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11 08:3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换位思考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微波技术与天线”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专业基础课。学生对其前期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作为该课程的主讲老师,我一直希望通过自己对课程所涉及物理概念的深刻理解来帮助学生完成从电路到电磁波的跨越,而这也是很多学生在刚刚触及该课程很难理解和掌握的。通过十多年该门课程的教学,我发现换位思考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跨越这道门槛,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导地位才能从中感悟学生的需要,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换位思考”本身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或缺的心理机制[1]。它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换位思考法”通常被人们运用在人际交往中[2],教育人们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时,应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把“换位思考”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益处也是很大的,老师只有通过换位思考才能和学生情感沟通、相互了解、相互体谅、产生共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我这几年中的工作实践中,我认为换位思考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角度换位
“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的传输线部分是课程的基础部分,一般教材会从最简单的“双导体”传输线开始推导电报方程。在最初的教学中,我也是按部就班一上来就推导传输线方程,得到解的通解形式,再通过不同边界条件得到方程的特解。但很多学生还习惯用电路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传输线问题,这就会导致很多概念理解不透彻。后来我通过课后答疑发现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理解在微波频段为什么要使用双导体传输线,对于微波传输线和低频导线的区别完全没有搞清楚,教学效果很差。课后,我对自己的讲法做了一些反思。假如我是一名学生,我如何去理解传输线的本质?微波和低频传输线的区别到底在哪里,这才是他们刚接触传输线内容最需要解答的问题。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就会时常提出一些反问和为什么,一方面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一方面也提醒自己只有经常多问些为什么才能不断改善教学效果。
2 心态换位
如果教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给学生传授什么知识,或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教师为什么要教授这些知识,那么就有可能会造成“教非学生之所需”,教学效果不明显或学生被动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去了解学生想学什么。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使教与学这两大主体能够“信息交流”,而“换位思考法”正是有利于这种“交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3]。科技的发展,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微波技术的新知识、新概念、新问题也越来越多,学生对很多新东西也很好奇,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走在学术前沿,才能为人师。
3 角色换位
篇2
从2009至2013年,江西卷的现代文考查形式为:2013年“病毒”;2012年“联觉”;2011年《文化时间》;2010年“竞技庆典”;2009年“诗人的想象”;它们皆属于科普说明文,以单选(3题)的形式出现。
二、考点设置
在考查考生能力和考点设置上,近3年的分布比例为2:1的模式,(即“理解”2道,“分析综合”1道,2012年以此类推),2010年1:2的比例和2009年出现的2:2的比例(即“理解”1道,“分析综合”1道,“理解”与“分析综合”混合考查1道)。相较而言,可以说近年来,此类命题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与培养的力度有所加大。(“理解”指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综合”指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含义。)
三、答题技巧
综合起来看,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的时候,主要要求学生做到准确定位、细心甄别,“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考生做到筛选整合、理顺文脉、理解文意、概括中心。把握住了命题人对于这类题型经常采用的“招数”,便是掌握了答题的技巧。以下是根据江西卷所归纳出的答题技巧,可归纳为六个切忌:
一忌丢三落四(指给定的选项只属于文中内容的一部分,常见为丢下了概念前提、特定环境等限制性条件。)二忌以偏概全(指给定选项中的概念较文中内容而言,将部分视为全部、特殊视为普遍等现象,相反亦是。)三忌说无成有(指给定选项中的概念在文中并没有提及,或指文中有提及但与内容不符。)四忌相反颠倒(指给定选项中的内容与文中内容相反,出现因果倒置、“你”“我”互换等颠倒现象。)五忌偷换概念(指给定选项中的概念在文中存在,只是选项中的某个词或句子被换做了别的概念。)六忌生拉硬套(指给定选项中将“貌似”的概念套用过来当做问题所问的答案。多用于“分析综合”题。)
建议考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尽量的概括各段的大意,以便在答题时快速定位。在答题时,锁定句子之后考生要逐字逐句比对,防止片字之差导致截然相反的答案。另外,做阅读一定要仔细审题,切忌“看一题,答一题”,要懂得全篇审题,探究题与题之间得暗示。部分考生做阅读题喜欢不看文章就直接看题目,然后针对题目来在文章中找答案,这样做由于没有对文章的整体感情基调,作者意图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使作答往往是片面的,文章中的很多暗示根本就看不到,这也是失分的根源。
四、复习策略
首先,握命题规律。其次,题海战术。初步训练,求精不求快,服盲目作题的作题方法,要对题干有一个理性的把握。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做到“三读”。第一遍“通读”,在这一遍中先通读全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句子以及感觉表情达意重要的语言,章法和有特色的句子,获取对文章的一个整体感觉。第二遍“逐段阅读”,在这一遍中要理清层次主体,对每一段都可以提炼出一个意思,将段意概括出来,提炼出主题的感情基调。在结合前两读的基础上“三读”,这一遍中,因为在前两读中已经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所以考题都在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只有个别的题目稍加分析即可得出准确答案,由此培养答题思路及语感。最后,模拟考试,熟能生巧。
五、反思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让考生在现代文阅读题上做到稳操胜券,避免出现全军覆没的现象?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是让考生尝试着“换位思考”,这里的换位思考指的是考生站在命题人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命题,当考生掌握了命题的套路,探索明白了命题的规律,选择出正确的答案便容易了许多。在这种情况下再去采用题海战术,选择好文、良文让考生在亲身实践中验证规律的有效性,打开现代文阅读题大门的金钥匙自然会掌握在考生手中。恰如“掘井溯源”,把握了源头自会泉涌不断。
篇3
关键词:思品;道德;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91-1
目前我们对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青少年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中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中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品教育走出窘境的需要。当前中小学思品教育实效不高,这是有目共睹的。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我们的教育往往重道德规范的灌输而轻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受教育,要求掌握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即所谓的“大道理”,在教师“一言堂”盛行的氛围下,很难激起学生主动要求实践道德规范的意志,更无从形成学生的主动人格,学生对德育敷衍甚至排斥也就不足为怪了。当我们的学生面对纷繁复杂、充满诱惑的世界时候,由于缺乏道德判断能力而极易迷失方向。
我们想要实现思品教育工作从低效向高效的华丽转身,务必更新德育观念,把德育工作重心从重视道德规范的灌输转移到重视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上来。
2.思品教育适应新环境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广泛的变革,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使我们必须面对比过去更多的利益与道德的冲突。市场经济下对集体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对金钱至上的批判,对新时期学雷锋的价值审视等等,都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存在的文化、道德、价值混乱,对现实进行理性反思,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坚定的道德信念。
3.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不满足于单向性的讲解或接受现成的结论,喜欢怀疑与争论。与此同时,青少年学生在德性成长中又难免受情绪影响。尤其是存在社会不良风气、舆论导向片面、道德实践受挫的情况下,往往容易表现为情绪化的道德思想和行为。因而,思想政治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道德思维能力培养,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自觉地将外在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道德需要。
4.中学新课程理念的需要。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唤醒学生情感并通过道德思维上升为智慧,从而使学生得到发展的过程。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复杂的虚拟或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从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具有主体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道德思维能力的新理念。注重“规范”转向注重“发展”,着力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形成道德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为今后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道德思维习惯。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来培养、提高青少年道德思维能力呢?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从美国社会学家范尼・谢夫特和乔治・谢夫特的《关于社会价值的角色扮演》中演绎过来的。它是以社会经验为基础的一种模式,它的操作程序是:设置情境――扮演角色――讨论评价――总结经验。它是以学生的模仿、想象、角色扮演活动来创造性地反映生活。让孩子在同伴合作中、师生交流中以及自我探索中进行角色的选择、模仿、揣摩、演练,建构出最优化的角色,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目的。
2.道德论坛法。道德论坛法是指给予学生一个真实或假设的案例,学生充分运用自身所掌握的道德概念、道德推理、道德判断等思维形式展开对当事人行为方式的评价。道德论坛法是一种有效锻炼青少年道德思维能力的探究方法。其中,道德两难讨论法针对性更强,实效性更高。所谓道德两难讨论法是指当事人涉及两条或多条道德规范,而且这些道德规范在此情境中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道德两难情境所引发的讨论与思考,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决策的机会,有利于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理由有二:首先,同学间相互讨论与交流时,各种不同水平的推理、判断方式会发生激烈碰撞,自然产生一种探究欲望,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的过程中,会接纳那些比自己理由更加充分的推理方式,从而提升处于较低道德阶段同学的推理和判断能力。其次,虽然这种探究性道德两难情境答案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教师在其中尽量保持中立,但仍需加以引导。
篇4
关键词:幼儿教师;家长;换位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59-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沟通工作的重要性在理论上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会使教师产生困惑,感到棘手,有些教师甚至对家园沟通工作有回避的心态。事实上,面对现实,了解家长是做好家园沟通工作的首要前提。多年来,在家园沟通的基本理念中,“换位思考”始终被重点强调。在家园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不少由于沟通不畅而引发矛盾的案例,家长和幼儿教师作为换位思考的双方,在交流中往往不易做到及时换位思考,主动、有明确意识地为对方考虑,理解对方的心情和处境,从而导致了沟通出现障碍,影响了幼儿教育的和谐性。幼儿教师作为职业的教育者,在入职之前都接受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在实际工作中,也时常有研讨教育案例的经历。对教育幼儿这个工作来说幼儿教师是具有系统性的专业敏感度,也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宜的应对方略的;而家长作为幼儿的养育者,各有不同背景,教育孩子多半依靠天然的直觉,因此笔者认为,在换位思考方面家长是比较困难的一方。本文就来自于湖北省不同地区、不同建制的幼儿园共297份家长有效问卷数据,针对导致家园沟通换位思考的难点做出分析探讨,旨在理论上理清家园沟通障碍产生的原因,便于幼儿教师在理性层面厘清思路,从而在实际操作中选择适宜沟通的方案。笔者以为,导致换位思考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不具备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
幼儿家长对孩子在园状况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健康不生病,但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家长与幼儿园的配合。我国的基本现状是孩子家长缺乏相关的培训就“上岗”了,因此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握不足,基本靠看育儿书籍“自学”或长辈的经验指导。由于年轻的父母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而年老的祖父母又比较容易固守老办法和老经验的缘故,仅仅就换季穿脱衣服一事,就常有一些家长与教师发生不顺畅的沟通,比如教师认为应该根据孩子的活动量来适当增减衣物,而家长尤其是老人则认为孩子“捂着”才不容易生病,这实际上是家长缺乏一定的生理卫生保健知识或不了解幼儿在园活动情况所致。另外,关于幼儿合理的作息时间,由于作为家长的年轻父母只考虑其自己的生活节奏,对孩子晚间上床时间的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身体成长。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已经在教学活动了,还有孩子才被家长送到幼儿园来,更有甚者,直到临近午饭时间才送来,教师问起姗姗来迟的原因,家长会说:“孩子昨天和我们玩晚了,快12点才睡。”这种家长在教育上的随意性也体现出家长对幼儿生理特点不了解的现状。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有“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及教法等课程,属于教育专业课程,大部分家长因职业关系不可能系统接触到这些业务知识,因此,他们与自己孩子交流中的节奏和方式都需要时间慢慢摸索,幼儿教师在这方面的优势就比较明显,因此常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饭”,“孩子在家任性”的不良习惯在幼儿园就比较容易纠正。
二、家长面对的只是个别幼儿,而教师面对的是一定数量的幼儿
家长面对幼儿,数量只有一个,但这个孩子却是他的全部。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处于一个纵向的观察和发现的角度,这样看的现象是单一的、片面的,主观意识比较强;而教师观察到的是一个群体的方方面面,处于一个纵向、横向相结合的观察和发现的角度,这样看到的现象是全面的、多视角的,客观意识比较强。由于以上这些视野角度存在着的差异,因此给家园沟通带来一定的难度。常见的情形是,部分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会出现评价偏差。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太普通,强调孩子弱的一面,忽视了生命成长的力量;或者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过度强调要重视自己的孩子,忽略了幼儿园面对全体幼儿的教育场景。在家庭里,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一对一,甚至几对一,他们有充足时间关注孩子并与孩子互动。由于这样的原因,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具体、细致占优势,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课题组《家长问卷》中“孩子回到家里要求和您或其他家人一起玩游戏、做手工”的问题,家长选择“有时动手和孩子一起玩”的比例是55.9%;而在幼儿园班级教育活动中,一位教师须面向数十个幼儿,教师采用的是一对多的集体教育方式,呈现出宏观、规范的特点,基于对整体教育效果的考虑,在同一时间段,教师对数量较少的行为突出的幼儿关注度略高这个现象比较多见,就此,在家园沟通中,反映希望幼儿教师多关注自己的孩子的家长数量一直保持在稳定水平上,家长们希望教师“多鼓励孩子”、“给孩子一些表现机会”、“在生活中对不同的孩子给予特别关照”。对于课题组《家长问卷》的问题“希望幼儿教师做到对待孩子就像妈妈一样”一题的选项比例为38%,也说明了一些家长希望教师能对自己的孩子全方位照料。实际上,有的家长在提出以上要求时可能较少顾及到其他幼儿的存在,这样的诉求往往让教师感到为难,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
三、家长的教养心态与幼儿教师教育心态有所不同
现今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社会上重视子女早期教育的观念也日渐盛行,家长虽然对孩子的成才有紧迫感,主观上积极却不免行动上盲目,比如不能顾及幼儿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总希望孩子在园学习的内容多一些,深一点;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上,难免拘泥于自身不恰当的感性认识,表现出现随意性和情绪性。例如:针对问题“您是否曾经将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孩子优点相比”,选择从未有过的家长比例仅为15.8%;针对问卷中“因为孩子比较小,在幼儿园偶尔会出现一些意外事件”的问题选项,认为有这种可能性的家长比例为68.4%,而家长在家会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家长比例仅为37.7%。另外,对于孩子在家里不好好用餐一事,家长心情愉悦时就视而不见,而家长自己心境不太好时就可能因此训斥孩子,家长这种在不同情况下对同一行为不同的态度反应他们往往并不自知。结果是幼儿对于同一行为带来的后果不能确认,使得不良行为一再反复,不能得到根本改观,不仅如此,还有可能错过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时期。另外,溺爱型家长、放任型家长、高期望型家长、多变型家长、负面消极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各有缺陷,有关具体阐述,限于文章篇幅,本文不再展开。教师在幼儿园工作,属于职业行为,支撑他们工作的是职业理性,在工作场景中,面对幼儿,教师为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要事先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并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层面落实,体现着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四、家长的出身背景各不相同
长期以来,家园沟通的观念局限于事件本身因素较多,考虑事件产生背景较少,就家长方面来说,针对同一事件,由于他们出身的家庭、阅历、受教育和职业背景的不同,以及对幼儿关心的程度、对生活的领悟程度不同,使得他们对同一事件的反映也有所不同,例如据调查表明,当幼儿之间出现争执,并且有擦破皮肤小伤时,家长的反应会有以下几种表现:“了解情况,争取教师调解”、“不是特别介意,指导自己的孩子注意交往安全”、“不理睬此事,觉得是正常现象”、“怪罪带班教师”、“找对方家长,提出道歉等要求”;另外,在幼儿园组织外出春游活动收费过程中,幼儿教师请家长协助收集活动材料等等方面,不同家长表现亦是有所不同。总之,不同背景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期望存在着很多差异,这就使家园沟通工作呈现出现多元化、复杂化、难度化的特点。综上所述,要在家园沟通中做到换位思考,顺畅交流,作为幼儿园一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倡幼儿教师的主导性,在沟通中要有预警意识,不要等问题临时出现再考虑应对策略,要长期坚持积极引导家园沟通中的正能量传递;由于家长和教师在幼儿教育上的角色不同,对于幼儿教育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可以通过组织家长来园活动的方式,让家长通过现场直接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工作的不易之处。以育儿专题讲座、家长在园一日体验、亲子活动、热点话题、建言献策等多种形式促成家长一些不恰当观念的自然转变,从而主动换位思考,与老师做到相互理解。
2.对于家长群,要利用各种渠道,适当系统宣传普及一些科学育儿的专业知识,帮助家长成长。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孩子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家长。家长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影响和感染着孩子,但由于家长们对什么是真正的、适宜的、科学的、合理的教育还缺乏深刻的认识,所以他们教育孩子处于经验和照本宣科的层面。因此,作为从事教育这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的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多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慢慢引导家长们从“不知”到“有知”,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要我配合”到“我要配合”,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从观念到行动上有彻底的改变,让家长也具备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从而使家园沟通工作顺利开展。
3.在沟通中既要考虑到家长的背景条件,在真诚的前提下,又要对不同家长采用与之适宜的沟通方略,以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比如对“要求型”的家长可以邀请她们入园支教,对“内向型”的家长要积极主动,对“支持型”的家长要积极委托、充分肯定等,对不同的家长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与策略。
4.大力倡导幼儿教师终身学习,不断学习探索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专多能”的智慧型教师,增强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家长和孩子“亲其师,信其道”,用自己的努力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尊重,从而达到职业成就感的最大化享受。
篇5
平等与集体荣誉
在学校的管理环节中,班主任是最直接的管理者,要做好这样时时事事处处与学生打交道的工作,就一定得追求与学生心灵上的平等。我们所面对的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人格苏醒的阶段,这时的他们,渴望独立却又难以摆脱依赖思想;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愿再受更多的约束却又缺乏自律;特别是觉得自己应当与成人平等,应当拥有独立完整的思想行为准则,却又常常带着幼稚的不切实际的幻想。面对这样的现状,因循守旧,强调师道尊严,采取命令方式强迫服从显然已经不能解决师生间的沟通问题了。但怎样才能真正静下心来,俯下身去,倾听来自全体学生的声音?在工作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做班主任,不仅要做班集体的灵魂和统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更应成为集体中的一分子,像一滴水融入大海那样融入班集体,与班集体休戚相关,与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荣辱与共。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且不说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认可,即便是学生,最初也会感到难以接受。因此,班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班时,最好多表扬,少批评;多谈话,少训斥;多观察,少表态;多从实际中了解,少做主观臆断。在建立集体的最初阶段,要给每个集体成员平等的机会,建立起多层次的有战斗力的班干集团。这一团体要尽可能多地包括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满足他们服务集体、服务他人的善良愿望。即使是一些有缺点、犯错误的成员,只要他想,也要给他机会。事实证明,这样的人往往会做出更加出色的表现来证实他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经过这样的构筑,集体中班主任的管理者形象就会弱化,呈现出平等的氛围,同学与同学之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也是平等的;人人都是管理者,同时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为了集体荣誉,每个人都在受人约束,也在约束别人,同时还自我约束。这样,班主任繁重繁琐的日常工作等于被班集体成员自然分散,又形成一种合力,把各项工作推向正轨。
换位:寻找解决问题最佳途径
教师与学生所处地位不同、所承担责任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阅历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在一些问题上产生意见分歧。对此,班主任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以权压人或出现一言堂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学生的思想疙瘩并没有真正解开,问题就不会得到真正解决。这时就需要用到换位思考。例如:笔者所带班级中有一个沉迷于网吧的学生,对此笔者感到很难理解。凭个人印象,觉得网吧人声鼎沸、空气污浊、游戏无聊。因此,在发现他深陷其中时,只是以自认为平等的姿态与他促膝谈心,希望通过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使他迷途知返,可结果总是受教育者口头痛改前非,背地我行我素,看来传统的教育方式并没有奏效。有一次,笔者忽然想到,“假如我是学生,我会不会也被网吧吸引,沉湎其中难以自拔?”为了弄清网吧的魅力,笔者抛开成见,和这位同学一起到网吧去亲身体验。经过这次体验,笔者对网吧的印象大大改变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层出不穷。其中大部分情节都是现实生活中绝不可能出现的,如征服、领导世界、成为富翁等。游戏中制作日臻完美的画面、逼真的人物形象、使人如身临其境的场景和充满情调的音乐,给人的视觉、听觉、感觉以强有力的冲击。难怪这些对世界充满疑问、对一切新鲜事物深感好奇的青少年难以抗拒这巨大的诱惑力。
笔者想,也许一些自制力稍差的成年人都未必能控制住自己。通过换位思考更多地去想:“如果我是他?假如我也迷上了网络游戏?”通过这样的思考,笔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用已有的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要求学生。而一旦这要求难以实现,就怪学生不听话,却从没有真正想明白学生为什么不听话。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应该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选择适应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否则恐怕很难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经过换位思考,笔者确定了新的教育方式,先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报纸杂志上关于网吧的负面新闻在班会上学习,再借助其他同学的帮助把他拉入到各项集体活动中来,还根据他的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鼓励他参加篮球等体育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主动与笔者约法三章,以前经常逃课到网吧玩游戏的现象消失了。事实证明:换位思考可以使班主任尽可能多地体验每个学生的生活,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还需要些什么,使师生间互相理解,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篇6
一、直觉感知思维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师可以采取“实践聚焦法”,通过引导学生选定目标、参加实践、聚焦分析、集中突破等环节,使实践环节与理论教育相统一,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行为的相互转化,在此过程中实现对灵感的激发。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圆心”时,让每个学生在纸上沿一个圆形物体的边沿画圆,再将此圆剪下,将圆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反复几次,最后观察折痕,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这一动手实验,学生发现每条折痕都相交于一点,当我告诉学生这“点”就是圆心时,学生就清楚了圆心是指圆中心的一点,从而对圆心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了直观、形象的深刻感知。
二、反常逆向思维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
教师可以采取“命题思辨”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某些命题进行思考和辨识,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思想观念上的解放。例如:我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几组比例式:1∶3=2∶6,12∶2=6∶1,12∶4=9∶3,0.3∶0.5=1.5∶2.5,很多学生都能看出这些比例的比值,而没有从其他角度看出比例的特点,我就引导学生看两个比的联系,把它们结合起来看。有的学生慢慢看出来了,因为前面三个比例的项的数都较小,比较容易看出,从而在全班引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在逐一讨论后,让学生对这几个比例进行变形,得出很多正确的比例后,我挑选出这几组让学生观察分析:1∶2=3∶6,1∶2=6∶12,3∶4=9∶12,0.3∶0.5=1.5∶2.5,聪明的学生会得出,每个比例中的四个项都是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继续让学生对比例的性质进行运用,从18的约数中选出四个组成比例。按照常规要去算比值,现在不用了,把乘积相等的两组数放在一起,怎么快速写成比例呢?直接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就可以了。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大到小排列,又可以内项交换位置,也可以内项、外相同时交换位置,还可以内项、外向互相交换位置。这样写比例就轻松多了。所以,课堂上老师很好的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对他们“不清楚”的地方稍加点拨,获得的知识远远超出书本,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了探索知识的乐趣,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思维趋势。
三、隐喻联想思维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挑战能力
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是运用“联想创意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唤起他们对新事物的追求,对旧观念的挑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如:我教学“高矮长短”时,用课件出示一个故事,唤起学生的联想:①一只小羊羔和一头长颈鹿要从一个小门过去,谁能过去,谁不能?②他们来到一棵大树下,谁能吃到树上的嫩叶,谁不能?我先让学生思考,得出身体的高与矮和脖子的长与短,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都有利有弊,从而启发学生对生活中某些道理的思考。而长颈鹿和小羊羔又如何扬长避短呢?学生纷纷讨论,想出了很多办法。最后,课件出示①②的结果,激发学生战胜困难、挑战自我的勇气和信心。
四、辩证思维的启迪,培养学生的务实作风和科学精神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和更深刻的层次上把握事物的本质,熟练地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剖析事理,养成辩证思维的良好习惯。比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我让学生与教师站在讲台上,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用了5种方法,有老师与学生、大人和小孩、成年女性与未成年女性、成年女性与未成年男性、女性与男性等。学生切实体会到了在不同的标准下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学生既掌握了知识点,又锻炼了辩证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五、多维发散思维诱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开拓精神
我认为采用“提炼观点法”效果不错。激发学生多维发散思维,即给学生设置情境,结合情境反映的问题,让学生提炼出观点。如:教学“0的认识”时,引入学生喜欢的“小猫钓鱼”的故事,使学生在乐中求知,知中求理,理中求学。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从求学中不断探索新知,掌握人生真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之策,教育先行。我们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发掘教材精髓,钻研教法,“科学”导航,培养学生从小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以适应时代的挑战,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篇7
移情就是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它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保持心理健康,乃至走向成功都有重要作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事实上,很多成功的人都具有这种能力。他们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观察事物,了解对方的观点,体验对方的情感。他们能有效地理解别人,获取大量有用信息,并使自己得到别人的理解、喜欢和帮助,从而走向成功。
研究表明,儿童3~4岁时便开始具有移情能力了,就能从表情来辨别和理解成年人的情绪,并采用一定的方式取悦他们。因此,当你的孩子已满3岁时,你就该考虑对他进行移情能力的培养了。
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向孩子倾诉情感
父母和老师应善于向孩子陈述自己的情绪状态,及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明确告诉他们,你这样做我很高兴、很愉快,你那样做,我会很烦恼、很痛苦。并讲清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听大人倾诉,孩子不仅有了了解别人情绪和内心体验的机会,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欢乐或痛苦,而且能学到表达情感的词汇和表达情感的方法。当然,大人向孩子倾诉情感,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把孩子当成朋友平等交流。
但是,中国的传统是,父母和老师都极力使自己在孩子面前不露声色,掩盖自己的真实情感,很少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他们或者放不下权威的架子,或者难以启齿,或者认为孩子不能理解自己的情感。这样做的后果是,大人在小孩面前显得很神秘,很威严,小孩子也渐渐向大人封闭自己的心灵,“代沟”就是这样产生的。在这方面,中国的父母和老师应向西方的父母和老师学习。
教孩子欣赏别人的情感
首先应引导孩子积极评价别人的情感,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权利;对同一事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些看法和感受可能与你的不同,你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不可能你高兴别人也高兴,你痛苦别人也痛苦。
其次要训练孩子从别人的语言、声音、仪表和行为来辨别情感的能力,使他们善于“察言观色”,培养他们对情感的敏感性。
第三要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不能不顾别人的感受肆意表现自己的情绪,比如面对一个悲伤、痛苦、失意的人,即便你当时心情非常高兴,也不能表现出来。
最后,要注意引导孩子去体验别人的情感。当别人高兴时,你应为他高兴,当别人痛苦时,你应具有同情心,对别人进行安慰和关怀。要做到这几点,成人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
训练孩子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指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体验别人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换位思考能使他们较快地摆脱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的概念扩展到他人身上去。
训练孩子换位思考的妙招:
妙招一:积极为孩子创造与别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与别人的沟通中揣摩别人在想什么。
妙招二:要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让他们了解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人的心理特点。
妙招三:在孩子听故事和学习课文的时候,让他们站在故事中各种人物的处境去体验他们的情绪。
妙招四:平时可多用说话和写作文的方式,让他们就“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我是班主任”、“假如我是市长”等为题发表见解。
篇8
[关键词]教学 方法
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是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幼儿主动的学习活动。那么,在幼儿园开展数学教学时有哪些方法能使幼儿既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又能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同时幼儿的智力又能很好地得到发展呢?
一、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运用演示法,让幼儿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
演示法是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最直观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直接演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演示,把数或形等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幼儿通过直观的手法而获得抽象的数学知识。演示法能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演示法适合各年龄段的幼儿。平时我们在使用演示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说明,同时还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幼儿的思考、探索,从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判断能力等等。
例如:在数学教学活动“有趣的二等分”中,我们引导幼儿理解二等分的含义时,拿一张正方形的纸进行演示,先把纸对边折,等分成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我们可以边等分边引导幼儿观察我们是怎样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长方形。另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幼儿自己观察比较分成的两个长方形是不是完全相等。然后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向幼儿演示长方形、圆形以及其他线图形等分的过程,最后使幼儿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及思考,知道二等分的概念:把一个图形分成相等的两个部分,就是二等分。
演示法能通过教师的一些生动的语言和一些直观教具的演示,讲清楚一些数学的概念及含义,引导幼儿分析、概括,对于幼儿在学习一些不能很好地理解的难点内容时,教师的适当讲解演示可以帮助幼儿克服眼前的一些困难,从而使幼儿获得一些比较科学的、系统的数学知识。所以演示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是可行的。我们可以通过演示法让幼儿学习到一些初浅的数学知识。另外,我们在使用演示法时,要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让幼儿观察什么,比较什么,以及思考什么,都要提得很明确才行。在演示时,使用的教具要大一些,是每个幼儿都要看清楚每一个动作,充分的发挥演示的作用,从而使幼儿学到抽象的数学知识。
二、在数学活动中运用引导发现法,让幼儿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
引导发现法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数学初步知识直接讲给幼儿,而是引导幼儿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发现和探索初步数学知识。引导发现法既能充分地激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及欲望,又能引导幼儿通过积极地去思考和探索一些新的数学知识。
数学活动“5以内的加法”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后知道两个数字交换位置,答案是一样的。如2+3=5,3+2=5。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自己发现算式题的规律,凡是两个数字交换位置,答案是一样的。同样我们可以运用引导发现法让幼儿学习一些数的组成及其他加减法的学习。
在刚才数学活动“有趣的二等分”中,我们可以先引导幼儿通过边对边对折,让幼儿学习正方形的二等分,再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知道一些图形可以边对边对折就可以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叫做二等分。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发现规律,知道其他图形二等分的分法。
就这样,我们可以不通过示范讲解向幼儿传授数学的初步知识及概念,而是运用引导发现法去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一些数学知识及已有的经验去发现和认识一些新的数学知识。我们在运用引导法时可以创设发现的情景,或向幼儿提供一定的材料,使幼儿在直接操作感知的基础上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
三、在数学活动中运用操作法,让幼儿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
操作法是供给幼儿足够合适的食物材料、教具,创设一定的环境,让幼儿在自己的摆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进行学习,获得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
操作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是最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因为研究表明,幼儿数学概念的获得是从外部形式的活动,是幼儿对一些物体的动手操作开始的。
例如:在数学活动“认识大和小”,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大小不同的球类,让幼儿动手操作给大小球排排队。这样,幼儿可以在动手操作中运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大小球。
以上的例子足以证明操作法在数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因为数学本身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只有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才能借助一些实物去学习一些初浅的数学知识,因此,操作法在数学活动中是最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数学教学方法。
四、在数学活动中运用游戏法,让幼儿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
篇9
关键词:精品课题;设计;实施;提炼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5-0070-04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有效教学理念观照下的课堂教学误区及其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D/2011/02/608)的阶段成果,作者为课题主持人。
收稿日期:2014-03-02
作者简介:吴志健,宜兴市新建小学(江苏宜兴,214253)教科室主任,无锡市中小学教育科研带头人。
精品课题建设是学校课题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学校课题管理的重要抓手。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提出了精心设计、精细实施、精致提炼三大方面九项指标,为学校精品课题建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由此,笔者提出打造精品课题的“六字”工作思路:懂、细、新、实、得、文。本文结合宜兴市新建小学的省规划课题“有效教学理念观照下的课堂教学误区及其对策研究”(下文简称“‘教学误区’课题”),谈谈实践与思考。
一、精心设计:懂与细
如果说“设计”是画课题的“眼睛”,那么“精心设计”就是“擦亮眸子”。这好比一位姑娘,眸子明亮,才更美。不过,这美,需要你懂,需要你欣赏。因此,笔者提出精心设计需要做到“懂”与“细”。
(一)方案设计,力求可懂
研究方案的设计,关键是使每一位课题组成员能够理解方案,能够明白该如何做、如何反思。一般需要关注以下三点:
1.界定核心概念,不仅找出与其它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而且注重在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再界定。
光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课题组成员不一定能理解。如果能找到他们比较熟悉的相关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就能使他们准确把握核心概念的内涵。这些联系与区别,既要重视专家的观点,也要关注自己的校本化解读。
如果说在课题申报、开题论证两个阶段,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是一种预成性设计的话,那么在研究过程中,尤其是中期评估后,对课题核心概念进行再界定就是一种生成性设计了,而且这种设计显得非常必要。预成性界定强调的是专家视野里的理性演绎,一般性认识占主导。而生成性界定强调的是课题组成员在实践操作上的理性概括,校本性认识(特殊性认识)占主导。也就是要注重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对核心概念进行再解读,以形成新的认识。
2.设计研究内容,着眼与学校实际的结合点。
研究内容的设计,不仅要注重课题内涵的挖掘,而且要注重与学校校情的结合。需要说明的是,研究的内容,需要自下而上进行梳理,更需要自上而下进行梳理,要找认识上的困惑、找实施上的难处、找形式上的结构、找内容上的联系。
例如,我校在市教研室专家悉心指导下,对学校10年来的课题研究作了疏理,对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把“教学误区”课题研究内容最终确定为:有效教学理念观照下的课堂教学误区及其对策的文献研究、有效教学理念观照下的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研究、有效教学理念观照下基于课堂教学误区的对策研究。
3.规划研究操作,强调明确、可行。
一般情况下,要根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来规划研究操作。问题是,研究操作的明确性与可行性难以把握。因此,除了有研究内容的分解、研究方法的具体化、操作建议的细化外,还要努力通过修改原研究操作,来表达清楚自己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对课题的再认识。例如,我们共对“教学误区”课题的总课题研究操作做了3次修改,形成四稿,对子课题研究操作各作了1次修改,各形成二稿。每次修改,基于两点:一是专家的建议,二是2011年版课程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对研究操作的完善是局部细节的调整,不能随意改变课题申报时确定的内容与目标,要严格按实施方案框架如期进行研究。
(二)计划设计,力争精细
研究计划的制订是课题研究的一般性要求,精品课题建设强调的是精细设计计划。笔者认为,这里的“精细”,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阶段性研究目标表述上的精当,二是研究时间安排上的精准,三是研究内容处理上的精辟,四是研究活动策划上的精彩,五是研究措施规划上的精练。如何做到以上“五精”呢?关键是要注重课题研究的进展与困难,注重实践与反思,注重阶段性小结。
例如,我校每学期都精心设计研究计划表,有序安排研究内容、研究者、研究对象,做到“两个不松”。一是程序不松动。制订研究计划严格按“拟订―审核―确定”的程序进行:主持人拟出计划的初稿,核心组成员审核后形成二稿,全体成员讨论后形成三稿。二是关注点不松散。学期研究的关注点有本期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措施、主要研究活动以及预期成果,强调由目标生成内容,由内容确定措施,由措施形成活动,由活动产生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计划的设计,也需要在动态中进行。在计划的实施中,要及时合理地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调整计划中的研究路径和研究着力点,提出自己的研究主张。研究路径、着力点的调整,要以理论来梳理研究的实践操作,不断明晰课题内涵与实践操作的关系。也就是要经常叩问:研究的走向是否合理?是否正确?有没有完成既定研究任务?
二、精细实施:新与实
如果说“实施”是形成课题的身体,那么“精细实施”就是健身。只有身板结实,生命力才旺盛。因此笔者认为精细实施需要讲究“新”与“实”。
(一)创新培训形式,做到换位与分层
课题培训是课题顺利实施、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实效,是精细实施的重要抓手,为此需要做到“换位”与“分层”。
换位,是指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的角色对换。目的是使课题组成员能够主动参与培训。要整合各种资源,将参与者、文献、场景、专业视点等整合在一起,让大家在分享与交流中生成研究意识和研究观念。我校的做法是,把培训资料提前一周发给大家,让大家带着问题去阅读,想想自己的做法,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到集中培训时,主讲教师简要介绍一下培训资料,补充一下研究背景,谈谈自己的思考与观点。然后,大家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
分层,是指把全体课题组成员分成若干层进行培训,目的是使培训更具针对性。我校的做法是,把全体课题组成员分成三个层次进行培训。第一层次,课题立项之前,针对课题核心组成员进行培训。第二层次,课题立项之后,完成调查研究之前,针对课题组每个成员进行全员培训,主讲教师按计划进行培训,一学期三次左右。第三层次,课题进入专题研究之后,培训按课题组进行,分为总课题组、语文课题组、数学课题组、英语课题组。每个组一学期针对一个专题培训三次左右,并提供拓展性阅读资料,找出相关案例。
(二)夯实过程管理,做到分解与原味
过程管理是课题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过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题的质量。在过程管理上,要关注研究目标的达成,要不断完善研究的技术路线。
1.注重分解
要找出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研究目标统领研究内容,将研究的问题遵循逻辑结构进行合理分解,并将研究的责任落实到人。例如,我校确立了以学校行政人员为组长的三个子课题。一是“文献研究”子课题,通过系统收集、梳理相关有效教学理论、教学误区及对策的研究成果,形成具有借鉴意义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对文献中一些课堂教学案例在有效教学观照下进行重新审视、解读,指出存在问题与对策。二是“调查研究”子课题,从我校实际出发,通过对“误区”与“对策”进行真实的调查,做出比较恰如其分的分析,提出发现“误区”与“对策”的原则与方法。三是“专题研究”子课题,开展有效教学理念观照下的课堂教学误区及其对策的校本化专题研究。同时,对“专题研究”子课题,进行再分解,建立了总课题组、语文课题组、数学课题组、英语课题组。
2.注重原味
有的课题明明是文献研究,却做成了案例研究;有的课题是调查研究,却没有调查研究的过程。这样的课题有什么用呢?原味,是指“是什么研究,像什么研究”,更是指“是什么过程,像什么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没有原味,那就不能称为精品课题,“原味”是“精细实施”的重要基础。
例如,我校“教学误区”课题的文献研究,按五大步来实施。一是提出研究假设。二是规划研究设计。三是搜集文献60篇。四是整理文献,汇编23篇,共计9万多字。五是进行文献综述,共计1万多字。我们努力让文献综述反映出我们收集文献的数量及质量,表达出我们分析文献的视角及结果。鉴于这项工作的关键是文献整理和文献综述,我们进行了两次研讨活动:一是开展了文献综述研讨活动,着眼于综述怎么写;二是开展了文献分析研讨活动,着眼于文献怎么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完成文献综述后,没有终止文献研究,而是继续收集了几十篇文献进行再研究,努力通过文献再研究来完善自己的研究主张与思路。
又如,我校“教学误区”课题的调查研究,定位在三个方面。一是确定调查对象,设计调查工具。二是收集数据。三是分析数据,写出报告。我们想让调查报告能够反映调查对象、工具、结果,能够说明我们的思考与做法。为此,我们先后设计了教师问卷、学生访谈记录表、教师访谈记录表、座谈记录表等,开展了问卷设计研讨活动,写出了现状调查报告。一些建议被学校采纳。为了更好地设计问卷,我们开展了问卷设计研讨活动,让大家共同献计献策。
再如,我校“教学误区”课题的专题研究,使用行动研究法,按照行动研究的一般步骤“计划―行动―小结”来展开。在开展专题研究前,我们重新诠释了核心概念“教学误区”、“对策”,构建了专题研究范式(如下图)。
从说出误区现象、分析误区原因,到尝试破解误区、去除误区,再到重新研读、赏识误区及对策,引领大家研究与实践。
为了扎实开展研究,我们规定一学期设总课题组层面专题1个,设语文、数学、英语课题组层面专题各1个。同时,积极鼓励有兴趣、有余力的教师开展个人专项专题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专题研究中,既重视思辨,更重视实证,关注实践操作行为里的创新成分,关注研究结论与证据、案例的内在联系,强调研究结论的意义。我们一边研究,一边进一步丰富、完善核心概念,在找到适合自己的操作性概念的基础上,调整研究方向,理清研究思路。
三、精致提炼:得与文
对于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来讲,文(指论文,更指理性认识)固然重要,得(指感受,是一种感性认识)也不可忽视。一般情况下,教师们参加一次课题研究活动,不可能没有一点感触,不可能没有一点收获,也就是存在所谓“得”现象,问题是如何让“得”成为“文”。
“得”与“文”,要从实践背景、内涵解读、实施策略、理论基础等方面去构造,要紧紧围绕两点去展开(一是怎么做的,二是为什么这样做),要把自己的认识与做法说清楚,要坚信自己的解读、自己的操作,走出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封闭世界。
为此,可以举行校内研讨、校际交流等活动,夯实“得”的基础。对于“得”,可以构建三个平台,努力使之成为“文”。一是“强化”平台。通过两个层次的交流(集体交流、个别交流)来进一步明晰“得”。二是“提升”平台。通过提供相关文献来找出“得”的理论依据。三是“实践”平台。通过自己课堂的再次实践来丰富“得”。
其次,同伴互动,做实提炼过程,力争发表高品位论文。例如,我校搞了个“相约星期四”活动。周期为两个月,参与人员是部分课题研究骨干。周四,我们分两批到小会议室进行活动,上午第一节课语文骨干聚到一起,下午第一节课,数学、英语骨干聚在一起。一般是,第一周,结合课题分发学习资料;第二周,谈自己的实践与想法以及写作提纲;第三至第五周,讨论论文初稿;第六至第八周,修改论文,形成终稿。
最后,适时举办征文活动,营造提炼氛围。我校举办了校级“心手相谐”杯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要求结合课题写论文,并选择优秀论文刊登在校刊上。至今,课题组成员在省级(含)以上正规教育杂志上发表与课题高度相关的论文13篇。
总之,我们要按照课题假设系统规划研究成果,每期列出需完成的论文选题,做好阶段性成果的物化工作,强调研究成果与研究内容、核心概念的相关性,努力提高成果表达的专业化水平。
Fine Quality Project with “Six Chinese Characters”
WU Zhi-jian
(Xinjian Primary School, Yixing 214253, China)
篇10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逆向思维 培养实践
初中数学学习需要锻炼学生的思维,只有在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和培养的前提下,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培育方式,立足于初中学生的数学基本素质,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智力为切入点,通过对初中数学的概念、定理、法则等内容的解析和运算,使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培育和锻炼,它不同于常规思维。常规思维状态使学生围囿于既定的问题情境和思维定势,导致学生缺乏灵活的数学变换能力,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创新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数学思想的全面建构。下面从初中数学的逆向思维概念入手,根据初中数学知识内容进行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
1.逆向思维的定义
逆向思维也即由果求因、知本求源,它是一种相反方向的思维方式,具有反向性、批判性和悖论性的特点,它与常规思维不同,是一种相反的思维方式。它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从相反的角度进行问题情境的思索,从而在寻求解题路径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概念、定律、法则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对于学生的数学智能提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较好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通常采用“证明定理、定理的应用”方式,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建构,而这种思维方式是正向的,我们需要对数学知识由正向转为逆向的思维,要引导学生从反向的角度,对数学知识进行解析和理解,从实质上对数学知识加以理解。
2.初中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2.1初中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的逆向思维训练
在初中数学的定律和法则中,有许多“相反相成”的数学概念,它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正反向的联结,在知识得以联系和补充的状态下,提升学生的数学智能。
2.2初中数学概念的逆向思维训练
初中数学的概念之中,涉及一个“相反数”的概念性知识,它是理解逆向思维的知识之一,根据数的概念,可以举例进行“相反数”的理解和认知,如:8的相反数、-4的相反数、-0.8的相反数等。又如:初中数学中的“绝对值”概念,让学生进行“绝对值”概念的逆向思维锻炼,如:|6|=?摇?摇?摇?摇;|-6|=?摇?摇?摇?摇,将这个概念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思考:某数的绝对值为6,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2.1.2初中数学公式的逆向思维训练
初中数学公式的理解和记忆,通常学生都是由左至右进行公式的记忆和运算,而对于由右至左的逆用方式,则感受无所适从。因而,我们要对初中数学的公式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使学生熟练地由右向左进行公式逆用,这需要在日常练习中加以强化训练。例如:在初中代数公式中,就有这样的逆向公式运用
又如:在平面之内,如果有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对于这道习题的分析,可以采用反证的方法,从上述结论的反面“不相互平行”进行逆向思维的分析,从而得出这两直线必须相交,而直线相交必有交点,这样,在平面内过一个点即有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与数学公式相矛盾,从而得出假设不成立的推论,那么假设的反面“相互平行”就无可争议地得出成立的结果。
3.结语
由上可知,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逆向的推导方式,引导学生对于数学概念、法则、定律等知识内容,进行逆向思考,尤其是在解题过于繁琐或者解题思路不清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逆向思维的反向思考方式,降低数学解题难度,巧妙地获取数学习题的解题结果,从而增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有意识、有目标、有步骤的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