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转化方式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成果转化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当前高校在我国事业单位分类中的定位及科研成果转化所面临的困境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算起,中国特有的“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走过了19年历程。中央编办会同有关部门于2008年8月11日制定的《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根据现有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将其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公益服务的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个大类,即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中,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是指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者为政府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根据其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可具体划分为三个类别,即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公益一类即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教育等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如义务教育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公益二类即面向全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服务,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如普通高等教育机构、非营利医疗机构等。公益三类即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公益属性,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2010年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大量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每年授权的数万项专利技术应用率不足25%,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比之重点院校,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科研成果转化率更不理想,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还未能充分发挥其促进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实力增长的作用。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科研人员学术意识强,市场意识淡薄;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应用高科技成果缺乏主动性;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不健全,包括人才流动不顺畅、信息流动不畅通、技术市场体制不健全,等等。高校的科研工作在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下,存在多数专利技术的针对性差、自身转化力弱、对外转化难等实际问题,这是制约高校专利技术和研究成果转化的瓶颈。
高校作为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国家允许其部分市场配置资源,但其整体的“非营利性”定位也是确定的,不允许进行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上,因其管理上存在先天的缺陷,以及高校的角色定位不清等问题还未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2.地方高校生物类专业教学及科研成果转化实践与探讨
地方院校因其历史问题及归属问题与中央部属院校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央部属院校有中央政府做后盾,具有极高的实力和人气,不论是投资赞助,还是项目研究,它们都拥有多方面的社会资源。然而处于地方政府引导下的地方院校,自身占有的资源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质量上与中央部属院校都有很大差距。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正在成为新的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如何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建设地方院校的生物专业,特别是专业特色的确立、课程体系的优化、科研成果的推广等内容。
地方院校生物科学类专业应紧紧围绕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围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和科研工作的动力,促进育人上水平、科研出成果。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立足生物类专业资深优势和特点,积极为广大教师的科研成果寻找出路。在此目标与背景下,通过与社会科技中介机构联合依托生命科学自身师资科研力量,合作成立相关生物科学及应用研究机构。以科技资源集成为目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科技中介机构联合,通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提高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具有应用性、开放性、公益性特点的公共服务平台,从而积极地服务地方经济。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新、最好的一条途径。一方面地方政府在下达一些纵向科研课题时,就得考虑其推广应用前景及与当地企业合作加速成果转化等因素,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科研人员接受了科研课题,也应从转化应用入手,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使当地企业的科技水平得到相应提高。
服务社会有助于推动地方高校的发展。在为地方服务的过程中,可能整合产生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创造良性的学科生长环境,也有利于传统学科高新化,优势学科强势化,新兴学科集聚化。
生物科学及应用研究机构是地方院校生物科学类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种新的尝试,高校与政府、企业全方位合作,本着密切联系、高层会商、互惠合作等原则,开展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技术合作,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高校生命科学科研工作者结合当地生命科学经济发展需要及产业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攻关,进一步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系,为当地经济建设献策献力,做好科技服务工作。
以“推动学科建设,彰显办学特色,服务基层社会,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目标,为使科研成果转化得到落实,切实达到服务学生、教师、社会的目标,就要准确了解企业和高校的新需求、新期盼和新困难,及时跟进,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为推进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教学及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旖旎,杨斌黄.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09-110.
[2]朱恪孝.经费结构视角:地方高水平大学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中国高教研究,2008,(7):36-39.
[3]郭丽君.地方高校发展的困境与战略选择――基于政策博弈的视角.现代大学教育,2009,(5):102-106.
[4]麦均洪,马强,张乐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73-77.
篇2
>> 科研成果在物理光学教学中的应用 充分发挥科研成果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 高校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现存的深层次问题与解决对策 医学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院校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中的问题与对策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基于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探讨 单片机教研成果在实践教学中的几点应用 浅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试析科研管理部门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 护理科研成果应用现状 科研成果进课堂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创新 科研成果丰 教学育人才 欠发达地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浅议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议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冬眠”的高校科研成果能否被“唤醒”?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点思考 论高校科研成果的商业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科研成果在问题递进式教学中的应用 科研成果在问题递进式教学中的应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闫涛 刘贵民")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介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研究概况,分析了阻碍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原因,阐述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理论基础,指出了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的方法,即通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编写特色教材、开设专题讲座等实现转化。 【关键词】科研与教学 教学资源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13-03
近年来,国际、国内的大学在科研方面都取得了快速发展。根据科学研究的规律可知,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和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关键技术密切相关,并遵循了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将丰富的科研成果渗入到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科研成果向学生进行介绍,也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因此,应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科研成果真正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提高教学质量,真正为人才培养服务。
基于科研成果进行问题递进教学模式研究的目的是将科研成果研究背后所涉及的知识、方法、规律转化成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将科研成果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员,并将科学研究中解决的各种难题设计成不同的问题,引导学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科学和工程素养。通过层层递进式的教学,不仅使学员掌握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更使其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渐掌握系统思维、开放思维、深度思维的科学思维能力,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逐步具备对工程技术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的工程思维能力,掌握工程技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运用工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
一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研究概况
随着高等院校对教学质量重视程度的提高,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普遍认为:在高等院校,把教师的科研活动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并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是丰富课堂授课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极好的途径。
就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情况来看,国内约有50余所院校进行了尝试。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的矿产(能源)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也将最新能源科研成果与本科教学进行了结合应用。另外,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等院校也研究了科研成果在研究生教学中的转化应用。
二 阻碍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原因
虽然许多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进行了探讨,但现实应用效果却很不理想。我国高校成千上万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在课程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其表现之一就是我国大学向学生提供的课程偏少。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最好的大学最多也只能为学生提供3000~6000门课程,而国外最好的大学则能提供6000~10000门课程。由此可见,课程建设引入科研成果大有作为。
课程建设未能充分利用科研成果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对科研促进教学认识不清晰。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是两项重要任务。教学是核心,科研起辅助作用。正是因为长期形成了教学核心的观念,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导致有些老师对科研促进教学认识不清晰,简单地认为搞科研就是为了申报成果,产生经济效益。这就使得本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最新研究成果,不能被传授给学生,使课堂教学多年如一日地沿用老数据、旧内容,造成教学与科研的严重脱节。
二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不强。虽然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有应用科研成果的意识,但仅限于浅淡辄止,不能深入分析。剖析其原因,主要在于把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不强,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没有深入地考虑此类情况。
三是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科研工作的短期效果明显,而且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各种奖项,因此长期以来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教学工作。所以,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科研成果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
综合国内的研究应用情况来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势学科体现比较明显;二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形式比较单一,对教学应用缺乏系统性的设计;三是教师的个体行为多于集体教学行为,在应用方面缺少机制建设和理论研究。
三 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的理论基础
把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之中,让教学内容建立在鲜活的科研成果之上,提高教学效果的研究工作已经有之。
1810年,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并成功实践于柏林大学。洪堡的这一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其后大学的发展,一是使现代大学具有了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职能;二是赋予了大学科研的基本特征:与教学相统一,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深刻领会“洪堡思想”的实质,其精髓在于“将科学研究成果引入教学”。
美国研究者米凯拉克和弗雷德里克,曾通过分析富兰克林・马歇尔学院86名教师在五年中科研与教学成果的平均值得出结论:在一般小型学院里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可能比在规模较大的大学里更能对教学产生影响。在国内,北京师范大学学者的研究也证实: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大学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教学效果显著好于无科研成果的教师。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科和专业的含金量,进而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目的。
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指出:“尤其重要的是教学要以研究成果为内容,因此教学与研究并重是大学的首要原则。按照我们的大学理想,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学生进行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以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
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的理论来源于国内外的学者对基于问题的学习(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案例式学习(CBL,Case-based Learning)以及探究性学习(IBL,Inquiry-based Learning)等的研究。
四 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的意义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形式主要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吸收学员参与科研,科研设备为教学服务,利用已取得成果开展学术讲座,成果为学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学员科技创新服务等。由于科研成果的正确性、先进性、时效性、与教学对象的兼容性等需要进行甄别、讨论、确定,所以对不同的转化形式,要对科研成果所具备的要素进行调整、设计和选取。课题组针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不同形式,研究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意义和转化流程。
1.以科研成果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课堂讲授中,可以为教学增加时代性、先进性。把最新研究动态、最新学术观点、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科研成果促进课程建设
军队院校主要承担着为部队培养人才的任务,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地方院校有所不同。因此军队院校应重点编写特色课程的教材。而科研成果是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将科研成果引入教材,有利于体现专业知识的前沿性和专业知识研究的过程性,反映教师的科学思维方式,有利于强化对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
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的途径有很多,以课堂教学为例的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流程如图1所示。
首先,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科研成果。其中,科研成果的甄选要与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相匹配。
其次,在甄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以工程材料课程为例。该课程涵盖了许多的抽象知识,怎样引用科研成果才能让学生接收、吸收和消化知识,从而体现科研成果的“教学附加值”,使学生既能掌握相应理论知识,做到“知源、知取、知用”,又能全面地让学生掌握走进课堂的科研成果,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是教学成果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三,在进行理论讲解和成果介绍后,一定要重视应用总结。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清晰地认识到科研成果在教学内容中是怎样应用和体现的,尤其是怎么在一般的原理中进行创新应用的,从而为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五 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的应用
弹簧钢是工程材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钢种。它体现了钢的合金化、相变强化、热处理等多个原理性知识。如果单纯地讲解知识,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而言,会十分困难。但因为弹簧钢大量地应用在汽车、发动机制造业和铁路等行业中。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引入科研成果。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引入。以社会应用需求为主题引入。如图2所示,从目前社会热点汽车轻量化、列车高速化、运量重载化开始,提出弹性悬挂系统的要求。然后分析现有材料的缺陷,从而提出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进而引出课程所要讲的知识点。
第二,教学内容讲解与科研成果应用。钢的主要强化元素是碳,碳含量对弹簧钢性能的影响最大。一般情况下,需要经过“淬火+中温回火”进行使用。但随着弹簧钢应用性能指标的提高,单纯依靠调整碳含量已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出现了其他许多合金弹簧钢。在此过程中,引入含碳较低的如日本的SUP10弹簧钢(0.47%~0.55%),法国的45C4弹簧钢(0.41%~0.48%)等科研成果。
六 结束语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高校;科研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01-02
1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带动就业、拉动发展、激发社会创新热情的重要手段。每年,我国高校都会创造出大量的科研成果,而真正能够投入市场,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比例却非常小,这样就造成科研成果的大量浪费。而且,中国毕业生人才丰富,但创业者严重缺乏,创业成功率低,这不仅造成就业岗位的竞争加剧,而且从很大程度上造成人才的流失。因此,解决当前大学生创业难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经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后发现,利用已经形成具有转化潜力的科研成果来进行大学生创业,将会是一条新型的创业道路。
2 科研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业的统一性探索分析
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 根据麦可思的调查可以知道,对于愿意在毕业之后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占总数的20%左右,然而到最后真正投入创业中的大学生只有2%左右。学历越高的大学生进行创业的比例往往越低。根据统计,高职本科毕业(2013届)的创业比例为3.3%左右,而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创业比例为1.3%左右。因此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探索创业人数比例下降的最终原因[1]。
1)资金不足,缺少启动资金。大学生通过四年的专业知识积累,创业时在知识、人才、技术等方面要比普通的创业者有优势,但资金是大学生创业最薄弱的环节。大学生由于创业资金匮乏,即使拥有好的创业项目或创业想法,都很难实现创业梦想。
2)创业的能力低。大学生创业能力低,一是专业技能低,二是自我认识的能力低。大学生创业专业技能调查的报告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62%)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一般,甚至有少部分学生(24%)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较弱,只有1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比较好。有关研究也提出,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创业能力不足[2]。麦可思创始人指出:“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方向和项目时往往集中在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性很小的领域,即‘所创非自己所学’。”这就导致大学生在创业时忽略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优势,从而造成创业的专业技能低。对于自我认识能力方面,主要是大学生初步创业,缺乏经验,从而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容易高估或者低估自己,导致最终选择创业的人数少。
3)没有很好的团队以及创业方向和项目。据大学生创业失败调查报告显示,29.6%的学生是因为没有找到好的创业团队而失败,25.6%的学生是因为没有好的创业方向和项目而失败[3]。很多成功的企业家J为,组建创业团队时不要倾向于“明星效应”。所以更多的观点支持于创业起初,要选择有高度的责任感、勤奋踏实、为人谦逊的创业者。在现实中,很多创业团队往往是由一些要好的大学同学组成,每人出一份钱,合伙创业,但是这样的创业团队往往都没有取得成功。因为他们缺乏行业经验,加之缺少明确的分工与定位,使得创业团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
高校面临的科研成果无实际应用的原因及分析 不可否认,科技成果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75%来自于科技的进步。针对国内外科研成果转化结果的调查研究显示,以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科研成果转化率高达80%左右,而我国才30%,相互之间巨大的差距应当引起重视。2005年1月,清华、北大、复旦等20所学校联合完成关于“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每年我国的高校研究成果有6000~8000项,而投入市场进行应用的不到10%。高校科研成果不能进行实际应用,将会导致科研进程的恶性循环,缺失市场的推动作用会导致科研领域得不到进一步发展[4]。
对于高校科研成果低转化率的现象进行分析,发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不健全,缺乏相应的制度指导。另外,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转化意识较为薄弱,可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另一种原因。科研人员主要的精力在于对科学现象的研究与探索上面,而科研与市场之间有一定的屏障,尤其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引导,将会导致科研成果长期得不到社会的评价,从而导致资源浪费,进一步地阻碍了科研成果发展的可能性。
3 科研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业的统一性解决思路
建立创业共同体 针对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高新技术产业化困难等种种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通过研究认为,高校创新成果转化推进机制不健全是影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所在,从而导致高校的创新能力尚未结出丰盛的创业成果。
基于以上所面临的困难,通过建立师生共同创业的体制机制,以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促进大学生依托实验室既有的高科研成果来创业,将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发挥自身知识技术创新优势,开展富有技术含量的创业模式;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科研附加值,为大学生创业开辟一条新路。
创建师生共同创业模式 大学生创业存在资金不足、创业能力低、没有很好的团队以及创业方向和项目等问题,并且单纯地由教师参与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科研转化意识淡薄等问题。于是通过构建师生共同创业模式,并与科研成果转化相结合,来达到同时解决大学生创业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这两个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在努力构建的创业实践平台中,其中促进学生“边操作边学习、边学习边研究、边研究边创业”的研究思路,将会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 大学生实际创业难问题的解决办法
根据所做的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对其进行实际的实验探索。通过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京医疗卫生产业合作,采用工程手段与生物学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许多临床医疗面临的难题。根据构建的以具有转化潜力的高科研成果推动大学生创业的模式可以看到,以具有转化潜力的科研成果来促进创业,一方面能够推动学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能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且能够提升科研成果的附加值。
对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现状,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创业能力低是导致创业难、成功率低的最主要的原因,通过师生共同创业与高科研成果相结合,可以很好地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创建北工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创业平台,由学生与指导教师组成创业共同体。通过建立的以具有转化潜力的科研项目推动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基地,研究师生共同创业的模式,将教师和学生组织到一起,在创业共同体内部计划性地开展内部交流活动。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及时在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时做出指导,维持创业共同体的成功运行。
除此之外,通过开展创业教育系列培训和实践平台“双引擎”,打造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重点的创业系列课程培训。这不仅完善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助于了解学生创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且通过开设创业难题解答课,以及在实践中邀请有经验的本领域中的创业者进行讲座分享创业经验,能够很大地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
5 实现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和制度的“双保护”建议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复杂且艰辛的过程,不仅需要超强的创业能力,还需要社会各方面人员的参与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对于国家来说,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生创业的法律制度,营造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创业、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国家需要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法律信息服务,增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条件、政策,尽可能减少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风险等一些长效性的重要措施。对于大学生创业与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解决,将是一条上至方针政策、下至师生参与的,全社会都要参与行动的长远道路。
6 创业共同体所得到的经验成果
通过建立师生共同创业的创业团体,以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推进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创新科研成果的转化。在建立的北京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创业共同体实践模型中,本科生获得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已经成立的项目“基于物联网的空气净化系统”,通过制作基于该项目的空气净化产品,得到多个净化器协同工作完全自动净化空气的成果转化产品。
7 结语
本课题的研究证明,通过依托具有转化潜能的高校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来推动创业的方式是大学生创业的一条新路。大学生以自身的科研成果作为基础进行创业,一方面有利于发挥他们自身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创业模式的技术含量,推动创业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科研附加值,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多样化发展。本课题依托北京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科研成果,以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建立北京工业大学特色鲜明的生物医学工程师生共同创业模式,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推进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学校在医疗健康领域产业孕育探索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力推M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J].中国人口年鉴,2011:87-89.
[2]李娅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以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创业教育实践为例[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篇4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股权激励 转化机制
一、前言
2015年,我国专利的申请量和受理量均较上年大幅增加,接连5年排在世界第一。相关资料表明,中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在15%~20%,部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而西方发达国家则达到60%~70%。相比之下中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如此之低,值得政府和科研机构深思。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得到有效地产业化才能满足现实生产发展的需要,实现大学的社会目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下,创新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高校作为中国科研的重要主体之一,使其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是时代亟待破解的难题。
笔者通过大量的查找,在多个网站和书刊中与科技成果转化和股权激励相关的研究文献较少。我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是有两个重点,一是如何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股权激励机制,二是探讨各种股权激励的方式,及在各种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中如何确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股权数量。“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是国内科技成果转化与股权激励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该办法对股权激励的实施的主体、激励方式、激励对象、激励方案的限制性条件等做了明确的规定说明。主要的股权激励方式有入股奖励、收益分成、股权奖励、股权出售、期权奖励、分红奖励六种。
二、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
本人想找到近年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找到切确的数据分析来说明转化率的现状,本人查询了国家统计局网站、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等网站均未能直接查询到我国及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这让我感到困惑和值得思考。
在此我借鉴清华大学教授在演讲中的话:“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相当低”,30%,我不晓得是从哪里来的,我个人的体会要低很多”。也就是说有70%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些创新只停留在理论和科技上的创新,没有形成生产力的创新。这样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
1.研究的课题市场定位不准确,未能根据技术市场的现实需要来找准研究课题。现在大多的高校科研人员的市场观念弱,在研究课题的选择时通常不清楚企业的技术需求,脱离技术市场的需求,对企业的技术需求、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不了解。这种封闭的科研,形成当前许多的研究成果止步实验室的困境,很难实现转化。
2.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观念不强。当今国内大多高校在教师职称的评定时,过分要求在刊物中的数量,获得何等奖项,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能力和对学校贡献重视不足,许多科研成果在通过鉴定或专利受理后便被束之高阁,而不是着力把技术成果的市场化,不追求市场化所带来的转化收益。
3.缺乏配套资金。校办企业是当前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高校大量的设立校办企业必然面对资金不足问题。高校不是企业,不是以盈利为经营目的,高校对科技企业的资金投入因此也是有限的,外部融资是决绝科技企业资金短缺的举措之一,融资费用与企业的风险的高低与资金的多少相关,科技企业是资金投入大和经营风险高,使得外部筹资比较困难。
4.校企联合喜忧参半。高校作为科研机构能过针对企业的生产选择研究课题,提搞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企业作为技术的使用方,提供课题研究的资金,拥有的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形成了产学互补。但这种产学模式也有较多的不足之处。第一,部分企业缺乏长远眼光,不诚信的行为损害高校的利益,产学模式不能长期合作。例如部分企业不遵照技术转让协议,山寨科技成果,用于专利申请。科技成果一旦实现产业化,产品中的技术就容易被山寨,校企的合作关系也就发生微妙的变化。第二,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问题。校企合,企业不用为使用科技成果直接支付资金成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从企业使用技术带来的利益中取得。生产经营的成本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而高校一般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在成本、利润的计算上,企业往往损害高校的利益。有的企业遇到技术成果转化的困难,不认真的寻找原因,解决问题,轻易否认技术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校企合作备受考验。
5.没有完善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目前我国缺乏统一开放的成果交易平台,供给和需求信息不畅通。
6.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高校、学院、科研团队、科研人员的利益分配直接影响到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不同高校的科研经费不一,导致我国专利法在各个高校具体实施中未能得到全面贯彻,科研人员的合理收益未能得到保护,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
三、运用股权激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高校科研成果作为一种资源,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作为科技成果的供应方,高校应当主动作为,建立成果转化中心,搭建交易平台;在成果转化中引入股权激励机制,盘活科研的无形资产,把科研人员从校办企业中解放出来。
股权激励模式的优点:科研人员从成果转化中获取的收益可以是长期的,可以随着公司的发展增值,而不是科技成果转化后或是几年之后与该科技相关的收益无关,增强科研人员继续研究的积极性;科研人员无需被企业的经营运作困扰,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创新中去;高校无需为创办校办企业和高校科技园所需的资金、人员及其运作困扰,可以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教学和科研中。
(一)完善股权激励实施办法
1.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是一个综合的科研成果管理中心,主要分为对内和对外两部分职能。对内的话,课题的申请、立项、成果申报、专利申请及科技资料档案等行政性工作;对外的话,负责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工作,主要负责市场宣传、寻找转化企业、评估企业、成果作价评估、制定转化方案、签订技术转让合同。
2.配渥ㄒ档娜嗽薄3晒转化中心工作人员必须是专业的人员,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强硬工作能力。因为科技成果的生命力就在于成功的转化,成果若是未能成功的转化,那么在课题研究上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付出将会是徒劳的。工作人员应当有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很强市场洞察力、很强的风险评估和驾驭能力、精准的科技成果价值评估能力、过硬的产权保护知识和法律知识。
3.制定科学的利益分配模式。遵照我国的专利转化法,根据高校自身的经费情况,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针对各种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制定相匹配的收益分配模式。平衡高校、学院、科研团队、科研人员之间的利益分配,激励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
4.做好高校科技成果的宣传及反馈市场需求。高校科技成果的供给与企业的技术需要不匹配,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要搭建一个科技成果交易的市场平台,企业的技术需求能够让高校得知,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优秀的技术成果让企业认知,合理的分配研究课题,避免重复研究。
(二)合理选择股权激励模式
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需要考虑科研成果的转化价值、科技成果后续研究的需要、实施转化的公司的经营情况、科研人员的喜好。股权激励只适应转化企业为股份制企业,不适应是非股份制企业。
1.相关的技术研究比较成熟,公司实施转化后的不需要技术的更新升级。即公司只需要一次性买断技术专利,不需要后续的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对该类科研成果可以选着入股奖励、股权出售。
2.相关的科研技术处于继续研究开发阶段,公司产品的更新升级主要依赖技术的进步。此类科研成果的转化中激励模式的选择,主要是考虑提高科研人员在后续研究中的积极性,可以选择股权奖励、期权奖励,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
3.公司经营情况较好,处于成长期的公司。可以选择入股奖励、股权奖励、股权出售、期权奖励。首先,此类公司的经营业绩不断上涨,股市青睐此类公司的股票,股票的价值会上升;其次,是这类公司可用于购买科技成果的资金不富足,想比之下较看好不用直接支付现金的成果转让模式;再者,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看好公司的股份。
4.公司处于成熟阶段,投资需求较少,有稳定的现金流,趋向回报股东。对于该类公司可以选择入股奖励、股权奖励、股权出售、分红奖励,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比较看好公司的分红而愿意持有公司的股票。
5.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喜好也是选着何种股权激励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的科研人员比较喜欢直接的转化收益,现金为王,对于该类科研人员应倾向于收益分成和分红奖励;对于那些偏爱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科研人员,则可以选择股权奖励、股权出售、期权奖励。
参考文献
[1]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若干规定的通知
[2]郭晓川.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与开发管理,1996,(3):25-29.
篇5
关键词:转制院所;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G4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开发新产业等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衡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最主要的指标之一。本文就转制型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一些建议。
一、科研成果转化的必要性
1.科研成果转化可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转制型科研院所必须抓住有利时机,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步伐,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提高效率,从而适应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
2.科研成果转化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力加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等,具有市场前景好,适销对路,经济效益显著项目的研究开发并使之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有利于转制型科研院所生存和发展。
二、转制型科研院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1.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思想认识问题仍然存在。长期的国家计划经济时期里,实施产业化的过程决定了科研人员的意识表现为“等待”与“争取”,也就是“跑部钱进”—跑到自己的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汇报就很顺理成章的接下一个项目,钱也就很容易被批拨下来,原料与市场也都在计划之中。
而转制后的科研院所,要想获得国家纵向课题,必须依靠自己的科技实力,可是在科研人员中,仍然存在着等、要、靠的思想,缺乏自己创业的积极性。这样都很容易使科研成果产业化进展缓慢或无法进行。
2.科技成果市场应用前景小。这主要是由于在单一、封闭的计划管理模式下形成的独立于经济系统之外的科技组织体系与科研方法所致,科研选题、科技成果评价标准等过于强调理论。科研项目的立项不是根据市场需求而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往往只注重解决当前“吃饭”问题,而对于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研究、开发、推广的可能性以及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成本和收益不重视,因此造成研究开发出来的科技成果不具有商业应用价值。
3.科技成果成熟度和原创性不够。这是因为大部分科技成果只处于实验室的小试阶段,有的甚至只是一个构想,很不成熟;虽然每年完成的科技成果不少,但在质量上却不尽如人意,真正原创性强、能独立形成产业的重大成果凤毛麟角。
4.科研投入强度偏低,影响科技成果的产出与转化。
5.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缺乏积极性。科研成果转化优惠政策力度不够,没有真正调动起科研人员成果开发、转化的积极性。
6.科技成果转化缺乏风险防范机制,风险投资意识薄弱。科技成果转化是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一些转制型科研院所对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对风险普遍存在恐惧心理,风险投资意识薄弱。
7.专利保护意识薄弱。在目前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科技成果是否被授予专利权,已越来越多的被各投资企业所重视。可过去,由于对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片面的看法,认为拥有专有技术就可以了,其实专有技术与专利截然不同,专有技术不受法律保护,而专利受法律保护,从而限制了专利的申请,或减少了专利的申请。
三、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点建议
1.科研人员必须改变观念。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过去脱离实际、轻视应用、忽视效益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摈弃不注意经济建设和实际需要的选题方式,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向科技开发、生产经营方向的延伸和拓展,逐步建立科研计划的市场导向和科技成果的市场评价机制。
2.严格把住科研课题的选题关。在确定科研课题时,要瞄准国际前沿,围绕国家战略目标,争取为我国的科技及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不开立纯基础研究、学术研究性的课题。不论是申报来自政府的纵向课题,还是争取来自其他企业的横向课题,或者是用自有资金开立课题,其目的都是瞄准产业化,没有产业化前景的课题坚决不能立。对一个课题,尤其是新的领域的课题,在立项前要仔细斟酌,慎重论证,要规划好将来的产业化前景和产业链、技术链;一旦立项,就要按照既定的思路研究下去,必要时集中单位的人力、财力进行联合攻关,直到实现产业化,中间不轻易改变。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科研的主体,是科研的第一要素。像多数转制型科研院所一样,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必须解决好的问题。留住人才,除了提高待遇外,创造有助于人才尽快脱颖而出的环境,给人才提供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也非常重要。另外,应该对新来的学生实行导师制,由具有丰富经验的科研人员对其进行传、帮、带工作,培养科研工作接班人。
4.加大科研投入。科研投入是科研的先决条件,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是转制型科研院所逐步进入自我开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有效而可行的途径。
5.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①通过制度体制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②全面落实课题负责制,实施课题开发总承包,把课题开发与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③通过岗位工资体制改革,在方方面面向具有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倾斜。
6.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防范机制。利用对外合作、融资、产学研合作、银行贷款等手段进行风险转嫁,使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到最近。
7. 加强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目前,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成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企业综合经济竞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因此知识产权保护是转制型科研院所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总之,如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探讨。本文只是进行了粗浅的分析。相信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将会营造出更好的社会和科研环境,促进高水平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篇6
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促进生产,改变生活的力量毋庸置疑。随着农业科技贡献率的节节攀升,我国粮食产量年年创新高,“十连增”来之不易,除了农民的辛勤劳作,一线农技人员、农业科研工作人员功不可没。在实验室、在日光大棚、在田间地头,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与进步总能让人收获惊喜,而在第一产业的生产链条中,科技成果需要转化为实用的成品,成品需要转化为可以走向市场的商品,在生产关系的作用下,一粒麦子成为我们餐桌上的面条时,科技才算“化雨落地”,成为推动市场的强劲生产力。
农业科技的博览会 2013年9月26日,河北廊坊,国家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展示中心。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侯喜林教授正在给我们介绍他的不结球白菜的研究最新进展,“不结球白菜,就是让叶片不抱团,能够散开,这样植物能更加充分的进行光合作用,叶片能充分吸收养分,长势更好,口感也更好。”不结球白菜,就是南方人爱吃的青菜,农业就是这样,一枝一叶都和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科研人员十几年的育种、改良,都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生产生活。看完静态,再来看看动态的科研成果吧。低空低量无人施药机,张开来趴在地上,像一只巨型蜘蛛,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它可以沿直线低空飞行,完成均匀施药,在减少喷洒作业人员在接近农药的危险的同时,极大提高作业效率,是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生力军。在国家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展示中心(廊坊),设有现代农业投入品展区、现代渔业展区、农业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展区、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展区等,这里是最新的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博览会,高端前沿的农业科技成品的集散地,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科院、各地农业大学的科研成果在这里群芳斗艳、俏也争春,在这里,科技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也许你会问,每年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成千上万,都能在这里一显身手吗?要想有限的空间承载无限的内容,那么线上虚拟展示平台也许会带给你更多的惊喜。
农业科技的交易会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9月26日宣布上线试运行。结合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分为种业、种植、养殖、农产品与食品加工、储藏与物流、植物保护、动物疫病防控、资源与环境、农机装备与农业设施、农业农村信息化等14个一级分类和123个二级分类,基本涵盖了各类农业科技成果。不仅在国家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展示中心展出的科研成果能在这里找到详细介绍和科研支持单位、联系人,农业领域的各项科研成果都能在这里一点鼠标,尽收眼底。展示厅可以用文字、图片、视频甚至是实物展出,优势就是感受直观,而线上展示平台则充分发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平台的强大交互功能。据了解,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在后台设置了资源汇集、成果评价评估、成果交易、产学研合作、政策支持服务、成果管理、中小试服务、科技投融资8个服务平台。成果、优秀成果推荐和展示,可以让涉农企业等成果需求方快捷方便地获取信息。此外,在这个交易平台上汇集了成果供需、中介服务等需求,交易各方能在平台上各取所需,实现资源的辐射、扩散、转化、推广的集散效益。人才库的建立是交易平台的优势之一,背靠着国家级农业科研单位,拥有最全面的农业领域高层次专家资源,为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
除此之外,平台囊括了评价评估、知识产权、投融资、中小试基地等中介机构信息,农业科技成果在这里待价而沽。
目前,平台和中心共收集了2423项农业科研成果,涉及339家农业科研、教学单位、304家企业、1475家中介机构和2997名农业科技专家。
搭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桥梁
9月26日,就在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上线试运行的这一天,中国热科院、中国水科院与广东良姜公司、天津生机集团、福建隆得集团在展示中心进行了一场现场签约,这标志着一次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实践,正是交易平台为这一次联姻牵线搭桥。据统计,中国每年产生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但真正运用于农业生产,
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却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65%—85%,而中国仅为30%—40%,生产力有了,而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技术市场建立等等,都是在为农业科研成果寻找出海通道。
“我们的展示中心和交易平台,就是为科技成果供给方、需求方、中介组织、投资方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途径,大家在这里各取所需。”参与展示中心和交易平台筹建工作的金丰集团副总经理姚发春说。的确,科研不再是试验室里的独舞,不能成为停留在论文中的畅想,科研要走出去,需要得到市场的欣赏,也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对于合作社、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来说,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新技术、新观念、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将越来越多融入第一产业的建设中,良种、良法、工厂化管理、农业功能的新拓展,科研将是支撑产业的基础,在线上平台上,他们可以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主动出击,用新技术成果激活自身的竞争力。
篇7
关键词:成果转化 二元视角 价值定位 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C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16-02
2011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以教社科20113号印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针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机制,《计划》提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应用,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大力开展决策咨询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社会服务水平。”①因此,《计划》的出台标志着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机制建设进入到了一个面临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
1 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元结构分析
研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创新实践的基础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本质属性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具有主体二元结构特征。这种二元结构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若非基础研究成果即应用研究成果。
1.1 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价值定位
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受众是社会大众,成果形式主要是著作与论文。基础研究是有关人类科学体系顶层设计的研究,更多的涉及“形而上”学,它不是生产力,却能对生产关系、意识形态产生正效应,是高于生产力的上层建筑。其社会价值取向定位于:能影响、改变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使认识能够跟上变动不惜的社会变迁过程,为人们创设健康的理性心里家园,为人们提供科学的、先进的价值观和高品质的人文关怀,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②
1.2 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价值定位
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受众是政府、企事业单位,成果形式主要为研究报告与论文。宏观上,应用研究为各级政府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重大发展战略提供了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政策设计方案,这是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思想库和智囊团的功能体现。微观上,哲学社会科学根据其学科属性渗透于企业日常运营的各个方面,例如:财务管理、投资运营、法律保障等。其社会价值取向定位于:一方面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出政策建议,坚持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另一方面紧跟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当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企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急需服务。
2 成果转化阻力分析
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占全部科研成果数量的60%以上,其中仅有5%~6%被转化,3%的成果形成产业。③可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面临的阻力系统问题突出。
(1)成果质量不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是决定成果转化效率的基本要素。从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自身质量水平不高,难以得到社会及实际工作者的认可和接受。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选题和研究方法上,远离实际,缺乏创新。很多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课题并不是来自于社会调研与实践,针对性不强,往往是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甚至只是进行经典的诠释与阐发,内容空泛、缺少创新。二是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比较突出。为了追求个人绩效,一些科研人员在常常将粗制滥造、东拼西凑、质量平平的成果不负责任地抛向社会,而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有很大的实用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还不很多。④
(2)转化意识不强。科研人员以及管理部门缺乏成果转化意识是影响成果转化效率的主观因素。
首先,由于部分高校科研、人事考核机制并不完善,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重点集中放在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上,并不关心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问题。这就导致虽然教师的科研成果产出颇多,但是真正做到成果转化的却寥寥无几。其次,管理部门缺乏跟踪管理意识。成果转化要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个双向通道上进行,不但要使广大科研工作者树立转化意识进而影响管理者,还要从管理者本身入手,通过制度建设推进成果转化观念的形成。
(3)中介体系不完善。科研中介体系不完善是影响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效率的主要外部因素。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中介体系尚未建立像自然科学成果转化中介那样独立的市场化应用部门,仅仅依托高校和科研人员自身完成成果转化任务是远远不够的。
在美国,智库承担了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中介的角色,成为影响政府决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智库是一种相对独立、稳定的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其职能主要包括:整合人才、思想产出、影响社会。智库通过研究和分析形成新的政策主张,再通过刊物出版、举办各类交流活动、利用媒体宣传等方式,力图使这些主张获得公众的支持和决策者的青睐。
在研究美国智库发展和运作过程之后,我们发现,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必须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为基础,这种成果要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和转化方向,这种服务对象和转化方向是在研究伊始就已经确定的,而非在成果形成之后的硬性转化;在成果形成之后,要借助一定的媒体,特别是刊物、论坛等使成果面向服务对象,包括潜在的服务对象。
3 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与实践
若要化解成果转化阻力系统、改善现有成果转化现状,就必须对成果转化机制进行管理创新。而这种管理创新的原则与依据就是其特有的二元结构特性。
3.1 基础研究成果转化
2012年5月,教育部社科司首次开展了一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征集工作,宗旨在于通过“学术‘大’家写‘小’书”,把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推向社会大众。这次科研普及读物项目资助力度高达15万元,而且由教育部统一出版,为科研人员从事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一个信号、一个典范。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项工作中抽象出未来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实践创新的方向。
政府主导。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是实现社会变革的理论先导,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这种研究的意义在于其巨大的社会价值,而社会价值的实现必须依靠政府这个公共服务部门。所以说,在未来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工作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引领的作用,把握成果转化的方向不动摇。
深入浅出。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接受群体是人民大众,在保证成果学术质量的同时要把握深入浅出的基本原则。由于人民的教育程度不同、身份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所以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就是深入浅出,也就是说,从学术前沿热点入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使人民大众真正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力量,同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也可以切实的服务人民。
重视质量。质量和创新是一切科学研究的生命线。之所以强调的是“学术‘大’家写‘小’书”,就是为了切实保障成果质量,以质量推动成果转化。提升成果质量的核心是改善研究方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深入实践、积极创新,切忌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真正做到脚踏实地做调研、认认真真做数据。
3.2 应用研究成果转化
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存在一种依托“关系型管理框架”的转化路径。简单来说,大部分高水平的应用研究成果都是通过点对点、人对人的方式进行转化的,这种成果转化机制的优点在于成果供需双方相互了解、成果供给方普遍科研水平较高、成果转化过程较为简单;其缺点在于这种转化路径是少数人参与的成果转化,大部分科研人员无法进入这种“关系型管理框架”,以至于较多优秀成果得不到及时转化,失去其应有的时效性。而少数人参与的成果转化正是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所在。根据路径依赖理论,虽然原有路径具有一定的研究惯性,但就当前情况来说,必须就原有路径进行修正,使其进入到更加完善的轨道上来,才能真正的使更多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得到转化,从而更好地辅助政府决策、切实服务社会。
对于原有路径修正的关键是从关系型管理模式到规则型管理模式的修正,而规则型管理的核心是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平台的具体形式就是成果转化中介机构,中介机构的建设和发展能够使广大科研工作者能够公平、平等的参与到项目研究和成果转化过程中来,通过中介机构把社会科学成果推向社会,发挥市场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6]
参考文献
[1] 吴方.基于KANO模型分析远程开放教育学生满意度产生的切入点[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82-84.
[2] 袁贵.组织内员工隐性知识转移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 郝荣峰.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注释
① 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
② 郭秀丽.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科学成果转化问题研究,社会发展论坛,2008.
③ 束洪福.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率仅5%[EB/OL].,2010-01-10.
篇8
【关键词】光电材料;创新;综合实验
根据《国家中长期新材料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改革开放以来,材料领域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我国材料领域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国GDP总量的1/4左右,但该领域技能以上人才资源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还不到17%,人才资源总量与领域发展地位不符。根据《“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其中包括新材料和新一代显示技术。作为材料学科的本科生来说,实验教学是本科生日常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其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成旧材料学科教学内容,严重阻碍了新材料人才的培养。在我院雄厚的新材料研究背景下,将最新的光电研究成果转化为我院的本科生综合实验课程,通过小团队教学模式,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实验项目。通过该综合实验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模式,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和兴趣,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1-4]。
1 筛选合适的科研成果
在筛选合适的科研成果中,首先考虑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难易项目,太容易达不到教学目的,太难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考虑实验课程教学成本,如果涉及到太贵重的药品,实施成本过高,作为本科生实验教学不适合;第三考虑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是否合适,时间太长,不适合作为课堂教学实验,但可以作为其他类的教学使用;第四考虑实验的绿色环保以及原子经济性。通过前期的对我院相关科研成果的梳理,我们选择将经典光电材料-芴类材料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实验课程[5-7]。以芴为原料经过傅克反应、碳碳偶联反应等多步反应得到1-3单元寡聚芴。根据实验的时间、实验的原子经济性和实验成本,我们把成果转化为一系列的实验项目组合成综合实验课程。考虑到面向授课对象是大四本科生,我们将相关的实验项目增加难度,加入无水无氧操作。考虑到实验的时间,我们把合成部分分成三类实验项目。我们将其中的芴的9-位烷基化和2,7-位的硼酸酯化这一步作为二个实验项目。芴的溴代物和硼酸酯在钯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碳碳偶联反应。此实验是一个典型的suzuki偶联反应,可作为一个实验项目。
通过前期的筛选,确定了将要转化的科研成果后,先根据科研成果来设计相关课程。课程名称:光电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综合实验课程内容
2 实验方案的设计
课程名称:光电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其中那个包含以下4个实验部分:
2.1 三种光电材料的合成
该综合实验课程涉及到1-3单元的寡聚物的合成。根据文献,我们设计了三种光电材料,合成的原理和步骤如图2-图4。
图2 第一种光电材料实验原理及步骤
图3 第二种光电材料实验原理及步骤
图4 第三种光电材料实验原理及步骤
2.2 三种光电材料光电性质表征
分别对所合成的三种光电材料溶液态和薄膜态,进行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的测试。通过光谱的测试,让学生了解不同基团对有机光电性质的影响,了解影响光电材料光谱性质的主要因素。
2.3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
将所合成的材料作为发光层制备标准器件结构的有机发光二极管,通过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让学生了解到科研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专业信心。同时也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2.4 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质表征
利用keithley2400测试平台来测试所制备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通过对器件的表征,让学生了解衡量器件好坏标准,同时怎么来判断材料是否适合商业应用。
3 实验方案的实施和报告(论文)撰
将这些课题设计对应的实验方案,同时在实验室对实验方案的合理性进行验证。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成立小团队。以各团队为单位,分工协作来完成该课题。在团队成员查阅中文和英文文献基础上,搜集有关该成果的一些资料,阅读文献后设计各种实验方案来完成课题。各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口头汇报或者ppt形式汇报其完成课题的方案。通过各团队跟老师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修改、汇总全组成员的方案,教师当场提出方案中不合理的部分和应改进的地方,最后制定出最终的可行性的研究方案。通过前期的讨论,对)实验方案进行实施,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前期文献的调研来得出自己的结论。撰写相关的实验报告或论文,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真实模拟一个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科学创新性,还能给予学生科研自信心,为以后学生的科研创新打下一定基础。
4 结语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新材料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材料实验教学已经满足不了新材料专业的人才培养,怎样将新材料的最近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是个材料类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先进的科研成果开阔了学生的实验,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科研,了解科研的思路,为我国材料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跃强,刘晓东,李建.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之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5):144-181.
[2]常青,江国栋,唐和清,等.测定痕量过氧化氢的实验研究[J].实验室科学, 2014,17(2):27-29.
[3]龚新怀,吴以校,赵云,等.地方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的教学实践[J]. 宜春学院学报,2012,29(3):176-177.
[4]杨平,陈为键,何文绚,等.以科研为先导构建综合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3,16(3):134-136.
[5]Jo J, Chi C, H?ger S,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nodisperse oligofluorenes[J]. ChemistryCA European Journal, 2004,10(11):2681-2688.
篇9
【关键词】地方高校 科研创新 区域经济 运行机制
一、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以及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增多,地方高校的科研活动的质量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步伐明显加快。但是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研究成果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科研成果成熟度不够,缺乏市场推广力。
高校科技成果一般强调学术价值,而忽略其市场价值。具有学术价值的科技成果对于教师可以评职称、继续申报课题,并代表着教师本人的学术水平。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只有在转化后创造出经济效益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否则很难加以评价。而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个周期较长、因素复杂的过程,在短期内很少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尽管现在多方提倡高校要转变观念,但没有一个与现行科技成果评价标准相一致的成果转化“荣誉”激励机制,很难改变高校和教师重成果、不重成果转化的观念。于是在高校科技成果中,由“学术荣誉”所激励的占多数。在高校科技人员看来,科研项目通过技术上的鉴定,工作就算完成了,很少考虑科技成果转化或产业化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在科研开发过程中,校企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地方高校对市场需求研究和了解不够,科研开发和市场需求结合不够。在技术上也不够成熟,地方高校拥有的科研成果大多数处于基础研究和实验室阶段,与企业需要的“生产型”、“市场型”成果要求存在着差距,产业化开发过程中还存在较大的技术不确定性和风险。
(二)科研成果转化投资机制不完善,形式单一,政府和高校对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不够。
按照我国现行的投资体制,在研究领域,有科研经费的投入;在生产领域,有技术改造和生产资金投入,惟独缺少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资金投入(这笔经费投入是科研经费投入数倍到数十倍)。缺乏中试和二次开发资金的投入,已成为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中不可逾越的严重障碍,这也是制约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大因素。实践证明,风险投资是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经济对科学技术牵引的具体执行者。由于科学技术向生产的转化具有长周期、高风险和高利润的特点,决定了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项目或承担项目的经济实体无法从常规的商业渠道获得资金支持。高校科研光靠政府单方投入远远不够,应研究能否引入风险基金,调动社会资金,以支持高校成果的转化。树立风险投资意识和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是高校科学技术成果向生产转化必不可少的条件企业、高校都有着自己的利益,在市场条件下都要求自身能够取得更多的自,校企间很难建立一个公平的利益处理机制,这就需要政府用非市场的力量来修正。然而在专项资金上,政府和高校对校企合作缺乏有力支持;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具体运作方式、保障支持环境等问题也没有提供政策保障。
二、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能力的措施
(一)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稳定对话机制。协调好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双方及时互通信息。一方面,高校要及时、全面地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科技等方面的需求,并快速适应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需要全面了解地方高校的优势学科建设情况、科研进展情况,以掌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因此,应当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稳定对话机制,定期就经济发展、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发现二者结合点,寻找合适的共建模式,实现双方共赢,协调发展。
(二)完善校企合作方式,提升服务区域经济效果。
校企双方都有各自的优势,地方高校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服务,促进双方信息沟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层次和水平,提升服务区域经济效果。地方高校应主动“走出去”,开展各种活动,选派博士教授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开展技术研发、技术咨询等服务。高校要采取“请进来”战略,开展“高管企业家进校园”活动,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优秀技术人才担任高校兼职教授,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双向联动。要紧密跟踪市场需要,与企业联合承担研发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能力。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依托高校的科研团队和重点实验室,利用企业的工程技术开发能力和资金实力,优势互补,团队合作,联合攻关。
(三)以市场为导向, 建立有利于成果转化的科研运行机制。
科研选题立项是一切科研活动过程的源头, 要在源头上确保成果完成后能够及时进行成果转化。除基础研究课题外, 其它类型的科研项目在科研选题和立项方面, 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和成果完成后实施转化的可行性分析, 科研管理部门对于转化前景不明朗或成果转化价值不大的项目不予立项或仅立项而不给经费支持。对于原始性成果如原理性样机, 距成果转化虽较远, 但只要其推广前景广阔,应该继续立项并予以更大的经费支持, 促其能够及时进行实验发展研究或开发研究。对于发展研究和开发研究类型的科技成果, 要把成果转化作为对其进行鉴定和奖励作为必要条件, 以成果转化后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依据, 对未进入实际应用阶段的成果不受理鉴定; 对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的科技成果在鉴定时要对成果的应用效益做出明确评价; 在科技进步奖评选过程中要加大成果转化后的效益的权重, 对于未实施成果转化或成果转化效益不明显的项目不受理成果奖励。
篇10
关键词:区域产业;地方高校;互动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14001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日趋密切,两者互动的形式、内容、手段也趋于多元化,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互动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提升区域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在{校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过程中,由于高校与产业企业互动主体的目标不一致,互动机制运行不畅,相关制度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的发展互动,也不利于区域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本文对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对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如何进行互动协调发展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1 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企业目标不一致
地方高校与产业企业属于性质不同的部门,无论在目标上,还是在工作重心上,地方高校与产业企业均存在差异。从目标来看,地方高校是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追求一流的学术水平;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成果的研究过程都需要很长的时间,科研成果的转化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得到的;而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的是短、平、快的策略,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从工作重心来看,教学与科研是地方高校的核心工作;而企业的核心工作在于对产品的开发与升级换代,如果开发的产品在市场上站不住脚,就会被淘汰。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与产业的发展互动。
地方高校与产业企业互动目标不一致,导致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和市场的结合度不高,难以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区域内企业因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解决不了,也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而无论是对于地方高校还是当地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加强合作,寻求校企“双赢”。有统计表明,国内一些地方高校科研成果产出较多、但是实际转化成果的较少或成果转化后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且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不乐观。据蒋科兵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足10%,真正实现产业化仅在5% 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转化率[1]。例如,湖南省2013年取得各类科技成果7235项,但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25%,还有3/4的成果仍停留于理论成果阶段,并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有统计数据表明,湖南企业自主开发和研制的新产品达到55%以上,甚至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达到75%,这表明企业的新技术、新成果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自主开发与研制。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地方高校自主开发科研成果并没有真正掌握企业的实际需要。由于地方高校与产业企业之间没能对双方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沟通,未能把双方的科技创新目标很好的结合,因而导致了地方高校与区域企业在科研成果开发方面各自为政、各干各的情况出现。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的发展互动。
1.2 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互动的机制不完善
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互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支撑下,政府、高校、产业企业、中介机构等多个主体参与的多要素组合。在现有社会环境条件制约下,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机制能否相互协调运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权益分配机制、风险投资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组织协调机制、外部保障机制等方面。互动机制不畅是高校与产业发展互动一个主要阻碍因素。如湖南农业大学在与部分企业的合作过程中,由于双方决策机关不能获得及时准确的信息,彼此不能及时沟通,导致双方在合作时发生不愉快现象;成果转化的权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也是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不能有效互动的原因之一。如据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对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大学等单位的研究调查表明:地方高校面对侵权,大多束手无策。其原因就是打官司太难,且诉讼程序繁琐,关系过于复杂,地方保护势力对地方司法机关施加影响,使行政机关难以做到秉公执法。
1.3 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互动的相关制度不健全
制度建设是高校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的有力保障,目前,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互动的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政府对产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不足。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目前,政府对产业企业只实行增值税优惠和所得税优惠两种方式。税收优惠政策的导向作用发挥有限。如在大学科技园区内的中小型企业就能比较方便地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即按照减15%税率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而位于区外的产业企业则很难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只针对企业,而不是基于具体的项目,一些含有技术型特点的非{新技术企业的单个项目,由于缺乏政策支持,故基本不能享受到税收优惠。如区域产业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开发项目,由于政府对单个项目不予税收优惠,无形之中增加了项目开发成本,这可能因此导致产业企业与高校合作失败,这也制约了企业和高校的科技发展。还有税收优惠政策在关于风险投资方面也不够完善,也不利于高校与产业发展合作;地方高校对教师评价政策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在地方高校对教师职称的评定中,学校只注重把论文数量、课题等级,科技成果鉴定等理论因素作为考评的硬指标,而对科技成果转化和对社会的实际贡献等实践因素不太重视,这必定导致教师为了在职称评定中争取到更多利益筹码,愿意在科研理论研究上花功夫,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积极性不高。高校对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国内大多数高校对科技成果的奖励政策,几乎只看重理论成果,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实际应用没有量化指标。还有由于地方高校对科技成果缺乏有效的奖励办法和激励措施,这导致跨区域、跨学科、多部门协作课题不多,课题成果产出质量较差,甚至有的课题由主持人包办,总体协调性较差,各自为政,也不利于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2 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互动的对策与建议
2.1 高校要强化服务意识,找准服务方向,落实服务措施
地方高校要强化服务社会职能,加强与区域产业的互动合作。地方高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要有科学定位,包括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定位、办学水平定位、办学特色定位以及服务范围定位等等,并且这种定位应成为高校整体规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地方高校为区域产业与社会发展服务,高校必须主动树立服务社会理念,找准服务方向,把服务社会作为高校办学定位的指导思想;地方高校要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走向,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一职能服务为全面职能服务。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人才密集,具有较强科技实力,是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主力军。高校有责任将自己强大的科技、人才势能转化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服务。地方高校在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时,既要考虑区域内产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也要考虑高校自身的服务能力,根据高校自身的专业基础和专业优势来选择区域产业所需要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范围,力争突出服务重点,提高服务质量;学校对所服务的产业不能只靠技术支持,还要有资金投入,在服务过程中要主动为产业企业建言献策、促进高校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2.2 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产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地方高校应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积极与政府、产业企业建立共生系统,主动融入到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及时对区域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特别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动态趋势,结合自身优势学科,找准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整合资源,开展产业信息服务,从而引领区域产业结构变革。
2.3 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加快产业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地方高校在与区域产业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搭建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高新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创新产业发展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产业企业的多形式、多层次产学研合作,制定校企合作与发展推进计划,着力打造“需求信息一科学研究一成果转化一人才培养一招生就业”产学研用合作平台。针对产业发展和企业的需要,点对点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推广示范,加快产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2.4 产业企业应积极与地方高校进行产学研互动合作
区域产业企业作为与地方高校互动发展的主体之一,应搭建起区域产业与地方高校合作的平台,把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基本职业技能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理念,推动地方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了加强产业企业与地方高校进行产学研互动合作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区域产业企业应主动为地方高校提学研实践基地。区域产业企业应主动与地方高校进行合作互动,积极参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地方高校要与产业企业的实习基地对接,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产业企业应与地方高校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产业企业为了提高产品开发的创新性,常常需要与地方高校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产业企业除了给地方高校提供资金支持外、还需要提供场地、设备等现有物质资源。加强与地方高校的智力资源合作,有利于更好的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这种联合科技攻关模式,不仅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形成竞争优势,而且也有利于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区域产业与地方高校合作互动,有利于促进学校、学生与企业的相互了解,有效减少了高校学生的选择性失业。区域产业的发展状况能促使地方高校根据地区人才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有利于减少结构性失业[2]。
参考文献
[1] 蒋科兵,刘期达.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原因初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3):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