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与保护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与保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麦秸秆还田率达90%,全市林地面积达6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5%,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8.2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7.6%。万元GDP综合能力达1.84t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1.82t标准煤。共减少径流60%,减少水浊80%,减少大风扬沙60%。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及优于二级天数313天,二级天数达标率为85.6%。
2.1强化水资源保护,奠定生态建设基础
一是大力开展滦河综合治理工程。投入巨资,实施了滦河综合开发工程,形成了14km2的水面和20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这一工程使过去的风沙之源,变为了全市的“绿肺”和“天然氧吧”,城区夏季温度平均下降了2℃,空气湿度增加了20%,空气负氧离子增加了20%,地下水位恢复到了上世纪80年代水平,成了白鹭、灰鹤和白天鹅等20余种野生鸟类的栖息地,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二是深入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集中治理、综合防治、注重效益”的原则,深入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共投入资金7364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8.2km2,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55.8%,土壤侵蚀量由1998年的166.27万t减少到127.11万t。三是加强水源的保持。科学编制了《迁安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为第一、第二供水厂建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了一级、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并在全市19个乡(镇)全面启动了乡(镇)水源地划分工作,同时深入开展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四是全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完成新打水源井545眼,配套620台套,安装变频器573台,铺设各型地下输水管道383万m,共解决了448个村及16所农村中小学校51.75万口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2.2保护地下水资源,支撑生态环境建设
紧紧围绕河北省、唐山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实施方案确定的指标,建立和健全“三条红线”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责任和措施,深化各项目标的贯彻和落实,通过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以低耗水高产出为目标的经济结构调整体系建设,以计量设施安装和污水处理回用为重点的工程与技术体系建设,以政府指导与公众参与为主的监督规范体系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现代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3保护和恢复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创新生态建设格局
着力开展中小河流治理。一是计划实施迁安市西沙河治理工程,工程总投资30182.95万元。二是计划实施迁安市滦河生态防洪治理工程。工程总投资21958万元,主要对滦河上下游河道进行新建堤防和河道清淤疏浚。工程完工后可以保证河道水流通畅,可使沿岸百姓生命财产及耕地得到保护。三是滦河青龙河口段迁安市防洪治理工程,工程总投资750万元。
2.4完善农田生态系统,确保农业资源利用最大化
篇2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环境保护 规划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指明小城镇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发展和建设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城市人口和生态压力,节约非农土地,调整农村产业布局,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可以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小城镇战略地位的确立和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小城镇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在注重其外在的、直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忽视其内在的、间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致使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当前保护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紧迫要求和人们的强烈愿望。
1.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1.1缺少环境保护规划,城镇建设必须以科学合理适当超前的规划为指导,许多小城镇没有环境保护规划,城镇建设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侵占和破坏湿地和绿地现象时有发生。
1.2注重经营性开发的投入,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无序的发展,这与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是严重相违背的。
1.3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配套落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类问题突出存在,不少小城镇缺乏自来水、集中供热,有的甚至没有排水设施,环卫设施也不健全。
1.4小城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改革开放带来了小城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但由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
此外,由于城市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了郊区小城镇,从而使其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大城市中心区。 总之,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面临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2.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2.1科学编制和实施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实现小城镇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态环境保护是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编制高标准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结合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要求,科学的分步实施以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承载力等为基本依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小城镇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功能为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加强法制管理,严格监管力度,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的小城镇生态保护规划,它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是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将小城镇生态系统置于整个生物圈范畴内进行规划,建立镇区和村庄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镇区及周边的各种生物。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小城镇实现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受各种条件制约,在规划的实施方面,必须改变一些地方根据领导的创意不断改变规划的现象。必须尊重现状和资金限制等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地区差异,充分利用当地的特点与优势,扬长避短,留有余地,分期实施。
2.2提高小城镇绿化水平,建设适宜人居的居住环境。加强小城镇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水平是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关于对小城镇建设的配套规范没有出台,现参考《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小城镇绿化水平。要制定小城镇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小城镇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小城镇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区改造,增加镇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小城镇绿化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小城镇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小城镇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2.3加强科技投入,重视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应用。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凡是破坏生态环境,经济非持续发展的技术,都是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增加科技投入,因地制宜的研制、开发、推广可持续发展产业,保证发展过程无污染、无废物、低耗能,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是实现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长远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资源的利用比率,他们是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并且能源本身是清洁的,在生产和利用中不对环境产生污染。
2.4加强小城镇企业污染的整治,严控重点环境污染源。城镇企业污染的治理,要坚持防治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控制严重污染企业的审批落户,从根源上杜绝破坏现象的发生;其次要做好城镇企业的配套设施建设,如企业污水和废弃物处理厂等;再次,要加强工业区的绿化美化建设,减少粉尘、噪音对城镇和周围农村的影响。
2.5提高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必须加强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的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只有改变原有的价值观,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才会改变,自觉的生态意识是实现小城镇生态化发展的关键。制定行动计划,实施符合小城镇生态化发展的政策。
小城镇生态化应作为我国城市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并与《中国21世纪议程》结合起来,把这种思想贯彻到政策、计划中去。改变以前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政策、计划,制定小城镇各领域、各行业生态化发展的战略、步骤、目标等,并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加快城市生态化发展步伐,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态化发展道路。
3.结语
小城镇建设不能再重复牺牲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的老路,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依靠科学的规划和先进技术的运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环境友好型小城镇,保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城镇走生态化发展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城镇离不开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科学的实施。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总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人们素质的提高,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夯实社会基础。还要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技术标准,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小城镇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旅游开发;环境保护;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作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就要求在旅游开发时,不仅仅只取得生态旅游效益,更要注重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当今,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旅游资源与环境日渐衰退的双重压力下,如何保护好旅游资源与环境已成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我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生态旅游区由于缺乏景观保护意识和生态思想,偏重于追求旅游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盲目开发,造成了旅游资源的退化、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旅游资源退化。还有一些生态旅游区为了迎合游客,大兴土木,修建宾馆、索道,引进、仿制、移植项目,用众多的城市化和商业化景观代替了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一、纵观我国生态旅游区的开发现状,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破坏植被,危及生物多样性。
一些生态旅游区在进行建设过程中大片砍伐树林,造成严重损失。如许多生态旅游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占建设用地的50%以上,砍伐树木千余株。
2.对游客缺乏引导、管理,生态环境受损
由于偏重于追求旅游的经济效益,一些生态旅游区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除了盲目开发之外,对游客数量不加以限制,加以引导,造成旅游高峰人满为患的现象,由此引发系列环境问题。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作了深入调查后发现,目前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3.景观趋同,天然优势被磨灭
很多生态旅游区热衷于旅店等豪华设施的建设,大建楼、堂、管、所,盲目扩大旅游区,在旅游开发中市场定位不准,不注意生态保护和文化内涵,“贪大、求洋”,有的甚至不惜以牺牲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为代价,修建过多的人造景观,进一步走向城市化、商业化。有的旅游区抛弃了自己独具的天然优势,盲目改造,造成大多景区景观的趋同。
二、新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乡村旅游发展中遇到了比较突出的问题
1)规划问题:缺乏科学规划,规划陷入了模式化;
2)基础设施问题: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3)管理与人才问题:乡村旅游景点管理滞后,服务质量不高;
4)产品与效益问题: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体系不完善,乡村旅游效益低下;
5)乡村旅游开发的环保问题:盲目的乡村旅游开发对环境破坏严重。
三、“梨园民街”建设中的处理手法
库尔勒市“梨园民街”位于库尔勒市兰干路以南,杜鹃河滨河景观带以北。现状为一片梨树园。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领导下,预将其打造成一个集生态与旅游一体的景观生态园。在其建设中,也遭遇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不相协调的问题,笔者在设计时综合考虑,力避矛盾的突出点。
1.“梨园民街”园区内的各项人工设施都是经过规划与设计,建筑物的规模也加以控制,在位置上是必要的、合理的,在形体上是协调的、完善的,以达到为景观添色的目的,避免了发生人为破坏风景的现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及各项指标,最大程度地保护现状梨树不被破环。现状789亩梨园总用地面积,除对建筑、场地、道路等旅游设施的占地面积进行控制,对建筑的高度、色彩等进行要求,规划建议建设用地面积占到总用地的20%,建筑层数控制在3层以下,反应以蒙古族文化为主,其它民族文化为辅的多元民族文化。
根据游人活动需要安排相应的公共厕所,并保证厕所的清洁卫生。
旅游垃圾亦引起足够重视。游客废弃的包装、瓶罐到处乱扔,既不卫生,又碍观瞻。在各游人集中处、逗留点都设置垃圾箱,配备人员定期集中处理。强化管理,提高游人遵守管理规定的自觉性和道德观念。
2.重视“梨园民街”园区的环境保护问题。
“梨园民街”园区植被在景观和生态上都具有重要作用,规划中严格保护。通过生物、物理、化学和综合防治等多种方法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遇上病虫的发生,要积极有效地根治,确保林木正常生长;要积极做好林木的土、肥、水管理工作,防止冻害、干枯、霜害、风害、雪害。对树体进行必要的保护和修补,重视复壮与养护管理,设置保护设施,严禁砍伐和破坏。
现状园区内污水处理场污水夏天直接浇灌梨园,规划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并强制农民不可以用污水浇灌梨园,污水处理厂的防护绿地按国家标准进行设置。并处理好生活污水,农业相关部门和各村建立沼气池,实行秸秆汽化。园内河流,水质要求达到一级标准。
未经许可,不得进行砍伐、放牧、猎捕、采药、开垦、挖土、挖砂、采石、开矿等活动,禁止修建损害生态环境的设施和建筑物,已建成的限期治理或拆除搬迁。在“梨园民街”园区内进行建设时,应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
“梨园民街”园区在游人集中的主要景区、重要景点和危险地段设置了卫生、环保、防火、安全设施和醒目的标志,配备专职人员,实行严格巡查、检查和管理。对游客进行宣传、教育,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游人的行为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
对整个“梨园民街”园区实行了分级保护,把“梨园民街”园区划分为3个级别不同的保护区。
①一级保护区:.即严格保护的区域,在该区域内不得任意建设、改扩建,严禁破坏树木,区内的开发建设必须依规划而行,设计施工阶段应注意进一步合理利用现有条件,不能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建设活动。
②二级保护区:该区内可以规划设置与环境相适应的有关设施,其建筑形式、风格、体量应与滨河景观带环境相一致。
③保护:将“梨园民街”园区规划界线以外0.5km范围内作为保护区,不得随意开发,确需开发时,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考虑与滨河景观带及园区风格相一致。
篇4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建设生态城镇离不开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科学的实施。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总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人们素质的提高,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夯实社会基础。还要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技术标准,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小城镇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一、保护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意义
在我国,小城镇一般指建制镇和集镇,它属于城市之末,农村之首,是城乡过渡体的主体和代表,是沟通城乡区域经济的桥梁和纽带。小城镇具有双重性,同农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是一种发展和进化了的高级形态,是城镇体系的最基本单元,同大中城市存在着物质、人员、信息、资本等方面的关联,受制于城镇体系的演变规律是一种以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活动为主体组成的社区,是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信息的中心,对乡村起着组织和领导作用;但同城市相比,小城镇又明显地保留着更多的“乡村性”,受制于乡村发展的水平和结构,其经济聚集程度、发展的现代化程度均不如城市明显。加快发展小城镇,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是优化城乡结构,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镇的发展,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大中城市及农村人口的“蓄水库”;促进农村非农化进程和产业升级,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有力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实为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
二、提高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的措施
1、 精心编制生态型小城镇建设规划。
(1)全面规划生态建设指标。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是编制生态型小城镇规划的依据。规划应当包括: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的发展;城镇、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等指标。
(2)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区。小城镇由不同的功能区构成,小城镇建设要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划分行政商务中心、生态居住区、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公园、广场、景观、绿化带、河流、道路等,并使各区通过有效的生态措施相联系,形成层次分明、特点突出的统一的生态型小城镇。
2、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小城镇的排污设施要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并按照小城镇的发展规模一次建成。按小城镇的发展速度确定污水处理方式和规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要达到60% 以上;有污水和废水排放的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要与生产设施同时投入使用,做到达标排放;建立统一的居民生活垃圾回收和处理系统,居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 ;强化环境卫生机构建设,生活垃圾及时清理,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
3、提高小城镇绿化水平,建设适宜人居的居住环境
加强小城镇绿化建,提高绿化水平是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关于对小城镇建设的配套规范没有出台,现参考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小城镇绿化水平。要制定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小城镇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相衔接的绿地系统。小城镇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区改造。增加镇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小城镇绿化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小城镇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小城镇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4、加强科技投入,重视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应用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凡是破坏生态环境,经济非持续发展的技术,都是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增加科技投入,因地制宜的研制、开发 推广可持续发展产业,保证发展过程无污染,无废物 低耗能,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是实现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长远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太阳能、风能 地热等资源的利用比率,他们是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并且能源本身是清洁的,在生产和利用中不对环境产生污染。
5、 加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1) 切实制定大气整治方案,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小城镇功能区划,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来制定小城镇污染治理方案。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在规划远景目标时,应该着重于改进落后的燃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能源;提高道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合理地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工作,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提高城市绿化率,大力发展植物净化技术。
(2) 加强水污染防治,促进水体整治规划实施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当前我国七大水系的水质污染程度在加剧、范围在扩大,生活用水的污染排放量约占年排污总量的24% 。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应该通过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小城镇水资源的目的。
(3) 制定小城镇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整治规划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整治规划是研究污染物特性与当地的资源关系,探索适宜小城镇的垃圾处理方式,不应照搬大中城市的设立垃圾焚烧和污水处理站的方式。小城镇居民一般会自觉地将塑料等无机物收集后卖掉,变废为钱。所以,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可以通过简易或规模化的堆肥实现废物资源化。乡镇工业的污染物应根据污染物的量,选择合适的小型处理设备进行集中处理,还可以利用当地的废弃荒地或湿地进行生物自然降解法进行处理。
总之,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是避免人口过度向少数中心城市集中,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就业和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彻底解决好小城镇的生态环境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城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逐步迈向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 姜爱华,张弛.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病”及其治理路径探析[J]. 中州学刊. 2012(06)
篇5
关键词:红碱淖 生态 保护 环境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148-01
红碱淖位于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高原交汇处,地跨陕西省神木县和伊金霍洛旗,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素有“塞上明珠”之称。在维护毛乌素沙区生态安全、水资源调节、气候环境稳定和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等方面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红碱淖湖面持续萎缩,水质不断下降,生态环境出现恶化趋势。
1 环境现状
红碱淖是我国最大、最年轻的沙漠淡水湖,是陕西省最大的天然湖泊,据考证清道光年间还是一片低洼沼泽地,积水较少,1958年由于大搞以疏通排水渠为主的改造下湿滩地运动,将周边一些小型湖泊、湿地的水疏排至红碱淖,水面猛增至4000公顷,20世纪60年代后几经大涝,水位猛涨,水面面积达6666公顷,后随降雨量变化,虽有涨落,基本保持原貌[1]。湖面海拔高程1200m,湖区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年平均降雨量为400mm左右,主要集中在7~9月份,平均气温8.9℃,多年平均蒸发能力为1200mm,是降雨量的3倍。
红碱淖依赖季节性河流、湖面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湖泊四周地表水有扎莎克河(营盘河)、木独石犁河、马连河、尔林兔河、七卜素河、蟒盖兔河、松道沟河等7条季节性内陆河注入,无出流,系内陆封闭湖盆。流经内蒙的扎莎克河、蟒盖兔河是红碱淖最主要的补给河流,约占流域总径流量的50%以上。由于在这两条河流上建造了水库,使得这两条主要补水河流都遭到了拦截并断流。由于补给量小于蒸发量和利用量,湖面水位连续几年呈下降趋势。
红碱淖湿地系统存在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着独特的区域生态功能。据2001年至2009年调查,共记录水鸟8目14科79种,已发现的珍稀濒危鸟类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其中,遗鸥2011年数量17000多只,占到全球总量的90%以上,成为世界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有6种。经统计的79种鸟类中,夏候鸟32种,旅鸟45种,迷鸟2种,以及无冬候鸟和留鸟等。迁徙停歇鸟类占56.9%,繁殖水鸟种类占43.1%。随着环境的变化,食鱼虾类的鸟类数量越来越少。以前每到夏、秋普通鸬鹚、红嘴鸥成千上万,很多野鸭、黑鹳等鸟类在湖中半岛产卵孵化,而现在数量极少。
红碱淖在20世纪70年代的湖水的pH为7.4~7.8,80年代约为8.5,90年代末已上升为8.95。2011年pH值已达9.8(正常范围6.5~8.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剧增,资源的开发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该区域季节性河流的水源受到污染。据调查,红碱淖周围曾有6个大小不同的化工厂,产生的废弃物随处堆放,直接或间接造成河流污染,使该湿地渔业资源遭到破坏。在内蒙古的新街镇,距湖边5至10多公里范围内曾建起40多座炼焦、硅铁等化工厂,严重污染着红碱淖的空气和水源。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这些工业点源大部分已被关停。
2 主要问题及成因
当前红碱淖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是湖面持续快速萎缩
近年来,红碱淖湖面呈萎缩加速趋势。1969年至2011年水域面积减少67%。从20世纪90年代末2002年,红碱淖湖水深度大约以每年10~15cm下降。2005年后,红碱淖“缩水”尤为明显,每年水位大约下降20~30cm。2006年至2011年期间,水位年均下降30~60cm。目前平均水深仅有4.5m。
2.2 水质劣化趋势明显
随着红碱淖水量迅速减少,导致湖内盐、碱含量明显升高,目前湖水的pH值9.8,远远超出了鱼类生存极限。目前,该水域内的鱼类种群正在慢慢消失。
2.3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由于红碱淖水质恶化,导致湖内鱼类种群不断减少,栖息鸟群数目锐减,生态环境呈现恶化趋势,环境的恶化加速了周边地区荒漠化进程,导致遗鸥等鸟类的食物在逐年减少。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3.1 自然补水量减少
据气象部门统计,该区域年降水量由20世纪90年代的400mm下降到21世纪以来的350mm,而年蒸发量却由20世纪90年代的1750mm上升到21世纪以来的2000mm,雨水补给降幅较大。
2.3.2 地表河流补给量急剧减少
2007年前后内蒙古方面在流经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的营盘河和蟒盖兔河上游新建了两座水库,将两条补水河流截断,使红碱淖地表水汇入量急剧减少。
2.3.3 煤矿开采导致地表水下渗严重
多年来,红碱淖附近煤矿开采加剧,使地下水流发生改变,形成新的暗河,导致红碱淖流域地下水部分水系进入煤矿采空区。据悉,2010年,国家发改委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新街矿区总体规划进行了批复。红碱淖约有1/4的水面被划入新街矿区规划井田范围。经勘测,红碱淖沿湖100m深度均为砂砾岩,若新街矿区的马泰壕煤矿和尔林兔煤矿一旦开采,必将造成地面塌陷、地下隔水层结构破坏、地下水下降、地表径流断流、更为严重的是会引发红碱淖湖水渗漏,直至干涸。
3 保护措施
(1)扩大湿地面积,控制水面急剧下降趋势,改善富养化,保持地表水三类水质,随后解决红碱淖区域基流问题。
(2)围绕区域实施保护与治理,重点放在生态修复和垃圾、污水处理项目上,辅之对陕西省范围内的4条入湖河流进行整治。争取划设红碱淖自然保护区。环湖路以内划为核心保护区,不允许人工开发或进行旱作农业经营。同时,沿划定的边际设警示围栏,提高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在这个区内,主要是通过人工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办法来扩大湿地,修复湿地,恢复其生态功能,种植物种应以芦苇、沙柳和红柳为主。沿环湖路后退5km划为湿地控制保护范围,以提升湿地的补水功能。加强控制区内的环境监管,并在控制区内做到控制常住人口、控制开发建设和控制耗水农业规模。
应结合红碱淖独特的生态特征,重点开展四个方面保护工作:(1)建立地表水和湖泊水的水质水量监测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分析水量水质和水生物种的变化情况,开展生态评价。(2)对入湖的七条河流进行生态修复和保护,逐步恢复河流的生态系统,扩大径流面积。(3)将湖泊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建设规范的垃圾无害化收集与处理系统,禁止在保护区范围内建设垃圾填埋工程。(4)在周边城镇、景区和矿区,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同时可考虑把矿井疏干水引过来,经处理后排入人工湿地,以增加入湖水量。
参考文献
篇6
在美国开发中西部进程中,有两个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时期:一是1860-1890年,这一时期开发西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皮货贸易、土地投机以及奴隶主庄园的扩张。二是1930-1970年,在大规模开发时期内,美国联邦政府陆续出台了有关中、西部开发的法律和政策,极大地加快了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的速度。
19世纪中叶,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西部农业开发者,除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土地开发政策外,还陆续颁发了《沙漠土地法》、《鼓励西部植树法》等法律。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确了只要在西部地区植树、种草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面积和一定时间,就可以免费或低价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土地开垦和农业的发展。从1836年到1985年,美国中西部新开垦的耕地面积为2.45亿英亩,相当于原有耕地面积(1.6亿英亩)的1.53倍。随着耕地的增加,粮食产量倍增;玉米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1061.3万t,增加到1989年的1亿9120万t,增加了约17倍;小麦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389.5万t,增加到1989年的5540.7万t,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23.3万t,增加到1989年的5244万t,增加了224倍。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美国主要畜产品的平均年产量:1961~1965年期间,肉类335.28万t,牛奶1139.9万t,鸡蛋78.4万t。到了1989年,肉类(不含鸡肉)、牛奶、鸡蛋的平均年产量,分别增加到1818.9万t、6543.2万t、397.4万t,分别比1961~1965年期间增加4.43倍、4.74倍、4.07倍。
但是,大规模的垦荒活动,在中、西部开发初期,一些农场主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农牧业利润,对那里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使该地区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失去平衡。
2农业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在美国,由于农业的开发而引起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等。
下面讨论在美国由于农业开发引起的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4个方面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2.1土壤侵蚀
美国联邦农业部的最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土壤侵蚀面积达6900万英亩,约占耕地总面积3亿4500万英亩的20%。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长期不断地种植较单一的农作物的耕地,即不实行轮作、不实行休耕的农地,机械化大农场。此外,美国政府以往的农产品价格扶持政策、增加农户收入的各项优惠政策,导致农户以垦荒的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维持较高水平的收入。
由于对土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由于受风和水的侵蚀,美国全国的农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达27亿-31亿t;造成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面积达1亿1800万英亩。
2.2一些主要农业生产地区水资源枯竭
根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统计资料:1949年美国可灌溉耕地面积为2500万英亩,到了1978年则增加到了5000万英亩,稍后减少到了现在的4500万英亩,其中包括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1200万英亩可灌溉耕地和1340万英亩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区、太平洋沿岸的17个州;例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中央的溪谷地区,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另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1980-1984年,有1400万英亩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
2.3盐害
美国西部的干旱地区,是“灌溉农业区”,引起盐害的危险性极高。在这里不但有钠盐,还有钙盐、镁盐等各种盐类。加利福尼亚州受盐害最严重,加州的中部及南部帝国峡谷等主要农业区,降水极少,在那里若不进行灌溉,进行农业生产是不可能的。那里灌溉用水的水源是:地下水、圣礼河水、科罗拉多河水。因为科罗拉多河水含盐,加州中部、南部地区的土壤也含盐,所以,用含盐的水灌溉农田导致了耕地表面盐分过度积累,农作物因受盐害而枯死,耕地也逐渐变成了荒漠。现在,对此采取的对策是:用自动撒水器撒大量的水来希释盐分,使盐分流入地下。但是,这样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时间一长,地下水盐分含量增高,当盐分含量高的地下水位上升到农作物的根系部位时,就会导致农作物枯死;或用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灌溉农田使农作物枯死。为解决这些问题,也曾采用抽水机抽取地下水的方法,来降低地下水位。但是,盐分较高的水,向何处排放?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例如,为降低地下水位,曾将盐分较高的地下水排放到Gustafson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发生了水鸟和水生植物受害事件,如水生动、植物生长畸形,以水生动物为食的水鸟因吃了这里的畸形动物也生长畸形,水鸟不下蛋,或生了蛋也孵不出小鸟。由于发生了这类事件,排水处于被禁止状态。如果在今后的10年中,这里仍禁止排放地下水,随着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位的上升,将有100万英亩的耕作,因盐害而充耕,变为荒漠。到目前为止,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的排放问题仍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2.4水质污染
由于农业开发、生产活动而引起的水质污染,是众多损害大而且涉及范围广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一。水质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地表土流失,这些流失的地表土沉积在湖底或河底,恶化有关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此外,美国的农民为扩大耕作面积,将湿地转化为农田,也使那里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就农业生产而言,大量使用氮和磷随地表水流失到河流及湖泊中,使河水及湖水产生富营养化问题,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杀虫剂会使水生动、植物产生畸形,乃至死亡。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流入河流湖泊地表水的水质污染物约有50%来自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由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造成的。其中有50%-70%为氮和磷,主要来源于耕地上的化肥与围栏育肥方式所聚集的家畜粪便。水质污染不仅使地表水质恶化,而且对地下水资源的水质也有重大影响。如果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学物质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就会污染整个地下水水脉。地下水质污染,危及着农业生产地区人口总数的97%,占美国总人口50%的居民健康。因为,这些居民要饮用地下水,所以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3美国的农业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面对农业生产、开发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注重与农业生产、开发相关的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法规和长期计划,特别是联邦政府1985年制定的“农地保护计划”,大规模地实施退耕还草、退耕植树、或休耕;到1990年共将1亿1800万英亩的农地纳入,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1农业立法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美国联邦政府于1985年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主要内容是:①为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政府对农民支付农产品出口补助金;②为减少农产品库存积压,扩大农户对农产品市场的选择权(交易条件、方式等);③通过实施农地保护计划(CRP),贯彻对农地进行保护的方针。此外,该法还包含了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条款、草地保护、沼泽地保护等条款,制定这些条款的目标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保护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实现该目标,政府制定了长期性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即与该法相辅相成。
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再次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农地、水等资源的保护及水质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食品安全性保障对策,以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保证向消费者供给“绿色”的农产品。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农业法中还增添了关于“持续农业”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的条款。
修订后的《农业法》,沿袭了食品安全保障法的方针,增加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该法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市场理论的应用;提高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农地、水资源)。该法由9项条款组成,有关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条款是第2项和第7项。
3.2农地保护计划
就其内容来看,可以说是荒漠化防治计划。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农业生产给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在容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及休耕(如种植以改良土壤为目的的豆科植物等),即在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监督下,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行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同时,作为补偿,由联邦农业部每年向该计划的参加者(农户),支付一定数量的补助金(按每英亩一定的单价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积的方法计算,并被称为地租,下同):联邦农业部退耕还草或退耕还林的农民支付树木和草的种植费用总额一半的补助金(一次性的补助)。
农地保护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农地土壤侵蚀量,防止荒漠化蔓延。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五个较具体的目的:①通过农地保护计划的实施,长期保持美国农业的食品及天然纤维的生产能力;②减少由农业生产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质的数量;③改善水资源质量;④保护野生动、植物;⑤通过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方法,抑制农产品生产过剩,通过总量控制来保证农户增加收入(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价格)。
根据联邦政府统计,1989年联邦农业部对大约6300万英亩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达8亿t;到1990年,联邦农业部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1亿1800万英亩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
在美国,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阻力。例如,是参加会减少收入的农地保护计划(CRP)、还是维持以前那种较大耕作面积的农业生产活动之间进行选择时,农民更偏好后者。
在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区域内,如果农户不参加农地保护计划,则取消该农户享受政府扶持及参加联邦农业部“农产品计划”的资格。
到了1996年,最初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耕地(休耕、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已经过了10年的保护期,也就是说已经失去了向农业部领取地租的资格,一部分休耕的农地可以从新进行农作物种植了。但是,拥有这些耕地的主人,必须严格遵守1985年及1990年修改后的农业法中有关农地保护的条款来耕作。否则,他们将不得不同农业部的“农产品计划”说“再见”了。那些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农地,则永久地退出农作物的生产。
3.3防止水质污染对策
1987年美国颁布并实施的《水质法》、《水质净化法》,根据该法的规定,各地方(州)政府有义务每年向联邦政府报告关于缓解农业水源水质污染问题的对策及成果。1988年美国联邦农业部公布了“土壤、水资源保护全国计划”及“区域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并通过该计划的落实,管理着全国22个区域性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的实施。现在看来,全国各地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上述各项法律和计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耕作方法的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3.4.1可持续农业
所谓“可持续农业”,一般是指“能够持续地利用资源进行农业再生产或能够进行资源的再利用,把农药、化学废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在实现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安全农产品(食品)的同时,保持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和收益性的耕作方式及其农业管理体系。”
实现可持续农业的手段是:①改革现行的农业种植、养殖体系中不利于农地、水等资源保护的部分;②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方式;③促进家畜粪尿等农家有机肥料及豆科植物等绿肥的利用;④实施保护农地、水资源的保护性耕作方式;⑤采用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模式。
通过上述手段来防止土壤侵蚀、荒漠化蔓延、水资源水质污染的目的,并且在保护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的(卫生的)农产品。
3.4.2关于“保护性耕作方法”
集约型持续单作经营方式农业,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导致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水质污染。
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堤防工程;生态保护;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古代先贤早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当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投入巨资改善水利基本设施,提高河流和城市防洪标准。水利工程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步发展的关系,使自然环境既能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生活方式。
1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堤防工程的重要性
1.1我国堤防工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河流是一个生态系统,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要维系好河流的生态环境系统的健康。长期以来,人类在这一方面存在简单的认识,从人的主观意愿出发,将河流进行了人为化的改造,从而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自然河流人工渠道化,对河流形态裁弯取直,河道堤坡呈梯形的几何化形态,对河床进行硬化,在对河流形态进行所为人工美化并方便了排水灌溉的同时,极大地破坏了河流的原始自然生态;二是自然河流人工中断改道,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因此,有必要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恢复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
1.2国外重视堤防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河流生态系统的建设,尽量减少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对此进行恢复补偿。如德国提出的“河流生态自然工程”,美国提出的“自然河道设计方法”,日、韩等国提出“与自然亲近的治河工程”理念。荷兰1991年《河道堤防设计导则》,该设计方法强调应尽可能服从环境要求,密切注意风景、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在第二章第2节对风景、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进行了阐述,认为河流地形与堤防的存在密切相关,堤防的施工也导致了河道区域建筑物型式的巨大变化,从生态环境来说,河道区域也有其特别之处,都强调了河流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1.3我国在堤防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上的进展。我国先后颁布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和《堤防工程施工规范》,对于指导我国的堤防工程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近年,我国在河流整治和堤防工程建设中提高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注重和加强了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采用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由于在理论上尚缺乏完整系统的支持,且应用技术还不成熟,在设计和施工中缺乏标准和依据,还由于行政力量过于强大,使这一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河流整治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堤防工程设计方法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堤防在生态的动态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起调节水量、滞洪补枯的作用;二是过滤作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三是形成水生态特有的景观,堤防有自己特有的生物和环境特征,是各种生态物种的栖息地。因此,生态堤防以保护创造生态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应满足河道功能河堤的稳定要求,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情况下,并降低工程造价;尽量使用柔性及自然材料,营造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把水、河道与堤防、河畔植被连成一体,建立阳光、水、植被、生物、土壤之间互惠共存的河流生态系统。
2.1堤线和堤型的选择。在堤线布置时,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堤防间距的确定,应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选择要结合场地及周围环境因素,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2.2河流断面的设计。应按照自然河道纵、横断面的多样性变化特征,尽量避免河床的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浅滩与深潭相间。有助于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及与自然风景相协调。
2.3岸坡的防护。要力求保持其原有形态以及其植物种群,对局部不稳定的岸坡进行加固处理,切忌大面积整治使全堤段岸坡断面统一化;为防止河岸坡面上的土壤侵蚀而单纯的干砌石、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是不可取的,应在坡面种植适宜的植物固土护坡;对岸坡坡脚附近的深潭和浅滩进行保护,为生物的生长提供栖息场所。
2.4城市水域的整治。应强调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
此外,对过去修筑的堤防工程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必要的修复,尽量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上应力求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样性;在工程施工中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及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要避免在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加强生态工程的前期养护和后期管理。
总之,现代化堤防工程强调防洪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要求,使堤防工程不但满足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各项要求,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而且满足水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要求,发挥生态效益和环境美化功能
【参考文献】
[1]魏山忠,堤防工程施工方法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2]孙东亚、姚秋玲等.堤防工程建设技术进展[J].中国防汛抗旱,2009(06)
篇8
1国有农牧场初期的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
随着时光的流逝,国有农牧场的居住人口开始逐渐增多。为了满足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需要,大面积的垦荒和引进的牛羊开始多起来,但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并未从根本上使草原生态环境受到影响。那时因国防需要,畜牧养殖业主要以养战马为主,牛羊多为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而饲养。随着定居人群的增多,国有农牧场畜牧业以放牧养殖方式开始固定并延续下来,在20世纪80年代前,无论是土地还是畜群饲养都是以集体形式出现的,无论是垦荒后的土地规模还是畜群总量对生态环境均没有构成不良影响。
2国有农牧场畜牧业如今面临的生态环境现状
生态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和文明程度息息相关。从党的召开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抓经济工作上来,跃进马场的经济发展随之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是联产承包后职工家庭中小型农用机械如小四轮拖拉机及化学除草剂和杀虫剂等迅速普及,耕种土地能力和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于是开垦草原和开垦湿地就成为了当时跃进马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新开垦的土地因有机质含量多、庄稼长势旺盛、亩产量高、经济效益较为明显,于是受到丰收刺激的职工又把目光盯上了那些还未开垦的草地上,但是过度的开垦容易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在土地开垦的热潮中,另一波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的养牛和养羊业悄然兴起,这种状况应当得到及时的遏制。破坏生态环境受到大自然惩罚的先例有很多。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中西部草原及森林地区大肆开垦土地和砍伐树木种植粮食作物,导致了连续干旱和持续性的沙尘暴。1934年发生了美国历史上影响很大的“黑风暴”事件,沙尘暴覆盖了美国2/3的土地,吹走了3亿吨土壤,地面严重侵蚀,农产品产量下降,此后美国政府不得不停止了大面积开发,继而投入巨资修建灌溉系统,加强草原建设。
3国有农牧场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篇9
关键词 城镇;生态;环境;措施;对策;可行性;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mphasis on the problems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measures for the real lif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urba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Keywords: urban; ecology; environment; measures; countermeasures; 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 B8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些年,我国城市和农村都在不同层次的得到发展和改革,小城镇建设也得到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发展和建设中,小城镇建设中很多的生态问题,也随之出现了,为此,小城镇生态建设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不同的区域对于小城镇的建设认识不同,在很多小城镇发展中,都是采用大城市建筑方式和做法,对小城镇进行开发和管理,但是往往开发的效果总是事倍功半,因此,一定要充分地意识到小城镇生态建设和大城市的发展是存在很大的区别,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对小城镇进行生态建设和开发,不要盲目进行开发和建设,要做到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地对小城镇进行建设。
一、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很多人认为,小城镇工业化水平低,生态环境状况相对会好一些。事实上,随着国家今年来环境保护手段的力度不断加大,很多污染大,产出低的“夕阳”工业逐渐将生存之地向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小城镇转移。而对于小城镇未经规划的脆弱的天然生态环境而言。这种生态污染的破坏性更为致命。
1.企业违背政府环保政策。政府提出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减少环境污染,然而企业不仅不理会政府产业政策指导,而且依旧使用资源消耗多.污染严重的陈旧设备.违规生产。政府产业政策要求关闭造成严重污染的“十五小”企业,然而却屡禁不止,依然是“遍地开会”。
2.政府部门违规操作。小城镇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发展压力相对较大。许多小城镇地方政府为了达到增加本地产量、就业、地方税收的目标,为了利益,不惜越权审批、庇护污染企业,甚至支持污染项目上马。以地方生态环境永久性破坏换取地方经济的短期增长效益。
二、推进小城镇生态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1.加强研究、高度重视
对于转变小城镇生态建设,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基本的方向,所以一定要从本质上重视起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以及到小城镇的群众要呼吁小城镇生态建设的意识,让他们能够了解和认识小城镇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人才方面要大量的召集,给予人才、资金、政策、等全方面的大力支持,只要深刻的认识和研究到小城镇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才会推进小城镇生态建设的发展。
2. 改革机制,加强动力
尽管对于小城镇生态建设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相关改革措施,但是我们在生态建设工作中也要根据重点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小城镇进行生态建设,第一,就是必须要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为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动力,指明发展的方向,第二,一定要将环保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落实到小城镇生态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建立相应的资料数据库,统综合地提供相关建设和发展的信息,第三,是要改革小城镇土地制度和相关财政制度,为工业的集中发展清除阻碍,与此同时,还要提高小城镇筹集资金进行生态基础建设的能力和自由度,第四,要改革相关环境建设采取干部考核制度,在考核中形成统一,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趋势,要兼顾环境保护还要突出社会进步,通过考核让相关干部能够及时地为小城镇发展建设尽心尽职,成为小城镇生态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器。
生态意识和生态环境的形成,是需要通过一定的信息传输和实际行动来完成,依赖生态教育是小城镇生态建设发展的重要的手段,因此,要加强对于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和思想的普及,提高领导意识,不断培养小城镇生态建设综合型人才,不断的宣传,严格考核,提高群众和领导干部对已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只有增强了意识,才能够把生态建设战略落实和应用到实际的行动当中。
三、实例分析
靖西县地处桂西南边陲,南与越南接壤,总面积3331平方公里,辖8个镇16个乡,总人口57.1万人,目前靖西县的垃圾处理十分落后,城区内没有垃圾收运设施,只是在城区街道临时堆积中转,对环境和市容造成很大的影响。靖西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由靖西县建设局筹备建设,拟建场址位于靖西县地州乡上甲屯西南面约1.5km的甘荷林场场区山谷内,在建中的靖西—龙邦二级公路从场地东南面1.0km谷地通过。项目总投资5736.4万元,本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垃圾收运和垃圾卫生填埋处理2部分工程:(1)垃圾收运工程:建设4座小型垃圾转运站,规模分别为60t/d一座、50t/d三座;(2)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防渗工程,库区平整,坝体工程,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填埋场库区地下水导排系统及排洪专管,填埋气体导排、利用系统,填埋场防洪系统,封场工程,渗滤液处理系统,供配电设施,给排水设施,机械维修系统,运输系统,生活服务区、垃圾运输道路等。针对靖西县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1、渗滤液处理
项目建设一座70m3/d污水处理站,垃圾转运站渗沥液统一收集后运往垃圾填埋场内渗沥液调节池处理。垃圾渗滤液采用“两级碟管式反渗透(DTRO)工艺”进行处理,出水水质可达到GB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治理工艺经济技术可行。经过处理后的渗滤液,建议由吸污车运输到靖西县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系统进行集中处置。
2、 地下水污染防治
工程拟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HDPE膜)双层防渗层结构,防渗层的防渗标准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可以有效确保地下水体不被垃圾渗滤液污染。
3、 空气污染控制
工程按规范设计了完善的LFG导排系统,设置垂直竖向石笼、盲沟排气导管,收集的气体燃烧排放,降低空气污染。
4、噪声污染控制
拟采取对作业设备减振降噪、选取适当的作业运输时间、道路维护、设置防护林带等措施对噪声进行控制,使噪声达标排放。
5、垃圾收集转运措施
采用优化垃圾收集系统、新建4座压缩式垃圾转运站、密闭式垃圾集装箱运输车运输、垃圾及时转运处理等措施,把垃圾在收运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
6、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主要通过场区绿化、填埋场填至设计标高后按终期封场要求进行场地清理和植被恢复、对部分地块进行经济林开发等措施,降低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建立相应的防护距离及森林防火措施,进入秋季森林防火期,应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林区野外火源管理,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
7、水土保持措施
尽量选取荒地取土;按规定操作规程取土,不随意开挖;取土后及时平整,并做好排水和恢复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
8、 蝇虫防治措施
首先是保证填埋工艺的执行,即每天进行覆土及垃圾压实。在填埋作业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垃圾暴露时间;对暴露在垃圾面上的蝇虫,采用喷洒杀虫剂或烟雾灭杀,也可用蝇虫引诱药来诱杀、种植驱蝇植物等方法。
9、 现有垃圾堆填场的处置
原有的垃圾堆放场经过多年的堆积,可利用的塑料、橡胶、金属等物质被人工分选出来废旧回收,大部分腐殖质已经腐烂,剩余少量的垃圾可以采用就地填埋,然后进行绿化的方式处理。由于附近居民点距离较远,也没地下水源,因此就地填埋对环境影响不大,经济合理可行。
结束语
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不可忽视的部分,应坚持和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小城镇发展的区域性、高效性,和谐性以及整体性,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参考文献
[1]凌亢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实践 2010(4).
[2]吴志强.蔚芳 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 2011(5).
篇10
关键字 水利建设 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
中华文明发展史中有着非常辉煌的水利建设历史,上溯到前秦时期著名水利家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现代更有世界罕见的三峡工程。另外,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就必须去改造自然,让自然资源为人所用,生态环境也常常因此变得十分脆弱。因此如何既进行水利建设造福人类,又对生态环境不造成伤害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论题,本文探讨的是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水利建设。
1水利建设的必要性及其生态问题
1.1 水利建设的必要性
水利建设起着水利灌溉、防洪作用,同时在水运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战国时期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利国利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更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下面就分别从预防自然灾害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角度分析水利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水相关自然灾害对社会发展的制约
我国水资源分布及其不均衡,总得来说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特别是我国西北地区,生产发展潜力大,但由于严重缺水对社会生产带了很大的障碍。同时水分充足的地区又是洪涝灾害频频,不仅是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还是生产的极大破坏。
2010年,西南五省的特大干旱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极大的阻碍,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的人数大幅增长,严重危害着该地区人民的饮水安全。干旱导致云南等多个省市地区的居民无水可饮,收入剧减,饮水安全不能得到保障,如不能妥善解决能够引起社会不稳定因素,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都极为不利。据云南省政府统计,旱灾致使2010年云南省85%的耕地近3148万亩无水可以灌溉,绝收面积高达千万亩。这场灾害不仅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阻力,对整个中国粮食市场的稳定都产生了猛烈的冲击,甚至会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
2011年,我国气候状况复杂,年初到5月26号,全国耕地面积受旱约为9251万亩,其中农作物干旱面积约为总干旱面积的三分之一。水利建设对于降低干旱、洪涝灾害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水利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粮食的大部分产量都是来自水利灌溉,由于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性直接导致了水资源不能合理的、充分的为人所用。不仅农田灌溉依赖水利建设,现代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更是离不开充足的水资源支持。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与日剧增,城市居民对生活用水的需求和水资源不均性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城市生活用水对水的总量及质量要求都非常高;同时,工业化发展更是缺水寸步难行。由此可见只有保证水资源充分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粮食安全、保证城市发展的速度、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1.2 水利建设的生态问题
水利建设的本质就是改变水资源的分布状态,使其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方向发展。水利建设通常都会改变当地的生态系统中水系统的结构组成,同时也改变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过程,所以必然对生态系统带来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利建设施工建坝必然会对生态系统中岩层、土地结构产生破坏,会造成周边植被的减少,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状况,而且水利工程能够对当地的地质构造产生质的变化,严重的能够引诱地震等灾害,如新丰江水库;第二,水利工程一般都具有蓄水能力,蓄水会使得原先部分陆地生物被迫迁徙,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第三,水利工程建设通常会改变自然河流的分布形态,对上下游河流的水量分布都会产生影响,一般会造成“上蓄下缺”的现象;同时对整个河流系统中水流的连续性形成阻断;第四,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净化能力,水流中的有害物质会随着水流的阻断产生聚沉,大量泥沙在库区形成淤积,这些都会给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破坏。生态水利从生态学原理,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减少水利建设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同时又能使水资源为人类所用,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水利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注意事项
2.1 注意保护河流生态的多样性
河流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河流水体,是流水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在生物圈中的循环作用不容忽视。河流生态中的水体连续流动,其中的氧含量比较充足,对海洋生态及陆地生态有着纽带作用,水流生态有着自净化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为了保护河流的生态多样性,应该在确定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后就对当地的河流的地貌、物种结构、河床结构、淤积与侵蚀性能做分析调研。对当地的所有物种要进行分布统计,分析其规模和目前存量及其生存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建立生物资源数据库,对后期生物物种的生存状况调查做一个铺垫。
2.2 注意最大限度保持现有水文生态
水利建设一般都离不开筑坝修桥、开拓河道,在原有河流基础上进行人工改造来达到蓄水发电、农田灌溉、防洪排涝、抗旱给水等目的。人工改造一般都会对原来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为了减少水利建设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冲击,应该尽可能减少工程施工面积。
2.3 对水利建设后期的进行整体性修复
国外对河流生态修复已经有了20多年历史,在我国还尚未形成系统的理念。由于生态系统中物种繁多,习性各异,而且水利工程影响的上下游面积非常广泛,所以对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时候要注意整体性。一般注重三点:第一,被迫迁徙生物栖息地建设。保证迁徙生物的生存状况,是保证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前提;第二,水文性质的检测及当地气象的紧密检测。水利建设能够改变当地气候条件,实时注意采集水文数据及气象数据,建立基础数据库;第三,水利建设毫无疑问会改变环境水文过程,进而将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所以水利工程的水量调度过程中,水利工程下游基本的生态用水要得到保证。
2.4 加强生态水利建设科研和宣传力度
水利建设发虽然在我国广泛开展,但是要我国水利建设水平走到世界前列,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生态角度考虑水利建设,考虑发电造福人类的同时兼顾生态平衡很重要。生态水利建设应该在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的同时进行发电、灌溉的项目建设,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的同时使得生态系统平稳的、高效的从一个平衡过渡到另一个平衡。水利建设前应该经过反复地、仔细的科学论证,要做到不能建设的坚决不建设、可建设可不建设的慎重建设、能建设的果断建设,这样才能杜绝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另外,加强生态水利建设的宣传,让生态水利深入人心,提高全民的生态水利意识,推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参与到生态水利建设的过程中来。
水利建设利国利民,对保证农田灌溉、城市饮水安全、工业生产需求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生态环境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要求我们将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保证科研、宣传力度,做好水利生态的论证,主动进行水利建设整体性生态修复,使得二者能够和谐统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蓉,赵敏,浅谈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生态经济,2008(1):144―146
[2] 徐惠玲, 水利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J]. 四川水利, 2008,29(3):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