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课题的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课题的途径

篇1

关键词:新建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工程化

作者简介:李智超(1965-),男,辽宁本溪人,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江苏 常熟 2155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熟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建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工程化的实现途径研究”(项目编号:CITJGGN20112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96-02

对于工科专业来说,毕业设计是学生在高校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目的是锻炼学生运用理论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求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学生圆满完成学业到顺畅进入企业进而胜任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教学环节完成的状态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否以工程为背景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是衡量高校办学理念、办学资源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新建地方型本科院校为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近年来新建许多工科专业,在这方面遇到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新建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课题存在的问题

新建地方型本科院校根据生源状况和学校资源条件,普遍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毕业设计选题应紧密结合生产和工程实践,并体现专业方向和专业特点的要求。但是,青年教师受到工作经历的影响,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对企业现场不熟悉,以至相当多的毕业设计课题脱离工程实际应用,题目空泛,有的局限于理论研究。同时,扩招后学生规模加大,教师人数的补充滞后于学生规模的增长,教师还需承担大量的课堂教学任务,势必造成大多数教师主动联系企业深入实际的动力不足,毕业设计课题多数是教师虚拟的,缺乏真实的工程背景,难以选出合适的结合实际的毕业设计课题。这两种情况造成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与企业技术工作差距较大,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师素质的目标,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严重偏离。新建地方型本科院校的新建工科专业,在实现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工程化方面存在课题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压力。在师资、科研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条件下,新建工科专业应积极探索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实现工程化的途径,这是有效保证工科类本科毕业设计总体质量的前提条件。

二、新建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课题工程化的途径

1.发挥存量——以教师科研课题为背景派生本科毕业设计课题

部分教师承担各级科研课题和各类企业项目,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由于教师对研究性科研项目的具体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重点难点心中有数,可以让学生承担研究性课题中的应用性部分并将其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这样教师指导学生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面向企业的科研课题可以为本科生毕业设计提供丰富的选题来源,将与企业签订的横向项目进行分解,遴选相应的子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加以指导。本科生作为助手协助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于科研课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承担的子课题调研和文献检索,以及方案设计和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将会有很大提高。在利用现有科研资源的基础上,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扩大项目总量,为学生找到更多的结合企业实际的有价值的选题。

2.创造增量——以教师深入企业为载体催生本科毕业设计课题

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或企业经验不足的教师到企业锻炼,体验应用性人才的内涵,了解企业实际需要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去对口企业集中实践的时间可以安排二、三个月或半年,充分利用假期。在这期间,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科研实践,与设计部门和生产车间的技术人员充分交流,缩短产学研之间的距离,积累宝贵的工程经验。对大多数无法有集中完整的一段时间到企业学习的教师,可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形式走访企业,在生产现场“采风”,“捕捉”合适的工程案例,积累毕业设计素材。将素材进行整理与提炼,提出工程化毕业设计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

3.激发能量——以学生的创新活动为动力孕育本科毕业设计课题

从学生心理出发,按照引导学生“想创新”、“能创新”和“乐创新”的步骤开展工作。

(1)舆论宣传引导。一是将参观创新实验平台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课;二是利用校园网络媒体及时宣传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的消息;三是利用学生科技节充分展示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组织学生以身边先进典型作为学习样板。

(2)技术学业引导。首先,经常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做讲座,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的欲望;其次,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学生创新实践的阶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分认可通道。

(3)学生自我管理。实验平台开放运行,鼓励学生在实验平台通过建立兴趣小组进行自我管理,在课余时间参加开放式实验教学、科研和各类创新实践活动。

(4)重视学科竞赛对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外向牵引作用。一方面在校内组织举办各类学科竞赛,另一方面投入资金鼓励和支持广大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

(5)建立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与毕业设计的有效联系。如学生开展的实验设备利用开发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活动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进一步提炼升华为毕业设计课题。

4.利用余量——以校企多方合作为平台产生本科毕业设计课题

企业和社会中蕴含的丰富实践资源有待挖掘,通过校友、教师的社会关系以及合作企业,可以获得工程化的毕业设计课题。

(1)聘请往届毕业生指导本科毕业设计。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研,聘请在企业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往届毕业生担任毕业设计的企业导师。结合他们现有的工程资源,设计出相应的毕业设计课题,利用他们丰富的技术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训练学生从事工程设计研究的初步能力。此外,在帮带的过程中,往届毕业生向学弟学妹传授经验,并以自己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感染学生。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服务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发动教师充分利用社会关系,例如成教学生、短训班学员、教师同学等,他们有的具有企业工程项目研发经验,通过他们工作上的优势和条件,获取有利的工程资源,设计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同时,组织学生在就业签约企业开展毕业设计,可使学生提前上岗,学以致用,得到实际工作的锻炼,这能有效地缓解学生毕业设计和就业实习的矛盾。

(3)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引入企业技术资源和创新文化。企业对工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非常敏感,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把握准确。因此需要千方百计使合作形式走向深入,及时跟踪科技发展,向学生提供动态信息。通常选择在行业内有影响的大型企业作为校企合作教育伙伴,如果学校所处区域缺乏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很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联系多家科技含量高、对人才培养有社会公益心和责任感的企业,共同组建校企合作教育联盟。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有: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共建实验平台,开展技术讲座,以及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与合作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在有深度合作的企业开展“3+1”培养模式,学生累计一年在企业开展课程学习、现场实习和毕业设计;二是按“双导师”形式直接安排学生在合作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进入企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协商拟定毕业设计课题,学生在完成企业实际课题的过程中,校内导师负责指导和审核学生撰写的技术文件,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在现场进行设计、安装和调试。

三、结论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适用于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承载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担负着满足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的现实使命。应用技术型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教学客观上需要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课题内容应来自于生产实际,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对毕业设计任务有真情实感,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本文立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新建工科专业,力求以系统化的方法,建立全方位的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工程化实现体系。因此从教师和学生、学校和企业等多个视角全面集成资源,包括教师科研、青年教师至企业锻炼、学生创新活动和校企合作等,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新设想,如教师像作家深入生活一样深入企业“采风”,寻找毕业设计素材,以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服务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只要准确把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坚持不懈地多方探索和勇于实践,新建地方型本科院校的新建工科专业一定能够化解资源不足的困扰,找到适合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实现工程化的途径,使毕业设计工作在选题这一起点上首先创造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张学洪,等.基于科研及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2,(6).

[2]孔祥强,等.工科类本科毕业设计强化教师指导作用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

[3]刘黎虹.基于应用型人才教育特色的毕业设计能力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篇2

【关键词】 实验探究困惑有效方法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往往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促使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结合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思维。科学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问题情境,科学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科学课堂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动力,主动探索。

1.初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开发科学实验的其它作用,并将其整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以便进一步提高科学实验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实验对记忆方面的作用

通过实验记忆不但轻松愉快,而且长时间不容易忘记。比如:学生亲自动手做了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实验,就轻而易举饿了解了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相互影响,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互不影响。

1.2实验对自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有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不怎么感兴趣,但对于动手实验充满了兴趣,做起来比较顺手,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1.3实验对学生无意注意的作用

根据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大约二十五分钟,注意力容易分散,若此时加一个相关实验,可以把有意注意转化无意注意从而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课堂效益。

1.4实验对学生动作协调性方面的作用

在有些实验中,如电学实验中,导线间的连接,接线柱方面既不能用力过度,防止螺丝损坏;又不能用力过小,导致接触不牢固连接不好。在做粗盐溶解实验的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平时积极做实验的人,搅拌的声音不太响或者不会碰到烧杯,而不积极做实验的人,错误率就较高。

1.5实验在引题解题中的作用

从实验引题解题,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把实验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比如:让一个人尝试坐在一枚铁钉头上,一般是不敢尝试的,而让他尝试坐在用很多钉子铺起来的凳子上,结果他就敢尝试了,从而引出压强问题,学生也就能解释“用宽的带子做的书包比用窄的带子做的书包背起来更不痛”这个问题了。

2.初中新课程下对初中实验教学的要求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新课程标准对科学实验课程作了规定,目的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并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作为教师,我们应按新课程设计理念,在实验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提出问题,形成假设的能力;设计方案,探究实践的能力;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分析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等,真正体现实验教学的价值。

3.在初中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几年来,我们认真调查研究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状况,我们发现在做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大面积提高初中科学教学质量重要的一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同时,在学生物理分组实验中,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多,仪器少,实验中常出现“男同学抢着做,女同学怕动手;成绩好的积极做,成绩差的旁边坐”的倾向;二是由于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以物学理,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易纠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4.实验教学的有效的方法

4.1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表演,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维的教学双方协调活动的实验,它具有特殊的魅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它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宏观向微观的过渡,使概念、原理容易理解,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但是我们作为教师不应该就局限于教材中所举的实验,而应该更多的去挖掘自己设计的创新实验。比如在讲述串并联的知识点后,随即增补几个演示实验,让学生动动脑子,效果就不一样了。

呈现圣诞树上的一长串节日小彩灯,让学生探究他们的连接方式。提供实验器材,学生就会思考如果串联的话,总电阻太大,通过的电流就会过小,灯就很暗;如果并联的话,总电阻就会过小,电流过大,对电源有一定的损毁,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从而来理解节日小彩灯的连接方式为串并混连。

通过演示实验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正确、规范化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并能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所以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要做好这一步。

4.2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时应抓住“观察、操作、记录、分析、整理”

4.2.1观察

所谓“观察”,即通过眼、耳、鼻、皮肤等感官感知。如选择测量工具时,我们一定要看清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值、仪器是否完好无损等。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窗口。经常注意要求学生一定要仔细观察,防止走马观花,粗枝大叶。

4.2.2操作

它是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例如天平的平衡调节,电表的机械调零等,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在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时候,开关应断开,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电流要从正接线柱流进,从负接线柱流出,电流表要与被测电路串联,电压表要不被测电路并联,绝对不允许把电流表与电源并联。

4.2.3记录

即在实验中,正确的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一个精确地读书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4.2.4分析

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记录的数据,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导致的结果,哪些是误差造成的原因,与学生共同探求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例:如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由于量筒读数的错误,导致所配溶液的质量分数有很大的误差,所以在分析的时候要能找到误差大的原因,从而提高实验的精确度。

4.2.5整理

实验器材的适当选取,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实验数据的准确读取,记录和分析,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完整结束。实验后器材的归类、整理是各类实验的扫尾工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它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培养学生有始有终的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

篇3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 实验课 效率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归纳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计算机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课课时比例按照教学大纲占1/2多,所以上好高职计算机课的重中之重就是合理高效地安排好实验课程。

1.加强实验课程的备课工作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备课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备课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计算机知识的日新月异、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教学目标的不断提高,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的,教师只有在课前精心选择一种最佳教学方案,才能使教育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计算机实验课的备课往往被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忽略简化了。计算机实验课程由于把时间交给了学生,容易造成学生在练习时的盲目性。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备课,制定实验大纲,编写上机指导,合理安排实验内容,从而抓住课堂进程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1.1实验课程的备课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

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普遍具有较强的兴趣,教师在编写上机指导的时候,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把书本上的知识点变成贴近生活实际的实例。应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理解这些计算机知识如何具体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例如,在Word操作中,在讲解完基本的文字编排以后,可以跳出书本上枯燥的简单模仿练习,而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制作Word小报,把字体、格式、段落排版等知识综合利用。具体的内容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这个命题,学生能轻松地加深对Word知识点的了解和认识,更能体会Word在实际运用中的功能。

1.2实验课程的备课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由于地理分布因素,每个地区的计算机教育水平不一样,这一点在计算机操作课程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据调查显示,有40%的学生“能较熟练地使用一种操作系统”,65.2%的学生“能使用一种汉字输入法”,且有数量不少的学生会制作网页(7.8%)、曾参加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并取得相关证书(6.4%);但仍然还有30.9%的学生未接触过或基本不懂计算机。因此教师要合理考虑上机指导的难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考虑分组教学,把不同水平、不同专业的学生分组实验上课。不具备分组教学的学校,可以在基础练习的基础上附加提高练习。附加的提高练习不做硬性要求,只作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基本操作以后的额外任务。教师可以在总结讲解的时候利用较少的时间对提高部分加以点评。

2.丰富计算机实验课程的形式

传统计算机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做。这种授课方式会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成机械性的模仿,并且对整个知识不能消化吸收。计算机实验课程应考虑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促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理解计算机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1团队化教学

团队教学,是指把一个班级划分成几个团队,各团队由一个学生组织与领导,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往来激发学生内部的学习动力,促进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还能促进合作互助团队精神的形成。实验课程的团队化,教师可以布置同一知识点的不同任务,然后让每一个团队完成不同目标后,每个团队派一个代表上台和大家交流,阐述完成任务的过程及其中所遇到的难点和心得体会。教师在最后加以补充,并解决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团队化具有比较明显的自主性、互,教师在分队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以组合,从而比较好地解决学生能力差异的问题,让部分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团队操作中完成学习任务。

2.2竞赛化教学

竞赛化教学,是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个人独立地完成布置的任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同学之间的成绩的高低比较敏感。教师应该合理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设计教学环节,布置教学任务,顺应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整个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可以有很多这样的教学设计。例如:在中文打字环节的练习,教师可以随机指定教科书上的文字段落,进行打字竞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打字练习。这样一种互相比较的学习机制,能够让学生互相之间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水平的自然提升。

2.3实时讲练

实时讲练,是指教师和学生每人都有一台计算机,教师利用计算机或者大屏幕讲授演示。学生在听完教师讲授实例后马上动手实践,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对应的操作练习。实时讲练的教学方法的重点在于教师应在一段讲课结束以后让学生动手练习,而不是让学生边听边操作。这种操作方式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能够让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课程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的节奏有较强的把握,并且能控制教学秩序。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学生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否则无法掌握知识点。

3.计算机实验课程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

3.1强调教师的指导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实验课程安排,教师均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给予指导。学生在动手练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惰性,注意力会转移到其他方面,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和引导。计算机练习过程中可能随时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对刚刚进行计算机学习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个大难题,这个时候可能只需要教师的一个简单的点拨,学生就能理解。在指导中教师要注意形式,不可以直接给出答案,谨防学生盲目地跟随操作,要尽量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

3.2关于操作熟练的学生

每个班级中,总有一些计算机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比其他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上机任务。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除了及时给予相应的肯定外,还可以让其充当小老师的角色。现在的班级学生的数量比较多,在上机练习中,教师的担子比较重,对于学生的提问,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可以让完成任务的学生,或者计算机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作为小助手,对于一些基本的问题,完全可以放手让“小助手”帮助解答。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更能挖掘这部分超前学生的潜力。

篇4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人文课程;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41-02

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突出体现,多媒体技术本身有其特有的优势,这些优势应用于教学实践之后,在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也给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在信息化背景下,作为现代教育技术集中之体现的多媒体教学赢得师生们的普遍推崇,当下,多媒体教学在大学人文课程中被普遍采用,甚至到了缺其不可的程度,很多教学评价系统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师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水平作为重要方面加以考查。相对于以一张嘴、一本书、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为载体和手段的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多媒体教学在理论上确有其特有的优势:表达的丰富性、视听综合呈现的直观性、大容量信息输出的集成性、教师操作的便捷性、可控性等等,都有助于实现现代教育观念所倡导的开放式教学、情境教学模式,增强课堂互动性并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但从多媒体教学普遍实施以来的课堂效果来看,这些优势之处似乎并未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带来了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反而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要想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仍然需要探索研究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基于以上对于当下人文课程中多媒体教学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去完善和改进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方法和途径。

一、坚守人文阵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化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则不打自垮。”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只是教育目的的一个方面,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精神、思想、情感、品格上的塑造和培养,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人文课程教育而言,尤其如此。坚守人文阵地,坚持以人为本,是运用一切教学手段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说到底,多媒体仅仅是一种工具,我们不能舍本逐末,单纯追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这样不仅不能够达到教育目的,反而会使课堂、教师、学生沦为技术的奴仆。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作为课堂掌控者的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战胜工具性的功利思想,时刻明确自己教书育人、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任务,以人文精神为本,以技术手段为辅,才能够实现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把握适度原则

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总有它的优势和劣势,要想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扬长避短,将其与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等教学过程加以整合,适度使用,才能达到人文课程实践中的效能最大化、功用最优化。首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力求简洁明了,对声光影像材料的使用要精当,以免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切忌越俎代庖,以多媒体替代教师课堂上的亲身讲解、提问和现场的讨论等教学手段,将课堂完全电子化;其次,在何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设计上,一定要在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和多媒体课件使用之间找到合适的切换点,使多媒体的优势发挥得恰到好处。一般而言,多媒体直观的呈现方式和丰富的表达媒介使得它适合用来展现比较抽象的内容,或者展示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事物和情境,还能够用于展示优秀范读、朗诵,形象地创设一些情境与物象,还可以明确一些比较抽象的推理、情感发展过程等等。而其在输出信息方面的优势则可以在课堂的归纳、引申、拓展时起到重要作用。

三、加强软件建设

要想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除了需要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方式上加以改进之外,还需要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和播放环境方面下功夫。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不能仅满足于背景的美观、声光影等媒介的丰富,更重要的在于课件的结构设计。多媒体课件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课件的结构要灵活、易控、方便使用,以便教师根据具体的课堂进展随时调用任意内容进行播放、演示。与此同时,课件也要避免太过复杂,以免造成教师把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课件的调试和运行控制上。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和自身修正性。可以将超文本结构引入到课件中来。超文本(hypertext)是多媒体技术系统中一种特有功能,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如果所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等其它媒体信息,那就形成一个超媒体系统。这一技术能够给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方法带来巨大的改变。人脑的思维具有非线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同一教师讲授,而不同班次或同一班次的不同学生个体的信息反馈是不一样的,教学进度会按照不同的方向行进,利用超文本技术,课件中可以设计多向度的超链接,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授课情况和学生在信息接收、反馈时的不同反应,控制课件朝不同的方向展开,它也允许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其中感兴趣的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允许学生在不同的内容之间进行切换。如此一来,课件的多路径之间形成了互补,也是对不同路径之间不完善的内容的相互补充和修正,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具交互性、更加灵活,使教学效果更加完美。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形声并举、音画同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高。从“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课堂,到图文并茂、声光俱全的多媒体教学,确实使很多未曾深涉多媒体教学的老师眼前一亮,甚至觉得“这才是现代化的语文教学”。除此之外,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时,还可以与计算机专业教师配合,开发更加适合人文课程的教学软件,弥补人文课程教师在技术掌握上的缺陷,也可以组成课件制作小组,建设课件数据库,发挥集体的力量提高课件制作水平。

将技术应用于教育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对于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实现现代教育观念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毕竟是一种技术,它只能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标。它在教育中的定位只能是工具、是辅助,要注意扬长避短,与传统教学方式相互借鉴、相互整合,才能使其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所起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彭合成.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思考[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2):136-137.

篇5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2-0075-02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实验教学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积极探索搞好实验教学的途径。

一、做好上课前的实验准备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包含许多方面的知识,实验项目多,涉及的实验仪器也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好每个实验所需仪器和器材,这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基本要求。由于受学校条件限制,有很多实验需要的器材是实验室里所没有的,致使一部分实验无法正常开展,严重地影响了科学实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各种所需材料,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而实用的实验教具,来弥补实验教学中仪器的不足,确保实验教学的开展。

教师良好的实验教学备课是搞好实验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通过课前充分的实验准备和实验“预演”,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实验的过程,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改变不合理的实验方法。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做到讲解透彻,示范规范,实验步骤紧凑、连贯,使得课堂教学流畅自然。

二、要重视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指导性与学生实验设计的参与性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观察、探索事物、积极寻求问题答案的内驱力。要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注意调动、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教师应开动脑筋想办法,利用悬念、猜想、故事、游戏、竞赛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在饶有情趣的情景中学习知识。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大气压和浮力》时,先拿起一满杯水,用厚纸片盖住杯口,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我把杯子倒过来,水能否洒出来?”同学们各抒己见,多数认为水会洒出来。当教师把杯子倒过来时,同学们惊呆了。让同学们自己做实验,他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发起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使后面的实验探究能有效的开展。

由于年龄的特点,加上认知水平有限,如果缺少教师适度和合理的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就会目标不明确,甚至偏离方向。因此,教师要在设计教学计划时,选择合适的策略,引导实验探究,确保实验探究有效开展。在分组实验前,教师要注意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要向学生讲清实验的步骤、方法。在学生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进行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认真听取学生的相互交流,对学生中出现的不正确操作要进行及时的点拨纠正,以帮助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在实验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实验原理,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深入分析实验结果,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除了让学生做课本要求做的实验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或让学生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法,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实验教学要把观察、思维、表述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观察的目的与要求,调动学生的视觉、味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对实验对象、现象从多个方面进行立体观察。让学生在认真观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判断、推理,总结出事物的特性与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应伴随着语言的表述,教师应组织、引导、鼓励学生多向交流,让学生口述实验过程与结果,表达自己对实验现象的理解与分析,使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共同研讨、共同提高。

四、实验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在进行实验教学时,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比如分组实验时,教师应等到所有实验小组全部进行完实验后再组织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而不能只发现几组学生已经做成功实验就断然命令其它学生停止实验。让学生陈述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对实验进行分析时,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既要让优秀生发言,更应该鼓励其他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教师既要表杨那些实验成功、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也要注意实验失败的学生,并组织全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比较正误,帮助实验失败的同学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改进实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实验能力,全面提高实验的教学质量。

五、拓展实验教学的空间与时间

学生获取知识的地点不能仅仅是课堂,只有坚持课内外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后拓展实验,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时间上向课前课后延伸。许多实验探究活动是不可能在短短的课堂40分钟内完成的。如 “种子萌发”从浸种到生根、发芽、长叶,整个活动过程至少要十几天的时间。要解决课堂教学和活动过程之间在时间上的矛盾,就要课内课外相结合,把一部分的活动向课前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种子萌发”的全过程。

空间上向教室外拓展。科学课的许多内容是学生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故科学课的有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到校园、田野、公园、工厂里去观察体验,以求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几个人一组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是对课堂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

篇6

关键词: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企业门户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在现代的各个行业单位的管理中,信息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其宗旨就是提高单位之间和行业内部的信息利用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工作效率。科研院是一个特殊的单位,信息化在科研院管理中应用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进行相关研究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检测单位的工作特殊性,找到更为合适的结合方法。

1科研院中信息化管理的特殊定位

1.1科研院的特殊工作性质定位

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建筑科研、勘察、设计、监理、检测、咨询、鉴定及工程质量问题处理整治的科技型企业,在55年的发展过程中,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已逐步成长为专业门类齐全、科技力量雄厚的省内知名建筑科学研究院。

作为贵州省建筑工程检测机构的排头兵,我院开展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操作人员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密切联系。首先互联网是一个十分广阔和便捷的知识平台,我院员工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其次随着技术工艺的不断进步,检测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划分的越来越详细,往往一项检测工作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这种工作成果的组合往往是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的,由此可见,科研院在管理上进行信息化的建设是十分必要并且需要管理者进行细致探索的。

1.2科研院的检测工作组合

检测工作主要是有两大步骤完成:一个是操作性步骤。这主要指的是检测人员根据国标或其他标准对送检的材料(非现场检测)进行试验得到相关的数据。另一个类别就是计算性步骤。检测人员在对材料进行试验过后,通过相应的计算公式算出材料的判定值,从而根据标准以判定材料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通常比较繁琐。通过网络以及相关软件的应用可以帮助检测人员更为方便进行重复的数据统计,节省了大量时间。科研院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为方便的软件功能管理,进行各个功能板块的升级维护。

1.3科研人员的工作态度

与传统的工作形式不同,检测的工作质量主要依靠检查人员的自觉性完成。当单位管理者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形成方便快捷的流程后,就加强了整个检测工程的衔接,从而使检查人员能够更为自觉主动的完成分内的检测工作。

2科研院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方法

2.1单位内部信息传输渠道的建立

信息化建立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传输和吸收,通常包括软件、硬件以及相关维护升级的人才队伍三个方面的建立。

2.1.1信息化过程中硬件设施的建立

传统的信息化硬件包括立足于网络应用的各种终端设备,通常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单位内部的中枢设备,其次是各个部门和检测人员可以应用的终端分支设备。这两大部分通俗的来讲就是服务器、个人的电脑和整体的机房。硬件设备是整个科研院管理信息化的建立基础,院领导安排总工办和科管部负责统筹安排。具体的负责人首先要对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找到重点建设领域和可以先进行简单建立、方便后续升级的领域,研究妥当之后进行资金的预估,形成可行性报告,由科研院的决策层进行研究,如果通过就要开始具体的落实工作。在硬件的施工过程中,负责部门要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建设好的硬件设施可以满足本单位的需求。相关负责人要充分考虑到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和与时俱进性,任何先进的设备都有可能在后续的应用过程中逐渐落伍,进行后期的维护。由此带来的成本往往是不固定的,建设负责人要和决策层以及财政部门进行充分沟通,为后续的维护升级奠定基础,避免出现由于维护不当而导致设备失常的现象。

2.1.2信息化过程中软件设施的建立

如果说硬件是信息化建设系统的骨骼,那么软件就是维持身体正常机能的血液。软件是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平台,相关负责人在进行选择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考虑:首先是软件的实用性;其次是资金预期。前期的硬件设施的建立往往会耗费大量的资金,因此在软件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单位内部的资金规划。相比较硬件而言,软件的维护周期更短,许多性能良好的软件都需要不断的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维护,在选择时建设负责部门要和软件公司和网络公司做好后续维护升级的协定,防止后续成本的增加。和硬件一样,负责部门也要做好和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使其能够充分理解软件后期维护带来的繁琐。除此之外,在进行软件建设时相关人员一定要对软件性能进行考评,使得软件的实用功能可以和科研院的工作内容能够更为完美的配合。总而言之,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在进行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时都要以科研院的工作内容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达到功能的最大化开发。

2.1.3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立

许多软件公司,尤其是外企软件公司,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其后续的维护收费累计起来要高于软件本身的价格,这对于科研院的效益是十分不利的。科研院一旦开始尝试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要立刻建设一批技术过硬的信息化人才队伍。这些人才首先可以自行解决整个信息化系统中出现的小问题,避免由于不懂得相关的专业知识造成整个单位的业务影响。其次在后期的维护中专业人才可以帮助单位省去大量的成本。经过软件公司和网络公司的短期培训之后,这些专业性人才就能够掌握软件的维护办法,根据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应用需求进行软件的升级或是改进。

3信息化的组织管理平台

3.1科研院内部员工的工作平台

在科研院中,协同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工作方式的一个重点就是让企业的员工实时的了解到其他相关部门的动态,以及对于工作内容的变更需求。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帮助科研院解决这种沟通需求。员工可以通过单一窗口的沟通渠道获得最大量的信息采集。OA系统是目前的科研设计院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这种系统提供的信息交流平台,员工可以进行邮件的互发,文件的告知等等各个工作步骤,与此同时,系统内还提供了各个层级的信息平台,管理者、相关的职能部门可以对工作的需求和要求进行信息的,这种信息会主动弹出,员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单位的内部动态,为后续的协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2科研院内部员工的信息资源共享

科研院设立了单位内部部分资料和组织机构的授权访问。管理者可以对本单位进行分析,确定互联网用户的访问权限,将基本的本单位组织应用信息放到网络门户当中,让有需求的人可以进行权限内的访问。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网络沟通平台的建立十分重要,便于企业在最短的时间里发现自身经营的问题所在并进行改正,不断通过加强管理取得更为良好的经济效益。

4小结:

对于科研院来说,进行管理方式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不再是一项需求,而是自身发展的一个必然条件,不进行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建设,就必将被市场所淘汰。建设过程中科研院要对自己的业务状况有一个清晰而且长远的定位,使得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最大化的适应科研院的业务要求,让科研院的效益在信息的快速流通中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鹏,吴东.医学科研院所科研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 27(5):58-59.

篇7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教学的反思,引入了情境体验教学法的意蕴,说明了高校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目的,阐述了情景体验教学法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方法。文中还联系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教学,提出了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的结合、教育与美的结合等理念,丰富和发展了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教学方法。

论文关键词:教学法,情境,体验

一、教学的反思

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传承知识,但如果将知识的传承绝对化和简单化,并漠视了人的情感和体验,那么知识的传承过程就是冰冷和僵化的。尽管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已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情感式教育,但在教育功利化的驱使下,形成了崇尚“知识至上”的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人为地断裂了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使学生成为对知识缺乏情感的容器,丧失了对知识主动学习、内化与应用的能力。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在反思中前进,当时代的发展不断继承和超越着传统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寻求新的方法和思路。高校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情境体验教学法的意蕴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指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这里的“情境”指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学场景。情境的功能是唤醒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也是课堂教学的前提。“体验”,是指人对情绪或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这种心理活动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心理因素构成的。用心的学习就是体验学习,它是实现学生生命感悟的过程,也是实现生命审美的过程,是对学习对象的一种情感的赋予和心灵的呼应。“情境体验教学法”和以往的“情境教学法”是有区别的,“情境体验教学法”对情境的理解更为宽泛,它将情境界定为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的结合;并且,“情境体验教学法”更加关注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活动,即更加关注学生生命感悟和生命审美的过程。

三、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目的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目是使学生能够使用计算机这一工具对图形或图像进行润饰、美化、创作,使图像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生命力和价值。笔者始终认为,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这门课程进一步挖掘和提升高校学生的生命感悟和生命审美能力,并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平台,学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表达独特的审美个性,实现并体验独特的审美价值,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为情境体验教学法提供了很好的实施场所,情境体验教学法也为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学点亮了一盏明灯。

四、情景体验教学法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一)教师角色的构建

1、适应变化,做学生引领者

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讲的“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在变化,知识及操作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这一切的变化要求教师根据当前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且,教师是引领学生走向知识、唤醒学生的情感的导师。我校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针对了不同专业的学生(如:新闻、事业、广告、经贸等),教学内容、案例选择、技巧设置、作业难度等需根据不同专业进行调整。即使是对于同一个班的学生,也不能使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善于发现变化、适应变化,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引领者。

2、随专业成长,做幸福的体验者

教师可将自我发展和教学成果结合起来。首先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且倾情投入教学过程,在“教学相长”中收获成功和体验幸福。对于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而言,它本身就是一个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工具,享受美的过程及美的结果,既是幸福的,也是充满成就感的。

(二)学生角色的构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以生命体验来参与教学活动时,学习的主动性便能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把学习看成认识自我、掌控自我、发展自我的途径,且有主动学习的需求,学习便能成为一种幸福。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要发掘学生“爱美”的主体意识,培育学生的“审美”的主体能力,刺激学生“创造美”的主动需求,并且和自身发展及专业能力培养相联系,能够进行主动学习。

(三)情境的创建

1、教学情境的设计

首先引入教学情境,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与发展的教学情境,构建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阶段。简单来说,就是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的认知或情感有所“发现”。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我常采用的方法有:①欣赏法。让学生欣赏漂亮的作品,并指出它的精彩之处,使学生产生想要实现其效果的强烈渴望。②提问法。提出一个问题,如:“要表现某一效果应该怎样处理?”引发学生思考后,用适当的方式引出新的学习内容。需要强调的是,教学情境的引入应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它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次,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计算机房进行教学,实现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进行多方位的刺激,这对于教学情境的创建是非常有利的。但是,这绝对不是“情境”的全部,在先进硬件技术的支持下,教师仍然需要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巧妙的教学环节设计、饱满的热情、爱心、耐心和机智,才能成为成功的“情境”设计者。

2、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

“情境”作为课堂教学中富有情感色彩的场景和氛围,从生态学的视角,可以将其分为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

人文情境是感性的,强调对象与迁移、审美与思辨,具有动态和开放的特征;科学情境是理性的,强调理智与逻辑,具有严谨、求实的特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营造科学情境,崇尚统一性和整体性,课堂气氛是严肃、严厉甚至是严酷的。当前,人文情境受到了普遍关注,它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课堂教学的个体性、变化性,倡导营造课堂和谐、温暖的氛围。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创意性设计,所以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应该重视人文情境的创建,使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应协调、相融,这样才能创建和谐、灵性的课堂。

(四)体验的创建

1、主体参与

主体参与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一切活动均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学习活动以学生的全面参与及全身心的投入为原则。主体参与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技能体系、价值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专业、层次、情感、兴趣、特长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精心设计操作项目,把学生引入操作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构思—联想—创意—实现的过程,完成作业或作品设计。学生在主体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融会知识、提升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2、体验与感悟

当学生从教学情境进入到学习状态后,便开始了体验学习的过程。体验包括对问题的理解、对自身的期望、学习兴趣的提升、学习动机的增强、知识与技巧的应用等。感悟就是从大量的表象中通过亲身的理解与领会得出典型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有理性归纳的过程,也有情感升华的过程。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中,学生在完成操作项目的过程中,理解教师的期待、明确自己的责任、应用知识与技能,完成思维抽象,同时感受成功的幸福。

(五)教育与美的结合

1、审美沟通

情境体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学生的感受来组织教学的,学生的感受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审美与感觉、想象、情感、兴趣、态度是紧密联系的。审美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美的观察与体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对象—图像,它的美包括形式美和意境美,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形式美的主要法则有: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意境美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境、意与境的统一,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无限想象。把美学基本原理融入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中,让学生具有发现美的眼睛、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生成师生间对美的共鸣,是达成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的审美沟通的一个条件。其二,是生命体对于外界事物的亲生体验和沟通。教育美学观认为,“要以教育美的建立去提升教育及其对象的精神境界,使教育活动成为一种人生境界的达成过程,使教育活动的主体或对象都在人生上实现超越。”情境体验教学追求教育美的达成,它是一种教学智慧的美、生命的美,目的在于求得学生精神与教学环境间的沟通、学生与教育世界的心灵沟通。

2、精神审美与升华

所谓精神审美,就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主要目的,让学生以审美的情绪关注学习内容,完成学习过程,获得精神的满足,并且获得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和智慧。升华是指对认知的升华、对感悟的升华、对责任的升华。升华是教学向课外的延伸、向社会的延伸。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平台,学生在此平台上获得美的体验和满足,从而丰富其内心世界,获得生命美的更深感悟。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但任何的美都必须以社会道德和法律为基础,我们的任何行为都必须对社会负责,否则,它制造的将是丑恶。

五、后记

高校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不仅是知识的诉求,更是对学生生命个体发展的关注。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中应用情境体验教学法,倡导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相结合,唤起学生生命个体对美的体验、感悟和升华。但教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学要在传统的启迪下、时代的引领下、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前进。

注释:

①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7

②郑金洲.课改新课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2

③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41-54

④郑金洲.重构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3):15

参考文献

1 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7.

2 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2.

3 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14-120.

4 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5-66.

5 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2-192.

6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0-35.

7 严正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85.

篇8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实效性;途径

新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工作如何才能紧跟时代的脉搏,清楚地意识到当前的形势及任务,积极地探索一条有利的途径,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法,不断创新初中思想品德工作,这已经成为了各个学校所要关注的重点话题。本文主要对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具体途径及方法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论述,旨在为同行们提供相应的借鉴。

一、合理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所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质上指的是学生不仅要对一些基本知识、原理加以全面的掌握,同时,作为独立的主体,还要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发挥,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及时地观看到了时事问题,在运用与解答问题材料时,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局限于一个答案,而是随着他们思维的进一步扩散,学会了从各个角度、层次上对材料进行分析,将以往那种思维定式完全打破,思路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大大扩充了信息,实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从而使得初中生形成了良好的发散性思维。实际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以及新旧知识间存在的相似或者不同之处,进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材料编制,要求学生进行一番对比,在异中寻找相同之处,总结出各种事物间存在的共同属性,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灵活。

二、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进行教学方法的活化。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启发式教学有着高度的重视,这是增强教学效率的途径之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要将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知识与经验两者间存在的矛盾因素揭示出来,以不断促使学生自觉地探索有效处理问题的渠道。要想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教育者的积极引导。一直以来,人们都将启发式当做了问答式,实际上,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比如,问题启发、比较启发、形象启发等等,主要目的是为了不断增强启发效果。其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高度重视情感性的教学,激发出学生的内部驱动力,强化他们的人文素养,帮助其提高学习自信心,在一种有效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热情。

三、在生活中进行知识的巩固与运用

教学不仅来自于实践,同时也服务于实践。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积极地将学生知识的运用欲望及问题的解决欲望全面地激发出来,不断地引导每位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身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者,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学内容加以科学的整改,积极地开发出新课程资源,对学生加以引导,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将处理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特殊矛盾作为出发点,进行一系列知识验证型社会实践活动。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其属于德育的核心部分,教学中一直都有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实际中,我们所传授给学生的原理、观点、其他社会知识,能不能被众多的学生所接受,同时,逐渐地内化为行为,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信”。要想有效解决上述特殊矛盾,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走出去的方式,让每位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跨入社会,充分利用诸多的形式(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进行知识的验证,以确保理论原有的可信度与说服力不断提高,从而将学生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有效地处理,树立起良好的信念。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坚持不懈努力,积极探索实践,并且还要和学校相关部门良好配合,加强协作,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适当地改革,不断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教学目标,从而确保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孙令琴.思想品德教育应把课教“活”[J].琼州学院学报,2007(S1).

[2]汪令云.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策略[J].中小学校长,2010(12).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图像处理;情境体验教学法;创设情境;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194-02

计算机图像处理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是一个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工具,学生借助这一工具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表达独特的审美个性,实现并体验独特的审美价值。但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氛围影响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以至在图像处理课堂上完成的大部分作品都只能死板地“照葫芦画瓢”,缺乏自我创意。这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知识创新、重视技能一点都不协调。因此,改变传统的应试模式,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相长”中收获成功和体验幸福是现代教育所必需的。从我多年教授中职Photoshop课程的教学经验来看,我认为情境体验教学法在计算机图形图像课堂中扮演有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它是一种丰富并发展了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教学方法,把学习的课堂与“美”融合在一起,让课堂变得“美起来”。

一、情境体验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体验教学法是指老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知识、情感、方法、能力等一体化,最终做到“知行合一”。它和以往的“情境教学法”又有所区别。“情境体验教学法”对情境的理解更为广泛,它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活动,即更加关注学生感悟和审美的过程。

二、情境的创设

根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要求,为学生创设学习新知识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图文并茂、声形合一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位的情境。但是,多媒体技术只是一个工具,它并不是“情境”的主导,我们老师应该在先进的技术支持下,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精妙的教学环节设计、饱满的热情来进行情境的创设。

“情境体验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可以设为以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融入情境,体验情感——强化情境,反思提问——超越情境,提升知识。下面,我来详细述说每个细节的注意事项。

(一)“创设和融入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

“创设和融入情境”可以通过小品的演绎、故事的讲述、流行的视频等多样化的形式来营造课堂需要的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例如:当今婚纱摄影、艺术摄影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很多学生都喜欢把自己的个性化照片上传到空间或博客。为此,在图像处理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中,我们可以巧妙地把学生引入电脑艺术摄影的殿堂,让学生亲自感受、探寻其中的奥妙,激发他们求知欲。同时,还可以向他们展示以往学生的优秀成果,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要注意,情境的创设不能照搬,还要考虑预设的情境是否适合三方面因素。

1.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材安排的活动,自主设计一些生活话题,将学生融入到熟悉的情境中。但这些例子都必须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因为一旦没有了教学内容做基础,再好的情境都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树。

2.必须适应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

记得教材的实例中有一个“软盘”的绘制例子,尽管教材中例子步骤写得非常详细,但对于现在90后的城市孩子来说,软盘已经基本不再使用了。再创设这情境显得已经过时,也难以吸引学生足够的注意力。因此,我将教材中的情境进行了适当调整,同样以创建选区工具及填充工具的操作作为教学目的,只是把软盘的绘制改成了CD盒制作,并创设了一个爱国歌曲CD盒封面设计比赛的情境,一方面可以教授选区工具及填充工具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还可以把课堂变成爱国歌曲传播的阵地,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自由创作。

3.必须源于现实生活实际

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这是流传千古的名言。知识存在于生活,只是你有没有去发现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充分地发现自己身边的事物的特征。正如我在《制作动态图片》的教授中,就以学生经常使用的QQ表情来引入,让他们知道动态图片与他们很近。通过这一贴近生活的题材,将学生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令其做到在生活中观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探究。

(二)“强化和超越情境”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强化和超越情境”要求教师必须借助情境去“设疑”,让学生去自主思考或者合作探究以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和一定的道理,继而进一提升认识,做到以知导行、以情促行,实现教学目标。所设疑问必须是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促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愿望和热情。

如“火焰字”的制作一课上,我创设情境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制作火焰字呢?”。我试着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到尽量多的方法,使其做到举一反三。通过这一方法,可以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工具及操作步骤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一题多解。它不但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去创造的强烈欲望,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训练学生对工具及操作的娴熟运用,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反思提问,超越情境

每节课的最后,我都会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堂总结及反思,务求通过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更为升华的理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除了重视学生方法的应用外,还非常重视点评学生作品这一环节,因为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中职学生的技能水平来说,他们的作品中或多或少都存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此时,我会从基本技巧、色彩搭配、构思等方面进行提问引导,让学生通过感悟、对比作品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达到超越情境,提升知识的要求。

三、学生参与,达到体验的创建

课堂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及教学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参与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一切活动均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学习活动以学生的全面参与及全身心的投入为原则。

新的课程改革承认并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价值,那么,课堂教学目标就应该针对学生,有一定的灵活性。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层次、情感、兴趣、特长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精心设计操作项目,把学生引入操作实践活动中;学生则通过构思——联想——创意——实现的过程,完成作业或作品设计,在主体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融会知识、提升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特别是学习计算机的学生,他们首先需要有革新、大胆的想象,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不要怕学生不循规蹈矩,更不要硬性规定学生必须按照讲授的步骤去实践,应该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去思考,打开想象力,去大胆创作,将Photoshop作为一个现实的工具,而不是单纯的学习这款软件。另外当学生从老师创设的情境进入到学习状态后,便开始了体验学习的过程。体验包括学习兴趣的提升、对问题的理解、知识与技巧的应用等。感悟是从大量的表象中通过亲身的理解与领会得出典型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含有理性归纳的过程,也含有情感升华的过程。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学中,学生在通过完成操作项目的过程中,理解教师的期待、明确自己的责任、应用知识与技能,完成思维抽象,同时感受成功的幸福。

四、审美能力与知识的升华

计算机图像处理的课堂最终是为了让学生能对“美”进行理解,展示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表达独特的审美个性,实现并体验独特的审美价值。因此,我经常鼓励学生利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工具学习现在世界最先进的设计理念,观看世界顶尖的设计图像,并定期在学生间开展各种的作品交流活动;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平时多欣赏中外文学、音乐、影视、绘画等艺术作品,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这对创作也是非常有益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还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或者街道去寻找设计灵感和设计素材,进行自我创作。

学生在进行自主创作后,对“美”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高要求,也就是进行升华。它包括对认知的升华、对感悟的升华、对责任的升华。升华是教学向课外的延伸、向社会的延伸。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平台,学生可在此平台上获得美的体验和满足,从而丰富其内心世界,获得生命美的更深感悟。要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但任何的美都必须以社会道德和法律为基础,我们的任何行为都必须对社会负责,否则,它制造的将是丑恶。

中职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关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剥夺掉学生自身学习、体验幸福的乐趣。“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教师始终是灯塔和路标,只起诱导的作用;学生始终是行路者和风景的欣赏者,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在计算机图像处理课堂中应用情境体验教学法,是学习的课堂与“美”的相互融合,目的是唤起学生生命个体对美的体验、感悟和升华。学生们通过上机,动手实践、用脑思考、用眼发现,用心创作,定能更深刻地钻研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教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情境体验教学必定会在时代的引领下大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泰山民族中学.“情境体验教学法”——让学生成为选修课堂上的“主角”[EB/OL].http://tsmzzxc/show cmtent=

4335,[2011-08-21].

篇10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专业化;教师教育;体育教师;途径;研究

伴随着我国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化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众所周知,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往往包括两种意义,第一种意义是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第二种以及是体育教师个体专业化。就当前我国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些研究往往都被局限在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宏观层面研究,并且对体育教师资格制度、体育教师职业理想教育、体育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等内容进行了着重的探讨,然而,体育教师个体方面的专业化程度,已经成为了这一领域研究过程中薄弱的环节,同样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化进行深入研究中在一定时期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下面,笔者就对学科教学知识对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化途径进行探讨。

一、学科教学知识内涵以及产生背景

自从十九世纪到现在,伴随着我国将教育学作为了一门十分正式的学科初始,人们已经对教师不仅仅应该对他们自身所教授的科目知识进行掌握,同样要对教师自身进行教学艺术进行了解这一重要的原则产生了共鸣。因此,教育学知识已经成为了教师所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内容之一,但是,这一种专业化的改革并没有带来让人满意的效果,教师在进行大量教育学知识以及学科知识掌握以后,自身教育教学的水平仍然比较低,学科与教师的科学家、专家以及其他知识分子这几者之间仍然没有实质性区别。一直到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美国的一名教授指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内,对于教师教育以及教学教育的相关研究都忽略了某些问题,然而,这些问题重要的程度都已经超出了教师必须要掌握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包括教师学科知识究竟如何进行发展和变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科知识究竟如何对其教学产生影响,教师知识基础所涵盖的范畴包括什么,教师知识来源于哪里,新任教师和专家教师、学科专家知识和教师知识、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都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等等。这位教授明确指出一般教学法知识以及学科内容知识都不能够对具体教学进行支撑,所以,我们必须要将这一类型的知识进行清晰整合,因此,他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

二、学科教学知识对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化途径的研究

(一)体育教师教育教学中进行学科教学知识课程内容的增设

目前为止,我国的体育教师专业教育十分普通化,拟任教不同学段未来教师以及不同科目教师所接受的教师专业教育基本相同,这也就导致了学生所接受的大量知识都是普通普遍的,也就导致了教师不能够对于具体教学问题进行很好的准备。

在当前形势下的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学科教学知识课程内容进行增设,这也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在课程中,往往有一些方法能够将学科教学知识的内容明显的突出,第一种方法就是直接增加学科教学知识这一门课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进行教育系列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增设这些课程往往能够将其安排到教学计划之中去,还可以将学生早操等等时间进行充分的利用,这样能够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第二种方法就是我们要在不同体育学科知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相关学科教学知识的案例穿去,这也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和更高的要求,因此,任课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三种方法就是我们要将学科教学论课程的地位和内容进行改革,将操作课程和实践课程加强。

(二)对体育教学师资队伍结构进行有效的整合

体育教师这一个个体专业化要求必须要拥有一支专业化教师教育的队伍,本着将自身体育教师教育内部专业化加快这一重要的目的,我们必须要将参与到教师教育四种师资力量进行协调,这四种师资力量主要包括和教师专业教育息息相关教育

科学教师,有基础教育经验和兴趣的学科教师;学科教师论教师以及优秀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如果想要将专门组织的机构建立起来,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对这四种学术人员力量进行资助、整合和引导,并且使这四种师资力量和基础教育密切关系,能够促使教师教育迈向实质上的专门化。

(三)实现体育学习评价方式多元化

在进行体育师范生学习的评价过程中,我们对技能、知识掌握程度过分的重视,这已经成为了对他们学习评价重点内容,然而,作为师范教育的学生,不仅仅要对技能和知识进行掌握,还要对技能和知识传授方式进行了解和应用。所以,笔者主张在体育学习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学生技能和知识传授能力进行一定的评价,并且时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对于新的教学方法要敢于尝试。

参考文献:

[1] 胡青,刘小强. 分离还是融合:教师教育专业化中形式与实质的矛盾——兼谈学科教学知识(pck)与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j]. 江西社会科学, 2005,(11) .

[2] 毛有文. 体操单杠骑撑前回环教法新探——“前位保帮法”与“后位保帮法”之对比实验研究[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05) .

[3] 柴娇, 郑风家, 李林鹏, 陆阳. 学科教学知识对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化途径的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