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类型分类标准范文

时间:2023-06-11 08:3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经济类型分类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经济类型分类标准

篇1

【关键词】 职业卫生;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业企业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8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85-02

为了解长沙市工业企业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分布现况,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动态变化[1],为监督决策和保护劳动者健康提供依据,2011年作者单位对长沙市88家工业企业单位开展了有害因素现场检测,现将检测情况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11年共检测长沙市工业企业88家,其中大型企业11家,中型企业31家,小型企业46家。共检测各类有害因素4523个作业点,合格3722个点,总体合格率为82.29%,较2009年77.92%有所提高[1]。

1.2 方法 2011年3月-12月,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价科工作人员依照国家相关职业卫生标准对88家市级直管企业作业场所进行了检测和评价,检测项目分为粉尘、毒物、噪声、其他四大类,其中其他主要为照度、紫外线、微波、电磁场等非电离辐射因素。检测人员均具有职业卫生服务资质,现场采样仪器及实验室相关检测设备均在校验有效期内。企业规模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数标准分类,经济类型按照《经济类型分类与代码(GB/T12402-2000)》分类。

1.3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对检测结果分别从企业规模、行业、所在地域、经济类型、检测因素和合格率构成进行了分析。

2 结果

2.1 从企业规模来看,中小型企业数量较多,三种规模企业检测合格率集中在81%-84%之间,大型企业合格率为83.12%,中型企业合格率为81.95%,小型企业合格率为81.41%,经χ2检验,三种规模企业合格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479,P=0.477,P>0.05),详细结果,见表1。

2.2 从行业来看,长沙市六种行业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检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610,P

2.3 从企业所在区域来看,分布在城区散在和市辖县的企业较多,不同地域企业间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61,P

2.4 从企业经济类型来看,股份有限公司与私有企业数量最多。不同经济类型企业间检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175,P

2.5 从有害因素分类来看,毒物与噪声检测点数较多,占62.92%,说明这两种因素危害较广泛。四种有害因素检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594,P

2.6 从企业总合格率构成构成来看,检测合格率超过90%的企业最多,占37.50%,其次是“80-”组段,占23.86%,合格率不足80%的企业共占38.64%。毒物检测合格率超过90%的企业占绝大多数,为76.06%,粉尘、噪声和其他因素检测合格率主要分布在“0-”和“90-100”两个组段,提示仍然有一定数量的企业这三种因素危害严重,详细结果,见表6。

3 讨论

2011年长沙市直管企业有害因素检测合格率较上一年有所上升[1],这反映了我们近一年职业卫生工作的成绩,然而仍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3.1 长沙市机械、建材和轻工三种行业工作场所有害因素危害较严重,这与文献报道一致。其中机械与建材行业的有害因素检测合格率不到80%,而这三种行业又是企业分布最多的行业。这可能与三种企业的作业方式、危害类型和防护不到位有关,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对这三种行业的监管。

3.2 郊区与市辖县企业较城区分布的企业危害严重,这些远离城区的中小企业应当引起我们相当的重视。在长沙市中小型企业数量占绝对优势,这些企业厂家小、分布广,工人大多为农民,文化素质低、职业卫生教育少、自我保护意识较差[4]。企业自身主体责任意识差、职业卫生与安全机构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有些企业甚至不配合职业卫生检测工作,其业务中又常包含有大型企业分包的危害严重的项目,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3.3 私有企业在所有经济类型中合格率最低,不同经济类型企业对比明显。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民营企业所存在的问题[5]。国外投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检测合格率高,这可能源于他们安全理念较强、制度健全、管理到位等方面,所以我们在管理好这些企业的同时也要向他们取经,学习其合理经验并向内资企业推广,帮助内资企业做好职业卫生工作,争取早日同国际接轨。

3.4 长沙市工业企业有害因素中毒物与噪声分布广泛,相当数量的企业粉尘、噪声和其他因素危害较严重,所有有害因素中噪声检测合格率最低,这可能与长沙市企业行业分布有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加强各类有害因素的监督管理,扩大有害因素的检测范围[6],尤其加强噪声的检测与治理,重视非电离辐射所存在的危害隐患,注重宣传教育和暴露于有害因素中工人的个体防护,降低职业病发病率,促进工人职业生命阶段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金若刚,何俊,刘思燕,等.长沙市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11(04):89-90.

[2] 苗贞荣,杨晓发,郭连霞.焦作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5,16(6):361-362.

[3] 丁克颖,金祖华,张佳维.上海市闵行区2003-2007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J].职业与健康,2008,24(22):2388-2389.

[4] 郭智屏,刘新霞,冯简青,等.中山市179家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职业医学,2010,37(1):68-70.

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对接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经济形式的一种范式,逐步转化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目前全世界循环经济构建状况却参差不齐。究其原因,除了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因素影响外,主要是循环经济在理论上还存在某些盲区。因此,明晰循环经济理论和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是目前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萌芽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循环经济理论包括:概念、特征、原则、规律、模式和管理等内容。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王冰冰等,2005),其基本特征是各种经济要素在经济运行中按照闭路反馈式循环方式运行,运动中的物质能量梯次使用,逐步减少,溢出的能量形成新的能源。

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就是在生产和服务进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再利用原则,“就是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使用,延长产品使用期”(王冰冰等,2005);资源化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将生产和消费中的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在3R原则的规制下循环经济运动表现出五种规律性:自然生态式的闭路反馈循环规律;能量梯次使用和转化规律;废弃物向新资源转化规律;循环价值递增规律;循环效应延展规律等。

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进行闭路反馈式循环运动,构成循环经济运行程序链。在这种链式循环中传递着物质、能量和信息,形成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形式的运动。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上的运动就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整体形态。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统一,通过“低消耗、低排放、高效应”途径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循环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因此,也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用来评价和检测循环经济效果(见表1)。循环经济的管理以矩阵循环管理为主,力求做到标准化、标志化、合法化和法制规制化。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

循环经济理论在向实践转化中需要一个理论充实和与实践对接的过程,就是将其理论内容及其对象分解、扩充和对应具体化,即理论细化。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包括对经济基础和核心内容两个方面的细化。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细化

循环经济是改造社会经济的一种形式,社会经济形态是循环经济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形态的细化:

一是产业结构细化。产业分类有三次产业、四次产业等方法。四次产业分类法将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我国产业按照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的小类。16个产业门类是:农业、林业、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查业和水利管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这些产业门类都能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二是经济领域细化。经济领域是根据社会经济的职能性质划分的经济类型,其中包括生产、服务、消费和管理等四个经济领域。在这四个细化领域中同样可以构建循环经济。

三是经济区域细化。经济区域是经济活动的社会平台,分为三个层面:企业—企业内部自成系统的经济循环形成小循环;区域—局部地域和关联行业内的循环经济的有机组合形成中循环;社会—无数企业和地区的合理组合或者小循环和中循环的有机连结形成社会一体化大循环。

四是企业经济细化。企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基本构件,从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动分析,企业经济包括资本、资金、物资、设备、技术、工艺、人才、信息、生产、运营、管理和项目开发等要素及其运动摸式。资本运行模式:G—W—G’;资金运行模式:货币资金—材料设备资金—产品资金—货币资金;物资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弃物;设备运行模式:购置—安装—运行—报废;技术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废弃;工艺运行模式:编制—采集—运用—废弃;人才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闲置—流失;信息运行模式:采集—输入—处理—输出;生产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次品;运营运行模式:供—产—销;管理运行模式:建制—执行—调整—废止;项目开发运行模式:设计—构建—运营—调整—终止等,这些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模式也一样可以构建企业循环经济。总之,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的细化分析,为构建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对象和路径选择。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细化

3R原则细化。3R原则的内容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减量化原则要求对物质性、能量性和信息性的投入在所有经济活动中力求投入少、消耗小、产出大。再利用原则要求对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再利用等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回收处理。资源化原则要求对可再利用的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等尽可能转化成新的经济资源。

运行模式细化。循环经济的运行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反馈式循环模式框架。资源在框架的始端,指社会经济中的所有投入;产品是对资源的处理结果;废弃物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剩余、残损、闲置、遗弃、排放和丧失功能而废弃的物品;再生资源是废弃物经过资源化处理形成可再利用的新资源。这种新资源反馈式进入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构架中再循环流动,从而形成不断地经济循环活动。

循环物流细化。循环运动的本质是物质运动,其中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流动形式。物质流指有形物质的流动,如物资、材料、能源、资金、设备、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等;能量流指无形物质传递,如数量、质量、功能、作用和效应等;信息流就是指循环过程中的知识和“知识差”的传递,如知识经验、科学文化、技能技术、工艺设计、规划指令、市场动态和管理规制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形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范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面、系统地在社会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各企业实现了经济循环运动,才能构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的循环经济。

三、循环经济理论的实践对接

(一)对接原则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原则:一是系统原则。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构建和运行中必须系统组合,协调运作。二是对应原则。首先是经济理论对应经济实践,切实着手对现实经济的改造。其次是循环经济原理与经济产业、领域、层面和区域的对应,构建不同类型的经济循环。最后是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与生产消费流程的对应,框架设计和构建生产消费流程中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并按照这种模式运行。三是规制原则。循环经济理论也是一种规制,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原则规制社会经济的循环运行。四是激励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长效经济,必须建立激励机制,才能保证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对接方式

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全面对接,指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所有企业全面、系统地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和运行社会经济;二是全程对接,经济活动从设计、构建、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都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原理进行规制构建和规范运作;三是分解对接,因循环经济实践对象的环境、条件和战略需求的差异而形成的差异性对接,但总的要求是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最终全面落实。

(三)对接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战略性,这种战略性就决定了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战略选择,一是因势战略。根据构建主体的状况、环境、条件采取量力而行、量势而动地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功利战略。通过诱发构建主体的功利需求引导和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三是互促战略。通过示范、功利和激励形成竞争格局,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既是一种范式,也是一种规则,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这是循环经济理论的社会功能之一。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性有两个特点:一是范式性;二是约束性。范式性是通过整合认识,制作规范,构建范例,引导和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约束性是采取法规、政令、惩戒等手段强行推动和管制循环经济正常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导向。即通过理论传导作用于人的思想理念,使循环经济理论成为社会意识、公共理念。二是规范供给。即提供可借鉴和仿效的理论规范和实践示范并进行指导和咨询服务。三是制约管理。即通过组织形式和法制制度等手段规范和制约循环经济运行,发挥循环经济理论的管理职能。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理论是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形式的最佳选择。这种理论要转变为经济现实,除了本身应当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循环经济具有“设计经济”的特点,要求理论系统应当较为系统和完善,理论对应较为具体,因此,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和对接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构建和发展经济循环成为切实可行而有效的社会经济活动,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广泛而深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冰,于传利,宫国靖.循环经济企业运行与管理[M].企业出版社,2005

篇3

论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辩证统一;内涵建设

强国必先强教。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中国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为努力实现我国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方法和立场是指引我们科学发展,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以此达到目标的先决条件。

一、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构思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与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它是一个无限复杂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一个事物都是这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中的一部分或一个环节。联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运动促进了事物的转化。

(一)逻辑依据:它是指一种思维的开端。比如在做事之前得思考需要准备什么,这种思维过程的开始就是逻辑依据或逻辑起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快速增长,经济指标增长跃居世界水平。我国教育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高等教育实现了超常规发展。然而发展是不平衡。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却出现了需求旺盛的局面。这反映出中国教育供给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充分表明教育结构的调整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确定目标: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矛盾运动的结果。教育、经济、社会是普遍联系着的事物。中国古代兴修都江堰宝瓶口水利工程就是证明。在当时条件下没有采取堵截的办法,而是采取疏导的办法。修堰筑渠,疏通流沙,合理解决土壤耕种,改变农作物生态环境,使得成都平原年年丰收。孙子兵法也研究“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教育为经济基础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社会经济基础的夯实决定人才需求的总量、结构质量。不同的历史阶段经济类型也要求教育不同类型与之相适应。否则,教育的发展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企业开工,人力要跟上,金融风暴来了,要迎头搏击。教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科教兴国的重任,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只有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才能推进国家现代化。

(三)科学定位:事物发展的轨道是目标方向定位的运动。高等职业教育需办出自己的特色,除了要有符合教育规律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外,还必须对学校的科学定位。美国教育学家博耶指出“绝没有简单的‘好大学’模式。一所大学与另一所大学所面临的任务和所处的环境方面肯定是大相径庭的”。鉴于每所高职院校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任务不同,他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可以借鉴和学习,但不能相互“克隆”。据相关资料表明,厂矿企业所需的人才中,从事生产实施、设计开发、经营销售和管理类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很大。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和教育自身发展,使得从业者与需求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这突出反映在高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相对滞后,没能满足现阶段产业升级以及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教育部、财政部立足中国国情、世界眼光,从2006年开始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通过百所示范院校的遴选和建设过程,大大增强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政府推动、社会认同,极大的提高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积极性。

(四)促进发展: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坚持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是遵循了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发展是唯一的,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双向互动、和谐发展,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智力支撑和人力支持的发展。一是要做到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或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匹配;三是发展的速度和社会、人民群众可承受的力度相吻合。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办学,学校主导,地方扶持的关系。国家、政府应把握好宏观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切实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的正常运行问题。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来解决好自身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及其战略决策等问题;地方和行业要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扶植,高职院校要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在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大显神威。

二、运用对立统一转化原理来处理好高等职业教育内外发展关系

对立统一关系是事物矛盾运动发展的特征,如平安与灾害、健康与疾病、城市与乡村之间等都存在着各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一)健全机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决定了依托行业办学的必要性。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从学校方面来看,充分了解并满足行业企业的利益和需要,才能使行业企业更加的关注教育,才能更深度地参与教学。从行业来看,学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企业输送了合格的人才“产品”,注入了活力,生产发展了,壮大了企业经济。实现合作共赢为基础,建立健全利益共存的政策导向机制;行业与学校联动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等。

(二)质量保障: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质量是事物客观属性的反映。高等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统一,个人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职业能力标准相统一,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以市场调研为起点,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高职院校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办好社会需求量大、技术相对稳定的长线专业,积极开发一些社会紧缺的短、平、快专业。组建校企联合办学基地,学校仿真或实验实训中心,创建真实环境。通过“订单式”、“工学交替式”、“工作室式”、“项目式”等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就业、学校与职业、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使“技能性、立体性、导向性”融合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依据社会评价尤其是用人单位的评价进行人才评价。施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确保人才质量的制度性保障,大大提升了高职人才培养水平。  (三)内涵凸现:高职院校要强化内涵建设,大力推行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引进ISO9000认证体系。走出一条既科学规范又开拓创新的办学之路。一是以管理效率为目标,建立效率型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民主参与型领导制度和过程质量管理制度。二是以良性互动为目的,建立自我调适型管理决策机制,努力形成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互动整合机制,真正发挥合力。三是以人才选拔为标准建立竞争型人才资源管理体制。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激励、竞争、淘汰机制,营造有利人才“能是能下”的良好用人环境。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全面探索人才培养路径,打破常规,寓教于理,寓教于乐,寓教于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用科学管理标准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及其各项工作,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后勤保障等。

(四)外延扩展:高职院校外延发展要求具有战略眼光,要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大势,遵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的要求,建立人才“准入制度”。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类中的分类型,同时具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在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要与其紧密相连,要与教育内部结构、职业教育内部结构密切相关。根据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努力构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贯通、衔接发展”的人才培养“立交桥”。高职院校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力提升自身知名度,努力创建“内引外联”的生动氛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努力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职教经验为我所用,争创世界一流高职院校。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与联系,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发展宽松的对外环境,切实解决好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营造生机盎然的一方沃土。

三、运用质量互变的原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事物发展从总的趋势来看是曲折前进和螺旋式上升,变化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不变化、不发展是暂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必须把握好“度”,关注量变过程,重视质变结果,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长足发展。

(一)健全完善制度与标准建设:制度是管理的基础,标准是评判的依据,有了健全完善的制度和标准,才能推进高职院校各项建设。高职院校要运用分权、授权、协作、团队等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和技术,来构筑学校内部的新型关系,使学校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具体情况来决定专业设置与调整。开发体现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克服“官本位”、去“行政化”,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作用,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使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市场经济办学,真正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根据社会需要,竞争规律,价值规律要求,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充分调动和配置好高职院校的人、才、物等各种资源。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规范;坚持以管理标准为定位,统筹思想政治工作标准、干部考核选拔任用标准、教师辅导员队伍培养标准、学分制标准、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学科标准、课程质量监督标准等等。

(二)正确界定规模扩张和稳定发展的关系:根据中央决定,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十二·五”规划稳定发展的时期。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我们要认真加以科学思维,正确处理好生源数量与生源质量、学生入口与出口、德育与智育、社会需求与学校自身办学条件之间的矛盾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前提下,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能力为本位,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构建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兼顾知识能力与职业资格能力;统筹考核评价,兼顾学历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使毕业生真正成为复合性、应用性、操作性高技能人才。以人才质量为核心,工学交替、校企融合,广泛深入地开展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使高职学生增加社会认知,增长实际锻炼,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发展动力和后劲。

篇4

关键词: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6-0103-06

浙江省国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人口4 500多万,人均耕地、水资源和能源等各种自然资源严重匮乏,“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综合指数”,仅高于天津市和上海市,居倒数第三名,但浙江省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等4项最能反映民营经济综合实力的指标已经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拥有漫长的大陆海岸线和众多优良的港口,有利于利用便利发达的海运促进交通运输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处于主要地位,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具有明显的区位条件优势和经济结构优势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小平同志发表以后,浙江民营经济经历了一个从开始起步到实现第一次飞跃的发展历程,总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也逐步提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大趋势,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亟待提升。解决问题首先要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本文拟从浙江省11个城市的工业发展水平的角度进行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个城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对11个城市的民营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提出初步建议。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在1978~2003年期间,全省生产总值从124亿元猛增到9 20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高出中国内地平均增幅近4个百分点,其中,2001~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比中国内地高出4.1个百分点,成为中国内地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人均生产总值从331元增加到19 730元,是中国内地平均水平的2.18倍,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已接近2 400美元;财政总收入从27亿元增加到1 468.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03年达到706.5亿元。2004年,浙江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势头,初步核算,全省 GDP达到11 243亿元,比2003年增长14.3%,人均GDP为23 942元(2 893美元),增长13.5%。今年上半年,浙江省生产总值为8 3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2005年生产总值13 470.26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居四望三”。总之,浙江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排序不断前移。

浙江省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原因归于省内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两倍于公有经济。按现行价格计算,1979~2003年浙江GDP增量中约55%的贡献份额来自于非公有制经济;在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9 200亿元中,非公有制增值为5 470亿元,占59.5%,比上年上升4.7个百分点,其中个私经济增加值4 790亿元,占52.1%,比上年上升5个百分点;2004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11243亿元,非公有制增值6 315亿元,占65%,比2003年上升了5.5个百分点。去年,全省非公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6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 700亿元,其中民间投资占50%以上,外贸出口765亿美元中个私经济约占36%。今年以来,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平均每天增长235家和1 064户,持续保持高位增长的良好态势。目前,全省有个体工商户176.9万户,私营企业38.6万家,个私企业注册资本金达6728.7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8.9%、108.4%和324%。目前,全省有个体工商户172.7万户,私营企业35.9万家,个私企业注册资本金达5 768.4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8.7%、100.8%和277.8%。

2.实证分析

2.1 主成分分析方法

2.1.1 主分成分析原理

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例如P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通常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P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最经典的做法就是用F1(选取的第一个线性组合,即第一个综合指标)的方差来表达,即Var(F1)越大,表示F1包含的信息越多。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F1应该是方差最大的,故称F1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F2即选第二个线性组合,为了有效地反映原来信息,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F2中,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要求Cov(F1, F2)=0,则称F2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可以构造出第三、第四,......,第P个主成分。

2.1.2 主成分分析数学模型

其中a1i, a2i,……,api(i=1,……,m)为X的协方差阵Σ的特征值多对应的特征向量,ZX1, ZX2, ......, ZXp是原始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值,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指标的量纲不同,所以在计算之前须先消除量纲的影响,而将原始数据标准化。A=(aij)p×m=(a1,a2,...am,),Rai=λiai,R为相关系数矩阵,λi、ai是相应的特征值和单位特征向量,λ1≥λ2≥...≥λp≥0。

2.2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为了研究浙江省十一市工业企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我们选取工业总产值、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本年应交增值税、利润总额等指标作为主成分分析拟提取的变量。数据来源于1991年至2006年间共九年的《浙江省统计年鉴》。由于这一期间内,有关企业的经济性质划分的变化及其他原因,浙江省统计年鉴的企业分类和企业经济指标变化较大。因此,对于有些经济指标变化的年份数据,我们尽量做出调整。

2.3 浙江省十一市1991年工业企业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过程

以上是本文选取的1991年浙江省11个城市“其他经济类型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通过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Total Variance Explained,详见表3)可知,依据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提取1个主成分,m=1。从初始因子载荷矩阵(Component Matrix(a),详见表4)可得,固定资产原值年末数、固定资产净值年末数、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利税总额、工业总产值、工业净产值、城镇合作经营和城镇个体工业的工业总产值这几个指标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七个指标的信息。所以仅提取一个主成分是可以基本反映本文所选用的全部指标的信息,可以决定用这个新的变量来代替原来的十个变量。

为了得出主成分的表达式,需要用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以便得到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本文将利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Compute Variable过程和Descriptive Statistics过程计算,得到主成分的表达式为:(其中ZXi为经过标准化后的数据)

从表6可以观察到,在1991~1993年这一发展阶段,浙江省东北部工业综合发展水平具有明显优势,西南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北部。在11个城市中,我们将其工业综合发展水平分为三个档次,即上游、中游、下游。通过观察可以得出,处于上游水平的四个城市分别为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和绍兴市,这些城市都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西南部城市无一入选。其中,杭州市综合发展水平稳居第一,宁波市次之,嘉兴市处于第3位,绍兴市较之湖州市以微弱的优势处于第4位;处于中游水平的城市分别为湖州市、温州市和台州市,其中湖州市发展水平高于温州市和台州市;处于下游水平的四个城市分别为金华市、舟山市、衢州市和丽水市,这四个城市全部位于浙江省西南地区,尤其以丽水市发展水平落后。

浙江省的经济发展依赖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大致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初始发展阶段、80年代中后期的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四大后的全面发展阶段。同整个浙江经济一样,90年代初期,浙江的民营经济即在全国确立了先发优势。但在浙江省内11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杭州市和宁波市分别利用国家政策优势和明显的区位优势,率先实现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两个经济体内部,民营经济的贡献率大约在33%左右,在对11个城市的10个工业企业主要指标进行分析,杭州市和宁波市的城镇合作经营和城镇个体工业的工业总产值、乡办工业的工业总产值、村及村以下办工业的工业总产值、和外商投资经济四项指标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这些指标对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强显示作用。而最为落后的衢州市和丽水市民营经济的贡献率不到20%,可见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一个地区的总体经济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表7可以观察到,1997~1999年11市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和嘉兴市稳居前四甲,同前一阶段比较,绍兴市发展势头迅猛,超过嘉兴市,处于第3位。温州市、台州市和湖州市处于中游发展水平,前两者发展水平已经超过湖州市。其他四市即金华市、衢州市、丽水市和舟山市经济发展水平位于下游,其中舟山市发展最为缓慢,名次下降3位,位列倒数第一,丽水市和衢州市排名各上升一位。

纵观11市在这一阶段的排名变化,主要归因于集体经济、私有经济、股份制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四项指标的变动,排名变化同这四个指标的变化呈相同方向变化。同时,浙江省的其他经济指标均有明显的上升,这同1997年十五大召开以来,省内的民营经济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及有利的政策导向,浙江民营经济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规模实力走强、外向拓展强劲的良好态势。浙江国税总收入年均增长18.41%,其中非国有经济税收年均增长20.59%,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年均增长31.10%。民营经济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5.7%,注册资本金年均增长30.6%,出货值年均增长72%,引进外资年均增长75.7%。

2.4.3 第三阶段:2003年至2005年11市经济发展状况

从表8可以观察到,2003年至2005年11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名,除杭州市、宁波市和绍兴市仍名列前三位,丽水市和舟山市分列倒数第一、第二以外,其他城市排名变化比较大。嘉兴市、温州市和台州市在第四、五、六位徘徊,分析统计资料,台州市经济发展速度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发展势头最为良好,必将跻身于11市中的上游水平。

通过对指标的统计分析,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浙江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促进了浙江经济的较快增长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一是民营经济成为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2002年,全省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已占到全部从业人员的88.2%。1979~2002年全省新增就业人员1 063.6万人,其中民营经济增加从业人员908.88万人,占85.5%。二是民营经济成为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2002年,全省民营经济税收收入达到769.81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60.6 %。三是民营经济成为外贸直接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全省民营经济直接出口额达103.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2%,比1997年提高了26.3个百分点,如果加上民营企业经国有外贸公司渠道出口的部分,比重还要更高一些。四是民营经济投资成为全省投资需求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2004年全省民营经济投资完成额达2 974.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完成额的68.8%。五是民营经济发展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农村居民为例,2004年与1997年相比,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1 496元增加到2 767元,占全年人均总收入的比重由34.7%上升到42.6%,2004年对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增长的贡献份额达73.8%,而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大部分是依靠民营经济发展得到的。总之,民营经济对浙江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

3.结 论

通过对浙江省11市工业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由分析结果侧面得出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路径选择等,以期对浙江省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3.1 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3.1.1 民营企业以量的扩张为主,散、小、低特征比较明显

2004年与1991年相比,全省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由100.3万户和1.1万家增至192.4万户和30.7万家,分别增长55.4%和26.3倍;从业人员由155.8和16.9万人增至346.6和477万人,分别增长79.9%和3.9倍;注册资金由40亿元和7.3亿元增至359.4亿元和2156.0亿元,分别增长8倍和294倍。但从个私经济的总体发展状况看,散、小、低特征比较明显。根据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库资料,全省工业独立核算法人单位数为154 789家,其中规模以上单位数(指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为18 626个,仅占12%,规模以下工业法人单位数占了88%。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生产的产品也以小商品多、大商品少,低档商品多、高档商品少,普通商品多、名牌商品少,生活消费类商品多、生产投资类商品少等粗放增长为特色。

3.1.2 民营企业进入多种产业领域,相对集中于工业领域

因为浙江改革领先,对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限制较少,因此浙江的民营企业进入的产业领域不断因改革而扩展。民营经济在其他地区的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过去主要的是传统商业、饮食服务业。而在浙江,因为政策和立法的合理,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早已扩展到工业、种植业、服务业的各个领域,打破了过去只是为国有部门“拾遗补缺”的传统局面。近几年,民营企业占全市批发商业企业的80%以上,占零售企业和饮食企业的90%以上,工业生产型的民营企业增长迅速,目前约占民营企业总数的20%,每年的工业产值也占全省工业生产总值的将近20%。

3.1.3 在行业分布上,民营经济开始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展

据统计,在浙江省40个工业行业中,民营经济在27个行业中的比重已经超过50%,在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领域已占主体地位。近几年,民营经济开始向重化工、基础设施、社会公用事业等领域迅速拓展。在广告业、咨询业和计算机服务业,民营经济数量近年均以成倍的速度增加;在产业布局上,出现了以专业化、规模化为特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电气机械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区,并带动了产业优化升级。

3.1.4 独特的民营企业文化,催生了职业经理人阶层。

浙江省民营企业文化是一种以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经营理念创新为主体的企业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使民营企业在组织管理上实现了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演变,在企业经营战略上实现了从片面追求产量与廉价竞争到注重品牌形象和质量信用的根本性转变。民营企业文化以独特的品味和凝聚力以及创新精神,造就了一批风险意识强、市场洞察力敏锐、敢于创新突破、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阶层。

3.2 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科技含量不高,特色产品偏少

民营经济选择的多为技术门槛和管理门槛相对较低的领域。除少数企业外,多选择技术要求不高且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这样,一方面,本地民营经济的技术水平总体上低于发达地区经济水平,另一方面,企业缺乏长期固定的具有高新技术能力的人才,导致民营经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少、大路货产品多,名优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资源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粗放型产品多。民营企业同行业之间为抢夺市场,往往展开恶性竞争,导致特色产业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品牌不响。

3.2.2 企业制度形同虚设

在众多的民营企业中,由于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加以约束,或者有了管理制度也形同虚设,造成处理问题的时候总是"人治"化成分居多,使得该承担的责任没有人承担,该负责的事情没有人负责,有了成绩没有适当的奖励措施,有了问题无法找到责任人进行处罚,企业里的管理完全处于一种随意、松散的状态。可以说,企业本身的制度化管理层次,将决定团队文化与价值取向,并将影响到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约有10%的民企没有任何文字章程。有相当一部分民企有章程也有令不行,执法不严,奖惩制度不执行,规章制度流于形式。

3.2.3 经营者自身素质不全面

民营企业中高素质的经营者是少数,大多数的经营者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养、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方面都存在不足。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主文化程度低,不注重学习,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少数民营企业主的产业与权钱分不开,一些钻营者与一些腐败的官员相互勾结,侵吞国有资产,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再进行反复抵押融资操作,利用"滚雪球"的方式将巨额社会财富据为己有。这不仅践踏了社会公德和市场秩序,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基本价值,也直接危害到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安全。

3.2.4 行政管理不规范

一是行政审批不规范。一些办理前置审批的部门,审批标准不统一、条件不公开,期限无承诺、收费无依据,手续繁琐。二是执法行为不规范。个别部门存在对一般违章行为不择而诛、简单处罚现象;检查过多过滥,企业疲于应付,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三是行政服务不规范。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仍旧存在。

3.3 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3.3.1 制度建立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将是民营企业努力的方向。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组织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个体、私营企业正逐渐向有限责任公司转变。2005年,全国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已经达到213万户,占私营企业总数的79%,而私人合伙企业减少了4.86%,只有11.3万户。同时,私营股份有达到了限公司723户,同比增加了86.1%。截至2006年6月底,浙江省私营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的有6 787户,其中私营企业集团有288户。这说明私营企业开始实现股权结构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浙江省民营企业初创时制度多为业主制,当企业面临更大发展时,其不利于吸收投资、不利于产权结构优化、不利于引进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弊端便暴露出来,而建立以股份公司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正好可以克服上述不足。这样,家族式管理和经验型管理也将过渡到现代管理,管理创新成为企业管理的主旋律。同时,法制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契约和信誉水平进一步提高。

3.3.2 运行机制上,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培养、发挥民间专业市场的作用,全省市场成交总额已连续16年排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首位,成为超亿元、超十亿元、超百亿元市场个数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的市场大省。并以此为载体,注重培育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课题组根据所有制结构、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发育情况、体制活力与外向程度四个方面,选取16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对我国30个省市区市场化的进程进行了比较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00到2005年浙江省市场化水平均居全国第一位。

3.3.3 发展思路上打破意识形态上的传统思维定式,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以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合作、兼并、收购、承包、租赁、托管等各种形式,广泛参与国有企业产权流动和资产重组,盘活国企存量资产,利用国企闲置设备,吸纳国企富余职工,与国有企业互补互助,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这不仅能够帮助国有企业渡过战略性调整的一时难关,更可以达到加快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目标。

3.3.4 服务方面,加强四项服务。一是加强创新服务。创新服务的重点是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开展技术创新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支持,推动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综合水平;积极推进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改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 二是加强信息服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解决中小企业信息闭塞难题,为中小企业及时提供各种发展信息。 三是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支持中介机构组织中小企业参与各种国际间展览、展销等活动,促进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四是人才服务方面,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在积极协助民营企业引进人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使人才既招得进更留得住。引导企业吸收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转变观念,强化人才意识,注重对人才的尊重、培养和激励,实现人才提升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主成分分析在SPSS中的操作应用(上、下)[EB/OL].省略和省略.

[2]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3]浙江省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作者简介]任勇(1963-),男,陕西榆林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

党亚峰(1980-),男,陕西澄城人,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企业理论和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