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时间:2023-06-11 08:3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篇1

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长(主任)为辖区主要河流河长,是辖区水环境质量和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的第一责任人,分管环保工作的副职为主要责任人。

二、主要职责

河长对本辖区内河流水环境质量负责。其主要职责为:负责完成县政府下达的水环境保护年度目标和任务;组织制定并实施所负责河流年度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计划,确保计划、项目、资金和责任“四落实”;协调解决河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有关矛盾和问题。

三、目标任务

(一)制定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各乡镇(街道)立即组织人员对辖区内所有河流两岸所有排放废水的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分析、研判影响本辖区河流水质的问题、根源,制定综合整治方案,认真组织实施。采取有效措施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到控制目标。加强入河排污口日常监测,密切监控水质变化动态,发现异常迅速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二)加大投入,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1、2015年4月底前,完成县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工程环保竣工验收,加强环境监管,确保稳定运行、达标排放。

2、2015年11月底前,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

3、加快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建设步伐,提高管网覆盖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

4、2015年4月底前,全面完成垃圾处理厂渗滤液处理设施环保验收。

5、2015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汝河二期综合治理工程,以保证全县污水全方位收集和处理。

(三)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环境监管,严格控制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县环保部门要对辖区内重点排污企业实行24小时驻厂监督,定人、定岗、定责,明确驻厂监管的分管领导和责任人。

对工作不负责、,不能及时发现企业违法排污行为或虽然发现但不及时报告的驻厂监管人员,严肃追究责任。

(四)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

2015年8月底前,沿河两岸汇水区内所有畜禽养殖企业必须完成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确保做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否则,一律予以关停。

(五)提高建设项目环保准入门槛,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

各乡镇(街道)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不符合区域发展规划的项目,坚决不予引进,县环保部门一律不得受理或报批。新上工业项目原则上都要进入产业集聚区,实行污染集中控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

(六)加强河流生态保护工作

以保持河流生态功能为目标,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沿河造林绿化等防护工程建设。严禁在河岸堆放和向河道倾倒垃圾、农作物秸秆、有毒有害物质和其它废弃物。加强河道清淤、生态湿地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出境河流断面水质。

(七)加大环境宣传教育力度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整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全社会形成整治合力,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持续开展。认真宣传和贯彻“两高”《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提高全民的环保法律意识。

四、目标考核

(一)考核对象

考核对象为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

(二)考核指标及其方法、方式

1、水环境质量目标

(1)考核因子

共21项因子: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

(2)考核方法

依据市、县环境监测部门的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监测数据进行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按照单因子评价法考核,达标率大于或等于目标达标率得满分,否则不得分。

化学需氧量、氨氮实行季度监测,依据县环境监测站监测数据作为考核依据,每季化学需氧量、氨氮有一项有一项因子不达标因子有一项不达标,视为该断面该季度水质不达标。其它因子为辅。

(3)考核方式

县环保局负责每季度对各乡镇(街道)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出境河流水质进行评估、通报。每季度评估、通报结果作为半年或年终考核依据。

2、其它任务目标的考核

县政府组织环保、发改、财政、监察、住建、水利等有关部门对各乡镇(街道)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年终进行综合考评。

五、奖惩办法

(一)辖区内河流断面水质监测结果连续两次不达标的,所在乡镇(街道)在接到县环境保护委员会通知后3日内向县政府作出超标原因和整改措施的书面报告。

(二)依据《河南省水环境生态补偿暂行办法》(豫政办[2015]9号)和《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财政厅关于河南省水环境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的补充通知》(豫环文[2012]50号)有关规定,凡出境河流断面出现生态补偿扣款的,由相应责任乡镇(街道)承担,处以相应的水生态补偿扣款。

篇2

[关键词]项目环境监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核心

1确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项目环境监理的核心问题

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噪声和扬尘的控制和消除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重点。监理人员应依据环保审批部门对环评报告书的批复意见逐条进行比对,确保其施工内容满足环保要求。对于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由当地环卫部门处置,弃土、弃渣运至当地指定地点处置,其中运渣车辆必须遮盖;管理为施工期环境监理、环境监测费用。

2做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方案分析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理,主要考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和噪声污染。扬尘和噪声的来源以及如何消减影响是环境监理过程中的重点,另外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渣,对于弃土、弃渣的临时沿街堆放或者清运处置也必须严格监控;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拟采取的环保措施及废物处理设施要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检查,必要时采取旁站监理方式,对施工质量、施工方法、文明施工情况和施工现场清理工作进行监理。

3做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监理的培训工作

环境监理团队不仅在上岗前对自身内部人员进行技能培训,还对各地方业主和承包商进行环保培训,包括开工培训和开工后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环保相关法律法规、环评报告及批复要求、类似工程环保措施、类似工程的经验等,授课并配发相关资料。通过开工培训增强了各地方业主和承包商的环保意识。开工后培训即项目实施中,环境监理团队不定期组织了对业主和承包商进行环保培训:全部工程期间,尤其在通过数次巡视检查后,环境监理单位根据发现存在的或潜在的环境管理问题,与业主代表、承包商协商组织了专题讨论、座谈和指导培训,以及时解决发现的各类环保和安全问题。

4重视项目环境监理过程中的调查工作

4.1确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主体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相关主体数量众多,相互关系异常复杂,这会给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程,高效率进行项目环境监理工作带来影响。作为项目环境监理单位应该从民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确定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主体,协调他们的要求,方便他们的生活与生产,降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影响,避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给相关主体带来的环境、生态、健康问题的出现和蔓延。

4.2确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着重点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是解决和缓解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质量不高和环境问题频发的重大问题,但是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又会对环境、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可避免的恶化和影响。作为项目环境监理人员应该把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大趋势,确定环境监理工作在城镇基础社会建设上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要做好建设风险、建设危害的控制工作,更为整体地平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生产生活的深层次利益关系,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安全施工、文明建设的目标,在建设城镇基础设施精品工程的同时,化解社会大众和城市建设上的矛盾。

5积极争取各方面对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支持

5.1力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单位对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支持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应该围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单位的主要诉求来进行,应该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单位的需要看作是做好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出发点。要设置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单位相统一、相沟通、相协调的组织和单位,专门负责项目环境监理单位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单位的交流,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单位掌握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实际,同时也让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符合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单位的要求,进而争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单位对项目环境监理工作最为广泛地理解和更为全面地支持。

5.2力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内相关居民和企业的支持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建设项目附近居民和企业的影响,交通、生产、生活造成的不便会引发周边居民和企业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过程、目标的消极态度,甚至引发他们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抵触。作为第三方项目环境监理人员应该从本职工作出发,在做好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同时立足于全面沟通和有效理解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单位和居民与企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他们了解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价值,要看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远利益,进而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更好地达到环境监理工作更为全面而深远的目标和价值。

5.3力争政府和职能部门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全面引导和大力支持,项目环境监理工作同样需要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大力关心和全面支持,作为项目环境监理单位应该尊重政府和职能部门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力争取得政府和职能部门对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引导和支撑,发挥政府和职能部门资源多、影响大的优势,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使项目环境监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确保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6结论

做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是处理当前城镇化发展中基础性问题和可持续问题的关键,因此在城镇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积极而全面地考虑到环境和生态的因素,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重要目标,将项目环境监理工作完整而有机地融合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过程,使项目环境监理工作能够有效控制和把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步骤,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置于项目环境监理的全面监督和管理之下,进而为建设优良的城镇基础设施工程,谋求高速度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夏来水,戚茜,杨万民.试论我国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发展及建议[J].中国环保产业,2012(1).

[2]贝国雄,黎俊.轨道交通工程环境监理过程及相关文件的编制[J].中国环保产业,2012(2).

[3]张丽霞,李莹.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工作中应关注的问题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7).

篇3

――揭阳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严植婵

“全市各地各部门要把整治突出环境问题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突出问题导向,突出打建结合,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坚决打好环保工作翻身仗。”10月26日,揭阳市召开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揭阳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揭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严植婵对揭阳未来的环保工作作出指示。

切实抓好整治、打击、监管三个关键环节

“要牢牢扭住环境质量这个核心,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切实抓好整治、打击、监管三个关键环节,推动全市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改善。”严植婵强调,揭阳下一步要下大力气整治突出环境问题,紧紧抓住水、大气、土壤污染整治三项重点工作,精准发力整治重点污染领域和重点污染问题。

同时,要依法从严查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强化环保部门和公安机关执法联动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刑事的无缝衔接,对无牌无证、违法排污的企业和小作坊要全面清理,坚决取缔,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有正规牌照、通过上环保设施达到排放标准的企业要加强监管,严格检测,坚决打击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等行为。

当前,揭阳环境监管已经开始向基层延伸,全市各县区纷纷在乡镇设立环保机构、配备村环保人员,揭西、揭东、普宁等地镇(街)“环境保护办公室”均已挂牌并正式运行。接下来,揭阳还将推动环境监测向基层延伸,结合实际,科学布局,谋划建设涵盖水、空气、土壤等要素的生态监测网络。

分秒必争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要坚持‘还好旧债、不欠新账’,着力补齐短板、夯实基础,推动揭阳走上绿色发展、永续发展新道路。”严植婵提到,目前揭阳环保设施建设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未来,揭阳要系统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把今明后三年作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年”,分秒必争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所有项目全部如期建成运行。

农村环境保护也是未来环保工作的主战场,严植婵要求,揭阳各地政府要统筹抓好农村环保生态建设,确保到2018年自然村整治覆盖率达到80%以上,至2020年基本完成所有自然村整治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为了破解传统产业带来的污染问题,揭阳还必须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积极引导符合产业方向的企业入园生产,加快推进园区环保设施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升级。加快建设金属表面处理中心二期工程和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努力从根本上解决电镀、漂染等行业污染问题。

要推动工作落实,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环保工作体制机制。对此,严植婵明确表示,揭阳将完善工作责任体系,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环保部门要履行好统一监督管理职能,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

要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制订出台揭阳环境保护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考核制度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具体制度,尽快组织实施。抓好环保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新老体系平稳过渡。

发动乡贤回归建设环保事业

揭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东在会议上强调,各地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特别是严植婵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全力以赴抓好工作落实。

对于揭阳下一步的工作,陈东也提出了要求:要摸清底子,锁定目标,建立台账,级级列出环保欠账、环保项目建设和环保严打对象清单;要强化联合执法队伍建设,下决心,严打狠打,打出揭阳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入PPP模式,争取国家政策性融资,发动乡贤回归建设环保事业,大投入、大建设、补短板、强基础;要强化督查,强化问责,推动全市上下攻坚克难,背水一战,竭尽全力守护揭阳人民赖以生存的蓝天绿水。

据了解,最近几年,揭阳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工作,积极创新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特别是创新投资机制,以全新的政府采购“PPP绩效”模式对9座污水处理厂进行招商。

篇4

关键词:新形势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分析。

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城市正在日益快速地建设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负荷同样也是在不断地增加提高中。然而随着我国城市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城市的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日渐增加,同样的,电、用地、和燃料等一些方面也会有所增加。所以,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负荷方面也在日渐增加。

但是,由于我国在对于这方面资源的利用是有一点限度的,因而,城市基础设施的资源运用与负荷运转之间存在的矛盾就变得尤为突出。同时,对于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与规划也是处于分散的状态,也缺乏了综合协调与统一的考虑因素。因此,需要以合理的应对措施来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以规划。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概括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包括的范围一般可划分为水资源,环境资源,能源,邮电通信,交通,以及防灾等为主要的系统资源。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则是作为相对于比较独立的一个系统存在,因此它又具备几种特征,即效益的综合性和间接性、运转的协调性和系统性、服务的两重性和公共性,以及建设的同步性和超前性等等。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满足城市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的需要,所需要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相对应的系统、机构和组织。而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作为主要构建以及社会和谐的支撑体系,不论是它的完善程度还是完备体质都会直接性的影响到城市的生产生活和基本的公共服务,甚至对各项活动的展开都有一定的益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体现就是在于它是城市综合服务的功能载体,也是社会各项发展以及城市经济的重要基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很多方面,如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同时它也会牵涉到很多需要进一步协调的利益发展,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目标

⒈处于新形势下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做到坚持保护水资源,开源节流并重,以作为主要的方针。而且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就是要确保城市供水的安全。同时要合理的安排配置水资源,以科学的管水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应用的方针。

⒉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安全、节约、高效、环保等方面,并将其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以高起点,高标准等为主要的原则,建设和谐,安全的城市基础设施,以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转,从而达到相对于较为完善,较为全面的城市基础设施,以此来引导城市的持续发展。

⒊对于能源的开发,需要同节约相结合,从而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原则,需要采用新技术,运用新理论,并且合理地,科学地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从而达到全面,充分的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三、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与建议

城市在各个时期的整体规划与发展时,必须要根据城市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质量等各个方面的指标,再来确定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模式以及技术水平等方面,从而促使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⒈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体现在支持和引导城市的增长,而在城市的增长中包括了文化,环境,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也就是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城市基础设施在数量,结构和形态等方面已经逐渐的延伸为城市的功能性的导向因素。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于城市的发展达到协调一致。

在目前的阶段来看,我国城市的主要问题就在于环境。环境的问题体现在于空气的污染、交通的拥挤、排放的垃圾、水资源的污染等一系列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其中大多数的问题都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缓慢,缺少良好的环保基础设施,同时也缺乏协调性等原因所造成的。因此,如果要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就必须要提高供给力的水平,并且,在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也应当要注意要必须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对于其各项建设的协调发展。

⒉在近几年来,对于在我国城市的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发展等一些方面的具体情况来观察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的关键点就在于城市的交通的建设。然而提高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那就是城市的交通建设的问题。作为交通建设,它不仅仅是确保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最重要的,它更是确保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的基础条件。

因此,为了能够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而在各个城市中,就必须要以自身的发展需求,来建设综合的交通信息的系统,发展建设地铁、轻轨等一系列轨道交通,从而解决城市交通拥挤这一重要问题。轨道交通所具有速度较快、环保、运量较大、节约用地等一些优势,并且还能够通过对于城市的合理布局,来降低交通需求的模式,从而改善交通管理的措施,大力地发展公共交通,以建立完善交通信息系统,以及提高交通安全等,以此来全面的改善城市的交通系统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与情况。

3.对于城市的开发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主要的基础,因而需要应用对其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等,来全面地建立起一套包括城市的审批数据、基本地形图的数据、道路数据等一系列数据为一体的规划基础设施的数据库。并且利用这个数据库来达到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科学地,有效的管理规划,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并加强审批的科学效率。负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人员,可以运用这个系统来对城市基础设施做出合理有效的规划设计,同时,也可以应用系统所提供的工具,来把设计的内容,以及和原有的内容来做出叠加显示,从而可以提供到辅助的分析决策。

四、结语

为了可以更好的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应用功能可以正常地运行,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公共安全。因此,需要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整体功能,来加强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整体规划来塑造一个蓬勃发展的美好城市。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同时由于当前的设施规划不够完善,还不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新形势下,需要通过科学的,合理的规划策略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功能,从而打造一个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美丽和谐的城市。

参考文献

[1]刘婷婷,戴慎志.行业发展与公平享有目标下的城市基础设施供给规制研究[J].规划师.2012(10)

[2]刘婷婷,戴慎志.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中的矛盾分析与规划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02)

篇5

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平台,需要相应的硬件设施建设,这是实现环保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保证。因此,企业环保部门首先要投入物力和财力,狠抓数字化信息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如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的采购;其次,要选用合理的软件系统,建立标准、安全、通用的软件平台;再次,要按照国家、行业颁布的各类标准以及国际和国内通用的网络传输协议和格式、数据加工等标准原则与要求建立数据库,实现对信息资料的保存与备份。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资金投入,因此,企业环保部门一定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企业环保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尤其是在大量的环保电子文件产生以后,软件平台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企业环保部门可以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适合自己单位的软件,也可以选用当地档案局推荐的档案管理软件,这都是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当然,从节约成本的角度来看,最佳的办法应该是大家都采用统一的通用的软件系统,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开发,也能克服兼容性等问题,也能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有利条件。

二、着力开发利用,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对企业环保档案管理存在的新问题,要转变观念,开拓进取,牢固树立企业环保档案的价值观、信息观、服务观,积极做好企业环保档案的开发与利用,以便为企业科学管理、技术改造、提高经效益、研究企业发展、塑造企业形象等将提供有效的服务。要努力实现由重保管、重安全向重开发、重利用转变,由过去的被动调阅向主动服务转变,做到在服务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做好档案环境法规和管理制度的档案编研,为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服务。要利用档案,开展环保技术研究和推广,为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供档案技术支持,努力探索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经营决策、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前景预测、生产经营服务的新路子,努力开创企业环保档案工作新局面。

三、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环保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篇6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农村城镇化;农民权益;可持续发展

一、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一)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基本情况

河南省拥有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目前共计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市,市辖区50个、县级市20个、88个县,下辖街道办事处464个、乡镇1892个,社区居委会3404个。河南省的村庄,普遍具备规模较小、布局分散、土地使用粗放的特点。同时,村庄配套设施不尽完善、环境问题较突出,急需进行合理的新农村社区规划。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

郑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范围包括除中心城区、县城、产业集聚区规划区以外的所有行政村,即6县78个乡镇1306个行政村,并且被规划为新型农村社区的有367个,其中合村并镇123个,涉及行政村806个,保护性开发特色村38个。

(三)多元参与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机制

在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强力的资金支持必不可少。郑州市在全市范围内规划了367个新型农村社区,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投入960万元,每户建筑面积以180250平方米计,建房资金需要1015万元。截至2011年底,30个试点社区已逐步开工建设,总共投入资金55.35亿元。

二、河南省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规划与现实需求脱节,农民参与度不高

规划与需求脱节是我国新型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规划编制多有政府主导,农民只能被动接受政府的安排,不顾当地实际情况,违背了与农民的意愿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扭曲了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意图,导致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缺位,农民没有与政府平等对话的机会,自身利益得不到尊重,导致规划流于形式。

(二)基础设施差,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达不到满足农民需求的程度。城乡、区域发展的失衡性已经成为困扰河南省发展的首要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生活质量并不高,农村医疗卫生、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市政等设施普遍缺乏。新农村建设的系统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落后于城市,也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具体体系,农民还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

(三)重工轻农,劳力缺失

农村与城市的主要区别在于农业,农业应当是农村的支柱产业,但就现在的实际情况而言,重工轻农的现象十分严重。新农村社区建设,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逐渐脱离土地,从思想上不再重视农业的发展,致使务农人员流失严重,已经形成老人和儿童留守家园的现象,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四)观念落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在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60元/月,若将来不种地或耕地被政府征用,那么养老就没有保障了。部分社区的治安管理存在漏洞,村民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作为社区建设的主体,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对社区建设的了解不多、认识不到位,缺乏自力更生的主体意识。

(五)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在新型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配套的基础设施普遍不够完善,很多新社区建设忽略了地位的协调,加上生活污水、垃圾和人畜粪便的随意排放,很容易造成居住环境的污染。

以上问题都束缚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城镇化的进程,阻碍了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开展,我们应当对这些问题加以清醒的认识、研究,并逐步探索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相关问题改善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新农村社区建设必须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必须符合当地农民的切实利益。在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时应实地走访,切实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布局特点等进行合理规划,确定新农村社区规模,进行集约化建设。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新农村社区长远的发展,只有加强新农村配套设施建设,才能切实实现中国城镇化建设,才能更好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工农并重,合理发展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始终处于战略地位,而河南省作为产粮大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到工农并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农村城镇化,更应加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促进粮食生产的集约化,改变目前重工轻农的问题,从思想上重视农业生产,从行动上促进农业的科学发展。

(四)完善公共服务措施,改变落后观念,保障农民权益

农民是社区建设的主体,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农村的建设在注重农村形象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规划布局和监督管理要让村民全程参与,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完善各项公共服务措施,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要做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村落后观念进行积极改造,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并积极配合国家相关政策。

(五)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生产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农村环保宣传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并支持农民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农村环保工作中去,增强他们对环保的责任感。此外,还需建立健全有效的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加大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农村环保金的投入和使用的新方法,确实加大农村环保监督执法的力度,并将农村环保考评列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内容,共同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四、结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重而道远,并非朝夕之功可成,必须在农村社会转型的整个进程中来把握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助推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居民,最终受益群体也是农村居民,充分坚持以农村居民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建设模式,探寻各种有效的发展路径,那么这条道路虽然遥远,却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刘.郑州市政府出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N].东方今报,20120328

[2]孙慧明.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初探[J].现代农业,2013(5)

[3]刘道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篇7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完成43.7万亿元,名义增长19.6%,比上年放缓1.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2%,同比略降0.1个百分点。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在出口竞争力下降、消费需求增长动力偏弱的情况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4%,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有效发挥了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重点领域建设得到加强。在推进重点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按照国务院部署,进一步加强铁路、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节能环保、信息消费、养老服务等领域建设。

民间投资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民间投资增长23.1%,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5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3%,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进一步简政放权,大幅取消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全年共取消、下放和转移49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事项,需报中央核准的项目数量大幅减少60%左右。

二、努力做好2014年投资工作

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释放投资活力,促进投资合理增长和结构优化,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篇8

一、我市当前突出的三类农业环境问题

1、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各类污染。

我市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据2008年统计,全市化肥施用量为519946吨,农药有效含量使用量1532.23吨,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为2977.07万亩次,远远超过安全上限。此外,化肥、农药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由于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推进村种植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此类污染十分严重。

设施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农膜年使用量4733吨,其中地膜3096吨,使用面积47329公顷。农膜回收率仅为35%,此类污染在发达地区尤其严重。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人居环境污染。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但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大部分城镇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联系,规划之间缺位或不协调,农村聚居点则缺少规划,使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或者沿公路发展,形成马路和带状集镇,或者与工业区混杂。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则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正在与曰俱增。

3、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工业污染。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直接污染的危害。目前,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比率呈上升趋势,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与乡镇企业存在类似污染问题的是,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另外,农村由于污水灌溉和堆置固体废弃物,大量承载了工业污染的转移,导致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延伸的食品污染。我市污灌面积已达2。余万亩,约占总灌溉面积的10%。

二、我市农业环境污染的本质和成因

1、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农村现代化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导致目前的我市环境管理体系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2、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3、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4、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农业环保政策、机构、人员以及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

三、我市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1、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基本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因此,应从环境立法的角度入手,制订农业生产、污染物排放与控制等方面的环境标准,规定各级政府和环保、农业等相关部门的环境法律责任;其次,要对农村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提供政策扶持,在征地、用地、税收等各方面给予优惠,建立有效的公共服务投入与收费机制;第三,要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环境法律制度应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保“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以加强预防性环境管理,强化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

2、突出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先导作用

将农村环境保护体现在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中。在地方规划中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县域环境保护规划的重点内容应是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控制性规划,有条件的应编制县域环境容量规划。通过编制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业园和畜牧园区规划,逐步实现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分离。按照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原则,注重区域环境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协调。

3、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的根本途径是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首先,要大力倡导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各县市区要因地制宜发展各种合理、高效、协同、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发展生态农业调整优化农业增长方式,避免农药、化肥带来的面源污染,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其次,要加强绿色农业栽培等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农村推广体系的重建,在农药、化肥禁止使用方面加强国家的强制性。

4、加强农村污染治理的集中化和市场化导向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等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满足最小经济规模条件,一般聚居点的人数要达到500人以上,因此,一方面要在规划引导人口适当集中的基础上,相应引导乡镇工业、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的园区集中,使人居生活环境污染和工业、畜禽养殖业污染的集中治理变为可行。

篇9

一、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底,石林已经拥有7个阿诗玛民族文化旅游生态试点村、34家乡村旅游经营点、观光果园13个,主要分布在石林至乃古石林公路沿线。以果品为主,兼观花赏叶,树种有甜柿、红梨、油桃、杨梅、布朗李等。初步形成了生态休闲、参与体验、科技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休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类型,培育了以龙居园“农家乐”为代表的一大批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按照乡村旅游特点来分,旅游点中乡村民俗点9个,乡村休闲游点11个,乡村历史遗址和遗迹5个,乡村地文水文景观点3个,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点2个,乡村购物旅游点2个,乡村园林旅游点13个,现代新农村点2个,乡村康体疗养点2个,乡村传统农业点6个,乡村红色旅游点4个,乡村美食旅游6个。“十二五”期间,石林全县旅游综合收入143.01亿元,年平均28.6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年均收入超过了4000万元,成为石林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石林乡村旅游的特征及乡村旅游经济SWOT分析

(一)石林乡村旅游的特征纵观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乡村旅游者以大众型为主。来石林旅游的游客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中青年旅游者居多,职业方面以企业员工、学生、公务员等为主,出游者收入以中高收入群体为主,出游时间以周末和假期居多。第二,乡村旅游者以近域性为主。从客源地看,游客大部分来自云南省内,例如曲靖、红河等周边地区,以及离云南省较近的浙江、广东等省外地区,,有少部分来自国外的民族文化考察专业人员。第三,消费者行为特征明显。以乡村观光旅游、乡村传统文化考察和乡村风味品尝为主,自驾游的出游方式较多,家人、亲朋一起出游的占较大比重,游玩逗留时间一般为短期(一日游),平均消费水平较低。

(二)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SWOT分析SWOT分析就是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四个方面,综合分析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条件。优势方面,石林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的圈内优势,同时离省会昆明很近,具备良好的交通优势。此外,石林的乡村旅游产品契合消费潮流。劣势方面,石林基础建设相对薄弱,有待完善;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旅游开发资金严重缺乏,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以政府筹资为主,融资渠道狭窄;生态文明程度低,环境保护机制缺乏。机遇方面,国家正在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之昆明市正在倡导旅游二次创业,这为石林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带来了良好机遇。威胁方面,石林首先面临着省内外其他旅游地的激烈竞争,其次面临着旅游要素不全的威胁,对石林旅游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制约;最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同样是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威胁。

三、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石林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推动了石林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了石林旅游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石林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旅游开发资金匮乏,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石林县属于彝族自治县,很多乡村还处于贫穷状态,经济发展落后,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以政府筹集资金为主,尚未引入有效的市场机制,因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所能筹集的乡村旅游开发资金匮乏,制约了石林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来看,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缺乏科学的乡村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道路、停车、娱乐、购物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加之乡村旅游服务队伍中大多为农民,缺乏系统的服务和管理培训,导致乡村旅游服务水平较低。石林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合理规划。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看,乡村道路路况较差、停车难以满足需求、厕所卫生较差、公共设施严重不足;从乡村旅游服务支撑看,农家乐、客房等设施简陋,卫生状况不好,加之服务员多为村民,因而礼仪、态度等参差不齐,服务质量较低。

(二)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效应不明显

目前,石林乡村旅游产品中,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居多,休闲、专项类乡村旅游产品明显不足,局限于果园采摘、农家乐、渔家乐方面。尤其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多为古镇古村及古建筑景观观光,而反映石林乡村生产、乡村生活、乡土民俗以及以彝族文化为底蕴的民族生活、刺绣文化、民间音乐、传统艺术、传统工具、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乡村旅游产品较少。由于乡村旅游分布较散,乡村旅游的品牌效益不强。石林乡村旅游开发点多面广,不同乡村旅游点之间比较分散且缺乏紧密联系,景点之间线路缺乏合理规划,游客安排不能实现统筹和协调,和城市景区(点)更缺乏有机联系。加上宣传力度不大,石林乡村旅游市场知名度不高。

(三)旅游要素不全,生态文明程度低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六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对旅游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石林乡村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部分农家乐客房、餐厅、茶楼等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较差,而且缺乏综合性的大型购物场所,娱乐场所匮乏,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石林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程度低,环境保护机制不健全。农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随地堆放农业、生活废弃物,污水随意排放、厕所设施简陋,导致石林乡村旅游存在生活污水、固体废物问题十分严重,农村旅游景区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四、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对策

旅游转型期,石林要依托其区位、资源等优势,充分利用旅游业二次创业、国家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等外部机遇,努力克服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推动石林乡村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完善资金支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石林县应加大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扶持,多渠道多方式筹集乡村旅游发展资金。除了加强政府的资金支持外,还要重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建立多元化的乡村旅游投资与经营机制。通过制定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优惠措施,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多种参与建设的方式,例如参股、独资等等;同时,鼓励乡村旅游点周边村民以土地、房屋等方式投资入股参与建设,实现石林乡村旅游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确保筹集更多的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石林还应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资金补助力度,夯实旅游基础设施。结合各个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建设实际,采取不同的扶持措施,加快乡村道路、卫生、环境设施改善建设,推广农村安全饮水和能源改造工程,同时逐渐推进购物场所和娱乐场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体系,协调相关部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和教育,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二)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加强市场营销和宣传工作

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石林县首先要引导和发展农家乐、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园、现代新农村以及乡村自我发展等乡村旅游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体验性,完善农田景色观赏、农活体验、垂钓、野味餐饮、住宿、游乐等旅游服务项目,大力发展都市农庄。其次,加快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快建设乃古石林现代农业休闲区、大叠水乡村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乡村俱乐部、乡村康体养身、乡村生态、乡村度假村、企业庄园、产业庄园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形成能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石林乡村休闲度假的产品体系。再次,注重民族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借助阿诗玛文化,发展古镇古村、主题文化村、乡村博物馆和乡村书画、民间戏曲、民间音乐、民间游戏、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乡村民俗旅游活动,使石林的乡村成为阿诗玛文化体验的大观园和活化石。最后,根据消费层次进行市场细分,根据市场细分结果开发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例如通过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的打造,推进多条线路的乡村观光游、生态游、度假游等,突出石林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品牌知名度。此外,加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营销和宣传工作,通过乡村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立,广泛利用网站、媒体、会议、节庆、合作组织等宣传媒介,加强对石林乡村旅游市场的宣传推广,提高石林乡村旅游市场和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三)培育旅游业发展要素,重视生态环保

石林乡村旅游要在稳步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传统要素,新建和完善餐饮店、宾馆旅社、购物超市、娱乐场所,同时优化旅行车服务,方便游客出行。重视对旅游服务业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旅游知名度。石林县还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生态环保问题,努力改善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程度。为此,石林要积极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强化农民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健全环境保护机制,建立污水排放、垃圾堆放等办法以及奖惩制度。通过乡村旅游环境的优化,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生态文明。

五、结语

篇10

近年来,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出现了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从签约项目的落地情况来看,在谈的项目多,签约的项目少,落户的项目就更是“广种薄收”。项目落地建设制约因素多,建设进展缓慢,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土地制约是根本。土地供应不足是制约项目落地的关键问题,项目落地必须依赖土地承载,****虽然有16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但土地资源受园区规划和国土规划“两规”制约,符合“两规”的土地不足,土地指标紧缺。很多招商项目因为土地问题而搁浅。今年以来,园区主要对接的**的纺织和服装类企业,是****首批搬迁企业,需在2019年10月之前竣工投产。园区能提供的符合条件的土地很少,仅有的***所属的原企业总部基地因地上建筑问题未能落地。目前正在推进的****和****也因地上建筑物问题存在较大差距。 

二、土地报批困难,办理时间过长。国家土地政策紧缩、卫片执法精准,企业开发用地意向与规划不符,土地指标争取困难,导致企业不能快速办结用地手续。投资项目的土地、规划、环评、建设等有关手续审批难度大,周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