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科普小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科普小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分是一种衡量学生课程学习量的标准计量单位。也叫“卡内基单位”“学期学分时”或“季度学分时”。关于学分制,《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管理辞典》《高等教育辞典》都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定义。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制和学分积累为核心创制的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它以选课制为前提,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学习的量,以修满规定的下限学分为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基本条件,并以量化的分值方式来记录和反应学生在相应的课程领域中的成长经历以及所达到的发展程度和履历。它是实施课程计划的一种管理方法,是对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一种模式。
高中学分制就是以选课制为前提,以学分计算作为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基本计量单位,以取得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高中教学管理制度。即在全面打好基础的原则上,以选课制和学分的积累作为培养学生个性、完善学生素质结构的一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与传统意义上的学年制相比,高中学分制给学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更有利于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是更为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
课程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一些瓶颈的问题也暴露出来,比如学校课程计划编制不够科学、课程建设与实施不够有效、课程评价不够规范、课程管理不够到位。
由于家长和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还缺乏充分认识,急功近利,盲目追求升学率;重视了“育分”而忽视了“育人”。
选修课的开设、校本课程的开发写了汇报材料之中,校本课程由课程表“实施”。从理论上讲,教师都明白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
二、实景剪辑
下面是三位学科教师和两位学生、一位班主任就校本课程、选修课选择、学分制实施的简短对话,从中折射出一些“实景”。
(一)关于选修课的谈话
学科教师1和一名高二学生于2011年11月的一个下午就新课改中的选修课和校本课程在学科教师1的办公室进行了简短的谈话。教师问及新课程改革中学校设置选修课及校本课程的类型和课程选修后的学分计分情况。这位学生非常坦诚地向教师道出实话。他说‘我们的老师说了,由于我们遇上了我省实施新课改的第一次学业水平考试,担心成绩考不过对手学校“市***高中”,没有时间上选修课。至于选修课和校本课程的学分问题,要同学们不用着急,选修课的学分老师全都给同学们写上了,关于选修课和校本课程的具体情况要同学们查阅学校相关手册。
(二)学生眼中的学分制实施
学科教师2与高二学生就校本课程实施和学分计分在2013年12月16日谈话。当教师问及校本课程时,此学生很惊讶。学科老师将校本课程的概念:“校本课程就是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背诵了一遍。该学生才明白:“有,课程表上有的,但是从未见过有老师上过。”至于计分办法,该学生直白地说,“那不简单嘛,老师找了课代表,不到十分钟,全部把学分登记表填满了。真可笑,有一个教师竟然在逐个学生对照“认真”填写。”其实,一开始很多老师自己曾经也“认真”过。到后来,也直接把表给课代表,做了一番交代后,由课代表“全权”代表完成。
(三)课程表中的“校本课程”实施
一某学科教师为了“增加一节课”给学生免费辅导学科知识,与一位班主任在2013年8月27日进行了一段极为有趣的对话。该学科教师想在班级课程表上显示为“校本课程”上课时间加一节自己学科时间。班主任一本正经地讲到,“校本课程”没有人上,况且,每周四下午“校本课程”的时间是职工大会时间,单位严格考核。后来,从开学的第二周开始,每周排“校本课程”的时间成了全校***科目周测的“法定时间”。
学校如此“严格”执行新课改精神,制定了详细的学分认定办法和登记表,表中的项目涵盖了学分评定的逐项要素,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评价地位,但只有课代表和任课老师见到过学分认定表。
三、几点反思
(一)课程为学生而设,课改因学生的发展而显生命力
问题的根源:办学者没有以学生发展为本,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并贯彻新课改精神。
当前,考试仍然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但考试制度改革不够彻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改革的进程。课程实施中,抓必修,必考科目,“知识本位”“学科至上”的弊端并未根除。校本课程成了上级检查时的“应景之作”。
办学者应对自己的学校教育哲学重新思考,学校为谁服务?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学校拥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形成和体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这是决定学校办学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折射点”,是真正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的“精神食粮”。
校本课程是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窗口。开发校本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完善学生的个性为目的的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学校教育的人文关怀,能够反映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能够为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提供丰富多样、可供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多样化,可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和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享受学校独有的学校文化和课程内容,如校史、校训、校歌等,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
(2)新课程切实呼唤“真枪实干”
任何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都必须展示在学生的学习成效上,学校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从理论上讲,学生是课程的主人,开发校本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是根据价值取向做出的体现特定主体需要和意愿的价值判断。评价标准的产生以价值共识为前提,当共识不能形成时,价值商谈就很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当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和体验这些价值商谈、价值评判活动时,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也在不断的得到提升。评价以人文精神为导向,着眼于终身教育,重建评价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实现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统一,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
新课改强调评价的过程性,评价贯彻于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全过程,使其成为新课改深化和实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化过程与阶段成果转化为评价改革的过程和重要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黄显华,朱嘉颖.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郭忠民(1968― )西北师范大学在职教育硕士;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研究兴趣:课程论、认知语言学、符号学。
篇2
摘 要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进行,创新成为改革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创新是体育课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此前,我国很多教学工作者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在分组教学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提出“异质分组”的教学方法。本人通过实践发现“异质分组”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本文就“异质分组”教学法的相关概述、异质分组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普修课中应用的具体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 异质分组 高校篮球普修课 运用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之间的关系限制于教师的权威掌控,学生在集体学习的大背景下单独学习,并没有真正发挥同伴交往在增进个体认知、情感、社会性、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功能。事实上,笔者认为传统教学的弊端并不在于集体性,而是忽略了集体课上同学间交流合作的作用,没有真正的发挥集体的优势。因此,如何在课堂中发挥集体的优势,成为各个学者争相讨论的新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分组教学逐渐得到专家们的重视。一般来说,分组教学分为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而单纯的同质分组教学往往使教师在情感上侧重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而基础较差的学生会产生自卑情绪,进步缓慢、厌学、成绩不理想等不良情况。随着近些年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高校篮球教学资源越发的匮乏,教师更加难以照顾到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教师跟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严重阻碍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而异质分组法能更有效率的改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交流的问题,同时能够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
一、异质分组教学法的概述
异质分组教学就是按照确定关键属性的“质”作为分组依据,将性质不同的学生按一定标准混合编制成不同小组进行教学。在篮球课教学实际中,就是按照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篮球技术水平等标准进行划分,有意识的拉开小组成员之间的差距,将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有机的联系在一组进行学。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异质分组所不同于同质分组的优势之一。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与学习后各项技能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和所处学习环境与知识构成的群体。异质分组实际上就是创造一个结构比较合理,主题明确的环境和群体,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练习。尽管小组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解决问题或者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扮演管理者的角色,负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展开更多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模式使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再是劣势,而是一种促进学生进步的动力。当学生被认可的时候,必将从心理上激发对学习的热情,对于进步的渴望,也促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主动找出自身不足并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异质分组教学不止促进集体共同进步,也兼顾了学生的个别发展,衡量标准就是每个人同自己相比是否取得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原则和规律、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形式和方法,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案,整体把握整个教学过程,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达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水平有所提高的目的。
二、高校篮球普修课异质分组的运用
(一)分层-混合编组
异质分组的前提是始终以已有的班级为单位,并不重新组合班级,只是在班级内部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组。并且不能改变原有的教学计划。异质分组教学最根本的原则就是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因此,在分组之前,首先要根据各学科的学科性质和专业因子确定分组的依据,也就是所谓的“质”。对于大学生普修课篮球教学而言,主要影响因素就是学生之间身体素质的差异和原有的参差不齐的篮球专业技术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不同来进行分组,以保证每个小组内部成员所属不同层次,而非同一水平。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保证分层的科学性,应先通过确定好的指标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考核,将一个班级划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可以假设,将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都偏好的学生归为甲层;将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二者中有一个较好的 归为丙层。而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都相对较差的学生归为丙层。当然,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局限于三个层次,教师根据实际人数和学生的水平差异特点,分成相应的小组。相关研究表明,异质分组教中每组人数控制在4-6人最佳。在高校篮球普修课中,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通常采用5人为一个小组的方式。其中既包括技术水平较高,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也包括二中都相对较差的,还包括居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其中,水平较好的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发挥榜样的作用,为水平较差的学生提供学习动力和帮助。
(二)保证各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要求学习小组在构成上能够体现整个班级的缩影,它是根据一定“质”的标准,将学生科学的分成不同层次而又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目的是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成员之间交流合作和互相帮助。由于划分层次的标准是同一的,那么分组后的结果,基本保证了 “组间同质”。“组间同质”是从学习小组整体的角度来看,每个小组之间的总体水平相差不多,这是各个小组之间比赛公平性的基本前提。小组内部的异质性,连带产生班级内每个小组之间的同质性。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各有不同的作用:组内异质可以促进组内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而组间同质则为整个班级内进行公平竞争提供了基础。协作和竞争是矛盾统一的范畴,协作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竞争是提高整个学习小组整体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小组成员分担学习任务
教师把每节课的篮球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分配给学生练习任务,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目标,通过老师的知识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快速、准确并且快乐的掌握篮球知识技能,并形成学习篮球的技能技巧。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学习的效果必须依赖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每个人的成功都依赖于其他人的成功,他们有很强的依赖性。任务驱动和适当分工可以保证小组成员积极投入,在篮球课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影响。
(四)小组成员担当一定角色并互换
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担当特定的角色,这些角色不仅明确了每个组员的任务而且使他们体验到个人的价值,避免了某些组员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小组中,教师的领导力度减弱,教师由传统集体教学的“权威”角色向“顾问”、“同伴”角色转化。学生在篮球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增强,由对教师的被动服从向配合、协同转化,学生的自主程度得以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平等、民主的关系,而学生进行角色变换,可以是发问者,可以是解释者,可以是协助者,可以是评价者。由于水平不同,一些学生也可以充当教师的角色,帮助其他同组成员。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各个层次之间缩小差距,也可以因分享领导角色而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论
异质分组教学方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教育学者的青睐。在高校篮球普修课中,由于学生之间水平差异较大,同质分组势必会有很多障碍,比如教师无法很好的把握教学过程中精力的分配问题,难免对有写同学“照顾不周”等。异质分组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够令教师解放更多的精力来调控整体的学习进程,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和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协作意识。并且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积极情感的培养,从而提高整个班集体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王红宇.教学组织的未来走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5(1).
[2] 潘前等.新形势下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思路[J].福建体育科技.2003(2):54-56.
[3] 教学分组.教育技术通讯[J].2002(6)(总第十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