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篇1

根据省局和市局下发的文件通知要求,为加强中秋、国庆节(以下简称两节)期间疫情防控和市场安全监管工作,严防食品、工业产品质量、特种设备等安全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度过欢乐祥和的节日,现结合我街道的工作实际,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安排部署情况:

局党组精心统筹部署,要求将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食品安全方面、特种设备安全方面和规范市场秩序工作等几方面作为检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检查工作落实到位。

二、检查情况:

(一)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工作

对辖区内三个农贸市场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进行指引以及加强从业人员个人防护并指引落实从业人员健康码申报;开展冷库直接接触人员、产品和环境核酸检测全覆盖工作并落实农贸市场“一人一场”制度;做好对经营进口的冷冻肉制品和水产品的登记,要求各经营企业负责人履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配合各部门检查农贸市场疫情防控工作。截至?月?日,共出动检查人员?人次,已完成人员核酸检测?人,完成抽取冻品产品和环境样品共?份(其中环境样品?份,产品样品?份)

(二)食品安全方面

1、强化食品小作坊监管。对辖区内2家取得登记证的小作坊实施监督检查全覆盖;对花生油等高风险小作坊开展隐患排查,督促食品小作坊加强产品检验;严厉打击无证食品小作坊,已责令3家无证的小作坊停业整改。

2、开展重点品类食品安全检查。对辖区内大中型超市、农贸市场等食品经营主体进行检查督导,重点检查湿米粉、节前食品、肉及肉制品类等节假日大宗消费食品的监督检查,查看产品的来源是否合法、产品标签标示是否规范、猪肉及猪肉制品“两证一报告”是否齐全,是否存在销售无合法来源、过期、三无、变质食品等情况。截至?月?日,共检查3家大型超市、3个农贸市场及45家重点品类食品经营企业。

3、加强对特殊食品领域隐患排查。重点检查特殊食品经营企业,查看是否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制度;产品标签说明书是否符合规定;经营场所是否按要求设置专区及进行消费提示,是否存在非法宣传广告或宣传资料等。 截至?月?日,共检查25家药店、30家母婴用品店。

(三)特种设备安全方面

按照特种设备重点时段监督检查方式,结合各项专项整治要求和本地特种设备风险状况,对辖区内21个使用电梯的场所进行全覆盖检查,检查情况正常。

篇2

一、选准定位,有机整合,构建“四位一体”运作模式,实现市场网格化监管的“四有”目标

市场是一个由市场监管者、市场开办者、市场从业者、市场监督者等多元结构参与的整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对这些市场管理者、参与者进行职能定位,从而整合各方力量形成监管合力,成为摆在工商部门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分局在工作实践中,注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

一是深入调研,确定思路。分局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结构,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对辖区23处市场进行了深入调研,找出了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了市场网格化监管整体工作思路。在调研过程中,与市场开办单位、市场业户及市场社会义务监督员共同探讨、宣传了实行网格化监管的重要意义,为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科学构建,形成网络。根据实际,按照“依托职能、层级设置、独立运行、相互协作”的原则,建立了四套市场监管工作网格:一是以分局领导为总格、工商所所长为单元格、分管副所长为主管格、市场专管员为基本格的工商监管网格;二是以市场开办单位为主管格、市场开办单位工作人员为基本格的市场自管网格;三是以行业大组长为主管格、以行业小组长为基本格的行业自律网格;四是以工商所长为单元格、社会监督员为主管格的社会监督网格。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引导四套网格通力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共同做好市场监管工作。形成了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合为一体、模式统一的辖区市场管理总网格,初步实现了市场监管网格化。

三是选准定位,明确职责。在建立四套市场监管网格的基础上,对每个网格制定了工作标准,明确职责,并与网格责任人签定了责任书,将每个网格的岗位职责和责任人的手机号码、照片等内容制成统一的《市场网格监管明示图》,悬挂于市场醒目位置,便于工作开展。同时,明确了依法行政、查纠违章为工商监管网格的职责定位;依法经营、搞好自管为市场自管网格的职责定位;自我管理、主动配合为行业自律网格的职责定位;履行职责、认真监督为社会监督网格的职责定位。

四是整合力量,突出实效。在构建工商自身监管网格的同时,通过监督开办单位加强自管,引导行业组织加强自律,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使市场监管者、市场开办者、市场从业者、市场监督者“四位”的市场监管职能融为“一体”,共同发力,形成“四位一体”的工作模,真正实现了市场监管者行政执法有为、市场开办者经营市场有责、市场从业者行业自律有位、市场监督者社会监督有效的“四有”工作目标。

二、加强引导,强化监督,落实“三二一”工作措施,保障市场网格化监管模式的有效运作

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完善有力的制度是基础,科学有效的措施是保障,坚定不移的落实是关键。**分局通过严格落实“三二一”工作措施,保障了市场网格化监管模式的有效运作。

一是形成三个体系,力促长效监管。规范运作、实现长效监管是“四位一体”网格化监管的最终目的。**分局将市场巡查制度这种工作模式,按照职能分工,分别推广引入到市场开办单位的自管和行业组织自律工作中。培训、引导、督促他们参照工商市场巡查的动态工作模式开展工作,形成了工商执法市场巡查、开办单位自管市场巡查和行业自律市场巡查三个工作体系。每个体系中的网格责任人在做好市场巡查的同时,要将巡查情况及时记入各自的《网格监管巡查记录》,定期进行检查、分析、汇总。此种工作模式督促和规范了每个网格的具体工作,完善了长效监管机制。

二是抓实两个制度,强化一体机制。形成信息互通、积极参与、共同发力的一体化工作机制是“四位一体”网格化监管的关键。为此,**分局建立落实了市场监督员联络制度和网格化监管三方联席会议制度两个制度。通过定期召开社会义务监督员会议,由工商部门、市场开办单位、行业自律组织的网格负责人向市场义务监督员通报阶段工作情况,广泛征求义务监督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监管工作重点和思路。根据实际,定期和不定期召开网格化监管三方联席会议,及时沟通网格化监管动态,研究解决市场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抓实两个制度,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强化了网格化监管的一体化。

三是攻克一个难点,促进职能到位。在集贸市场内往往市场主体众多,交易行为复杂,交易方式隐蔽,工商监管容易出现盲点,这也是工商部门市场监管工作中的一大难题。而“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深化和提高了市场监管效能,有效解决了传统监管模式下、效能不高、执行力弱的难点问题,特别是在处理突发事件、查处重大违法案件上,其作用尤为明显。今年以来,**分局查处的市场违法重大案件的办案周期较去年同期缩短了47.6%,结案率、罚没款入库率较去年同期增加了38.9%,市场违法经营社会投诉率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2.5%。

三、完善机制,不断创新,坚持“两个结合”工作原则,促进市场网格化监管的职能到位

篇3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市豆制品行业发展现状,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和“依法整治、突出重点、打防结合、促进发展”的工作原则,建立既能有效管控豆制品安全风险,又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促进我市豆制品行业健康发展的豆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二、工作目标

全面规范我市豆制品加工单位的生产行为,强化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增强豆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全市豆制品产品质量,严厉打击豆制品行业的违法生产加工活动,净化豆制品市场秩序,有效遏制假冒伪劣豆制品流入市场和消费环节,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整治任务

(一)普查登记,将豆制品生产主体全部纳入监管范围。

此次普查,各县区市场监管部门要按照全面监管、全程监管的要求,以小豆腐坊为重点,并将所有豆制品生产主体(包括生产加工小作坊)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实施登记管理。各地要组织乡镇等基层监管机构,对豆制品生产主体进行全面普查,要详细填写《市豆制品生产情况普查登记表》(表一),并逐户建档立卡,对豆制品生产主体名称、开办人姓名、联系方式、生产地址、食品种类及添加剂使用等信息实名登记,完善覆盖所有豆制品生产主体的信息基础数据库和动态监管系统。

(二)强化监管,保障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各监管部门要严格落实豆制品生产核准制度、豆制品加工小作坊卫生条件检查制度和豆制品食品安全抽检制度。一是对无证无照的小豆腐坊,要坚决责令其停产整顿,对经条件改造达到取证条件的,可核发《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核准证》,对经整改仍达不到取证条件的,坚决不允许其复产。二是要做好对豆制品终端使用单位的监管,对市场、超市、饭店等流通及餐饮行业,要督促其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向消费者。三是要加大对豆制品中易添加的吊白块、工业卤粉、块黄、碱性黄、硫酸亚铁、硼酸、硼砂等非食用物质的查处力度,坚决不允许有超范围使用柠檬黄等食品添加剂现象发生。四是各单位要重点检查其原料来源,对使用以转基因大豆为原料的,要按照《关于对使用转基因原料食品生产企业进一步加强监管的通知》(黑食药监食生函[2015]71号)要求,做好监管工作。

(三)制定规范,提升豆制品生产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各监管部门要进一步规范辖区内豆制品生产主体,明确豆制品生产原辅料采购、加工、产品检验和销售各环节要求,督促豆制品生产主体按生产规范和产品标准组织生产和销售,实现豆制品生产加工工艺规范化。督促豆制品生产主体规范管理,建立原辅料进货验收、生产过程关键点控制、食品添加剂使用、产品出厂及销售等各项记录台账,完善并实施从业人员健康管理、食品安全承诺、食品添加剂使用登记、产品出厂检验、不合格品管理等各项制度。

(四)扶持引导,推进豆制品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

一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加强豆制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在选址、布局设计、贷款贴息、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示范创建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通过技术帮扶、政策引导、强化监管等措施,推进豆制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二要指导豆制品生产主体改善生产设施条件,规范豆制品传统制作工艺,督促豆制品生产单位加强食品安全管控,按照《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及《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基本要求》来落实主体责任。三要引导区域性集聚的豆制品小作坊走集体投入、分工协作、规范生产、联合经营的道路。四要组织专家或行业协会,指导豆制品生产主体完善从原辅料到产成品的全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五要指导豆制品生产主体开展人员培训、过程控制、产品检验、风险管控和应急处置工作。

(五)严惩违法,进一步规范豆制品市场秩序。

各县区市场监管部门要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生产豆制品行为。要发挥消费者、新闻媒体作用,鼓励举报违法生产、销售、采购不符合要求豆制品的行为。要发挥豆制品行业组织的作用,引导豆制品行业加强行业自律,引导豆制品安全健康消费。对存在生产卫生环境恶劣、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和添加非食用物质等严重违法行为的,要依法严厉查处,对于涉嫌犯罪人员,要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四、工作安排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从5月25日开始到7月底结束,共分4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6年5月25日-2016年5月31日)。各县区市场监管部门向豆制品生产加工单位和小作坊进行宣传,提高从业者食品安全和主体责任意识。

(二)自查整改阶段(2016年6月1日-2016年6月20日)。豆制品生产单位严格对照《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基本要求》以及核查通则细则要求进行自查整改,并向辖区市场监管部门提交自查整改报告。

(三)集中整治阶段(2016年6月21日~7月21日)。各监管部门对豆制品生产单位进行实地监督检查,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严厉查处。

(四)总结验收阶段(2016年7月21日~7月底)。各县区市场监管部门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汇总、总结及上报。市食药局将对各市场监管部门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防止出现漏网和反弹。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结合辖区实际明确目标要求和工作时限,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各项措施及监管责任落实到位。

(二)加强社会监督。各单位要鼓励和支持消费者参与豆制品食品安全监管,畅通投诉渠道,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豆制品小作坊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公布豆制品抽查“红黑榜”,促进小作坊依法生产、诚信经营、优胜劣汰。

篇4

一、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

商品交易市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百姓消费安全和切身利益,更是人民群众了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上海工商部门始终把商品交易市场的监管作为市场规范管理的重中之重,立足长效,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一是积极参与立法,明确市场主体法律地位。2002年11月18日,由我局积极参与起草的上海市政府规章《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颁布和2006年3月1日起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根据《办法》和《条例》的规定,凡从事市场经营管理的主体必须是企业法人,从而确立了市场经营管理者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

二是完成市场改制,规范市场主体登记行为。2003年起,上海工商部门按照《办法》和《条例》规定将核发“市场登记证”的市场,统一改制为领取营业执照的企业法人,统一规范为“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截至2005年底,除个别因债权债务等特殊原因无法改制的市场外,全市市场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为实现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打下基础。

截至2007年底,我市登记注册的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数达到了1536个。其中,消费品市场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共1337个,占市场总数的87.04%,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各为192和7个,分别占总数的12.5%和0.46%。消费品市场中,又以农副产品市场为最,共有970个,占市场总数的63.15%。

二、上海工商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主要做法

(一)调研论证。创新监管。制定市场监管有效措施

2005年起,为深入贯彻实施《条例》和《办法》,在实践中深化“信用分类管理”理念,整合执法资源,突出重点市场,把有限的执法资源投入到最需要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上。实现工商所综合监管的最优化,实现工商执法效能的最大化,我局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制度,提出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工作思路。2006年3月8日和3月29日,我局分别制定并下发了《本市商品交易市场及重要、重点商品规范管理指引》和《商品交易市场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将商品交易市场按照信用等级标准划分为一至四类,进行不同“距离”的差别监管,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并于2006年4月1日起在全市正式施行。

同时,我局充分利用现有的“工商所综合监管系统”,开发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软件系统,在系统中增加了“市场日常巡查”内容,通过电脑自动生成市场巡查表式,将日常巡查的主要内容列入巡查表,由巡查人员通过登陆电脑系统,记录巡查情况,从而使传统的以手书式记录为主改变为以电脑记录为主,并将日常巡查记录情况作为市场信用分类的依据之一。如此,不仅能及时了解工商所对各市场监管的动态情况,也有利于分局对各工商所市场监管工作的检查和考核,防止出现巡而不查,真正发挥市场巡查的功效,提高工作效能。从2006年11月起,“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系统在黄浦、青浦区试点;2007年3月29日,全市19个区县工商分局进行软件操作培训;2007年4月1日起,“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系统正式在全市全面推开。

(二)明确内容,确定标准。实践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1 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含义及适用范围。在试行办法中。将“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定义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市场经营管理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规范管理程度和违法记录为依据,设定标准将企业分别认定为不同管理类别,并实施差别监管的管理方式”。其适用范围涵盖所有完成改制及新设立的市场经营管理企业。

2 市场信用分类标准。根据市场规范管理和守法经营程度,商品交易市场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四类共四个管理类别。市场类别认定的指标包括:(1)近1~2年来,市场主办者或场内经营者有无一般或严重违法记录:(2)近1~2年内,市场内是否发生重大商品质量责任事故:(3)市场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重要商品进出台帐、公示栏、先行赔偿金、公平秤(农副产品市场)、消费者申、投诉点等设施是否完善、规范;(4)市场有照率、亮照率情况;(5)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情况以及消费者申、投诉办结率;(6)各项市场基础设施及场容场貌情况。

3 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实施范围。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实施范围包括:(1)各管理类别市场。即根据上文所述标准认定的一、二、三、四类管理市场;(2)重点和热点市场。重点市场指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市场,以农副产品市场为主。热点市场是指阶段性引起社会关注,须加强监管的市场,由各分局和工商所结合辖区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4 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措施。根据市场的管理类别、重点热点程度实施不同距离的监管。对一、二、三、四类市场除接申诉、举报、专项检查或发现其他线索,以及重热点市场巡查外,分别每季度、每月、每半月及每周巡查一次。三、四类市场不得评为“服务诚信”单位或作为“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公示,并加强市场经营管理企业责任意识的教育,引导其自觉履行管理职责。对农副产品市场等重点、热点市场每周至少巡查一次,及时发现并查处市场内的违法违规行为。

5 市场日常巡查内容。我们所指的市场日常巡查主要针对市场经营管理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日常经营行为、落实管理责任、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以及场内经营户主体资格和经营行为等内容进行检查和了解。基层工商干部在具体检查工作中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检查。

(三)调查排摸。有序推行,探索实施信用分类监管

各区县工商分局根据市局有关部署,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工作原则,在部分工商所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全市所有的工商所,将市场分类监管覆盖到全市1400余个商品交易市场。

1 全面梳理,摸清底数。为保证市场数据信息录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各分局对辖区内全部市场进行了调查摸底,通过核查企业登记信息、

实地走访市场、听取市场汇报等多种方式,全面掌握全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的情况以及场内经营户的基本信息,并对市场内经营种类进行调研和分类。

2 试点先行,有的放矢。在充分掌握有关情况及信息的基础上,各分局明确试点工商所,并根据辖区市场的特点,结合各类专项整治,紧紧抓住市场经营管理者这一主体,制订有针对性的计划和方案,边试点、边改进、边完善,做到有的放矢,确保圆满完成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试点工作任务。

3 强化培训,加强指导。为做好分类监管软件的运行使用,市局加大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培训和上门服务,指导基层熟练操作软件。各分局采取到工商所上门培训、召开现场会的形式开展面对面培训,解决了分局科室与基层工商所、工商部门与市场主办者之间指导与执行脱节的矛盾,并直接收集软件错误和合理可行的建议,及时提出软件修改建议,为软件全面运行打下基础。

4 全面铺开,实施分类。经过数据梳理录入,各分局初步建立起市场经营管理者及场内经营户一户一档,并结合定期日常巡查动态对照数据库数据,确保监管实效。在前期数据录入准确的基础上,各分局通过日常巡查记录逐步对市场进行信用管理类别认定,再根据认定后的管理类别进行日常巡查,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体系。

5 动态更新,不断完善。各分局在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实践中,勤于动脑,勇于探讨。通过日常市场巡查,掌握市场及经营户动态信息,及时更新录入数据,保证数据库内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软件系统提出合理性修改意见,不断完善市场信用分类软件。

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市纳入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商品交易市场共有1430个,涉及经营户112591户,其中重、热点市场1153个,占总数的80.63%,涉及经营户85976户,占总数的76.36%。已按照信用分类进行认定的市场有1313个,占总数的91.82%。其中,一类市场858个。占65.35%;二类市场292个,占22.24%;三类市场112个。占8.53%:四类市场51个。占3.88%。从2007年4月起。市局各级工商部门已录入57472条日常巡查记录,发现并记录违法违章问题1568件,其中,各分局市场科(处)督查2502次;商品交易市场有照率达到98.49%,亮照率达到99.1%,其中,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有照率、亮照率均达到了100%。

(四)不断推进,深化指导。完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2007年10月8日,国家工商总局下发《关于建立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上海工商部门认真学习,积极贯彻,紧密结合上海实际,密切联系市场监管,扎实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1 加强学习,深化认识。上海工商部门根据《指导意见》要求,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坚持实现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四个统一”,切实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市局各级工商部门高度重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积极加强组织领导,将此项工作纳入市场工作重点,不断深化“分类管理”的理念,转变粗放型的市场监管模式,建立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及考核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地实行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2 联系实际,深入指导。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上海工商部门在调查研究、开发软件、录入数据、加强监管、实施认定的基础上,密切结合总局《指导意见》的有关内容,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于2008年2月2日正式下发了《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本市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文件除将原来一、二、三、四类的分类形式与总局A、B、C、D四类市场相对应外,还根据上海商品交易市场现实情况,进一步明确了各管理类别的认定依据,细化和量化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各项工作内容,使基层工商干部在实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时,能够有据司依:进一步强化了工商干部对不同类别市场的监管职责,明确具体监管频率和内容,为考核工商所市场监管提供了具体依据:按照总局对市场信斥分类监管信息网络化建设的要求,进一步修改“金信工程”内“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模块,将市场信用分类信息化、网络化纳入全局信息工作重点,逐步建立起互联共享、传输迅速、查询方便、运转高效的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网络平台,有效提高市场管理水平和效能。

(五)结合整治,强化监管,有效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实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是为了合理配置市场监管力量,更好地规范行政行为,强化市场监管,促进经营者守法经营,诚信经营。2006年4月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施行至今。上海工商部门结合总局和市政府布置的各类专项整治,在实际工作中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取得了初步成效。切实维护了市场交易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 密切结合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从2007年9月上旬开始。市局根据国务院、国家工商总局以及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力量开展流通领域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本市商品交易市场内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由工商部门牵头负责,市局将农副产品产品市场列为整治重点,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与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紧密衔接,提出农副产品市场内要达到“四个100%”的目标,即市场内同定摊位经营者100%有照经营,场内经营者100%亮照经营,食品经营户100%建立索证索票制度,市场内销售的肉类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基层工商所坚持在地方政府的牵头下,联合有关部门,对市场内经营户开展无间隙的彻查,于2007年11月底全部实现“四个100%”。获得国务院、国家工商总局检查组的好评。

2 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切实保护农民群众利益。为认真贯彻总理关于“对农村市场管理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和加强”的重要批示,按照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32作的通知》的要求,结合上海实际,我局印发了《关于立足职能认真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工作的通知》。针对农村食品市场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提出了要坚持“标本兼治、防打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把加强农村食品市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监管工作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任务。2007年3月至4月中旬,各分局认真开展对农村食品市场的清理排查,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健全“经济户口”档案材料,摸清本辖区农村食品市场基本情况,将符合认定条件的市场纳入分

类管理体系,予以重点监管。切实保护农民群众利益。

3 积极牵头组织上海“平安建设”实事项目――整顿规范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经营秩序。根据市综治委的部署,2006年我市工商部门牵头上海平安建设实事项目“整顿11个蔬菜批发市场经营秩序”,2007年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整顿42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经营秩序”规范工作。我市工商部门通过“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软件,将农副产品市场列入重(热)点市场着重监管,加大巡查频率,以市场主办者这一责任主体为抓手。督促市场主办者把好场内经营者准入环节和重要商品进出环节。据统计,2007年,全市工商系统对42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共计规范办照1870户,取缔无照经营25户。查处违法经营行为57起,立案查处34起。案值3.28万元。通过整治,一是市场主体资格得到进一步规范。截止2007年11月,全市42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内固定摊位有照率、亮照率均达到100%。二是市场规范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对市场技防设施的建设改善,对经营管理人员及场内经营者的培训、建立上岗证制度、完善场内经营者档案、调整市场布局等多种方式,各市场经营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得到提高,初步达到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的目的。

4 关注重大事件,突出市场热点。积极强化重要商品市场的监管。一是加强猪肉市场监管。2007年6月1日起。针对我国猪肉、粮油等食品价格有所上涨的实际情况,市局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工作部署,及时下发文件,采取有效措施,对全市各类农贸市场、超市大卖场的猪肉等食品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整治期间,通过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系统及时了解各个猪肉批发市场及农贸市场猪肉经营户的动态信息,及时掌握猪肉等食品的价格动态。加大对农贸市场及超市、大卖场的巡查力度。为确保本市肉类销售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工商部门及时下发《生猪定点屠宰场及定点猪肉批发市场名录》。并督促市场经营管理者与场内销售生鲜猪肉及其制品的经营户。签订《猪肉质量安全责任承诺书》和《猪肉零售经营户销售承诺书》,有效确保猪肉销售的安全和可溯源管理。严防注水猪肉、病死猪肉、不合格猪肉流入市场。确保了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

二是突出粮油市场监管。去年以来,全国粮油价格持续上涨,市各级工商部门积极落实国务院有关会议精神。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严格按照国务院、国家工商总局以及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密切关注粮油等重要商品的市场供应和价格波动情况,迅速将粮油等重要商品市场作为重点监管,提高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级别。加大市场巡查力度,确保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严厉查处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确保“两会”、春节期间粮油等重要商品市场经营秩序有序可控。

三、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完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1 进一步深化分类监管理念。2008年,我们将按照总局“四个统一”的要求,以贯彻落实总局这次义乌现场交流会精神为新的起点、新的动力,继续在实践中深化和延伸信用分类监管的理念,深入推进《指导意见》,加快实践信用分类监管,积极落实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各项工作措施。

2 进一步加快市场信用分类,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总局市场信用分类体系建设,学习兄弟省市市场信用分类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快市场信用分类认定,对经认定的信用类别不同的市场,按照相应的措施进行监管,合理配置有限监管资源,不断提高监管效能,强化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有效措施。

3 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软件。在实践中不断改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系统软件,确保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动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将电脑巡查记录作为市场信用分类依据,使工商所电子化监管落实到实处。同时,与国家工商总局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密切衔接,按照《指导意见》改进软件系统。实现无缝链接。

4 进一步树立推广示范市场。通过市场信用分类认定,要树立起一批内部管理规范、社会信誉高的示范市场。通过政府推动,在行业内加大对示范市场的宣传推广力度,与社会诚信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市场经营管理者树立诚信自律的意识,使其进一步明确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激发起管理责任心和主动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主动履行起各项管理职责。配合政府部门开展各项工作,努力营造一种失信处处被动、守信处处受益的良好氛围。

篇5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整顿和规范活禽经营市场秩序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89号)、《活禽经营市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管理办法》(农医发[**]11号)以及《关于印发国家工商总局农业部卫生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开展活禽和活体鸟类经营市场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通知》(工商市字[**]51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切实做好活禽经营市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

通过专项整治,进一步改善活禽经营市场动物防疫条件,提高活禽经营市场开办者、经营者及广大消费者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责任意识,不断完善活禽经营市场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机制,提高动物卫生监管水平,降低活禽经营市场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风险,有效保障家禽及禽类产品消费安全。

二、工作任务和重点

(一)严格活禽经营市场动物防疫条件监管。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活禽经营市场动物防疫条件监管。做到活禽交易区与市场其他区域相对隔离,水禽与其他家禽分开,宰杀间与活禽存放区域隔离,宰杀间与出售场地分开,并有疫情报告、消毒、无害化处理及定期休市等防疫制度。对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的活禽经营市场,责令市场主办者和经营者限期整改。拒不改正的,移送工商主管部门予以查处。

(二)加大活禽经营市场监督检查力度。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严格查验活禽经营市场经营活禽的检疫证明持有情况。对未经检疫上市经营活禽行为,伪造、变造检疫证明行为或经营病死家禽的违法行为,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严厉查处经营病死禽及其产品的行为,监督做好病死禽及死因不明禽类的无害化处理处理工作。

(三)加强活禽经营市场监测工作。地方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按《农业部关于印发〈**年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的通知》(农医发[**]2号)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辖区内活禽经营市场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监测方案,重点活禽经营市场要每周监测一次。对活禽经营市场出现的死亡禽只,要及时采样进行检测。对疫情监测结果要进行分析,及时做出风险预警。

(四)完善活禽经营市场禽流感防控应急预案。地方各级兽医主管部门要对辖区内所有活禽经营市场进行建档立案,掌握每个活禽经营市场的基本情况,并定期进行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情况的风险分析,及时发现防疫漏洞,提出整改要求并督促落实。要完善活禽经营市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积极组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演练,不断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专项整治工作自**年3月至5月,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3月下旬至4月中旬,地方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积极组织自检自查工作,查找活禽经营市场检疫监管以及疫情监测工作的突出问题,落实各项整治措施,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第二阶段:4月中下旬,我部组织对部分省份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第三阶段:5月上旬,国家工商总局、农业部、卫生部、国家林业局组成联合督查组,对部分省份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第四阶段:5月中下旬,地方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总结,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制定下一步工作措施,并将有关情况总结上报我部。

篇6

关键词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现状;成效;经验;建议;陕西商洛

中图分类号 F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314-02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农产品生产源头把关和质量控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截至2011年底,在“菜篮子”产品主产县基本已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截至2012年底,完成全国所有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任务。商洛市农业局2010年已经建立了市、县、镇、村监管与市、县、镇检测及企业内检室的“三级四层”监管、检测体系;2012年,全市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全面建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工作行为,进一步提升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逐步形成了齐抓共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管机制、风险评价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总结商洛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不但能够为其他地市提供借鉴,更能促进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更好开展。现将商洛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发展现状、经验及建议总结如下。

1 商洛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发展现状及成效

商洛市市、县各级政府始终把绿色食品产业的开发、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来抓。2002年明确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启动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8年全市7个县区完成了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2009年提出了“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思路;2010年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标准化推广“四支队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被省厅称为“商洛模式”在全省推广。目前,全市126个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均挂牌开展工作,有16个示范镇标准化检测室,55个区域性重点镇检测室,46个企业内检室建成运转,1 750个村级监管员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据统计,全市乡镇监管站有监管人员672名,监管车14辆,农(兽)残速测仪200多台件。

“商洛模式”的建立,全面提高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能力,使“三品一标”农产品开发快速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已经覆盖了所有镇和83%的村;认证“三品” 241个,登记地标保护产品7个;绿色农产品产业贡献率达到35%以上。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由2006年的75%提升到当前的96%以上,多年来未发生一起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2 经验

2.1 政府重视,强力推进

商洛市委、政府高度重视绿色产业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市政府成立了“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在全市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商洛市鼠药经营管理办法》等。2005年召开了全市绿色无公害产业新闻会;2006年召开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座谈会;从2008年起每年都将绿色产业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对各县区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内容,2009年市委书记亲自向省委专题汇报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工作。市编办2010年下发了《关于市县(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机构的通知》,核定了各级监管和检测机构的编制、机构设置和职能。

2.2 健全体系,强化工作基础

2.2.1 整市推进,健全监管体系。以完善监管体系和检测体系“2道防线”为重点,市县财政近5年来投入了经费近2 000万元推进体系建设。一是健全“三级四层”行政监管队伍。市农业局成立了监管科,7个县区农业局成立监管办公室(股),所有镇设立了监管站,全市所有村都设立了监管员。二是建设“三级四层”检验检测队伍。2010年正式挂牌成立了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站)。在全市所有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内设检测室,并赋予了监管检测职能。在生产基地、企业和市场建设自律性内检室,设立企业内检员。三是建立执法队伍。市县整合执法资源建立农业综合执法支(大)队,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四是完善技术服务队伍。落实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技术研究、引进和推广、信息等方面的职责,为生产者提供农产品质量相关的安全法规、生产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信息服务。

2.2.2 突出重点,夯实监管基础。市农业局专门制定印发了《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设标准》,以有效地规范乡镇监管站的建设。一是统一监管站名称,明确行政隶属和业务指导关系,确定了监管检测职能。二是核定人员的配置,确定了镇领导小组、镇监管站、检测室、村级监管员、基地内检员的职责。三是规定监管站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建设标准。四是要求监管站每年列入财政预算的工作经费不得少于2万元。五是把村级监管员纳入到镇监管站的范畴,延伸监管工作到村组。六是量化了镇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及监管站、检测室、村级监管员的工作任务。七是制定了监管站考核办法。八是规范了监管、检测工作等行为。各县区根据按照标准,强化措施,不断完善镇级监管站建设。

2.2.3 健全机制,强化监管工作。为了强化工作,市农业局制定印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局属单位监管责任分工意见》《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文件,将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各县区,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了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有效监管机制、风险评价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

2.3 强化工作,全面提高安全水平

2.3.1 坚持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工作中应从生产抓起,努力做到“生产环境不污染、违禁农药不使用、化肥施用不超量、农药残留不超标、产品质量有标准、包装标识有规范”。市农业局编印下发《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手册》3 000余册,市、县、乡镇农技部门积极地开展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攻关、引进、研发和推广高效低毒农鼠(兽)药、无害化肥料和抗病虫新品种、新技术。指导农产品的生产从产地环境选择、品种选育、种养技术、产品包装、加工贮藏、检验检疫等环节进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全市“三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全面落实质量安全首责制,严格生产过程,规范生产记录,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做到有标准、有检测、有标识、可追溯。

2.3.2 抓宣传培训,提升认识水平。抓宣传培训,提高全民意识,提升监管水平。一是制作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光碟,利用市县流动农检车广播,在农村、社区、批发市场、镇农贸市场开展流动宣传[1-2]。二是在“商洛农业信息网”设专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动态、专项整治、县区工作开展情况、监管经验等进行宣传。三是在“商洛农情”上开辟专栏,及时宣传报导体系建设进展情况和相关信息。四是每年集中开展1次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月活动。五是县区每年均开展2次以上镇、村级监管员和生产大户,企业、基地的内检员的培训活动。六是市区每次监管会都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县级监管领导和业务骨干进行培训。七是每年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全市农技干部继续教育培训主要内容进行安排。

2.4 加强市场监管,确保消费安全

为了加强监管工作,市农业局编印了《监管工作手册》下发到基层。一是加强市场准入。全市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数据库,对重点市场派驻监管员,实行一对一监管。结合市场准入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场创建活动,对达到标准的超市进行挂牌。定期对市场经营的“三品”开展查来源、查包装、查产品认证有效期、查质量[3-4]。二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从2004年起,全市实行农鼠药经营的“三证”齐全、定点销售、统一进货、销售档案、售后责任追究5项制度。各级农业部门深入开展投入品市场整顿。三是加强生产过程监管。市、县农业部门对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基本情况进行逐一登记,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基地数据库,对重点基地派进专门的监管员,定期对辖区内“三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和企业及市场的内检员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四是加强监测预警。市级开展市区农产品市场重大节假日的安全抽检和每季度1次的全市全面抽检。县级对辖区内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开展每7 d 1次的抽检和重大节假日的农产品市场抽检。乡镇适时开展辖区内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和产品收获前的检测、乡镇集市的农产品抽检。市、县每季度进行1次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分析。五是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市农业局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方案》,扎实开展单项整治活动。

3 建议

3.1 整市推进,健全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正常开展的有效保障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标准化推广“四支队伍”,建立健全“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落实工作场地和人员,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仪器,建立健全监管检测机制,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才能保障监管工作有效开展。

3.2 坚持标准化生产,管好第一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基础

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营造标准化生产环境,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科学有效地指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展农产品生产,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做到有标准、有检测、有标识、可追溯,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打下良好基础[5]。

3.3 政府推动,部门配合,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

部、省高度重视,加大经费投入,市委、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为对县区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内容。市、县区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逐步形成政府部门协力推进的工作格局,才能促进该项工作的均衡开展[6]。

3.4 夯实责任,加强监管,才能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不断发展

农业部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体,各单位、各部门都必须按照职责分工,对农产品从田间走向市场实行全程监管。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不断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事业的不断发展[7]。

4 参考文献

[1] 雷百战,郑玉燕,肖广江.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361-362.

[2] 胡兰英.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构想[J].农村经济,2004(9):7-9.

[3] 刘迎贵,方俊英.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2):104-106.

[4] 郑国龙,陈美珠.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实践与路径[J].农业质量标准,2007(3):17-19.

[5] 王鹏祥,王笑亮.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2476-2478.

篇7

一是对市场界定不清。传统上对商品交易市场的界定都没有将市场开办者作为一个组成要素,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由于市场开办者缺乏协助政府管理市场的法律规定和动力机制,其作用基本上仅限于物业管理和简单的有偿服务,对协助执法部门进行市场经营者资格审查、商品质量把关、杜绝违法违规行为的职责尚未明确、更不到位。

二是监管任务重、监管责任大。全省除深圳、珠海市对市场开办者实施企业登记,对市场未另行登记以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则依据广东省人大常委会2002年颁布的《广东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对商品交易市场实施市场登记,发放市场登记证。目前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8381个,场内的经营户数约100万户,占全省各类经营主体总量的36%。由于市场经营的商品多数为食品和日常必需品,与消费者的生活与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监管责任很大,基层工商部门的管理力量60%以上都投入到对商品交易市场的监管中。

三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监管执法弱化。当前工商部门基层巡查监管机制一律以单个经营主体为巡查对象。对市场内、市场外经营主体未作区分,不符合商品交易市场管理的实际,也导致监管执法工作弱化。2007年全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商品交易市场内违法违规行为的案件共11089宗,仅占全省案件总数的3.5%,与市场内经营者占所有经营主体36%相比,比例严重失调。

针对以上问题,我局在贯彻落实总局《关于建立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实施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时,重在实现市场信用分类工作的科学性、简便性和智能性,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运用信用分类结果,实施市场整体巡查监管,实现提高监管效能、促进市场信用水平的提高的行政目标。

二、实施市场信用分类的做法

实施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是解决当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市场监管任务重、效能不高、监管弱化、监管漏洞多、责任大的有效方法。我局对实施市场信用分类工作十分重视,去年10月份开始组织课题组,经过为期近2个月的研讨、论证,下发了《关于建立商品交易市场分类监管制度的实施意见》,目前各地对符合分类条件的市场正在全面摸底登记,建立健全市场开办者及场内经营者档案,并运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全面开展市场的分类认定工作。

(一)科学界定分类监管的市场范围

由于我省部分市场开办者未实施企业登记,与国家工商总局分类监管的适用范围不一致。根据目前相关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对市场开办者的法律义务规定,结合商品交易市场管理的特点和我省当前市场监管体制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商品交易市场重新界定为:有明确的市场开办者或管理者,有专用市场名称,有符合规定的固定的交易场地和设施,有若干进场经营者。以集中、公开交易的方式经营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基于这一界定,我们将需要纳入分类监管的商品交易市场分为三类:一是已办理市场登记证的商品交易市场:二是市场开办者实施企业注册登记、领取了营业执照的商品交易市场:三是其他虽未办理市场登记或企业注册登记,但有明确的市场开办单位的商品交易市场。目前,全省需要纳入分类监管的商品交易市场有8381个。

(二)建立科学标准体系,确保分类均衡合理

为了达到合理调配基层监管力量。促使市场有效竞争、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的目的,必须使市场实施分类后各个信用类别的市场比例能够均衡合理。由于各地市场情况复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全省用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进行分类,必然无法达到各地市场信用类别均衡合理。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作用,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体系。

1 确定认定标准的项目框架,作为各级标准的基础。我局参照国家工商总局《指导意见》分类标准,结合我省实际,以商品交易市场开办者和场内经营者的信用状况、市场管理制度建设情况、日常经营活动情况和违法行为记录为依据,按照“开办者主体情况”、“市场组织管理情况”、“场内经营者经营行为情况”三个方面设定了26个认定项目。每个项目设定A、B、C、D四个等级,形成了我省商品交易市场监管类别认定标准的基本框架。今后可根据监管情况的变化,对项目及其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完善。

2 设定指标水平,形成省、市两级A类市场认定标准。由省局确定省级标准各个项目的指标水平,形成省级A类(即AAA类)认定标准;由各市局根据本市市场总体情况,适当调低省级标准26项指标水平,形成市级A类(即AA类)认定标准。

3 按照比例均衡原则,形成县级标准。为了确保市场分类结果能实际应用于监管工作,并发挥市场信用分类的最大效用,必须确保各地的市场各个类别齐全,且比例相对均衡。因此,将县级认定标准作为最终认定A、B、C、D类的基础性标准,四种类别市场的划分,根据各县级标准确定。

(三)运用信息手段。实现分类智能认定

根据总局《关于建立商品交易市场分类监管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各地在开展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时,要注意与市场监管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的要求,我局在实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过程中,根据市场信用分类信息化、分类结果信息化的特点,组织专题组开展市场信用分类实施方案和信息化工作的调研,经过近两个月的深入研讨,目前已经完成市场信用分类软件需求、软件设计和初步开发工作,进入了调试应用阶段。

1 完善市场信息档案。为做好分类的基础工作,首先由各地工商部门将所有市场的情况进行全面核实并登记造册。对未实施登记注册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对已经登记注册的市场进行核查,包括摸清市场开办者、市场服务管理单位、市场内经营者的各项信息。填写《商品交易市场调查(核查)情况登记表》、《市场内经营者登记表》,全面建立市场的完整档案,并在市场分类监管软件投入使用后将收集和复核后的市场情况录入业务信息系统。其次,各级工商部门在信息管理软件中将市场与场内经营者建立关联关系,把场内经营户情况作为市场信用进行统计、查询、汇总,并将市场分类结果应用于对场内经营户的监管。

2 简化分类认定操作。制定与《认定标准》相配套、能为计算机系统识别的《市场类别认定表》,认定人员可通过综合认定、从业务信息系统获取指标数据、现场检查3种方式,获得市场相关项目的指标。相关指标输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后,信息管理软件就可自动与《认定标准》的A、B、C、D四个等级相匹配,自动计算出每个项目的等级。

3 设计可行的认定方案。由于现实的市场纷繁复杂,实际认定时,市场各个项目等级不可能全部相同,必然存在同一市场各个认定项目等级不同的情况。因此,我们设计了一套根据项目等级确实市场类别的认定计算方案。

计算方案采用高信用等级类别从严认定的原则,A类市场必须90%以上的项目为A级,并且没有C、D级的项目:低信用等级类别则采用“一票否决”的做法,所有项目中只要有一项是D级。不管其它项目等级如何,该市场即认定为D级。

信息管理系统可根据设定的计算方案,根据每个市场各项目的等级情况,计算出该市场所属信用类别,做到市场信用分类认定自动化、客观化,对符合省、市级标准的A类市场自动认定为AA,AAA类市场。

4 共享业务信息数据。由于市场信用分类的依据和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工商系统的各种业务数据,分类结果服务于监管。因此,我省将市场信用分类管理软件建立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整体业务信息系统之上,作为全省工商行政管理业务信息系统的一个功能模块,市场分类的数据与全系统的各种业务数据实现直接调用。信息共享。

三、构建市场信用分类巡查监管体系

做好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工作,仅仅是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开始。运用市场信用分类结果,对商品交易市场实施整体巡查监管。建立科学监管体系,才能最终实现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整体工作目标。实施市场整体监管,可以极大提高监管效能,解决原来监管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我省的情况来看,将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监管对象,可以使工商部门从原来直接监管市场内100万经营户,变为监管8000个市场;同时赋予开办者管理责任,由众多开办单位协助监管,可以加强市场监管力量,加大市场监管的频度和力度,提高场内经营行为的规范程度。

因此,我们在做好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工作的同时,对实施商品交易市场整体巡查,构建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科学监管体系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明确开办者职责。形成市场信用整体

实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就要将商品交易市场作为整体监管对象,实施市场整体监管。而实施市场整体监管的前提和关键,是将市场形成一个有机的信用整体。市场由开办者及众多的场内经营主体组成,显然,只有将市场开办者的管理职责明确化、法定化,同时将开办者的利益、场内经营者的利益与市场整体利益关联起来。将开办者的信用、经营者的信用形成市场整体信用,发挥市场开办者的自管、经营者自律作用,形成市场信用一体化,才能将原来对场内经营者逐个巡查监管改变为对商品交易市场实施整体巡查监管。

可见,明确市场开办者的管理职责,是实施市场整体监管的基础和关键。市场开办者作为交易场所的提供者,又是商品交易市场的组织服务机构,在提供市场交易的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的同时,应当承担禁止场内违法经营活动的管理责任。对此,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特别规定》,明确产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企业“应当审查入场销售者的经营资格,明确入场销售者的产品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入场销售者的经营环境、条件、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经营产品是否符合法定要求进行检查,发现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产品或者其他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我省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广东省食品安全条例》,对食品市场开办者或者服务管理机构责任作了具体规定。以上法规的出台,为明确食品市场开办者相关职责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了明确其他商品交易市场开办者的法定管理职责,我们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了梳理,可以作为商品交易市场开办者必须审查场内是否有经营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的法定依据。至此,审查场内经营者合法资格,禁止场内经营者经销假冒伪劣商品,检查场内是否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成为我省所有商品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履行的法定职责。

(二)建立信用奖惩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如果市场分类的结果,仅仅用于工商部门调整监管力量,信用分类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只有将市场开办者及场内经营者的利益与信用类别直接联系在一起,建立市场信用分类的奖惩机制,才能调动市场开办者及场内经营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促进不同类别市场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真正达到市场分类监管的目的。

1 将场内经营行为与市场信用类别关联起来。通过制定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措施来实现奖惩机制。一是对高信用类别市场,采取一定的引导和奖励措施,并对其场内发生的一般违法违规行为减轻或者免予处罚,形成奖励机制:对低信用类别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应当予以严厉处罚,形成对低信用市场违法行为的惩戒机制:二是将市场开办者利益与市场信用类别紧密联系起来,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管理不到位的市场开办者,从严追究其连带管理责任。对D类市场经营者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规定依法从重处罚,并追究开办者的连带责任:对A类市场经营者出现的一般违法违规行为,以教育和责令改正为主或者从轻处罚:

2 通过每年调整认定标准项目内容,引导市场开办者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使市场管理和服务制度不断完善:

3 运用奖惩机制,提升市场信用水平。对低信用类别的加重处罚。迫使市场开办者和经营者加强管理,加强自律,从而提高市场的整体信用水平。高等级信用市场由于其开办者和经营者在奖励措施中获得了利益,为了保持其固有的利益,也必然加强规范和自律,从而形成市场间共同提高的良性竞争局面,促使市场信用水平得到整体提升。这样。工商部门在下一年重新认定信用类别时,如果使用原来的认定标准,必然出现高等级信用类别的市场比例过大的情况,根据比例平衡原则,需要调高标准的指标水平,使各类别保持新的平衡。从而形成了新一轮的竞争,达到市场整体水平循环上升的目的。

(三)探索商品交易市场巡查监管新模式

我们对商品交易市场实施整体巡查监管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市场整体情况的监管,主要是对市场开办者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管理行为是否规范、管理措施是否落实进行检查;二是直接检查场内经营者经营行为和重点商品。

1 建立市场分类管理制度体系。一是通过公布信用分类标准。引导市场开办者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市场开办者为了使市场能够获得高等级信用,必须按照高等级信用标准的相应内容和相应要求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包括入场经营者主体资格审查制度、经营行为和商品质量管理规定等:二是通过行业组织采取星级市场认证等措施引导市场开办者制定服务管理各方面的制度规范,通过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两个方面

的作用,形成较为完整的经营管理的制度体系。三是制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商品交易市场巡查监管制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市场整体监管,管理体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市场成为一个特殊的巡查对象,市场开办者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市场内经营者成为这个巡查对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对市场整体巡查方式、巡查内容、巡查周期、巡查责任、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巡查执法的绩效考评等,都要通过制定相关制度进行规范。

2 形成市场整体监管模式。经过对商品交易市场整体监管模式的探索。初步形成市场整体监管模式。在新的模式下,工商部门对市场的监管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周期巡查。工商部门按照信用分类监管措施,对不同市场实施不同周期的整体巡查监管。监管内容包括市场开办者监管制度是否健全,措施是否落实:对市场内经营者进行分批轮流检查,每次周期性巡查抽查一部分场内经营户:对举报、投诉的问题进行处理,对已经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等。二是专项监管。根据市场监管情况对市场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主要检查开办者是否落实专项管理制度,重点商品质量状况如何。场内经营者是否存在特定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等。

3 智能监管、高效巡查。通过开发市场分类巡查信息管理软件,将可实现对不同信用类别的市场确定不同的巡查周期,按照不同的巡查任务自动生成巡查计划,根据市场不同商品的分布,自动搜索出需要检查的商品经营者,记录巡查结果和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结果。这样,日常的巡查监管数据自动成为每年市场信用分类认定的基础数据。

(四)借助行业力量,全面提升市场服务水平

篇8

关键词:种子市场;监管;农业生产;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4.6 文献标识码:A

1 金沙县种子市场基本情况

自《种子法》颁布实施以来,种子产业逐步步入市场经济轨道,给农作物种子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金沙县种子市场的全面放开,省内外国有种业公司、科研单位、民营种子企业经营者纷纷进入金沙县市场,形成了多部门、多渠道、多形式经营的新格局,种子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种子市场繁荣活跃。

2 种子市场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

2.1 强化宣传培训,种子经销商及广大农户的法律意识和素质不断提高

为督促指导各种子经营企业认真抓好每年春秋两季良种的储备和供应,强化依法经营、规范经营、诚信经营,维护金沙县种子市场正常秩序,确保农业生产安全。针对农民自我保护意识较差,部分种子经销商法律观念淡薄、业务素质低等问题,每年对全县农作物种子经销商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学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信息、赶集、送科技下乡和下乡开展种子市场监督检查、农业技术培训等各种活动形式及机会,广泛向农民群众和种子经营户宣传《种子法》、《贵州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等有关种子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民群众及种子经营户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培训,向农民群众宣传如何识别假劣种子、虚假违法种子广告等知识和农民购买种子注意事项。

2.2 严格种子市场准入,为农业生产安全提供了前提保障

种子生产经营备案登记工作是种子管理部门对种子事前监管的重点。为切实抓好种子生产经营备案登记,严格市场准入,防止无证生产、无证经营行为发生,几年来,在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备案登记工作中,严格按照《种子法》、《贵州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不断完善种子生产经营登记备案制度,重点抓好杂交玉米、杂交水稻、杂交油菜及脱毒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登记备案,对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委托代销商资格及其生产销售的品种严格审查、把关,对凡是未经审定的品种或不适宜金沙县种植的品种、包装标识不规范的品种、提供的生产许可证与包装编号、产地不相符的品种、以及手续不全的生产经营企业和委托代销商坚决不予备案,使备案登记品种100%合法,确保了品种的市场准入,为全县农业生产安全提供了前提保障。

2.3 加大种子市场监督检查,种子市场经营行为进一步得到规范

为加强种子市场监督管理,规范种子市场行为,杜绝假冒、伪劣种子流入市场,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消除,更好地维护农民利益,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我站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让农民用上“合格种子”、“放心种子”为重点,以规范种子市场经营和企业行为为切入点,以集中整治和引导为手段,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强化监管、严格执法。在严把市场准入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春秋两季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在种子销售季节,加强与农牧综合执法大队、植保植检站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密切配合,坚持普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对重点市场、重点区域、重点季节、重点品种的种子监督检查力度,对全县各乡镇种子市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清理整顿和检查,坚决杜绝主要农作物品种的未审先推和超范围经营。

2.4 切实抓好种子生产经营质量监督管理,确保种子生产经营质量

在搞好种子市场监管的同时,注重加强种子生产、经营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对进入金沙县的种子生产企业从基地的落实到整个生产过程重点环节开展了监督检查、检验和指导;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安排,重点对金沙县市场销售“两杂”种子和基地生产种子的种子质量抽样送检;承担完成了市种子管理站安排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品种种子质量监督抽样田间种植鉴定任务。

2.5 加强品种管理,为品种区域布局提供了决策依据

为加快农作物新品种推广步伐,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促进金沙县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我站始终把农作物品种管理工作作为种子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认真组织实施省、市安排的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项目课题;根据金沙县的地理状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已经通过审定(认定)适宜金沙县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展示和推广工作;搞好本县主推品种的展示。

2.6 强化服务,积极调解处理种子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在管理工作中,强化服务意识,认真做好群众举报、投诉、来信、来访及种子纠纷的接待处理工作,积极主动介入种子纠纷调解。对生产中农民反映的各类种子问题认真对待,并及时深入田间地块调查核实处理,努力做到热情接待群众投诉,为群众排疑解难,公正、公平调解种子纠纷;对群众咨询的问题给予认真解答,属于非种子质量问题的,耐心帮助群众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属于种子质量问题的,及时与经营企业进行沟通,要求立即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3 种子市场监管打算及建议

3.1 加快制定完善种子法律法规,提高种子代销商经营门槛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和贵州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11〕24号)出台后,农业部已颁布实施新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对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的注册资本、固定资产等相关条件作了明确要求,种子企业准入门槛明显提高,使现有的种子法律法规相关内容已不适宜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建议相关立法部门在制定完善现有种子法律法规时,针对基层受委托的种子代销商普遍存在文化水平较低、固定经营场所条件差、经济赔偿能力缺乏等问题,对代销商经营种子应具备的条件做出具体规定,提高种子代销商经营门槛,增强种子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

3.2 建立市场种子价格监管长效机制

建议相关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实际制定主要农作物种子的终端零售价格管理办法,要求种子经营企业对委托代销商规定不同品种的零售价格并对其有效监管;对违反规定屡教不改的代销商,种子及相关管理执法部门可以责成企业取消其代销资格,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3.3 加强种子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重点加强品种审定及“两证”许可信息平台建设,及时更新相关信息,以便基层种子管理部门共享查询,防止假冒证件的发生。

3.4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在对种子经销商开展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赶集、送科技下乡和下乡开展种子市场监督检查、农业技术培训等各种活动形式及机会,广泛宣传《种子法》、《贵州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等有关种子法律法规和《农民购买种子注意事项》,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群众、种子经销商法律法规及科技知识宣传培训,提高经销商及广大农民群众法律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使广大农民群众能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种子经销商能依法经营、守法经营、诚信经营。

篇9

    针对我国证券监管工作面临的监管资源短缺与监管任务繁重的现实矛盾,本文探讨了在我国试行证券监管和解制度的必要性,并在重点介绍美国、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相关法律依据及具体工作规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证券监管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在我国现阶段试行证券监管和解制度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工作建议,最后指出了我国正式建立证券监管和解制度需要解决的其他问题。

    [1]我国试行证券监管和解制度的必要性

    自1992年中国证监会建立至今,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由于监管手段和资源有限,监管效率以及处罚执行率都还有待提高。2005年颁布的新证券法,强化了证券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不仅扩大了违法行为主体范围,而且增加了十余种违法行为种类。可以预见,新证券法实施后,证监会查处的案件数量将成倍增长,但监管资源却很难做到同步增加。因此,要做到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必需不断提高监管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必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监管方式。

    证券监管和解,是指证券监管部门经与行政相对人协商,就相对人某些行为的处理达成一致意见,并据此作出和解决定。它属于行政和解在证券监管中的运用,本质上是一种行政合同(又称为行政契约[2] )。[3] 行政合同是现代行政法上较为新型且重要的一种行政管理手段,引进了公民参与国家行政的新途径。它的广泛使用,将会减少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进行单方命令的行政处理,以协商的方式提出要求和义务,便于相对人理解、接受和赞同,减少因双方利益和目的的差异而带来的对立性,从而有利于化解矛盾,创造和谐社会。[4] 同时,由于行政和解决定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双方行政行为,体现了契约自由原则,具有一般合同的基本属性,即合意,因此,行政和解决定虽然属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受理范围,但理论上不应适用行政复议、诉讼法基于行政优先权而加重行政机关义务的规定,如行政机关对行政行为合法性负举证责任等,而且可参照适用合同法、民事诉讼法基于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的有关规定,这无疑将大大降低行政机关的应诉成本和败诉风险。可见,相对于行政处罚等对抗性监管执法程序,行政和解不仅有利于降低监管成本和监管风险(既包括监管执法环节,也包括事后的行政复议、诉讼环节)、有效利用监管资源,具有提高监管效率的经济性;而且贯穿其中的“合意”、“自治”等精神,对于增强行政的民主性和正当性、促进政府与相对方之间的良性互动、鼓励一种“通过合意的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5]

篇10

一、“一专三员”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基本特征

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甘肃是西北欠发达省份,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1%,农村食品消费量约占全省食品消费总量的60%以上。2008年,榆中县共有食杂店1264户,奶制品批发经营户8户,零售经营户555户,分布在面积为3310平方公里的23个乡镇268个行政村内,而县局所辖5个工商所最多的只有8名干部。为有效解决农村和城乡接合部食品市场监管任务重与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榆中县工商局积极探索,建立了“一专三员”农村食品市场监管体系。

(一)“一专三员”机构设置。为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榆中县工商局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农村“一会两站”工作为基础,以乡为单位,在全县构建了“一专三员”的食品安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专”即乡(镇)食品监管专干,由乡(镇)在职工作人员担任;“三员”即村级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社会监督员,分别由村主任、村文书担任村级协管员、信息员,社会监督员从全乡各级人大代表、教师、医务人员、有威望的群众中聘任。

(二)“一专三员”工作原则。一是政府统一领导。全县农村“一专三员”由县政府统一领导,各乡镇按照县政府的统一规划,负责抓好“一专三员”队伍建设和工作开展。二是工商部门全力协助。工商局积极协助县政府搞好规划,重点抓好“一专三员”业务指导和信息传递、申诉调处、应急处置、日常检查等工作。三是基层乡镇积极参与。各个乡镇、村重点抓好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动员广大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支持“一专三员”工作。

(三)“一专三员”工作体系。乡镇食品监管专干、村级食品监管员、信息报送员要认真履行职责,抓好工作落实。乡人大每季度组织社会监督员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评议一次,反映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心声、需求、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一专三员”扎根农村、贴近群众、熟悉情况的独特优势,实现监管全覆盖、无盲区,遏制过期食品、不合格食品向农村转移的现象。

二、运行“一专三员”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取得的成效

“一专三员”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运行以来,进一步发挥了基层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全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完善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手段更加有力、范围更加广泛,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效能,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畅通了监管信息,实现了监管全覆盖、无盲区。随着榆中县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市场主体已到达7524户,其中既有传统的生产作坊,又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朝阳产业,更有大量的个体及无照经营者,传统的市场监管重点难点没有消失,新的违法形式,如网上交易、高科技犯罪不断出现。形成新的执法重点和难点。如何解决信息不畅、监管盲区等问题,必须延伸监管触角,畅通信息渠道,实现监管全覆盖。“一专三员”机制的建立,弥补了这一需求。如“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国家质检总局在短时间内披露了22个厂家69个批次的不合格婴幼儿奶粉及24个批次的液态奶,榆中县工商局迅速出动,检查流通领域食品经营户10663户(次),清查出三鹿牌婴幼儿奶粉1294公斤。整治工作点多面广任务重,仅靠工商部门来实现监管工作的全覆盖实为所难。为了确保群众乳制品消费安全,在县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县工商局及各工商所充分发挥“一专三员”作用,23个乡镇的食品药品监管专干及时召开了乳制品市场清查整治工作动员会议,对整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在掌握第一手资料后,工商所有的放矢、短兵深入,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监管工作的全覆盖。

(二)解决了职能部门人员少、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提高了监管效能。榆中县地域广阔,监管点多线长、面广量大,要规范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仅靠基层工商人员的力量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夏官营工商所管理北部山区、川区9个乡镇1857平方公里区域内的1853户各类市场主体,其中涉及食品经营646户,而该工商所只有7名干部,加之交通工具等硬件设施不足,要实现监管工作全覆盖存在较大难度。如何有效解决不断增加的市场主体与执法队伍人员少的矛盾,“一专三员”的监管模式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尤其是在对无照经营的管理上,充分发挥“一专三员”的优势,切实解决了职能部门人员少、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提高了监管效能。仅2009年下半年,在全县各乡镇“一专三员”的大力协助下,一个月内专项整治涉食经营户办照100多户,使全县经营户持照率达到98%,充分证明了“一专三员”在构建农村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三)强化了农村市场经营行为的监管,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行为。近年来,“一专三员”工作机制在工商部门和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在及时反映农村消费者申诉、调查处理小额消费纠纷、发现制假售假线索、帮助工商部门查处违法违章经营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在侦破2009年4月28日榆中县境内因流动商贩销售不合格酿皮导致131人食物中毒案件中,食品安全信息员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提供了流动商贩活动销售区域,为政府及时开展救治中毒人员和公安机关抓捕犯罪嫌疑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四)维护了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全县“一专三员”通过积极受理和调解消费者投诉,在维护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2008年,全县“一专三员”受理农村消费者咨询680人(次),受理各类涉农、涉食消费者投诉201件,调解成功190件,为农村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5万元。不仅深化了政府部门服务理念,带动了更多的行政执法部门改进工作作风,促进职能转变,而且使广大市场主体增强了自律意识。

三、推行“一专三员”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意义

兰州市工商局在认真总结榆中县推行“一专三员”制度的基础上,在全市61个农村乡镇、749个行政村全面实行“一专三员”制度。

(一)“一专三员”制度建立起社会多方参与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在农村推行“一专三员”监管机制,有效延伸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触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难和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完善了各级政府全面主导,工商等行政执法部门全力监管,社会积极参与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对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