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角度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的角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教育的角度

篇1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孩子的心理问题折射出了当前家庭教育的诸多缺失,从心理辅导的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错误的家教理念

我们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可能相当多的家长的回答是:“希望孩子学习好,上名牌大学,将来在社会竞争中出人头地。” 过于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往往导致的是家长只看重孩子学业的成功,不关注孩子的整体发展,不顾及孩子的兴趣、特长、智力水平、身体素质等,不从实际出发,对孩子期望过高,用单一的标准衡量和塑造孩子。于是许多家长为了孩子 “有出息”,弄得孩子总有做不完的作业,解不完的题;把孩子送往“星期日学校”“假期辅导班”;不停给孩子买复习资料,请家庭教师,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这样做的结果是,有些孩子压根不理解父母的付出,把学习当成要挟家长的武器;有些孩子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对学习无比厌恶,为逃避学习,翘课、离家出走、沉溺于网络游戏;有些孩子因为学习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压力,身心崩溃……一些孩子出现的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此密切相关。

2.有害的家教方式

教育孩子需要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而家长不当的教育态度、教养方式会造就孩子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有害的教养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溺爱型。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子女多表现为依赖、自私、任性、骄傲、好吃懒做、胆小怯懦、缺乏独立精神和责任心,没有耐力、情绪不稳等。

(2)专制型。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粗暴,动不动就打骂孩子,很少正面肯定和鼓励孩子,孩子感受不到家庭温暖,容易养成抑郁、胆怯、退缩、逃避或反抗、执拗的性格,缺乏自信心、自尊心,有的甚至会变得冷酷、残忍。

(3)保护型。父母对孩子过分照顾、保护,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活动,子女的性格多半消极、依赖、怯懦、没有责任感,缺乏忍耐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的孩子遇事优柔寡断,不适应集体生活。

(4)放任型。父母对孩子冷淡、置之不理,子女多愿寻求他人的爱护,力图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因而有的孩子喜欢惹是生非,有的好攻击挖苦别人,有的却表现为性格淡漠、与世无争。

(5)忽视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忽冷忽热、反复无常,使人捉摸不定,子女多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多疑多虑、缺乏判断力,甚至轻生厌世。

(6)分歧型。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常常意见分歧,各搞一套,会使子女无所适从,因而形成易生气、警惕性高、两面讨好、投机取巧、好说谎等特征。

(7)唠叨型。家长总是事无巨细反复唠叨,反复叮嘱,反复说一套大道理,家长没张口,孩子就知道要说什么。时间长了,孩子就对家长的教育实行“屏蔽”,或随便敷衍或躲避谈话。

(8)达标奖励型。规定孩子考试的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名次进入前几名,上哪个重点中学,考哪所名牌大学。达到标准给物质奖励。把学习简单地同物质奖励联系起来,不注意引导孩子认识学习对自身的意义,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时间一长,孩子对奖励麻木了,也就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3.失范的家长行为

家长自身行为的失范,往往是孩子病态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勤奋学习,自己却不工作、不学习、生活懒散;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坚强,自己面对困难的时候却很消极;有的家长要求孩子改正错误,自己却死活不认错;有的家长希望孩子信守诺言,自己却经常说话不算数;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做事要持之以恒,一丝不苟,可是自己做事情常常虎头蛇尾,马马虎虎;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心平气和,自己却经常暴跳如雷;有的家长希望孩子举止文雅,自己却粗鲁低俗……

4.不良的家庭氛围

不良的家庭氛围主要有以下几类:

(1)矛盾的家庭。主要指家庭成员长期感情不和,冲突不断。家庭成员经常当着孩子面相互争吵、讥讽,甚至大打出手,让孩子无所适从,内心焦虑、恐惧。

(2)烦躁的家庭。是指家庭成员性格急躁,没有耐性和宽容,动不动就跟火山喷发一样。这种家庭里缺乏良好的沟通氛围,缺乏理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过多非理性的情绪化发泄会使孩子变得要么脾气暴躁、喜怒无常,要么懦弱胆怯。

(3)消极的家庭。是指家庭成员对待生活、学习的态度是消极的,得过且过,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缺乏生活热情,对什么都无所谓,缺乏进取心。

(4)冷漠的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很冷淡,互不关心,各自为政。这种家庭表面看起来平静、理性,但缺乏家庭必要的温情,孩子感受不到家长的精神支持,内心像处于荒岛般无助。

二、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1.家长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提高家教能力

(1)家长要转变教育理念。家长首先要改变不合理的教育理念,转变对成功的理解。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通向成功的道路有许多条,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人们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才能和智慧是不一样的。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一种或几种才能。要引导孩子向适合的方向努力,帮助孩子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2)家长要改变不合理的教养态度,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养方式。家长要爱孩子,但不能盲目地、失去理性地爱,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孩子,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要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但不能束缚孩子的个性发展。做到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新时代的家长要成为学习型的家长,要学习科学的育儿经验,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了解当前社会形态下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实际状况,因材施教,采取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养方式。家长首先要学会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肯定孩子的积极想法,试着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问题;其次,家长要注意亲子沟通的艺术,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创造适宜的谈话契机,与孩子平等对话;最后,注意教育策略的灵活应用,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特点,综合应用多种家庭教育的方法,如说服教育法、行为训练法、家规契约法、激励评价法、实际锻炼法、环境熏陶法、心理暗示法等。

(3)家长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对4000名儿童作了调查,结果表明,生活在常有笑声的家庭中的孩子,智商都比父母不和的孩子要高。良好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获得安全感,有利于孩子形成热情、活泼、乐观、善良等个性特点,有利于孩子培养独立性、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有利于孩子的情绪调节与情绪成熟,有利于孩子社会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和父母教育影响力的发挥。因此家长要致力于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亲相爱、相互扶持、勇于承担责任;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要创造宽松的精神环境,减轻孩子的精神负担,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全。

2.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机构,要发挥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功能

学校作为专业的、对孩子成长起关键作用的教育机构,除了履行教育孩子的职责外,也要承担起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任务。学校可以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等渠道,就孩子教育的共性问题进行广泛的面上的探讨;也可组织家庭成长团体,以小团体活动的方式促进家庭成长;当然更需要与家长一起进行个案分析,家校及时沟通,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3.社会要广泛关注家庭教育,给家长提供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手里。”这指明今日的父母教育子女,实际上就是在缔造祖国的未来。的确,家庭教育决定着孩子的人生,决定着家庭的未来,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整个社会要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多种渠道给家长提供切实的帮助,增强他们构建和谐家庭、正确教养子女的能力。

(1)争取出台地方性法规。规定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年接受培训的课时量并配套相应的保障措施。政府对父母成长工程给予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

(2)组织专家研究并设计有利于父母成长、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课程。课程内容可以涉及:和谐家庭建设与婚姻管理;生育前的身心准备知识;父母的心理成长;优良家庭氛围建设;各年龄段孩子的教养知识;亲子沟通技能训练等多个方面。

(3)建立父母成长培训三级网络。第一级,社区的培训和宣传活动;第二级,加强区域性(地市、县)家长(或父母)研究与培训机构的辐射、推广作用;第三级,成立省级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发挥研究、引领、督导的作用。

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 Hofstede的文化维度 差异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9-152-02

1 引言

家庭教育之所以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塑造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家庭也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然而,缺乏实践经验和理论是大多数中国家长共同弊病。因此,中国家长的当务之急便是向西方国家学习成功的和先进的家庭教育理论与经验。

梁延秋(2008:15-17)指出,我们应该从文化、历史、社会的角度研究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从而为接下来的研究指明方向。黄河清认为应从跨文化的视角来比较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差异的内容,如意图,结果,方式等(黄河清,2003:4-6)。因此,我们有必要借助权威的跨文化理论来分析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差异,以期找出更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改善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

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被公认为跨文化交际领域一个重要的理论。它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社会的男性化和女性化,不确定性规避。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详细分析中美家庭教育在内容上的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向中国家长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帮助他们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与质量。

2 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

2.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Hofstede认为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反,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而这种内部集团又对这些忠诚的成员提供终生的保护。(Hofstede,1991:51)。具体来说,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其成员的高语境(high-context)倾向和低语境(low-context)倾向。美国文化人类学家Hall认为高语境倾向指的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不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将想要说的意思与交际时的语言文化环境结合在一起,含蓄地表达出来:低语境的交际方式则截然相反,人们有什么就当面直接地表达出来,不绕圈子。(Hall,1976:103)

2.2 权力距离维度

根据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权力距离是指在“一个国家的机构和组织中(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中),掌握权力较少的那部分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衡这一现象能够接受的程度。”(Hofstede,1991:28)该维度强调权利,平等,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对女性的态度。此外,权力距离的大小与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组织结构联系紧密。

2.3 社会的男性化和女性化

在Hofstede看来,社会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指不同文化的成员有不同的性别意识:不同文化的成员对性别角色有不同的认识。Hofstede认为,在男性化社会中,性别角色十分明确,即男性成员应该自信、坚毅,重物质上的成功,女性成员则应该谦虚、温柔,注重生活质量;相反,在女性化的社会中,男女都应该谦虚、温柔,而且注重生活质量(Hofstede,1991:71)。

2.4 不确定性规避维度

Hofstede指出,不确定性规避就是文化成员对于不确定的或是未知的情况所感觉到的恐慌程度。这种不确定性给人们造成的恐慌表现为精神紧张或期盼未来的可预见性。(Hofstede,1991:113)科技,法律和宗教是人们规避未来不确定因素的三大法宝。高不确定性规避指数国家的人把未来看作是敌人,因此他们尽自己所能地工作来规避未来的不确定。他们具有很强的行动力却不喜欢创新的工作。然而,低不确定性规避指数国家的人为了能够享受生活而不喜欢将自己的创新成果付诸实践。

3 以Hofstede的文化维度分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其教育的风格上。进一步地说,教育风格主要包含了道德教育,拉近家长和子女之间代沟的方法和子女独立能力的培养。接下来就从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对中美家庭教育的上述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3.1 美国

3.1.1 道德教育

美国的道德教育以其宗教性著称,这都要归功于美国的低不确定性规避指数。宗教是美国家庭教育的关键一环。例如,每周,家长们都要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教堂做礼拜并用圣经里面的典故教诲孩子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毫无疑问,这一举动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此外,美国的低权利距离指数使得家长和学校的老师不会将死板的规章制度灌输给孩子,以限制他们的发展。在他们看来,在不违背道德和法律的前提下,孩子们可以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职业。当然,家长有责任帮助自己的孩子做出合适和正确的选择。

3 .1.2 拉近家长和子女之间代沟的方法

由于美国属于低权利距离指数的国家,人们有很强的权利意识,因此家长们喜欢用民主的方式与自己的孩子协商和沟通。这使得家长在处理与子女代沟的问题上更加的理性与直接,也使得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融洽。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喜欢聆听子女们的心声并积极地让子女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从而构建了和睦的家庭环境,使其更好地为美国的家庭教育服务。

3.1.3 子女独立能力的培养

美国人祟尚平等,自由和民主的精神使得美国家长并不强迫自己孩子学习他们不喜欢的知识。家长认为兴趣是孩子学习的良师益友,当他们的孩子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难题而气馁的时候,家长会努力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并适当地引导自己的孩子找到问题的答案。美国适中的社会男性化和女性化指数使得美国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是一视同仁的,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是女生对她们多加照顾。这就促使美国所拥有一大批精英中,女性的比例毫不逊色与男性,如希拉里・克林顿等。

3.2 中国

3.2.1 道德教育

高不确定规避指数和高集体主义指数决定了中国道德教育以历史文化为特色,以集体利益为优先。中国人的祖先为了自己的后代能免受未来灾难侵扰,将许多经验总结成书,代代相传。其中不乏关于家庭教育的名著,而这些名著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德(如勤劳,节俭,集体为先等)的载体,时刻影响着中国的家庭教育。因此,千百年来,虽然中国的家庭教育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其核心精神(即敬老尊贤,安分守己,集体至上,个人次之等)却一成不变。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家庭教

育压抑了中国儿童的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不利于他们今后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3.2.2 拉近家长和子女之间代沟的方法

中国家长喜欢使用间接、含蓄和严肃的方法来处理与子女之间的问题,这是由其高权利距离指数决定的。在中国,家长不善于以直接的方式关心自己的孩子。比如,家长常常烧些好菜来鼓励自己的孩子而不是通过拥抱,亲吻等直接的行为来表示他们对子女的爱。为了在子女面前展示自己的威严,家长们通常以惩罚来限制子女的行为而不采取柔合的方式来感化子女,尽管后者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这常常导致家长与子女之间矛盾特别突出,最终导致一些棘手的社会问题的出现。

3.2.3 子女独立能力的培养

在高权力距离指数和高社会男性化指数的影响下,中国家长对与子女是否能独立解决问题明显信心不足。在他们心中,自己的孩子永远都长不大,时刻需要自己的照顾和帮助,这一点在女生的身上更加明显。最终这导致了家长包办式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并迫使他们的子女丧失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父母的依赖性有增无减。这就是中国的孩子不论在生活自理能力还是在抗压能力上都明显不如美国的孩子的症结所在。

4 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中国的实际教育背景,笔者从文化维度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下列几点建议以期提升中国家庭教育的质量。

4.1 权力距离方面

中国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中国的家长必须知道,直接的情感交流比起死板的惩罚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近一步来说,中国的家庭教育应该以孩子的意愿与兴趣为核心,多关注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这样才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他们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方面

中国家长应该让他们的孩子明白集体利益固然重要,但是个人不能压抑自己的才能来为集体利益服务。这是因为个人杰出的才能所做的贡献更能为集体的发展带来契机。因此,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们要引导自己的孩子们养成快乐学习的观念,从而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服务集体的大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学习的主动性,为祖国的建设带来生机与活力,也为今后中国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实践依据。

篇3

一、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意识

幼儿是独立性形成发展的关键期,适时培养幼儿独立性有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然而,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家长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误区:“就这么一个孩子,从小让他们干这干那,于心不忍;现在孩子太小,等他们长大了再学也不迟……”在这一认识的引导下,一些家长对孩子不仅百般呵护,事事包办,而且很少给孩子独立去做、去想的机会,致使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能力差,心理素质差等。这样的孩子将来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他们今后的成长道路会很艰难。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幼儿期是幼儿独立性培养的重要时期,幼儿独立性的培养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首要场所。家长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意识,整体、全面地理解独立性的意义与内容,尽可能为幼儿提供条件和机会,全方位、多角度培养与提高幼儿的独立性。

二、从小事入手,加强幼儿基本生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独立性是幼儿日后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品质,生活上的自立是独立性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吃饭要人喂,衣服要人穿,甚至有的到了大学连起码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学习上的尖子生,生活上的低能儿”就是这样造就的。由此可见,注重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是何等重要。5~6的岁幼儿,从生理成熟的角度来看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可从小事入手,加强对幼儿基本生活能力的训练。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耐心教导,从饮食起居开始帮助孩子制订行动计划,反复训练,如吃饭时怎样拿筷子、端碗等,引导孩子学习生活技能,同时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帮助成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收拾自己的衣服、玩具,整理自己的床铺等。陈鹤琴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代替他。”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独立自主的品质,为将来独立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启发幼儿多问、多思考,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6岁的幼儿完全可以独立思考问题,有一些思想。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随机教育,启发幼儿多问、多思。鼓励幼儿多做事,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设立一些“障碍”鼓励幼儿自己拿主意做决定,让幼儿独立思考问题,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是可以启发孩子自己动脑寻求答案的,家长对孩子有问必答,告诉孩子答案只会养成孩子“只问不究”的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很多家长都知道,为什么不用在孩子身上呢?一位有教育意识的家长说,过去孩子向我提问题,凡是我知道的就马上告诉孩子,后来知道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后就改进了做法。一次和孩子路过立交桥,孩子问:“立交桥上为什么没有红绿灯?”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让他先想想马路上为什么要安装红绿灯,红绿灯起什么作用?孩子想了想,高兴地说:“我知道了,立交桥上的汽车是转着圈拐弯的,桥有好几层,汽车不会在一层上碰在一起,它不需要红绿灯。”这样不但促进了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而且促使孩子养成了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及习惯。

四、创造机会,培养幼儿独立学习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家长在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如幼儿自己安静看书,独立整理书包等,这些都为孩子入小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孩子独立,除了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外,家长还应该积极创造机会,给予孩子社会交往的机会,实现幼儿个性全面发展。与同伴玩游戏是幼儿最经常参加的一项交往活动,幼儿的许多意识和能力都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在活动中,幼儿学会谦让、分担、合作等。有些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受欺负,总是把孩子圈在家里,事实上从某种意义来说,虽然孩子可能会受一点委屈,但是他至少可以通过这些事知道并体验受挫的感觉,这对他形成坚韧的性格,耐磨难的心理素质,以及应付日后复杂的社会环境不无益处。与成人的交往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鼓励幼儿与成人交往,鼓励幼儿勇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与成人对话,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既学会了知识和处事的方法,又增强了自信心。

篇4

美国小学注重阅读,这是很多关心美国教育的家长早已知晓的。在国内,读书这个理念其实近些年也在学校和注重教育的家长中被强化并自发执行着。国内各育儿论坛都肯定会有幼儿和儿童读书清单的帖子共享;蛮蛮(作者孩子)在国内就读重点育才小学3个学期,年级有个专门负责阅读的老师,每天组织孩子们的阅读,并组建了家长短信群,时刻分享各家长发的孩子读书经历和感想,非常值得称赞。我们在国内的家中文英文绘本也有很多。读书,是超爱动的蛮蛮,能坐下来全神贯注做的事情之一。

周五早上,学校举行了读书金牌颁奖典礼,这是美国小学鼓励大家读书采取的各种激励活动中的一个。内容是9周内读完8本书,完成8个读书报告,就可以拿到金牌。

三年级的颁奖典礼是由蛮蛮的班主任Mr.Y主持的,其实最先颁的,还有几个银牌(我不知道条件,蛮蛮没说,回家只说他要拿到金牌)。大家注意到了吗,得牌子的孩子有50多个,而整个三年级,其实总共只有60多个小朋友,也就是说基本上大家都上台了!台上黑压压的一片。老师在颁的时候,抓着一大把金牌,做出一个重得要摔倒的样子,大家都开心地笑,得牌子的孩子太多啦。整个礼堂的气氛好极了,每个孩子兴奋地挂着牌子叽叽喳喳,家长们拿着相机手机咔咔咔。

看看蛮蛮的金牌!要知道一年多前,蛮蛮的英文阅读基本是零。

书只有一本是家里的,就是蛮蛮最喜欢的那本《查理的巧克力工厂》,还借给老师和同学们读过,其他都是在学校图书馆借的。老师对书的要求,只是不能低于100页的故事书就可以了。学校的每个教室都有个篮子放一堆书供孩子们平时随意借阅的,所以也可以从中选取,那些已经是老师选出来适合3年级孩子阅读的书。

蛮蛮选的八本书是: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

“Charlie and the Great Glass Elevator”

“The Box Car Children Bicycle Mystery”

“Shark Tooth Tale”

“Season of the Sand Storms”

“High Tide in Hawaii”

“THE WIZARD OF OZ”

“Mystery Behind The Wall”

其中有一本90多页,蛮蛮说老师允许来美国不久的孩子可以低于100页以下,不过只有这一本,因为蛮蛮很喜欢

这是整个八个报告,有个别蛮蛮觉得喜欢的,背后写不完,还用订书针附了一张纸,任意发挥自己的感想。

蛮蛮来美国经历了将近3个学期,在读书上的主要进步,是英文阅读的飞速进步,甚至在英文阅读的速度和喜爱上,超过了中文阅读。刚来的半年还在读带图的绘本,现在读的已经是全文字的儿童故事书了。这次和小朋友们一起拿金牌,证明这一年多的英文已经赶上了美国小朋友的学习水平,目前他的数学成绩是排在全年级的前13%,这主要也得益于英文问题的解决。

作为家长来讲,很喜欢学校搞的这种活动,既调动了孩子们的读书积极性,又并非要求甚高而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在整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是胜者!每个人通过努力都可以优秀!

当然,孩子的中文和英文阅读要保持齐头并进,这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

二、美国小朋友家教严格的背后

美国是孩子的天堂,孩子是最受重视的,但我发现美国孩子很少有被溺爱的“快乐”,他们的家教其实是非常严格的,这就是我们这些新到美国不久的家长,常会被美国孩子的“good manner”所折服的原因。good manner是个很广义的词,不仅仅是有礼貌,而且还包括一些待人接物,行为举止的表现。

蛮蛮刚入小学几天,我去接送时,遇到他的同学,远远在停车场,他们就会很热情、很自然叫蛮蛮的名字。他们不像我们走路面对面要碰上了才打招呼,对此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以后接触很多美国小朋友,发现他们的确是非常有礼貌,基本的问候语之类做得非常好,行为上也是彬彬有礼。他们见大人站直正面打招呼,不失真诚赞美别人,不认识的同龄小男孩在游乐场爬天梯爬到一半都特意退回去让给蛮蛮。到家里来玩也从不乱翻东西,需要什么都会先问:“我可以吗?”有的东西给他们了,他们可能会说:“我的妈妈不让我吃这个,谢谢!”

虽然我熟悉的几个孩子天性是很疯的,玩疯起来大喊大叫,但是这与他们的good manner完全不矛盾。good manner不是天生的,是家长后天严格的家教和努力得来的。

我曾记得有过文章介绍,美国社会良好教养的习惯,很大一部分应该是得益于当年的欧洲移民祖先,感觉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与隔壁凯特家接触比较多,而他们又是典型的欧洲移民,他们家的规矩很多,我讲一些和他们相处的例子。

小姑娘凯特每次到我家里来玩,都要严格按爸爸妈妈规定的时间,15分钟或者30分钟,只要到点了,不管玩得多么高兴,也会乖乖走人。有一次她和几个小朋友泡在我家HOT TUB中,实在玩得太高兴了,到点她妈妈从围墙上伸出头来,微笑提醒她晚餐时间到(他们家晚餐时间6点半,雷打不动,不能有任何理由)。凯特恳求:我还不饿!在场的我们几个妈妈都笑了,多可爱的理由,但妈妈说,不行。我们几个妈妈也纷纷说,就让孩子再玩会吧。她妈妈还是微笑并礼貌跟我们说:“讲好的,要遵守。”结果凯特还是依依不舍但乖乖起身回家了。

有一次凯特在我家玩,和蛮蛮一起吃了冰淇淋,他爸爸到点来叫,见到此情景,很认真跟凯特说:“冰淇淋是饭后才可以吃的,那么你今晚就没有冰淇淋可以吃了。”凯特很沮丧点头。

小朋友并非天生这么“听话”的。我们见到凯特时已经非常good manner了,但4岁弟弟安祖却是一个非常调皮捣乱的小朋友。因为曾经患过耳疾,所以开化有点晚,经常乱叫、大哭和扔东西。对安祖影响到我家的问题,家长都会当着安祖的面及时招呼和道歉。时不时我家围墙会伸出她妈妈的头:“不好意思,安祖把扔到你家院子了。”或者他爸爸说:“不好意思,安祖把泥巴扔你家墙上了。”(我们还根本没看到,为这泥巴他妈妈还特意送了一棵番茄树给蛮蛮)这时我们都会心一笑,以后见到扔过来的东西,直接扔回去就好了。

正因为这样,他爸爸和妈妈都花了更多的精力和耐心引导他,一年多,我们能看着他慢慢在进步。每次闹事,从未听到大人大声责骂过一句,相反,总是听到爸爸或者妈妈的不厌其烦、平静但坚定的声音,让我想起国内有些妈妈现在做得很好的“正面教育”,这是非常考验家长的。

一天周末清晨,我被安祖的尖叫吵醒。听到隔壁院子安祖一直在故意尖叫,然后就听到他爸爸镇定跟他说:“你不可以这样叫。”安祖还是叫,他爸爸还是平静地说:“看着我,你不可以这样叫。”一直反复了很多次,安祖终于停止了。从头到尾,也没见他爸爸生气和责骂。

凯特家的规矩很多,有趣的是遵守规矩包括孩子和大人,并非定下规矩是专门严格训练孩子的。最重要的是大人和孩子都贯彻得非常彻底。例如每天下午四、五点钟,爸爸一定要带两个孩子在院子里或泳池里疯玩20分钟,包括玩一些特别幼稚的游戏,孩子们大呼小叫高兴得不得了,这样的活动雷打不动。

篇5

关键词:早期阅读 家庭教育 幼儿 阅读兴趣

早期阅读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在高度信息化的知识型、学习型社会,早期阅读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由于一些家长对早期阅读缺乏科学的认识,他们把早期阅读等同于早期读书、早期识字、早期诵读等,所以在对幼儿进行阅读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和探讨。

一、在家庭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强调阅读是识字的工具

一些家长简单地将阅读作为教会儿童识字的工具,过早地强调将儿童的读书活动作为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等,严重阻碍了早期阅读的健康发展。如有的家长让幼儿提前、集中、大量的识字,让幼儿过早的书写等,这些行为都大大降低了幼儿阅读的兴趣。

(二)注重阅读的表层功能

一些家长在早期阅读教育中,往往比较注意幼儿阅读的表面现象。如幼儿学会了多少故事、儿歌,掌握了多少好词好句,而忽略了对启蒙和潜能激发的挖掘和利用。

(三)幼儿被动阅读和被动识字

有些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中,他们往往强调阅读的知识性,而不考虑它的趣味性,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家长经常用一种成人说教的方式要么以问带讲,要么一讲到底,以自己的思路代替幼儿的阅读思路,简化了幼儿的探寻过程。这样,阅读过程完全变成了幼儿被动接受的过程,直接影响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二、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家长该如何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的培养

(一)从阅读环境入手,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

首先,家长要热爱读书,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家长不爱读书,就很难使幼儿有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如家长经常买一些适合于幼儿阅读的图书或影碟等,每天坚持和孩子共同阅读,和孩子共同探讨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等。这样做既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气氛,还可以使父母从中寻找到童年的乐趣。

其次,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愉快、和谐的心理环境。在阅读的过程中,家长不要给孩子压力,让他们为了识字而读书,不要以一个长者的身份去教孩子阅读,要把自己放在一个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使他们真正放松自己。如家长在给孩子讲图书故事时,要从幼儿的心理出发,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等加以装饰、变化。比如,当家长讲到大灰狼时可用一种粗哑的声音表达,当讲到小白兔时就用一种欢快甜美的声音表达;讲到时可以加快讲述的节奏,讲到结局时,可制造悬念,启发孩子和家长共同猜测结局的发展。这样,家长完全融入到孩子的世界,孩子也会因有这样的读书伙伴而高兴,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达到了读书的目的。

(二)从阅读指导入手,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1.教给幼儿基本的阅读技能。

(1)在给孩子读图书的过程中,应教给他们基本的阅读技能。比如,家长用手指着封面的书名一个字一个字地念,让孩子学习怎样认识封面并从中了解书的内容。在念每一页时,即使孩子不识字,如果家长总是手指着字慢慢地从左到右地读的话,孩子就能自然地了解阅读规律,感受并熟悉句子的标点、语调、停顿和节奏等,并在家长的示范下学会一页一页地翻书看画面。

(2)教给孩子阅读方法。

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在给孩子读图书时,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激发孩子思考、想象,而不是被动地听。如在给孩子念了书名、看了封面后,让孩子想一想“你觉得这本书要说一个什么故事?”阅读中途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想想,或就孩子的发问议一议,或让其看着画面预测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等,让孩子能从画面的信息中发现事物的关系、变化,将之串联起来理解故事情节,读懂图书。读完一本书后不必马上应孩子的要求再读一本,最好和孩子谈谈,听听孩子议论故事中的角色、事情等等。如果孩子听完故事后,还追着你问这问那,千万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这样只能抹杀孩子阅读的积极性。如果孩子能用口语讲述图书的内容,甚至在生活中还能用到书中的词语或者事例的话,那就说明这本书的确引起了孩子的兴趣,孩子的确通过阅读学到了东西。

(三)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篇6

1、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第一所学校。

2、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白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

3、孩子的幽默是最自然、最坦率的人类语言,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和体会。

4、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家庭以及存在于家庭中的子女与家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的第一所学校。

5、做事为之三思行,不要临渴才挖井;长大要有成功路,从小先不做懒人;刻苦学习功必成,切不可让志气沉;对人礼貌讲文明,助人为乐小事情。

6、教育幼儿除了要有耐心之外,还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7、爱在左,情在右,道义在上,责任在下,公德在前,信念在后,心居中间。只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用心感悟,用心经营,温馨幸福到永远!

8、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9、孩子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虽然粗糙,但远比得来现成的精美玩具快乐。

10、孩子的理性是不断成长的,不要喂养他们,而要引导他们。

11、母爱是人世间最神圣的感情,应为这种感情最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12、只要家长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用来教育孩子。

13、没有体谅和信任,便没有友谊。

14、幼儿的学习是全方位,并不局限于读写算和各种技艺。

15、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所以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独立的意识。

16、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来修剪。

17、一个家,如果没有饭香,就像森林缺少了土地;一个家,如果没有书香,就像森林缺少了鸟儿;一个家,如果没有心香,就像森林缺少了阳光。

18、婴儿的情绪,是认识世界的反映。

19、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东西跟人一样,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

20、基础课程要坚实,全面发展要扎实,循序渐进要踏实,培养兴趣要落实,学会做人要老实,谦虚谨慎要诚实,胸怀大志要忠实,终身获益结果实。

21、沟通,是父母与子女心灵交流的桥梁;关爱,是父母与子女共享温情的殿堂;包容,是父母与子女和谐共进的引路牌。

22、育儿过程有艰辛,也有欢乐。

23、发掘孩子的潜能要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用爱的鼓励调动孩子;用爱的理由拒绝孩子;用爱的责任惩罚孩子;用爱的意志磨练孩子;用爱的激情回报孩子。

24、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之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25、心系孩子,言传身教。情洒家庭,沟通重要。舒(书)香尽染,文明礼貌。畅想未来,不唱高调。

26、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

27、适时引导孩子讲故事,这是保持他们思想活跃的绝妙方法。

28、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成长的航标,家人的关爱是孩子成长的温床,家庭的和谐是孩子成长的动力。

29、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

30、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31、告诉孩子,你不仅仅是父母的孩子,更是朋友,而朋友便是心与心的交换。

32、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成一种游戏的。

33、人生即是一个要独立的过程,只有脚踏实地地走,才能留下一条属于自己生命的轨迹。

34、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该送他“出海经风浪”。

35、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一所学校,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研究、探索的对象。

36、丰富的想象力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37、性格塑造始于婴儿时期。

38、溺爱是把软刀子,会戕害孩子;冷漠是把硬刀子,会刺伤孩子;粗暴是条皮鞭子,会伤害孩子;失望是根木棍子,会打击孩子。

39、没有一个朋友能比得上健康,没有一个敌人能比得上疾病。

40、教育上操之过急和缓慢滞后,都会摧残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

41、孩子犹如一张画纸,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像留在画纸上的色彩。你给孩子留下什么样的色彩呢?

42、孩子在幼儿其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

43、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

44、只要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45、在生活中学习,是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46、任何行业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对它产生兴趣,幼儿学习更是如此。

47、对症下药方可治愈疾病。

48、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

49、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

50、运动贵有恒,饮食贵有节。

51、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

52、静坐无所为,春来草自青。

53、孩子是树,父母是土,树要成长,土要给营养。赏识是氮,叶茂枝繁;信任是磷,花美果匀;磨练是钾,耐寒抗压;营养要均衡,溺爱是害虫;微量元素跟得上,全面发展有希望。

54、简单、凝练的童话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道理。

55、以家庭教育为圆心,以学校教育为半径,家庭与学校教育共同画出世界上最美的圆_我的下一代。

56、播种赏识收获自信;播种自信收获自立;播种自重收获自爱;播种激励收获自强。

57、用宽容去呵护生命,用诚信去成就人生。

58、一个人的成功=1%iq(智商)+99%eq(情商)。

59、结合童话寓意,引导孩子去思考、探索,比单纯说理要深刻。

60、选一本家庭教育方面的好书,就如同上了一所家庭教育大学校。

61、立言,表里如一;立行,步调一致;立志,报效祖国;立德,荫蔽后人;立人,堂堂正正。

62、想象与显示不分使孩子很容易融入到故事情景中,并从中受到教育。

63、父母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由此树立孩子的信心。

64、孩子的心灵是否舒展是教育成败的关健,心灵舒展的孩子必然会欢乐而轻松地飞,心灵压抑则只能痛苦而缓慢地爬!

65、没有辛勤地付出,怎会有丰收的喜悦,不强求第一第二……只要尽力。

66、优秀和明智的父母总是以社会对孩子的要求去要求自己儿女。

67、家庭教育的任务,首先是父母教育、父母学习。()

68、一个好家长应该是:家教上是孩子的良师,生活中是孩子的益友。

69、激发幼儿的求知和学习的欲望,远比教会有限的知识有意义得多。

篇7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情况特殊,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

1、重智轻德,期望值过高

曾经有这么一句话:文凭的作用只有三个月,此后你要靠本事说话。独生子女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具有片面性。一方面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2010年10月16日晚,李启铭在河北大学校园里醉酒驾车导致一死一伤,被人拦下后高呼“我爸是李刚”,迅速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2010年10月25日荆楚网有这样一则报到《小学生写作文感叹前途“渺茫”》。在题为“心愿”的作文中,12岁的小学生竟感叹,“没什么心愿,前途也很渺茫”,并且这名学生还是班上的尖子生。有不少学生都在文中表达了类似的情绪。一位男生写到,“我的心愿是不想长大,长大了有高考,考不好丢脸”。专家称,这是因为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盲目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和自卑心理。

2、溺爱现象严重,忽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一些独生子女由于长期受到父母溺爱,从小到大自己的事情全部由家长包办,形成了很强的依赖心理。但是父母却给他们的溺爱行为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孩子年龄小,心理承受力差,所以要给他们良好的环境。他们平时不准孩子玩,甚至也不许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春游活动,结果剥夺了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锻炼机会,使孩子变得胆小、孤僻。在学习上,对孩子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帮助完成作业,甚至陪读,使孩子变得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上,父母包揽一切,对孩子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独生子女几乎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帝”生活。

二、完善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要避免出现以上问题,就必须对独生子女采用科学教育的方式,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1、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家长的文化素养是影响家庭德育的实施与效果的重要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长的品质、情操、思想境界,也决定着家长处理家庭关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教育的能力,从而决定了子女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之中。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孩子。要教育孩子必定要有所教、有所能教和有所会教。因此,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所谓名师出高徒,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半个名师。家长要适当地补充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学习探讨。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变化自然、有效。即言行上是模范,教育上是严师,生活上是朋友。比方说培养孩子爱看书就要注意在家中多藏书,多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多做科学实验。独生子女的娇惯气浓,在这方面家长不能纵容,应该从生活上、学习上、家务上、行为上严格要求。

2、对子女要重视德育教育,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 “应当永远记住,儿童不仅是你们的快乐,而且也是未来的公民,你们要为他们向国家负责。”

(1)加强家庭教育环境的建设

家庭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环境来实施。对孩子来说言传身教比任何语言都有效。搞好家庭德育必须把家庭的主观环境治理好,使家庭环境不断优化。唯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经常处于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觉悟,和谐发展他们的个性,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家长的一言一行,包括在家会友、待人接物等等孩子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如果家长人前一套、人后一套,那对孩子的影响将无法控制。

(2)讲究家庭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在家庭教育中,有些原则问题不能模糊,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并做到:①对攀比、奢侈说“不”,决不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②应该对自己的孩子说:“国家兴旺,你的责任。”从小培养孩子爱家庭、爱学校、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操。讲述历史上的志士仁人的爱国故事,让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③孝敬老人、友爱兄弟、关爱同学及身边的每一个人。④遵守一切法律、规则,只能做好事不能做坏事。

篇8

《苏菲的世界》的作者、著名童书作家桥斯坦贾德曾说:最明智的父母,一旦给孩子吃饱穿暖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应该去为孩子们选择出最好的书,带回家来,放进他们的卧室里。据统计,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大,该项支出已占到家庭收入的30%。但是,很少有家长能够每天坚持陪孩子一起亲子阅读20分钟。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城市,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比例也不足20%。大多数家长还不能理解儿童阅读活动的正确含义,对儿童早期阅读活动缺乏科学的认识。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认识到,亲子共读是加强早期阅读教育的良好方式。美国利诺斯大学的研究员钦利斯・布朗用了20多年时间,对205名入学前已经学会阅读的孩子,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开始给他们读书,并使他们养成了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1 亲子共读,家庭教育最美的亲情课程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第一重要因素,是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促使孩子智力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便是亲子阅读。

亲子共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并不仅仅只是阅读那么简单,它能让父母和孩子在“共读”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快乐,同时还能加深父母和孩子间的亲情,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温暖,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并爱上阅读,懂得人生。所以可以说,亲子共读是在用“爱”的方式来让孩子爱上阅读,让家里充满温情。

笔者有个31个月大的孩子,从他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进行亲子共读,有时爸爸读,有时妈妈读。可以说在他还没出生的时候,他就对爸爸妈妈的声音非常熟悉,并且初步养成了亲子共读的习惯,特别是在他快出生前,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们开始给他阅读的时候,他显得特别安静,仿佛特别享受。孩子出生以后,每天都会有半个小时以上的亲子共读时间。一个属于他的书柜,一段固定的时间,爸爸妈妈和孩子,或他坐在我们的腿上、或我们面对面坐着,有时还会进行角色的扮演。比如:在读《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时候,爸爸和孩子一起表演,孩子张开双臂说:“我的爱有这么多。”爸爸也张开双臂说:“我的爱有这么多。”随着故事的推进,孩子和爸爸紧紧抱在一起,亲情的温暖包围着彼此。当孩子晚上怕黑不肯睡觉的时候,我们一起读《小兔不睡觉》:天黑了,小兔们已经躺在床上了,可是他们睡不着,一会玩车轨、一会骑大马,不管爸爸妈妈怎么阻止,他们就是不想睡觉。可是,当爸爸妈妈睡着后,他们本以为可以玩一晚上,没想到一会他们都睡着了。读完这个故事,孩子也躺在我们的怀里睡着了。

两年半时间,我们从未间断亲子共读。特别是两岁以后,每天晚上八点,我们三个都会一起读半小时的书。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共读一本书,有时互相进行交流。孩子的脾气温和,凡事愿意和我们商量,不随便发脾气,懂得感恩。

所以说,一个好的阅读行为,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媒介。通过阅读中亲子之间的互动,让孩子和家长的关系更亲密。同时,通过阅读,家长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从而知道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并且懂得尊重他们。

作为父母,养育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养育就是“抚养、教育、培育”三方面的集合体。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今天,父母的责任更重要的就是教育,而不仅仅是抚养。也就是说,做孩子思想上的领路者,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阅读犹如给孩子装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孩子借助这双翅膀,也就能飞得更高更远。这就是书籍给他们的力量。

2 亲子共读,家庭教育最优的启蒙课程

(1)对于学龄前的孩子要不要进行识字,一直有很大的争论。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上说,杭州有个老师因为家长在暑假里没有让孩子提前学拼音、学汉字而公开指责家长。但笔者认为识字不能为了识字而进行,这样往往让孩子失去主动识字的兴趣。而亲子共读能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从而带动识字。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越早开始效果越好。不要担心孩子看不懂。读得多了,孩子会逐渐增加识字量。识字多了,孩子会更早地开始独立阅读,扩大知识面。一旦孩子爱上阅读便欲罢不能,他们会不停地阅读,越读越多,越读越好。有大量的名人为证,如两岁时就已识字一千多。

从孩子出生到现在的两岁多里,他已经阅读了几百本中英文的绘本,而这一切没有任何的强迫,是自然而来的过程。有时,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他会自己在书柜里拿出几本书,席地而坐,认真地阅读,并且会对里面的内容进行复述,相信这样的坚持,他的识字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

(2)亲子共读能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发展孩子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与交往能力。喜爱阅读的孩子的语言能力特强,在听、说、读、写方面较不爱阅读的孩子高,孩子从书中领悟复杂的意念,欣赏语言的美妙。阅读使孩子知识面扩大。书中的世界无限广阔,充满想象、好奇,给孩子带来无限的创意,会终生受益。

前几天,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孩子突然进来,拉着爸爸的手说:“爸爸,我想要桌子上的东西,可是太高了,我拿不到,因为我不会飞,你能帮我拿一下吗?”两岁多的孩子,他能准确地使用关联词语“可是”、“因为”,并能把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这就是长期亲子共读的效果。记得有一段时间,他特别喜欢看《鼠小弟荡秋千》,里面有一句重复的话:“你太重了,荡不了。”每次阅读,他都能把这句话说得很好。有一天,他在洗澡的时候,爸爸和他说:“豆豆,你的澡盆爸爸也想进来,我们一起洗可以吗?”豆豆马上拒绝道:“爸爸,你太重了,洗不了。”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3)亲子共读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的品质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善于发现问题,能够通过思考、分析找到答案,才会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而孩子长大后,因为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品质,他的视角会比别人宽广,思维也会更加缜密。因此,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将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机遇,更容易拥有成功的生活和事业。

因此,每个父母都要尽早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亲子共读,孩子能在阅读中边读边吸收,边分析边理解,让孩子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喜爱阅读的孩子会自得其乐,使阅读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一种愉悦的享受过程。

和孩子一起阅读《小猪变形记》:小猪觉得自己有c无聊,于是他想变成其他动物,变大象、变斑马等等。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每次小猪都会找到这种动物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来变,比如斑马身上的斑纹,小猪就会找来油漆来涂成斑马的样子。继续读下去,就让孩子来猜想他会怎么变?学生紧紧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分析猜想。最后,我们通过回忆,对整个文章的脉络进行梳理,制作了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3 亲子共读,家庭教育最佳的心理课程

亲子阅读会让家长更容易了解孩子。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难题。他们或是年纪太小,不懂如何表达;或是踏入尴尬年龄,宁愿跟同辈朋友分享,总之就是不向父母倾诉难处,以致父母与子女之间生出难以逾越的隔膜。假如父母从小就跟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在分享故事过程中,便能深入了解孩子。

篇9

一、工读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

“问题学生产生于问题家庭,问题家庭必定产生问题学生”。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事实上从我们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而言,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只能用“失败”来评价,一个教育失败的家庭显然是很需要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的,然而事实上这样的家庭在继续着自己的错误教育方式的同时,又一直在拒绝着学校教育的介入。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有待提高。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就缺乏这方面的指导能力,而且很多操作的理念都已经落伍,这就需要学校在校本培训中给教师引入家庭教育指导的理念,并专门开设一块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以提高教师在与家长交往中的指导能力,使我们的教师能适应教育对象与时展的要求。

二、工读教育向问题学生家庭延伸的策略

1.加强教师培训推进家庭教育指导

问题家庭十分需要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而我们的教师绝大部分缺少这方面的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在师资培训的内容中把家庭教育指导的培训作为一块重要的内容来解决,帮助教师掌握家庭教育指导的先进理念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让我们的教师能走近和走进问题学生的家庭。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科研工作,正确地把握问题家庭在家庭教育指导上的需求,从而能够实施有效的指导。

2.转变教师观念建立新型家校关系

要建立新型的家校关系,学校、教师首先要有唤醒家长对自己子女教育的信心与责任,在此基础上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近年来我们学校提出的“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就是希望在我校教师树立一种服务意识,这种意识的,确立,让学校与问题学生家庭的关系趋向融合,创建一种和谐、平等的新型家校关系,从而保证我们的教育能够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家庭中。

三、工读教育向问题学生家庭延伸的原则

1.计划性。学校必须把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日程,校、年级、班级各层面相互配合。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每一次家长会、家长学校以及有家长参加的活动都是有计划的安排,它的内容也是有针对性与延续性的,而不是因为学生有了问题才去召开家长会。

2.互动性。以往我们在实际活动中,教师对家长大都采取简单的灌输方法,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要求每一次的家校联系是互动的,即教师不再是一言堂,而要善于倾听来自学生家长的心声。这样的方式有三个作用,一是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在校外的表现;二是教师可以请班中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家长谈些心得,这样的效果也许比教师自己讲更好,更有说服力;三是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让家长自觉接受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方法。

3.平等性。在很多学校中,家校活动处处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只考虑学校、教师的需求而不照顾家长的需要,活动的时间、地点只考虑教师的便利,家长只有被动接受的义务。我们学校提出:“走进康定,康定给我自信,走出康定,康定为我自豪”就是为了点燃孩子的自信,唤醒家长教育自己孩子的信心与责任,让学生和家长们从此能够有一个正常的、乐观的心态踏进我们的校园,更好地来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4.差异性。我们知道每个问题学生背后的家庭是各种各样的,也就是说每个家庭对于学校的家庭指导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在教育方式上有问题,有的是在沟通上出现了问题,有的在学习指导上发生困难,有的甚至出现教育失控的局面,这些都需要学校教育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四、工读教育向问题学生家庭延伸的途径

1.经常性地与学生的家长保持联系。这种联系已经不是单指传统意义上的家访了,它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其次,联系的内容也应该有所改变,不要出了问题再与家长联系,教师可用“赏识”的理念,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多讲讲学生好的方面,然后再提出一些希望得到家长配合的地方,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2.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行系列讲座,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能力。讲座的内容涉及面广泛,如关于家庭教育的意义,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青春期教育,告诉学生家长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情况等等,向家长宣传各种科学教子方法,让家长对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提提意见建议等,也可结合家长的实际需要,为家长搭建家校与家长间交流的平台。

3.心理咨询为家长提供服务,让家长和专家(学生也应参加)共同探讨问题学生的问题所在,科学测定,共同制定诊治教育方案;同时,也让专家帮助家长调整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心态。

篇10

【关键词】独生子女;隔代教育;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12-0052-03

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实行20多年以来,对经济增长及人口素质提高的贡献毫无疑问。如今,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进入婚育期,有专家预测,在未来10年里,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的新型家庭将过千万。然而,昔日的“小皇帝”“小公主”们似乎并没有完全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于是,隔代教育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隔代教育指祖辈家长对孩子实施的教育,或祖辈家长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当中。隔代教育既有优势,也有不足。所以,如何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保证第二代独生子女健康成长,已成为广大学者、专家共同探讨的问题。由于第一代独生子女大多出现在城市,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现象。

一、城市隔代教育的现状

笔者于2008年3~6月在沈阳市5所幼儿园选择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235份,其中有效问卷220份。现将调查结果作如下分析。

1.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的产生既有社会方面原因,也有第一代独生子女自身的原因。其中,工作压力大和自身缺乏责任感是主要原因。调查中,大多数年轻父母表示,他们选择由自己的父母带孩子是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他们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在社会中谋得一席之地,因此必须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工作上,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孩子。

从年轻父母自身来讲,其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往往使得他们中的不少人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访谈中笔者发现,很多年轻父母缺乏“为人父母、照顾孩子”的意识,不少年轻妈妈甚至怕影响自己的身材而在产后拒绝给孩子喂奶。

此外,隔代教育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祖辈家长们大多已经退休,有时间、有精力照顾孩子,而他们又有着丰富的育儿经验,能够让子女放心地将孩子交给自己来带。

2.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的类型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可分为完全隔代教养型和联合教养型。完全隔代教养是指孩子生活在祖辈家长家中,完全由祖辈家长来带,父母只是周末或假期才与孩子见面,这种类型占调查总数的11.36%。联合教养是指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共同带孩子,孩子与祖辈和父辈家长同住,衣食起居主要由祖辈家长负责,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大多是在下班后或晚上,这种类型占调查总数的77.3%。

调查还发现,大多数隔代教养家庭,孩子刚过哺乳期(有的甚至没过哺乳期)就由祖辈家长来带,所以孩子对祖辈家长的依赖非常强,大大超出了对父母的依赖。

3.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否一致,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影响。调查发现,在一半以上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在教育观念上能够保持一致,如都认为应注重孩子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均衡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父辈家长对祖辈家长参与教养孩子持肯定态度。但也有30%左右的父辈家长表示,在教育孩子方面与祖辈家长之间有很多冲突,如在教养过程中,自己希望孩子能更加自立、降低依赖性,而祖辈家长则忽视这方面的培养。

4.城市隔代教育的特点

祖辈家长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等或多或少与现代社会中的观念等存在差异,这使得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照顾周到,但注重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俗话说“隔辈亲”,祖辈家长对孩子寄托的感情和期望比当初对儿女的感情和期望更高。他们有更丰富的照顾孩子的经验,对于年轻父母不知所措的问题处理起来得心应手。而且,祖辈家长大多已经退休,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孩子,这样,祖辈家长比父辈家长对孩子的照顾更周到。但是,祖辈家长很容易产生“爱的补偿”心理和行为。因为他们当年只养育过一个孩子,而年轻时经验少、工作繁忙,在育儿过程中难免会留下许多遗憾,所以,他们会尽全力给孩子最高的物质待遇,以弥补自己对子女留下的遗憾和歉疚。在调查中,有75%的老人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的需求。这种无原则的溺爱必然易使孩子养成追求物质的习惯,甚至产生互相攀比的想法和极大的虚荣心。

第二,能够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却容易忽视孩子个性品质的培养。祖辈家长更有爱心,更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对孩子疼爱有加,这些关爱使孩子更依赖于祖辈家长,孩子有什么事情、心里话更愿意向祖辈家长倾诉,这样,孩子可以体会到自己是被理解的,并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满足了部分情感需要。然而,正因为对孩子无原则毫无保留的爱,祖辈家长往往会包办孩子的很多事情,对孩子的一些小错误视而不见。他们不让孩子劳动,从穿衣吃饭到拿书包,都替孩子做,这在无形中助长了孩子依赖、懒惰、任性等不良品性。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只知道“自我”,凡事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感受,不愿接受社会和集体的任何纪律约束,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等,而这些性格上的缺陷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三,减轻了年轻父母的负担,却易导致亲子隔阂。调查显示,有69.2%的父辈家长表示,他们接受老人带养孩子是因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可以说,祖辈家长带孩子解除了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使其专心于发展事业,不断完善自己。然而,父辈家长和祖辈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总有不一样的观点,父辈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可能更高,而不像祖辈家长对孩子那样宠爱,而祖辈家长则容易忽视细节,对孩子的小毛病不予理睬,父辈家长看不惯可能会加以阻止,这容易给孩子造成误识,认为只有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爱自己,爸爸妈妈不疼自己,极易导致亲子隔阂。

第四,祖辈家长活动范围较小,容易导致孩子封闭在小环境中。祖辈家长生理逐渐衰退、喜静懒动,带孩子的活动范围很小,会有意无意地把孩子封闭在家庭的小范围里。这与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不符,会降低孩子的求知欲,容易使孩子养成内向、不爱活动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显然不利。

从以上分析可见,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有其独特优势,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何发挥其优势,避免不足,值得我们去思考。

三、思考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期间接导致的结果。祖辈家长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承担起照顾孩子的重任,但在教养孩子的实际过程中,还是会或多或少受到一些旧观念的影响。面对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我们要做的不是责怪、批判,而是针对其特点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成为特色教育。

1.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隔代教育逐渐成为普遍现象,这是全社会的大事,关系到社会、国家的发展,因此,必须形成全社会重视隔代教育的良好氛围,加强对隔代教育的正面宣传,让人们接受隔代教育。同时,要为隔代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如社区、妇联等可成立家长培训学校,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培训,向其传授新的教育观念、知识,帮助祖辈家长、父辈家长解决孩子教育中的问题;作为幼儿教育的主体,幼儿园也应组织各种讲座、亲子活动,为祖辈家长、父辈家长排忧解难,提供有效的指导,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引导隔代教育良好发展,提高其质量及效率。

2.对祖辈家长进行再教育

城市中承担照顾孩子重任的祖辈家长大多已经离开工作岗位,他们与外界接触较少,思想观念难免落后,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很难完全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祖辈家长在把自己的知识和人生经验传递给孩子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接受再教育,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多了解一些家庭教育的新知识,接受一些新观念,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管理孩子,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

3.加强年轻父母的责任感

照顾孩子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年轻父母应最大限度地承担起照顾孩子的重任,努力提升自己,做到工作、家庭两不误。首先,年轻父母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竞争力,为家庭生活提供物质上的保证。其次,年轻父母要加强家庭责任感。也就是说,年轻父母要有承担家庭事务、照顾孩子的意识,并努力去做,对待孩子要有耐心,无论多忙,都要尽可能抽出时间多陪孩子,如带孩子出游、与孩子做游戏等,从而加强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再次,年轻父母还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做学习型的新家长,努力培养出杰出的下一代。

4.增进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的沟通

由于社会阅历和知识结构等不同,祖辈家长与年轻父母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也不尽相同,在教育孩子方面必然存在一定差异,有时如何教育孩子甚至成为两代人争论的焦点。所以,二者的沟通很有必要。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祖辈家长应当多倾听年轻父母意见,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方法;父辈家长则应多向祖辈家长咨询养育知识,丰富自己的育儿经验。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孩子创造尽可能和谐科学的成长环境。

总的来说,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是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关系到祖国下一代的健康快乐成长。作为祖辈家长,应该协助好父辈家长,充分发挥余热,使自身的人生价值再次得到体现;父辈家长也应协调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消除其负面影响,从而达到家庭和谐,为祖国下一代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一个多学科的分析框架〔J〕.浙江学刊,2008,(2):180-185.

〔2〕李默耕.隔代教育面面观〔J〕.现代家教,2002,(5):16.

〔3〕李蜀黔.怎样看待隔代教育〔J〕.贵州教育,2007,(11):25-26.

〔4〕吴旭辉.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其应对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4):111-112.

Reflections on Generation-Skipping Education of Only-child in Urban Areas

Dan Fei, Xu Guijuan

(Colleg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