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朗读训练范文

时间:2023-06-12 16:3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朗读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朗读训练

篇1

一、朗读与识字同行

阅读教学就是需要多读,而且要反复的读,在一次次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与文本产生共鸣,而识字教学也能在多读中得到解决,在朗读中小学生也能感知字形字音字义,在朗读中渐渐加深对字形字音字义的记忆,巩固和理解字意。教师必须知道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字相同,声调不同的准确读法,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不断纠正和巩固,在朗读训练中逐步形成发音标准化。字不离词,只有理解了词义,掌握了词汇,才能识好字。因此,在读文理解中,只要不打断学生理解文情,尽量多的给学生创造读词的机会,也就给学生多创造了识字的机会。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识字的愿望,在初读中初步感知生字的音形。然后在反复读中,形成语感。在情境中感悟生字字音字形。再就是在多读之后,加大学生识字的难度,把生字脱离具体语境,增强认识单字的能力。为了解决班额大,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识字情况的难题,我让同位合作互相当小老师检查生字卡,一举多得。最后,根据学生检查情况,将有难度的生字重点指导记忆。扎扎实实的巩固识字

二、在朗读中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多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相对小学生而言,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教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一文中,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这简短的语言,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小学生就从抽象的文字化为准确、具体、生动、形象的感知,进而秋天的美景时而浮现在学生们的眼前。这样不但教会学生朗读这些句子,而且可以激发小学生边读边想象“秋天的图画”的情境,具体形象地理解“秋天的图画”在课文中的含义。多数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思维来说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读、泛读、品读等方式,让“秋天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进而真正让学生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学生的特点是直观和具体的理解事物,而不是从抽象的思维中透视到事物的内在联系。相对于小学语文的课文教学,许多文章只有让小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才能领悟到文章的精髓。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进而想象出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让小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对第一自然段的朗读,教师先用缓慢的语音作泛读,然后引导学生用凝重、低沉的语调来朗读,把当时我国失去圆明园后的悲痛和惋惜的心情读出来。其中,“不可估量”一词要突出重音,一字一顿,像“损失”这个词两个字之间的停顿稍长一些。随着读到圆明园美丽景观这一段时,基调和语速产生了,用轻松和欢快的语调朗读,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圆明园的美丽。第五自然段叙述了外国侵略者贪婪和无比残忍的强盗行径,又指导小学生用低沉和悲愤的语调来读,从而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三、在朗读体验文本时,重视词语训练,突破重难点

朗读时,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人物的境遇,为学生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那么就会激发学生的想象,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学生就会入境入情,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把词语朗读训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读好双音节字。双音节又分为双声,就是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如崎岖、澎湃、秋千……还有叠韵的,即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如沙发、玫瑰、马达……另外有双声和叠韵组合的,如蝴蝶、葡萄、玻璃等。这一部分的朗读训练可以让学生对字音和字形有机地记忆。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准确读好轻声。轻声的特点是发音时用力特别小,音特别弱,如动词中的“进来、下去”;名词中的“的、地、得”等,都要求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第三部分是让学生能正确读准变调的词和字。如“一”和“不”的字,在字去声前念平阳,即一夜,不对;在词语中念轻声:如“去不去、想一想”;在非去声中,“一天、一年”等。以上都是指导小学生朗读训练中值得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易读错词语。

小学语文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又十分丰富、精彩且深厚,不少词语学生难以理解;甚至有一些文章,让学生能独立思考并找出表达文中的中心思想的重点句都困难。如果没有教师精心的指导和讲解,不少学生是很难突破的。针对这一难点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对小学生既要优化课堂朗读训练,又要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形成攻克难点的思维,并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训练最终领悟中心思想、突破难点。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训练 策略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正处于知识学习和掌握的关键时期,提高朗诵能力对其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注意学生技能培养的今天,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着重加强对小学生朗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以帮助小学生养成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重要性

1.知识的积累

知识积累方面,小学朗诵训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能够准确地认字识词。朗诵训练能够帮助小学生在诵读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继而达到正确书写和运用的目标。

教师可以先指导范读,使学生对字音形成初步印象,再通过自由、轻声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读准字音,然后以抽读生字、指名认读的形式,对朗读结果进行适当检查、正音,以及结合朗诵语境进行释义解读,帮助小学生们进一步加深印象,然后通过提问以及造句等手法,务必实现活学活用,继而加强朗读训练,加强语感,巩固印象,达到真正掌握字词的目标,实现知识的积累。

2.学习技能的提高

要想对课文实现真正的理解,必须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诵,无疑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最佳途径。由于小学生阅历不够,无法对作者感情有深入的理解,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学,而且能够对作者感情有更深切的体会和感受,不仅学习技能得到锻炼,而且学习效果也会进一步提高。

3.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朗读训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体现在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创新性思维的激发两个方面。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诵的形式,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性。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朗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性,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主动进行学习活动。

朗读活动不仅仅只是一项诵读的活动,还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活动与思维活动。在对朗诵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通过朗诵活动激发其想象力,培养其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加强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策略

在教学活动当中,指导学生朗诵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加强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示范性朗读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由教师首先进行示范性朗读,在把书面语言变成为口头语言的过程中,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出感染力极强的朗诵氛围,带动学生参与到朗诵训练中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采取播放视频、录音等形式,将会达到更好的朗诵训练效果。

在示范性朗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适当地进行提示或者暗示。在朗诵到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生字新词时,可以稍微停顿,或者加重读音,引起学生注意,从而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如“删掉原名中‘包’这个动词(《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生字“删”;在朗诵到重点句段时,放缓朗诵速度,同时加以简要解释或者点化,帮助学生理解感情的变化,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如“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累得/昏倒”,可以用缓读的形式表达感情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朗诵训练是教师和学生一同参与的双边活动,需要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兴趣和积极性,共同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朗诵训练要循序渐进

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朗诵训练时,要充分考虑到学习的实际情况,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比如,不能拿小学六年级的标准,来要求小学一年级的同学;且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各有不同,不能拿同样的标准对他们进行衡量。而要在朗诵训练的过程中,看到学生的进步,适当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而不是一味地苛责,揠苗助长。

同时,针对不同小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因材施教的方针,分别给予其不同的指导,能够较快地促进学生朗诵能力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精心准备,做好指导

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学工作的指导者,即教师本人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对学生的训练给予良好的指导和建议。

训练之前,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紧紧抓住课文的情感脉络,理清课文字里行间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安排好朗读教学的手段、形式,确定好朗读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时间安排等内容。

4.把握文章的情意点、形象点、韵律点

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具有情意性、形象性和韵律性的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教学活动中,只要善于抓住这几个特点,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

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需找准文章中的情意点给予指导,并进行重点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点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莫大的帮助。如“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不,永远不会”。

(2)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分析解读

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课文,语言大多是鲜明而生动的。结合这一特点,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语句,如“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观潮》)”,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特别训练,如“白茫茫”“乐曲”,提高学生训练的趣味性,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理解作者的传情达意。

(3)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指导学生品读

新教材课文中许多语言都具有动人的节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节的整齐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给人们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其韵律必须通过多次的朗诵才能体味出来。训练中,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反复诵读,抓住这些韵律点,体会各种趣味,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5.演读与感悟体验

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小学语文新教材中选用的课文故事性也很强,适合学生的表演。朗诵训练中,可以让学生分饰不同的角色,进行分解朗诵,或者进行简短的现场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情感的理解,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训练活动当中来,掌握朗读训练的主体地位。

或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练习,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进行小组比赛,在反复比较和揣摩当中,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事情。需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结合语文新教材的内容,经过充分的准备,制订详细的计划,并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才能够在小学生的朗读训练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玉婷.有心方能挖甘泉――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有效性指导的几点尝试[J].文教资料.2010.(08).

[2]刘欣.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J].教育革新.2010.(01).

篇3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能够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等明丽的色彩,能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了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能够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了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能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244-01

实行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对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正确的理解以及良好的应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部分教师侧重于学生的写的能力,而对其朗读方面的训练则较为忽视,这就会使学生对语言的应用产生一定的阻碍,降低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朗读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朗读的过程当中,应注意文章的整体性与变化性。简而言之就是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朗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朗读的效果,如果只是走马观花的朗读,那会打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所以在学生的朗读中,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进行朗读的时候应注意加入自己的情感,注意文章的情感变化,并将其充分的表达出来,是学生感觉身临其境。

二、朗读在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要向学生在朗读中受益,就应该加强学生对朗读的热情,只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对朗读进行主动学习。在朗读的学习当中应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到情境当中,才能有感情的朗读,对学生产生感染力,使学生热爱朗读。例如在文章《凡卡》中,当读到凡卡被老板打,被老板娘打,被伙计捉弄的时候,教师可以加入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故事当中,好似讲述着自己所经历的故事,对学生产生感染力,抓住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对其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2、反复诵读,感悟语美

在进行朗读的时候,应再读准字的基础上做到语言的连贯,并使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的朗读,加强学生对语言美的理解。在对学生进行诗词的教学过程当中,开头往往比较难读,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所以进行反复的朗读,并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无法进入作者营造的意境,这也就会引起质的变化。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韵律。

3、尊重差异、个性发展

(1)首先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不同感悟,进行个性化教学。由于学生的思想不同,对知识的认识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对文章的理解也是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学生的不同感悟加以尊重,不要急于否定,使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对文章进行理解。

(2)尊重不同选择。由于学生的性格与生活习惯上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所以学生在进行朗读的过程当中所选择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方式的权利,让学生采取设和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朗读,去对文章进行感悟,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语文教育中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当中,得到语言能力的发展。

4、朗读在教学过程中的技巧

(1)准备阶段

首先对文章进行了解,掌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内容,这也就找到了朗读的关键所在。如《山中访友》这篇文章,作者在文章中包含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以及无限的向往之情,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应注意轻松、自然的感觉。文章是表达作者自身情感的一种方式,所以要想加强朗读的能力,就应该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作者在文章当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行了解,才能在朗读的时候,做到运筹帷幄。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应注意选择训练点。对文章的朗读并不是相同的,应做到根据人的因素、情感的因素而不同,找到独特的角度进行教学。如《葡萄沟》这篇文章,要进行更好的朗读,就要抓住关键点,那些句子是文章的亮点,找出这些在去进行朗读就会方便多了。

(2)指导阶段

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的学习就是如此,这就要将朗读与思考进行有效的结合。在阅读的过程当中,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思考,只有学生可以静下心来对文章进行思考,才能使学生可以对文章进行了解,进而才能加强学生有情感的朗读。学生在对文章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绪随着文章语言的情感跌宕起伏,进而产生喜、怒、哀、乐等情感,为有感情地朗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提高了学生对情感的领悟能力。

(3)展示阶段

要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进行训练,不仅仅是要加强指导,更应该在课余时间,积极的开展各类朗读活动,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对朗读的热情与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在活动中,对优秀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这不仅是对优秀学生的鼓励,也是对其他学生的激励。

朗读虽然只是语文教育中的一部分,但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大,朗读是帮助学生对语言进行了解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学生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的主要方法。语文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小学语文知识语文教育的入门阶段,但也是基础阶段,只有在小学阶段做好教育,才能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加强我国人才的建设。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小学英语;朗读;训练;措施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意义

强化语感,矫正错误发音。朗读作为学习语言类课程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发音,强化语感能力。不同的发音有着不同的含义,尤其是在英Z教学中,不仅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用以区别书面用语和日常用语,而且在英语中还存在很多读音相近的单词,如细胞“cell”和出售“sell”、直接的“straight”和海峡“strait”诸如此类读音相近,但意思却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单词,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而言,如果这些单词没有被教师及时的强调,一旦混淆,将会对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产生很大的困扰,不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另外,朗读训练是培养良好语感的前提,通过长时间大量的朗读训练,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理解英语的语法思维,从而在以后英语交流中,能够对英语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因此,朗读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朗读训练存在的弊端

缺乏正确的朗读指导。朗读并不是单纯的看着课文读单词发音就可以的,它需要经过专业的指导,语调的高低起伏、语气的抑扬顿挫、甚至连句与句之间的停顿都是有讲究的。一次成功的朗读,是在重视原作品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对朗读技巧的灵活运用再加工的成果。真正的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课文的理解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朗读训练在英语教学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之少,几乎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更不用说会有专业的朗读训练指导了。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有关朗读训练的建议

1.强化听力练习,为朗读训练打好基础。学习语言类课程的四个关键步骤为听、说、读、写,由此可见,听和说是前提,读和写是巩固,只有将前面两个环节先攻克,才能学好接下来的两项内容,循序渐次的学习才会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如果想做好朗读训练,强化听力练习的前提。在小学英语中,根据小学生对于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天性,教师在做听力练习时,最好尽可能多的选取一些故事类型的短文播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其中有学生没有学过的单词,或者出现超出当前范围不能理解的句子,教师可以在旁做出正确的解释。听完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而达到理解并模仿的效果。通过反复多次的播放,使学生都能够基本听出每个单词的发音,并且能够跟着播音朗读出来。

2.采用多样化朗读策略,强化记忆。英语朗读有多种形式,主要分为范读、领读、齐读、默读以及速读。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例如,在初学课文的阶段,一般采用领读的方式,教师读一句,学生在下边跟着读一句,其主要目的是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读对读准,同时在领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语调及停顿的位置,并作出相应的强调,逐步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等学生差不多将整篇课文学完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齐读课文,跟不上节奏的学生也可以在齐读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发音以及停顿点,实现班级的共同进步;速读是一种快速朗读课文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对课文完全掌握,能够倒背如流的阶段。如此层层递进的训练下来,有利于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实行激励机制,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反馈是课堂改进的重要指标,因此,建立反馈和激励机制,在朗读训练中是很有必要的。小学生正处于各方面都在发展的阶段,学习欲望比较强,更需要教师时不时的鼓励,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尽量不要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以免打消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对英语产生厌烦心理。例如,在教低年级的小学英语时,教师可以采用小学阶段最受欢迎的“小红花”奖励机制,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通过班级内部选举,选出朗读最好的学生,并给他颁发代表荣誉的“小红花”,对于得奖的学生是一种肯定,对于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教高年级的小学英语时,教师可以根据每周的朗读情况选出朗读最好的学生最为领读,每天带领学生进行晨读,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朗读水平的提高。

篇6

一、情境激发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对于故事性强的课文内容学习参与性强,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增强学习内容的故事情景性。如在教《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时,教师用欢快的语气导入课文:“大家好!我是阳光旅行社的导游。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去游览著名的张家界风景区!”语音未落,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认真地准备着,他们熟悉课文,揣摩语气,练习语句。“旅游”开始了,小“导游员”们一个个精神焕发地走上讲台,手拿课本(允许学生们拿着课本做导游)绘声绘色地边读边讲:那一柱独特的山峰,雄奇壮丽的“神鹰护金鞭”,那给人以安谧静美的享受的金鞭溪――从我们眼前闪过,学生越读越起劲。“旅游”结束,许多学生还要求能给大家表演朗读。

二、朗读表演

表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帮助学生感悟语言。在课堂上,采用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的方式训练朗读效果不错。教者可事先准备好与朗读作品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音响氛围,指导学生结合配乐进行朗读,以声响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读起来会入情入境。还可将课文改编成话剧、寓言故事等,边表演边朗读。如学习《西门豹》一课,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以“惩治巫婆、官绅”这一情节为重点,让学生边读、边表演、边体会。扮演“新娘”的学生塑造“泪流满面”的形象,“西门豹”一本正经地对“巫婆”说:“这个新娘不漂亮,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下一次给他找个漂亮的新娘送去。”“巫婆”吓得浑身发抖,瘫软在地上,嘴里不停地说:“天灵灵,地灵灵……”孩子们用自己想象出来的语言、神态、动作形象地勾画出巫婆、官绅的丑恶嘴脸,同时表现出西门豹的机智。大家在表演中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在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中提高朗读能力。

三、以听促读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句与句之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因此,教师对教材中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用哀婉的语调描绘情境:“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教师悲伤的语气,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深深热爱和缅怀总理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成为朗读的样板。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好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四、发挥想象,指导学生美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只有文本内容联系到了学生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触动学生内心的独有的感受,朗读才有味道。这样的朗读才是在感情的朗读――“美读”。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多媒体、绘画、配乐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把课文中的描写、叙述再现在眼前,并用自己的感受去融合,就会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朗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82-02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母语学科与其他的学科紧密相关,更是与日常的生活联系紧密。所以要加强对语文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高中初中的任务,更应该从基础抓起,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训练的培养和优化是相对重要的环节。现在很多的小学课堂都开展了专门的朗读课程,为了就是让学生通过另外一种的课外的朗读方式来更好的接触社会,使得学生的精神和品质层面可以有更好的提升空间。面临现如今的课程改革背景,抓紧对小学语文低段朗读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1.朗读训练的作用

朗读在小学的低段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进行积极的配合。首先要把明确发展学生的朗读语言能力作为最基本的任务,来进行深入的教学和培养。语文是一门情感丰富的学科,其中都需要学生去朗读才能将课文的情感表达深刻的体会出来,而朗读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能够把语言的学习过程转化为语言习得过程,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目前的教育现状表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很多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力都不集中,如果能加大度朗读的训练就能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同时还能提升他们对书本中的内容理解。语文课本里面课文都是通过书面语言所表达出来的。而小学低阶段的学生很多的还不能正确的去理解课文的含义,只有通过老师一定的讲解与自己的默读后,具备了对文章内容一定的了解然后再把朗读这一项加进去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加深了低年级的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能力[1]。

当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老师可以设立适当的情境模式来活跃气氛,这样就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提高从而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在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学生课文理解能力的引导,帮助他们去推敲课文的含义、情感及结构特征,把自己真正融于课文里才能起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就能更好的提高学习课文的能力。所见的小学的语文课本上都有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情境图,老师就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进行对情境图的分析,等到课堂上在进行讲解。这样在为学生创造活泼的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让学生产生对课文的感悟和体会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情感表达。

2.提高小学低段朗读方法的探究

对孩子来说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如今社会上的各种物质诱惑,学生很少能真正的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中,而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这是因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都感到枯燥而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为了更好的去激发低年级的学习兴趣和朗读的兴趣,语文学科的老师就应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任务阅读方式及科学的生动的教学方法去更好的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培养出朗读的好习惯进而更好地提高朗读的效率。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生理和心理上都是还处于懵懂的状态,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力度还处于很低的水平,但是往往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会特别的强,喜欢看童话故事书等,而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阅读活动。例如在《安徒生童话》和《伊索寓言》等,在讲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添加相符的肢体动作和表情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真正的体会故事的情节中去,这样他们的朗读和阅读的积极性就会有很大的进步[2]。

情境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有着很强的作用,为了让学生学会主动的朗读,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情境。例如在讲授《农夫与蛇》一文的时候,老师就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等到最后讲述完了,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探讨自己的认识和体会,然后老师在加以点评和引导。用这样的方式教学,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又能进行思考,也使得课堂的教学气氛变得轻松和活跃,极大程度上的提高了学生高效朗读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都以老师作为课堂的主体,随着如今新课程的改革大多都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模式已经存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能有充分表现自我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也就使得朗读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我意识也有所提高[3]。例如老师可以每周举行一次读书的交流活动,让学生自己把喜欢的书本带过来通过情景表演的形式,让其他的学生观看,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读书的心得并通过朗读的形式更好的呈现出来。

如今的学生间进行的都是用普通话交流,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对普通话的矫正和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朗读教学中,对于老师普通话的要求标准要大大的提高,只有老师自己的语言水平过关了才能更好的教导和培养学生。在课余的时候老师也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不能解决的难题,加强师生间的友好关系,帮助他们矫正错字的读音,这样有利于学生朗读时读错字的几率下降。

3.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的低段语文教学方式中,朗读是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步骤和方法。老师要在其中积极的去培养学生的朗读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朗读,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及普通话的水平。小学低段的朗读训练教学对于学生的基本功的锻炼和素质的培养,都是具有很大的效果,老师在引导的同时要注意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对朗读的训练教学有提高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樊爱霞.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措施探究[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4:44-45.

篇8

阅读活动是从朗读开始的,运用朗读,能帮助朗读者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并对提高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着其语文能力,如何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需要在理论上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究与创新。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分层训练,循序提高

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层次、分阶段的练习,让学生在读中感知、领悟、体验、提高。可以把朗读训练分为“默读、阅读、朗读、诵读”四个阶段,然后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不同的目的,默读――感知,阅读――领悟,朗读――体验,诵读――提高,由浅入深,由点及面,逐步提高。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我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用“英雄垂暮,重披象鞍,凭吊战场,庄严归去”,这几个小标题概括出文章的主要情节,使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领悟到阅读较长的文章,可以用抓主要情节概括文章内容的学习方法。接着引导学生重点阅读课文第7、第14自然段,抓住“没想到噶羧见了象鞍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在上面久久地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和“它站在江畔的卵石上,久久地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清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抬头看,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的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叫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哧哧跳出水面。”这些描写噶羧的动作、神态的关键词语,走进噶羧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噶羧对战友的深切怀念,及为自己活着,没有随同战友死去的自责,从而领悟到噶羧的忠诚、善良,并指导学生带着这感悟体验去朗读这些词句,最后在乐声中有感情的朗读。这样分层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地感受战象噶羧的高尚情怀。

二、理解朗读,融情入理

在朗读时,首先要领会作品主旨,确定朗读基调。如《月光曲》这篇文章,经过深入研读,我们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音乐家贝多芬为盲姑娘兄妹弹奏乐曲并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故事,着重表现了贝多芬对穷人的深切同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也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从该文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感情态度,主要是同情和亲切,这就是该文的基调,根据这一基调可以整体考虑运用深情亲切的语气,轻柔朗读清脆的声音,缓慢的速读来朗读这篇文章,这些声音形式概括起来就是深挚亲切、轻柔舒缓,这就是朗读《月光曲》的基调。

其次要了解作品的布局结构,气氛朗读的感彩。如《凡卡》第一部分叙述了写信前的准备,凡卡偷偷地,小心翼翼地,继而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作者通过人物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刻化了这个九岁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幼小的心灵上重压着深沉的痛苦和巨大的悲哀,朗读时语调要低沉、缓慢。第二部分由写作开头对爷爷的称呼,唤起了他对乡下生活的回忆。回忆的部分朗读时基调要上升,要明快轻松,语调要亲切自然,要注意体会一个九岁孩子沉浸在过去甜美生活的回忆中的欢乐心情。

三、赏识评价,树立自信

篇9

关键词:朗读;语感;师生关系;多样化;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也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对朗读重要性很好的诠释。从孔子到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几千年来他们更是注重让学生认真朗读范文,以至融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之中,从而受到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学到知识,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如何才能让学生会朗读,爱朗读呢?下面是我的一己之见。

一、明确朗读的目的,加强语感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 是一个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是人们感知、领悟、把握语言这一对象的一种能力、方式和结构,是一 种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所有的言语 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任何人不可能根据所用词语的理性含义和范畴以及相关句法规则来理解和生成句子, 而必须主要凭借语感的同化、顺应作用。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如何提高 学生的语感素质上。语感素质有高有低,因人而异。儿童在进学校读书之前就已形成母语语感,但儿童的语 感是浅层次的,只限于日常会话、交谈等,其语感素质有待提高。语文教学的任务不是抛开语感这一基础另 起炉灶,从头教授语言知识使之转化为语言能力,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读写听说实践,致力于提高学 生的语感水平。朗读是听读 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于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往往语文水平也较高。因为朗读水平最终反映出对课文的分析理解的能力,反复朗读能使许多优秀篇章储存在大脑里,无形中也增强了语感,这反映在写作中表现为语句的连贯、流畅与词汇语言的丰富,反映在口头表达上就表现为语言的自然、清晰、得体。

二、朗读形式要多样化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运用的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不到位时,宜采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宜采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或感情较浓的课文时,宜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我教《女孩儿乌塔》一课时,请两位朗读水平较好的男女生分别来朗读乌塔和作者的几次对话,乌塔的独立自主,见多识广,知识丰富,学生那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都进入情境,对于不同的文章,分角色朗读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可让个别男女生分角色读,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角色朗读。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我在教学《水乡行》最后结束时采用了《渔舟唱晚》这首乐曲,再配以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道的课堂效果。

三、注重对学生朗读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善语文课程评价必须从加强最基础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开始。所以,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朗读训练中我尝试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尊重个性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首先,教师评价。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其体验成功的滋味。如在朗读《水乡行》中 “要找人,稻海深处,一步步,踏停蛙鼓””读后我这样评价:“多有意思.”” 真是妙趣横生!” “这不正是辛弃疾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趣吗?”等等。但评价也要适度,不泛滥,要真实,要发自内心,只有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才是最具感染力的。

篇10

【关键词】朗读;训练;目标

Reading training in primary importance of language teaching

Zeng Su-lan

【Abstract】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purpose is to guide students on the proper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the language of the motherland, so that students have a preliminary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 in speaking and writing training,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develop good study habits. Visible develop proficiency in speaking and writing four should be done here. However, in our teaching, there is also emphasis on writing training, neglecting other aspects of the training of the phenomenon. Where reading training is the most easily overlooked. The first task of language courses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the language, and reading is an important way of learning a language. Through familiar, recite, within the written language into the language of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ability to use language. Therefor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 reading training.

【Key words】Reading; Training; Goals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实用的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阐述的不就是“读”的道理?但在小学朗读教学中却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一、朗读训练存在的不足

第一,朗读训练没有明确目标。笔者听过很多语文教学公开课、观摩课、青年教师赛课。几乎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己就心中无数,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学生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为读而读,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用心,用情去读,南郭先生吹竽、摇头晃脑,这样的朗读训练事倍功半,目标不明确。

第二,朗读训练时间太短、训练单一。小学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占了学生的读书时间。一节课学生朗读训练的时间不到十分钟,朗读训练如雁掠过,却又“雁过无痕”。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没读完,教师就“啪啪――”叫停,草草收兵,马上转入下一程序。

二、优化朗读教学训练的对策

第一,明确朗读训练的目标。朗读不是乱读。朗读前教师应给学生明确要求或目标,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并合理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对于美读,不仅要让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情感美和语言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读后要留给学生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判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我在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雨》一课时,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在文中给生字注音,给难读的语句标出朗读的节奏。然后让学生自己练读、吐字清楚、声音响亮、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给学生留足时间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始终,并且每个朗读环节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也大大的提高了。

第二,拓展朗读训练面。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度创设情趣。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学生朗读时,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站着读、坐着读、走读、同桌赛读、小组赛读等等。由于每个班的学生不是整齐划一的,水平、能力都有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训练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训练要因人而读。朗读训练的目的不是消灭学生之间差异,而是拓展训练面,达到缩短差异的目的。

第三,把握好朗读训练时间这个度。教师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的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读的样子,草草收兵,教师的课案要精心设计,让繁冗的“讲、问、答”让位给读,让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第四,选择灵活、多样的朗读训练方法。朗读训练方法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的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

(1)范读只是引路作用,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的留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却是“滥竽充数”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