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金融行业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金融行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流金融行业

篇1

物流金融从其广义的层面进行分析,指的是面向物流运营的整体操作过程。通过对相关的金融产品进行有效的利用,全面实行物流、商流、资金与信息流等方面的综合性整合,对供应链在实际运用中资金运作情况进行有效的调整,进而高效性的提升资金运作的效率等相应的活动。从狭义的层面进行分析,物流金融在专业范畴内指的是,银行在供应链运营的过程中,跟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此方面所操作的全部过程,全面有效的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将物流行业与金融行业相结合,这是当前现代化物流金融业的创新性发展方向。物流行业与金融行业两者之间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环境下共同发展。我国当前在物流企业实施物流金融服务的,能够有效的降低客户在业务交易过程中的资金成本,并且有助于金融企业降低虚假信息等风险状况的发生,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促使物流金融服务逐渐成为我国物流企业的重要性的业务模式。然而,在物流企业实施物流金融服务的具体操作流程中,其中也会遭受诸多风险因素的干扰,带来极大的风险性。

二、物流金融服务在我国物流行业中的作用

1.物流金融服务能够有效的适应物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物流行业开始不断的进行对外开放,使得我国物流行业逐渐的向国际化的趋势进行发展。因此,物流业在对其内部的计划、采购、业务制造与销售方面进行安排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全面有效的对物流行业内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如:资金环节的问题在具体业务运营过程中不断的出现。因此,需要用过物流金融服务,有效的解决物流业在运营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为物流行业提供与时展相适应的业务发展模式。

2.物流金融服务对于我国物流行业的增值服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常情况下,我国物流行业通过金融工具对其内部的资金进行有效的存储与管理,通过物流金融服务能够有效的增强物流业的管理效率,高效性的将物流行业的金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为用户提供优质化的金融服务,给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带来一定的利益收入。由此可见,物流金融服务对于我国物流行业的增值服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物流金融服务对于物流企业融资活动具有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经常存在整体结构不稳定、资金欠缺等情况的发生,这种情况下,导致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的困扰。物流金融服务有效的解决上述这些问题,通过制定出一套完整性的物流业信用评价系统,对物流业的资金方面的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估,有效解决我国物流业融资难等问题的发生。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物流金融服务对于物流企业融资活动具有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三、我国物流企业在进行物流金融服务中所面临的风险分析

我国物流行业实施物流金融服务能够有效的促进物流业与金融业两者之间的共同发展。但是,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难免会造成一定的风险现状。物流金融服务是一种在物流与金融领域内的新的发展方向。在当前,物流金融服务处于初步发展时期。也就是说,物流金融服务在我国物流企业、银行业等领域中,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与探索阶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其内部系统中的风险与利益收入两者之间存在不对称的现状,未能够有效的实现完整性的内部流动资产评估体系,且银行对于物流业的物流金融业务缺乏一定的经验,导致其在操作过程中所采用的风险管控方式不够科学合理。正是由于上述等方面的因素存在,导致我国物流行业在进行物流金融服务实施的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风险问题攻击。当前,我国物流业在进行物流金融服务时,其主要面临的风险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即:

一是内部管理方面的风险。此方面的风险是诸多物流行业普遍存在的风险。内部管理方面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多种方面所造成的,比如说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管理方式过于陈旧、内部管理与监督体系不够完善、工作人员的综合性素质与专业技能存在的欠缺,以及企业管理层在决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错等方面。

二是物流行业的仓储风险。此方面的风险需要由金融服务提供商对质押物在库期间所存在的相关事项全面承担。也就是说,在具体实施规程中,需要全面性的对整个仓库的质量安全性、内部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单的可信度等方面有效的思考与分析。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质物保存的设施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确保其不会发生损坏、变质等现状。

三是法律方面所存在的风险。对于我国物流业而言,方面方面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在进行物流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对于相关合同条款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物流金融业务会涉及多个方面,且质物的所有权在诸多方面之间不断的流动,进而会产生所有权纠纷问题的发生。除此之外,我国当前的《担保法》与《合同法》中的相关条例规定,对于金融物流相关的条款不够完善.也没有其他的文件有效的为金融物流条款提供科学性的依据。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相关的业务合同中,会产生一定的法律风险。

四是社会方面的风险。随着专业领域中相关管理体系与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更加适应物流业的发展,国家相关部门需要推行一些新的政策,这些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四、我国物流行业在实施物流金融服务过程中的相关策略

1.与金融机构创建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物流行业若要进一步增强金融理念,需要金融行业为其提供大力的支撑。与相关的金融机构创建长期友好的业务往来合作性关系,有效的获取金融机构的信任与支持,进而高效性的解决物流业在金融服务中所存在的相关现状。当前,我国有部分物流企业实施统一授信的形势,有效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并提升物流企业自身的价值。在专业领域中,统一授信的主要做钥匙,金融机构将贷款额度通过直接的方式授权给物流业。接着,需要物流业按照客户的基本需求与相关的条件,有效的进行质押贷款等方面的操作。金融机构为物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过程中,银行需要依据企业内部的信用担保管理的相关条例规定进行实施。在此基础上,通过这些信贷额度为相关的物流业企业提供质押贷款业务。这种业务模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为物流业在融资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并有效减低先前质押贷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复杂性的问题。与此同时,有效的增强金融机构对质押贷款过程中的监管能力。根据上述综合性的分析研究可知,我国物流企业在实施物流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创建长期友好的合作管理,取的其信任,进而在实施过程中能够降低金融服务的风险。

2.物流业需要采取合理的策略与客户之间创建长期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物流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为客户提供优质化、合理性的物流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对客户相关的需求进行全面了解,采取合理的策略与客户创建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进而有效的对物流金融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控制。

3.进一步有效的加强对客户信用方面的管理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信用管理在其中是关键性的内容。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信用是买卖双方进行业务交易的前提保障,是创建友好业务管理的重要性桥梁。我国物流行业在实施物流业金融服务时,需要有效的对客户相关方面进科学有效的分析与管理,尤其是对用户相关需求的掌握、为客户建立合理的档案管理、客户资信调查管理制度的实施、客户信用管理、合同与结算等综合性的方面,进而有效的对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用管理。

4.开发出与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性的金融产品

为了进一步解决我国物流业在实施物流金融服务所存在的风险,需要有效的开发出与物流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相适应的创新性的金融产品。此类产品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自身优质性的特征,即:其一,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在开发的过程中,要与物流业自身的文化相结合,进而能够有效的得到物流业的高度认可;其二,实用性特征,创新性的金融产品要需要与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相协调,便与其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合理有效的使用;其三,效益性特征,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在刚开发的过程中,并未被诸多的物流业客户广泛性的使用。因此,需要通过相应的方式,有效提升产品的经济效益;其四,先进性特征,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在其功能操作、业务办理等方面,要全面的与物流行业的发展相适应。

篇2

关键词:钢贸企业;物流金融;融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070—02

一、钢贸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钢铁贸易行业在整个供应链上发挥着“蓄水池”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首先钢铁贸易企业为供应链上下游行业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而且全国60%的钢材销量是通过钢铁贸易企业来完成的,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钢铁贸易行业是一种资金密集型行业,资金是钢铁贸易企业的经营之本,也是钢铁贸易企业日常经营和发展壮大的必备因素。国内目前具有大约20万家以上的钢铁贸易企业,而且其中95%以上是中小型民营企业。

在买方市场的情形下,钢铁贸易企业对钢厂的供货往往需要全额付款,这就为钢铁贸易企业的日常经营带来挑战,可见其在上游资金链中处于劣势地位。而在卖方市场的情形下,钢铁贸易企业又需要对客户垫付资金,从而造成钢铁贸易企业在整个供应链的资本流动中处于劣势地位,议价能力极低。针对这种情况,在国家政策中又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持。

可见,钢铁贸易企业融资难度大是众所周知的,而且钢铁贸易企业每年都有相当多的存货、应收账款等不能用于担保并借入信贷资金,如果通过某种模式或者某种经营方式可以将这些闲置的资源进行信贷担保,则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钢铁贸易企业摆脱贷款难的困境。

二、钢贸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优劣势条件分析

1.优势条件分析。钢贸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外部优势条件分析如下:(1)政策环境优势条件,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印发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的文件,该文件作为一份指导性文件,明确了物流业发展方向,加大对物流产业的金融支持。2009—2012年,中国迎来了物流行业政策的密集期,这些政策充分发挥了政策引导性作用,营造了良好的金融业和物流业外部发展环境,为中小企业发展物流金融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为钢铁贸易行业发展物流金融提供了相应的正常支持。(2)制度环境优势条件,物流金融业务主要是一种资产支持型的授信业务,所涉及的是执行担保功能的货物或者其他动产,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编制了《中国动产担保物权与信贷市场发展》,科学地提出了中国对动产担保交易法的衡量标准,并将中国现存相关的担保交易制度情况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了全面的对比。

钢铁贸易企业开展物流金融,需要具备开展物流金融的基本条件,只有转化自身劣势,提高融资能力,并建立科学的资金运营体系,提高还贷能力,保证一个稳定的现金流,才能顺利开展物流金融,并保证资金链的顺利运行。因此,内部优势条件如下:(1)经营规模优势,钢铁贸易企业的仓库、库存、物流设施、销售网络、从业人数、客户结构、资金流量等一切可以反应其经营规模的指标,都将是银行信贷调查的基础,尤其是钢铁贸易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额,是反应企业经营规模的最直观的数量指标。(2)经营模式和产品优势,钢铁贸易企业的经营模式,即业务、现货业务、直供业务、期货业务的结构和比例,是出资单位尤其是银行必须要考察的条件,具有此方面优势条件的钢铁贸易企业,必然有着良好的资质和有限的销售业绩。而钢材产品种类繁多,钢铁贸易企业只有经营富有竞争力的钢材产品,才能得到授信单位的认可。(3)财务管理优势,目前钢铁贸易行业具有相当一部分优秀企业,是能够开展物流金融的,它们不仅具备专业的财务处理能力,而且其资产负债、销售盈利等财务数据记录等原始资料能够经得起授信单位的核查。

2.劣势条件分析。(1)钢铁贸易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外部局限因素。首先,当前国内钢铁贸易企业和物流及金融机构缺乏合作意识。钢铁贸易企业往往只重视自身的发展建设,没有意识到物流业和金融机构对钢铁贸易行业的强大的影响力。其次,物流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和社会信用体制不健全。开展物流金融模式,无疑可以为钢铁贸易企业和物流企业以及供应链上其他参与者和银行带来利益,但是开展物流金融的过程中存在着相当多的风险因素。而目前中国的相关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够健全,比如《合同法》中与金融物流相关的条款并不完善。最后,现行金融体制和法律也制约了物流金融模式的顺利开展,目前,中国的社会和法律体制都对金融行业实行专业经营,并执行了各种严格的监管制度。而非金融机构不能提供金融服务,也不能提供物流金融服务,即使某些物流公司代客收取贷款的服务项目,也是不允许的,只能边缘化操作。物流金融是解决钢铁贸易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提升其产业链水平的有效途径。物流金融能够帮助钢铁贸易企业迅速融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销售、配送网络、仓库监管等一体化的融合金融服务的解决方案。(2)钢铁贸易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内部局限因素。首先,钢铁贸易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当前国际经济金融情况不稳定,国内宏观调控结构性调整、人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使得国内相当一部分钢铁贸易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难。其次,钢铁贸易企业物流金融人才匮乏。由于物流金融是新型的融资模式,专业性强、技术性高,需要大量专门的管理和操作人才,而国内钢铁贸易企业大多是粗放型管理,缺乏大量中高级物流金融人才,再加上资金实力不足,才高精尖人才的聘用上没有竞争力,使得优秀人才大量流,这就严重制约了钢铁贸易企业物流金融的顺利开展。

篇3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整合利用多方力量、强化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的拓展与产品创新、逐步实现绿色物流金融信息化、网络化的改进措施,为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提供了发展思路.

【关键词】绿色物流金融:金融模式;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势发展,物流产业也得到极大的推动。数据显示,我国物流业产值南2004年的38.4万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77.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1.07%。物流业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组织部门的重要的链接纽带。物流业在高速发展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诸如物流标准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物流技术有待创新、专业人才缺失等。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思想意识水平提升,更多的人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如何减少物流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如何更充分有效的利用物流资源、如何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等方面。本文主要就焦点之一的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问题进行研究。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绿色物流金融

金融机构(银行业)面向绿色物流运营,通过应用开发各种金融产品,为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实现物流环境的净化及其物流资源最充分的利用,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绿色物流金融,是绿色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有效融合的产物。

2.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 为绿色物流运营提供融资信贷、支付结算、分散风险等物流金融业务的操作方式或组织形式。我国现阶段普遍应用的是物流业主体模式、金融业主体模式、核心企业主体的供应链运营模式。

二、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存在的不足

为了更好的实现物流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改进传统的物流金融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绿色物流运营模式成为新的行业发展模式。但在其应用过程中也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方面。

1.运营模式创新后劲不足

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是对传统物流金融运营模式的创新。该模式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实际应用价值上对于物流金融发展都是具有重大的意义。就目前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在供应链金融、抵(质)押融资、物流财务、租赁服务、付款及保险服务方面均能关注资源整合和高效利用。但由于金融组织自身、物流企业及外部经营环境等问题造成了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建立及应用动力不足,发展创新无后劲支撑。更多的是在思想上创新而非实际创新与推广。

2.绿色物流金融参与者少

日前,在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上实践的大部分为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凭借自身实力的优势为追求商业利润和树立组织形象会推出针对物流企业的金融产品,并在金融服务上注重绿色金融服务。而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也多为具有较强实力和较大规模的物流企业。这就造成供需双方参与者少。这对于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的创新及绿色物流金融的实现都是不利的。

3.绿色物流金融专业产品短缺

现如今面向物流企业的专业绿色金融产品类别甚少,创新能力也不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如大型国有银行在多变的金融环境下自身的组织功能、产品结构、技术创新、服务水平等方面凋整与创新都略显吃力,更何况新型的绿色物流金融专业产品。此外,金融机构开展业务还要注重安全谨慎、运作风险及回报问题。因此,更造成了绿色物流金融专业产品开发进度迟缓无力,进而导致绿色物流金融产品短缺。

三、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创新

1.整合利用多方力量

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的建立不能单靠政府或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应建立长效机制,激励包括政府、国有商业银行、民营银行、社会及国外资本的参与。在各个参与者之间建立绿色物流金融利益主体联盟、建立适应绿色物流与资金流高效融合的激励相容机制。从而形成绿色物流与资金流高效融合。尤其是政府要加强发挥产业方向引导并出台优惠政策,进一步扶持与鼓励多方力量联合。

2.强化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的拓展与产品创新

实施绿色物流金融的金融组织机构应扩大其业务范围和业务量,使银行业通过向物流产业链内的经销商进行融资,间接盘活整个资金供应链从而实现产业链成员共赢。加强绿色物流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大力开发绿色物流金融及融通仓模式。可针对不同实力的物流企业开发专业的绿色仓单质押、绿色保兑仓、绿色证券、绿色基金等。

3.逐步实现绿色物流金融信息化、网络化

篇4

关键词:物流金融;特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9.22;F832.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5.07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5-15-02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物流金融业整体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运行效率提高,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一、企业物流金融的现状分析

(一)国外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金融已经成为世界各大物流企业新的利润来源。世界最大的船运公司马士基、快递物流公司ups等都在大力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这些跨国公司依托良好的信誉和强大的金融实力,结合自己对物流过程中货物实际监控,在为发货方和货主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也提供物流金融服务,如开具信用证、仓单质押、票据担保、结算融资等,这样不仅吸引了更多客户,而且在物流金融活动中还创造了可观的利润。以ups为例,为了推进物流金融服务,公司于2001年5月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将其改造成ups金融部门。在ups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中,ups在收货的同时直接给出口商提供预付货款,货物即是抵押,这样,小型出口商们得到及时的现金流;ups再通过ups银行实现与进口商的结算,而货物在ups手中,也不必担心进口商赖账的风险。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借用ups的资金流,货物发出之后立刻就能变现,如果把这笔现金再拿去做其他的流动用途,便能增加资金的周转率。

(二)国内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进行物流融资业务的主要有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专业担保公司、企业和其他机构。金融机构是资金的提供者,主要是由提供资金等间接融资渠道及结算等其他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和提供直接融资渠道的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包括物流公司、市场公司),一方面提供货物运输或仓储服务,对在物流环节中的“物”进行监管;另一方面基于对客户和货物的了解,也在物流融资中充当融资担保人或承诺附条件购买货物,实际上分担了融资风险。专业担保公司(包括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主要为信誉度不高的中小企业提供外部信用增级,使其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企业(包括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客户)这些经营主体可以是物流融资的需求方,也可以通过承诺附条件购货、指定发货或充当融资担保人等方式在物流融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他机构是一些大宗货物交易平台网站(如上海大宗钢铁电子交易市场、金银岛交易网等),网上交易平台也积极参与该领域业务的开拓,它们在客户来源、“物”的价格监控、质物处置渠道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此外,包括拍卖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典当行、公证机构等一些机构均在物流金融的某些环节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二、企业物流金融的特点分析

通过对整个物流金融市场和对各参与者进行分析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商业银行

第一,多家商业银行看好物流金融市场,并以物流融资为重点加大力度开拓或继续延伸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生了较大的市场影响。第二,现正在推出各种“物流银行”的产品,如深发展的供应链金融,光大银行的金色链等等,并将上述产品作为一种特色产品逐步在全行范围内推广。第三,各家商业银行参与的程度和已占有的市场份额差距很大,综合来看股份制银行的积极性、灵活度、参与程度最高,国有银行其次,城市商业银行最低。市场份额与之同向发展。第四,商业银行大多选择了与物流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将监管货物等非核心业务外包,共同推广物流金融产品。第五,银行充分发挥了营业网点的优势,将地域优势和行业优势有机结合。第六,通过几年的实践,物流金融业务使得银行的业务量增长迅速、利润收益可观,同时坏账率也控制在银行认可的范围内。

(二)物流公司

以中储、中外运、中远等为代表的大型物流企业积极涉足物流金融领域;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自身实力较弱,获得银行认可的程度较低,部分物流企业计划发挥各自优势结成物流企业联盟与银行进行合作;物流金融业务更多利用了物流公司的仓储优势和运输及物流管理等业务优势;作为发展物流融资业务的主要合作者和配套服务商,为客户提供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者集成的创新服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开展物流金融使得物流企业扩大了企业规模,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三)核心企业

多为供应链中绝对强势企业,银行和担保公司公关的难度较高。主要集中在钢厂、煤厂等资源型行业,或如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核心企业的加入,增强了融资企业的信用,使其更易获得银行贷款;反之,融资企业获得贷款后,向核心企业交纳更多的预付款,变相增加了核心企业的资金来源。一方面,核心企业希望扩大资金渠道,另一方面,核心企业也为融资企业额外承担了监管货物或回购等责任,使得上下游在谈判中始终存在利益的博弈。核心企业只对合作期限长、信用记录良好的上下游企业提供服务,并通常有一套控制风险的制度。经过几年的尝试,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扩大了核心企业的生产规模,带来了一定的收益。

(四)担保公司

国内多家担保公司都在尝试开展库存/仓单/货权质押担保等物流金融业务,尤其是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现代物流业发达的地区;与银行相比较,由于实力差距较大,尚未形成担保机构的特色产品;银行和物流公司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为了避免和银行正面竞争,除银行认可的行业外,向其他行业渗透;反担保措施和风险控制措施更为灵活;担保对风险防范和处置手段的研究仍有待加强。

三、企业物流金融的发展策略

物流金融的长远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基础上的,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有利倾斜和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而且还需要在培养从事物流金融方面的精英和人才上下功夫,要开拓创新,不断拓展市场空间,逐步强化金融服务于物流工作的内容,同时在物流工作领域更是有创新金融的理念。

(一)必须将创新的金融与物流发展成集成式服务

物流金融相比传统意义上的物流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将金融的元素纳入其中,使客户享受到了金融与物流的集成式的创新服务。这种理念已逐步影响着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供应链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提供一种包括物流、流通加工、融资、评估、监管、资产处理、金融咨询等系列的集成式服务,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物流与金融的双向发展。

(二)必须将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有效合作

物流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有效合作。为达到这种有机的长期的合作,物流企业务必与金融机构建立长期互信的合作关系,以赢得金融机构的最大支持。金融机构要对物流业开展统一授信,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物流企业,再由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条件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结算。这样长此以往,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就会向有益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物流金融越来越高效可信,逐步提升银行合作的层次(上升到分行级别),与银行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扩宽双方合作空间和业务范围。

(三)必须用保险的理念分担物流金融的风险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服务领域逐渐拓展,传统运输仓储的范畴已经远远不适应当前社会对物流业的需求,从而向集运、存货管理、分拨服务、加贴商标、订单实现、属地交货、分类包装等多领域发展。各种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任何一个环节经营管理的疏忽,都可能造成物流企业的重大损失,因此迫切需要配套的保险服务予以支持,以分担经营过程中的风险。

(四)必须有效拓展各方面业务的发展合作

加强行业发展合作,按照集中优势、由简入难、纵深推进的原则,先从比较熟悉的大宗产品入手,并同时对汽车物流、机电设备物流加大研发力度。扩大地域开发,遵照重点推进、逐步完善和扩展的原则,以几个大中型城市为辐射点扩展开发区域。强化企业模式应用,以基础模式为核心,逐渐推广物流公司模式、核心企业模式,直至综合模式,并逐步探讨创新应用。重视产品开发,以发挥功能集成优势、增加担保现金流入、降低业务开发成本、突出资源整合特长为原则,推广担保保证金制度,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发展中长期担保产品,加强担保与其他功能的协同效应。培养加强担保后的管理及处置能力,借鉴投资银行业务,扩宽担保下或有资产的处置渠道。

参考文献:

[1] 张原彰.供应链观点――商、物、金、资讯、人力流的整合应用以及创新商业模式[J].2007,(01).

[2] 熊元俊.银行营销实战兵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德】JoachimGoldberg&RudigerVonNitzsch.行为金融[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美】玛丽安・伯克・伍德.营销计划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 庄春光.供应链融资另辟蹊径还是新瓶旧酒[J].当代金融家,2007,(04).

[6] 刘璇、凌建平、李严锋.我国金融物流模式探析[J].物流科技,2007,(01).

篇5

关键词 物流 物流金融 业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65

Abstract Logistics finance is an innovative logistics service product, which has great potential, it will be logistics service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not only provides a new profit growth point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logistics enterprises, but also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financing problems of enterprise credi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business model of logistics finance.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forecast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logistics finance and its business model.

Keywords logistics; logistics financial; business model

1 物流金融研究现状

物流金融是运用相关金融工具,面向物流行业构建的一种新型运营方式。在实施过程中,物流企业通过与相关金融机构展开合作,高效调节物流活动过程中的资金流与信息流,最终通过多方协同,达到缓解物流企业融资困境与活跃金融市场的目的。

在国外,针对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充分的探索,涉及了物流金融的发展演变、运作模式等方面,并且分别以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物流企业等不同的视角来研究该项业务模式,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最早的物流金融理论研究成果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 Albert,Dunham对物流金融在融资模式,经济环境、法律支持、运作流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随后,不断地有学者对物流金融这一领域进行探索,60年代至90年代,Eisenstadt(1966)对存货质押贷款业务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归纳总结。①Barnett(1977)研究了当时该业务的运营状况及以后发展趋势。②Robinson(1981)梳理了物流金融发展史,并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阐释了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脉络。Samuel(1998)对当时的物流金融发展状况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Solomon时期,已经开始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物流融资业务中,并对这一发展模式进行了相关研究与阐述。21世纪初,Guerrisi(2001)、Fenmore(2004)、Dan(2004)等研究了供应链金融中的订单融资业务,供应链中资金管理方式的滞后性及其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性,并提出了基于Internet的电子货币转移方式,利用改进的金融工具和解决方案等方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在国内,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行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物流金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视角针对物流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的不同问题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陈淮(1987)针对物资银行进行了可行性研究。③张平祥、韩旭杰(1997)对粮棉油货款的仓单质押业务问题进行了的研究。④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学者对物流金融业务进行了更深度的挖掘和拓展,朱道立和罗齐(2002)首次提出了“融通仓”的概念,这是我国近几年提出的一项创新型研究成果,该运作模式以中小型融资企业的动产和商品仓储为基础,结合第三物流企业,将仓储、配送、传统商业、电子商务等方面与企业信用进行整合再造,致力于创建一个集多项服务于一体的物流金融平台。⑤这一模式相对于以前的物流金融模式涵盖范围更广,其功能也更为先进。

2 物流金融业务模式梳理

物流金融业务是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有效合作后的产物,对于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国内很多专家学者以此为出发点,展开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早在1987年,陈淮提出了“物资银行”的概念,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解决当时企业存在的融资问题;任文超(1998)则以物资银行为出发点,阐释了如何通过物资银行去解决企业的三角债;⑥王志通过研究,继续丰富了“物资银行”的内涵,他们指出在企业现金流紧张,急需要资金周转,但同时无法提供足够的固定资产或第三方作为担保的情况下,相关企业可以引入第三方仓储企业,与其签订相关协议,将公司所拥有的流动资产进行动产抵押,并据此获取银行的贷款,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在此基础之上,他们根据质押物的不同,提出了“权利”、“流通货物”两种不同的质押模式。

1992年,在对“物资银行”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之后,中储公司开始为相关企业提供“仓单质押”服务,仓单质押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融资企业的质押物进行验收,并将其储存在自有仓库中后,向融资企业提供相应的仓单证明。该仓单是融资企业申请贷款的有效凭证,融机构收到融资企业出示的仓单后对质押物进行有效评估,继而向融资企业提供相应的贷款。

朱道立(2002)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深化,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融通仓的概念,融通仓是一种全新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它分为三个部分,“融”是代表相关金融机构,主要是指银行,“通”即流通,“仓”代表的是物流企业。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调配、协同运作,构成融通仓模式。相对于仓单质押模式而言,融通仓模式主要有以下优势:第一、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质押成本;第二、能对企业的征信情况进行综合考量,信用情况优秀的公司能获得更多的服务;第三、通过第三方企业的担保,极大地降低了金融风险。

随着针对物流金融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聚焦到中小企业。物流银行业务应运而生。2003年,杨晓依通过“民营100”,在广发银行推出物流银行业务。同时,冯耕中(2007)探讨了国内的物流银行业务,并对物流金融业务的管理和未来发展做了相关阐述。物理银行模式的开展,是通过大型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来联通银行资金流与企业物流的。并以此为基础,向有需求的企业提供银行综合服务。相较于其他的模式而言,物流银行模式以成熟的物流企业为核心,这也决定了该模式专业化、规范化的特征。

除此之外,唐少艺认为可以从物流金融的三种运作流程将其划分为垫付货款、仓单质押与保兑仓模式三种;⑦李蓓(2006)从国际贸易的视角来区分物流金融模式,她认为物流金融包括出口模式与进口模式,其中,出口模式又可以细分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与出口前短期打包贷款两种;进口模式则包含现货抵押、信用证合作模式。⑧巫钢(2007)从期货交割的视角将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划分为卖方客户授信与买方客户授信两种。同时,他针对期货市场的特征,提供了物流金融I务与期货交易协同的思路,这样在推进期货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封闭了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敞口。⑨王开勇,王丰,龙运军(2007)在详细探讨了物流金融业务适用于物流企业的基础上,根据3PL的综合实力差异,为其匹配了相应的运作模式,同时他们提出了融资租赁、保险等新型业务模式;⑩罗跃龙,陈泰光(2012)提出了“融e仓”这一物流金融模式有效运用了专业交易市场的电子服务平台(e平台),e平台运营商将银行与物流企业通过在线对接的战略担保联盟,实现物流信息和资金流信息共享,这一模式将物流企业和银行各自的服务能力进行有效地调度和整合,并为中小企业提供商流、物流等全程管理的动产质押融资服务模式;Z何炜、朱庭军、纯阳、殷承来、郑莹(2013)分析了传统物流金融模式,提出了以物流公司作为核心企业的“物流金融集成项目模式”,并针对该项物流金融业务模式构建了的可行性评估体系。[

3 结论

物流金融是物流公司的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虽然该业务还处在探索阶段,但因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盈利空间,己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界定了物流金融的概念,并提出了以不同主体为核心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多种模式。但是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仍然要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如何控制物流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如何针对物流企业建立可靠的信用评估体系等,这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解决。

注释

① Eisenstadt M,A finance company's approach to warehouse receipt loans. New York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1966(36):661-670.

② Barnett W. What’s in a name-A brief overview of asset-based lending[J].The Secured lender, 1977.53(6):80-82.

③ 陈淮.关于物资银行的设想[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7(3):2-3.

④ 张平祥,韩旭杰.粮棉油贷款仓单质押的意义与建议[J].山东金融,1997.6:45-46.

⑤ 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11-14.

⑥ 任文超.物资“银行”及其实践[J].科学决策,1998.2:18-20.

⑦ 唐少艺.物流金融实务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2:18-21.

⑧ 李蓓.物流金融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用[J].金融与经济,2006.10:66-67.

⑨ 巫钢,姚伊娜.物流金融与期货交割相结合的价值创造[J].经营与管理,2007.2:22-24.

⑩ 王开勇,王丰,龙运军.3PL开展金融服务的业务模式分析[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1:44-46.

篇6

关键词:物流金融业务;财务管理;定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目前,物流业仍然保持着持续的增长势头,在运输能力和基础设施方面较过去都有很大的提高,可是由于行业内激烈的竞争,众多的中小物流企业仍然要面临生存与发展的难题。针对目前物流业的各种问题,需要推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企业大量资金的沉淀问题可以由物流金融业务的多样性特点来解决,所以,物流业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发展物流业的金融业务。

一、物流企业金融业务财务管理方法分析

物流企业引入物流金融业务,益处与风险并存。所以在财务决策当中应当对利弊加以充分衡量,为物流金融业务选择正确的方向,争取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一)评价物流金融业务的目的

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物流企业为融资企业提供保险、融资和结算等相关的增值业务,而物流金融业务带给物流企业的不止是利润新增长点,同时也带来一些风险因素。所以有必要在研究分析物流金融业务时,有必要对物流金融业务的利润及风险来源加以分析,并用财务数据量化金融业务所带来的风险,并将其与金融业务所带来的利润相比较,并据此作出财务分析,作为财务决策的参考,加强物流企业预测金融业务的精准性,完善企业决策管理。

(二)物流金融业务财务管理评价方法

运用财务管理的原理评价物流金融业务带给物流企业的利润及风险。用本量利分析方法分析相关利润,结合物流的金融模式对相关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并量化。

1.物流金融业务所带来的利润分析

用本量利分析方法来反映成本与数量、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本量利的分析当中,将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耗费依据成本习性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按照成本和成本动因“业务量”之间的依存性可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

2.建立盈亏平衡模型

本量利分析法当中最重要的模型就是盈亏平衡模型。物流服务项目的设计、增删,都可以借助盈亏平衡模型进行分析。暂不考虑销售税金,物流体系的本量利关系表现为:

P=R-(V+F)=K×Q-(Vc×Q+F)=(K-Vc)×Q-F

其中,R表示销售收入,P表示销售利润,F表示物流固定成本的总额,V表示物流变动成本的总额,Q表示物流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量,K表示单位物流产品或者服务的销售价格,Vc表示单位物流产品或服务的变动成本。

物流金融业务带来的利润分析步骤如下所示:

(1)物流企业的业务分类;

(2)物流金融业务收入、业务量的确定;

(3)确定物流金融业务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4)用本量利分析盈亏平衡模型表现为:

P=R′-(V′+F′)=K′×Q′-(Vc′×Q′+F′)=(K′-Vc′)×Q′-F′

其中,R′是物流金融业务的收入,P′是物流金融业务的息税前利润,F′是物流金融业务的固定成本总额,V′是物流金融业务的变动成本总额,Q′是物流金融业务的业务量,K′是单位内物流金融业务的服务价格,Vc′是单位变动成本。

上式可以表示为:

物流金融业务的息税前利润=(单位内物流金融业务的服务价格-单位的变动成本)×物流金融的业务量-物流金融业务的固定成本

3.物流金融业务所带来的风险分析

物流金融服务带给企业客观的收益的同时,企业也面临着很多风险。主要是内部管理风险、监管风险、评估风险及质押货物风险。

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过程中,物流企业是融资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桥梁。物流金融业务使企业增加了相关的业务,并带来赊销风险,与此同时,物流企业也多承担了银行和融资企业之间融资相关关系人而产生的风险。

根据以上的计算,能够得到物流金融业务坏账风险、担保风险损失和息税前利润(P′)比较物流的金融业务坏账风险损失、担保风险损失之和与息税前利润的大小,所得结果如果是:P′>(坏账风险+担保风险),就说明了物流金融业务带给企业的利润要超过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这种物流金融业务对于物流企业发挥增值效应。如果所得结果是:P′

二、物流金融业务财务管理方法定量探究的完善建议

因为物流企业对于物流金融业务所进行财务管理应用的研究目前仍在探索阶段,在一些理论与方法上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对研究课题进行完善。

1.对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的研究与风险的管理研究较多,可是关于物流金融业务财务方面的研究却相对稀少,我们应该对物流的金融业务财务分析上深入探讨,加大研究力度,这对于完善物流企业运营管理非常有益。

2.在物流金融业务的财务分析上,往往根据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是否向客户提供保险、融资、结算等相关业务服务,而将物流企业提供的对外业务分为物流金融业务和传统物流业务,然而,这种分类方法未必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财务情况,所以这种方法应当通过财务实践不断进行检验。

3.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分析方法在物流业务上的应用可作为物流金融业务尚未开展时的决策分析,还可用作物流金融业务关于其事后跟踪管理的手段。这种方法是否适于物流企业实际工作中应用,还应当通过会计工作着的实践检验。

三、结语

总之,物流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众多的中小物流企业仍然面对很多生存与发展的难题,并积极探索着物流企业运营管理的路径,其中,物流业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发展物流业的金融业务。然而目前我国对于物流金融业务的探索依然任重而道远,一些理论和方法并不完善,有些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田芬,吕永波,刘凌霄,陈立.物流企业财务风险综合预警研究[J].物流技术,2009.

[2]魏永明.对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04).

篇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革命性飞跃,金融系统涉及层次越来越多、跨度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动态性越来越强,并且包含了人机两方面的因素,与外部的社会、经济、政治等环境具有了更强的相关性,这些都促使人们必须将各种科学理论、定量方法、经验知识、专家判断力等有机结合来处理复杂的金融系统,为此,汗寿阳和张维提出用系统工程思想来研究金融系统,并提出了金融系统工程的概念。

在应用系统思想和工程方法时,金融系统工程强调要从金融系统整体出发将系统进行分解,在分解后研究的基础上,再综合集成到金融系统整体,实现1+1>2的整体涌现,最终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金融系统问题。因此,金融系统工程实际上是从系统整体出发,根据金融系统总体目标的要求,运用钱学森提出的综合集成方法m把与金融系统有关的学科理论方法与技术综合集成起来,对金融系统的环境、结构与功能进行系统分析、论证、设计和协调,并最终付诸实施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金融系统工程不同于其它金融技术,它不仅要分析具体问题,而且要从整体着眼,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解决。

在金融系统工程基础上,张维等尝试将这一思想应用于金融风险管理中,构建了金融风险评占的三维框架,包括工具维、风险维和过程维。其中,工具维指的是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层面的四种基木架构,包括组织架构、规则架构、技术架构和信息架构;风险维主要由不同的风险类型构成,包括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等;过程维则主要表达了人们处理金融风险不同阶段的决策内容,主要包括风险战略、识别风险、测定风险、处置风险和信息反馈。

金融系统工程的思想还可以具体应用于物流金融创新的风险识别中。作为新兴的金融创新业务,物流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创新,以供应链上存货、应收账款甚至贸易关系等担保为依托,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向客户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及配套的结算、保险等服务的业务。对物流金融风险的有效识别将影响物流金融风险的准确评占与有效控制,因而对物流金融创新能否成功起着关键作用,但已有的文献多是从传统信贷角度或从局部去考虑物流金融的风险识别,其中,Mann「51从传统担保贷款的分析角度研究了以存货作为担保形式对参与各方成木、收益和风险的影响。Siskin^分析了针对零售商的物流金融业务中所可能发生的风险,认为有必要实行严密监管,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必要的监控措施,但基木将风险来源局限于业务木身。Shearer和Diamondm指丨出,风险评级的方法在传统的商业融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风险评级的方法已无法满足商业融资的需要,尤其是在物流和金融整合创新下,风险出现了新的特征,需要根据融资的具体情况,采取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定量并且更加准确的风险识别与度量的方法,但并没有给出系统说明。还有Wright⑷和Diercks^虽然把握住了物流金融的一些特征,指出在基于存货的物流金融业务中,风险的识别和评占不同于传统,对存货的价值评占和严密的监控已成为重要的环节,并建议引人有经验有实力的第三方代为评占和监管,但也只是从存货价值风险这一局部的角度去分析,没有提供一个关于物流金融风险识别的系统框架。

实际上,物流金融形式多样,环节众多,并在不断的变化,流程和操作复杂,因此,对物流金融中的风险进行识别既需要考虑运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又需要考虑金融系统的整体和结构,既需要考虑业务木身,又需要考虑环境的影响,既需要考虑历史的数据和经验,又需要考虑业务的发展趋势。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在金融系统工程的基础上对业务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为此,木文从金融系统工程的角度构建了物流金融的风险识别框架,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二、基于金融系统工程的物流金融风险识别框架

物流金融创新不再象传统的信贷一样,仅关注企业规模、浄资产和负债率等基木面信息,而是更加关注担保物所附载的交易信息,例如交易产品的供求关系、产品的价格波动趋势、交易对手的信誉和实力、整体供应链条的风险以及融资主体(包括银行和物流企业)的监控力度等。物流金融业务在现阶段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但可按照产品生产经营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基本的划分。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可以分成三大类一是基于交易关系的预付款融资业务模式,主要发生在采购提交这一运作周期,包括基于推动式交易关系与拉动式交易关系两种基木形式,基于推动式交易关系的预付款融资可以依靠物流企业对借款企业产品生产销售前景的准确预测替借款企业支付给上游供应商相应的预付款,以启动借款企业的采购运作,而基于拉动式交易关系的预付款融资也称订单融资业务,它需要根据下游厂商的订单或采购合同等替借款企业支付给供应商相应的预付款,以启动借款企业的采购运作;二是基于存货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这也是物流金融的核心模式,主要发生在持有或制造周期以及销售周期,现阶段主要包括存货质押融资和仓单质押融资两种业务形式,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由于开展仓单质押融资业务的市场和制度基础环境还未完全成熟,完全意义上的基于仓单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目前在国内开展得很少,仓单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存货凭证,仓单的流通机制还未形成,此时物流金融业务更多地是以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为主;三是基于应收账款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主要发生在回款周期,一般来说,下游厂商会拖欠上游中小企业的货款从而形成一段时间的资金缺口,此时物流企业可与银行合作将应收帐款作担保品给借款企业提供融资,直至应收帐款从下游厂商处收回以偿还借贷。在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实践中,这些基木业务形式可以围绕存货质押融资组合成许多物流金融的创新产品,如,保兑仓、未来提货权质押融资、打包放款、先票款后货业务、未来货权质押开证、进口全程货权质押授信业务等。这些物流金融服务产品往往涉及了物流金融的多种基木形式,涉及了不同的环节、运作方式和参与主体等,非常复杂。

三、基于金融系统工程的物流金融风险识别

(一)宏观与行业系统风险识别

这是一类典型的系统风险,包括宏观系统风险、行业系统风险以及区域风险三大类。

宏观系统风险主要是由于宏观经济、政治和法律环境的不确定造成的,如宏观经济周期性的不景气,与借款企业及担保品变现密切相关的劳务、资木和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一些重要事件例如战争或突发事件,以及宏观法律制度及执行水平的不足等都会导致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宏观系统风险。

行业系统风险主要是由于行业总体的利润水平、交易环境、技术变化、发展前景等行业层面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而且不同行业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敏感度也会使不同行业系统面临的风险大小不同。通过分析行业风险,一方面,可以使贷款人能够更加准确地评占整体风险的大小;另一方面贷款人可以更好地分析借款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周期变化是否归因于普遍的行业因素,从而准确地把握企业的经营水平。

区域风险主要是企业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政治和法律环境等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不同的区域,其区域风险是不一样的,如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市场透明度、政府服务水平、政治和法律环境稳定性等都比西部地区要好得多,因此其面临的区域风险也应该比西部地区小得多。

(二)供应链系统风险识别

物流金融业务主要依赖供应链上担保品的自偿性来偿还贷款,而担保品的自偿性水平,也即其销售变现的水平,从中观上来自于供应链系统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因此可以说,供应链系统风险是分析物流金融业务所特有的一类系统风险,主要包括供应链系统竞争风险、供应链系统协调风险和供应链系统控制风险三类。

供应链系统竞争风险的主要来源是因为一个行业可能有很多条供应链系统展开竞争,借款企业所在供应链系统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存货的销售水平和应收账款的回收水平,从而产生竞争风险,它会导致供应链系统内大多数企业经营面临冲击,因此在物流金融业务中必须对供应链在行业经济中的竞争地位变化做出实时的跟踪、识别和评占。

供应链系统协调风险指的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调合作关系不畅产生的风险,这种协调风险有可能是因为信息交流的水平低下或者是因为相互之间合作意愿的欠缺等造成的。供应链系统协调风险有可能导致供应链的连接不畅,甚至会影响到供应链上的物流运作水平。这对物流金融业务影响较大,因为物流金融业务主要依靠担保品的自偿性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因此供应链系统中企业间合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商品的流通水平和担保品的变现能力,并进而从供应链层面影响到具体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大小。

供应链系统控制风险主要关注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系统的控制程度是否有利于供应链系统的发展和稳定,是否能够保持和增强供应链系统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三)信用风险识别

虽然物流金融业务更加注重于债项风险的大小,注重于担保资产的变现风险,但信用风险仍然是贷款人在物流金融业务中所必须关注的一类重要的非系统风险。在物流金融创新下的物流金融业务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和物流企业的信用风险两类。

国外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归类方法很多,包括:(1)9C方法,指借款人品质、能力、资木、抵押、经营情况、持续性、内控、信用记录和相关文档纪录;(2)5P法,指个人因素、目的因素、偿还因素、保障因素和前景因素;(3)LAPP法,指流动性、活动性、盈利性和潜力;(4)PRISM法,指前景因素、还款预测、用款目的、保护措施和企业管理情况。

但在物流金融业务中识别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不能照搬以上的这些方法,而必须把握住物流金融业务借款企业的特征来进行相关的信用风险来源分析。

首先,对物流金融业务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必须关注借款企业的规模和发展阶段,必须判断借款企业究竞是新建立的公司还是成立很久的公司,有多大的盈余空间,是在快速的成长还是正经历季节性的波动等。

其次,需要关注借款企业的财务状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盈利能力和资金周转能力,即是否有满意的收入和现金流,是否具有超额的利息倍数,是否具有稳定一致的销售收入趋势、营运资金变化趋势;二是资产价值,流动性以及杠杆,即是否有高于平均水平的资产、是否有充足的流动性与经营资木以及股权结构和自有资金比例如何等;三是财务历史纪录,包括交易记录和财务披露质量等。美国货币监理署已指出,大多数进行存货与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借款企业在运营周期内都很难获得流动资金,它们缺乏足够的现金和信用,常常具有以下特征:

(1)业务中借款企业的财务杠杆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作为物流金融的贷款方关键是要搞清楚造成借款企业低资木率的原因,必须明确企业缺乏资金究竞是因为它刚刚成立,还是因为正在经历快速的成长;究竞是盲目的扩展还是刚遭受损失造成了资木的消耗。弄清楚这些将使银行和物流企业能够很好的把握借款企业面临的风险;

(2)借款企业一般都有不均衡稳定的收入和现金流。借款企业的行业通常具有高的周期性,作为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贷款方须要确定造成借款企业不稳定的收入和现金流的原因究竞是因为周期性定价的制约还是因为管理团队对市场反应调整太慢;

(3)负向的财务趋势。进行物流金融融资的借款企业经常会出现这种状况,贷款方可以事前明确是否可通过严密的监控来改变借款企业的财务平衡表,从而在提供借款企业必要信用的时候降低贷款风险。

再次,需要关注借款企业的管理问题,因为需要物流金融贷款的借款企业大多财务杠杆很高或者增长很快,所以控制这类公司对管理团队的能力也要求很高。一个好的管理团队将能够有效地提高借款企业的生产运营水平,保证存货的稳定销售,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从而保证贷款的安全。在这方面,主要要考察借款企业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和行业经验。贷款人需要考察借款企业管理是否有成功的令人满意的记录以及相应的行业经验,还必须考察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如,企业是否有识别、接受与管理风险的非正规的方法,企业管理层是否具有在必要时做出难以决策的意志,并能恰当地衡量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等。

而物流企业的信用风险也是物流金融业务必须关注的一类风险。因为物流企业最了解借款企业的运作及基木状况,银行需要物流企业实行专人管理、专人负责,保证质押的存货和应收账款等担保品能够顺利变现为现金存人封闭式账户,这就要求物流企业须按合约担负监管职能。而在物流企业的监管过程中,银行和物流企业是委托关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物流企业的信用风险,也就是说物流企业有可能欺骗、不负责仟、虚假上报或者监管失误,物流企业的监管风险将影响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而且,物流企业的积极配合也将影响借款企业的运作,特别是原材料、产品的进出库、应收账款回收等都和物流企业的监管相关,物流企业的监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担保品的变现过程。一般而言,对于物流企业信用风险的考察主要要关注物流企业规模、历史信用、资金流和监管经验水平等状况。

(四)担保品变现风险识别

担保品的变现风险是物流金融业务中最重要的风险,关注这一风险能够把握住物流金融业务的客观状态,对物流金融业务风险实行有效管理。担保品的变现风险主要包括存货价格风险、质物形态风险以及销售风险三大类。

存货价格风险是担保品变现风险中最重要的一类风险。因为,物流金融是以物的流动为核心的,所以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始终是物流金融的核心环节,在这一核心业务中,质押存货的市场价格在贷款期间内并不是稳定不动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当存货的价格往上升时,质物并不存在价格风险,而当存货价格下降,尤其是在短期内骤降,就会给物流金融业务带来很大的价格波动风险。

质物形态风险主要关注质物的流动性、标准化、变现能力及配套的保管条件等方面产生的风险。如,在订单融资业务中,订单的集中度和订单涉及的质押原材料、半成品和产品的标准化和流动性等就与质物形态的风险大小密切相关。在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选择的质押存货一般具有以下的一些性质:(1)无形损耗小,不宜变质,易于长期保管;(2)市场价格稳定,波动小,不宜过时;(3)适应用途广,流动性强,容易变现;(4)规格明确,标准化程度高,便于计量。质押存货如果不满足以上的性质,就会导致更多质物形态的风险。而在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中,业务选择的应收账款的集中度、账期合理性以及贷款方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等都和应收账款这一质物的形态风险大小密切相关。

销售风险反映了物流金融业务的自偿性特征,销售风险与销售渠道的稳定性,销售客户的稳定性,销售的范围大小,市场容量的大小,销售帐期是否合理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只有对这些销售风险来源进行有效的识别才能够正确地评占物流金融业务风险大小,保证贷款的安全。

(五)操作风险识别

根据新巴塞尔资木协议第三次征求意见稿的定义,操作风险又称商业风险,是“直接或间接由人或系统的不适当或错误的内部处理,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的风险”由于物流金融业务通过对质押存货的有效控制能够有效的缓释信用风险,但同时又会大量地增加许多操作环节,产生更多的操作风险,因此物流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比较传统的信贷业务要大的多,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有效的识别。物流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一般可归为合规风险、模式风险、流程风险以及具体操作风险四大类。

合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相关规则或政策的风险及配套执行方面存在的缺陷等。其中,法律风险在巴塞尔协议中属于广义操作风险的一部分。物流金融业务的法律风险是指可能给业务造成经济损失的法律上的缺陷。法律风险识别是物流金融业务开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一环?,因为物流金融业务不仅涉及到一般贷款的相关法律合约问题,而且涉及到存货的产权问题。在开展业务时,债权人必须明确可选择的质物必须为《物权法》以及《担保法》允许进行质押处理的物品,同时需对质物的所有权身份进行仔细鉴别,以防止借款企业恶意欺诈。根据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以及相关责仟,质押存货的法律风险识别主要确定以下几点:首先,业务开展的质物不能为国家违禁物品或禁止担保的物品;其次,由担保法规定,质物必须产权明晰,为贷款企业所有;最后,所选质物须信贷身份的单一,即未涉人其它担保关系之中。以上三个方面存在缺陷都会导致物流金融业务法律风险的产生。而相关规则或政策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业务相关政策和规则条款的缺陷以及不正确的执行等。

模式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方面的不足:业务模式选择不适合、超额担保程度不适合、质押方式和监控强度选择不合理、业务结算情况与业务不匹配、资金使用不合理、没有必要的个人担保或第三方担保方式、没有必要的损害保险、监管方控制方式选择不合适、财务评估报告模式不合适等「131。目前物流金融可选择的模式很多,不同银行、不同的物流企业、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业务和操作模式,对这些模式的正确制定和选择是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所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流程风险主要是指在物流金融业务流程过程中标准化与信息化方面的不足造成的风险。目前物流金融业务的水平高低与业务流程标准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和可视化程度等方面密切相关。如果业务缺乏社会化程度的仓单规范,缺乏业务流程操作标准等就会导致流程风险,而如果业务信息化程度较低,缺乏银行、物流仓储企业和客户联网的信息网络,也会使业务增加很多流程风险,即便业务建设了必要的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需要大量的硬件和软件,这些硬件和软件的性能和使用情况都会产生大量的风险。因此作为债权人,为确保贷款的回收,就必须关注业务的信息化程度以及和相应风险管理相关的流程标准和具体实施状况。

具体操作风险主要包括银行方面的具体操作风险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具体操作风险,这些和具体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密切相关。银行方面的具体操作风险主要涉及到银行人员的具体操作问题,银行已有相应的操作规范和事后问责制度进行有效的制约,而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具体操作风险,还需要有效的识别、评估和控制。一般而言,物流企业最了解物流金融业务的运作及基本状况,因此银行在业务中需要充分地利用物流企业专业能力。首先,在质物的选择过程中,物流企业协助银行选择合适的质押物,满足业务对质物在产权、价格波动、流动性和变现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从源头上预防业务风险的发生;其次,在贷款期间,物流企业必须协助银行监管好存货的进出库运营和应收账款的回收等过程,有效观测质押存货的价格变动、应收账款的账期延期和其他异常情况,并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担保品的变现操作符合合约要求;最后,在发生违约时,物流企业需要协助银行做好善后的处理工作。这些操作非常的复杂,面临的不确定性很大,因而物流企业面临的具体操作风险也很大,物流企业一方面必须总结经验对具体操作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与控制,另一方面必须有效地改进操作规范、物流基础设备和信息系统等硬软件设施,以减少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

四、结束语

篇8

物流金融服务是伴随着第三方物流而产生的,是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创新产品,也是金融产品的创新。国外物流金融发展已初具规模,有较为成熟的物流金融发展模式,还有法律制度作为保障,而国内物流金融起步较晚,各种制度也不够完善。一般认为,物流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物流金融侧重于供应链的角度,它是指物流企业有效整合物流、资金和信息,调剂资金余缺,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实现物流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狭义上的物流金融,指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开发金融产品,解决发展过程中资金紧缺的活动。这些融资活动除了传统的存款与贷款等方式外,还包括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等。物流金融整合了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高了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二、物流金融的法律主体

传统的融资活动由商业银行和融资企业组成,银行发放贷款,解决了融资企业的资金紧缺。物流金融作为供应链发展的结果,是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创新。因此,物流金融的法律主体除了商业银行和融资企业之外,还有第三方物流企业。银行和融资企业是贷款的供求双方,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二者的协调人。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

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提供运输、仓储和流通加工等物流服务,也可以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场所用于质押物的储存、物品监管等。物流企业在开展物流金融的过程中,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使融资企业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也为银行资本解决了投资渠道。物流金融作为一种高价值的增值服务,也是第三方物流行业在未来的竞争中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二)金融机构。

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在物流金融中为融资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银行为了降低金融风险,需要融资企业提品质押。而产品质押,除了需要特定的场所以外,还可能涉及到专业的物流技术。要解决质押物的储存、监管等,商业银行需要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由物流企业来完成。这样物流企业的服务范围得以延伸,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物流金融服务。

(三)融资企业。

融资企业是物流金融的实际需求者,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它们通过动产质押等各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融资企业受到自身发展规模的限制,抗风险能力比较差,迫切需要得到物流融资服务的支持,以解决资金链短缺的问题。在物流金融服务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实际上充当了金融机构和融资企业之间的协调人。

三、物流金融的法律实践

按照金融在供应链中发生的环节和作用,物流金融可以分为物流结算金融、物流仓单金融、物流授信金融等。在物流结算金融中,物流企业利用各种服务创新为融资企业提供贷款服务,主要有代收货款、垫付货款、承兑汇票等业务形式。物流仓单金融主要有仓单质押模式。

(一)代收货款模式。

它是指物流企业与卖方企业先签订协议,由物流公司向买方收取现款,并为金融机构提供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并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代收货款模式是物流金融的初级阶段,它为物流公司直接带来收益,同时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二)垫付货款模式。

它是指供应商与买方(融资企业)签订买卖合同后,发送货物到指定的物流仓库。物流企业向供应商签发转移货权的凭证,同时将货物信息发给银行,由银行按照货物信息向供应商垫付货款。在买方向银行履行支付义务以后,银行开具提货单给借款企业并向物流企业发出指令,融资企业提货,完成货物所有权的转移。

(三)仓单质押模式。

它是指融资企业将其拥有所有权的动产送到指定的仓库,由物流企业对货物进行检验后开具专用仓单,融资企业对专用仓单作质押背书作为融资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通过仓单质押,融资企业可以解决融资问题,可以促进经营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金融机构通过仓单质押业务可以增加放贷机会,降低贷款的风险,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物流企业也可以扩展服务内容,增加收益。在仓单质押的业务流程中,融资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借贷合同关系。银行是资金提供方,融资企业是资金需求方。物流企业、融资企业和银行三方之间签订《仓储协议》,确定了货物的质押性质。(四)保兑仓模式。保兑仓模式是仓单质押模式的延伸,它有四个主体: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生产商和融资企业。四个主体先签署保兑仓业务的合作协议。融资企业先要向银行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履行担保义务,然后银行开出承兑汇票。制造商收到汇票之后,即可向物流仓库(保兑仓)发送货物,货物到仓库之后转为仓单质押,物流企业根据银行的指示向买方发货。保兑仓模式是银行信用的体现,它能有效地保障生产商回笼资金,同时为经销商提供融资便利,解决购货的资金难题。保兑仓业务大大缓解了交易双方的资金压力,提高了资金周转,实现了多方共赢。

四、物流金融的法律风险

按照巴塞尔协议,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的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者由于企业内部的各种活动存在违法或违约行为,给企业造成一定损失或风险的可能性。

(一)传统的物流金融风险。

传统的物流活动中,中小微型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商业银行作为传统金融的中心,它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银行的风险源于债务人不能按时还款或者企业破产所造成的损失。

(二)缺失法律规范导致的风险。

在西方国家,物流金融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较为成熟,几乎所有的物流金融活动都有法律规范作为保障,使物流金融中的债务关系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当发生不可预见的意外风险时有可以依据的法律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完善的法律规范可以减少债务人的负担,强化债权人权利的实现,减少了不良欺诈行为。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较快,但是缺少统一的物流立法,使得物流金融的创新步伐缺少法律规范的保障,物流金融创新仅局限在经验层面。目前,业内只有《合同法》和《担保法》的相关条款作为法律依据来解决的商业纠纷。这种外部风险导致物流金融交易的合法性难以得到保证,交易一方或双方可能因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保护而遭受损失,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五、结语

篇9

关键词:物流金融;郑州地区;第三方物流企业;银行;中小型企业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062-04

物流金融是指在现代物流供应链活动中,商业银行联合较强实力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利用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以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强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商品质押作为授信条件,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公司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金融综合服务业务,亦可简称为流动资产质押贷款业务。

目前郑州地区已经有多家银行开展了物流金融业务,比如广发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工商银行和郑州商业银行等几家商业银行已走在该项业务最前沿,近年来他们为客户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逐渐增多。该地区各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信贷业务采取的一般模式是总行与国内大型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郑州分行依据总行已签订的协议与大型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下属公司合作对企业进行物流金融服务。

一、郑州地区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尽管郑州地区部分大中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已经开始涉及物流金融业务,但是目前整体的服务程度还不高,服务范围也比较单一,都还是停留在就供应链上某一个环节提供相关的融资服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能力有待加强

生产企业通过物流金融业务直接从银行手中获得信用,但购进的原材料必须存放在由银行指定的物流公司仓库里,这样才能真正控制抵押资产的灭失风险。然而,目前郑州地区管理规范、实力雄厚的物流公司还非常稀少,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合格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伙伴。特别是本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多数都是从运输公司或仓储公司改制而来,从提供的服务范围和功能来看,仍以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业务为主,加工、配送、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功能处在发展完善阶段,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难以满足物流金融业务中银行对抵押资产的实时监管、快速反应的严格要求。同时,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技术能力限制,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物流企业仅仅起到第三方监管作用,还不能参与融资方案设计,新的利润空间还有待开发。

(二)银行机构的目标客户群狭窄

开展此业务的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目标客户依然主要锁定在业绩较好的大中型民营企业。以广发银行为例,在审贷时,广发行一般选取行业市场占有率位于前3位,而且产品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生产商合作,同时也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目的是为控制好信贷风险。同时,由于仓储管理水平和物流信息系统的限制,中储集团郑州公司的物流金融业务涉及的质押产品主要是市场需求大,价格波动小的产品,如钢材、汽车、煤炭和石油等,面向的客户群比较有限。

(三)操作成本和风险控制成本过高

协议式的短期合作模式既提高了操作成本,也增加了风险控制难度。

首先,目前郑州地区的仓单质押处于起步阶段,开展此业务的商业银行都必须把每笔业务提交到总行审理,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下,单项融资额往往比较低。而单项融资额过低导致银行、物流企业的操作成本升高,影响了银行和物流企业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这也就是目前市场竞争不激烈的原因所在。

其次,由于郑州地区的银行机构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都还没有制定出有效、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企业融资准入标准,更没有建立起全面、完善的中小企业信息库。因此,该地区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还不完全具备市场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能力,在金融业和物流业之间短期、小额和松散的借贷关系下,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上存在一定难度,而且很容易遭受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虚假信息的风险。这样的做法不仅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距甚远,与物流业的发展要求也很不适应。

二、郑州地区发展物流金融业务SWOT分析

物流金融业务是一种典型的多方参与、优势互补的业务形态,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可以从郑州地区的交通情况、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该业务涉及的三方合作主体发展程度几方面对开展该业务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郑州地区辖内共计有货运营业站92个,货场76个,仓库173栋,货场占地面积90 959平方米。同时,该地区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郑州北站和全国最大的铁路零担货物中转站郑州东站,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主的立体化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另外,郑州地区的交通优势为物流金融业务奠定了良好的设施基础。郑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和通信枢纽,辖内营业线路13条,营业线路长度1 177.5公里,线路总延长3 960.6公里。京广和陇海铁路、京珠和连霍高速公路、107和310国道在此交汇①。

2逐渐成熟的金融市场为物流金融业务的推广创造了优良的环境。郑州地区银行业机构基本健全,辐射全省共有各类银行业分支机构13 595家,从业人数15万多人,均位居全国前列②。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效催化了金融机构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促进物流金融业务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例如,招商银行推出的“点金物流金融”,广东发展银行推出的“好融通”业务都是在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下应运而生。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1缺乏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首先,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企业管理不是非常规范,管理水平还较低,管理机制不完善;物流产业企业化程度普遍不高,社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程度低。很多物流园区里往往一间仓库、几辆货车就组成了一家物流公司的全部资产,还不具备与银行合作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综合能力。其次,该地区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传统物流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只有少数大中型物流企业如河南长通物流、河南公路港和中储物资流通中心等可以开展综合性的物流服务。大多数物流公司只能单纯地开展仓储和运输中的一项业务,因此业务发展模式有待转型。

2缺乏高素质的物流金融专业人才。由于风险控制方面还没有强大的智力支持,大部分银行对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发还停留在较简单的仓单质押模式上,授信的企业多为各行业内排名靠前的大中型企业,质押物的范围也仅仅限于钢材、汽车等方面。同时,在市场营销方面也没有专门的营销团队,市场营销能力有待加强。

(三)外部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1以物流产业为重点的产业规划将会为物流金融业务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郑州地区物流资源丰富,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出口加工区、进口保税区等大型物流设施和物流企业集聚。根据河南省省政府2008年9月出台的《郑州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纲要》,现代物流业将是该省“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重点,并把郑州确立在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地位。快速发展的现代物流业对物流企业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为客户提供金融融资的物流供应商在客户心中的地位会大幅度提高,因此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将会成为郑州地区物流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纷纷涌现的优质中小型企业将为物流金融业务提供广阔的市场。郑州地区是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在全国经济布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样的经济环境下,郑州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正在增强,出现了一大批优质中小型企业。由于当前整个市场的信用体系仍然不健全,造成了抵押、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的融资方式难以利用,质押监管对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中小企业将愿意接受以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或经销商品等流动性资产作为质押物的物流金融服务方案。因此,目前采用积极扩张的营销策略有利于在该业务的起步阶段去争取市场高利润和扩大市场的占有率。

(四)外部威胁分析(Threats)

1外资银行的涌入将会与郑州地区现有国内商业银行争夺中小企业客户市场。郑州地区快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2009年10月份汇丰银行在郑东新区正式开始营业,主要业务范围就锁定在对公业务,重点是对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方案。国内商业银行如不加快转变传统的业务模式,很难与拥有先进金融技术与完善业务系统的外资银行进行竞争。

2近年来,大型外资第三方物流企业纷纷瞄准郑州,极有可能抢先占领物流金融业务市场。UPS早在2007年就将“全球供应链金融方案”纳入UPS完成快递业务与供应链业务整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DHL、宅急送,甚至花旗银行等金融企业均寄望在物流金融领域有所作为。近年来,随着国际著名物流企业进入郑州物流市场的步伐加快,同时全国主要经济区域、各大中心城市在物流领域也呈现出竞相发展态势,这对郑州地区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既带来了良好机遇又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旦他们凭借先进的物流金融管理经验占据郑州市场,后来者将很难进入与其竞争。

从以上SWOT分析可以看出,郑州地区的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把握外部机会,立足于郑州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业务创新,在为生产经营企业提供更全面周到的物流服务的同时,将物流业与金融业结合在一起,实现资金流与物流的更好结合,发展金融物流,形成客户、金融机构、客户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共赢局面。

三、郑州地区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设物流金融所需配套环境

1创建良好信用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物流金融业务是建立在第三方物流产业之上的一种金融创新,使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快速循环,但这也加强了金融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因此,政府和银行监管部门既要创造有利于物流金融业务规范运作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又要加强对开展此业务的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关措施:

首先,建立依法行政和取信于民、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的政府信用系统。政府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利用政府网站等多种途径,为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社会各方面搭建沟通的桥梁,使政府、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三方经常得以沟通。

其次,建立以数据收集、使用和披露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用系统。以社会中小型企业为对象,探索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完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建立相应的约束管理体制,积极鼓励和促进物流金融业务发展。

再者,完善与物流金融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政府相关部门除了积极创造良好信用环境的同时,也应着手建立完善的相关法律条款,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在此,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例如美国早在1916年就颁布了美国仓库存储法案(US warehousing Act of 1916),并以此建立起一整套关于仓单质押的系统规则。这一体系的诞生,对后来美国物流金融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统一规划物流产业。

首先,政府部门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快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兼并与重组,培育形成一批大型名牌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同时要促使大型物流企业向提供一体化、全流程、供应链全方位服务转变,全面实现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和物流活动的现代化。值得关注的是,郑州市的物流产业已经得到了河南省省委、省政府及省有关方面的鼎力支持。该市的物流园区的建设也开始起步,仅圃田物流园区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有澳柯玛、香江物流园等10个物流项目上马。

其次,要积极推进物流企业信用分级。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每年开展物流企业信用等级评比大赛,鼓励郑州地区的物流企业积极参与,并邀请物流界和金融界的知名专家作评委,既为银行金融机构选拔信用等级较高、具有综合业务能力的物流金融业务合作伙伴提供条件,也加速了中小型物流企业的整合,为在郑州地区发展物流金融业务打下坚实基础。

3培养物流金融专业型人才。

物流金融在国外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国内还属于较新的一种金融创新模式,我国目前还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多数相关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因此需要重视物流金融专业型人才培养,为物流业和金融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在具体措施上,一方面应积极引导经济类高等院校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在物流专业加入物流金融相关课程,同时,组织物流金融创新模式大赛,鼓励在校学生对该领域积极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应大力支持商业银行和物流公司加大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在环境优化、政策优化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为每一位专业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实现同步,增强该地区对物流金融专业型人才的吸引力。

(二)建立物流业与金融业长期稳定合作模式

银行机构和物流公司协议式的短期合作模式下的金融业和物流业之间的关系是短期、小额和松散的借贷关系。这样的做法不仅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距甚远,也很容易遭受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虚假信息的风险。建议实行以下几种长期稳定合作模式:

1债权债务关系模式。

物流业与金融业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国外很多像UPS这样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已经开设有面向系统内客户提供货款结算服务的银行。郑州地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国际上有所不同,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拥有专门办理物流结算服务的金融部门。因此,建议借鉴日本的主办银行制度,即一家企业以一家银行作为自己的贷款银行并接受该银行的金融服务以及财务监管的一种银企结合方式,采取债权债务关系为纽带的合作模式。这一模式下的金融机构是与有实力的物流企业集团之间长期、大额和稳定的借贷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对物流企业形成一定程度的控制,防止第三方物流企业联合融资企业对银行提供虚假信息,有效降低信息风险。

2股权融合模式。

随着外资银行的入驻和国际金融业竞争的压力加大,混业经营将成为中资银行的一种趋势。2005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按规定,商业银行将可直接投资设立基金公司。

这也为金融机构对物流企业进行股权融合提供了参考模式。以资金为纽带,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或者进行部分股权投资,即利用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的专业服务,将商业银行、生产企业以及多家经销商的资金流、实物流、商品流和信息流有机结合,封闭运作,为企业提供全程金融服务。在此可以借鉴美国持股公司的做法,由商业银行向物流企业集团的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参股、控股或直接建立自己的控股公司实现物流业和金融业的结合。与债权债务关系模式相比,股权融合方式加大了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利益的关联度,提升了供应链运作和管理的效率,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增强了各方的实力,实现了互利共赢。

3人事渗透模式。

由于物流金融业务中与银行机构合作的都是信用等级和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资金流量大,信贷资金占用多,经济效益比较稳定,合作风险小,应允许商业银行和物流企业之间在实行双向股权融合的条件下,互派股权代表和相关业务工作人员,建立以股权为纽带,以网络技术为手段的人员渗透模式,共同建立整套信用机制。这样的合作模式,将在业务流程上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和信用风险。

(三)建立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控制体系

1建立客户信用记录,控制企业信用风险。

作为监管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对融资企业的经营能力和信用状况作全面的考察和合理的评估。首先,应调查客户偿还债务的历史情况,凡是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应避免与其合作。其次,应分析客户真实的获利能力、市场地位以及以往的经营情况。另外,对于长期合作的客户,避免风险的重点在于对货物合法性和相关票据的真实性的鉴别。

2建立完善的质押货物监管制度。

由于质押货物一般都是大宗的,市场需求量较大且稳定的货物,因此对货物的监管必须是24小时全方位监管,这就需要作为监管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检查制度和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银行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通过身份验证登录该系统查看质押货物的出库、入库情况,以便随时掌握货物的情况,确保质押货物的存量不低于规定存量。同时,由于质押货物都是市场流动性较好的货物,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遭遇偷盗的风险,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还应建立一套先进灵敏的安全报警系统,以确保质押货物的安全性。物流金融业务对于郑州地区的现代物流产业来说,其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各方配套设施还需要不断完善。但是,相信随着该地区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银行机构对物流金融增值服务认识的不断提高,该业务一定会成为郑州经济市场新的利润增长点。

注 释:

①资料来源于河南省交通信息网

②资料来源于银行联合信息网

参考文献:

[1]粟媛.物流金融活动风险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4)

[2]刘兆国.物流金融拓宽企业融资渠道[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9,(03)

[3]段伟常,张仲义.物流金融中物流企业市场营销策略[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9,(03)

[4]李建军.基于物流金融第三方物流融资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08)

[5]雷莉,谢圣涛.物流金融服务产品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09,(08)

[6]David biederman, Logistics financiers, Journal of Commerce, 2004,(01)

篇10

物流业新的增长点

物流金融业务创新不仅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在现代物流业务中,基础性的物流操作如仓储、运输的利润率越来越低,主要利润来源已转向各种增值服务,包括物流方案设计、包装分装、多式联运等,物流金融业务更是新的利润增长点。像马士基、UPS 这样的巨型国际物流公司,第一位的利润来源现已由物流金融业务所取代,它们能为客户提供多种的金融,如开具信用证、仓单质押、票据担保、结算融资等。

根据中国物资储运协会的调查,2012年,67 家会员单位物流金融业务收入较2011年增长15%,质押监管量增长39%,融资额增长4%。在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不利环境下,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帮助物流业开拓增值空间,改变盈利模式,促进了物流业的健康发展。然而,在物流企业大胆创新物流金融业务的过程中,由于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会引发巨大的风险。

上海钢贸的崩溃

2012 年是物流金融业务诞生以来出现问题最多的一年,无论是发案次数、涉案金额、涉案企业还是案件复杂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上海的钢贸案件就极具有代表性。事件发端于2011年,我国钢铁行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供给大于需求的不利局面,钢铁企业普遍出现亏损。受此影响,钢价迅速下滑,钢贸企业的利润大幅下降,钢材进出口价格同比增长率则均为负值。同时,在国家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企业资金紧缺,借贷成本普遍增高,有的地区高达15%~20%。

在下游需求得不到释放而钢厂生产继续扩大的背景下,仓储企业与贸易公司配合,将不属于自己的钢材重复质押,骗取银行或民间资金,套取资金后改变资金用途,违法发放高利贷。高利贷链条上的资金极不安全,若有一环断裂,整个资金链都会随之瓦解。在违规放贷没有被及时制止的情况下,有的企业变本加厉,由质物量短少发展到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乃至发展到出具虚假仓单、虚假质物清单的地步。虚假的质物,脆弱的资金链,违规的操作最终导致了上海钢铁贸易圈的集中崩溃。

三大风险失控

总结物流金融业务风险,主要包括质押物风险、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此次上海钢贸案件就是同时出现了这些风险。

质押物风险。质押物物权风险,质押物的所有权不清晰,或所有权隶属于多个法人,但由债务人独自将其质出,更有可能债务人根本没有质物的所有权而冒名将其质出,一旦债务人违约,这些混乱的所有权关系都会使债权人(即商业银行)蒙受损失。质押物变现风险,质押存货的市场价格在贷款期间并不是稳定不动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当存货的价格往上升时,质物并不存在价格风险,而当存货价格下降,尤其是在短期内骤降,就会给动产质押融资业务带来很大的价格波动风险。此次的上海钢贸案件,首先由于重复质押以及虚假质押导致质物所有权极其混乱,产生了物权风险;其次由于钢铁供大于求导致钢价下跌,带来了巨大的变现风险。

道德风险。虽然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更加注重债项风险的大小,注重于担保资产的变现风险,但道德风险仍然是贷款人在动产质押融资业务中所必须关注的一类重要的风险。在上海钢贸案中,借款企业即钢贸企业彼时盈利能力和资金周转能力极差,没有稳定的收入和现金流,从而产生了违约的道德风险。而物流企业和银行疏于职守、不负责任、虚假上报和监管失误同样导致了严重的道德风险。

操作风险。业务模式选择不适合、超额担保程度不适合、质押方式和监控强度选择不合理、业务结算情况与业务不匹配、资金使用不合理、没有必要的个人担保或第三方担保方式、没有必要的损害保险、监管方控制方式选择不合适、财务评估报告模式不合适等都会导致操作风险。此次上海钢贸案中,物流企业质押方式上的漏洞和监控强度上的缺失,以及银行审批的疏忽,最终引发了操作上的风险。

上海钢贸案件的发生,使得银行界加强了对钢贸企业贷款的控制,这让本就处于钢铁萧条期的钢贸企业陷入极困难的境地。物流金融业务创新也因上海钢贸事件遭受挫折,面临巨大的负面影响。上海钢贸案件打击了各业务参与方的信心,多家主要的物流监管企业都出现风险事件,面临巨额亏损,一些物流企业已经采取收缩、退出的策略;银行也进退两难,面临大量坏账。这次沉痛的教训提醒我们不得不分析风险来源,重视风险防范,确保物流金融业务健康发展。

防范风险的策略

由上可见,物流金融业务对于物流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忽视风险,疏于防范,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对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防范,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合作。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和对策:

首先,做好统筹规划,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是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重要基础。随着物流金融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和补充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度,使其能够接纳新的担保物与担保形式,简化公示方法、登记手段,明确优先权顺序与担保权执行程序,从而使当事人有充分自由选择适合的担保物和担保形式来支撑现实的商业运作,并使他们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在可预见的实践中能够估算自己的风险、损失与收益,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债权人的利益。同时,对于实践中出现的重复质押、骗贷等违法行为要提出明确的处罚条款。

其次,建立综合协调监管机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在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如工商、公安、银行等之间,应建立综合协调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市场监督,加大行政执法的强度和力度,大力打击那些破坏市场秩序和行业规范的企业和行为。

第三,构建市场诚信体系,引导企业规范发展。应采取多种方式,构建物流金融市场诚信体系,将物流金融业务的各参与主体都纳入其中,引导企业规范经营,将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挡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大门之外。

第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实行行业自律。应推动建立物流金融行业协会组织,积极吸纳物流金融各业务参与方,通过行业内部协作和监督,实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与政府部门监管相配合,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市场监管体系。

第五,加强理论和政策研究,促进物流金融创新持续发展。物流金融业务发展是典型的创新活动,体现了很强的探索的特点。应加强理论和政策研究,研究解决物流金融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和难题,从而引导物流金融业务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