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分类范文

时间:2023-06-11 08:3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风险分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篇1

关键词:风险分类;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客体风险;风险管理

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商业银行需要对其面临风险的来源、性质、演化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认识。其中,对各种风险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将零散的各种风险联系起来,认识其中的主要矛盾。一种恰当的分类可以充分认识风险的特质,以便对各种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同对风险的认识一样,风险的分类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风险分类标准的不断更新,这种更新是由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对风险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决定的。有别于传统的风险分类,本文提出一种新的风险分类框架,并在这个框架下研究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一、一种新的风险分类框架

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一方面来自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来自于商业银行的主观因素以及与银行发生业务关系的企业和公众的客观因素。因此,按照引发银行风险的直接原因,本文把银行风险划分为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和客体风险。

(一)环境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客观经济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国家经济金融政策风险、经济体制风险、货币风险、行政干预风险、金融法律法规风险、利率风险、国际收支风险、社会信用环境风险和银行间竞争风险等。

(二)主体风险

主体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它主要包括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

(三)客体风险

商业银行的客体风险是指由于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以及与商业银行有直接业务联系的企业、部门或个人由于自身的风险而给银行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它主要包括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借款企业的经营效益、借款企业所处行业风险、借款人保证风险、借款企业资本状况风险和借款企业所处行业的景气程度等因素。

二、新的风险分类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新的风险分类为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风险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使我们能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

(一)环境风险管理现状

1.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不断反映着经济周期的特定发展阶段,不断影响各种企业的经营环境。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着下面的特点: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开始影响本国经济,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包括国际金融市场。加入WTO五年过渡期很快就要过去,国际金融机构将大举进入我国市场,金融风险的产生条件、形成机理和表现特征将更加复杂,有可能由内生转变为一种内外互动条件下的高成长性风险。

二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产权制度、企业经营体制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企业生命周期、发展前景中不确定因素增多。由于市场调节功能还不充分,经济发展的粗放式特征比较突出,国民经济结构的不科学、不合理,部分行业发展不规范、不健康,投资的快速增长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并行发展。从2003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钢铁、水泥、铝业、房地产行业的明显过热,其中银行贷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历史经验表明,投资过热常常伴随着信贷过热,而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经济形势发生逆转,大量的信贷投放往往就要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

在信用环境方面,由于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和建设起步不久,市场信誉机制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法制环境还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社会上坑蒙拐骗、失信赖账的现象时有发生,金融诈骗、借款人逃债现象屡有发生。外部信用制度的缺失,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商业银行很难审慎地分析借款人的真实信用水平,这往往导致了商业银行缺乏以自主风险分析为基础的“从众”行为:从政府项目贷款、上市公司融资、房地产金融到支持民营经济,乃至居民消费贷款,都体现为一哄而上的情形,而最终由于屡屡发生的借款人逃废债务问题,使得银行迅速膨胀起来的资产转化为不良资产。

2.金融市场环境。商业银行所处的金融市场可以说是最直接影响银行的环境,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可以有效化解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追赶型经济”的特点,其目标是经济高速、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背景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和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选择银行主导型而不是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制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之后却隐含着金融市场的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在我国,首先,金融市场发展严重不均衡,间接融资比例过高,融资结构过于单一;直接融资的发展速度一直较慢,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始终不相称。其中,股权融资曾在2000年时达到了最高峰,比重占到了整个融资总额的12.6%,之后便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而在间接融资中的银行贷款却一直在大规模高速扩张。影响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整个社会融资结构过分依赖银行。2001、2002、2003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贷款的比重分别为75.9%、80.2%和81%,2004年超过90%,远高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融资格局中间接融资只占40%以下的比率。这种融资结构使得企业融资严重依赖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而原本可以通过直接融资领域化解和分散的信用风险却过度向商业银行集中。

其次,我国的金融市场缺乏独立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使得社会信用环境没有得到制度上的净化,信用风险向商业银行过度积累及风险管理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商业银行自身对风险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来控制全社会90%以上的信用风险,对银行来说应是勉为其难的。随着经济发展转轨过程的加快,商业银行所面临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也不断加大。

(二)主体风险管理现状

主体风险来自于商业银行自身组织结构缺陷、运营机制的不科学、管理的失误乃至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操作风险就是典型的由于内部管理失误造成的主体风险。自从1994年银行商业化以来,一直到现在的股份制改造,其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化解由于自身问题所造成的风险。

与国外著名的商业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内控薄弱是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案件充分暴露了国内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如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主动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内部控制措施零散、间断,监督检查环节不到位,缺乏对内部控制持续改进的驱动力等。内部控制环节薄弱是引发主体风险的重要原因。

(三)客体风险管理现状

客体风险是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对象自身原因所引发的风险。对于这种风险,商业银行应该有一套有效的甄别机制来判断其信用状况,借此来控制风险。

在我国,由于缺乏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对于企业或个人的风险只能由商业银行自己来进行控制。一直以来,银行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以及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依靠的还是传统的财务报表报送分析、现场调查等,侧重于定性的分析,与国外风险管理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没有一套可靠的、可以量化的信用分析决策系统,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

三、新的风险分类框架下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管理的思路

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管理各种风险的一个基础平台。从监管的角度看,当今国际银行业监管的发展趋势是采用以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和方式,也就是从监测银行的具体业务活动转向督促银行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银行按照审慎原则开展业务,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

首先,要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种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银行机构本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大机构提出的一种要求。在新的监管措施得到落实后,这类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会更广泛地得到应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普遍缺乏预警机制,所以必须将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提到各商业银行完善其风险管理体系的计划表中,使风险管理形成一个集风险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与事后补救的完整、全面的体系。

其次,必须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内控机制的建立健全会有效防范由于银行内部控制的疏漏而导致的风险。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严格的业务程序,形成制度对人的约束,减少工作中不良的人为因素的影响。

再次,必须在银行内部形成一种正确的风险文化。当风险被视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最大忌讳时,往往忽略风险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只有在主动追逐风险机遇过程中完成风险管理,才是真正控制和引导风险演化。随着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随着参与金融市场的主体不断增多而形成竞争,对商业银行风险吸收和再配置的要求提高,风险文化对商业银行来说日益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分类,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客体风险也有着内在的某种联系。比如环境风险中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可以有效防范客体风险的发生,主体风险中经营管理水平、内控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防范环境和客体风险。所以,风险管理中必须注意各种风险的关联问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

四、新的风险分类框架下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管理的对策

(一)对环境风险管理的对策

商业银行对环境风险的管理主要在于分析经济环境的状态、发展趋势,充分估计国际和本国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对本行相关业务的影响程度。对环境风险主要依靠专家来对其一做出评价面对转轨期不均衡的经济运行态势,银行特别要注意对国民经济总体形势的把握,充分估计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加强对环境风险的分析,理性对待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要防止盲目跟风,被经济形势所左右,从而使自身陷入流动性、违约和价格波动的多重风险之中。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承担经济增长的资金供应的同时,也承担了很多社会经济增长波动的风险。考察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可以发现,如此庞大的银行不良资产并不是均衡分布,最为密集的时期就是经济大起大落时期:1992~1993年、1997~1998年,这使得商业银行承担了整个经济波动的风险。2003年以来,在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发展、甚至出现部分行业过热中,银行贷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国家实行了宏观调控,贷款总量增幅下降,但是下降的主要是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一直保持着明显的增幅。中长期贷款相当一部分是用在基础设施项目上,必然会在银行系统增加不稳定因素。

(二)对主体风险管理的对策

要有效防范主体风险,首先,是要有一个健全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防范由于自身原因而造成的风险,可以形成一种有效的权利制衡机制,防止、人为疏漏可能造成的主体风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还要求产权制度的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相关制度的配合。

其次,要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内部控制的完善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内部控制并非是专门针对防范主体风险,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强调了工作的系统性、透明性,对防范由于银行内部制度不完善、程序不合理、人员不负责所引起的风险有着特殊的作用,真正可以实现以制度来规范工作、约束员工,降低主体风险的发生几率。

第三,要积极探索防范操作风险的方法,加强对工作程序的控制和相关人员的约束。(1)银行必须更新程序使用手册,也就是说银行必须审核所有流程并做成记录文件;(2)对每一项流程,指出所有有潜在失效可能的流程节点并提出可以适用的机制;(3)每当事件发生,其性质及相关的损失影响都应妥为记录;(4)银行必须进行监管,以防逾越限制的情况发生。

(三)对客体风险管理的对策

对客体风险的管理向来是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客体风险中,信用风险的管理地位最重要。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风险防范及转移机制,不能通过外部的评级机构和征信机构对企业和消费者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所以,加强内部评级及消费者信用分析系统的建设在目前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住房贷款 风险分类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已经超过了6万亿。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蓬勃发展起来。而在商业银行的各种贷款业务中,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率是最低的。在过去的几年里,各大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都控制在1%以下。以个人名义贷款买房,并且实行月按揭的方式进行还贷,其风险还是相对较低的。但是,这并不表明个人住房贷款是没有风险的。在个人住房贷款中,刨去个人信誉风险,往往还存在着人为的不可控制的风险因素。例如,整体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商品房价格的波动等等。国家自2010年1月起,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措施。限购政策在有效遏制房地产市场高涨的同时,也使得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规模减小,风险增大[1]。因此,商业银行加强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1 个人住房贷款的含义

个人住房贷款是指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自用普通住房的贷款。借款人申请个人住房贷款时必须提供担保。目前,个人住房贷款主要有委托贷款、自营贷款和组合贷款三种。

个人住房贷款属于个人消费贷款,也属于抵押贷款,一般来说它还是中长期贷款。作为一种超前消费概念下的贷款业务,个人住房贷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贷款金额较小。与以企业单位为贷款对象的信贷业务相比,个人住房贷款的金额是比较少的。个人住房贷款一般来说不会超过1000万元。第二,贷款潜在收益好。除了个人住房贷款的利息收益,贷款过程中派生的潜在业务能够为银行带来一定的收益。第三,个人住房贷款还款较为稳定可靠。一般通过贷款来买房的人都具有稳定的收入,并且在购房的时候会提供相对可靠的担保。因此,贷款对象还款是比较稳定可靠的。第四,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分散,风险管理繁杂。个人住房贷款的数量很多,并且贷款金额往往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银行的风险。

2 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成因及分类

2.1 个人住房贷款的成因

归纳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流程以及银行整体的外部环境,本文发现造成风险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银行和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办理个人住房贷款的过程中,借款人可能对贷款业务并不熟悉,在没有了解透彻的情况下以盲从的心态去办理贷款。或者,借款人缺乏识别银行业务水平高低的能力,在对银行的过分信任而银行自身的水平并不理想的情况下,势必给借贷双方带来损失。银行在办理个人住房贷款时也缺少对借款人的了解,盲目地受理贷款,来者不拒。第二,宏观环境的冲击。例如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市场的波动性较大等等,这些因素都客观地对个人住房贷款造成了冲击,并且这些因素并不是银行或者借款人能够避免和规避的。

2.2 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分类

关于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的分类各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分类标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制度的完善以及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个人住房贷款风险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和增加。有的学者从风险来源的不同将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分为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把市场带来的风险和法律法规带来的风险纳入客观风险。把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和银行自身的管理风险纳入主观风险[2]。本文认为对于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风险界定要将借款人的风险和银行自身管理操作的风险区分开来。这样才能在分析风险类别时反映出银行自身对于风险防范抵御能力的大小。因此,结合别的学者已有的研究,本文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风险分为政策性风险、市场风险、银行操作风险和信誉风险。

2.2.1 政策性风险。本文提到的政策性风险包括法律风险和国家颁布的政策措施所带来的风险。法律风险指的是银行在操作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时由于忽略或者错误理解法律法规的含义而造成的风险。例如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要对抵押物进行确定核实,如果银行在确定抵押物时忽略相关的法律程序,借款人完全可以在违约时否定合同的合法性,造成了银行巨大的损失。与此相似,国家颁布的政策措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住房贷款造成冲击。例如,2010年国家出台的商品房限购令就是这样一个典型。限购政策在有效遏制房地产市场高涨的同时,也使得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规模减小,风险增大。

2.2.2 市场风险。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 Ⅱ),市场风险(Market Risk)是指因为利率、汇率、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而导致价值未预料到的潜在损失的风险。而对于银行向个人提供住房贷款来说,商品房的价格变动和贷款利率的浮动使得银行会有一定程度的贷款风险。也就是说市场的宏观环境一旦发生变化,银行也会相应的受到它的冲击,面临风险。商品房的价格一旦上涨或者首付比率的提高(我国现在的首付比率约为30%),必然会影响到人们买房的热情,随之带来的后果就是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数量的下降,对银行的整体资金运营和既定的贷款战略计划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利率的变化使得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不尽相同。当利率上升而个人住房贷款采用的是固定利率计算的方式的话,个人住房贷款的实际利息就会比现有利率下银行可获得的利息要少,进而银行的收益就会相对减少,这也是市场的变化对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带来风险的一种体现。

2.2.3 操作风险。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操作风险指的是银行在办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时,由于人为失误、系统的故障以及业务制度的不健全所带来的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是银行内部发生的风险,多数表现在银行工作人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上。首先,银行工作人员自身道德素质的低下。例如借助办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便利,串通不法人士恶意骗取银行的按揭资金,使银行承担不必要的风险损失。其次,银行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也会给银行带来风险。例如,贷款前的审查不够严格,对于贷款者不考虑其还贷能力,来者不拒。其后果就是贷款人违约,不能及时可靠的完成还贷任务,给银行带来了损失。

2.2.4 信誉风险。本文提到的信誉风险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描述。一是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再者是抵押物风险。借款人风险是指银行不能收回或者不能按时收回发放出去的贷款造成损失的可能。借款人信用风险完全取决于借款人的信誉水平而与银行自身没有关系。对于借款人违约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种:第一,借款人客观还贷能力下降,主要指借款人的健康、工作发生变故对其信用水平所带来的客观影响。第二,借款人恶意欺诈,主要是指借款人信用意识薄弱缺乏诚信,恶意拖欠贷款。抵押物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处置个人住房贷款抵押物而带来的资金损失,包括抵押物价值风险和处理抵押物风险。随着市场的变化,物价不断变动,抵押物的价值必然也会发生变化。当借款人无法还贷时,并且抵押物的价值下降,这必然会给银行带来损失。其次,银行在处理抵押物的过程也可能会蒙受一定的风险。例如处理抵押物的成本很高,对银行的收益造成了影响,这也是银行蒙受风险的一种表现。

3 结语

全面具体的对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进行分类有助于商业银行认清风险的来源,并通过银行自身相应的调整来预防和规避个人住房贷款所带来的风险。从银行整体管理层面来说,通过对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进一步分类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管理的结构和宏观策略。从银行业务具体操作层面来说,对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地进一步分类可以完善该项业务的流程和具体内容,避免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璐,顾伟先,陈虎群,程琳.限购政策下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趋势[J].企业文化,2012(6):120-121.

篇3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风险资产;计提方法

中图分类号:172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9-0126-04

城市商业银行是由原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成的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金融机构。由于体制的灵活性,近几年,城市商业银行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作为经营货币业务的特殊企业,从债权人的角度,其经营项目的货币形态均可视为应收账款项目的管理。由于货币使用权的让渡,往往风险很大,为了防范风险,城市商业银行实行了风险资产事前预提的制度。这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商业银行风险资产的特点

1、范围广。根据2002年国家税务总局第3号令《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财务管理实施办法》,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包括:贷款(含抵押、质押、担保贷款、信用贷款)、抵债资产、银行卡透支、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进出口押汇、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不含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确定期末价值的证券投资和购买的国库券本息部分的投资)、拆借(拆出)、应收利息(不含贷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应收分保款、应收信托手续费、应收租赁款等债权和股权。此外,还有由银行、信用社转贷并承担对外还款责任的国外贷款,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买方信贷、外国政府贷款、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不附条件贷款和外国政府混合贷款等资产。

2、风险大。城市商业银行是在信用社基础上改制而来,与原体制相比,虽然在组织形式等方面有很大改变,但信用社的存量风险资产在新体制下仍在延续,普遍存在规模较小,但风险资产比重较大等特点。截止2003年6月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余额1078.11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16.53%,而且绝大多数为“两呆贷款”,全行业累计财务亏损达55.97亿元,历年累计亏损的行有50家,占城市商业银行的45%。

3、差异多。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区域性的金融机构,其资产风险程度取决于地方发展水平,历史管理状态等多种因素,因此全国城市商业银行间资产风险度差异很大。不仅不同地区、不同的城市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占总资产比例不同,最好的不良贷款控制在5%以下,最差的不良贷款高达81%,两者相差76%,而且同一城市商业银行不同资产风险度不同,同一资产在不同时期风险状态也不同。

二、现行城市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准备计提方法的比较分析

1、现行城市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准备计提方法规定的比较。现行城市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准备计提方法政策依据主要有2002年以来财政部先后颁布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金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人民银行颁布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等。由于制定规定主体不同,对城市商业银行防范计提方法规定也有所差异,其差异比较见表1。

2、现行城市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准备计提方法规定影响实例的比较。由于城市商业银行现行风险资产防范计提方法制度规定差异较大,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及成果的影响也不同。根据某地区十家城市商业银行有关资料的整理,2002年底十家城市商业银行风险资产有关数据如下:总资产:302.2亿元,其中贷款总额:191.35亿元(正常贷款:162.4亿元,关注贷款:2.7亿元,次级贷款:6.75亿元,可疑贷款:8.1亿元,损失贷款:8.1亿元),抵债资产9.2亿元,当年新增贷款54亿元,年初账面呆帐准备为1.38亿元。分别按照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风险资产计提呆账准备金方法进行计提结果明显不同。十家城市商业银行税前利润、递延税款等情况详见表2。

从表2可看出:按税务总局规定的计提标准计提呆帐准备,2002年表中所列十家城市商业银行共盈利1.2亿元,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办法计提呆帐准备,十家城市商业银行共亏损0.825亿元,且还应补缴因计提呆帐准备调增的所得税0.423亿元,形成递延税款0.423亿元;按人行的五级分类计提呆帐准备,分四年计提到位(抵债资产未计提),十家城市商业银行共亏损2.19亿元,且还应补缴因计提呆帐准备调增的所得税1.1178亿元,形成递延税款1.1178亿元。

由此可见,按不同的制度规定的方法计提呆帐准备不仅对城市商业银行当期经营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还要缴纳因计提标准不同而产生的调增所得税,形成巨大的递延税款。

3、现行城市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准备计提方法规定的利弊分析。由于规定呆帐准备金计提方法的三个主体所处的视角不同,造成现行城市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准备计提方法规定上的差异性,从而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这三种规定也是各有利弊。

(1) 《金融企业制度》以会计主体必须遵循十三个会计基本准则为前提,要求会计主体必须能够持续经营,尤其注重了修正性惯例,注重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注重了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这种规定的优点:第一,充分认识到商业银行是高风险行业,呆帐准备金是商业银行提取的一种风险补偿基金。遵循了国际惯例,按全部风险资产计提呆帐准备,充分估计损失,呆账准备金计提多少由各行根据其风险资产的实际状况和能预计的损失,由银行在1%~100%的范围内自主决定。计提的普通呆账准备和专项准备都同时计入当期的经营成本,符合谨慎性原则。第二,这种规定从宏观经济及保证税收的角度出发,则不因强调谨慎性原则而影响国家税收,呆帐准备金只是贷款损失存在着可能的预期,虽然极有可能发生,但并不是真正的损失发生,也不一定发生,贷款呆帐的冲销并没有放弃债权,符合实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原则。但这种规定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风险资产的实际状况和能预计的损失由银行自行确定,在1%~100%的范围内计提,易造成银行计提秘密准备,把呆帐准备当作调剂当期业务经营的蓄水池。

(2) 《呆帐准备计提指引》从金融监管的角度出发,按照谨慎性原则,从维护广大债权人利益的角度,特别注重对不良贷款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这种规定的优点:第一,充分认识到城市商业银行是高风险行业,城市商业银行必须提取呆账准备作为一种风险补偿基金。第二,按五级分类计提呆帐准备更符合谨慎性原则。缺点:第一,过分强调信贷类资产的风险管理,忽视非信贷类风险资产的管理,对于可能形成较大风险的抵债资产,未进入计提指引规定的呆账准备计提范围。第二,忽视实质重于形式这一会计准则,

把可能发生的损失当成业已发生损失处理了,未考虑贷款损失存在着可能的预期,虽然极有可能发生,但并不是真正的损失发生,也不一定发生,更何况贷款呆帐的冲销并没有放弃债权这一事实。第三,忽视了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风险的根本所在,简单地将信贷资产按五个级别划分成五个风险度,按后四个级别提取呆帐专项准备,不考虑目前全国目前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风险资产比例较大这一现状,如此高比例提取呆账准备会对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产生负面影响,这无异于杀鸡取卵,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3) 《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从维护国家财政收入的立场出发,如果增大了呆帐准备金的提取,国家的税收就要减少,进行纳税调增就可以使国家的税收提前实现。呆帐准备金计提统一按“年末风险资产总额×1%一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呆帐准备金”。超过的部分必须进行纳税调整。这种规定的优点:城市银行账面的税前利润较大。有利于城市银行的社会形象。但这种规定的缺点较多:第一,忽视了城市商业银行是高风险行业。这种方法只考虑风险资产总额,不考虑风险资产的实际风险度,不符合谨慎性原则,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不符合重要性原则。第二,对城市商业银行管制太死,城市商业银行缺少相应的自,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消化历史风险,更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持续经营。第三,忽略了国家税收与企业持续发展的关系,忽略短期收益与长期收益的关系。只有城市商业银行持续发展了上缴国家的税收才会源源不断。

三、重构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准备计提方法的设想

1、重构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准备计提方法的基本原则

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的呆帐准备金计提既要符合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更要能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均衡发展和持续经营,因此在设计城市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准备计提方法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关联性原则。风险资产呆账准备计提方法一定要与计提对象的风险度相吻合。要与其成正比,风险度越高,计提标准要越高,因此,城市商业银行风险资产认定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商业银行风险资产的实际状况进行计提。

(2)可行性原则。计提方法要兼顾好国家利益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关系,长期收益与当期利益关系,防范风险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这就是城市商业银行呆账准备计提方法所能带来的承受能力底线。城市商业银行处理好真实反映损益与税务部门应税利润认定之间的关系,既要保证城市商业银行有能力足额提取准备金,又不至于因调增上缴税款额太大,形成城市商业银行大量的递延税款和永久性差异,造成账面严重亏损,影响城市商业银行正常经营。计提风险资产呆账准备的出发点是为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发展是化解风险、利国利民的根本手段,因此,在计提标准上必须与各行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3)统一性原则。各管理部门应统一方法。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制定计提呆帐准备金的管理部门应将政策协调起来,因为呆账准备金的税收待遇对银行充分计提准备金的影响很大。如何遵循税收中性的基本原则,使税收减免在时间和数量上都与银行贷款损失的实际市场价值或名义市场价值相一致,在经济损失实际发生时就能享受相应的税收减免。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过度征税、征税不足以及对贷款资产相对价格和风险溢价的扭曲。

(4)与国际惯例接轨与适应我国国情结合的原则。在准备金问题上,既要参照国际指导原则,又要结合我国会计、税收差异和银行业实际情况,那就要求准备金计提标准应十分严谨,不能搞全国一刀切。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合理设计呆帐准备金制度,根据全国各地济情况和各城市商业银行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普通呆帐准备金比率。

(5)计提方法的技术支持上可能性原则。再好的设想如果没有相应的计算条件不行,现代计算技术在城市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中已广泛运用,给管理部门为城市商业银行设计一个地区一种政策,一个城市商业银行一个对策,一个时期一个方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6)差别性原则。由于城市商业银行是由城市信用社改建组合而来,各地各行的情况千差万别,如果按人民银行《呆帐准备计提指引》于2005年12月31日按五级分类足额计提,那么全国将有很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形成大量账面亏损,这将对社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同地区不同银行的风险不同,不同类资产风险度不同,同类资产在不同时期的风险度不同,这要求呆帐准备金制度政策的制定者应因时、因势制定与各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相适应的计提方法,从而应体现差别性原则。

2、整合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准备计提方法的设想

(1)计提范围。应根据谨慎经营的原则,城市商业银行所有货币使用权让渡均应视为风险资产进行管理,所有的风险资产均应在其计提范围内。具体内容除《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财务管理实施办法》所规定的范围外,还应包括兑付企业债券垫款、应收账款,不能使用或无法竣工交付使用的在建工程等表内资产和开出信用证、承兑、担保(含保函、备用及用证)和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及相关的或有负债。

(2)提取率。按1%~2%计提普通准备,按1%~100%计提专项准备,作为资产的减值准备。根据城市商业银行实际状况和基于税收的原因可规定不同经济地区、不同经营状况下的城市商业银行按银行年末风险资产总余额1%~2%的范闹实行差额提取。在浮动范围内,各城市商业银行考虑经济发展、贷款总量、构成以及预计损失情况等因素,自主决定按什么标准比例提取。对风险资产范围内普通准备金应给予税收优惠,在方法上采取准备金减税法。为防止银行利用呆帐准备的浮动范围当作业务经营利润的调剂站而计提秘密准备,银行必须将计提准备比例年初报国税管理部门和人行监管部门,由管理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和该城市商行的实际情况联合制定出一行一策计提比例,一经确定无特殊情况不得更改。

(3)计提时间。会计账务处理,应遵循及时性原则,按月计提。对当期发生的损失应按新金融企业制度要求直接纳入银行当期经营成本。

(4)分类管理。对不同类别的风险资产应视其各自真实的风险状况,按不同标准计提;不同时期的风险资产,应视其当期实际存在的风险度计提,而不是一直不变。当期发生的损失,应直接计入当期成本。对于信贷资产按五级分类,对呆账实行动态管理,对不同风险状态的风险资产,按实际风险度提取,而不应以简单的四个档次计提呆账准备的专项准备。对于非信贷风险资产和因货币使用权让渡形成的或有资产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状态判断可能存在的潜在损失,每季应组织相关的业务专家进行评估一次,每年再总评一次。按可能存在的潜在损失的风险度计提风险准备,而不要待非信贷风险资产和或有负债已形成损失记入表内业务时才进行计提风险准备。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的城市商业银行,管理部门应根据各行的历史、发展状况,本着巩固、改革、整顿、扶持的力,针,一行一策、分类监管的原则。对于历史风险资产可以实行新老划断的办法,历史风险的呆账准备可以用递延摊销法。

(5)适度下放风险资产计提的管理权限。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对贷款呆帐准备金计提和核销缺乏自主使用权。一方面准备金计提难以自行确定;另一力,面国家因为财政税收方面的原因,城市商业银行呆帐准备金的使用限制过严、过多、过死,核销程序非常繁琐,导致城市商业银行呆帐准备提而不用或提了难用,许多损失贷款无法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剔除。城市商业银行均为股份制银行,董事会对广大股东负责,对经营层实行监督和指导,有监事会对其进行门律监督,金融监管部门应与财政部协商联合重新制订“城市商业银行业贷款呆帐核销办法”,将呆帐认定核销权力下放给城市商业银行。而不再坚持认定和核销必须经国税部门的认可。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核销可由其信贷部门或风险管理部门提出,内审部门市核认定,报董事会批准即可。这样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将虚拟资产直接核销,确保能够真实反映财务状况,确保稳健经营、持续发展。

(6)分步实施。目前《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和《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计提方法不统一,致使城市商业银行无所适从。可行办法是采用会计报表附注说明法:即在计提准备金制度没有协调一致前,城巾商业银行的呆帐准备金仍按目前的余额为风险资产的1%差额补提。但为了便于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在上报金融监管部门的会计报表中注明,呆帐准备按五级分类应为多少余额。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对策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特点与分类

(一)定义

商业银行风险被广泛认为是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某些无法预期因素的存在,导致银行经营发生了与预期愿望相背离的结果,使得收益的预期与现实产生偏离度,银行具有获得额外收益或蒙受意外损失的可能性。具体来说,商业银行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从商业活动层面上,风险可以分为经营风险和行业风险。由于商业银行其经营的特殊性,风险对其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这些风险主要包括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转移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国家风险等。

风险管理又名危机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自身与客户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经营状况与预期经营状况产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该商业银行资金的效益性或者安全性或者流动性蒙受损失的能性。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二)特点

一般来说,银行风险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体现在各项业务的各个环节,而不只是停留于某个层面。同时,银行从业人员及客户都可能把风险变现为损失,因此说银行风险具有全面性。其次银行风险传播性强。当一家银行发生风险导致损失时,人们往往会预期其他银行也会产生危险,从而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经营良好的银行被挤兑,产生流动性危机,整个银行业会在短时间内陷入恐慌之中。负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危机很容易通过其他途径在银行系统内蔓延,使整个经济陷入危机。最后银行风险与经营同在。没有一家银行可以把风险完全消除,任何业务都有发生风险的可能,只要商业银行在经营就要承受风险。回避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停止所有业务,但这与银行盈利性的经营目的又是完全矛盾的,所以说银行风险与经营如影相随。

(三)分类

2004年公布的《新巴塞尔协议》将商业银行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即人们如今常说的商业银行三大风险。信用风险是指银行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约义务,从而导致银行蒙受损失的风险,它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市场风险是指为了获利而在市场中持续买卖金融工具所带来投资价值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广义上是指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外的一切风险,狭义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系统、人员、内部程序等外部条件的不完善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操作风险相比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意味着纯粹的损失,而后两者是一中性概念,损失机会和盈利可能并存。操作风险具有人为因素强的特点,操作风险具有难控制、危害大的特点,操作风险事件具有发生频率很低、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大损失,甚至危及到银行存亡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主要是这三种,这三种风险往往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相伴而生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因为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不成熟且不完善。同时,就目前来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现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中国商业银行处理风险管理和创造利润不当。许多商业银行把风险和利润对立起来,纯粹把风险作为损失来对待,而不是把主动管理风险作为创造利润的主要手段。当前的激烈的金融竞争形势,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管理好其他银行所不敢承担的风险,而不是把风险作为损失直接将其拒之门外。技术上缺乏先进的模型和计量工具为特点进行风险识别和计量的定量分析,数据采集上我国商业银行存在数据重复、过时和统计口径不一致、缺乏必要的IT构架和技术支持等现象,数据储备严重不足,且数据缺乏规范性,数据质量不高,内部控制上也存在着监督部门不独立,职责划分不清楚,缺乏全面性,上下级之间信息沟通不通畅等问题。

第二,国内商业银行风险案例中,操作风险占了很大比重。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操作失误和欺诈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国内商业银行一些管理者缺乏科学的发展观,重业务发展、轻风险防范。

第三,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缺乏组织制度的保障和有效的运作机制。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还没有没有设置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那么也就没有专职的从事风险管理的经理,自然这些商业银行也没有能力独立承担起具有权威性的风险管理职责。在中国,大部分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都不健全,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模糊化和大致化等现象。因此,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健全我国的风险管理体系。

第四,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有效地实行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仍很多,商业化程序不高,导致全部商业银行风险的责任不能由商业银行最终承担,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中的风险承担主体和边界都不明确。但是,有效的风险管理应该是以风险承担为主体明确、权力和责任分布妥当。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以新巴塞尔协议为重点

作为全球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基本准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作用不容置疑。巴塞尔委员会出台了五个文件对银行的的风险管理职责进行了相关规定。这五个文件分别是:《信用风险管理原则》、《利率风险管理原则》、《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健全银行的公司治理》、《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理解这个规定,对我们如何进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十分重要。

(一)完善风险管理环境

巴塞尔委员会出台的《信用风险管理原则》中提出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环境,即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权责明确的分权与制衡体系。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评估体系,直接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风险评级应由一个独立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确定,或者经过其评审或批准。建立商业风险处理体系。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有些风险损失的发生是防范机制无法阻止的,如系统性国家风险。因此即使有严密的风险防范机制的保护,商业银行业必须有充分的准备面向风险处置问题。

(二)加大技术方面的支撑力度

加快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提高数据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分析系统,负责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搜集与分析。这个系统必须能准确地搜集市场信息,并进行科学地数据分析,将风险评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保证信息来源真实可靠,调查证据充分;要尽快建立以电子计算机系统为基础的专业化操作平台,把风险计量模型和计量工具数字化,以数字模块的形式镶嵌到业务系统当中,及时对全行数据进行留存,并对经营情况进行计量和分析;同业间必须尽快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和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保证包括风险评级在内的所有管理工具的数据需要。

(三)增强法律上的保障

巴塞尔委员会出台的文件《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认为适当的银行监管法律框架也十分必要,其内容包括对设立银行的审批、要求银行遵守法律、安全和稳健合规经营的权力和监管人员的法律保护。另外,还要建立监管当局之间信息交换和保密的机制等。对监管人员的法律保护十分重要,这样才能保证监管人可以独立准确地做出决策,对银行进行有效地监管。

(四)强化内部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实现银行经营既定目标的自发需要,也是必要的。巴塞尔委员会出台的《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对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给了明确的建议。首先银行应建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来帮助董事会履行职责,还应该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来审慎监督可能出现利益冲突的领域,从而减少某些操作风险。要不断加强银行内部稽核监管,稽核部门作为第三道防线,主要履行稽核确认、反舞弊欺诈、咨询和内控评价等职能。内控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框架和方法,根据银行内部控制检查监督信息及其他外审检查与相关监管信息,对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金融工程技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风险管理是当今世界各商业银行面对的重点问题之一,由于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一般的企业不同。随着我国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将金融工程技术引入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金融工程师队伍,建立健全的数据信息库,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和手段,对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显著作用。

一、金融工程技术

(一)金融工程基本概念

金融工程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金融工程主要指的是利用先进的数学和通讯工具,在现有各种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及分解,以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而广义上的金融工程指的是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金融产品的设计,还有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本文采用的就是广义上的金融工程。金融工程兴起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欧美金融市场,它将工程思维融入到金融领域中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金融工程的思想,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多。现今,已有部分商业银行引入金融工程技术,用以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工程学科特征

1.金融工程重视创新思维

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的创新是金融工程最核心的领域。金融工程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为基础,通过组合分解衍生出新的金融工具,再以这些衍生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更为复杂的金融工具。如此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形式各异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1]。

2.金融工程强调量化分析方法的运用

金融工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需要运用大量的量化分析方法来解决各种金融问题。西方国家认为金融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金融工程更是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数理基础上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不离开严谨的数学推导和计算,可以说量化分析方法贯穿了整个金融工程的发展[1]。

3.金融工程是一门交叉型学科

金融工程集合了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学的基础分析方法,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是典型的交叉型学科。在金融工程中,要综合运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等工程技术方法去解决各种实际的金融问题。金融工程是一门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的、将现代金融学、工程学、信息技术集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4.金融工程是一门应用学科

金融工程是一门针对实际问题并强调实践应用的学科。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经济主体面临着不同的经济问题,金融工程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借助现代化的工程思维和金融学理论基础来解决金融问题,以满足市场的丰富需求。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风险特点

商业银行风险具有双重性。商业银行风险的来源有很多,但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性质,其风险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来自银行内部的风险,如银行经营不善等;二是来自于银行外部的风险,如客户发生不可预见的问题,就有可能引起银行贷款发生亏损[2]。商业银行风险影响面极大,商业银行的经营和业务活动连结这社会的经济组织、千家万户,一旦银行经营不善发生风险,它的波及面广,影响力大。商业银行一旦发生不可控风险,轻者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倒闭,影响其他行业发展,重者还可能造成国家甚至是世界金融危机。

(二)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1.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发生在商业银行内部,是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引发风险,也可能由外部事件和内部操作引起,都有可能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操作风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操作风险又分为内部系统风险、职员操作风险、外部事件风险和流程风险。

2.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信息风险。信贷风险与参与者各主体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任一方违约都可能带来预想不到的风险。我国相关的法律条文不明确,部分法律条款存在漏洞,有较大风险。在商业贷款中,部分贷款人提供虚假信息,严重影响了商业贷款的真实性,为商业银行带来风险[3]。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产生于银行无法应对因负债下降或资产增加导致的流动性困难。当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就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减少负债或变现资产,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除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计划不完善会产生流动性风险以外,操作风险及信贷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也会引发流动性风险,甚至引发风险扩散。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利率、股票、汇率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发生损失风险。市场风险发生在商业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其中利率风险按照来源不同,又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5.交叉性风险

交叉性金融风险是指一项金融工具跨货币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等至少两个金融市场或是跨银行、证券、信托等至少两个金融行业所引起的风险。不同金融机构业务融合加深,交叉性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交叉性金融风险也随之诞生。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指在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中,因为一些不可预见的事件和因素,引发了商业银行资产损失等风险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中,通过对业务活动引发的风险进行识别、控制,以最小的成本,将商业银行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有效办法。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在保证商业银行收益的情况下将风险降到最小,或是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实现所商业银行的收益最大化[4]。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战略思维陈旧

现在,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还未能实现战略思维和资源配置的信息化,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扩大机构、增设人员的管理模式上,与现代化的数据海量化、控制自动化还有很大差距。商业银行谋求发展不断扩大,所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当前银行对于风险资源的配置注重组织结构,效绩考核等方面,对于现代化资源建设投入不足[5]。

(二)管理方式落后

我国多数商业银行未能实现风险控制自动化,当前的管理方式仍以主观经验的积累和专家的协助指导为主,未能依托于大数据,只有少数的定量分析在局部展开,主要集中在数据和量化特征比较明显的客户信用评价管理上。其他的风险管理制度都难以形成体系,没有将其决策触发量化评级的结果相连,导致风险管理的量化手段难以穿透全程,实现其全部价值。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险规避系统缺失,有一些风险无法很好的转移走,不能规避风险;二是风险预警系统不完善,银行收集到的客户信息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难以对客户进行全面分析;三是缺乏风险识别系统,不能判断出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类型,无法在处理风险是提供帮助。

(四)未形成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指引着整个公司的人共同进步。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决定了银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而商业银行有关于风险管理的文化则决定了银行是否能够规避风险、处理特殊情况。商业银行要有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把风险管理和业务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将风险管理贯穿商业银行的各项工作中,员工自觉执行[6]。

四、引入金融工程技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一)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将金融工程技术引入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利用金融科技,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风险管理思想结合到一起,融入到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系统,使商业银行职员及时的掌握到准确的贷款信息,以便于及时发现、控制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预警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建立金融工程师队伍

从长远角度着手,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管理能力的关键是人才的储备。商业银行应做好金融工程人才的储备工作,引进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金融工程师。商业银行还要有计划的培养金融工程人才,对银行内部职员进行定期培训,引导职员学习、掌握一些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组建起一支优秀的金融工程师队伍[7]。

(三)建立健全的数据信息库

商业银行要重视对数据的积累,在数据收集处理方面制定统一的规定。目前金融科技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诠释,通常被定义在产业融合范畴。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央行高度鼓励发展金融科技。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科技金融进行大数据分析,加上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数据信息库。这样可以为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帮助,便于职员发现、分析、控制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四)创新风险管理方式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学习借鉴国外银行的成果管理经验的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现实问题,创新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商业银行要注意并预测市场的变化情况,根据资产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等结合金融学的理论计划和工程技术指导,给出可靠的风险管理参考依据。商业银行可以利用金融工程技术中的风险指标基本理论,对就流动性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交叉性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评价,以供参考[8]。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工程是一门交叉型应用学科,需要运用大量量化分析方法,重视工程师的创新思维。对操作风险、信贷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风险进行管理,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注重培养金融工程技术人才,利用金融科技创建健全的数据信息库,创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式,引入金融工程技术,利用金融科技,帮助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志斌,张维.《金融工程》本科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4(2):72-75.

[2]张宇婧.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3(1):67-72.

[3]黄俊毅.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1):67.

[4]商旭.关于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金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3,7(25):88-89.

[5]宋首文,代芊,柴若琪.互联网+银行: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J].财经科学,2015(7):10-18.

[6]王楠.引入金融工程技术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思考[J].金融纵横,2013(2):97-98.

[7]成龙.金融工程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应用[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6.

篇6

关键词:无风险清偿能力指数;风险;银行资本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6-0015-03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

从本质上讲,商业银行的风险是其作业、产品和客户遭受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最终需要用权益资本来支撑其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并最终弥补损失。无论商业银行风险表现形式如何,一旦风险带来的损失超出商业银行自身承受能力,都会表现为商业银行的亏损和倒闭,竞争失败最终被市场淘汰。从法律意义上讲,当商业银行权益资本不能弥补因承担风险而带来的损失时,商业银行也就不具备清偿能力,失去持续经营的可能性。

一、关于商业银行风险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对于影响商业银行风险大小的因素,McAllister和McManus(1993)认为银行拥有风险性放款的比重越高,其风险也就越高。Avery和Berger(1991)发现高风险性资产的比重越高,银行的风险越高。Avery和Berger(1991)认为银行贷款质量的优劣,会使银行的信用风险产生变化,并将催收款的数量或其占总贷款的比例,作为银行营运绩效的指标。Gallo et al.(1996)发现银行投资于证券的比重愈高,其风险愈大。由于证券市价变动很大,投资行为稍有不慎,亏损可能危及银行资本。此外,银行本身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银行多样化放款和投资的能力。银行的规模越大,投资组合就越多,分散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规模大的银行除了能够分散风险外,也有能力进行比较多的财务分析。而存款人也相信政府对于大型金融机构的保护会比较多,因此银行的规模越大,风险就越小。Saunders et al.(1990)的研究发现,银行的财务杠杆及银行的规模大小会影响到银行的风险;此外,银行所有权结构与银行风险之间存在一定关系,股权越集中,银行的风险也越高。银行的自有资本可以视为保障银行安全的基础;自有资本除了可以供作银行扮演资金媒介功能及提供其他服务的基础之外,还可以作为发生意外损失时的保障。Saunders et al.(1990)及Gallo et al.(1996)的研究均预期银行的自有资本比例越高,其财务杠杆越低,财务状况越佳,银行的风险会愈低。但是他们的实证结果却显示银行之自有资本比例与风险间的关系正负未定。台湾学者张人寿(1993)将自有资本比例和资产组合风险两个函数作系统方程式的估计时发现,提高自有资本比例将可降低银行资产组合的风险。但台湾学者陈俐君(1994)在研究资本变动量与风险程度变动量的关系时指出,当政府进行资本管制,要求银行提高自有资本,会因此而降低银行杠杆风险。然而财务杠杆下降可能会造成银行资产报酬率下降,为了要提高资产报酬率,可能促使银行选择高风险性的投资组合,以提高其资产报酬率,因此政府提高对银行资本要求并不一定可以降低银行的总和风险。

二、商业银行风险变量的选择

在商业银行风险变量的选择研究中,Hannan和Hanweck(1988)以税后资产报酬变动来衡量银行风险。Furlong 和Keenly(1990)参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以资产报酬率的标准差来衡量银行资产组合的风险。Avery 和Berger(1991)在探讨新的资本管制标准对美国银行表现的影响时,发现银行净收益的变动和银行倒闭的概率有关,并以之来衡量银行风险的变化。Hughes and Mester(1993)在估计经过风险及资产质量调整的成本函数时,将净收益变动视为风险的变量。Berger和Mester(1997)以不良贷款比例为指标衡量风险因素如何影响银行绩效。

从商业银行经营活动角度出发,我们可以通过商业银行投入产出变量的变动情况来反映商业银行风险水平。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大小对其经营绩效和风险承担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从理论上讲,资产规模越大的商业银行,其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就越明显,而且它分散风险和化解风险能力也较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及范围经济效应过程中,规模的扩张往往伴随资产质量的下降,本文以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变动率LNASSET来衡量商业银行规模扩张对其风险水平的影响。商业银行总资产中投资证券所占的比重SECURITY越大,商业银行因承担证券价格波动而带来的收益波动影响就会越大。与非金融机构相比,商业银行具有显著的高金融杠杆特征,权益资本占比小,但权益资本起着维持市场信心、最终弥补经营损失和抵御市场风险的作用,银行权益资本比率越高,说明其资本充足性好,对银行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本保护力度就越大,银行的市场信誉就越高,因而其发生破产倒闭的可能性也就相对较小。我们以股东权益比率KA来衡量商业银行的权益资本状况对其风险的影响。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资产组合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资产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和风险状况。我们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占总贷款比例NPL来衡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此外,我们在模型中加入OWNERSHIP以衡量国有产权对国有银行提供的国家信用支持,因反映其对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水平的影响;我们还引入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数B以探讨当前商业组织结构调整中,机构扁平化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

由此,风险变量R以下列变量加以解释:

R=g(LNASSET,SECURITY,KA,NPL,OWNERSHIP,B)①

其中,由于d1nASSET/dt衡量资产规模增长率,我们以LNASSET表示商业银行规模的变动,SECURITY表示投资证券金额占总资产比例,KA为权益资本占总资产比例,NPL为不良贷款占总放款比例,OWNERSHIP为银行产权类型虚拟变量,OWNERSHIP=1表示国有商业银行,OWNERSHIP=0表示股份制商业银行,B表示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数目。

由于每家银行每年因管理及投资策略不同, 其所面对的规模变动LNASSET投资证券比重SECURITY不良贷款NPL权益资本占比KA、产权形态OWNERSHIP及分支机构数量等差异,会影响其风险水平R。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其存款及以服务费为基础的中间业务不需要占用其资产,而是需要其资本的支持,所以,资产收益率指标不能准确测度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水平,本文使用权益收益率的变动率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指标。进一步,我们将Liang和Rhoades(1991)及McAllister 和McManus(1993)提出的银行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数IR做出修正,以权益资本收益率的标准差替代资产报酬率的标准差,作为测度商业银行面临风险大小的指标,将该指数的定义为:

②式分子为样本期内权益资本报酬率的标准差,分母则为资产报酬率加上相关股东权益的比率。当资产报酬和股东权益的水平使盈余产生更大波动时,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数便会升高。反之,若资产报酬率提升,则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数便会降低。从该指数的定义可以看出,给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和股东权益比率,当银行的收益水平出现较大波动时,银行的无清偿能力风险便会升高;而在银行收益波动率固定时,收益水平的上升会降低银行的无清偿能力风险,同时银行股东权益比率的增大也会降低银行的无清偿能力风险。进一步分析,在分母或分子不固定时,银行收益率的变动对银行无清偿能力风险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而惟一可以确定的是股东权益比率对银行无清偿能力风险的影响,即银行股东权益比率上升,其无清偿能力风险就会下降,反之,其无清偿能力风险就会增大。从理论上讲,银行股东权益比率越高,说明其资本充足性好,对银行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本保护力度就越大,银行的市场信誉就越高,因而其发生破产倒闭的可能性也就相对较小。

三、对我国十四家商业风险水平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出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十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分析对象,全部数据来自1997-2005年《中国金融年鉴》及各银行年报公开数据,对以修正的无风险清偿能力指数衡量的商业银行风险水平进行测度,并使用面板数据(Panal Data)对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因素进行检验。

从图1统计结果可以发现,以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数衡量的十四家商业银行风险状况除个别商业银行外,在变动趋势上具有整体一致的特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风险水平要低于十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其中,四大国有银行中,中国银行的无清偿能力风险水平最低;而中国建设银行的风险水平则在四大银行中处于较高位置,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风险水平自2001年以来,呈现上升趋势。在十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业务上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日益激烈,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扩张速度较快的状况伴随着其风险水平的整体上升。其中招商银行2001-2002年风险值的显著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2002年上市的影响,招行上市使得其2002年资本充足率得到极大提升,而上市之初的不良资产剥离也使得上市后的招商银行不良资产率极大下降,反映在图形上表现出2001-2002年风险值的较大波动。另外,从图形上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深圳发展银行及中国光大银行风险值较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明显较高。

从图2可以发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风险水平最低,而中国建设银行所表现出的平均风险水平则相对最高。1998年国家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注资充实了国有银行资本金,使其整体风险水平显著下降。

从图3可以看出,1998年国家对四大国有银行注资以后,虽然国有银行风险水平仍表现为波段上升趋势,但其风险水平始终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规模扩张过程中,风险水平呈现显著上升趋势。除了国有产权因素的作用以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其规模扩张过程中伴随了不良贷款的迅速增加,同时其权益收益率水平波动较大,使得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呈现较高水平。风险资产存量的不断上升使得商业银行不能通过资产总量的快速增加而降低平均风险水平。

我们将使用公开统计数据计算出的IR数值,①式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对①式回归结果如表:

从对14家商业银行风险值面板数据(Panel data)回归统计结果上看,商业银行经营所面临的风险值与其规模变动呈正相关关系,商业银行规模扩张速度越快,则由此引发的风险会更高;商业银行风险与不良贷款占比呈明显正相关,与权益资本占比显著负相关,表明作为最后承担风险的权益资本比重越高,商业银行承担经营风险的能力会越强;另外,商业银行风险与所有权的回归关系表明,国有独资银行与非国有银行相比由于国家信用的存在,所面临的风险会更小;随着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数量的减少,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趋于下降,这一点与现行各商业银行所开展的机构扁平化意图具有一致性;商业银行投资证券占总资产的比重与商业银行所面临经营风险呈负相关关系,这一点与理论分析相悖,但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实际情况出发,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商业银行法》的限制,其投资的领域仅限于国债,由此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几乎不存在。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修正的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数来衡量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股份制银行的平均风险水平在整体上高于四大国有银行。国有产权对国有银行的保护及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和收益水平波动性的增大是导致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水平相对较高的主要原因。从实证结果来看,权益资本占比、资产规模变动率等因素对我国十四家商业银行风险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国有产权所带来的国家信用保障是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承担上具有显著优势。

尽管在统计上我们发现国家注资和国家信用对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保障效果显著,但随着我国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及银行业改革的深入,真正实现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大势所趋,因而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更应在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上努力,合理降低不良资产,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追求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控制不良资产的增加,资产总量增加的同时并不能降低平均风险水平,以增量资产来降低存量风险的做法只有在合理控制不良资产增加,提高风险管理和处置能力的前提下才会有效。

商业银行投入产出变量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必然要通过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发挥作用,因而,控制风险更主要的是改善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防范因治理不完善而造成的风险生成机制。

参考文献:

[1]Avery,R.B. and A.N. Berger,Risk-Based Capital and Deposit Insurance Reform,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5:847-874,1991

[2]Benston,G.J., et al., Perspective on Safe and Sound Banking:Past,Present,and Future,the MIT Press,p.1-35,1986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满足四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业务发展要求。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业务发展健康和持续。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第二,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格。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

第三,要适应业务流程再造的要求。风险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重要的一点是有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而风险管理的组织模式又是以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为基础的。今后商业银行将按照各自的业务特点围绕盈利中心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相应地风险管理组织模式也要适应这一变化的要求,只有这样,风险管理才能实现与业务的紧密结合。

第四,要适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向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商业银行从产生至今,其风险管理经历了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资产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等阶段。其管理范围逐步扩大,管理方法日益科学。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二稿),至此,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已经基本完善,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及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内、外部评级等;

(三)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三、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化解银行信用风险,我国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不仅按照《巴赛尔协的规定计算风险资产、补充资本金,还运用较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法,由信贷主管人员在分析借款企业财务报表和近期往来结算记录后进行信贷决策,并采取较先进的以风险度为依据的贷款五级分类法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进行分类管理。但多方面的管理措施并没有大幅度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果不显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在风险管理体制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大财政、小银行是金融的基本格局,银行制度则以高度集中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不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2.在组织管理体系方面

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审贷分离制度,客户经理部负责发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部负责审查贷款,通过信用风险管理部不直接接触贷款客户来回避贷款风险。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和贷款复核部门之间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而且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普遍存在界面不清、职责不明现象。

3.在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

目前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随着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强,银行风险管理也变得日趋复杂。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上虽然有所改进,但仍远远适应不了现实的需要,尤其是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

四、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完善

风险管理体制改革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建立全员参与,对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各业务品种、各业务流程,能够在微观层面和银行整体层面实施有效管理的风险管理体系;还要遵循风险管理相对独立性原则,风险承担与风险监控分离,风险管理体系与业务经营体系保持相对独立,建立垂直化管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同时,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按照提高市场响应能力、加强内部风险控制、符合外部监管要求的原则,梳理和优化相关业务流程。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究、实践:

1.优化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有效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必须以先进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只有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才能使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才能让风险管理技术变得灵活而不致僵化,才能让每一位员工发挥风险管理的能动作用。让整个银行更新观念和认识,统一思想和步调,为科学风险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做好思想和舆论准备,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能动参与风险管理。

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贷后管理;信贷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体中是沟通八方,承接上下的枢纽,从自身经营和发展来看,又是一个相对独立、自主的经济经营实体。商业银行与社会各经济组织、政治机构及个人家庭等都息息相关,从各社会成员关系来看,商业银行关系人包括中央银行、国家经济控制机构、银行的投资人或股东、银行的客户包括同业等等,银行通过传递国家或中央银行的经济政策、经济调控手段影响社会资金流动,从而影响经济走向。银行为顾客提供的服务和资金,影响各成员的经济活动,包括银行自身的发展。凡此种种,银行作为经济运行体中的关键枢纽地位,对经济运行、社会稳定等多方面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信用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诸多业务中最重要的业务,信用贷款风险的防控是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风险防控的核心内容。商业银行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使得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提出了更多的现实要求。商业银行核心业务仍然是信贷服务和信贷产品,因此,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控必然成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之重。

二、互联网金融下的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人不能履行合同规定的要求,以种种方式拖欠,拒绝缴纳利息,从而给贷款人以及相关的金融公司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给金融机构以及贷款人带来风险。所以,我们就可以将借款人因为未履行合约而造成的风险可以称之为违约风险,而这样的风险存在于大多数商业银行之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二)市场风险

在巴塞尔委员会在1996年公布的《关于资本协议的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它将市场风险的存在归结于世界市场价格的波动,从而使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各种形式多样的风险,其中包括利率风险(interest rate risk)、股票风险(equity position)、汇率风险(foreign exchange risk)和商品风险(commodities risk)这四个方面。而广义上市场风险存在原因并不单指这几方面,同时还包括外汇市场,存贷款市场等其他一系列潜在风险原因。

(三)操作风险

按照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要求,银监会印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是这样给操作风险定义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因金融工作人员的个人失误造成的损失,金融系统出现的不确定性紊乱以及其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本定义中的操作风险只包括法律风险,其中并不包括策略风险以及声誉风险。人为失误,技术缺陷以及其他外部事件的失误等这些操作风险还存在于银行管理的各个方面,银行如果要想降低损失,规避风险,就必须要完善银行相应的管理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四)流动性风险

流动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因自身财力短缺的缘故,无法因资产的增加以及债务的减少实现资金周转,造成资金链条的中断。所以,因银行资金短缺而带来的流动性控制无力是银行流动行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当然,信用,市场,操作等其他风险都有可能扩大原有的风险规模与损失。

(五)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主要是指因政策调整,市场活动,意外事故等不确定性的变故为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造成商业银行的经济以及声誉损失。声誉损失会严重破坏商业银行的声誉,严重时会造成商业银行的业务无法正常开展。

(六)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主要是指各种商业交易过程中,因为没有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商业活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与风险。我们从狭义上来讲,法律风险主要存在于商业银行未保证自身签署的合同以及文件的有效性和执行力。而我们从广义上来讲,法律风险也同时包括了管理以及监督风险。

(七)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则是指商业银行错误地对市场做出的预测,制定不完备的发展战略,从而使商业银行迈入了未来的一个潜在风险区。战略风险是一个多方位的风险种类,它自身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与知识。所以,我们要想更好地的避免战略风险,就必须拥有系统的知识框架以及对未来的准确预测。

三、互联网金融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宏观经济形势、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各大行业产业变化等外在因素都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产生一定影响。除外部影响外,银行发展策略、风险偏向、自身管理水平、及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内部分工、信息系统运作等内部因素也对其产生诸多影响。内、外两方面的因素皆有可能导致信贷危险。

由于引发信贷危险的因素过多,使得信贷危机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虽然其表现形式复杂,却可将其产生的来源作为分类标准,将其划分为自然、社会、经营三种。由地震、水灾、火灾台风、暴风雨等突发自然灾害而引发的风险,被称为自然风险;政治、经济、法规政策的变化,及社会个体的不正当行为、社会突发事件导致的风险为社会风险;商业银行及贷款人对贷款的运用不合理,在经营中经营政策制定不当或经营者能力欠缺而无法充分发挥贷款作用,给银行效益带来损失,这被称为经营风险,这类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是最大的。

从整个金融领域来看,经营风险又通过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支付风险等方面来体现。将彼得 S・罗斯(Peter S. Rose)和西尔维娅 C. 赫金斯(Sylvia C ・Hudgins)的有关于风险分类的观点作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类的理论基础,可将其划分为八类,这八类分别是市场风险、价格风险、利率风险、营运风险(交易风险)、法律和合规性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资本风险[4]。支付风险因操作风险、经营风险二者的存在而产生,而就当前状况来看,支付风险又为最为主要的经营风险。风险具有系统性、广泛性等特征,这使得风险一但爆发,就将对整个经济领域造成重大创伤。

四、互联网金融信贷风险控制方法

(一)贷后风险检查

贷后管理重要手段就是贷后检查,贷后检查所起到的作用重要性毋庸置疑,适度频密和内容详尽的贷后检查能够对银行贷款项目的发展和其客户的需求都有一个全面和大概了解。通过贷后检查更好地了解该客户所用贷款所发展和经营的业务是否是真的符合银行贷款的相关使用规定;通过贷后检查银行可以确切的分析出该项贷款业务在客户中的评价和其是否值得推出以及客户退出时机的判定及相关措施等。

(二)客户维护

客户维护与信贷管理的风险控制似乎不相关联,但是从客户维护所发挥的作用可以了解到,客户维护是风险控制手段实施的基础。商业银行客户维护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对银行和客户间的关系维护。客户关系维护到位,企业运作得好,会主动加深与银行的合作,从而为银行带来收益,同时如客户结算资金留存银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在银行的信贷风险敞口。二是,通过主动和到位的客户维护,可以及时了解到企业可能存在的经营或资金安排的困难。三是,只有有效、到位的客户关系,各项信贷管理要求和风险缓释措施才更为容易被企业所接受,企业配合度高的情况下,风险尽早得到化解的可能性随之增大。

(三)担保管理

担保管理主要是对担保企业或担保物的担保价值进行评价,判断担保企业在贷款运行期间是否具备担保能力,对担保物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对抵押物和质押物的市场公允价值和市场变现流通能力的评估,确定是否覆盖借款本息以及处理或行使资产保全时的价值变现难易程度。针对担保企业的担保能力评估,通常按照对借款主体的检查频率同步进行,评估过程中至少包含对担保企业的运营状况、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以及担保意愿等方面的评估,其中运营状况、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评估基本与对借款人的检查相同。

(四)贷款资金管理及本息回收

企业需要银行贷款的扶持,公司的经营内容过多,所需资金大于企业原本的计划资金。我们可以通过研究项目的运营状况,评估该项目的价值以及项目的进展,以此来分析出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做好资金预算,这样不但能够保证企业项目的良好运行,还可以合理的分配资金,在制定资金收支计划的同时还能够对企业的贷款资金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有利于减少企业的经济支出。

(五)风险预警及跟踪

在风险管理体系中,一般需要包括风险管理计划、风险评估、风险应急方案以及风险的全方位监管。并且,风险管理的对象具有很大的变动性,因此这种变动会给银行的日常经营带来很大的影响,但是这对银行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挑战,所以进行风险管理也有利于推动银行的进一步发展。风险管理体现在银行业务的方方面面,包括银行业务的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假如银行能够较早的发现内部的风险,然后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银行的经济损失,从而最大限度的获得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杨有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5-36.

[2]刘桂平.美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控制及其启示[J].银行家, 2014(8):86-94.

篇9

关健词:国有商业银行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

1.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银行财务因利率的不利变动而遭受的风险。市场利率发生波动以及银行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都会造成该种风险。在现实市场中,资金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造成市场利率不断发生变化,利率风险的存在使银行暴露在利率的不利变动中。利率风险主要有基准风险、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等四种表现形式。过高的利率风险将对银行的利润和资本造成很大的威胁。

2.信用风险。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在贷款到期没有偿还贷款本息,或由于借款者信用评级下降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信用主要分为道德风险和企业风险两大类。其中,道德风险来源于信息不对称,即银行由于缺乏对于借款者借款的目的和用途的完全了解而产生了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企业风险则是由于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而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将面临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前者是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交易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后者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付的需要迫使机构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的风险。目前,上述特点还未暴露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型企业的转变,流动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4.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市场上一个或多个汇率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商业银行资产损失的风险,包括外汇买卖风险、交易结算风险等。国际金融市场汇率的频繁变动直接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资产及负债市场价值的稳定性使拥有大量外汇资产和经营外汇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面临越来越高的汇率风险。

5.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营运过程中由于内部管理和操作不当产生的经营风险,分为非善意和善意操作风险。非善意操作风险是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注意力分散或怕麻烦、图方便而违规操作造成的风险。善意操作风险是操作人员出于方便客户的考虑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而酿成的风险。由于工作人员的出发点是善意的.因此这类风险具有隐蔽性。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在此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商业银行出于善意而降低风险管理标准、放松风险监控的现象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强化制度建设以规避操作风险。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银行风险管理权力责任制度模糊缺少必要激励约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激励约束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权力责任制度的缺陷是指目前贷款权力的分布完全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根据风险管理能力来划分而激励约束制度的缺陷则表现在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时银行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约束不足时则会选择挺而走险。

银行风险衡量方面存在缺陷风险量化体系有待完善。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主要用于银行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运作过程。受内外部因素的制约我国的信用评级的其他重要作用发挥不够:在信用评级方法上目前商业银行的做法与巴塞尔银行新框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信用评级的组织和程序方面存在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尤其是在进行风险量化时.计量分析不足,缺乏量化手段现有量化指标不能体现出行业和规模之间的差别;指标的调整速度和行业风险的变化不协调使计算结果失真。

社会经济环境有待加强,外部作用加剧商业银行风险。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力不大,社会各界对信用评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信用中介行业发展滞后,已有信用数据库小、覆盖面窄无法对市场主题的信用级别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增强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对策

1培养和建立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营造健康积极的风险管理氛围。加强风险管理.应首先注意国有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即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形成积极应对防患于未然的风险与内控管理文化,上行下效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上级应鼓励基层工作人员及时揭示和报告风险。

2.调整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度改造或完善。同时按照业务需要调整分支机构的设置,建立经济、高效的分支机构网络.解决内部控制结构重叠,控制效力低下控制成本高等问题。建议在总行一级设一个风险控制委员会由全行的首席风险控制官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席。与此同时各业务部门和每一个分行都设有风险控制官,但他们都是对上一级风险控制官负责,而不是对同一级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负责。

3.运用科学信息决策系统,建立风险测评模型。建立风险管理信息收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有利于将商业银行的信贷、会计、风险管理、市场拓展等部门搜集整理的信息汇集后自动分类、整理并分析供内部人员作信贷审批、风险审查之用以此给银行整个业务管理过程提供及时、完备、明晰的信息来源和传递渠道。同时借鉴西方风险管理的综合计量模型及量化计算方法。例如风险价值法、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信贷矩阵法、建立科学而实用的风险评测模型,以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水平。

篇10

论文关健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银行风险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指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机构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和保证各机构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制度安排以及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构。其中股东大会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权利机构,是股东之间沟通的有效渠道,以确保所有股东享有平等地位和对银行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决权;董事会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决策机构,又股东大会负责。包括独立董事,非独立董事以及执行董事等。主要职责包括制订商业银行的战略方针和经营等;监事会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督机构,对商业银行的财务事宜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行为行监督之权,对股东大会负责;高级管理层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执行机构,对董事会负责。高级管理层以行长为代表,副行长等高级管理人员协助行长工作。行长的主要职责包括主持银行的日常行政、业务、财务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拟订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基本管理制度及具体规章,提名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人选,拟汀薪酬福利和奖惩方案等,如图1所示。

商业银行除了这些主要常设的机构外,还下设部委员会包括公司金融委员会,金融委员会,金融市场委员会,内剖对空制委员会,资产处置委员会,反洗钱工作委员会,稽核委员会,证券投资管理委员会,风险政策委员会等部门,协调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保障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

本文主要选取股权制度、董事会特征和银行风险方面选取相关数据,通过并运用线胜回归模型的分析力.法来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和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

一、数据来源,样本选取和变量定义

在股权特征方面,本文选取我国上市部分商业银行的第1大股东到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以考察股权集中度对公司风险的影响作用。在董事会特征方面,选取了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占董事会规模的比例,非执行董事占董事会规模的比例,执行董事占董事会规模的比例,董事会每年召开的会议次数等数据;银行风险方面选取Z一得分作为衡量银行风险的指标。Z一得分越高,说明银行越稳定,Z一得分定义为(ROA十CAR)。(ROA),其中ROA表示资产回报率,CAR表示资本一资产比率。因为上市银行受国内国际宏观经济及政策的影响,其市值波动较大,面临的风险也较大。被解释变量就是得分,其余变量为解释变量。(见表1)数据来源于各个银行2009年第三季度季报和巨潮资讯网。

二、样本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

从样本上市的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特征分析可以得出第1大股东持股持股最大为67.53%,最小为16.76%,平均值为32.091%,标准差达到19.772;而前5大股东持股最大为96.931%,最小为27.64%,均值为67.568%,标准差为28.974。根据该表中的数据,说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较大。而从样本商业银行董事会结构统计特性分析中可以得出董事会规模人数最多有19人,最少12人,符合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均值为14.875,标准差为2.232.同样在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最大占比为0.429,最小也为0.286,均值为0.368,标准差为0.053;而非执行董事所占比例比独立董事的高,分别为0.5,0.4,0.467,0.036。执行董事却较独立查事和非执行董事所占董事会规模比例低,分别为0.231,0.083,0.166,0.0480这表明样本银行中,非执行董事在董事会中占有大部分席位,其次是独立董事,再次为执行董事。

表2列出了样本银行解释变量的数据。该表集中反应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组成结构以及第1控股股东的性质。

三、实证分析

我们研究的目标就是考察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从实证的角度考察公司治理结构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程度。假设:1)银行组织结构年内保持稳定,即董事会和股东在一年内不变动;2)银行的风险来自外部,即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3)公司决策层是理性的,都是追求公司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4)不存在信息下对称问题而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委托关系清晰,权责明确。

根据上面所选取的部分公司治理变量作为研究的解释变量,以一得分的自然对数值代表银行风险的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运用Eviews5.0软件首先考察变量的相关关系,下表3显示了各个变量的两两相关关系。

从表中可以看出,一得分和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及独立董事规模的相关系数较大,分别达到0.6031,0.4327,而与执行董事和董事规模呈负相关关系,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也较小。股东持股结构和董事会结构之间大多呈负相关关系。

模型结构如下:

其中,ao>al,a2......p7分别为常数项和回归变量系数,u为随机误差项。我们通过大量的回归结果,选择具有可解释意义的模型,模型回归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从回归结果来看,正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公司治理结构和银行风险之间确实存在明显的关系,第(3)个模型回归结果在5%的显著水平下,系数是显著的,模型的拟合优度R2值也较高,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而从第(1),(2)模型来看,虽然ss系数在的水平下是显著的,但s1不显著,说明这两个变量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程度不大,表3已经知道,其相关系数ss大于S1,而此处模型中S5显著,足以说明股东一定的持股比例又寸银行风险的影响不是很大(排除股东受重大的经济及政策冲击而减持股份)股东性质也不影响银行风险。相反公司治理结构却对银行风险影响很大。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对我国上市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回归结果显示董事会结构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比较大,第1股东持股比例和前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股东性质对银行风险影响不大。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和银行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目前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少,而且关于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也存在争议。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的不断深人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快,金融业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国际冲击更加不确定,风险胜因素加大。因此要求我们既要治理风险还要把公司治理好,这就要不断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治理结构,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具体有以下建议:

1.加强企业内部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公司制衡体制。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董事会,监事会,股东,经理人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此加强内部监管,建立健全公司的制衡机制是有必要的。

2.建立更加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优化董事提名机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员工的积极性对公司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如津贴,住房等能有效激励员工为公司的发展盈利,把个人同公司的业绩紧密相连,为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与此同时,相关的约束机制不可避免,隧道行为的发生从一定意义七来说就是约束机制的不健全导致的。独立董事的提名制度尚待优化,关键是公允的确立独立董事提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