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经济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经济研究

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发展;机遇的把握

金融危机是金融市场的非线性扰动、紊乱、崩溃,其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变的越来越严重,以至于金融市场无法有效地将资金配置到最有利的投资机会中。

一、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经济结构的优化及经济质量的有效提高,中国加入世贸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它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其中最严重的很可能关系到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国际经验表明,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会对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性的危害,在经济方面尤为明显。

近来的金融不稳定带来的经济损害有多种形式,比如银行倒闭、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外汇储备的损失、GDP下降等等。计算发现,日本在1992—1998年间和韩国在1997—2000年间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分别达到各国年GDP的21.5%和14.7%。北欧国家自1990年以来的三四年里因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达到其年GDP的10%—30%。这样的事实向我们深刻的说明了金融危机带给经济发展的巨大危害,甚至是经济倒退。

从经济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出现混乱动荡,对银行信用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及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可称之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和金融安全是对立的,靠的是国家金融竞争力、国家的金融系统抵御能力、国家金融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这样一个不稳定的金融环境,如何使经济的发展减少影响或者拉升经济发展就成为了我们所面对的必然问题。

二、经济发展的机遇

危机,从经济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解释:危机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一种特殊现象。经济结构的进步完善中,寻找机遇并抓住机遇就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在金融危机下,本文从经济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危机下银行、企业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时这些行业也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妨可以提升对其他行业的投入比例,如农业、小商品、轻工业等。根据金融危机的危机空白时段拉升这些行业,存储资金等待金融的回升。

2.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常常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失业问题。这也是大部分人所担心的事情,然而这时也正是我们促进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机遇,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往往人力资源的素质也是一大问题。在金融危机时,面对这方面的压力人们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保障生存,这样也就给危机时的人才质量带来了很大的保证,当金融危机度过后,优秀的人力资源带给经济发展的贡献将是非常巨大的。

3.技术发展,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都能深刻的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在金融危机时,一切和金融有关的行业都可能崩溃,但技术却是一个例外,任何时刻先进的技术都会给经济发展的提升产生很大影响,促进经济的提高。

4.发展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注定是要先以农业为主要部门转为以工业为主,进而转为以贸易及服务等产业部门为主。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金融危机下的过渡时期不妨把视线转入区域经济,投入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进步。

三、金融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融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资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将是十分严重的。

例:2003年,爆发了SARS疫情,其具有突发性、预知性很低、求援依赖性高、后果严重等特征。在SARS疫情中,全国人民度过了“五一”长假,然而因为SARS,银行闭门休假、企业调整等给金融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SARS人们不得不取消原定的假期消费、旅游一系列活动,国民经济同比去年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

评析:上述例中SARS的爆发,把人类逼到了危机的面前。这里的危机就是指具有严重威胁,并具有不确定性和有紧迫感的情绪。危机是几乎来不及反应的,在这次SARS疫情中,对我国的金融也有很大影响,银行的闭门休假每天将产生的不便、人们出行的不便、社会各行业的结构等紊乱同样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从SARS看金融危机,当信息混乱、事态扩大、特别是用来弥补和恢复危机的资源供不应求时,只有当人们有了明确、真实的信息,看到解决危机的资源供应充足,才会感到危机的规模在缩小,个人和社会的危机恢复力就会增强。金融经济危机也是一样,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人们往往会有消极的心理,经济发展就需要从不同位置全面的解决这一问题。

国际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证券化及金融并购都会对金融危机的解决起到一定作用。信息公开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都可以很好的促进公司企业的发展,危险和机遇并存的金融危机同样也可以带给我们发展的契机。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时,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在金融经济中灵敏的把握住机遇,那么即便是金融危机也同样会带给我们经济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欧永生:金融危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篇2

1.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1货币供给因素

中国通货膨胀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国家货币供给太多,过多的货币并没有均匀的分散到各个行业,而是流入某些特殊行业,使这些行业的物价水平提高,带动收入水平提高,又带动了投资水平的提高,使这些行业所需物的价格升高。近几年来,银行对外贷款和国家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增加了金融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货币流通量过大时,开始转入房地产行业,使房地产市价升高。股市发展壮大时,货币又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泡沫。如此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1.2资源紧缺拉升需求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在资源发生供小于求的情况时,造成产品的价格上涨。这一点在自然资源产品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产品价格上涨可以反映出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初级产品和中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了成品最终价格的上涨。企业对于产品原材料成本上涨采取的策略是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消费者就间接的成为原材料成本上涨的买单者。由此可见通货膨胀可由资源紧缺或产品成本改变引起。

1.3受国际环境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积极发展经济,对于外部国际市场的依赖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多项对外金融指标过高。我国和欧盟贸易额并列世界第一,表面我国在经济上高度的对外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导致我国受贸易国经济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敏感,贸易国一旦发生通货膨胀也会牵连到我国经济金融秩序。汇改后,人民币对外升值速度加快,人民币升值会导致通货紧缩现象,但国际上的热钱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大,大量涌入中国,还有贸易顺差都对国内金融市场带来了较大的波动性。在此环境下美元进行主动性贬值,国际上美元标记物价格大大提高,比如原油、金属和粮食等。

2. 通胀时采取的策略

2.1加强宏观调控

固定资产投资过高导致GDP处于高位增长。避免我国金融市场过热发展的首要任务要靠国际的宏观调控,减低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近几年我国陆续出台了针对性调控的措施,比如加强土地管理、清查投资项目、控制信贷增长速度等。再取得了相应的政策效果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落实力度。要归结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大对耗能高产业的结构调整,升高市场标准,在出口上严格坚持两高一资原则不动摇。不能放松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研究资源环境相关保护法规。充分调动资源在金融市场上的分配,鼓励促进企业进行产业优化调整活动。

2.2防止资产泡沫

目前我国供过于求问题十分突出,流动性泛滥严重。国际收支上国家间顺差现场持续增加、货币创造量变大,导致流动性还会升高。资料表明,流动性过大导致过量的资金流入短期内高回报的金融市场,引起产品价格升高,加大了经济泡沫,严重时还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比如这几年发生的热钱流入房地产行业,带动了房价的升高,热钱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资产泡沫。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金融风险加大,国际游资在寻找新的投资途径时会首先考虑中国金融市场,中国人民币的升值又加大了对国际游资的吸引力。对此要加大资本管理力度,防止国际游资大量涌入,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严格防范银行信贷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资产泡沫不断的扩大。

2.3减少市场货币量

采用货币紧缩的财政政策来减少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使供过于求的市场压力降低,进而减低通货膨胀压力。对于市场上过多的货币量,央行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目的是缩紧银根。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可以让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使人们的投资行为减少。单一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对CPI指数影响不大,加息政策对股市影响不大。在加息的同时公开市场操作,加强对外汇的监管,保证汇率水平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为了防止国际游资大量的涌入中国经济市场,对经济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还要做的加大短期投资的管理和外债的管理,鼓励境外集团使用国内资金,扶持国内机构对境外的金融投资。

2.4信息制度公开化

阻止通胀预期最好的办法是公开现在控制通胀的实际效果。央行进行宏观调控时注意人们的就业情况,要根据已有的资金储蓄流向情况预测通胀趋势。政府在处理通胀问题时要公开操作的透明度、政策的透明度,让公众产生反通胀政策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心。

2.5完善住房系统

住房需要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需求,房价问题是很重要的民生问题,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导致了水泥、钢筋、建材等相应原材料产品价格的上升,引起消费指数上升。通过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建造保障公民基本需求的安居工程,改造县镇乡村危房工程,使公民的住房资金、土地政策按照法律条文落实到位。

总结:

篇3

内容摘要:本文从金融市场的角度解释了各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差距的原因。由融资约束产生的金融摩擦扭曲了资本在生产单位中的分配。规模较大的行业有着更多的融资需求,因此更容易受到金融摩擦的影响。文章指出,金融摩擦是各国间经济发展不同的主要因素。在金融摩擦的条件下,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从而导致国家经济难以发展。

关键词:融资约束 金融摩擦 产业结构差异 经济发展

金融市场结构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在传统的凯恩斯主义(Keynesian)和货币主义(Monetarist)的分析框架中,就已经承认金融市场作为交易媒介的重要作用。伴随着数次经济危机的出现,以及信息经济学的发展,金融摩擦论得以发展。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失效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在存在金融摩擦的经济体中,金融市场的缺陷使得金融体系中的价格发现机制在配置资本和引导投资价值方面出现扭曲,从而阻碍了宏观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和各个金融子市场之间的运行机制受到众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这将可能导致市场信号及其产生机制出现扭曲,引起金融资源的低效甚至错误配置。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金融市场的缺陷而导致功能失效。同时,与其互为因果、相互并存的是资源配置中不可忽视的金融摩擦因素。

金融摩擦的作用机制

(一)企业融资与金融市场

金融摩擦简单来说就是由于信贷市场的缺陷导致的企业融资能力受到限制。在企业的融资过程选择及其变化规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的内源融资积累以及由此形成的自有资本等融资条件,决定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方式选择。然而,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扩张这两大企业成长核心推动因素中,都需要利用大量的资本投入。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企业仅仅靠内部积累是难以满足全部资金需求的,当内部资金不能满足需要时,企业就必须选择外部融资。单纯地依赖于内源融资和自有资本的积累将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企业的成长,但是企业的外部融资却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这些自身具备的融资条件,使内源融资与外部融资成为企业融资选择中的一对难以权衡的矛盾。因此,获得外部融资成为企业成长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障碍。

在现实条件下,由于信息不完全、交易者非完全理性以及交易成本等因素导致的金融市场摩擦的存在,金融市场是有缺陷的,因而导致各种融资方式之间的差别。自从信息理论兴起后,许多经济学家把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于对金融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在信贷市场的分析和应用方面,这一理论的作用得以充分展示。

在企业融资渠道的选择上,信息不对称问题产生于企业必须借助外部融资才能获得发展。根据企业融资的非对称信息理论,在金融市场上,资本的需求者在企业经营方面比资本的提供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因此,他们就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在事先谈判、合同签订或事后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损害资本提供者的利益,使资本的提供者承担过多的风险,即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

由于资本市场运行的内在缺陷,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有助于企业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而减少企业外部融资的成本,增加外部融资成功的可能性,使普遍存在的企业外部融资需求得到有效供给,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二)金融摩擦与信贷约束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自由化进程的金融创新活动,推动国际金融市场有了巨大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投融资的效率,并使得直接融资比例在企业融资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在融资过程中,金融中介事先对资金的使用者进行甄别并通过合同的签订对资金使用者的行为进行约束,事后则对资金使用者进行监督。一个典型的结果是,大型金融机构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如果一国经济中金融业(尤其银行业)比较集中,中小企业的融资就会特别困难。由于单位贷款处理成本随贷款规模上升而下降,大型金融机构一般更愿意贷款给规模大的大型企业,所以它们往往会忽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这就很难与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很难解决存在于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平的上升(下降)。

上述结论中的许多方面已经被国外的一些经验研究所证明。首先,一些研究证明在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与银行规模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关系(Strahan & Weston,1996);其次,一些对美国20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开始的银行合并的研究证明,大银行对小银行的吞并或大银行之间的合并倾向于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Peek& Rosengren,1996);再次,在银行业比较集中的地区,中小企业即使能够顺利获得贷款也必须付出较高的代价(Meyer,1998)。由于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这些特点,使得在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出现信用紧缩时,这些企业的外部融资将存在普遍的困难。20 世纪 80 年代以及 90 年代的实践中,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等国家地区的经验就说明了这一点。

大量的研究发现,摩擦的大小对应着市场的失效程度,因而与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显著。Robert G. King & Ross Levine(1993)以及Thorsten Beck, AsliDemirgü-Kunt &Levine (2000) 发现,信贷水平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差异与国家间的人均产量差异有相当紧密的联系。Rafael La Porta et al. (1998) 发现,宏观经济指标与合约实施以及债权人保护等潜在的制度差异息息相关。Abhijit V. Banerjee &Esther Duflo (2005) 在微观层面上对于贫困国家的信贷约束及其导致的资本错配进行了实证。在对泰国进行的详细调查中,Robert M. Townsend (2011)将观测到配置不当与微观家庭面临的信贷约束程度建立了联系,表明这些家庭的信贷约束是如何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得以放松,从而最终带来整体经济的更快增长。

金融摩擦对经济的影响

(一)金融摩擦与行业差异

Buera & Kaboski(2008)对于许多不同的国家分别测度了国内各行业规模的差异,发现普遍存在规模的行业不平衡性。这种观测到的行业规模差异反应了微观层面上的行业生产技术差异。这些技术差异与金融市场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因此,金融摩擦对于规模较大的行业(如:制造业)和规模较小的行业(如:服务业)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

表1列出了美国和其他OECD国家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行业规模的加权平均数。其中,“工厂(公司)”指代的是“从事商业活动的地点”,因此,一个企业可能会有多个工厂(或公司)。表1对于规模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测度方式:“公司(工厂)平均雇员数”和“企业平均雇员数”。 第一列的数据来源于2002年美国统计年鉴,第二列的数据来源于OECD2002年的经合组织工业和服务结构统计数据。

无论是“公司(工厂)平均雇员数”或是“企业平均雇员数”,平均规模在不同行业中的差距十分明显。在美国统计数据中,制造业的公司(工厂)平均雇员数几乎是服务业的3.4倍;而考虑企业平均雇员数时,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相对规模差异更大。对于OECD而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雇员数之比也达到了3.5。从表1中可以看出,制造业的金融依赖远远超出服务业的金融依赖,因此,当面临金融摩擦时,规模较大的行业(此例中即制造业)所经受的冲击更大。

金融摩擦扭曲了生产要素在企业间的分配。在存在金融摩擦的市场上,面临绑定抵押品约束的企业的边际生产率实际上高于资本租金,但是由于金融摩擦导致的信贷配给的存在无法达到最优的生产状态。由于本身存在较大的规模和融资需求,制造业中的工厂(公司)对于金融摩擦更加敏感。

(二)金融市场与行业规模及相对价格

在存在金融摩擦的市场中,当厂商进行是否进入市场的决策时,不仅仅与其生产函数有关,还与其财富水平有关。因此,金融摩擦扭曲了厂商的进入退出决策机制:具有较高的生产率但是缺少资金的厂商,由于无法在金融市场上顺利实现融资,只能将进入市场的时间推迟;直到他们能够通过内部融资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维持可以盈利的产量水平。而缺乏竞争力但是资金充足的厂商却会一直在市场上存在下去。

金融摩擦的程度越高,均衡中供给的外部融资资本就越少,厂商的财富水平对进入或是退出市场决策的影响也就越大,最终将导致市场中存在的厂商的生产水平差距较大。这会进一步产生两种后果。

首先,从事生产活动的厂商的平均生产力下降。信贷约束的存在导致均衡工资较低,产生较低的机会成本和利润空间。更多的厂商将进入市场,其中包括了生产力较低的厂商。因此,第二个后果是,金融摩擦会催生过多规模过小的企业。

这种理论已经被实证验证了其真实性,尽管结果的显著性并不是很强(James R. Tybout 2000)。存在金融摩擦的经济市场中最末端的厂商大多数选择在小规模的服务行业开始创业。 这是由于服务行业的生产技术决定的进入水平对于资金的要求较少。制造业的规模过于庞大,对于融资要求过高,使得厂商很难进入市场,更不用说在市场中存活。因此,在均衡经济中,制造业的厂商数量将会减少。

同时,金融摩擦将促使制造业市场与服务业市场上最终商品的相对价格增加。这种状况下产生的结果是,进行生产制造业的厂商规模相对于服务业而言变得更大。

在生产函数中,对于给定的产量水平和要素价格,厂商的生产规模是由生产力即生产函数本身,以及抵押约束界定的:生产力相同的厂商由于处在不同的财富水平下,可能选择不同的产量。金融摩擦这种对于厂商规模分布的离散程度的促进效应与其对于厂商生产力的离散程度的促进效应相互结合。最终整个行业中,厂商的规模分布将会随着金融摩擦的加剧变得越来越分散。这一理论与Tybout(2002)对于欠发达经济体中呈现的“双峰”分布基本一致。

(三)金融摩擦与经济发展

金融摩擦对经济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其会妨碍资本积累。金融摩擦对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了制造业的投资品的价格高于服务业。与数据得出的结论一致(Hsieh and Klenow 2007),这种较高的投资价格几乎能够完全解释资本产出率的下降。

实际上,有两种效果相反的力量在起作用。一方面,金融摩擦引起了均衡利率的下降,因此,储蓄的回报率也随之下降。所以,总的储蓄率存在下降的压力。另一方面,金融摩擦引起了工资和资本品租金的下降,增加了受到约束的厂商进行内部融资的回报。这两种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得在均衡价格下的储蓄率和投资率维持不变。

结论

总体而言,金融摩擦是引起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本质原因是,金融摩擦扭曲了资本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同时扭曲的还有他们的进入/退出市场的决策;金融摩擦降低了行业的TFP以及总体经济的TFP。尽管内部融资能够减轻金融摩擦导致的分配不当,但大型的行业更加难以避免受到金融摩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树清.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研究,2002(2)

2.四川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困局调查.21世纪经济报道,2003-7-25

3.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总局,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联合课题组.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2001-2003

4.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1)

5.王霄,张捷.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经济研究,2003(7)

6.袁志刚,何樟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经济研究,2003(7)

篇4

一、从金融经济的角度阐述影响

股票市场稳定的原因对于股票市场的发展来说,有很多的因素影响着股票市场的发展,有很多的经济学家提出了金融理论,这些理论对股票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可以帮助人们分析股票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大的走势,例如有效市场假说理论,这一理论就为股票的投资提供了现实性的意义,简单来说就是预测其他股票购买者的心理,而不是过多的关注自己需要购买的股票的数量和种类,要对其他购买者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利用人们的心理因素将金融市场中股票的购买率进行研究,从中总结出规律,这就是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存在的现实性意义。

二、影响股票市场稳定性的因素

股票市场中另一种较为重要的理论是随机游走理论,随机游走理论认为股票市场是不能够准确进行预测的,所有预测的股票走势均是不可靠的,股票的走势是不能够进行预测的,因为价格的变化是不能够固定的,现在有很多的金融学家对这种理论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股票市场在随时发生着变化,对于股市可以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增加市场预测的准确性,让市场中股票价格合理的变化,要想了解相关的信息,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基本面。基本面是对股票的整体走势进行分析,可以从基本面的角度看出每一个分时线的走势,对股票的涨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这些了解中可以获得很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增加股票的走势,让股票的走势可以预测得更佳,但是在股票的预测中,是不可能保证预测的准确性,这就是可以从基本面上获得的信息。

2.消息面。消息面就是将股票市场上的基本信息进行了解,这些基本信息包括股票市场上的法律法规,基本的政策是了解股票市场信息的基础,但是在市场上很多的信息是不准确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识别信息的正确性,如果是不正确的信息,就会对市场上的信息造成混淆,对股票的投资造成影响,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这就是消息面,虽然消息面不是影响市场稳定的决定性因素,但是也会对市场造成影响。

3.技术面。这种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是非常大的,技术是金融市场发展的灵魂,如果技术不能够对金融市场进行基本的分析,这时金融技术就是没有价值的,技术要与理论相适应,这样的技术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现在的社会对金融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就会让金融市场的发展事半功倍。以上就是金融市场中股票的稳定性分析,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可以知道股票的发展对金融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一定要重视对这三种理论的研究,这三种理论对股票市场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股票市场上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效益会下滑。股票的变动从实质上来说就是上市公司的效益的变动,但是这个变动不会超过上市公司股份的真正的价格,但是现在我国的上市公司存在效益下滑的问题,这种问题在上市公司中是屡见不鲜的,发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经营环境的变化,市场结构得不到改善,公司的法人股有很多都不在我国公司的手中,企业机制的不完善也让公司的发展受到限制。

2.股市监管部门的力度不够。现如今,在我国现阶段的证券监管体系是以我国证券的政府监管部门为根本的,在政府主导的股票市场中,容易出现以下两个错误:证监会在行使监管职责的过程中,与证券市场的其他部门之间进行交涉,削弱了证监会的直接监督权,对于证券市场下达指令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针对股民的心理为调控对象的金融经济学意义

1.要深入研究股票的走向和趋势。做出价值投资针对股市的巨幅震荡,牵动着万千股民的心情,一些心态不好的股民的心情更是随着行情的走向跌宕起伏因此,要运用自己的知识深入研究股票的走向和趋势,找出其中微妙的变化,做出正确的价值投资,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2.加强对股民的心理调节。当前A股是典型的市场失灵,会出现估价标准迷失、投资者行为混乱等现象,这些都不是市场本身所能够解决的,必须有政府出面。决策管理者从大局出发,对股民增强提醒风险和加强风险的理论指导,避免言过其实、危言耸听。正确引导股民的心理预期,树立股民投资的信心。

五、结论

股票市场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在有很多的人都在进行股票的投资,股票市场也变得愈来愈稳定,金融市场对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对投资者的心理进行研究,只有了解了股票投资者的心理,才能够正确的对待股票市场,让股票市场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因此,一定要重视股票市场的稳定性,让金融经济学的股票市场稳定,通过理论学习,让金融行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山泉.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股票市场?[J].博鳌观察,2015,(03).

[2]郑志林.中国股市异常波动下的投资行为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07).

篇5

关键词: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效率;Malmquist指数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9)-0024-05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被确定为我国全方位开放经济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重要的推动因素是金融,西北五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结合点。本文通过研究西北五省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效率的变化特征,探讨近5年西北五省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效率、经济对金融资源的运用效率、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效率在省际之间的差异等问题。

一、文献综述

Goldsmith(1969)从金融相关率出发,研究得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平行的正相关关系,McKinnon和Shaw(1973)从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角度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系统阐述了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机制。李强、徐康宁(2012)以2000-201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效果,认为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抑制了实体经济发展。孙爱军等(2011)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分析了省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效率,认为各省金融效率差异显著,应充分考虑金融效率水平配置金融资源,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效能。蒋智陶(2014)以实体经济融资额和实体经济增加值为投入产出指数,利用Malmquist指数测算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实证分析了2003-2012年各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赵伟光、敬莉(2015)运用Malmquist指数结合改造后的C-D生产函数,建立面板数据对西北五省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资本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技术进步是影响西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效率改进因素并不显著。综合以上研究文献可以发现,Malmquist指数法已成为研究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常用方法,而研究结果的差异性往往取决于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本文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从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资金、融资结构、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升级程度等方面构建投入产出指标,全面分析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效率。

二、实证分析

(一)DEA-Malmquist指数简介

DEA方法又称数据包络分析法,其原理主要是借助数学规划方法确定决策单元的最优投入产出生产前沿面,并由决策单元偏离最优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DEA方法能够理想地评价复杂系统的多投入产出效果,其特点有三:一是不直接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因此无需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二是不必确定输入输出变量之间关系的函数表达式,只需确定输入输出之间确实存在某种联系;三是以决策单元输入输出的实际数据求得最优权重,所以无需假设权重,具有很强的客观性。

Malmquist指数是目前最常用于计算分析不同时期生产效率的DEA方法,Malmquist指数的计算要求数据为面板数据,本文把每个省份作为一个决策单元,用DEA-Malmquist指数计算西北五省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效率。从t期到t+1期,Malmquist指数公式为:

式(1)中,(x,y)与(x,y)分别是t+1和t期的投入与产出量; d和d表示的是以t期技术T为参照的t期和t+1期的函数。从产出方面来看,以第t期的技术水平T为参照,Malmquist指数可表示为:

同理,第t+1期技术水平参照下的Malmquist指数为:

那么,可以将Malmquist指数分解为:

即分解为技术进步(TECHCH)和技术效率变化(EFFCH)的乘积,Malmquist指数是第t期到t+1期产生效率的几何平均值,用TFPCH表示,反映生产效率的变化,技术进步指数TECHCH描述了t+1期相对于t期生产结构(技术水平)的变化,若TECHCH的值大于1(小于1),则表明决策单元的技术水平比上一期提高(降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FFCH反映相对效率变化,描述的是t+1期与t期的技术效率的变化,若EFFCH的值大于(小于1),则表明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比上一期提高(降低),技术效率又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PECH)和规模效率指数(SECH),即

式(5)中角标V表示可变规模报酬,角标C表示固定规模报酬。

(二)指标与数据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对效率结果的影响较大,在产出指标方面,本文用GDP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量”,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值作为衡量地区产业升级程度的指标,用STR表示,反映经济发展结构。在投入指标方面,用金融相关比率FIR衡量区域金融资产总量的发展,用融资结构FS衡量金融结构的变化,用地区贷存比SLR反映地区金融系统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用以衡量金融发展效率。在充分考虑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投入产出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STR=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

FIR=(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直接融资额+保费收入)/GDP

FS=直接融资总额/地区全部融资总额

SLR=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以上各指标基础数据均来源于2010-2014年西北五省区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三)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1可以看到,西北五省区生产总值均出现大幅上涨,增长幅度均在65%-77%之间,其中陕西省增速最快,相比2010年,2014年陕西GDP增长76.52%。近5年西北五省的GDP标准差逐年增大,说明西北五省的经济增长差异在逐渐扩大。纵观近五年西北各省的产业结构升级度STR,甘肃、青海、新疆的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增长,且甘肃2014的产业结构升级度大于1,第三产业的增长超过第二产业,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变局初显。分析金融投入指标,各省金融相关比率FIR整体呈增长态势,说明各省经济体系中金融资产总量增长,金融资产呈扩张状态,经济金融化程度越来越高;而融资结构FS各省均值不到0.2,直接融资占比小,重心放在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上,区域经济能够容纳的金融工具或金融活动总量较少,金融技术水平较低。

2、金融支持经济发展BCC模型效率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DEAP2.1软件,以GDP、STR为产出,金融相关比率FIR、融资结构FS、地区贷存比SLR作为投入,分析西北五省区2010-2014年金融支持经济发展DEA-BCC模型下效率评价结果。从表2看,近五年西北五省中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个省份的CRSTE值均为1,说明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率是有效的。而宁夏的综合效率值是0.83,说明宁夏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处于非有效状态,分解CRSTE综合效率,宁夏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纯技术效率VRSTE有效,规模效率SACLE处于非有效状态,即金融投入规模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金融支持经济发展Malnquist指数效率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DEAP2.1软件计算西北五省2010-2014年金融支持经济发展Malnquist指数。首先计算经济发展的金融生产效率指数,然后分别计算三大产业的金融生产效率指数,并做比较分析。

(1)以GDP、STR为产出的金融生产效率

以GDP、STR为产出,金融相关比率FIR、融资结构FS、地区贷存比SLR作为投入要素,计算五省Malnquist金融生产效率指数,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2010-2014年西北五省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生产效率指数中,陕西、甘肃、新疆3个省的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TFP指数大于1,即金融生产效率是增长的,分别增长1.2%、3.1%、2.6%,青海、宁夏的TFP金融生产效率是下降的,分别下降0.33%、0.62%。

对各省近五年TFPCH进行分解可知(表4),陕西、甘肃、宁夏三省的EFFCH指数值均为1,说明金融技术效率已达到稳定有效状态,近五年都没有变化,金融生产率的变化主要由金融技术水平的变化决定,而青海、新疆两省的金融生产率由金融技术水平和技术效率综合决定。

综合表2、表3、表4,陕西、甘肃、新疆近年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综合效率处于有效状态,且金融生产率仍在提高,其中陕西、甘肃金融生产率的提高已完全依赖于金融技术水平的发展。青海近年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综合效率虽然处于有效状态,但效率开始下降,原因在于其金融技术水平效率与规模投入效率同时处于下降状态,说明片面金融规模扩张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而宁夏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综合效率处于非有效状态,且效率依然在下降,主要原因是金融技术水平效率TECHCH的下降。

(2)以三大产业产值为产出的效率

以金融相关比率FIR、融资结构FS、地区贷存比SLR作为投入要素,分别以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为产出,计算五省金融支持三大产业Malnquist生产率指数效率。

从表5看到,西北五省中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个省份三次产业的金融生产率是增长的,结合表4,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个省份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金融生产率均高于以GDP、STR为产出的金融生产率,说明这些省域金融支持三大产业是有成效的,且呈现出效率进步的态势。其中青海省金融支持第一产业效率指数高达5.927,即近5年青海金融支持第一产业发展效率增长了近500%,充分说明青海省金融支农效果显著,从效率分解结果看,TECHCH值为4.017,金融技术水平发展是金融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与此相反,宁夏省的金融生产率是下降的,金融支持第一产业生产率下降9.2%,支持第二产业生产率下降5.1%,支持第二产业生产率下降39.2%,且三次产业的金融生产率值均低于GDP的金融生产率值。分解宁夏金融支持三次产业的生产率指数TFPCH发现,金融规模效率是金融生产率下降的最大因素,金融规模效率变化与金融生产率指数的相关系数在三次产业中分别是0.229、0.962、0.62,说明宁夏金融支持三次产业的规模效率没有发挥积极作用,科学配置金融资源成为金融支持宁夏经济发展的关键。

三、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1、西北地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总体综合效率是有效的,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生产效率呈下降趋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金融规模效率下降。

2、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效率在各省之间存在差异,甘肃省金融生产效率增长最快,甘肃经济对金融资源的运用效率提高最快,宁夏金融生产效率下降最快,尤其是第三产业的金融生产效率下降幅度巨大,主要是金融资源投入规模不匹配造成。

3、西北五省金融技术水平效率指数THCHCH与金融生产率指数TFPCH的相关系数最高,说明金融环境对西北五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片面追求金融规模扩张并不能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三大产业亦是如此,金融技术水平效率才是影响西北五省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启示

1、优化金融环境。良好的金融环境不仅是金融业健康运行的内在需求,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构建科学的社会信用体系,改善征信环境,优化投资环境,提高金融资源使用效率,加强金融监管,密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2、加强金融基础建设。多渠道引入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机构主体的多样性。根据经济发展特点优化金融机构区域配置,提高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度和匹配性。适应交易主体的业务需求,进一步提高金融业务的广度和深度。完善支付结算基础设施,提高支付结算的便利性,促进金融资源的高效流动和合理配置。

3、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针对西北地区融资结构单一的现状,要加大金融创新,推进融资方式多样化,加大信贷融资力度,积极推进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和境外融资,丰富金融市场工具,让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得到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Goldsmith R 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New Haven:YaleUniversity Press, 1969.

[2]Ronald I.McKinnon.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73:58-72.

[3]李强,徐康宁.金融发展、实体经济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3,(9):3-10。

[4]李雪琴,方先明.金融支持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析[J].上海金融,2010,(6):22-25。

[5]蒋智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4。

[6]宋艳伟,李恒炜.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6):73-78。

[7]孙爱军,蒋,方先明.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效率比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1):34-39。

[8]王志强,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7):13-20。

[9]王树华,方先明.金融支持与区域金融发展―机遇江苏数据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9):81-84。

[10]赵伟光,敬莉.全要素生产率、资本投入与西北五省经济增长[J].科技和产业,2015,(2):17-23。

The Study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Fiv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Located along with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LIU Limin LI Wensheng LV Xiangting

(Baoji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Baoji Shaanxi 721000)

篇6

摘 要 金融套利指的是通过非正常的手段从金融经济当中获取利润的行为,金融套利有三种模式,一是跨商品套利,二是跨市套利,三是跨期套利。在现代生活中,这种行为普遍存在,它的存在让市场的稳定性变差,对金融管理造成了影响。但是,金融套利也提高了市场的定价和制度效率,对于金融套利活动,除了要对它进行控制以外,还要利用它提高市场的运行质量。

关键词 金融套利 金融经济 制度

金融套利在社会中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对于金融套利,我们要全面的进行了解,充分发挥金融套利给金融市场带来的好处,抑制它的负面影响。当然,市场运行质量并不是只有金融套利这一个因素,本文只研究金融套利对市场的影响。

一、金融套利的内容和分类

(一)金融套利的内容

金融套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套利是指在金融市场运行时,利用非正常的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狭义的金融套利指的是金融价格套利,所谓的金融价格套利就是通过各种金融工具之间的市场价格联系以获取利益的行为。

(二)金融套利的分类

金融套利包括很多种类,主要包括价格套利、制度套利、风险间套利、交易成本套利以及比较优势套利。

金融价格套利指的是通过利率和汇率以及各种资产间价格的不平衡来获取收益的行为。

制度套利指的是企业或者是个人通过制度之间的不协调、不适应从而转变外部制度约束,或者因为制度障碍的开展而不能直接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

风险间套利指的是,因为需要购买高风险资产,所以通过售卖低的风险债务来筹资,从而获取当中的利益。风险套利实际上是利用风险的非对称性特性,比如保险和再保险就能充分说明这个特性。

交易成本套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商业银行和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它主要指的是套利者通过自己在交易成本上所有的优势来吸收因为交易成本问题不能进行有效投资的分散资本,然后进行集中投资的行为。而交易成本套利利用的是不同市场上的主体在交易成本中的非对称性。

比较优势套利指的是套利者通过自己在金融活动中某一个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来对换交易的行为。

二、影响套利的因素

影响金融套利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经济环境的变化、科技的进步、金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一)经济环境变化

经济环境往往能够决定套利的机会,套利运行方式对投资者利用套利机会等都有十分大的影响,而影响经济环境变化的因素主要有金融经济的发展,市场一体化以及金融自由化。金融经济的形成改变了套利的运行方式,促进了新的套利形式的产生,套利的面貌也发生了变化。

市场一体化和金融的自由化对市场的整合起到了促进作用,解决了资本流动的困难,金融管制也大大放松,从而减少了市场之间的摩擦,交易成本也明显下降,套利的机会得到了增加。在扩大市场和放松管制时,金融竞争也愈演愈烈,而竞争越激烈,就会促使众人去发现套利机会。

(二)科学的进步

套利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保障套利活动的物质条件,也能提供套利工具。通过科学技术,可以降低套利的成本,让复杂的交易在网络上简单化的完成。科学技术还能够促进投资群众提高数值分析能力。当今社会,套利所设计的运算十分复杂,然而,通过计算机就可以进行估价。

(三)金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金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套利的发展,通过现代金融理论,套利从古典套利扩展到现代套利,从静态套利扩展到动态套利。

三、金融套利的主要模式

(一)跨期套利

跨期套利也是利用运行不平衡状态获利的行为,因为市场的变动,某种商品在不同时间会出现价格差异,而套利者就是利用这种特性获取利润,跨期套利的价格波动往往指的是特殊情况下的价格变化,而不是指商品正常波动的情况。跨期套利还有一种情况是通过高利的房贷或者是低利息的融资来获取高额利润。

(二)跨市套利

有些时候,套利者则是因为空间位置不同而引起的不均衡从而进行套利行为,这种方式就是跨市套利。不同的市场会有不同的价格,市场制度、政策法规等一些因素都会引起市场价格的不同,套利者则是利用这一特点进行套利行为,从而获取利润。

(三)跨商套利

跨商套利指的是通过相互联系的商品在价格上的波动实现获取利润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建立在有合适的商品基础上。

实现以上三种模式的套利,首先要在不均衡的状态下,如果市场均衡发展,那么就不存在套利行为。但是实际上,市场很难实现均衡发展,它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完善和相互适应。所以,在当今社会上,套利的必要条件很容易就能满足。

四、金融套利管理办法

金融套利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促进了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对金融套利的管理应该考虑到它为金融市场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一)加强有关金融设施的建设

市场套利活动的进行,是建立在金融交易网络的高效和通讯的便捷上的,因此,为了套利活动更好的进行,要根据市场的发展,有必要升级网络系统,提高信息效率。

(二)适当的推动金融自由化

在我国金融稳定的基础上,积极的推动金融自由化进程,让资金流动在市场内部和市场之间,降低市场整体运行的成本。对金融违法犯罪活动要加强打击力度,提高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三)建设市场主体

我国的四大国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有十分大的比例,因此,要对民营银行采取鼓励政策,解除市场的垄断性,除此之外,还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合理的制度。

金融套利活动的负面影响只有在健全的体制下才能够逐步消除,因此在市场上开展金融套利活动时,有关人员要加强监管和制度的协调。

结束语:金融套利在市场上十分的常见,它能够促进市场的发展,因此应该充分了解金融套利,制定适合市场的制度,以保证市场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董巧云.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安全问题.财经界(学术版).2011(09).

篇7

中图分类号:F0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6)04-0045-06

引 言

自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时期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进入系统性调整阶段。其中,有关如何统筹“稳增长与防风险”的探讨已然成为当前经济金融工作领域内的重点议题。特别是发轫于2014年末的本轮资产价格巨幅波动再次表明:即便是在经济周期收缩阶段,金融风险依旧可以处于高位水平,值得我们给予充分重视。实际上,许多学者都曾对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间的钩稽关系进行研究,但却并未形成统一定论。具体而言,其研究进展主要有三,早期的研究认为:金融体系能够起到良好的资金融通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因此,随着金融体系稳定性的不断增强,其将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King和Levine,1993)[1]。然而,许多学者对次贷危机时期附近的样本进行研究后发现,金融体系易在经济繁荣期时累积潜在金融风险,导致金融稳定性减弱;并在经济进入紧缩期后进行风险释放,从而使金融体系稳定性回归至理性区位,即二者间存在着反向依存关系。此外,近期还有部分学者发现: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间的依存机制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实体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间的错配 (万晓莉,2008;Liang和Alan,2012;邓创和徐曼,2014)[2][3][4]。

通过简要回顾以往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尽管有关金融稳定对经济增长影响机理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二者间的作用关系绝非是简单的线性依存关系,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时变特性。有鉴于此,笔者将采取区制转移模型深入探究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非线性特征,测度经济“新常态”时期下,金融稳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从而为未来一定时期内的金融风险治理与系统性紧缩风险防范提供相应的经验证据与对策建议。

一、中国金融体系稳定性指数的构建及其运行态势分析

一般而言,金融稳定包含金融机构稳定性与金融市场稳定性两个方面。首先,就金融机构稳定性的角度而言,银行体系作为金融机构资金融通的中枢系统,起到决定整个金融机构稳定性的关键作用 (刘金全等,2015a)[5]。而就金融市场稳定性的角度而言,其主要包括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两个测度 (张洪涛和段小茜,2006)[6]。因此,本文参照以往相关研究,选取能够代表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资本市场稳定性以及房地产市场稳定性的多项基础数据指标,采用标准化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拟合,进而获取我国样本期间内的金融稳定指数。

具体而言,选取银行体系资本充足率,存贷比,各项存款同比增长率,各项贷款同比增长率,坏账比率共5个指标反映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状况;选取上证指数对数收益率,上证A股市盈率,上证A股市值/GDP与沪深两市平均价差共4项指标反映我国资本市场稳定性状况;选取国房景气指数反映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性状况;最后,选取M2/GDP、外汇储备/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共3个指标反映我国宏观金融稳定状况。基础指标共计13个。随后,利用金融稳定指数均值加上0.5倍标准差作为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风险预警线,样本期间为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金融稳定指数的走势如图1所示:

图1刻画了我国金融稳定指数在样本期间内的走势,首先,需要对其拟合过程做三点说明,第一,由于不同指标存在量纲差异,因此为消除数据量纲对合成指数的影响,在此采用标准化的主成分法进行指标拟合;第二,由于不同指标示性方向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主成分拟合前对所有指标进行了同向化处理,其中,合成指数取值越小,代表金融体系稳定性越强,反之则代表金融体系稳定性越弱;第三,在对主成分进行提取的过程中,采用累积方差贡献度达到85%作为基准,其中,前两大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度为91.28%,已超过基准水平,故在此采用前两大主成分对金融稳定指数FCI进行标准化拟合。

随后,观察图1的走势不难发现,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性在样本期间内的多数时期均处于警戒线下方,表明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我国金融体系基本上处于较为稳定的运行状态,不存在过高的系统性风险;但其在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以及2009年2月至2010年4月两个较短的时段内均超过了警戒线水平,表明样本期间内也存在着金融体系脆弱性较强的时期。实际上,回顾这两段历史时期内我国金融体系的运行状况不难发现,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正是我国资本市场最为繁荣的时期。这期间,上证指数一直处于4000点以上的高位区间,资本市场投机追涨现象严重,导致此段期间内金融稳定指数急速攀升,并迅速跃迁至警戒线上方,使整个金融体系进入了高度脆弱状态。而2009年2月至2010年3月是我国房产市场局部过热的典型阶段,其间,国房景气指数同比增幅一度高达5个百分点,导致房地产市场投机氛围浓重,并使得金融稳定指数再度回升至警戒水平之上。尽管这两次金融脆弱时期的形成机理不尽相同 (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内的金融脆弱主要是由资本市场投机行为所引致;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内的金融脆弱主要是由房产市场局部过热所引致),但二者均由局部过热引发了整个体系的高脆弱状态,说明金融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 (资本市场、房产市场、银行体系等) 的发展失衡绝非是独立现象,其具有较强的外溢性和传染性,继而使整个体系陷入不稳定状态,因此,采用多部门合成指标进行金融稳定状况监测更有利于把握金融体系的整体运行状况,这会避免单一指标监测忽视金融风险外溢性的弊端 (刘金全和刘达禹,2014;刘金全等,2015b)[7][8]。

此外,图1中,金融稳定指数在两段高脆弱时期后的走势同样发人深省。其中,在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间,金融稳定指数具有典型的V型波动特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资本市场投机泡沫在短期内迅速破裂,导致金融体系在短期内出现了自发性的风险释放,而这种风险释放方式的主要特征即是:历时短、代价高、不确定性强。随后,政府和货币当局为防犯金融风险持续发散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外溢影响,先后采取出台“四万亿”救市计划和放宽广义货币供给的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这使得经济在短期内迅速反弹,但也使得金融稳定状况再度下降,出现了V型反转态势。

与该段时期不同,自2010年4月以后,我国金融体系一直处于较为安全的运转状态,金融稳定指数的走势具有缓起缓落的新特征,并且在相邻期间内不存在大幅波动,这说明在此轮房产局部过热时期后的金融风险治理更具成效,其并不存在政策执行后的远期福利成本。实际上,自2010年以后,政府和货币当局开始越发意识到应急性宏观调控举措的双刃剑效应,并开始有序地退出“大水漫灌”式的货币政策调整模式,更加注重财政政策的局部着力特征和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功能。对比金融稳定指数在两段脆弱时期后的修复过程不难发现,应急性的强刺激措施易于产生不利的后续影响,使金融稳定的波动性大幅上升,不利于公众树立稳定的政策预期,严重时甚至会再次诱发危机;相比之下,适时适度的预调微调和有计划的预期管理则能使金融体系在长期内安全运转,从而降低政策执行成本、提高宏观调控效率。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政府在经济“新常态”时期下对金融稳定的治理较“次贷危机”时期相比更具成效,但是现阶段的经济紧缩风险也同样高于该段历史时期。一个突出的表象在于:“次贷危机”时期内,尽管政府的应急性宏观调控举措在短期内提高了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其的确起到了良好的逆周期扩张作用,使得我国经济增速在2009年1季度发生触底性反弹 (2009年1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速为6.6%,是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20年间经济增速的阶段性谷底),这说明在以往时期内,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权衡取舍关系;然而就近期的经济运行状况来看,尽管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同样出现了资本市场过热导致金融风险上升的状况;但是实体经济运行状况却未随之发生改变,宏观经济运行依旧呈现出较大的下行风险。这说明,现阶段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间的依存机制较“次贷危机”时期可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二者间的作用机制可能已不是简单的权衡取舍关系,如若处理不当,系统性紧缩风险可能会与金融风险协同上升。因此,为深入剖析不同历史时期内金融稳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下文中笔者将采用区制转移模型对其进行计量检验。

二、我国金融稳定指数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区制转换特性识别

区制转移模型的核心经济意义在于对经济运行阶段进行区制划分,从而使研究者能够甄别经济变量间的作用机制在不同经济波动阶段内的异同 (刘金全等,2015c)[9]。其具体估计原理如下。

首先,假设样本期间内经济变量间的作用关系存在多种状态区制,并将其记为St=i,i=1,2,3…,而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作用机制将会随着区制的转换而发生改变,这也就意味着区制转移模型可以准确地测度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间的依存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继而可以用于检验不同金融稳定理论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内的适用性。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文旨在探究金融稳定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非线性特征,因此将金融稳定指数FCI设定为状态转移变量,随后根据极大似然估计发现,当状态参量取2时,模型拟合优度最高,故在此令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间的依存机制在两区制内变动,进而可用公式将二者间的关联关系表达如下:

yt=c+βyt-1+α(Sit)FCIt+εt (1)

这里,yt代表经济增长率,c是固定系数常数项,参数β用以刻画经济增长惯性,α(Sit)代表状态转移参量 (即金融稳定指数FCI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系数)。通过公式(1)可以看出,金融稳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将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两区制内进行转变,这就意味着,研究者可以利用区制转移模型刻画二者间的非线性关联机制。下文中,将对区制转移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此处的参数估计由OxMetrics6.0软件完成,具体结果如图2和表1所示。

图2是经济增长率和区制转移模型的拟合曲线在样本期间内的走势,其中,实线部分代表经济增长率的实际值,点线部分代表区制转移模型的拟合值,虚线部分代表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模型一步预测值,而灰色区域和白色区域分别代表经济增长高波动区制与低波动区制。观察图2不难发现,3条曲线的走势高度耦合,表明区制转移模型的拟合优度极高(其中,区制1内的拟合优度为0.977,区制2内的拟合优度为0.984);此外,就区制划分的情况来看,自200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加速时期开始直至2010年欧债危机结束为止,经济增长率与金融稳定指数间的依存关系基本处于区制1所刻画的状态;而自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再次跌破8%以后,二者间的依存关系则一直稳定在区制2的状态当中。这说明在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间的依存关系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特别是当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时期以后,二者间的依存机制较以往 (危机时期) 相比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结合表1中双区制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区制0与区制1内,模型标准差的估计结果分别为0.545和0.057,并且均能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这说明样本在不同时期内具有明显的区制转换特性。其中,区制0内经济增长的波动率约为区制1内的10倍,表明样本前期 (主要是投资加速期与两次危机时期) 经济增速的变动较不稳定,其对外生冲击的反应较为强烈。

而自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跌破8%后,宏观经济运行逐渐步入了“新常态”时期,尽管经济增速的绝对水平有所下滑,但其波动率极低,基本实现了“稳回落、长收缩”的理性形态,这说明政府的“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战略部署起到了积极作用,实际经济增速在回落过程中基本能够良好地抵御各种外部随机冲击的产出效应。随后,继续对比金融稳定指数在不同区制内对经济增速的影响不难发现,在经济高波动区制内,金融稳定指数的估计结果并不显著(P=0.361>0.1),这说明在样本前期,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间不存在显著的依存关系,即: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二者的监管基本是相互割裂的,并没有将稳定经济增长与控制金融风险进行有机统筹。其中,最为典型的例证即是:后“次贷危机”时期的“四万亿”救市计划虽然在短期内迅速提振了经济活力,但也使金融风险重回警戒线上方,造成了短期内的局部经济过热,并累积了较大的潜在金融风险。然而在现阶段,金融稳定指数的估计结果为-0.02,并能够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倘若此时金融稳定指数下降1个基点,将引发经济增速上升0.02个基点,这意味着现阶段金融稳定性的提升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表明政府持续的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金融稳定已不再是制衡经济增长的先决要素,稳增长与防风险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了有机统筹。最后,就转移概率的估计结果来看,无论是区制0还是区制1均具有较强的惯性运行特征,其中的自维持概率高达0.926,根据概率-持续期转换计算公式易知,样本自2014年再度进入区制1后,将维持13.5个季度,这说明在未来的1―2年内,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概率较大。因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对此高度重视,积极做好资本市场监管、银行体系风控和房地产市场清库存的工作,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内的金融风险治理和系统性紧缩风险防范提供切实帮助。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尽管有关金融稳定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研究已日臻成熟,但是在非线性区制转移框架下探讨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间依存关系的研究仍不多见。本文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以波动率作为区制划分变量,测度了金融稳定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机制,从而弥补了这一领域内的研究空缺。具体而言,主要得出以下几方面结论。

第一,我国金融体系在样本期间内的绝大部分时期均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只有在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以及2009年2月至2010年4月两个较短的时段内,金融稳定指数超过了警戒线水平。而自2010年欧债危机过后,金融稳定指数一直稳定在警戒线下方,说明现阶段政府和有关部门对金融风险高度重视,并始终将其控制在适宜水平。

第二,含有金融稳定指数的区制转移模型对经济增速的拟合优度极高 (约为0.98),说明二者间的确存在显著的非线性依存机制。

篇8

【关键词】金融发展 金融相关比率 经济增长 融资结构

一、导论

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出现了一种特别的现象,一边是伴随着广义货币M2以13%左右的高增长速度,使得我国货币的过量供给,而另一边则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链紧张,经常因为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限制企业发展,许多潜力企业因此发展停止不前,由此可见当前的宏观经济一边是国家货币供应过剩,而另一边的市场上却存在着所谓的“钱荒”问题迟迟无法解决。重所周知,金融行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经济的增长,反过来说,一国随着经济逐步发展,社会不断地向前进步,也会促进金融系统的自我优化,从而带动金融行业的发展。我国所谓的货币层面是饱和的,但是实际市场中却缺少资金的问题正是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出现了一定分歧,即所谓的经济和金融没有协同发展。

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的金融系统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存在正相关效应的,但是效应比较微弱,某些指标甚至还存在一定的负相关。近些年的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快于金融发展,特别是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我国在进入“十二五规划”期间,经济总量缓慢下滑,由此造成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结构转型之中,金融行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在接下来执行的“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政府要加大对金融系统的优化,提高金融体系自由化程度,由市场来主导金融体系的发展,而不是由政府干预去发展金融行业。归根到底,目前这种依靠政府拉杆与经济发展、金融发展的做法说明了我们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

加入WTO以来,金融行业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因为外来的资本涌入我国金融市场,对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和融资手段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已经严重威胁到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到了非改不可的阶段。我国政府想要改善当前的金融环境,要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方面着手,要逐步扩宽资金渠道,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市场比例,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能够顺利融资。此外也要重视债券市场的发展,政府要鼓励民营银行的发展,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处于大发展阶段,政府不能因为个别资质差的P2P公司出现跑路问题从而否定互联网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在未来的成长空间很大,它能够促成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打开金融垄断市场,也一定会加深加大金融体系的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

二、实证分析

(一)实证回归模型检验

本文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指数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然后确定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相关性较大的经济指标,建立回归模型。然后通过多次的回归分析之后筛选出可靠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模型,通过分析可知,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因素包括金融相关率、金融发展效率指标情况和股市发展程度指标,还包括保险业发展程度指标。

建立模型如下:

GRE=C+β1FIR+β2LDR+β3SIR+β4IIR

其中,GRE为GDP增长率;使用IR表示金融相关率,FIR=M2/GDP;用LDR表示金融发展效率,用存贷比表示;SIR表示股票市场发展程度指标,SIR=股票总市值/GDP;IIR表示保险业发展程度,IIR=保险费/GDP。

为了数据模型的科学性,本文将采用1990年至2015年年度跨度为26年的数据,数据类型包括GDP、存款余额、贷款余额、保费收入、股票总市值。这些数据均来自于1990年至2015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和《中国金融年鉴》。

初步建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最小二乘法结果模型的各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为检验和处理多重共线性,采用修正Frisch法。依次剔除不显著的变量,结果为变量FDI、LDR、SIR与GRE显著性良好,变量IIR则显著性不明显。剔除了保险市场发展程度指标这个解释变量,建立人均GDP关于金融相关率,金融发展效率,股票市场发展程度的

(二)实证回归结果分析

常数C代表我国经济增长情况在没有外界干扰情况的增长值,该值为正,回归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系数β1为正数,说明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金融相关率的提高说明金融行业的繁荣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我国经济增长,回归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β2为负数,说明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即存贷比与经济增长之间是负相关的,在一定范围内存贷比的提高将会增大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金融风险增加不利经济的稳固发展,因此存贷比指标的回归结果也符合客观事实。

β3代表了股票市场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股票市场的繁荣发展,β3为整数表明两者之间为正相关,回归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另外在结果中R-squared的值为0.9642,该值较高,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方程各个系数的t-Statistic值也大概满足要求,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显著性也较高,F检验的值为171.0046,该值较大,说明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线性关系也很显著。

三、我国金融发展前景分析及政策建议

(一)我国金融发展的前景分析

通过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近年来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得出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相关结论。

首先,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增长可以提高金融深化的水平,而对促进金融机构的扩张效果不明显,而且金融机构的规模还受金融深化水平的影响。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主要表现在金融深化的提高能加速经济增长,而对金融机构的扩张影响并不显著。其次,金融发展经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同向发展的,两个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和互补关系的。

根据对模型的解析,能够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下一个结论,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二经济增长的同事也会对金融系统进行深化,从而推动金融发展水平。因此我国的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不仅仅是帕特里克提出的“金融供给的理论”,也不仅仅是“金融需求理论”,而是二者结合理论。然而不得不承认虽然我国金融行业有着市场规模大,组织结构健全,但是我国金融深化水平低下,金融工具十分的落后这么一个事实,并且这些问题对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进一步扩大带来了障碍,可以说金融抑制目前是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政策建议

1.加强金融法律的制定,提供健全的金融环境。金融方面的法律建设一直是我国法律界的一大问题,许多法律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上未加修订,由此导致我国金融犯罪率居高不下。政府在金融犯罪的管理上也仅仅是从严管理或者采取了金融抑制的办法,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还行,使用这种办法既能有效控制经济犯罪同时也能够不影响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制和金融系统已经不再适合这种办法来控制经济犯罪,因为采取金融抑制的手段将会阻碍经济增长。所以我国政府对金融市场应该采取开放包容的手段,为期提供一个健全的法制环境,鼓励金融创新,不断推进金融深化的水平。

2.改善金融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渠道。我国金融市场虽说种类较多但结构发展很不均衡,虽然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业地位不容小觑,但是其功能十分单一,与发达国家的银行开展的业务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差距,这也进一步阻碍着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所以我国应该大力发展银行业务规模以及银行外的金融机构多样化,由此才能满足我国企业和居民日益高涨的金融服务需求。

直接融资渠道为我国的企业提供了额外的选择,企业可以通过除了商业银行外的其他途径获得资金支持,然而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潜力巨大,没有有效开发,具体表现为直接融资市场规模远远小于间接融资市场规模。由此造成了我国的投资项目过多的利用手中现金,造成了货币的迅速贬值,也无法使得老百姓手中的资金得到合理利用,长期发展将会有损我国经济发展效率。正确的做法是要稳步控制货币的发行,要发展直接融资渠道,因为国内市场上并不缺钱,大量的资金被闲置在居民手中并且逐渐贬值,我国目前急缺的是能够正确吸引居民投资的项目。

3.减少政府对金融系统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发展过渡期,由高速发展逐渐变为平稳发展,国家如果仅仅使用政府财政调控手段而不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来干预经济发展是没有效果的,财政赤字的逐渐增加将对经济发展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还会使得政府慢慢陷入财政困境,最终还是要运用金融市场手段来正确引导经济发展。由于我国政府控股的国有企业比较容易得到银行贷款,从而大量资金流入了低效的国企,银行系统对中小企业的忽视就会造成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挤压其发展空间。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将注意力多放在正确引导金融机构顺从经济市场上,而不是插手金融系统将资金流向低效率的国企上面。

参考文献

[1]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2]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3]宾国强.实际利率、金融深化与中国的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32-38.

篇9

1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

(1) 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化。全面预算管理以钢铁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为依据,把集团的战略目标细化为经营计划和预算,转化为清晰的具体数据,落实到企业的具体活动和计划中,通过预算分解、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全员参与,使各分子公司内部对集团的战略有更为深入理解,并清楚地认识到各自对集团战略目标实现的贡献程度,达到全方位沟通战略目标的目的。

(2) 企业组织结构的最优化。全面预算管理以对钢铁集团公司内部架构与业务流程的研究为前提,通过对钢铁集团内部机构的调整和组织的理顺,将集团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责任中心,并以此为基础来分配各自权利和责任范围,可以形成集团内部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的管控体系。

(3) 企业绩效考核的准绳。全面预算管理为分子公司和分子公司管理者绩效考核提供了基准,并将执行情况与激励体系挂钩,保证了各分子公司的目标和集团公司的战略规划一致。全面预算强调预算考核的有效性、全面性和平衡性,可以通过在预算考核指标体系中引入平衡计分卡,从而提升集团公司的绩效管理水平,保证集团公司整体发展。

2金融危机背景下钢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为数不多的将企业所有关键问题融合到一个体系内的内控管理方法之一,是企业加强内控、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最好切入点。 近年来全面预算管理这一方法在钢铁企业中取得了较大发展,但面对此次金融危机,其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 集团整体与分部以及分部与分部的利益冲突。钢铁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这必然导致企业整体利益与各部门及生产单位局部利益的冲突。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钢铁企业身受重压,为确保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在预算编制时必然采取从紧策略,如加大降低成本力度、降低期间费用等,这必然给各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带来压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协调企业整体和部门间的利益关系,以确保预算目标的完成也是目前钢铁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2) 预算编制方法偏重于静态预算。钢铁企业集团公司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主要是静态预算法,主要包括固定预算法、定期预算法和增减量调整预算法。而编制预算时通常以历史指标值为依据,而对未来的市场走势和不同时期生产经营的特殊性缺乏科学、详细的判断说明。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市场形势复杂多变,单位不以项目本身的重要性去确定基数,势必会造成资源分配不合理和资源使用缺乏效率。

(3) 预算执行力度差。预算管理出现“重两头,轻中间”的现象,编制预算时轰轰烈烈,但执行时却走过场,没有把重点放在日常的跟踪和调控上。目前在预算执行中存在以下问题: ① 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由于缺乏外部的有效约束,往往形成预算执行的假象,不能发挥责任单位的盈利潜能,造成预算管理中出现不公平现象,挫伤部分人的积极性,进而导致预算失控。② 预算分析不到位。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时更多地强调客观原因,不从主观上找原因,未能给预算调整和考核提供详实的资料。③ 难以把握关键控制点。

3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金融危机背景下钢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 合理确定预算管理目标,确保目标及时有效。对钢铁企业来说,应合理确定企业预算管理目标。企业预算管理目标是企业战略目标在特定预算期的具体体现。企业管理层应具有战略眼光,确保预算管理目标符合市场的变化趋势。同时,要制订合理的预算编制程序,通过上下结合的方式表达预算管理目标,保证企业整体利益,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相互沟通协调,从而使企业全面预算目标顺利实现。

(2) 趋于动态的预算管理编制方法可提高预算的精确性。要改变传统的预算管理观念。一般认为预算是对未来各种未知条件加以估计、汇总的数字计划,通常是以年或季度为单位来编制的,不可能精确。但是,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危机背景下,要想真正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指导、控制等作用,就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如可以在编制年或季度预算的基础上,结合市场情况按月编制月度生产经营预算,对日常生产经营实行动态控制,更好地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

(3) 全面预算注重全过程控制。若全面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因市场环境、经营条件等发生重大变化而导致预算结果发生重大偏差,则需要对预算进行及时的调整,尽量在确保年度预算3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金融危机背景下钢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 合理确定预算管理目标,确保目标及时有效。对钢铁企业来说,应合理确定企业预算管理目标。企业预算管理目标是企业战略目标在特定预算期的具体体现。企业管理层应具有战略眼光,确保预算管理目标符合市场的变化趋势。同时,要制订合理的预算编制程序,通过上下结合的方式表达预算管理目标,保证企业整体利益,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相互沟通协调,从而使企业全面预算目标顺利实现。

(2) 趋于动态的预算管理编制方法可提高预算的精确性。要改变传统的预算管理观念。一般认为预算是对未来各种未知条件加以估计、汇总的数字计划,通常是以年或季度为单位来编制的,不可能精确。但是,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危机背景下,要想真正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指导、控制等作用,就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如可以在编制年或季度预算的基础上,结合市场情况按月编制月度生产经营预算,对日常生产经营实行动态控制,更好地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

(3) 全面预算注重全过程控制。若全面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因市场环境、经营条件等发生重大变化而导致预算结果发生重大偏差,则需要对预算进行及时的调整,尽量在确保年度预算目标完成的前提下,按照“先报批、后执行”的原则严格执行预算调整程序,坚决杜绝违规操作。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雄. 金融危机理论演进与发展研究[j]. 商业研究,20o7(5):205-208.

[2] 朱晓林. 金融危机给钢铁行业带来的影响及对策[j]. 经济研究导刊,2010(5).

[3] 李新创. 我国钢铁工业2008年回顾与2009年展望[j]. 冶金经济与管理,2009(2):4目标完成的前提下,按照“先报批、后执行”的原则严格执行预算调整程序,坚决杜绝违规操作。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雄. 金融危机理论演进与发展研究[j]. 商业研究,20o7(5):205-208.

篇10

    [关键词] 金融;虚拟经济;对策;创新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是指以股票、债券及金融衍生品等各种虚拟资本为工具,以金融系统为依托,脱离实体经济活动的经济运动形式。虚拟经济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大量出现而产生的,主要是指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等各种虚拟资本工具及其发展。正是由于证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存在大量的投机活动,使得金融市场的交易额和金融活动本身的价值迅速增长,从而形成规模不断扩张的虚拟经济。

    1现代金融与虚拟经济密切相关

    1. 1现代金融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内容上看,虚拟经济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金融,各种虚拟资本的交易流转,都是通过金融业进行的,虚拟资本是虚拟经济循环流转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从国民经济的价值构成来看,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组成一个倒金字塔的结构(见图1),倒金字塔下两层中的资本属于实际资本的范畴,它们的运动构成实体经济,其发展速度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过5%。顶上两层中的资本属于虚拟资本的范畴,它们的循环运动则可以相应地称为虚拟经济,正以加速度在膨胀。这种不协调的发展态势形成虚拟经济的“纸面利润”与实物经济产品的巨大差距。

    1. 2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与货币、信用等金融要素密切相关

    当贵金属、铸币代替实物充当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货币就成了一种纯粹的价值符号,失去了直接的实物的支撑。特别是随着银行信用的发展,银行信用所创造的货币,使借贷资本多于现实资本并参与实际资本增值的分割。如果说铸币和纸币是基于国家和银行的信用,那么债券、股票等则是以企业信用为依托的价值符号,这种价值符号的出现也就意味着信用关系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进一步扩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加速了金融创新的步伐,大量金融衍生品随之出现,各类指数期货、期权合同,比如利息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和物价指数期货等随之出现。随着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在经济中的快速膨胀,整个经济的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

    2 金融创新与虚拟经济发展的联动关系

    2. 1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原始推动力

    所谓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创造或引发新事物,它的表现多种多样,既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又包括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还包括金融工具、交易方式、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等。虚拟经济主要依托于金融业,作为金融因素的货币与信用是虚拟经济产生的重要基础,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是虚拟经济得以不断演进的基本条件。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和金融日益深化,以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为标志的金融创新进一步推动了虚拟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进入了一个全盛发展时期,有力地冲击着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创新不仅革新了传统的业务活动和经营管理方式,打破了金融活动的国界局限,而且改变了金融总量与结构,重塑了金融运作机制,提高了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导致金融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虚拟经济发展。

    2. 2规模适度的虚拟经济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从微观角度看,虚拟经济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使金融企业的信用创造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提供了大量个性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同时增加了金融商品和服务的效用,增强金融企业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提高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减少实际货币需求,节约大量流通费用。运作效率的提高引起了资金流量和资产存量急速增长,提高了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规模报酬,降低了平均成本,使金融机构的盈利增加、效率提高。

    从宏观角度看,虚拟经济提高了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促进了全球市场一体化,提高了各国金融市场间信息传递和价格反应的能力。同时虚拟经济创造了大量金融新产品,使各类投资者不仅能进行多元化资产组合,还能及时调整其组合,在保持效率的同时分散或转移风险,增强剔除个别风险的能力。虚拟经济增强了金融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性创新使金融市场始终保持着对投资者足够的吸引力,有利于活跃交易市场。当代金融制度和组织结构方面的创新为金融机构开拓新业务、提供新服务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和组织保障,而金融业务和管理方面的创新则把金融机构的业务开拓能力发挥到最大。

    2. 3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也将影响金融稳定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20世纪最后几年世界虚拟经济进程明显加快,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信用的广泛发展,使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大规模发展。商品的流动越来越被金融资本的流动所代替,通过直接投资,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这反过来又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但是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也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首先,虚拟经济的急剧变动会通过利率、汇率或资产价格变动迅速传播到实体经济中去。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全球曾出现过两位数的持续通货膨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间的汇率更是急剧频繁震荡。在实体经济中,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出现了多次经济衰退或危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摩擦为虚拟经济增加了利润,但却增加了实体经济的成本,这正反映在实体经济用于金融风险管理的成本在不断持续攀升;其次,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还将使经济体系崩溃的危险性增加。正如货币通过银行信贷可以产生派生存款一样,贷款的偿还也会成倍地削减已创造出来的货币,导致全面的通货紧缩。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机构一旦破产将有可能引起金融市场的波动,市场波动再反作用于机构,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导致全球的金融危机。

    3 以金融创新为基础的虚拟经济发展历程分析

    虚拟经济理论的最早起源于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三卷提出的“虚拟资本”概念,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其产生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实体经济中资金筹集的矛盾。当虚拟资本进入流通领域后,因其具备灵活多变的形式成为降低或化解风险的工具,活跃了整体经济。

    根据成思危的理解,所谓虚拟经济是指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与循环运动有关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以钱生钱正是虚拟经济产生的基础,即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货币的资本化过程。货币进入生产或流通领域后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在这一阶段,借贷往往是私人间的商务借贷行为,例如某甲急需资金,而某乙手头正好有货币闲置,于是某甲通过向某乙借钱取得了对这笔钱的使用权,并承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雏形,它通过借还循环运动而取得增值;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阶段,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或者人们用手中的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并从中获取利息。这一阶段是虚拟资本的形成过程,将分散在个人手中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较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从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时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就是虚拟资本;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是提供虚拟资本交易的金融市场的形成过程。在这一阶段,有价证券根据其预期的收益在金融市场上自由买卖,形成诸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虚拟经济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阶段,如20世纪20年代开始有比较大规模的跨国证券投资,使虚拟资本跨国进行交易。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布雷顿森林协议》及《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国际金融市场,同时还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期货交易也日益虚拟化,即将购买期货作为一种投机的手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股票、债券、外汇等金融商品的交易陆续出现期货交易方式,1973年还出现了期权交易;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即各国国内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间的影响也日益增大。随着因美元脱离金本位而导致浮动汇率制的形成、金融创新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程度不断增大,虚拟资本在金融市场中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流量也越来越大,从而使得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增大。

    4 基于金融创新的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把金融看作虚拟经济并没有否认金融对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相反,目前关于虚拟经济的理论都认为虚拟经济是从实体经济中生长出来的,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如果虚拟经济的运行发生紊乱,会给实体经济带来巨大问题。“虚拟经济”的提出意义在于强调了经济形态的虚拟化特征。目前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的平均流动量已高达2万亿美元以上,但与实体经济贸易相关的仅仅是前者的2%左右。在这种日益虚拟化的经济形态中,泡沫经济更多地与金融投机有关,这已为近二三十年以来世界各地频繁爆发的危机所证实。虚拟经济是依托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来进行的。金融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使金融资产的虚拟性进一步增强,在提高了金融运行效率的同时,也使经济泡沫更容易出现。因此,虚拟经济与货币政策、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等始终是虚拟经济研究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加强对作为虚拟经济主体的金融的“虚拟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4. 1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高效与适度相结合的原则

    在中国金融发展进程中,应当注重创造和建立内生的金融环境和金融机制,合理运用国内和国外的金融资源,将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富有效率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上,努力发展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积极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金融风险意识,高度警惕泡沫经济的发生。泡沫经济的产生表面源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但投机仅是泡沫破裂乃至危机爆发的催化剂,其根本原因是实体经济的内在失衡,即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不对称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夯实虚拟经济的基础,加强对虚拟经济运行的监督与管理,控制其与实体经济的偏离度,促进其与实体经济运行的良性互动。

    4. 2培育金融衍生市场是推进我国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银行商业化、资金商品化、利率自由化和货币国际化正在逐步实现,与其伴生的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也愈加突出,各经济主体逐渐对风险及其管理愈加重视,这就必然要求金融市场提供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机制,中国培育金融衍生市场将是必然选择。鉴于中国目前金融创新经验不足,我国衍生市场的发展首先要从运用金融工程的系统分析方法创新金融工具、发展场外交易开始。如发展投资基金,解决高新技术创业的风险分担问题、建立二板市场解决创业投资的退出机制问题等。同时适时推出金融衍生产品,开发场内交易。如我国近年商品期货市场经过规范正日趋成熟,期货交易方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掌握,加之衍生金融交易的试点都采用了期货交易,因此可以把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作为先期发展的重点。再如我国当前股市波动甚烈,与缺乏风险转移机制有关,有关方面正在研究推出股指期货的可行性,发展股指期货可以让投资者运用对冲手段,以降低股市风险,刺激股票交易。何时推出国债和股指期货,应该根据基础市场发育和宏观监管水平来决定,尤其应该坚持立法先行的原则,并稳步推进中国金融衍生市场的国际化。

    4. 3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管,有效防止金融泡沫膨胀

    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突破实体经济约束、追求效率的金融创新过程。由于经济制度不健全、经济主体行为异化、金融市场运作不规范,金融泡沫频繁出现,金融风险时有发生。为保证虚拟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加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的目标是寻求效率与安全的有效整合,建立和完善法制体系、监管体系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通过立法规范、执法规范和经营规范,来达到规范金融活动和金融市场运作的目的,防止由于经济主体行为异化和金融运行失常所引发的金融泡沫过度和由于经济体系扩张或经济运行过热而导致的金融泡沫膨胀。同时积极建立和完善开放型的金融风险预警、监控系统,通过强化国内监控和国内外金融组织合作监控,防止由于国际金融势力侵入国内金融领域而触发的金融泡沫膨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为3%左右,国际贸易平均年增长率为5%左右,但国际资本流动增加了25%,全球股票的总价增加了250%。1997年全世界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40万亿美元,约为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总和28.2万亿美元的4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的平均流动量已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约为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世界经济虚拟化创造出空前庞大的金融体系,而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在继续膨胀。与之相对应的是,根据美联储研究报告,亚洲金融危机共造成全世界投资者总计高达7 000亿美元的损失,几乎相当于中国所有国有资产总值,使东南亚国家20年积累的财富付之东流。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发展在给世界经济带来活力的同时,又由于其虚拟性和高风险性,致使世界金融业发展出现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及时加强以金融创新为标志的虚拟经济研究,对于探索发展我国虚拟经济、改善社会融资结构、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培育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洪崎. 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分析[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 何德旭.中国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 郑振龙. 金融前沿理论[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