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篇1

为推动金融工作创新,优化全市融资环境,市政府决定与国家开发银行市分行共同在我市构建上下联动、全方位、多品种、立体化融资合作的基层金融服务体系,促进以中小企业、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水利基础设施等为重点的基层金融业务发展,形成以点带面、独具特色的基层金融业务统筹推进模式,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现就加快我市基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执政理念,充分发挥市政府组织协调优势和国家开发银行的资金优势,强化开发性金融对基层民生发展的支持引导作用,全力推进建设“五台一金”(管理平台、借款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信用平台和风险准备金)为主体的基层金融业务合作机制,立足长远性,突出前瞻性,最大范围的覆盖民生贷款需求。通过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共同推进发展,真正建立起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基层金融服务体系。

二、基层金融服务体系管理架构

基层金融服务体系管理架构包括管理平台、借款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信用平台和风险准备金“五台一金”。五大平台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实现业务配合支持与监督制约;同时为防范可能发生的代偿风险,建立以风险准备金为主要内容的三级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

(一)管理平台。管理平台是市基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市分行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镇、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岛旅游度假区(以下统称各镇)和工业基地管委组成,是基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最高决策管理机构,全面负责领导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金融办,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二)借款平台。借款平台是承接国家开发银行市分行对我市基层金融业务领域贷款统借统还及全程负责贷前、贷中、贷后管理的机构。根据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市分行协商意见,选择市城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或市城市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基层金融业务的借款平台,市政府赋予借款平台与开发银行签署相关业务合作协议和信贷合同的职能。为做好对借款项目的初(评)审工作,借款平台内设风险评估决策委员会,委员会组成人员将根据具体借款项目,从专家库中选择确定。专家库从市企业家协会、各行业协会及经济、金融、财政、风险投资、法律等方面的专家中选聘组成。

(三)担保平台。担保平台是有效分担贷款风险,实现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明确由政策担保有限公司作为主要的担保平台,同时吸收其他在我市注册成立的担保公司共同组建服务民生的联合担保平台,以此降低担保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增强担保市场的竞争性,优化全市金融市场环境。

(四)公示平台。公示平台是为确保将基层金融业务纳入社会监督,实行阳光操作,实现贷款信息透明化、操作规范化、民主化的重要保证。借款平台通过在政务网等信息平台开辟专栏对所有贷款信息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和听取社会意见,加强风险管控。

(五)信用平台。信用平台是对参与基层金融服务体系统借统还的企业、组织或个人建立信用档案的平台,由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搭建。信用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对借款企业、组织或个人的信用情况进行记录、跟踪和分类,作为对贷款的后续监督以及后续合作的重要依据。

(六)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是为了防止发生贷款违约,在实际借款人无法按期还款,且担保平台也无力代偿的情况下,由借款平台以此用于还本付息。根据我市民生领域实际贷款的需求,风险准备金的规模要确保在1000万元以上,其来源渠道主要由市政府从财政资金中解决,同时按一定比例从借款平台收取的融资服务费中计提累积。

三、基层金融服务体系的管理运作

(一)基层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重点及条件界定。基层金融服务体系主要支持涉及民生领域中小企业贷款,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社贷款,下岗职工、妇女、青年创业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建设贷款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贷款期限根据项目性质及主体的不同区别对待,一般中小企业类贷款以短期流动资金为主,期限控制在2年以内(包含2年),单笔额度控制在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的10%以内;个人类贷款期限控制在3年以内,单笔额度控制在50万元以内;具体贷款利率根据项目评估情况及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分行协商意见确定。

(二)基层金融服务体系运作模式。构建基层金融服务体系是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支持民生领域的创新举措,其突出特点是“统借统还、抱团增信”,从而实现了贷款的批量化,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审批效率。基层金融服务体系的基本运作模式为:国家开发银行根据对借款平台评级及机制评审确定年度合作额度,结合实际需求确定合作额度,具体项目额度根据信用评级、机制评审和项目评审结果确定。所有统贷项目的合作在确定的合作额度内实施,并由借款平台实行统借统还,管理平台负责统贷项目的最终审核确定,获批后,由国家开发银行市分行直接将贷款批量化发放至借款平台,借款平台与担保平台在落实有关担保与反担保措施后,委托商业银行将贷款发放给项目用款人。

(三)基层金融服务体系的风险控制。

1、多层审批把关控制风险。首先,由各相关职能部门把关筛选借款项目(主体)并择优向借款平台进行推荐,各单位对推荐的项目承担相应责任;其次,由借款平台与担保平台启动对项目的调查评估,并形成项目评估报告提交风险评估决策委员会进行审查;再次,对通过借款平台和担保平台审查的项目提交基层金融服务体系领导小组批准;最后,将领导小组批准同意的项目报国家开发银行,借助国家开发银行专业化的优势,按其内部流程对项目进行评估、审议和审批。国家开发银行对项目批量审批通过后,在贷款发放前再结合信息公示及贷款发放委托银行反馈的情况,最终确定是否予以放贷,层层把关,最大限度控制风险。

2、多元化保证措施分散风险。首先,明确推荐人也是责任人,对推荐项目失察造成代偿应承担相应责任,增强推荐单位的责任意识;其次,通过担保平台来控制和分化风险;再次,企业所在镇、工业基地管委及相关推荐单位向借款平台提供推荐函;最后,通过贷款发放委托银行对贷款的全程监管及承担一定比例风险来控制和分化风险。

3、三级风险补偿机制。首先,通过措施约束,将最终用款人的自有资金确定为第一还款来源;其次,将最终用款人提供的反担保措施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当第一还款来源无法保障时,国家开发银行将扣收担保平台保证金,同时借款平台利用最终用款人提供的反担保措施变现筹集资金,归还本息。最后,将风险准备金及借款平台可以调动的其他资金作为第三还款来源,防止贷款逾期。

4、风险共担机制。对统借统还贷款最终产生的风险,由国家开发银行与市政府双方共同承担,并在各自责任范围内由双方协商解决。

四、基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一)周密组织,加强领导。市基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切实加强对基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强化管理平台的职能作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快推进,确保各项金融业务规范运作,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推动全市基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顺利实施。

(二)落实责任,明确分工。按照属地和行业归口管理的原则,由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对贷款项目进行前期考察推荐工作。具体分工是:对中小企业贷款项目,由市工信局和企业所在镇、工业基地管委负责初选、推荐;对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建设贷款由市房产管理处、住宅办根据市政府规划决策,负责项目提报及相关建设工作;对水利基础设施贷款项目,由市水利局、城建局根据市政府规划决策,负责项目提报及相关建设工作;借款平台应全面做好贷款统借统还的贷前、贷中及贷后管理及与国家开发银行对接的全部工作。

五、基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要求

一是市基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之间要形成互联互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快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业务实施办法和工作流程,并以中小企业贷款、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贷款和水利基础设施贷款业务为突破,抓紧开展基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业务。

二是各成员单位要把基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根据职责分工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充实专业人员,更好地推进基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篇2

金融后台与服务外包体系,是指为了顺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在金融业的推广应用和全方位市场竞争所导致的金融机构服务流程再造的根本性变革需求,通常由地方政府积极引导、整合当地金融业及相关服务业资源、推动金融后台与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综合性系统。金融后台与服务外包体系主要包括: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稳健发展的区域经济、高速成长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便利的通讯和交通等基础设施、高度发达的教育体系和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支持体系等)、不断聚集完善的信息技术服务机构、人文生态化的金融后台产业园区、健全的金融外包监管法制环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优惠的政府扶持政策等。

金融后台与服务外包体系是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金融机构发展核心业务、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设施完善的物化载体和便捷优惠的技术、政策支持,它与金融前台服务体系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现代金融产业服务价值链。通过研究,国外金融后台与服务外包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及时调整外包战略、制定出台产业支持政策

金融后台与服务外包的发展与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这些国家政府在此次外包浪潮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国际市场提供的机会与本国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及时制定出台产业支持政策,从而促进了本国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

1.调整发展战略,制定产业规划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爱尔兰、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捷克等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制定出台支持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见表1)。比较其产业政策及其影响,可以发现他们在金融后台与服务外包体系建设中,正确的产业引导和鼓励支持政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2.调整税收政策,为外包企业提供税收优惠

为了更好地促进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措施,为从事金融后台与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支持(见表2)。

3.制定金融鼓励政策,为外包企业提供资金扶持

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过程中,各国都很注意对本国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出台金融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见表3)。

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优化服务外包法律环境

与传统的制造业不同,服务外7包业务对一国的制度敏感性较高。通常情况下,生产有形产品的行业对制度的敏感和依赖程度较低,对资本和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而提供无形产品的服务外包是以人为本的。因此,是否拥有健全的法制环境,是保障知识产权及智力投入不收侵害的根本保证。服务外包的接包方由于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发包方的业务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经常会接触到发包方的商业机密,这样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就成为关键问题。因此,产权保护体系的建立不仅仅要依靠企业自觉,更需要政府推动建立包括政策、条例以及法律在内的一系列制度保障措施,以确保服务外包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见表4)。例如印度政府针对欧美商家最为担心的外包产品的产权所属问题,积极调整本国知识产权的条例与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专利、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法规,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监督并强化保护知识产权的执行力度。

三、加强软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立各类服务外包园区

软件和通讯等信息技术是现代服务外包的技术载体和实现手段,通讯网络则为服务外包提供了硬件基础设施。因此,金融后台和服务外包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已成为衡量服务外包环境的重要指标。外包中离岸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处理、呼叫中心、远程培训、系统运营维护等都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来实现的。通讯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服务外包的商业模式,为离岸开发、服务交流提供了可能。

各国加强软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立各类软件园区的举措,一方面是推动本国软件、通讯业的发展,以提升信息技术的水平。另一方面是通过建立各类软件技术园区,加强对产业要素的有机组合,来促进本国服务外包的发展。各国建设金融后台和服务外包体系的实践表明,建设软件园区和服务外包园区是发展服务外包的成功模式(见表5、6)。

四、重视人力资本规划,多渠道培养外包人才

国外的经验证明,外包服务基地城市是否拥有丰富和可持续的人才资源,是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前提。在服务外包基地城市里,除了有足够的高校聚集,以提供大量的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外,还要有相应的人才培训机构,来填补高校教育输出和专业工作需求之间的缺口,形成知识型人才密集的智力环境,为外包服务产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各国在发展服务外包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本的规划和开发。同时,还重视教育和培训设施的建设,通过多种渠道来促进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的供给(见表7)。

五、优化服务外包发展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除了建立起完善的硬件基础设施,商业环境和人文环境等软件条件也是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重要因素。商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环境、社会开放度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等。 在选择外包地域时,发包方所考虑的不仅是供应商必须拥有合格的资质、健康的企业文化和一流的人才,还要考虑供应商的历史经营记录、财务稳定性、服务质量、上门服务和能力要求等,同时还要考察“软件”环境因素,如当地文化、社会环境等。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AT Kearney),根据金融结构、人员技能和商业环境三个因素对各个国家进行了排名。从中看出,中国在金融结构、人员技能方面在国际上名列前茅,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但是商业环境指数仅为0.93,排名第21位(见图1)。

各国发展外包的实践表明,拥有便利的、国际化的商业环境和配套设施,更有利于促进本国外包服务的发展。例如爱尔兰、加拿大等国就充分利用了与欧美发达国家文化同一性的优势,承接了大量较高层级的外包业务和管理业务。墨西哥毗邻美国,是美国外包业务的重要承接方。印度、菲律宾、新加坡等则充分利用与英美国家的殖民地渊源,东欧国家则充分利用了与西欧国家较近的地缘优势。据统计,美国有4000万爱尔兰侨民,相当于本土人口的10倍。在美侨民有力地促进了爱尔兰与美国IT界的联系。爱尔兰虽是欧盟成员国和欧元区国家、经济发展以欧洲大市场为依托,但与欧美的天然联系使很多欧美公司优先考虑来爱尔兰投资。比如香侬自由贸易区的外国投资94%来自欧美国家,其中美国投资占57% 。

篇3

关键词:陆家嘴,金融总部,金融中心

1.引言

一个有效的金融服务支撑环境体系的创建和不断完善,是把上海陆家嘴建设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必要前提条件。因此,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等的目标下,迫切需要把上海打造成一个对企业总部来说在工作和生活两方面都具魅力的现代都市。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2.陆家嘴金融总部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成就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上海“四个中心”(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建设的核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始终把金融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经过十四年的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其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金融开放力度逐步加大,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逐步加强,金融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而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建设为金融中心提供了支撑。

2.1金融机构聚集

上海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完善的要素市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金融机构入驻,金融机构集聚加快。近几年来,随着金融机构功能性中心不断集聚上海,以及新金融机构的诞生,上海已经形成了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异地商业银行在沪营运中心、外资银行地区管理总部在内的、中外资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金融体系,成为金融机构在我国内地的主要集聚地之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就是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过程中的成果之一,是中国现在唯一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面积仅一点七平方公里的小陆家嘴地区成为中国资本密集度最高的地区,聚集了八个国家级要素市场、四十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及四千多家贸易、投资和中介服务机构。

2.2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快速

上海拥有较为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设施。过去十四年,上海城市交通枢纽建设,高架路、隧道、地铁、轻轨、磁浮、机场、海港建设取得了惊人的进步,现正加快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3金融信用建设日益完善

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解决规模扩大与风险累积这对始终困扰金融部门的基本矛盾。上海是全国金融信用建设最早和最完善的城市之一,信贷征信和个人联合征信系统建设均走在全国前列。1997年,为防范和化解银行业的金融风险,减缓信贷工作中对企业信息不了解或不对称现象,人民银行带领金融机构开始试点建立征信制度。经过几年努力,特别是上海市政府积极推动下,上海金融业征信制度从无到有,从简单的信息收集到资信评级体系逐步完善。主要从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贷款企业资信登记评估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方面进行试点和推进,正发挥其防范金融风险,稳定运行资产质量,培育社会诚信观念等积极作用,并己成为当地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陆家嘴金融总部面临的不足与挑战

3.3上海经济总量较小,国际化水平不够

国家经济总量和城市经济总量不足够大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总部的重要难题之一。从主要的全球性国际金融总部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该国的经济实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战后美国有绝对优势的经济实力使它荣登上了第一国际金融总部的宝座。在随后日本经济二三十年的持续增长使东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世界三大国际金融总部区之一,而随着日本经济的逐渐衰落,东京国际金融总部的地位也受到威胁。

上海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与其他国际金融总部集聚区相比,差距仍然非常明显,集中表现在经济总量显得很薄弱,贸易额的绝对水平仍偏低,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不够等。虽然上海人均收入现在已经超过7000美元,但香港、新加坡人均收入已是2.7万美元左右。粗略估算,如上海持续保持快于香港、新加坡4倍以上的经济增速,按人均GDP来衡量,上海至少要20年才能赶上香港、新加坡。

3.2金融业对上海的贡献率不高

虽然上海GDP连续七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但金融保险业的增长却明显滞后。近期金融业在上海GDP中所占的比重并没有明显的上升,反倒略有下降。

纽约、伦敦、东京这几个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例都达到18%,而上海的这一比例远低于这一水平。上海在短期之内实现国际金融总部集聚区的目标还需更多的努力。另一方面,由于上海的GDP总量上与国际著名金融总部仍有不小差距,要提升陆家嘴地区的金融业竞争实力,必须在再提高国际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例的同时提升GDP的总量。

3.3房价偏高,商务成本过高

陆家嘴金融总部集聚区总部过高的商务成本会使其失去对外资银行吸引力,昔日的亚洲“华尔街”――上海外滩己经变成了“第五大道”。随着众多世界顶尖品牌的引入,外滩金融街的定位己经渐行渐远。被梦想成亚洲“华尔街”的外滩,正在变成全球精品时装、餐饮、艺术的聚集地。短短几年间,“华尔街”变成了“第五大道”,折射的是金融产业在上海的尴尬变迁。上海房价这几年突飞猛进的直接诱因,更多的应该归于政府被迫用房地产业来填补金融业对GDP贡献不足的窟窿。除此之外,上海航空与市内交通的便利度虽然在内地则处于中上水平,但明显落后于香港;至于通讯价格过高的现状己令金融机构非常不满。可见,上海在商务成本方面不具备任何优势。商务成本概念的包罗性,决定了降低商务成本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城市建设者的努力,也需要既得利益的垄断机构作出牺牲与配合。

3.4金融人才的缺乏

尽管上海积聚着一些国内比较有名的大学,再加上网罗吸引全国各地的精英,这里聚集着全国很多的金融专业人才资源,但是金融人才奇缺仍是制约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一大比较劣势。目前,几大国际金融中心中,金融专业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伦敦为15%,纽约为11.5%,香港为14%,这里集聚了大量律师、会计师、精算师、系统分析师、管理顾问等专业人才,且八成以上掌握英语。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达9万多人,数量不少,但整体素质偏低。近65%只有中专或大专水平,获得中级职称的占25%,获得高级职称的仅2.2%,获得国际认证的仅0.3%,掌握外语的不足20%。上海金融业中高层管理人才只有4000人左右,高级管理人才约450人。网络金融、投资银行、资产证券化、宏观金融分析等方面的管理人才,以及法律、咨询评估、市场化经营、交易中介、国际会计等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非常紧缺。其中国际水准的金融人才不足1万人,还不及伦敦的1/10,尤其缺乏通晓国际惯例、娴熟金融工具、精通国际语言的高层次金融从业人员。

3.5国内外众多城市的强力竞争

东京、香港和新加坡的存在和发展,曼谷、台北等地金融业的崛起,客观上在不同程度上与陆家嘴金融总部形成竞争关系,包括争夺资金、争夺市场、争夺人才和争夺客户。特别是香港,其现有的优势,对上海建设国家金融中心形成了巨大的竞争。香港有着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比如:高度国际化的城市、便利的营商环境、法治体制、自由贸易及自由的资讯流通、公平开放的竞争、发展完备和庞大的金融网络、一流的交通及通讯基础设施、完善的支持服务以及高教育水平的工作人口与优秀的企业家。另外,香港还有庞大的外汇储备、自由兑换的稳定货币以及低税率的简明税制。香港拥有世界最自由经济体系的美誉,虽然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和办事处的跨国公司数目,比亚太区其他城市都多。世界上最大的一百间银行有四分之三在香港营业,香港的股票市场按资本市值计算在亚洲排行第二,仅次于日本。所有这些都促成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而香港背靠中国大陆,与上海这个国际金融这些形成了无形的竞争。

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大城市也纷纷计划建立金融总部区,如北京、天津、广州、深圳、成都和武汉等地都在计划中,其中有的城市如北京本来就是国内金融中心,广州、深圳等地也都具有良好的条件。这不仅会在资金、市场、客户等方面与上海形成竞争格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上海获取金融优先权和特许权变得较为困难。在这种前后夹击之下,上海金融总部集聚区建设力图从金融服务的增量中寻求到最大的份额,以既不冲击香港,又不主动损害北京和深圳的现有利益,而最终通过市场来决定存量的调剂。

4.改进上海陆家嘴金融总部服务环境支撑体系的建议

大力发展贸易融资、物流融资、海事保险和海事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实现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互动发展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建设为金融中心提供了支撑。

借鉴国外或境外金融城区如纽约的华尔街、伦敦的金融城、巴黎的拉德芳斯、东京的新宿、香港的中环等的建设经验,注重金融发展地理形态的相对完整性,建立一个隶属于上海市政府直接管理的上海金融城,形成一个金融巨头公司云集、相对独立的金融社会。

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总部集聚区建设最缺的就是人才。目前,上海的金融从业人员有十几万人。尽管在绝对数量不算小,但占上海人口的比重不到1%。而在伦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这个数字要在20%左右。更为紧缺的将是熟悉国际金融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上海需要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系列配套改革,吸引更多高素质的海内外人才,以满足沪上中外资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引发的人才需求。要使上海成为国内、国际人才极具吸引力的地方,可能需要关注税收、语言、交通设施(包括市内和铁路、航空等)、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经过十几年建设,上海目前虽然已经形成了较为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条件,但为促进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和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需要进一步优化上海的金融法制环境,首先是严格按国际金融“游戏规则”办事,积极推动以“全国立法、地方适用”的方式完善金融中心建设所需要的法律和法规,其次是强化执行机制,加大对债权人的保护力度和对各种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再次是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坚持依法律界定的权限、法律规定的范围、法律确定的条件和法律设定的程序来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推动廉洁、透明、高效的政府建设工程,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桂荣. 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 上海商业,2004(8)

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金融体系;重构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引言

金融一直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由于其本身特性决定了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投资风险比较大,因此农业的发展很难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尽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对农村的金融体系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是还是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在当前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想推动生产发展,对于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已经迫在眉睫了。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中若干的问题分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农村金融主要可以分为商业性质金融、合作性质金融以及政策性质金融三个类别,由于前两者主要讲究投资的风险控制盒资本的盈利,因此我国目前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主要是来自于政策性质金融,而且政策性质的金融机构目前只有一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资金来源也很窄,很难肩负起为农业发展注入足够资金的责任。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农村信贷机构方面

农村的信贷主要机构是农村信用社,但是农村信用社从规模方面来说比较小,资金的来源也比较窄,在管理方面,因为产权不够明确,没有长效的激励机制,经常会有内部工作人员控制的现象,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从发展方向上来看,很多农村信用社已经开始向商业银行方向靠拢,经常会出现不愿意借贷给农民的情况。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农村金融服务资源的匮乏。

(二)在资金筹集方面

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本来应该加大资金的输出力度。但是每年大约会有2000亿以上农村资金存入的邮政储蓄银行却奉行只存不贷原则,更加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匮乏状况。尽管近年来民间借贷表现的十分活跃,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可以缓解农民的借贷难问题。但是国家对于民间借贷机构没有统一的规范,再加上借贷的利率远高于银行,也会加大农民的借贷风险和负担。

(三)农村信用社体系方面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柱,大部分的农村贷款都来自于此。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体系还不够完善,许多农业贷款人和农户的信用意识比较淡,经常会出现逾期还款甚至不还款的情况,使得农村信用社难以偿还长期的贷款,不得不需要中国人民银行每年补充支农再贷款来填补不足。

二、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重构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

要想更快地推进当前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对现行的农村信用体系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使其更加完善,满足当前农村对于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主要的措施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农村的金融法规

首先就是要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农村金融主体机构的行为进行规范,制定准确的准入条件和服务标准,克服当前市场条件下农村金融机构的盲目自发性。同时还必须要凭借发来吧的强制力还保证金融市场的有序运行。比如政府可以适当放宽对民间金融的管制,赋予其一定的合法地位,并且积极引导其想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最后还必须要依靠法律维护好农村的金融环境,加强农村诚信制度的建设,加大执法的力度,依法对违反金融法律和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理。

(二)拓展农村信贷的渠道

首先应该对邮政储蓄进行改革,减少农业资本的流失。国家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对邮政储蓄的资金流向进行约束,要求每年用在支农贷款或者转存至当地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占到储蓄余额的一定比例,国家可以对这一过程产生的转存利息进行补贴。其次是国家也可以通过立法等形式,给予农村金融机构一定的政策优惠和扶持,鼓励和引导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对养殖、种植等方面的贷款力度,缓解政策性金融的压力。最后,还必须要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更深一步的改革。明确其产权结构,加强监管,完善风险考核体制,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保证在加大农业贷款发放数量的同时资产的质量也有所提高。

(三)建立农村信用评估系统

如果能够建立农村信用评估系统,银行可以更方便更直观的对借贷者的信用进行评价,以消除银行对于借贷者信誉度的担心,进一步提高其对农村的贷款积极性。对于农村的借贷用户而言,也会重视信誉的作用,如果信用好就可以更加容易的获得银行的贷款。这些都有利于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融资环境,促进农村的繁荣。要想建立这一系统,首先需要村委会以户为单位,对每名农民的借贷状况进行详细的登记,然后还需要村委会在此基础上实际调查农民的经营情况并做好记录,接下来还需要主管村委会的相关部门对登记信息的准确度做进一步的监督和检查。最后再把各地信息综合起来,建立其完整的农村信用评估系统。不同的金融机构,包括正规的民间借贷者或机构,可以联合在一起,在加强信用信息共享的同时还要建立贷款的黑名单,对不守信者进行信息披露,这样可以提高贷款者的失信成本,让其无利可图,无机可乘。

(四)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

农村的金融机构应该保持长远的眼光,转变重点支持个体分散人群的经营理念,以提高农村的生产能力作为核心来增加金融供给,逐步完善农村的生产和和生活环境。国有银行也需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抵押贷款的方式,探索将农村的宅基地、使用土地或者林地作为抵押的抵押方法,进一步解决农村中贷款抵押品匮乏的问题。

篇5

>> 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河南省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辽宁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服务问题研究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讨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趋向及路径选择 惠州建设银行创新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研究 长沙市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特征及作用 构建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制度困境及实现路径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评价研究 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探讨 我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研究》评介 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浅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9―23.

[2]李子彬.中小企业面临发展六重门 [EB/OL].http:///stock/special/ceonianhui/20100919/2636781.shtml.2010―09―19.

[3]李军鹏.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77―79.

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2.3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17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好推进“三农”工作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与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分析农村金融现状,总结农村金融发展困难,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对于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现实意义。我国广大农村金融工作者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要努力发现和总结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反思,积极总结,以便更好地促进农村金融工作的健康发展。

1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保证我国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当前我国部分地区仍存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不多,个别地区的农民要想办理金融业务需要奔波很远的路途,不能保证业务办理和咨询等一系列业务的时效性;二是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产品有待丰富,其服务手段和方式有待提高,同时服务内容也有待完善,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的需求;三是农村的经济环境决定的农村金融市场机制有待完善,农民融资困难是普遍现象。

1.2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农村贷款的利率有待进一步调整,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而言,利率还是偏高,极容易出现“惜贷”现象。同时还存在一些“民间贷款”的现象,影响了农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其次对于农村金融发展的辅助行业发展缓慢,例如与农村金融相关的咨询、法律、服务等,不但影响农村金融健康发展,还影响整个农村市场环境。

1.3支持农业信贷的资金投入有待提高

导致农业信贷资金投入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近年来农业贷款质量普遍不高,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银行不敢大力投入;二是部分地区对于农业金融重视程度不高,影响了农村信贷比例;三是金融机构对于农业信贷的投资热情不高。

2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建议

2.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部分地区已经成立了农村村镇银行,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农村金融服务,其他地区要加快村镇银行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其服务农村金融发展的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银行的支农作用,科学合理的扩大放贷权限,拓宽农业信贷范围。同时还要努力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切实满足农村金融发展所需。更要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质量,强化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2.2多措并举,积极解决农村融资难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财政对于农业发展的支持,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比如可以适当降低税收,或者通过一些农业补贴,通过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共同解决农村融资难题;二是可以适当制定奖励和补贴政策,提高金融机构的收益,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三是积极制定和完善农村金融信贷法律法规,规范农村金融信贷行为,尤其是对于民间贷款的约束十分关键,以免出现民间信贷纠纷,不仅容易使人们财产受到侵害,还会影响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2.3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营造诚信环境空间

随着治理水平的提高,要加大农村金融环境的治理力度,对于银行信用体系,担保机制,以及风险的降低,支农力度的增加都具有显著意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放贷权,从行政区域上来说基本集中在h级及其以上的分支机构,在乡(镇)的分支银行基本没有放贷权。然而在乡(镇)的分支银行对农户的状况比较了解,相比能够较为准确地甄别出农户的资信状况。治理水平的提高,放贷权的下放,有利于银行甄别并接收信用好的农户所传递的信号。

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农业发展和使自身经营效益受到影响的金融部门给予适当的政策性补贴,以激励其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有效减少“惜贷”的情况。加快信用担保体系、法律、会计和咨询等金融辅助行业的发展,以有效规范金融市场的发展。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促进金融环境诚信化。一是加强诚信宣传教育,普及法律和金融知识;二是农村金融机构要建立贷款用户信用指数数据库,定期审查企业和农户的信用情况,将其与贷款利率、贷款规模、贷款抵押比例挂钩;三是制定逃避债款的惩罚办法,严厉打击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促使人人诚信,营造一个诚信的环境。

3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解决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瓶颈问题,必须立足于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难题,克难攻坚,迎难而上,同时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多措并举,积极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营造诚信环境空间等举措来解决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难题,提高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明,安秀梅,李茜.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创新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6).

[2]李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金融创新[J].学习论坛, 2007,(04).

篇7

一、构建与城市规模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

金融组织体系建设是金融发展的首要问题;只有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才能发展有效的金融业务;也才能以此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对此,应从三方面发展金融组织体系:

1.金融机构总量适应需要。就是各类金融机构的数量要适应城市发展规模。我们认为,随着人口的增长,要求金融服务范围扩大、金融服务功能加强,因此,金融机构的数量与城市人口同比增长是基本要求,并着重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总量要适度超前,也就是金融机构的发展不能被动去适应,而应主动超前发展,主动去满足城市化的需要;二是金融机构的种类要尽量齐全,银行、证券、保险各类机构都要适度发展,以适应不同的需求;三是要注重金融机构发展的质量,不以绝对数量论是否合理是否适应城市发展需要。

2.金融机构结构合理摆布。在金融机构总量适度发展或超前发展的前提下,应该保持金融机构的结构合理。我们认为,其基本要求:一是“大机构”与“小机构”的合理搭配,不以大小论成败,要更加注重发挥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二是国有、股份与民营金融机构的合理搭配,要更加注重发挥“非公”所有制金融的作用;三是内资机构与外资机构的合理搭配,要更加注重引进外资金融资本;四是银行与证券、保险机构的合理搭配,不但注重银行信贷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要更加注重发挥证券、保险机构支持、促进、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3.金融机构层级梯度有序。就是在发展金融机构时,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格局,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各层级的金融机构。我们认为,特大中心城市要适度引进一级法人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省市级分支机构,全面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大型中心城市以地市级金融机构为主,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小城市应以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从重庆万州区的规划发展看,应按照特大中心城市的要求,引进发展一定数量的具有较大规模的一级法人金融机构,大力引进发展有省(市)级权限的金融分支机构,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全面入驻,以尽快建成区域金融中心,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金融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二、完善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

城市经济与城市金融的共生共荣决定了城市金融支持城市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深度和力度;各种支持手段必须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城市金融支持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信贷总量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信贷投放密不可分;信贷投放的多少不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水平,而且信贷规模的大小还是决定金融业在产业发展中重要地位的标志。可以说,信贷总量的变化与经济总量的变化应该保持同步。因此,我们以GTP的增速测算信贷总量的增速。其中,对不同的区域要考虑特殊情况给区域信贷总量基期数据的影响。

2.直接融资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经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融资渠道越来越多,已经打破传统的仅仅依靠信贷投入的模式,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债券、融资券等融资比例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城市建设中,政府、主管部门、金融机构都要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帮助、支持、鼓励企业直接上市融资,以壮大企业资金实力,增强企业社会信誉,使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一个区域、一个城市上市公司的多少是衡量这个区域或城市的经济社会化程度高低的尺度;上市融资的多少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也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政府、主管部门、企业不但要重视信贷投入,而且要更加重视企业的规范发展,以利于让更多的企业更快地上市发展。

3.发挥保险对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保险作为我们抵御风险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手段和保障,在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发挥其重要作用:一是注重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通过赔款和给付使企业不会因灾害事故造成生产经营活动的停滞或中断,从而有利于企业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保持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和稳定,以减轻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发展。二是注重发挥保险转移风险的作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如在企业贷款中引入保险机制,转移、分散贷款风险,形成资金安全有保障的局面,让企业愿贷,银行敢贷,实现企业、银行、保险“三赢”。三是注重发挥保险稳定企业经济的作用。就是充分发挥保险机构长期处理风险隐患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指导企业进行风险管理,进行防灾咨询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督促企业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以减少灾害损失,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安全、稳健运行。

三、健全与城市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城市越发展,金融服务越重要。金融服务不到位,肯定影响城市建设的进程;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然支持和带动城市建设的发展。我们认为,城市建设中迫切需要快捷的支付清算体系、安全的证券交易体系和便利的保险服务体系。

1.快捷的支付清算体系。快捷的支付清算体系是加速企事业单位资金周转、方便城市居民金融活动的载体。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统一规划建设的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的作用,扩大参与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的金融机构范围,完善其功能,降低其运行成本,使其成为全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支付清算的主渠道。二是建设适应城市规模、方便城市居民生活的存取款机构、网点,包括储蓄机构、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动存取款机、自助服务终端等等。三是发展与城市经济和居民生活相适应的无障碍刷卡设施,包括ATM机、POS等,使银行卡成为企事业单位和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必备工具和重要帮手。从目前万州区的情况(如下表)看,有关机构、设施的建设还很不够,需要政府政策和财政的支持、鼓励,以加快其建设步伐,使其成为城市建设的助推器。

2.安全的证券交易体系。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公司必然增加,加之城市居民各种正常的投资需求,客观上要求证券机构的发展与之相适应。从目前状况分析,证券投资越来越被广大居民所重视,但证券机构的发展还没有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别注重发展证券机构网点,以适应城市建设中居民生活的实际需要。

3.便利的保险服务体系。在城市建设中的保险业发展不应追求保险机构数量的扩大效应,而应在机构适当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机构和人,做到保险品种齐全、手续简便、收费合理、理赔及时、服务周到。而目前的问题主要是保险知识的宣传、普及不够,企事业单位、居民的保险意识不强,保险机构实力参差不齐,机构和人的素质及能力较低,保险服务的力度不够等等,这样不但要求保险机构的数量加快发展,而且要求保险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四、发展与城市建设相适应的金融保障体系

城市建设中金融要发展,必须要有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我们认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创新金融稳定体系、建立社会诚信体系是主要内容。

1.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一是要在现有银监机构的基础上,在各大、中型城市分别设立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以加强监督管理,防止监管真空导致的金融违法行为的失控和蔓延,防止给国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防止给城市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和消极作用。二是人民银行和各监管机构之间要加强监管协作,互通监管信息,建立金融监管协作机制,以利发挥金融监管机构的整体合力。三是建立完善金融监管互信机制,实行一个监管机构的监管信息、监管结论与其他监管机构共享和共用,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并提高金融监管的整体效率。

2.创新金融稳定体系。稳定的金融体系是金融发展的基石;金融体系不稳定,金融发展根本无从谈起,尤其是在城市建设中,城市化越高的地方,人流、物流、资金流越密集,客观上要求金融服务水平越高,金融体系越稳定。在城市建设中创新金融稳定体系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体制创新,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将金融稳定作为城市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责之一,纳入城市建设的主要议事日程,实行金融稳定属地管理。二是机制创新,就是要成立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负责的金融稳定工作领导机构,负责组织领导、协调管理城市建设中的金融稳定工作,将金融稳定纳入城市建设的考核指标,实行金融稳定专项检查专项考核。三是制度创新,就是要制定实施城市建设中的金融稳定工作制度、办法,坚持定期不定期的分析、报告、评估、总结制度,做到城市建设中的金融稳定工作常抓不懈。

篇8

一是完善组织保障体系。成立了由西安高新区金融服务办公室、相关数据源单位及专家组成的西安高新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推进小组和西安高新区信用服务中心。西安高新区工商、税务、质监、海关、规划、国土、环保、安监等行政监管部门及金融服务机构负责科技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信用服务中心负责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西安高新区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协调科技金融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力促科技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二、构筑政策支撑体系。在国家和陕西省相关信用管理法规制度框架下,根据高新区企业特点和信用管理的实际情况,陆续出台《西安高新区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西安高新区企业信用征信和评价管理办法》、《西安高新区信用评级机构管理办法》、《西安高新区信用信息分类管理制度》、《西安高新区信用贷款试点暂行办法》、《西安高新区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西安高新区信用保险机贸易融资试点工作暂行办法》等政策,构筑完成西安高新区信用体系相关政策体系,并逐步引导园区所有优惠政策和项目申报等于企业信用评价挂钩。

三、稳步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信息共享平台由企业公共信用数据库、企业申报信用数据库、金融服务机构信息数据库和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网站)5个模块支撑。企业公共信用数据库信息以工商行政部门的企业登记信息为基准,整合其他行政部门及公共组织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企业申报数据库、金融服务机构信息数据库信息以科技企业自主申报经营信息和交易信息为主,通过政策设计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完善其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投资合作、融资担保、信用交易、合同履约等信息;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依托信用数据库,以企业信用信息为纽带,整理、聚集高新区内金融机构信息、金融产品信息和投融资需求信息,为科技企业提供“一站式”、多功能、低成本融资服务。

篇9

农村金融服务“点多面广”,一般而言,衡量农村金融服务状况的指标包括: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农业贷款数量、农村地区小额贷款情况、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性、农村政策性金融等多个方面。农户(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村金融支农服务弱化等问题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近年来,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固有的业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减少,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金融服务空白。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末,全国仍有1696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4%;农村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低,平均每个乡镇的银行业网点为2.99个,平均每1万农民拥有的金融机构是1.56个,每5.77个行政村分布1个银行业金融机构。从青海省情况来看,截至2011年末,青海省尚有133个乡(镇)未设任何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全省373个乡(镇),平均每个乡镇分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1.63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9个/乡镇);全省4163个行政村,每6.86个行政村才分布1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网点/5.77个行政村);平均每万名农民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1.33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6个网点/每万名农民)。实践表明,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不具备比较优势,其业务活动往往无法适应小农经济,也无法解决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高风险和巨额成本等问题。中国并不缺少大银行,但缺少贴近基层的中小金融机构,特别缺少根植农村、贴近农户、符合农村基本需要的微型金融组织。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的出现既有正规金融渠道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也有因法律地位不明确、政策风险大导致的非正规金融等民间资金被压抑,以及政府职能发挥不充分、财政资金不到位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四家,但资金实力雄厚且具有一定支农条件的农业银行,大多将资金投入到县域的大型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很少直接服务于农户;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存款占比高而贷款服务较少、从农村虹吸资金回流城市的现象依然存在;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主要投放于粮棉油收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企业,直接投放农村企业较少。农村信用社实际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唯一金融机构,但“一社难支‘三农’”。农村金融市场“批发+零售”的资金融通渠道有待发展,大型商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联通机制尚未建立。截至2012年6月末,青海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868.5亿元,其中:全省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达145.68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的16.77%;邮政储蓄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41.23亿元,其中县域存款余额69.56亿元,占比达49%,各项贷款余额为31.37亿元,其中三农贷款余额仅为3.65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1.6%;农业发展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63.47亿元,粮油收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贷款占了近60%。目前,我国推动和建设的小额贷款组织主要是商业性的小额贷款组织,它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设立的,以自负盈亏、财务上可持续为原则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2000年,农信社根据央行信贷扶持“三农”的要求,以农信社存款和央行支农再贷款为资金来源,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到2006年底,农户小额信贷余额占到农信社农户贷款余额的近30%,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小额信贷的覆盖面。但随着农信社的商业化改革,农户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面临巨大挑战。2006年底,银监会宣布在青海等6个省区选择36个试点区域,放宽银行类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鼓励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入,以完全不同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理念和模式为农村居民提供小额信贷服务。但这一制度创新的预期金融服务改善效应还没有充分显现,影响面很小,相关政策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提出较严格的要求,使得部分新型金融机构经营业务受到限制。截至2011年末,青海省仅有的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均设在县级及以下地区,存款余额仅为2.1亿元,贷款余额2.97亿元。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大量金融需求,其中有部分农村金融需求具有较强的政策性金融性质,但目前我国政策性金融定位不清,运行机制不健全,影响了政策性金融服务职能的发挥。作为主要支持农业经济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支农作用仅局限于粮棉油收购;国家开发银行对于急需资金支持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等,缺乏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以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为例,截至2012年6月末,累计发放各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贷款90.7亿元,其中很大部分用于省、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项目,用于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资金较少。同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以银行类信贷为主,保险、证券等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农业保险体系。由于缺乏公共资金支持,西部农业保险市场显现出明显的供求“双冷”局面。现行公共财政制度安排,使得西部农村信贷资源的相当一部分被用于治病救人等本应由公共财政资金承担的投入上,金融财政化现象非常严重。此外,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市场的金融产品严重不足,信贷、证券、保险没有形成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发展局面。农村金融服务手段滞后,金融业务科技化程度不高。截至2012年6月底,青海省农村信用社在全省布设ATM机171台,平均每两个乡镇还不到1台,并且已布设ATM机的网点又不具备自动存款功能,农牧民群众在信用社非营业时间无法正常办理存取款业务和刷卡消费,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一定不便。同时,由于人才、资源、风险评估等条件的制约,一些涉农金融机构在涉农产品创新上很难有独创性,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不足,贷款难、部分涉农金融产品供求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是贷款担保方式仍不够灵活。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担保方式主要是保证、抵押和质押,对大部分农村种养大户来说,根本无法提供合法有效的贷款抵押和收入稳定的担保人做担保。而对贷款额度也有严格的限制,一般控制在10万元以内,不足部分只能以民间借贷的方式解决。二是贷款手续繁琐。涉农机构由于审批权限上收、风险控制等原因,在实际贷款过程中,根据额度的不同,需要不同级别的机构进行审批,越往上,需要的贷款要件、审批流程、审批时间就越多,通常需要两周甚至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大大超过了客户的期望值。三是贷款期限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周期性的需求。目前涉农机构虽改变了“一年一贷、春放秋收”的传统方式,但受信贷规模限制及对资金流动性的考虑,近9成的贷款期限约定为1-2年。当前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特别是缺乏资产评估、担保公司、征信登记等金融中介机构,金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广大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对金融的认识和自身金融意识还比较薄弱。一是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和担保体系尚未建立和健全。农业是弱质产业,受自然环境、政策因素影响大,贷款风险大,抵押担保品有限,使用现代金融产品定价机制在农村地区开展评估、担保、信用评级等的成本较大,导致在农村开展金融中介业务难度较大,农村金融中介发展滞后,尚有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规模较少,资本金少,风险化解能力和代偿能力很低,不能适应农村需要。二是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农户和中小企业对金融知识的认识有限,加之农村地区金融教育发展不足和相对落后,导致农村地区整体金融生态环境较差,使得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吸引力不足,各金融机构不愿主动到农村地区开展业务。三是农村征信系统建立不完整。农村个人基本信息与信用记录不完整,而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的贷款多数是建立在个人信用的基础上,信用贷款风险大,随着各银行机构风险防范的强化,致使部分涉农金融机构对“三农”的信贷投入积极性不高,存在“慎贷”、“惧贷”和减少授权授信额度等现象。从法制环境来看,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主要法律依据有《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这些法律法规并未对我国农村金融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业务拓展中遇到法律规定不明确的问题。随着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推进,农村地区抵押担保物缺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但此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信贷业务的进一步扩展形成了障碍。此外,部分农村地区宗土观念比较浓厚,执法环境有待改善,对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的保护有待加强。

国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经验借鉴

从美国、印度、孟加拉等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来看,它们都建立与其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金融制度,主要包括由合作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所构成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及相应的财税、监管、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上述国家都制订了专门的农村金融方面的法案,以法律的形式作为制度保障和支撑,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从国外经验来看,农村金融服务不是由单一的某类型或某一家银行机构来承担,而是由政府主导扶持的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多类型、多层次发展,分工合理明确,优势互补。以上国家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政府通过出资组建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及对农村金融机构在税收、利差补贴等方面实施各种优惠政策,进行了大力扶持。美国鼓励在不违反现有法律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可能的尝试和创新,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实行差异化的服务策略;孟加拉的格莱珉银行对贫困人口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实行小组联保贷款制度。美国的农业保险管理部门是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具体业务则由私营保险公司开展,美国政府对农业保险给予了大力支持;印度推行的“自助团体联系计划”就是采用团体担保代替抵押,从而有效地分散了信用风险。(1)财税政策,包括:通过出台支持农村金融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发展农村金融业务;对涉农贷款、保险进行财政补贴。(2)金融货币政策,包括:对涉农金融机构降低或免收存款准备金,以保证涉农金融机构的资金充足;给予涉农金融机构金融优惠政策,以解决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在开展农村金融服务时遇到的资金问题。(3)监管政策。如印度政府要求商业银行在城市开设一家分支机构,就必须同时在边远地区开设2-3家机构,并且把信贷投放的18%投向农业及农业相关产业。

构建普惠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

篇10

1.1继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地方政府的努力下,山东农业产业结构几近完善。但是,仍有不少地方有待改进。比如:服务农业加工的第二产业和农业销售的第三产业,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短板所在,地方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适度政策倾斜,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和指导。此外,在山东农业经济产业结构中畜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仅限于散户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难给农业经济以大的支持。由此,政府应该深入调查甑选适合地方养殖品种,并通过惠农政策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养殖规模、产业品牌。

1.2大力发展无公害化、绿色产品新农业产业时代,大众于无公害化、绿色食品的喜好程度大增,更多的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农业安全质量问题。由此,山东省农业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健康作物种植计划。鼓励农户进行无公害种植,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化肥,尽量少用农药,在生产加工环节也应该注重农产品的时鲜性,不添加防腐剂,让送到消费者餐桌上的农产品新鲜健康。

2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保障性措施

2.1继续加大补贴力度,调动农民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十二五”期间,必须继续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力度,同时,就几项惠农强农政策落实具体:一是落实完善农村土地政策。继续做好二轮延包的后续完善工作,积极稳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扩大试点工作。二是落实完善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进一步搞好农民负担监管专项治理,明确治理重点、目标和措施,确保专项治理取得明显效果,会同省纠风办对专项治理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保证顺利完成各项治理任务。

2.2完善财政金融保障体系,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财力支撑顺应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山东农业经济将围绕着“高效”、“高端”、“高质”、“生态”的产业体系规划,借此实现广大农民增收的目的。而现代农业体系的建立,需要庞大的财政金融支撑。由此,必须要优化省内涉农金融机构布局,扩大金融行业在省内的覆盖面积。借助当前山东省城镇化改革思路,放开政策鼓励商业性银行进驻山东,尤其是鼓励其渗透到农业经济发展主战场——市县级,扩大其服务辐射区域。同时,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扩大涉农金融服务项目,实现财产抵押、担保在农业经济产业的有效实施。根据本省省情探索建立政策性保险公司,为科研行业、中小企业和农村企业提供资金保险业务服务,杜绝其发展的后顾之忧,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组建产权明晰,治理结构合理,资金充裕的区域发展银行,为山东省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