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廉洁风险点范文
时间:2023-06-11 08:3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廉洁风险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反腐新常态;高校;廉政文化
反腐倡廉,重在建设;廉政建设,文化先行。高校作为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重地,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高地,必须将反腐倡廉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构筑教育、监督、惩治和预防为一体的廉政建设体系,积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将其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建设性工程”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一、开展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1.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基本保障
弘扬传播廉政文化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逐步培养科学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并逐步形成自身较为稳定的人格特点;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在正确认识廉洁与腐败的基础上产生出拒腐防变的意志力,通过注射“反腐疫苗”,为大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规避职业风险、实现廉洁从业打下基础。
2.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操守的重要保障
廉政文化包含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和道德准则通过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引导决定人们的行为,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氛围。[1]通过经常性地开展师德师风强化培训,高校教职员工将会严格自律,廉洁从教,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精神文明的传播者、青年大学生人生成长的领航者。
3.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增强高校文化内涵和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廉政文化作为软实力,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渗透性和持久性,一旦内化到高校的内在品质和价值观中,就会成为高校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可以帮助高校完善行政管理运行体制,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治教水平,提升教职员工的道德素质和从教层次,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进而帮助高校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断提升文化内涵,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当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1.理念困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目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着诸多误区。认为高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和科研,包括廉政文化在内的校园文化建设是软性和辅的,耗时长、费力大,不能立竿见影;认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应是纪检监察机构,教学和其他管理单位参与一下就可以了,彼此也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和联动机制,无法充分释放彼此的活力要素从而达到深度合作,从而发挥“大文化”合力作用。
2.制度困境
从现实来看,部分高校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的缺陷,制约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持久开展。一是缺乏有力的领导体制,不少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大多处于“自发”阶段,停留在“就事论事”、“就工作抓工作”的简单层面;二是缺乏有力的制度约束,廉政文化制度或者脱节于社会现实,或者对违规违纪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惩戒措施,约束力不够,监督性不强。3.现实困境局限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深入和不全面,近年来社会腐现象也在高校逐渐显现,且呈现出发展蔓延之势。基建招生、采购和后勤服务成为高校腐败的“重灾区”,学历造假、科研剽窃、一稿多投等行为屡见不鲜;一些大学生的廉政、廉洁意识淡薄,对考试作弊、恶意拖欠贷款等行为熟视无睹。上述现象严重损害了高校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的话语权威性和道德辐射力,制约了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困境破解路径分析
1.制度为重,建立健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长效工作机制
首先,必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的工作作为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要积极推进各主体之间在观点、资源、信息方面的交流和共享,在廉政文化建设的方向、原则、方法和环节等方面以开放的心态包容并蓄,努力做到资源的整合、部门的融合和运行机制的优化。其次,建立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保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廉政制度文化建设带有根本性、长期性的影响,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要建立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腐败风险控制预警机制建和高校校务公开与群众评议机制。坚持和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坚持“三重一大”事项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认真开展本部门廉政风险排查工作,填补制度“空白点”,建立健全具体工作规程,完善内控制度,提高预防腐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注重合力,构建完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大宣教格局
首先,明确廉政文化建设主体责任。高校党委要坚持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举措,纳入学校宣传教育总体规划,自觉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3]其次,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客体教育。要重点加强高校领导干部和管理者的廉政教育,增强其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的价值理念,带头转变作风,带头廉洁自律,不谋私利,不搞特权;广大教师要真诚的帮助大学生提高个人廉洁修养,将其内化为理想和习惯并延续到其职业生涯中去;大学生要破除廉洁教育与己无关的错误意识,自觉主动的学习廉洁知识,锻炼廉洁行为,传播廉洁理念。再次,创新廉政文化建设载体形式。以学术和学科为支撑,深化廉政理论研究,全面总结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经验,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含量,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将廉政文化与现代公民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及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发贴近校园生活、契合师生心理、改善师生认知的专项教材及教学资源。
作者:李明哲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
参考文献:
[1]许青云.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
篇2
[关键词] 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管理;防控机制;“三部曲”
近年来,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德国通过立法展开全面的廉政风险评估工作以及预防工作。从2008年开始,在北京高校中展开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在该项工作展开的同时也发现了诸如“监控不到位”等问题。经过大量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在我国尚属创新措施,虽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创新性、可操作性,但是在这项工作的进行中一定要把握好一些问题,结合高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展开对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进行研究。
一、识别与剖析廉政风险点
加强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首先要对廉政风险点畸形全面、准确的查找,明确高校廉政风险的具体内容。一般来说高校廉政风险点主要包括:干部人事管理、基建项目管理、财务管理、校企和国有资产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等。风险识别主要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通过各种方法的运用对各种风险进行具体的分析,同时对风险事故发生原因进行探究。风险识别的过程主要包括识别与分析风险两个环节,对于风险的感知和分析是同等重要的。
二、在廉政风险防控质量管理上提出“三部曲”理念
质量管理“三部曲”是由质量管理专接朱兰博士最先提出的,它提出的背景是在美国质量危机的前提下,由具体的环境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主要由三个与质量有关的过程组成,即质量策划、控制、改进的过程,在每一个过程中都有一套固定的执行程序和内容。质量管理过程主要由质量计划、控制、改进三个步骤构成,其中,质量管理的基础是质量计划,质量控制是质量计划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质量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质量计划的飞跃。
质量管理“三部曲”理论在高校廉政建设上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与可行性,通过廉政建设的控制作用使廉政建设工作得到不断的提高和改进,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成效,对于从源头上惩治腐败、预防腐败具有有效的作用。在实际的廉政工作中往往忽视了廉政改进,将注意力集中于廉政控制,这种现象的存在会使廉政建设的脚步停滞不前,严重与时代脱节。只有通过廉政计划、廉政控制、廉政改进三方面的工作,制度、监督、文化等方面才会取得相应的发展。[2]
三、实施廉政风险防控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虽然高校并不是国家的行政组织,但是在高校中也存在一些行政行为,尤其是近年来高校办学自得到不断的加大,在高校中也形成了腐败发生与发展的温床,对于国家未来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严重的影响。面对这样的形式,我们必须结合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和新的管理理念,避免腐败的发生,建立起预防与惩治腐败的体系。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再适应现阶段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中传统方法的运用很容易主张腐败现象的产生。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建立起一套科学实用的方法,适用于高校中各种职能和各个层次。
实施“三部曲”需要三个步骤之间的反复循环,在廉政管理中各项工作都是围绕无腐败管理展开的,工作涉及到了廉政管理“三部曲”内容的各个方面。
1、在高校中倡导阳光新理念
在现阶段岗位与思想的固化状态,管理层必须明确突破取态的急切性,然后创造一定的环境将这种突破进行实现。想要证明这种需要首先要将问题的严重性进行说明,在高校中实现阳光高校的理念,提高校务的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在阳光理念的保证下,创建公开透明、简洁规范、廉洁高效的廉政态势。
2、突出关键的部门和环节
在众多复杂的问题中将关键性的问题找出来进行集中处理,将高校中容易滋生腐败的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纳入到风险识别系统中,找出关键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
3、寻求知识和思想上的突破
在高校中应该成立一定的组织机构与领导机构,去推动和领导风险防控的行动,该组织机构可以由不同部门负责人组成,他们对于工作计划、找出问题、进行试点改革、克服阻碍的力量等进行制定,对解决方法进行贯彻执行,对于廉政风险防控质量的把握应该由专业的人员构成,他们负责对问题进行分析与问底。
总结:
总之,高校应该站在风险管理理论的角度,运用风险识别、量化以及动态的管理使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相关建设得到强化,与此同时,应该建立起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和权力运行参照系,[3]使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得到推动和促进,使预防腐败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斯阳,李伟,王华俊.“制度+科技+文化”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新探索[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8).
[2]何希耕.风险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7).
篇3
度重视,防患于未然,把会计核算风险控制到最低点。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防范和控制高校会计核算风险。
一、高校要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合理设岗,合理配备高素质会计核算人员
会计核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它直接关系到高校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同时,会计核算又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繁重而复杂的工作,会计核算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不确定性和隐蔽性,因此高校一定要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对会计核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以下措施把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支持落到实处。
(一)合理设置会计核算岗位
目前,高校会计核算人员普遍感觉工作强度大,任务重,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条件下容易出现会计核算差错,引发会计核算风险。按需设置会计核算岗位,切实减轻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压力,是防范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必由之路。因此,会计核算人员的配备应在按岗定人的基础上,结合业务量合理配置人员,使各项业务都能做到双向复核,并加强岗位间的相互制约,杜绝兼岗、混岗现象,将会计核算业务的各个环节都置于有效监督之下。
(二)配齐配足高素质会计核算人员
会计核算风险可以通过会计人员避免,也可通过会计人员产生。因此,选派业务素质高、思想品质好的会计人员到会计核算岗位工作,是防范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措施。所以,会计核算岗应配备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坚持原则、忠于职守、认真负责、熟悉会计业务、具备较高业务水平、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会计人员。
二、高校要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利用法律法规抵御会计核算风险
为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合法性、规范性,防范高校会计核算风险,必须狠抓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岗位责任制等制度的建立,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核算行为。
(一)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强化会计监督是防范与化解会计风险的重要措施
要防范会计核算风险,高校应当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且要做到人员岗位分离和操作权限分离,使岗位和权限彼此牵制,相互制约。
(二)制定并落实会计核算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会计核算岗位的责任与权利,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并且严格日常操作,加强会计核算业务监控的实时性
具体地说:审核人员要严把凭证的受理审核关,杜绝假冒、变造,手续不完备的凭证进入;核算人员要仔细计算每张原始凭证的金额,减少核算差错,严格按《高校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入账处理;复核人员要严格履行复核岗位职责,把好复核关。高校还应建立会计人员责任追究制度,以制度形式督促会计核算人员必须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财经制度。
(三)建立健全并大力宣传本校财务规章制度
高校要依据《会计法》及相关法规并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健全并大力宣传本校财务有关报销、借款等的制度,这样会计核算人员就有可能在工作中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源头上防范票据不合法、手续不完备的风险。
三、加强会计核算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核算人员的责任心、道德水平、业务技能如何,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会计核算人员业务素质高,核算能力强,则可降低错账引发的会计核算风险。所以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是有效防范会计核算风险的基础。 高校要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开展培训学习是有效途径。高校应针对不同对象,通过多种形式激发会计核算人员的学习热情,提高培训效果,使其能及时了解会计政策,掌握会计事项处理方法,不断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具体地说:
(一)强化会计核算人员学习意识
高校可通过多种形式印发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相关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及微机操作技术等学习材料,提高会计人员的认知能力,增强会计核算人员的抗风险能力。
(二)加强业务技能培训
高校要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岗位培训,开展业务知识竞赛和业务理论研讨会。通过集中学习、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技能。
四、以人为本,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防范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途径
(一)要以人为本,尊重会计核算人员,激发会计核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都要靠会计人员去执行。因此,高校应为会计核算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舆论环境和制度环境,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加强会计核算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系统传播、阐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使职业道德观念渗透到会计人员的思想深处,从而净化其内心世界,改善其认知标准,建立符合道德规范的价值观,提高每个会计核算人员的自律意识,使之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提高技能”等良好职业道德,自觉提高责任意识,坚持原则,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规范日常业务处理,严防会计核算风险。
篇4
高校内部审计要践行促进高校法制建设的增值路径,首要任务就是建章立制,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首先是要建立健全与审计业务直接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高校审计部门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开展工作,因此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各项审计业务管理制度,如重要审计项目审计方案外部“论证”和内部“会诊”制、审前调查操作规程、审计组长岗位目标责任制、委托社会审计相关办法等。同时要建立高校审计联动机制,一是要建立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保障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信息反馈渠道畅通,促进审计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审计实施顺利及审计结果运用。二是要建立审计公告制度,规范审计公告的程序、形式和内容,真正履行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职能。三是要建立跟踪审计整改落实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督查机制。四要建立内部审计轮审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开展对若干下属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年限内完成一轮审计,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
二、优化高校内部审计资源配置
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是高校内部审计正常履行职能、提供增值服务的基础保障,在总量稀缺的客观条件下,审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考虑风险、重要性水平和审计目标等因素,对审计资源科学有效地加以配置,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价值实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依据风险分配审计资源,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去识别学校各部门、领域的风险系数,根据高风险高配额的原则分配审计资源,将审计力量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和关键控制点上,放弃低风险环节得以释放审计资源,减少审计成本。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也要依据重要性水平来分配审计资源,审计人员靠专业判断科学合理地对各个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进行确定,包括性质、涉及金额、牵涉面等,确定审计资源的配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还要依据审计目标来分配审计资源。按审计目标分主要有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财务收支审计、预决算审计等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目标,一般不能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促进规范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管理效益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则侧重于效益性审计目标,能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促进被审计单位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等量的审计资源投入,效益性审计为高校增加的经济效益一般要大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
三、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是内审机构发挥增值功能的本源条件和筹码,其控制可从机构质量和项目质量两方面上下功夫,确保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能满足内审增值服务职能的要求。
1.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
实现独立机构的设置,实行向校长报告的工作负责制,配置合理数量、合理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过硬的专职内审人员,提供系统性长期性的后续教育和培训机会,使得内审人员的能力和资质与内审工作的要求相匹配。利用高校特有的学术优势,建设“研究式”内部审计组织,可以使审计人员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审计,以先进的技术实施审计,以专家型的审计队伍创新审计,理论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形成良性循环。
2.高校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要确立“质量至上”的理念。针对高校机构运行特点,合理选择内部审计增值点,加强贯穿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完结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审计准备阶段,要加强对审计项目立项和审计计划编制的质量控制。要建立和执行审计立项相关制度,围绕高校中心工作,提高审计立项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和针对性;成立可胜任的审计小组;备足审前功课,抓住关键节点,编制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细化审计步骤,合理组织、分配审计资源。在审计实施阶段,要加强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复核的质量控制。善于解剖易麻雀,坚持查深查透,灵活应用观察、询问、函证、监盘、审核、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收集和整理充分有效的证据,适时做好延伸审计、追踪审计,并设置审核环节,落实审计承诺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客观的审计评判;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格式和内容,建立多级审查机制。在审计完结阶段,要加强审计报告、审计档案管理的质量控制。可出具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在相关范围内限期征求意见,正式的审计报告要求事实清楚、重点突出、证据充分、表述完整、评价客观、定性准确,审计建议切实可行;确保审计信息资料归档的及时性、完整性、延续性,为日常工作提供档案保障;要加强后续审计,切实抓好审计意见书的整改落实,提升审计结果运用水平,确保审计价值的最大化。
四、内部审计工作向广度深度拓展
高校内部审计为学校提供增值服务,这种增值型价值可分为批判型、建设型和防护型三种形式。在各种审计形态中,财务收支审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批判型,内部控制审计则侧重于建设型和防护型。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设置上不能仅仅考虑就事论事式的财务审计或专项审计,要强调制度层面的干预,将制度的完善视为起点,也视为归宿。同时也要从“物本审计”延伸到“人本审计”,将审计内容和着力点从货币财产收支等物性的标准转移到人及其经济行为的合规性、经济性、效益性以及其行为产生的经济价值。高校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的路径之一便是拓展其广度和深度。
1.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全面推进高校领导干部、学院二级单位(部门)、下属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关注领导干部“一观三化一廉”即决策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权力运行的公开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操作行为规范化以及个人廉洁自律。实务操作中,紧紧地围绕内部管理领导干部岗位职责,检查单位(部门)的预算执行、国有资产采购和管理、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等情况,关注领导干部有关目标责任完成、重要经济事项决策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建立和推行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实施办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加强高校基建工程重点领域的审计。
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基建工程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对建设工程项目从立项、竣工到交付使用各阶段经济管理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着力做好重点环节的跟踪审计,加大工程量清单审核力度,促进在源头上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整合审计资源,适当依托社会审计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经验,对受托中介机构审计质量进行评价,努力提高基建工程审计质量。
3.拓展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
高校设有多个职能部门和学院,以及各个经济实体,可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高校内审部门要为各个组织提供监督、签证、咨询、评价等增值服务,必须实行借助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的方式,掌握被审计对象的信息,为做好审计项目打好基础。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时效性高,代表性突出,因此确立专项审计项目必须遵循高校内审项目立项制度,关注学校师生关心的热点、高校管理工作的难点、学校发展的关键点等方面,比如各类学生活动专项经费审计调查、科研经费审计调查、学科建设经费审计调查、实验室建设经费审计调查、研究生培养经费审计调查、对外投资审计调查等。
4.着力抓好审计整改落实。
高校内部审计开展的每一项审计,都要通过边审边改、下发审计整改通知、典型问题通报、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回访等方式,确保审计发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全部整改到位。努力做到审出一个问题,完善一项制度,堵塞一个漏洞。尽量避免做无用工,对反复出现、屡审屡犯的问题,切实地将任务分解到位。
5.探索构建信息系统审计。
探索搭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对于资料管理、功能应用、系统设置等进行合理的功能设计与功能组合,建设在审计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审计项目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和加强审计工作自身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以达到“整合审计信息资源、夯实审计结论,加强审计质量监督、促进审计管理,实现审计工作规范、推动方法创新,提升审计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拓宽审计范围领域、实现过程监督,保障审计成果利用,加强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相关部门利用好网络资源,搭建畅通有效的信息资源收集方式和渠道,让信息资源得到充实、完善和丰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整合。
五、有效管理审计冲突
审计主体和客体之间目标冲突的客观存在,是横亘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鸿沟。高校内部审计管理要在强调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更重视服务、咨询职能,构建和谐审计环境。首先是要转变观念,从过去单一的监督审计,向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审计过度;加强审计双方的互动沟通,可采用“参与式审计”,与被审单位开展座谈、反馈会、审计联席会等形式,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商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要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在沟通的基础上,注重平衡报告审计结果,不仅要将审计查出的问题客观公正地陈述在审计报告中,也要对合规合理效益性审计事实做出正面评价;要建设审计人员兼容心理,要学会换位思考,分析被审计部门的主观动机,注重合作性人际关系的建立,避免审计工作陷入人际困境,创建和谐审计环境,这是实现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的人文条件。
六、构建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篇5
关键词:分散采购;集中采购;风险;防范措施
采购风险是指在采购过程中由于各种意外情况的出现,使采购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偏离的程度和可能性。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它的性质决定其必然存在公平性、竞争性、廉洁、道德、诚信、采购质量以及制度执行与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风险,如何正确认识与有效防范政府采购中分散采购领域存在的风险,是政府采购提升整体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必然选择。
1 分散采购的潜在风险
分散采购风险涉及的领域应该说贯穿分散采购的整个过程,每一个环节稍有不慎,有可能制造风险,而一旦处理不规范将会进一步扩大风险的范围与等级,形成难以收拾的局面。目前逐渐显露出来的分散采购存在的风险表现在:
(1)采购价格与价值异化,价格与价值的背离而造成的潜在风险,采购机构也难以逃采购质量控制不力之罪,政府采购的形象将会蒙受损失是小事,但政府采购事业由此遭受的损失将是巨大的,对这种有损政府采购基石的风险,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2)采购公平性缺乏而导致的竞争风险,政府采购领域必须要保证供应商在平等的条件下公平竞争,而目前并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存在投诉的隐患。如信息不对称、招标信息公布不及时、发标书时间短、开标时间不符合要求、对供应商资质的歧视性要求、评分办法设置不合理等,都会导致供应商的不公平竞争。
(3)廉洁公道方面的道德风险以及人员素质风险。政府采购事业发展至今,行业内的职业道德建设并没有形成体系,大家基本上是依仗自己的觉悟与经验抵制着各方面的侵蚀,带有个体性质,可以说政府采购职业道德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难免对各种腐败行为的控制力度不够,存在职业道德问题,职业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加强对分散采购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
(1)加强对“分散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是贯彻实施《政府采购法》的基本要求。在《采购法》的第七条规定,“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由此可见,“分散采购”与集中采购一样,都是政府采购的一种重要操作形式,只不过它们之间的实施主体不同而已,因此,对“分散”采购的具体操作也必须要严格按照《采购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并同样要受到《采购法》的监督与管理,而不能将其看成是一种“自由”或“无序”式的采购;另外,在《采购法》的第八条还规定了实施政府采购的限额标准,明确规定,凡达到政府采购限额标准的任何采购项目,均应实施政府采购,根据该项法律规定,凡在集中采购目录以外的、采购金额达到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任何采购项目, 即“分散”采购项目就都应实施政府采购,都同样要受到《政府采购法》的调整,而不能游离于《采购法》的管理与约束。
(2)加强对“分散采购”活动的监督与管理,是实现政府采购宗旨的基本要求。《政府采购法》第一条明确规定,实施政府采购,就是为了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等等,而“分散采购”不仅使用的是财政性资金,而且,从采购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大多数地区的集中采购资金仅占其财政支出的3%10%之间,而大量的财政支出行为都是通过“分散采购”的形式实现的,虽然这些分散采购支出,存在着项目多、单项采购金额小、采购范围广等许多难以管理的特点,但,如果放松对其管理与监督,就不但达不到“全面”监管财政资金支出行为的目的,而且,还很容易会滋生出种种舞弊行为甚至于腐败问题,这就违背了政府采购的目的和宗旨,因此,加强对“分散采购”行为的监督管理不仅是政府采购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份,更是实现政府采购宗旨的基本要求,而一旦忽略了对“分散采购”工作的督查与指导,就会使政府采购工作出现了管理上盲区、监督上的真空。
3 加强分散采购监督管理的措施建议
针对“分散”采购活动中存在的种种不规范问题,必须建立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规范和约束,减少分散采购风险,以使分散采购行为更加规范有序、客观公正、廉洁高效。
(1)采购价格与价值相统一,能够有效的防止意想不到的采购风险,但作为一种机制建设,相关部门要出台操作方面的实施意见,进行明确规定。制定针对具体采购实务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定标原则,尤为关键。
(2)采取制度和法律规范控制采购风险。对供应商资格审查是政府采购投标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有效控制后期履约风险的强有力的手段。设立投标保证金制度,投标保证金设置的目的就是便于投标过程秩序的控制,防止供应商投标过程的撤标、弄虚作假、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中标、中标后不能履行合同等采购风险。项目验收是政府采购风险防范的最后一道关口,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验收制度化建设是确保验收质量,减少采购质量风险的必然选择。
(3)规范采购程序,信息公开,程序公开。这是保持政府采购良好秩序的必要措施,能够保障政府采购公平合理,避免人为腐败行为的发生,使政府采购更加规范有序、客观公正、廉洁高效。公开透明是政府采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公开透明要求做到政府采购的法规和规章制度要公开、招标信息及中标或成交结果要公开、开标活动要公开、投诉处理结果或司法裁减决定等都要公开,使政府采购活动在完全透明的状态下运作,全面、广泛地接受监督。公正原则是为采购人与供应商之间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处于平等地位而确立的。公正原则要求政府采购要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对所有供应商一视同仁,不得有歧视条件和行为,任何单位或个人无权干预采购活动的正常开展。尤其是在评标活动中,要严格按照统一的评标标准评定中标或成交供应商,不得存在任何主观倾向。
(4)建立对采购人员监管制度,制定采购人员道德规范。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教育,使分散采购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廉洁自律、防腐拒变的意识,从源头上根除隐患、防患于未然。提高分散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由于集中采购人员要尽快地熟悉业务知识,明确工作内容及操作要点,避免因业务不熟,职责不清而造成管理不力的局面。
4 结论
无论集中采购还是分散采购,作为政府采购的两种执行模式,两者互有优势,可相互补充。但同作为一种政府采购行为,采购人或其委托的采购机构都必须遵循政府采购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按照《政府采购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组织实施采购活动,并自觉接受同级财政部门和有关监督部门的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辅导读本[J]. 中国政府采购.2003,(04).
[2]高地.政府集中采购工作的风险与防范[J].黑龙江金融.2006,(10).
[3]岳永生.集中采购在发展中规范[J]. 新疆金融.2004,(04).
篇6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财务内部控制
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一直是高校关注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其关注度越来越高。高校属于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涉及范围比较广,其财务状况主要依赖当地政府,监督也以上级财政部门或政府监督为主。这些监督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高校的经济活动,但是并没有从源头上解决根本问题,导致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效率不高,增加了财务风险,阻碍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1]。
1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1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
国家在相关制度文件中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深化国家行政部门体制改革,政府要减少对高校各方面的管控,强化高校的办学等自。这对高校的发展十分有利,高校拥有了较大的自,可以依法进行学校内部管理。这使高校的财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高校的财务风险随之增加。因此,高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2]。
1.2有利于高校的廉政建设
加强高校的财务内部控制是贯彻党的重要决策制度的利器,它能在高校内部营造廉洁奉公的良好氛围。近年来,高校腐败情况时有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缺乏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财务的内部控制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能对高校管理层的行为。
2.3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当前,由于部分高校的财务内控起步较晚,即使已经将建设内控管理体系提上日程,但仍存在财务内控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主要体现如下。(1)未能制定内控规范,内控管理薄弱,无法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财务内控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2)在资金治理方面,缺少与之相应的资金监管机制,货币资金治理不到位,财务收支审批流程不严,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流失,导致财务失控[6]。
2.4针对具体业务缺乏明确的监督评价标准
(1)预算控制活动。预算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算业务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相关人员对预算的认知不到位、预算编制科学性不足、预算执行控制不佳等问题。对预算绩效的评价力度不够,没有建立预算评价体系,有的虽然从制度上建立了预算评价体系,但是考核评价体系过于简单,不够精细化,对预算考核体系难以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7]。(2)收支业务活动。高校的收入制度、票据管理制度等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如下:未能及时建立专门的机制,缺少专人负责;票据审核不严,存在信息遗漏、印章未加盖等问题。(3)政府采购业务活动。尽管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针对事业单位采购管理多次下达政策文件,要求各单位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流程,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行事,但据调查,目前部分高校的政府采购业务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采购业务责任不明、独立性缺失、验收制度流于形式。(4)资产管理活动。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制度缺失、人员缺乏、管理章程不规范等问题。具体分析可知,高校的资产管理粗放,实际管理过程中人员配备不足,各部门之间有沟通壁垒,资产管理人员不能全面掌握每一资产的使用情况与状态,且未能定期进行资产清查,不能摸清家底;“重购置,轻管理”的传统思想未能及时转变,只是一味地购置资产,有部分资产被闲置[8]。
3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对策
3.1增强财务内部控制意识,提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树立高内部控制建设意识,高校的领导要以身作则,加强对内部控制理念的宣传。应该从高校发展的大局出发,为高校的内部控制工作提供支持,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及时学习新的知识,主动接受新的发展理念,以学校的未来发展规划为依据,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合理分配,各院校也要积极配合内部控制工作,组织相关财务人员积极学习,提高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其次,财务人员在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素养的同时,还要做好宣传工作,组织高校人员积极学习内部控制的相关文件,使其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建设性作用。最后,还要强化风险控制意识,梳理内部控制流程,寻找风险点,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制订完善的策略,立足单位的发展实际,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发展体系,寻找内部控制行之有效的方法。
3.2设置科学的高校财务内控管理组织架构
具有完善且完整的组织架构是高校顺利实施财务内控的必要前提,各高校应当从实际出发,建设科学的财务内控管理组织架构。首先,建立权力制衡机制,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由校长担任组成、组建财务内控体系建设的领导小组;其次,由财务部门牵头,人事、审计等部门参与并配合,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养的内控管理监督小组;最后,各部门明确其在财务内控中的职责与任务,由财务、资产、采购等部门形成内控体系建设与内控制度具体执行部门,将责任落实到各岗位,逐渐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
3.3完善高校财务内控制度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财务内控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以制度为保障,规范高校内部相关人员的行为,促使内控工作质量得到提高。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制定《XX高校内控规范》,其中对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职能进行准确的定位与划分,针对各项业务,如预算业务、采购业务等,建立标准化流程与规章制度,实现严格的“制控”;第二,加强资金治理,制定《货币资金治理办法》,强化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并对专业资金的使用加大管控力度,实现独立核算,做到专款专用。此外,高校还应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从高校层面、业务层面出发,对内控工作组织、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以及一系列业务活动,展开风险评估,找出潜在的风险因素,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由风控人员予以处理与防范,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3.4针对高校具体业务建立明确的监督标准
控制活动是财务内控的一大要素,要想规范控制活动,确保一系列控制活动的有序推进,高校应当针对具体业务加大监督管控力度,设置明确的监督评价标准[9]。(1)针对预算控制活动,应当大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一方面,加大内部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引导,强化高校从管理层到各部门教职工的预算意识,使其可正确认知并重视预算管理,形成良好的预算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积极配合。另一方面,优化全面预算整个流程:预算编制环节,不再仅由财务人员负责,而是强调其他部门的参与,且不再依赖增量预算法对预算数额进行设置,而是结合实际业务的特点选择适宜的预算编制规范,丰富预算编制草案的内容,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预算执行环节,重点解决预算与实际指标不相适应,出现明显预实偏差的问题,实现执行全过程的动态跟踪监控,确保预算相关人员能掌握预算执行进度,对于不可抗力因素引发的预实偏差问题,应当经过严格的层层审批流程,予以适当调整,在增强预算刚性的同时,保障其灵活性,进而提高预算执行效率;预算绩效考核评价环节,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严格的检验,提高目标管理的实现程度,确保评价结果,为下年度的预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10]。(2)在收支管理方面,高校应及时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监督与管理:①拟定专门的规章文件明确对收支业务管理提出规范与要求,并配备专业人才对此负责;②在科研项目资金申报、技术培训营收等方面夯实制度保障,规范收入,仔细审核实际与合同规定金额,以防出现金额不同的问题;③规范票据管理,有力解决票据虚假的问题,针对票据管理进行明确的规定,及时建立相应的制度,对票据管理操作流程展开全面的监督,保证金额核对准确、信息填写无误、印章加盖等,使票据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不断提升,降低后续审核工作的难度[11]。(3)针对政府采购业务,高校必须严格落实国家政策,实行集中采购,优化具体的采购流程。明确划分采购、验收等岗位职责,遵循不同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增强采购工作的严谨性与独立性;重点把握采购环节的风险控制点,如供应商资质审核、采购需求与预算详解、招标文件符合要求、合同条款明晰等,加强采购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与防范,提高政府采购工作完成质量;落实验收制度,在实际验收过程中,要求相关人员执行既定的验收程序与制度,有序进行初验、复验,检查采购产品数量、质量、性能等,由专业人员负责,或者对外引进专家,以防出现部分供货商钻空子、部分采购人员收取好处等问题。(4)在资产管理方面,完善资产管理模式。①明确划分财务资产处及各使用部门的职责与权限,资产管理人员负责拟定制度、办理相关手续等,资产使用人主要负责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使用部门配置管理岗,负责对接工作[12]。②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人员必须全面掌握各资产的使用情况,按照要求定期盘点,保证账实相符,并根据实际资产需求进行预算申请,及时上报闲置的资产各部门,再进行内部调拨,以提高资产的利用率。
4结束语
我国内部控制工作在建立方面和思想观念上还不完善,仍存在各种问题,如评价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因此高校之间必须统一认识,加强对制度的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基本素养,建立风险评估体系,为高校未来发展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陆茜.C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研究[D].桂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0.
[2]刘亚军.L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内部控制改进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
[3]王宗飞,郭建明.人工智能在高职院校财务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1,6(13):239-240.
[4]靳利珍.郑州HK学院财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
[5]李佳骏,张琳梓.大数据下高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研究[J].投资与合作,2021(3):48-49.
[6]林煜德.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投资与合作,2021(11):141-143.
[7]王怡辰.地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18.
[8]王日元.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问题及改善措施[J].时代经贸,2019(11):57-58.
[9]张薇.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的典型风险点及其化解策略[J].经营与管理,2022(3):172-176.
[10]戴文昭.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2022,36(1):82-86.
[11]翟梓琪.以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提升高校财务水平[N].中国会计报,2021-12-10(15).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209-02
财务管理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高等院校的财务活动呈现新的特点,筹资渠道的多元化打破了原来单一的财政拨款的筹资模式,面对的经济活动多样化,经费矛盾更加突出。
一、当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财观念缺失
长期以来学校领导及教职员工对教育经费的使用观念上,重视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重视教学、科研等计划任务的完成,忽视对已购资产的管理和充分利用;资产管理混乱,家底不清,资产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也比较突出。在资产配置中,学校过于重视找项目、要资金、购设备,而轻视资产使用的管理和考核,忽视建立完善学校资产配置的约束机制。由于学校资产有偿使用考核制度不完善,重投入,轻考核,不计或少计学校投入资产的折旧费或占用费,使得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率低,学校的投入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和回报,更谈不上收回的资金进行二次投资、扩大规模。资产管理观念淡薄基础工作不规范,家底不清,账账、账实不符,产权不清、资产利用率低、处置随意性大、使用和监管脱节,国有资产损失浪费现象严重。
2.财务管理模式和制度有待创新
目前以“报账型”为主的会计工作模式严重滞后于高校改革,也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财务管理能力有待提高,财务管理目标不够明确。表现在:一是财会工作的重点还基本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等方面,过多地强调服务职能,而忽视了内部管理职能。二是财务管理目标不够明确。高校财务管理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收拨资金、分配资金、使用资金;很多人对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办学,高校财务管理“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不甚了解,从而决定了财务管理也是低层次的。
3.财务风险突出
一是过度贷款的风险。由于高等教育发展过快,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学校收取的学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向银行贷款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高等教育投资回收期比较长,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贷款发展的财务风险。二是投资收益的风险。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在不同程度上仍体现出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一些高校领导的风险意识不强,投资项目缺乏有效的论证,从而造成盲目投资或错误投资,甚至重复投资,给高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三是财务信息失真的风险。由于缺乏一个有效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建立统一的“一支笔”审核制度,从而造成没有事实基础的虚假会计凭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编制虚假的财务会计报表,虚列支出和收入。会计资料不能完整反映企业的资产,造成资产不清,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四是蔓延的风险。
4.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高校强调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忽视了财务管理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有的高校将一些不具备财务管理知识的人安排在财务领导岗位,财务专业人员却只能做记账员、出纳员、外行领导内行。同时,高校财务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职业判断、沟通能力差都严重阻碍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一些高校领导对财务人员再教育培训重视不够,财务人员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无法适应当前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一些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责任心不强,没有当好参谋的角色。认为钱花多花少都是学校的事,从而使一些经办人员有机可乘。
二、关于加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观念,树立现财观
首先,要树立效益观念。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不再局限于预算资金收支的管理,而应以绩效为导向,围绕绩效最大化的目标,采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的“成本效益比较”原理进行成本效益管理。应建立成本核算体系正确考核培养一名学生实际所耗费的资金量,寻求降低教育成本的最佳途径,提高体育院校教育投资的效益,力求最少的资金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其次,要树立风险观念。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投资观念的转变,国家对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少,高职院校成为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高职院校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受市场的影响越大,财务管理面临的风险也越大。一方面是收入来源风险,有的高职院校自筹资金的部分已占总收入的50%以上,而这种收入的取得受国家政策、学校声誉、地位等局限,各校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学校历史各阶段的水平也不同。另一方面,是融资风险,随着“银校合作”的发展,高校为谋求自身发展,负债运行,如果到期不能偿还本息,则会产生财务风险。
(二)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和机制
1.重视预算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效益。一是以学校的中长期工作目标为起点,保证学校日常开支和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实现。编制预算在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下,对预算指标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评价。二是积极探索预算的编制方法,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坚持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合理科学地配置有限的资金,对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要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两个过程相结合,需要全校上下的密切配合,使编制预算的过程,变成上下联合决策的过程,促进高校总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融合,推动部门的协调和沟通,最优配置学校资源,使预算管理真正成为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地有效手段。
2.强化财务监管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应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高校领导必须带好头,以身作则,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做到人人、事事都遵守内部控制制度。其次要做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要责权明确,管理科学,让内部控制制度化。二是用好“一支笔”和管好“一支笔”。高校应完善“一支笔”财务控制制度,它有助于对高校财务支出的控制,因此高校应努力用好“一支笔”制度。同时必须管好“一支笔”,实行定期轮换制度,加强监督和管理。三是充分发挥监督检查机制的功能。高校财务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对学校所投放资金的使用过程、结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并予以纠正。
(三)增强财务强抗风险能力
一是加强筹资管理。高校已从单一的国家拨款转向多渠道筹集资金,面对这种新的形势,除积极争取财政拨款外,更重要的是积极向社会筹集资金,开拓筹资新渠道。但不同来源的资金其资金成本及资金风险也不同,有的需要付出特殊劳动,有的需要到期偿还本息。为减少偿债风险,负债必须适度。举债规模究竟以多大为宜,不能一概而论,要以各院校的具体收入财力的情况而定,要通过偿债能力分析来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最佳举债规模。二是加强投资管理。高等院校为了合理有效的使用资金,可根据国家的规定,将其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师资力量等向其他单位进行投资。通过投资,可以开辟新的资金来源途径、完善办学内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高校在确定投资前必须通过投资收益、内含报酬率等指标的科学预算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三是改革财务管理手段、方法及其系统。由于会计系统具有整合性、实时性、模拟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其容易突破传统方式的局限。在网络信息的财务环境下,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使财务数据的取得更加全面、快捷,方法的运用更加简单,计算更加准确,从而使各种量化方法得到更多的运用和发展。财务管理系统应符合国际惯例,应增加现行管理系统中不具备或不完备的投资管理、监控、理财等功能。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观念。以人为本是高职院校新时期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学校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高校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由人发起、操作或控制,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及人的努力程度。要理解人、尊重人、把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放在首位,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其次,提高财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财务管理人员除传统的会计核算能力外,更注重培养以下三方面能力。一是职业判断能力。加入WTO后会计制度、准则通用性较强,对一些会计事项的处理常有多种会计政策、会计原则可供选择,这就需要财务人员通过分析判断来作出选择。二是沟通协调能力。高校内部组织结构日趋复杂,利益主体多元化。对于不同的利益主体,财务管理人员必须采用不同技巧来沟通协调。三是开拓创新能力。财务人员必须钻研业务,更新观念,努力学习,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熟练的工作技能,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和高等院校实际以新的思路考虑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采用新的方法应付会计实务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第三,加强思想建设。政治思想素质是财会管理人员最基本的素质,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基础。努力提高财会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加强财会人员社会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的修养,树立廉洁奉公、任劳任怨、不怕吃苦的工作态度和不计个人得失、为事业献身的崇高境界。
第四,健全用人机制。制定财会人员的用人制度,善于发现引进具有现代管理能力的财会人才,充实财会队伍,提高学校的财会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制定具体的考评标准,定期对财会人员的德、能、勤、绩进行考核。把考核与奖惩结合起来,奖励优秀人才,对不符合任职资格的给予转岗或下岗。建立提拔用人制度,实行竞争上岗。有计划地组织岗位轮换,使财会人员熟悉多岗位、多类别的财会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教委.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Z].1997.
[2]梁晓娟.深化高校财务管理的几个问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4).
篇8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财务管理;教育经费;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 F25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7-0094-03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以及中国高校办学自的扩大,高校的办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也正发生着重大转变。高校的财务管理在整个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资金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通过规范和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一、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不高,教育资源浪费现象突出。多年来,高校的经费来源是靠国家拨款,核算上沿用着预算会计的方法,体现的是财务收支,强调的是预算收支平衡,而忽视资金效益,缺乏资金成本意识和资金增值观念。一些高校的财务管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预测不严密、决策不科学、使用计划不周、预算控制不严、资金使用不当、投资效益不高等现象。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还存在着缺乏整体观念、设备重复购置、使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现象,加剧了教育经费的紧张状况,造成能够直接用于人才培养的投入减少,最终影响到高校的教育质量,制约着高校的发展。
2. 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重愈来愈大,支出结构不合理。目前高校改革面临最大的难题是人事制度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由于历史原因,高校普遍存在着人员编制失控、现有人员特别是机关人员过于臃肿,人浮于事,能上不能下,平均师生比过低,高校的资金中用于人员经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另外,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人员补贴政策是只给政策不给经费,为了稳定教职工队伍,学校不得不保证这些刚性支出。同时,大量临时工的费用挤占公用经费等也是导致人员经费比重过大的重要因素。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人员经费支出比重过大,挤占了正常的教学、科研等经费支出,进而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制约学校的发展。
3. 银行贷款过多,财务风险加大。近年来,在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许多高校通过争取银行贷款,弥补了办学经费,改善了办学条件,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学校在贷款前论证不充分,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足,贷款规模大大超出了学校的承受能力,导致资金运行成本加大,资产负债率过高,财务风险加大。
4. 财务内部控制不够严密,制度建设不健全,资产安全存在隐患。近年来,随着高校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在资金的筹措、招收新生、物资采购、教材采购、基建项目发包等领域逐渐市场化,由于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仍不完善,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在某些经济活动过程中暴露了许多问题。例如:投出的资金由于投向不合理,期满难以收回,给学校造成了损失;在招收新生中利用工作之便,收受礼金;在物资采购中利用职务之便,收受钱财;这些有的进了个人的口袋,有的形成了财务部门之外的“小金库”或账外账,成为不法行为产生的“温床”。
二、改进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1. 加强资金管理、科学配置资源、引入成本核算、提高办学效益。高校财务管理与一般的财务管理相比,其任务有所不同,主要是利用好资金,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人才。针对目前高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不高,支出结构不合理,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进:(1)统一管理、分级核算、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学校的财务会计运作均由学校统一管理,学校下属学院等二级单位原则上不设财务,通过成立会计服务中心的形式,实现对全校二级单位的统管,解决高校财务多头管理、资金分散的现状。实现统管后,二级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不变,这样,既保证了学校财务部门对二级单位的监管权,又使各单位具有一定的自。同时通过会计服务中心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强化资金的集中管理,通过宏观调控,从而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2)科学配置学校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高校每年用于固定资产购置的投资,占全年经费支出总额的比例在不断扩大,加强这部分资产的管理,也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设备重复购置,资产利用率低是影响办学效益的因素之一。学校应根据需要统筹安排固定资产的购置,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现有设备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购置,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相对集中地对急需项目给予倾斜,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通过提高资产利用率来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2. 引入成本核算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学校应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发扬艰苦创业、勤俭办学的精神,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通过增收节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入成本核算机制,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成本进行核算,全员参与,树立主人公意识,杜绝高校内部各个环节存在的大量损失浪费现象,如:空无一人的教室长明灯,水龙头的长流水,公共财物的浪费和损坏,实验材料的丢失等现象。通过成本核算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
3. 适度贷款,防范风险。高校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没有风险或低风险的。然而,当前高校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建设性融资已达相当规模,这一变化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高校应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学校财力可能,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评估、调整学校发展战略,适度贷款,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防止不切合实际地追求大而全、高标准,给学校财务运行造成隐患,给后来者留下巨大的债务负担。高校应通过规范财务核算、作好资金流量预测与收付安排、取得银行授信额度等方式来化解债务风险。
4. 深化内部体制改革,优化人员组合。要降低人员经费在高校总支出的比重,解决人浮于事的现象,就必须下决心深化内部体制改革,以人事制度为切入口,实行全员竞聘上岗,以达到精简机构,优化人员组合的目的。对富余人员可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安置到后勤服务单位,减少临时用工,这样既安置了富余人员,又减少了人员经费,调节支出结构,建立起良性运行机制。
5.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校内经济秩序。随着高校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逐渐显现出来,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本身具有涉及面广、参与人数多的特点,而且实际的资金使用又是分散进行的,因而发生错误、舞弊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作为高校管理当局,应重视相关内部控制的建设工作,严格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重要性原则及内部牵制原则,建立、健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地预防和化解财务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同时应高度重视“小金库”的问题,用制度来规范零星收费行为;建立适当的激励引导制度,将原“小金库”形成的“局部利益”,逐步转变成能推动小集体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创收的“激励动力”。
6. 重视财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全面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己成了当务之急。因此,要注重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一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分期分批派出学习、培训;二是在职情况下请有经验的财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不断更新知识,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要有选择地引进人才,挑选政治上强,业务上精,有专业学历的财会人员充实到会计岗位上。财务人员要树立新的财务理念,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当家理财,献计献策,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要增强法律意识,敢于坚持原则,同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做斗争,保证学校经济活动的规范运行。要廉洁自律,一尘不染,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总之,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硬、懂业务、会管理的新型高校财会队伍,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陈敬良.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理论[M].北京: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宪光.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5,(6).
[3]罗绍德.新编预算会计[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4]阎达五,赵西卜.关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问题的思考[J].当代财经,2003,(3).
[5]章晨.关于高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会计思考[J].教育会计研究,2001,(4).
[6]王宏堂.论高校预算管理应遵循的原则[J].甘肃高师学报,2000,(4).
篇9
摘 要 本文首先指出了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强化高效会计内部控制的措施,以进一步加快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建设力度,确保高校实际实行的业务活动能够正常有序的运行。
关键词 高校 内部会计控制 问题 措施
一、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控制观念不强
当前,有部分高校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管理上均未完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求,对于高校是独立法人这一层面认识的不够,大部分人不懂得“高校经营”的真正概念。实际工作过程中依旧有重视计划忽视执行与考核的情况,更有甚者形成了重财轻物的观念。另外,部分高校领导者未充分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具有的重要性,致使内部会计控制无法按照相关依据进行,进而使得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设计上脱节,实际执行过程中时常出现漏洞问题。有的高校财务部门担任落实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职责,未树立起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实际实行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只是一种摆设,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学校的一级财务部门对二级财务部门过问的很少,没有施加必要的约束,最终导致原本该收回的资金未及时的放置于一级财务部门中,并且,还为不法者创造了私设“小金库”的机会。
2.内部控制机构的约束力不强
内部机制的制定主要是为了达到明确的目标而实施的有效措施;不过,此机制在现代一些高校中并不完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未严格控制核心环节与核心工作人员行为,控制弱点、盲点现象严重;其次,对核心环节与核心岗位还缺乏充足的认识,内部控制的针对性较低,未突出重点部分;另外,实际实施的制度中主要将精力放在了业务规程的控制制度上,很少涉及到人员的责任控制,在管理层方面的控制更是微乎其微。比如,有的高校所编制的岗位责任制中,仅仅对工作范围与职责权限予以了相关的规定,缺乏详细的违反责任制的奖惩内容,根本无法充分发挥约束作用。
3.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虽然有的高校中具备了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经常会因为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和会计工作者素质水平低的原因,加大了实施的难度。有的高校只注重表面文章,所编制的东西完全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有的高校经常强调上下级行政关系,会计工作由高校相关负责人带头进行,会计人员仅仅作为会计信息的执行者常常处于各利益的交叉口,若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那么,将很难拒绝不合理的要求而公平公正的处理会计事务。有的会计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违背了财务工作原则,不按照财经纪律办事,经常为不法人员制造假账,为其提供便利,更有甚者还献计献策,最终导致会计控制系统失效,进而带来了严重的会计风险。
二、强化高效会计内部控制的措施
1.转变观念,树立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积极制定高效的措施正确引导与增强高校各级领导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重视度。高校内部要构建起相应的经济责任制,明确总会计师在会计工作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切实做好《会计法》中所明确的职责权限,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性,合理安排领导与协调好财务内部会计控制事项,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不得存在随意性,并且,还要摒弃传统的思想,树立新观念,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职责权限,掌握了解具体的程序方法,彼此制约,要做到权力与责任相等,真正实现制度与实际间的相一致性。另外,还应具备合理的财产保全控制意识、风险控制意识以及授权批准控制意识。充分构建内部会计控制面前人人平等、内部会计控制属于权利制衡机制范畴等新的内部会计控制理念。
2.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动高校各项业务正常有序的运行,提高资产完整安全性,严防欺诈、舞弊行为的发生,达到预期经营管理目标。高校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制定时,应严格按照实际情况与遵循约束性强、符合全面性与系统性原则、内部牵制原则、成本效益原则以及动态的信息反馈原则,从而构建起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3.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在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中占有重要比重的是人,所以,应高度重视财务人员的素质。高校各项事业发展过程中对财务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人员综合素质以及业务能力均有了全新的高要求。实际根据会计队伍素质情况,编制高效完善的相应措施,力争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知识水平好、技能型的内部会计控制队伍。优秀的高校财务人员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始终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为核心,永记廉洁自律,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会计职业道德,做好自己分内工作,根据国家提出的实现高水平大学的要求,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认真执行学校财务工作,促进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满足现代社会实际发展需求。
4.强化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确保内部审计质量
首先,明确岗位责任制,彼此监督;高校应在职责分离原则的基础上分配工作,严格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明确具体的会计和有关工作岗位,确立岗位责任,以构建起相互制衡的机制。凡是不相容职务,要派两名或者以上的人员一同负责,彼此监督。其次,和内部审计、监察等部门间良好的协作,构建切实可行的信息交流与协查制度,以将实际经济情况如实的反映,及时传递业务活动中所产生的核心信息,构建完善的内部报告控制制度。另外,在对内部控制实效性评估过程中,内部审计发挥着关键的监控作用,审计部门应定期全面审核学校所开展的经济活动,主要注重的是合规性稽核、风险稽核以及重要负责人的责任稽核。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内部会计控制是高校内部管理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环节,应将其贯彻落实到高校管理各环节中,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确保高校资金科学合理的使用。本文根据现代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以促进我国高校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高校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和监督,正确评价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完善学校内控制度,促进干部廉洁勤政,并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和任用干部提供依据的重要举措,是现阶段高校干部管理和评价较为通行的做法。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由来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4月,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了《国家教委直属企业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试行办法》,拉开了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序幕。1997年12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2000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至此,高校内部建立了领导干部离任必审的审计制度。
(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
依据现行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主要有:高等学校校长;高校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校办产业、基本建设、后勤工作的副校长;高校机关行政处室负责人;院、系、所的主要行政负责人;附属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校办企业法人代表。目前,高校校长、副校长、总会计师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由上级主管单位安排进行,审计规范覆盖面广,主要特点体现为上级单位委托审计。高校其他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主要由学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组织人事部门委托进行审计,主要特点体现为学校自主审计。
二、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组织部门考核和聘任干部的重要依据
按照现行《北京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第二条相关规定,审计结论和评价是考核、任用和评定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并归入干部档案。依据上述规定,多数学校党委要求在高校领导干部离职、换岗前,必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在党委会范围内公开,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高校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手段
在审计实践中,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被审计部门的内控制度建设。审计过程中发现,内控制度健全且得到有效执行的部门,相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普遍良好。另一方面,通过审计横向比较,部分内控制度不健全的部门,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提出的审计意见进行整改,使相关部门的内控制度建设及执行得到了有效加强。
(三)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树立经济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
审计实践中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部分高校领导干部在任职时,相关任职文件和考核制度中没有明确其经济责任是什么,致使他们任职后不清楚应该承担什么经济责任。二是部分领导干部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部门管理过程中对财经制度不熟悉,执行财经规章意识不强,致使相关管理责任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加强相关责任宣传,强调财经制度、明确经济责任,达到对领导干部普及财经知识的目的。
(四)做好单位自主经济责任审计是确保在上级单位委托审计中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前提
按照现行规定,高校校长离任前必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结论是评价校长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依据。管理实践中,校长将日常管理的经济责任分解给各二级学院、职能处室和附属单位的负责人,他们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结论。审计实践中,上级单位委托对高校校长、副校长和总会计师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重点放在二级单位的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上。因此,高校日常开展的自主经济责任审计,将有效的监督二级单位行政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为上级单位委托审计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为学校领导掌握二级单位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三、现阶段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宣传力度不够,部分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到位
由于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宣传工作尚不到位,部分被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尚不到位,认为审计就是不信任,是来查错纠弊的,在被审计过程中存在抵触情绪。个别被审计部门行政负责人所在单位员工,仍存在被审计就是领导干部经济上出问题了这样的误解。
(二)高校内设机构工作性质不同,行政负责人承担的经济责任差异较大。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所在部门工作性质差异较大,他们涉及二级学院、教务处、科技处、督导处、基础部、思政部等教学科研单位;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财务处、资产处等行政处室;团委、学工部等学生管理部门,图书馆、信息中心等学校附属单位,各类单位性质不同,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各有差异,在审计实践中给经济责任审计统一评价标准带来困难。
(三)指导高校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具体操作规范的文件较少
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交接工作并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作为交接内容的通知》等规章制度,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9年下发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各高校也相继出台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但以上制度主要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程序、内容、人员配置等方面做出规定,内容较为宏观,实务操作性不强。由于在审计实践中,缺少必要的、统一的经济责任量化考核指标,缺少统一的行政责任定性考核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审计工作主要体现为财务审计,没有发挥综合评价作用
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侧重于财务收支的真实、合规、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审计内容与预算执行审计重合度较高。审计过程中,对“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程序审计、预算执行效益审计、内控制度执行审计等涉及不深,影响了审计部门评价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状况的全面性。
(五)审计过程中部门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经济责任审计是单位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审计工作需要学校办公室、组织部、审计处、纪检监察办公室、财务处等多个部门配合。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尚未形成合力,没有制定有计划的经济责任审计年度工作计划。
(六)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采取了不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作出错误的审计结论,发表不适当的审计意见,导致审计人员和审计组织承担相关责任的风险。出现审计风险主要因素有:1.审计部门独立性不足,人员力量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2.缺乏统一的审计评价标准;3.审计取证手段有限。此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包含被审计人员个人廉政情况评价,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取证主要手段是账面审计,个人廉政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账外账、小金库、接受贿赂,以上这些现象很难从财务账面上发现,给审计评价带来风险。
四、进一步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一)分类建立经济责任指标,加大审计宣传力度
由于高校内部管理部门工作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审计部门需要会同组织人事、财务、资产等相关部门,针对不同部门的情况制定不同的经济责任目标,并在任前明确告知并签订经济责任履职责任书,让相关领导干部更好的履行经济责任。
审计人员在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经济责任审计宣传力度,树立审计服务理念,明确告知被审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不是查错纠弊,是对被审计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履行状况的评价与认可,取得被审计人员和所在部门工作人员的理解与支持。
(二)完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
完善的审计法规体系是规范做好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依据,更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支柱。为使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更加规范,更加有效的防范审计风险,各高校应根据2010年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发展现状,对原有相关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进行整合、修订、完善,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任期考核的常规内容,依照相关制度建立公开透明的审计程序。同时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要求,逐步探索公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并将审计报告作为干部档案管理资料进行存档。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审计合力
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抓手,工作涉及面广,部门之间关联度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依靠审计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高校应按照2003年中央五部委联合颁布的《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相关规定,与组织、人事、纪检等相关部门组成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邀请教务、科研、财务、资产等相关部门参与协调,通过联席会议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即紧密配合又各司其职,形成审计合力。
(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和完善审计队伍建设是完成各项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高校内部审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制度保证。高校内部审计已经由财务合规性审计向管理审计、风险审计以及绩效审计等深层次发展,这些都对审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部门需要建立一支财务、基建、管理、风险防控等复合型人才队伍,同时现有审计人员也要不断加大学习力度,以适应审计业务不断发展对审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加强审计风险控制是做好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保证,当前做好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控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首先,在审前准备阶段,要遵循法定审计程序逐步开展审计工作,制定审计方案,明确审计范围、内容、重点和方法,合理配备审计人员实行分工责任制,实现审计人员专业特长和审计任务相匹配,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其次,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与被审计人员的沟通取得被审计人员和所在单位的配合,坚持审计公告制度,公开审计信箱扩大审计信息收集渠道, 落实会计信息资料承诺制,有效的划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是得出审计结论的重要依据,因此,正确运用审计取证手段获得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可以有效的控制审计风险。最后,在形成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时要发挥审计联席会议的作用,正确选用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注意法律规章制度的针对性和一致性,对于审计报告要建立复核制度,落实相关责任,确保审计报告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史伟民. 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J].中外教育研究,2012(7)
[2] 张 梦.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联动机制建立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