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路径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学习路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学习路径

篇1

关键词 生活情境 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把关注幼儿数学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作为实施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努力给幼儿营造一个适宜的情境,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在认真听讲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操作实践 ,去与同伴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及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都有机联系,互相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于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这无疑指明数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幼儿教师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与幼儿密切联系的生活资源, 创设生活的情境,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生成生活情境中进行数学活动的理念

《纲要》中提出:“幼儿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幼儿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幼儿自主学习,要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浓厚的求知欲。在数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生活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动手操作,巩固已有的数概念,获得新的经验,从而动脑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学习10以内的数》时,我将孩子带到幼儿园的菜地上,利用周边中现成,幼儿又喜闻乐见的教育资源,领略蕴含其中的数的神奇。数一数菜地里种的萝卜有几颗;低头拨弄着爬行的蚂蚁,、两只、三只、四只……;拿着背篓收集记录落在地上的树叶,一片、两片、三片……。孩子在真实有趣的生活环境中展开数数活动,数概念在一次次点数的过程获得潜移默化的发展,其效果尤胜于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更为重要的是生活中进行数学活动其趣味溢于言表。

2利用生活情境下各种数学资源

幼儿可以在生活情境里尽情地探索生活的一切奥秘。因此,作为教师如何挖掘和运用组织,实施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就成为一个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就例如牛奶盒子、茶叶罐、鞋盒、书籍等随处可以见的生活用品为数学活动提供了多样的、开放的材料,在有效摆弄这些材料过程中,幼儿不仅可获得丰富的数、形、量经验,同时通过各种大小、材质不一材料相互结合使用活动,既认识了各种材料,相应的获得感知的发展。

3创新生活情境下数学活动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幼儿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幼儿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幼儿。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幼儿主动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完善具有个性特征的认知建构,并发展幼儿探索和创新的意识,教学时,教师应精心设计练习内容,挖掘提炼创新素材,引导幼儿打破常规思考问题,进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建立多种联系,使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

“只有在社会与儿童之间找到平衡点时,幼儿对活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兴趣。”幼儿生活虽然规模相对偏小,当内容依旧广泛、活动种类齐全。因此,努力开发,创造性营造适合幼儿的数学活动情境,对于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充分利用幼儿的学习特点,带领他们走出幼儿园,参观村附近组织、机构和场地,如邮局、小吃店、超市等,让幼儿用眼睛了解身边充满数学的环境,了解数学无在不在,感受数学带来的快乐。例如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如果能让家长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能够使幼儿获益匪浅。首先,开展家长微课堂,让家长走进幼儿园活动。可根据家长的特长,有目标、有计划邀请一些家长组织开展一些数学活动。相信家长们在走进幼儿园活动的那一刻,虽然教授内容简单,但这过程幼儿对于这种爸爸妈妈来上数学活动感到十分新奇和有趣,为幼儿数、量形、时间概念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平台。

4在一日生活中进行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必须从学习已有的经验开始,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创设条件,设置疑点,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幼儿看到事物的多棉性,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幼儿多向思维能力。如在大班的幼儿有了一定的数群概念,例如:在一次谈话环节,几名幼儿对挂在墙上的挂图内容十分感兴趣。于是我抓住机会实施数学教育契机。在谈话中,我采用一图寓多解,多题求一解的方法。在看图算题中,选用一幅图画包含许多算式的内容。幼儿看到挂图上的6只鸡,从种类看是母鸡5只,公鸡1只;从颜色看是花鸡4只,白鸡2只;从动态看是吃米的3只,不吃米的3只。然后运用已学过的交换律,幼儿很快便能读出算式。在整体过程中,幼儿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寻找答案,缩短运算时间的有效思考氛围里。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数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握住儿童学习的心理,才能激发幼儿创造思维的火花,为幼儿插手创造的翅膀。

总之,生活情境下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优化幼儿的学习过程,培养幼儿潜在的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打造数学课改的新辉煌,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路径

一、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外来的理念,关于这一理念的认识存在着很多的认识,其中最普遍的认识就是指根据教学将要实现的目标所实施的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并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样的教学活动就被视为是实现了有效的教学活动。与之相反,如果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开展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预期,则被视为是教学缺乏有效性。有的学者对于教学的有效性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这部分学者评判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教学是否有效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认为只要教学的实施达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达到的学习目的就被视为是教学具有实效,相反,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达到学习的目的就被视为是学习缺乏实效,这种教学有效性的认知是以学生作为认知对象的一种理解。还有一种认识教学有效性的观点,这种教学有效性的观点是根据经济学的认识来理解的,经济学认为有效的经济活动,是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作为经济活动实施的根本目的,通过对不同经济活动的不断优化,而最终实现其预定的经济目标,就可以视为实现了经济活动的有效性。以经济学的角度理解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对不同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优化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实效性的发挥。

二、高中数学教学有效开展的路径

1.开展有效教学不要忽视基础知识教学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是一个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前面的数学知识与后面的数学知识联系非常紧密,只有掌握前面的数学知识,后面的数学知识才能够得到很好的掌握,也只有夯实数学知识基础,数学教学才能够真正的有效开展。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往往对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缺乏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对数学的定理和概念重视不够,教师一般认为数学的定理和概念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它对数学问题的解答没有太大的帮助,要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让学生做更多的习题,通过习题的解答提升数学能力,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不重视定理与概念的理解,而只重视通过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来提升教学效率,不仅不能够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相反,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学教学实施的效果,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因此,在开展具体的高中数学教学时,教师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在教学的实施中加大对数学定理与数学概念的教学力度,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基础知识的教学环节,通过对基础知识教学的精心设计提升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效率,以基础知识教学的有效实施更好地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促进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实施数学基础定理与概念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进行讲授,要尽可能地将数学的定理与概念和解题实践进行巧妙的结合,两者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于数学概念和定理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解题的能力,同时通过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完美解决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以此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实施。

2.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

数学应该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高中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也是非常抽象的,乍一看去好像与生活实践没有太大的联系,其实不然,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抽象知识是源于生活实践的,是对生活实践内容的抽象化的概括。因此,要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只是以抽象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显然是不行的,要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取得实效,教师就必须重视在教学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的数学教学才能够真正地发挥数学教学的实效性。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理解抽象数学问题的能力,以此,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开展。

3.要加强合作教学的实施

在传统高中数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高中数学教学的真正权威,在教学中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都要围绕着教师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学生更像是一场课堂大戏的观众,只能够作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和服从者,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被有效地调动起来,学习的热情不高,数学学习的信心不足,教学的实效性不强。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各自为战的开展学习活动,缺乏彼此之间的有效合作,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机会,学生都是通过单打独斗的方式开展各自的学习活动,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展很难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面对这样的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具体的高中数学教学的内容,根据预先设定的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机会。

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有效开展的路径研究对促进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的实施依然面临着许多的不足,因此,本文以此为视角对相关问题展开了实效性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反思能力;培养路径

反思作为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其本质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的自我认识以及明确自己和外界环境之间关系的思想活动意识,自我意识较强的人会有强烈的自我改善和自我优化意识,反思作为一种内在动机思考,自我意识是形成反思的基础条件。二是理性批判。理性批判可以激发个体思考,对各个事物与观点都进行思考,以实现现有结论的优化。而反思内在动力就是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追求理想状态。对此,善于反思的人具有批判精神。三是探究能力。探究能力和反思能力存在很大的联系性,在特定环境下,二者可以实现相互转化,同时作为过程与结果关系,只有不断探究才会具备反思能力。

一、优化教学结构,创建反思平台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结合以上分析的反思特点,教师要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对小学数学课堂结构进行调整,为学生创建有利的反思环境和反思平台。现阶段,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会布置作业,使得学生继课堂教学后又埋头于课后习题中,这样的教学结构安排没有给学生留有反思空间。对此,教师要对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增设课堂反思环节,为学生创造课堂反思平台和反思机会,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人口普查》教学设计中,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进行提问,提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收获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后,要给学生5分钟左右时间进行简单梳理,整理和内化本节课知识结构体系,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总之,这种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整理,帮助学生建立自身数学知识体系。同时,为了养成学生的反思习惯,教师要对积极反思发言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促进学生的“说”与“想”,使得学生反思能力可以发挥其价值。

二、创设反思情景,树立反思意识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重视问题设置,利用高质量问题创设反思情景,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反思能力,达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从本质而言,反思始于疑问,同时也源与学生对问题的发展和探究,通过问题刺激学生思考,为反思提供主要动力。对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和教学目标,适当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反思,以带动学生自主探究,使得课堂反思与课堂探究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综合反思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平移与平行》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小棒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动前后小棒的位置关系。并提出“这两根小棒经过平移后是什么位置关系?”引发学生对已学内容进行反思,使学生在反思情境中理解与掌握平移与平行的意义,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反思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反思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进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重视教学引导,强化反思技能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整合教学资源,以情感为基调营造有利的反思环境,激发出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热情和兴趣,利用氛围促发反思动机,提高学生的反思技能,进而实现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中,在课前导入环节中,教师提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那么大家想一想,人造卫星绕地球2圈、3圈、5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展示结果。引入算式“114×21”进行问题探究,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还有其他的估算方式吗?诱发学生进行反思,实现课堂教学目的。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研究,提出优化教学结构,创建反思平台、创设反思情景,树立反思意识、重视教学引导,强化反思技能等措施,进而实现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志泉.论学生学习的反思[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02:89-92

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路径

前言

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化学学科在学生化学素养、科学精神、实践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化学知识抽象、深奥,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学不会、不愿学的学生普遍存在。面对这一局面,化学教师可以适当地调整教学战略,引进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介人增强化学教学形象性、趣味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前提下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融合路径进行研讨。

一、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升学生听课效率

学生在上课之前认真预习课本,上课的时候就能胸有成竹,听课也就更有目的性、针对性。然而,很多学生预习方式不科学,其课前预习仅仅停留在浏览课本、背诵概念和公式等层面,这样的预习费时低效,不能发挥出真正价值。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化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这一局面进行改革,指导学生课前有效预习”。以《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这一课题为例,具体实践策略如下:首先,化学教师仔细、深人研究教材,掌握本节所讲内容。其次,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再则,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录制微视频,或者从网络上下载符合实际学情的微视频。并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化学学习能力设计导学案,在导学案中明确学习目标,如“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且能够使用NA进行计算”等,设置相应的练习。最后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观看微视频,在看完微视频之后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这样的课前指导能够让学生有目标、有方向地预习,加上微视频的指导,学生可以实现高效预习。

二、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精彩课堂导入,唤醒学生听课兴趣

课堂导人十分重要,但是很少有化学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在很多教师看来,课堂导人占用时间,会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对教学效果造成负面影响。实则不然,精彩、有趣的课堂导人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课。虽然占据一定的时间,但是可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听课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在讲解《硫和氮的氧化物》这节课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空气质量预报图片,图片中的“城市主要污染物”一栏中包括可吸人颗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对学生来说,这样的预报图片比较常见,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会是城市污染物,它们会带来怎样的危害。利用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这个时候,教师再给学生呈现出酸雨危害环境的图片。这种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可视化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三、利用信息技术讲解抽象化學知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化学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各种元素、离子等,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高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认知难度、理解难度。在教学实践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讲解,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以此突破教学重难点。换言之,化学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各种抽象的、肉眼看不见的知识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获得直观的视觉体验,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吸收,并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有效内化”。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的时候,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变化以动漫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视频直观地看到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动漫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相较于传统教学中教师绞尽脑汁地解说,这样的视频呈现能够促进学生快速理解、消化。不仅可以减轻化学教师教学负担,还能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优化实验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核心,教师必须予以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化学实验往往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难以开展,如教学时间紧凑、化学实验试剂或仪器缺乏、实验具有很强的危险性等。这些情况下,化学实验教学就无法顺利开展甲。此外,化学实验一般仅操作一次,而学生难以在仅有一次的实验中完整地记住实验现象、实验操作过程等。上述这些问题,在信息技术的介人下均可以得到解决。例如,在进行有关于硫酸的化学实验时,为了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硫酸与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化学实验现象以及操作过程,又能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又如,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验,或者实验现象稍纵即逝的化学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讲解,利用多媒体的慢放、暂停功能,一遍放映一遍讲解,使学生做到充分理解、有效掌握”。除此之外,在每一次讲完化学实验之后,教师可以将相应的化学实验视频给复制给学生,让学生课后的时候再次观看,通过反复观看做到透彻理解。

五、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课后复习,促进学生吸收消化

高中课时紧,任务重,每节课的容量都比较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消化不良”的问题。很多学生经过课堂上的学习,产生了很多疑惑,还有很多尚未弄懂的知识点和问题,这些都需要课后的时间去解决。然而,很多时候,学生仅仅凭借自己个人力量无法做到除所有的学习障碍。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就可以发挥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建立化学交流群。一方面,化学教师让学生将自已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疑惑或者课上还未弄懂的知识点等发送到群内。化学教师则在群内给学生解答,其他的学生若是能够给予解答的,也可以进行解答。另一方面,化学教师可以以微信群为平台,经常在群内给学生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如视频、文章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利用信息技术搭建这样的学习平台,不仅可以营造浓厚的化学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不再累积,而是做到当天问题当天解决。这可以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好基础,而且这对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篇5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学困生,普遍受到老师冷落、同学歧视、家长责怪,自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培养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是转化的首要一环.教学实践中发现,即使是学困生,在其内心深处也有表现欲望和上进意念.

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教师可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显示自己的特长,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体验成功愉悦的条件.

例如,课堂提问,比较简单的问题留给学困生回答;黑板板演时,难度不大的题目让他们完成;布置作业,哪怕只做对几道题,或一道题目只做对一部分也加以肯定;作业只要独立完成,错识较多也不批评他们.

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可用批语形式和学困生交流.

例如,“这个问题,老师还没有讲透,欢迎你来问.”“还有两步就完成,却半途而废,很为你惋惜.”“这道题目的解法可参阅某某同学的,看看他是怎样完成的.”“老师为你近期的进步而高兴.”等等.

平时小测验、期中、期末成绩只要有5分以上的进步,就在班里大张旗鼓地表扬,予以肯定.这样,使学困生感到老师对他们充满期待,不断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你有学习的能力,一定会成功的”.

二、锻炼学困生的学习意志

1.加强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常规训练

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行为的常规训练,抓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环节.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有重点地记笔记,看书时圈出公式、概念,对关键的字、词、句加上旁注,教给学生记忆公式的简捷方法.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设立“错题档案”,碰到问题可写在小纸条上夹在作业本中交给老师,待批改时予以解答后返还,力求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注重教学目标管理

在数学教学中,坚持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不同的目标管理,务求获得真实的反馈,并及时予以矫正,分层布置作业,让学困生只做基础题.与家长配合,引导学困生设定期中、期末的成绩指标,平时多检测,以此目标衡量、评估.在目标管理中,逐个给予帮助,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问题,通过“开小灶”,使他们“膳食”正常,“营养”充分保证.

3.教师应不断督促、表扬、鼓劲

出现反复是在转化学困生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抓反复,反复抓,对学困生的学习行为规范不断“敲警钟”,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师要定期对学困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小结,并使这种总结的过程成为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要经常提供与学困生之间互相评价的机会,给他们评估时要合理、公正,以收到互勉借鉴、取长补短之效.

实践证明,坚强的意志是克服困难、提高成绩的重要条件,遇到困难抓住不放,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而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又促使学生向更高目标挺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法择优

在教学中,如果步骤程度化,或纯粹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往往会感到很乏味.所以,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内容,灵活选择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时,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这一难点,教师可启发学生从作三角形出发来思考,根据条件,有的学生作出一个锐角三角形,有的学生作出一个钝角三角形,学生得出结论:判定三角形全等不能用“边边角”.

2.提前预防

在学习数学时,学生一般是无意犯错的(特别是学困生),出错后会问:“老师,我错在哪里?”没有自我防范意识.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可给学生提前“打预防针”.

篇6

一、认真备课,刻苦钻研教材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头之一,也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老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应该认真地钻研教材,对知识做到了解透彻,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做好标记,根据每堂课的目标任务选择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教授“商”这一堂课时,老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两组题目:(1)100/1,100/10;(2)24/4,240/4,首先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计算,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组题目中被除数、除数以及商的变化,然后,学生就会发现蕴含在其中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依靠自己去探索数学的奥妙和规律,老师则要在课前准备环节上多花心思,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

二、创设有效情境,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境教学模式是现代化教育引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切真理都来源于生活,而最终真理也会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就是要从生活中去理解数学。比如,在教授“加减法”这一章节时,老师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解说,学生会觉得很乏味,难以集中精神。这时,老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身上都带了125元,去小卖部买零食吃,零食总共需要56元,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排演以下买东西的场景。学生从身上拿出了一个100元、一个20元和一个5元,最后学生选择拿出一个100元,找回44元,那么最后学生身上还剩下44+20+5=69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教学生使用算式来进行计算,学生能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一来,枯燥难懂的数学也就变得简单了,学生学习感觉轻松很多。

三、巧妙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年级学生的智力和思维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大胆地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敢于质疑,活跃思维,这样学生可以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学会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老师首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机会,让学生可以去探究原因,可以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大胆巧妙地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激发探索的热情。在课前,老师为学生准备好两个一模一样的梯形,然后让学生凭自己的感觉去拼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够清楚地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关系。同时,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将梯形进行分割,这样就会发现梯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理解和掌握知识,还综合使用了脑、手、眼,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开发,提升探索研究的能力,培养开放性思维,巧妙地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消化掉了。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深化教学效果

自新课改以后,小学数学知识的难度加深,有很多知识都较为抽象,不好理解,如果简单地依靠老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接受的。因此,学校必须引进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有效地辅助老师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课时,老师要首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个实物,然后利用多媒体进一步熟悉12条棱之间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多媒体演示的方式进行排摆,这样帮助学生理解长、宽、高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体积公式。在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后,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学生在理解了基础和重点知识以后,老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效率也就提升了。

五、拓宽课堂,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

篇7

关键词:新课改;高职数学;教学困境;教学出路

引言

数学课程一直都是我国高职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各个学科所必须修的课程,高职数学课程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其他专业性课程的学习奠定有效的基础,同时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针对新课改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进行阐述。明确高职数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有效结合新课改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的方向,对于高职数学课程的改革明确具体的出路。

1新课改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面临的困境

1.1现有到学生结构差异明显。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招生能力有限,导致自身的学生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还是学习的主动性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这极大地影响了对于复杂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效理解和学习,给教师的高职数学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当前高职院校所采取的大班式教学,每节课程当中涉及到两百多人的共同学习,这很难实现对于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和培养。在根本上就加大了数学课程学习效率和质量提升的难度。1.2课程教学时间有限。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大多都是侧重于学生的专业性知识的学习,向高职数学以及英语等必修课程整体到教学时长却非常有限。在现阶段高职课程体系的规划当中,主要还是立足于由浅到深的教学层次开展教学工作。这使得高职数学的课程教学被大大压缩,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对于高职数学的学习,以及复杂复杂数学理论知识的巩固,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大了学生对于高职数学的学习难度,影响了高职数学的学习效果。1.3高职数学的教学目标存在分歧。高职数学的设定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专业知识的学习,这在本质上与数学教育教育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现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竞争越发激烈,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张,而高职院校为了有效地提升自身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往往更加关注老师对学生的专业性教育,是为了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技术人才,这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数学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困境。

2新形势下高职数学的教学方向

2.1呈现信息化的教学发展趋势。随着新形势下我国科技水平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元化信息平台和工具的出现,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我国教育的模式,在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我国高职数学的教学,也表现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新媒体教学、翻转课堂到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手段,已经成为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教育趋势。在此背景下对于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等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也需要给予更高的技术投入和资源,来有效支撑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数学的教学改革。2.2高职数学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数学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给予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也给与了更高的关注,未来高职数学的课程内容将更加丰富、不仅涉及到高等数学以及线性代数等课程内容的学习,甚至还会增加专业性数学理论的知识和内容,以此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为学生们专业的学习奠定有效的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3新课改背景下高职数学的教学出路

3.1切实提升对于高职数学的教学关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职数学的课程教学显得格外重要,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给予更高的关注,对于学校和高职数学教师来说,需要进一步探索全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以此为高职数学的教学奠定有效的基础。例如:教师要积极加强多学科的有效交叉研究,丰富高职数学的教学内涵,积极创新高职数学的教学理论和手段,同时也要积极总结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经验,避免高职数学教学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完成现代化综合人才培养的任务。3.2积极利用现代化的工具来创新教学手段。现如今媒体教学以及翻转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实,不仅仅要充分做好理论知识的总结,同时也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来创新现有的教学手段。例如:积极开发微信公众号、积极利用微课程资源,来丰富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有效提升高职数学教学的灵活性,同时也能积极强化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的提升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3.3强化师生的有效沟通和协同。一直以来在高职数学的课程教学中,学生都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教师在上完课之后也不会与学生进行深度的交流来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这大大降低的学生对于高职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想更好的促进高职数学的教学发展和规划,还需要积极强化师生时间的有效沟通和协同,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收集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全面了解学生在高职数学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解答,提升学生对于高职数学学习的关注。此外,学生也要积极向教师了解高职数学的学习经验,让教师帮助自身明确在高职数学课程学习中的不足,让教师给予科学的学习方向,这对于高职数学学习成绩和效率的提升都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篇8

(一)信息技术支撑学习方式转变的方式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信息技术只被作为教学媒体已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和培养人才的需要,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需要转变信息技术支撑作用观,即信息技术不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更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从资源、工具、情境的途径去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有效学习活动的开展[2]。资源是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活动其实就是一个以数字化资源为学习对象和探究手段的过程。在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活动中,工具主要包括搜索工具(查找资源)、内容学习工具(提供认知支持)、操作工具(观点/观念/理论检验)、交流工具(交流观点)。情境是指促进学习者理解水平发展的环境,信息技术在创设的虚拟问题情境方面对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二)支撑学习方式转变的数字化环境构想

1.多维智能的学习场

多维指按照学习过程构建支撑体系化的内容结构的资源(或工具);智能指方便快捷的检索、推送,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的构建。利用多维的资源、工具以及智能的构建,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依托云服务平台,可围绕某一学科教学内容建立的有序、生动、体系化、智能化的教与学支撑环境。这个环境集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学习编辑工具和评价系统于一身,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探究式学习为出发点。在这个多维立体的环境(学习场)中,学生可以通过系统方便快捷地检索、推送、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思路、水平、风格的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学习工具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自如地表达、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形成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达成由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

2.个性化的学习工具

目前一些教学工具很难针对某一专项内容或综合性问题搭建个性化知识讲解、探究学习、系统训练的交互环境。教学中迫切需要针对各类专项内容教学工具软件,教师利用这样参数化的工具象搭积木一样简单操作就可以制作出交互动画、探究式学件,以此组织学生学习、对学生进行测试与评价,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满足数字化环境下的备课、授课时个性化内容生成的需求,提高教师备课效率,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搭建

通过建构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资源技术支撑,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多维智能电子教材》为例,这个多维电子教材共设为五个区,依次是电子文本区、导学任务区、学习资源区、编辑工具区和评价反馈区,学生只要进入这个学习空间就进入了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场。“学习任务自选”,提供以教师为主体的“教案”、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案”。“学习资源自助”,提供实用、够用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自己搜集、整理、加工、归纳和总结,想学哪就进哪,想学什么就点什么,完全是一种自助式的学习。“成果编辑自如”,提供了简单、便捷的编辑工具,如写、画、上传、下载、粘贴等小工具,在学习之后形成自己的学习汇报成果。“成绩反馈自动”,学习成果上传,系统进行自动评价。多维电子教材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依托云服务平台,围绕某一学科教学内容建立的有序、生动、体系化、智能化的教与学支撑环境,为学生提供方便实用的学习资源及工具,营造出一个立体的学习场。再例如数学教学工具,针对整数、分数、小数、方位、时间、图形、统计等专项内容,提供了能够实现数与理、形与量关联,支持参数化动态修改的个性化教学内容构建模版与集成工具,以及面向整合点的生活情境、教学互动动画、课程标准案例等素材,使得教师能够像搭积木那样构建能够实现数学知识可视化、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个性化教学内容,使学生拥有了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针对学科内容快速编辑的困难,平台提供了快速编辑学科符号、公式、图形、图像、图表的编辑工具,教师可以方便地编辑、调用,从而提高教师备课以及学生学习的效率。这种人性化的设计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自主的思考与探究环境和零距离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在学习平台中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动手实验,从而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高效开展信息技术支撑学习方式转变的途径

(一)课题引领

为了使课题能在高位上运行,2011年我校确立了“小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支撑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的课题,在省规划办立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聘请多位专家对研究进行指导,使课题研究得以在全国课题研究的前沿上立足。

(二)有效合作

一项科学研究的高效完成需要整合多方力量,为此我们汇聚了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和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的教学专家、教研人员、技术人员,各方的资金投入、智力投入和感情投入是本项研究的力保障。

(三)加快建设

我校建立的数字化校园网,一是对外信息和内外交互的平台——学校门户网站;二是对内建设教育教学的管理系统。在多媒体教室环境和网络教室环境的基础上,重点构建和研究移动学习环境,通过使用电子书包(笔记本电脑、IPAD)和建立“云”平台,实现“无处不教室、无处不课堂”的自由学习。

(四)精细管理

课题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让教师经历课题研究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共赢理念,实现专业化素质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意义远远超出了课题研究本身。

(五)科学研究

1.研究思路

电子教材的设计思路是因材施教和因才施教。因材施教是因教材而设计电子教材,当然这里所说的教材是广义的,不是单指课本,而是指根据课程标准、教学材料、学习材料生成的学科知识体系;因才施教是因学生而设计电子教材。多维电子教材的设计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心理,便于学生感知、理解、归纳、记忆的心理过程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学科本体的知识规律,因此我们的设计思路是基于学科本体,基于学生认知规律生成理想的教学设计,在实施理想设计达成的过程中遇到难点、重点利用技术支撑(进行整合点分析,研究难点突破方法),构建合理的教学环境,最后生成有效的教学设计。

2.研究方法

根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要素,学科本体认知规律和信息技术支撑环境,我们研究的方法是通过四种分析生成三种方法。四分析是:学科本体分析、学情分析、资源软件分析、教学环境分析[3]。(1)学科本体分析:基于教材、课标,研究知识点在学科体系中的知识的前后联系,准确定位知识点在学科体系中的教学任务与作用。(2)学生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前期知识基础和后续知识的铺垫,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学生学习此类知识的认知心理。(3)资源软件分析:对教学资源进行检索与分析,找出学生的学习困难,创设学习环境和找准整合点。(4)教学环境分析:对可利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进行分析,选择最大限度发挥教学效果的教学环境。生成三种方法:以本体研究为本的教学设计方法;以学习规律为本的教学实施方法;以支撑学习为本的环境设计方法。

研究成果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建立了语文、英语多维智能学习平台,各学科专题学习网站,数学教学工具,建立了校本库、项目库和广域库,丰富的资源库集成了云平台,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覆盖,增添了平板、笔记本等学习设备,增加了终端学习点数,形成了体系化的整合模式方法。

(一)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深度、广度、同伴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课堂上老师利用多维智能电子教材、教学工具生成的学件让学生明确了我要学什么,我可以怎么学,我学到了什么,我学的怎么样,今后如何改进,这样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完全处于自我控制中,这种自我调控的状态就是自我发展的状态。学生们说:有了这个电子教材和学习工具,我每天不用背着大书包了。这里面装着我们所学每一科的电子课本,就连作业也在这里完成,我觉得这些资源特别丰富。以前遇到不会的问题,我就会打电话问老师,现在我可以用导学案来复习和预习,感觉很棒。我觉得我的上课方式发生了变化,每节课我都可以和老师互动交流,不会因为只有一个题目而叫不到我感到遗憾了。遇到播放视频的时候,如果我没听明白,还可以再听一遍,感觉就像老师在我身边辅导一样。1.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传统的教学中小学生注意保持的时间一般为15分钟左右,而自我调控的课堂注意保持的时间大大延长。2.学习质量得到保障。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工具全面感知知识,透彻理解知识,深刻记忆知识,有效应用知识,这一系列的认知过程都是在自主建构的,因此学生学得快,记得牢,用得好,提高了学习效率,保证了学习质量。3.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经常在多维智能的环境下学习,学生很快学会了用资源学习,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形成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更强了。我们提出的“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办学理念,在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使用新教材、新工具,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人才的竞争就是学习力的竞争,有了这种学习力,学生一定会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改变了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因材施教,研究学科本体,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夯实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提升信息素养,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新教材的开发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1.更新了理念。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能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更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进一步更新。2.夯实了专业知识。通过梳理小学各册教材,生成了学科体系表,建立学科知识体系,按知识类型呈现内容分布表,在表内整合点处链接媒体,生成教学策略,这一过程就是教师系统把握教材,夯实学科专业知识的过程。3.提高了教学能力。通过设计开发多维智能电子教材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从学生如何学习来构建教材的环境,设定教材的目标,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4.培养了创新精神。通过新的教学环境的构建,教师在合作探究中精诚团结,密切配合,大胆实践,提高了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4]。老师们说:电子书包在这节数学课上给了学生一双用数学的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让学生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数学课堂。电子书包作为教育信息网络化的重要终端产品之一,它真正地成为了我们班级孩子学习的绿色助手,也是我和学生进行数学课堂沟通的重要手段。电子书包实现了时尚教学、科技教学,也督促我在数学教学的路上不断勤思敏学。

(三)转变学校管理方式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和谐的师生关系,自主的学习状态,浓郁的研究氛围,体现了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优质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效的融合策略,体现了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先进的教学装备,开放的教学空间,有力的物质保障,体现了教学环境的现代化。科学的理念引领,完善的制度建设,人文的教育关怀,体现了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实现了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应该自豪地说: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所开发的电子教材这个成果将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将会开创教育改革的新篇章。

篇9

【关键词】师生合作学习;初中美术教学;路径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合作学习,在新课改全面深化的今天,合作学习成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合作学习不仅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互教互学,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的课堂氛围,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合作学习的意义,对当下初中美术教学师生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为初中美术的师生合作学习提供路径。

一、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合作学习的意义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发展成长最迅速的阶段,也是最容易叛逆的阶段,初中阶段的发展质量关系到中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对学生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发展初中美术的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来看,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照本宣科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模仿能力,以完成作业为目的。这种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更谈不上师生间的合作,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主体情感。师生间合作学习是根据群体动力学理论提出来的,经得住理论与实践的检验,通过改变教师单项灌输的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教师与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在学生学习到知识的同时,教师也获得了成长与进步。

二、现阶段初中美术教学师生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合作学习仅依靠分组教学模式

当前许多初中美术老师将师生合作学习理解为仅仅依靠分组教学,对合作学习模式的细节把握不准,在课堂上就某件美术作品的鉴赏对学生进行简单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后,虽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之间互动增多,但值得教师思考的是这些看似有模有样的分组讨论是否真的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分组讨论起到合作学习的作用了吗?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控制,合作学习往往会变得有名无实。

(二)将分组学习等同于师生合作学习模式

分组学习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一种学习方式,分组合作学习也不等同于师生合作学习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合作学习是在具备了合作意识,掌握了合作方法的前提下进行的,对于教师而言,师生合作学习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提几点要求就可以实现的。只有教师和学生双方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师生合作学习模式才能得以实现。

(三)分组学习的方法不够科学

在一般情况下,分组面临着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两种选择,许多教师陷入分组的矛盾之中,在分组中应当注意取舍,每隔几个月将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交替进行,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另外,小组合作的规模也应符合科学规律,一般来说,小组人数不宜低于五人,不宜超过十人,将小组人数控制在五人到十人之间,有利于师生合作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学习效果最优化。

三、初中美术课堂开展师生合作学习的相关路径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合作学习环境

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注重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化的意识,教育的目的就是增强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的价值在于提升自身素质,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要开展师生合作学习,就要营造良好的师生合作学习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以师生间平等相处、互相尊重的态度引领师生合作学习模式,创设平等、互助、信赖、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比如,在美术作品欣赏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贴近学生生活,认真把握初中生心理发展状况分析到,初中生的鉴赏水平有些缺乏,有的学生甚至之前从未接触过美术作品,缺乏艺术品熏陶的生活环境,因此,他们对于美术作品是完全忽视的,更没有什么专业的欣赏能力,他们产生了一些自卑感,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但是在良好的师生合作学习环境的作用下,学生面对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愿意从讲台上走下来,认真倾听他们的老师,在小组讨论时,面对的小组成员都是自己熟悉的同学,在这种宽容的环境下,学生才能放下过强的自尊心,可以大胆地评价美术作品,虚心请教老师和同学,自己也因此充满了追求进步的动力和欲望。

(二)培养彼此互信的和谐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师生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学生要充分信任老师能够帮助他取得发展和进步,这需要教师在每天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关心每一位同学,教师要信任自己的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潜力的,哪怕是成绩差的学生,成绩不好只是能说明他的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再者说,成绩只是一个方面,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比成绩更重要的品质有很多很多。只有师生之间彼此将心比心,放下芥蒂和不信任,才能培养出彼此互信的和谐师生关系,才能实现师生合作学习。新课改要求初中生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具备一定的艺术创造水平,比如在练习《线造型的素描》时,一些学生会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这种想法也很自然地体现在他们的练习作品中,教师看到后不应该嘲笑他们,而是应肯定他们创造性想法,但要加以引导,形成师生互教互学的合作氛围。

(三)加强合作学习的设施建设

初中美术教学师生合作学习模式需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基础设施的支持。美术课堂应当丰富生动,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要求。美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布置教室,并与同学们合作起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符合初中生审美特点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习活动变得更加有艺术感染力。硬件设施也应该强化,活动室使用全光谱照明灯照明,为方便同学交流合作,将座位环绕成椭圆形。在教室内部摆放一些学生们自己创造的作品或者将学生作品制作成壁挂悬挂在教室墙体上,另外在教室摆放一些绿植净化空气的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师生合作学习模式,需要教师继续创新路径,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部分。通过师生间合作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有集体荣誉感,教师也可以从学生身上学到朝气蓬勃的探索精神,无论从当下还是未来来看,都符合教育的长远利益,师生合作学习模式是一项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双赢模式,有利于中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符合新课改后对学生素质的关注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初中美术;信息技术;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109-02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为先的时代,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提出要在中小学课程中普及信息技术,以此促进中小学的课改工作。在初中美术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增加美术课程的实践性和生动性。

1 初中美术课程的现状

按照新课程标准,初中美术课程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水平和审美能力。总的来说,美术课对于一个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整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目前的初中美术教学中,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和学生,都对美术课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美术课在中小学课程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初中美术教学更应该致力于帮助学生发展艺术兴趣,培养艺术欣赏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认清初中美术教学现状之后,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围绕这一目标,充分发挥并发展这一目标,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工具。

目前,在我国初中教学中,信息技术已经被逐步引用到初中美术课堂,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地使美术课堂发挥出“艺术和人文”的双重作用,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和美术精神的培养。

2 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教学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教学的课程整合,这一理念其实是对原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理念的提升和发展。在此之前,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其主要用来辅助教学,并没有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结构的有机元素来看待,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教学的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理想。美术教学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图片、动画等等辅助工具,信息技术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

现阶段提出的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教学的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手段作为与初中美术教学课程实施整合的一个侧面来看待的[1]。信息技术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最为有效的工具,它不仅仅是知识呈现的工具、教学过程中情景展示工具,同时也是师生通讯交流的工具,还可以是学生学习效果评测的工具,等等。作为一种教学的工具,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从课程目标出发,真正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使整个美术教学的过程充满情趣。

3 信息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

本文将根据具体的教学案例“瓷器风韵”来阐述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能够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学习美术的场景。通过PPT的展示以及影像视频等内容,学生能够获得对于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能够获得一种欣赏美、了解美的意境,这种意境的创设是多媒体教学带给美术教学的一个直观好处。比如在“瓷器风韵”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瓷器的历史背景知识,让学生对瓷器的背景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明白瓷器的种类、作用,瓷器的艺术特色,瓷器的发展历史,瓷器的现状等,通过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表达和感知,来让学生了解瓷器的艺术特色,明白瓷器艺术所隐藏的美丽。

渲染情境,具体掌握 通过多媒体创设出学习的情境之后,再通过多媒体艺术表达的方式来增强整体的艺术感知,进而通过多媒体的播放形式,来对美术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重点突破[2]。在学生了解过瓷器的有关常识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放大展示、慢放展示等,观察瓷器制作的全过程,进而了解瓷器制作中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瓷器的具体制作。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教室所限,教师的演示可能只能供坐在前面的学生观察到,而教室后排的学生则很难观察到。通过多媒体的大屏,学生能够清晰看到瓷器制作的全过程,并且能够对其中需要特别小心和注意的地方进行放大、放慢展示,方便学生的整体掌握。如果受条件所限,现场课堂并不能亲自制作瓷器,教师则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出瓷器制作的过程,让学生对瓷器的制作进行详细的了解。如果条件允许,则让学生在多媒体视频的指导下参与到整个瓷器的制作过程。

再现情境,整体训练 学生的成果是需要进行鼓励和展示的。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录像、摄像的方式记录下学生制作的过程,在学生制作完一个面具之后,教师还可以通过拍成图片、制作成视频等方式展示学生的成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音乐,让学生带着面具进跳舞。通过这种动静结合、成果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可以通过PPT向学生提出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比如:你是否愿意在生活中带着面具生活?你觉得面具能够带给你什么?等等。通过相关的问题,从正常的美术教学向德育教学进行过渡,从而在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起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4 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结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能够给初中美术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能够生动形象地了解课堂知识,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美术的场景,以及美术带来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震撼力。这对于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和感情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运用中,并不是意味着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得越多越好,也不意味着在多媒体的教学中必须使用到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媒体技术的开发过程中,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技术,更多的应该是和美术教学的深层次融合,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是在多媒体的选择中,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和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实现多媒体技术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是要加强师生课堂和课外的交流,以弥补多媒体应用带来的师生交流的减少和情感激励的缺失。

5 结语

在初中美术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增加美术课程的实践性和生动性。但是在目前的初中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在美术课中的使用程度并不高。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信息技术应用到初中美术教学中,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给学生带来人文艺术和美术艺术的享受。在初中美术教学的实际应用中,应该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整体感知渲染情境、具体掌握再现情境、整体训练这三个重要步骤,向学生进行教学,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应该注意信息技术使用的适度性和恰当性,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使用,以此使信息技术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李雪莲.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