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

篇1

关键词:消极应对;特殊学生;差异化评价

对差异化评价的研究有很多,理论研究比较充足。但更多的是在其他学科,在体育学科上很少,而对结果的差异化评价就更少了。正因如此,我们迫切需要设计出符合特殊学生要求的评价标准,不至于让他们失去对体育课甚至是体育活动的兴趣。

一、调查统计与分析

(一)调查统计

1.对体育课堂及体育活动喜欢程度

笔者在自己所任教的3个班级共95名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发现,在初一年级学生心目中,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课都是比较喜欢的,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活动或者体育课,这些学生占到了34.7%。

2.对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原因

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还是因为觉得练习很累,这其中的大部分学生还是因为标准过高,而要达标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可以,但结果往往是付出了努力也不见得可以达到要求。

(二)分析思考

1.“差异化评价”标准涉及的项目问题

在体育课堂上有哪些项目是需要制定“差异化评价”标准的,又有哪些项目是不需要制定的,这些都需要我们体育组的所有体育教师经过探讨才能得出。

2.“差异化评价”标准的内容制定

在制定“差异化评价”标准时需要考虑这个标准制定到什么程度才能对这些“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视同仁。即怎样的标准才能让这些学生既不会像以往那样觉得遥不可及,也不会因为这个标准而轻松地拿到及格或优秀。

二、差异化标准的制定及实施

(一)针对体育考试的标准制定

1.降低标准,让超重的学生也能体会成功的喜悦

体重超重的学生最怕的是耐久跑。他们跟普通学生比起来就好比是一个普通的学生负重几十斤在跑步一样,所以现在的标准对他们而言的确是有不小的难度,因此,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BMI指数水平对以往的标准作出调整。

2.自我对照,让超轻的学生感受自己的力量

在我所任教的三个班级中,超轻的学生有18个,占总学生数的18.9%。体重偏轻所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力量不足。而这方面在力量类项目中尤为明显。一些体重超轻的男生在实心球练习中都只能投到5米左右,这个成绩在中考标准中只能拿到0分。所以,针对体重超轻的学生,笔者首先对力量类项目标准进行了调整。

3.改换项目,让机能缺陷的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身体机能有缺陷的学生在生理或心理上有一定的不足,在体育课堂中则主要表现为无法参加剧烈运动。这部分学生虽然只占到学生总人数的3.2%,但依然不能忽视他们的感受。笔者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是变换项目。比如:其他同学进行耐久跑练习时,他们则需完成深蹲起;其他同学在做快速跑练习时,他们则需完成弓箭步走等等。

总之,要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练习中来,不能让他们觉得反正我做不了,反正我不能做然后就不做了,要把他们的这种消极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针对体育课堂练习

1.放宽要求,超重的学生也能“风驰电掣”

超重的学生在进行体育课堂练习时,最常表现出来的问题是持久力问题。同样的练习,普通学生做4-5组,而超重的学生要求做到2-3组。另外,对练习的标准要求也应相应放宽,比如:快速跑练习中,50米跑要求普通男生跑进8秒,那么超重学生则放宽到9秒甚至10秒。

2.少量多次,超轻的学生也能变身大力士

体重超轻的学生的身体快速爆发力量和绝对力量都相对较弱,因此在安排力量素质练习时可以仿照饮食的“少吃多餐”,做到少量多次,如此,体重超轻的学生也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全部练习内容,达到练习的目的。

三、研究成效分析

在差异化评价标准制定出来以后,笔者在平时上课过程中也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很多欣喜的情况发生。

(一)量力而为,鼓励特殊学生积极完成体育课堂练习

通过对差异化标准的实施,笔者发现在所教的初一年级三个班上原来那些特殊学生都发生了很多欣喜的变化,学生都可以按照笔者的要求积极完成布置的练习内容。

(二)勇于拼搏,激励特殊学生努力争取体育考试高分

通过研究,特殊学生对体育考试的高分不再是一种奢望,而是同过自身的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一个目标,不再是以前的遥不可及,而是现在的伸手可触,所以这些特殊学生都积极投入到了体育课堂中来,让体育课堂氛围更好。

(三)努力探索,勉励教师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气氛

通过研究,让特殊学生回归课堂,不再让他们成为体育课堂的看客,而是真正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让所有学生都积极投身到体育课堂中来,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课堂气氛。

差异化评价作为评价一个学生是否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以及水平的一种手段,摒弃了以往评价方法太过统一,简单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多样性,复杂性。每个学生都是唯一的,身体机能状态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还是运用一套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显然已经与实际相脱离。所以,差异化评价对每个学生个体追求公平的评价都是非常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篇2

历史课是初中课程中的基础性必修学科,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历史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很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本文基于以上情况,分析了目前初中历史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希望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改善措施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历史课注重背诵和书写,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今,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对初中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应该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改变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地了解各类历史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初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教师和学生将历史课看作是“副科”[1],认为只要积极的背诵就能够取得好分数,这种观念是造成历史课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如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固有观念,善于利用学生的思想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教学模式老套

当前很多初中学校教授历史知识的方法仍然是“填鸭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课本知识。教师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他们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手段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概括,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灵活性的叙述。一些学生本身对历史课缺乏兴趣,因此很容易打瞌睡或者走神,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课堂气氛不佳

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场地,按照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调动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但是,一些教师认为初中历史需要多多背诵,因此总是会有意无意的压缩讲解时间,给学生“创造”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背诵[2],这种方式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对提高教学效果则没有一点意义。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分析

1、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创新

不管是初中历史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应该明确历史课程的现实意义,将其看作是必修科目,以正确的眼光看点历史学习过程。初中历史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然后结合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善于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过程,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初一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通过讲解华夏文明的发展史,将宏观的历史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督促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今后的学习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般,教师应该上好第一课[3]。

2、立足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改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历史知识是十分广阔的,它所包含的信息绝对不是课本上所描述的那几句话,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能够在教授某一处知识时,将其他历史知识或多或少的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创建教学情境需要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抓住时代的热点和学生的性格特点,适当结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将学生纳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学习初二课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些历史纪录片,使学生了解到当时国家的境况,利用这些影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能够主动地了解这段历史,从而在获得直接体验的同时,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善于引导,改进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把学生放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它要求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主动性,并注重引导,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加强创新,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例如,在学习初一《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挑选出几名学生分别扮演秦王和其他六国的国王,通过还原历史片段,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变迁,从实际体验中获得对教学知识的理解。这次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学生的表现控制教学进度,把握表演的节奏,充分调动起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历史课不是枯燥无味的,它是有血有肉的[4],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历史故事进行深入了解,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将其作为一个爱好。

4、制定教学目标,合理评价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重,学习能力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项优点,将教学内容有效的串联起来,为难点和重点做好铺垫,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善于找到教学重点,在教课前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合理的评价措施,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肯定或激励。例如,《侵略和反抗》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按照层层递进的原则,将、第二次、中日和等知识联系起来,制定每堂课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并注重预习,使学生自觉了解其他战争的发生背景、开端、进展和结果,让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教师应该善于使用激励策略,不能只顾批评学生,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三、结束语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立足实际,改变当前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善于总结经验或者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应该改变自己对历史课程的认识,提高重视程度,积极的配合教师,促进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

作者:邹丽琴 单位: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赵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8(04):197-198.

[2]于彦清.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6,05(13):26-27.

篇3

初中历史 学习活动 学生主体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中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1]。因而,历史课堂教学要以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学习活动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大量的、无效的活动充斥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表面上看似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也似乎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但冷静思考便会发现,如若每个学习活动环节只是蜻蜓点水式地开展,而未能触及学生的能力与思维的分析与升华,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目标明确的针对性

教师设计历史课堂学习活动时,必须明确活动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为国家对学科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也是课堂活动设计目标的立足点。如《美国的诞生》一课,课程标准要求:“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教师要明确前两项内容是知识识记层次的要求,最后一项内容是运用层次要求,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是最重要的环节应该是评价华盛顿,所以本课的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也应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此外对于课标的宏观把握也很重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所以我们在设计历史课堂活动时还要注意结合课程内容,挖掘情感渗透因素,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丰富的家国情怀。如《美国的诞生》一课,在学习设计时还要注意把美国的独立、华盛顿的人格魅力等与现实社会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史实感受和分析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应用的可操作性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也正是学习活动设计的最终归宿,所以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点,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理解水平、心理特征和生活经验。初中生学习历史基本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对新鲜事物具有浓厚兴趣,并有较强的好胜心。教师在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可以设计一些角色表演、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同时还要考虑不同班级的特点,同一个课堂学习活动在不同的班级开展的效果可能相差甚远,因而课堂学习活动要依据班级特色进行适当调整,对于“热闹型”的班级可以多开展一些讨论、辩论、角色表演等学习活动,而“安静型”的班级可以多开展搜集整理资料、动笔制作结构图和表格、有准备的演讲等学习活动,但要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动口表述、动手操作等能力的培养。如讲授《美国的诞生》一课,在课堂教学总结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三个关键词――美国、华盛顿、《独立宣言》,让学生动笔写成一段文字,既要符合历史逻辑,又要体现出学习本课的收获。这样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动笔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

三、师生关系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初中历史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的宗旨。教师在设计历史课堂学习活动时要保证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与活动时间、空间,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获得情感体验。如在《不怕远征难》一课,教师可以设计博物馆讲解员活动或红色革命小导游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建构与展示来了解L征的历程及艰难性,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而且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历程,也会有情感的积淀和升华。其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可以保障历史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实施。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精心设计活动情境、提供活动资源、分设活动小组、强调学生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等;在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反应,要有事实的方法指导,并对学习活动各个环节进行点拨、调节,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指引方向;在课堂学习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点评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例如常见的课堂活动谈论交流、辩论等,都是以某个知识为依托的,教师必须在最后做一个活动点评和知识总结,明确指出正确的观点,纠正错误的认识,没有教师的反馈总结,课堂学习活动就是无效的。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教师的讲授上,教师讲授与课堂活动及新课程理念并不矛盾,提倡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并不排斥教师讲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2]讲授法通过教师生动的描绘和陈述、启发式的设疑,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知识,也能够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因此,不能完全用课堂学习活动取代教师的讲授,要注意二者的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预设与生成的开放性

课堂学习活动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设计和实施历史学习活动就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与应对措施,这就是“预设”。而“生成”就是根据课堂学情的变化、师生互动交流或学生活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或灵感,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策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使生成的部分能够为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服务,促进学生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和升华,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对立统一体,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而生成由于其即时性的特点,则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与开放性,历史课堂学习活动要兼顾预设与生成,因此我们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就必须要重视课堂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即为学生留有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课堂生成提供的资源和条件才是学生素质发展得以提升的最好契机。例如设计探究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以外的内容或结合现实分析等。对于课堂活动中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或见解,教师也要恰当地引导、处理,体现“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才能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放开思维、大胆发言,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五、活动层次的全面性

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学习活动的特点之一是整个过程是某个或某几个学生的特殊舞台,其他学生无动于衷。因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分层次、分类别为不同特点的学生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全体学生都能“动”起来,保证课堂学习活动的全面展开。例如,对于学优生可以设计辩论赛、演讲、构建知识体系图表等活动主题,对于中等生可以组织角色扮演、历史导游等活动,对于学困生也应该有相应的可以参与的活动,如搜集资料、朗读、讨论等。这些学习活动可以针对同一历史问题同时在不同群体中展开,也可以贯穿于整节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总之要保证在不同的活动形式中,各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活动有所收获。课堂学习活动的层次性还重点体现在活动之间的思维层次性上。活动设计层次性不仅要符合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性,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路径,遵从学生从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到思考历史等思维逻辑过程的规律,才能保证学习活动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如学习《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一课时,首先,设计学习活动:播放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片段,通过画面和教师的解说,让学生判断这段纪录片展示的是哪个国家的崛起;教师简单讲解明治维新的背景;然后设计学习活动:自主阅读日本教材,归纳明治维新的内容。其次设计学习活动:根据史料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有哪些变化和影响。最后,设计学习活动:以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完成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异同的讨论活动,并说说自己的感悟和启示。这样的活动设计层次不仅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科学路径。

六、形式多样的生动性

兴趣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历史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注意学习活动设计的多样性。若一节课多个课堂活动都是一种类型,或一位历史老师的课堂活动都是一种类型,那么不管这些课堂活动设计得多么精心也避免不了学生的乏味。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动、喜好表现、感性思维强等特点,因而教师可以围绕一个历史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扮演历史人物、表演历史小品等活动,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辩论、合作学习、讲历史故事、学做历史导游、学习制作历史知识结构图、学做小考官等课堂学习活动。如讲到古代文学发展时,可以组织诗词朗诵会、小说征集;讲到,可以组织历史演讲、历史剧编排、历史模拟法庭;评价历史人物可以组织辩论会、课堂讨论、历史小品表演等。在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时,教师应多动脑筋,不断推陈出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习活动设计的数量不宜过多,一般以3~4个课堂学习活动为宜,并且要实现动静结合,让学生自主和合作完成相适宜的课堂学习活动。

总之,历史课堂学习活动体现了“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推动了历史课堂教学的进步。有效实施课堂学习活动,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实践,从而使初中历史课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问卷;历史;学习情况

G633.51

一、问题的提出

内蒙古现行的高中历史教学是以新课标为主体,强调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我建构,要求教师“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而实现历史教学真正围绕学生展开,不仅需要教师有精深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需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处的学习状态、思维方式,理解并调动他们的兴趣点。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深切感受到了解学生历史学习状态的必要性;同时,高一阶段正是学生简单逻辑思维向深层逻辑发展的过度时期,初中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知识掌握要求等都与高中阶段有极大的不同,迫切需要在一段高中历史学习后了解其学习现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可以快速便捷的获得大范围的基本信息。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一所高中高一文科班全体学生,人数为270人,回收问卷245份,回收率为91%,其中有效问卷227份。问卷调查的工具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学生基本情况,关于历史学习的态度,关于历史学习的情况;其中有包含一些具体的方面,如满意度调查、学生期望调查、学习方式调查、学习态度调查等。

三、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学习态度

1.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课”的兴趣

研究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还是对历史感兴趣的,只有7.9%的学生明确表示对历史不感兴趣;但是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43.2%,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表示一般,可知学生心目中的“历史”和“历史课”是还是有差距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所接触到的“历史”都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一般从影视作品与历史小说中得到,因此兴趣很浓;而高中生所学的“历史课”更多的是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其线索,不仅要记忆时间、地点等历史史实,而且要深层次挖掘历史发展的脉络,联系政治、经济与文化军事外交等多角度解读,与其想象中的历史相距甚远,因此越来越没有兴趣。喜欢历史课的学生认为“本身对历史感兴趣30.8%”、“开拓知识面、全面提高自身素质28.2%”是主要原因,22%的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是“为了升学考试”;不喜欢历史课的原因主要是“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55.9%”、“历史教师讲的课枯燥无味29%”。

2.对自身历史学习状况的评价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现在的历史学习状况不满意为67%,而满意的学生仅占11.9%。说明学生能认识到自身历史学习状况存在问题,并期望得到进一步的改变。

3.学生对高中开设历史课的认识

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历史是很有必要的,70.5%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有用,如果高考不考历史,仍有33.5%学生认为有必要继续学习历史。超过75%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于提高理解、分析、运用等思维能力有帮助,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于学习政治或地理、语文等学科有帮助。

4.学业负担

调查表明仅有22.5%学生认为与其他课程相比历史课的学习负担比较重,甚至有27.8%的学生认为历史课的学习负担较轻。将近一半的学生能在半小时左右完成历史作业(48.5%),由此可推论,学生的学业负担是适中或稍轻的。同时,有54.6%的同学“会为你感兴趣的历史问题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并喜欢通过“由自己查资料获得63.4%”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多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学习的态度。以往有研究表明,历史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之一,但本次调查结果与该结果不同。主要原因是课改以来,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带动学生探究和学习,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其学习兴趣得以发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二)学生期望的历史学习方式

1.学好历史的方式

大部分学生认为仅仅靠“死记硬背课本重点11.9%”是不能学好历史的,要从“理解历史问题63.4%”、“多读书15.9%”入手,才能学好历史课,因此教师不仅要讲授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理解现象背后的逻辑,在教学中以问题解决或问题探究的方式进行授课,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学生期望的学习方式

学生对“师生互动,自主学习与教师精讲相结合64.8%”和“小组合作53.7%”情有独钟,因此教学不再是老师的独奏,也不再是学生的单打独斗,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地与学生互动,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交互完成的效果;小组合作不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互帮互助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实现学生培养的社会化。学生“喜欢课后作业的主要形式”中“查阅资料或阅读图书”占41%,目前教师布置历史作业更偏重于练习题,学生的作业包括练习册、单元测、报纸、活页以及背诵任务等,偏重于知识的记忆,而非问题的解决和探究,因此班级图书角与学校的图书馆应适当的增加历史读物,方便学生查阅。

3.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学生目前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对学习内容不理解63%”,学生对学习内容不理解的原因主要包括学生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辅阅读资料较少、教师没有抓住重难点问题等,同时也与新课改以专题形式出现,以问题解决形式设置有关系,因此采用多种形式来教学就非常有必要。

(三)课外知识

1.历史知识的来源、途径

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课堂上老师的传授(71.4%),课外阅读仅占20.7%;而课外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网络和自订杂志报纸(56.4%),学校图书馆仅占7.9%。主要原因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较少,而且很多学生不知有图书馆或具体的地址。

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手段更加方便快捷,7.9%的学生经常浏览关于历史方面的网站,61.7%学生偶尔浏览关于历史方面的网站,因此应适当提倡学生通过网络扩展历史知识,解决学习中面临的问题。

2.课外知识的获得

将近60%的学生会选择除课本外的历史读物,认为可以增加知识量,同时有40%的学生认为只学习考试必需的就可以了;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历史读物,老师及家长的推荐也占相当比例(16.7%)。而选择去学校图书馆或阅览室借阅历史读物同学仅有31.8%,从不去和想去没机会的同学占65.6%。

(四)W生学习方式

1.课前预习

学生课前预习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准备阶段,每次历史课前都预习的学生仅占26.4%;偶尔预习的学生将近百分之六十,这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教师应该帮助这部分学生制定历史学习的计划,消除惰性;从不预习的学生就需要老师根据具体情况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计划性。

2.学习方式

记笔记是一种学习组织策略,经常记得学生占65.6%,偶尔记笔记的学生与经常记笔记的学生将近百分之九十,从不记的同学仅占10.6%,说明学生上课听课情况较好,需要教师加强从不记笔记学生的学习;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课后会对所讲课程进行复习巩固。

学生完成历史作业的形式主要有“参看资料35.7%”、“独立思考29.1%”,直接照抄答案的学生也占相当一部分(18.5%),一方面是学生存在惰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或一部分音体美学生做作业时间较少。教师平时测试方式多为口述(52.4%),说明教师要用相当一部分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抽查。

(五)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1.对老师课程满意度

超过一半的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历史课程感觉满意,有14.1%的学生对老师所讲的课程不满意,32.6%学生认为说不上来满意与否;有53.7%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讲课方式生动形象,24.7%学生认为教师讲课方式枯燥无味;认为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生动有条理占36.1%,有趣却凌乱占31.7%,认为照本宣科的占11.5%;学生认为老师课堂上“从不补充”和“补充太少”的课外知识占33.5%。

说明教师仍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手段,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着手自己的教学,时刻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才能组织好教学,教好学生。

2.学生的期望

学生期望老师讲课方式采用探究式教学的占45.8%要求,划出重点的学生占40.5%,探究式教学就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式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在教学中要打破学生的思维惯性,画重点仅仅是找到重点,但是探究式学习不仅可以自我发现重点,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

四、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式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的高一历史学习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讨论问题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一)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有待增强

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首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要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课后练习等各个环节要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加与学生互动环节,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和提高自我的平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历史课程的学习,这个过程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加对历史感兴趣

其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过程一定要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本,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唯一形式;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适应九零后或零零后的个性发展需要,树立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意识。

再次,教师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人类的本能就是追求更新更好,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讲授过程要新,讲授内容要丰富,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去思去探究。教师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常常更新,向学生展示研究前沿的问题,把教、学、应用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看到未来自己从事历史研究的可能。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待改进

教师的教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只有学生把知识通过学的过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才算完成教学的任务,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探索每个学生有效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策略。历史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历史学习活动中,进行有效学习的学习方法、技巧、步骤及其整个学习活动中的心理调控过程,它既体现为外显的学习方法、技巧,更主要体现为内在心智活动过程。 历史教师可侧重学生认知策略的培养,如复述策略,主要包括重复、抄写、做记录、划线等;如精细加工策略,其中有好多被人们称之为记忆术。对于一般的学习,记忆术是一种有用的精细加工技术,它能在新材料和视觉想象或语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比较流行的一些记忆术有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视觉联想法和关键词法等。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三)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资源有待增加

现在高中教育侧重理科教学,本身重理轻文。由于文科学习的特点,实现探究式学习和问题式教学要求有更多的参考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地方性学校本身资金的不足很难具备丰富历史资料的学习条件,地方政府和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大力支持地方性高中图书资源平台的构建,作为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上国家图书馆资源、CNKI等下载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

(四)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能力有待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中学生的要求从仅仅掌握知识到知识和能力并重,从规范学生的学习到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能力要与时俱进。首先要以关注自己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其次教师要从满堂灌向探究式教学转变,把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终极目标,积极开展有效教学,追求教学的效率、效益与效果。先进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有深厚的专业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的教学技术能力,多种形式实现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张慧英.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学生历史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p28.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123-02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广泛应运的生生合作形式,但目前历史课堂中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很多误区,因此,笔者就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探索和实践,寻找对策,构建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以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学习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才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我国著名的合作学习研究专家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良好的心理质量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质量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创设学习环境、发展学生合作情感和技能、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

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因

1.传统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不足。“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掌握历史知识为主。”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更不利于创新潜质的开发。因此,历史教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努力做到“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提出“更多地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改变”,评价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益,而且有助于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在操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比较耗费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不能按计划完成。

2.学生的发言机会不易保持平衡。代表小组发言的往往是各组强势成员,他们成了课堂中的“论坛霸主”,而其它学生则成了“观众”。

3.小组代表陈述的并非经过小组讨论的综合观点,而是其个人观点。

四、实现高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基于以上问题,经过探索和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对策:

1.建立有效的学习小组。首先,根据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所谓组内异质,即按性别、成绩、学习风格、社交关系及人格特质,将学生按前后桌位排列,组成4~6人小组,以便随时讨论。所谓组间同质,即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

2.分配组内角色。在历史课堂上,为了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达到某一教学目标,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承担具有内在关联的角色,实现小组责任的具体化。在小组合作中,不同成员可以分别担任以下角色:①小组长:选择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负责管理组织。②报告员:负责陈述小组的结论;③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结果并编写小组报告;④检查员:负责检查督促小组成员都能清楚说出小组结论;

⑤观察员:负责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为提高小组活动效率提供建议;⑥联络员:负责与教师及其它小组间的交流。

当然,小组按照各组的实际需要可将各种角色重新加以组合,同时,还要不定期地互换角色,以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正确扮演教师角色。教师应该在小组合作中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监督者和合作者的作用。进行合作学习前,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及任务,并根据实际情况限定合作时间,以提高合作效率、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适时地进行指导。

4.理性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新课程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而且合作学习的次数也不宜过多。那么,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层次性、探究性的特点: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层次性的问题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和深化;探究性的问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小组成员深入思考、共同探究,以利于问题的解决,并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性思维。

5.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选择。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应该是多样的,根据内容不同,主要有合作探究、辩论、角色扮演、写小报告、小结课程内容等。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求更高,所以合作探究式是高中历史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要以问题为主轴、以解疑为主线,合作探究问题的实质和解决的方案。

6.实施有效的小组评价机制。有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发展的有效手段,有效评价是将当堂评价和长效评价相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要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进行全面、准确地评价,使各小组明确自己努力与改进的方向。课堂评价方法可采用给每组加分的方法,并发挥每个小组的特色,既要评出本节课的最佳表现小组,还要评出本节课最佳表现者或进步学生等。

长效评价机制要发挥课代表的作用,在每堂课结束后记录下最佳小组和学生,可采取一周一公布,一月一总结的形式,在班会课上给予全班表扬。

五、小组合作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既有生生合作,又有师生合作;既有组内合作,又有组间竞争,使学生随时有充分的机会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协助,从而加速减小两极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合作性和探究性,使课堂更具灵活性。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所有学生的成绩,而且对那些更强调合作的文化和社会中的小组而言,合作学习在提高学习成绩的效果方面尤其显着。”“更重要的是它在合作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以合作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得到发展,使学生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之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合作学习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小组成员在互相交流、彼此争论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意见,实现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从而学会如何帮助他人,提高集体荣誉感,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4―5.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9.

[3]王德民.历史教材“转型”与课堂教学重建[J].历史教学,2004,(4).

[4]庞有海.课程改革:对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4).

[5]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5.

[6]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7]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杭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中学;思考

所以做好教学思考大有好处。可以发现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使教学逐步完善,不断提高。将教学中的光辉处进行总结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使教学过程更加的精彩纷呈。通过对学生学习表现的思考,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也可以通过对自身行为剖析,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价值。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课后思考不但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经验,用以指导教学,而思考过程本身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研究能力。有助于实践智慧的生成。

教师可适当安排多种形式的历史研习活动,例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搜集整理多种类型的历史资料;编演小历史剧等。根据新课标理念,以下几种方法切实可行。

1.课堂讨论、辩论,学会合作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建议,其别强调开展课堂讨论和社会调查,而讨论和调查都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才能解疑。合作学习的研究表明,合作能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关于的性质,笔者在教学中跳出教材观点的束缚,设置新的问题情境“有人认为是一次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此你有何看法?”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新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对性质的热烈讨论。又比如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教学中先投映出恩格斯和列宁评价拿破仑的两段话(恩格斯认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而列宁认为拿破仑战争最终变成了帝国主义战争),激化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引导学生探讨恩格斯为什么肯定拿破仑而列宁为什么否定拿破仑,正确认识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进入深层次的思考。

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可以开展类似的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2.撰写历史小论文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它包括写作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

3编演v史剧。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精心安排指导,的确能促成发展并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预期目标。毕竟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理解史料、编写剧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学习相当主动,收获自然丰富!其实历史剧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台词,滑稽的动作,更在同学间互助研究剧情发展的可能性上所体会出来的心得。

4考试。历史考试是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主要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要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新课程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学习档案。通过建立历史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应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历史学习档案一般由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建设。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历史习作、调查报告、历史制作、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教学思考注意事项:

1.思考时除了思考一般性的教学问题之外,应注意突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除了依据教师自身的思考、感受以及同行的意见开展思考之外,要注意搜集并利用学生的反馈、感受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篇7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有效教学 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教师是学生的主体,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深入扎实的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这是高中历史老师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高中历史有效教学中的一些反思。

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情分析

教学就是“教”和“学”,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因此在教学中教课一定要教到学生心上,让学生从内心学习到历史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师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效率得以提高的关键。由于很多的学校受到教学条件的影响,并且学生之间的基础都大不一样,有的学生学习比较的积极,基础比较的好,上课气氛比较的活跃,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基础不好。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各自的特点,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法,学生弱化知识点的强硬灌输,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材施教, “备教法的同时备学生”。

二、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设计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除了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备课外,还需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进行备课,因此教师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设计上,对教材和教法进行认认真真的备课,教师应该对《历史课程标准》进行仔细的研读,经常阅读一些有关的学科书籍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还要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的资源共享优势,在网上搜集出更多可以借鉴的资料。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单一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独特优势,在网络上搜索更多有关的课间教学内容,如制作PPT课件来对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这大大的活化了课堂教学,将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目前我正在积极探索网络型课件制作,使校园网络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网络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还是很必要的。此外,学生课堂活动也是我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如历史辩论、历史小短剧等。总之,无论是课件制作还是学生活动,都需要教师甚至是学生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详实的备课,才能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三、历史教师要善于课后反思

高中历史课教师除了要做好课前备课外,还需要进行课后的教学反思,进行第二次的备课,这有利于历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如在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这章节的内容时,当时社会上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为了加深学生对计划经济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网上收集一些粮票、布票、钱币等的图片,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个教学方案有时候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的,而在第二次备课的时候进行设计的,只能在第二堂课上进行试教,并且起到的效果非常好,让学生收获到更多的知识。这样课后反思的活动比较的多,扩展这一方面的内容也非常的重要,如何设计好拓展练习,如何紧扣课文内容,让学生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多元的思维训练,是以后的备课中应该值得关注的。可以看出教师通过教学课后的反思、及时的进行改进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问题的出现或者出现一些小插曲,有时候由于学生课堂中一个简单的问题,课堂上一次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对原有教学的方案进行了挑战。因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对象是有思想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喜欢突发奇想妙想,而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体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很难进行预料的,在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教师时刻保持可持续性教学的效应,并弥补这个遗憾。教师在课堂上将这些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记录下来,让教师及时的回顾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表现和困惑、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就可以对本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可以找到反馈的信息,思考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使下一步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合理,从而更积极、更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信息化;整合

笔者是鲁北小县城里的一名在一线工作的历史教师。随着新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笔者所在的学校已经普及了信息化教学。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及很多同行提高了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信息化教学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1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

传统教学方式的长处在于:①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及时地更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利用教师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②更重要的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随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师生交互的机会较多,师生的关系较融洽。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①教学 手段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比较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理解消化。③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2 高中历史教学与信息化

2.1 节省板书时间,充实教学内容

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主要是通过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的,经点击、放映进行讲解,不必板书,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书写时间,用于充实教学内容,使之更加丰满。

2.2 增加了教学的连贯性

黑板是有限的,总结当堂所讲的内容等情况而需要前面的内容时,由于前面所讲已经擦掉,只能靠回忆来强调,其连贯性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计算机 辅助 教学就克服了以上不足,通过循环播放进行总结、强调、解释等,重点突出,会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教学的连贯性

2.3 活跃教学气氛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其声、光、图像等功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2.4 增进师生之间互动

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计划、课件、关于一些重点问题的理解等教学资源借助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公开给学生,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中的迷惑及时在网上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样不仅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老师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不足。

3 高中历史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 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 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历史的描述大多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的,是一种“单媒体”的活动。多媒体教 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2)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演播功能,展示历史事件的间接或者直接联系,揭示问题本质,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生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呼唤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开放的渠道中增加信息的密度与容量,能够增加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集体化教学中 实施个别化分层递进教育,真正实现学科教学的优质高效。

(3)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文本功能,美化教学练习内容,完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要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学习的意义在于理解和应用,因此,学生积极主 动地参与教学,在教学中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文字,扩展为声、像、文并茂,三维动画等近乎跨越时空的全息模式,向人们展示全新、高速的超文本感受,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4)利用多媒体交互式学习和远程教学 将课堂实现对外开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渠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教 师则可以通过网播方式授课或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其他教师相互联系、相互讨论。同时,教学双方均可以从 网络中获 取所需要的资料。

4 高中历史教学在信息化中面临的机遇

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改;新观念;新认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22-01

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历史主要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内容编排,主要体现了专题史的特点。课本编排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和四个选修教材。同时新课程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知识和能力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面对新课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成为当务之急。

一、历史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教学观、教材观、师生观、评价观。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发现”知识和“感悟”历史的新型教学观;树立和谐、平等、合作、师生共同学习和探索的新型师生观;树立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新型评价观。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迅速转变角色,由重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由机械的课程阐述者转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由默默耕耘的孤独者转变为善于和同行交流的合作者;由传统的知识搬运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知心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人,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

二、历史教师要提高专业素养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专业知识。信息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社会成员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即时化。目前,由于电视及电脑网络等的发展,教师在信息和知识占有上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因此不应该像过去“教师爷”那样摆出一副包打天下的样子,而真正需要的是虚怀若谷的态度,虚心学习。中国古代的孔子曾“入太庙,每事问”,我们又何尝不可呢?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最后学历取得时的知识水平,要经常钻研史学,以便“温故知新”;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史学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另外,教师应弄懂、弄通课程标准、教材,理清线索,掌握教材的知识框架、基本内容、内在联系、重点难点,将整体和局部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久而久之,学生的归纳、比较、概括、分析、评价等历史阐释能力也将会在教师的熏陶下逐步

三、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增强学科学习动力,重视师生的人际交往,是扩大学科亲情的重要因素。师生情谊深厚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可忽视的的一个重要心理条件。“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情谊有利于保持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将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将会积极影响学生,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会对其交往活动和关系产生直接作用,最终影响教学和教育的效果。教师应重视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努力以自己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良好的情感,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学习效果。

四、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历史新课改之下,因为教材体系作了大量的调整,以专题史的模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增加了大量的图片和史料,显得异常丰富,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充分地利用这些优势向学生展示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层次地利用教学手段,来向学生展示历史。如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还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学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教材给学生设问,并建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史料加以分析得出答案,教师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形成了最终结论。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思考历史、评价历史、质问历史的习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新形势下历史教师只要不断地更新观念,探究教学方法,关注课改,积极参与,认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一定能顺利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参考文献:

[1] 王燕.高中教师如何面对新课改[J].考试周刊2007(18).

[2] 张亚金.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06).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学;教学方法

初中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教学理念、策略和方法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多媒体课程教学已经充分地应用到初中课堂教学中,但是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当今初中历史教学中面临一个重要问题。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时展的结果

1.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重要体现

历史学科包含有非常多的历史文化传统,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以后对教学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教材的体例上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教学方法上以及学习方法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利用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学习目标的设定上,要凸显三维的目标,而不是只停留在知识的学习目标上,在评价的手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信息化技术存在的优势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结合教学的目标、任务等方面的要求,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图像把教师所要表达的教学意图更加直观地表达出来,创造出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主题,对制作课件的内容进行精心的选取,梳理历史教学的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层层深入,使所要提问的问题环环相扣;可以通过上网查图片、文字、声音和视频等材料,把其演化为多媒体的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实现了科学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3.开展历史课程的需要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的学科,阐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及社会的发展规律,研究的范围非常的广,内容非常的丰富,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在短期内获取大量的信息,让教学课堂更加的丰富多彩。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作用

1.改善了校园的网络环境

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自各个学校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以来,校园的网络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等课程时候使用,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以外的课程时候使用,能够更好地存储、传输学习资源。

2.提高了师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近来,很多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很多学生在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例如网页浏览、下载文件等。很多历史教师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培训,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有了全面的了解,可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课件等。

3.加强了素质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上的竞争也越来越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初中历史教学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肩负起培养学生思想文化、提高学生素质的伟大使命,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

三、改善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建议

1.对教学中设计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

要想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需要课前对教学的课间进行精心的设计,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地研究,具体地分析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必要的时候可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效地重组,针对性地去制作一些课件,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达到教学的目的。

2.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地创新

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的目标、教学的任务以及教学的要求,把教学的内容设计为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组组序列性问题,以提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现代化教学的手段充分地应用到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设计和提供重要的资源。对此,教师要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对学生进行临场的指导以及综合的评价,教师备课的主要方法和方式也要不断地进行变化,从之前的备课教材、备课教案转化为为学生做准备。

3.对教材的设计和使用提供方法

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让学生获得感官方面的刺激体验,而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的引导,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环境中,充分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利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在这一基础上还要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把形象化的理解与实际性的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以更加形象和生动的形式充分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丰富,但是多媒体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只有以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为完成课程标准的目标而努力,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认真地做好历史课堂教学的工作,才能让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杨俊峰.浅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J].新课程:上,2014(7).

[2]高明立.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历史画面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2).

[3]郑良璧.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化运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