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进程范文

时间:2023-06-11 08:3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的进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的进程

篇1

社会化城市管理通过采取包括市场化、专业化在内的多种手段,推动了城市管理由自上而下的单向管制向上下互动的和谐共治转变,缓和了城市管理冲突,缓解了政府管理压力,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社会化城市管理代表了未来城市管理的大趋势,进一步深化和充实社会化城市管理的内涵,增强社会化城市管理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紧迫课题。

一是在价值取向上,社会化城市管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城市管理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满足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增进居民的整体福利水平。城市化除了身份、空间涵义之外,还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涵义,特别是农民到市民的职业、行为和心理转换,都将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化城市管理就是要通过相对柔性、温和的渐进方式,逐渐改变新市民传统的与时展不符的生产、生活习惯,进而培育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化城市管理“化”要重于“管”。特别是要避免社会化城市管理异化成为政府推卸管理责任的理由,防止其成为少数企业谋取利益的场所,导致有“管”无“化”或重“管”轻“化”。值得指出的是,政府不仅要成为称职的城市管理者、执法者,还要善于做好城市管理领域的群众工作,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同时,创造性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使每个身处城市的居民能够知晓城市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

二是在动力支持上,社会化城市管理要在强化政府、市场和公众三者互动上寻求更大突破。社会化城市管理包括市场化、公众参与等内容,但又不局限于此。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化城市管理的实质是要建立起政府、市场、社会既分工合作、共同参与、各施所长,又良性互动的长效化运行机制。城市管理服务的承包企业在完成既定管理任务的同时,也自然成为城市管理问题的信息发现者和采集者,社会公众在参与城市管理的同时,也在逐渐养成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行为习惯,无形中积累和改善了城市管理的社会资本。显然,推进社会化城市管理再上新台阶,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承包企业位处城市管理第一线的信息优势,构筑市场对政府的信息反馈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吸收社会公众的合理化建议,建立民意主导的城市管理互动机制,形成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多重合力。可见,社会化城市管理不应成为政府单纯减负过程,相反更应成为变相主动加压过程,特别是要强化城市末端管理问题的源头追溯机制建设,逐步将大量城市管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是问题定位上,社会化城市管理要在统筹解决城市管理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三类问题上寻求更大突破。社会化城市管理不仅代表了未来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将伴随城市化进程而不断完善和发展。从发展的角度看,城市管理中的问题不外乎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城市长远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新问题以及三者之间相互交织衍生出的复合型城市管理问题。要保持社会化城市管理的强大生命力,就必须从历史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统筹兼顾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层面的问题,研究制定更加综合、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要把立足当前与瞻前顾后有机结合起来,争取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化解历史遗留问题,超前谋划和积极应对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惟有如此,社会化城市管理才不会论为一时的权宜之计。

篇2

关键词 : 无差异;陆路;市场;停滞

现代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都是经济人在特定客观环境下“合理选择”的结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这种客观环境主要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早在18世纪前期,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就认识到地理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更是非常重视“历史的地理基础”。普列汉诺夫在其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中,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地理环境对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笔者受这些思想的启发,多年来力图探明近代西欧兴起和中国落伍的地理根源。本文就是探讨的成果。

传统观点认为,技术突破是西欧兴起的原动力。技术突破促进了生产 力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分工,加速了市场形成,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兴起。

这一观点没有解释:技术突破是偶然出现的,还是具有必然性?如果是偶然的,为什么中世纪后期西欧出现了那么多技术突破,而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千多年中,生产技术却几乎没有出现任何重大突破?如果具有某种必然性,那么这种必然性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 ·诺思(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等人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阐明了技术创新的原理和西欧兴起原因。

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具有偶然性。例如,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这一发明就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偶然性的发明和创新能否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取决于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例如,南欧人很早就发明了利用水力和风力的技术,但这些技术在南欧并未起到多大作用。到10至11世纪时,西欧采用了这些技术,制(建)造了水力碾磨机、羊毛漂洗机和风力磨房,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为什么这些技术在南欧未起到多大作用而在西欧起到了重大作用呢?答案是南欧不存在而西欧存在对它们的市场需求,因为利用这些技术建造相应的设备需要大量资金,只有在生产大量产品的情况下才经济合算,而大量产品都是为市场生产的,但南欧缺乏大量销售产品的市场。如果没有广阔的市场需求,西欧也不会采用这些技术。可见,偶然性的发明创造能否对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取决于市场对它们的“需求”程度。

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西欧以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语)。人们过去一直对四大发明在中国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感到迷惑不解,现在看来,它们之所以在中国未起到多大作用,完全是由于在中国采用这些技术的人得不到什么利益,社会几乎不存在对它们的“需求”;同样,它们之所以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起到了重大作用,则是因为当时的欧洲社会对它们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采用这些技术能够使人获得具体利益。

根据成本收益原理分析,历史上偶然性的发明创造之所以出现不少,是由于这些发明创造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与偶然性的发明创造不同,按照特定目标进行研制而取得的技术成果,往往需要花费很高代价,是否有人愿意承担这样的代价,就要看这一研制是否有利可图。我们以人类发明计时钟的过程为例作一说明。

随着海洋运输的发展,急需确定轮船在海洋中的经度和纬度。人们早就知道测定北极星的顶垂线或太阳在中天的垂线都可以求得纬度,于是关键问题就归结为如何测定经度。15世纪葡萄牙的亨利亲王召集一批数学家研究测定经度的方法,最后又归结到需要一台在远洋航行期间保持精确的计时钟。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为发明计时钟悬赏1000金克朗,荷兰把赏金提高到10万弗罗林,而英国最后悬赏的赏金依天文钟的精确度定为1万至4万镑不等。直到18世纪,英国的哈里森为此耗费了半生精力最后获得了这笔赏金。如果哈里森未研制成功而突患急病死亡,计时钟也一定会被其他人发明出来,因为只要巨额悬赏存在,总会有一些人耗费时间和经历去从事研制工作。发明计时钟对社会的利益是巨大的,但如果没有各国政府悬赏,发明者从中得到的收益远远低于他所付出的代价,便不会有人为了社会的利益而破费个人财产去进行研制。悬赏是刺激人们努力发明创造的有效途径。不过,政府悬赏的只能是重大而紧迫的项目,每个项目都靠政府悬赏是不现实的。为了对发明创新给予经常的刺激,英国最早创立了保护知识产权的专利制度。而在发明者利益得不到保护的社会中,人们受“白搭车”利益的刺激,对于那些容易被人仿制因而个人预期收益显然低于预期成本的项目,就都想等待别人发明出来之后去进行仿制,于是社会只可能出现一些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的简单的或偶然性的发明创造。在偶然性的发明创造都已经出现并被人们利用以后,生产技术就会限于停滞。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生产技术的长期停滞,就是这一原理造成的。

不过,当西欧技术突破出现时,专利制度还没有形成。因此,西欧生产技术的突破,并不是专利制度刺激的结果。那么,西欧的技术突破是如何出现的呢?

9世纪初,当封建主义和庄园制度在西欧形成时,庄园之间还有很多空地未加以利用,许多边远地区尚未开垦。当人口增长达到饱和以后,就会溢出到一些尚未开垦的地区。新老地区自然条件和人地比例有较大差异,导致产品存在较大差异,产品差异引起交换的需要,结果在地理位置适中处,逐步形成了定期集市,以后又发展成永久性市场。市场逐渐形成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规则、组织和制度,例如委托制使得商人可以利用外地同行做远距离生意;合伙制可以使小商人参加大批量物品的贸易;保险公司分散了远距离贸易的风险;银行存贷制度使借款人能够利用他人的资金完成生产和经营活动;汇票制度则降低了携带资金的风险,并且创造了新的流通手段……这些制度和组织都方便了交易过程,降低了交易费用,增加了盈利机会。盈利又吸引更远的地区和更多的商人加入到市场活动中来。市场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范围越大效率也越高。市场盈利使扩大生产规模有利可图。靠近市场的地区信息灵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逐步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中心。那时西欧主要的制造品是羊毛织品,其制造过程可以分解为许多细小的工序,精细的分工使人们只需要重复简单的操作,“将人们天生的发明欲集中在有限的一些难题上”(诺思语),为生产技术的突破提供了可能。 西欧一系列的技术突破,就是这样出现的。

过去,人们一直以为技术突破是西欧生产扩大、市场兴起和社会进步的初始原因。诺思通过研究西欧兴起的过程证明,技术突破是生产规模扩大引起的劳动分工的结果。从经济人“理性选择原理”来看,技术突破是人们利用市场扩张所带来的盈利机会的结果。因此,西欧经济兴起的基础不是技术突破而是市场兴起。

我们根据诺思阐明的原理可以知道,近代以来西欧和中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差异,归根到底是市场发展状况的差异造成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中国和西欧市场发展的状况为什么出现重大差异呢?下面我们讨论市场发展的有关原理。

按照诺思的看法,西欧市场兴起的原动力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不过,人口增长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为什么只在西欧引起了市场兴起呢?这就需要探讨市场发展的基本条件。

过去,历史教科书过分强调剩余产品是商品交换的前提条件。有人就此认为,良好的自然条件使西欧生产了较多的剩余产品,是西欧商品市场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观点不能认为是正确的,因为再优越的自然条件,其最大的环境人口容量也是有限的。人口的自然增长引起劳动收益递减,导致剩余劳动越来越少,当人口饱和时剩余劳动就减少为零,那时就根本谈不到对商品市场的刺激作用了。因此,即使生产技术不变,剩余劳动的多少也不仅取决于自然条件,还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单从自然条件上说,文明古国所在的大河流域比西欧更为优越,单位土地产出量高,早就生产了较多的剩余产品,但它们的商品市场却没有发展起来。因此,光用剩余产品的多少来解释西欧的兴起不能令人信服。

在人类历史上,剩余产品大致起到了以下三种作用:第一,通过交换转化成其它商品,从而刺激市场的发展。中世纪后期的西欧就是这样。第二,直接被统治者集中起来,建造宏大的工程或者进行对外战争。金字塔、万里长城 、大运河以及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隋炀帝侵略高丽战争等,都是剩余产品的转化形式或者以剩余产品为基础。第三,按照马尔萨斯论证过的人口增殖原理(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转化为人口。历史上汉、唐、明、清四大王朝前期大幅度的人口增长,就是剩余产品转化而来的。剩余产品究竟能够起到何种作用,主要取决于它们本身的特点。例如白薯等块根类作物和瓜果、蔬菜都容易腐烂,不便于运输和保存,这就难以被统治者集中利用,也不容易刺激商品交换的发展。这样的剩余产品,只能转化为人口。

历史上中国的剩余产品主要是粮食和布匹,它们都容易集中利用和远途运输,所以历代统治者利用它们建造了不少宏大的工程,也组织过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规模巨大的战争。下面我们分析中国的剩余产品为什么没有刺激商品市场的发展。

人们相互交换的主要是用途不同的产品。剩余产品要成为交换的对象,从而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那么在一个较大的地域内,产品必须具有多样性,或者说,在这一地域的不同地点,产品必须具有差异性。

产品的差异性首先由气候条件决定。地球东西方向的自转使得世界各地气候呈东西方向带状分布,南北方向气候差异较大。西欧气候除了这种带状差异外,还受北大西洋暖流和常年盛行的西风影响,降水量从西到东逐渐减少,年温差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东西方向上产品差异也较大。 例如大不列颠这一南北狭长的海岛,面积比中国的河南省大不了多少,但在岛上东西不大的宽度内,西部降雨多日照少,东南部降水少日照多,结果西部发展了畜牧业,而东部则发展了粮食种植业。

西欧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早在10至11世纪就促使人们开始了活跃的内部贸易,先是地区内和地区间的贸易,逐渐扩展为国家之间的贸易。英国和西班牙的羊毛、法国和波罗的海流域的粮食、北欧的木材、北海与波罗的海的鱼类、法国的葡萄酒,都集中到尼德兰的大市场上进行交换,促进了交换手段和方法的发展,也促进了各地区的生产逐渐走向专业化,最终都促进了经济增长。

有人会问:中国幅员960万平方公里,经、纬跨度都有四、五千公里,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自然产品几乎无所不有,但为什么没有形成范围广阔的市场呢?

在全中国范围内讨论,自然产品当然会有很大差异,例如地处热带的广东和接近寒带的黑龙江,自然产品就很少会有相同。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古代条件下黑龙江和广东不可能实现产品交换,因为它们相距太远,运输费用太高,没有人去进行交换。这就引导我们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的运输费用问题。

转贴于 三

运输费用问题不但未受到历史学家的重视,甚至也没有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但是不考虑运输费用,就不可能认识西欧兴起和中国落伍的原因。

商品的运输费用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克服空间距离和沿途自然条件的障碍而花费的代价,我们把它称为“纯粹运输费用”;另一部分是人为原因增加的负担,包括:(1)为对付旅途中盗匪抢劫而支出的武装保卫费用;(2)实际发生的抢劫造成的损失;(3)沿途关卡的收税和勒索。这些费用可以称为“附加运输费用”。这些运输费用的高低都与道路的性质有关。

在陆地上成批运送货物,既要有适于通行的路面,又要有结实的运载工具(车辆),还需要较大的运输动力。因此,陆路运输的“纯粹运输费用”很高。陆路所经过的荒野上常有盗贼拦路抢劫,商人们必须有武装护送。陆路经过的村庄常有领主或庄主设卡收费。因此,陆路运输的“附加费用”也很高。

利用河道运输,水体本身就能够承载舟船,不需要专门修筑道路,水上运输对运载 工具的牢固性要求也较低,并且所需动力也比陆地小得多。因此,河道运输的纯粹运输费用很低。

河道运输所需的附加运输费用比较复杂。在河上抢劫需要专门的作案工具,不象陆地抢劫那样方便(经济学术语就是“进入门槛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抢劫的频繁性;但是另一方面,商人在遇到抢劫时也无法绕道躲避,这又增加了河道运输的风险,所以不好确定河道运输时人为风险比陆地大还是小。但是,河道上很便于设卡收税。14世纪时,法国罗亚耳河上有关卡74处,加隆纳河上有70处,征税名目繁多,例如1300年时莱茵河上的通过税有35种以上。因此,河道运输时附加运输费用很高。不过,尽管承担了大量的附加运输费用,河道运输仍然有很大的收益。如果不是低廉的纯粹运输费用弥补了高额的附加运输费用的话,沿途关卡沉重的勒索,恐怕早就扼杀了西欧远距离的河道运输。

在海洋上运输货物,航路可以适当选择,纯粹运输费用比河道运输更为低廉。在广阔的海洋无法设卡收税,海盗也不易隐藏,而商人遇到抢劫时回旋余地却较大(当然并不是毫无危险,近些年甚至出现了配备现代设备的海盗集团),所以,海上运输的附加运输费用也不高。

商品的运输费用还取决于商品本身的特点。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体积和重量都很小,单位价值所摊的纯粹运输费用很低,它们最适合远途运输。但是也正因为贵重,它们对劫匪的吸引力也很大,专门运输这样的贵重物品,光是武装保卫费用就承担不起,所以历史上恐怕从来就没有过专门运输贵重物品的车辆和船只,它们对市场的扩大也没有起到过多少刺激作用。

香料、瓷器、象牙(以及现代的)等有特殊用途的商品,最初生产成本低而最终消费价格高,它们能够承受远距离的运输费用。历史上跨大洲、越大洋交易的都是这样的特殊商品。但是由于最终售价很高,往往成为消费不起的“奢侈品”,因而社会需求量小,对市场的刺激作用也有限。

促进了商品市场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发展起来的,是农、林、牧、渔等基本物品(粮食、木材、牲畜、鱼类)(低值笨重货物)的贸易。不过大多数地区都生产基本物品,而相邻地域的产品又大都类似,没有交换的必要。只有当相距较远时,基本产品才可能有较大差异。但又由于基本产品都具有低值笨重的特点,它们又承受不了较远距离的运输费用。因此,低值笨重货物的交易,只能够在一些条件很特殊的地区发展起来。

中世纪初期,西欧具有大量未开垦的土地,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因而剩余产品较多。在不大的范围内,西欧基本产品差异较大。这两个因素首先刺激了地区市场的兴起。大西洋暖湿气流使得西欧的降水丰富而且均匀,那里河流密布并且流量稳定,一年四季都 适于通航。古代缺乏陆上道路和机械动力,陆路运费大致超过水路运费30倍。同样的商品差价,水路可以运到比陆路远30倍的地方销售,水路市场比陆路市西欧的辐射半径可以大30倍,覆盖面积就比陆路市场大900倍。广泛的水路运输促进了西欧低值笨重货物贸易的发展,远在工业革命前就形成了辐射几百公里的国际大市场。

可见,小范围内产品差异大,大范围内运输条件好,是西欧发展商品市场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了解西欧市场兴起的基本条件以后,读者也许已经意识到中国商品市场长期难以发展的原因了。与西欧相比,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几乎正好相反,简单地说就是产品差异小,运输费用高。

(1)东西方向上气候条件相同,产品无差异。

我们以中国文明本部(黄河流域)为例予以说明。中国文明本部属于暖温带的半湿润地区,一月份的零度等温线,七月份的28度等温线,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即中国地理上重要的气候分界线秦岭——淮河),大致是这一地区的南界;而一月份零下6度等温线,七月份24度等温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在这一地区的北界。如果我们从该地区最西端陕甘交界处一直走到最东端的山东半岛,所到之处,土壤和气候条件几乎都是相同的,这就使得农作物的品种大致相同,因而没有交换必要。当然,从更广阔的范围看,中国南北方向上气候和产品差异较大,例如北部旱地产粟,南部水田产稻,不同产品有交换必要。但是,这些有交换必要的产品被运输条件所制约,因为

(2)缺乏适于通航的河流。

中国文明本部降水的季节性导致河流的季节性变化,夏秋涨水时往往溢出泛滥成灾,冬春则几乎干涸断流,河床变化大,无法建立固定码头,不能发展水运生意。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自然河流均为东西走向,在河流的上下游地区,自然产品基本相同,不需要进行交换,利用水路没有意义;虽说南北方向上产品有差异,但却没有通航河流,而陆路运费本来就高,又正好被东西方向的河流所阻隔,南北方向的陆路交通比东西方向更为困难。历史上隋炀帝下那么大功夫开凿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就是为了解决南北方向的运输问题。

那么,依靠陆路运输能不能形成辐射范围广阔的市场呢?

一个身强力壮的农民,肩挑背扛最多能把四、五十公斤的农产品运到10公里外,交换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后再于当天返回他所居住的村庄。手推独轮车较为省力,但一天也不能往返更远的距离。由农民自产自销形成的陆路市场,辐射半径不超过10公里,覆盖面积不超过400平方公里。按平原地区每平方公里50人(历史上华北平原大致的人口密度)计算,市场辐射范围内的总人口不到20000人。假定从事手工业的人口占十分之一,并且都居住在中心城镇,那么城镇最多有2000人。我们把一个中心城镇和它辐射范围内的乡村,看作一个经济系统(模型)。由陆路运输形成的经济系统,最大就具有这样的规模。一个只有区区20000人的经济系统,如果不与其他系统交往,自身很难有什么发展。

可惜的是,在中国文明本部的黄河流域,直至清末民初,专门从事手工业的集镇还没有形成。实际形成的集镇,其人口主要还是从事农业,集镇的辐射范围还远没有我们设想的模型大。笔者所在的县全部位于平原地带,面积约800平方公里, 民国时集镇的辐射半径大都不到5公里,农户常年男耕女织, 不同村庄之间很少交往。直至现在,全县还可以区分出五个不同的方言区,方言区之间却并无山河阻隔。

东西方向上产品的无差异和缺乏南北走向的河流,是两千多年来制约中国商品经济不 能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古代的中国,任何两地基本产品生产成本的差额,都补偿不了运输费用,从事基本物品的交换无利可图,所以就没有人去致力于基本物品的交易。因此,古代中国不可能形成大范围的基本物品的交易市场(唐代长安、宋代汴梁等繁华都市,并不是经济原因形成的大市场。我们在《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汴梁的繁华完全是由于大量酒楼、茶肆、果铺、妓院、药房、珠宝店等等为宫廷官僚服务的消费行业造成的。中国历史上那些繁华的城市,与我们此处研究的由基本物品贸易形成的市场没有关系)。

过去,学者门往往把中国维持小农结构和商业不发达归咎于统治阶级的“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认识是比较肤浅的,实际上正好颠倒了其中的因果关系,因为不是“政策”产生了相应的经济结构,而是经济结构使统治者选择了相应的政策。

篇3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景观;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化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现象。不同于建筑、道路、桥梁等完全人工化的城市构成要素,城市景观具有自然生态的属性,对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景观设计要素中很多是使城市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人工自然生态因素, 有着保护城市环境, 文教和游憩、娱乐观光、防灾功能和社会效益等作用。就生态方面而言, 景观设计总体上应是在发挥好各种作用的前提下, 使城市生态系统趋向于平衡, 使景观设计不再只是为满足部分人精神愉悦的需要, 而是要逐步致力于“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循环的过程. 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 这种设计是通过物质能量流动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人类的纽带”, 从而发挥景观设计的生态效益。

一、城市化进程中景观生态设计的含义

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自然与文化,设计环境与生命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融合。它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的空间结构,使景观要素分布合理,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适于人类聚居。简而言之就是要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高度和谐。城市不是自然生态系统,而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具建设性的部分。城市绿地的生态设计不是简单在城市中植树种草,是通过城市绿地规划在城市这种开发强度很高的地区,开展自然保护活动,必须对城市绿地进行有效组织,实施绿地景观的生态重建。在城市中给自然生态以健康的发展空间,并形成相对独立的生态体系,这一自然体系有自己的垂直结构和水平格局,具有生态的整体性,并支持生态过程的进行。另外,城市绿地的生态设计,不是要恢复原始自然景观,而是要在现有城市自然本底的基础上,恢复景观的本土性、整体性、多样性和自稳性。新的城市绿地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城市基本生态设施的建设。这一概念的根本意义在于用生态学理论指导绿地建设,所建设的城市绿地景观在空间上具有稳定性,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并且要划分出具有自然保护、景观塑造、文化营建等多种功能的基本保护区域。作为基本建设的内容,任何城市在建设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的同时,都应建设一个面向自然的生态基础设施。城市生态设施作为一种新的概念,可纳入不同规模的城市规划规范之中,并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

二、城市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原则

1、尊重自然

自然有其自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 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 生态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动性来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尊重自然发展过程, 增强场地的自我调节能力, 发展可持续的、生态的当代景观。

2、整体性原则

城市景观是城市尺度上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 在设计中应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研究。在把握城市总体景观结构的基础上对于城市中的自然绿地、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的分布和发展趋势要做系统的调查分析, 以此作为宏观基础来对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中观的城市景观要素进行指导和协调。

3、多样性原则

生态学的研究表明, 生态系统内结构和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系统抗干扰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景观设计中的多样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景观拼块结构的多样性, 即城市中各种景观资源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应尽可能多样化, 以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转; 城市景观生态元( landscapeecological unit , 即城市生态系统中完成某种特定功能而相对独立的空间实体) 中生物分布的多样性; 城市景观生态元空间形态及承载行为模式的多样性。

4、地域性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是扎根于土地之上的, 地域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对策和方法。城市的气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同时, 根植于地域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迹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三、城市化进程中景观生态设计的的思路

1、保留原生态土质

自然界是具有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是由食物链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塔底是孕育万物的土壤、水分等, 其上为微生物、昆虫等分解者, 位于分解者之上的是将太阳光、水转化为有机物并产生氧气的植物, 塔顶为消费者的动物和人类[ 7 ] 。原有的地球生态系统是亿万年演化而成的, 在自身系统内可以完成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换, 所以属地原生态表土的保持相当重要, 而在现代城市开发建设中, 忽略了原生态表土的重要性, 随意弃土、回填土、整土, 破坏了大地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原生态环境。因此尽可能保留居住区的原生态土质是居住环境景观生态设计的基础。设计中应就地取材, 通过借景、障景、引景等手法巧妙的利用原有生态景观, 保护原生态土壤和地形地貌, 防止原生态水土流失。

2、构建复层植物群落, 提高绿地生态效益

构建丰富的复层植物群落结构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实现。城市绿地的植物配置是绿化景观的主题, 它不仅起到保持、改善环境, 满足居住功能等要求, 而且还起到美化环境, 满足人们游憩的要求。其作用是通过园林植物的植物循环和数量流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来实现的。生态效益的大小取决于绿量, 绿量的大小取决于园林植物总叶面积的大小。单一的草坪与乔木、灌木、复层群落结构不仅植物种类有差异, 而且在生态效益上也有着显著的差异。同时居住区内应该注意一年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产生“春则繁花似锦, 夏则绿荫暗香, 秋则霜叶似火, 冬则翠绿常延” 的景色。四季以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来表现四季植物景观, 既满足了景观要求, 又紧扣了四季主题。所以居住区环境建设中, 应避免盲目使用大面积的单一草坪, 而建设综合生态效益更佳的复合林地绿化。

3、水景的合理利用

在城市环境设计中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的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的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水景的合理利用可以从其使用的材料硬质改造、软质改造和动物及微生物改造方面入手。水环境是居住区环境中重要的环境因子, 水景与绿化的结合造就了居住区优良的自然环境, 良好的水环境能对居住区生态环境的形成发挥重要的作用。使用透水性铺装兼有良好的渗水性及保湿性, 透水性铺装地面以下的动植物及微生物的生存空间得到有效的保护, 因而很好地体现了“与环境共生” 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湿生植物能够净化水体, 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应该重视湿生植物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由此可见, 城市环境中的水景利用不仅从景观视觉的角度出发, 更应当贯彻生态设计的思想, 如果人们如果能够善待水, 城市水景必将会带来更加令人愉悦的身心享受和更加长远而巨大的公众利益。

4、保留自然遗迹和古树名木

自然遗迹、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象征, 是文化的积淀。文化生态是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层面, 因为从历史文化的高度认识景观生态设计, 归复中华民族尊重自然的大道文化哲学与现代生态学思想, 对于构筑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 城市景观设计中应尽量保留、保护好自然遗迹、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的产物。尤其是具有生命的古树、大树, 由于适应了原有的地下水位规律, 如果因建设造成地下水位改变的话, 很可能导致树木的生长不良, 所以必须统一规划, 必要时为树木专设排水系统。

5、对垃圾的处理――变废为宝再生利用

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出发, 通过对材料和资源的再生利用, 将改造后的“废料”塑造新景观,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新材料的需求, 减少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彼得・拉茨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 在这里场地上的工业废料被循环使用, 如砖被收集起来作红色混凝土的骨料; 厂区堆积的焦炭、矿渣和金属物用作一些植物生长的媒介或地面表层的材料 ; 用铁路护轨整修成新的道路, 用49块废置的铁板铺设了金属广场。拉茨将基地中的重新利用, 即减少了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也减少了施工中的废弃物, 体现了生态的设计理念。

综上所述,城市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生态原理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利用生态原理指导建设城市景观,环境,强调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高效地利用一切资源,创造自然和人类健康共存、高品质的生态环境,这亦符合新时期城市景观环境建设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扬汉.小城镇广场景观设计探索――以尤溪县洋中广场景观设计为例[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2] 刘东雄.陕北城市园林设计的剖析[J]. 价值工程. 2012(24)

[3] 赵晶.浅谈中外园林景观设计发展[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2(08)

[4] 陈思,翁许凤,曹磊.文化与生态设计的传承与融合――关于天津王庆坨镇六街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的思考[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2(06)

[5] 刘燕.北林园林学院园林花卉领域发展概况及思考[J]. 风景园林. 2012(04)

篇4

锦里是成都的景点。但是,成都的锦里和景点又有一点不同,那就是这可是一条古步行街,挨着武侯祠,据说是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成型。可谓是真正有历史和文化的印迹,是真正名副其实的古街道。因为成都在两千多年里都没有改过名字,很多古代风貌也就保存了下来,锦里就是最好的证明。

锦里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西区)的一部分,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

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现在,锦里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根据“在外温州人经济活动调研”的统计,温州全市有160万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在外个体工商户达37万户,创办企业3万多家。与此同时,温州有40多万温州籍华侨、华人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在美国的温州人就有23万,其中一半集中在纽约地区。这200多万在外生活、创业的温州人,占到温州人总体数量的近三分之一。一旦发现好的投资机会,就会带动整个800万温州人跟进。

2005年江西国民生产总值已达4070亿元人民币,中部排名第一。福建GDP为6560亿元,而温州人在银行存款为1000亿元,加上民间流动资本2000亿元,同时加上温商在外投资的资本6000亿元,据保守估计温州共有10000亿元人民币,就是说温州可以完全买下2.5个江西省和1.5个福建省。

网络上流行以下的夸张说法

如果把温州卖了能卖多少钱呢?除了有形的10.6万亿的固定资产外,也有一位国外学者说过,“温州”品牌能值1000亿美元,温州人遍布于全国的营销网络更是不可估算,保守估计也值5000亿美元。那么温州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加起来的话总共可以超过16万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约1.9万亿。

美国200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98万亿美元,那么美国买下温州的话需要割让两个州给中国作为等价补偿。日本200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3.4亿美元,如果想买下温州需要出卖全部国防设施外加割让东京、神户给中国才能取得,如果要现金支付,日本经济将可能立即崩溃。同样,欧盟如果要买下温州,则也至少需要拿出三个共和国作为中国的附属国才能取得温州。而世界上其他国家则根本买不起温州。

如此巨大的资金,温商是如何进行理财的呢?

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主任唐海滨:“我们曾经在温州做过一个调查,对温州的个体户,就是中等水平的个体户做过调查,十户中他们共有的资产五千五百多万,这五千五百多万,他们有三分之一投资生产,三分之一用来买房或者是汽车的消费,另外还有三分之一就是现金。那么这个现金当中只有14%是存在银行里,其余都放在家里,随时准备投资的。”

温商的具体理财方式

一、温商在民间的资本借贷(包括利息的结算)

据央行的最新调查推算,我国民间融资规模为9500亿元,占GDP6.96%左右,占本外币贷款的5.92%左右,民间融资的利率大多为12%左右。

作为国内民间资本最为密集的地区――浙江温州可以说是民间借贷的典型样本。目前温州当地民间借贷形式主要分为四类:

第一类:低利率的互助式借贷

对比银行借贷,民间融资正是温州资本流动的独特方式。温州企业的第一桶金往往得益于民间资本:大多数温州老板创业初本金有限,都是向亲友募资扩展业务的。央行抽样调查透露,浙江省亲友间的互利率基本与银行借贷利率接近。

第二类:利率水平较高的信用借贷

据抽样调查,2004年温州市高利率信用借贷额约占当地民间融资总量的90%。其月利率为10%―12%左右,最高甚至逼近15%。虽然这些民间资本比银行贷款高,但由于温州已形成比较市场化的体外循环,企业贷款容易又有良好信用,信用借贷已成为温州最具活力的形式。最典型的案例是,2003年初,温州市柳市镇有人通过民间借贷渠道在3天内筹集了6.8亿元资金用于外地旧城改造。

第三类:不规范的中介借贷

温州地下钱庄和标会曾是地下金融市场的一大风景。参加这些民间借贷,利率低于一般银行利率,甚至有些借款不计息。这类组织显现出较大互。

第四类:变相的企业内部集资等

温州企业多为家族和朋友合资企业,企业内部集资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大量民间资本在体外循环,表明当地银行系统不适应资金的优化配置。”温州市发改委外资处副处长张天长指出。

二、温商资金转战股票市场

温州现有开户股民9.7万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实际炒股人数大概在6万人左右,数量大大少于省内杭州、宁波等城市。在外人眼里,温州人似乎是超脱的股市旁观者,富有冒险精神的温州人似乎一直游离在股市之外,让许多人深感不解。

对于温州人为何不钟情股市,不喜欢投资股市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因为,温州人善于捕捉商机,在温州投资的机会相对来讲比较高,而且温州是个民营企业高度集中的地方,办企业、投资房产、出租车等实业性的投资成为多数温州投资者的选择。此外,温州最早一批为数不多的股民都被套牢,以亏钱的姿态退出股市也影响了后来者,他们对于进入股市始终“心有戚戚”,认为投资股市风险太大。对于温州人“股冷淡”的第三个原因似乎是业内人士一致认可的。“2001年之后,股市一直不景气,大盘指数连连下挫,能在股市中保持赢利的并不多,这就使得温州人对股市更加不感兴趣。”

但是自从温州炒房团从房地产撤资后,理财投资方向转战股票市场。

温州市证券期货业协会会长林奕茂透露,2006年5月底,温州股民开户数比年初新增3830户,其中5月份新增2436户,截至5月底,温州股民已达10万户左右。

2006年1至5月份,温州股票市场的交易额达到355亿元,其中5月份一个月的交易额达到170亿元,而2005年温州全年的股票交易额也不过317.4亿元。而2005年温州全年的股票交易额也不过317亿4000万元。

过去,温州的一些证券营业厅总是冷冷清清,每天开户数只有2、3户,而现在每天开户数达到了20户左右。

从长远角度看,炒股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是股市将是投资者不能忽略的渠道。与此同时,温州新的资金也在不断地涌入股市。业内人士称,最近十万、百万乃至千万元的资金都在秘密地进入股市,有来自个人的也有来自企业的。不过据各家券商反映,携资金进入者大多数是个人,温州企业规模比较小,如以企业名义过来炒股,他们可能会考虑盈利之后要缴纳一笔企业所得税,所以不少小企业通常是以个人名义来炒股。

三、收益统计――跟着温州人赚钱

据说纽约世贸大厦遭恐怖袭击倒塌后第二天,当人们还在为这座世界第二高楼的消失深深遗憾的时候,就有温州人在废墟前兜售世贸大厦倒塌前后的对比照片,5美元一张,卖得非常火。所以说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投资理财,那可以跟着温州商人走,因为温州资本的收益率均大于10%。

温州资本于1998年开始炒房,温州房价1999年增长17%,2000年增长20%,2001年增长22%,房产投资平均每年收益率近20%。

四、资本投资组合的多元化的新产物――温州财团

2004年温州9家大型民营企业本月中旬抱团组建了中国国内第一家财团――中瑞财团控股公司,再次明确表达了中国民营企业决心在更多领域一展拳脚的雄心和行动。

2004年6月2日正式浮出水面。温州民间的第二家财团为中驰财团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驰财团”),中驰由温州市柳市镇的长城集团、华通集团、民扬集团、永固金具、福达合金材料、东新密封、柳川房开共7家民企合资组建。

2004年12月11日,由近百家民营企业共同发起的“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高调宣布成立。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简称石油商会)是由湖北天发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实德集团、浙江海越股份等名声显赫的50家石油民企牵手成立。这是继温州的中端、中驰财团和江苏投资联盟之后,在中国出现的又一个民间财团。

2006年9月继中瑞财团、中驰财团之后,温州财团“元宗实业”将在四川破茧而出。该财团的创建人是西班牙华裔朱元宗。他在四川广元出资3000万元买下两座矿山后,下一步将有更大胆的动作――联合温州五家企业,成立一个财团共同投资资源项目。

实际上,在中国,类似于财团性质的企业不是今日才出现的,例如中信、光大等公司,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国有财团”,已经有若干年发展历史了,德隆集团也算得上是一个“财团”。而在国际范围内,财团(如美国的“十大财团”)的成功运作和发展更是为国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温州的财团的成立与发展,将为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提升做出贡献。

篇6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进度;有效管理:措施

1、电力工程施工进度的现状及影响其因素

1.1电力工程施工进度的现状

电力工程施工进度对于整个电力工程建设来说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目前,我国电力工程施工进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完善的进度计划管理措施,进度计划制度的比较草率;投资预算比较粗糙,项目内容计算不完整:管理责任没能落实,缺乏对施工控剞的高度重视等。这些都说明我国电力施工进度的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了很多问题,亟需我们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1.2 影响电力施工进度的因素

影响电力施工进度的因素有很多,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业主因素:这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也属于人为因素。若是业主在施工之前没能考虑周到,很有可能在施工过程中修改施工方案、变更设计内容。例如设计单位的设计能力欠缺,保证不了电力工程图纸设计质量:同时施工图纸设计完成后没有进行图纸会审工作,在实际施工中就很有可能出现问题,从而要修改施工方案或变更设计内容,继而影响施工进度。

(2)勘察设计因素:若在制度或设计电力工程施工方案之前,时施工地点勘察的不仔细,会导致勘察资料不准确或是勘察到的地质资料出现错误或遗漏,继而会使得工程设计的内容不完善、设计出现错误或缺陷。例如,在施工之前,设计单位没能充分考虑到电力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后期很有可能出现工程问题,从而影响工程的施工。

(3)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对电力工程施工进度的影响非常大。例如,若电力工程施工的地点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将会大大加大施工的难度,从而影响施工的进度;若是施工的地点地下埋藏了文物,就必须先对文物进行保护或处理,这会导致工程的进度停滞甚至会取消工程;若是电力工程施工地点出现洪水、地震、台风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复杂的水文气象时,也会加大施工的难度。

(4)社会环境因素:施工前,施工单位若是没有和其他单位协调一致:那么工程在施工时,很有可能会受到其他单位的干扰,影响施工的进度。若电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碰到节假日交通、市容整顿临时停水停电断路以及法律制度的变化等等。例如,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出现线路通道、土地征用等问题,这都会引发相关的民事问题,从而影响其施工进度。

(5)材料设备因素:是指工程的材料、设备供应环节出现差错,导致材料或设备的规格、质量、数量、时间满足不了工程的需要;特殊材料或新材料使用的不合理;施工设备不配套,选择的型号不对或是安装出现错误以及施工设备出现故障。例如,运输或者二次运输搬运不当、设备保养缺少造成的设备损坏问题等。

(6)组织管理因素:是指施工单位在向有关部门提出的申请审批手续出现延误:电力工程项目负责人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出现表达失当或遗漏条款的情况;施工单位总工程师安排不周、协调不力,从而导致停工待料作业脱节;施工单位负责人领导不力、指挥失当,使得各单位、各专业、各施工过程交接配合发生矛盾:等等。

(7)资金因素:资金因素也是其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若是在施工过程中资金出现短缺或是资金长期不到位,不仅严重影响了电力工程施工进度,而且还会导致电力工程施工进度停滞,甚至会导致电力工程的取消。由于铁路、高速公路等占地及青赔赔偿价远远高于电网建设。此外,还受汇率的浮动、通货膨胀等影响。

2、对电力工程施工进度进行有效管理的措施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影响电力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 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对施工进度进行有效管理:

2.1组织措施

为了对电力工程施工进度进行有效的管理,在组织方面,电力公司要进行分层管理,落实人员和责任,并建立进度控制的制度和程序。例如,在进行分层管理时,可以建设管理三级模式:第一层级为公司总部,是建设管理决策主体;第二层级为省级公司。是建设管理执行主体,其项目进度管理的主要职责是编制省公司年度里程碑进度计划并报总部审批,将总部下达的年度计划落实到各建设管理单位并督促执行,以及将进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等等;第三层级为建设管理单位,是项目管理执行主体,其进度管理的主要职责是根据省级公司下达的项目年度进度计划,审批业主项目部编制的项目进度实施计划,汇总排定业主项目部每月初步设计审查、开工、启动项目计划并上报省级公司,以及负责将每月初步设计审查、开工、启动项目计划上报建设管理单位等等。这是保证电力工程施工进度进行有效管理的根本。

2.2技术措施

采取技术措施是指,采用先进的进度计划编制技术和控制方法手段进行施工进度管理,以此来保证进度控制的有效进行。其具体做法有:执行合理工期,例如若是电力工程在500kV 时合理工期为15~18个月,若是750kV 时合理工期应为16~19个月:编制进度计划,要充分考虑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如施工之前的前期因素、施工技术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等;执行进度计划,要根据电力工程的实际施工进度进行及时的调整,但是不能随便进行调整,要综合影响关键路径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平衡的调整,并且还有履行审批手续。这是电力工程施工进度进行有效管理的保证。

2.3定期举行例会

电力工程施工单位应定期举行例会,对施工单位的具体进度进行检查和监督,并将其与电力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对比。若出现偏差,要先分析原因,然后再采取措施进行解决,最后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并确定下一阶段的施工工期计划。

2.4 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后勤保障工作为电力工程施工进度提供了保障,是其得以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施工单位可以配置两套设备,其中一套用来备用。若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用备用顶上,以此来保证施工的连续性。同时,相关的材料要准备充足,以免因材料不足而影响工期。

结 语

作为电力工程的一个施工单位,需要充分关注和重视的就是进度管理,进度管理的良好开展依赖于项目施工前的优良准备,依赖于项目进度计划的切实可行,依赖于对进度计划的严格高效执行。在具体的项目施工中,作为施工单位,需要检查、监督土建、输电、变电等各个专业的工作情况,认真地检查、记录具体的进度情况,如果发现了进度与原计划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就需要马上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整,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并按时完成,实现工程项目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奇.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管理分析[J].建筑安全,2009(6)

[2]姚玲珍.浅析电力工程施工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 全球化 金融安全 监管

一、全球化背景:全球化伴随经济自由化发展而盛行

我们对“全球化”并不陌生,它是一种强势观念,揭示了西方媒体的宣传造势力量。布什指出,“全球化”这个词是取代“现代化”一词在美国被炒热起来。

历史上,都是强者向弱者,或强国向弱国宣传、推销“自由贸易”和“世界主义”的。西方强国今天向全世界宣传“全球化”,也是出于同样的历史逻辑――将强者的游戏规则和有利于强者的模式强加给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制造出一个统一而规范的模式,从而是以美国为首的价值观的盛行。

新自由主义发源地是资本主义老牌英国和美国。本来在西方,就数“自由”传统源远流长的英国和美国“国家”意识最弱。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的撒切尔首相和美国的里根总统,推行“国师”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大西洋两岸打起“以市场代替福利国家”、“私有化”的旗帜。这两人当政后,“美英两过的贫富差别越来越大”。而美国经历了克林顿新经济时代及布什执政以后,这个自由主义国度的社会两极分化仍然触目惊心。目前的“金砖四国”和发展中国家也在跟随美英后尘拉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金融全球化已经把世界各国的资金都向美国等发达国家流入,支撑了全球化的美国新经济模式,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中国近期持有美国国债已近8000亿美元,成为美国在海外最大的债权国。

当今世界的国际资本市场,是以汇率、股市、证券等形式的金融投机为主要特征。无硝烟的“金融战争”,越来越成为西方掠夺其他国家财富快捷而有效的手段。有人称始于1997年由西方金融炒客挑起的亚洲金融危机,是一场新型的特殊战争,吸干了泰国、印尼、韩国等过的外汇储备,使当地经济遭受重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中国,幸亏尚没有“开放”自己的金融市场,幸亏人民币尚不是完全可兑换的国际性货币,有幸躲过了这次金融风暴的袭击。危机后十年,当东亚区域国家刚刚从危机中恢复过来之时,又遭遇本次美国为首的引自金融机构“次贷”引发的流动性危机。本次美国引发的金融风暴,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救市“法则仍旧是向市场输入”流动性“这将加快美元的贬值,引发进一步的通货膨胀以其在未来几年通过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效应而传播、扩散出去。这不仅是以往历史做法,也是当今以美国为主的“主流”国家对于经济危机的态度与圣经式的“救赎”方式。

所以,我们对于全球化的认识应该站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展开:

首先,金融体系尚不成熟,金融调控机制尚未健全,金融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国际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使我国金融安全在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承受着巨大压力;

其次,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危机爆发频繁,使我国现行的宏观金融监管面临挑战。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利益市场化和国际化将使金融监管部面临更加复杂。金融全球化使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流速大大加快,资本的非法流动严重威胁我国的金融安全。

再次,参照发展中国家普遍于上世纪展开的在不同程度采用开放资本项目的自由化进程做法,我国要慎之又慎地有序地开放资本项目。

二、中国金融安全体系现状及系统风险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关联度不断加深,金融稳定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参与国际生产、贸易和资金循环的广度、深度不断扩大,与全球化收益相伴而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在相应增加。目前运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美英等国在国际金融的游戏规则的“话语权”过大,而且是上世纪政治经济力量博弈的结果,这与中国经济在近20年的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四强的现实严重不符。2009年G20会议上我国就呼吁国际社会就建立跨国家的国际储备货币展开改革。

中国经济正转向相对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但贫富差距、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等都依然在扩大。如同金融市场顽疾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和中国经济增长如影随形,从2001年~2007年,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年平均增长20%以上,在过去6年半时间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大约是美国上个世纪20年代酝酿金融危机的4倍之多,加上热钱涌入与居高不下的信贷数据,更是很容易让人得出经济过热、应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结论。

正如一些经济学家预言,如果中国经济过热,会促使不成熟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动荡的几率加大,进而影响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的稳定。金融体系这种风险累积过程也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我们要客观而全面看待形成我国金融体系风险的各种因素。

1.金融体系风险特征及其成因

根据中国银行业体系风险特征,可将金融风险定义为经济主体在从事资金融通过程中遭受资产或收入损失的可能性。从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数理金融的角度来研究,我们定义系统金融风险包括:(1)利率风险,指由于市场利率变动导致银行资产和负债利率变动不一致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2)货币风险,是因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引起货币贬值而带来的风险;(3)政策风险,是指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由于国家政策变化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4)国际收支风险,是由于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汇率变动而出现的风险;(5)国际化风险,国际化过程可能出现本币被囤积过度升值等。

从金融业经营主体的微观角度,可将中国银行业风险分类为:(1)信用风险。客户风险一方面表现在中国银行业贷款中不良资产比例甚高;另一方面表现在银行国际业务的客户群主要集中在外贸企业,这类企业自有资金率很低;(2)干预风险,指因政策性因素、政府行为、法律因素和司法行为等因素的变化而可能直接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政策性因素导致的风险主要是银行发放政策贷款和行业性政策亏损;(3)管理操作风险。是指在银行运作的过程中因账务设置不合理、组织分工不当、制度和操作规程不严谨及操作手段落后等内部管理原因而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损失;(4)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如利率下调时银行利差收入增加,利率上调时银行利差收入减少。人民币外汇汇率波动可能带来银行的损失;(5)流动性风险。这类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产负债不匹配;二是资本充足率不高;三是资产流动性较差,实际变现能力不强。大量流动资金被企业占用不能周转,持有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受交易条件限制不能担负起二级储备的作用;(6)金融诈骗风险。国内金融诈骗主要集中在票据业务和银行结算方面。如国际结算业务的远期信用证诈骗等。

在整体的金融风险中,金融安全体系中由中国银行业涉足的金融风险占据较大比重。这一体系风险产生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但其结构性而言根源是在中国经济转型中被转嫁的 。具体理由是(1)经济转型中被转嫁的风险: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风险曾向金融领域转移,银行承担财政职能等,银行业资本金不足问题很突出;(2)银行业自身体制性原因如直接融资比例小、企业长期过于依赖银行业融资;(3)我国经济周期性较常出现宏观经济过热、资本非对称流入等也是成因之一。

2.提高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立法意思

应对全球化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冲击,我们应理性分析外部条件与我们自身的问题症结。在苦练内功中努力增强国内金融实力,尤其是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谨慎、稳妥地逐渐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做到趋利避害,未雨绸缪,为有效地维护我国金融体系安全提供保证。

具体来说,我们要充分认识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之一。尤其是金融市场有自身的运动规律。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强化金融执法与监管力度,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金融安全体系。

金融法规是实施金融监管,保障金融安全制度保障。我国目前金融立法应针对我国已开始运行的证券、期货、信托业,填补金融业业务立法在这些重要领域的空白,使之与我国的金融改革和保障金融安全的要求相适应。我国应按《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实行以建立科学严密的自我约束机制为目标资产负债比例,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提高抵御金融风的能力。

三、金融安全体系服务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构调整需求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仍属于要素投入型增长,经济增长长期以来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储蓄率和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这种高消耗、高投资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一方面使得能源、资源供给瓶颈依然突出,与以提高增长质量为重点的经济增长方式相比,更易导致经济剧烈波动。这种外延式的增长模式始终要为内涵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代替。

1.利率、汇率制度深度制度、资本项目逐步开放是制度设计主线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在原来成功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基础上,要进一步建设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现行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外汇占款增多,以及容易导致货币过量发行引发通货膨胀。

随着政府要求直接融资方式改变,地方政府“发债”也提到各级政府日程上来。包括由政府提供担保可能带来类似“准国债”风险。同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社会保障基金缺口风险、银行经营与国企经营风险等都有可能向财政转移风险。虽然目前财政赤字不是很高,但财政综合负债数额较大,特别是社会保障资金不足,若地方政府债务大增累积金融支付风险将影响未来金融稳定。

2.加快金融市场结构调整

我国金融结构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融资结构上:第一,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总体滞后,企业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过多的风险;第二,人民币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比较突出,贷款投向过于集中,贷款期限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比例过高而潜伏的流动性风险;第三,在直接融资中,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债券品种结构不合理,国家财政债券比重高,企业债券比重偏低等。在金融安全体系监控中要对金融机构的盲目扩张和恶意经营行为展开监管。在风险处置中如何既维护金融稳定又防范道德风险,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稳定金融体系、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我们可以定义“国家金融行为”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发展要立足于利用本国资源,求得储蓄与投资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这是金融体系支持经济发展,维护金融安全的前提。

“国家金融行为”是贯彻国家金融战略的实施手段与步骤,以国家金融运行免受国际非对称性冲击为目标,达到稳定金融,抵御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目的,有效阻拦来自外部国家金融机构出于某种非善意目的(以市场套利套汇等牟利及政治企图扰乱中国金融市场正常秩序行为)达到监管宏微观金融、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国家金融行为在概念上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在一定时期如未来中国50年,规划强国金融发展战略为社会中远期转型人民币国际化制定长远战略做出规划;第二,为形成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设计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体系;第三,构建国家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实施对金融市场的安全监控,并具有自身免疫体系,能组织实施金融与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如国家大型结算体系);第四,组织国家级力量开展研发,培育在未来金融工程的定价模式等领先领域具备影响国际金融市场行为模式能力的精英体系。

我们相信我国在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随着金融体制不断创新,我们能利用自身条件尽快建立起适应全球化需求的、具有自身安全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我们翘首以待。

参考文献:

[1]杨子健:我国金融风险的表现、成因及治理对策.城市金融论坛,1998(1)

[2]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1月

[3]吴晓灵:中国外汇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11月

[4]夏 斌:中国:货币供给理论与实证研究.金融体制改革,1990年第5期

[5]夏 斌:转轨时期的中国金融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3月

篇8

【关键词】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福利国家

中图分类号:D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163-02

马歇尔于1949年,在剑桥大学纪念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年度讲座上,作了著名的“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的演讲。他秉承了白由主义的传统,从英国的政治与法律实践入手,认为公民身份的演进是功能上分化和地域上融合的统一。同时,马歇尔也阐述了公民身份的二大构成要素,将公民身份的范畴分化为公民权利(civil rights)、政治权利(political rights)、社会权利(social rights)_者。理顺了公民身份的变化和演进的历史后,马歇尔分析了公民身份理论的实现路径,引起了公民身份理论的研究热浪。

一、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的演化进程

由于早先国家机构功能的划分是不清晰的,这也就决定了早先的权利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立法机构可能也享有司法的权利,而执法权可能又被立法单位所掌握。马歇尔认为,古代向现代的过渡事实上是一个地域上的融合和功能上的分化的过程,国家机构功能的专业化使得公民身份的二种权利分离开来,各自明晰,不难将公民身份的二个要素依据历史的发展进行划分。

(一)公民权利

归于18世纪的公民权利是同一些法律条文的废除以及另外一些法律条例的制定息息相关的。追溯公民权利的形成起源,不得不论及《人身保护状》《宽容法》《结社条例》以及《天主教徒解脱法》等条文的废除。在经济领域,公民权利在工作的权利上也得以体现,即公民可以根据白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所从事的职业,而这在此前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传统的做法是对某些工作进行垄断,表现在群体垄断和地方垄断。群体垄断典型的例子是《伊丽莎白技工条例>,该条例甚至将某些工作的所有权仅限定在社会特定阶级内部。而某些地方用法律条文规定本地的某些职业只能由该地区的成员传承和享有,极大地限制和排斥了职业的共享,这体现着当时对职业的地方性垄断。传统观点认为垄断是出于对地区公共利益的保护,但显然这阻碍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侵犯了公民个人在选择职业上的自由。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自由放任推进了公民权前行的进程。在改变这种状况的过程中,英国的普通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作为法律变革现状两大阻碍的习俗和成文法,也终究抵挡不住历史洪流的发展,落后的工具意义的习俗和成文法与人们正接受着的时代主流的生活方式不能继续吻合,这些习俗和成文法最终也很快被废除。

(二)政治权利

1832年第一次《改革法》时期结束,公民权利扩展到财产权,公民的政治权利迈出了第一步。政治权利最重要的意义是扩大了参与行使政治权力的主体,使更多的人可以享有既有权利。归于19世纪的政治权利事实上是公民权利的副产品,它以经济条件为限制,“承认了那些在经济竞争中取得成功的人在政治方而的要求”①,直到20世纪政治权利才成为公民身份直接的、独立的组成部分。而在实行代议制民主体制的英国,选举权问题就是政治权利的核心所在。1832年《改革法》实施之前,英国的选举权完全被上层阶级所特有,传统的拥有土地的贵族阶级手握选举大权,选举权达到高度的垄断。《改革法》顺应了资产阶级的发展潮流,打破了之前贵族阶级的特权垄断,通过废除衰败选取,新型的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的权利。其次,扩展了选举权的主体,有条件地降低了选民的身份要求,租赁农以及拥有经济实力的佃农也拥有了选举权。承认《改革法》带来政治权利一定突破的同时,也应看到它的不彻底性,选举权仍然没有被全体公民所共有,工人阶级、雇农及妇女群体依旧没有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复票制的废除才真正标志着经济差异导致政治权利的不平等获得的结束,由此真正实现了政治权利的平等。

(三)社会权利

归于20世纪的社会权利是马歇尔重点研究的对象,它支撑着其他两种权利,特别是公民权利。在公民权中,社会权利的起步最早,发展也较快,但因为屡次遭到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秩序的冲击而受到重创。社会权利发展的起点是1601年伊丽莎白时代的《济贫法》(又称旧《济贫法》),明确对因老弱病残而无法工作者进行救济。而这部《济贫法》的立法目的不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恰恰相反,作为一项经济计划纲要,它的存在是为了减轻社会贫困状况和制止流浪,以更好地维护现有秩序,以免当时的社会秩序发生变革。政府希望以此对社会成员的工资结构进行干预,通过调整工资水平来调整公民地位,最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成员的市场价值。但是这与当时社会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是明显相悖的,注定了旧《济贫法》的失败,尽管这种积极干预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1834年,英国政府再次制定

20世纪以来,英国通过颁布大量法案,包括1906年通过的“工商赔偿议案”、1908年“养老金条例”、1911年问世的包括失业保险和健康保险两项内容的“国民保险法案”,以及1909年通过的“劳工交流法案”与“行业委员会法案”等等。这些法案的通过和社会改革的实施,连同《济贫法》的废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了英国社会劳资冲突,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更是保障了英国公民的社会权利。

二、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的实现路径

马歇尔对其公民身份理论中的社会权利给予更多的重视,他认为,社会权利的实现意味着公民身份的最终实现。公民有权利过体而人的生活,国家也有义务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这些权利和义务而临着挑战。如何缓解这种矛盾,保障公民身份的实现呢?马歇尔的答案是建立福利国家。马歇尔对于福利的权利的思考是其公民身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福利国家的构建是其理论的实践探索。可以说,马歇尔诠释的以公民身份为基础的福利思想,为英国全民福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西欧和北欧福利国家的发展。

构建福利国家不得不考虑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个原则,这也是福利国家的两个基本特征,如何解决与之相对应的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的矛盾,是福利国家不得不而临的问题之一。

马歇尔首先强调的是个人主义,他认为个人的福利是至上的、不可剥夺的。他援引了《独立宣言》中对个人权利的描述,指出《独立宣言》把“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看作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事实上就是在指向着福利。福利国家相信计划,因此它要树立目标,选择正确的方法,全而认识和明确自己的权力和责任,以做好福利国家各个领域的计划。福利国家相信平等,这要体现在必须要以每个人都有可能任职于社会上的所有职位的假设为前提。福利国家相信个人自由,福利国家是民主的国家,虽然也会使用某些强制手段,但所有目标的实现都是以个人的自由和选择作为基础的。

马歇尔把问题集中在教育系统所形成的选择上进行研究,这些原则通过教育系统,从两个方而实现了选择。一方而,社会培养大量掌握不同专业和技术的人才,来实现“社会公善”,使他们投身于公共福利的最大化取得。通过对教育的投资,国民财富以非常低的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好处,避免了个人能力、资金精力的浪费。另一方而,每个儿童都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和能力的教育,父母不可能完全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他们不可能代表孩子的兴趣进行选择。接下来,马歇尔又将这一问题限定在两方而:中等学校的选择和机会平等的障碍。

首先,中等学校的选择。马歇尔理顺了从1942年的《中等教育选择》到1949年的《从初等教育向中等教育的转变》,由1947年6月到1950年2月的“不同类型中等学校的学生选择研讨会”到1950年和1952年的《关于向中等教育课程分配初级学校毕业生的规定》,从这些报告及研讨会的名称措辞,马歇尔意识到“‘选择’为‘分配’所取代,而‘不同类型的中等教育’则被‘中等教育课程’所取代。”③他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国家负有全部责任。使学生得到了被分类的标准和归属,这是国家掌握的权力,但这种权利是危险的。学生有权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然而,福利国家在现实运转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如教学成本、教师资源以及社会需要等各方而条件的限制。同时,福利国家不得不而对这些影响共同体利益实现的障碍。所以,作为国家,共同体利益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第一基础和出发点,出现以分数作为区分标准和竞争性选择,是福利国家不可避免的,尽管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恶”。而对于这种不可避免的“恶”,马歇尔认为,若想将选择彻底从教育体系中抽离,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次,机会平等的障碍。福利国家必须始终保持经济上的某些不平等,那么就有了这样的问题:如何在经济和社会不平等的状况中,实现机会的平等呢?这与福利国家的本质和运转情况息息相关。马歇尔从霍尔一琼斯等级入手,得出的结论是社会中间阶层的家庭相比较上层家庭而言,更看重对孩子的教育,尽管他们处于付不起钱的地位,也正因如此,完善的教育体制才更有意义。

马歇尔认为,中间阶级(管理类和文员类等职业)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未来相当重视,必然愿意在教育上为孩子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物力。与此同时,中间阶层的家庭利用起越来越出色的公立学校的教学条件,更易于经营的小规模家庭付得起孩子上学的开支,所以来自于中间阶层的孩子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他们也因此更容易取得课业上的成功。但这样看起来,貌似资产阶级夺走了更多的社会福利,而这些福利本应该属于工人阶级,也由此出现了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分配,不是孩子的智力差别所致,而是社会力量的作用结果。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必须会发生在福利国家,国家需要那些拥有更高能力和水平的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从而进行更高层次的工作,这是共同体利益的要求。因此,竞争性选拔作为一种符合社会存在的选择机制,也将永久保留在福利国家。机会平等目标实现的障碍不可避免,而福利国家需要做好的,应该是提供更公平的环境,使孩子们的竞争更加公正。

注释:

①②③[英]T.H.马歇尔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M]郭忠华,刘训练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1.

参考文献:

[l]Gershon Shafir.heCitizenship Debates, Reader[M].Universityof Minnesota Press,1998.

[2l[英]TH马歇尔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M].郭忠华,刘训练.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3][美】基思・福克斯.公民身份[M].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篇9

1.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在电力工程建设中,项目成本的控制至关重要,成本管理得好,工程利润就高,成本管理不好,就会导致工程亏损。但是我国目前的电力工程建设成本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很多施工单位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缺乏先进的成本管理思想观念,对成本管理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还有就是成本管理的方式方法不合理,手段相对单一,很多成本管理一直停留在发生后补救的阶段,造成电力工程建设成本管理的落后。

2.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普遍低下

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财富,现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到人才竞争的阶段。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相对低下的管理人员素质严重制约了电力工程的管理和发展。虽然许多电力工程单位也在努力提高员工水平,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很多管理人员无法适应现代化电力工程的管理需求。在一些机械的采购和材料的预算上,往往眼中超支,造成管理效益低下。

二、电力工程管理的解决对策

1.加强施工进度管理

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中,首先应该加强施工进度管理,这就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然后以这个施工进度计划表为基础,对施工进度进行严格控制。在建立施工进度计划表时,应对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充分考虑,一些关系到工程施工进度的重大因素必须要考虑全面,这样才能做到合理,详细的统筹安排。也方便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随时做出相应调整。以便将计划变更对工程造成的影响降到最。要建立健全的汇报和总结机制,对施工进度,管理情况进行公开,及时对计划做出整改,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2.加强安全管理的力度

施工安全是现在所有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施工过程中,严格监督,合理指挥和调度,打造安全的工地,施工方要严格按照调度方的要求进行施工,不能随便施工。另外还要定期进行工程安全意识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将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全面,防患于未然。在施工区域,做好明显的标识和警示牌,防止无关人员无意进入施工区域发生意外。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程序和工艺流程进行操作,确保电力工程按质按量完成。

3.加强成本管理

在工程经济核算中,成本控制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施工图进行预算,然后再与实际支出的金额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成本控制的效益。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各种材料以及人工的开支进行严格的监视,尽量在预算的范围之内实现施工目标。一般的施工项目分两层核算,一是项目管理预算,二是施工作业预算。管理人员要按照施工图,体现对施工中的各种费用进行预算,通过定额,定料等方式,做好施工的量化管理。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产出比例以及资产的运行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定期进行检查,提高施工效率。在电力工程建设中,作业层是整个工程最大的烧钱机器,所以,对作业层进行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和分配人力、物力是减少开支的一个重要措施,实际操作中要采用月本钱剖析表和偏向控制法进行分区,分段的严密控制,经常组织研讨和分析,保证施工按计划急性,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施工人员的个人潜能,但是也要注重科技与实践的相结合,采用新的技术和工艺,将施工成本降到最低。同时还能降低劳动强度,增加施工的安全性。同时管理层与作业层要相互配合,严格把关,树立节俭意识,防止超支,漏支的情况。

4.不断提高管理层的素质

电力施工管理人员是电力工程施工的关键性因素。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工程进度的快慢和工程质量的好坏。施工企业应该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可以组织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通过一些拓展性训练以及专业技术的培训,来提高管理人员的项目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通过管理处效益。其次,还可以通过引进人才来提高管理层的整体水平。

5.开拓进取,积极创新

电力工程建设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命脉产业。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要提高,就必须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电力设施建设的发展,是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前提。现代化的城乡建设和必须要有现代化的电力设施为基础,而现代化的电力设施就必须有现代化的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和工程质量。所以,首先从大方向上,电力设施建设必须提前做好规划,在施工前详细规划,精心设计,根据城乡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去进行规划设计。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度是不断加快,很多地方开始注重地方性电力设施建设,但是电网能否安全稳定运行,是关系到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例如现在有些地方盲目兴建电力工程,导致出现很多问题:智能化程度不高,节能管理不够,房屋施工时注重功能而不注重对建筑的影响。供电电网虽然为人们带来了更高的生活质量,也带了很多隐患。所以说,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一提高,我们要注重电力工程建设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应及时更新观念,创新管理,使电力工程可以健康稳定地发展。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进度;项目管理

【分类号】:TV523

1.水利工程的施工特点

水利工程在大体上与一般的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比如说在施工的材料上,混凝土是很多的工程都会用到的工程材料,还有土方和石方等等,在施工设备上也有很多可以共用的限于在陆地上的施工作业,但是由于水利工程的特殊性,还存在着很多自身的施工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由于水利工程的的任务性很强,主要是对水的防御、储蓄和泄水等方面的作用,所以要求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有着很好的抗冲击性,由于水在流动的时候速度很高,再加上容量比较大所以当水作用在工程主体上的时候就会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对工程主体造成一定程度的磨损和压力,所以水利工程要有很好的稳定性以抗击水流带来的冲击。在工程质量上要求的就更严格了,因为有蓄水的功能,所以要有很好的抗渗性和抗裂性,不然就无法达到蓄水的标准要求。再者由其自身的地理位置处于水中,当冬季到来的时候,水结成了冰,就要求工程主体有一定的抗冻性。所以水利工程的实施一定要严格的按照水利施工规范来进行,以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达到标准。

水利工程的施工因为是在水中进行的,而水是有着一定的季节周期的,水会有汛期和枯水期,那么在汛期的时候,水位会上升,这个时候进行施工的话,会有很大的难度。如果是在枯水期的话,会给施工带来很大的便利,所以在施工的时候尽量选择在枯水期或者是水位较低的时期进行,但是有些时候对于工程的工期要求比较紧,由不得时间上的选择,那么就为施工带来了不利。有时施工条件还会受到温度等气候条件的影响,那么在施工的时候就要尽量的使用温度控制措施,保证工程能够顺利的进行,在质量上达到标准。

2. 工程施工进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2.1水利工程施工进度的特殊性

因为水利工程规模较为庞大,施工条件较为复杂,涉及面广,在与一般工民建工程等建筑工程施工有很多共同外,还具有其特有的特性如实践性强、风险性高、复杂性高、多样性大和不连续性等,主要表现如下:①由于受水文、气象、地形、地质等方面的影响和限制,水利工程施工会受很多随机因素的限制而造成较大的影响。②通常水利工程具有工程量大、工期长等特点,因此需要使用大容量的施工设备,采用现代施工技术、高度机械化和科学的施工管理方法,然而这就会导致使用的资金量大、材料多和劳动力多等。③多数水利工程是在深山峡谷中进行的,具有道路拥挤、场地狭窄等施工条件,这就给工程的进度和速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④水利工程施工的季节性很强,枯水期施工能够便于更好的进行,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并对施工强度和温度进行一定的控制。

2.2 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是指人为造成的工程施工进度的影响因素,可以包括上面所述的认为因素、技术因素、资金因素等。主观因素是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主观因素的失误可能对工程施工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可能导致工程施工进度大幅度减慢,工程的无限期延长。

在项目施工中对于项目本身的技术难度和对于项目实现的条件认识不清,都可能对相聚施工进度造成影响。例如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对于项目本身的技术难度进行了错误的估计,对于一些难以实现的项目施工部分,本来应该进行试验、开展科研工作或者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但是在项目进行之处没有进行准备工作,对于一些应该提早进行的试验和科研没有进行,导致项目进行到技术难度较大的部分时,难以进行下去,导致工程施工的延期。

2.3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是指一些客观原因对工程施工进度所造成的影响,包括上面所述的地基因素、气候因素、环境因素等,这些因素通过人为方式很难得到解决,属于不确定的因素。客观因素是工程施工进度的次要影响因素,但是也可能对于工程施工进度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国幅员广阔,温度、地质、湿度、光照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我国的不同地区,可能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因素对于工程施工进度的影响较大,其他因素影响较小,所以为了保证工程施工进度,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对于工程施工进度的客观因素要做出客观地分析,不能以偏概全,在不同地区实行同样的保证工程施工进度的方法。

3.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控制的原则

因为组成复杂的水利工程项目,有比较多的参与建设各方主体,为了有利于各方建设主体制定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和对建设进度目标控制,必须要分解建设项目总进度目标,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目标体系进行建立。工程项目建设进度与投资和质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实施工程项目建设进度控制时,必须对建设投资目标和质量目标两者兼顾。只有统筹协调建设进度目标、建设投资和建设质量目标的时候,才有可能对以最少的资源投入(投资)、最快的建设速度(进度)和最佳的产出效果(质量)有所实现,使工程项目建设任务能够又快又好还很节约的完成。

4.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控制体系

4.1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控制基本过程

工程建设的进度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勘测设计、施工、土地征用、材料设备供应、设备安装调试、资金筹措等众多内容,各方面的工程都必须围绕着一个总进度有条不紊地进行。按照计划目标和组织系统,对系统各部分应按计划实施、检查比较、调整计划和控制实施,以保证实现总进度目标。进度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有组织的行为过程。

4.2 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控制中的主要环节

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控制的过程中,包括了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4.2.1对效果进行衡量。在工程项目控制中,对业绩或效果进行衡量,也就是相比较标准或计划与工程实际进展情况,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偏差,进一步对偏差纠正的措施进行采取。

4.2.2对偏差进行纠正。控制中的重要环节就是纠正偏差。纠正偏差要采用什么措施,控制内容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会不同,但会有一点是共同的: 有很多可能会使偏差引起的因素,要通过分析,对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进行寻找,进一步就会很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这样才能对控制效率进行提高。

4.2.3 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控制周期

建设项目进度控制过程是有计划的、周期性的活动,活动周期常以年、季度、月或周为单位。在控制周期中,常包括对输入、生产过程和输出进行的控制,即所谓预先进度控制、同步进度控制和反馈进度控制。

①预先进度控制。预先进度控制是指某控制周期开始时就实施的控制,它是以未来进度为取向的控制方法,亦称预防性进度控制。

②同步进度控制。亦称过程控制,它是在控制周期内,随工程项目的实施而进行的实时控制。如,在工程进度的关键线路上投入的施工资源明显不足,此时,马上承包方提出增加资源投入的要求,确保施工进度的实现。

③反馈进度控制。在控制周期末,根据工程实施中已出现的偏差寻找原因,进而采取措施的一种控制方法。

结束语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工程项目的进度决定了项目完成所需的成本预算、资源配置等一系列问题,是体现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问题,在项目管理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进度控制的目标与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的目标是对立统一的,一般说来,进度慢就要增加成本,工期提前也会提高投资效益;进度快可能影响质量,而质量控制严格就可能影响进度;但如果质量控制严格而避免了返工,又会加快进度。进度、质量与成本三个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就是要解决好三者的矛盾,既要进度快,又要投资省、质量好。因此合理安排、控制施工进度是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 陈燕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 贺忠达.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方法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