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职业特质范文

时间:2023-06-11 08:3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职业特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职业特质

篇1

从事一个职业的时间久了,一个职业从事的人群多了,渐渐地,职业文化也就产生了。有一天,你会吃惊地发现,自己的身上已经打上了会计这个职业的烙印。我想,这就是会计职业文化的作用。它在个人理财和生活投资中,体现得非常明显,那就是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犹豫不决。我的一个同事在买房的投资中把房价从3000看到5000,从5000看到8000,合同至今还没有签。

近来股票涨了,别人都在欢天喜地,唯有我神情忧郁,原因是我2000年买的那只股票不但不涨,反而还跌了。因为它的业绩越来越不乐观。其实早在股票上涨之前,一股友已经跟我说过,考虑考虑把你的那只股票换成别的,那东西不会有什么前途。我当时也想过要换,可换什么呢?不知道。再说,我对它熟悉啊,其他的股票我不熟悉,不了解情况,怎么能随便动呢?现在后悔啊,当时怎么不听股友的话呢!想想自己犯了守旧、眼光狭窄、没有探索精神等毛病,而这些毛病和我长期做会计这个职业肯定有关系:每个月都是重复性的工作造成了守旧的毛病;天天看的就是巴掌那么大的记账凭证不眼光狭窄才怪呢;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就是那样规定的,必须照着做,长期以往哪还有什么探索精神呀。总之,炒股挣钱这方面所需要的良好心态已经不存在了。

会计们都很爱钱。公司没钱进账,会计们比老板还着急;公司大笔大笔的进账,会计们比老板还高兴。别人在一旁就纳闷,这钱再多也多不到你口袋里,再少也少不了你的,你是哪根神经不通,这么又喜又悲的?社会上都称会计为管家,久之,会计们还真把自己当成管家了,尽管这些钱都是老板的,但会计们把它当成自己的一样,精心地打理着。久之,便成了个“见钱眼开”的人,岂不知,自己已经成“财迷”了。

作为一名会计,还有个不成规的守则:嘴巴要紧,不能多话,和别的部门的人不能过于亲密。因为财务机密掌握在你手中,老板不喜欢你话多。长期以往,本来活泼开朗的性格慢慢地变得沉默寡言。

会计人经常有心理失衡现象。当你看着那些每天只需开开会、动动嘴的高层们或只会溜须拍马的人拿着高额工资,而你拼死拼活只挣个吃饭钱的时候;当你看着公司巨额招待费出账,人家是夜夜笙歌,而你却为赶报表而月头月尾加班时,心理不失衡才怪。不过你要很快调节过来,并且要比常人的心态保持得更好,不然的话,成千上万从你手上过,你很难经受得了考验。

有的会计对什么都持怀疑态度。一个朋友经常一脸崇拜地说某某老板多么有钱、有多少企业,如何一掷千金。这时我就想:让我审计一下,还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呢?现在有几个公司的账是实的嘛。无独有偶,一个同事长期作不良资产评估,结果满眼里都是不良资产,看谁都像没有偿债能力的债务人。一个长期从事债权债务清理的人看到别人总是不停地在想:这个人在账上有没有欠款?

会计都是劳碌命,哪个单位都是会计最忙,闲下来就有一种失落感。为了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不停地找事干。

会计的危机意识强,从事这行太久了,行为思想都显得有些神经质了。销售回款上升了,自己感到前途一片光明,销售回款下降了,感觉到企业似乎马上就要倒闭了,自己的工作怎么办?还能不能找到饭碗?最近参加中高级会计人才再教育,听教授讲到会计将面临巨大挑战――如果会计不能随着目前IT技术在管理实务中的纵深发展而发展,那么日后会计这一职业将会消失,将由更加先进的有强大信息处理功能的新职业所替代。听了后,心里很是紧张。其实会计只能越来越重要,再信息化也得人来做啊。可自己就是这么紧张。

做会计工作需要循规蹈矩,时间久了,人不变傻也会变得迂腐。很多老板不懂会计,常常拿会计当出气筒,如果不是学会了循规蹈矩、按制度办事,也不至于落到这地步吧。

在长期的会计工作环境里,会养成谨慎、细心的习惯,这种工作习惯也会渗透到生活里。比如说,很多会计们都会在办公室留一件雨衣和一把伞备用,去超市买东西总是对同一类商品要做一番性价比,才决定买哪个品牌。活得好辛苦。

会计人缺乏创新的精神,缺乏活力。总是按着制度做,总是不敢越雷池半步,总是无需创新,时间久了便不再有创新能力了。

会计人的责任心极强。天长日久的工作,日益严重的思想负担,不断增加的工作压力,不知不觉对自己产生了影响,对手下人提供的所有数据资料都事必躬亲,重新复核一下。而财务部的电源和房门在下班走的时候要看好几遍,确认是否已经拨掉和锁好,甚至已经锁好的房门可能重新打开再确认一遍。

对自己的要求是今日事今日毕。相信许多会计人员也会有这种情况,就是没有完成的工作在心里总是一个事,放心不下,总要想办法尽快解决。活得真累啊!

这样的会计职业文化,在孩子的教育中也是非常可怕的。典型的表现就是顺应应试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长此以往,下一代也只能做一个中规中矩的会计人。

越说自己越感沉重,就像多年以后鲁迅回到故乡,那个当年月光下带着项圈的闰土已再也见不到少年时的影子一样,文化的烙印不容拒绝。

读过美国著名的人生指导大师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他在书里对会计人士的评价就是,作为一名最优秀的会计人员应具有的品质是保守和忠诚。其中意思已经很明显,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他激进的思想和行为,必须有另一种思想和行为加以约束,那就是会计预测和评价的谨慎,用保守和忠诚的品质加以制衡,才能使企业健康前行。

篇2

一、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要求分析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定位,还关系到会计信息能否达到特定的质量特征。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性,也就是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信息都作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向使用者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显然,目前的财务报告已经达到了一般相关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这样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但是,使用者除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面临着一些特定决策问题,相比之下,他们更需要能够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信息。财务会计信息只有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才能真正具有决策相关性。所以,我们必须在提供通用信息之间做出选择。

比如,在承认决策相关性的前提下,对相关性的理解可归纳为四种:(1)会计信息包含了企业股票的内在价值,股票价格会随着会计信息的而波动,即会计信息领先于股票价格的波动,已有研究表明,股票市场能充分了解给予权责发生制所不能及时反映的信息,从而领先于会计信息的。(2)如果会计信息能有助于使用者进行预测,它就是相关的。(3)会计信息相关性是指其“俘获”或“汇总”能影响股票价格的信息的能力,而不要求会计信息是市场上影响股票价格的各种信息中最先的。(4)会计信息相关性是指在一个严格的实证研究环境下,会计信息的与股票价格的反应没有明显的关联,就认为会计信息不具备相关性。

传统会计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由于通货膨胀的盛行,理论界对此的批判由来已久,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广泛应用,对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历史成本信息和公允价值信息何者更相关,和提供公允价值信息能否增加相关性,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应计制是会计走向成熟、科学的标志之一,但也受到了严厉的批评,特别是证券界认为现金制信息更相关,也无法操纵,而应计制信息不仅相关性弱,而且容易纵。应计制信息可以为计量企业效率提供有用的量度,并为预测企业的未来活动和利润分配提供信息,但由于分配程序和历史成本所造成的内在和人为偏见,导致了人们对应计制的怀疑,而现金制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现金制信息有利于评价企业的现实利益。应计制信息和现金制信息何者更相关,和提供现金制信息能否增加相关性,还存在着争论,但各国都已开始关注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了,我国也已经颁布了现金流量表准则。在现实中,上述问题还远未取得一致意见,争论还将持续下去。

二、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要求分析

会计信息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和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会计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导致错误决策,所以可靠性也是会计信息的一个主要质量特征。应该把可证实性和如实反映同时作为可靠性的标志。

如实反映是指会计信息应当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保持一致或吻合,会计信息若不能真实反映所计量的经济事项,就不具有可靠性。如实反映要求会计人员选择适当的会计方法。如实反映的特征旨在减少会计方法的偏差,使会计信息更能恰当地表达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从而使其更具有可靠性。我们强调如实反映比可证实性更重要,如实反映是第一位的,可证实性是第二位的,适当的方法是前提,恰当的运用是条件,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得出可靠的会计信息。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

可证实性是指由相近背景的不同的个人分别采用同一会计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处理,就能得出相同的结果。可证实性的特征旨在减少会计人员的偏差,而不计较会计方法是否恰当。可证实性的实现,要求有确定的会计方法和无偏见的会计人员,而会计方法是可以选择的,会计人员也有偏好和理性的,所以,可证实性的达到也是有困难的。

一般来说,在如实反映方面,公允价值信息优于历史成本信息,而在可证实性方面,历史成本信息优于公允价值信息。但在可证实性方面,有时公允价值信息也会优于历史成本信息。在如实反映方面,应计制要优于现金制,历为应计制信息恰当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等信息,更能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而不是现金收付的表面形式;在可证实性方面,现金制要优于应计制,因为现金收付是实实在在的经济事项而不仅是会计符号,不随会计人员的判断而改变,而应计制则充满了会计人员的判断和估计,受他们的个人偏好影响很大。

会计是一门以符号来表示事项的学科,即以特定的会计符号表示具体的经济事项。符号与事项一致的会计信息具备可靠性,但由于会计中的各种估计和限制,会计符号很难与经济事项保持绝对一致,二者的差异导致了会计信息对可靠性的偏离。另外,各国由于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在会计体系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对于相同的经济事项各国会有不同的会计信息,讨论何者更可靠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只能从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来判断其可靠性。正是会计本身的局限性导致了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也导致了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相对性,要想对此有所改进,必须对财务会计体系做出重大的实质性改革,这无疑是十分困难的。

三、可靠性与相关性特征评价

传统会计一直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直到近代才开始强调相关性,可以说,传统会计对会计信息可靠性做得比较好。

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可靠性是接近于真实性的,但真实的一定是可靠的,可靠的却未必是真实的。

对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当客观意味着公正、无偏见和不偏不倚这样一些所谓道德标准时,可靠性就演化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而很难直接地进行检验和分析;当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时,根据会计凭证能够得到证实的信息就未必是客观的。具备可靠性的会计信息总是客观的,而客观的信息却未必是可靠的。

篇3

Abstract:Forestry accounting is the Civilian economic departments accountant's one kind, is a forestry production operation unit management of economy important component. Because forestry profession oneself has many distinguishes between other profession particularity, this formed forestry accounting to be different with other Branches of the economy accountant's characteristic. Is engaged in the forestry finance according to myself the experience, the author discusses forestry accounting's characteristic and the function.

关键词:林业会计 特点 职能

key word:Forestry accounting Characteristic Function

一、会计核算内容的广泛性

林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上看,林业既包括种植业(如森林培育),也包括采掘业(如木材采伐运输)、包括建筑业(如工民建、道路、桥梁)等。从林业行业提供的效益上看,林业不仅能向社会提供人们所需要的木材、竹材及各种林产品,而且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即林业可以向人们提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作为国民经济一个部门的行业会计――林业会计,一方面要反映、监督林业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及其他经济活动,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的对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记录、计算、比较,以反映和监督其数量及价值量的变化和结果。

二、成本核算的复杂性

在林业生产各项目中,有相当多数生产项目是露天作业,其生产经营活动受自然资源、作业条件影响很大,如森林培育、森林采伐、原条或原木集材、木材运输等生产项目。不同的地形、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运输距离、不同的林场等级等,都直接影响到有关生产项目费用的支出和成本的高低。在一个企业内或企业之间,同一种生产项目,往往采用不同的作业方式、不同的劳动组织、不同类型的设备。这样,对林业企业成本,无论是核算上、成本分析上和评价对比等方面都带来了许多复杂因素。为了使林业成本计算更加准确,对于林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应严格区别各种情况分设明细帐,进行逐项的考核,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地进行成本分析,以满足增收节支降低成本的需要。

三、会计核算组织的多样性

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是面向广大林区的,基层生产单位分布面广,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各异,在林业会计核算组织形式上也因之形成了多样性的特点。既有会计核算集中在企业财务部门进行的集中核算形式,也有在基层生产单位进行比较完整的生产成本核算的分散核算形式。在采取分散核算形式的企业中,既有内部银行核算形式,也有往来制核算形式。为了适应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改革的需要,林业企业还存在着适应各种经营承包责任制形式的内部会计核算组织形式。林业企业应根据林业生产经营特点和本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采取适当的会计核算组织形式。

林业是国民经济诸行业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林业生产经营单位一方面肩负管好用好森林资源的责任,同时,还要源源不断地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提高经济效益。林业会计的职能是由林业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他经济活动的内容所决定的,并受林业会计核算对象所制约。因此,林业会计具有一下职能:

一、正确及时地记录和反映林业生产经营单位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系统的经济信息。

经济信息是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主要依据,会计信息又是经济信息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企事业单位,为了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做到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工作者,可用多种、灵活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提供各种类型会计信息,使企业内部的经营层和管理决策层及时掌握、了解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利他们作出恰当的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监督和检查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

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制度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国民经济宏观管理控制的要求制定的。能否贯彻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制度,是关系到能否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能否保证国民经济协调、稳步发展的重要前题。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过程,也是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制度的过程。林业生产经营单位每一个具体的经济活动,往往涉及到财经法律、法规、制度中的有关规定,而各项经济活动的情况和结果,又需要借助于会计来进行记录和反映,因而会计工作就应当在记录、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同时,监督、检查各项经济活动是否执行和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制度。对于财经法律、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不仅要利用会计资料进行事后检查,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事前监督,防止发生违反财经纪律、法规、制度的情况。与此同时,会计人员还应通过自己的工作,积极宣传遵守财经法律、法规、制度的意义。依靠群众与有关部门,实行会计监督,共同执行和维护财经法律、法规、制度。

参考文献:

[1]梁广丽. 浅析会计系统的信息化[J]. 时代金融 , 2010,(01) :85-86

篇4

1、新制度在会计确认、计量方面有所突破

其表现在:(1)明确了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一般原则。会计假设和一般原则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前提条件,比如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等是企业确认费用的前提条件,历史成本原则是企业对资产、负债进行计价的前提条件。(2)对资产、负债、收入等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概念框架的重构是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比如新制度对资产的重新定义,成为将开办费用、待处理财产损失、资产减值等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的理论依据。事实上纵观通篇新制度,大多数的条款是关于如何进行会计确认、计量的规定,其次是关于如何对外进行信息披露的规定,而对会计记录方面的规定则基本没有涉及。会计记录方面的规定留待与会计制度配套的分行业会计核算办法来解决。

2、新制度采取了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

(1)对朝末资产的计价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要求对不实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新制度第四十五条规定:“金融企业应该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应为之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包括: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各项贷款、抵债资产、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涉及金融企业的各种主要资产。提前确认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充分体现了稳健主义思想。

(2)对与或有事项相关的或有损失和预计负债予以确认并充分披露,而对或有资产一般不予确认。根据会计的实现原则,当期没有实现的业务或事项就不能在当期确认。按此原则,各种担保业务、未决诉讼、贷款承诺、银行承兑汇票等依赖未来事项证明的或有事项,以及未履行或处于履行过程中的衍生金融工具,都不具备确认条件,因而都属于表外业务。表外业务虽然尚未实现,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潜在风险,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由于通常只需要5%-20%的保证金就能完成交易,其风险放大作用就更加明显,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即是一个明证。“以衍生金融工具为代表的表外业务是一把‘双刃剑’,经营得好会带来较高收益,否则会蒙受巨额损失。”(刘玉廷,2001)因此,对与或有事项相关的或有损失和预计负债予以确认和披露,是金融企业预防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关规定在第一百二十五至一百三十一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对收入确认采取更严格的标准。第八十四条规定:“金融企业提供金融产品服务取得收入,应当在以下条件均能满足时予以确认:①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②收入的金融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一条说明,如果有证据表明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不能流人企业或者收入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企业就不能在当期确认该项收入。因此,第八十五条进一步规定:“(金融企业)发放贷款到期90天后尚未收回的,其应计利息停止计人当期利息收入,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贷款应收利息,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冲减原已计人损益的利息收入,转作表外核算。”(4)允许企业自主决定计提坏账准备和贷款损失准备的范围、方法、比例,简化环账(呆账)核销的审批程序,解决了准备金不足、坏账(呆账)长期挂账、资产不实的问题。坏账准备、贷款损失准备的提取和环账、呆账的核销是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新制度对此作了改进。第四十七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回收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金融企业自行决定。金融企业应当制定计提坏帐准备的政策,明确计提准备的范围、计提方法、账龄的划分和提取比例。”第五十九条规定:“对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贷款、长期投资等,根据金融企业的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行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作为资产损失,冲销已提取的相关资产减值准备。”

(5)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处理体现了稳健性原则。第六十九条规定:“如果某项固定资产的购建发生非正常中断,并且中断时间超过3个月,应当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其中断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不计入所构建的固定资产成本,将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此外,允许企业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将无形资产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工资、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长期股权投资差额摊销期限的选择等方面的规定,都是稳健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3、新制度体现了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新制度的统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企业会计制度》统一。两个制度在基本原则、基本概念等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对多数业务的核算原理也基本相同。二是在金融企业之间的统一。新制度不再区分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制定不同的会计制度,而是制定统一的制度框架,对各类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和报告都有规范作用。

在努力实现统一性的同时,新制度保持了必要的灵活性。从横向上看,考虑到金融企业同一般企业在经营性质上的差异,新制度没有照搬《企业会计制度》,而是吸取了其原则、概念、基本体系等可取内容,并结合金融企业的业务特点重新制定了有关规定;考虑到不同金融企业之间经营性质上的差异,新制度针对各类金融企业有不同的规定。如第七十八条规定:“金融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主要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从事存贷款业务的金融企业计提的一般准备、从事保险业务的金融企业计提的总准备金、从事证券业务的金融企业计提的一般风险准备、以及从事信托业务的金融企业计提的信托赔偿准备也是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这一规定既指明了金融企业同一般企业在所有者权益构成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也表明不同金融企业在所有者权益构成方面的不同。从纵向上看,新制度的许多规定比老制度灵活,增加了企业自。比如环账(呆账)政策、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所得税政策等首由企业自行确定。

篇5

【关键词】会计专业;班级文化;建设

一、会计专业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系统设计

“会计”是一项面向社会开放的经济服务活动,以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理念为目标的班级文化建设则不能仅仅放在“班级”这个空间当中,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模拟真实存在的“会计主体”――“企业”,以职业场景化的背景模拟企业的管理过程,帮助学生转换角色, 培养职业素养和能力。班主任老师的主要任务引导构建这样一个环境,在过程中起指导和掌控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我组织和管理实现班级的管理,锻炼学生的能力。

1.引导转变角色

构建会计专业班级特色文化的第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角色的转变。学生要逐渐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勇于担当,敢于面对责任,要逐渐脱离对于家长的依赖,变得独立自主,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班主任也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集体管理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每一个人都对集体的兴衰荣辱负有责任,只有团结一致,才能保证集体的长盛不衰。

2.企业环境的情景创设

班级即是企业,教室即是公司或者厂房,考虑到中职毕业生就业去向一般为中小企业,结合会计知识内容的关键点,会计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可以将教室创设为一个小型加工制造企业,教室就是车间。结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可以将学生分小组设立,不同小组为不同“生产线”。如此,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可视化的企业环境,同时也可以让专业课程中一些遥远、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更贴近,更容易理解。

3.企业氛围的立体打造

为了全面创设企业的环境, 需要立体化打造出企业文化氛围。首先是“企业生产经营背景”的创设,“企业名称”、“企业精神、宗旨”的确立。在布置教室的时候,对“企业”的文化内容进行综合的布置和体现,同时对于专业知识中涉及到的一些场景或业务流程以图片、展板形式展示在教室四周。在企业氛围打造过程中, 可以与会计专业课程《沙盘模拟企业经营-ERP》结合起来,可以利用课余或者晚自习的时间定期进行具体的企业运作模拟。

企业氛围立体打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进行制度的创建。结合班级组织管理,由各“生产线”全体员工组成“员工大会”;全体团员组成“员工支部委员会”。“员工支部委员会”推选“厂长”或者“总经理”经“员工大会”表决通过。由“厂长”或“总经理”牵头组织选拔成立“生产部、销售部、采购库管部、财务部”等具体负责班级学习、文化娱乐、清洁后勤、财务等各个方面的事务。同时由“员工支部委员会”推举成立“纪检部、宣传部”等部分负责相应事宜。此外,“员工大会”还必须讨论出“《员工守则》”,规范“员工”各方面行为操行。“企业制度的创建”实质上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创建,在这个过程中与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主要区别在于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为主要目的,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和掌控主要通过相应的组织机构实现。

二、会计专业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分析

根据上述“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系统设计”思路,笔者曾在担任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2013级(2015届)会计专业特色班班主任时将具体内容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实施过程的管理和对学生毕业后的调查反馈,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在班级日常管理过程中,由于始终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同时在班级“综合模拟企业管理”的制约下,学生逐渐养成了思考独立,行动自觉的作风特点,行成了能相互体谅,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根据过程记录,在整个特色班级管理过程的1年里,学生出勤情况极为良好,没有出现任何纠纷或者打架斗殴现象。同时,各类班级或者校级活动都由相“厂长”、“经理”牵头,由具体负责的“部门”实施,学生各司其职,效果良好。在该学年中,班级获得了校“运动会入场式优秀班级”、“动感操”评比一等奖、“艺术节优秀班级”等荣誉或者称号。

2.学生专业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班级环境“企业化”的情景创设和班级氛围的立体化打造,填补了学生专业背景知识的空白,辅助了会计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的学习。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系统设计下,2013级会计专业特色班的专业学习成绩非常突出。该班级有15人代表学校参加了2015年重庆市中等职业学生技能大赛会计专业的比赛,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3.学生综合素质扎实,职业前景良好

根据专业教学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面向中小企业和会计服务机构,培养从事出纳、会计核算及财经相关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最终评价学生的主体是企业。通过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系统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企业的管理要求和运作情况,逐步提高了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达到了企业的用人要求。学生在单位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在学生实习结束,绝大多数单位都选择了聘任学生为正式员工。根据2013级特色班学生的就业情况, 笔者特意向部分学生的实习就业单位情况做了调查回访。

根据笔者回访统计, 超过90%的企业对学生实习表现情况极为满意, 并且愿意在学生实习结束后聘任学生为正式员工。学生在短期的就业实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砹私细叩淖酆纤刂矢在校期间的班级氛围和管理方式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篇6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北京 100102)

摘要: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本文通过对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比较,以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的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为例,探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建设与品牌建设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并指出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研究的重点难点,旨在将专业特色和品牌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会计专业。

关键词 :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特色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130-05

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前,关于会计专业特色及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国内,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专业特色及品牌建设的内涵研究

关于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特色的研究,一部分业内专家认为,专业特色是指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征,培养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素质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有较高社会声誉。强调内涵建设的专家则结合专业建设中的普遍现象,总结出专业特色应具有三个特征:独特性、优质性、发展性,并据此提出专业特色建设的内涵: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思路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素质好,教学与科研水平高;教学设施精良,实践教学条件好;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突出;人才培养质量有保证,社会声誉高。有专家学者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特色的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与时俱进的专业发展理念、稳定互助的产学合作机制、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品牌专业的内涵,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不同学者的界定不尽相同。有学者认为,品牌专业是指其培养出的人才质量高,在市场上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竞争优势,受到广泛欢迎的专业。也有学者认为,所谓品牌专业,一般是指专业条件、建设水平、改革成果、人才培养质量整体达到一流水平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社会上知名度高、竞争优势强并受到广泛欢迎的专业。

(二)关于专业特色及品牌建设的内容研究

有学者认为,专业特色可体现在不同层面:(1)体现在专业办学过程中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2)体现在专业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上。(3)体现在专业教学上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4)体现在专业教学管理上的特色——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甘娅丽通过专业建设的常规性分析总结出会计专业建设的六要素,即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管理方法等,并提出专业特色建设六要素基本架构和闭路循环管理体系。李翠莲、喻穹认为,还应将“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专业特色建设的内容。黄世秀从品牌专业建设方面提出几项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品牌专业建设规划;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创新教学;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特色,加大品牌专业建设的软硬件投入;加强品牌专业的宣传等。

(三)关于专业特色及品牌建设的策略研究

有学者认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与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化,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2)产学研一体化,促进专业建设创新。(3)分类培养与岗位就业紧密结合,加强教学模式改革。(4)充实完善实训设施,加强实践教学改革。(5)以学生为主体,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学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特色的培育分四步走:学习研究——思考规划——投入实践——总结提炼。刘沂蒙在《关于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特色化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师资队伍为先、专业带头人为重、外部市场为导、教学条件为要、学风建设为基、特色方案为本”的方针。关于如何进行品牌、专业特色建设,有学者提出以下战略:(1)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战略要有明确定位与目标。(2)将研究教学型理念贯穿于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始终。(3)建设一支科学、合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4)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5)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有学者认为,要创建品牌、特色专业,首先必须有一流的培养方案,一流的培养方案必须有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支撑;为了有效地实施方案,还应具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和管理制度,包括一流的师资、实践条件、优质课程资源和实施办法等。

(四)关于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

有学者总结目前国外高职课程体系的几种模式:(1)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模式。(2)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式,又可分为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CBE模式(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和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模式(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3)澳大利亚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模式。(4)以美国社区学院教育为代表的合作教育模式。(5)以印度为代表的遵循企业技术路线来开发专业课程的NIIT(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模式。刘晓红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属于知识本位型,而国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属于能力本位型。欧阳丽君对国内外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后认为,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课程一般分成普通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三大块,沿袭“三段式”的学科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体系和布局本质上还属于学科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

目前,虽然国内各职业院校都在专业特色和品牌建设上进行着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创新,甚至有的院校有的专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但能在国内乃至国际享有自己独有的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的院校及专业还是凤毛麟角。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们能在专业特色和品牌建设上集中优势,重点突破,早立项,早实施,早出成果,必将在此领域的研究和建设中走在前列,形成自己的专业品牌风格。

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

建设研究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 高等职业院校在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过程中, 专业是重要的载体, 办学特色正是通过特色专业来实现的。抓好专业特色建设、精品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 高质量的专业特色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和特色办学的重要内容,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有反映教育特色的精品专业。尽管目前有许多专家学者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品牌建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也提出了不少的建设性理论,但如何打造和建设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品牌,创立高等职业院校的品牌学说,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在考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和当前状况下,结合许多高校品牌建设实践,在理论上分析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品牌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 (1)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内涵建设、改革创新、提高质量、特色立校的总体方针为专业品牌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具有特色的专业品牌建设研究必然会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最终也会有助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2)会计专业特色建设,优势在于我们有条件在发挥自身教学经验和教学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将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专业特色转化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价值。而具有优秀教学质量的品牌建设可以在提高专业影响力的同时吸引更多高品质的生源和社会资源,锁定更多的用人单位到高等职业院校选拔人才。

(二)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研究的应用价值

一方面,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近年来各职业院校竞争激烈,普通高校和民办院校的扩招也给我们带来潜在的生源危机。所以,尽早地进行专业特色与品牌价值研究,有助于化解专业乃至学院发展过程中的潜在危机,对于学院品牌建设必将起到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劳动力市场上,只有真正注重专业能力培养,在日益残酷的就业竞争中才能凸显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优势,转变企业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树立新形势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的良好形象。

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

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按照各级院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精神,围绕会计专业建设现状,总结归纳目前会计专业建设中的特色之处,发现会计特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研究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炼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构建品牌价值 在实践育人过程中,体现校企融合、实践育人、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成为会计专业的特色,而品牌建设需要的恰恰就是上述特色和独创性,在此基础上加以深化和凝练,从而有效地树立起自身的专业品牌。

在课程体系方面,结合会计工作岗位群开发专业课程,成为品牌建设的核心内容 课程体系是建立在对会计岗位群进行深度分析基础上开发的若干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一套强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在校内学习阶段阶梯状递进。如在会计系会计专业课堂上,按业务流程设计教学内容,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会使教师享受到一种成就感。能够与企业业务流程接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的课程内容,必然成为品牌建设的核心内容。

形成性考核方式有助于品牌价值的提升 会计专业课程考核亟待创新,只有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考核方式,才能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针对青年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我们精心设计了各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能力通关考核,可以是三级、五级、若干级。这样,学生如果一次没有通过,还有第二次、第三次机会。此举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在一次次能力过关中找到自信,职业能力稳步提升,学生反响热烈。具有特色的考核方式促进了专业品牌价值的提升。

第二部分:在充分分析会计专业特色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品牌建设,研究具有特色的会计专业品牌建设的目标、特征、内容及举措,从而提升专业影响力。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仅仅侧重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研究,同时要注重专业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部影响力,不但要提高专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还要尽可能地扩大专业的影响力,让准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和需要聘用毕业生的企业充分了解这个专业的实力,使会计专业成为我院提高竞争力的品牌。

(二)基本思路

第一步:首先,对国内外相关专业建设和品牌建设做深入细致的调研,然后,结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国内国际对比、分析、研究。

第二步:开展专业调研活动。结合各级院校会计专业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方案,总结提炼出会计专业的特色,作为品牌建设的价值支撑。

第三步:借鉴国内外会计专业特色及品牌建设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针对目前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的优劣势, 在专业建设环节中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本质特征,以明确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完善会计专业的特色建设方案。结合自身优势和院系资源,制定本专业品牌的内涵。实施精品战略, 形成师资品牌特色;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形成实训基地品牌特色;服务人才培养目标, 形成会计课程品牌特色。以1~2门成熟的会计核心课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为突破口,以教学团队的方式打造精品课程,借以提升专业知名度。

第四步:归纳、汇总包括调查问卷在内的调研成果,做进一步的研讨。然后,由项目组成员进行分工整理,结合专家意见,在会计专业内部展开研讨、论证,完成专业品牌建设定位工作,形成具有会计专业特色的品牌建设方案,并做可行性分析。

第五步:根据上面的研究结果,总结项目调研报告的结论,从学院、系部、学生和企业等的角度,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就选题研读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及其专业设置方面的代表性理论著作,借助CNKI中国知网平台,搜集整理学术期刊、学位论文、工具书、重要会议论文、年鉴、专著、报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辅以google等学术搜索引擎,获取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源,为本研究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比较研究法 专业特色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为了比较直观地说明专业特色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作用,课题组对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更为准确地归纳出专业特色。

调查研究法 本项目主要通过调查访谈的方式,围绕品牌专业中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等内容,对高校的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状况进行访谈,旨在发现可借鉴的内容。

案例研究法 课题组收集国内多家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建设案例资料,并运用案例研究法进行剖析,归纳出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的普遍规律。

访谈法 通过对北京市重点行业的典型企业财务相关岗位人员,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在校生、毕业生、教师等进行访谈,了解相关工作岗位职责、工作岗位需求状况、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要求等相关信息,在访谈中总结出各方的具体观点。

系统分析法 将学生、高等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等看成一个系统,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系统内部的多方主体,研究系统的机构层次及关系。

具体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见图1。

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

研究的重点难点、基本观点及创新之处

(一)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研究的重点难点

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研究的重点难点是:(1)如何将本专业的特色及优势转化为一种品牌价值。(2)针对本专业的优势如何创立特色中的品牌。(3)如何通过品牌建设促进专业建设的水平和速度。

(二)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研究的基本观点

我们认为:高质量、有特色的教育永远是稀缺资源;要建成会计特色专业品牌,就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注重品牌的内涵建设 我们将会计专业建设目标定位为:建成符合区域经济特点,具有先进职业教育管理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拥有一批双师型教师、深度的专业课程开发和良好的会计人才输出体系的特色专业。我们认为,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特色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凸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构建。(2)以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3)以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为重点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4)以解决教改中重点问题为能力导向的教学团队建设。(5)基于网络教育资源的教学资源库建设。(6)科学高效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7)以教学质量工程为重点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8)体现民族特色、区域特点、行业特征的专业文化建设。因此,结合上述八个方面,我们初步构建了本专业的专业特色,即“特色引领型”的专业特征。

二要开展品牌的外延建设 (1)积极开展广泛的社会活动、特色工程,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外宣传力度。(2)对于已开的定向班适度控制生源,变粗放型教育为集约型教育。(3)彰显会计文化教育,强调素质教育,有计划地进行品牌推广。

(三)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专业品牌建设提倡精品课程做加法、小班教学做减法、校企合作做乘法、教学资源做除法。正如企业的品牌建设需要有拳头产品一样,学校专业建设也需要有国家级精品课程作支撑。过去,精品课程的开发、建设及申报主要靠个人的力量,而我们提倡靠团队的力量创建会计专业课程的院级精品课程、市级精品课程乃至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会有助于专业品牌影响力的快速提升。

正如生产力越发展,社会分工就越细一样,职业教育越发展,市场对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就越强烈。所以,适度分层教学、适度减少与实践脱节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将有限的教学学时让给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包括实验室、校企合作在内的教学资源,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工作效率。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将企业的利益、学生及家长的需求、教师的利益与国家、学校的方针政策紧密结合,促进品牌建设的凝聚力。

第二,以专业系部为平台,争取更多项目资金的支持,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鼓励教师主持院校级重点项目,从而获取广泛的资金支持。同时,作为一项立体化工程来建设,在全方位开展专业品牌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专业品牌价值。只有树立一流的品牌形象,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考量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成效,唯有获得来自行业企业、培养对象的认可和欢迎,才能真正树立起品牌形象,专业才能办出特色。

第三,在职业教育领域,将创新工程引入一个专业的特色与品牌建设中,要在一定时期内结出丰硕的果实,不仅需要对自身的困境与逆境、优势与劣势有审慎的自省,同时也离不开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创新工具、离不开对于行业发展潮流与趋势的观察与洞见。

参考文献:

[1]邓姣.成人教育会计专业特色教育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

[2]姜韵宜.对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的思考[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

[3]伍玉娟.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建设浅探——四川省工业贸易学校个案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4]甘娅丽.高职高专特色会计专业建设探析——以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5]何玉英,蔡秀勇,白安义,刘世荣,韩宗强,闻乐剑.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品牌、特色建设的研究[J].经济师,2007(4).

[6]陈洁.会计专业特色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研究——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会计学专业特色建设为例[J].金融经济,2010(7).

[7]袁红萍,涂瑛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建设[J].中国林业教育,2007(4).

[8]杨寿康.浅论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2).

[9]刘英.浅谈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的创新[J].中国集体经济,2011(2).

[10]刘晓红.国内外高职课程体系模式比较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

[11]欧阳丽君.国内外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比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

[12]黄日强,黄勇明.核心技能——英国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4(2).

[13]李杰,孙娜娜,李镇,陶秋燕.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体系及其借鉴意义[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4]胡玲敏.经济转型升级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特色建设[J].会计之友,2010(9).

[15]何玉英,蔡秀勇,白安义,刘世荣,韩宗强,李书建.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品牌与特色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

[16]黎铁新.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高教论坛,2007,7(5).

[17]黄东星.论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的内涵及其建设策略[J].南昌高专学报,2008(6).

[18]杨杰.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特色的培育途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3).

[19]李翠莲,喻穹.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20]黄月明.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特色的培育方式[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3).

篇7

关键词:外资企业;内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特点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早已在21世纪初,就制定了投资企业会计核算准则的规定,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使用,而且我国在对外资企业相关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及修订,更适合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会计核算的概念

货币是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会计核算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会计反映,针对会计主体资金滚动发生的反映。主要就是对一些完成的经济问题核算,把日常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做好会计工作必须要组织好会计核算,高效完成工作,准确无误的制作会计报表,从而保证质量,满足使用人的需要。

二、外资企业会计核算特点

(一)外资企业货币结算业务上的特殊选择

外资企业不同的一面是在经济结算的业务上外资企业最少要有两种以上的货币,首先要有一种货币作为外资企业结算的标准货币。在不用人民币的情况下,进行结算就要用外币。对于进出口的业务,不但要符合所在国家的规定,而且也得符合国际贸易结算的程序。

(二)外资企业及时反映市场情况

在我国外资企业经营中,企业根据其实际商品降价,批发来改善问题。而售出货物的净总值与实际金额之间的差额就是为存货折现的损失准备。企业在提取准备金总额应大于已经完成的实际余额。但现在的政策规定,合资企业在合作的时候不能收回自己的投资资金。如果是事先有规定,可以适当的对政策调整。

(三)减少投资风险保护资本全面性

投资者权益保护政策。外资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可以申请将收益邮寄回境外进行处理。为了保护企业利益的全方位,对投资者减少了投资的风险。

(四)对于将资本转汇到境外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

外资企业对资产的管理是比较常见的。为了保证外汇的收支平衡性,在进行的一切收支业务的外资企业,国家会对其所有的外汇存款中收取适当的费用,实现了外汇的收支平衡。

三、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特点

(一)货币是主要计量尺度

我国会计核算用各种计量尺度,其中分为实物尺度,斤、公斤、件等,劳动尺度,工日、工时等,还有要以货币尺度为主要。实物尺度与劳动尺度体现各类财产、物品多少和劳动生产力的劳动消耗量,是会计核算的必要性。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日常会计的记录就能全面系统的表现出财产和财务总收支及劳动生产中的物品,并能准确的计算最终财务。因此,食物尺度和劳动尺度是会计核算的记录,同时还要以货币尺度相结合。

(二)会计核算的综合性

在经济业务核算中,会计必须做到完整连续系统。完整就是指必须把经济业务记录下来,不要漏下任何。连续就是指把经济业务时时记录和核算。系统就是指把经济业务有条理的分类核算,然后整理会计核算资料,并保存系统的会计核算信息。

(三)会计核算的依据

会计的记录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的,把企业的一切经济业务保存好,也必须是合法的凭证,把凭证作为主要依据来核算。每个阶段都要严格遵守,保证规范,更好的把信息做到真实可靠。

四、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在21世纪经济大力的发展下,也影响了会计核算制度,使会计核算制度发生一系列改变。以下就是会计制度的发展历史:

我国早在初期定制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然后又修改成《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和《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把会计制度进行统一,各种各类的行业会计核算工作。直到2006年又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其根据是以《企业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作为基础,后来为了走上国际, 2007年初开始在上市公司施行,鼓舞别的企业执行其中也包含外国投资企业。《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适合我国所有大、中企业全面应用。对于外资企业还需进行修改。会计核算制度也有了新的变化和不断的发展。会计的要素,和会计计量、会计报告的系统中。在今天,网络的全面发展也推动了会计信息发展,扩大了会计核算的技术。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路线,企业核算的完整性要求必须提高,把知识进行合理的应用,对会计核算做到更好。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的信息化的全面发展,不但能把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发展的更完善,也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多学科的统一。总之,我们应该总结这些年外资企业投资的经验,结合外资企业会计核算特点,把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做到更好。增加外资企业的投资,把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刘丽.会计核算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内容探讨[J]. 财会与审计,2009 (6).

[2]李国信.新经济与统一会计核算制度[J].经营与管理,2012(6).

[3]周德芳.对信息时代会计核算问题的探讨[J].现代商业,2009(02).

篇8

加快发展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构建具有吉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于实现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十次党代会和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加快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现职教兴省、职教惠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推动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与终身学习紧密对接,提高劳动者特别是青年的就业创业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激发办学活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加强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和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形成结构布局合理、服务转型升级、促进充分就业、办学特点鲜明、体制机制富有活力的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省职业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前列。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总量从34万人增至65万人左右,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60%左右。中职学校整合至150所左右,专科高职院校增加至25所左右,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整体及部分转型的比例达到70%左右。职业院校全部达到国家办学标准。建设30所示范性职业院校,其中10所职业院校办成全国同类院校中的名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开展全民技能素质培训,使有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至少得到一次职业培训。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职业教育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人才观念显著改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贡献力大幅度提升。

二、优化布局结构,加快体系建设

(三)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大力培养中级技术技能人才。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升学通道、提高教育质量,增强中职学校对生源的吸引力。按照职普比例大体相当要求,统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完善资助政策,支持中职学校招收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青年农民等群体。制定全省中职学校设置标准,实行省级合格评估和限制注册制度。与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相适应,通过撤销、兼并、划转、托管等方式,将全省中职学校整合至150所左右。每个中心城市办好若干所中职学校,每个县(市)办好1所县级职教中心(职业学校),形成中心城市、县域学校合理分布、均衡发展的格局。到2020年,中职学校在校生达到25万人左右。

(四)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和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推动作用,大力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鼓励高职院校依托品牌专业开展联合办学,扩大招生规模。支持具备条件的行业企业整合教育与培训资源举办高职院校。各地要引导社会力量积极举办或参与举办专科高职教育。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可在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联合举办五年一贯制高职。到2020年,专科高职教育在校生达到15万人。通过推动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长春、吉林两地实现优质职业院校集群发展,其它市(州)至少办好1所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原则上中职学校不升格为专科高职院校,专科高职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院校,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五)推动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通过扩大办学自、调整招生计划、增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加大投入等倾斜政策,引导普通本科院校和专业向应用技术型转变。通过转型试点,示范引导,支持20所左右普通本科院校整体和部分高校的分院(专业)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建立全省高校分类管理体系,形成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机制。到2020年,应用技术型高校在校生达到25万人以上。

(六)优化专业结构。统筹规划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围绕我省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求,重点支持建设新能源汽车、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农业以及文化创意与设计、民间工艺、民族文化传承等领域的专业,打造20个国内一流的品牌(特色)专业。依托行业企业制定专业建设标准,实行多方参与的省、市、校三级专业评估制度。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以品牌(特色)专业为核心、不同教育层次相衔接、与全省产业结构相匹配的职业院校专业体系。

(七)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实施全民技能素质培训,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岗位提升和创业能力培训。企业对新录用职工要组织岗前技能培训,对在岗职工每三年至少组织一次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行业部门和组织要不断完善行业主要岗位技能人才标准,组织本系统人员培训,开发职业培训包,开展行业技能大赛。支持整合后的职业院校取得培训资质、在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组织中高等职业院校与街道、社区合作开展灵活多样的社区公益性培训;引导普通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等建立就业创业教育协作体,对在校大学生和离校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开展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职业院校在校培训人员(折合数)占学历在校生的比例逐步达到30%。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作用,满足社会多元培训需求。鼓励各类培训主体开发具有吉林特色的培训品牌,发展职业培训产业。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八)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鼓励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以股份制形式举办实习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等。开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试点。在中职布局结构调整、扩大高职办学资源、推动普通本科转型发展和提高职业培训能力中,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鼓励民办职业院校开展非营利性办学试点。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相关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

(九)促进企业参与。把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办学制度,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成立全省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统筹推进校企合作。落实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鼓励行业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企业因接受职业院校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举办职业院校或接受职业院校师生实践实习的企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对职业院校自办、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十)加强行业指导。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督。根据我省重点产业发展特点,建立行业协会、企业、院校以及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20个全省性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人力资源有关信息,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组织教学质量评估。支持行业组织发挥桥梁作用,引导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技术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成为我省技术技能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

(十一)深化集团化办学。落实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支撑地方产业的园区化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多元投资主体共建、以产权为纽带的职业教育集团改革试点。鼓励发展中高职多层次衔接、产学研多主体联合的职业教育集团。重点支持办好10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健全联席会、董事会、理事会等集团化办学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

(十二)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高职院校根据核定办学规模自主制定招生方案、调节招生比例、设置专业,在编制结构标准及机构设置限额内自主设置内设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公开招聘、自主选用硕士以上教师和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取得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以上的高技能人才,特殊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可走“绿色通道”,自主评聘专业技术(技能)职务。扩大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职业院校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治理能力。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要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职学校校长负责制、公办高职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行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任职)制度。完善职业院校内部绩效考核分配机制。

(十三) 强化职业院校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落实多方参与政策,推动政府、学校、企业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支持示范性职业院校和转型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建30个以上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每年在职业院校组织开展100个以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应用开发项目。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据法律和有关政策规定在企业作价入股。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专业化水平

(十四)统筹师资建设规划。制定全省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到2020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60%以上。制定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完善体现职业院校特点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中职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指标单列,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通过扩大招聘企业在职人员,增加职业院校高层次技术技能人员任教比重。通过实施招收具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的人员、职业院校毕业生培养职教师资项目和职业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项目,加强职业院校特别是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和紧缺专业的师资定向培养。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培养培训质量。

(十五)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定职业院校和转型高校教师专业建设标准,完善全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建设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中青年专业教师要通过参加生产实践、专业培训、技能竞赛等途径,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获取“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实行新录用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一年后上岗任教制度。职业院校可聘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或退休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数量不超过教职工编制总数的20%,所需费用从高职院校在新增生均拨款中统筹解决,中职学校由财政另行核拨。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实践的时间累计达到2个月以上。对转岗教师实施“专业嫁接”培训。在专科高职院校、转型本科院校及专业设立“长白山技能名师”岗,每年聘请70人左右以专职或客座形式任教。各地可根据需要,在中职学校设立“技能导师工作室”,聘请能工巧匠、技术能手等带徒传艺。

(十六)提高教师素质。定期开展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建立社区、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师德师风评价制度。每年遴选50名专业教学领军人才、30个优秀教学团队。依托职业教育集团、行业组织、院校教育创新协作体开展科研和教研活动,每年支持开展10项针对我省实际的职业教育重大理论、实践与政策等问题的研究,支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实验项目,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推进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与岗位要求和生产过程紧密衔接。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规范的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比例逐步提高,到2020年分别达到70%和50%左右。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实行“双证书”制度,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应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2014年起,在加工制造和现代服务等专业领域,选择10所以上院校(企业)开展校企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定期开展多方参与的质量考核评价。从2014年起,在中职学校和专科高职院校中开展建立学校、企业、社区和家庭共同参与的学生成长记录与评价制度试点,并逐步推广。

(十八)完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从2014年开始,开展中高等职业院校3+2、3+3、3+4等学制贯通试点,逐步扩大专科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转型本科高校招收中职学校和专科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比例,到2020年分别达到20%和30%左右。重点支持转型本科高校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建立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制度。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单独招生、“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升学等办法。将工(农)学交替、现代学徒制、远程教育等学习方式纳入职业教育政策支持范围,建立以学分银行为基础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深化“千名首席技师”打造计划,采取“以赛代评”等方式选拔高技能人才。普通教育学校要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辅导教育。

(十九)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搞好规划,引导社会力量,加快推进各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各地要支持职业院校办好实习实训基地,并搞好统筹,整合资源,多元筹资,建设一批公共实习实训基地。职业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引企入校等方式,共建兼具生产、教学和研发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以产业为纽带的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政策引导、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优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20个覆盖专业大类的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具备资质的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在完成教学培训任务的基础上,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发挥“吉林省首席技师工作室”带徒传艺、技能攻关的基地功能。

(二十)提高信息化水平。到2015年底,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建成全省数字化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完成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鼓励职业院校开发应用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在线课程,探索网络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建设,到2020年覆盖所有专业。推进开放大学和数字化学习港建设,服务全体劳动者接受终身职业教育。支持办好国家职业教育文献与数据中心和数字化职业教育博物馆。

(二十一)加强合作与交流。完善城乡统筹、以市带县、以县带乡、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协调发展机制。支持城乡职业院校通过专业共建、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办学。支持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2015年起,每年组织50名校长和教师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进修、培训。支持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对接和引进国际先进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吸引国(境)外优质职业院校到省内办学,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积极承担国家职业教育东中西部对口支援项目。

六、完善保障措施,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二十二)加强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省有关部门要有效运用规划、政策、财税等手段,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市县两级政府要强化责任,结合本地实际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索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改革、财政部门以及行业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别负责有关工作,共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二十三)健全政府投入机制。各级政府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各市(州)、县(市、区)要足额落实应负担的免学费和助学金所需经费。从2014年起,制定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各地公办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原则上不低于3000元(含免学费补助),并随财力增长逐步提高,省财政根据各地落实情况进行奖补。2015年公办专科高职院校生均拨款达到1.2万元以上,2017年与本科院校实行统一标准。对省属本科高校实行差异化拨款,鼓励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增加的省级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加强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改善实习实训设备条件,促进农村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等。各地政府要加大经费统筹力度,发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

(二十四)完善政策激励资助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符合规定条件的,其捐赠按照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税前扣除。落实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的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企业提取的教育培训经费,用于一线职工比例不低于60%。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企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用于本地区职业教育。探索利用国(境)外资金发展职业教育。建立职业院校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农林地矿油核等专业学生助学力度。完善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助补贴政策,推行以直补个人为主的支付办法。加强资助资金管理,严查学籍造假,确保资助资金有效使用。

(二十五)加大对农村、贫困和民族地区支持力度。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县级职教中心、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涉农职业院校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弹性学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每年招生1万人。依托优质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政策性补贴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12万人次。有计划地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内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初中毕业生到省内外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教育。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

篇9

一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的特点和价值

2012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组织了全国职业院校各类会计职业技能大赛,拉开了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的序幕。从此,各省教育部门及相关高职院校都把会计职业技能大赛作为其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精心组织开展,促使各类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如火如荼,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呈现了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特有的特点和价值。

1.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的特点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各类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在实践中表现出会计专业特有的特色,这些特色受到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学术成果不断出现。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的叶剑明等学者在仔细研究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各类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现状的基础上,概述了当前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的五个特点:(1)会计业务手工处理与信息化处理相结合,突出动手和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培养;(2)个人赛与团体赛相结合,主要是团队合作能力的展现;(3)制造业与流通业相结合,主要突出专业技能应用能力;(4)职业要素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突出职业素养培养;(5)规范性与创新性相结合,主要强调会计人员的工作原则和创新思维。学者概述的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呈现出来的五个特点,是比较全面的,讲到了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的特质。

2.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的价值

国家和社会各界如此重视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在于会计职业技能大赛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根据笔者的社会实践和查阅相关学者的研究,发现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推广的。学者黄竹梅在《以技能大赛引领中职会计教学改革》中认真研究了当前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学生素质的要求,指出社会各界开展的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价值:(1)通过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可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2)通过开展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在实践中可以促进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3)由于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促进了相关学校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4)由于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通过大赛可以促进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可见,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的价值是非常明显的。

二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对教与学的影响

社会各界如此重视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在实践中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对会计专业教与学的影响如何,这是必须要认真研究和弄清楚的问题。笔者综合当前专家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当前开展的各类会计职业技能大赛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整体上促进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与学水平的提升。

1.提升了会计专业教学水平

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对会计专业教学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郝林毅在研究广西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的特点后,认为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对会计教学具有五个方面的重要影响:(1)会计职业技能大赛促使高职院校动态调整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使广大会计专业教师了解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2)以企业经济业务流程为导向,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这使会计专业教学更能适应社会需要;(3)会计职业技能大赛能促进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推动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4)会计职业技能大赛促进会计专业教学构建“三层双轨人机并行的实训模式”,推进了教学体系的完善;(5)会计职业技能大赛促进了相关高校注重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使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可见,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对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提升是非常明显的。学者倪双琴在《利用会计技能大赛推动会计课程改革》中进一步概括了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对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要价值,主要包括五点:(1)对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起导向作用;(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选取教学内容,实现知识向技能转化;(3)注重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促进新课程的实施;(4)促进校企合作,创造实训机会。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会计职业技能大赛推进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2.提升了大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热情

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提升,关键是要靠教师的教和监督,以及学生自己的刻苦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有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热情和动力,会计职业技能大赛是否具有这方面的价值,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很多。学者刘海英在《会计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成绩的促进》中系统研究了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尤其是针对会计职业技能大赛是否能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作者提出了两点认识:(1)通过开展会计职业技能大赛,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促进会计知识技能的养成;(2)通过开展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了解,能提升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满意度。总之,通过开展会计职业技能大赛,提升了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热情,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知识。

三完善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的建议

基于会计职业技能大赛本身具有的重要社会价值,以及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对会计专业教与学的有益影响,相关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做好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笔者在总结当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如何开展好会计职业技能大赛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推动和完善会计职业技能大赛。

1.完善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的已有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笔者在这里选择部分代表性研究进行简要概述。学者周会林在《会计技能大赛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刍议》中,先讨论了当前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作者认为,要做好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必须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1)处理好会计从业资格考证与会计技能大赛关系;(2)解决会计技能大赛覆盖面过窄问题;(3)解决会计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单一问题;(4)解决会计技能大赛设计内容缺陷问题。应该说,作者提出的思路有一定的道理。同样,学者蓝爱国研究了中职会计技能大赛的特点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中职会计技能大赛的若干建议,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作者认为,要完善中职会计技能大赛,要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1)学校要围绕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组织技能比赛和教学;(2)相关部门要完善比赛内容;(3)完善命题和评分的细则;(4)赛项应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5)完善赛事组织过程。从以上五点可以看出,作者讲得比较详细,操作性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笔者的建议

篇10

论文关键词:开放教育,会计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社会人员学历的不断提高,就业竞争更趋激烈。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学历,电大的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成了众多人提升学历选择的方向。而会计专业以其专业性强的特点,要求将来或是已经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员除了能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外,还要能对自己的会计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才能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妥,发展得更快,人生更加辉煌。

一、职业生涯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

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整个历程。职业生涯是贯穿一生职业历程的漫长过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确立的人生目标,非常重要。从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来看,职业生涯的阶段可分为:职业准备期、职业选择期、职业适应期、职业转换与稳定期和职业结束期。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这一概念由著名管理学家诺斯威尔最先提出。他指出,职业生涯设计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换句话说,就是指个体为未来职业发展所做的策划和准备。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同时也考虑外在条件的支持与制约,最后将自我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位置上,选择最符合自身综合素质因素的事业去追求。若能协助电大会计专业学生在进入专业领域前,既能了解自身的特性、特质与特长,又能了解专业发展的特性,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增强他们对会计实际工作压力情景的适应,促进人格的成熟与平稳,还可进而增强自身潜能的发挥。

二、电大开放教育会计专业学生特点及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一)开放教育学生层次多样化

从开放教育会计专业学生特点上来分析,由于报名入学形式的开放性,学生的知识基础存在着较大差异,有部分学生已经从事会计职业,有一定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有部分学生毕业于会计类大中专(职)学校,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任何会计知识基础,学生特点多样化。针对此种情况,笔者对学生的来源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问题

选项

比例

你读电大前所学的专业

A.会计专业

25%

B.其他经济类专业

46%

C.其他专业或无专业学习经历

29%

你现在从事的职业

A.会计等相关的财务工作

18%

B.其他行业

64%

C.待业

18%

以前是否学过会计专业的相关专业基础课,如基础会计课程

A.学过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