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信息范文

时间:2023-06-11 08:3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信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育信息

篇1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信息技术课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了小学的必修课程,并依次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与学科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技术。

二、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一)作为学习的对象:教会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信息社会的人至少应具有和信息社会接口的能力,通过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教会学生如何检索、评估、利用、交换、共享、制作、保护信息,使学生能适应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二)与学科教学整合:所谓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三)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创造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突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个体学习行为。

网络上有了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和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我们有条件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是我们不断追求的一种教学状态,但在传统的班级授课中,教师不可能完全顾及几十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即便人们探索出分层教学、差异教学等教学方式,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改进,难以做到适合每一个学生。然而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丰富信息可以对学生差异实施较大面积的覆盖,从而实现对个性化的较全面的关照;计算机网络可以递送具有较大预设空间的课件,学生能从课件中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服务。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师、课堂、教材等都可以成为变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求教对象,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x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料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较充分的自由和便利,更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意愿。

促进全面教改:基于信息技术对教育目标、内容、模式、组织形式等做根本性的改革。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及时将它们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条件来调整教学内容。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一)丰富的表现力

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

(二)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

因特网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电子邮件、聊天室、BBS、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可以实现教师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他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通过网络检索图书馆中的专业网站,获得该学科的最新信息。

(三)良好的知识组织形式

与传统知识组织的线性特征相比,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的信息结构,通过超文本、超媒体技术,这种知识的组织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联想),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由虚幻的间接过度变为现实的直接链接。

(四)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

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而且具有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甚至自我创造新的知识。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教育;应用

目前,信息技术的使用对全世界的文化领域、社会领域以及经济领域等众多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更是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应该对信息技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灵活的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充分发挥出教学管理的作用。

一、优化小学教育教学内容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小学生对知识面和经验都比较匮乏,其思维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一些复杂的抽象概念,还需要借助一些辅助设备帮助他们构建完善的概念意识。而且,大部分小学生都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比较严重,学习效果非常的不稳定,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来刺激他们的感官,找到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有效手段,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推动小学生的有效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能够将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用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使教学内容更加的生动形象,将课本中静态的知识用动态的形式表达出来,从多角度帮助小学生理解知识概念,在视觉、听觉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刺激,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立体化的教育教学空间,将抽象的只是概念有具象化的形式呈现,加深小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简化,有助于小学生掌握教学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率[1]。

二、明确小学教育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点,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的重要阶段,能够帮助小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为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小学教育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不应该局限于理论教学,还应该结合实践教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为小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出小学教育的实际效果。小学教师应该积极的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结合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小学教育的趣味性,使小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一步提升了小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2]。

三、梳理小学教育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具有随意交互界面和灵活互动的功能,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来开展小学教育。教师可以将各种声音、图片、视频储存在多媒体设备当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的进行切换,实现快捷交互。以计算机为首的多媒体设备本身就具有播放功能,与传统的录音机、录像机设备相比,能够有效解决到倒回播放出现的教学中断问题,教师可以自主的对多媒体内容进行调控,随时随地回到自己想要的环节,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多媒体内容的实际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小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人机对话是信息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使用不仅能够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能够为小学课堂教育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实现与多媒体的双向交流[3]。

四、构建小学教育教学情境

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来拓宽小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多样化的教学课堂,借助各种视频、音频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视觉、听觉上的享受,从而更加深刻的融入到教学中来,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来进行场景再现,实现静态知识的动态化,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特征,借助信息技g将各种抽象化的知识具体表达出来,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引导小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是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4]。

五、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得到了普及,教育信息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师队伍的发展,对我国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灵活的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征和需求,为小学教育构建一个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进一步改善传统的小学教育模式,从而提升小学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博.浅谈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OL].电子制作,2014(24).

[2]杨红莲.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164.

篇3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研究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现阶段社会中的竞争越来越多样和激烈,掌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以及把它应用于实践当中去是当今社会每一个人的重要任务,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竞争力。由于信息技术的功能多样和极其便捷的特点,决定了社会中的各个行业以及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它的存在对于推动社会整体发展具有促进性作用。

一、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运用于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教育领域中,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如何正确运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不断地努力和完善自身教学体系。所谓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并不是大多数人眼中的计算机技术,这种看法和理解是片面的。两者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差别:计算机技术主要包括计算和操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应用计算机本身的技术,而现代信息技术则是指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对一些信息进行处理的相关技术和方法。教育方式方法总是会随着技术的革命而发生本质的变化,比如西汉时代的纸发明、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后来录音机和录像机的发明,这些在当时的巨大发明给我国教育模式带来巨大的影响。当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也就是人们口中的信息爆炸时代。这样的时代对人的素质和知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这也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当今教育领域要求要把人从传统的知识积累型培养方式转化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对创造型人才来说,他们必须要掌握和学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主动获取知识理论以及处理相关信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要培养这种创造型人才,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这时就提出了创新教育策略的想法。

二、注重硬软件建设和制度的制定与完善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小学若希望在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学中搭乘信息网络技术的快车,实现教育教学的发展,就要在政府政策及财政经费的支持下,配备一定的信息化硬件设备及相关的软件或资源,才有可能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服务于日常的教学。因为就目前学校自身的经费及能力情况来看,无论是设备购置、软件或服务的购买,还是人力上的资源开发及培训建设,成本都太高,仅凭学校是难以满足信息化教学所需的硬软件条件。为此,我们需要政府在信息化教育教学方面的规划、投资和建设,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当然,在制度的制定方面,除了教育及相关部门的原则性和统一规定外,各学校或学区有必要结合本校或本区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予以完善和修正,以更利于提升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由发展不平衡转为普遍提高

总体上来说,当今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教学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小学信息化教学不均衡发展、教师信息素养应用能力差距等方面。城乡小学信息化教学不均衡发展是历史积淀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而信息传播技术最新科技又带来了新的数字鸿沟,这让传统的城乡剪刀差之间重新拉大了距离。传统社会的经济发展差距,是城乡差异的基础。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对于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显然有着差距。信息传播技术、互联网、校园网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我们在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欢呼的同时,必须看到技术创新曲线发展规律。新技术的创新扩散与采用,总是分为最早的创新者、其后的追随者、大众化阶段的普及使用者、还有落后者。不同的学校之间,不同的地区之间,这种鸿沟的存在也是必然现象。我们的目标,是要尽量缩小数字鸿沟及其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在信息技术方面发展落后的学校还是可以充分利用蛙跳优势,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新机遇而迎头赶上的。这里最主要的还是大家对待“教育+互联网”新机遇的一种意识或者态度。传统的积淀,差距的存在,短时间内也许无法立即改变。但是,如果一个有远见的小学校长带领一批小学教师,在一所乡村小学大力利用互联网机遇发展自己的特色MOOC,假以时日,这所小学一定会脱颖而出的。

四、注重信息培训,提升信息素养

在具备了一定的硬件购置和软件支持的基础上,为了提高信息网络设备及资源的利用效率,我们就需要对学校的管理层和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这是因为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环境相比,信息化时代的学校应该逐步地过渡并实现从环境、资源到应用各个层面的数字化。其构建的是一个数字空间,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校管理和教学的时空。其无论对学校的管理层还是教学的践行者教师而言,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和考验。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注重信息培训工作,逐步提升管理者和教师的信息素养。近些年的国培计划就特别注重信息网络技术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都可以借助网络等途径来完成培训任务,让农村小学教师能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所调整和改善,以尽快适应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篇4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另外,在学校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改革的具有重大意义。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学校的重要课题。但是,因为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学校要积极寻找解决之法。

1.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存在的弊端

1.1教育观念落后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水平突飞猛进,教育水平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展缓慢,教师对小学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在教育管理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观念,严重制约着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素质教育体制下,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都是被动接受知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陛,更无法开展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所以我国的教育水平仍然处于低层次。

1.2学校不够重视

大部分小学都没有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学校规划中,学校制定的发展规划,仅仅是以技术层面为主导,却没有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教育规划不够了解,所以在管理过程中缺乏执行力度,从而出现校园信息化落后和水平低的现象。另外,学校在室性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缺少教学经验丰富和信息能力强的教师。虽然学校对小学教师进行了硬件知识培训,却忽略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和软件知识的培训,因此无法实现与高新科技的对接。

1.3缺乏信息资源

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存在着软件建设落后、软硬件不配套和信息资源匮乏等问题,很多学校的信息设施就只有电脑和多媒体,没有根据新课改理念建立教育资源信息库,严重阻碍了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同时,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相对来说比较少,软硬件设施无法配套,导致科学技术无法转化成教育资源,网络设施也只是作为领导参观考核的对象,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摆设。

2.新课改视阈下提升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

2.1运用现代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加强课程整合:学校应在新课改背景下加大新科技与学科建设的整合力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质的教学方案。同时,网络发展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约了越多,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学校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展现出他们的独特个性。(2)继续深化教育: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培训也开始利用网络进行。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自主探索知识,这也逐渐成为现展的发展趋势。利用网络可以让学习变得开放,学生也可以提出更多想要了解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探求知识,最终实现解疑答惑的目的。

2.2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是一个新的教育发展阶段,需要对此进行不断的探索,才能顺利解决其中的问题。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正处于火热阶段,科学技术也在不断更新,高新教育技术的应用也改变了教育管理方式。因此,学校需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1)协调各项教育资源:学校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学会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从多种渠道获取教育信息化资源,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调。在投入硬件设施的同时,学校也要大力引进软件设施,实现两者的均衡发展。同时,学校还要制定规章制度,并建立教育资源信息库,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2)教师要积极转化角色:要想让我国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适应社会发展,政府需要给予制度上的支持,不断健全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并增加教学设施投入,加快建设数字化校园。同时,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新课程,颠覆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让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

2.3完善配套制度

(1)健全教育信息化评价体制:要想提升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就要根据小学实际情况制定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对信息化建设中的一切行为进行规范化,从而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法律法规可以为教育管理信息化提供制度方面的保障,所以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教育信息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我国的素质教育发展提供保障。(2)完善教育管理体制:随着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学校要对管理机构的职责进行明确定位,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和教育方式,并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体制,让教师成为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实施者,确保教育活动和教育信息化的向前发展。

3.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的出现改变了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方式,所以学校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发展要求,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学校要积极更新教师的管理思想,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完善教学软件的管理,从而促进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篇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正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方位迅猛地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刻,既担负着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的中小学,该如何来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呢?

中小学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这已是为实践所证明的雄辩命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因而必然涉及到诸如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对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个过程必须逐步探索,及时总结,切莫等闲视之。

经过本人的全面了解和系统分析,结合周边学校的一些实际情况,以下我粗浅地来谈一谈本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成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决非仅仅硬件系统而已,而是硬件、软件和潜件三者有机的综合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具有明显的优势:①.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②.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③.促进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对于这一块的建设,我校领导层以长远的眼光,审时度势,在学校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耗巨资跨出了迈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在这几年里,为了能满足学生信息化学习的需要,逐步建立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宽带校园网、电子阅览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加紧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致力于建设用于信息化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等。

    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试题、百科知识、教研论文、教育新闻信息及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等手段来进行。换句话说,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活动便难以开展,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

时下不少的中小学赶浪潮耗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的设施将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境地。这便是称为“有路无车无货”的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这一问题也成为了制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现象所形成的“瓶颈”,我们已充分认识到了其中的厉害关系,及时从市场上引进和购置了大量的各学科电子教材教案,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并从K12、百年树人及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引进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弥补了由于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形成的“瓶颈”,并且与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以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向人类发起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地,被视为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

对于师资培训,培养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师这项工作,我校虽然已走在了前面,但校领导认为,这个问题仍将作为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管理下一步最主要的工作。可见我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学校已经不惜重金初步建成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且引进和完善了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所需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要走好走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工作便是转变教师职能,将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目前,这项工作已是制约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对此,当务之急应是立即启动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针对老教师的特殊情况,从头从快从优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我校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走在前列。

    四、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从目前某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情况来看,有些领导和教师还存在着片面的模糊认识,他们只是关注建机房,购设备,网络布线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与信息化教育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不甚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根本不去或者很少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不用或者很少用学校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一些领导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情况,不重视培养教师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教师能否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及是否使用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不重视或不作要求。

    如果是这样,我们便会步入一个“怪圈”:一方面叫喊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短缺;另一方面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计算机机房、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电子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校园网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和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却闲置在那里,对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到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仅成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奢侈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面临升级换代贬值的风险,因此将严重阻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要彻底走出这个“怪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道理很明白,信息化硬件环境是死的,被动的,而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识过程却是活的,能动的,因此,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充分发掘教育信息化的最大潜力,也让这些耗巨资建成的信息化教育硬件能够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所以,在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之下,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地位,也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

篇6

以需求为导向建设教育信息化环境

在英国,教育信息化环境较好,硬件建设、网络联结、软件配置等方面基本达到了“想用即有、有用必优”的程度。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学校校园网络、网络云存储及服务、WiFi全覆盖,电子白板、触屏一体机、笔记本计算机、平板电脑、写字板、短焦投影仪、三维显示器、实物展台、可移动充电柜等基础设施及应用终端建设齐全,物联网在实验室、图书馆、咖啡间等功能室的应用已经起步。我们所到之处,学生凭借学生证可以获得进入校园、预定功能用房、网络登录学习、图书借阅、生活用餐等服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不难发现其校园信息化程度之高。

在英国,政府层面虽然没有引领、指导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专门服务机构,但是各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规划、组织、管理井井有条、有序发展。在考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多所学校均有教育信息化领导机构和管理应用服务机构,并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考文垂西部的Finham Park School是一所综合性中学。学校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规划、管理和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分管校长、IT部分负责人、理科教学组长和普通教师组成的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管理、建设的决策小组,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学校教育信息化经费预算、资源分配、环境建设及其应用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全校在校1500名学生,120名专任教师,拥有信息化教学应用固定终端200多个,移动终端近150个,装配有8间网络学习教室,每间教室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其配置也不尽相同。同时,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过程中,采取了“先点后面、先试验后推广,实施按需求逐步完善”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策略,做到不奢华、不铺张、不浪费,达到了物尽其用的目的。

以应用导向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在英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整体水平普遍较高,以应用为导向驱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色明显。我们所到之处,各学校均以应用需求为导向,规划、建设、管理教育信息化环境,突出务实应用和特色应用,但校际之间信息化发展水平有差距,应用有差异。在学习、考察、交流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校,追求的是适合教育教学实际的技术。

英国学校类型和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规模大小不一,学校自主办学权力较大。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政府出台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意见,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划拨教育经费。经费支配由校长及校委会和教师、学生家长代表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共同商讨并决定信息化环境项目建设。比如,Rugby High School是一所女子文法学校,教学质量较高,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较广。经费虽然比较充足,但是要满足学校信息化全面建设的需要还是显得捉襟见肘。于是,学校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优先建设了支撑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云平台,满足了更多学生课程选择、学习的多元需求。

在英国,国家或地区并没有统一的教育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而是学校根据发展实际,选择或开发便于学校行政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监测评价教育教学质量,规范管理和学生管理等应用平台。比如,华威学院集团是一所以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为主的学院,政府按照学生注册数、学习出勤率、考试合格率等方面给学校拨款。该校就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学生网络管理平台,加强管理,这对提高办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英国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常规化应用基本普及,部分学校正在深入探索更富个性化的教学应用。比如,伯明翰的South & City College 是一所英语语言培训学校,为便于掌握入学新生的语言水平层次高低,确定学生学习起点,该校建立了学习测试与学习行为过程跟踪管理网络平台。平台能够从收集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历次测试成绩、出勤率等方面数据,有针对地给授课教师和学生提出施教、学习建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在深入感知、体验英国教育信息化的成功做法时,也不难发现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英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模式,可能拉大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带来校际间的不均衡;二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充分尊重学校自主发展,教育信息化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应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带来规范的效应,同时还可能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应用驱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据了解,英国没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继续教育、教学研究的专门机构,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也没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项目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主要由校本培训、校本研修、应用驱动等方式来实现。当前,英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现状是:有追求技术“高大上”的“发烧友”,也有得过且过的“南郭先生”,还有“谈技色变”的“小菜鸟”。

英国学校根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现状,主要采取如下做法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是部分学校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之中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直接与薪资挂钩;二是营造比较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以氛围感染,以应用倒逼,逐步提升全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三是部分学校在假期集中安排时间,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英国在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主要依靠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学校根据本校特点展开专业引领与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高低主要由学校考核认定。这样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有较为强烈的意愿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提高培训、研修的有效性。

另外,学校开展以校为本的培训与研修方式,其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同时,教师在参与校本培训与研修的过程中,不同技术水平或不同研修方向的群体,会借助网络平台或社会性软件,产生更多的自组织,其研修组织更灵活,组织方式更便捷。但是,比较松散的教师培训研修组织,其课程方案、培训标准及培训研修过程、结果与质量很难监控与评价,为管理者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云技术成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支撑

在英国,国家只颁布课程标准或考试标准,不统一编写学科教材,学校组织实施课程的过程中,编写学生学习材料,设计与制作学生课内、课外学习资源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

随着信息与网络技术特别是云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云技术的课程建设、实施得到了各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应用实践。据了解,在英国并没有统一建立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云平台,而是由学校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自主选择有利于师生开展协作学习、性能稳定、体验性好的社会性云平台作为底层支撑,由任课教师和参与学习的学生共同完成教与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从我们参观的中小学来看,多数学校分别选择应用Google Drive、Google Classroom、Frog等或者组合应用多个云平台作为课程建设、实施的支撑平台。

比如,Rugby High School女子文法学校为了满足更多学生的课程选择和学习的需求,开发近300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和学习,而大部分课程都是利用Google Drive云平台的协同和分享功能,实现了师生群体协同工作、互动交流、作业、分享资源、家长互动、学生反馈等课程建设和应用服务,提高了课程建设质量和效率。

从英国多所学校基于云技术的课程建设和应用中发现:云平台只是为学校课程建设和使用者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课程的具体内容需要根据课程性质、学生特征、评价标准和课程实施等多方面的要求由师生共同建设、实施并动态地生成。同时,随着云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应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层推进,云技术将成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核心支持。

学生自带学习设备成为发展趋势

英国的中小学校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的需要,建立起了较好的学生课程学习平台,搭建了良好的无线网络环境,也配备了供学生学习使用的终端设备。多所学校都已经建成基于云平台的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系统,基本形成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据走访、考察的学校反映,学生终端设备仅靠学校配备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大部分中小学校鼓励学生自带设备到学校学习。英方介绍,欧洲某机构调查了包括英国学校在内的500所学校学生自带设备学习的情况,调研数据表明: 72%的学生使用自己的设备完成作业,52%的学生在课堂里使用自己的设备,89%的大学允许学生自带设备完成作业,95%的机构允许学生自带设备接入网络,仅有6%的学校没有实施学生自带设备的计划。

自带设备学习已经成为英国以及欧洲大部分学校在信息化环境下解决学生学习终端不足的有效办法,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对于没有设备的学生,学校联系企业,可按月租用设备给学生使用。

部分学校校长、教师反映:虽然学校通过技术手段对接入校园网络的信息做了较好的过滤,但是还有部分家长对学生自带设备学习表现出担忧。然而,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无法阻止学生使用移动学习终端,如果强力把学生与移动学习终端隔绝开来,将会使他们错过一个时代。

连通共享学习资源达成社会共识

在英国,教育资源较为丰富。市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科学馆等社会教育资源能够较好地为学校、学生、社区免费共享。在英国学校,普遍实行走班制教学。因此,图书馆是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的重要场所,图书资源是学生获取学习材料的有效媒介。因此,英国政府、中小学学校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

随着网络与数字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图书已经成为各大中小学图书馆新增图书的主流选择。同时,大多数大学、社会机构及中小学的图书基本上实现了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实现了在线网络图书检索、借阅、共享、校区调拨等功能。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特别是中小学图书馆与社区教育对接紧密,本社区的人员可以免费使用区域内学校图书馆的学习资源。

据观察与了解,英国图书管理信息化和互联共享程度较高。华威学院集团下设6个校区,只有两位管理人员,他们负责处理6个校区4500名学生、1500名教师图书借阅管理及其校际、社区间的图书调阅与归还。

网络安全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隐忧

在英国,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较高,人们网络安全意识较强。无论是社会公共场所,还是中小学校,登录网络必须采取学生证号或电话号码或电子邮箱等身份认证,为确保网络安全设置了一道屏障。

据了解,英国及欧洲的大多数高校都加入了由全球多个国家教育和学术机构共同建设的一个全球高校eduroam(Education Roaming的缩写)“网络漫游”服务。目前,已经覆盖了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参与该联盟的机构可以使用其内部的上网用户名和密码,在联盟内实现随时随地的WiFi网络无障碍漫游,免费上网。

在英国的整个社会中,师生基本具备了校内与校外、线下与线上学习的信息化环境。但是,多数小学不允许学生自带设备到校接入校园网络平台学习,鼓励家长陪护小学生在家上网学习,其主要原因就是网络安全给未成年孩子带来了安全隐忧。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校成立了由学校领导、技术人员、教师、家长及社区人员组成的网络安全工作小组,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中小学网络安全水平,提升中小学生、家长及教师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服务外包成为设备运维的有力支撑

在英国,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其硬件设备数量在不增加,软件平台开发应用逐步深入,要确保新设备正常运行,新设备、新技术能够快速派上用场,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运行维护成为他们探索的新课题。

据观察与交流,在英国,每一所学校都成立了负责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专门机构,直接隶属于分管教学校长,机构内设有设备维护、维修和技术应用培训等岗位。同时,多数学校的设备维护均采取外包服务的方式,由社会专门的IT公司负责提供服务。

例如,伯明翰的Wavreley School是一所服务于4~16岁儿童的学校,成立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专门机构,机构主管对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确保学校信息化环境正常、高效运转。他们在具体的运行维护过程中,采取向社会招标的方式,由一家专门的公司选派3人驻校负责硬件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7

关键词:激发兴趣;思维能力;扩大范围

如今,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极大地影响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效果。依托各种各样的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各方面能力也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有效地促进了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极易被各种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并萌生出十分浓厚的兴趣。传统的教育教学大多是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较为死板、枯燥,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时,我们便可以积极的将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利用各种新颖的现代信息技术,带给学生十分新奇的感受,从而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中《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大屏幕,将美丽的杨梅树和诱人的杨梅果图片展现在大家面前,并为学生播放课文的朗读音频,从而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生动的课堂氛围。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便被很好地调动了起来,可以更好地投入学习之中。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将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展示出来,使学生可以“闻其声”,且“见其形”,更加生动鲜活,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具体的教育教学内容,并支持学生对各种问题的分析和探

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对一些抽象的知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的理解,并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传统模式下,受到各种现实条件的约束,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圆的认识”相关知识的时候,传统模式下,大多采用教师板书的形式,较为抽象,学生无法很好的理解相关知识。此时,教师便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动态演示。从圆心向圆上引出无数条线段,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一重合的过程。整个过程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十分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圆的完整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教育教学的范围和深度

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有效地扩大教育教学的范围和深度。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育教学的范围可以延伸到课外。例如,在结束了课堂有限的教学活动之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并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手段广泛收集材料、了解相关资讯等,从而有效地巩固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提高学生查找资料和分析资料等能力。另外,学校还可以依托网络,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建立网上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构建新型的学习平台,从而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例如,学校可以依靠校园网等,开展网络课堂,由教师为学生地提供在线咨询和辅导。即使学生离开学校,也可以得到随时随地的指导,方便了学生的学习,有效地扩大了教育教学的范围和深度。

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对小学教育教学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可能。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应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具体的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按照实际情况,合理应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内在动力,一方面来源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大大地改变了教育的技术手段和方式;另一方面是来自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其中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为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

一、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现状

1.对信息化教学认识的观念、意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从教育信息化的认定范畴来看,教育信息化突出的是系统的教育过程,重点是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对教育过程的优化,目的是在于培养当前社会的创新性人才。在一些中小学中,许多领导认为教育信息化就计算机化,认识不到教育信息化是资源共享的教育,认识不到教育信息化多层次发展的问题,往往一谈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建什么档次、什么标准的计算机网络,不能够从实际出发,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思想观念不清。还有的领导不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开设信息技术课,要教给学生计算机知识或上网的知识,没有课程的观念,没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观念。像这种观念和认识在教育信息化的最初阶段就存在,一直延续到目前。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深化改革开展的同时,没有随着其发展而深化认识,归结原因在于最初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本质认识不到位,不全面,不能把握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本质,从而来进行深化改革,致使当前的一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计划和效果。

2.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可度有待提升,信息化教学的教师队伍有待培养

教师信息素养不足是制约信息化推进的瓶颈问题。在中小学校中,领导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定位以及执行力,间接决定了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认识和认可度,更有甚者,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尝试的教师会因为学校领导的关注重点内容而“无奈”退出,从而营造了整个学校的教师应对态度。对于信息化教学,教师们没有深入理解信息化教学的本质,基本上是领导安排做什么,于是教师们配合做什么,没有发挥整个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深入度,所以对于一些工作的开展停留在了表面功夫上。

二、加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1.中小学的学校领导要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系统观,建立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做到不仅重视硬件建设,而且重视软件建设。各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区域特点和本校实际,制定学校系统全面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两者缺一不可,离开任何一方,另一方都无法发挥功效。在软件投入上产生的效率虽然不像硬件装备那样立竿见影,但其效率是隐性的、长远的、持久的。

2.培养过硬教师队伍。立足实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面对教师力量不足的现实,教育部门的领导可以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高校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和外部的信息技术人才到农村中小学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从待遇、政治地位等多方面制定的优惠政策,坚持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为主题,实行市场化配置,以“高新尖”人才与“实用型”人才相结合的方式,采取招聘、引进、委培,从数量上保证一支合格专任教师队伍的稳定。加强专业人才实际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是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保障。针对信息技术教育人才缺乏的现状,切合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培训教师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入手。为此,教育部门可以通过拓展培养渠道,通过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岗位成才,从质量上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条件。

3.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要做到开放、共享、发展。各校应通过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健全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做到保护知识产权和开放共享的统一;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合理调配来促进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的有序发展,鼓励资源建设的多样化、多元化,避免重复开发的统一;通过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立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交流机制,实现不同地域教育网络的互联互通,构建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机制。通过引入远程分布式教学资源管理系统,采用分布式资源库建设模式,即网络系统中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各学校分布存储,而对各校的教育资源描述信息集中管理,并提供专用高效的教学搜索引擎和基于共享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实现各区域不同教育资源站点之间和各个中小学的教学资源库之间的系统互访和资源共享,实现区域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4.增加政府资金注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通过市(县)教育局资金注入,首先在全市(县)中小学实现了“校校通”,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形成了遍布全市(县)的微机教育网络。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克服财政困难,政府可以多方筹措资金,强力推进中小学危旧校舍改造工程。教育局与有关部门组成校舍鉴定小组,对全市(县)中小学逐校进行拉网式检查,对低于使用标准、超过使用年限的校舍立即查封停用;同时,广开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实施优质教育提供了保障。

三、结语

信息化教育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途,近几年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可目前在信息化教育实现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现有条件还难以在全国普及信息化教育,要促进信息化教育实现的进程,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好准备,认清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教育,把握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http:///focus_1658/20120330/t20120330_760479.shtml,2014-01-17.

[2]张杰,赵江.北京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J].中国教师报,200212-25(A4).

[3]郭涛,王亮.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06-108.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中小学;现状

一、前言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实现教育信息化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我国,经济发达或较发达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都较为理想,而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由于条件及环境等因素制约着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本文以凤翔县柳林镇的农村中小学为例,深入调查分析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的现状,探寻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教育应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教育应用的现状

1.硬件方面

凤翔县柳林镇共有三所学校分别是:柳林小学、柳林镇中学、柳林高级中学。

笔者进行了全面的学校硬件设备调查,如下:

硬件建设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基础, 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保证。硬件设施主要指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而计算机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基本的设施,没有足够的计算机,在农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从表1、表2调查表中不难看出,学校的微机室计算机较少,上课时常有两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此外,且不论计算机的性能、新旧等因素,就看其损坏的计算机数量,也是不可小觑的;而我们的学生基本来自农村,由于经济方面的限制,学生自己也很难拥有计算机。因此,就现有的条件根本不能适应信息技术课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师资方面

一般地,农村的小学不会设有专门的计算机教师,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由别的学科的懂计算机的老师来上,而在初中和高中这一现象就会有所好转,会设有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经调查,凤翔县柳林镇中小学计算机专兼职人数及学历情况如下:

另外,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农村教师特别是计算机教师进修学习机会少之又少,许多教师所具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滞后,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3.教育观念方面

在笔者调查中,一些教师简单的任务计算机课就是新课改,用了计算机就是新型教育;而一些领导判断一节课好坏与否,首先看这节课是否使用了信息技术,用了的课就是好课;有少数教师至今还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一种时尚,不清楚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为了什么。凡此种种,都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错误或是片面的认识。

三、针对现状,提出对策

1.加强领导重视

正如,刘美凤学者提出:“在所有因素中,学校领导者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态度和认识、在学校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过程中起到的领导能力得分最高。”在笔者的调查中得出,大部分学校的领导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只是一门劳技课,对其他的主课起到调节作用;在教研组方面也归为体劳组,不被重视;而计算机教师日常除了每周两节课外,也沦为学校网络维护人员,成为名符其实的学校网管。鉴于种种,笔者建议相关教育部门从上到下,层层重视,把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给学校带来新的气息。

2.加大资金投入

从表一不难看出,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不仅让学生学习时产生诸多不便,而且对教师的课堂管理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针对计算机不够用的问题,笔者所在学校则采用这样的方式:一半学生在教室上自习,一半学生在机房上课。这样不仅同一个班的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同步,而且在教室的一半学生如何管理也让教师头疼。因此,加大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可以多渠道筹措资金,因地制宜,如:政府拨款,企事业单位捐款,学校筹资等方面,尽快让学生能够一起上课,人手一台计算机。

3.加强教师培训

加强专业人才实际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是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笔者所在地区,小学没有专职的计算机教师,初高中的计算机教师有的是非师范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是其他学科转过来的教师,大多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普遍偏低。因此,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十分必要,势在必行。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使计算机和网络进入课堂。而计算机将不再是信息技术教师独有的教学工具,使教师认识到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从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刘美凤等.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

[2]周敦.广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设计[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5)

篇10

2011年是我国进入“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第一年,从“九五”计划开始,教育信息化就大踏步向前,经过15年的磨砺,信息化的正确理念逐步推广,先进技术的应用推陈出新,不断推动信息化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教育部陆续颁布和实施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软件规划》《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和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目标和任务》《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等文件和政策,推动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普及,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开创了从无到有、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要先行一步,把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打好。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工作目前远远滞后于教学管理信息化,教育装备管理模式的落后早已成了制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科学发展的瓶颈,推出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二、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装备管理系统

1.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的概念和界定

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就是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中小学教育装备中的各种设施、设备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教育装备管理系统,能应用于学校教育装备管理的各个方面,如实验教学管理、图书管理、校产管理、电教器材、音像资料、体育、卫生、音乐、美术、劳技器材管理、专业教室应用管理等。

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必须全面贯彻本地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精神,实现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装备管理工作的计算机化,实现教育装备管理信息从学校基层的数据录入、管理、查询、统计、分析、上报(含网上上报等多种方式)整个过程的计算机化。系统应将省装备管理中心、县(市)教仪站、学校通过城域网、广域网等连成一个有机的网络整体,从而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管理。

2.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的作用

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在学校实现教育装备工作的计算机管理,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提供服务,通过建立一条方便、快捷、畅通的装备信息收集与渠道,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及时可靠的教育信息,为本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大量的信息服务,实现教育装备管理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为政府的科学、准确决策(特别是与教育有关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3.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教育装备管理系统重点包括学校基本信息(含学生、教职工、开设科目等信息)子集、仪器装备与实验室信息子集、图书管理信息子集、音体美卫生及劳动技术信息子集、信息电教信息子集、办公管理信息子集、食堂宿舍管理等信息子集。省、市、县教育装备管理中心作为系统的管理端,学校作为系统的学校端,管理端和学校端的数据通过网络直接连通,管理端可以即时查询到学校各种装备数据,如装备账目配备信息、实验开出情况、图书借阅情况等。学校端也可以同样快捷地得到管理端下发的数据,如装备管理相关标准、制度及文件规定等,不再依靠邮件来上报或下发相关数据,真正实现网络化管理。

4.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教育装备管理软件设计上应该满足:装备管理方向全面,管理体系标准,管理流程规范,管理功能模块操作简单易用,充分体现出教育装备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思想。同时,现在不同的学校管理模式不尽相同,教育装备管理过程本身复杂、烦琐,装备管理系统应当方方面面考虑周全、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能与其他教育管理软件兼容以方便以后增加数据接口符合国家标准或跨平台使用。

(1)各个子集均采用无纸化、电子化方式管理所有资产的入库、定位、借用、报损、赔偿、盘点、采购、退货、管制审批等功能,达到资产账目建立、分类一应俱全,账账相应,账物相符,采购、管理自动化。(2)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与实验教学活动过程管理相结合。实验计划、实验通知、实验安排、实验确认、仪器设备维护、自制研发实验教具、教改科研等功能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动态化,实验教学可配置不同教材版本的实验目录,由不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操作。(3)图书管理通过自动化管理系统轻松实现图书登录、分类、编目、典藏管理、流通控制、期刊管理、馆藏查询等业务。(4)装备管理系统智能化、网络化管理教育装备活动产生的各种记录、数据、资料档案,实现即时自助查阅、统计、导出、打印,实时无缝上传等功能,并完全能与教育部《教育技术装备统计系统》兼容,让教育技术装备统计更客观、更真实、更快捷,导出数据格式完全与Word,Excel,WPS和PDF等兼容,方便用户在其他办公或管理软件上直接使用。

装备管理系统同时包括对装备管理队伍培训、考核、评聘、档案等的管理和装备效益情况、教学教研成果的体现。

5.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的建立和推行

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工作要集中统筹、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密切配合。省市教育装备中心统一建立软件平台,组织、宣传、实施。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管校长总负责,信息技术教师及管理人员负责业务和技术指导,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学习和参与,并将此工作纳入检查评估验收内容。推行时可先选择一些装备条件、信息化基础相对较好,管理比较规范、标准的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建立装备管理信息化应用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发挥对其他学校的示范、指导与辐射作用,再逐步全面推广实施。

三、推进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1.推进装备管理信息化可以实现教育技术装备科学化管理、促进教育装备管理手段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

第一,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建立起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基础数据库,确保基础数据的统一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第二,强大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功能、自动化功能,让决策更加快捷、准确和科学。强大的采购系统功能,让采购流程变得更容易;物资采购、管理,实验教学常规管理与教育技术装备综合统计等工作,均可采用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软件作为运行平台开展工作。第三,对各中小学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开设情况及其他教育装备情况的检查和评估应以管理系统为准,信息来源精确、真实、完善,使评估结论更准确、客观。第四,海量基础数据与标准代码,让系统维护更灵活、更容易。

2.推进装备管理信息化,大大提高教育装备管理的效率、透明度,节约资源、突显网络化功能

全面实施管理信息化以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查询、统计、入账、资产盘点、数据传输等极为便利,通过市级管理平台可以查看全市图书、仪器等教育技术装备情况的翔实数据,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每一个县市区和所属学校的装备情况。管理信息化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落后的统计模式。

3.推进装备管理信息化也是贯彻落实“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内容要求,是制定当地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保障 “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战略目标完成措施里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第四部分第十九章)。

4.推进装备管理信息化可以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专业的高素质装备管理队伍

装备管理信息化工作对技术的依赖程度高,系统应用后,装备管理人员面临新的挑战,不但要精通装备管理理论、规则、技能、流程等专业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为此必须要加强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进行有针对行的继续教育,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

通过推广应用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建立与现代教育装备标准适应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将彻底改变目前教育装备管理的落后现状,教育装备管理事业便如同插上翅膀,实现质的飞跃,迅速与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接轨。

参考文献

[1] 竺春阳.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7:47

[2] 刘串德.科学管理 综合运用―七星区《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管理的研究与探索[A].桂林市《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软件应用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