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工程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测绘工程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 要] 历史成本会计因为其不可避免的弊端将不能取代公允价值会计,因此当前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完善公允价值会计,本文首先指出了金融危机以后引发的关于公允价值利弊的激烈讨论影响公允价值会计的前途,然后是人们开始谈论公允价值的优越性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和发展公允价值会计制度。
金融危机的后,人们开始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利弊展开了激烈讨论。这一热潮影响了公允价值会计的未来发展,挑战了在其他领域推广公允价值会计的进程。作为公共产品的会计制度提供的信息是非中性的会计信息,因此,它带来了非中性的预料不到的结果。由于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使得其不可能成为公允价值会计的替代品,因此,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法来完善现行会计制度减少公允价值会计制度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措施:提升估值技术的可靠性,建立逆周期的准备金制度,解决准则执行中存在的诸如部分准则过于复杂、针对性披露较少、面临的诉讼风险等问题。此外,正确区分财务报告资本和监管资本有助于认知公允价值会计作用。
一、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
历史成本会计是一种以历史成本为资产评估计价的会计实务。历史成本会计有许多优点,但缺陷也非常严重。
(1)估值技术的可靠性降低了
持续通货膨胀,剧烈物价变动使得历史成本会计收到了冲击。当价格发生剧烈变动时,成本与收入的比配就缺少了逻辑上的统一性,存货成本、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已经不在具有可比性,企业的经营业绩可能出现严重虚胖,这将导致财务状况失实。因此,如果按历史成本的会计信息,难以真实的反映一个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
(2)历史成本会计的确认基础和计量属性动摇了
衍生金融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向荣辈出,其特点是报酬和风险的转移不是在交易完成之时,而是在合约签定之日,这就带来了部分内容太过繁杂,缺少针对性披露,缺乏有关判断的具体指南以及诉讼风险增加等一连串问题,使得历史成本会计的计量属性确认基础动摇了。
(3)历史成本会计的不相关性很强
对使用者的决策需求是相关的,这是国际会计准则认为的;相关性是指信息导致不同的决策能力来使得使用者形成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事宜结果的预期,这是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见解。历史成本在更多情况下不能提够投资人需要的相关信息因为他不反应当前的市场价值。
(4)历史成本会计的自然趋向
危机中历史成本会计下的资产可以用隐藏的储备,而在繁荣时却不可以。这是历史成本会计的另一种周期性,负的或者说反的。假如认识到繁荣时期用历史成本计量金融工具的银行业可以通过出售资产的方式来增加杠杆率。那摩这样对于正确的解释历史成本会计的负周期性是特别重要的。有危险的是,这种方式忽略了马上就要到来的危机报警信号,那些信号又正好可以使银行尽早采用适当方式来防患于未然。在繁荣时期增加杠杆也是历史成本会计面对的周期性。
因此历史成本会计不可取代公允价值会计。上述写了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使得他在决策那里失去了公信力。大量的研究结果和报告取消了历史成本会计继续寻在的意义,他不得不让位给公允价值会计,消失在作为公共产品的会计制度的历史长河中。
二、公允价值会计的激烈讨论
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倡导和推动公允价值,一直以来,公允价值被认为是展望21世纪的一种标准计量模式。公允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捧,学术界大多数学者同时对公允价值持有积极态度,少数人甚至把公允价值作为全面取代历史成本,成为主要的现代会计模式下的计量属性。伴随着2008 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公允价值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伤痕累累的美国金融界怒骂公允价值是这场危机的主使,强迫确认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永远不会实现的损失,歪曲了财务报告、投资者信心动摇了,金融危机不断加剧和恶化。最终SEC 的报告认为:暂停公允价值会计,很可能增加市场不确定性,并进一步打击投资者信心,可说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公允价值会计,但却并未停止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质疑呼声。
三、公允价值会计和历史成本会计的比较
(1)比较确认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权威定义了会计确认,在1984年发表的第5号财务会计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中“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等之类正式地记入或列入某一个财务报表的过程,它包括同时用文字和数字描述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之中。对于一笔资产或负债,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可靠性是确认标准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即信息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由于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会计要素就会要求要有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作为确认依据,具有较强的可核实可验证性。由此会计信息需求者更能接受确认的金额;然而,目前具有较大的争议是否以公允价值为标准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二:一关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例如确认公允价值对会计要素,是将会计要素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会计报表表内进行披露,由于受主观因素影响公允价值在对这些项目计量,相对于历史成本来讲,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就先得较差。实证研究表明:如果缺少可靠性的计量,那么就会给股票价值与收益计量带来无关的麻烦,严重影响信息质量,因此,计量可靠性是决定能否采用公允价值确认的重要条件。
(2)比较计量
会计系统的核心是会计计量。历史成本是一种传统的计量属性,大多数的会计事项目前都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方式,但公允价值挑战历史成本越来越明显。公允价值的特点:公允价值强调公平和双方熟悉情况以及自愿交易,因而趋于现时的均衡价格,趋于对象的客观价值;公允价值是交易中实现的金额--现行公平市价,强调资产计价立足现在时点和动态的会计反映观;公允价值计量利于增加会计信息量,利于投资者决策;公允价值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不受时间计量主体等客观因素影响,无论在时间纵向还是空间横向中均可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比较准确地披露企业现金流量,确切地反映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和承担的财务风险,增加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四、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措施
(1)使估值技术更具有可靠性
市场价格已经不反映金融工具的基础价值了,偏离当时的市场价格成为提升估值可靠性的合理方法;金融公司可以雇用第三方专家去独立的决定分类。对于信用受损金融工具,定义成超过10% 的基础资产违约,则可以续实施当前的盯市制会计准,这是恰当的。因为投资者理应得之表现不好的金融工具,那些流动性受到损害的金融工具,被定义为基础资产违约小于10% ,将不使用盯市制的会计制度,这之后金融工具将保留在资产持有人的资产负债表上来代替它的, 而且用面值方式标明,这里是因为选择10%的违约代表了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时所假定的违约率因此将其作为标准。
(2)构建逆周期的准备金制度
使用较广义的准备金概念的好处是使之成为能覆盖预计到的损失,能覆盖在经济景气时通过考虑周期内的波动性和风险以及潜在的大的资产损失这些未预期到损失。较之广义的准备金制度,建立展望性准备金和非静态准备,在经济上升时期用预备的方法保留收入的方法,在经济下降周期用以防止损失的发生,这就会提供一个完善的抵消资产负债表的顺时周期性影响的方法。
(3)建立相关的市场信息数据。
为了获取信息,各行业要着手建立行业内的市场信息数据库,企业在历史上实现的收益通常是预测未来的收益的十分重要的依据。通过以往的资金流可以预测未来的资金流;必须建立时效性强和容量大的行业信息数据,以此来方便职业人员在资产定价时能够参考适当的参数。
(4)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水平。
先进的专业评估技术和熟练又讲诚信的评估队伍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正常前提;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保证,因此应尽早开展专业培训,意在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在加强诚信建设时要加大对专业人员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和处罚制度。
(5)使用经济学中隐性成本。
如果想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充满决策价值,那麽就要在计算企业收益时除了财务上显示出来的会计成本(显性成本)外,还要使用隐性成本,即总成本是显性成本和 隐性成本的综合。这里隐性成本主要是应支付实际上不需要支付的企业本身已经有的资源的机会成本。为了使得会计信息具有有效性,这些隐性成本就要使用企业自有资源的市场使用价格。
参 考 文 献
[1]李国民.金融危机背景下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对策建议[J].金融纵横.2010年第4期
总第153期
[2]杨世鉴.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再比较[J].商业经济研究. 2010年17期
[3]李国民. 历史成本会计局限与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对策[J].
[4]何米娜.金融稳定性视野下的公允价值会计[J].财会月刊.2010.8 下旬
[5]高玉凤.传统会计收益改进措施探析[J].经济论丛.
篇2
关键词:工程测量;城市地下空间;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TU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4009003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已越来越广泛,地下街道、地下商城、地下公共建筑、地下水电站、公路/铁路隧道、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储气库、地下矿山等地下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多。为解决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人才匮乏的问题,山东大学、中南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相继开设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1-2],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城市地下空间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掌握城市地下建筑规划、地下建筑结构与造型、结构分析与设计、风水电技术、工程测量、工程材料、施工组织和工程概预算、工程建立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研究、开发利用、施工和管理的能力\[3-5\]。
西南石油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开设的工程测量课程,源于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土木工程测量课程,但由于地下空间建设的特殊性,其对测量理论、仪器、技术等的要求均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放样、贯通测量、变形监测等方面具有特殊的要求;二是在运营阶段,地下工程也需要长期的安全监测,其对仪器的自动化程度、远程监控等提出了新的要求[6-7]。
近年来,测绘新理论、新仪器、新技术日新月异,因此,根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工程测量的需求和特点,对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予以改革,对促进该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一)教学内容更新跟不上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前工程测量课程共32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4学时,课堂实验8学时。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测量基础理论和综合应用两部分,测量基础理论主要讲授角度测量、水准测量、距离测量、测量平差等基础知识,对应的仪器操作主要有水准仪、经纬仪、测距仪、钢尺、GPS等[8],基本原理和仪器操作占总学时的2/3左右。综合应用部分主要讲授地形图测绘和使用、施工放样等基本知识,而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电子水准仪、测量机器人等工程测量新仪器,却鲜有提及。
(二)实践环节较为单一,与工程实际结合得不够密切
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安排有1周的校内实习。由于受实习场地、仪器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小区域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坐标放样的基本操作,而针对具体工程的放样如道路中线、边坡开挖线、隧道等地下工程的施工放样却未有涉及。这些实习内容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仪器操作技能,但学生对这些理论与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却不是很清楚,也未完全达到通过实习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效果,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和培养也还不够。另外,校园实习由于所有建筑均已建成,学生对测量在施工过程中的作用缺乏直接的感受;此外,由于对校园环境十分熟悉,难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三)考核方式需进一步完善
由于受学时及教学内容的限制,现行工程测量课程考核方式一般采用平时作业和出勤等成绩加实验报告、笔试成绩的模式。这种方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水平,从而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无法达到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基本技能娴熟,且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目的。
二、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体系主要涉及测量基本理论、仪器操作、工程应用三个方面,主要通过理论讲授、课堂实验、课后实验来完成,课程改革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要充分体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成果为导向的理念。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工程测量课程,主要是为今后从事地下工程建设方案制定、施工、管理决策等提供测量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为工程的顺利完成提供技术保障。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技术人员很少进行测量操作,主要负责对测绘工作和测绘技术人员的管理、领导或监督。因此,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师必须要有扎实的测量基本理论,要了解测绘科学的现状、发展方向及新技术,在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中能够正确利用测绘技术,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提高工程效率,保障工程安全。为此,工程测量课程必须以“测量工程的组织实施及成果应用能力为中心”,通过引导学生对基本理论和行业发展的学习,能了解地下空间建设所需的测量理论、方法、技术和仪器等相关知识,具备对测量工作进行组织实施、过程监控、成果审查、成果应用方面的能力。
(二)拓展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工程测量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首先应增加工程测量课堂教学学时到48学时,内容应涵盖传统测量理论和测量新技术两个方面。在传统测量理论及传统测绘仪器操作方面,做到内容少而精,主要应包括水准仪和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和经纬仪的使用、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小区域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施工放样的基本知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测绘理论、方法与技能。在测量新仪器与新技术方面,主要应包括全站仪数字化测图、GPS定位技术及其工程测量中的应用、GIS的基础知识、变形监测自动化系统与数据处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几个方面,重点介绍这些知识在工程测量领域的应用。其次应进行实习教学环节的改革,增加实习时间至两周,主要完成小区域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施工放样、变形监测等方面的实习内容,主要使用全站仪、GPS等新仪器设备,从而达到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针对性这一目的。
(三)开展多元考核机制
在课堂教学的考核方面,为了充分体现工程测量实践性强、持续改进的特点,应在传统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加笔试成绩的基础上,增加仪器操作、测量精度的现场考核,工程测量方案设计等案例型试题所占比例,组成一种综合的考评方式。
实习考核方面,在传统提交实习报告、实习日志评分的基础上,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对完成任务的时间和成果提出考核要求,再加上现场仪器操作考核、实习结束后小组答辩环节,将考核覆盖实习全过程,增强实习考核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三、结语
本文分析了现有工程测量课程在内容设置、实习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不足,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个基本理念,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提出了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些思考,强调体现以成果为导向的工程认证教育理念,并将这些理念充分应用到学校2014级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作为一项改革,本文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参考文献:
\[1\] 蒋冲,唐礼忠,蒋青青,周科平.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以中南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29-32.
\[2\] 徐帮树,刘健,王清标.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0):107-108.
\[3\]李海峰,徐林荣,李军,等.面向现代测绘技术的《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体系改革方法探讨\[J\],广西轻工业,2011(8):177-178.
\[4\] 彭仪谱.关于土木工程专业测量教学实习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3,12(3):99-101.
\[5\] 孙晓. 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31-32.
\[6\]齐秀峰.浅述非测量专业《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4(2):228-229.
篇3
一、工程管理专业对测量理论和技术的要求
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 要求学生学习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土木工程技术知识; 接受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 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应当围绕工程管理的特征, 紧跟工程建设和现代测绘科技发展趋势, 与时俱进。
工程管理的内涵随管理主体的不同而异, 建设单位进行建设项目管理, 设计单位进行设计项目管理, 施工单位进行施工管理, 而监理单位则进行工程建设监理, 所有这些都是围绕工程建设项目进行, 而这些工程主要是指房屋工程、道路、港口工程、桥梁工程。工程管理专业基本服务面向是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单位, 而这些单位的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以质量、进度和成本为控制要素, 管理目标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寻找进度和成本的最优方案。而所有这一切, 都离不开通过测绘科学与技术获取与时间相关的三维信息。
工程测量是测绘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也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导向技术, 渗透到了建设工程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放样、施工监理、施工质量监督、运营管理等各个过程。因此, 在当今建设工程的大型化、网络化时代, 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工程测量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培养未来所从事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实践中正确运用工程测量技术者教师在测量课程上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责任。
二、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探讨
工程测量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导向技术,是土木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工程建设技术工作的基本技术。学习并掌握工程测量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是土木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现代工程建设的基本条件,测量实践教学内容也应以用图与施工测量为重点的观点。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是通过工程测量讲课、作业、课程实验及总实习等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工程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便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并在未来所从事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实践中正确运用工程测量这一基本手段奠定坚实的基础。
(1)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以培养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讲授、答疑、实习、练习等教学环节,使同学们获得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运用测量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在土木工程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具备处理实际工程测量问题的初步能力。
(2)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应区别于测绘类、土建类、交通运输类、水利类、环境与安全类、地矿类等专业的工程测量教学,通过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降低深度、增加复盖面,以突出土建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达到学以致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应强调测绘仪器制作的原理与测绘学的原理,如可简略经纬仪、水准仪的仪器检验校正过程、视距测量公式推导、误差传播定律、坐标换带计算、地形图的完整分幅与编号等内容,摒弃一些相对过时的知识,如钢尺量距改正等内容,而代之以强调先进测绘技术与方法,及其在土建工程领域的基本应用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道路、桥梁、隧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的测绘与测设过程中所涉及的工程测量的问题。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程测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219-02
工程测量是工程测量技术、地质矿产勘察、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园林工程等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测绘基本知识和方法等内容的介绍、测绘基本仪器的操作与练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测量,并将测量与自己所学方向相结合,更好的为专业服务。当前,高职教育工程测量专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动手能力差、吃苦耐劳精神欠缺、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因此,每一位测量教育工作者都应结合自己专业教学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出发,积极思考,构建合理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
一、工程测量教学模式转型研究的意义和机遇
测量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人类兴建的工程都与测绘技术息息相关,随着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测量技术也出现飞跃与革新。传统的工程测量课程教育教学体系已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导致学生所学知识远远落后与市场所需技能。因此,如何构建合理教学体系,如何制定适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加强和设置实习环节,如何与企业良好合作与对接,如何将5S、4D技术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现代测绘手段的讲授应用于工程测量专业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工程测量教学模式转型研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前,国家有关部门提出要加大对职业教育投资力度,培育出更多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决定。在这样的有利背景下,高职测绘专业教学将会步入行业的春天。各种工程的兴建都离不开测量工作,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大批的测绘一线劳动者。在当前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应该加快高职工程测量的专业建设,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一线测绘工作者。
二、工程测量专业改革的构想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开设的课程必须要符合现代社会职业要求,务必淘汰已与社会生产脱节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将现代测绘技术融入高职工程测量技术的教学过程。要合理设置现代专业理论和现代实践的教学内容、方法和环节。随着5S技术、4D产品、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无人机在测绘领域中的应用技术的出现,原本传统的测量发生了质的飞跃和革新。因此,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已满足不了现代的测绘教学。传承下来的测绘基本原理和方法要继续讲授,新的测绘方法和手段要引入教学。针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加大实习实训的力度,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探索,要将测量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方案融入现有人才培养方案。
(二)构建多功能测绘模拟实验系统
现代的测绘技术,是地球空间与物理科学的测绘。当前测绘的成果已经是数字化的成果,而且测绘学科的推广技术和成果已应用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比如说急救系统、打车系统、公交查询系统等。掌握现代数字化技术和数字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是测绘高级技术人员应该掌握的内容,为此,构建多功能测绘模拟实验系统,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接触到最新测绘技术,毕业后更好的为测绘行业服务。
(三)打造一支优秀的教练团队
测量工程专业的职业教师,除了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具备娴熟的仪器操作水平和实际工程问题的处理能力,应该是一名教练式的老师。因此,专业教师每年应有一定的企业工作学习,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服务与教学。此外,还应对本专业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断研发,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技能型劳动人员。
三、高职工程测量学发展展望
(一)课程设置合理化
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现代测绘的革新,传统的测绘学科内容已跟不上当今社会前进的脚步。因此,我们必须对现有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思考与研发,打破原有教学理念和方法,将现代测绘技术融入专业教学。合理设置实习、实训、理论讲授的内容与时间安排。通过教练式教师团队的精心设计,工程测量专业课程的设置必将合理与优化。
(二)教学内容现势化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承担着为企业培养一线技术人员的任务。因此,其教学内容要涵盖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外,还要设计仪器操作和电脑使用的相关内容。且教学内容必须和当前社会需求相一致。所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具有一定的现势意义。
(三)教学方法现代化
现代测绘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一体化教学,我校专业仪器种类、数量、先进程度基本满足教学需求,但是多功能测绘模拟实验系统尚未建立。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需采用现代的教学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根据现阶段学生情况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
四、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工程测量课程体系以建立短期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定方案时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已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项目分析处理能力为目标,知识构成应与现代工程项目为基点,以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核心,将测绘新技术融入专业教学。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并注重测绘工作者职业道德和素养的培养。
(二)课程内容的改革
课程内容的改革要遵循现代建筑测量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规律,同时还必须满足专业教学时数的要求。将现代学徒制引入工程测量的专业教学,提出工程测量教练式教学,与企业合作与交流,设置合理的顶岗实习日程和内容。
(三)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测量课程有它自身的特点:它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课堂教学要根据当前学生的特点,要有有特色的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低头族的学生拉回课堂。
1.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由于现在课堂教学信息量正在逐渐增加,但测量课时却较少,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测量教学的要求,而教师课堂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其中现场模拟、讨论、启发三种教学方式收效较大。同时教师还应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掌握好新技术和经典内容的关系,使学生从被动变主动学习,努力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应在传播教材知识的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传递给学生测绘新工艺、新仪器、新技术的信息。如在遇到公式多、图表多的时候,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应加强培养实践能力和理论学习能力,多学习新的知识,多参加校外学术交流,为课程改革成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教学环节要加强实践,从而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应合学校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实践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能力,目前,实践教学的课程已达到总课程的40%,因此实践教学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测量实验。
(1)测量实习。测量实习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是通过基础实际操作技能和基本测量理论来解决工程测量技术问题的实践过程。通过改进各项校内实习场地,引入国家统一高程和坐标,可以提高实习质量。实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做为生产者和教学者相处,调动了两者的积极性,培养了双方的责任感。同时测量实习要求考核操作技能,为不使个别学生由于情绪倦怠不愿自己动手操作,要求学生必须全部通过。另外可以举办一些测量竞赛活动、制定水平合格标准,通过者可颁合格证书,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从而提高学生测量技术操作基本功。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也可以有效补充实践教学环节。
(2)测量实验。测量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测量实验。通过对测量仪器和实验的动手操作,精确采集数据,进行核算、施工放样或测图等掌握基本方法,以此来提升和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的基础是要有充足的测量仪器设备,要想保证实验质量必须对实验管理严格要求,避免发生早退、迟到现象,随时抽查,要求实验人员全部动手,必须过关。另外根据目前我校的测量仪器不足的情况,一方面希望校方给予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为解决现状,把演示性实验分批操作,这样既不影响学生的操作水平,也能缓解设备不足的缺陷。为实践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四)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改革
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改革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而不应限定在最后的考试成绩上,同时应以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基准。过程考核要考虑到学生平时出勤表现、学习态度、学习热情、知识掌握水平、仪器操作水平、项目分析处理能力和期末测试等综合因素。不能单从一张卷子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强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改革也是促进教学良性发展的有利手段。
五、结论
总而言之,高职工程测量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和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需要很多测量工作者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快速发展的先进技术教育对工程测量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挑战,其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孙兴民.新的教育质量观指导教学管理实践[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48-50.
篇5
关键词:产学研;学术型;应用型;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91-02
商丘师范学院是以师范教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科的高等院校。自2006年开始招生测绘本科生,经过几年的建设,实现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其他开办测绘工程的工科院校相比,无论招生还是就业的质量,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提高测绘工程专业的办学质量,提高测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特别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测绘人才,是测绘系测绘专业教学所面对的重要问题。从国内本科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经验来看,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专业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重要途径之一[1][2]。参照其他高校产学研合作经验,根据学校今年本科培养体系改革的要求,本文提出新的测绘课程设置,实行分类培养课程体系,即“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培养课程体系,以实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良性发展。
一、“分类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测绘课程是一种高度结构化、学科化的知识体系。我校传统的课程体系是适应课堂教学需要而制定的,注重知识灌输而不是知识的应用,往往与社会需求人才存在距离,缺乏社会工程经验及科研能力。本科人才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课程设置应着眼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为目标,满足将来创新研究和测绘工程技术要求。
经过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分类培养”,测绘本科“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应该具有更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初步学术研究能力,相对一般测绘本科培养的人才,专业技能和学术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必须根据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遵循加强理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测绘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和学术创新的理念,加强理论课程的优化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和学术性,按照“分类培养”模式对“应用型”和“学术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优化,构建目标明确、逻辑性强的理论教学体系。首先要确定测绘本科专业的若干基础理论核心主干课程平台,然后在这一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应用型”课程和“学术型”课程模块,包括通用基础型、应用技术型、学术创新型、拓展提高型选修课程模块,这种科学的课程体系拓宽了知识面,保证学生知识的多样化、个性化,有利于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学生应用能力和专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力培养不同类别的测绘人才。
加强产学研合作,缩短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的距离,是培养应用型及学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用人单位可以为新建本科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投入资金,在科技开发、工程问题解决、学术探讨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物质支持,鼓励学生以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课题在科研、创新实践、学术上进行探索[3];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操作上去,努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毕业设计环节,学校可以将现实工程问题、专题等以任务形式下达给学生完成,实现真题真做,提高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4]。
二、建立“分类培养”体系
根据“学术型”和“应用型”分类培养测绘人才要求和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的要求,我校以学期为学习段制定测绘工程本科培养体系,具体课程可参照此培养体系设置。
实施“学程分段、学业分流的‘5+1+2’人才分类培养模式”。“5”即前5学期年主要完成通识教育和测绘专业基础教育;“1”即第六学期进行分类培养,即“学术型”和“应用型”方向培养课程;“2”即第七、八学期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进行“应用实践”和“创新培训”拓展选修培训,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健全完善分流培养机制。根据测绘专业性质与学生个性发展、就业需要,对本科学生进行学术型、应用型两类跨学科创新性人才的分类培养。
三、应用型测绘本科培养体系构建
应用型测绘本科人才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以及解决生产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产学研合作教学,使得这一要求有了实现的更好平台[3]。在课程安排上,注重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实训课程的结合,以加强基础为主线,以提高测绘工程技术能力为目标,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的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第六学期培养课程设置中,要以测绘技术应用课程为主,使学生掌握测绘工程技术应用知识基础,如全站仪的应用、测绘软件的应用、GPS测绘技术应用等,为学生第七、八学期的应用实践做好技术储备,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产学合作教育面向生产第一线,测绘本科人才培养紧贴生产实际需要[5]。由于近年来,测绘新技术发展和更新较快,故第六学期培养课程设置不能一劳永逸、一成不变,要具有灵活性,应适应测绘生产企业的需求进行适时调整和优化;要注意课程知识的全面和关联,要易于培养学生分析工程问题能力和测绘技术灵活应用能力,强调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特别紧跟测绘技术发展前沿[6],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更有职业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多学、学实、活学、能用。邀请测绘生产单位要参与培养体系的构建和修订,根据校内外实际情况,打造校单位对口的专业测绘人才如桥梁工程测量、地形图测绘、矿山测量等,更突出应用型。
四、学术型测绘本科培养体系构建
创新型测绘本科人才是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教学,使得这一要求有了实现的更好平台,因此,在第六学期进行分类培养构建中,要以“学习创新”为原则,全面注重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安排上,注重专业理论课程与学术研究型课程的结合,以加强理论基础为主线,以提高测绘专业学术研究能力为目标,包括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创新的能力,以解决实际学术问题的能力。
学研合作教育条件下,学术型测绘本科专业在培养方案制定上,应以满足学生学术发展为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各高校学术型硕士培养的要求。在学术型培养体系的设计上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选择,提供更多为学术发展而设置专业理论课程和相关专业理论课程,紧跟测绘新理论及交叉专业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潜能,充分满足学生学术发展的培养需求,以使学生尽快适应科研创新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要依托相关科研机构,加强学校与科研机构或其他硕士培养单位的联系,认真调研科研机构或其他硕士培养单位对人才知识需求,把研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及时反映到课程中来,培养适合科研需求的学术型人才。
五、结语
总之,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产学研合作实现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采用‘5+1+2’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可以培养出与社会接口的专业人才。“学术型”人才通过学术课程培养和学研环节创新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进行硕士或博士攻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应用型”人才通过应用实践型课程培养和产学环节应用实训,以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解决测绘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及积累实际工程项目经验,为学生走向社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川生.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J].新华文摘,2009,(16).
[2]吕一中.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12).
[3]刘理,韦成龙.新建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动力机制问题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
[4]杨勇.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之路[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
篇6
关键词:高职;规范;测量实习;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126-02
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程,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测量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起着理论联系实际、巩固理论教学的作用。
高职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现场工作,实际动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平时的实习与实训,实习效果直接影响工程测量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高职测量实习现状
第一,实习内容不规范。高职学生毕业后通常工作在施工一线,尽管这些工作需要使用相关地形图等测量资料,但这些资料大多是从有关专业部门获取,工程单位不必自己测绘,而他们大量从事的是根据获取的测量资料进行工程规划,制定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在实地进行工程的定位和放线。因此,目前在学生的实习中仍旧以白纸测图为中心来组织测量实习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第二,实习场地不规范。由于受到野外地形条件及实习经费不足的限制,测量实习基本上在校园内,控制点和目标点位布设少,没有足够的已知数据,实习时只能利用独立坐标系和独立高程系,对学生的实习成果没有检核条件,导致实习效果欠佳。
第三,实习评分不规范。测量实习成绩的评定是根据指导老师在实习期间对学生的观察了解结合对实习成绩的批阅来确定的。由于一个教师需要指导一个班的学生,很难对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有一个准确判定,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如果片面强调实习成果会使学生忽视实习过程,甚至造成为追求高分而弄虚作假,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四,实习的方法、手段与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不适应。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测绘仪器不断更新换代,测绘方法、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站仪、GPS等已普遍使用,GPS测量、数字测图技术逐渐替代了传统的控制测量、白纸测图。因此,仍采用钢尺量距、白纸测图来实习已远不能适应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
规范测量实习的措施
(一)模拟生产,规范实习内容
把实习教学所确定的项目当做生产任务,以仿真方式完成生产任务进行实习,按生产组织形式开展实习。实习的项目即是模拟生产的任务要求,也是全面训练的必要安排,涉及的项目有工程项目上经常涉及的导线测量、高程测量、路线测量、工程放样等,熟练多种测量仪器的应用、计算机应用和绘图训练、工程测量计算软件的应用。实习以练为主,学生必须独立做好实习的各个项目。
模拟生产的测量实习是围绕工程测量的基本技术需求而开展的,它一方面强调系统巩固工程测量的基本技术知识,加强学生工程测算绘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从土木工程要求出发,训练熟练应用测量基本理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实习场地必须标准化
实习场地要有真实性 实习场地的建设要依据国家测绘工程规范要求,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进行建设。所有测量标志、控制点的埋设、点位的绘制、控制测量的观测、记录、计算与校核等完全按测绘行业标准执行。由于实习场地的真实,采用模拟生产进行实习,学生实习比较认真。
实习场地要有实用性 根据我校学校特色以及毕业生的就业行业特点,尽可能地在实习场地内选取体现行业特色的地物和地形,以便于教师布设实习任务;测区点位布置合理,满足多项教学实习与考核的功能。我校不但有公路工程测量还有建筑工程测量、航道与港口工程测量、城市轨道测量,涉及的项目较多,如公路工程测量实习、建筑工程测量实习、航道与港口工程测量实习、城市轨道工程测量实习等。因此,实习场地必须实用、专业、多功能。
实习的测量数据和图纸要规范化、标准化 实习场地在建设过程中,组织测量专业人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实习场地内的控制点进行精确测定,并对测量数据成果统一和标准化,这样不但可以检验学生实习成果,也能客观评价学生的成果质量和实习效果,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求真求实的综合素质。
量化评分,规范模拟生产实习考核 测量实习课程的评分反映的是基本技术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工程部门把考核测量技术技能当做聘用或试用标准,因此,实习不准造假、不准抄袭,实习日记不能马虎。以下是分项计算考核成绩的考核项目和统计样图。应用的表格制作统计软件为Excel。
1.态度考核成绩统计与计算(见图1)
2.操作考核成绩统计与计算(见图2)
3.成果考核成绩统计与计算(见图3)
4.小组评定成绩统计(见图4)
5.总评分数的计算方法(见图5)
测量实习必须适应测绘科学的不断发展 工程测量向着测量内外作业一体化、数据获取和处理自动化、测量成果和产品数字化方向发展,并且在生产实践中已被广泛应用。因此,在测量教学及测量实习中应将急需的知识和技术及早地在本课程中消化掉,在校内实习内容里重点加大GPS、GIS的应用。
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后,把高职工程测量实习规范化,实习效果成效显著。规范化的测量实习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测量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运用测量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语
通过规范测量实习,将测绘企业生产任务以仿真方式完成生产任务进行实习,营造了真实的职业氛围;充分利用现代测绘信息技术,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确保了实践教学质量,为培养高质量的测绘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军.高职工程测量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0):106-117.
[2]孔明明.土木类专业测量实习教学改革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9(10):126-128.
[3]刘文杰.浅谈建筑测量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研究,2010(10):96-98.
[4]陈慧.高职实习百分制考核的实践[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98-100.
篇7
关键词:陵园设计与管理 测量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我校陵园设计与管理专业开设测量学课程,课时安排是课堂授课60学时、集中实训1周时间(5天),是专业必修课。从学生毕业后服务的行业来看,主要是在陵园里从事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等一线工作。
由于受到现代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测绘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与成果不断拓展着测量学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传统的测量技术正在逐渐被取代,原有的测量学教学内容、方法和标准已不能适应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也不能满足社会对测绘技术人才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测量学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目前陵园专业测量学教学中面临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
(一)面临的形势
1、现代测绘学技术形态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当今测绘技术技术形态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一是从数字化测绘技术向更加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从专业化向大众化转变,自主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地面移动快速测量技术、地理信息网格技术等成为测绘的主体技术;二是多种技术集成融合,使测绘学科从单一科学正在向地球空间信息科学跨越和融合。而本专业的大部分测量仪器还是传统的经纬仪、水准仪,数字化测图都还不能实现。
2、用人单位对测绘技术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测量学在陵园建设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管是在陵园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还是运营阶段,都需要测量技术和测绘资料来满足各项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者掌握必备的测量知识和测绘技术。加上测绘市场竞争激烈,谁先拥有先进技术和先进仪器,谁就先拥有市场,这对我们的学生的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
1、测量学教学条件与现代测绘科学的发展和测绘生产部门的要求不适应。教学条件主要指实验设备、师资队伍这两个方面。测绘生产部门总是能紧跟测绘技术前进的步伐,设备更新换代比较及时,对测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学校对测量学教学投入不足,致使实验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教师对测绘新技术也没有机会去学习和掌握,缺乏测绘第一线的实践经验,教学条件长期滞后于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测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学内容陈旧。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是依据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情况。光学经纬仪测角、钢尺量距、经纬仪平面控制测量、三角测量、小三角测量这些已落后于时代的内容依然在我们的教材中,一些测绘新理论、新技术在教学内容上未能及时反映。
3、教学时数少与测量学教学内容丰富的矛盾。测量学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既注重讲述该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勘测技术和制图方法,又要结合典型工程的测量实践与最新技术的应用,在没有其它测量专业的基础课的前提下要教好测量学,是需要一定的课时量的,但是现在60节的课时量是与实际需要明显不适应的。
三、陵园专业测量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一)重构教学内容
对测量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使测量学的教学内容更符合社会和专业的要求。保留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等经典测量方法,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引进新仪器新技术,增加新仪器如电子经纬仪、光电测距仪、全站仪和电子水准仪的使用方法等授课内容,使学生了解当前测量手段的更新以及发展趋势。平面控制测量的内容更要解构与重构,删掉经纬仪导线测量、三角测量、小三角测量等陈旧的重头戏,增加全站仪平面控制测量有关内容,介绍GPS控制测量方法。碎部测量重点讲解数字化测绘技术,并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工作,把工程放样自动化也要作为一个重要部分来讲解。
(二)调整实践教学的重心
测量学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最有效的一环,包括课堂实训和集中实训两部分。实训课与理论课的课时比是1︰1,这个比例是合理的。但过去的实训课由于受仪器设备的影响,重点是放在了传统测量仪器的使用和经纬仪测图这些内容上,这与生产实际已严重不符。实践教学的重心要调整到以全站仪为代表的新仪器的使用和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上来,同时加强施工测量实训。要在校内建立一个固定的实习场地,布设固定的控制点并测量其准确数据,以确保各项实训内容有效的开展和实训效果的正确评估。
(三)提高测量教师综合素质
从事测量学教学的教师都系统地掌握了测绘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由于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实践操作经验,而测绘仪器、技术、方法、手段却在不断更新和改进,导致测量学老师的综合素质在不断的下降。为了提高测量教师的素质,学校可以为教师多提供测量学培训、深造和到生产第一线工作的机会。同时教师自身也要自觉地学习新测绘知识,利用专业的一些论坛和QQ群,多和有经验的测绘技术人员交流,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加强测绘实训室建设
测量学课程的健康发展,要有必备的测量设备保障。测绘新科技的发展及当今测绘工作的实际需要,对高校测量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应加大对测量教学硬件的投入,建设符合生产实际的现代化的测量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如全站仪、GPS接收机、绘图仪、打印机、笔记本电脑、扫描仪、成图软件、GIS软件、遥感软件、GPS软件等都应当有一定数量的配备,并要充分发挥这些仪器设备的效益,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四、结语
通过推动测量学的教学改革,让测量学的教学真正做到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加强、知识拓宽、素质提高。让学生在学习测绘科学技术的时候,体会到测绘科学技术在专业学习和专业研究中的作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让学生从测绘科学理论之严谨、技术手段之先进、学科发展之迅速,就业领域之广泛等诸多方面自觉地获取学习测量学的动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在线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新洲对21世纪测绘教育的初步思考[J]测绘通报,1999
[2]张晓川,等面向21世纪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交通高教研究,2000.
篇9
关键字:测绘工程 现代测绘 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 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在线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篇10
【关键词】机械制图;考试改革;双证书
“机械制图及CAD”课程是机械和机电、数控、汽车维修等近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继学习机械设计类、机械制造类和工程实践类课程的铺路石,是工程技术语言。“机械制图及CAD”课程教学改革一直是图学教育的研究重点,在这方面我们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最初的改革主要集中在针对不同专业,增减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改效果并不明显。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学生认为“机械制图及CAD”是一门可学可不学的基础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工作没有多大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考核方式存在缺陷。因此,在对学生加强教育,增强其对本课程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考核模式的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1.“机械制图及CAD”课程考试现状分析
我院“机械制图及CAD”课程分两学期完成:第一学期学习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学期末老师出一套AB卷的考试试卷,考试时教务处随机抽取一套,采用100分钟闭卷考试,题型有填空、选择、名词解释、补全视图、零件图与装配图的识读等。
这种考核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核了机械制图基本知识、学生绘图和读图方面的能力,但是由于试卷容量和考试时间的制约,考核范围无法涵盖整个教学内容。而且这种考核方式还容易造成部分学生仅仅通过强化记忆例题和习题的方式获取高分,但实际上完全不具备熟练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无法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2.考试模式改革
“机械制图及CAD”是一门对工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在考核过程中,除了应考核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考核学生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对2011-2014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机械制图及CAD”课程考核进行改革试点。
2.1第一学期的考核
改变过去简单采取卷面成绩加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40%,模型制做占20%,减速器测绘占30%,平时成绩占10% 的原则评定。
2.1.1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内容包括:1)制图的基本知识,主要考核国家标准对制图的基本规定;2)点、线、面的投影;3)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基本体及其截切体三视图的画法,以考核截交线的画法为主;4)相交立体三视图的画法,以考核不同情况下相贯线的画法为主;5)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考核方式是已知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并标注尺寸,补画三视图主要考查学生基本的识图与绘图能力,尺寸标注主要考查学生对国家标准的应用能力。期末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利用基础知识表达形体的能力。
2.1.2模型制作
组合体的内容讲授完成后,由学生进行水萝卜切割造型、黄泥造型、纸片折叠成形等方式,制作组合体实物,并绘制三视图。这种先制作模型后画图的学习方式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1.3减速器测绘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螺纹紧固件、齿轮、轴承、键、销子等标准间和常用件,以及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画法,内容多而杂,无法用试卷的形式来考核。为此,在实践中,笔者采取的是测绘加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
2.1.4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随堂练习、课后作业等,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
2.2第二学期的考核
第二学期主要是对计算机绘图部分的考核,结合学院实行的“双证书”政策,通过参加国家制图员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或者全国计算机辅助技术认证CAXC证书的考试来代替期末考试。近四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全体同学都参加了这两个证书的考试,通过率达到了98%。
3.实践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良好的“机械制图及CAD”课程考核机制,主要取得以下效果。
3.1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增加模型制作、减速器分组测绘、口试等环节,增强了学生在教学与考核过程中的参与度,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拾遗补缺
“机械制图及CAD”课程知识点较多,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可能无法完全掌握,通过减速器测绘、模型制作与绘制三视图,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查漏补缺。
3.3双证书教育
以制图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对“机械制图及CAD”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与调整,使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之间建立双向沟通的对等关系,将课程考核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响应学校的双证书教育,保证“双证制”在学生培养中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刘慧玲,李卉.“机械制图”考试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7)
[2]徐永军,陈伟,漆文凯.减速器参数化绘图系统的开发研究[J].通用机械,2006(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