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实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11 08:3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实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律实例分析

篇1

【关键词】企业管理;法律事务;重要性

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已经被纳入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中,而企业的法律事务管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是具有一定重要性意义的,因此企业在管理工作中也十分重视法律事务管理,由于法律事务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导致企业发展受限,因此提高企业法律事务管理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一、法律事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1.法律可以调整企业发展的全过程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到法律问题,例如在成立阶段、投资阶段、市场运营阶段以及财务管理方面都会触碰到法律事项,如果管理不当随时都有触碰法律的风险,法律风险的产生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财产以及信誉方面的损失。在日渐激烈的市场中,企业的信誉对其今后的长期发展十分重要,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十分重视法律问题,避免因为管理不当而造成的法律损失。

2.尊重市场经济的法制性特点

现在是市场经济时期,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就必须要尊重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法制经济是市场经济中的一大特征。无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还是国家有关职能部门都需要在法律的授权下进行一些市场活动,但这比不是否认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因此,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提升国内市场经济法律意识十分必要,是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二、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能相对弱化

我国企业中很多都没有建立相应的综合性法律服务机构,而且有些企业中对于法律事务的管理都是分派给业务部门或者下属部门分头管理,并没有专门的法律事务管理部门。对于企业的法律事务管理的有关制度和规定并没有完善或者尚未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因此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职能总体较弱,对依法维护企业有关利益的意识较差,对市场风险的规避能力也很差。这种现状将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使得企业处于不利的法律地位。

2.法律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

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工作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岗位,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了管理水平的高低。但是由于法律事务管理目前在企业中并没有收到过多的重视,企业领导层还没有意识到法律事务有关工作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在岗位人员安排上比较随意,很少会有专业人士从事这个岗位,而更多的是找内部员工进行兼职。而兼职人员管理法律事务就会出现业务能力较差的现象,而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在,企业法律事务管理效果不提升、服务质量不到位将会严重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的情况对企业而言不仅没有节约人员成本,反而会造成相反的效果出现。

3.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有关价值没有体现

现代管理体制中,法律事务的管理不仅仅体现在于法律有关的事务管理上,还关系到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重要资源。但是在多数企业中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法律事务管理的价值,因此在实际工作环节中并没有提供给法律事务管理发挥其真实价值的平台。法律事务管理对于企业在发展中能够给出相应的参考和依据,保障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维护自身利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完善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措施

1.对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法律管理都需要企业能够给予一个正确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包含有3个方面:一是领导层需要加强自身对于法律事务管理的正确认识,因为领导的思想观念影响着整个企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工作重心的转移。二是需要提升整个企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员工是企业正常运行中的重要部分,因此需要加强整体员工的有关意识,才能有效的改善整个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识,可以通过一些培训内容加强人员与市场经济有关法律的知识普及。三是完善企业制度的制定,现代企业制度的制定是在企业内部推行有关法律事务管理理念的前提。加强企业管理的经营机制,逐渐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从而推进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工作是顺利进行,确保企业持久稳定的发展。

2.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法律事务管理机构

我国企业在法律事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缺乏相应的法律事务管理机构,因此很多企业在完善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工作中往往会采用聘请一些兼职的法律顾问,由于这些兼职人员对企业的发展和具体情况了解的不够清楚,而且往往是在企业遇到问题之后才会被任命导致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下降。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必须要建立一个体系比较完善而且符合企业发展的法律事务管理机构,确保企业发展过程中法律有关事务的秩序进行。

3.严格控制企业法律事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这项工作对于管理人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要求很高,为了保障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首先必须保证法律事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企业的法律有关工作者不仅仅需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有关的商贸知识、管理知识以及在企业对外交涉中明白自己所处的角色,如何极大的保障企业的根本利益。对于人员素质的控制首先在选拔条件上进行严格的把控,其次就是在工作中加强各方面技能知识的培训,使得人员能够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效力。

四、总结

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工作是现代企业在发展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有效提升企业法律事务管理能力的前提就是要认清法律事务管理在企业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限制管理水平提升的阻碍因素,只有找出阻碍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民事法律行为;立法技术一、民事法律行为概念的界定

目前,我国理论界关于民事法律行为这一概念可概括为以下几种:《民法通则》颁布之前,“民事法律行为”是指自然人和法人是基于意思表示而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的行为。①“民事法律行为旨在产生民事法律后果的合法行为”。②然而在《民法通则》颁布之后,一些学者转而认为“法律行为是公民、法人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③笔者倾向于维护传统民法中法律行为的概念,即:为意思表示使之发生私法上的效果就叫做法律行为。所谓“私法上的效果”就是一切私权的发生、消灭、变更统统包括在内。法律行为只要有了发生私法上效果之目的,则不必事实上发挥效力。④

二、民法典中设立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民法通则中对设立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方面的必要性。概括分析,主要理由如下:

(一)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设立对于民法典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将各种以意思表示为中心的行为做了统一的规定,实现了立法简约,避免了立法的重复。实践中法官已经常常援引法律行为的相关规定作为判案依据,该制度已经深入人心,为大众所接受。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则,应予以保留。我国正处于制定民法典的关键时期,为是民法典简明扼要,具有操作价值,更应引入民事法律行为制度。

(二)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整合了民法体系

我国立法学者通说认为我国民法典应该设立总则,总则在整个民法体系中起总领作用,使整个民法典更加富有体系感。民法总则应当以主体、客体、行为、责任来构建,只有这样才使整部法典体系完备,因此行为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是实现私法自治的重要手段

意思自治 是指主体根据意志自主而形成法律关系的一些原则,或者是通过表达意思或消灭法律后果可能性的法律,从而承认法律行为制度作为实现私法自治工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⑤民事法律行为解释了为什么能够产生、变更与终止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也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表示,给当事人以最大的自由空间。⑥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具体立法技术

(一)明确我国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地位

在总则中药先规定民事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而后才可能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制度。而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又是民事法律行为的直接后果,故而,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应规定在民事权利及民事责任之前。

学理上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民事法律行为与的位次关系问题,二者关系密切,但切不可颠倒主次。法律行为制度的核心是意思表示,范围较大,因规定在前。制度作为一项独立的法律制度在民法中的地位已毋庸置疑,因此,也不可将其纳入到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当中,应当独立成章,规定于民事法律行为之后。我国目前民法立法的基本考虑,将原来属于法律行为的一些制度行为能力制度而纳入人法,原来属于制度中的一般,即直接,并结合法定、间接与广义的商事,而单独规定为一章。⑦

(二)正确处理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与其他特殊规则的关系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与合同法总则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存在诸多的交叉之处,为了是法律规范简明扼要,各国的作法不一。为了避免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与合同法总则的关系交叉重复,我国应如何处理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与合同法总则的关系关系到我国法律体系构建的大问题,应在借鉴他国的基础上出新,寻找适合我国法制的发展道路。

对于合同的意思表示的概念、构成要件以及生效时间等问题可以在法律行为中加以规定,合同法总则可以不必赘述。而对于技术性较强的规定,例如:要约与承诺制度的详细规定,特殊合同,抗辩权等具体问题需要合同法加以规范。此外,法律行为的解释应与合同的解释区别对待。区分统一规定与分别规定。⑧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做全面规定,对于格式合同、交易习惯等由合同法做出规定较为妥当。(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李慧君《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3]毛磊:《解读保密法修改》,载于《法制与新闻》,2010年6月版。

[4]佟柔《民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

注解

①李慧君《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页。

②佟柔《民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76页。

③佟柔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通则》第63、64页。

④王勇飞编《法学基础理论参考资料(五)》 第285页。

⑤王利明《法律行为制度的若干问题探讨》载于《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第80页。

⑥谢怀:《从德国民法一百周年说到中国的民法典问题》,载5中外法学62001 年第1 期。

篇3

    本课题采取了自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江苏、河北、广东、吉林、北京5省市9个监狱做了调查,收回罪犯回答的有效调查问卷共1 223份(其中男犯870人,女犯353人);收回监狱警察回答的有效调查问卷共346份(其中男警察211人,女警察135人)。①笔者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做了详细、科学的统计分析,包括频数分析、差异显著性检验。本课题自编问卷的可信度或符合实际情况可以用数据证明,从表1的数据看出,罪犯选择A、B两项之和的是92.9%,监狱警察选择A、B两项之和的是87.2%。这足以证明本课题的自编问卷是被所调查对象认可的,而且,所有有效问卷的回答都是认真的,所以,本课题的调查数据是真实、可信的。

    

    本课题同样的问卷对罪犯和监狱警察都做了调查,罪犯的回答是无记名的自评,虽然有些罪犯可能有掩饰性,但总体上有一定的可信性。监狱警察是评价罪犯的法律意识,即他评。监狱警察无法对每一个被调查的罪犯内心都了解,所以,应该没有罪犯自评的准确率高。但监狱警察是根据自己改造罪犯的工作经验来回答问题的,有一定的概括性,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罪犯整体的法律意识现状

    法律意识泛指人们对于法律,特别是本国现行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或态度等等,有时也称“法律观念”或“法制心理态度”。[1]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体系和社会态度的总称。包括法律思想体系和法律心理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前者具有较完整、系统的理论化形态;后者是人们对法和法律现象的不系统的和自发形成的感觉、情绪、愿望、意向等社会心理形态。[2]罪犯法律意识是基于主体的特殊性而存在的一种群体法律意识。

    分析罪犯的法律意识,要依据法学理论工作者从一般角度对法律意识结构的划分。法律意识的内容包括诸多相互关联的要素,这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法律意识的结构。刘旺洪先生从纵横两个角度分析了法律意识结构。法律意识的横向结构是指从人类对法律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上把法律意识分为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评价、法律信仰等六个方面。法律意识的纵深结构是指从法律意识的深——表层结构的角度对法律意识进行结构性分析,以揭示其内在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从纵深结构上看,法律意识可分为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思想体系三个层次。[3]此外,还有法律意识的二要素说和三要素说。法律意识三要素说是比较普遍的划分,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理过程是认知、情感、意志三者相互统一的过程,而相应地认为法律意识也是由法律认知、法律情感和法律意志行为三要素组成。有的学者将其分为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评价三要素。[4]

    笔者借鉴上述关于法律意识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划分的观点,再结合罪犯的实际情况来思考罪犯法律意识的结构,最终把罪犯法律意识的结构确定为法律认识、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信仰。

    (一)罪犯的法律认识

    从理论上说,法律认识是人们在个人经验与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对有关法律现象的感知和认识,是对各种与法律有关的事件、行为、状态、性质及其因果关系的反映和判断。法律认识包括法律知识和法律评价。

    笔者认为,罪犯的法律认识应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感性的法律认知阶段。这属于法律认知的低级阶段,即罪犯个体对法律现象的零星、分散、粗略、直观、肤浅、模糊的认知阶段,直接与他们日常的法律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例如“欠债还钱”、“杀人偿命”等泛化的法律生活常识,是在生活中耳濡目染得知,不是系统学习所得,没有准确的法律知识。第二层次是具体的法律知识,这有别于法学理论上法律意识横向结构中关于法律知识的抽象概念,而是指罪犯懂得的具体法律规定或法律条文。第三层次是法律观念,指罪犯在对法律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法律意向和法律决策思想,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法律心理定势。第四层次是法律评价,即罪犯能够运用法律知识对于与法有关的事物所作的主观判断。

    1.罪犯犯罪前的法律认识状况

    从表2和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多数罪犯犯罪前的法律认识处于无知和肤浅的阶段,由于法律认识薄弱而导致犯罪。

    

    

    2.罪犯服刑后的法律认识状况

    ——半数以上罪犯入狱后刑法知识水平和对刑法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但也有近半数的罪犯不懂刑法,其他法律知识懂得较少。

    (1)罪犯的回答。其一,大多数罪犯懂得了与自己犯罪关系最密切的刑法知识及其重要性。表4第4题的A项有60.6%的罪犯通过学习刑法明白了自己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的具体条款;第5题通过案例看出有55.3%的罪犯懂得刑法的具体条款。第6题B选项有50%的罪犯懂得刑法知识;第7题更进一步证明了有近75%的罪犯认为最重要的法律是刑法。其二,不可忽视,仍有44.7%的罪犯不懂刑法,这从第5题的B、C选项之和可以看出。

    (2)监狱警察的回答。其一,监狱警察认为大多数罪犯还不太清楚与自己犯罪关系最密切的刑法的具体条款,表4第4题的B选项有67%的监狱警察认为多数罪犯“知道犯罪了,不知道触犯了哪条”,这与罪犯的选择不同。其二,多数监狱警察认为罪犯懂得刑法及其重要性。第5题通过案例看出,有52%的监狱警察认为罪犯懂得刑法的具体条款。第6题B选项有近55%的监狱警察认为罪犯懂得刑法知识,此 项高于罪犯的比例;第7题更进一步证明了有近85.6%的监狱警察认为罪犯知道最重要的法律是刑法。当然也不可忽视,第5题中有47.5%的监狱警察认为罪犯不懂刑法。

    (二)罪犯的法律情感

    法律情感是人们对于法律现象所持的一种态度体验,它可以表现为对法的关切、喜爱、信赖、依恋和寄托,也可以表现为对法的漠不关心、厌恶、怀疑、疏远、鄙视等情感,还可以表现为对自己违法行为的自责、羞愧、内疚或悔恨。

    1.从罪犯的回答看其法律情感

    (1)无任何自我否定性法律情感的罪犯极少,这从表5罪犯回答的A项占4.08%可以看出。(2)绝大多数罪犯都产生了自我否定的法律情感,这从表5罪犯回答的B至H七个选项之和占95.9%可以看出,当认识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触犯了法律后,绝大多数罪犯都产生了自我否定的法律情感。其中E至H选项有11.75%的罪犯有复合性自我否定的法律情感。(3)有内疚或悔恨法律情感的罪犯占半数以上,这从表5罪犯回答的D选项“内疚或悔恨”占近51%看出,内疚或悔恨的情感是最深刻的自我否定性法律情感。

    

    2.监狱警察对罪犯法律情感的评价

    (1)监狱警察认为无任何否定性法律情感的罪犯比例高于罪犯的自评。与罪犯不同的是,表5的A选项有22.8%的监狱警察认为罪犯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后却无任何情感,此项比例比罪犯高出18.72%。

    (2)监狱警察认为大多数罪犯产生了自我否定的法律情感,但低于罪犯的自评。从表5监狱警察回答的B至H七个选项之和可以看出,有77.2%的监狱警察认为罪犯产生了自我否定的法律情感,这总体上与罪犯是一致的,但比罪犯自评的自我否定性法律情感的总和低18.7%。

    (3)监狱警察认为有内疚或悔恨法律情感的罪犯占57%,此项比例比罪犯高出6.34%。但由于监狱警察认为“罪犯无任何情感”的比例高于罪犯,认为罪犯有自我否定性法律情感的总和比例又低于罪犯,所以,即使监狱警察认为罪犯“内疚或悔恨的法律情感”比例高于罪犯,总体比例还是低于罪犯的自评。

    从罪犯与监狱警察回答的数据上可以看出,罪犯普遍产生了自我否定的法律情感,这对于他们认罪伏法很重要,但是同时也会有不利一面,即如果罪犯自我否定的法律情感太重,会使他们心理压力过大,失去重新做人的勇气,这与其他研究者发现罪犯角色意识过重而导致其心理上“永远也走不出高墙了”[5]的观点是一致的,这不利于罪犯重新适应社会。

    (三)罪犯的法律意志

    法律意志是指个体在法律认识的基础上为实现预定的法律行为有目的自觉地克服主客观困难的心理过程。法律意志是主体维护法律的尊严而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不畏、不被诱惑和胁迫的坚强的守法精神和护法品格。罪犯的法律意志是决定他们是否犯罪或重新犯罪及适应社会的重要心理品质,影响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信仰,是罪犯能否守法的心理柱石。

    

    

    1.从罪犯的回答看其法律意志

    ——多数坚强、少数动摇、极少数薄弱

    (1)多数罪犯形成了法律意志,这从表6罪犯回答的第9题、第10题、第11题的A选项分别占75.6%、51.9%、82.5%可以看出。(2)少数罪犯法律意志处于动摇状态,这从表6罪犯回答的第9题、第10题、第11题的B选项分别是18.7%、35%、15.2%可以看出。(3)极少数罪犯法律意志薄弱,这从表6罪犯回答的第9题、第10题、第11题的C选项分别是5.7%、13.1%、2.3%可以看出。

    其中第10题不仅是法律意志问题,还涉及友谊观和道德品质问题,所以,此题的A选项比例低于另外两个题,而B和C选项高于另外两个题。就是因为罪犯感到法律和友谊、道德发生冲突时较难抉择。

    2.监狱警察对罪犯法律意志的评价

    ——少数坚强或薄弱、多数动摇

    (1)监狱警察认为少数罪犯法律意志坚强,这从表6监狱警察回答的第9题、第10题、第11题的A选项分别占3.8%、10.4%、17.1%可以看出。这与罪犯的回答有很大的差异。

    (2)监狱警察认为大多数罪犯法律意志处于动摇状态,这从表6监狱警察回答的第9题、第10题、第11题的B选项分别是71.7%、78.3%、80.3%可以看出。

    (3)监狱警察认为少数罪犯法律意志薄弱,这从表6监狱警察回答的第9题、第10题、第11题的C选项分别是24.6%、11.3%、2.6%可以看出。

    (四)罪犯的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主体在法律认识、法律情感基础上产生的对法律的信任与崇拜,并在坚强的法律意志支配下为维护和捍卫法律自觉行动的法律心理品质。

    1.从罪犯的回答看其法律信仰

    ——多数信任或信仰法律、少数法律信仰不明确、极少数不信任法律

    (1)多数罪犯对法律是信任或信仰的,这从表7罪犯回答的第12题、第13题、第14题的A选项分别是55.1%、76%、65.5%可以看出。这三个题从对法律的信任到信仰逐渐深入地了解罪犯的法律信仰情况。

    (2)少数罪犯对法律的信任或信仰是不明确的,这从表7罪犯回答的第12题、第13题、第14题的B选项分别是35.7%、19.4%、27.2%可以看出。

    (3)极少数罪犯对法律不信任、不信仰,这从表7罪犯回答的第12题、第13题、第14题的C选项分别是9.1%、4.5%、7.3%可以看出。

    2.监狱警察对罪犯法律信仰的评价

    ——少数信任或信仰法律、多数法律信仰不明确、极少数不信任法律

    (1)监狱警察认为少数罪犯对法律信任和信仰,这从表7监狱警察回答的第12题、第13题的A选项分别是15.4%、25.4%看出。(2)监狱警察认为大多数罪犯对法律的信任或信仰不明确或不太信任,这从表7监狱警察回答的第12题、第13题的B选项分别是82.0%、65.6%可以看出。这与罪犯的回答差异很大。(3)监狱警察认为极少数罪犯对法律不信任、不信仰,这从表7监狱警察回答的第12题、第13题的C选项分别是2.6%、9%可以看出。

    二、监狱警察与罪犯对罪犯法律意识现状回答的差异显著性

    从前面表2至表7这6个表格的数据中已经看出了罪犯与监狱警察在对罪犯法律意识结构四个方面的回答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表8的Sig.即P值看出,统计学上也都有非常显著差异和极其显著的差异。法律认识、法律意志、法律信仰的平均分高说明法律认知水平低、法律意志薄弱、对法律信任或信仰的程度低,而这三方面监狱警察的平均分都高于罪犯;法律情感的平均分低,说明罪犯自我否定性法律情感弱,这方面监狱警察的平均分低于罪犯。所以,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监狱警察总体上对罪犯法律意识现状的评价要比罪犯对自己法律意 识现状的评价差。

    (一)监狱警察与罪犯对罪犯法律认识回答的差异显著性

    ——监狱警察对罪犯法律认识的评价比罪犯的自评水平低,监狱警察认为罪犯的法律认识水平较低。

    表8的第3题、第4题、第7题是罪犯与监狱警察对罪犯法律认识的回答,二者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三个题监狱警察的平均分都高于罪犯,说明监狱警察对罪犯法律认识的评价比罪犯的自评水平低,即监狱警察认为罪犯的法律认识水平较低。

    (二)监狱警察与罪犯对罪犯法律情感回答的差异显著性

    ——监狱警察认为罪犯自我否定的法律情感较重,但没有罪犯自评的那么普遍和强烈。

    表8第8题的平均分越高说明罪犯自我否定的法律情感越强,而此题监狱警察的平均数低于罪犯,监狱警察与罪犯的回答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这说明监狱警察虽然认为罪犯自我否定的法律情感较重,但没有罪犯自评的那么普遍和强烈。

    

    在前面表5中监狱警察对罪犯自我否定性法律情感评价的总体比例低于罪犯的自评,与表8第8题监狱警察的平均分低于罪犯是一致的。

    (三)监狱警察与罪犯对罪犯法律意志回答的差异显著性

    ——监狱警察认为罪犯的法律意志处于动摇状态,没有罪犯自评的坚强。

    表8第9题、第10题、第11题是罪犯与监狱警察对罪犯法律意志的回答,二者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监狱警察的平均分都高于罪犯,监狱警察对罪犯法律意志的评价比罪犯自评的效果差,即监狱警察认为罪犯的法律意志处于动摇状态,不够坚强。

    (四)监狱警察与罪犯对罪犯法律信仰回答的差异显著性

    ——监狱警察认为罪犯对法律的信任或信仰较差

    表8第12题、第13题罪犯与监狱警察的回答都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监狱警察的平均分都高于罪犯,说明监狱警察对罪犯法律信仰的评价比罪犯自评的效果差,即监狱警察认为罪犯对法律的信任或信仰较差。

    三、不同类型罪犯的法律意识现状比较

    不同的罪犯个体存在很多差异,其法律意识也必然存在着差异。个体之间的差异本课题无法研究,只能研究不同类型罪犯法律意识的差异。例如,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犯罪经历、不同罪类、不同刑期、不同性别罪犯之间的差异。

    (一)不同文化的罪犯法律意识现状的比较

    1.不同文化的罪犯法律认识既有相同又有显著差异

    (1)不同文化的罪犯因为不懂法律而犯罪者比例接近。过去一直认为,只有文化水平低的罪犯才会因为不懂法律而犯罪,可是,从表9四个文化层次的罪犯对A项选择的比例看出,大专以上文化(包括本科、研究生)的罪犯因为不懂法律而犯罪的比例与小学、初中的接近,都在46%左右,此数据让我们用新的结论改变了过去的主观推断的结论,即因为不懂法律而犯罪的罪犯不仅是文化水平低者,大专以上文化水平较高的罪犯也有不少人。

    (2)不同文化的罪犯法律认识具有显著差异,文化水平越高的罪犯,犯罪时具有法律认识的人越多。表9第2题的C项大专以上文化的罪犯比例最高,占接近42%;同样此题在表10中的平均数与罪犯的文化水平呈正相关,即文化水平越高平均数越大,呈递增趋势,这说明罪犯的法律认识水平随着文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文化水平越高的罪犯“犯罪时具有法律意识但处理问题时忘了”的人越多。而且小学以下文化的罪犯与高中或中专、大专以上文化的罪犯平均数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大专以上文化的罪犯与初中、小学以下文化的罪犯平均数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3)小学以下文化的罪犯法律知识存在明显缺陷,与其他文化水平的罪犯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表10第4题、第7题反映了不同文化罪犯的具体法律知识水平,两个题都呈现了小学以下文化(含文盲)的罪犯与其他三个文化层次的罪犯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小学以下文化的罪犯平均分明显高于其他三个文化层次罪犯的平均分,说明小学以下文化的罪犯具体的法律知识缺陷。笔者过去曾经研究发现文化水平低者认知的自我调控能力差,[6]本课题的研究又一次证明了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罪犯的法律认识能力,小学以下文化的罪犯由于文化水平太低导致认知能力差,这给他们理解和接受法律知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不同文化的罪犯法律情感差异显著

    ——文化水平越高的罪犯自我否定性法律情感越重

    

    从表11看出,从小学以下到大专以上四个文化层次的罪犯法律情感的平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即文化水平越高的罪犯自责、羞愧、内疚或自我悔恨的否定性法律情感越强,而且小学以下和初中文化的罪犯分别与高中或中专、大学以上文化的罪犯法律情感的平均数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Sig.或P值<0.001。这说明文化水平越高的罪犯一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就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性的法律情感。笔者在与罪犯的交谈也有同样的感受。这不仅因为他们理解了法律的严肃性,还因为在触犯了法律的同时,自己也失去了很多,所以,自我悔恨是真实的。

    3.不同文化的罪犯法律意志差异显著

    ——文化水平越低的罪犯法律意志越薄弱

    从表12的第9题、11题看出,从小学以下到大专以上四个文化层次的罪犯法律意志的平均数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即文化水平越高的罪犯平均数越低,而且小学以下文化的罪犯与其他三个文化层次的罪犯其平均数具有显著差异或极其显著的差异、大专以上文化的罪犯与初中、高中或中专文化的罪犯其平均数也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文化水平越高的罪犯法律意志越坚强,文化水平越低的罪犯法律意志越薄弱。

    

    4.不同文化的罪犯对法律的信仰差异显著

    ——文化水平越高的罪犯越信仰法律

    从表12的第13题看出,从小学以下到大专以上四个文化层次的罪犯其法律信仰的平均数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即文化水平越高的罪犯平均数越低,而且小学以下文化的罪犯与其他三个文化层次的罪犯其平均数具有显著差异或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文化水平越高的罪犯对法律信任或信仰的程度越高,文化水平越低的罪犯对法律的信任越低。

    (二)不同犯罪经历的罪犯法律意识现状比较

    1.不同犯罪经历的罪犯法律认识差异显著

    ——初犯者多数是缺乏法律认识导致犯罪,重新犯罪者具有粗略肤浅的法律认识

    

    从表13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犯罪经历的罪犯选择A项的比例随着犯罪次数的增多而逐渐越少,呈递减趋势;B和C选项的比例却随着犯罪次数的增多选择越多,呈递增趋势。再从表14的第2题(与表13同一题)看出,犯罪次数越 多的罪犯平均数越大,从1次犯罪到3次以上犯罪的罪犯平均数呈递增趋势,表13和表14“导致你犯罪的主要因素”这同一个题反映的趋势是相同的,这说明多数初犯者的犯罪是由于缺乏法律认识导致的,而2次以上犯罪的罪犯在重新犯罪不少人前有肤浅的法律认识,之所以重新犯罪是由于法律认识不牢固或不起主要作用而导致。表14第2题进一步证明了1次犯罪和2次、3次以上犯罪的罪犯平均数具有显著差异。

    2.不同犯罪经历的罪犯法律情感差异显著

    ——犯罪次数越多的罪犯自我否定性法律情感相对越轻

    从表14的第8题看出,随着犯罪次数的增加,平均数却呈递减趋势,而且1次犯罪与2次犯罪的罪犯法律情感还具有显著差异。这说明犯罪次数多的罪犯也有自责、羞愧、内疚或悔恨的自我否定性法律情感,甚至还比较普遍,但相比较而言,犯罪次数多的比犯罪次数少的罪犯相对轻些,因为反复犯罪的经历使他们的情感变得麻木、冷漠。

    

    

    3.不同犯罪经历的罪犯法律意志差异显著

    ——犯罪次数越多的罪犯法律意志越薄弱

    从表15第9题、第11题看出,1次、2次、3次以上犯罪的罪犯这两个题的平均数随着犯罪次数的增多而逐渐上升,呈递增趋势,分数越高说明法律意志越薄弱,而且第9题1次犯罪与3次犯罪的罪犯有显著差异、第11题1次犯罪与2次、3次以上犯罪的罪犯都有显著差异。这说明犯罪次数越多的罪犯法律意志越薄弱,这也是他们反复重新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4.不同犯罪经历的罪犯对法律的信任度差异显著

    ——犯罪次数越多的罪犯对法律的信任度越低

    从表15的第13题看出,1次、2次、3次以上犯罪的罪犯平均数呈递增趋势,平均数越高表明对法律的信任度越低,说明犯罪次数越多的罪犯对法律的信任程度越低。而且1次犯罪与3次以上犯罪的罪犯对法律的信任度还具有显著差异。

    (三)不同罪类的罪犯法律意识现状的比较

    1.不同罪类的罪犯法律认知比较

    ——不同罪类的罪犯法律认知大致相同,信仰型罪犯与情绪型罪犯有显著差异。

    从表16第2题看出,不同罪类的罪犯法律认知的平均数接近,只有情绪型与信仰型有显著差异,情绪型比信仰型罪犯的平均数高,说明犯罪前情绪型罪犯比信仰型罪犯的法律认知水平稍高些,但控制不住激动的情绪而犯罪。

    

    

    2.不同罪类的罪犯法律情感差异显著

    ——信仰型罪犯的自我否定性法律情感明显重于其他罪类的罪犯

    从表16的第8题看出,信仰型罪犯与其他四种罪类的罪犯法律情感都有极其显著的差异,信仰型罪犯的法律情感平均数明显高出其他四类罪犯的平均数,说明信仰型罪犯的自我否定性法律情感比其他罪类的罪犯重,甚至还有自责与内疚等复合型情感。

    3.不同罪类的罪犯法律意志差异显著

    ——信仰型罪犯的法律意志明显强于其他罪类的罪犯

    从表17第9题看出,不同罪类的罪犯法律意志的平均数接近,只有情绪型与信仰型有显著差异,情绪型罪犯的平均数明显比信仰型罪犯高,说明情绪型罪犯的法律意志比信仰型罪犯薄弱,这也是导致情绪型罪犯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他们的法律认知比信仰型罪犯稍高些由于法律意志薄弱仍会犯罪。

    从表17第10题看出,信仰型罪犯与财欲型罪犯、情绪型罪犯有显著差异,第11题信仰型罪犯与财欲型罪犯、情绪型罪犯、其他型罪犯都有显著差异或非常显著的差异,信仰型罪犯的平均数明显低于其他三类罪犯,这说明信仰型罪犯的法律意志明显比其他三类罪犯坚强。这是因为信仰型罪犯犯罪的成功需要较强的意志,一旦这类罪犯服刑后认识到自己触犯了法律,就会把原来较强的意志迁移为守法意志。

    在表17第9、10、11三个测试罪犯法律意志的题中第10题各类罪犯的平均数都高,即法律意志都在动摇水平。为什么?这是因为此题涉及揭发朋友,法律意志与道德、友情发生冲突。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 Kohlberg)讲的“海因兹为救妻而偷药”的道德两难故事,这提示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当法律意志与其他因素发生矛盾时就削弱了它对个体的调控作用,法律意志不是遏制个体犯罪的关键因素。

    4.不同罪类的罪犯法律信仰有显著差异

    ——信仰型罪犯的法律信仰高于其他罪类的罪犯,与其他罪类的罪犯有显著差异。

    从表18的第12题、14题看出,信仰型罪犯与财欲型、情绪型罪犯以及第13题信仰型罪犯与财欲型、情绪型、其他型罪犯都有显著差异或非常显著的差异,三个题中信仰型罪犯的平均数都最低,说明信仰型罪犯比其他三类罪犯对法律的信任或信仰度高。这是由信仰型罪犯对信仰执著的人格特征决定的,只要他们认为法律是正确的,就会把自己原来错误的信仰转移到对法律的信任或信仰上。

    从以上比较看出,信仰型罪犯与其他罪类的罪犯在四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表现出信仰型罪犯总体上的法律意识水平高于其他罪类的罪犯。

    (四)不同刑期的罪犯法律意识现状的比较

    1.不同刑期的罪犯法律认知比较

    ——5年~10年以下刑期的罪犯刑法知识水平高于其他刑期的罪犯,具有显著差异。

    

    从表19看出,只有5年~10年以下的罪犯与10年~20年的罪犯刑法认知有显著差异,5年~10年以下刑期的罪犯平均数比其他刑期的罪犯平均数都低,说明5年~10年以下刑期的罪犯刑法知识水平高于其他刑期的罪犯。这也许是因为5年~10年以下是中等刑期,这个刑期既不太短,也不过长,罪犯能够接受,所以,他们对刑法知识的接受程度较好。

    2.不同刑期的罪犯法律情感比较

    ——不同刑期的罪犯法律情感无显著差异

    不同刑期的罪犯法律情感平均数都在3.61~3.71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他们的法律情感都较重,具有自责、羞愧、内疚或悔恨的自我否定情感者较多。

    3.不同刑期的罪犯法律意志比较

    (1)短刑犯、中等刑期罪犯在战胜友情的法律意志上比重刑犯坚强,双方有显著差异。从表20第10题看出,5年以下的短刑犯、5年~10年以下的中等刑期罪犯与10年以上(含无期、死缓)的重刑犯有显著差异,短刑犯和中等刑期的罪犯比重刑犯的平均分都低,尽管双方的法律意志都处于中间状态,但短、中刑期的罪犯在此问题上的法律意志比重刑犯坚强些。(2)10年~20年刑期的罪犯在释放后不重操旧业的法律意志比死缓犯强。从表20第11题看出,同样是重刑犯,10年~20年刑期的罪犯与死缓犯之间还有显著差异,10年~20年刑期的 罪犯平均分较低,表现出他们在“释放后经济困难又被人威胁不重操旧业”的法律意志比死缓犯强,而死缓犯此方面的法律意志较薄弱。

    

    4.不同刑期的罪犯法律信仰差异显著

    ——刑期越长的罪犯对法律的信任或信仰的程度越低

    

    从表21的两个题看出,不同刑期的罪犯对法律的信任或信仰,随着刑期的增长平均数逐渐升高,而且5年以下的短刑犯、5年~10年以下中等刑期的罪犯与10年以上(含无期、死缓)的重刑犯之间具有或显著差异或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重刑犯对法律的信任或信仰的程度低。这提示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刑期太重带来的副作用。有个原判刑期是无期、已服刑12年的重刑罪犯在调查问卷上留言:“脱离社会太久,人变成了动物、人全变傻了”。

    (五)不同性别的罪犯法律意识现状的差异

    1.不同性别的罪犯法律认知的差异显著

    ——女犯的法律认知水平比男犯高

    从表22的第2、4题看出,法律认知这两个题的平均数男犯都比女犯高,并且具有非常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女犯的法律认知水平比男犯高。

    2.不同性别的罪犯法律情感差异显著

    ——女犯比男犯的自我否定性法律情感更重

    从表22的第8题看出,男、女罪犯的平均分都比较高,他们都有较重的自责、羞愧、内疚或悔恨的自我否定性法律情感,而女犯比男犯更重,两种性别罪犯之间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这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是一致的,女犯中因情感导致犯罪的较多,在服刑中否定性情感也比男犯重,这种心理特征对女犯的服刑具有积极与消极作用,否定情感太重会导致女犯轻生者较多。

    3.不同性别的罪犯法律意志的差异显著

    ——女犯的法律意志比男犯坚强

    从表22的第9题、11题看出,男、女罪犯的法律意志平均分差别较大,二者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女犯的平均分明显低于男犯,说明女犯的法律意志比男犯坚强。

    4.不同性别的罪犯法律信仰的差异显著

    ——女犯对法律信任或信仰程度高于男犯

    从表22的第13题看出,女犯对法律的信任或信仰程度平均分较低,男犯在中间水平;第14题男、女罪犯的平均分虽然都在中间水平,但女犯也明显低于男犯,两个题男、女罪犯之间都有非常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女犯对法律信任或信仰程度高于男犯。这可能与本课题调查的对象有关,即信仰型罪犯都是女犯。

    以上四个方面都是根据实证数据得出的结论,女犯总体上的法律意识现状好于男犯。

    

    需要说明的是,本课题还对不同年龄罪犯的法律意识做了实证研究,但是由于调查对象中60岁以上的罪犯基本是文化水平较高、入监前具有领导职务的罪犯,所以,用SPSS做出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很多方面都是60岁以上的罪犯与其他年龄的罪犯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笔者认为,这不是纯粹的年龄差异,更多的是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差异,所以,没有采用这组数据。

篇4

关键词:旅游业;历史;现状;邵阳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55-02

在经济欠发达但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作用强等优势,这些地区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以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邵阳经济欠发达,但旅游资丰富,在湖南省内仅次于张家界和长沙,居全省第三位。所辖县市内现有4个国家A级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世界自然遗产,2个国家森林公园,大小景区300景点余个,资源品类齐、品位高、数量多,为邵阳旅游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邵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回顾

邵阳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也一直不快。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邵阳市旅游业历经了悄然孕育阶段、初始阶段、持续发展阶段、新时期等四个阶段。

1.孕育阶段

20世纪80年代,邵阳武冈古城云山因生物资源蕴含丰富被湖南省政府于1982年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但一直到1992年,国家林业部才在林场基础上批准建立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同年3月3日山天然公园成立,并正式对外开放;第二年山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这一时期因景区内基础设施太差,周边的居民只是出于对自然风光向往和对云山道教文化的朝圣而通过崎岖的小路前往进行观光,虽然这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但为后来邵阳旅游业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初始阶段(1994―2001年)

2001年山又被国土资源部审定为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以邵阳市九县三区的周末周边休闲游开始慢慢形成,但是这一阶段的旅游活动并未成熟,只是起步阶段。游客多为景区周边的居民,一般是一些自发性的周末休闲游。到了2000年3月邵阳市第一家旅游社――邵阳宏达旅行社成立,邵阳市的旅游行业才逐渐发展起来,旅游业逐步规范化,形成了有组织性的大众活动,2000年10月28日至31日邵阳市还举办了第一届山旅游节,游客多达20多万人。来邵阳游客人数比往年增长40%,揭开了邵阳旅游服务业的新幕。

3.持续发展阶段(2002―2007年)

2002年山被国务院审定为第四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邵阳市政府对旅游产业开始逐步重视起来,2002年编制了《邵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同年成立了“邵阳市旅游协会”,在旅游企业、市场和政府部门之间架设了“桥梁”。并参加了首届湖南旅游节。2005年,邵阳市与桂林市正式签署《桂邵旅游合作协议》;同年叶文智麾下的湖南山龙凤旅游公司以7.6个亿接管了山风景名胜区,景区管理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市旅游局与武冈市政府成功举办“中国旅游策划万里行武冈峰会暨武冈旅游发展论坛”,协助城步苗族自治县举办首届“亚华乳业南山杯”中国・城步全国风筝精英赛;邵阳市市旅游局组团参加湖南旅游节暨首届中国旅游精品博览会、珠洽会等,邵阳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进一步加强,进入邵阳地区进行旅游的国内游客数量上有了可观的增长。2006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91.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3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3.8%和27.2%。2007年武冈云山和隆回高洲温泉被批准为3A级旅游景区,继续推进旅游业发展政府主导战略。《邵阳市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了“十一五”期间邵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框架,把旅游产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来培育。全市继续举办举办山旅游节、苗族姑娘节,并且与桂林、张家界携手开展旅游热线服务,使邵阳成为连接广西桂林、湖南张家界的“接点”和“纽带”。据邵阳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2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6亿元,到了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9亿元,比2002年将近翻了五番。

这时期,应该说是邵阳旅游业发展的第一个,发展迅速。旅游客源地也由原来的湖南省内扩展到全国。市旅游管理部门和经营部门也开始总加大了投资力度和宣传的力度,旅游形式呈现多样化。

4.新时期(2008年―)

2008年元月8日山龙凤公司退出山经营权,6月1日,邵阳市新宁县人民政府全额出资成立国有独资公司―湖南山恒源国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新宁县确立“旅游立县”战略,启动中国旅游强县创建工作。邵阳市政府认识到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促进和带动作用,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积极营销宣传,参加全国各地的旅游展销会和博览会,加大了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外资,11月初在广州举办了旅游招商洽谈会,引资11.1亿元,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邵阳市接待国内旅游者473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37.6%,年均增长11.2%;实现旅游收入32.48亿元,比2005年增长70.1%,年均增长19.4%;①2008年全市旅游星级宾馆已达33家,其中四星两家,三星级6家;旅行社25家,其中国际社3家,国内社22家;等级旅游区4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家;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2万余人。随着2010新宁山被评为国家级4A景区以及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邵阳获得了一张世界级的“名片”,山申遗的成功标志着邵阳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邵阳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机会与挑战并存,邵阳的多个景点基础设施初步完善并且运行,多条跨市旅游线路开始基本形成,旅游产品开始多样化,客源地开始从以本省为主转移为国内为主。新时期邵阳市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二、邵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985年之前,邵阳的旅游业发展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邵阳旅游配套设施逐渐完善,逐步形成和呈现了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方向,文化主题为特色,乡村旅游为补充的旅游格局。回顾邵阳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审视邵阳旅游发展的现状,我们发现有如下特点:

1.政府主导力不够强,发展目标不明确

2002年,邵阳市旅游业持续发展之初,确定了邵阳旅游的发展思路为“以山为龙头、整合旅游资源、联合打造山品牌、创建旅游大市、培育新兴支柱产业”,至2004年,邵阳市旅游业战略目标转变为“建设旅游支柱产业”,2007年,旅游业的战略目标成为“建立旅游大市、旅游强市”,2009年,邵阳市召开旅游工作会议,把发展的思路定位为“以市区为中心,以山为龙头、坚持“三个结合”,突出六个重点,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由此可以看出,邵阳市对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把握不够,思路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其次市县都没有设立专项旅游发展资金,要资金全靠向上面跑,基本没有出台支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产品不精,旅游资源的整合依然不够

邵阳旅游资源丰富度在全省排名第三,但是邵阳市目前景区开发经营分散,点多面广,规划性不强,重复建设多的局面确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开拓市场等方面单兵作战,分散经营,互动性、互补性差。邵阳市旅游具有生态、红色、人文资源的多样性,但未能很好将各自特色统筹规划到旅游总体形象之中。难以体现邵阳旅游业的整体形象,不利于提高旅游规模效益。我们有旅游资源精品却因为交通等问题形不成精品线路。

3.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深,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一是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比如周敦颐老先生的《爱莲说》名扬天下,古遗迹在邵阳,而且在市政府内,但是那个“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池就是找不到,一些生态景区有点看头、没有说头,文化景区有点说头、没多少看头,可参与性不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二是旅游产品类型过于单一,基本是以观光为主,旅游产业链条短,各环节衔接松散。旅游景区基本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层面,游客享受不到成熟旅游景点的“白天看景点、途中有购物、晚上观演出”的“一条龙”服务,而是“白天看山看庙,晚上睡觉”,没有或很少有旅游六环节中的“购”和“娱”,综合效益上不去。

4.旅游收入增长缓慢,客源主要以国内甚至省内为主,游客停留时间短

2004年,全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24.2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17.86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234人,国际旅游收入6.13万美元,其中过夜旅游者191.43万人次,约占整个旅游人次的3/5。经过四年的发展,2008年国内外游客47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32.48亿元,入境旅游者不升反降,只有187人,国际旅游收入5.69万美元,其中过夜旅游者288.53万人次,依然约占整个旅游人次的3/5。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邵阳市的旅游客源依然以国内和省内为主,景区品牌在国际上没有什么影响力,同时过夜旅游者比例不高,游客停留时间短,导致旅游收入增长缓慢。

就目前而言,邵阳经济相对落后,旅游业总体水平低于湖南省其他地区,旅游目的地形象没有树立,旅游影响力相对较低。邵阳市的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初始阶段。

参考文献:

[1] 莫晓红.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篇5

    局中统筹规划旅游产业格局、开发旅游产品、提高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使森林旅游产业成长为国有林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林业产业旅游;资源优势

    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开发建设已有60年,天保工程实施前经济的支柱产业主要是木材生产。天保工程实施后木材产量大幅度减少,特别是天保2期工程实施后,林区木材产量由1期的每年229万m3一步减产到110m3,直接减少经济收入达12亿元左右。同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实施以来,林区发展迫切需要新的产业作为支撑,综合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替代产业,实现科学发展。

    据统计,2010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3.96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18.8%,直接收入295亿元,带动社会综合旅游收入2376亿元。预计到2015年,森林旅游人数将达到5亿人次,直接收入达到600亿元,社会综合产值达2000亿元;到2020年,年森林旅游人数将达到14亿人次,社会综合产值达到8000亿元。同时,国家对森林旅游产业的高度重视,2011年11月,国家旅游局、国家林业局联合召开的全国森林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森林旅游发展步伐的要求,并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意见》。国有林区发展森林旅游市场空间巨大,政策环境优良。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主体功能区面积10.67万km2,文化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风光秀美,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十一五”期间,林区将森林旅游作为重点接续产业发展,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62.6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3亿元。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8个,景区(景点)130多个,星级涉外宾馆4家、度假村7处,旅游公司6家,直接从事森林旅游人员500多人,社会旅游从业人员近1.1万人。

    1 统筹规划,互利多赢

    依托林区浓厚的历史、民族、林俗文化、森工文化,探索森林旅游与文化互动体验模式,以林区现有8个国家森林公园和2个旅游区(国家湿地公园)为主体,借助北部漠河、西部海拉尔、南部乌兰浩特、东部齐齐哈尔、东北部加格达奇5个进出林区的通道,“以区为面、以面带点、以点穿线”。进一步整合资源,组建集团化旅游公司,对林区旅游产业进行统一规划、统一促销、统一经营,打造品牌,促进旅游产业市场化、规范化运作。同时,积极参与融入、全国旅游大格局,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享。

    2 改善交通环境,提高林区旅游的通达性

    利用林区闲置的铁路运力,开通国内一流的旅游项目——森林豪华旅游列车,使游客在列车上领略林区美丽风光的同时,满足“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需求。另外,可以探索利用林区防火机场开展低空支线旅游,提高游客的可进入性。

    3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

    完善景区住宿、餐饮、供电、供水、供热和通信等设施建设,加强资源保护、科普教育、标识、栈道、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以及各种安全、环卫设施的建设,打造展现森林文化演艺中心,全面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和档次。

    4 打造高端旅游产品

    在提升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森林生态、冰雪体验、温泉度假、生态养生游、健身康复游、科考探幽、民俗风情等特色旅游,塑造大兴安岭森林旅游品牌,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森林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森林旅游精品景区。依托阿尔山现有的温泉、冰雪等旅游项目,按照建设“东方达沃斯”的理念,针对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客源,高标准开发建设国际化高端滑雪场、狩猎场等项目,延长林区旅游期,解决旅游淡旺季失衡、资源浪费、整体效益低下的问题;依托全国最大、总面积110万hm2的乌玛、永安山、奇乾北部原始林区,按照黄石公园的模式和标准,构筑大兴安岭北部旅游圈,开展森林探险、探密、野外生存训练、动植物观赏、休闲度假项目,使之成为国内唯一的、世界知名的旅游景区;依托敖鲁古雅鄂温克游牧民族文化,打造民族狩猎文化游,开展森林畜牧业、建设敖鲁古雅国际狩猎度假区;利用鄂伦春自治旗乌兰牧骑文化资源,演艺鄂伦春民族歌舞,展示民族文化;依托额尔古纳界河,完善中俄界河游项目,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和。在打造精品的同时,注重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森林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新内容,塑造旅游文化灵魂。同时,走市场化道路,全方位满足游客差异性需求,利用市场化运作提高旅游产业的盈利能力。

    5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林区知名度

篇6

一、变量选择说明与数据处理

文中主要选择三个变量:一是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贵州省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国内旅游总收入(TR),衡量贵州省旅游发展水平;三是旅游外汇收入(FR),衡量贵州的入境旅游情况。为了使数据的结果更显著,同时消除一定的异方差,对三个变量的时间序列都取了对数,取对数后的时间序列都记为LNGDP,LNTR,LNFR。因文章篇幅有限,1996-2011年三个变量的数据就不列入文中。

二、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本文选取的变量都是宏观经济变量,在通常情况下都处于非平稳状态,为了防止“伪回归”,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2.协整检验由单位根检验知,非平稳序列LNGDP、LNTR和LNFR是二阶单整的,符合协整分析的条件,采用EG两步法检验LNGDP、LNTR和LNFR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对数据进行OLS回归,得到回归方程:LNGDP=0.5343LNTR+0.1475LNFR+5.1193(19.56)(6.64)(9.46)R-2=0.99D.W.=1.68上述方程表明:贵州省的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增加0.53、0.15个百分点。采用EG两步法对方程做协整检验,即对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以X代替残差序列,结果表明X在二阶1%显著性水平条件下平稳。检验表明,LNGDP、LNTR和LNFR之间存在协整关系。3.Granger因果检验本文选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来检验贵州省国民生产总值与旅游总收入、外汇旅游收入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滞后阶数为2,在10%的置信度下,LNGDP与LNTR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LNGDP与LNFR也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篇7

关键词: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动态管控

1施工企业合同管理常见法律风险分析

受制于建筑工程项目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合作方关系复杂且竞争激烈的影响,加之施工企业自身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合同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与法律知识欠缺、合同管理制度不完善或制度执行不到位,导致施工企业在合同管理中存在诸多法律风险[1]。

1.1合同订立前置程序违法的法律风险

合同是双方当事人达成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但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国家对必须招标项目的招投标及其流程都有明确的规定,合同订立程序违反效力性强制规定,不招标或违反招投标法规定的,都可能出现合同被认定为无效的法律风险。

1.2主体资格及合作方资信审核不严的法律风险

在合同签订前未进行严格的合同主体资格审核,发包人未获得相关行政许可不具备发包资格、专业分包单位不具备应有的施工资质等缺乏主体资格的,合同效力会受到影响;未进行全面的合作方资信情况调查,如遭遇缺乏履约能力与基本诚信的合同相对方,不仅双方合同难以得到正常履行,也会使得整个项目进程受到影响。

1.3合同未经专业审核,条款存在不足的法律风险

很多施工企业缺乏专业的合同审核能力,合同订立前未进行专业人士的合同审核,导致诸多合同文字表述不够恰当准确、必备条款不完整、合同缺乏操作性、权利义务严重不对等、缺乏违约条款等。合同条款是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条款的不足不仅会引发歧义和误解,更会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无法实现合同目的。

1.4缺乏动态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

施工企业在合同履约过程中常常要面临各种合同要素的变化,而施工企业最常见的问题在于缺乏动态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未能及时有效地做好合同的变更与确认工作。在履约中不仅不重视工程联系单、会议纪要、签证索赔资料等变更资料的出具与收集,更缺乏合同变更、签证索赔的时效观念,从而因错过合同约定的时效期限被视为放弃权利的主张。

1.5资料保管不利、印章使用不当的法律风险

合同管理过程中涉及的资料繁多,不仅包括订立阶段的招投标文件、合同及附件,还包括履约中的各种变更文件。然而,施工企业常常存在资料不齐全、原件缺失、缺少盖章或有权限的人员签字、没有留存收发记录、私刻印章以及未经审核擅自使用印章等各种情况。在主张自身权利的时候,资料的缺失以及印章的不当使用往往会导致纠纷解决的失败,使企业面临不应有的损失。

2施工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的措施与建议

2.1提升企业全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应不断加强全员的法制宣传与教育,提升守法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学习行业相关案例,分析合同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不良后果,树立起领导层的科学决策意识、管理层的规则意识以及企业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促使企业从被动的解决问题转换为主动的风险防范。

2.2建立不断完善的动态合同管理制度

基于建设工程的特殊性,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环节多且复杂,而一个健全发展的施工企业,必然要以制度作为企业管控的纲领。因此,企业要建立规范的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管理的主管部门及工作职责;建立合同管理流程,设计出从招投标、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纠纷处理、归档终止全过程的合理流程,详细规定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落实具体责任人员,实行科学管理。此外,企业还应做好制度的落地与监督,并结合实践不断总结反思管理制度中的缺陷与不足,及时作出制度的更新与调整,确保制度的有效性。

2.3加强合同风险识别,严控风险底线

2.3.1建立合同重大风险事前核准机制

建设工程涉及的合同数量巨大,且施工合同体系庞杂、内容烦琐,往往一份施工总承包合同就是一部“巨作”。在急于订立合同的阶段,匆忙进入合同评审流程时,往往会因审核工作量过大、审核人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以及工作状态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审核效果。为能充分识别合同中的重大法律风险,提前进行合同重大法律风险的事前核准就十分重要。实现合同重大风险的事前核准,首先,要进行合同重大风险的识别,企业可以通过诸如案例研究、专家咨询、相关条线研讨、项目部调研等多种方式梳理出企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常见的或潜在的法律风险事项,并将风险事项按照不同等级的风险程度进行分类罗列,形成企业自身的风险事项清单;其次,要建立事前核准制度,明确企业在投标前或合同签订前,应对照风险事项清单进行核对,对于存在重大风险即风险等级较高事项的合同,如存在巨额垫资、放弃优先受偿权、以实物资产抵付款项、提供担保等情形的,应进行专项的合同事前核准;最后,要通过决策层与专业团队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与论证,做好有针对性的风险策划,综合考量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风险防范能力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关系,作出是否承接项目、签署合同以及履约的企业决策。

2.3.2注重签约前合同主体审查

合同签订前注重审查合同主体的资信情况[2],做好合同相对方资金实力、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资信情况、涉诉案件与被执行信息、以往业绩等多角度的尽职调查。有针对性地核实发包方的项目许可情况、资金落实情况、分包单位的资质情况,并做好合同相对方履约能力、诚信水平的评估。此外,还需对合同主体进行形式审查,审查合同主体与其加盖印章是否一致,签字人员是否为法定代表人或是否具有书面授权等内容。

2.3.3强化合同专业性评审与条款优化

一方面,施工企业应建立其自身的合同示范文本体系,尤其要重视分供类合同文本的拟定,注重在合同文本中将企业管理制度中诸如质量、安全、造价控制、施工管控要点等管理要求融入合同条款中,形成有约束力的条款。此外,还要设定分供类合同条款不得优于总承包合同相应条件的红线,严格落实分包结算、付款条件与总承包合同相挂钩的“背靠背”条款,通过设置规范严谨的条款,合理合法地保障企业权益。另一方面,要注重总承包合同的审核。企业应明确各条线相关人员及法务、财务等相关专业人士全面且独立参与合同评审。从合法性、严谨性、完备性、风险性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审核,及时提出专业化评审意见和条款优化的建议。

2.4重视履约管理,实现动态全过程管控

2.4.1重视合同交底

合同交底是为了实现合同目的,更好地贯彻与执行合同内容,促使相关条线与项目部人员了解合同意图、熟悉合同条款、掌握合同风险点以及合同执行计划的全过程。合同交底的本意是合同相关人员,通过交底了解合同背景与目标;通过拆分合同条件,明确各部门各条线需要完成的合同要求;通过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集体讨论、群策群力,分析合同实施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进行解决方法与风险防范的策划,以此形成具体的合同履约计划与实施方案。合同交底是学习、思考的过程,更是一个统一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在实践中,合同交底依然流于形式,交底内容仅限于罗列合同具体条款,缺少与项目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合同分析,更没有实施针对合同风险点化解方法的策划。因此,企业应注重合同交底的实效,通过企业管理制度设定合同交底的流程,明确具体的责任目标及责任人,建立企业合同交底的规范制度,落实定期检查、交底效果反馈以及不断改进的机制。只有通过实施合同交底,促使合同执行人员清楚知晓合同目标、合同风险,并掌握合同履行中应关注的要点,实现合同管理责任的分解与落实,促使合同履约过程整体可控。

2.4.2注重履约过程合同变更的管理

合同履行是一个长期且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对合同目的实现造成一定的影响。作为施工企业,合同的变更、索赔与反索赔是企业合同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首先,企业需要全面掌握合同履行情况,做好实际情况与合同条件的对比分析,找到偏差与原因,设定风险预警;其次,要及时提出签证索赔与反索赔、固定证据,避免因超过期限而丧失主张的权利;最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合同进行及时的补充、变更和调整。

2.5注重科学的管理手段

2.5.1合同资料管理

合同履约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履约资料,整理好这些履约资料,做好原件的保存保管,对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认定、履约中的索赔和反索赔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项目部不仅要设立专门的资料员,还需要加强对资料员的教育和培训,在按照工程资料归档的要求收集资料的同时,还应该从更加严格、全面的证据资料的收集角度和标准来进行资料的收集保管。通过建立规范的企业合同资料管理清单,将与工期、质量、造价以及与双方责任有关的会议纪要、联系单、往来文件等资料,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做好归集、梳理与保存,并且定期开展资料归档情况的检查,避免因资料缺失而陷入被动局面。

2.5.2合同印章管理

加强合同印章管理,不仅要按照企业用印规范对印章保管、用印流程、用印监督等方面进行严格管控,采用信息化监控手段监督用印流程,更应该从具有公示效力的角度明确有效印章的范围,如直接在项目部的公章上注明“不得用于签订经济合同或协议”;在施工合同中直接约定使用项目部印章、分支机构印章或部门印章订立的合同或协议均属无效;在合同中明确对于合同的变更、合同造价的调整以及结算的确认都必须以公司有权印章的确认为依据,未经授权的个人签字无效;在合同中明确双方存在伪造、变造各类印章的违约条款。通过多种方式,做好企业合同印章的有效管控。

3结语

合同管理中法律风险无处不在,随着施工企业法制意识的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的不断进步,风险防范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施工企业为在竞争中求立足求进步,应逐步探索出防范合同风险的措施和方法,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建筑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4(3):114.

篇8

【关键词】旅游业;电子商务;原因;优势

旅游业涉及的信息量和资金流较多,电子商务以其低成本、支付电子化、信息传递高效性、覆盖面广等特点与现代旅游业有机契合。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可以以旅游信息库、电子化商务银行为基础,利用最先进的电子手段运作旅游业及其分销系统的商务体系。

随着旅游产业电子商务的规模化,将具有交易成本降低、旅客自助化服务、旅客积极互动等优势,旅游电子商务市场占整个旅游产业的比重正在稳步上升。

一、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的原因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居民出游意愿调查问卷”和“游客行为与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呈现三个方面原因:1.产品和价格信息最受关注,居民出游前最希望获取的信息主要是旅游核心产品及价格信息,包括旅游目的地与旅游线路、景区、住宿与交通价格的信息,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关联产业的信息和服务质量情况。2.游客的散客化趋势进一步明晰,居民出游前希望通过参加旅行社或自己组织团队的形式较多,通过单位组织出游的比例相对较低。3.互联网已成为当前绝大部分居民出游前了解相关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亲朋好友对旅游目的地的评价也是居民出游的重要信息渠道。

总体而言,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的竞争还远远没有达到分类分层的成熟阶段。现在持续的旅游市场增长环境下大量存在的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没有出现剧烈竞争的态势,而是体现为对传统旅游市场的渗透。各种电子商务的族群得到快速发展,整个市场处于成长期,增长潜力巨大。

二、旅游业利用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

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和信息依托型产业,而网络本身又具有廉价、快速便捷、手段多样性等优越性。旅游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必定给其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电子商务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1.产品自身特点适合发展电子商务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的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它不是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一个具体劳动产品,而是以多种服务表现出来的无形产品。

(1)旅游产品一般是由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交通等方面组成的,这些方面决定了旅游产品具有不可移动和不可存储的特点,其生产和销售的过程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同时完成的,而且消费过程是旅游者向旅游目的地进行移动,因此,在电子商务的实现上基本上不需要物流配送环节。

(2)旅游产品包含大量相关的食、住、购、娱等产品信息,旅游销售的过程实质就是将各类信息给旅游需求人群的信息传递过程。由于旅游产品的这些特性,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2.消费者的独特性是进行旅游电子商务的基础

旅游产品的消费与其他商品消费不同,游客在实现旅游消费之前,是看不到旅游产品的实物的,而游客见到实物时,其时已经开始消费。当游客只是以潜在者身份存在着的时候,由于旅游消费是一种非基本生活消费,与产品的介绍、个人偏好和性格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因素中任何微妙的变化都可以改变人们对消费的倾向与态度,从而成为阻止或推动消费旅游消费发生的巨大力量,因此说旅游消费具有很大的弹性。因此,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信息的充分与否非常重要,而传统的旅行社与游客之间往往信息不对程,电子商务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之前可以通过浏览旅游企业的网站,获取更充分的产品信息以指导自己的购买行为;对于旅游景点来说,也可以将景点的特色、人文景观、服务设施和交通情况等以图、文、声、像的方式发不到互联网上,供全球范围的消费者查询浏览,为游客提供大量丰富的旅游信息,吸引大批潜在的游客前往实现参观。旅游消费与生产的同时性,为电子商务运作提供了很大空间。

3.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体现

(1)降低了旅游企业经营成本。首先,减少企业交换信息的成本。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是企业间形成各种关系的基础,开通电子商务的旅游企业,借助于Internet可以很方便地与其他企业建立网络型商务联系。而这种企业间网络型商务关系形成的直接效果是减少企业的交换信息成本。其次,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电子商务的一大优点是能够节约交易费用。据互联网研究与发展中心的《中国电子商务指数报告》的测算结果表明,电子商务比传统交易方式节省11.61%的费用和9.34%的时间。

(2)电子商务为旅游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媒体与快捷的销售渠道。旅行社可以将景点特色、人文景观、服务设施和交通情况等,以图文声像的方式制作成不同语言界面的网上浏览主页,供全球范围的消费者浏览查询;利用电子邮件向特定的客人发送有针对性的信息并提高信息的接受率。电子商务与以往的各类广告相比,成本更低廉,为旅游社提供更快捷的市场信息。电子商务借助电子邮件实现网上订购,提高了支付速度和效率。利用电子商务过程中记录的各种信息,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更准确地进行市场调查,控制整个交易过程中涉及到的人、财、物,协调和管理企业之间、企业和客户以及企业内部各方面的事务。

(3)旅游电子商务没有物流的制约。旅游业本身并不是以实物交换为主的行业,从旅游业的需求方来说,旅游者购买的是一种经历;从供给方来说,旅游企业提供各种服务,以此来赢得收入,并不涉及任何实物交换。这与做实物经营的企业比起来就省去了许多后顾之忧。从旅游业的行业特点来看,旅游业更适合开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涉及到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的协调整合问题,而旅游业却并不涉及到复杂的物流问题,资金也可以通过网上结算的方式直接付款。旅游产品比实物形态的产品拥有明显的优势,其生产和销售的过程是在服务过程中完成的,同时旅游产品就是将食、住、行、游、购、娱等产品信息组合在一起,传达给有旅游需求的人群,旅游产品的销售过程实际上是产品信息的传递过程。

4.对于消费者来说,旅游业与电子商务结合的优势体现

(1)旅游信息查询的便捷性。旅游业利用电子商务,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目的地信息,为其提供目的地预览并为决策提供参考信息;另外也可以利用品牌优势及第三方认证,解决服务的信誉问题;还可以突破时空界限,为消费者提供全天候、跨地域的服务。(2)旅游费用的优惠性。电子商务是节省信息搜寻费用的一个重要途径。旅游互联网的介入大大地降低了信息的寻找成本,使旅游者可以直接从旅游目的地和相关企业中获得更多的、更有用的信息,使旅游者同时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是众多旅游互联网深受旅游者欢迎的社会基础。旅游电子商务提供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价格,从而给消费者带来实惠。同时旅游服务公司不但给消费者提供在任何时间可以完成订位购票的服务,还提供大量的折扣和优惠政策,从而给消费者带来实惠。(3)满足个性化旅游。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团队式、赶时间、赶行程的旅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愈来愈多的消费者追求舒适、自由的个性化旅游。旅游者通过网络的双向交流作用提供个性化的旅游定制服务,来满足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以自订行程、自助价格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旅游将会成为人们旅游的主导方式。

参考文献

[1]余扬主编.旅游电子商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2]中国电子商务指数报告[R].

[3]2011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研究报告[R].

基金项目:2011年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项目“基于电子商务的浙江旅游企业营销模式创新研究”(编号:2011B0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先行先试;立法保障;文本分析

一、文本综述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选取山西省、武汉市和天津滨海新区已的四份地方性法规:《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以下简称《山西循环》、《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武汉条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管理规定》(以下简称《东疆保税》)和《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规定》(以下简称《中新》)进行研究。这四份法律文本代表了省、市和地区“先行先试”的立法情况,内容涉及从全社会的改革到具体某个方面的先行先试,类型涉及地方性条例、规定,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和研究价值。其中,《山西循环》)共八章48条79款,内容涉及总则、基本管理制度,生产领域循环经济、流通和消费领域循环经济、废弃物资源利用化、激励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八个方面。《武汉条例》共30条56款,内容涉及政府职责、产业发展规划和各城市功能地位,自主创新、科技体制改革、人力资源、资源保护,社会保障及金融市场等17个方面。《东疆保税》共七章42条55款,内容涉及行政管理体制、口岸监管体制、口岸监管诚信体系建设、区域发展促进与保障等。《中新》共五章37条47款,内容涉及总则、行政管理、建设管理、城市管理、附则等五部分。

(一)法律要素分析

从法理学的角度来看,法的要素主要有法律概念、法律原则、法律规则和法律技术性规定四个要素。深入分析法律要素可以是我们对先有法律文本有深入细致的了解,从各个要素的比例和分布可以看出已有的法律制定的是否规范和合理。从所分析的四份法律文本来看,《山西循环》包括立法目的一条、立法原则一条,占全文的4%;涉及法律规则的条文45条,占93%;技术性规定一条,占2%。《武汉条例》中立法目的一条,主要涉及概念的条文一条,占全文的7%;法律原则一条,占全文的3%;涉及法律规则的条文共26条,约占87%;技术性规定一条,占3%。《东疆保税》中立法目的一条,占全文的2%;涉及概念的条文两条,法律原则两条,各约占全文的5%;涉及法规规范的条文共36条,占86%;技术性规定一条,占2%。《中新》中立法目的一条,约占全文3%;涉及概念的条文两条,约占5%;法律原则一条,占3%;涉及法律规范的条文共32条,占86%;技术性规定一条,约占3%。

(二)法律条文的内容分析

现代国家的规范性法律文本大都以法律条文为基本构成单位。以其表述的内容来看,法律条文可分为规范性条文和非规范性条文。规范性条文直接表述法律规范,非规范性条文不直接表述法律规范。《山西循环》中规范性条文共46条,占到全文的96%,非规范性条文两条,占4%。《武汉条例》中非规范性条文共3条,约占10%,规范性条文共27条,约占90%。《东疆保税》种规范性条文36条,约占91%,非规范性条文4条,占9%;《中新》中规范性条文共32条,占89%,非规范性条文4条,约占11%。

(三)规范模式的分析

规范性法条按照其模式的分类可以分为命令性法规、促进性法规和禁止性法规。命令性规定明确规定必须做,不做就违法;促进性法规以其内容的促进性为特点;禁止性法规明确规定不能逾越法律法律的界限。《山西循环》规范性法条中命令性法规共46条76款,其中命令性法规共60款,占全部的79%;促进性法规12款,占全部的16%;禁止性法规4款,占5%。《武汉条例》规范性法条共26条50款,其中命令性规定共20款,占全部的40%;促进性法规30款,占全部的60%;禁止性规定0条。《东疆保税》关于规范性法规共36条49款,其中命令性规定共31款,占全部的63%;促进性规定共18款,占37%;禁止性规定0条。《中新》关于规范性法规共33条42款,其中命令性规范23款,占全部的55%;促进性规定19款,占45%;禁止性规定0条。

二、“先行先试”立法保障的现状分析

经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各地对“先行先试”的立法保障很重视,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但是我们也从其分析看出,“先行先试”立法保障的现状存在诸多问题。

(一)法律要素分布较为合理,但法律概念较少

从法律要素的分析研究来看,四份法律文本的法律要素分布较为合理,均为法律规则最多,立法原则、技术性规范较少,这比较符合法律文本对法律要素分布的要求。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上述法律文本虽然法律要素分布较为合理,但法律概念却较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技术性规定较少。法律概念虽然不是法律文本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但是如果法律概念存在模糊和不确定的情况,那么法律规则就会存在模糊和不确定性,这会直接导致对法条的理解出现差异,具体落实出现偏差。

(二)法规虽然涉及面广,但是内容过于宽泛、不具体

从对上述四份法律文本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这些地方法规的内容上虽然规定了先行先试改革的许多方面,但是很多规定过于宽泛,极不具体。例如《武汉条例》的内容涉及政府职责、资源保护等等17个方面,但是每个方面却只有一个法条加以规定,最多只有两款内容。如第二十条规定:“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建立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助为辅、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保险在武汉城市圈的流转和接续。”这条规定虽然规定了应对社会保障制度加以改革,但是如何加快改革,如何实现社会保险在武汉城市圈的流转和接续都没有详细的法律规定加以规范,没有细致的规定就不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内容过于宽泛的问题不仅体现在武汉城市圈的立法上,其他省市和地区的法律也出现过这样的现状。

(三)法条皆多规范性条文,禁止性条文较少

从法条内容和规范模式的分析上来看,规范性条文较多,内容多为命令性规范和促进性规范,而禁止性规范明显较少,除《山西循环》外,其他三个法律文本甚至没有禁止性规范的内容。HTTP/1.1 200 OK Date: Tue, 20 May 2014 06:55:54 GMT Server: Microsoft-IIS/6.0 X-Powered-By: X-AspNet-Version: 2.0.50727 Consuming-time: 4759 Set-Cookie: __ReadAuth=wfTUoieJrr9MYvqkdOC6uT79VVDtRwLkPS00vGMJRBpk06g3wnXsHH2lGPUzfIxj; path=/; HttpOnly Set-Cookie: _SessionId=klziohaaj5tsbyv4w2y3su2q; path=/; HttpOnly Cache-Control: private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gb2312 Content-Length: 308570 河北公共图书馆共享 function checkOS() { var ua = navigator.userAgent.split(";"); if (ua[2].indexOf("Windows NT 6.2") != -1) {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setAttribute("href", "/webpdp/zh-CN/app/d2b8bfa0-dc29-4ad6-94a1-c0bc1ab4652c");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2").setAttribute("href", "/webpdp/zh-CN/app/d2b8bfa0-dc29-4ad6-94a1-c0bc1ab4652c"); } els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setAttribute("href", "javascript:alert('本App仅在Windows 8下运行!')");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2").setAttribute("href", "javascript:alert('本App仅在Windows 8下运行!')"); } } 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 () { jQuery("#nav").children().mouseover(function () { jQuery(this).addClass("over"); }).mouseout(function () { jQuery(this).removeClass("over"); }); jQuery("#navFooter").children().mouseover(function () { jQuery(this).addClass("over"); }).mouseout(function () { jQuery(this).removeClass("over"); }); //checkOS(); }); function doPrint() { var bdhtml =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var sprnstr = ""; var eprnstr = ""; var prnhtml = bdhtml.substr(bdhtml.indexOf(sprnstr) + 17); prnhtml = prnhtml.substring(0, prnhtml.indexOf(eprnstr)); var _first = "关于综改区“先行先试”立法保障的法律文本分析

作者:郭祺 来源:西江月・上旬 2014年2期

"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 _first + prnhtml; window.print();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 bdhtml; } 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 () { ContentBigImageControl('zoom', 650); })

篇10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直接影响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本院回顾性分析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试图推断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高发时间,并以此为依据规范临床护理行为,现将资料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为42例,女性患者为38例,平均年龄为(66.85±4.64)岁。经分析临床资料后发现,其心律失常发生部位为:侧壁、前间壁、下壁、前壁、右室下以及内膜下,其中以发生在前壁的心律失常作为多见。在门诊、急诊或进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时第一次借助听诊、心电监测或心电图检查得到的心律失常结果称之为心律失常发生时间,也就是指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或者快速异位心律失常等。

1.2方法[1-2] 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办理入院后,立即施行24 h的心电监护,时间应当≥1 w,每天分为6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为4 h,以此便于统计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6个时间段如下:01∶00~04∶00、04∶00~08∶00、08∶00~12∶00、12∶00~16∶00、16∶00~20∶00、20∶00~24∶00,分别将其简称为1、2、3、4、5、6时段,以患者出现胸痛等表现作为起始发病时间。

1.3统计学方法[3-4] 本组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多发于起病24 h内,并且于05∶00~14∶00发生居多,较少发生在17∶00~04∶00,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死亡率。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为持久而剧烈的胸骨疼痛、心律失常、心脏功能衰竭、急性循环功能障碍等;具有发病快、病情反复发作、死亡率高的特点[5]。从本次回顾性分析的结果上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多发于起病24 h内,并且于05∶00~14∶00发生居多,较少发生在17∶00~04∶00。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很可能同机体内神经内分泌变化直接相关。04∶00~12∶00这个时间段人体内的儿茶酚胺分泌量最高,这便会促使患者的心律增加,血压升高,心脏收缩能力也会随之增强,这些都会造成患者的心肌供血不足[6],最终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本文在归纳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发病时间规律的基础上,以预防和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提出了预防性护理方案,详情如下。

3.1营造温馨舒适的康复环境 护理人员应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修养康复环境,病房的布置应整洁干净,舒适温馨。病房应光照充足、空气流通,温度控制在23℃~26℃,平均湿度在60%~70%[7]。病房的布置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最大限度的为患者创造温馨舒适的康复环境。

3.2用药干预 护理人员应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用药干预,让患者认识到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护理人员要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用药指导,告知患者药物的治疗原理、作用、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提醒患者用药的次数和剂量,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护理人员应在患者用药后密切观察临床症状。如果患者在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做好处理工作。

3.3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应该积极主动的与患者沟通,让患者认识到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多为患者介绍成功的病例,消除患者的疑虑,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及时向家属通报患者的病情,当患者病情反复发作或出现恶化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工作;认真细致的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积极搭建患者与临床医师沟通的桥梁。

3.4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治疗手段、康复禁忌等[8]。护理人员应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患者讲解,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认真回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态度应亲近友好。

参考文献:

[1]柳林媛.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要点[J].中国处方药,2014,11:141-142.

[2]刘伟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4:2707.

[3]宋淑琴.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07:12-13.

[4]胡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13:148-149+152.

[5]黄春兰,朱辉群,黎小惠.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效果评价[J].临床医学工程,2013,11:1441-1442.

[6]陈敏雄.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07:33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