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执法监管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规范执法监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确定重点,提升监管效率
在不同的时段,确定不同的监督重点。务必做到稽查事前有方案,事中有记录、事后有总结,并坚持不断持续改进,从而确保专项检查的针对性、时效性,提高执法工作的效能。同时做到人员分工、检查任务、监督区域明确。
二、创新思路,提高办案能力
1、抓住一个主线:始终抓住打假治劣这个主线不放松,履行保护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神圣职责,防止药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假劣药械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一直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虽然稽查力度不断加大,但假劣药品远未绝迹,且制售假劣药品违法行为呈现技术化的特点,查处不易。所以今后乃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打假治劣仍是稽查工作的重点。要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如利用抽验、网络信息等),锁定重点品种(如广告药品、贵重药品、进口药品、中药饮片、生物制品等),遵循“五不放过”原则,追根溯源,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2、实现两个突破:一是在查处大案要案上有突破,积极拓宽案源;二是在集中专项整治上有突破,确保整治一次,见效一次。在办案过程中培养小处见大的能力,发挥办大案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有目的地对重点医疗单位进行检查。县局成立以来的案件,绝大多数发生在医疗机构,因为这些单位临床直销品种多,高额回扣的药品质量出现问题多,大型医疗设备多、诊断试剂品种多,不规范采购操作可能性较大,这对我们稽查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一个考验。检查人员在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同时,有针对性、有步骤地检查。重视媒体假劣药品信息收集工作。网络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资源,为药品稽查打假又提供了一个简便快捷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网络,及时掌握各种假劣药品信息,执法人员经常收集各种药品质量信息,对国家局、省局的质量公告和假劣药品信息及时收集、下载、翻印,分发至各小组。另一方面,以药品包装为突破口,加强药品包装的外观识别,对外包装的材质、尺寸、色泽、商品名称与通用名称,外部标识、防伪、条形码等,逐项比对,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一时不能确定的,将样品带回办公室,网上调阅对比。
3、做好三个加强:一是加强与药检所工作的协作。实践证明药品抽验也是发现案源的重要途径之一,除在抽检过程中加强抽检的针对性外,平时稽查科也注重与药检所的协作,遇有外观检查不合格的品种,及时与药检所沟通;二是加强巡查力度。结合本区域药品市场状况、涉药单位数量,确定重点巡查单位,对年度的稽查工作进行合理安排,确保检查的覆盖面、频率和效果;三是加强学习研究。要想提高稽查人员的办案水平,学习是根本性的手段,除自学以外,并外请有经验老师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
4、营造四个联动:一是加大稽查股与局各股室的联动力度;二是加大与其他各县(市)局的联动力度;三是加大与公安、邮政等兄弟单位、部门的联动力度,特别是对邮购邮售药品的检查;四是日常及大型专题宣传等活动加大与社会的联动力度。
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法行为
篇2
为强化财务基础工作,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财源建设,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税务发票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切实增强对发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发票是财务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和税务检查的重要依据,是经济活动中重要的商事凭证和记录生产经营活动的书面证明,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工具。进一步加强普通发票管理,不仅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和广大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有利于维护经济秩序和税收秩序,保障财政收入,强化税收征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都要切实增强对发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按照有关规定领购、使用、索取、填开、保管发票,形成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社会监督、协税护税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源头监控,严格发票管理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私印、私售、伪造、倒买倒卖发票或非法取得、使用发票防伪专用品。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制普通发票或者具有发票性质的凭据。使用发票的单位和个人都应按照税务部门的规定领购、使用和保管发票。所有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人在消费、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它经营活动时,都必须按照税务部门的规定开具或者取得统一发票;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消费或接受服务时,有权向收款方索要发票,有权拒收不符合规定的发票,收款方不得以任何借口拒开发票或以其它凭证替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要按照发票及税收、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核算经营成果,依法缴纳税款。取得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不得抵扣税款,不得税前扣除。
三、强化财务监督,严格发票使用
从起,各单位对取得的税务发票必须先经过查询,确认是正常发票后才能报销入账。按以下步骤进行处理:真伪查询鉴别—鉴别处理—领导签字—入账付款。税务机关负责提供发票查询平台数据支持。(国、地税局发票管理范围详见附件1)
(一)发票真伪查询鉴别
1、国税部门管理的发票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真伪辨别查询:
(1)登录山东国税网站普通发票查询举报子系统进行发票真伪的查询。
(2)拨打纳税服务热线电话,征收管理科电话。
(3)到各主管国税机关、办税服务场所直接查询发票真伪。
2、地税部门管理的发票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真伪辨别查询:
(1)登录山东地税网上发票验证系统进行发票真伪查询。
(2)拨打平邑地税纳税服务电话,征管和科技发展科电话。
(3)到各主管地税机关、办税服务场所直接查询发票真伪。
(二)鉴别结果处理
1、经查询鉴别为正常发票的,由财会人员接收发票,应作“已验证”标记,按照正常的财务管理程序进行账务处理。
2、发现不符合规定的发票,取得方自行到原开票方换票或索取真票,或请税务部门按规定协助各单位取得真实发票。同时,各单位财会人员有义务对取得的假发票和非法代开发票分别报送县国税局、地税局,也可进行举报。
3、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税收违法行为检举管理办法》、《检举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奖励暂行办法》,以及发票违法行为举报和查处奖惩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检举税收违法行为经税务机关立案查实处理并依法将税款收缴入库后,按照规定标准予以奖励。
(三)正常发票领导签批、入账付款
要切实加强对入账发票的审核和管理,杜绝发票报销过程中存在的真假不辨、审核不严、随意报销等现象。全县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严格审查票据,对不符合规定的票据坚决拒签,严格控制违规票据入账。对取得的普通发票经查询鉴别为正常发票后,方可进入审批报销程序。
财务人员要严把发票报销入账环节关口,认真甄别发票真伪,对填写内容与实际业务不一致、印章与实际名称不相符、模糊不清等发票要重点审核,防止违反财经纪律和侵吞公共财产行为的发生。
对下列不符合规定的发票,财务人员拒绝办理相关业务,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不得计入成本、费用:
1、开具或取得的发票未经税务机关监制;
2、发票填写项目不齐全、内容不真实、字迹不清楚;
3、没有加盖发票专用章;
4、伪造、作废发票;
5、其他不符合税务政策法规规定的发票(如使用非劳务发生地发票等)。
结算下列款项,必须凭税务部门开具的微机发票:
1、预付或结算建筑安装、项目工程等款项应索取建筑业统一发票(代开);
2、购买房屋、土地等行为应索取销售不动产统一发票(代开)。
四、强化部门配合,形成管理合力
县财政、公安、审计、税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进一步强化对全县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发票流通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加大对发票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肃财经纪律,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对因把关不严造成税收流失的,将追究相关单位负责人及财务人员的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一)财政部门要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发放范围,对应税的经营服务性收费,不得向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发放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并督促其向税务部门领购发票。县财政部门在日常财政支出的审核过程中,要加强对发票的审查。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票据,不得列支,拨款时予以扣除,并及时通知税务部门。税务部门作为“收支两条线”检查的组成部门,应派员全程参与检查活动,对发票管理等税收征管情况实施跟踪查处。
(二)公安部门要积极配合税务部门依法查处私印、私售、伪造、变造发票等重大违法案件,对利用发票进行偷税的行为要及时立案侦查,依法严厉打击。
篇3
一、遵循的原则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执法检查,必须具备法定的主体资格,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权限内,依照法定的检查事项、内容和程序进行。要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到检查依据公开、检查程序公开、处罚决定公开、不得越权和滥用权力。
二、规范行政执法检查的方式
区政府法制办对全区的行政执法检查活动进行统筹安排,以实行行政执法部门联合检查为主,防止重复检查和多头检查。同一行政执法部门对同一企业的检查,原则上每年不超过两次;对同一事项由几个行政执法部门进行检查的,确定一个行政执法部门检查或由几个部门联合检查;各行政执法部门对同一企业、同一事项的检查,不得重复进行。行政执法部门每年度对企业进行的检查,年初应拟定检查计划,报送区政府法制办批准后实施。
各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实施的日常执法活动及国家统一组织的检查活动不在其列,其在计划外自行组织实施的执法检查,也应从严掌握,并经本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批准后实施。
三、规范行政执法检查行为
1、提前向企业下达《行政执法检查通知书》(以下简称《通知书》)
经区政府法制办批准的对企业的执法检查,应在三日前下达《通知书》,同时报送区政府法制办备案。《通知书》的格式应统一,内容应包括检查理由、检查依据、检查时间、检查事项、是否收费及收费标准和依据、实施检查的人员、联系电话和负责人。
对企业检查时,行政执法部门要向企业出示《通知书》,没有《通知书》的检查活动,企业有权拒绝检查并向相关部门举报。
2、行政执法检查以书面形式为主
行政执法检查不得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一般以书面形式为主。行政执法部门向被检查企业送达《通知书》并提出书面检查的要求,且可根据企业的书面检查材料及其他情况,对被检查企业进行抽查,抽查率一般不超过15%。对突发事件,制假贩假等违法行为以及接到举报的,可以采取突击、实地检查。
3、严格遵循“三步式”执法原则。
实施行政执法检查,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严格遵循“三步式”执法的四项原则,法律和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4、依法检查,文明执法。
(1)对在制定检查计划或检查中弄虚作假的,区政府法制办将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对相关单位和负责人进行查处,并追究实施检查的行政执法部门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2)行政执法部门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要做到过罚相当,罚款一律开具合法票据,必须全部上缴国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不得截留、挪用、私分。严禁借检查之机,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或者要求企业参加带有强制性的收费培训。
(3)行政执法人员实施行政执法检查时不得少于两人,必须持市政府颁发的行政执法证件,严格执法纪律,树立公正、文明的执法形象,严禁临时工、协勤人员混同执法人员进行执法;严禁越权执法、徇私枉法、野蛮执法;对违反以上规定者视情节轻重进行通报批评或由法制机构移交纪检、监察机关查处。
篇4
一、转变观念,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
执法理念决定执法行为,只有正确的理念才能引导正确的行为,因此,转变执法理念至关重要。
首先,要从思想上明确“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明确检察权是人民赋予的,检察权的行使必须确保公正和廉洁,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要本着对群众利益和法律高度负责的精神办案,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版权所有
其次,要破除一些影响公正执法的错误观念。一是破除被动执法、坐堂办案的观念,树立执法不作为也是违法的意识。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监督别人的执法行为,必须主动了解情况、发现线索。被动地等待移送线索和案件,甚至不认真履行法定职责,该立不立、该捕不捕、该诉不诉、该抗不抗等执法不作为的观念和行为,违背了检察机关的职责,所以必须破除和改正。当前,一些地方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不强,要打破这个“瓶颈”,我们必须树立不作为也是违法、不作为就是失职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和措施,加大监督力度,维护法制统一和司法公正,树立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威。二是破除只顾自身办案方便的观念,树立服务群众、执法为民的意识。以往我们建立制度、制定规定常常把方便自己执法放在第一位,导致有些做法妨碍了律师的执业活动、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和负担。这些做法有违执法为民的要求,有违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精神,所以也必须引起重视和修正。我们必须遵从法治精神,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执法为民的要求落实好,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在制定制度规范时,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利益,多为当事人参与诉讼提供方便,这也是提高执法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三是破除办案神秘主义观念,树立检务公开的意识。执法实践证明,以公开促进执法公正,是民主法治进步的潮流,失去外部监督的执法活动,更容易出现违纪违法问题,导致司法不公。我们要破除办案工作神秘化思想,树立检务公开的意识。积极探索检察工作接受外部监督的有效途径。凡是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诉讼事项,凡是人民群众关注的检察工作,除法律要求保密的以外,都应向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公开,听取意见、接受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检察权的规范、公正运行。
二、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法律监督能力
规范执法提高素质是关键。检察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庞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把这次“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作为提高素质、强化技能、重塑形象的重要载体,以强化干警综合素质和法律监督能力为目标,向教育培训要战斗力,要规范化。
1、在用人上严把入口,全力打造检察官准入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通过考试录用工作人员的制度,实行面向社会、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中公开选拔初任检察官的制度。实行人员双向选择。一方面,检察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选择部门和岗位;另一方面,处室中层领导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部门工作人员。加快检察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要培养一大批学者型、竞赛型、攻坚型、快捷型公诉人和突破型、侦查预审型、综合预防型侦查员,队伍专业化,可以极大地提高办案效率。
2、在内容上要以业务工作为中心,以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为着力点,推动各项检察工作深入发展。基层检察院的工作主要是办案,办案业务工作是基层检察工作的重心,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搞好业务工作,而抓好业务工作的关键是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因此,法律监督能力建设必须落实到搞好各项检察业务工作上,正如贾春旺检察长所提出的“要把抓不抓业务、能否抓好业务,作为评价检察能力和业绩的主要标准”。
3、在落实上下功夫,使之落实到每一个基层单位、每一个具体案件、每一个办案人员和每一个办案环节。在落实上要注意做到“三个结合”:一是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提高监督水平。把群众反映强烈、问题集中的部位和环节,作为推进专项工作的重点,在各个诉讼环节落实执法为民要求。二是强化诉讼监督与惩治司法腐败相结合,增强监督效果,以监督促进办案,以办案强化监督。三是专项检查与解决自身问题相结合,规范执法行为。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兽药GMP”)检查验收活动,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和《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业部负责制定兽药GMP及其检查验收评定标准,负责全国兽药GMP检查验收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具体工作由农业部兽药GMP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承担。省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兽药GMP检查验收申报资料的受理和审查、组织现场检查验收、省级兽药GMP检查员培训和管理及企业兽药GMP日常监管工作。
第二章 申报与审查
第三条新建、复验、原址改扩建、异地扩建和迁址重建企业应当提出兽药GMP检查验收申请。复验企业应当在《兽药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提交申请。
第四条申请验收企业应当填报《兽药GMP检查验收申请表》,并按以下要求报送申报资料。
新建企业须提供第1至第13目资料;原址改扩建、复验、异地扩建和迁址重建企业须提供第1目至第17目资料,迁址重建企业还须提供迁址后试生产产品的第12、13目资料;中药提取企业须提供第18目资料。
1.企业概况;
2.企业组织机构图(须注明各部门名称、负责人、职能及相互关系);
3.企业负责人、部门负责人简历;专业技术人员及生产、检验、仓储等工作人员登记表(包括文化程度、学历、职称等),并标明所在部门及岗位;高、中、初级技术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情况表;
4.企业周边环境图、总平面布置图、仓储平面布置图、质量检验场所(含检验动物房)平面布置图及仪器设备布置图;
5.生产车间(含生产动物房)概况及工艺布局平面图(包括更衣室、盥洗间、人流和物流通道、气闸等,人流、物流流向及空气洁净级别);空气净化系统的送风、回风、排风平面布置图;工艺设备平面布置图;
6.生产的关键工序、主要设备、制水系统、空气净化系统及产品工艺验证情况;
7.检验用计量器具(包括仪器仪表、量具、衡器等)校验情况;
8.申请验收前6个月内由空气净化检测资质单位出具的洁净室(区)检测报告;
9.生产设备设施、检验仪器设备目录(需注明规格、型号、主要技术参数);
10.所有兽药GMP文件目录、具体内容及与文件相对应的空白记录、凭证样张;
11.兽药GMP运行情况报告;
12.(拟)生产兽药类别、剂型及产品目录(每条生产线应当至少选择具有剂型代表性的2个品种作为试生产产品;少于2个品种或者属于特殊产品及原料药品的,可选择1个品种试生产,每个品种至少试生产3批);
13.试生产兽药国家标准产品的工艺流程图、主要过程控制点和控制项目;
14.《兽药生产许可证》和法定代表人授权书;
15.企业自查情况和GMP实施情况;
16.企业近3年产品质量情况,包括被抽检产品的品种与批次,不合格产品的品种与批次,被列为重点监控企业的情况或接受行政处罚的情况,以及整改实施情况与整改结果;
17.已获批准生产的产品目录和产品生产、质量管理文件目录(包括产品批准文号批件、质量标准目录等);
所生产品种的工艺流程图、主要过程控制点和控制项目;
18.中药提取工艺方法和与提取工艺相应的厂房设施清单及各类文件、标准和操作规程。
第五条省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组织完成申请资料技术审查。申请资料不符合要求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在20个工作日内补充有关资料;逾期未补充的或补充材料不符合要求的,退回申请。通过审查的,20个工作日内组织现场检查验收。
申请资料存在弄虚作假的,退回申请并在一年内不受理其验收申请。
第六条对涉嫌或存在违法行为的企业,在行政处罚立案调查期间或消除不良影响前,不受理其兽药GMP检查验收申请。
第三章 现场检查验收
第七条申请资料通过审查的,省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向申请企业发出《现场检查验收通知书》,同时通知企业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和检查组成员。
第八条检查组成员从农业部兽药GMP检查员库或省级兽药GMP检查员库中遴选,必要时,可以特邀有关专家参加。检查组由3-7名检查员组成,设组长1名,实行组长负责制。
申请验收企业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可以派1名观察员参加验收活动,但不参加评议工作。
第九条现场检查验收开始前,检查组组长应当主持召开首次会议,明确《兽药GMP现场检查验收工作方案》,确认检查验收范围,宣布检查验收纪律和注意事项,告知检查验收依据,公布举报电话。申请验收企业应当提供相关资料,如实介绍兽药GMP实施情况。
现场检查验收结束前,检查组组长应当主持召开末次会议,宣布综合评定结论和缺陷项目。企业对综合评定结论和缺陷项目有异议的,可以向省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反映或上报相关材料。验收工作结束后,企业应当填写《检查验收组工作情况评价表》,直接寄送省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
必要时,检查组组长可以召集临时会议,对检查发现的缺陷项目及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并听取企业的陈述及申辩。
第十条检查组应当按照本办法和《兽药GMP检查验收评定标准》开展现场检查验收工作,并对企业主要岗位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操作技能、理论基础和兽药管理法规、兽药GMP主要内容、企业规章制度的考核。
第十一条检查组发现企业存在违法违规问题、隐瞒有关情况或提供虚假材料、不如实反映兽药GMP运行情况的,应当调查取证并暂停验收活动,及时向省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报告,由省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作出相应处理决定。
第十二条现场检查验收时,所有生产线应当处于生产状态。由于正当原因生产线不能全部处于生产状态的,应启动检查组指定的生产线。但注射剂生产线应当全部处于生产状态;无注射剂生产线的,最高洁净级别的生产线应当处于生产状态。
第十三条检查员应当如实记录检查情况和存在问题。
组长应当组织综合评定,填写《兽药GMP现场检查验收缺陷项目表》,撰写《兽药GMP现场检查验收报告》,作出“推荐”或“不推荐”的综合评定结论。《兽药GMP现场检查验收缺陷项目表》应当明确存在的问题。《兽药GMP现场检查验收报告》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地描述企业实施兽药GMP的概况以及需要说明的问题。《兽药GMP现场检查验收报告》和《兽药GMP现场检查验收缺陷项目表》应当经检查组成员和企业负责人签字。企业负责人拒绝签字的,检查组应当注明。
第十四条检查组长应当在现场检查验收后10个工作日内将《兽药GMP现场检查验收工作方案》、《兽药GMP现场检查验收报告》和《兽药GMP现场检查验收缺陷项目表》、《兽药GMP检查验收评定标准》、《检查员自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各一份报省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
《兽药GMP现场检查验收报告》和《兽药GMP现场检查验收缺陷项目表》等资料分别由省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被检查验收企业和市、县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留存。
第十五条对作出“推荐”评定结论,但存在缺陷项目须整改的,企业应当提出整改方案并组织落实。企业整改完成后应将整改报告寄送检查组组长。检查组组长负责审核整改报告,填写《兽药GMP整改情况审核表》,必要时,可以进行现场核查,并在5个工作日内将整改报告和《兽药GMP整改情况审核表》报省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
第十六条对作出“不推荐”评定结论的,省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向申报企业发出检查不合格通知书。收到检查不合格通知书3个月后,企业可以再次提出验收申请。连续两次做出“不推荐”评定结论的,一年内不受理企业兽药GMP检查验收申请。
第四章 审批与管理
第十七条省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收到所有兽药GMP现场检查验收报告并经审核符合要求后,应当将验收结果在本部门网站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15日。
第十八条公示期满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省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和检查验收结果核发《兽药GMP证书》和《兽药生产许可证》,并予公开。
第十九条企业停产6个月以上或关闭、转产的,由省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依法收回、注销《兽药GMP证书》和《兽药生产许可证》,并报农业部注销其兽药产品批准文号。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条兽药生产企业申请验收(包括复验、原址改扩建和异地扩建)时,可以同时将所有生产线(包括不同时期通过验收且有效期未满的生产线)一并申请验收。
第二十一条对已取得《兽药生产许可证》后新增生产线、部分复验并通过验收的,换发的《兽药GMP证书》与此前已取得的其他兽药GMP证书(指最早核发并在有效期内)的有效期一致;换发的《兽药生产许可证》有效期限保持不变。
第二十二条在申请验收过程中试生产的产品经申报取得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的,可以在产品有效期内销售、使用。
第二十三条新建兽用生物制品企业,首先申请静态验收,再动态验收;兽用生物制品企业部分生产线在《兽药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从未组织过相关产品生产的,验收时对该生产线实行先静态验收,后动态验收。静态验收符合规定要求的,申请企业凭《现场检查验收通知书》组织相关产品试生产。其中,每条生产线应当至少生产1个品种,每个品种至少生产3批。试生产结束后,企业应当及时申请动态验收,省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动态验收结果核发或换发《兽药生产许可证》,并予公开。
篇6
随着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公安机关执法活动逐步走向规范, 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窗口单位,治安管理和执法工作占主导地位,规范派出所执法问题,就显得相当重要。分局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在规范执法行为和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特别是派出所执法规范化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为此,通过对当前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效、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一、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1、为保证广大民警在执法活动中有章可循,促进办案质量的提高,我局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当前执法活动的需要,制做了案件网络审批系统,围绕刑事、行政案件办理和证据固定和赃物管理等方面的执法活动制定出各项工作流程,受到了市局肯定,对我局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2、推广在开展专项活动中涌现出的示范单位的先进工作经验,特别是石羊派出所制定的常见警情处置规范,规范了民警的日常执法工作行为,使规范化建设和执法制度建设达到了整体推进的效果。
3、全面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会同区法院会签《关于建立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制度的规定》从而更好的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这一制度的落实,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办案效率,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建立了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催办制度,通过在分局法制科网页设立“案件催办”专栏,对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即将届满的人员,提前催办。从而使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现象大量减少,“保而不审”,处理不及时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5、实行“周通报月考评”制度,对各办案单位承办的每个刑事、行政案件进行考评,建立执法档案,及时指出办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个案考核分数同时纳入执法质量目标考核。对各单位奖惩逗硬,进一步提高办案民警积极性,提高执法办案质量。
二、派出所在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1、法治观念不强,执法指导思想存在偏差。主要体现在法律至上、人权保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观念不强,在执法活动中存在推诿、拖延,造成执法不公、执法不规范。
2、基层民警数量少,公安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赶着鸭子下水,匆忙上阵执法,对公安机关常用的法律法规不熟悉,对案件办理认识模糊,执法不规范也就不可避免。分局新增民警较多,办案人员新手较多,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办案民警仍然存在重实体、轻程序,在平时的学习、培训中不认真、走过场,对相关法律法规及市局相关规范、规定学习不认真细致,三、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公安机关社会治安管理和严厉打击犯罪的力度,导致了执法行为的不规范要解决以上问题的存在,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进一步提高民警的法治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诉讼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监督意识和人权意识,养成自觉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提高执法水平,保证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现公安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2、坚持依程序受理,严格按立案条件立案,规范接警、受理报警范围、处警和责任追究等,彻底解决受理、立案不规范的问题。
3、加强经费保障,提高派出所民警的执法水平。公安机关要争取地方财政,保障派出所日常办公正常运转的需要,保障警务装备更新的需要,为民警解决后顾之忧,使民警全身心地投入到执法工作中去。
篇7
一、认识规范和限制行政自由裁量权工作的重要意义
规范和限制行政自由裁量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行政行为中出现腐败和不廉洁的现象,因此,要从行政行为的全过程来规范和限制自由裁量权。我局根据上冈镇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执法的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量化,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政行为,从源头上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杜绝人情案、关系案,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依法行政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执法队伍的建设和综合执法局形象的提升。
二、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合法原则。实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二)合理原则。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立法目的,充分考虑、全面衡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执法对象情况、危害后果等相关因素,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
(三)过罚相当原则。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处罚种类和幅度应当与当事人违法过错程度相适应,与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四)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向社会公开裁量标准,向当事人告知裁量所基于的事实、理由、依据等内容;应当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公平、公正实施处罚,对事实、性质、情节、后果相同的情况应当给予相同的处理。
(五)集体决策原则。一般问题科室会审,重大问题由局主要负责人主持会办,按照谁主持会办谁承担责任的要求,坚持集体讨论原则。
三、健全规范配套制度
(一)查处分离制度。将综合执法的调查、审核、决定、执行等职能进行相对分离,使执法权力分段行使,执法人员相互监督,建立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
(二)执法回避制度。执法人员与其所管理事项或者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平公正处理的,不得参与相关案件的调查和处理。
(三)执法公示制度。强化事前、事后公开,向社会主动公开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执法决定等信息。规范事中公示,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主动表明身份,接受社会监督。
(四)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对立案、调查、审查、决定、执行程序以及执法时间、地点、对象、事实、结果等做出详细记录,并全面系统归档保存,实现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
(五)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或引发社会风险,直接关系行政相对人或第三人重大权益,经过听证程序作出行政执法决定,以及案件情况疑难复杂、涉及多个法律关系的案件,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严格法制审核。
(六)案卷评查制度。上级主管部门可以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对综合执法局的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将案卷质量高低作为衡量执法水平的重要依据。
(七)执法统计制度。对本局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情况进行全面、及时、准确的统计,认真分析执法统计信息,加强对信息的分析处理,注重分析成果的应用。
(八)裁量判例制度。综合执法局可以针对常见的违法行为,确定一批自由裁量权尺度把握适当的典型案例,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提供参照。
四、制定裁量规则和基准的程序
(一)调查取证阶段。行政处罚案件调查取证过程中,执法人员应当以裁量规则和基准为指导,全面调取有关违法行为和情节的证据;在提交行政处罚案件调查报告时,不仅要附有违法行为的定性证据,还应提供有关定量证据。使用移动执法平台的,应当与裁量系统相衔接,为执法人员现场全面收集证据、正确适用法律提供帮助。
(二)案件审查阶段。案件审查过程中,各执法中队负责人及法制科应当严格遵守裁量规则和使用裁量基准,对具体案件的处罚额度提出合理的裁量建议;经集体审议的案件也应当专门对案件的裁量情况进行审议,书面记录审议结果,并随案卷归档。
(三)事前告知和听证阶段。作出处罚前应当在告知当事人行政处罚有关违法事实、证据、处罚依据时,一并告知行政处罚裁量权的适用依据,及其陈述申辩权利。当事人陈述申辩时对自由裁量适用提出异议的,应当对异议情况进行核查,对合理的意见予以采纳,不得因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而加重处罚。
(四)决定阶段。在作出处罚决定时,应当在处罚决定书中载明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适用依据和理由,以及对当事人关于裁量的陈述申辩意见的采纳情况和理由。
五、自由裁量的特殊情形。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重处罚。
1、两年内因同类违法行为被处罚3次(含3次)以上的;
2、在案件查处中对执法人员进行威胁、辱骂、殴打、恐吓或者打击报复的;
3、违法行为引起不良社会反响的;
4、其他具有从重情节的。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1、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2、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篇8
现将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吉林省监察厅、土地管理局联合下发的《吉林省关于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行政纪律处分的规定》转发给你们,供参考。
附:吉林省监察厅、土地管理局关于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行政纪律处分的规定
(1989年12月6日)
为认真贯彻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切实保护耕地,特制定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政纪律处分规定。
第一条 本规定适用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
国营企业职工的行政处分,按国务院1982年4月10日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条 对违反国家《土地管理法》和《吉林省土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给予行政处罚外,按照本规定给予行政纪律处分。
第三条 对违反《土地管理法》第43条和《条例》第66条规定的给予下列政纪处分:
(一)违法占用城市市区土地120平方米以下(含本数,下同),耕地2000平方米以下,其它土地6000平方米以下的,给予行政警告至降职处分。
(二)违法占用城市市区土地120平方米以上(不含本数,下同)500平方米以下,菜田2000平方米以下,耕地2000平方米以上10000平方米以下,其它土地6000平方米以上20000平方米以下的,给予行政记过至撤职处分。
(三)违法占用城市市区土地500平方米以上2000平方米以下,菜田2000平方米以上5000平方米以下,耕地10000平方米以上40000平方米以下,其它土地20000平方米以上60000平方米以下的,给予行政记大过至魁留用察看处分。
(四)违法占用城市市区土地2000平方米以上,菜田5000平方米以上,耕地40000平方米以上,其它土地60000平方米以上的,给予行政降职至魁处分。
第四条 违反《土地管理法》第46条第2款和《条例》第70条规定的,给予行政记大过至魁处分。
第五条 按照《土地管理法》第47条和《条例》第58条规定,需给予行政处分的,按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非法交易额一万元以下,给予行政记过至撤职处分。
(二)非法交易额一万元以上,给予行政记大过至魁处分。
第六条 违反《土地管理法》第48条和《条例》第66条规定的,按本规定第三条分别给予行政处分。
“无权批准”中属于非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审批的,对无权批准部门的领导及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记大过至撤职处分。
第七条 违反《土地管理法》第49条和《条例》第62条规定的,除给予行政处分外,有关经济问题的处理按照《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国发〔1987〕58号文件)规定执行。
第八条 违反《条例》第18条规定的,给予行政警告至记大过处分。
第九条 违反《条例》第19条第1款、第31条第1款、第43条规定的,给予行政记过至撤职处分。
第十条 违反《条例》第20条规定的,给予行政记大过至撤职处分。
第十一条 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和《条例》的违纪人员的政纪处分,由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处分意见,由其所在单位按干部管理范围和行政处分审批权限报批。处分决定抄送土地管理部门备案。违纪单位不同意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的处分意见的,报上级人民政府监察部门处理。
篇9
现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职业指导人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通知》等5个文件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司关于印发《职业指导人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通知(1999年6月14日 劳社培就司发〔1999〕38号)
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我部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新模式,组织制定了《职业指导人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业经审定,现予印发,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附件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司关于印发贵金属首饰钻石宝玉石检验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通知(1999年6月24日 劳社培就司发〔1999〕42号)
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
根据原劳动部《关于制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通知》(劳部发〔1994〕185号)精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有关专家,依据贵金属首饰、钻石、宝玉石检验员职业技能标准,制定了贵金属首饰、钻石、宝玉石检验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业经审定,现印发施行。
附件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司关于颁发《旧机动车鉴定估价师国家职业标准》和《汽车配件销售员国家职业标准》的通知(1999年4月30日 劳社培就司发〔1999〕24号)
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我部委托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新模式,制定了《旧机动车鉴定估价师国家职业标准》和《汽车配件销售员国家职业标准》,业经审定,现颁发试行。
附件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司关于颁发铁路行业货运员等69个工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通知(1999年4月30日 劳社培就司发〔1999〕25号)
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
根据原劳动部《关于制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通知》(劳部发〔1994〕185号)精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铁道部组织有关专家,依据铁路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制定了货运员等69个工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业经审定,现颁发施行。
附件:铁路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目录
1.货运员 2.货运值班员 3.货运调度员
4.货运计划员 5.货运核算员 6.货运安全员
7.货运检查员 8.车站值班员 9.助理值班员
10.扳道员 11.信号员 12.车号长
13.指导车长 14.运转车长 15.车站调度员
16.调车区长(站调助理) 17.驼峰调车长
18.铁路客运员 19.铁路售票员 20.售票值班员
21.客运值班员 22.客运计划员 23.铁路行李员
24.行李计划 25.行李值班员 26.列车员
27.列车值班员 28.餐车长 29.交接员
30.蓬布工 31.装卸值班员 32.装卸工
33.铁路货运起重工 34.叉车司机
35.装载机司机 36.装(卸)车机司机
37.机车调度员 38.机车检查保养员
39.洗炉工 40.机车整备工 41.给油指导
42.蒸汽机车锅炉工 43.车电员
44.发电车乘务员 45.轴温检测员 46.轮轴装修工
47.筑路工 48.桥梁装吊工 49.铺架机司机
50.电力线路工 51.铁路报务员 52.铁路话务员
53.通信工 54.信号工 55.电源工
56.通信组调工 57.信号组调工 58.电控组调工
59.救援起复工 60.救援机械司机
61.救援机械副司机 62.道岔钳工
63.舟桥起重工 64.舟桥组装工 65.轮渡组装工
66.栈桥组装工 67.机动舟驾驶员 68.浸注处理工
69.木材防腐整备工
附件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司关于颁发石油天然气行业采油工等44个工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通知(1999年5月11日 劳社培就司发〔1999〕27号)
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
根据原劳动部《关于制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通知》(劳部发〔1994〕185号)精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组织有关专家,依据石油天然气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制定了采油工等44个工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业经审定,现颁发施行。
附件:石油天然气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目录
1 采油工 2 采油化验工
3 轻烃装置操作工 4 原油分析工
5 采油地质工 6 采油测试工
7 集输工 8 注水泵工
9 地层测试工 10 特车泵工
11 油气管线安装工 12 作业机司机
13 井下作业工具工 14 作业井架安装工
15 石油金属结构制作工 16 井下作业工
17 气测工 18 输油工
19 管道保护工 20 防腐绝缘工
21 综合计量工 22 采气工
23 采气测试工 24 输气工
25 输气管线维护工 26 石油地震勘探工
27 石油物勘测量工 28 可控震源工
29 石油钻井工 30 钻井架安装工
31 钻井地质工 32 测井工
33 钻井泥浆工 34 钻井柴油机工
35 射孔取芯工 36 固井工
37 井下钻井工具装修工 38 地面钻井工具装修工
39 管子修理工 40 石油钻机修理工
篇10
一、抓重点,清积案,全面化解监管执法隐患风险
(一)明确责任,整改区域监管隐患
淄博市工商局于2008年底全面开展了隐患排查治理,共查找出区域监管、执法办案、行政许可等各类风险隐患216条,出台了《关于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意见》,分类制定应对风险隐患的措施。一是全面推进“片区化”管理的监管执法问责制。将全市72个工商所的监管辖区划分为248个监管服务责任区,建立了市局、分县局、工商所、工商工作室、片区责任人五级管理体系和联动机制,消除了监管盲区,做到了“守土有责”。出台了《区域监管服务实施办法》和《区域监管服务手册》,确定监管执法、服务发展、隐患治理、舆情收集、社会评价等5大类15个工作项目,理清了26个特殊监管项目和8大类173种违法行为的表现形式、监管依据、要求和监管方式,有效解决了“管什么、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怎么留下监管痕迹,才能达到免除监管责任、确保执法安全”的问题。二是推行了“三知一管”工作法,实施精细化监管。对片区监管人员提出了“知道业户在哪里、知道业户干什么、知道业户想什么,实施精细化监管服务”的标准要求,责任人对责任区的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重点行业、高危行业的监管做到了底数清楚,隐患排查到位,问题及时发现。
(二)强化监督,整改行政执法隐患
从理顺执法体制、规范执法流程、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强化具体执法行为监督等方面,制定和完善了相关措施,有效防范执法风险。一是全面推行了相对集巾执法办案机制。在区县局设立执法大队10个,在工商所设立执法中队72个,理顺了市局、区县局、工商所三级执法办案事权,有效解决了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等问题。二是全面实行了“网上办案”,规范执法程序。启用了“网上案件审批系统”,全面实行了“网上办案”,规范了行政执法流程,对各办案环节实行节点控制,实现了对执法案件的全过程监督,案件核审率达到100%。三是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将注册登记、不正当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合同、商标、广告监督管理等7大类,88部法律、法规、规章,230余项主要违法行为细化分解成930余项,确定相对固定的处罚种类和量化幅度,减少了对裁量问题的争议。四是强化案件督查。坚持每年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为进行一次全面督查,每半年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一次抽查互审,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确保把案件办成铁案、精品案、和谐案。五是树立和谐监管理念。将执法风险防范的内容从具体的执法行为延伸到执法理念的养成,牢固树立和谐监管理念,坚持“攻大奸、戒小过”,强化行政指导,慎用行政强制,推行权利义务告知、释法说理等制度,把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融人监管执法全过程。2009年以来,共查办各类案件18279件,案件处结率和执行率均达到100%,未出现一例行政复议和行政败诉案件。
(三)全面规范,整改行政许可隐患
对行政许可中存在的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界定不严、高危行业无照经营、国企改制遗留问题、作为体现市场主体资信状况的登记档案不完整等隐患和风险,进行了重点整治规范。一是规范登记行为。针对发现的企业登记机构帮助企业虚假出资出证、伪造营业执照、公章等影响经济安全的行为,与财政、人民银行、银监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公司货币验资工作的意见》,对涉嫌虚假出资的企业严格实质审查,提高登记质量,有效遏制违法违规登记行为的蔓延,保障了地区经济安全。二是规范无照经营查处。针对无照经营现象屡禁不绝的问题,出台了《无照经营查处取缔操作规范》,对高危行业重点监管、无照经营行为分类建档、弱势群体区别处理等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将清理无照工作纳入了规范化轨道;对吊销企业仍正常经营的现象,制订了《恢复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经营资格操作规程》,提供有效的行政救济,既解决了吊销企业无照经营的问题,又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三是规范国企改制遗留问题。针对淄博老工业城市在“先上车。后买票”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国有企业改制遗留的问题,未雨绸缪,抽调专人对所有改制企业的登记材料进行重新审核,发现问题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与改制企业沟通,积极稳妥地提前化解风险。四是规范登记档案。对企业登记档案进行全面整理,确保了企业登记档案的完整和质量提升;对企业登记档案数据库进行全面清理,核查、补录、纠正、清理问题数据3万余条,有效地保证了登记数据的真实、准确。
二、建机制,抓长效,推进监管执法风险防范管理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一)探索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隐患风险的发生
淄博市工商局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要求对关系监管执法对象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从合法性和合理性上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防止在决策、审批等前端环节因工作不当产生隐患风险。为确保科学、正确决策,出台了《主要业务工作事项决策程序暂行规定》,对个案涉案金额在100万元以上或罚没款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行政处罚案件,对市政府确定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国企改制等行政许可事项,都坚持做到集体研究决定。对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政策出台,都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调研等形式,充分征求群众意见。2009年围绕应对金融危机制定出台的保增长、扩内需、促发展的意见,先后召开重点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层次的座谈会4个,征求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意见30余条。
(二)建立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对隐患风险的应对能力
畅通诉求渠道,健全完善12315消费维权网络和内外监督机制,实行“局长接访日”、重大案件案后回访等工作制度,多层次了解社会群体的诉求。强化舆情监控,建立和完善了舆情调研机制,及时收集整理媒体、网络反映的舆情信息,定期通报重要舆
情,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和群众关注的焦点,做到见微知著、心中有数。同时完善了信息报送、矛盾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出台了突发公共事件新闻、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群体性消费者申(投)述事件、重大传销突发事件、市场监管突发事件等5个应急预案。对监管执法风险做到“可知、可防、可控”。
(三)全面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化促工作规范化
淄博市工商局健全完善了案件处理、行政许可、业务决策等6大类247项制度,实现了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围绕规范登记服务工作,出台了《协助法院冻结股权工作规范》、《企业登记信息查询工作规范》等规范性文件,推行了首办责任制、AB角工作制度、限时办结制等服务制度;围绕消费维权,建立健全了消费者咨询和申诉、投诉的受理、查办、反馈制度;围绕依法行政,制定了《规范执法办案的意见》、《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执法监督暂行规定》、《错案责任追究规定》。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出台实施,切实规范了行政行为。
三、抓基层,管长远,全面夯实监管执法风险防范基础
(一)以创建“一镇一室”模式为重点,提升基层掌控力
全面整合工商资源,探索创建了“一镇一室”模式,凡管辖区跨乡镇的工商所,在工商所驻地以外的乡镇设立工商工作室,定期进驻2名工作人员处理涉及工商的事务,目前已设立工商工作室34个,实现了工商业务前置、监管触角延伸、服务发展前移、风险隐患掌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星级规范化工商所创建活动,将监管执法、队伍建设、内务管理、文明创建、服务发展等具体细化为20项内容、56项具体指标,进行全面考核。每年认定一次,并实行动态管理。目前,首批30个工商所已通过验收。“一镇一室”模式的实施和星级规范化工商所的创建,强化了基层组织,提升了对风险隐患的掌控力。
(二)重心下移专群结合,提升综合治理防控力
建立了综合治理防控体系,以主要商业中心区域、社居委、村委会为依托,建设“一会两站“1605处,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参与监管;与365家市场开办单位签署“市场开办单位责任书”,落实其市场秩序的第一责任人责任,有效发挥社会协管作用;在山东省率先选聘227名“大学生村官”担任工商联络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沟通联络。通过建立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发挥群众信息员的作用,拉长了风险隐患的反应链条,构建起了工商监管、社会监督的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管执法体系,实现了信息共享、快速反应、群防群治。
(三)塑造群众型干部,提高做好群众工作能力
化解监管执法隐患和风险,除了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等技术层面的问题,更为迫切的是要解决与群众的感情问题。围绕对群众愿望需求不够关注、不够重视等问题,工商局于2009年初开展了“大走访”活动,2010年初开展了“大回访”活动,对全市8869户市场主体进行了走访,了解对工商的需求,帮助解决各类难题,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同时及时总结经验,将走访形式上升为制度,坚持市局和分县局每半年、工商所每季度召开一次企业家或联络员座谈会,建立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为民便民利民”主题实践活动和争创“文明执法服务窗口”、“文明服务满意单位”、“争当职业道德先进个人”等活动,群众的满意度大幅度提升,在2009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群众满意度测评中,满意率达100%。
通过开展监管执法风险防范工作,淄博市工商局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要有效防范监管执法风险,必须从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抓起,注重抓早、抓小、抓苗头,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筑牢维护和谐稳定的“防火墙”。通过创建“一镇一室”模式,淄博市局感到,面对社会转型、工商职能转型期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要做好防范监管执法风险工作,必须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向下延伸工作触角。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下沉”,把防范风险隐患工作从最底层、最基层抓起,实现“发现得早、化解得快、处置及时、防止蔓延”的良好效果。
- 上一篇:简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 下一篇:道路通行的基本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