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体会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治理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制度教育整顿活动及案件专项治理学习教育和自我批评,本人对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内控制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现谈一下本人的心得体会。
一、树立“人本意识”,提高思想教育水平。
大家都知道,信用社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林林总总,不可谓不全,处罚不可谓不严厉,但是好多制度在许多职工看来只是墙上的制度,并没有很好的予以落实,规范自已的行为。究其原因,是大家的思想意识在作怪,是农村信用社长期的员工思想教育工作不到位,岗位安排僵化,老好人意识严重的结果。
本次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教育活动,首要解决的就是一个人的意识问题,应该使大家认识到,制度并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指导实际工作的。特别是本次活动中所例举的一些案例,对每一位员工应该是有很强的震憾,比如《20__年农村信用社系统诈骗、盗窃、抢劫、涉枪案件的通报》、山西金融诈骗案的报道,特别是发生在我们身边__信用社案件有关责任人的处理决定及秀屿区埭头信用社职工脱岗事件的处理决定,使每一位员工真正认识到搞好内控制度,并不是领导的责任,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的事情,一人不遵守内控制度,就可能给别有用心的人以机会,最终损害的是集体的利益,更是自已的利益。因此,模范地遵守内控制度,不仅仅是对自身的爱护,也是对他人的负责。在这个方面,农村信用社应该将本项工作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做好人的思想工作,真正使每一位员工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自觉。
二、严肃工作纪律,提高违章违纪的代价。
长期以来,信用社内有章不循现象严重,不能将制定各项内控制度的良好初衷落到实处,是导致各项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了良好的制度,更要有一批模范执行制度的人予以落实,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要加强各项内控制度落实情况的后续跟踪和监督工作,对于严重违反内控制度的要严厉予以处理,要让每一位违章违纪的员工付出沉重的代价,让其有切身之痛,严重的更应清理出信用社队伍。
三、完善工作机制,防范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各项案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一件有内部员工参与的案件背后,无不有作案人长期处心积虑的身影,他们正是利用了工作机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精心准备,伺机作案。我们要通过工作机制的转变,来防范道德风险转化为实际风险。比如,在工作机制方面,可以以制度化的形式进行岗位轮换,以制度化的形式做好稽核监察工作,以制度化的形式作好员工的培训工作等等。总之,要以制度化的形式作好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四、__信用社案件的教训与思考
案件发生后,本人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主要有以下几点:
1、应深入落实内控制度情况的检查工作。
该案件的发生,虽然是由于两人的相互勾结形成的,但该案时间跨度这么长,帐务、凭证等管理混乱,却长时间无人知晓,主办会计离职审计也轻易过关,说明各级包括__社在内的内控制度的落实检查稽核上必须加强,一些流于形式的工作方法也要切实改变。
2、应重视重要岗位人员的交流工作。
许建良任主办会计长达7年时间,林辉任柜面会计时间也长达4年,这为两人的相互勾结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近几年来,信用社的人事安排僵化,各岗位人员罕有交流,大家长时间在一起工作,相互熟悉,相互信任,抱成一团,即使发现问题也往往隐瞒不报,力求自我解决,这也是造成该案长期不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应千方百计提高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案情来看,他们作案并不是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特别是作为替班会计员,当班出纳员等,业务素质低下,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认真核对帐务,轻易放松了原则要求,为他们的作案提供了方便之门。
4、应切实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篇2
一、精确掌握情势。
古人说:辨方位以正则”方位不清。确定农机化发展的时代坐标,则偏向不明。准确看法并掌握农机化发展的时代方位。深入体会农机化发展的时代内在,推进我市农机化发展的基本前提。近年来,党中心、国务院把处理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撑乡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固、完善、增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立,国农业机械化面对优越的发展时机。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为农机化发展供应了有力的司法保证,购机补助为农机化发展供应了强壮的政策支撑,农民收入持续增进为农机化发展奠基了主要的经济基本,农机科技提高为农机化发展供应了坚实的技能支撑,建立社会主义新乡村为农机化发展带来了新的需求。
本年中心1号文件依照构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式的要求。促进农业不变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突出增强农业基本建立。努力保证首要农产物基本供应,切实处理乡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义新乡村建立。并在夺目地位列出“提高现代农业配备程度,促进农业发展方法改变”明确提出要加速发展农业机械化,大力推行机械深松整地,支撑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农机功课;进一步添加农机具置办补助,扩展补助品种。农机化的位置和效果被提高到新高度,对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有极端主要深远的意义。从中心1号文件可以判别,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看法不会改动,党在乡村的基本政策不会改动,农业基本设备建立力度不会削弱,农业基层服务系统会愈加健全和完善。当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面临复杂多变的农业乡村发展情况,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坚持农民收入较快增进的难度越来越大,改变农业发展方法的要求越来越高,废除城乡二元构造的任务越来越重。依照现代经济增进实践,技能提高是长期经济增进的决定要素。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进行革新的技能提高进程,技能提高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系统呈现效益增进的良性轮回,然后推进农业现代化历程,促进长期经济增进。因而,提高前辈的农业配备与机械化技能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越来越凸显其主要位置与效果,必将成为促进农业发展方法改变的前提前提。
二、改变发展方法。
近年来。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各级党委和县政府的指导下。全市农机化发展获得明显成果,农机部分构成了一套发展农机化卓有成效的方法和办法。但面临新的情势和任务,特殊是当时全市“三农”工作新的特点和要求,促使我必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务必在发展方法上有新打破,发展力度上有新行动,发展要求上表现新成效。
一农机要在科学发展上有新思绪。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历程中。努力完成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一直坚持以人本,必需坚持深化贯实科学发展观。一直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充分发扬好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一直坚持具体、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质量;一直坚持统筹统筹,构成协调一致共促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场面。必然要认真贯彻市委、市县政府决定计划部署,坚持量体裁衣、分类指导,统筹统筹、突出重点,综合配套、积极推进,以服务“三农”为主旨,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行提高前辈合用的农业机械,积极组织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具体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顺应时展要求,坚持危机认识、发展认识,以丰满的精神形态应对各类应战,以积极自动的立场掌握时机,实时采取对策办法,努力抢抓先机。要坚持开辟创新认识,要把思想看法一致到中心和省、市乡村工作大会精神上来,认真剖析和掌握农机化发展面对的新情势、新时机,量体裁衣,发扬优势,突出特征,找准定位和工作的切入点,切实经营出独具特征的农机化工作思绪。
二农机要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有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的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机。建立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配备现代农业。也是农机部分拓展工作领域、服务中间工作的必定选择。一是要结合各田主导财产的规划格式和发展优势,突出果蔬、烤烟、高粱、茶叶、畜牧业和水财产等,加速配套跟进农机新机具、新技能,为推进高效农业规划化、促进农业乡村经济发展供应配备支撑。二是要全力抓好新乡村建立成片推进,积极探究农机科技示范园区建立,与龙头企业开展协作,加速发展合用于设备农业和特征高效农业的机械化技能与配备,探究发展农产物产后处置与加工机械化,促进农产物加工和流通,添加附加值,延伸财产链,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要增强以村庄机耕道和提灌站为重点的农机基本设备建立,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才能和抗御天然灾祸的才能。
三农机要在促进农民增收上有新奉献。本年。但还不是农业强市,省委1号文件进一步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市是传统农业大市。乡村人口占悉数人口的绝大大都,农民收入增进迟缓,将严厉制约我市具体建立小康社会的历程。农机化事业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经济昌盛上,空间宽广,大有作为。要充分看法到兴机”手段,富民”才是目标农机化工作就是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来开展。一是要大力推行使用农机化提高前辈技能,进一步扩展农机化节本增效技能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面积,降低生产本钱,提高生产效率,削减灾祸损掉,完成农民增收。二是要着力提高农机化的社会效益。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机已不只仅表现替代传统劳动力的效果,更是农民增收的现代东西。还,农机化自身吸纳了良多社会劳动力,更为我市的劳动力转移供应了更宽广的空间。三是要推进政策性增收。农机置办补助政策是落实中心多予、少取、放活支农准则的基本政策,国家“三补助、两减免”惠民政策的主要内容。这项工作社会影响大、政策性强,落实购机补助中要增强指导,精心组织,规范运作,务务实效。要经过扎实的工作,使这项惠民政策真正贯彻好、落实好,让广大农民真正获得实惠,使农机成为农民增收新的亮点。
四农机要在发展领域上有新拓展。各级农机部分要进一步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路子。充分发扬和应用好市场在资本装备中的基本性效果。提高服务程度,不时创新运营理念、创新服务形式。促进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一要创新发展理念。坚持走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路子,经过专业服务与市场调理,构建分工协作、互惠互利的农机服务新机制,完成运营者、运用者和生产者多方共赢。二要培养市场主体。经过发展农机专业协会、坚持农机专业服务公司、扶植农机大户、组建农机协作社等方式,强大农机市场主体,知足农民对农机服务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三要拓展服务领域。本着农民需求什么,就供应什么,农业财产构造调整延长到哪里,农机就服务到哪里的思绪,着力构建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农机服务系统。要采取政策支撑、扶持指导、规范治理等办法,搞好信息服务、组织服务和后勤服务,发展好农机服务市场,指导农业机械化发展。
三、增强本身建立。
一是要坚持争创一流的工作精神。干事兴业。一直坚持高昂的精神形态,关键在人。各级农机部分要紧扣建立社会主义新乡村这个时代主题。开展一流工作,发明一流业绩;广大农机工作者要切实加强事业心、责任心和工作感,团结一致,正视不足,勇于提高,全力推进全市农机化工作。要切实增强政管治论学习,耐劳研究营业技艺,更新常识构造,着力在精神形态、思想观念、发展机制和服务身手等方面完成新的提高。
二是要增强组织指导。统筹谋划农机化工作。持续增强农机化目的治理审核工作,完善治理系统。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优势农产物区域结构规划。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农机部分要增强部分协作,构成合力。要增强宣传,大力宣传农机新机具、新技能,宣传农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典型事例,提高社会各界对农机化主要位置和效果的看法,为加速发展农机化事业发明优越的社会情况。要理顺基层农机治理体系体例,保证在参加农机项目标组织施行及实验、示范、推行、农机行政法律、公共信息服务、农机手教育培训等方面能实行农机公益性本能机能。
三是要落实政策。农民是主体,加大投入。发展农机化。县政府是主导,政策是关键。要注重发扬县政府导向效果,充分运用包括农机置办补助在内的惠农政策,积极指导和扶持农民购置机械。与此还,要普遍进行社会发动,健全鼓励机制,拓宽参加路子,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机基本设备及农机项目建立,加速构建“以国家投入为指导,受益者为主体,普遍吸引社会资金参加”农机事业多元化投入机制。要以项目为龙头,组织和施行“兴机富民”行动,储藏一些符合我市实践、面向农机基本设备建立、推行才能建立的项目,带动和指导资金投入。要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加大与财务、农综开拓、以工代赈、扶贫等相关部分的协分配合,整合项目资本,积极争夺农机工程的规划和施行,加强农机发展实力。
篇3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乡村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乡村住区规划是规划领域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根据浙江省部分地区规划的体会,乡村规划与建设的现状以及相关的经济社会基础是影响规划推进和实施的关键因素。此外,从规划过程的角度探索规划原理与乡村现实的协调,通过规划实践中的难点反馈及时转变规划思维,对于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划方案及相应的实施策略、最终提高规划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 从规划原理和现实看乡村规划的程序
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已经形成了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层次递进的规划系统。根据规划原理,乡村规划的程序同样需要坚持体系化的基本原理,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规划系统和程序。
当前广大农村地区建设现状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系统规划,从而导致农居点布局零散、道路不成系统、基础设施配套薄弱、建筑形式杂乱多样、土地利用率低下等。基于这样的现实,从规划原理出发,首先需要开展以村庄布局调整为核心的乡村住区规划,通过乡村住区的空间合理布局,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率,改善住区的交通条件、配套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2 政府规划与主旨的新转变
首先乡村社会作为比较独特的群体,拥有较大封闭性,稳定性以及传统的承继性,因此乡村规划的理念应该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也有别于现代城市的规划,充分尊重村庄的“主导”性作用。
2.1 规划主旨的改变
现在各个学科对乡村问题的研究正在不断推进与升华,同时伴随着乡村问题的不断凸显,研究方法逐渐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同时乡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也引发了一系列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基于乡村规划与乡村研究,乡村规划的主旨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植入式的工程技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乡村规划的发展要求以及发展方向。新时期的“生产发展、管理民主”的乡村建设表明“工业反哺农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空口号,而是利用更多的第一产业的发展来促进更多的农民就业。另外为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转变用地理念,保持持之以恒的发展来增强农业支撑能力。另外在生态环境上,要高度关注气候的变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从被动的污染治理变为注重资源节约以及采取新能源的主动保护;从历史传承上,保留乡村特色的独有发展,从而逐渐落实村庄的民宅空间结构设计、空间布局,从而促进了空间心态以及建筑风格与环境的协调共生。
2.2 转向规划态度
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严禁任何形式的强迫主义与形式主义,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根本举措。另外,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紧跟国内的形势,乡村的规划与发展必须实现态度上的根本转变。第一要务是规划人员的人文转向,在充分理解乡村文化传统,环境与资源等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与协商的方式以协助者的身份参与乡村规划的发展。注重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通过“驻村体验”式的深度调查,削减技术交流壁垒,培养对乡村的深厚情感,从无灵魂的村庄材料中认识有灵魂的、生动的村庄肌体,为乡村规划注入人文气息。村头的水口林荫树下、村内的场院与晒谷场、寺庙与祠堂、小集市等承载着乡村自治管理、文化景观、、商业休闲等特殊功能,彰显着乡村精神与特色风貌,表达着乡村最易识别和记忆的篇章,是乡村“气质”之所在,是维系村民认同感与归宿感的精神领地之所在。
3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乡村规划新模式的实现路径
3.1 合理布局,突出特色
乡村综合体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首先基于合理的规划。就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根据工农业发展的特点以及产业发展的水平,合理确定新乡村综合体的数量与规模,在布局的选择上,既要考虑辐射范围与能力,同时又要兼顾已经建立的基础。而且在建设模式上,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形貌的差异,新乡村综合体的建设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同时重点在于对中心各项功能设施进行配套与完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尽量满足周边农民的各项生产与综合服务需求;在建设模式上,应该做到能整体协调而且功能合理,除了体现乡村特色外还要对农村住宅的特色予以保护。
3.2 多举措筹资,从而保证资金充足
新乡村综合体的建设经常面临着资金短缺等问题,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以创新的思路筹集专项资金,发挥集体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的作用,并且通过财政贴息与信贷支持等杠杆促进新乡村综合体建设;并且通过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的俄合作、新技术与新农产品的引入等。多渠道的引入都可以实现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与资金的整合效率。
3.3 创新体制,提升新农村的综合管理服务能力
3.3.1 根据乡镇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其机构及人员编制,改革、精简现有的乡镇政府机构。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框定政府职责,实行政企分开、政社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努力提高农村行政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3.3.2 深化县镇财政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型财政新体制合理划分县、镇(街)政府支出责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纳入各级财政支持范围。科学界定镇、村社会管理事权,把农村社会管理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政权运转的财力保障制度,逐步实施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由财政供给。积极筹集财政资金,继续抓好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构建农村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建立激励型财政制度,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实现财政收入有效增长。
3.3.3 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以提高农民及其子女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新体制重点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办学质量。
3.3.4 进一步明晰集体资产产权,积极发展以土地入股为主要形式的股份合作社。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的营运和管理方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避免集体资产的流失。依法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资产所有权归属,理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委会的关系,逐步实行“村企分开”、“村社分账”,健全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审计监督等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通过量化资产、固化股权、出资购股、合理流转的办法,切实维护农民的财产权利。
3.4 建立生态型农业社区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应结合本村的实际,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通过全面科学的规划,选择适当的标准和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一个长期和综合的工作,由于市场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过程,其经济效益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方能显现出来。
4 结束语
为了打破长久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建立城乡统筹的规划管理体制显得尤为必要,同时这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议题所在。另外,城乡统筹是基于“城”与“乡”的互动发展,强调在现实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方向,也能从个体规划走向集体规划甚至系统规划的发展道路。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乡村规划中需要有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才能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业的发展并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1] 健雄,冰峰,陈土;致富思源 富而思进——乡村发展世纪论坛特别报道[J];小城镇建设;2010,(9).
[2] 葛丹东;华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3] 葛丹东;华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09,(11).
篇4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年以来,我市的旅游工作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统揽,围绕做优做强旅游城市、做精做大旅游景区、做美做特乡村旅游、做好做足服务环境四项重点,持续推动旅游产业特色化、旅游服务规范化、游客出行便利化、旅游环境优质化,全面打响“山水生态华阴,宜业宜居城市”全域旅游品牌。1—3月份,全市共接待游客x万人次,同比增长x%;旅游收入实现x亿元,同比增长x%。
一、坚持不解,重点工作扎实推进
(一)全域旅游规划工作稳步推进。目前,规划已顺利通过各镇办、相关部门和市级领导讨论评审,并完成了修订完善,正在与渭南市文旅局衔接沟通,计划4月上旬进行专家评审。
(二)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3月27日,我市举行了旅游发展委员会暨旅游综合执法机构、旅游数据中心揭牌仪式,成为陕西省首家设立综合性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警察、旅游法庭、旅游市场监管分局等“1+3” 模式并建成旅游数据中心的县市,标志着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已经走上了规范化服务、法制化管理、有序化发展的道路。
(三)旅游服务质量持续优化。开展了春季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治理行动,严厉打击各类涉旅违法行为;认真做好“元旦”、“春节”旅游安全服务工作,在城区高速出口、华山北站、华山火车站等重要节点设立了“旅游志愿服务岗”,为游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旅游咨询服务。聘请著名旅游经济和管理专家魏小安教授为党员干部和涉旅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全域旅游专题讲座,组织举办了全市导游及服务人员培训和旅游技能比赛活动,全市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制定了全市A级景区创建工作计划,不断完善华山国际滑雪场、万亩荷花苑、赛华山、金岩沟等景区配套设施,完善景区服务要素;市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含智慧旅游中心)选址工作已完成,装修工作已启动;出台了全市旅游星级厕所建设方案,计划新建旅游星级厕所8所,其中,城区2所已开工建设;完成了旅游标识牌、交通指示牌完善方案,计划新设立13块旅游标识牌和6块交通标识牌,目前,选址工作已完成,正在进行标牌制作。
(五)宣传推介工作不断深化。4月1日,成功举办了以“邂逅十里桃花,相约大美华西”为主题的“华阴市全域旅游推广月”宣传推介活动和以“荡司家秋千、品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秋千文化艺术节。充分利用电视旅游智慧窗、媒体网站、车载LED显示屏及大型宣传牌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我市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加大力度,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虽然前阶段我市的旅游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全域旅游创建工作量大面宽,任务繁重。加之,部分单位重视不够、措施不硬、工作不力,创建工作的序时进度距离验收的具体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对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正视问题,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创建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市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市场监管分局和旅游巡回法庭要在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的统一安排部署下,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扎实开展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确保正常的旅游秩序和旅游安全。市旅游数据中心要充不断加强我市旅游业统计体系建设,高质量完成全市旅游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等工作,为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
(二)加大智慧旅游建设力度。市游客咨询服务中心项目对创建验收工作意义重大,市住建局要积极衔接华旅集团,加大项目推进力度,早日建成使用。全域办牵头,要加快临时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力争五月底前完成装修工作并投入使用。同时,以此为基础,市网信办牵头,文旅局、住建局等责任单位配合,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按时限要求全面推进华阴市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整合旅游网站、全域旅游APP、微信公众号、旅游大数据中心、旅游应急指挥中心、智慧旅游管理平台、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和智慧旅游营销平台等服务功能。
(三)加快旅游基础设施提质升档。交运局要尽快启动实施司家秋千园、魏长城遗址等景区景点道路拓宽改造工程。住建局要加快实施城区道路绿化亮化美化和文化提升工程,早日启动实施城区北部新建自驾游基地建设。各镇办及相关单位要结合乡村旅游景点建设,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早日完成旅游公厕和停车场新建改建工作任务。商务局要加快建设特色餐饮和旅游商品集聚地,建成旅游产品购物场所,健全旅游综合服务产业体系。移民局、岳庙办、华西镇等责任单位要以华山御温泉、华山国际滑雪场、万亩荷花苑等为重点,制定景区提档升级规划,尽快启动创建申报工作,早日完成全年A级景区建设任务。
(四)强化旅游宣传推介。全域办、文旅局、文广局等单位,要按照“月月有活动”的要求,每月推出一场定位高、面向广的文化活动或旅游节会,开展华山论剑、华山论道等系列活动。当前,文旅局牵头,重点做好“国际自行车旅游节”的各项筹备工作。市文广局、网信办要在政府网站、电视台开办全域旅游创建专题栏目,定期宣传创建工作动态;市文广局牵头,文旅局、住建局配合,要尽快完成全域旅游宣传片制作,在市电视台、政府广场、北站广场和生态广场大屏幕循环播放。住建局、交运局以及各镇办要加快完成宣传牌悬挂、客运车辆全域旅游标语及图案覆盖、全域旅游灯箱制作悬挂、旅游文化墙建设、特色旅游纪念册制作等宣传工作任务,全方位开展全域旅游宣传。
(五)突出抓好旅游环境综合整治。文旅局要以全域旅游综合执法改革为契机,牵头抓总、统筹安排,公安(旅游警察大队)、物价、交运、市场监管(旅游市场监管分局)、卫生、住建等部门全力参与,有针对性的对城市公交、出租车、餐饮住宿、导游市场等进行整治;强势打击黑车黑导、围追兜售、抢客拉客、欺客宰客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确保正常的旅游秩序。同时,切实做好游客投诉处理工作,做到有诉必处,处诉必快,最大程度的维护游客利益,确保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篇5
时隔多年后,李永生又一次回到了乡村,只不过这一次身份变了。再次回到乡村的李永生身份已从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后、北京教委基教处副处长转变为门头沟区教委主任。短短的几年,门头沟的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仅得益于区域定位的调整、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这位对农村教育有着深厚感情和切身体会的教委主任。他说:“对乡村教师的清苦与艰难,我有切身的体验,非常理解。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一定要给予乡村教师人文关怀。”
农村“空心化”冲击下的教育坚守
门头沟区的人口分布非常不均衡,比如,一个镇占地400多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一个朝阳区的面积,但人口数量只有1万多,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这种状况是典型的农村“空心化”现象,即农村中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不合理分布,同时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村庄建设规划的不合理,导致村庄外延的异常膨胀和村庄内部的急剧荒芜,形成了村庄空间形态上的空心分布状况。这给门头沟的山区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目前的基本布局是每个乡镇办一个中心幼儿园、一个中心小学、一个初中,但即便是这样一个规模控制,学生数量也非常少,多的学校只有200多学生,少的只有几十个学生。李永生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乡撤并以后,人口少到连小学都办不起来,但是这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不可能让那么小的孩子到山下上幼儿园,怎么办?于是,我们就每天从山下的一个小学里开车上山,把一个老师、一个保安、一个司机3个人拉上山办一个幼儿园,保安兼卫生员,司机兼厨师,就这样坚持着送孩子们进小学。如果没有这个幼儿园,孩子们的三年学前教育就荒废了。”
李永生此刻非常感慨地说道:“我们一直呼吁、践行着这样一个思想―‘学校在,文明就在’,如果一个地方连学校都没有了,那么文明的种子也就没有了。所以,能不撤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地保护这个学校。”
教育政策的理性保障
为了保障山区学校师资队伍的整齐度与基本素质,门头沟区教委每年都将有限的大学毕业生进京指标投放给山区学校,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入职。目前山区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其中,
35岁以下的占52.8%,35~50岁的占45%,50岁以上的占2.2%;学历结构趋向高学历化,其中硕士学历占4.4%,本科学历占82%,专科学历占12.7%,中师学历占0.9%。
在编制方面,普遍的班师比指标为农村学校1∶3.2,城市学校1∶3.6,生师比指标为农村学校19∶1,城市学校13∶1,但是门头沟区教委不受这个指标的限定,对实际问题给予实际的解决。李永生又举了一个例子,如班里只有5个孩子,教委也要把语文、外语、数学等各学科教师均衡配齐,在拨办公经费的时候,不足200人的也按200人拨,新增的教师指标优先满足山区学校和基层薄弱学校的需要。麻雀虽小,也要让它五脏俱全,这就保障了学校的正常运营。
多年困扰山区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结构性超编与缺编,李永生用通俗的语言做了解释:“就是需要的学科老师缺编,不需要的学科老师又超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门头沟教委采取整体调整的方式,逐步将各学段、各地区的结构失衡状况扭转了过来。比如,初中学段的超编教师经过考核、应聘,再经过一年的专职培训,就可以调整到小学学段相应的学科。幼儿园学段中,每个班要求配备“两教一保”,即两名专任教师和一名保育员,教委要求至少有一名专任教师是幼师毕业,另外一个可以是转岗过来的老师,这样小学学段的超编教师经培训之后就可以调整转岗到幼儿园。李永生介绍,目前,门头沟区教委正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为60名转岗教师做一年的“脱产跟岗”培训,这种培训形式算是一种首创,即每周有四天集中上课,一天到优质学校里跟随优秀教师进课堂学习,这就是“跟岗”培训。这样多种举措并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为了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而带来教学质量下降的状况发生。
另外一个提高山区教师师资水平的措施是设置山区的支贫机动指标。比如,山区缺物理或化学老师,就从城镇学校抽调物理、化学老师过去任教,并给支贫的教师优先评定高级职称的机会。此外,教委建立了退休教师人才库,吸纳城区的退休教师到山区学校教学。还建立了城乡教师帮扶机制,把人财物权都下放给学校,开展城区学校和山里学校手拉手的活动,鼓励城区超编教师通过竞聘向山区学校流动。
对于山区教师待遇的问题,李永生实话实说:“这不是光靠我们这个层面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老师提供差别性的工资待遇,深山区教师每个月增加500元工资,山区增加300元,浅山区增加200元,略作表示。另外,教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重点提高深山区老师的用餐水平,每个月给每个老师多补贴100元。”
人文阳光照进山区
绝大多数山区教师的家安置在区政府所在地,为了保证工作,老师们周一上山住校,周五晚上才下山回家,对家庭的照顾非常有限。所招聘的外地高校毕业生在
6年合同期满之后,基本上也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工作与家庭的冲突与选择。要想留住人才,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必须要对山区教师施以人文关怀,让山区教师不仅安心教育事业,还要过上幸福的家庭生活。
比如,2012年的干部制度改革规定,在山区学校担任校长、书记满8年以上的,一律轮岗到城镇学校,在献身山区教育事业多年以后,他们终于能够多照顾一下老人和孩子,能够多享受一些家庭的天伦之乐。同时把城镇优质学校的副校级提任,去山区学校任正职,这样就把优质学校的管理经验带到山区去,促进了校际交流和城镇与山区的交流,一举两得。
清水镇是距离城区最远的深山小镇,教育资源非常稀缺,主要依靠招聘外地大学毕业生来补充教师队伍。近些年,年轻的女教师们陆续进入了结婚生子的时间序列,孩子的抚养问题与深山工作发生了非常现实的冲突,该怎么留住这些难得的老师呢?清水中学的校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为这些老师们腾出了几处房子,请老师们的婆婆从外地老家过来常住,帮忙照顾孩子,形成了清水中学独特的“带着婆婆上山”的人文景观。老师们的心里安定了,也就打消了辞职的想法。
山区学校教学点分散,生源数量少,难以产生教育的规模效应,同时,山区老百姓对升学的要求也不像城镇那样高,这就成为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困境,限制了教师教研质量的提升。李永生说:“不能让山区教师长期见不到人文阳光啊!”于是,门头沟区教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山区教师的系统化培训,优先满足山区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鼓励本科毕业的老师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并给全额报销学习期间的学费。山区的面积非常广大,如果让山里的老师来城区参加教研活动,他要很早就从山里出发,坐公交车赶到城区学习,晚上又无法赶上末班车,只能住一晚,第二天再经过长途奔徙回到山里。因此,门头沟教委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与中国联通合作,在全区的所有学校都实现了WiFi全覆盖,开拓了“互联网+”教研活动,把北京市名师的课程录下来放在网上,并给每个老师都派发了一个免费的手机客户端,为老师提供网费和上网流量,这样就能免费观摩名师课程和获得全市教育信息推送服务,实现了碎片化学习。
除了在专业培训方面下功夫,在师德建设和评优评先的时候,都有向山区倾斜的政策。2014年教师节表彰的时候,一位山区教师和一个山区教师团队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的亲切接见,成为一段佳话,在这些获奖教师的生命中留下了最难以忘怀的宝贵记忆。
在选拔骨干教师方面,门头沟区教委单独设置了山区教师序列,因为如果将山区教师与优质校的教师在一起评,山区教师肯定不占优势。在这其中,便衍生了门头沟的特色项目―山区名师工作室,也就是由山区骨干教师成立工作室,带动其他教师成长,目前全区已经有了三个山区名师工作室,涵盖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这个举措也是门头沟区教委作为引进人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四大工作之一,其他三大工作为引进名校办学、引进名师和名校长、引进北京市有名的学科教研资源。
斋堂镇山区有一位青年老师,在6年合同期满后有调动到海淀区的意愿。对此,李永生非常理解,他说:“人都是有追求的,每个教师都需要找到生活目标和专业发展目标,体现个人的自我实现价值,人生才有个奔头。我们必须尊重教师的成长需要,并且为他们提供最切实可行的帮助。”李永生挽留下这位青年优秀教师,帮助他制订成长方案。该教师当年便被评上了骨干教师,并成立了名师工作室。雁翅中学的一位青年老师去山里支教,开展了很多活动,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表现非常突出,她支教第一年就被评上了先进教师,接着被评为创新人才,第五年便评上了特级教师。直到现在,她还在继续给山里学校代课。
京西教育高地新图景
2014年年初,门头沟区教委在全市率先绘制并公布了区域教育新地图,规划了“一带两线四点多组团”的产业空间布局,各区域内都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教育服务链。
对于教育薄弱地区,主要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主要带动途径。在棚户改造区引进了北京市知名的3所民办幼儿园,实施政府委托办园、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与公办园相持平,给困难群众提供了享受优质品牌学前教育服务的机会。在中小学学段,区里引进了北京八中、景山学校、北京实验二小、人大附小等8所学校建立校区;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创办了京师实验小学和京师实验中学,探索教授办学模式。为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区教委加大力度引进了名师名校长,聘请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陶昌宏等建立名师工作室。
在学校治理体系方面,区教委改革了校长任用制度,实施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每个任期为3年,对校长进行任期学校增值性评价。同时鼓励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允许年轻优秀的区级骨干教师破格参与副校级干部和中层干部竞聘,缩短了干部成长周期。
在教师研修管理体系方面,改革了教师进修学校的传统组织机构,打破“研训分离”的体制,变“教研员”为“研修员”,高中研修员一律下到学校教课,实现学科骨干与研修员实质整合。
2013年,区教委组织14名距退休不满一个任期(3年)的正校级干部组成“教育巡视组”,对学校进行督导。又聘请10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组成专家组,定时深入各学校进行专业指导。引入大学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学校发展状况进行增值性评估,改革了以往系统内部目标评价所存在的弊端。
区教委利用门头沟山区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打造了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体验圈”,由一个中心、6个教育基地、7个实践区组成,为学生提供素质拓展、农业体验、生态环保、红色和地域文化体验、京西古道文化、琉璃制作体验、法治教育等服务。
经过几年的探索,门头沟的教育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全区优质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一大批中小学实现了特色办学,3所高中校中有两所进入了北京市84所优质高中行列,中高考成绩均有大幅提升,优秀生源开始从市区回流门头沟。
篇6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校;困境;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和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倡举办寄宿制学校,2004-2007年中央财政投入了100亿元组织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截止到2014年,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寄宿生人数已经达到2643.03万人,占农村地区在校总人数9423.8万人的28.0%,并且还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农村小学寄宿生总数达到947.61万人,小学阶段寄宿率为14.6%,农村初中寄宿生总数达到1695.42万人,初中阶段寄宿率达58.1%。在西部农村地区,小学寄宿生比例高达21.4%,初中寄宿生比例高达66.7%。寄宿制学校已成为农村教育最重要的办学形式之一,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重要意义
1.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基础。中国有13亿多人口,目前近半数生活在农村,近七成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在农村,八成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在农村。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有特殊意义:一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需要。农村教育是农村的希望,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每一个父母的愿望。二是农村文化传承的需要。教育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历史上许多位于山野乡村的书院、私塾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上都发挥过重要作用。当前的农村学校不仅承担着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任务,也发挥着传播知识、播种现代文明的重要作用。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不管城镇化怎么发展,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坚守,要有农村,要有土地,要有种田的人,那么农村学校就不可或缺。所以,我们说农村义务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农村义务教育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必须加强建设。
2.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选择。党的十和2014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有利地推动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的进程,2011-2014年国家城镇化率分别为51.27%、52.57%、53.7%和54.8%,年均城镇化率增长高达1.1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11-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城镇化率分别为65.1%、68.0%、70.8%和72.5%,年均城镇化率增长高达2.47个百分点。中小学生的城镇化率增速明显快于国家城镇化进程。由于当前义务教育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和相当一部分家长希望子女接受更好教育的愿望较为强烈,有理由相信中小学生的城镇化进程还将继续加快。
2012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和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都强调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严禁盲目撤并,这对于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教育公平。但是长期来看,国家政策的支持只能一定程度上延缓村小和教学点减少的速度,给予农村长久居民和城镇化进程中待转移的农业人口一定的义务教育保障,却无法扭转减少的趋势。事实上,自2002-2012年,农村中小学校平均以每年2万所左右的速度在逐年减少,2013年减少1.4万所。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兼顾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提供食宿保障了学生相对就近上学的权利,适当集中教学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质量,妥善应对城镇化,必须建设好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
3.建设寄宿制学校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继全面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领域最主要的战略目标,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要使全国95%的县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是硬件资源均衡,主要指教室、宿舍、食堂、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仪器装备,一方面是软件资源均衡,主要指师资队伍均衡。从硬件均衡来讲,相对于人数较少,随时可能面临撤并“危险”的一些村小和教学点来讲,投资寄宿制学校无疑是效率和效益的最佳选择。就师资队伍来讲,农村地区由于办学条件和生活居住条件相对较差,往往吸引不到优秀教师,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整体素质亟待提升。还有一些乡村小规模学校,由于规模过小,教师数量相对于开足开齐课程的要求显得“捉襟见肘”,甚至严重短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严重阻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寄宿制学校,既解决了学生上学远的困难,又整合了教育资源,特别是整合优化了教师资源,能更好地发挥不同结构师资的不同功能,形成了“1+1>2”的叠加效应,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此外,相对集中的办学和规范化的管理,有利于保障学生安全和健康成长。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1.单项建没好,整体条件差。一些寄宿制学校由于国家专项经费的支持,新建了宿舍楼或学生食堂,但由于不是全面建设,经费支持不足,导致有的学校只是宿舍好、食堂不行,或者食堂好、教室不行,特别是合格的运动场地、床铺、课桌椅、图书、教学仪器设备等严重不足。据国家审计署2011年审计数据,1 185个县中重点调查的学校共有553.91万名学生提出了寄宿需求,但这些学校的宿舍仅能容纳462.64万人(占84%)寄宿。部分学校宿舍还存在空间拥挤、条件简陋以及管理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抽查的12533所寄宿制学校中,有919个县的4515所学校(占36%)生均宿舍面积未达到国家规定的3平方米标准,涉及寄宿生185.56万人;538个县的160l所学校(占13%)存在“大通铺”或两人一床等现象;878个县的4990所学校(占40%)的学生宿舍楼内未配备厕所等设施;还有8113所学校(占64%)无学生宿舍管理人员或由授课教师兼任,780所学校(占6%)在周边3公里以内无医疗机构的情况下也未配备专职医护人员。
2.教育经费缺,学校运转难。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硬轻软”的现象,偏重于学校硬件建设,对学校规范管理和质量提升的经费支持重视不够,甚至在一些偏远艰苦地区,地方支持补助力度不够,经费拨付并未考虑寄宿制学校的水、电、采暖费用支出较大等实际情况,造成运转困难。
3.工勤人员少,经费没处出。毫无疑问,寄宿制学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工作难度、压力要比非寄宿制学校大很多,然而在很多地方,教师编制配置向寄宿制学校倾斜力度不够,造成教职工数量和结构都难以满足客观需求。一些寄宿制学校教师既当教师,又当厨师,还是宿舍管理员和保安员,工作责任大、压力大。还有一些山区寄宿制学校由于远离医院,学生生病就医难,迫切需要增加合格的医疗工作人员。而根据现行的财务制度,很多地方由学校聘用的工勤人员的经费无法开支,更谈不上为他们购买保险和社保等。
4.饭菜质量次,学生营养缺。一些寄宿制学校厨房和餐厅建设不达标,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就餐条件、卫生条件差。一些食堂饭菜质量差,菜品样数少且无变化,学生一周都吃不上一个荤菜。各地普遍缺乏对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均衡膳食的指导,只有极个别地方配备了兼职的营养师,普遍缺少食堂饭菜质量的监督和监测制度。还有些寄宿制学校地处边远地区,山高坡陡,交通、通信都不发达,虽有食堂却吃不上好饭菜。
5.学校离家远,学生回家难。一些地方过度撤并村小和教学点,集中建设寄宿制学校,导致学校学生离家远,每逢周末放假,学生集中回家,往往交通运力不足,造成学生回家难。还有一些地方公共交通建设不足,黑车、超载等现象增加了学生回家的安全隐患,甚至导致安全事故。笔者调研的一所中部省份镇区的寄宿制学校,在生源高峰期,该校共有初中学生2300多人,近年来由于受计划生育政策和城镇化的影响,农村学生逐年减少,学校经过两次合并整合两所学校后还只有800多人,寄宿生中离家远的距离学校有十几公里,寄宿学生周末回家,主要是搭便车或由家长骑摩托车来接,还有一些学生是搭乘黑车,交通安全风险增加。
6.家庭教育少,心理问题多。根据调查,在寄宿制学校就读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养育的现象较为普遍,家庭教育缺位严重,还有一部分寄宿生虽然父母在家,但是也是一个星期才回一次家,缺乏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淡漠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也因此导致了一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有一些寄宿制学校,夜间安排学生上课或上自习,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文娱体育活动少,课余生活单调,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7.安全隐患多,学校责任大。近年来,一些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的新闻报道频频出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安全问题仍不容忽视。寄宿制学校要保障学生一天24小时的学习、生活,从住宿安全、饮食安全、卫生健康到学习活动、课余生活管理,学校都需要通盘考虑,安全管理压力很大,安全隐患多。同时,一些地方“校闹”现象时有发生,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安全管理压力,当前对于涉校涉生安全事故法律依据仍需要进一步明确,安全纠纷的处理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8.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寄宿制学校保障水平欠缺,管理制度不健全,生活服务不细致,利用社会资源不多,家校合作还不够,甚至有些学校管理随意性较大,有章不循,挂在墙上的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教育部虽然于2014年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是对于寄宿制学校还是显得有些针对性不够,仍然需要健全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建立监测评估体系。
9.教师待遇低,留不住人才。农村教师待遇普遍偏低,很多地方实施的乡村教师生活补贴力度不够,并没有有效抵御住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农村教师的待遇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待遇低导致一些农村教师生活状况窘迫,年轻教师“下不来,留不住”,优秀的年富力强的教师,也纷纷进城或“改行换业”了,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面临“中年教师塌陷”问题,影响教学质量。2015年,国家虽然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吸引优秀人才扎根、服务农村,但从实际情况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落实相关工作的力度。
10.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缺。据教育事业统计,2014年,全国城区小学的生师比为19.9:1,而镇区和乡村小学的生师比分别为17.1:1和14.4:1;全国城区初中的生师比为12.6:1,而镇区和乡村初中的生师比分别为11.4:1和8.5:1。这说明,相对于国家颁布的初中13.5:1、小学19:1的城乡统一编制标准,农村教师并不缺,总体上还有所富裕。但是很多寄宿制学校教师结构性缺员严重,缺男教师、缺年轻教师、缺音体教师成为困扰很多地方的老大难问题。
三、兴利除弊。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
新时期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合理布局,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形势,制定农村寄宿制学校规划,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地理环境、交通状况、教育条件保障能力和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保障寄宿制学校布局与村镇建设和学龄人口居住分布相适应,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尽量缩短学生上下学路途时间。特别要配合国家加快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寄宿制学校,重点在镇区,兼顾乡村。适当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规模,提高办学标准,国家应鼓励和支持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发挥试点引领效应。
2.加强考核,强化各级政府承担相应的责任。把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成绩纳入对地方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有力保障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管理。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并重点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在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同时强化依托乡镇政府和乡村中心学校,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指导和管理。县、乡(镇)人民政府要统筹解决好寄宿制学生上下学的公用交通问题,积极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委会要积极履行维护学校的治安和安全、动员适龄儿童入学的责任。
3.综合改革,突破影响寄宿制学校发展的体制。一是利用“全面改薄”契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赋予地方更多自,使地方政府在项目经费使用中获得有条件的自主性,以便更加合理地使用财政资金,提高使用效益,在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应该是“缺什么补什么”,避免出现单项建设不错,整体条件差的情况。二是加强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分年度动态监测,特别是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投入情况,综合考虑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性支出的比例、城乡学校差异系数等情况,划定教育投入结构红线,此举也可以促进避免地方政府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评估认定以后,不均衡现象的反弹。三是结合国家正在实行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全面改薄工程,建好寄宿制学校食堂,试行全国统一的寄宿制学校学生“免费餐券”制度,一日三餐均可使用,既可在寄宿制学校里使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就近的饭馆就餐,提高学生营养保障水平。四是通过教师编制向农村寄宿制学校倾斜,或者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寄宿制学校必设常设人员岗位,并将其工资纳入专项财政支出,或增设事业费保障他们的待遇。在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保安、宿管员、厨师、医护人员都是学生安全健康的重要保障。
4.强化管理,推进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一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寄宿制学校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建立监测和评价体系,帮助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二是指导做好寄宿制学校安全工作,推动学生意外伤害处理机制立法,建立学生意外伤害援助机制和涉校涉生矛盾纠纷仲裁调解机制,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三是加强育人模式的改革,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和实施工作,加强对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扭转一些“只教书不育人”现象。四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同步课堂”“空中课堂”等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探索城市优质教师资源的城乡共享模式。五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特色建设,提升学校品质。建立一套特色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和激励机制,避免农村学校“千校一面”,促进学校内涵发展,鼓励一些学校因地制宜地建设养殖和蔬菜基地,既可以作为高年级学生勤工俭学和体验劳动的场所,也可以有效改善学生一日三餐的饮食。
篇7
一、20*司法行政工作总结回顾
(一)以规范化建设为目标,全面加强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
一是大力加强司法所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按照抓基层、打基础,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的工作要求,从组织机构、管理体制、队伍建设、业务工作、设施装备、日常事务等方面,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20*年在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县7个乡(镇)已经全部解决了司法所长配备问题,7个乡(镇)法律服务所已经争取县编制委员会给予核定编制,并纳入事业单位统一进行招考录用。到目前为止所有岗位已经招收就位。司法所和法律服务所两所人员已经全部得到充实。同时,我们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司法所、派出所、基层中心法庭“两所一庭”建设的有关要求,积极协调、主动争取,花时间、花精力,切实抓好司法所办公业务用房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县已列入司法所建设项目5个,已竣工4个,忙丙、军赛2个司法所正在做着项目前期申报工作,两个所新建项目已纳入2009年发改部门编报投资计划,目前已经批复可研报告,预计今年可以破土动工。在硬件建设中,我们还积极做好中央政法补助专款、装备项目的规划工作,申报装备项目,强化基层办公自动化建设的硬件施设投入,在第三期装备项目规划中,县局已经为各基层司法所列报配备了设备器材,并且现已经采购到位,有的司法所已经投入使用,极大改善了基层的办公条件。
二是按照规范化司法所建设的框架要求,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软件建设。各司法所制订了《司法所工作制度》、《岗位工作职责》等十二项管理制度。订制了司法行政徽章、牌子、公章标识,有的司法所还完成了政务公开样,承诺服务栏,法制宣传栏的悬挂公示上墙。基本达到规范化司法所建章立制的要求。为做好基层司法工作提供了有章可循的制度保障。
三是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积极调处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我们以县城搬迁、土地征用、企业改制、矿山治理、山林水土、市场营运、民工工资等容易引发矛盾纠纷的领域和人民群众为重点,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把矛盾从事后处置转移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上来。认真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首先,各级调解组织大力开展“我为和谐做贡献”的人民调解主题实践活动。按照每月一小查,每季度一大查的要求,认真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巡查,真正达到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把问题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案结事了,定分止争,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筑起“第一道防线”。其次是切实加强人民调解组织的自身建设。在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调整充分了乡村两级调解委员会。集送出去和就地等形式对部分乡村调委会成员进行法律文书、调解知识培训,搭建了人民调解网络,逐步提高调解队伍的自身素质。
(二)以认真抓好“五五”普法规划落实为龙头,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县进程。
一是认真抓好规划的中期检查督促工作。一方面我们遵照市委法制宣传和依法治市办公室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对乡镇和县直部门贯彻落实规划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检查指导。另一方面,我们充分总结经验,制作展牌,录制专题片,积极迎接市委检查组对我县规划的中期检查、考核。通过努力,我县贯彻落实规划的执行情况得到了检查组的肯定,顺利通过了市级中期考核验收。
二是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工作,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行业依法治理力度和法制宣传力度,狠抓禁毒防艾、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土地清理、环境保护、城建监察等方面的法制宣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全县建立健全执法资格、执法公开、执法责任追究等制度,有效促进了司法公正。全县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推进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三项制度”,政法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在电视上公开承诺“三力”建设事项,同时,行政审批单位还认真清理了行政审批事项。
三是继续以“法律六进”活动为载体,突出普法主体工程,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县司法行政机关,特别是普法办和乡(镇)司法所积极投入到“法律进机关、法律进乡村、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学校、法律进企业、法律进单位”“六进”活动中,整个活动突出针对性和时效性,将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各类人群。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培养,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学法、用法、懂法、守法、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推动全县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强对青少年、中小学生、下岗职工和外来务工、返乡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有效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用法的意识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普法和治理氛围。全县普法机关利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6.26”国际禁毒日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有利时机联合各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一条街和“送法下乡”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紧紧围绕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经营权证书补换发等中心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将法律知识,法律服务及时送到基层老百姓手中。
五是全面推进基层依法治理,深入持久地开展“民主法制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围绕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建设。我们认真总结开展“民主法制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的经验,积极扩大创建活动的范围。不断提高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到目前为止,全县71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已经开展了“民主法治村(社区)”的创建活动,创建面已经达100%。
六是创新普法方式,强化普法学习考试。为使法制宣传教育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按照“三贴近”的原则,不断创新普法思路。全县各级各部门充分利用现代的传媒手段,电脑网络、手机短信、电视等宣传媒体进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如县国土资源局的土地清理整治,县林业局开展的林业政策法规宣传。同时在今年全县首届民间民俗“阿数瑟”对歌会上,参赛宣传单位还把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编排成象声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进行演出宣传,既活跃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普及了法律知识。20*年,全县共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110场次,出动宣传车100多辆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多份,展出宣传图片2000多余幅,解答法律咨询2000多人次,受教育人数达8万余人次。组织处级、乡科级和一般干部职工普法考试达5*0人。
(三)创新方法,完善制度,强化衔接,做好安置帮教工作和社区矫正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围绕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信息化、工作职责化的要求,实行全面帮教,重点监控,建立健全刑释解教统计台帐,对刑释解教“两劳人员”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不失控,不漏管,对履行效果不理想,思想波动较大,有严重重新违法犯罪侧倾向的人员纳入重点帮教视线。进一步完善县乡各级安置帮教机构的工作制度,强化预防、落户、接收、帮教四个工作环节。派出基层股同志参加省上举办的刑释帮教工作一整套软件运用管理培训,主动掌握两劳回归人员的基本动态,社会关系,宣传安置帮教政策,努力实现安置帮教工作“向一线延伸”。充分发挥帮教组织、社会志愿者和家庭亲属的帮教作用,开展“一对一”的社会帮教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同时积极加强与劳动、工商、民政等刑释帮教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进一步拓宽安置渠道和领域,使各项帮教政策、规定落实到位,解决回归人员的后顾之忧,体会到社会的接纳和温暖,杜绝因生计困难而重新犯罪。据统计20*年共有16名刑释回归人员,这16名人员都基本得到了安置落实,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脱管失控和重新犯罪现象。
(四)强化“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两大职能,积极拓展服务领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20*年,全县司法行政部门认真贯彻“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坚持一手抓人民调解,一手抓法律服务。一是全县法律援助机构以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为宗旨,以维护受援人合法权益为目的,积极努力构建完善法律援助网络,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法律援助机构为主,工、青、妇等群团援助机构为辅的法律援助网络体系,形成了以专职法律援助人员为主体、律师和基层法律援助工作者密切配合,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网络格局和工作格局。二是广泛开展了法律援助工作,积极为社会弱势群体,困难群众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援助。针对死刑核准制度改革,刑事指定辩护减少的实际,法律援助中心主动调整工作方法,积极克服办案成本增高,法律援助经费不足等困难,把法律援助案件由过去以刑事援助为主转向大量的民事法律援助,按照法律援助条例的实施办法,适当放宽援助条例,将农民工,交通事故、医疗损害赔偿,家庭虐待、遗弃等方面的案件纳入了援助范围,并极力主张以非诉讼的方式解决利益诉求,节约了司法办案成本,缓解减轻了审判机关的工作压力,促进了老百姓之间的和谐相处,收到了很好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今年我县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6件,其中县法律援助中心38件,世安律师事务所承办8件,在这些案件中刑事案件34件,民事案件12件;写作法律文书38件。接待来信来访128人(次),解答法律咨询128人(次)。三是进一步规范公证执业活动,不断提高公证公信力,提高服务质量,拓宽证源,积极为群众服务。我县公证处公证员切实加强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极学习《公证法》、《公证程序规则》等业务知识,年内派出2名工作人员参加省司法厅举办的业务培训班学习,建立和完善了公证公开的五项制度。同时充分发挥公证的“服务、沟通、公证、监督”的作用,坚持以高效、快捷、廉政为原则,积极拓宽证源,提高办证质量和服务质量,先后到南伞镇哈里村为当地群众办理了土地租赁合同公证,到军赛乡参加公路建设招投标等公证,为我县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优质的公证法法律服务。全年共办理各类公证142件,其中,建设工程招投标公证9件,施工合同公证19件,申明公证4件,抵押登记申明1件,其它合同协议6件,公证收费2.48万元。除上述公证办证外,县公证处还接待群众来访40余人(次),解答法律咨询190人(次),担任常年法律顾问3家。四是积极做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服务三农,为当地群众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各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充分发挥职能主导作用,为当地政府或乡(镇)企业担任法律顾问,解答法律咨询,办理协助公证,见证服务,写作法律文书和办理有关非诉讼业务等,为基层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各乡(镇)服务机构今年共办理出证254件,代书103份,接受法律咨询507人(次),诉讼3件,非诉讼12件,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19.5万元,业务收费3.68万元。五是抓合伙律师事务所的管理工作,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自2004年5月我县成立第一家私营世安律师事务所以来,我们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律师事务所执业监管指导工作,规范律师行为,强化执业纪律和执业操守,有一名副局长专门分管律师工作,使我们的律师事务所从成立至今没有出现因律师违规而被当事人投诉举报和社会反映的不良问题,律师事务所在不断扩大,健康发展。在抓好规范管理的同时,今年世安律师事务所还积极主动参加省司法厅举办的*省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增强了律师的职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感。今年律师事务所还结合新的律师法修正案的颁布实施,组织律师和从业人员,对新法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并按照《律师法》新的规定对世安律师事务所的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改制意见,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今年世安律师事务所共承办各类案件14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件,代书50份,解答法律咨询160人(次),业务费创收8.6万元,担任法律顾问1家。除此之外,世安所还积极响应县委、政府的号召,出资3000元支持我县泡核桃产业发展。
(五)认真开展各类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参加完成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任务。
一是抓了机关作风建设。根据领导班子的调整充实,我们及时调整了领导分工,首次实行了领导挂钩联系基层司法所制度,加强了对司法所的领导。同时我们加强了行政学习制度,实行领导带班每周一集中学习制度,转变了机关的学风,增强了机关干警的凝聚力、创新力和执行力;认真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并注重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学习。全年共有5人参加了*省司法厅的业务培训,20人(次)参加了县内组织的各种培训学习。再者,我们认真开展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三制建设,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修订了管理制度,印制了服务指南,建立了信息公开网页,按要求公开了单位的信息,并向社会公开了年内要做到的七项承诺事项,接受社会的监督。二是积极服从服务于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年内共抽调35人次参加新农村建设、林权制度改革、土地纠纷处理、泡核桃种植、综治考评等工作,其中,抽调半年以上的8人。积极响应省司法厅关于机关干警到基层司法所顶班学习的号召,年内共抽调6人到6个司法所各顶班学习4个月。三是积极向地震灾区捐款献爱心,搞好扶贫挂钩工作。汶川地震发生后,全体司法行政干警多次参加爱心捐款,共计捐款3110元,其中,78岁高龄的退休老干部、老党员李宗德,不顾体弱多病,妻子无固定职业,儿子下岗,毅然向地震灾区捐款500元,并主动缴纳了200元的“特殊党费”。我局音乐爱好者字少贤与*县音乐爱好者共同发起组织了以“地震无情人有情”为主题的赈灾义演,当晚筹集到善款27万余元,通过*县红十字会转交灾区。同时,我们积极做好扶贫挂钩工作,年内共向勐捧岩子头扶贫挂钩点、*铜厂精神文明挂钩点以及勐捧、南伞、*3个泡核桃种植点支持资金2.3万元,其中,世安律师事务所出资0.3万元。
(六)司法行政队伍不断壮大,实现了各个岗位不缺编,为全面开展司法行政各项工作提供了人员保障。
今年4月,在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县委调整充实了司法局领导班子,新任命了一名副局长,司法局领导班子达到了一正三副,班子力量进一步加强。9月,县委组织部分别从乡镇机关及乡级事业单位任命了南伞、勐捧、木场3个司法所长,至此,7司法所长全部配齐,司法所长享受副科待遇已全部落实。司法行政领导队伍不断壮大,领导力量得到加强,对全面开展司法行政各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保证。同时,通过县人事局新招考录用了南伞、凤尾、勐捧3名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至此,7乡镇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已全部招收满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力量得到加强。至今年11月底止,我局在职干部职工达42名,其中公务员31名,事业人员9名,工勤人员2名。正科级领导5名,其中实职领导职务1名;副科级领导16名,其中实职领导职务12名。有本科学历6人,其中法律本科2人;专科学历26人,其中法律专科9人;中专、高中学历11人。35岁以下22人,36至50岁的16人,50岁以上的5人。无论是领导队伍还是职工队伍今年都得到了充实壮大,首次实现了各个岗位不缺编,为全面开展司法行政各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员保障。
篇8
凝心聚力摘得“世遗”桂冠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市五台县东北隅,总规划面积376平方公里。1982年11月国务院首批公布五台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改革开放三十年,五台县在发展五台山旅游经济的实践中,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群策群力,同心同德,破字当头,立竿见影,大胆探索出三十年的旅游改革创新和三十年的发展成就。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解放思想的空间有多大,现代旅游发展的潜力就有多大;改革创新的力度有多大,现代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的变化成效就有多大。
1、创新思路,优化环境,甩掉封闭落后、贫穷自守,实现旅游产业化、经济增长点。
改革开放三十年,县委、县政府和景区党委、政府坚持扩大开放引进,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在县区一体化管理体制的成功运作下,进一步理顺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体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五台山旅游从改革起步阶段到加强旅游环境建设,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旅游改革开放,取得了阶梯式、跨越式发展的速度和不可估量的成就。
从1982年,县委、政府提出“采用用材林、经济林、风景林协调布局的办法,对五台山旅游区进行重点绿化”到1985年五台山正式对外开放,五台山旅游管理、保护及开发迈入良性发展轨道。1990年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51万人,据统计,比1985年增长20%,社会总收入2600万元,外汇收入164万元。“九五”期间,全县确立旅游业为做强做活经济七大支柱产业之一。“十五”期间,县委、政府和景区党委、政府围绕五台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以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为目标,坚持“科学规划,合理保护、适度开发、永续利用”方针,协调推进申遗、整治、促销、建设四大重点,加大全县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力度。20__年7月至今,围绕五台山申遗目标的顺利实现,全县上下,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全力抓好拆迁安置、环境整治、植被恢复、服务基地建设等重点工程,稳步推进五台山申遗进程,五台山旅游业处于蓬勃发展上升期。20__年五台山接待国内外游客281.02万人次,其中入山收费人数102.09万人次,旅游收入14.05亿元,财政收入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14元,旅游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当地居民收入的一项战略产业。今年6月26日,五台山以文化景观入列《世界遗产》名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接轨国际化视野,以世界遗产品牌战略的眼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营销,高质量管理,着力打造国际一流旅游观光目的地。
2、立足全县,统本文来源:文秘站 筹规划,突破朝山拜佛、单一型旅游,形成众星拱月、多元化大旅游格局。
改革开放三十年,五台山是我国惟一一处汉传、藏传佛教并存的佛教圣地,集佛教文化与古建筑于一体,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和文化成就集大成者,底蕴深厚。改革开放初始阶段,五台山是以梵宫琳宇构成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群而著称,历经三十年,来五台山观光旅游、朝山拜佛者络绎不绝,五台山佛教文化气脉延续不断。以佛教文化底蕴为支撑的五台山,现有寺院68座,从使用功能来讲,五台山寺庙建筑群正符合了世界文化遗产对真实性的要求。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认为,五台山遗产保存和保护管理状况良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决定将五台山佛光寺、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碧山寺、金阁寺、南山寺、龙泉寺、普济寺10个景点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品牌的一半是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精髓和魅力,旅游是发展文化的载体、传播渠道。以佛教文化为主体的五台山先天资源品牌,不拘一格,兼收并蓄,涵盖自然景观文化,包容革命红色文化,凸显文化多元格局,打造开发多种参与性强、趣味性高,具有五台山特色的现代旅游元素发展格局。在十五期间,县委、政府超前谋划,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明确提出山上山整体开发,下一盘棋发展的思路,联动发展,激活全县“众星拱月”式的各文化旅游景点,着力打造全县大旅游格局。编制完善《全县大旅游格局总体规划》。设计推出以佛光寺、南禅寺为重点的佛教旅游精品路线,以西龙池、五龙池、南梁沟、驼梁等自然景点为重点的山水风光精品线路,以徐帅故居、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旧址、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和路居纪念馆五大红色基地为核心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以西龙池电站为代表的工业、自然景观旅游景点,加大清水河旅游沿线百里文化长廊创建和通道绿化工程的力度,全力打造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宗教文化旅游、自然风景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综合旅游目的地体系。今年,各乡镇新上构建大旅游格局项目21个,总投资13亿元,主要有投资963万元的徐帅纪念馆项目,投资1224万元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新展馆建设布展项目,投资500万元的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旧址布展和全民抗战纪念碑建设项目,投资20__万元的驼梁索道项目,还将上马投资4000万元的石咀射虎川民俗度假村项目。这些项目建成之后,必将为全县大旅游格局增添新的亮点。
3、加强保护,拆迁整治,改变商业化、城镇化、人工化,定位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佛教圣地。
改革开放三十年,五台山在发展旅游的进程中,一度抛弃了佛教圣地、清凉胜境的定位,过度开发使得五台山沦为了商业氛围浓厚的高山闹市,旅游秩序较为混乱,黑导游屡禁不绝,游客投诉事件时有发生。为保护五台山的“佛国”氛围,加快“申遗”步伐,针对商业化、城镇化、人工化现象太过严重的问题,20__年10月,县委、政府和景区党委、政府开始对五台山核心景区实施大规模拆迁工程,于是,返璞归真、正本清源成为五台山的头等大事。
20__年10月,五台山核心景区开始进行大规模拆迁,几年间,景区周边近600平方公里得以综合整治,不符合遗产要求的10平方公里建筑被拆除,此外,当地政府还对 5个台顶、11座寺庙进行了文物保护与修缮,新建环保等各类监测站20余处,最大限度还原了五台山的“本真”。景区二期预计20__年底完工,拆迁包括核心区的5个台顶、21个单位、12个村庄,拆迁面积逾40平方公里。据了解,包括申遗工程费用在内,五台山景区两期拆迁费用累计达到14亿元。至目前,旅游服务基地的移民商住区工程、河道治理工程、道路主干道一期工程、供水一期工程和南线简易山门工程等五项工程等五项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在建设的游客中心、展示中心、停车场和旅游市场等十项工程都进入扫尾阶段。同时,恢复植被面积4020__平方米,基本实现了游览步道、观赏广场、服务设施相点缀,山体绿化、农田景观、寺庙绿化相协调,乡土树种、观赏植物、风景树木相搭配,突出寺庙建筑,再现了原生态的历史风貌,对世遗专家考察沿线和视线范围内的大小广告牌和违章建筑的拆除、墙体的改造,基本实现了修旧如旧,并对景区内公路沿线进行了绿化美化,公路沿线基本形成了大树加草坪、灌木加点缀的风景格局。唯此,大手笔地投入,大刀阔斧地拆违整顿、旅游后勤建设,五台山完成了由高山闹市向清净佛国的精彩转身,五台山遗产保存和保护管理状况得到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肯定,五台山作为文化景观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次大规模的整治和修缮,让五台山的僧人和当地居民意识到文化遗产不光是庙宇,还有周边的人文景观和环境保护建设。
4、亮出品牌,瞄准目标,巩固国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荣登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名录。
改革开放三十年,县委、政府和景区党委、政府从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上入手,大力创优县域环境,打响优势品牌,形成经济“凹地”,赢得战略主动,使五台山成为集旅游、文化于一体,名副其实的国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大力发展现代旅游,立足旅游产业与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的交叉点,推陈出新,创意发展,充分展示和弘扬五台山旅游文化,在巩固中发展,发展中巩固建设五台山品牌地位。隆重举办六次佛教文化节和二十届国际旅游月活动,扩大了国际佛教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成功推出五台山僧谷风情年系列活动,以五台山区独特的民俗风情为卖点,吸引众多游客在冰天雪地之中慕名而来,创造了良好效益,五台山日益成为五台县借以腾飞、无可替代的羽翼与王牌。
篇9
挥发性有机物及其环境影响
何为挥发性有机物
挥发性有机物一般是指饱和蒸汽压较高(20°C下大于或等于0.01kPa)、沸点较低、分子量小、常温状态下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通常分为包括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的非甲烷碳氢化合物(丽HCs),包括醛、酮、醇、醚等的含氧有机化合物(OVOCs),卤代烃,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等几大类。由于甲烷在大多数光化学反应中是惰性的,是无害烃,且人们主要关注其温室效应,因此一般不包括甲烷。这些有机化合物的碳原子数多在15以下,在空气中普遍存在且浓度不高,体积浓度为十亿分之一到兆亿分之一。
挥发性有机物来源
挥发性有机物来源可分为天然源和人为源两种。全球尺度上,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来源于天然源,包括生物排放(如植被、海洋、土壤微生物等)和非生物过程(如地球运动、森林燃烧等)。全球每年65%以上的非甲烷挥发性有机物来源于植物排放,主要为异戊二烯、单萜类、倍半萜类、醇类和酮类等物质。异戊二烯是最主要的天然排放物,因为它们在城市和乡村大气中极易发生化学作用而形成光化学氧化剂和气溶胶粒子。据估算,全球挥发性有机物天然源排放11.5亿吨碳/年,远超过同期的人为源排放;美国天然源年排放2966万吨挥发性有机物,占所有源排放量的58.8%。
在城市地区,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来源于人为排放,但人为源十分复杂,大致可分为固定源、流动源和无组织源三大类。其中固定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废弃物燃烧、溶剂使用、石油存储和转运、工业过程等;流动源包括机动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以及非道路发动机排放;无组织源包括生物质燃烧、溶剂挥发等。据估计,全球的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年排放量为14200万吨碳,燃料燃烧、交通排放、溶剂使用是三大最主要来源。不同类型的排放源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组成和含量都并不相同,可由特征示踪物种进行识别,如乙炔是机动车尾气的特征物种,丙烷、丁烷是液化石油气(LPG)的主要组成物种,癸烷、十一烷是柴油车尾气排放特征物种,异戊烷、2-甲基戊烷、正己烷等是汽油车尾气和汽油挥发的特征物种。
除了_次排放,大气中的部分挥发性有机物也来源于二次生成。一次排放污染物在大气化学反应过程中,被氧化生成醛、酮等含氧的挥发性有机物。
挥发性有机物的环境影响
尽管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相对于其他化学组分较低,但这些痕量有机物在大气中的化学反应会显著改变大气物理和化学性质,继而影响空气质量。大气中发生的VOCs-NO^Og反应体系中,大气中的VOCs可由OH自由基等引发氧化反应,氧化过程中产生过氧烷基、HO2等自由基中间体,这些自由基中间体会促使一氧化氮(NO)向二氧化氮(NO?)转变,最终光解形成臭氧。同时,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氧化性较强的二次有机物,如过氧乙酰硝酸酯PAN、有机硝酸盐等。某些二次有机物由于其较低的蒸汽压,可通过成核作用、凝结、气粒分配等过程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SOA),而二次有机气溶胶是PMZ5的重要组成。因此,城市地区高浓度的臭氧和二次细颗粒物的形成都围绕着挥发性有机物的光化学过程。
部分挥发性有机物及其光化学产物对人体健康也有直接影响,常见的如苯、甲苯、1,3-丁二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等。这些有毒有害挥发性有机物通过呼吸道、皮肤等进入人体,导致各种急慢性健康问题,包括粘膜刺激、炎症、心肺疾病、癌症寺。
我国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状况
我国城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水平较高,地区差异较大。2010年北京大学开展的针对全国47个重点城市的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研究显示,我国总丽HCs的平均体积浓度为27.6士15.5ppbv。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各丽HCs浓度低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与欧洲国家城市2000年的水平相当。但大多数丽HCs表现出较高的城际变化,相对标准偏差超过50%,说明低污染城市与高污染城市之间,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存在较大差异。
我国城市大气中体积浓度较高的挥发性有机物依次为乙烷、乙炔、乙烯、甲苯、丙烷、正丁烷、异丁烷、异戊烷、苯等。这些挥发性有机物多与汽车尾气、燃煤、生物质燃烧等相关,显示人为活动中的不完全燃烧对我国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贡献最大。虽然各城市来源较为相似,但不同地区来源的贡献具有一定差异,体现为空气中不同的特征组分。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苯、甲苯等芳烃组分浓度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当地涂料、油漆、制鞋、印刷等工业相关;丙烷在广州地区的大气环境浓度排名要高于北京等城市,反映出当地LPG的使用更为广泛。
二是受控于挥发性有机物的臭氧和二次有机颗粒物污染问题复杂和严重。我国臭氧污染近年来呈现出影响范围广、浓度高且逐年上升的特征。据文献报道,2005-2010年,北京市臭氧白天均值在40?60ppbv之间,年增长2.7ppbv,年增长率6%,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北京市最高臭氧浓度曾达到286ppbv,远远超过空气质量标准。研究显示,减少臭氧形成的另一关键前体物氮氧化物并不能有效降低北京臭氧的浓度,表明北京属于典型的VOCs主导控制臭氧生成的地区。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地也主要受VOCs控制,且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还有可能进一步导致臭氧浓度的增加。另外,全国范围内PMZ!5污染严重,颗粒有机物以及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是PMu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VOCs为重要前体物的二次有机颗粒物可以占到颗粒有机物的50%?90%,对PMZ!5具有重要贡献。
我国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及其控制现状
主要排放源
对于我国挥发性有机物的源排放,部分学者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Tonooka曾估算1994/1995年中国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为1390万吨(不含生物质开放燃烧)。Streets等学者在TRACE-P项目中针对亚洲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源排放进行了估算,2000年中国的挥发性有机物人为源排放量为1740万吨,主要来源为燃煤、生物质等居民燃烧以及交通排放。Klimont等估算的2000年中国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为1563.4万吨,交通和固定燃烧源分别占32%、33%。该时期,我国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与美国相当,美国环保署公布的排放清单显示2000年美国各类人为源排放挥发性有机物1588.3万吨。最近的INTEX-B污染源清单研究显示2006年中国挥发性有机物人为源排放量已经达到2320万吨,2001-2006年间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增加了约1/3,工业排放、居民燃烧和交通排放分别贡献了35%、33%、29%。
除了通过清单方法对源排放进行估算,长期以来,受体模型也广泛应用于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解析。在国内,研究者将化学质量平衡(CMB)方法应用于北京、珠三角等地,解析出北京市各污染源对挥发性有机物的贡献为:机动车55%?58%、汽油挥发10%?22%、建筑涂料9%?14%、LPG2%?6%、炼油厂3%?7%等;珠三角地区主要的源贡献为:机动车47.9%、电子业生产16.0%、印刷和油墨8.8%、乙烯工业7.2%。
我国对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现状
目前我国的环境质量标准中,《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均未对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进行约束,但2012年出台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对车内空气中的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8种常见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浓度限值。由于挥发有机物种类繁多,来源复杂,在纳入空气质量标准前还需要进行广泛的研究和论证。
污染物源排放则主要通过排放控制标准进行控制和管理。目前与挥发性有机物相关的排放标准主要是1996年制定的《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标准中对苯、甲苯、二甲苯、甲醛、乙醛、丙烯腈、丙烯醛等少数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浓度限值。由于标准出台时间较早,限值浓度较为宽松,而且以排放浓度为单位进行约束也使得部分不法企业通过稀释排放达到标准,难以从根本上限制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总量。另外,专门28聚焦直面大气污染拉响“呼吸保卫战”。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污染物排放特征和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直接借用国外排放因子无疑会降低清单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针对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如石化、火电厂、锅炉、钢铁等,也未特别针对挥发性有机物进行规范,仅对储油库、加油站、汽油运输等油气溢漏进行了限制。为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部分省市出台了较国家标准更为严格和细致的地方标准。例如,北京市制定的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地方标准,增加了国家标准中未规定的14项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并专门规定了北京市典型VOCs污染源排放要求,包括汽车制造涂装及保养、金属铸造、半导体及电子产品制造、印刷、服装干洗等,其中还对汽车制造涂装和干洗行业进行了总量控制。
部分地方政府在执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同时,也建立和实施了高效和特色的地方环境保障体系。作为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北京市承诺在奥运期间主要污染物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为兑现承诺,北京市组织制定并实施了8个阶段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改善能源结构,落实重污染企业关停,加强煤烟型污染治理,严格机动车污染控制,控制建筑施工等。同时,协调周边省市联防联控,共同制订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并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采取污染控制应急措施。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大气中NMHCs和OVOCs物种浓度分别比实施控制措施前降低了50.1%和36.4%。同样,上海市在世博会期间与周边省份一起开展长三角区域合作,广州市在亚运会前后通过强化工业污染整治、能源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等措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这些为了保障重大活动而采取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措施为未来应对灰霾、臭氧等区域性污染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推进挥发性有机物防控的建议
一是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环境监测常态化,追踪我国大气污染状况。目前,挥发性有机物并未纳入空气质量常规监测,除了研究较为深入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我国其他地区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状况并不十分清晰。推广并规范挥发性有机物环境,可依托《规划》划分的‘‘三区十群”重点区域构建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网络。
二是调查全国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进行评估和修正。控制污染源排放并遏制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快速增长,需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源进行摸底调查。通过评估和更新已有的排放清单,识别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排放源的分布区域和分布行业,为未来将挥发性有机物纳入国家总量控制做准备。
三是建立本土化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因子、源成分谱数据库。目前,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分类缺乏规范化,我国也还没有系统的排放因子测试工作。因此,目前我国的清单研究都大量借鉴了美国AP-42排放因子库和欧盟CORINAIR排放因子库以及其他文献调研的信息。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污染物排放特征和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直接借用国外排放因子无疑会降低清单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因此,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根据我国污染物排放特征,建立适合我国的本土化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因子、源成分数据库。
篇10
一、加大创新力度,推进“人民调解安民工程”
一是开展规范化建设,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按照“哪里有人群,人民调解组织就建在那里;哪里有纠纷,人民调解就在那里发挥作用”的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各类新型调解组织的建设工作,在全区先后建起了联片调解委员会、接边地区调解委员会、跨区域调解委员会、集贸市场调解委员会、民营企业调解委员会、流动人口聚居地调解委员会、学校调解委员会、钟公庙街道调委会驻派出所调解委员会、海区调解委员会、区总工会调解委员会、交通事故调解委员会等十一种类型的调解委员会。规范调解人员上岗培训工作,向全区调解人员颁发了上岗证,做到持证上岗,佩证调解,使全区的调解队伍建设日趋规范。把握农村两委会换届选举的有利时机,选配好村调解主任,加强村级调委会的建设。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完善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制度,抓好人民调解员岗前培训和集中培训,不断提高调解员的法律、政策水平和调解技能。积极推进人民调解标准化格式文书的规范使用,对人民调解协议书制作进行量化和评比,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二是创新保障激励机制,活跃基层工作氛围。为了更好地激发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继续推行和全面实施人民调解员等级制。继续开展星级规范化调委会创建活动,全面强化人民调解的队伍、业务、硬件建设,使全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个新台阶。积极落实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大力推广人民调解财政补助、计件奖励的“以奖代补”激励保障模式。三是完善工作机制,形成调解工作合力。积极整合各类调解资源,创新民调机制,依托乡镇(街道)综治中心以及村居(社区)综治,建立“党政领导、综治牵头、司法行政部门为主力、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有效衔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机制,以强化矛盾纠纷的预警工作为主线,创新排查工作机制,坚持集中排查与经常排查相结合、全面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突出问题专项排查与敏感时期预先排查相结合,充分发挥司法所、调解中心在排查调处工作中的信息主渠道作用,健全调解信息员(联户员)、调解小组、调解委、乡镇(街道)司法所(调解中心)四级调解网络。坚持一月一次排查调处专报和工作例会制度,“零”报告制度,并且把这项工作列入对乡镇(街道)司法所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坚持矛盾纠纷标本兼治为目的,创新治理工作机制。加快矛盾纠纷应急预警体系、指挥体系、处置体系、治理体系等矛盾纠纷管理体系建设。四是拓宽调解工作领域,增强调解工作效能。将所有可以通过调解解决的人民内部矛盾纠纷,都纳入人民调解范围,及时调处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纠纷。主动、及时地调解征地拆迁、物业管理、拖欠职工工资等多发性、易激化纠纷,积极介入社会难点、热点问题纠纷和群体性纠纷的调解工作,扩大人民调解工作范围, 增强人民调解的社会影响力。按照宁波市司法局和宁波市卫生局联合文件要求,筹备组建医患纠
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进一步扩大人民调解覆盖面。 二、落实便民措施,推进“法律援助惠民工程”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法律援助的知晓率。通过电视、报纸和__法治网等各种媒体宣传法律援助制度;通过法律援助“典型案例”评选、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知识讲座、法律援助知识竞赛、发放法律援助服务卡、钉挂法律援助指示牌等途径,让公众了解法律援助有关规定,加大法律援助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社会知晓率,提高公众的法律援助意识。二是落实便民措施,提高法律援助的满意度。以“应援尽援”为目标,积极探索法律援助工作机制,落实便民措施,努力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畅通法律援助渠道,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范围,着力解决困难群众打官司难、获得法律救济难的问题。规范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程序,开通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全区22个镇乡(街道)在200人以上农民工生活集居地、大型企业附近都设有法律援助联系点,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作用,方便困难群众就近获得相应的法律援助,实现法律援助与人民群众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三是健全工作机制,提高法律援助的整体水平。进一步规范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村(居)法律援助工作联系点的工作开展,健全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完善区法律援助中心与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援助工作联系点的工作衔接机制。整合社会资源,不断壮大社会法律援助志愿者工作队伍,为法律援助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健全和完善部门间联合维权机制,加强与、法院、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部门间的协调,建立日常工作联系制度,完善部门联动维权工作机制,全区建有总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站、慈善总会法律援助工作站、__区消费者协会法律援助工作站、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青少年法律援助工作站、妇联法律援助工作站、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维护国防利益法律援助工作站等八个特殊群体法律援助工作站,进一步提升我区法律援助工作整体水平。
三、创新宣传理念,推进“法制宣传近民工程”
一是拓宽领域,扩大普法教育的覆盖面。着力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加强重点对象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方面依法处理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抓好重点人群的法制宣传教育外,还将对象延伸到村干部、社区工作者和其他群体,基本实现了教育全覆盖。对公务员,联合区组织人事等部门制定公务员五年法律知识培训计划,通过采取规定学、选择学、自己学的形式,将公务员法制教育列入双休日综合素质专题培训,对全区正处级以下公务员进行了培训、考试考核,考核成绩与职务晋升和考核奖惩等相挂钩,强化对公务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在农村,通过“定时间、定对象、定内容”,摸索出了一条农村基层干部普法教育新路子,成为__一项特色工作。二是服务社会,提高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贴近社会,与其他部门联合,认真做好新颁布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新《劳动合同法》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法的出台与我区众多企业和劳动者关系密切,为提高基层干部、企业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避免劳资冲突,区普法办、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总工会采取了多项措施,分层次深入宣传新《劳动合同法》,在全区范围内兴起了宣讲热潮。通过组织六个专题宣讲组,深入到区级机关、镇乡(街道)、工业园区及广大企业,宣讲达150多场次,发放各类资料15万份。三是丰富手段,增强普法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继续办好《普法简报》、《一月一法一案例》、《新法传递》、《__日报》“__司法”专版、“__法治网”和__电视台《关注》等现有普法栏目及天童南路与鄞县大道交叉口南段的“法制宣传一条街”,挖掘潜力,完善法制宣传“电台有声,荧屏有像,报刊有文,网络有形、街巷有影”的立体宣传格局。区普法办计划在中心城区建立建成10个固定法制宣传设施,各镇(乡、街道)也要加大投入力度,在公共场所建立固定法制宣传设施,并定期开展活动。同时依托法院、检察院、监狱、劳教所等机构,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学法用法实践活动, 08年建设命名了5个青少年法制教育示范基地,他们分别是:五龙潭禁毒基地、__看守所、区检察院、邱隘法庭、剑桥社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农家主题活动,依托“
文化示范户”、“和美家园”的创建平台,围绕“三送二办一传送”[ “三送”是向农户赠送一份杂志(《民主与法制》杂志),赠送一份报纸(《__法制报》),赠送一张光碟(法制宣传光碟);二办是指办理一张折扣卡(购买图书购买折扣卡)、一张借阅卡(图书借阅卡);一传送是指通过《新法传递》、《一月一法一传递》、普法宣传挂图等形式传递最新的法制信息]送法进农户,开辟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新阵地。四是普治并举,提升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以率先建成市“法治先进区”、省“法治区”为目标,大力开展了以“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法律“六进”(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企业、学校)创建活动,通过联创、联查、联动,合力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四、拓展法律服务,推进“法律服务便民工程”
一是拓宽服务民生领域。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功能,组织引导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动全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为改善民生提供法律保障。充分发挥律师贴近基层、联系群众的优势,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及时为群众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提供法律服务。继续推行律师参与党政领导接待工作,做好重大、敏感案件的指导和有关案件的协调工作,引导群众运用法律手段维权,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推动法律服务向参与社会管理、服务保障民生转移。二是强化服务基层措施。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局,继续抓好农村“一村一顾问”工作进度,自去年底开始在全区404个行政村开展建立农村法律顾问制度工作,以区委办文件下发了《__区建立农村法律顾问制度实施意见》,转发了市局“农村法律顾问工作考核办法”和“农村法律顾问工作规程”,区财政下拨专项经费60万元,还制定了“__区农村法律顾问合同”(样式)。按照“律师为骨干、法律服务人员为主体”、“合理配置、属地就近、协商一致”的原则,充分发挥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业务特长。到目前,全区已有304个行政村聘请或正在聘请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法律顾问,进一步促进和加强了村级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对与农村签订法律服务合同的法律服务机构建立起诚信档案,将个人信息、年度注册、年度考核等内容存入到诚信档案 ,并实行法律服务工作的跟踪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