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制定流程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制定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律制定流程

篇1

一、总体要求

编制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应遵循“规范程序、提高效率、简明清晰、方便办事”的原则。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程序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法律、法规、规章没有明确规定程序的,按照有关规定程序或者工作程序制定。行政权力内部流程程序应当在遵循外部流程的基础上,便于机关内部运行,便于机关内部业务管理和有效监督。

二、对编制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的要求

(一)流程要合法。行政权力的流程要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程序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此外,相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对程序有具体规定或细化规定的,也要符合这些规定。

(二)流程要合理。行政权力的流程既要体现法律的规定,又要符合行政机关运转的实际。法律、法规、规章没有明确规定程序的,按照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或者实际运转的工作程序来制定,但要符合程序合理行使的要求。法律、法规、规章有原则规定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流程要进行优化和简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

(三)要简明清晰、高效便民。编制流程图要简单明了、便于公众知情办事,使群众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办事。关键环节、法律及相关规定必须有的环节不能缺少,法定程序之外的环节应合理设置、尽量减少。

三、对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内容的要求

流程图要覆盖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包括行政权力运行从申请(立案)到办结的步骤和环节。具体应列明以下内容:一是职责要求,即行政机关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二是相对人的权利,即行政管理相对人依法享有的要求说明理由、陈述、申辩、申请听证等权利。三是办理时限,即完成某一步骤的时间限制。四是监督制约环节,即内部和外部监督渠道及联系方式。五是投诉举报途径和方式,即行政管理相对人表达诉求、申请救济的渠道和方法等。同时,要列出监督投诉电话。

四、对几种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的具体要求

(一)编制行政许可事项流程图。

1、行政许可事项流程图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编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对程序有细化规定的,要结合相关规定编制。

2、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许可程序可分为当场决定程序、一般程序和特别程序。制定流程图时要与本部门的行政权力事项进行对照,按照特别程序—当场决定程序—一般程序的顺序适用。有特别程序的,按照特别程序的规定编制,要体现招标、拍卖、考试和检验、检测、检疫等特别程序的规定。对特别程序以外的事项,根据许可事项的要求和实际,分别理出应当适用一般程序的权力和可以当场决定的权力事项。

3、一般程序要包括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四个标准环节,适用听证的事项还要明确听证程序。大多数行政许可事项适用一般程序。

(二)编制行政处罚事项流程图。

1、行政处罚流程图根据《行政处罚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编制。

2、行政处罚流程图要按照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分别编制。简易程序适用于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除了适用简易程序的行政处罚以外,都适用一般程序。

3、行政处罚一般程序划分为立案、调查、审查、决定、执行等标准环节,适用听证的事项还要明确听证程序。

篇2

企业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从设立到终止的整个过程中,存在于企业决策管理,财务,生产经营,投融资和项目合作等各个环节,既有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法律风险,又有因自身行为导致的法律风险,本文仅对企业以下几方面的法律风险做一些分析和论述。

(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股东滥于行使权利,股权结构不合理,企业决策议事机制不顺畅,效率低下,高管人员和越权行为,关联交易等企业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决策权力制衡机制不科学所引发的法律风险。

(二)企业合同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合同的签订、履行、管理和事后救济等过程中发生的法律风险。

1.合同签订阶段的法律风险(1)对合同相对方主体和签约资格审查不严导致合同无效,效力待定及被撤销的法律风险;(2)对合同相对方履约能力和信用状况审查不严,监控不及时等导致对方违约的法律风险;(3)对合同主要条款审查不严主要是指标的物的质量、数量、规格、型号、含量,付款方式和时间,交货地点,运费及承担方式,质量异议期限,违约责任,商业秘密,争议解决办法等条款约定不明确具体或没有约定导致合同纠纷的法律风险。

2.合同履行阶段的法律风险(1)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未对双方协议变更的事项进行书面确认,签订合法有效的补充协议,对方发生违约未及时提出异议和采取救济措施,并没有留存对方违约的书面证据;在合同发生争议后,未采取有效的措施,保管有效的法律文件。因上述情形发生合同纠纷诉至法院企业要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风险;(2)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出现了合同约定或法定的情形,企业本身怠于或不知道使自己的权利来维护片自身的权益,导致事后的权利救济不充分或丧失胜诉权的法律风险。

3.合同管理制度不完备的法律风险(1)对于出租、出借合同专用章、公章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空白合同书,空白介绍信,企业公章的管理和保管很随意,没有形成一整套合同印章管理制度和流程;(2)因法人授权委托不明确,业务人员离职工作交接制度缺少导致的表见的法律风险;(3)合同文本档案未妥善保存导致重要法律文件丢失的法律风险。

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控制度体系

(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法律风险防控制度

依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给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构建科学合理的符合企业自身实际需要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力决策运行机制和组织形式,坚持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的原则,明确各组织的职责和权限,使相关权利得到合理的分配与制约,引入法律顾问和重大事项法律论证制度,使企业的权力决策运行与监督有法律的保障,引入高级管理层持股制度,调动高级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完善组织机构之间的工作流程和议事规则,建立高效的法人治理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二)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控制度

1.在合同签订阶段企业制订完善《业务合同签约制度和流程》、《客户资信和履约能力调查表》、《合同审查示范表》等配套制度和流程表,成立专门的法律事务部门或聘请法律顾问,由业务部门人员按照上述制度和流程审查对方的主体和签约资格,信用状况,履约能力,合同主要条款后,将合同报企业法务部门经理审批,这样做可以起到事前预防法律风险的作用。

2.在合同履行阶段企业应制定合同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制度和流程。企业应当制定完善《合同审查监管制度》、《履约情况一览表》、《凭证管理制度》通过这些制度和流程表,企业可以及时动态的监管和了解合同履行的全过程,一旦出现合同相对方违约或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形,法务部门人员可以及时有效的介入,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已有证据采取相关的权利救济手段。

3.建立完备的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包括《合同印章使用管理制度》、《法人授权制度》、《合同文档管理制度》、《离职人员工作交接表》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地预防因合同印章管理随意混乱和滥用权,而导致企业承担表见法律后果的法律风险,同时也可以有效预防重要法律文件失丢的法律风险。

结束语

篇3

    一、追佣案件仲裁。

    流程:收集材料、建立案卷——撰写情况说明——请公司领导审批——讨论确定《案件立案进度表》——准备证据材料、立案材料——请款——进行立案——参与庭审。

    说明:组会议讨论《案件立案进度表》,案件表对每一案件的进程进行明确的计划。确认通过后汇报经理及总监后根据进度表进行立案仲裁诉讼。

    每一个仲裁案件组内按照会议流程进行讨论,达成一致,负责人对案件负责,组长对公司负责。

    二、应诉案件。

    流程: 准备证据并及时举证——开庭前组会议确定应诉思路——参与庭审

    说明:在准备案件过程中,需要准备证据清单、质证意见和词。须小组讨论通过,并经经理认可。

    3、劳动纠纷案件。

    流程:立案、应诉证据材料准备——立案、应诉——参与庭审。

    劳动仲裁案件,需要对天津市及国家的劳动法进行充分娴熟的掌握。需要法律法规方面的准备和证据材料方面的准备。组内对法律问题和案件事实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

    4、其他业务部门案件。

    接到公司安排或其他部门的请求进行相应的法律支持时,首先出具法律建议,对是否起诉进行法律分析。提供法律对策。如涉及的法律法规商务知识。组内进行足够的准备,讨论。

    具体根据类似业务的逐渐增多,再制定相应的处理办法。

    5、配合客户业主仲裁诉讼案件。

篇4

 

 关键词:护理告知;护理工作;临床意义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并对医疗护理质量及安全问题有了更新的要求[l]。为了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我们根据我院病区的护理特点,实施了护理告知程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程序不仅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法律意识,而且充分尊重了患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从而缩短了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减少和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共有床位120张,护理人员47人,年龄在19~47岁之间。其中,主管护师为9人,护理师为28人,护士为10人;本科学历者有10人,大专学历者有21人,中专学历者有8人;最长工龄为25年,最短为1年;1~5年的护士有15人,占临床一线护士总数的40%。

        1.2 方法

        1.2.1 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教育  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法》、《刑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每年进行1次法律知识的考核,成绩合格者方可上岗。

        1.2.2 建立合理规范合理的告知制度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制定能保证医疗护理知情权得到落实的制度。

        1.2.3 制定完善的护理服务流程规范  如入院流程、手术病人流程、危重病人流程等,科护长及科室质控小组成员对告知内容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查,从而使告知程序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2   明确护理告知的内容

        2.1 入院时的告知内容  患者入院时,首先由接诊护士对病人进行系统的告知,如介绍病区环境及住院须知,规章制度;科主任、护士长、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及科主任查房时间;介绍治疗、作息、探视、就餐时间。了解患者的身心需要,耐心听取并解答患者及家属的询问,把相关内容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并得到患者的同意后方可执行。

        2.2 公示告知  其优点是具有广而告之的作用,可以减少部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如医院简介、就医指南、收费查询、药理信息、就诊手册等。缺点是告知的对象不具有稳定性,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就医人员,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篇5

关键词 消毒产品 传染病防治 监督

资料与方法

案情简介:2003年某所卫生监督人员在对所管辖的某生产卫生用品的一个企业日常监督中现场发现: 该企业无独立的生产车间、包装车间;没有洗手消毒设施及更衣间;生产车间四周墙壁布满灰尘和蜘蛛网,墙面裂开,甚至剥落;在原来安装紫外线消毒灯的位置换成荧光灯;生产车间和包装车间的操作人员均没有穿戴工作服,其中一名无健康证;操作人员不按审批的工艺流程生产操作;包装车间操作人员除生产本企业的餐巾纸外,还包装7种非本厂其他商标产品;库房有漏水痕迹,成品贴地存放;原材料没有相应的检验报告。

卫生监督员制作现场检查笔录的同时,对该企业生产的其他生产厂家的产品就地封存。该企业违反了《办法》第十九条:消毒产品的生产应当符合国家有关的规范、标准和规定及《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下称《规范》)的多项相关规定:生产区必须设更衣间,配备洗手消毒设施;生产车间地面、墙面、顶面及工作台面应当便于清洗消毒;生产企业根据产品生产的特点,应当对车间采取消毒措施;直接从事消毒产品生产的操作人员,上岗前及每年必须进行1次健康体检;工作人员的工作服应当穿戴整洁;用于生产卫生用品的原材料应当有相应的检验报告或证明材料;产品保存离地、离墙≥10cm。

结 果

由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下简《传染病防治法》和《办法》中没有相应处罚的法律条款支撑作依据,只能在意见书中下达限期整改意见。

案件处理的体会:本案是一起擅自更改生产操作工艺流程及生产环境卫生差、操作人员不符合生产卫生要求和生产假冒餐巾纸案[1]。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监督程序合法。但由于依照的有关法律法规条款的完善性不足,卫生监督部门只能给予警告的行政处罚,对其严重违反工艺流程进行生产操作,同时生产假冒的卫生用品不能没收和罚款,体现不出行政处罚应有的威慑力,客观上使卫生监督执法出现了软弱无力的状况。提示须修改和增加有关法律法规条款,使之更完善,可操作性更强。

讨 论

随着卫生监督工作重点前移,逐渐把着眼点放在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生产工艺的安排,而卫生监督行使的行政权必须有法律、法规的依据,因此制定完善可行的卫生法规就显得非常重要。

案件引发的思考与建议:①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及《办法》与《规范》内容紧密衔接不够,导致执法监督工作力度不强。目前消毒产品生产企业绝大部分为民营企业,生产处于规模小、档次低、工艺流程简单,各企业发展状况参差不齐,生产企业产品质量意识、自律守法意识薄弱,只重视产品的销售、不重视产品的规范生产,违反《规范》的现象较为普遍,该案例虽违反了《规范》多项相关的规定,但由于规范的内容都是义务性条款,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款的支撑。这些义务性条款在一没有程序,二没有罚则的情况下,只能是倡导性条文,很难实施。虽《办法》第八条规定“消毒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但《办法》中却没有相应的条款针对不按要求去做的行政处罚内容,因而不利于规范企业的发展。为此,建议完善法律法规,使义务性条款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作支撑,使《办法》与《规范》内容紧密衔接,增强执法监督工作力度。②增加相应的处罚条款,达到执法监督的威慑力。《办法》中关于消毒产品能够处罚的条款只有第33、34条,即:消毒产品的命名、标签(含说明书)应当符合卫生部的有关规定,标签(含说明书)和宣传内容必须真实,不得出现和暗示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禁止生产经营无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卫生许可批件及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消毒产品。该案例中生产企业制造假冒产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引起传染病的传播,应当给予应有的行政处罚。但在《办法》和《传染病防治法》中因没有相应的处罚条款而体现不出执法监督的威慑力。另外,《办法》和《传染病防治法》中有违法行为的定性条款,在罚则中却没有相应的处罚依据,内容抽象,可操作性不强,增加相应的处罚条款,达到执法监督的威慑力。③建议国务院制定消毒产品监管方面的行政法规。《办法》对管理相对人的违法行为只有定性的条款,却没有相应的行政处罚依据;而且对违法行为处罚手段单一,只有罚款和责令限期改正,而没有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停或吊销卫生许可证等卫生行政处罚手段。该案例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监督程序合法,但由于卫生法律、法规缺乏针对性处罚条款的限制,没有相应的处罚条款做支撑,卫生监督部门只能给予限期改正的行政控制措施,体现不出法律的威慑作用,因此,建议国务院制定消毒产品监管方面的行政法规。④建议增加日常监督和长效管理的条款。《办法》对发证的要求详尽而明确,但对发证后企业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处理却缺乏相应的处罚条款,如委托检验的生产企业的产品送检的管理,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及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对日常监督中这些问题的处理带来很大难度,客观上造成企业只重视卫生许可而忽视发证后的日常自身卫生管理。

篇6

——公司上半年度法制工作汇报

 

为贯彻落实中央企业三年法制工作目标和相关要求,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以及八院的要求,公司以“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有效防范法律风险”为核心,以完善规章制度为手段,并全过程参与到重大问题决策、合同审核、制度审核等工作中,发挥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应有的效能。现对半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1、明确工作重点,逐步推进实施

年初,制定了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方案和计划,明确了今年法律工作重点。主要包括辨识法律风险,对法律风险进行分析,提出控制方案,完成年度法律风险管理报告。

2、开展风险辨识与评估

根据八院要求,完成了公司风险辨识与评估工作,并落实在防范风险方面的责任制。对于办公管理、设计质量、经营合同管理、费用报销管理等各项流程进行梳理、完善,并制定、修订各项审批流转程序,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3、加强法律队伍建设,提高法律意识和能力

开展法律风险管理队伍培训,引进了专业法律人才。同时,学习先进风险管理方法,提升法律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4、梳理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完善了合同管理流程,并制定了合同管理实施细则,做到在合同上,法律监管率达到100%。

公司与房产公司合并,规章制度需要重新梳理,对已有规章制度进行废、改、立,加快填补规章制度的空白领域,不断完善规章制度的评审程序、责任追究机制,并加强制度的执行力,从办公管理到经营策划与设计生产都有章可循,不断提升公司依法管理的能力。

5、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法律工作科技化水平

逐步开展法律监管信息化建设,做到“制度+科技”的结合,丰富信息来源渠道,在审批流程上做到法律把关,通过科技手段,更好地为法律风险监管服务。

6、启动“六五”普法工作,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八院“六五”普法活动启动后,公司结合工作实际,通过网络和宣传栏等形式,开展了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 

二、 主要工作体会与亮点

1、通过实施信息化,加强法律风险管理

今年上半年公司已经完成了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立,目前已经正常运行。运用“制度加科技”的方法,可以对法律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监控。

2、提高全员法律风险意识,才能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法律风险管理并非仅仅是法律工作人员的职责,需要每个员工都要形成良好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增强法律知识,工作中始终将防范法律风险放在重要位置,才能真正做到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 

三、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缺乏对于法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

  、理院段上才,开展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以来已有初步成效,法律风险管理也逐步深入到内部管理中,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建立了基础。但是在具体实务操作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法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法律工作在服务经营管理方面的支撑力度不够。

2、法律风险管理的能力和经验不足

公司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开展这项工作的经验不多、能力还不强,因此还需要边推进、边摸索、边总结、边积累,同时向各兄弟单位学习取经,提高公司法律工作水平。

3、缺乏监督跟踪考核,各部门、岗位法律工作职责有待进一步落实

    虽然规章制度逐步得到完善,在一些重大经营、决策活动中法律工作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一些部门在按程序办事、事先主动请法务人员参与的意识还是不强,使得法律工作显得有些被动、滞后。 

四、三季度工作打算

通过对上半年法制工作的自评与分析,公司对于第三季度法制工作有以下打算:

1、法律风险防范方面

积极做好法律纠纷案件的预测以及应对手段。通过分析单位实际情况,借鉴同行业法律纠纷案例,整理公司法律纠纷应对手册。

2、制度建设、工程推进方面

(1)第三季度中,继续严格贯彻“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基本程序,以及做好决策后的落实、考核、后评估工作,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2)运用“制度+科技”的手段,提升档案管理的能力,充分运用OA系统,通过科技手段,设立合同网上审批流程,规范合同管理。

3、法律服务支撑情况方面

提高法律在业务服务方面的支撑作用,根据实际需要,出具针对合同、项目的法律意见书。

篇7

关键词:欧共体;CE认证;机械产品;检查与审核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简单来讲,"CE"作为一种标志被广泛的应用到当前的安全认证过程中,所以被我国许多生产制造商视为进入西方市场的护照,而且但凡是产品上贴有"CE"标志的,就可在欧盟各国市场进行销售,也不需要满足其内部每个成员国其国内市场的要求。因此这也就使得我国国内的生产制造商也越来重视对产品的"CE"认证流程。本文通过结合在CE认证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状,其认证的流程进行详细的探究与讨论。

一、概述

在以往,西方国家在对产品的进口以及销售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经常出现有些产品在某个国家成为热销品,而到另一个国家,则不允许其流入市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产品之间的流通。所以基于这种情况之下,各国为了努力的消除这种不合理的贸易壁垒,衍生出来了CE认证。

应该说,近段时间在欧洲市场上所流通的商品当中,使用CE标志的产品也变得越来越多,由于贴上CE标志的进行销售的商品,一般都表示该商品在安全、卫生以及环保等诸多方面都已经达到了欧洲各国所规定的的指标和要求,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CE认证是一种强制性的认证。

只要产品通过CE审核认证完成之后,该产品就就相当于获得了通行证,从此就可以在欧盟3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由流通。此外,随着欧盟逐渐东扩,我国的企业将面临着一个更具影响力,运作也更为广泛的统一市场。所以当产品通过专业的CE认证审核之后,就可以作为流通性商品进入到各个成员国。

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CE标志的出现以及应用极大的简化我国产品进入欧洲市场时所需要办理的手续和流程。现在,生产制造商只需要依据一定流程和标准,基于相应额发来以及要求之下,进行指定审核和验证即可。如果生产制造商在没有审核通过之后,就直接出口到欧盟成员国,那么势必要遵循各个国家内部的法律以及法规,这就从无形之中,增强了产品的成本。而产品只要通过相应的CE认证之后,就会使得产品自身的设计以及包装等各个方面都变得更加规范化以及安全化。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因各种事故而导致消费者对产品制造商的现象。

二、CE认证的具体内容

CE认证是当前一个非常完善、稳定的安全保障系统,它并不是简单的将一个样品拿进实验室进行检验然后审核检验。应该说,一个完全通过专业CE认证的商品必须要保证自己产品的相关设计以及生产还有后包装、使用寿命等都符合和满足当前欧洲所制定和实施的相关法律以及法规,并且也要保证产品子啊使用过程中对于所使用的人员以及周边环境来讲都是相对安全的。所以这就要求国内生产商生产制造出来的产品一定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在将产品出口到欧洲市场之前,需要依据一定标准贴上相应的CE标志。

(2)在产品完全进入到欧洲市场之后,所需要的相关技术文件必须依据一定流程放置于欧盟境内以方便以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抽查以及检查。

(3)在对产品进行监督和检查过程中,如果发现不符合相关要求的产品,或者是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没有依据一定标准和流程擅自贴上标签的产品,相关机构以及部门需要立即一定措施进行补救。

(4)对已经贴上CE认证标志的商品在投入欧盟市场之后,如果碰到欧盟内部所制定的相关法律以及法规发生变化之后,那么还没有投入市场的产品应随着相关法律与法规的变化而对其进行相应的修正以及调整。

三、CE认证过程

1明确出口的国家

在进行CE认证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进一步的明确产品所要出口的国家。是需要出口到欧洲经济区,还是出口到欧盟30多个成员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

2进一步的明确产品的具体类别以及欧盟所制定的相关产品指令

一般来说,产品在出口之前都需要进行相关的检验和验证。而对于出口至欧盟各国的商品则是进行CE认证。如果一个产品要想顺利的出口到欧盟各国,那么势必要满足欧盟所制定的相应产品指令。

3欧盟授权

为了能够确保CE认证在执行以及实施过程中能够得到符合相关标准以及法律,欧盟在其法律中明确指出位于欧盟成员国之外的生产制造商在将产品出口至欧盟成员国时,一定要在欧盟国境内选定一家专业的授权代机构。

4认证流程

A:进行相应的内部生产控制

B:进行相应的EC实验

C:明确符合型式

D:对升擦很难质量进行保证

E:对产品质量进行保证

F:依据一定流程进行产品验证

G:对单元验证

H:对产品质量进行全名保证

在实际的操作以及认证过程中,依据上述所列出的各种不同模式以及组合,在一定标准以及流程之下,又可以衍生出来其他一些不同类型的模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模式度能够适用在不同的产品当中。

5选择认证方式

简答来说就是来选择一个合理的认证模式,是通过自我声明的模式还是依据一定标准来通过第三方认证。由于欧盟所出台的一些产品指令当中明确的指出对于一些风险水平相对较低的生产制造商可以选择自我声明的方法,来进行相应的CE认证。而对于那种风险水平相对较高的生产制造商在进行CE认证时,必须要通过第三方机构的协助才可。像当前我国生产的一些胶囊填充机以及压片机等等,都属于风险系数相对较高的产品。

结语

"CE"作为一种标志被广泛的应用到当前的安全认证过程中,所以被我国许多生产制造商视为进入西方市场的护照,而且但凡是产品上贴有"CE"标志的,就可在欧盟各国市场进行销售,也不需要满足其内部每个成员国其国内市场的要求。因此这也就使得我国国内的生产制造商也越来重视对产品的"CE"认证流程。本文通过结合在CE认证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状,其认证的流程进行详细的探究与讨论。

参考文献

[1]邸鹏远. 工程机械产品CE认证[J].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09(03).

篇8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2-200-03

企业从它建立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收益的取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在克服各种风险的影响、有效管理各种风险的条件下完成的。而风险,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的困扰着人们实现自己意愿的问题。无论是否理解风险的概念,人们决策时都不得不考虑它的存在。在我国,“企业法律风险”概念的首次出现是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5月颁布的《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之中。2006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出台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按照风险内容或来源将企业风险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这标志着我国第一次从政策法规上提出从管理的角度进行法律风险防控。

一、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控的必要性

就我国刑事法律而言,企业刑事法律风险包括企业本身的风险以及其经营者等相关人员的风险两大方面。企业如果依靠违法行为获取利益,很可能被绳之以法,甚至企业经营者也会牵涉其中,锒铛入狱。在当今中国,一大批叱咤风云的商界传奇人物,因其决策上的失误,导致公司经营陷入困境,而被追究法律责任者,屡见不鲜;甚至自认为系有利于公司之行为,结果却必须背负损害赔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者也不少见。而因企业经营者被绳之于法,致使企业陷入混乱,最终消失在市场竞争之中的案例也多如牛毛。可见,刑事法律风险对于企业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违法行为几乎是必然造成法律风险的产生,刑事法律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最致命的法律风险。而刑事法律设立的目的,本身也是通过严厉的惩罚来威慑社会成员,使之放弃违法的企图,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二、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的内涵和现状

刑事法律风险是指因行为违反刑法构成犯罪而需要承担法律制裁的法律风险。企业的刑事法律风险从企业设立到终止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发生,甚至在企业进入破产程序以后也可能发生刑事法律风险。刑事法律的否定性评价强调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因此刑事法律风险均属于违法风险。

在我国刑事法律规范体系中,并无企业犯罪一说,与之相对应的是单位犯罪,在刑法理论上一般称之为法人犯罪。我国《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中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该解释中规定,“刑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由此可见,单位犯罪是一种为单位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而实施的犯罪,而且基本是与单位的经营活动有关。

根据我国《刑法》第31条的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单位犯罪的刑事处罚一般为罚金,但一般同时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人身刑。

三、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的表现形式和特色

(一)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的表现形式

企业的刑事法律风险当然源自于企业对刑事法律的触犯,但是,发现企业刑事法律风险却不能两眼只盯着刑事法律条文,因为触犯刑事法律条文的具体行为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必须将企业的具体行为与刑事法律条文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判断该行为有无刑事上的风险。例如:刑法规定的诈骗犯罪均是以非法占有目的为构成要件的,但何种行为表明行为人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实践中情况就非常复杂,必须结合刑法的规定对一个行为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探究其实质才能作出准确判断。当然,有些触犯刑事法律的行为有常见表现形式,对这些常见行为的概括也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取得的成果。

(二)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的特色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去看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控,专业性是其一大特色,因为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控活动中任何活动的基本尺度都是依据法律规范。总的来说,企业管理视角下的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控管理,有如下的特色:1.企业刑事法律风险范围的有限性;2.工作内容的波动性;3.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的严重性;4.管理质量的人为性。

在某些场合里,法律上的需要与经营上的需要是相互排斥的,而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控的核心就是如何保证二者之间的平衡。要做好这一点的前提,一是要准确地识别出刑事法律风险及其危害性,二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目标找出最为合适的解决方法。因而,在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控方面,无论是因噎废食还是削足适履都是不足取的,而如何在具体的操作中把握好尺度,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掌握。

四、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控业务的拓展

(一)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控应当归类于刑事非诉讼业务

我国现行《律师法》规定的律师业务有7项,其中包括律师可以接受委托,提供非诉讼法律服务,然而,说到律师的非诉讼业务,一般理解为律师在民商事领域提供的非诉讼法律服务,很少有律师涉及刑事非诉讼业务。但仔细分析,却发现在几乎所有的非诉讼法律服务领域,都存在着与刑事法律相关的专业活动。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切民商行为,既有参与主体按照法律授权的合法行为,也有参与主体违反禁止性法律规定,甚至面临刑事法律干预的违法犯罪行为。由于专业因素,对于复杂的、可能涉及刑事法律问题的社会经济现象,长期从事民商法律事务的律师一般而言难以作出及时、合理地处理,反之亦然。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拓刑事非诉讼领域的相关业务,前景非常广阔。

因此,在做刑事诉讼业务的同时,刑事律师不能忽视社会上尤其是企业界向律师提出的刑事非诉讼法律服务的需求。刑事律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在长期诉讼当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针对企业的决策和运营,从刑事法律层面上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防止发生刑事法律风险,帮助企业实现真正的健康发展,既契合了企业发展的需要,又为刑事律师在刑事非诉讼领域开辟了一块业务新天地。

(二)刑事非诉讼业务的拓展

早在2006年7月,浙江海泰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友明就撰写了《刑事非诉讼律师业务初探》一文,对刑事非诉讼业务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引起律师界的共鸣。2010年3月,山东德衡律师事务所律师栾少湖专门就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控问题提交了人大代表议案《关于尽快在全市开展企业高管人员刑事责任风险防控工作的建议》。当然,以系统的眼光来看,这些尝试还主要集中在对企业进行宣传教育的层面,包括将企业容易触犯的罪名予以分类解析,也是从宣传教育的角度展开的。

如果我们由此再向前进一步,把目光由企业转向企业与刑事律师的互动上来,探讨律师如何帮助企业防范刑事法律风险,并经过讨论将此项工作设置为一个系统工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由此“生产”出来的“产品”对企业肯定有极大的吸引力。

五、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控的操作流程

(一)组建专业团队

企业的刑事法律风险涉及方方面面,任何一个律师都不可能是所有方面法律事务的专家。律师向企业提供的防范刑事法律风险非诉讼法律服务,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两名律师的协作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必须针对每一个企业的刑事法律风险防控项目组建一个律师团队,人数以三到五人为宜,才能胜任一个企业方方面面法律风险的识别、评价、应对工作。同时,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范不是纸上谈兵,必须要以律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依托,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就要求进入团队的律师要有刑事辩护与的执业经历,可以以从事过三年以上刑事业务为最低条件,以保障团队智力资源的丰富性。

另外,企业的刑事风险防范在有些场合与一般法律风险(民商事法律风险、行政法律风险)是有联系的,一般法律风险累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演变成刑事法律风险,为了使律师提供的防范刑事风险法律服务能够帮助企业防微杜渐,从根本上清除发生刑事法律风险的诱因,律师团队有必要有一至两名从事民商、行政法律事务的专业律师参与,以实现团队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性。

(二)针对一个具体的目标企业的刑事法律风险防控项目,律师团队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的识别。为了有效管理法律风险,企业必须要知道所面临的风险,也即进行企业法律风险识别。识别刑事法律风险与在雷区里探雷非常相似,任何未被识别的刑事法律风险都有可能造成企业的重大损失,而没有一定的科学方法则又无法系统、全面地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刑事法律风险。

企业刑事法律风险识别是实施刑事法律风险防控项目的第一阶段,通过精心策划的尽职调查活动全面了解企业与刑事法律风险的有关资料。尽职调查的范围与深度取决于律师和企业所共同确定的项目内容,其侧重点是通过系统收集企业各类历史或现实行为的真实情况信息,为从整体上识别企业刑事法律风险提供基础资料,以便于发现企业的管理制度及经营行为中各个具体的作为与不作为所存在的刑事法律风险。尽职调查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企业中与其生产、经营、管理有关的人和事,其中,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尤其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作重点调查,因为他们对企业具体行为有决策、控制作用。调查的方法有资料收集、调查问卷、零距离访谈、现场观察、调查核实等等,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灵活设计。

2.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的评估。通过前期的尽职调查及刑事法律风险识别,企业的刑事法律风险点已经以法律风险清单的方式呈现出来。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的识别是一种定性分析,提示了企业所存在的刑事法律风险,但并不是所有的刑事法律风险都需要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企业只能以“厚此薄彼”的方式控制法律风险。面对成百上千的法律风险点,无法准确判断法律风险的大小,导致企业难以妥善处理法律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之间的矛盾。如果企业眉毛胡子一把抓式地加以应对,既不经济也不可行,甚至还有副作用。要走出这一困境,就必须实现刑事法律风险的定量分析。

法律风险评估需要依靠定量分析进行,定量分析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兼具法律与管理双重视角的必然要求。但是,仅仅如此也还是不足够的。在刑事法律风险的评估当中,经验往往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诉讼仲裁作为解决法律问题的最终手段,其运用将使存积已久的问题脉络清晰。经历了大量诉讼仲裁锤炼的刑事律师,对于相关问题便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法律“直觉”。有了这种法律“直觉”,再辅之以一定的数理模型,那么对于风险评估的量化程度才能恰到好处并不失精确。

一般而言,企业刑事法律风险评估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即在一定时间段内风险发生频次的高低;二是风险影响程度,即风险一旦发生后可能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程度,确定刑事法律风险的预警线;三是风险水平,亦称风险损失期望值,即综合考虑风险发生可能性与风险损失度后对风险严重程度作出的判断,具体表现为风险可能性与风险损失度的乘积,初步明确风险管理的策略。

3.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的的防控。在制定企业刑事法律风险全面解决方案阶段,律师需要结合前期的法律风险识别、评估等工作成果,将评估结果转换成企业可以看懂、能够操作的刑事法律风险解决方案。实施刑事法律风险控制的精髓,是将法律风险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企业日常工作的制度、流程、文本同时成为应对刑事法律风险的防线,通过这“三驾马车”去实现企业合法权益的最大化、法律风险的最小化。其内容包括,(1)管理制度修订。这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刑事法律风险评估的结果,通过修订或补充、起草公司各类管理制度的方式,从制度上避免一部分法律风险。对于那些管理尚不完善的企业,不仅需要修订其原有的管理制度,还要考虑到各制度的层级关系和同级间的协调问题,而且需要补充许多企业原来没有的规章制度;(2)完善工作流程。相对于繁文缛节的规章制度,流程在以图表的方式描述具体行为的程序及内容方面,远比规章制度所用的文字量要少,因而生动形象、简便易读、便于记忆,特别是流程图其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均远远强于以文字表述的流程。虽然完善工作流程是所有工作量中最“不像”律师工作的内容,但事实证明完善工作流程的做法非常受企业的欢迎;(3)制定工作文本。为企业制定标准合同文本体系的宗旨,是根据不同交易的实际情况,为实现交易目的和确保交易安全最大程度地行使意思自治的权利方式,同时通过统一、成套的文本确保企业效率。与企业合同有关的甚至与企业管理有关的许多文本都需要标准化并与制度、流程配套,从内容和证据两个方面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的安全;(4)解决具体问题。这类工作是除了上述三种工作内容以外,针对尽职调查、识别、评估中所发现的某些个案的、“一次性”的已经存在的刑事法律风险制定解决方案。

总体来说,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控的应对就是通过系统的整理和筛选,整合到企业的规章制度体系、合同文本体系、流程管理体系之中,或是针对已经存在的刑事法律风险问题制定具体的、“一次性”的解决方案。经过这样的整合之后,法律风险管理就会融入企业管理的细节之中而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进步。

篇9

一、传统政务模式与电子政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相比,具有很多显著的区别,可以将这些区别归纳为在办公手段、行政业务流程以及与公众沟通方式方面的区别。

1.办公手段的不同。传统政务模式下管理层次多且管理的跨度较小。层次管理结构导致了繁琐冗长的操作流程,使政府系统内部的信息容易失真。传统的办公以纸质文件为主要信息传递的介质,效率极其低下。实现电子政务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必通过高成本、低效率的纸质媒介进行,传递信息的速度快、形式灵活。电子政务模式加快了信息交换的速度,提高了信息利用的频率。

2.行政业务的流程不同。传统政务的科层结构和分工细化,造成其机构臃肿,处理政务的模式流程繁琐、效率低下,再加上手工操作,办事成本高而效能低,造成信息失真的几率较高,使行政意志在执行与贯彻的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离。电子政务的出现,使公众、科员及领导都在一个信息网络上工作,使政府机构趋向扁平化,减少了行政层次,缩短了办事流程,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准确率和利用率,也减轻了政府部门人员的管理劳动强度。

3.与公众沟通方式的不同。传统政务模式下,政府主要借助各种公共传媒来政务信息,公众主要借助信件等传统手段向政府表达诉求;交流方式速度缓慢,政府和公众之间无法及时沟通信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方式;而电子政务的扁平化结构,缩小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政府对公众的需求能做出迅速的回应,能提高公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二、电子政务环境下公众参与政府决策面临的困境

在电子政务环境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条件越来越具有科学化及民主化,但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政府和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多样化;因此,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仍面临许多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1.政府层面。

1.1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对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目前,电子政务作为实现政府信息化的手段,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在很多时候,政府更侧重政府上网或者办公自动化,而对面向公众的社会服务内容以及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方面重视程度不够。

1.2保障和规范公众参与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中国加大了对互联网的规范力度,但全国性的立法目前尚未出台,主要规范来自国务院和部门主导的法规和规章,在部门主导立法的模式下,这些法规偏重于网络,对网络公众参与设置了一整套的管制措施。如对于规范网络公众参与行为的细则尚未出台,在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网络暴力、网络匿名制和网络谣言等也不断充斥于网络,这容易误导公众的思想,甚至给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2.公众层面。

2.1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意识薄弱。受传统的“官本位”“臣民意识”以及自上而下的进行公共决策的思想的影响,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愿望、信念一直受到压抑,甘愿成为公共政策的被动接受者。此外,许多公民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经历的限制,思想观念保守、落后,意识不到自己在公共政策制定当中的参与权利,限制了公民的参与行动。

2.2公众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缺乏。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和硬件设备落后等因素,目前并不是所有公众都有能力来操作电脑,尤其是落后农村地区的公民。公民信息权的缺失阻碍了公民通过电子政务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致使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思想动态无法进入政策制定者的视线。

三、电子政务环境下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网络-互动”模式研究

1.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的公众参与机制。为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政府应为公民搭建更多的参与平台,也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政府人员对于群众呼声要耐心倾听、对于群众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要进行及时的整理汇总,并对这些信息做出及时的反馈,以建立—个良好的双向互动机制。另外,对于电子政务中公众参与的内容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因为公众比较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而对政府的一些宏观长远性的项目规划和政策制定充耳不闻。因此,政府对于这种状况要结合公众的自身利益进行适当的引导,进而扩大让公众的参与范围。

2.提高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的意识和能力。为了使公众能够更有效地参与电子政务,必须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要培养公众的主体意识;公民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才会意识到自己控制自己生活和环境的能力,并充分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和表达权参政议政。其次应加快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努力提高公民的教育文化水平,使公众了解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知识,以更好的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当中。最后,公民应自觉践行作为国家主人而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责任感,不断提高参与热情与意识。

3.加快信息化建设,努力缩小数字鸿沟。国家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指导,要从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信息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使大多数公众能得到免费接受信息化知识的机会,力争使每一个具有初级文化程度的人都会使用计算机,使不同阶层的公众都能与电子政务“零距离”接触。还应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站,努力提高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储备和计算机技能,使他们熟悉电子政务的应用环境,掌握通过政府网站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和方法,从而达到缩小数字鸿沟的目的。

4.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公民正确的参与政策制定。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言的平台,但是毫无节制的自由必将导致这种权利被滥用,进而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尽快出台配套的规范网络公众参与行为的法律制度,将政府、社会公众和媒体等网络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法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从法律上保证公众参与的有序进行。因此,完善法律法规,能保证公民参与的规范有序,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质量。

四、结语

篇10

1.健全协同管控的风险联动机制。

对于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坚持“基层出问题,部门找原因,风险责任双向追究”的监督考核思路,强化各级意识,形成管控合力,力求以点推面、标本兼治。坚持检查与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把内部审计、内控测试和检查调研作为指导和宣贯风险管理理念的平台,针对存在的问题,与岗位人员共同分析根源和可能导致的后果,讲解规避风险的措施和方法,使员工从思想上重视,从行为上落实好规章制度和管理要求,严肃、严谨履职。

2.把握经济风险管控的关键环节。

业务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应立足经济业务类型,针对可能的风险和隐患,认真梳理、分析现有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机制不全的应补充,制度缺陷的要改进,重要的痕迹要留存,确保业务操作有章可依,有迹可循。同时,加强重点环节管控,关键的施工阶段、重要的作业工序、敏感物资的现场验收等等,不相容岗位要分离,必须参与的人员要保证,避免个人意见代表单位的整体意见。

3.完善市场化队伍考评追责机制。

业务主责部门应按照“公平竞争、良性循环”的原则,完善市场化服务商评价考核的内容和细则,用质量指标衡量,用业绩分值说话,能力强、水平高的优先保证工作量,安排重点工程,能力弱、水平低的少安排,不安排,以此主动规避经济风险。同时,完善内部责任追究机制,对于管理不善引发的经济风险,要让关键岗位背指标、担压力,出了问题严追究,硬考核。

4.完善以流程为界面的风险管理集成平台。

以全部业务流程化管理为要求,全面梳理现有业务,开展流程描述与风险识别,制定和完善风险管控措施,在业务上不留死角,在风险管控上实现可视化,从而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风险集成管理平台,形成“规章制度、管理标准、业务流程”三相同步的风险管理新机制。

5.建立内控与风险管理的评估报告机制。

根据全年业务监督检查情况,对存在的风险隐患、发生的风险事件和内部控制的例外事项进行揭示和剖析,评估影响程度,评价风险管控能力,分析全厂全年内控与风险管控的形势和主要矛盾,编写年度内控与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并报送厂领导。

二、精细法律风险管理

立足于依法规范企业行为,强化干部员工法律风险事前防范意识,优化完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细化防控措施并强化落实,促进采油三厂规范运作、健康发展。

1.持续推进采油三厂适法体系建设。

各业务部门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适用法律法规清单,将法律的基本规定落实到日常管理过程中,以各业务为依托,划定各业务领域的管理“红线”,建立并完善公司管理层重视、各业务部门齐抓共管、全体员工积极落实的“三位一体”的合规管理格局,确保各业务领域做到依法受控、合规操作。

2.加强规章制度、重要决策法律审核。

在规章制度制定或重要决策之初把好法律审核关口,从源头上保证法律风险受控。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发文流程,将法律审查嵌入规章制度制定、修改的工作流程中,对制度的合法性进行审核,同时,完善企业重要决策法律审核机制,对涉及采油三厂重大经营管理、关系职工切身利益,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审核,确定其是否与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是否存在重大法律风险等,确保两项法律审核率达到100%。

3.强化重点领域法律风险防控。

一是做好招标前后业务运行的衔接,在确定中标人前,必须先与提供服务的服务商签订合同保证各项业务的顺利运行,招标结果确定后,要严格按照约定终止合同、验收付款,并及时与中标人签订新合同。二是对于公司招标项目,业务主管部门要与未中标队伍充分沟通,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对于自行招标项目,各招标组织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实施,并最大程度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4.不断优化外部法律环境。

一是加强对油区群众的法律宣传。采取散发法律知识宣传单、开展法律咨询等方式向油区群众进行法律宣传教育,讲解侵权打井、盗抢原油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二是加大内外协调配合力度,最大程度争取地方国家机关对企业的支持。以“坚持原则,灵活掌握;以诚相待,加强联系;刚柔并济,讲究策略”为外协工作方针,定期走访地方政府部门、政法机关,沟通汇报情况,并邀请回访,增强理解互信,在实际工作中联合行动,增强油田周边影响力,建立起沟通联系的长效机制。

5.完善法律风险防控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遵循“防控重点、关注细节、注重实效、提升水平”的工作思路,参照油田公司《法律风险评估和法律工作考核暂行办法》的规定,以定量分析为抓手,按季度进行自我考核,以考核促实施,最终实现防控风险的目标。二是以符合性测试为抓手,将法律风险防控要求内化到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中,借助标准化管理平台或内控体系,进行指引的符合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完善防控措施。

三、精细安全风险管理

以HSE风险管控为核心,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治理薄弱环节与夯实基础工作相结合,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提高企业安全风险防控水平。

1.建立安全风险立体防范体系。

完善安全风险问责机制,通过“问责”管理把“隐患就是事故”的管理理念和违章行为“零”容忍的态度落到实处,形成专业部门配合,各负其责的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最终实现“零事故、零污染、零伤害、零职业病”的战略性目标。

2.完善全员培训管理机制。

依托“HSE培训需求矩阵”模式,落实直线培训责任,通过多种渠道培训,实现安全上岗硬达标,使管理人员安全素养不断提升,操作人员真正做到“会什么,干什么”,消除业务承包人员培训上岗条件确认挂空档现象。

3.深化HSE先进工具的应用。

强化生产现场“安全观察与沟通”、“启动前安全检查”、“工作循环分析”、“岗位需求矩阵培训”、“上锁挂签”、“工作前安全分析”、“岗位标准作业程序”的应用,不断提升现场风险防控水平。

4.推进隐患治理与评估长效机制。

一是继续完善隐患三级管理模式运维工作,通过责任传递、问责执行,逐步提升基层生产单位隐患排查和治理能力,确保二级以下隐患、问题在基层内部削减和治理。二是强化一级隐患的综合排查、评估,确保隐患治理的可靠性,逐步加强隐患方案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充分发挥工艺部门职责。三是强化隐患项目后评价工作,通过对工艺、设备、流程等方面的系统评估,提升隐患治理效果。

5.强化HSE信息管理。

建立统一规范的HSE信息渠道、完善HSE信息管理,加强HSE数据统计管理,做好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及时统计、上报和传达各类HSE管理数据和信息。

四、精细环保风险管理

以油区生态文明建设为着力点,强化环境保护风险源头预防控制,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实现环保管理向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转变。

1.强化区域环境风险防控。

建立完善“三防四责”油气泄漏防治体系,以实现油气泄漏监控、预警、抢险为主要功能,重点设置以泵为核心的系统参数预警报警、阀门远程紧急截断、重要河流建设预防性基础设施三道防线。逐级分解、落实厂、作业区(大队)、生产单元(应急班)、生产岗位四个层面的油气泄漏防治范围、目标和责任,并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监控效果,确保环境敏感区风险有效受控。同时,强化“红线”意识,对污染水体事件严肃追究相关人责任,对“三防四责”各级防治责任落实情况纳入考核,确保厂、区、站多级监控预警运行正常。

2.合理处置工业“三废”。

引进燃气发电、同步回转油气混输装置等新工艺、新技术,实施伴生气回收利用新模式。采用油田采出水处理回注技术,推广应用气浮除油、微生物除油、双旋流分离除油、大罐沉降等先进处理工艺,使采出水处理水质达到回注标准,实现循环利用。严格油泥管理、泥浆池无害化治理和防治污染设施滤料管理,完善污泥处理配套设施,提升工业“三废”处置水平。

3.推进清洁文明井场建设。

加大经济投入,强化井场标准化建设,完善井场环保设施,规范试油、修井、措施等作业现场的污染防控措施,整治原油“跑冒滴漏”问题。每年投资上千万元资金对井场的“两池一沟”(污油池、污水池和排污沟)进行标准化改造,做到井场无杂物、无污染、无渗漏、无危害,实现“采油不见油,注水不见水”的环保采油模式。

4.注重油区绿化和生态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