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综合整治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综合整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4年2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用4年的时间,对中山陵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整治,进一步改善风景区的面貌,改善城市的环境。它使钟山风景区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生态修复,也为风景区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强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优化景区服务和环境质量,使景区各项事业迈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提供了契机。实施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是建设“绿色南京”、“人文南京”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党和政府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体现。
一、缘起与背景
中山陵园风景区地处南京市中心,占地31平方公里,是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南京的城中之山、城中之林、城中之园,被市民认作南京城的“氧吧”、“绿肺”。中山陵园风景区是城市森林的典范,紫金山茂密的森林对南京市区的空气净化、滞尘吸收、噪声减弱、气候调节、环境美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测算,风景区一年能吸收二氧化碳440万吨;释放氧气380万吨,年生态效益可达13.1亿元,城市“绿肺”作用明显。
紫金山总体绿色生态资源较好,各类植物资源丰富,是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混合生长地区,各类乔木、灌木、藤木、草本共有113科600多种。花木资源丰富,四季如花。最具有特色的是梅花和桂花,现有梅花品种350多种,桂花38个品种万余株。动物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和鸟类,昆虫200多种,蝶类76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凤蝶的重要分布区。风景区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对保障南京经济发展、改善南京城市面貌、维系城市生态平衡意义深远。
风景区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人文景观丰富,在松柏参天、峰峦巍峨、绿海茫茫的山水之间掩映着各类文物古迹、遗址200多处,其中世界遗产1处,国家文物级保护单位8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盛名享誉世界,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
然而,在综合整治前,景区中也存在着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不和谐现象。由于历史遗留等多方面原因,景区内一度驻扎着13个自然村庄、100余家大小单位,部分土地被蚕食、卫生环境差,住房成套率低,满目疮伤,建筑凌乱。尤其是风景区外缘与城市结合区域,几乎家家住户都有房屋租住给外来人员,违章搭建屡禁不止,居住环境拥挤不堪,脏乱差等现象十分严重,社会各界反应强烈。尽管有关部门多次采取措施,加强整顿,仍得不到根本解决。这些不和谐现象严重影响到紫金山与南京市的生态安全,影响到风景区自身的健康发展与南京整体优良的城市化进程。
按照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通过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绿色南京”和“文化南京”的基本思路,中山陵园风景区的环境保护与建设巧遇南京大规模进行老城环境整治的契机。2004年初,中山陵园风景区作为南京老城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明确定为当年“两河、两带、三区、四点、五片”之中的三大重点整治区域之一。2004年2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用4年的时间,投资近20亿元对中山陵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整治,进一步改善风景区的面貌,改善城市的环境。自此,钟山风景区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生态修复。
二、实施步骤与概况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的范围包括:宁杭公路以北、环陵路以西、宁栖路以南、太平门沿城墙至中山门以东围合区域,共3l平方公里。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实施拆迁工程。对景区内l3个自然村,9个居民片和19家工企单位实施拆迁。二是实施退耕还林、拆建还绿工程。对7500亩原有耕田和建筑用地进行绿化植树,增加绿地面积。三是实施景观建设工程。根据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精心设计,在风景区周边重点建设邵家山公园、下马坊遗址公园等历史文化景观。
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的指导思想是以实现‘两个率先’富民强市、加快发展为根本目标,按照‘解放思想、争先进位、协调发展、彰显特色’的总体要求,围绕打造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围绕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思路、围绕老城环境整治各项任务,全面整合中山陵景区内的景观、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资源。按照“统一组织,分区实施;统一规划,同步设计;突出重点,注重成效”的总体思路,统筹考虑政府与市场、速度与稳定、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的关系,遵循“高起点规划与高标准建设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加速推进与确保稳定相结合,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分步走达成了先期愿望。
(一)圆满完成一期任务,取得“一环两片”阶段性成果.中山陵园风景区地处南京市中心,占地31平方公里,是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南京的城中之山、城中之林、城中之园,被市民认作南京城的“氧吧”、“绿肺”。中山陵园风景区是城市森林的典范,紫金山茂密的森林对南京市区的空气净化、滞尘吸收、噪声减弱、气候调节、环境美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测算,风景区一年能吸收二氧化碳440万吨;释放氧气380万吨,年生态效益可达13.1亿元,城市“绿肺”作用明显。紫金山总体绿色生态资源较好,各类植物资源丰富,是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混合生长地区,各类乔木、灌木、藤木、草本共有113科600多种。花木资源丰富,四季如花。最具有特色的是梅花和桂花,现有梅花品种350多种,桂花38个品种万余株。动物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和鸟类,昆虫200多种,蝶类76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凤蝶的重要分布区。风景区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对保障南京经济发展、改善南京城市面貌、维系城市生态平衡意义深远。风景区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人文景观丰富,在松柏参天、峰峦巍峨、绿海茫茫的山水之间掩映着各类文物古迹、遗址200多处,其中世界遗产1处,国家文物级保护单位8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盛名享誉世界,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然而,在综合整治前,景区中也存在着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不和谐现象。由于历史遗留等多方面原因,景区内一度驻扎着13个自然村庄、100余家大小单位,部分土地被蚕食、卫生环境差,住房成套率低,满目疮伤,建筑凌乱。尤其是风景区外缘与城市结合区域,几乎家家住户都有房屋租住给外来人员,违章搭建屡禁不止,居住环境拥挤不堪,脏乱差等现象十分严重,社会各界反应强烈。尽管有关部门多次采取措施,加强整顿,仍得不到根本解决。这些不和谐现象严重影响到紫金山与南京市的生态安全,影响到风景区自身的健康发展与南京整体优良的城市化进程。
按照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通过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绿色南京”和“文化南京”的基本思路,中山陵园风景区的环境保护与建设巧遇南京大规模进行老城环境整治的契机。2004年初,中山陵园风景区作为南京老城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明确定为当年“两河、两带、三区、四点、五片”之中的三大重点整治区域之一。2004年2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用4年的时间,投资近20亿元对中山陵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整治,进一步改善风景区的面貌,改善城市的环境。自此,钟山风景区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生态修复。
(二)乘势推进二期工程,全面夺得综合整治最后胜利。中山陵园环境综合整治是南京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是南京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品牌、旅游品牌的重大举措。2005年11月一期工程完成之后,二期工程在前期取得阶段性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速推进。中山陵园二期整治工程主要包括王家湾、钟灵街(含东、西洼子)、铁匠营剩余片区的拆迁和天地科学园、博爱园、钟山体育运动公园、山北民俗风情园的建设。博爱园位于主城通往明孝陵的通道附近,包括水生植物园、季节性花园、环境雕塑园等。天地科学园结合南大太阳塔、地震观测所、陵园老邮局等成为一处与基地历史相关的考察学习天文学、地质学等天地科学的主题园,其中溪流间还规划了许多露营场地。钟山运动公园则结合南京体育学院,为中山陵景区增添一个全新的体育休闲场所。这三大主题公园的新建为把中山陵园风景区打造成“生态之园、文化之园、旅游之园”,为南京加快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放大城市特色与魅力做出了贡献。2008年是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决战”之年。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同心协力、一鼓作气之下,彻底结束紫金山南、北的拆迁遗留工作,完成下马坊遗址公园手表厂段的改造出新,完成博爱园、钟山体育运动园的环境修复建设。紫金山南麓的博爱园和钟山运动公园景色宜人、姿态毕现。风景区的水环境治理取得重大突破。紫金山山南风景游憩区、沪宁高速南风景改善区的污水都被统一收集,排入城市管网。紫金山北麓出现巨大改观。在大规模的拆迁之后,浩大的生态修复工程,使全山植树将达20万株以上,逐渐“显山透绿”。紫金山山北入口公园与位于蒋王庙附近的王家湾片区被一举拿下。航空烈士纪念馆亦在山北逐渐建成。整个中山陵园风景区面貌全然一新。
三、效果与评价
整治工程自2004年3月全面启动,历时4年,共计投入40亿元,完成了330万平方米13个自然村、9个居民片总计3729户居(农)民和31家工企单位的拆迁,拆迁的建筑总面积共约70多万平方米;同步实施拆建还绿、退耕还林,使景区新增绿地7000多亩,南京市民人均绿地由此增加0.6-0.8平方米,景区森林覆盖率由70.2%提升到82%-85%。真正实现了“还景于民”、“还绿于民”。
同时结合风景区历史人文特色,在景区外缘建设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前湖公园、博爱园、天地科学园、钟山运动公园、山北民风区、山水生态区等景点,提高了周边环境的景观质量,丰富游览设施,进一步增强了风景区为本地市民的服务功能,使中山陵园风景区成为生态之园、文化之园、旅游之园、繁荣之园,成为南京城市“绿肺”、都市发展区的核心地带和历史文化集中代表区。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不负厚望,成为体现南京历史文化特色和生态文明的扛鼎之作、南京市政建设的震撼之作。四年的环境综合整治达到了“惠民、惠山、惠城”多方受益的优良效果。随着综合整治的推进,大批市民和游人受益。过去被村舍、农田和污水包围的景观湖,重新成为绿树鲜花环绕的湿地公园,大批前来晨练的市民从中受益。一批免费开放的遗址公园,吸引众多市民前往寻古探幽。全长2.4公里的人行木栈道与山南山北两条登山道,方便人们登高漫步。搬离景区的拆迁居民在妥善安置中生活质量今非昔比。环境综合整治也使紫金山满身披绿、景区水灵气四溢,为野生鸟类等动物的在此歇息、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紫金山的生物多样性得到延续。霹雳沟的自然山水引入梅花谷公园,形成了近百亩水面;琵琶湖公园水面扩容1/3,新增面积50亩;下马坊、博爱园、钟山运动公园三大公园的建成,又使紫金山的水面新增了200亩。在对遍布山林的水沟实施整治后,水系贯通,“十水绕钟山”的格局成型。整治使南京“人文绿都”的生态品质凸显,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更加丰富。青山入城,山城一体。绿地、山林、水体面积的增加,扩大了城市“绿肺”;一批散落民间和地下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整治得到了发掘保护,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明孝陵重现600年前历史风貌,观音阁大石壁等一批重要文物被发掘保护。
四年的环境综合整治大为改善了景区原有的生态环境面貌,为景区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基础。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景区内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水土风貌和生态建设得到切实维护和提高。景区周边原来脏乱差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完全展开的精美画卷。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景区的管理水平也显著提高,各项事业迈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在2007年底成功进入国家首批5A级景区,2008年底又成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景区管理是景区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确保景区有序运行的基本手段。环境综合整治拆违拆破、景点出新、景区亮化等专项治理,初步实现了景区由治理脏乱向提升品质的转变,城市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提升,景区管理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步。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景区新一轮的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了基础。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新命题、新任务,也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前提离不开良好的生态建设。中山陵的环境综合整治解决了景区遗留问题,为进一步展开生态文明建设扫清了障碍,夯实了基础,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是中山陵园风景区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在这次机遇中,景区用时4年耗资40亿,完成了一系列拆迁、绿化与建设,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紫金山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南京城市“人文绿都”生态品质得到凸显,城市吸引力和魅力得到提升。景区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将进一步发挥拉动旅游经济、打造旅游强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发挥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中的示范作用,对今后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蒋宏坤、戴永宁同志在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1日。
[2]《钟山风景名胜区外缘景区规划设计》,2004年5月。
[3]万志洲等:《中山陵风景区(紫金山)森林景观建设的研究》,《中国城市林业》,2006年第4期。
篇2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未引起根本重视,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废弃物大部分没有得到处理,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渠等水体中,使“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跺、畜禽乱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收到威胁,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业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畜禽粪便任意堆放和排放、秸秆就地焚烧现象较为普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农村存在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造成以上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二是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四是农村环保监管能力薄弱。我国农村环境的现状与改善农民健康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激发农村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农村新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客观需要。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解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
二、明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以农村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结合起来,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努力改善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全面推进,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农村环境的监测和监管。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实际,按照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相应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策和措施。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优化整合。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有效控制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趋势,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得到切实改善,为建设“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2.“十一五”目标
到2010年,初步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农村地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农村饮用水环境得到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三、着力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
(一)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1.环境卫生整治
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继续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逐步清除简易厕所,对农户厕所进行卫生改造,建设符合卫生要求的公共厕所;畜禽圈养并与住房分离;人畜粪便处理后尽可能资源化利用,对农村区域的改厕、改圈,要尽量纳入到当地的农村能源工程建设体系中;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控制散煤和劣质煤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2.生活污水处理
消灭污水随意倾倒现象,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土地等多种处理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在人口密度较低、环境容量相对较高的农村区域,可利用自然系统就地处理;在人口相对集中地区可采用设施处理。结合农村改厕、改厨、改圈与沼气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要集中整治环湖、环库“农家乐”污染。凡是依湖、依库建设的“农家乐”餐饮、娱乐性等设施,废水必须处理后循环利用,禁止就近排入湖库。
3.生活垃圾处理
生活垃圾实现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理、提供资源化利用或纳入乡镇以上处置系统集中处理。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地区可采取堆肥或近期简易填埋;有条件地区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纳入乡镇集中处置系统;组织对历史积存垃圾的专项清理。逐步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统筹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
4.村容村貌改善
结合旧村改造、新村建设,鼓励农民美化村庄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开展村庄建筑物整理,消灭“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跺、畜禽乱跑”等现象;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绿化;整治村庄河道、沟渠;改善村庄道路状况,主要道路硬化平整,有条件村庄主干道安装照明设施。
(二)保护农村饮用水源,改善水质
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依法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进行各种养殖活动,严禁直接或者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三)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要有效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凡是作为饮用水源地的湖泊水库最高水位线外一公里范围内,禁止从事施用化肥强度大的农业活动。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推行秸秆还田,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禁止在禁烧区内露天焚烧秸秆。
(四)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未履行环评审批程序即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其停止建设,补办环评手续,并予以处罚。对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责令其停止生产,并予以处罚。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五)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要着力控制养殖污染。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现有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要在作为饮用水源的湖泊水库划定畜禽禁养区,禁养区内不得新建任何畜禽养殖场,已建的畜禽养殖场要限期搬迁或关闭。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按照工业污染源管理方式实行监管,确保达标排放。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依据土地消纳能力,进行畜禽粪便还田。
(六)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和整治村庄现有水体,努力恢复河沟池塘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对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开发建设项目和活动的环境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破坏。
(七)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开发建设活动必须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严格查处。
坚持依法监管,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环境监测预警和执法监督体系,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提高环境监管执法水平。
四、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措施
(一)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保护投入
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财政预算和投资应逐年增加,重点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工程。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逐步实行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
(二)增强科技支撑作用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尽快建立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以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为主体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积极开展农村环保科普工作,提高群众保护农村环境的自觉性。要转变农村环境保护理念,依靠科技创新,以推进农村循环经济为重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农业,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
(三)深化试点示范工作
积极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示范工程,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和深化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乡镇创建工作,实施分类指导,分级管理;严格标准,完善考核办法。开展省级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的村寨要抓紧实施,力争年底前完成。到2010年,完成花溪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工作。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
各区、县(市)政府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部署辖区内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制订工作方案,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做到组织落实、任务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乡镇政府要有专人负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村两委要建立村规民约,组织村民积极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篇3
为了全面提升我市公路环境建设管理水平,推进“双创”工作向城乡延伸,切实改善市域城乡环境面貌,为建设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创造良好的公路交通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全省干线公路路域环境治理工作的通知》(陕政办发〔〕36号),市政府决定对全市国省干线及农村公路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特通告如下:
一、公路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坏、污染公路及公路用地。
二、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在公路两侧修建的建筑物,建筑物距公路用地外缘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不少于10米,乡道不少于5米。各类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必须在6月10日前自行拆除或迁移,逾期拒不拆除的,依法强行拆除。对公路建筑控制区以外有碍观瞻的破旧设施,予以整修和刷白处理。
三、对公路用地范围内的所有堆积物和公路用地界外可视范围内的垃圾、废料等在6月10日前彻底清理,对公路用地界外可视范围内的其他建材、秸秆等堆积物在6月10日前自行整理,确保堆放整齐有序。
四、在公路及公路用地范围内不得摆摊设点、堆放物品、占道经营、打场晒粮、乱搭乱建、倾倒垃圾、乱停车辆,不得从事其它损坏公路和影响公路畅通的行为。公路两侧的商业店铺不得占道经营、乱设标牌,乱倒垃圾,实行门前卫生、环境、护路三包,对店牌标志统一规范设置,按指定位置悬挂。
五、未经公路交通管理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开设公路平交道口、设置非公路标志,以及在建筑控制区内栽设电杆、埋设管线。私自开设的平交道口、设置的非公路标志要自行取缔,拒不取缔的,依法强制取缔。对经审批的公路平交道口,相关经营单位、个人应当用水泥或沥青混凝土自行硬化出入口,并做好道口周边的绿化和卫生保洁工作。
六、公路两侧经过审批的加水洗车点应当设置独立的排水系统,硬化出入口,采取绿篱、隔离墩、文化墙等措施实施与公路的有效隔离,不得在路面上加水洗车。对于未经审批或达不到设置标准的加水点,依法予以取缔。
七、公路沿线有关储煤场、碎石厂、石灰厂、垃圾场、废品收购站及有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当采取遮挡、覆盖及其它防护措施,不得向公路排放污水、灰渣、碎屑等,对影响公路环境的依法取缔或迁移。
八、运输散装易抛洒物品的货运车辆,应当密闭运输或加盖篷布,规范装载,不得遗漏抛洒物品污染公路,严禁违法超限超载车辆上路行驶。
篇4
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全面展开,镇党委、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融入新农村建设之中,成立领导班子,明确分阶段整治目标,制订实施计划与考核细则,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创新新机制,探索新模式,取得了很大工作成果,全镇总投资达到380万元,全面清理整治影响村容村貌的街头粪堆、土堆和草堆,撤除闲置旧房132间,新建村内公园、健身休闲广场8个,面积13000平方米,设置环境美化雕塑小品21处,硬化村内街道18000平方米,硬化连村路1XX平方米,使全镇上下人居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确定重点,建好示范村 。火车跑起来,全靠车头带,根据集体经济条件和村情,首先确定了高家、大时家、潘家、西泥沟和南廒五个村作为全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火车头”,进行重点督导,采取班子成员负责制,责成五名班子成员人守一村,集中人力物力限期完成,达标验收合格后,当作示范标杆,组织全镇观摩学习。潘家村投资8万元,购置秸杆挤块机,免费为村民进行秸杆挤块;大时家村争取外援28万元,硬化街道6500平方米,建街道小花坛32个,砌沿街花墙5600米;西泥沟在村中央一片旧院落和草垛粪堆原地上,投资20万元,建起了一处1800平方米村民休闲公园等等,为全镇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以点带面,全面开花 。 在“火车头”村的整治工作取得很大成效基础上,镇党委、政府组织各村两委干部召开专题观摩学习现场会,采取班子成员包片、机关干部包村的方式,紧紧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全镇全面展开学习实施,村村有规划,村村有人抓,村村有行动、有变化。
督导促进,常抓不懈。 对于各村整治质量和进度,包村干部每日一汇报,每周一调度,十天一检查,检查结果列入镇村干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为保持整治成果,各村相应落实了村、组二级责任,制定了村级环境整治长效管理制度,组织闲散村民成立清洁队,建立了常抓不懈机制。
由于措施得力,成果显著,7月16日,威海、文登两市领导来我镇观摩,听取汇报,给予肯定,8月份,《文登大众》头版头条给予了全面报道。
【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总结】一文如不符合您的要求,推荐参考以下同栏目文章:
篇5
为贯彻落实全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扎实推进省级小城镇建设,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彻底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全面提升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着力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幸福指数。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的邵政发[年]18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年市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方案和城乡卫生环境卫生清洁春季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及《全市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动员会议》精神,现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长效管理,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镇村主抓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进一步改善我镇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提高群众文明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我镇建设省级小城镇提供良好的卫生环境。
二、整治目标
通过整治环境卫生,宣传健康环境理念,增强广大群众的卫生意识,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机制,推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三、整治内容及其要求
1、主要整治内容:清除主干道及各村居的卫生死角,整治沿富屯溪两岸随意倾倒生活垃圾行为;组织清理房前屋后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家禽家畜实行圈养,污水粪便统一排放;及时清理垃圾积存,疏通沟渠,清理坑塘及室内外环境卫生;组织力量,集中清理影响辖区环境卫生的重点地段,如镇村结合公路、内河沿线及各向外出口周边环境卫生;清理镇区所有公厕,做到坑位清洁、无污水横流、清除“四害”、环境整洁。
2、进一步完善环卫管理制度,加强督促检查、评比,责任到人,完善保洁网络,做到保洁区垃圾日产日清无积存,及时清除卫生死角。
3、加大宣传力度,发放《门前三包》及《致镇广大村(居)民的一封信》等宣传品,做到家喻户晓,努力营造人人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4、镇区成立环卫队伍,配备环卫运输车辆和保洁人员,负责将所清理的垃圾全部分类回收到垃圾焚烧厂,严禁辖区内单位、个人向沟渠和沿溪两岸倾倒垃圾。
四、行动内容安排
第一阶段(年.3.15-年.4.15)
(一)目标:健全机构、组织发动、清除垃圾污水、清洁公厕使各村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
(二)做法:
1、成立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常务副组长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全面协调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各村(社区)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制定综合整治方案,议定具体措施。
2、召开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动员大会,传达贯彻上级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动员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各村(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3、搞好宣传动员工作,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4、镇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并带领机关、企事业干部、村(居)群众、学校师生开展一次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全面抓好镇、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
5、各村(居)挂点领导和挂村干部要认真督促各村做好环境卫生的整治工作。镇区主干道环境卫生由镇建设站负责整治;次干道及巷道由所属村(居)负责整治。
6、健全机构、配齐环卫工作人员。按要求组建镇区环卫队伍和庄上新村保洁员。
7、完善设施。在4月10日前按任务要求完成垃圾围的建设,并购置垃圾桶、果皮箱。
8、落实环境保洁。各保洁区域有专人、分片、分段、包干负责。
9、镇区公厕有专人管理、责任到人,做到无臭、粪坑不溢满,地面、坑位清洁、无污水横流。
10、常年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评比活动。
第二阶段(年.4.15-年.4.30)
(一)目标:广泛动员群众在房前屋后、庭院内外翻盆倒罐,清除容器积水、卫生死角,填堵漏洞、抹平缝隙,彻底清除“四害”孳生地。以各村(居)为单位扎实开展以灭鼠为主的除“四害”药物防制活动,有效降低“四害”密度。
(二)做法:
1、充分协调各村(居)、各职能单位发动群众,落实除“四害”工作人员和经费的问题。
2、实行辖区和单位领导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村(社区)、学校都要有一位领导来抓除“四害”工作,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
3、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行动、统一时间、统一药物、统一方法”五统一的要求,清除“四害”,不留死角。
4、各村(居)、单位按照要求配齐除“四害”管理人员,负责落实除“四害”工作。
第三阶段(年.4.30-年.5.31)
(一)目标:设施完善、保洁到位、制度健全、成果巩固、卫生监督评比使全镇环境卫生面貌得以持续改善。
(二)做法:
1、各村(居)要按每百人建设一个垃圾围(桶)的配置标准建设垃圾围并投入使用,镇区和朱坊村新建两座公共厕所,5月20日前完成改厕任务,在镇区、村(居)显眼处设置宣传栏和广告牌。
2、各村(居)每千人配置一个专职保洁员,每天按规定的路线、地段、时段进行环境保洁,做到垃圾及时清运、垃圾围(桶)不溢满,保持基本无蝇、无鼠。
3、制定清扫保洁制度,卫生管理制度,按“门前三包”的要求督促群众做好卫生保洁工作,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督查小组不定时对各村(居)的生活区、沟渠河道、背街小巷、道路进行随机抽查、拍照曝光进行通报并督促整改。
4、全镇开展“保洁先进单位”和“卫生之家”评比活动,形成一批“保洁先进单位”、“卫生之家”,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卫生后进的村(居)给予通报批评。
5、适时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及时协调解决各辖区内环境卫生整治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五、保障措施
1、强化领导,精心组织。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是镇党委、镇政府为扎实推动省级小城镇建设、全面提升对外新形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各村(居)充分认识这次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分解指标、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2、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环境意识。在抓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同时,要重视教育村民、培训村民,既要通过宣传让村民充分认识搞好环境的重要性和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营造人人讲究卫生,人人维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篇6
为深入开展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打造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城乡环境,结合镇实际情况,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全镇开展城乡环境集中整治“突击月”活动,特制定如下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优良环境、提升全员素质、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以“美化、亮化、绿化、序化”为目标,按照“统一部署、严格标准、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综合整治、长效管理”原则,采用城乡联动、层层发动、全面参与的方式,在镇全面开展春季环境集中综合整治大行动,为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营造更加整治、优美、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
二、整治时间
2014年2月10日始至2014年3月10日止。
三、整治范围
城区及城郊结合部深街背巷的路面保洁、沿路两侧墙体涂白(深街背巷顶部要有25公分灰色檐,伊杨路、振兴北路、伊董路、伊陡路底部要有50公分灰色带)、下水道破损、盖板更换、各类小广告清理。农村片以村内主干道道路两侧“垃圾”清理清运,沿路两侧杂草清除、河道内河面无漂浮物清理。
四、整治重点
全镇所有村(居)要按镇政府的统一要求,对行政区域内所有深街背巷,集中开展硬化、绿化、净化、亮化整治活动,整治违章建筑,彻底解决乱搭乱建现象,消除路面破损、排水不畅、设施残缺、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等现象,严格控制白色污染,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卫生管理要达到“六有”、“六无”标准。六有:管理和保洁有队伍;街巷有路灯;道路有硬化;有合理配套垃圾池;有排水设施;有信息张贴栏。六无:村居内河道无河面无漂浮物和杂草;街巷保洁全覆盖,无卫生死角;无乱搭乱建;无乱堆乱放;无乱拉乱挂;无乱贴乱画。
五、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月10日—2月17日)
各村(居)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发放广大居民一封信、召开广播会、张贴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全体居民积极参与,树立创建文明卫生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阶段(2月18日—3月5日)
对照任务分解表,在镇环境集中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各村(居)进行细化分解(见附表),迅速开展行动,确保按时完成目标任务。
第三阶段:检查评比阶段(3月6日—3月10日)
环境集中综合整治活动后,由镇环境集中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组织专人对整治效果进行验收,并按具体情况对所有单位进行综合排位,并将结果在全镇范围进行通报,对验收合格单位给予一次性资金奖补。
第四阶段:长效管理阶段
集中整治活动结束后,各村(居)要建立机制,对整治活动中发现的易反弹、易反复的重点问题,纳入本单位环境整治工作重点,并明确专人负责,确保存在的问题彻底解决。镇督查办将对长效机制的建立和落实效果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
六、措施要求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切实加强这次环境集中综合整治“突击月”活动的组织领导,镇政府已成立环境集中综合整治“突击月”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杨乐武同志任组长,卓长勇、刘向东、殷立富、马敏、吴海勇、程伟、曹勇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王绪国同志担任,村街办及所有村(居)书记、定村(居)干部为成员。各村(居)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对照整治要求,迅速采取行动,确保活动正常开展。
篇7
力争全流域省控监测断面水质功能区达标率达90%以上,其中沙溪和闽江干流南平段分别达80%以上,富屯溪、建溪和闽江干流福州段分别达95%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到功能要求。
二、重点任务
根据《规划》和《工作意见》,*年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计划投资10.4亿元,重点推进工程120个项目。
(一)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程。落实畜禽养殖业禁建区要求,*年6月底前流域各市、县(区)要完成辖区禁建区内养殖场搬迁、治理。治理禁建区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年底前流域各市、县(区)政府要制定实施辖区禁建区外养殖场限期治理计划,于2007年底前完成全流域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计划投入约1亿元,重点实施福州仓山区、沙县畔溪洛溪流域,及三明、南平市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等8项工程。
(二)推进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要落实省政府有关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政策,鼓励各种经济成分采取BOT、TOT等形式,积极参与污水、垃圾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要制定实施《闽江流域沿岸乡镇垃圾整治规划》。计划投入2.1亿元重点实施福州连坂、沙县、南平、德化污水处理厂等8项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投入0.9亿元实施福州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等11项垃圾处理工程。
(三)推进重点水源保护工程。严格执行各城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各地要依法完成当地集中式生活饮用水一、二级保护区的整治。各设区市政府要组织开展辖区内建制镇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并于2007年底前完成。计划投入1.3亿元,重点实施福州西北区水厂水源地、三明东牙溪水源地等10个水源保护项目。
(四)推进清洁生产促进工程。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年上半年,各地要落实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名单,指导督促有关企业于2007年上半年前完成清洁生产审核。要结合推行清洁生产,在年内制定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方案,分年度实施,从源头治理和控制污染。三明市作为清洁生产试点城市,要加大清洁生产推进力度,对成效显著的企业要予以资金扶持和奖励。全年计划投入2.7亿元,重点实施54项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项目。
(五)推进生态功能保障工程。以保障流域生态功能为目标,针对当前生态破坏的突出问题,重点推进梯级电站清理整顿、河道畅通、水土流失治理、矿山整顿、生态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恢复生态功能,维护生态平衡,发挥生态优势。计划投入1.2亿元,重点实施福州南台岛内河整治、连城水土流失治理、德化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建设、政和金峰矿业整治等21个项目,并在年内完成青山挂白整治工作。
(六)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程。建设延平区炉下镇循环经济实验区,合理规划养殖业布局,建立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模式。建设太平镇南坪溪生态养殖示范点,构建养殖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利用沼气发电的能源综合利用模式。建设马尾生态工业园区,打造电子信息制造业生态产业链、食品加工生态产业链、饲料生态产业链。建设青口汽车生态工业园区,促进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产业链的修补、拓展和延伸。建设三钢集团生态工业园区,改善环境质量。在德化县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发展县域经济,保持闽江上游良好生态环境。
(七)推进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加大生态农业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成熟适用的生态农业模式,抓好现有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建设。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优先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推广培育和发展有机食品基地,推动农业、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计划投入0.3亿元,实施永泰县同安镇有机茶基地、南平市农村沼气池工程等10个项目。
(八)推进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工程。要抓好流域市、县自动监测监控分中心建设,并制定重点工业企业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设计划,2007年底前,COD、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污染负荷占所在设区市相应污染负荷60%以上的重点工业污染企业都要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并与省、市监控中心联网。要加强相关技术研究,重点实施5个项目,提高环境科研支撑能力。
三、工作要求
(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和部门职能分工,实行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市、县(区)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负责制。各地要强化对2005年未完成项目和*年度整治项目的督促检查。要把综合整治任务完成情况和市、县(区)出界断面水质达标情况作为当地政府环保实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各设区市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要在每季度第一个月的10日前报送工作进展情况,由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通报。
(二)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坚持“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明确投资主体,督促企业业主筹措治理资金,实施治理项目。要扶持重点项目实施,加强整治专项资金使用监管,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效益。沿江各市、县(区)政府也要设立流域整治专项资金,专款用于流域整治。省直各部门也要调整支出结构,安排相应资金,支持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省直各有关部门安排的整治项目及金额需征求并报备省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避免对同一整治项目重复安排资金。
篇8
关键词 水环境;现状;问题;综合整治;规划目标;对策;安徽池州
中图分类号 X171.4;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257-04
池州市天赋灵润,山环水绕,自古有诗云:“山离南郭两三里,景胜西湖六七分”。池州市主城区山体逶迤,水系发达,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丰富且具特色。最著名的要数平天湖、南湖、清溪河三大水系。将池州市主城区的三大水系贯通并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是恢复自然生态、营造良好宜居环境的需要,是提升、挖掘和保护丰厚人文积淀的需要,同时也是构建“山水园林城市”景观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争创“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举措。
1 池州市水系现状及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概况
1.1 池州市水系现状
池州市是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濒长江。境内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深厚,市区规划区面积359 km2,总人口35万人,目前主城区建成面积26.33 km2,市区人口22.61万人。
池州市水系发达,北濒长江,南依月亮湖、齐山湖、天堂湖等湖泊湿地,东接平天湖,西临秋浦河,白洋河、清溪河穿城而过。历史上池州城四面环水,各水系相互贯通,每至汛期,一片,江、河、湖成为一体,浩淼不分,枯水季节,江、河、湖泊方可分辨,形成依山绕水的独特景观风貌。建国后,池州市大力加强水利建设,修建了沿江堤防、下清溪江堤、白沙湖堤和白洋河堤等,原先相互贯通的自然水系,逐渐形成为现在秋浦河、白洋河、清溪河、平天湖、南湖等相互独立的水体。昔日广阔的水域滩涂大部分已演变为人烟稠密的城区和物产丰富的农田。
清溪河贯穿城市中心南北,城区段全长15 km,河面宽50~80 m,在城区段为封闭性水体,其水位由杏花村、南湖、白沙3座排涝泵站控制在7.60~8.10 m。平天湖位于城区东郊,来水面积为75 km2,平天湖的水位控制在10.80~12.10 m,面积11~12 km2。南湖位于老城区以南,因地势低洼,形成一片湖泊湿地。目前南湖被分割为几段,大部分为鱼塘、藕塘、水田等,相互之间仅以若干涵管勉强连通。天堂湖仅通过若干排涝沟与清溪河连通(图1)。
近年来,池州市依托良好的山水环境资源,充分发挥“依山、拥湖、临江”的自然环境,突出“山、水、城”相融的城市建设理念,形成“滨江环湖、组团发展”的城市布局,体现“城在山水中、城在园林中、城在文化中”的城市个性。特别是在城市山水景观环境整治与建设、城市湿地控制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1]。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5.45%,绿化覆盖率达40.2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19 m2,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8.07%,2009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11年8月池州市获国家林业局批复同意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安徽省首个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城市。
1.2 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概况
池州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总结概括为“3538”工程,即贯通平天湖、南湖、清溪河三大水系,整合搏浪平湖、绣春夜月、激情活力、东方巴黎、清溪塔影五大景区,建设齐山峡谷、体育会展中心、清溪船闸三大节点,改建万罗山路桥、寄隐路桥、齐山大道桥、长江南路桥、天堂湖西路桥、沿河路桥、平天湖堤桥、清溪大道桥桥梁。对清溪河、南湖等水体进行综合整治,促进水体流动,增强自净能力,恢复南湖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2],维护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构建环绕平天湖―南湖―清溪河的水上观光航线,将池州市优美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串联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池州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征地拆迁、河道开挖、桥梁建设、生态护坡与湿地恢复和建设、园林绿化景观营造等具体工程,需要较长时间地不断建设与完善。
2 存在的问题
目前,池州市主城区水系格局及水环境状况已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其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平天湖超标准洪水缺乏调蓄空间,汛期防洪形势严峻。应尽快解决平天湖超标准洪水的出路问题。二是南湖水体缺乏保护,生态环境退化。南湖大部分已被改造成为一片片的鱼塘、藕塘、水田,不仅打破了自然生态平衡,削弱了其自我净化功能,产生的农业污染还会对清溪河的水质造成不利影响(图2、图3、图4)。三是景观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独特魅力尚未充分展现。池州市滨江环湖,山水相依,自然景观极具特色。但是清溪河、平天湖等水系互不连通,独特的山水景观显得较为散乱。齐山、平天湖、清溪河、百牙塔、下清溪塔等景观散落于市区各处,由于未能构建水上观光航线,游客需在市区内往返奔波而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大大降低了池州市旅游业的吸引力。
3 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
根据池州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在研究城市的环境资源和存在问题等的基础上,提出了池州城区水系综合整治的规划目标[3-4]。
3.1 建立以水为脉络的山水生态城市
一是建立环湖景观体系。整合水体、堤坝、绿化、桥梁、建筑、山体、道路等要素,形成独具池州市特色的环湖景观体系。二是建立以水为主干的绿化系统。结合城市原有的河道体系,将绿地、休闲和步行体系等结合起来,形成以水为主干的城市绿化系统。三是丰富山水园林城市的含义。在建筑群体布局和建筑单体空间形态的塑造上,强调与自然山水资源的完美结合。
3.2 建设旅游配套设施
一是把池州市城区建设成为周边地区和城市旅游的接待中心之一;二是发展水上活动;三是建立环湖步行区;四是建设旅游商品购物街。
3.3 加强滨水区建设
一是促使滨水区成为市民的起居室;二是提高滨水区域的可达性;三是提高滨水区域的亲和性。
4 景观节点规划设计
池州市主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包括河道、桥梁、通航建筑物及溢洪坝、生态湿地、景观绿化及水上观光航线等内容,在城市园林景观节点规划设计上遵循高起点、严要求,切实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和宜游、宜居、宜商的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在经过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景观节点设计强调以人为本,追求生态、绿色、环保、低碳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5-6]。
4.1 河道设计以“自然、生态、人水和谐”为主题
在符合防洪规划、满足通航要求的前提下,河道岸线尽量顺应原有地形,避免大挖大填,力求岸线自然生动,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尽量采用自然边坡,以生态手法营建沿河湿地,建设生态河道。结合沿河景观规划,适当设置亲水步道、戏水浅滩、下沉式广场等休闲游乐场所,构建人水和谐的滨河景观空间。
4.2 桥梁建设
池州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共需改造或新建桥梁8座,以拱桥方案为主,其他类型桥梁为辅,既突出其景观效果,同时也与周边环境较为协调。
4.3 通航建筑物的形式
升船机是常用的一种通航建筑物形式,被形象地称为“水上电梯”,主要由承船厢和位于其两端的闸首,以及上、下游引航道3部分组成。通过控制系统启动机械传动机构,升降承船厢和其中的船舶,使船舶能在有高差的2个水域中通航。已建成的清溪、齐山2座升船机是目前全国仅有已建成的2座液压式升船机(图5)。
4.4 生态湿地
根据水系现状,结合游览需要将生态湿地分为三大功能区,即南湖湿地游览区、平天湖游览区、清溪河风情水廊(图6)。
4.4.1 南湖湿地恢复。南湖湿地公园游览区主要位于南外环路以南,平天湖堤以西,长江南路以东区域,主要包括现状南湖和月亮湖等区域,总面积约314 hm2。规划区域为典型的湿地,由众多水塘组成,目前以渔业养殖为主,景观比较零乱。其南、西、北三面都是城市开发密集区,对湿地生态保护有一定挑战。规划整合齐山、月亮湖、南湖应以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进行规划,围绕着“悦动”的主题,重点突出文化揽胜、湿地观光、休闲游憩、时尚娱乐等功能。对南湖岸线进行清理整治,利用湖岸滩涂,以自然形成的土壤沙砾为湿地基质,种植湿地植物,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使水面与岸线呈现一种生态的交接,为鸟类、两栖爬行类等动物物种提供生活空间。湿地植物采用浮水型、挺水型、沉水型等多种植物合理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目前该区域已初见成效(图7)。
4.4.2 平天湖旅游度假区。平天湖旅游度假区位于池州市东面,平天湖旅游度假区总面积约37 km2,其中水域面积约11 km2(图8)。环水系旅游规划的重点是利用其开阔的水面和丰富的景观与休闲项目,以“悠然”的休闲度假为重点开发方向,开展水上游览观光、休闲接待,发展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其主要功能为度假养生、运动休闲、文化体验、生态人居;规划主要项目有:莲花台、星级宾馆、云香茶社、湿地公园、科研产业园、稻香鱼肥、杏花春雨、善结佛缘景区、野营拓展基地、旅游服务中心、GLOF休闲养生区、休闲旅游度假区、昭明宾舍等[7]。
4.4.3 清溪河文化长廊。2003年清溪河综合整治工程开始启动,通过驳岸、截污、引水、景观等多项工程的建设,南外环至清溪大道约5 km的河道焕然一新,原先污水横流、垃圾遍布的“龙须沟”变成河水清澈、景致宜人的生态景观带。目前,清溪河已经建成了南湖烟柳、古城遗风、诗韵飘逸、百牙晓月、贵口五大景区,形成了池阳怀古、画舟霜柏、傩戏之乡、岁月如流、清溪渔火、百牙荷风、山水情缘、水渺路复等十大景点。沿岸景观建设初见成效(图9、图10)。
结合水系旅游实施方案,清溪河主要突出文化风情,把目前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提升为具有城市景观空间和旅游空间功能一体的区域。具体措施为整合景区景点空间、提升业态、扩充内涵、完善功能、串珠成链。在原有景区的基础上,重点利用好十大景点景观效应的同时,拓展其文化展示、体验式活动内容,打造成为可游、可赏、可玩的综合性项目。
通过整治,使池州市主城区三大水系相互连通,可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50 hm2,大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味。
5 水环境综合整治对策
近年来,城市水环境日益受到重视,国内众多城市通过水系整治来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带动城市发展,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池州市水系纵横交错的河流水域勾画出了优美的江南水域风光,它们为池州市水系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的开发应加强对水体的保护并优化,打造优美的水域风情。池州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8-9]。
5.1 专家论证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在不破坏原有城市生态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整治后的生态效益、园林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聘请了国家和安徽省多名著名专家现场调研、反复论证。专家组最终制定了综合整治规划目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为池州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5.2 征地拆迁与居民安置
主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占地面积较广,整治区域内涉及到诸多农户的房屋、土地及经济林等。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统一思想、服从大局观念,通过移民建镇、补偿损失、转移劳动力与再就业,积极妥善处理好征地拆迁与居民安置工作。
5.3 疏浚河道与水系贯通
在现有水系基础上,新开挖2段河道,贯通平天湖―南湖―清溪河水系,疏挖、清淤整治南湖,利用南湖作为平天湖超标准洪水的蓄滞洪区。对清溪河、南湖等水体进行综合整治,促进水体流动,增强自净能力。
5.4 桥梁建设
池州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共改造或新建万罗山路桥、寄隐路桥、齐山大道桥、长江南路桥、天堂湖西路桥、沿河路桥、平天湖堤桥、清溪大道桥等桥梁。
5.5 生态湿地、生态护坡恢复与建设
对南湖湿地内现有的农田、藕田、鱼塘进行改造,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对三大水系沿岸的护坡进行加固和强制绿化,维持现有的生态特色与景观效果。
5.6 景观营造与园林绿化
合理整合齐山、平天湖、清溪河、百牙塔、下清溪塔等自然景观,新建莲花台、平天湖1号、齐山峡谷、清溪船闸等一大批园林景观,进一步完善清溪河文化长廊。对平天湖、南湖、清溪河三大水系沿岸滩涂、道路、水面等进行合理园林规划设计,精心组织施工。构建了一条环绕平天湖―南湖―清溪河的水上观光航线,将池州市优美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串联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5.7 加大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
以构建山水园林城市为宗旨,突显主城区水系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综合功能,新建、扩建了沿湖景观道路。规划建设星级宾馆、云香茶社、湿地公园、科研产业园、稻香鱼肥、杏花春雨、野营拓展基地、旅游服务中心、GLOF休闲养生区、休闲旅游度假区、昭明宾舍等一大批配套设施[10]。
6 参考文献
[1] 邓毅.城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J].城市问题,2002(6):60-61.
[2] 段云海,边延辉,邓国立.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探讨――以洪河自然保护区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9):152-153.
[3] 安画宇.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山东农业科技,2004(6):84-85.
[4] 文井.园林景观设计实录[M].3版.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方法探析[J].南方建筑,2004(2):50-52.
[6] 但新球,吴南飞.森林生态旅游系统规划设计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1(4):84-85.
[7] 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8] 湿地公园建设管理问题的探讨[J].湿地科学,2005(4):298.
篇9
【关键词】多宝路环境综合整治、四位一体、要素设计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guangzhou curio cabinet, some other sections of the reference to the experience,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combed the renovation plan ideas and elements, using "quaternity" renovation plan method, the elements of the system integration, show the whole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conglomeration effect, make the road each separate elements can much form is complete and continuous whole, change the landscape disorder, disorderly environment of the phenomenon.
【 keywords 】 way much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control, four integrated, design element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为迎接2010年广州亚运会,政府投入巨资改善人居环境,打造新广州新形象面向世界,广州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具有岭南文化最为鲜明,名胜古迹众多等特点,这次以人为本,提升城市品位为重点的“四位一体”环境综合整治,摆脱以往的面子工程,把质量与宜居放在首位,为市民提供更多、更漂亮的城市活动空间,在这次综合整治规划中,采用明确目标,深入调查、经验借鉴,方案比选,系统整合的路线方法,整理出多宝路环境综合整治的思路与要素,以质量为基础,体现出地方建筑特色,通过道路、光亮、景观设计四位一体的整合,协调建筑与周围环境关系,朔造出一个由它们相结合而组成城市整体形象。
1 多宝路地理位置及特点
多宝路是一条历史老街,贯穿东西,在历史悠久的商业中心上下九附近,东与宝华路连接,西接黄沙大道与如意坊直街相连,全长1395米,宽18米,该路段有很多西关建筑,西关风情很突出,还有一些其他重要建筑,如:恒宝广场、广东省水文局、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2 现状情况分析
多宝路沿街两边建筑种类比较多,有文物建筑、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些建筑年久失修,不光是美观问题,建筑安全也存在隐患,沿街商铺破旧凌乱、电缆电线随处乱搭乱接,道路路面凹凸不平、损伤严重,景观共享空间较少,路灯公用配套服务设施破坏严重。
图1整治前现状
3 其它路段整治经验
为了统一全市整治大方向,市政府选择了一些比较有特点的路段进行整治做为示范案例如:沿江西路、中山八路等,参观了这些已整治好的路段,影响深刻,整治的很成功,它们有着四个共同的特点,第一街道整洁干净,环卫设施配套齐全;第二,为了给市民休闲活动带来便利,增设了多处人行系统、广场绿地、自行车系统、公共艺术品等,并且考虑到平日和节日活动场所的可变性和灯光配置的变化;第三是景观,沿街建筑立面的翻新、广告、招牌、橱窗设置、夜景照明等方面,配置了适合广州气候花卉树木,另外,保护和尊重了街道的历史特色。第四是街道空间尺度把握的很好,由于这些道路整治规划时道路断面已不能更改,其空间尺度的改善只能通过建筑尺度、乔木种植来进行平衡,运用乔木改善街道宽度和竖向高度,控制街道宽度与沿街建筑高度的比例关系。
4 总体规划设计
在政府指导性文件建议下,参考了其它路段的设计经验,结合多宝路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总体的设计思路,在总平面规划中,对沿街建筑进行综合分类,首先是区别开来文物建筑与普通建筑,而把普通建筑又细分成重点整治、普通整治、简单整治三类;之后就是考虑一些沿街景观节点的设置,考虑到多宝路的特殊性,多样性,通过统一的商铺招牌、路灯、绿化带、栏杆、色彩主调、建筑照明等要素作为贯穿整体的线索,形成道路的统一风格,做到整体统一,局部变化,使整条路保持完整而不呆板,丰富而不凌乱,充分体现出多宝路的特色和历史文化,在方案效果图表达上,需要体现出“四位一体”(既建筑外观整装饰、道路路面升级改造、道路景观绿化、路灯与公用配套设施)总体规划效果,规划对四个系统整合规划后再分解为四个系统进行要素设计,这种先总后分的“四位一体”做法,有利于设计和实施的管理,具有可操作性,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集聚效应,使城市道路各分离要素能形成完整而连续的整体,一改景观无序、环境杂乱的现象。
“四位一体”规划方案通过审查后,各专业设计按照总体设计要求,对“四位”要素进行详细规划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实现“一体”的终极目标。在总体设计的框架下,结合具体设计方案和效果,对每个要素提出具体要求和原则,“四位”要素分别为建筑外观整饰、道路路面升级改造、道路景观绿化、路灯与公用配套设施。
图2“四位一体”方案效果图
5 要素设计
5.1建筑外观整饰
考虑到多宝路建筑的多样性、特殊性,对建筑进行了分类,对不同建筑采用不同的整治手法,首先是文物建筑,对于201-221号市文物建筑主要是以清洗为主,有一些破坏严重的需要进行微处理的,通过多方面论证,查阅相关资料,在专家的指导下用传统手工艺及相匹配材料进行复原,力求达到整旧如“旧”的效果。
普通建筑根据现场情况及整治措施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外墙砖残破,门窗残缺、饰面剥落较多的建筑;划为重点整治对象,具体措施是对外墙重新涂涂料、换门窗、门窗油漆。第二类是外墙涂料陈旧或涂料损坏剥落较严重,门窗油漆部分剥落的建筑;划为普通整治对象,具体措施是对外墙重新刷涂料修补,门窗重新油漆或较完好门窗清洗。第三类是外墙较为美观,但局部不整洁的建筑;划为简单整治对象,主要以清洗为主。并且需要对所有建筑的空调机位、三线统一规整,首层商铺招牌统一布置。
充分运用节能材料,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建筑,确定整饰措施、手段及适用范围;体现出“美观、文化、特色、节能”的建筑特点。
5.2 道路路面升级改造
道路路面升级改造以道路的“通达、识别、舒适、美观”为原则,重点针对多宝路路面损伤、沙井盖凹凸不平的问题,进行路面改性沥青的重新铺设,消除路面病害;对道路标识系统进行重新整理,使各项道路标识清晰明了;完善各项交通指示系统且提高道路可识别性;考虑人性化需求,增加和完善无障碍系统;通过对道路设施的细部设计提升了道路景观。
5.3道路景观绿化
多宝路做为一条次干道,在满足道路通行的情况下,结合道路做了一些景观开放空间;配置了一些适合广州气候的花卉;对人行道绿化带、树池、停车场绿化进行细化和优化。清除行道树死株、病株、残株,补植同树种的树木和绿化植物,消除道路绿化带缺株断垄、黄土现象。规范各类绿化配置,规整绿化线形,丰富植物花卉等手段,使道路沿线绿化统一而不失丰富。
5.4路灯与公用配套设施
路灯与公用配套设施各类要素按规定标准统一布设,把整条街不同风格的区段串联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路灯采用了节能技术与材料,力求做到平时与节日、静与动的结合,凸显区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质。
6 结语
城市道路如人的血脉一样延伸至城市的每个角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道路环境整治牵涉内容多,层面广,要素复杂,通过多宝路环境综合整治,充分体现出“四位一体”规划理念设计的优越性,一方面按照“四位”分解成单个要素设计,有利于管理和实施;另一方面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整体角度进行的“一体”规划,保证了整治效果的协调统一,避免了重复建设,适合不同类型的城市道路环境整治规划,具备可操作性和实施性,大大提升了城市街道空间品质。
参考文献
1 夏祖华 黄伟康. 城市空间设计.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 9 9 2.
2 徐舜. 城市道路环境整治的思考与实践[ D ] . 杭州:浙江大学,2 0 0 3 .
篇10
关键词:村落环境;整治对策;宏村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one of the symbols of human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entering a new era. However, in thes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people are beginning to realize that as our precious intangible property of the ancient village, are suffering from to serious damage.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status quo of environment hongcun problems, to determine the regulation principle and purpose,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Keywords: village environment; The countermeasure; Hongcun these
中图分类号: TU97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徽州古村落是徽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是特色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所指出的那样,如此独特而完美的历史人文景观,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且宏村作为安徽省内为数不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其村落环境的整治相当重要,对其环境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进一步保护宏村传统建筑及其环境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2.现状存在的问题
宏村作为历史文化名村,安徽省内著名的旅游景点,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其环境存在以下问题:
(1)商业设施滞后,沿街商业店铺虽有一定的服务能力,但缺乏统一规划,对公路交通影响较大。
(2)有些村内道路为自然形成的土路,崎岖不平,排水不畅,不利于村民行走,村内道路有的没有明确的指路牌,游客容易在村里迷失方向。
(3)新建住房零零散散,建筑质量较差,公用设施虽较齐全,但大多为商住房不够系统规范。
(4)村内环境卫生较差,水体污染情况严重,垃圾、污水尚未统一治理,人畜未分离,公共卫生状况差。
(5)村内有些明清建筑尤其是木结构受损严重,丧失了原有的建筑形态。
(6)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不足与落后,旅游内容较为单一。
(7)主要旅游线上各类商店的开设和商店装修,破坏了古村原有的风貌;建筑用途的改变,破坏了原有民居的格局。
3.整治原则和目的
3.1整治原则
(1)科学发展观原则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
(2)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原则
(3)以人为本,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原则
(4)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原则
(5)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6)整修古建筑与整治古村落环境相结合原则
3.2 整治目的
以历史文化名村宏村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治大、治散、治乱、治空”等为重点,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保持遗产的真实性,维护村落的完整性,保护建筑风格的统一性,保护文化氛围的独特性。
4.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
4.1 生态自然环境的治理
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息息相关的,作为人居环境的古村落,不能割裂与自然万物的联系,应该依山形就水势而成其体。宏村依山傍水,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在具体自然环境治理过程中应退耕还林、恢复天然绿化环境,保护生态植被,防止水土流失,重现良好的生态和绿化环境。
4.2 道路交通系统的综合整治
传统街巷铺地建议应采用传统块石铺砌,新修道路亦采用“黟县青”块石铺砌,恢复严重损坏的街巷石板路面;对S218路面保持清洁,已破损路面进行维修;对公交班车设置单独的小型停车场,在S218设置公交站牌,加强对车辆停放的管理。
4.3 河流水系的治理
(1)对保存完整的河流采用全面保护的办法,设置保护标志,严格保持水巷的风貌;对局部淤塞的河流,发动村民进行清理淤泥;对部分因房屋和道路建设被填埋的河流采用综合治理。
(2)保持月沼和南湖水面清洁,及时清淤和清理水面垃圾,保持每两年清淤一次,确保水质。
(3)入院入户的宅院水园、水池要严格保护其特色,不得随意改造或填埋。
(4)对饮用水井尽量保护,使其不受污染。
4.4 古建筑与周边建筑环境的整治
宏村现存古民居一百三十余间,其中绝大部分为清代建筑,且村落内有大量宗祠、庙宇、亭等公共建筑,但随着村落的发展,少数民房遭到拆除。在对宏村古建筑与周边建筑环境的整治过程中,笔者认为:(1)保留古建筑群,做好维修和保护工作。(2)对古村落内建筑质量较好,但风格、外观、色彩与旅游环境冲突或平面布局部分不协调的建筑,应对其外观及内部平面整治和改造。(3)拆除村内质量较差且无遗留价值的建筑。(4)对于新建建筑,建筑层数控制在2-3层,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徽派风格,确保整体性。(5)建筑立面影响村落整体或局部的传统街巷景观,进行建筑局部装饰,包括降层、改变建筑材料、增加传统建筑符号、改变色彩等手法。(6)整治建筑色彩应按“黑、白、灰”进行统一控制,建筑平面格局、装饰、形式风格应采用传统民居的形式,建筑门、窗、墙体、层顶、墙线及其它细部必须按本地传统工艺做法,保持传统建筑风貌和空间组合方式。整治建筑的功能主要应为居住建筑,严格限制商业、娱乐休闲等建筑。
4.5 村落空间的综合整治
4.5.1 街巷空间
(1)保持村落街巷的完整性,注重街巷节点的通畅性。
(2)虽然村内重要街巷节点设有指引路牌,但应在每个街巷节点设置路牌,方便游客寻路。
(3)保持和延续村落街巷肌理;街巷上禁止随处晾晒衣物,以免破坏街巷景观。
4.5.2 节点空间
(1)注重村落入口景观与周边商业的关系,设置供游客休息的长椅,不仅在景区门票收费处设立导游图,还要在各个出入口分别设立;
(2)对村落内大片空地统一规划,形成小规模的广场空间,供游客游玩;
(3)对于重要景点节点,在旅游旺季安排专门人员疏散人流,避免人流拥挤。
4.5.3庭院空间
对于此处空间,应控制建筑层数、建筑色彩和符号,注重保护文物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及园林景观等。
总之,要注重街巷――节点――庭院的连续性,保持其完整性,保护空间肌理的延续性。
4.6 市政基础设施的综合整治
市政设施的整治包括村落供水、排水、环境卫生、消防等。由于宏村在皖南古村落算是人口多、规模大的古村落,基础设施问题不容忽视。具体对策:(1)选择高碣水库内的山泉水作为宏村供水水源,建设自来水厂,并在村落配套设置室外消防栓等消防设施,组建消防队伍并购置消防车,加强村民防火意识;(2)建设污水处理厂,部分街巷埋排水管道;(3)设立单独垃圾中转站,加强对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
4.7 人文环境的改善
宏村村落布局偏重于风水理学,针对其情况,具体对策为:(1)除运用风水理论对村落进行选址,还可以运用象形学对村落进行规划和建造,对新建的建筑对其布局可以运用八卦型定位。(2)在建筑选址、布局、定向定位上,讲究“取势”、“纳气”。(3)延续程朱理学的儒家思想和亦儒亦商的徽商文化。(4)逢年过节举办民俗文化节,吸引大量游客前往。
4.8 旅游产业文化的改善
宏村具备一定的旅游市场,面对其优势产业,笔者认为应实行旅游资源的资产化管理,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旅游道路。具体如下:
(1)贯彻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明确旅游产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关系。
(3)旅游资源的资产化管理,进行产权界定,旅游资源的核算与价值评估,实施旅游开发与保护的成本核算。
(4)提高旅游承载力,如可以通过宣传手段和淡旺季差价门票来分流旺季的人流量。
(5)加大投资力度,对古村落进行全面开发,增加旅游景点,扩充现有旅游线路的内容。
(6)集中设立大规模具有特色的产品销售市场,方便游客购物。
5.小结
宏村古村落环境整治工作,不仅要保护古建筑,更要重视古建筑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思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应在不破坏当地历史和文化氛围的前提下更大力度的发展旅游行业,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直刚,王飞.村庄建设规划如何为皖南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添砖加瓦[J].小城镇建设,2008:4-8.
[2]刘沛林.论中国古代的村落规划思想[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1):83-89.
[3]黄海娟,朱霞.浅析乡村旅游与古村环境整治和保护的结合[J].小城镇建设,2003(2):81-8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