展伴随着的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人类干预和破坏地球自然生态的活动越加强烈。同时,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也导致了日趋严峻的生态危机的产生。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人们普遍开始意识到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最大的危机之一,并展开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类在这个星球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问题等问题的思考,并基于此提出了“绿色”思想的轮廓。

1962年,由美国著名陆地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发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一书,首次披露并展现了如果放任当时人们继续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若干年后可能出现的可怕前景,这部著唤醒了美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对环境保护意义的重新审视,促使了世界范围内环保事业的发展,并对传播“绿色”概念及推动“绿色”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2年,由来自10个国家的约30人所成立的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名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再次给当时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并被评为与《寂静的春天》齐名的重要大众环保著作。该报告首次阐述了关于地球的容量是有限的、一味发展经济而无视对自然环境破坏的事实必将导致地球灾难性的崩溃等概念,将生态环保问题纳入了应由全人类共通解决的问题范围内。

在当时面临世纪之交,人口数量爆炸与人类活动规模的膨胀己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扩展与深入到全球的情况下,《增长的极限》的出现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绿色”意识的觉醒和爆发,国际社会开始对环境保护事业投入大量的关注,同时,“绿色”理论和概念开始作用于指导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一直在各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987年,随着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正式形成,至此成为“绿色”的核心含义。绿色概念的发展已步入成熟阶段,绿色模式的发展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绿色住区的基本概念 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会议通过的“21世纪行动议程”中提出了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举措。1996年,伊斯坦布尔举行的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大会,提出了两个主题:“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日益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社会背景之下更加确定了绿色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宗旨[1]。

纵观“绿色”思想的形成过程,结合住区理论与“绿色”概念的实际含义,可以得知绿色住区的概念原型应该是由“绿色”概念中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基本住区设计理论的结合产生,同时受到“绿色”建筑概念的影响成为绿色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由住区内微观具体的建筑绿色模式发展至宏观的整体住区,最终形成绿色住区概念,即可持续发展下的人类聚集地。

具体来说,绿色住区的建设基本原则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活的良性循环,从高效利用自然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在住区建设之始,以绿色技术为支撑,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完成住区内资源自我循环维持,以达到保护环境和节约住区维护成本的目的,从而为人们提供经济适中、环境优雅和生态平衡效益三效合一的人居环境。

1.3 绿色住区的基本特征 由居住区的基本概念得知绿色住区应具有高效、和谐、系统、动态、循环五方面特征。高效,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实现聚居环境与建筑体系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谐,指资源利用与保护、实现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可持续性相结合。系统,指将住区中的各要素与各层级纳入到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动态,指顺应时间与空间的动态发展规律。循环,指住区各系统资源的循环共生。

其中,高效与和谐是“绿色”的表象特征,系统、动态与循环特征均渗透其中,成为实现高效、和谐的内在特征。实现绿色住区的核心问题,即将住区各要素形成的生态循环体系、建筑节能体系、基础设施维护体系、景观评价体系、文化宣传体系综合形成新的整体系统,运用动态发展观念,寻求其各自与整体资源的最佳平衡互进、循环共生,从而完成绿色住区的高效与和谐发展。

2 “绿色”住区的评价标准

2.1 “绿色”住区评价的基本概念 绿色住区的实质是要营造一种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仍然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住区环境,其设计之初就要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情况。

同时,绿色住区系统在建立成功后需要达到的目标远远多于传统意义上的住区系统,这就决定了针对绿色住区的分析评价工作具有综合性、整体性以及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绿色住区系统中对其包含的各学科进行分类评价的工作是对相关设计方案择优评价的基础,这也是“绿色”住区评价的基本概念。

2.2 绿色住区的评价体系与标准 目前“绿色”住区在国际上的评价体系尚处在发展阶段,而“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发展相对成熟,通过对如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加拿大的GBTool等评价体系的研究后可以发现,这些评价体系发挥的基本作用十分相似,只是在各国具体国情的影响下,其中的评价项目的制定有所区分。

但是总体关注的焦点依然是围绕环境质量,使用者的健康状况和经济平衡这三个方面,以及设计、规划和管理这三种手段,评价机制包括指标项目、评价标准(一般以现行国家或地区规范以及公认的国际标准作为参照和准则)、执行评价3个方面[2]。

现今我国的绿色住区的标准可以在2009年《广东省绿色住区标准》的基础上,关于绿色居住区的评价标准主要由规划设计,建筑工程,建筑材料,生活能源,住宅功能,环境建设,物资消耗,物业管理,文化艺术,住宅产业这10项基本指标组成。

2.2.1 绿色住区的规划设计标准 规划设计标准包括:

第一,在区位和用地方面首先要符合当前城市的总体规划,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对场地内原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要积极保留,住区建成后还应对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第二,住区内建筑物规划需合理布局,需全面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采光、日照、通风等情况,主要居住用建筑的房间朝向尽量满足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容积率、绿化率及建筑密度要符合规划要求,避免超度开发。

第三,住区内交通要与外部交通相连接,住区与最近公共交通接驳站(如公交站、地铁口、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等)的直线距离控制在500米以内;住区内要形成人车分流,流线有序的交通系统,防止安全隐患的出现,住区内主要车行道设置应尽可能远离住宅楼,以减少车辆尾气及噪音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在住区内建筑出入口、住区道路接驳处等主要公共场地内应设置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形成室内外无障碍设施的连接与贯通;消防车道设计为隐蔽式,在不妨碍消防车通行的情况下车道内可以种植草皮作为公共休闲绿的一部分;住区内停车场车位需充足,满足住户/车位比不小于1:1,室外停车场宜采用透水砖铺设并辅以绿化为车辆遮阴。

2.2.2 绿色住区的建筑工程标准 绿色住区在建筑设计方面因遵循以下几个要求:

第一,住区内建筑物在布局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建筑护结构选用轻质材料,形成开敞式大空间建筑空间类型,提高室内热循环效果;

第二,在住区出入口、各主要道路以及公共活动场地的铺装要选取平整,防滑的材质并符合相关无障碍设计要求;

第三,建筑物立面设计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造型设计简洁美观。建筑结构设计要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光能、风能建立相应设备;住房内各功能空间布局需紧凑,给排水、燃气、电气、空调等设备及其管线布置合理,对于部署在室外的管线要安装隐蔽措施,避免出现空间的浪费,以期符合国家相关节能、节水、节才要求规范。

2.2.3 绿色住区的建筑材料标准 住区内建筑外墙和屋面应采用具有蓄热系数高、导热系数低、憎水性强的节能材料,杜绝使用实心粘土砖;室内装饰可选择含有纳米技术、气凝胶技术或生物化学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装饰材料。

如利用纳米材料的高吸附性的特征,开发出可抗菌杀菌,除臭净化室内空气且具有高度自洁能力的墙材;利用二氧化硅气凝胶自身低密度、低导热率和折射率的特点,建造环保型高效保温、轻质、隔声的墙材。

在常规室内材料的选择上,需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10项“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选择对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无害的装饰材料。

2.2.4 绿色住区的生活能源标准 为保证绿色住区内的生活能源利用最大化,在结合各地住区实际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情况下,普及安装可以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的设备,如太阳能热水器、住区内照明系统采用利用太阳能或风力发电的照明设备;建立住区雨水收集循环利用和中水处理系统,完善住区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实现太阳能光热(光电)系统实现与建筑一体化。

2.2.5 绿色住区内综合环境建设标准 住区内噪声控制等级在白天≤50dB,夜间≤40dB,对临街区域受噪声干扰较大的居住楼,需安装膈音性能好的双层玻璃、中空玻璃或隔音围护设施,减少噪声污染对住区内居民的生活影响。住区内不得设立任何空气和噪声污染源、无扬尘污染源、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数量和可吸入颗粒物数量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住区内地面尽可能选用透水性良好的铺装材料,保持室外绿地有一定面积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通透性。住区内排水系统需实行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通过两条管道分别将住区产生的生活污水引入市政污水处理系统,而将雨水通过雨水管道直接排入河道,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可加强雨水的收集利用工作,建立相应的雨水收集储藏库,作为住区内景观用水或道路清洁用水储备。

住区内绿化质量标准应满足:绿地率≥35%绿地率≥35%,绿地覆盖率≥70%,人均公共绿地不低于1平方米;乔木多选种遮阴效果良好的阔叶树种,尽量保证每百平方米内乔木数量不小于3株;积极开发住区内建筑屋顶、墙面以及阳台的立体绿化,利用墙面植物的蒸腾、光和作用对太阳辐射起到吸收、控制、调节的作用,令建筑外侧围护结构的受热量大幅衰减,从而降低室内空间的温度同时亦可减低建筑物外墙对周边环境的热辐射影响,扩大住区绿化面积提升住区整体绿化量。

通过开发屋顶绿化,还可以进行一定的雨水量收集分流,减轻地下管网的压力。

2.2.6 绿色住区的物资消耗标准 住区内产生的如果皮、树叶等具有易腐蚀性的生活垃圾,可以就地掩埋于小区绿化中,通过自然分解的手段将其转化为肥料,降低住区垃圾处理的成本,减少对住区环境的污染并能满足住区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的原则;对于住区内产生的无法自然降解的居民垃圾,如废旧家具、废旧电器、过期书报等,要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对于住区内产生的废旧电池,要集中收集并定期送往专业部门处理,防止垃圾的无序倾倒造成二次污染。

3 总结

当今社会,绿色象征着生命、象征着健康、在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建筑发展的趋势时,发展绿色住区是人们普遍的要求,这是当今世界环保的普遍趋向。人们对污染日益严重的城市环境感到越来越不能忍受,当人们经济条件达到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和追求环境优美的住宅时,必然产生巨大而持久的需求[3],由此可见,绿色住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空间潜力。

如何在住区建设过程中、营造出即符合当地生态自然情况,又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能够提供舒适使用空间的场所,是我们在绿色住区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关注的实际问题。

我国绿色住区行业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是开发商及设计人员对“生态”、“绿色”住区的概念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当前环境下许多所谓的“绿色”宣传口号仅仅局限于住区环境绿化量的增加以及园林小品造型的自然化上,将“绿色”住区简单的理解为充满绿量的住区,这些住区的景观看起来很美,但是却很少从居住者的健康需求入手,在这些华丽的景观背后缺少了对实用性以及绿化队小气候等方面的影响的考虑,从本质上说,就是并没有理解“绿色”住区的真正内涵。

其次,由于我国“绿色”住区的设计创建工作尚处在初级阶段,且“绿色”住区的的评价涉及到了多学科的交错,其中蕴含的指标选择,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工作极为复杂,与发达国家绿色住区的相同因素比较,我国住区生态标准的量化还很不够,主观评价多,可操作性较差;有的指标很多小区还无法做到,如住宅产业化、废弃物处理等,有的指标还需要商榷[4]。

总体来看,绿色住区评价体系的标准化研究是一个地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问题,不同地方应根据自身具备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及经济环境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绿色”住区评价体系。我们可以从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借鉴国外一些成熟的生态社区或绿色建筑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一套以政府调控为手段,以科学理论为支撑,以居住者实际居住体验为主体,营造出有机可持续性的住区喜用,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晶.我国现代乡村绿色住区规划与设计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2]卓刚.从绿色住区标准看住区生态存在的问题[J].中国园林,2007,(7):15-16.

篇9

关键词:建筑装饰;节能环保;应用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筑节能是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国民经济、有效利用资源、改善建筑热环境、提高建筑功能与舒适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我国宏观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建筑节能是世界建筑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建筑科学技术一个新的增长点。本文就节能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一、建筑节能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建筑节能,就是指在满足人们正常生活工作与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在设计建筑规划、生产建筑材料、施工及使用建筑物的过程中,采用新型的材料与新型的技术,提高照明与通风,采暖与制冷,管道和给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将建筑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合理的进行设计,降低能量消耗,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提高建筑的舒适性,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在建筑装饰施工中应用,建筑节能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它有利于缓解能源紧缺问题;建筑节能是环境保护的需求,它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现状;建筑节能是建筑业进步的需求,它有利于巩固企业市场地位。

二、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1、新型环保材料在室内墙壁装饰中的应用

室内墙壁装饰通常会选择低毒、低污染材料,如水性涂料或PVC环保壁纸,天然材质壁纸、木纤维壁纸等,不仅装饰美观,且没有毒害产生。另外,2012年最新面世的用碳硅复合材料制成的“维舍墙”将会是未来装饰工程的新方向。维舍墙以活性炭和活性吸附硅酸盐为主材料,通过高温负载混晶二氧化钛在微孔內壁,以其独特的表面处理工艺加工而成。不仅没有任何毒害成分,而且还能够吸附和催化分解室内其它材料排放出的甲醛等有害气体。其超大的表面积可以保证净化效果达15年之久,有效地解决室内甲醛浓度超标而危害人体的问题。

2、新型窗体和密封

当前建筑能量的40%-50%是通过门窗散失的。若采用塑钢、铝合金断桥或钢质复合保温窗,玻璃宜用LOW-E中空玻璃,透光率可达80%,又能把90%以上长波与红外线反射回室内,保温性能比传统窗提高5-8倍。密封材料主要用于中空玻璃、窗户缝隙和金属屋面的密封,这一类装饰材料是经过加工、合成等技术手段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积聚和缓慢释放进行了控制,通过控制,这类装饰材料毒性轻微,对人体健康危害度极低。

3、新型保温隔热材料

近年来,国家鼓励发展建筑节能技术,新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新设计的采暖居住建筑的保温性能要比1991年的建筑提高80%。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分为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无机材料有不燃、使用温度宽、耐化学腐蚀性好等特点;有机材料有强度高、吸水率较低、不透水性好等优良特点。从目前保温隔热材料的发展看出,它们的的共同特点是轻质、疏松、呈多孔状或纤维状,以其内部不流动的空气来阻隔热传导。

4、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首先,绝缘材料包括:氧化铝、滑石、镁橄榄石质陶瓷、石英玻璃等;其次,光学材料包括:忆铝石榴石激光材料、氧化铝、氧化忆透明材料和石英系或多组分玻璃的光导纤维等;最后,高温结构陶瓷包括:高温氧化物、碳化物等难熔化合物超硬材料和碳化钦等。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相比,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性质稳定,抗腐蚀耐高温等优点,但质脆,经不起热冲击。除具有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优点外,还具有强度高的特性,具有电学、光学特性和生物功能等特征。

光触媒装饰材料的应用

光触媒是一种以纳米级的二氧化钛作为代表,并且具备光催化剂功效的所有光导体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其在建筑装饰中的使用就是在一般的装饰材料上涂抹光触媒,这时材料相当于受到光合作用的效果,让建筑材料发生质变,形成强烈的催化剂和降解功效。这种催化剂能对空气中的有毒气体进行降解和灭菌,并且能将降解细菌中释放的毒素进行分解,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然后再释放在空气中。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除臭和抗污,很多装饰材料中都有浓厚刺鼻味道,甚至有臭味,这种光触媒能很好地分解材料中含有的臭味,并且抗污。目前这种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在建筑装饰施工中的应用还没有普及,而这种材料具有积极推广的意义,相信在未来一定能在建筑装饰中得到很广泛的应用。

软膜天花在建筑装饰施工中的应用

传统的固体天花的缺陷就是形状固定且需要很多小块进行拼装,而新型的软膜天花则能很好的弥补这种缺陷。软膜天花能大块施工,并且还能组成优美的平面和立体化形象,体现装饰的艺术价值,让人们居住舒适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体现人们高品位和高层次的审美观。它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优势,第一,它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功效,主要表现在这种材料表面融合了电影荧幕制作原理,在建筑物表面形成一种凹凸不平的纹理,达到加强室内灯光折射的效果,不仅减少了灯具的安装,且能保证室内光线明亮。第二,这种材料具有很好的隔音效果和声学效果。其主要的制作材料就是PVC,这种原材料具有很好的绝缘性,能降低室内热量的流失,还具有很好的防菌和防水功能,确保室内装饰不退色、审美效果好。在施工过程中,这种材料安装方便、安全性能好。由此可见,这种材料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7、节能护材料的应用

目前,大面积玻璃幕墙仍然是对拥有外部围护结构系统的大型公共建筑的主要形式,因此应尽量选择高透光率、绝缘电阻的玻璃材料,并且合理使用太阳能等新源。如北京南站的主站屋顶采用了大量的太阳能光电板,占整个建筑屋顶采光面积的50%左右,总发电量达320kW。大面积的玻璃采光屋面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增加室内采光照明面积,达到节约能源、利用自然光的效果;大面积太阳能光电板的应用,还可以发电供其它电气设备使用,是真正意义的建筑节能材料。目前,在我国所使用的的住宅节能护材料并不多,但也朝着着轻质保温复合方向发展。

三、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新型环保型建筑材料是建材产品发展的必然趋势。“环保”不仅要考虑地球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因素,也要保证材料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资源和能源的节省。环保型建筑材料的发展应具有以下特征:首先,节约能源、降低能耗。与传统建材相比,新型建材不仅要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和能耗,而且能使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新型建材不仅不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污染,而会有益于人体的健康,有助于改善建筑功能。其次,减少二次污染。积极利用可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可以减少垃圾掩埋的压力。建筑物到达使用期限后,其材料应能自然降解或转换,对自然环境具有友好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节省资源和能源,不生产或不排放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有害物质,减轻对地球和生态系统的负荷,实现非再生性资源的可循环使用。最后,对现有材料进行新的加工处理。环保型建筑材料的发展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新材料的运用主要是对一些材料进行新的技术处理,提高其强度和抗毁坏度,以达到作为建筑材料的要求。新材料的运用和发展,扩充了绿色建材的使用范围。

结束语

建筑材料的环保节能是落实可持续发展重要国策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政策。建材的环保节能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政府、媒体都有责任与义务去引导消费者,只有这样我国环保节能型建筑的发展之路才能更加开阔。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强化监管力度,让环保节能工作得到贯彻落实,使建筑真正达到降低能耗、节省开支、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峰.新型节能型建筑材料的应用现状及趋势分析[J]. 商品与质量. 2010(S4)

篇10

《有机化学基础》是历年高考选考内容之一,例如有机物的分类,结构与组成,有机反应类型,有机物的相互转化,有机物的制取和合成,以及石油化工等,考生历来把这一模块的考题作为得分项目,不会轻易放弃或疏忽。然而这些知识大多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能源、交通、医疗、环保、科研等密切相连,还有一定的拓展和延伸,这就增加了这部分考题的广度和难度。学生要熟练掌握,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加强训练并讲究复习的技巧,方能事半功倍,达到复习的最佳效果。

一、备考复习方法

首先,要学会对有机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有机化学的零碎知识较多,如果只是无条理地堆积,那么堆积的知识越多,头绪就越乱,也越不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对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使之条理化、纲领化,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而且有利于学生建立牢固和完整的知识结构。

其次,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有机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有机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在教学中联系有机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有机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最后,优选习题,综合处理。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课堂例题讲解,课堂或课后练习,以及习题讲评等教学活动,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检查学生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等具体情况的有效方法。练习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通过课堂练习能够及时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帮助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准确定位,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如何高质量地选择和处理习题极为重要。

二、备考复习策略

复习时要结合《考试说明》中考点范例的分析,明确有机化学知识考什么,怎么考,从而在复习过程中做到心中有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夯实基础抓主干,注重基础性。

高考复习备考一定要降低重心,淡化“热点”,立足基础,回归教材,抓主干知识,对考纲规定的每个知识点都要认真落实,把握相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主要让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掌握知识网络。①有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②各类有机典型代表物的结构与性质;③有机反应基本类型;④重要有机物质的转化关系;⑤有机化工、环保、用途等;⑥有机实验;⑦有机计算。

(2)抓住物质结构主线。①从结构上认识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及反应规律;②从结构上分清重要有机物的异同并理解一些概念;③分子里原子或原子团间的相互影响;④注意多官能团有机物的性质和反应。

(3)不能忽视物理性质。重点关注状态、密度和溶解性。

①常温下呈气态:分子内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烷烃、烯烃、炔烃;CHCl;HCHO等。

②与水分层比水轻:烃(己烷、苯、甲苯和汽油等)、酯(CHCOOCHCH和油脂等)。

③与水分层比水重:卤代烃(CCl、溴乙烷和溴苯等)、液态苯酚等。

2.建立网络系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复习中通过分析对比,前后知识联系综合归纳,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作“意义记忆”和“抽象逻辑记忆”。以“结构决定性质与制法”的逻辑关系为桥梁,理清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建立知识网络图。只有具备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成网络的能力,有了网络图和化学方程式的有序储存,在解推断题和合成题时,才能迅速将网络中的知识调用、迁移,与题给信息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在知识再次加工和整理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将STS问题与化学知识紧密结合,体现学科的发展性和时代性。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也应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活中与科学技术、生产有关的热点问题,在教学设计中重视使用STS路线,情景素材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如:医药、材料、能源、环保等),再结合图像、图表、数据、化学生产流程等,培养学生在对信息的阅读、分析、整理、重组、再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将已学的内容应用到广泛的情景中去的能力,可以以书本上的生活常识为背景,也可以联系一些现代科技,最新的发展动态,以促进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教学更具时代性。

4.养成自学习惯,培养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