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教育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规则教育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规则教育的内容

篇1

从上世纪开始,国家教育局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随着社会经济不断高速发展,人们物质和精神文明追求的水平也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在全新教学理念的带动和影响下,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也被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及其价值的分析,就成为了备受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

体育教育;规则教育;价值

规则一直以来都是贯穿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始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运用规则对学生进行体育相关知识内容的教育和教学是在当今社会素质教育政策全新教学理念带动和影响下产生的新型教学手段。随着社会素质教育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体育教学的方式和效率也被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规则教育及其存在的具体价值就成为了相关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的重点研究内容。

一、简析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

与高校在校生接触和学习的其他专业方面的知识内容有所不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习有其特有的属性特点以及学习规律。相比书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体育专业更加强调的是对学生在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上的有效培养。规则教育是体育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体育专业相关知识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实践性和规则性是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最显著的两大基本特征。高校的体育教学着重强调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有效培养,与体育专业相关知识内容有关的一切教学活动基本都需要我们高校在校生进行亲身的锻炼和体验。规则性是现今各大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最为显著和突出的特征之一。学生在学习体育教育相关知识内容的过程中,规则教育让学生对遵守体育竞技规则树立了初步的认知。不仅有助于维护体育竞技的发展秩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社会生活的契约发展精神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存在的价值

1、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规则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各大高校体育专业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之中,相关在职授课教师将规则教育的相关内容与体育专业知识的教学工作进行巧妙的结合。学生往往能够通过对规则教育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在潜意识之中养成遵守体育竞技规则的良好习惯。高校体育专业的相关在职授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根据学生个人的成长和性格特点,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人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设计规则教育相关知识内容的小游戏。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规则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够真正实现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自觉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对维护未来体育竞技的发展秩序有显著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2、规则教育使教育对象进一步制度化

规则教育是在素质教育全新教学理念的带动和影响下产生的新型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规则教育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社会生活中的法律、素质道德规范、以及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等相关方面的具体规则进一步理解和认同,在潜意识中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规则意识并自觉遵守[2]。规则是能够有效引导社会成员展开有秩序、有规范的社会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能够保证社会长久稳定运作的坚实基础。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规则教育能够使教育对象即高校在校的学生在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方式以及行为进一步制度规范化,为高校在校生在未来发展阶段中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与工作之中提供了强有力的前提保障。

3、规则教育是体育道德建设的最后防线

规则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促成部分,是有效保障体育竞技事业建设过程中道德建设长足稳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在我国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以德教学的教育方针以及教学理念的带动和影响下,体育教学中的规则教育也被灌输了树品德、立修养的新型教学目标。规则教育能够有效反映体育竞技事业的道德观念,也是体育竞技事业稳定发展的道德基础。高校体育专业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具有超越和独立两大显著的发展特征,规则教育在有效培养学生道德意识观念生成的过程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规则教育是体育道德建设的最后防线,体育竞技事业如果没有规则可以遵循将会变得混沌且杂乱。高校在校大学生对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规则教育相关方面知识的学习,往往会经历一个从勉强认同到自觉维护的发展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规则化教育到素质教育发展过程的转变。规则意识的培养对保障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生活以及就业过程中能够自觉遵循相应的生存规则,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3]。

三、结论

总而言之,规则教育是大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规则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有其存在的特有的重要性和优势。全民体育健身的发展计划以及素质教育的新型教育教学理念为规则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创造了优质的客观环境。只有相关在职授课教师以及学生真正认识到规则教育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加深入的体会到规则教育存在的价值。

作者:刘景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志云.探讨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及其价值[J].科技经济市场,2015,11:238.

篇2

[关键词] 规则意识 规则执行能力 家园合作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规则?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保证社会生活、工作、行为有序规范。它是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的规定。

规则意识及规则的执行能力,对幼儿的一生具有重大的作用,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观察、模仿、评价,幼儿获得规则意识,并逐渐内化为一种个性品质,自然地以行为方式表达和表现出来。但是这一时期的幼儿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和评价能力,他们通过他人的评价与行为来理解什么时候遵守什么规则,作为幼儿教育主要场所的家庭和幼儿园,有必要对目前幼儿规则教育进行反思。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在生活中家庭成员的行为及教养态度、方式将影响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在我国,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特别近年来独生子女的普及,幼儿规则意识淡漠,自我中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教育态度与观念的错误与不统一,是造成幼儿规则意识混乱的实际原因。所以仅仅在幼儿园中强调规则意识是不够的、片面地,家园合作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教育现状

为了弄清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现状及教师、家长就此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我们对教师和家长作了问卷调查,通过我们的调查看出,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方面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家长对社会性教育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追求高学历与升学,择校等,又使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偏差。注重知识传授,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在入学准备过程中期望过高,急于将孩子从“游戏人”变为“学习人”。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认识,教育态度方面显示矛盾。教育认识与教育态度不统一,特别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上不足,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投入精力少,培养不重视,要求不严格,而且部分家长自身忽视社会规则的不良行为,大大影响了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教师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重要性认识不足,教育方法贫乏。主要原因在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近几年来虽然有一些转变,开始重视对孩子社会性适应的培养,但没有深刻认识到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对幼儿终生学习的重要性,在方法上流于说教,脱离幼儿生活,忽视幼儿“生活就是学习”,不够重视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规则教育,不重视与家长在统一目标,统一方向,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同步教育。

三、思考及策略

通过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应该给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给予相当的重视,不断改善和反思,家园共同合作作好幼儿早期社会性的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和教养策略。

(一)转变教师、家长教育观、儿童观,正确认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在社会性适应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加强教师对家园同步教育实质的认识,使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自觉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二)探索家园合力促进幼儿规则意识执行能力的具体目标、教育途径、方法、措施。指导家长了解、掌握儿童年龄特点。

(三)形成情感共鸣

1.提高保教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热爱每一位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体能和智能的幼儿,以高质量的保育教育工作和优质服务赢得家长的信赖,使家长乐意遵从和接受教师的家教指导,愿意与幼儿园协调一致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2.信任家长,注意尊重家长的教养方式。用个别交谈、家访等形式了解并理解家长的教养心态,教育行为,注意尊重家长的人格,以平等、友善、建议式的口吻与家长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增强之间的感情和吸引力。

4.教师、家长采用积极、友善、关爱的态度,将情感变为动力,使规则和规范内转化为幼儿自主、自觉行为和终生受益的习惯。

(四)坚持四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

(1)将幼儿一生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

(2)将幼儿园与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认识、统一方向,统一目标。

(3)将一日各活动各环节、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日常生活、学习、游戏、各项活动中。

(4)将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与其它社会适应性的培养作为一个整体,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着重研究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

2.主体性原则

儿童是发展的主体,家长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力,充分调动幼儿主人翁的责任感。

3.个别针对性原则

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有的放矢,制定有层次的教育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有趣方法,使儿童乐于学习。

4.一致性原则

家长和教师的认识、方向、目标一致。家庭成员的认识、态度和方法一致。

(五)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

1.环境创设法:为幼儿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关爱、接纳、激励的集体生活氛围和家庭生活氛围,愉悦的学习环境。

2.家园合作法: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下,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创设有利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探索制定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目标,研究教育内容,参与班级管理。

3.运用榜样,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让幼儿理解遵守规则给自己,给他人,给家庭,给社会带来的好处,建立初步的社会角色意识。

4.家园一致共同施教,在充分尊重幼儿、理解幼儿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家长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生活、学习和游戏规则,并贯穿于一日生活中。

四、小结

家园合力,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贵在坚持,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幼儿才能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意识的能力,教师和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培养。一个人社会化的程度,将会制约终生成就的程度。重视早期社会性的培养,将使我们的孩子更顺利的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庆文.幼儿规则意识的引导策略.早期教育,2003,(10).

篇3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规则

班级规则是指一般的行为标准或被期望的行为,在班级管理中,它包括了一系列用来引导学生适宜行为避免不良行为的准则。班级规则时班级管理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良好班级纪律的维持 , 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减少或消除 , 是教师进行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良好课堂秩序的建立 , 适宜的学习环境的提供 , 是教师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所有这些都需要规则的支持。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保障社会良好秩序运行的前提,任何组织、集体都要有规则,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小小的家庭或集体都应有明确的法规来约束个人行为,保证各方面的活动进行。著名的教育学家古德和布罗菲认为:“教师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在一学年的开始,花些时间去听听学生们的看法,并认真向他们解释为什么制定规则,这将最终建立教师的可信度,减少学生在整个学年给教师出难题的倾向”规则在班级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一、规则即是班级管理的手段也是为班级服务的契约,那么班主任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班级规则呢

班级规则的制定应以学生为主体。班级规则的制定是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而服务的,因此应该让学生成为班级规则制定的主体。我作为一个有 8 年初中班主任经验的老师,我认为一个合理的班级规则一般都是在开学一周后开始着手,首先由老师提出一个草案,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确定,这样做,既给学生一周的时间适应新生活,也给老师时间观察和了解学生,并且可以针对这周中出现的问题就事论事的讨论,这样的班级规则比较接地气,也在讨论和解决而问题的过程中教育了学生,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班级规则在将来也能够顺利的执行下去。

(一)班级规则的制定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

人的心里和生理发展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我们在制定班级规则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个因素,尊重学生的发展。我所在的中学,学生都是13 到 15 岁的年龄,正处于人生中的叛逆期开端,他们的世界观还没有彻底形成,不稳定,自控能力差,犯错不知错,犯错不自觉正是他们这一阶段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制定班级规则时要把这一特点考虑到,班级规则制定就不能太绝对,要允许学生知错改错,如果不给学生这样的机会,仅仅一味地惩罚,就违背了班级规则的制定初衷了。因为班级规则的制定首先是引导和纠正而不是惩罚。

(二)规则制定是为了执行,执行的效果检验班级规则的合理性

班级规则落实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班级规则本来就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因此我们要在日常的方方面面落实到位。中学期的学生都很聪明,也很会耍小聪明,假如班级规则只是制定张贴在墙上,教师的执行力不够,他们就会乘虚而入,走“擦边球”路线,长此以往,班级规则就会形同虚设。因此,我对学生从来都是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让学生真正的认识规则,尊重规则,执行规则。比如早晨阅读课环节,我要求学生必须要做到“有形有容”。形式方面学生可以自主阅读(根据自己的需求自选阅读内容,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默读)内容方面一定要走心,学进去,我会在课余时间抽查早读的内容。这样才能高效的利用早读时间。

(三)班级规则落实表扬为主惩罚为辅

班级规则绝不是打印出来就完事了的。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即使已经有了规则意识,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基础上,执行的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困难。但是我认为没有表扬鼓励的教育不叫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所以,我选择以表扬为主,以一促全。我会用赞美和鼓励来肯定学生的表现,不论学生表现好还是坏,“鼓励”都可给予支持和关怀,特别是学生遭受挫折时,更需要鼓励,学生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接纳与肯定。另外,我还时时提醒自己,言语的伤害往往重于体罚的肉体伤害,在我提醒或规劝学生时,大多选用正向肯定而非否定式的语句。比如课间时间,有学生会在走道或楼梯间打闹玩耍,我从来不会说:“告诉你多少次了,禁止在楼梯走道跑跳打闹,你怎么就是听不懂,再有下次我要罚你了”我反而会和学生说:“我很担心你会受伤,这样太危险了,看你这样做,我很紧张”我发现这样说了以后,学生都会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以后也不会再做了。

(四)班级规则实施需要时时监督

班级规则执行的效果来自班主任对违反纪律学生的处理方式。在处理学生不合适的行为时不仅应该让学生明白后果,更要让学生有规则意识能够反思自身行为。并且这样的过程应该让其他学生了解,也是就监督。只有学生清楚明确这种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并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规则才能内化成学生自我约束的准则。这是自我监督,另外,班主任还需要建立一个外部监督的制度,因为规则是大家制定的,需要大家一起遵守,外部监督保证了规则的公平公正,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规则的约束力。他人约束是起点,自我约束是目标,二者相互借力,一起努力,班级规则才能真正发力,逐渐形成了具有良好习惯的班集体。

二、结语

规则是班级管理的方法,规则是教育的内容,规则教育是班主任的本职工作,班主任做好规则教育需要不断学习。

(作者单位: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初级中学)

作者简介:李学永,现为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初级中学教师,本科,1995 年 9 月参加工作,研究方向为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郑克俭 , 王作廷.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创新 [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5.

[2]辛斌 , 房祥虎.浅谈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 [J].成功 :教育 ,2009(9):156.

[3]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 :最贴心的教育艺术 [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率却迅猛增长,且倾向于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美好社会主义的重任,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任务显得艰巨和重要。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法制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那么我们体育课教学如何渗透相关的法律法规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呢?

一、在理论教学课中渗透法制教育

体育课分为室内教学和室外教学两种形式。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利用图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形象具体的给学生渗透法律知识。首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渗透法律教育。体育课有很多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渗透不同的法律知识,让学生感受了体育的精彩,同时又深受法律知识的熏陶。其次通过图片和多媒体教学,使渗透的法律知识清楚、形象的展现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深刻的体会到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在实践教学中渗透法律教育

实践教学是体育教学最重要的部分。室外教学学生的参与兴趣比较浓,自主能力也比较强。在室外教学时,我是从这几个方面渗透法律知识的。

1、根据不同的教学题材渗透不同的法律教育。体育教学内容概括范围广,涉及知识多样,田径、球类、武术、户外、游泳等等都是我们的教学范围,而这些内容里面潜藏了丰富的法律知识。我们要善于研究教学活动,在相应的教学内容、环节、形式中去发现契机。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合理的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其中,让学生知法、懂法、用法。

2、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渗透法律教育。每天我们都会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求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我们可以巧妙的将法制教育融合到体育活动中,让学生知道,竞争对自己的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影响。我们可以对课外活动中出现的偶然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对这些事件的产生进行合理的表扬和批评,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3、在体育比赛中渗透法律教育。体育比赛不仅仅是大型的比赛,在我们的体育课中,体育游戏和小型体育比赛更是常常用到。大型的体育比赛,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在观看多媒体或现场比赛时,讲解容易出现违反的法律法规,。如,在重大比赛中使用兴奋剂等。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比赛中,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游戏,将众所周知和贴近生活的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和比赛中认识到,无规矩不成方圆,事事都有规则,我们的行为要受到规则或法律的约束。如在篮球比赛中,不仅能发展学生的体能,更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 和团结互助的品质。

4、遵守体育规则如同遵守法律法规。任何体育运动都有规则,如果没有了规则,比赛将无法进行,而比赛规则就是比赛的法律。然而,在比赛中,有很多学生规则意识淡薄,无视规则的存在而导致不必要的伤害事故。法律和规则一样,我们享有权利,也有应尽的义务。如果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培养和提高,对于减少或避免体育学生伤害事故的产生有很大意义。

5、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我们还要关注社会与生活。新课程改革后,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学生也比较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当教学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时,就为我们进行法制教育创造了条件,此时借机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就会既显得自然,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厚。比如利用学生上学,放学过斑马线,这一生活细节,体育课中也可以渗透《道路交通安全法》让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总之,现代社会与法制息息相关,现代教育离开了法制教育,这种教育就是不完整和不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离不开法制教育。因此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我们应把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体验法制、遵守法纪,把个人的需求与自己的权利义务结合起来,与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规则类学习;知识建构;微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07-0066-04

微课以其学习方式灵活、便于呈现核心知识的特点,得到一线英语教师的青睐。许多教师尝试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微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然而,纵观当前各类微课,我们可以发现英语微课设计的主要内容偏重于言语信息,而智慧技能及认知策略的呈现则略显不足,尤其是对规则类知识建构方面的微课设计鲜有尝试。因此,笔者以英语语法知识点“语法一致原则”为例,分析促进规则类学习的英语微课设计特点及开发过程,以期为一线教师设计与开发规则类知识的微课提供参考。

规则类知识建构概述

1.规则类知识学习的特点

基于规则的学习是指学习一种可以用言语表述的规则,是一种外显学习系统。在设计规则类知识学习时,主要考虑以下三个特征:①顺序性;②概念性;③情境性。

2.规则类知识建构的内涵

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认识到新知识的存在,并理解、记忆新知识;第二阶段,发现与新知识相冲突的旧知识,并以此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调整旧知识的结构框架,从而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一体化,即通常所说的同化和异化。

学习规则类知识也是如此,学习者头脑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规则类知识,但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部分规则类知识能够很快被应用到生活当中,但是有部分规则却与原有的规则经验不相符。为了更有效率地实现规则类知识建构,首先,需要学习者在学习之前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准备状态,愿意去相信和运用新知识;其次,规则类知识建构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需要学习者用一定的时间将规则类知识在不同情境中广泛迁移,因此,给予情境支撑才能促进规则类知识顺利完成异化过程;最后,充分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对规则类知识建构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学习者通过多人合作、积极交流和相互争辩的形式促进自我反思,激活原有规则类知识,通过他人的观点将自己的规则类知识进行调整、补足,实现真正有意义的规则类知识建构。

3.规则类知识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开展分步教学策略,按照规则学习的阶段分步教学。规则学习一般包括辨别刺激、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和应用规则四个阶段,其认知过程具体表现为从具体知识获得概念抽象、从抽象思维转为知识内化、从内化思维到提取与应用三个层次。教师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使内容结构完整,从而促进学习者掌握规则类知识的本质。

其次,教师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帮助学习者厘清概念的上下位关系。学习规则类知识的前提是把应有的概念掌握清楚,因此学习开始之前教师应给予学习者相应的概念知识,刺激唤醒先前的概念,区别认识某些特定的概念,促进知识全面、互逆加工,才能在规则类知识学习中游刃有余。

最后,教师实施情境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对规则类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教师要加深学习者对规则类知识的认知,以生活化的方式帮助其完成规则类知识建构,促进规则类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规则类知识微课设计原则与策略

1.设计原则

首先,微课设计应短小精悍。由于学习者在网络或移动终端的学习,处于碎片化学习状态,另外由于学习者精力持续集中的时间限制,所以微课时间不能太长,一般而言,5~8分钟是最受学习者欢迎的微课时间。同时,为保障学习者在不同终端观看微课的清晰度和流畅性,还应控制微课视频的格式和大小。

其次,内容选择应主体突出。由于微课呈现时间短,所以微课内容必须是教学重难点,这样才能合理高效地利用微课学习,切不可不分主次,漫无目的,随意呈现。

最后,微课设计应新颖创新。微课的新颖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设计的新颖创新;二是界面设计的新颖创新。

2.设计策略

结合规则类学习微课设计原则,具体到英语语法规则的微课设计,我们可以采用四大策略以促进规则类知识建构,笔者现结合英语“语法一致原则”的微课设计加以介绍。

第一,内容结构设计策略。衡量传统课程优劣的主要指标是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微课也是如此。按照认知加工理论,促进有效知识建构的教学过程包括呈现内容信息、提供脚手架、即时反馈和应用延伸四个部分。因此,规则类学习内容的结构设计应包括四方面:①内容呈现上能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满足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在“语法一致原则”的微课设计中,笔者将主语、谓语形象表示成锁与钥匙的关系,引起了学习者注意;②脚手架设计,对呈现规则的问题进行巧妙设计,增强学习者钻研的动力,该微课通过播放包含语法原则语句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思考片段语句中应用的语法原则;③反馈解答设计,鼓励学习者深度学习,每个例句都设有问答环节,教师先空出谓语,引导学生思考,之后再公布答案;④应用延伸设计,增加实践活动或应用设计,使学习者内化知识内容,并以理论促进实践,调整认知结构,该微课给学生留了口语和写作两种实践作业,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第二,概念图策略。规则类学习是具体概念基础上的建构,概念是在具体任务之前呈献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因此,概念是规则类学习的先行组织者。无论是接受式还是发现式规则类学习,其最初的学习都需要借助于看、听、说、写等手段实现内容认知。为了将规则类学习的概念了解清楚,教师可以画出概念图,以其节点表示概念、连线代表概念间的关系。利用框架图引导学习者明晰学习内容之间的结构,实现规则类学习的同化和异化。以此为依据,笔者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概念图。

第三,视频辅助策略。学习具有情境性,情境学习能提高学习者掌握知识的效率。规则类学习更是如此,教师首先需要建构有顺序的知识结构,然后以生活化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建构。例如,在“语法一致原则”的微课开发中,笔者引入《阿甘正传》视频,将学生带入情境,产生共鸣,激发了学习兴趣;利用学生自拍的对话视频,增强学习环境的亲近感和代入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高效率的学习。

第四,自主建构任务策略。有效的规则类知识建构是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学习者自主建构认知过程。因此,有效的自主学习对规则类知识建构起到关键作用。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知识建构环境,或为学生设计一定的任务促使其完成自身建构。

“语法一致原则”微课的设计与实现

1.关键因素设计

微课设计的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其本质也是课程的一种,与传统课程相比,有一定的共通性和差异性。“语法一致原则”微课关键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①“语法一致原则”微课的开发需要特定的支撑工具。笔者先采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 6)进行视频制作,再利用Edius和After Effect将制作的片头片尾与讲课内容拼接起来。②基于微课片段化的特性,情境创设是教师需着重考虑的因素。情境设置有利于学习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参与学习,与任务和知识达到完全融合的状态,也能提高学习者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促进了体验式学习。

2.基于“语法一致原则”的微课实现流程

“语法一致原则”是笔者结合微课的结构和规则类知识建构特点而制作和开发的,其开发过程主要包括确定主题、教学设计、素材设计、PPT制作、屏幕录制、后期调整六个部分(如图2)。

第一,确定微课主题。主题是微课的起点,选好起点才能抓住学习者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应慎重选择规则类知识建构的主题。

第二,明确教学设计。①教学内容的分析:重点分析“主谓一致”含义,透彻理解“主谓一致”所包含的类型,如语法一致原则、意义一致原则、就近原则等不同情况。语法一致原则是主谓一致的基础,因此,将其作为该微课的核心内容。②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实现学习者与微课内容双向互动,学习活动设计不可或缺。微课设计应更多考虑学习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来支持学习者有效建构规则类知识。基于“语法一致原则”的微课,首先,教师呈现案例,引导学习者独立思考,并利用案例教学法鼓励他们在口语对话中应用语法原则。其次,人人网和新浪微博的开通,助推了学习者在线练习、在线作业、在线答疑和在线讨论等辅助教学活动的进行。③教学媒体的使用:微课虽以“短小精悍”著称,但单一文字内容并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选择不同的媒体及其组合形式,将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因素综合应用,在较短的时间内以丰富化、多样化的方式呈现所要传递的知识信息。

第三,搜集微课素材。设计好主题和教学设计之后,教师需要搜集资料和素材。“语法一致原则”微课的案例设计,为了辅助学习者更清晰地理解主语、谓语、主谓关系,需搜集与例题相关的图片创设情境,以有效辅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第四,设计制作PPT。利用搜集到的素材资源制作PPT,添加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模拟对话等,但注意不同类型素材的呈现顺序。文字性内容要注意颜色搭配,主语、谓语的搭配要用不同颜色区分开,但是同一PPT中字体色调需与PPT主色调相同,且不能超过三种颜色。

第五,专业软件录屏。“语法一致原则”微课的录制工具是Camtasia Studio 6,利用该软件录制生成AVI文件。

第六,精确后期调整。屏幕录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差错,这时可以将AVI文件导入Edius,把课程开始之前的冗余片段裁剪掉,在合适位置插入片头、口语对话视频。此外,还可对声音调整音量大小。

3.评价反馈

评价是有效修正微课设计开发的重要方法,该微课主要在内容选择阶段、微课制作阶段和开发完成三阶段进行了评价反馈,其中包括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和用户评价。

首先,教师在规则类知识的学习内容确定初期,知识容量不能太大,否则容易造成内容的重复和冗余,不能明确聚焦主要内容;其次,微课开发阶段,教师应邀请专家提出指导建议;最后,用户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微课开发完成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观看,并收集他们的反馈信息,调整内容结构。

结语

目前,微课已成为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的主要方式,并且微课程与各学科的融合也越来越多。网络环境下微课的设计开发是促进英语规则类知识建构的一种重要方法。

规则类知识建构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的过程,笔者对规则类知识的研究正在不断完善,利用微课促进其知识建构的方法和策略也在不断扩展。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工具和策略会不断深入到规则类知识学习中,学习者对规则类知识的认识会逐渐深入,会找到适宜的学习方法,实现更高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志雅.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和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J].心理科学,2007(6):1429-1432.

[2]郭绍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98-103.

[3]林众,冯瑞琴.多媒体教学中的知识建构[J].教育科学,2007(3):45-50.

[4]万文涛.概念和规则学习理论及其对教法的启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2):89-94.

[5]魏江明,张学军.我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作品研究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4(10):78-82.

[6]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7):33-36.

[7]杨满福,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1-5.

[8]冯秀琪,钱玲.基于后结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03(2):9-12.

[9]钱玲,李征.基于记忆原理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信息表征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90-94.

[10]耿建民.基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6):85-88.

[1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12]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13]郑炜冬.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内涵、模型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01-106.

篇6

一、幼儿园球类活动的内容

1.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确保幼儿的活动时间

在一日活动中充分利用晨间、下午球类活动以及实证课的时间,为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球类游戏材料,组织幼儿开展球类活动。在晨间活动中,我们除了为幼儿准备自制的布球、蹴鞠、太阳球、动物球等各种器材,让幼儿自由选择玩具,自由结伴,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在下午的游戏活动时,我们会为孩子们准备有趣、好玩的球类体育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相应的锻炼,培养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每一次活动,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让幼儿带着愉快情绪参加球类游戏活动

在球类游戏活动中,让幼儿自由选择同伴,让幼儿教幼儿,使他们在活动中能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形成幼幼互动,让幼儿带着愉快的情绪参加球类游戏活动,有了良好的情绪体验,幼儿活动的时间就会自然延长,从而提高了幼儿活动的持久性。

在组织幼儿开展球类活动时,我们会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制定分层次目标,设计和安排难度不一的球类活动,对幼儿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让能力弱的孩子能在其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让能力强的孩子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幼儿球类游戏的作用

球类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它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并能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球类游戏能够激发、引导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手段,是富有极大兴趣而易使幼儿入迷的一项活动。

活动中,我们以走、跑、跳、投、平衡、投掷等基本动作为主要内容,再加以一定的角色、情节和规则,促使幼儿身体素质得到发展,增强幼儿体质。此外,游戏的内容、情节和规则都可以使幼儿学到一些简单的知识,例如,“拍球对应赛”游戏可以加强幼儿的数概念。

三、幼儿球类游戏组织和指导

1.合理地组织安排

根据游戏的内容和活动量,以及幼儿的情况,组织安排参加游戏的人数和先后次序。可以组织全体幼儿同时进行,可以分成小组,同时或轮流进行,暂时不参加游戏的小组,可以安排分散游戏。分组游戏时,人数不宜过多,持续时间也不宜长,使每个幼儿自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

2.讲解游戏动作和规则

新的球类游戏开展时,要先向幼儿介绍游戏名称和玩法,使幼儿对这个球类游戏有一个全面的印象,然后,重点讲解游戏动作和规则。对竞赛性、躲闪性、球类游戏等无主题游戏动作和规则的讲解,应该简短、准确、有时可适当示范(教师或幼儿都可),以便帮助幼儿理解。

教师要用富有感情的语调进行讲解,引导幼儿特别注意某一动作和规则,同时也可使幼儿玩得快乐。对情境性球类游戏的讲解,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激发幼儿的想象和情感,让他们觉得身临其境,从而能更逼真、有效地发展幼儿球类动作技能,完成游戏的任务。再次进行同一游戏时,小班幼儿可以提示游戏角色和角色所在的位置和规则;中班幼儿可以简单提示规则;大班则可以让幼儿自己回忆游戏内容、动作和规则。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逐步可引导幼儿不需教师直接指导,自己组织开展球类游戏活动。

3.角色的分配

按照游戏内容,有时要将全班幼儿进行分队。分队时,要注意幼儿能力和男女幼儿的搭配,使各队(组)力量基本相近。有些游戏要选1―2名幼儿担任主要角色。分配角色时,按角色要求的难易程度,分别挑选不同能力的幼儿担任。角色难度大的,让能力强的幼儿先担任,角色难度一般的,可让幼儿轮流担任,特别要鼓励比较胆小、内向的幼儿担任主要角色,使他在集体性的球类游戏中得到锻炼和培养。

4.教师对球类游戏的指导

教师应全神贯注地观察幼儿游戏,及时给予指导。游戏进行时,幼儿往往沉浸于情景之中,而忽略球类动作技能和游戏的规则,如玩喂小青蛙时,主要是练习幼儿侧身投掷的能力,在玩兴奋的时候,有的幼儿会直接一扔,忽略了侧身投掷的动作要领,教师要及时提醒和纠正,以达到游戏预定的目的。同时,在球类游戏中,还要注意培养幼儿认真、诚实、遵守规则、互相合作、谦让的友好行为。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身体情况的变化,如出汗、脸红(白)、喘气、动作不正常等,应及时地调整活动量。有时为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也可亲自参加游戏,但必须是动作正确和遵守规则的示范。在重复做游戏前,教师应指出前次游戏中的不足之处,并表扬个别幼儿的良好行为,以利于游戏继续正常开展。

5.游戏的结束

教师要善于发现有利时机,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游戏。一般在全班幼儿情绪良好,还未感到累的时候结束游戏最为合适。

6.重视品德教育

篇7

【关键词】英语教学;法制教育;渗透

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而中学课程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法制课程,所以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显得更重要。法制教育不仅仅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责任,应该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英语老师应充分利用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传递空间,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渗透法制教育,发挥英语课程在进行法制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那么,在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积极渗透

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从七年级开始,就循序渐进地渗透着这样一种由浅入深的法制意识的形成过程:学校、家庭、社会,规则无处没有,人人都离不开规则,社会也必须在一定的约束下才能够正常运转。中学生在任何地方都必须遵守规则,遵纪守法,才能利己利民,才能够健康而茁壮地成长!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对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想到的往往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有效地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如何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其实,作为英语教师,同样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依据英语课程的特点,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使英语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融合,相互统一。与此同时,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也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坚实的平台。教材中有许多图文并茂的阐述,都在于强化学生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识。在我们使用的这套仁爱英语教材中蕴涵着不少重要的教育素材,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挖掘出教材中这些素材,潜移默化地将法制教育的内容渗透其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受到教育。

在仁爱版教材中有许多图文并茂的阐述,都在于强化学生遵循交通规则、学校规章制度、家庭秩序的意识。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 6 Topic 3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 (去邮局是哪一条路)Section B在介绍了问路的基本句型之后,紧接着学习了一些交通标志,如:Turn left(左转) /No right turn(禁止右转) / No left turn(禁止左转)/ Turn right (右转)/ Go straight(直走) / No parking (禁止停车)/ No U-turn(禁止掉头).在Section C中介绍了交通规则的罚单,如:a ticket for speeding (超速罚单)/ a ticket for drink-driving(酒后驾驶罚单) / a ticket for Parking in the wrong place / a ticket for making a wrong turn. 告诉学生在公共场所应该遵循的交通规则,然后对school rules(校规)展开了讨论,如:Keep quiet in class.(上课保持安静) Do your homework after school. (放学后做功课)Don’t be late for school.(不要上学迟到) Don’t eat in the classroom。(不要在教室里吃东西)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增强了依律办事的意识,让他们为共建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无论是交通规则,还是校规,作为一名中学生都应该了解并且认真遵循它们。对他们来说,树立这些最基本的规则意识,也就是法制意识形成的基础。

二、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效渗透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的事,从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 8 Topic 2 Section C中的短文Custo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习惯)分别介绍了在日本、泰国、穆斯林国家、巴西、印度尼西亚,在这些国家有哪些是不允许的行为,可以让学生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因为这些规则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对他们来说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往往印象会更加深刻。

篇8

[关键词]法律教育;司法;主体性;判断;儿童

[中图分类号]D917,6

[文献标识码]A

一、普法教育的目的与背景

普法教育是让非法律人士,理解法律与司法制度以及作为其基础的价值,掌握从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这种教育不是让人们记住法律条文与制度的知识型教育,而是让人们考虑法律与规则背后的价值观以及司法制度的功能、意义的思考型教育,使人们意识到参加社会重要性的社会参加型教育。

随着时代的变迁,未来社会正朝着自由且公正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多元化的时代,国民自由活动的范围扩大,在自由活动中可能产生各种纷争,这样就需要根据法律公正解决纷争。同时,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人们之间的交涉也趋向日常化,这就需要通过更加透明的规则解决纷争。与此同时,社会的改革也要求国民能进一步参与有关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活动等公共事务。在司法制度改革中,法律与司法制度,不仅是靠法律专家,还需要依靠全体国民来支撑。这就是说,国民不仅要利用法律与司法,还要为支撑司法,能动地参与司法活动。

为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每一位国民都必须明确自身的权利与责任,充分认识法律与司法在支持国民自律活动上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在获得法律专家的协助的同时,还要避免卷入纠纷。假如卷入纠纷,在力争根据法律与规则切实解决的同时,需要掌握能动地参与司法的技能。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中小学生的成长发育阶段,注重提高他们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换言之,在迅速剧烈变化的社会中,为了使每个人都能主体性、创造性地生存,教育必须达到的目的是,让儿童切实掌握基础的、基本的内容,自觉学习、自觉思考,进行主体性判断、行动,培养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资质与能力等生存的能力。在这里,在概观各国法律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详述日本学习法律教育的情况与课题,以及今后的方向。

二、诸国法律教育的现状

(一)美国的法律教育

1、理念

在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青少年犯罪持续增加,成为深刻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以水门事件为契机,七十年代,市民对政治的不信任也开始显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法律教育作为使市民再认识美国立宪民主主义的“权威、隐私、责任、正义”等意义的方法,并且作为改善青少年行动的方法获得提案。为了使法律教育在全美推进,1978年法律教育法颁布。

法律教育法所设定的目的是,培养每个市民必要的法律素质,这是在公私两方面进行说明,是个人作为市民有效地发挥作用所不可欠缺的东西。因此,在这里所说的法并非限定于狭窄范围的法律,而是含有“民主主义的理念”、“纷争解决”等意味,而且,在法教育的实践中,预定了以体验学习为中心的各种教育方法。

九十年代,以美国法律家协会(American Bar Association)为中心,制定了“法律教育指南”,旨在确认法律教育的目的,即:在美国民主中,提高市民参与社会的能力与意欲,在考虑为社会可以做些什么的前提下,培养可以进行意思自决的人。

美国的法律教育有两大特征:其一,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教育的课程并存,这些课程都涉及多个方面。其二,基于长期性的视点,重视顺次教育法的价值与思考方式的重要性,从低学年逐步到高学年,就同一主题,在对应成长阶段,在改变教材的同时,让其学习下去。

2、实践

第一,Street Law Inc.的活动。这项活动,主要是以中学生为对象,除编成Street Law等教材外,还致力于教育方法的实践,为担任法律教育的教员实施课程与计划培训。同时,还与法学院合作,作为法学院的一种咨询课程,在中学等教授法律问题或者从法律的观点考虑日常生活。其副产品是可以让中学生们以法学院的学生为榜样。

第二,Seattle Youth Involvement Network的活动。该组织属于非政府组织。管理着由市长主导的青年会议,从各地招募学生(对象是14-19岁)参加会议,进行讨论,与市长会见,会见后将谈论的结果反馈回社区。

第三,Eastside Catholic High School的活动。该项活动作为课外活动的一环,实施JSA(Junior Statement ofAmenca)的课程。具体就是召开以全美国为单位以中学生为成员的议会,与联邦议会一样,在由两院制构成的会议中,每年一次提出法案,说明主旨,进行议论,决定法案的裁否等。

第四,Shorecrest High School的活动。作为课外活动,在法院的协助下,进行少年裁判的实践。针对实际发生的案件,由法官、陪审员进行裁决,但这个法官、陪审员、法院职员等都由高中生充当。处理的案件包括偷窃店内物品、违反交通法规等,在案件本身有罪的情况下,成为审判的对象,这些活动被定位于一种调停的程序。

第五,Constitutional Rights Foundation的活动。这是一个因制作法律教育的代表性教科书、课程而出名的一个团体。CRF的教材是以高中生为主要对象。例如,在加州,由高中生进行模拟裁判,在得到各郡的教育委员会的协助下,同时在法官、律师协助下展开与进行。

(二)法国的法律教育

在法国,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作为市民教育,进行有意识的法律教育。例如,学校的规则不单单是学校的命令以及对孩子的约束,而具有法律规范的意思。在制定、修改规则之际,要反映孩子们的声音,班级与学校的决议事项通过学校的代表向市长转达,规则要在听取父母会的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制定,向管辖地区的督学官事务所提出,接受承认。并且孩子们的声音不仅反映在学校的规则上,也通过在县级、全国层面的儿童议会向行政机构反映。从内容看,法国宪法的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是对应各年龄段,通过各种表现形式,被反复灌输。

(三)瑞典的法律教育

在瑞典,主要是对小学7年级的学生(相当于中国的中学1年级)进行法律教育。以运动为例,说明规则的必要性。以盗窃为例,说明刑事程序的流程、法律工作者的工作及作用,通过法律比赛与模拟法庭,来理解司法程序,以及讲授受害人的经验等,参观实际的审判等法庭旁听等实践也很盛行。在法庭上不仅是旁听审判,而且使用更为体验的手法,事前让学生预测旁听案件的判决,让其思考与实际判决的差异。另外,瑞典的法律教育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从小学阶段开始讲授关于民主主义、儿童的权利。因为在瑞典,民主主义成为教育的基本,而民主主义之中,法律与司法是必要的工具。在这样的认识下,也进行有关法律与司法的教育。

(四)芬兰的法律教育

在芬兰,历史是针对中小学生的社会科教育的中心,对于法律与司法的教育比重较轻。但是,其中作为根植参与社会的意识的教育,也存在着这样一种新的尝试。即,对于身边的社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教师会发挥主导地位,提出一定的见解,将其还原成实际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在高中阶段,作为任选科目,法律的课程包括合同法、家事法、继承法、消费者法、不动产法、金钱消费借贷法、劳动法、刑事法等,这些法律是学生们走向社会后可能马上面临的法律,一般将其归纳成压缩版进行讲授。

三、日本的法律教育的实践与课题

(一)在学校中进行的实践

首先,文部科学省为充实学校教育中的法律教育,在教育课程研究协议会与各教科等担当指导主任联络协议会上,向全国的教育委员会与学校普及报告书的内容。在致力于开发法律教育的教材、资料、钻研指导方法、提高指导能力等方面,委托多个教育委员会以及教育研究团体等进行实践研究,在中小学校阶段进行法律教育的教材的开发与指导,在开发提高教员的指导能力等相关的研修程序上取得显著的成果。

在日本学校教育中,对应学生儿童的发育阶段,以社会科与公民科为首,在相关课程、道德、特别活动以及综合的学习时间等,根据学习指导纲要,使用教科书及其他的教材,使其理解法律与规则的意义、司法的结构等,在将这些东西活用到自身的生活的同时,培养他们作为社会的一员的法律意识,根据法律与规则,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形成的态度。

具体说来,在小学、中学、高中的各个科目中,灵活利用各种特点,进行以下的指导:

1、社会科与公民科。广泛学习日本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法的支配、权利义务的关系,依法保障公正的裁判,裁判制度概要等有关法律与司法制度。

2、生活科。通过具体的活动与体验,进行遵守规定与责任等生活上必须的习惯与技能的指导。

3、道德。使其理解法律的意义,并且进行遵守法律的指导。

4、特别活动。在年级活动与儿童会、学生会活动中,为解决在年级与学校生活上的各种问题与提供学校生活的质量,对规则展开思考、谈话等活动,培养互相协助构建美好生活的态度。

5、家庭科。在这里要提到的法律是指:培养解决生活课题,提高充实家庭生活的能力与实践态度的学习的法律。

6、综合的学习时间。根据各学校的判断,确定综合学习时间的目标。例如,可以设定有关法律课题等学习活动。

在这些指导中,有意欲的学校与教员,例如,采取旁听裁判、实施模拟裁判等体验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或者在律师与司法代书人等法律实务家的联合协助下进行授课等,以此引起儿童学生对法律与规则的兴趣与关心。

(二)由法律家进行的法律教育实践

1、法院。最高法院将《法律教育研究会的报告书》向全国的法院颁发,以使其知晓法院参与普法教育的重要性。为促进学生对法院与裁判制度的理解,为参观法院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制作浅显易懂的宣传录像,向全国的法院发放。

2、法务省。作为普法教育政策的一环,其与日本最高法院、日本律师联合会、文部科学省共同举行法律教育探讨会。在法务省的主网页上登载有关的宣传小册子。

3、日本律师联合会、各地方律师联合会、各律师协会。在日本律师联合会内,设置市民法律教育委员会,力图在全国推进开展法律教育,在对各律师协会的法律教育活动进行支援的同时,进行有关法律教育信息的收集与交换,开发与研究针对教员的教材。另外,每年针对教员设施夏季培训讲座,与教育相关者进行意见交换。在各地的律师协会中,有七成的协会开始设置分别承担法律教育的窗口以及委员会等活动。

4、日本司法代书人联合会、司法代书人协会。其举办以成为生存力的法律教育为主题的市民公开研讨会,与教员、法律实务家等协助授课,进行讨论等。利用大学的校园机会举行法律教育研讨会、研修会等,以法律教育为主题进行演讲。

(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在这方面,首先,“应该培养法律不是作为规制、约束的东西,疏远的东西,而是为了使社会更加美好,应该亲自主体性地制定的意识”,这种着眼于法律本来存在意义的努力更加重要。其次,“对于基本的理念、法律的主旨,法律与规则的形成过程,带着实感进行理解的指导尚未充分进行”。

在实践的方法上,作为实施法律教育的前提,是培养提出自己的意见,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商议的基础上得到结论的能力。这方面比较欠缺。为普及法律教育,有效地实施教育,在学校里,有必要根据儿童学生的成长阶段,切实编著法律教育的课程,并且在教材的充实与指导方法等方面下工夫。

2、由法律实务家进行的实践。在使学生理解司法制度的主旨等方面的努力不够充分,对于实践的方法,法律实务家与教员的协助不充分。

四、日本法律教育的今后发展方向

(一)日本法律教育的今后方向

1、培养支撑自由且公正的法律思考方法。日本的法律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每位国民在进行自由活动的基础上,加深对法律以及司法应发挥的效果的理解,掌握预防纷争的发生,并且为切实解决纷争所必要的、基本的素养,与此同时,培养他们作为自由且公正社会的承担者,主体性地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法律作为社会共生的相互尊重的规则,保护国民的权利,明确国民的责任,促进各人自律的活动,使其生活丰富多彩,并非单纯限制国民。因此,法律教育是让人们充分理解个人的尊严与法律的支配等宪法以及法律的基本原理,作为自律且有责任的主体,养成为参与自由且公正的社会运营所必要等资质与能力,并且认识到法律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抱着充分的法律意识行动,培养能主体性地利用法律的能力。

2、法律教育应涉及的主要内容:(1)为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法律是为共同生活和相互尊重的规则,目的使国民生活更加丰富,主体性地学习是如何制定规则的,根据规则如何解决纷争等;(2)在规定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私法领域,力图充实学习机会;(3)为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作为无可替代的存在,要互相尊重,以及作为自律且有责任的主体参与自由且公正的社会管理,同时为培养参与社会的必要的素质与能力,需要进一步理解个人的尊严、国家的、或者存在于法律支配等宪法与法律的基础的基本价值与国家以及个人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存在模式;(4)使学生认识到,司法通过依法救济被侵害的权利,处罚违反规则者,力求维护、形成法律秩序,同时将所有的当事人都置于同等的地位,由公正的第三者经过适当的程序根据公正的规则进行裁判。

(二)对应儿童的成长阶段进行法律教育

1、考虑儿童成长与发育的过程。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的判断随着成长,除自身的欲求以外,通过第三者的观点,对社会的理解,对象客观化的深化,从主观性向客观性发展。因此,儿童理解规则和判断的意图及动机的能力,以及由自身制定规则的经验是非常重要

的。儿童的判断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顺次发展的阶段。第一,因为权威说了所以正确;第二,对自身有益;第三,为了应对周围人认为好的期待;第四,认识到法律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所必要的;第五,社会契约式的观点;第六,任何社会人类都存在普遍性原理、根本性原理。

2、中小学校的法律教育的展开。这应当包括:(1)小学校的法律教育。不仅强调遵守法律与规则,使其理解法律与规则的必要性也很重要。通过作业性体验性的活动,掌握公民的资质与能力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制定规则的实践很重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行动,养成公德心等道德性也是小学法律教育的基础; (2)中学的法律教育。对普遍性原理的理解很重要。具体是指理解宪法与法律的基本原理很重要。在社会科的课程中,使其理解到个人的尊严与法律的支配等基本原理,法律不单是规制国民的,而是使国民生活更加丰富的内容,是每个人共生的相互尊重的规则,理解市民社会的契约的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原则,以及司法的内容,从而培养判断的能力与感觉;(3)高中的法律教育。在此阶段,以可以进行高度的理解为前提,在使其考察法律各种问题的同时,使其基于切实的证据进行公正的判断也很重要。在进行公正的判断之际,首先自身进行判断,并对其判断附加有说服力的理由,与此同时,使其认识到学习别人的判断及其理由,再构成自身的判断的必要性。

(三)在中学所应实施法律教育的内容与教材

在中学阶段,所应实施的四种教材分别为:(1)《规则的制定》;(2)《私法与消费者保护》;(3)《宪法的意义》;(4)《司法》。

五、为普及法律教育今后的课题

(一)彻底宣传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在学校教育等普及法律教育时,首先有必要以教育相关人与法律实务家为中心,使其广泛理解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期待着最高法院、法务省、文部科学省等相关官厅、日本律师联合会与日本司法代书人联合会等相关团体,从各自的立场,在协助的同时进行积极的努力。

期待着文部科学省利用各种机会,向教育委员会与学校,宣传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在普及法律教育之际,各学校根据儿童学生、学校、地域等的实际情况,要加以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创新办法,这也很重要。

(二)学习教育中对法律教育与相关人的期待

在学校教育中,法律教育的担当人是学校的教员。为有效进行法律教育,应该以由教员活用创意办法的指导为中心,但这是关于法律以及司法的思考型教育,属于新的创意。所以在促进教材开发与指导方法等实践研究的同时,得到以法律实务家为首的各个相关人的支援非常重要。这些相关人包括:法院、法务省、日本司法援助中心、日本律师联合会、各律师会联合会、各律师协会、日本司法代书人联合会、法学研究者、教育研究者。

篇9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安全意识

据相关资料介绍,在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日本等国家,很难见到有一个人闯红灯,横越栏杆更是不可思议的,而在我国,由于人们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闯红灯现象随处可见,过马路不走斑马线,有的手牵小孩或背着小孩与汽车抢时间,非机动车辆行驶在快车道上,更是比比皆是,真是让人胆颤心惊!这些不规范的交通行为是酿成交通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我们将这些不规范的交通行为拍摄下来,制成图片、宣传版面作为交通安全教育材料,为家长、老师、幼儿举办交通安全知识讲座,让他们从这些不文明、不规范的交通行为中醒悟过来,从自我做起,从教育自己的孩子做起,摈弃那些不当的交通行为,从而逐步做到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大人做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的榜样,孩子做大人的交通监督员。

二、认识交通标志,解决盲点问题

首先在幼儿园内对幼儿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根据年龄特点引导幼儿认识相关的交通标志。如:小班认识“红、绿灯指示标志”;认识“人行横道指示标志”;认识“禁止行人通行禁令标志”。幼儿在认识交通标志的基础上,再进行遵守交通规则教育,其教育就更显成效。其次,考虑到幼儿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觉思维,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渗透交通规则的内容,如在幼儿园的醒目位置布置交通标志,在游戏活动区设置“我是小交警”,在家长接送孩子入离园时,由幼儿带家长到这些相关的环境中,认识交通标志,到表演区与孩子一同表演“交警执勤”,让幼儿经常提醒家长“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等,家长们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有意无意的接触到相关的交通常识,受到影响,这些“小手拉大手”、“大手带小手”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帮助了幼儿家长、社区居民掌握了相关的交通常识,使幼儿园的交通安全教育成效更加显著。

三、进行学习引导,培养守规习惯

为扎实有效地培养幼儿交通安全意识,幼儿园应将交通安全教育列入学期的教学计划中,根据大、中、小班年龄特点选编教材内容。编成儿歌、游戏、区域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例:儿歌《交通规则要记牢》

交通规则要记牢,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走横道,来往车辆仔细瞧。

交通安全很重要,关系性命莫小瞧。学规则、守规则,时时处处做得好。

步行骑车靠右行,中间让给汽车跑。横过马路左右看,不要走在快车道。

见红灯、不要跑,绿灯亮起可过了。在路上、莫打闹, 不做游戏不追跑。

汽车灯,会说话,注意观察别忘了。左灯亮,向左转,右灯亮,向右转。

雨雪日子虽然少,事故比例比较高。慢行小心要警惕,不让自己多摔跤。

队员们,要知晓,出了事故不得了。从小养成好习惯,时时记清别忘掉。

游戏“我是小司机”、“我是行人”、“我和交警叔叔做游戏”等等,幼儿在情景表演、游戏等活动中,担当小司机、小公民、小交警等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演习,巩固对交通规则的认识。在集体活动中,幼儿自觉地接受约束,遵守游戏规则,接受别人的监督,其成效更显著。定期组织幼儿观看交通规则录像,对录像中的交通行为进行讨论,辨别哪些交通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从而不断强化对交通规则的认识。

四、通过课题研究,逐步杜绝幼儿及家长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

《幼儿园教育纲要》健康领域中指出:幼儿应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提高自护能力。幼儿园是幼儿第一次接受有组织系统化教育的场所,作为幼儿交通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必须将幼儿交通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课题《基于开发区幼儿自护的交通安全的研究》的研究,逐步杜绝幼儿及家长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提升交通安全意识。使他们将交通安全的认识内化为自己今后的行为,增强国民素质,在实践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提供参考依据。通过课题研究,指导幼儿对交通标志、交通规则有粗浅的了解,并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做到主动、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提高幼儿自护力,使幼儿终身受益。

五、开展实践活动,认知得到内化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邀请家长、交通警察与幼儿园老师、幼儿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第一步,在幼儿园内布置模拟交通现场,由交警带领指导家长、在模拟现场中演练交通规则。如:从我们的出行该靠哪边走,到过马路怎么走,过红绿灯怎么过,看路上的交通标志代表什么等等,通过模拟现场演练,幼儿和家长对交通规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然后在交警的指挥下,再到实地现场进行正确的行走,逐步离开交警进行步行、骑车、开汽车等,这样的“小手拉大手”、“大手带小手”的交通规则实践活动,走遍了我们幼儿园周边的所有马路,并留下美丽的照片,这正是幼儿及家长将交通规则由认知内化为文明素质的过程。另外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渗透交通安全教育。我园将交通安全各种指示标志、警告标志、禁令标志图张贴于幼儿园大门明显处,便于家长和幼儿一进幼儿园就能看见这些标志。这样一日复一日,孩子和家长就将这些标志牢牢记在脑中,对安全出行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从而能避免许多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篇10

[关键词]中学体育 游戏法 注意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73

如何才能上好一堂生动有趣的体育课,使学生在练习中既有趣味性、生动性,又能主观接受所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上下工夫。通过我多年的教学探索以及观摩课的学习,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游戏内容,使得学生易懂、乐学,接受技能就比较快,同时还能培养其创新能力,激发其对运动锻炼的兴趣爱好以及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就要看教师对所选游戏与授课内容的搭配是否合理,设计内容也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因此在选择游戏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选择的游戏与教学内容相吻合

在体育课教学中,选择游戏时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吻合,既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掌握游戏的多样化和随意性。例如,教学内容为“短距离跑”练习,为了使学生在开始阶段就兴奋起来,游戏内容选择要量轻、易被学生接受,如“老鹰捉小鸡”,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第二,根据教材内容设置辅助练习的游戏,如“迎面接力跑”,目的是观察学生途中跑动作是否正确,便于在教学中及时纠正错误。第三,要提高学生的起跑反应能力,就选择“听口令反向跑”游戏,这个游戏刚开始练习要采用站立式,避免反应过慢的学生相互碰撞,同时也消除练习者在游戏过程中的紧张情绪。第四,为了使大脑兴奋性达到高度集中,要设计一些能使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游戏,比如“快速报数法”等。

二、游戏的讲解要易懂、演示要规范

讲解游戏的顺序首先是要告诉学生游戏的名称,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是场地布置、学生的队形及站位要合理,游戏的方法要新颖,规则要有创新,游戏结果要奖罚分明。为了让学生掌握游戏过程和方法,教师应采用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既要讲解游戏方法、规则和要求,又要演示游戏动作和要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规范的动作。

三、游戏中小组的选择与分配要科学

课堂上游戏的时间一般比较短,因此在选择小组及组员方面应力求简单易于操作。分组游戏时,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小组负责人或毛遂自荐,也可以教师依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力指定小组负责人,由负责人轮流挑选队员。还可以竞选负责人,即当第一轮游戏进行完时,他们中的优胜者可以当负责人,这是鼓励优胜者的一个好办法。在游戏教学中,切不可批评或惩罚组织不力及落后的学生,要对他们的优劣之处做出中肯的评价。

四、游戏时教师要做科学合理的指导

游戏的主导者是教师,游戏应在教师规定的信号下开始,在进行中,教师应观察游戏者的行动,及时补充说明游戏的方法和规则,使游戏能正确地进行,及时提醒参加者自觉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员,对于违犯规则的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教育。同时,教师要善于观察调整游戏的活动量,如发现运动负荷不足或过大时,应增减活动的紧张程度、比赛的次数,扩大或缩小场地。或者进行轮流活动和短时间的休息,休息时可评定学生在执行规则方面的情况,提示学生要遵守规则、注意安全和研究战术等,如果发生偶发事件应及时停止游戏进行处理。

五、游戏时要选定有组织能力的评判员

裁判员一般由教师担任,也可以让身体有特殊情况不能上体育课的见习学生担任,这样既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又培养责任感。教师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既要全面观察游戏的进展,还要保证游戏的组织顺利进行。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要客观地评定游戏结果和监督遵守规则的情况,这样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否则就会降低学生的兴趣,甚至会发生相互争执。

六、结束游戏要适宜

提前或延迟结束游戏,其效果都不好,应在规定的时间或规定的次数后结束,或当学生较满足,还有余兴,但又不太累的情况下结束游戏。在游戏结束前,教师应预先提出结束的时间。游戏结束后,要进行简单的总结,要公正地评定本次游戏的结果,对整个游戏与个别人要做出讲评,指出各队在发挥集体力量和遵守规则、执行规则方面的优点及不足。对在游戏中表现好的小组或组员应提出表扬,对游戏的失败者给予鼓励,使他们找到缺点,争取下次取得胜利。

总之,在体育课中渗透游戏教学,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技能,提高素质,还可以使学生学会团结合作,自主创新;同时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并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其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 参 考 文 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