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的申请范文
时间:2023-06-11 08:3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项目的申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青年教师;项目申报;经费预算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230-02
0引言
在高校,青年教师是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科研群体的新鲜血液,他们担负着科技创新,学术发展的重要使命。然而,对于刚出校门或研究机构的青年教师来说,科研刚刚起步,对各类项目的指向性、针对性以及对自身条件认识不足,在申报项目时造成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此,文章针对青年教师在项目申报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1青年教师在项目申报中存在的问题
1.1 青年教师对科研项目类型认识的不足与误区在高校,科研项目大体可分为两类,上级科技主管部门或机构批准立项的计划项目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技术开发或服务项目,即纵向和横向项目。纵向项目由政府下达,对当前社会需求与科技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由于纵向项目是负责人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在职称评定,年度考核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不少青年教师不分项目类型,见计划类项目就申报,这是极其错误的。比如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主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并且涉及范围广,针对性强,产业化要求高;而863计划项目,主要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以研究高尖端技术引领发展为目标。这两类项目对于青年教师来讲就不适合牵头申报。但是,这并不代表国家项目等级高而不能申报,关键问题是“选对”。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等部门针对青年、博士后、海归博士的项目,皆诣在扶持青年教师的科研启动,培养国家新兴人才,这种几乎是“量体裁衣”的项目再适合不过了。再如,对于海归的青年教师,有着与海外的天然联系,若申报国际合作项目将可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同样适合申报。因此,根据自身情况选对项目类型进行申报极其重要。同样,省、市地方项目也存在类似指向性、对象不同的区别,资助额度也有大有小,申报之前必须做足功课,了解清楚再行动。
横向项目,作为企事业委托项目,其实是一个与外界联系的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为企事业解决实际需求问题,不仅可了解行业内的瓶颈,及时把握发展方向,同时可与企事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由小看大,由委托到合作,青年教师可从中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与所处地位,不仅使自己在行业中逐步深入、扩大影响,同时为未来更高层次的合作垫定基础。
1.2 项目申报准备不充分
1.2.1 申请书准备不充分国家及省、市各级科技计划项目从指南到申报截止大多不超过一个月,如果没有任何准备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在教学任务保质保量的情况下,完成任务书的编制,时间略显仓促,水平不能完全体现,中标率得不到提高。但是,各类项目每年的申报时间大体不变,因此提前准备,及早规划非常重要。以我校基金项目准备来说,年底开动员会的时候已有部分教师已进入准备阶段,到第二年2、3月份指南,至少三个月时间准备,这种就相当充分。更有一些经验多的教师,自身研究达到一定水平,出了一些成果,亟需提高或解决行业内的攻关问题,提前一年或两年便开始筹划准备,相当值得学习。
1.2.2 项目筹备工作不充分为了避免在集中申报时间段任务繁多,可以将部分工作提前准备。比如,科技查新,寻求合作单位,专利、论文统计,等。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由于集中受理人数过多,科技查新部门无法在申报时间内给出查新报告,而科技查新又是申报的要求之一,这往往将申报人置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另外,有联合申报计划的申报人,应及时了解欲合作单位的意向,提前达成共识可为后续工作开展打好基础。
1.3 申请书编制过程中的问题
1.3.1 项目内容编制的问题同样的模板,申请书的质量却可以千差万别。填报申请书不是做填空题,申报人头脑中须有成形的想法与执行规划。首先研究内容要明确,把研究主体作为一个整体,依申报模板分块表现出来。其次切实、准确表达“为什么要做,怎么做,为什么是你来做,将达到什么预期成果”等问题,逐步完善申报书。再则,指标是衡量一个项目是否达到目标,是否完成任务的标准,必须是可考核的。因此,在填报考核指标时,切忌模糊不清,或单纯以论文和研究生培养作为考核指标;也不可为了申报成功而过分提高或为了轻松完成任务而过分降低指标。最后,内容新颖、技术创新、重点突出须在整个申请书中贯穿始终,切忌为编写而编写的盲目性。
1.3.2 经费预算的问题经费预算是一项十分重要和严肃的内容,它伴随着项目从申请到结题的全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研项目成功与否[1]。做经费预算,既要考虑到项目实际需求,又要遵循经费管理制度。然而,对于大多数青年教师来说,经费预算是一个陌生的东西,特别是对经费管理制度了解甚少。有些项目主管部门下发了经费管理办法,例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这类项目有法可依,预算时要充分理解办法中各个科目包含的范围,切实编制预算。对于没有项目主管部门下发的管理办法的项目,一般都遵循各高校自己经费管理办法。
在遵循管理办法条件下,为了最大程度的申请更多的经费,在预算中投入更大的设备、材料费的比例的情况不足为奇。这种方法诣在经费不被或少被“砍”,这就导致了申请人偏向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进而滥用信用[2]。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倡根据实际需求,不能一味地依据项目的最大资助额度编制各类明细的最大化预算。比如设备费预算过多,重复购买了所在平台已有的设备,必然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其次,购买设备一般需经过一定招标、审批以及入固定资产程序,占用科研时间;最后,从结题验收来看,如果设备费过多造成经费结余过多,最终将返还政府,甚至财务验收不通过。同样,确实需要支出的部分,比如会议、差旅、人员费等应该给出合理预算,以保证正常的学术交流和提高研究队伍的积极性。
2解决青年教师申报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2.1 自身定位,选择合适的项目对于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一定要抓住博士毕业的头几年时间积极申报针对博士或博士后的科研启动项目。这类项目有国家的,也有地方的,由于申报人范围小、竞争相对不大,特别适合青年教师申报。由于青年教师学术基础薄弱,各方联系相对不足,尚不适合单独申报大型的科技计划项目。但作为合作单位,担任课题中的一部分研究甚至是测试加工,参与其中却是不错的选择。另外,有些行业主管部门会不定期组织项目申报,比如环境保护、海洋与渔业、交通运输等部门,青年教师应及时关注行业动态,将其深入到平时的工作中去。
2.2 编写申报书须注意的几点青年教师经验相对不足,在申请书的编制方面须多下功夫。第一,申报书内容不仅让同行认同,还要让非同行与自己产生共鸣。众所周知,很多项目评审是按大领域分类,评审专家很有可能对申报的领域不是非常熟悉。因此,如果能让所有专家都清楚地明白申报人为什么要做,做什么,如何做,那么就成功了一半。第二,合理规划项目进度。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研究、设备、材料等因素共同推进项目进展。因此,主要工作应放在中前期,避免因材料、设备购置、实验室改造等非主观因素而导致项目不能按期结题。第三,验收指标须明确,既要考虑到项目达到的预期效果,又要符合实际。专利申请、有一定的周期,切不可随意制定。
2.3 经费预算须合理、真实、客观经费预算必须客观、全面地反映项目的预期支出,青年教师绝不能把这项任务作为申报项目的附属工作,经费预算与研究申请书其它部分在申报乃至验收时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首先,了解学校及项目主管部门的经费管理办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排除对项目预算明细的主观臆断。例如,863经费管理办法中,会议费是指承担单位主承办的会议费用,而不是赴外参加会议费用,等。其次,预算说明须详细编写,各科目支出真实、合理。例如,人工费是给研究生发放的补助,按人头如何计算详细说明。设备费应将欲购置的设备一一列出,未预算将不予购买,而列出的不一定全要购买。另外,对于预算科目没有单独列出的又需支出的费用,如打印纸、硒鼓类办公耗材可放在材料费中支出并说明。最后,加强预算工作与财务工作的结合[3]。与财务人员及时沟通,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或者审计的角度来审查预算,财务人员将给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青年教师是高校科研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的发展支撑高校的发展,推动高校科研、学术向高水平化前进的进程。但同时,青年教师也有着职称评定、社会关系不广、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形成了部分青年教师急功近利,盲目追求项目的做法。然而,单纯而盲目的追求科研经费,对于基础科学的发展是毁灭性的[4],因此,从长远来看,一蹴而就是不可行的,青年教师还须踏实、静心,从小项目做起,步步为营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李发福.从项目预算的全过程看我国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弊端[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7):59-62.
[2]杨得前,严广乐,唐敏.财政投入科研经费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J].科学学研究,2006,24(1):44-48.
篇2
关键词: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科研立项评估;层次分析法
科研立项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先决条件,也是决定科学研究起点的重要因素,为此才有“立项成功了,项目就完成了一半”的说法,因此,抓好立项的申报工作对科管部门来说尤为重要。为在科研立项过程中确定优先申报项目,提高项目获批概率,为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科研立项评估指标体系,并对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4个具有典型性的科研项目进行了评估。
1.科研立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建立指标体系的主要工作是指标的选取和指标之间结构关系的确定。指标体系要全面反映出所要评价系统的各项目标要求,尽可能地做到科学、合理、可操作,且符合实际情况,并基本上能为有关人员和部门所接受。为此,制定评价指标体系需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先拟定指标草案,经过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反复交换信息,统计处理和综合归纳等,最后确定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就要求建立者既对本领域的专业知识有很好的把握,又有丰富的经验。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收集相关科研人员意见,发现20个指标对科研课题成功申报较为重要,这20个指标可以归纳为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
2.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2.1构建判断矩阵
2.3计算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并排序
数据表明,一级指标中“项目意义与重要性(A2)”和“项目目标及预期结果(A4)”这2个指标的得分最高,均为0.31,说明在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项目申请中比较看重项目的立项意义和预期结果,这与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职能密不可分,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以“服务科技”为主旋律,履行科技公共服务职能。另外,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在注重基础研究的同时,更为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以期在辽宁省经济建设中发挥技术支撑的作用,故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在申请项目时比较注重项目的意义和预期结果。一级指标中“项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A3)”和“项目团队负责人及团队建设(A1)”2个指标的得分分别为0.24和0.14,二者重要程度不及前2个,但也是项目申请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A1指标中得分最高的是“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B4)”,为0.27,总得分为0.038,这说明项目负责人的科学精神及创新能力对科研项目的申请作用较大。在A2指标中,“已有研究基础条件(B9)”的得分最高,为0.4,其总得分为0.124,在所有指标中排第2,足以说明科研单位及科研团队的研究基础条件对科研项目的申报具有重要的作用。A3指标的4个二级指标重要程度相同,都为0.25,总得分为0.06。A4指标中,“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是否明确(B15)”得分最高,为0.45,总得分为0.14,在所有指标中排名第1,说明在填写科研项目申报书时明确总体与阶段性目标对成功申请项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科研立项评估体系,并对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具代表性的4项课题进行了评估。研究认为,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项目申请中比较看重项目的立项意义和预期结果,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在申请项目时强调项目的意义和预期结果。另外,研究还认为填写科研项目申报书时明确总体与阶段性目标对成功申报项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科研项目申报 项目申报材料 申请书 撰写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212-02
科研项目立项的数量与层次是衡量企业科研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的质量和保证项目申报成功率,是企业科研管理人员和参与这项工作的研发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目前各类项目申报工作越来越多地采用网上评审方式,项目申报材料成为评审专家了解该项目最重要的依据,项目申报材料的内容和质量决定着一个科研项目能否申报成功。
1 科研项目申报材料的重要性及其主要内容
科研项目的申报是我们开展科研工作的前奏,而科研项目是否能够被批准立项,关键在于项目申报材料的质量。在确定好科研项目选题的基础上,我们如何来攻克这个项目课题,在开展该工作方面是否有创新工作思路,我们企业研发能力、研究基础如何,完成该项目后其经济社会效益如何等问题是评审专家评审的重要依据。如何回答好这些问题,如何在项目申报材料中表达出我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创新思路,是项目申请成功的关键。因为项目申报材料是评审专家在不直接接触了解申请项目的情况下进行评审、论证的唯一依据,它不仅起到桥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规范化的说明文书,用最为简洁有力的语言概括一项科研项目的申报意义。
一般来说,申报材料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的必要性或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项目主要研究的内容和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现有的工作基础和优势、经济社会效益分析等方面。
2 如何撰写申报材料提升申报质量
申报项目是科研实力的较量与竞争。完整、规范的申报材料是科研项目申报成功的必要条件。通过日常的工作,我们发现项目申报失败存在的共性问题往往是对申报材料理解不深,没有严格地按照申报指南要求编写,申报材料没有真实地反映出企业在申报项目中的科研实力,使得评审专家无法正确地评估,从而造成项目申报失败。因此,完整、规范、高质量的申报材料是项目申请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下面,就针对提高项目申报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做系统的研究分析。
2.1 独特新颖的科研选题
项目申报能否获得成功,选题的确定、选题的新颖程度至关重要。所谓新颖的选题一般包括四类:一是尚无人涉足的研究领域或选题;二是学科前沿的理论探讨;三是老问题的新研究视角、新材料发掘或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四是海外新理论、新观点的引进与推广。其中第一类最具创新性,属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甚至是创立新学科的研究项目,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价值,申报这样的课题立项可能性最大。为此,在申报项目确立选题前必须认真做好选题的“查新”工作。所谓“查新”,就是通过查阅相关立项信息,确定申报选题或课题立项是否具有新颖性。在确立选题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查阅和以往立项信息查询,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从事重复性研究。同时,通过文献查新和信息查询,还可以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和现阶段的研究热点,这对于确定研究选题与研究方向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2.2 充分展现项目的必要性或意义
研究项目的必要性或意义,是该项目的灵魂部分,它反映了我们对项目研究所在领域的了解程度、知识结构和所研究目标的重要性,应突出重点。研究的必要性或意义要争取开门见山,应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从国家的发展战略角度分析,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符合国家科学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优先主题的要求;2从经济社会效益的角度分析,项目是否可以提高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缓解地区的能源需求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3从对行业影响的角度分析,项目是否可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引进更多的高科技人才。
2.3 认真总结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申报前应通过文献查新、专利检索等方式对申报项目所涉及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有充分了解,在申报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同行研究的新动向等加以阐述,并附主要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著录并非简单的拼凑,应是完整说明立项依据的有力辅证,应尽可能是最新的、同行业内较权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不必太多,参考文献要新,要有权威性、时效性,最好引用国内外同行最权威人士的资料。
该部分可归纳分析为谁在做、做什么、做得怎样、谁做得好或不足是什么、你打算怎么做才能更好。即:1问题来源是自己提出的,还是别人提出的,还是大家共知的问题;2与本项目相关的发展动态,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还没有解决好,问题的来龙去脉要叙述清楚,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要有总体评价;3本人工作与他人工作的区别是什么,是否有人做过,做得如何,是否别人做过而没有解决等;4对国内外该领域的专家要有恰当的评价,评价时言辞要委婉客观。
2.4 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部分是重点。研究目标是我们想要完成的研究立题,是指要解决什么学术性、技术性的问题。企业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围绕研究方向,我们应当认识到该项研究能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和期望。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目标:一种是技术目标,通过该项研究,可以填补技术的空白,引导该行业内的技术发展,推动行业的发展进步;另一种是经济目标,科研项目的研究应该以能够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率,提高生产力等为导向。
研究内容指为达到目标而进行的主要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切忌不要和题目脱节,一定要围绕题目去展开。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相对应。阐明研究内容的依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及所用的方法、预期结果及简单讨论。表述上应逻辑严密、层次清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力求创新、科研必须是创新、不是创新就不是科研。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目标相呼应,阐述时说明关键问题中可能出现的潜在技术问题,要仔细分析,阐明该问题对整个科研项目研究中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是相对难以解决的,是真正的难题所在,需要经过艰苦地探索,并结合自身的科研实力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2.5 详细分析现有的工作基础和优势
研究基础包括前期工作基础、实验条件、已承担科研项目情况、申请者资历与学术水平、课题组人员专业、职称搭配等。在这里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反映优势,突出水平。因为有限的经费必是择优支持最有基础、最有实力的申请者。因此,申请人及主要参加者所做的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要尽可能详尽地在申请书中反映。
2.6 准确把握经济社会效益
申报的项目应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想达到的目标。关于这一部分我们在编写的时要注意避免空洞的论述。要针对项目表述真正属于本项目的意义,着重论述项目技术成果所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一般可理解为直接效益,该项目能否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创造多少价值,增加企业多少收入、税收等方面;社会效益,则可理解为间接效益,项目的实施发展,实现的社会效益主要可包括:1)从技术层面来讲,可填补技术领域内某项技术的空白,促进技术和行业的发展;2)从技术应用地区经济发展层面来讲,提高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缓解地区的能源需求压力,加快地区的经济发展;3)从产业发展链的角度来讲,可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4)从地区经济发展角度来讲,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引进更多的高科技人才,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3 结语
该文首先针对科研项目申报中项目申报材料的重要性及主要内容作了一个简要的阐述,简明扼要地概括了项目申报材料的作用,并讨论了项目申报材料中应如何把握各个重点的撰写来提升申报材料的申报质量。
重大项目因研究层次高,其竞争激烈程度也远比一般项目要求高。要想取得申报成功,只靠一时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厚积薄发。从科研管理的角度来说,应注重加强信息积累,掌握我们企业科研资源状况,重视申报材料的形式审查,充分依靠专家的力量。作为科研管理人员的我们,除了平时要多和开发部研发人员多联系、加强沟通外,还应与上级科研主管部门保持联系。一方面,有助于领会文件精神,对项目申请提出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有助于及时了解项目有关信息,必要时根据情况对申请材料作出调整和补充。项目申请环节虽然是项目管理中很重要的环节,但是提到整个项目的实施管理,它也只不过是其中一个部分,我们作为科研项目的管理人员,应该从整体入手,把握每一个细节,确保科研项目安全、高效地实施。
参考文献
[1] 陈省平,李子和,李涛.科技项目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
篇4
关键词:科研经费 现状 未来发展
科研经费的管理要从资金的来源讲起。科研经费包括企业自筹经费和申请资助经费两部分。申请资助经费就是所谓的国家拨付科研专项经费。广义的科研经费管理,是指对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这两部分经费的管控,以确保其有效使用。当然,管理的重点是科研专项经费。
一、企业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2006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及各级地方政府下发了一系列文件作为企业管理和使用科研经费的指导。本着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按照科研项目任务书中科研经费预算的要求,正确管理和使用科研经费是企业的责任。而现实中,因为企业的历史背景不同,所处环境和行业不同,企业文化不同,在政策的执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偏差:
(一)在项目预算的编制阶段
由于科研项目归口不同,企业存在重复立项,共用卡号的现象。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企业可以从市里申请财政资金资助,同时还可以作为部委的专项项目再取得一次专项经费的支持。
业务费的预算存在偏差。项目预算大多由科研部门凭经验填写,企业为争取项目虚填乱填预算,或小支出大预算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燃动费、设备使用费的计算依据不足,且与财务上的核算方法不一致,违背政策相符性原则;虚报材料费和加工测试费,夸大差旅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等费用需求,违背经济合理性原则。
劳务费的预算不够真实。劳务费是按照项目组人员的全时工作时间计算到每人每月,同时参加几个项目研究的人员要严格区分在各个项目中的实际工作时间。而科研部门在申请项目时,会有一个科研人员同时参与几个项目,各个项目的工时合计大于全时工作时间的现象出现。
设备购置中存在资源浪费现象。只顾争取科研经费,不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不顾单位有可以替代的设备或通过租借更加经济实惠,而申请专项经费购置,这样的购置后果就是浪费。或者是相同的设备,不同的项目共用,套取科研经费。
(二)在科研专项经费的核算阶段
“专账管理,单独核算”实际操作不规范、不统一。首先是单独设置会计科目不准确,科研经费的归集,有的企业在“主营业务成本”,有的在“管理费用”中,新会计科目“在研支出”似乎并不被企业接受,二级明细科目的设置更是五花八门。其次是没有在会计系统中设置辅助明细账,以便对科研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分别核算。
科研经费支出加计扣除的范围被扩大,造成国家税收流失。按照我国现行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为进行科技开发形成的费用性支出的50%可以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这部分支出指的是企业自筹资金支出,但企业往往是自筹和专项经费不做区分,统统在税前做加计扣除。
实际报销中存在生产成本冲抵专项经费的问题。主要是针对“材料费”和“加工测试费”,科研项目所需要的材料往往和生产用材料一起采购,一起进行库存管理,加工测试费更是难以与日常生产经营发生的加工测试费区分,用生产成本冲抵专项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难判断。
(三)在科研项目结题阶段
多数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尤其是科研经费内部监督机制缺失。我国目前通常只依靠中介机构来完成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外部监督,在科研项目结题前,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这样以来,企业就把通过审计,拿到审计报告作为目标,而忽视了内部监督的必要性。
企业往往都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经营上,科研并不是企业的主项,所以企业注意的是怎么拿到科研经费,怎么做好项目,更多的关注结果,很少关注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
二、企业科研经费管理未来发展
针对科研专项经费管理中出现的以上问题,,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国家应该充分发挥其导向性作用,通过政策的制定进行宏观调控,再配合以基础平台建设,引领企业加强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企业则应该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进行整改,使科研经费的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把科研经费预算的审批作为科研项目立项审批工作的重点。科研项目要经过:申请―审批―立项―实施―审计―验收等过程才能完成,在此过程中,审批是所有工作的重要环节,它的工作重点,一是审核企业申请的科研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有用性,二是审核企业申请的科研经费是否合理。通常是组织专家评审,实践证明,即便是通过专家评审的项目预算,也常常会有确认偏差。因此可以尝试: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更有机会找到真正的专家作评委,提高评审工作的有效性。在科研经费预算中提高“间接费用”的比例,让企业多些可以灵活运用的资金,多些自我协调的余地,不要绞尽脑汁地去做“大预算”,可以相对提高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根据合理性原则,提高绩效支出的比例,更能够调动本企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而劳务费的预算比例可以减少。
(二)出台有关企业科研经费的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根据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有关科研经费的会计处理,一般是参照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收入,与科研经费的核算要求并不贴合,有生搬硬套之嫌,企业需要更详细更明确的具体准则作为科研经费“专账管理,单独核算”的工作指南。同样,在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18项应用指引中,也没有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做出具体要求,企业需要有配套的内控应用指引来完善企业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这样企业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才能有据可依。
(三)完善科研经费事后监督检查机制,落实企业法人责任,加大处罚力度
在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监管上,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以国家和州立法的形式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管,而财政部也就是科研项目主管单位并不安排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科研经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我国以法制来管理科研经费只是开了个头,2012年国科发8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提到,对在承担科研项目中存在违约、违规的法人单位进行处罚的规定。
(四)进行科研项目平台建设,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共享
无论科研项目归口于哪个部门,所有项目的申请情况,参与人员信息,进展程度,以及结题项目的绩效评价,都可以在网上查询,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申请科研经费,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企业诚信档案,作为科研项目申批的参考。
(五)企业的自身改进
学习和把握有关科研政策,建立健全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以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为线索,以企业实际情况为基础,以国家政策为准绳,循序渐进地建立一系列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包括: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科研经费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结题审计管理制度等等。通过细化的制度建设,一是理顺科研、财务等相关部门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在工作中有章可循,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设立科研财务岗位,明确工作职责。科研财务岗位要求财务人员即要有企业会计人员的财务基础,又要熟悉科研项目的立项流程,熟悉科研经费的日常核算要求。从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开始,就要参与进去,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进行把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经济效益分析;在科研项目实施阶段,建立健全项目台帐,对照项目预算书,审核日常报销凭证,进行科研经费总体控制;在项目结题审计阶段,负责与科研部门沟通,配合会计师事务所完成审计工作。科研财务的参与,会使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
篇5
(一)经费来源复杂多样,经费管理办法各有不同高校科研项目经费逐年增长,除了国家加大科研投入之外,还有公司企业需要提高生产力,借助高校科研实力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故高校科研项目经费一般分为横向和纵向,并按项目来源不同,实行不同的科研管理办法,一般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比较严格。来自国家财政拨款的,不同于一般公用经费,作为项目经费管理的,对其支出管理比较严格,属于横向,类同事业经费管理;而来自上级单位的,其支出往往受上级单位意向而定,或者按照申请时的预算明细表执行;但是来自其他单位的,往往都没有纳入部门预算,属于纵向项目,对支出管理往往相对为松懈,造成有些支出不可避免地出现混乱的局面。
(二)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脱节高校教师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办法缺少必要的了解,同时缺少必要的财务知识,项目申请编制预算时缺少必要的前瞻性,随意性比较大,对科研过程实际发生的支出不能很好的把握。项目实际报销中提供的票据很繁杂,大部分是易于获取的票据,忽略了最初的预算。项目执行过程中,经费负责人不能及时了解经费执行情况,经常是结题时发现经费支出与预算存在严重不符,需做退回经费或者调账处理。财务部门按照教师提供的发票所开具的详细内容进行会计科目核算,与预算内容不一致。比如打印纸,按照会计科目应该对应办公费,但是有些老师做预算时放在材料里面,实际对应的会计科目应为材料费。这样就导致财务核算和预算编制不一致。
(三)项目结题,经费不结题科研管理部门(如科技处等)会按照科研项目实施的期限进行项目中期考核和结题验收,着重科研成果的验收,但是与财务工作相对独立,容易造成项目已经结题验收,经费还有结余,或者项目初期,所有经费已经执行完毕。现在有些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已经写明项目结题后结余经费收回,这样就会造成项目负责人在结题前突击花钱,这样不利用科研经费合理使用。项目负责人缺少渠道和必要的财务知识,对项目的执行进度了解不及时,不能发现决算和预算的不一致性。财务核算没有预算作为指导,随意性比较大,造成预决算不符。科研业务管理部门重点验收科研成果,对科研经费缺少必要的监督。科研项目的预算、核算、决算管理相对脱节,各部门独立工作,缺少信息共享,没有必要的沟通,造成管理脱节现象,对科研项目的监管存在漏洞,不能有效的促进科研项目开展,转化为生存力。而信息化正是借助计算机网络,传递数据,分享资源,顺畅沟通,实时反馈。
二、通过信息化建设解决现有问题
(一)完善科研管理办法制度建设,着重加强部门合作制度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是管理的准则。经费来源复杂多样,经费管理办法各有不同,高校教师不能明确区分各种经费的管理办法和使用原则,高校应按照国家有关科研经费管理规定,结合本校实际,联合财务部门、科研业务管理部门等制定详细的科研管理办法制度,明确分工,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使工作有章可循。管理办法制度不仅应包括科研经费的预算、核算、决算及验收考核,结余经费如何处置等各方面,还需借助学校的多媒体平台等多方面进行推广宣传。
(二)搭建以预算为指导,核算为核心,决算为重点的科研项目管理平台高校已经普遍实现以计算机软件为载体的信息化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都采用了财务管理软件,改变了传统的手工做帐。故在科研管理方面也可搭建以预算为指导,核算为核心,决算为重点的管理平台,借助财务软件,编写科研管理软件,软件分为三大部分:预算、核算、决算;完善科研管理的信息系统,建立学校科研、财务等部门和院系、项目负责人共享的信息平台,实现科研项目从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到验收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在财务核算系统中,对科研经费建立双预算指标进行控制管理,即分别对科研经费各控制项的分项控制、与每次到款金额(可用金额)的总额控制。高校教师按照项目申请书中经费使用预算填写科研管理软件的预算;财务部门以预算为基础进行核算;科研管理部门按照核算进行决算,并进行考核。在科研项目申请项目时,申请人进入系统填写预算表,可以在系统中选择预算科目,然后根据不同的项目对预算科目的解释选择会计科目,并填写预算金额提交申请表,这样申请人在申请时就能清楚地了解项目的预算情况。当项目批准下来后,申请人向科研处和财务部门提供科研项目批复、项目合同和其他必要的资料,科研处在审查相关资料后,在系统中选择相应项目的预算单进行批示,系统自动发送提示财务相关预算管理人员批示的等待信息,财务部门预算管理人员在审查相关资料后,对原有预算表进行审核和调整,若批复下来的科研项目额度与原申请预算有差异,则调整预算表,若没有差异,则直接批示。此后,整个项目经费的使用将严格依照批示的预算表执行。项目负责人按照预算提供票据,财务部门按照预算进行核算,项目结题时按照核算内容出具财务决算报告。教师可以利用工号密码进入管理平台一步一步操作,进行提交,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时时接受数据,然后进行审核通过,建立项目。所有的操作都可以在网上直接进行。如果预算不通过,可以给出不通过的原因,提出修改建议。教师可以在平台上时时看到自己的项目审核进度,并可以查看财务核算是否与自己的预算相符合,如若不符,及时反馈财务部门,进行核实修改。
(三)加强科研项目考核验收,同时进行科研经费结题财务部门审核项目负责人提供的票据,按照预算批复指定核算会计科目。项目结题时可以按照日常核算内容出具项目财务决算报告。在科研项目验收同时,提交科研经费财务决算报告,把项目结题和经费决算同时进行,这样可以避免项目结题而经费不结题。若存在结余经费按照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执行。在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可实时生成财务经费使用报告,便于项目负责人了解项目经费执行进度,分类预算使用多少,合理安排经费使用,争取做到项目实施和经费执行保持同步。
(四)完善科研项目验收考核制度科研项目验收只重视论文等成果验收,忽略财务、学院等部门考核。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应建立多层次多角度项目验收,联合学院、财务等部门进行项目定期考核,不仅对科研论文进行验收,还需要结合学院日常工作考核,财务部门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考核,审计部门对经费使用全程跟踪监督,加强管理。
篇6
关键词:新制度 医院 科研经费使用核算与管理 思路
医院作为非营利性的公益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医疗救治业务,同时还承担一定的临床科研及教学任务。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每年给予医院一定的科研经费补助,此外,上级部门、科研部门、社会企事业单位以及医院本身也会对医院投入有特定用途的用于科研方面的专项资金。现就新会计制度下医院科研经费使用核算与管理思路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科研经费新旧制度核算的变化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实施。
在原制度中,科研项目资金不纳入医院的收支管理,而是作为专用基金管理,这就导致医院整体收支数据不全,无法真实反映医院的收支情况。
新制度将科研项目资金纳入收支管理,取得收入时,通过“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科目核算,发生支出时通过“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科目核算,医院留待下期继续使用的科研结转资金通过“财政补助结转(余)”、“科教项目结转(余)”科目核算。
医院开展科研项目使用自筹配套资金发生的支出,以及医院开展的不与特定项目相关的医疗辅助科研活动发生的相关人员支出、公用经费、专用材料费、资产折旧(摊销)费等费用,在“医疗业务成本”科目中核算,不在“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科目核算。
二、科目设置的局限性
新会计制度下,对于财政及上级部门、科研部门、社会各企事业单位拨入的科研经费收支,会计人员可通过“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科目核算,同时通过财务软件的辅助核算功能,对具体课题的收支进行单独核算。
新会计制度医院自筹配套经费在核算上,要求与财政性拨入的经费分别核算,支出列入“医疗业务成本”,在项目经费管理上,根据国家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有关规定,费用支出要求按照具体项目列支,并严格按照项目计划书的预算,不得超支、挪用经费。
三、科研资金使用核算和管理思路
科研经费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单位科研部门、财务部门以及项目实施人员的积极配合、协调和沟通。目前大部分医院科研项目管理由科研科负责,经费管理由财务科负责,造成科研项目立项后,科研部门不跟踪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使用效益,财务部门由于不熟悉科研进展,只是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收入支出和余额核算,缺乏对经费的监督管理,造成经费使用和管理上的脱节。因此,建立科研管理系统,并与财务核算系统有效连接,实现科研经费核算与管理的统一,是十分必要的。
(一)建立科研管理系统
科研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能区分科研费的不同来源,有利于项目经费的跟踪统计;能根据项目任务书各开支项目如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进行资金使用限制,杜绝超支、挪用现象;可以根据医院费用报账的审批流程,在系统上完成从课题组经办人支出申请课题负责人审核科研科负责人审批主管院长审批财务科审核会计初审财务科长复审财务科审核会计终审(所有审批流程完成)的审批流程,终审完成后系统自动以电话方式通知课题组经办人到财务科办理支出手续;可按不同条件统计查询,满足科研经费管理的基本要求及上级部门的报表要求,并可提供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绩效考核的基本数据。
(二)联同财务核算系统发挥核算和管理的作用
1、财政及上级部门拨入资金
财务科收到财政或上级部门拨款时,通知科研科,科研科在科研系统上作相关的处理:根据款项的所属项目,在系统上新建项目名称;根据款项来源渠道不同,在系统上点击所属来源;根据项目任务书支出预算,在系统上设置各支出项目以及限制其支出金额。以上设置完成报送财务科,财务科负责设置科研项目编码,该编码必须与财务核算系统上编码一致,同时作科研项目收入会计处理;财务做完收入账务处理后,课题组人员便可以在科研系统上作支出申请。
2、支出申请及控制
课题经办人在科研系统上进行支出申请,系统将根据审批权限自动传递。科研管理系统能自动控制支出项目申请金额,杜绝超支及资金被挪用现象。
(三)财务科根据支出申请作相关账务处理
鉴于自筹资金支出在“医疗业务成本”列支的特殊要求,加上财务核算系统辅助核算功能的局限性,只有与科研管理系统有效连接,信息共享,才能有效地管理好科研自筹资金的使用。具体操作如下:
科研科根据上级部门配套以及院级立项(完全是自筹资金)的要求,对各课题进行资金分配,并确定各课题的支出项目,据此在科研管理系统上进行初始录入,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资金来源、项目总额(指自筹部分)、各支出项目的金额限制等,若有其它资金来源的,必须与其它来源分别核算。
在其系统项目内增设会计凭证编码栏,目的是课题经费支出在财务系统生成会计凭证后,能反向在科研管理系统上记账,一方面弥补了财务软件无法核算到课题项目的不足,便于统计课题自筹经费的收支情况,另一方面,在日后接受课题项目跟踪检查时,能根据凭证号快速调出凭证,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篇7
【关键词】SaaS 在线软件服务 科研信息化建设
根据NIST的权威定义,云计算有SaaS、PaaS和IaaS三种服务模式,称为云计算的SPI。其中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是最为成熟、最出名也是得到最广泛应用的一种云计算。
在SaaS模式下,应用软件不再安装在用户的计算机上,而是安装在软件生产厂商或者服务供应商的服务器上,用户通过Internet或Intranet网络来使用这些软件,按照使用的服务种类、用户数量和使用时间向服务商支付费用。因为SaaS模式高度的灵活性、已经证明可靠的支持服务、强大的可扩展性,因此能够有效降低客户的维护成本和硬件投入。
相对于目前我国高校教务管理、教学数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科研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应用仍处于较低的阶段[1],从而加重了科研管理人员工作负担,制约了高校科研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科研管理平台为研究对象,使用SaaS模式对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认真分析,对系统功能进行了细化,设计了一个基于SaaS模式的科研信息平台。
一、系统分析
建设科研信息管理平台的目的在于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了解科技动态,浏览科研信息,提交申报材料的渠道,同时给科研信息的管理者提供一个、审批科研项目、对已经成功申报的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的工具。使用者分别是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在科研信息管理平台中他们分别对应普通用户、普通管理员。为了对系统进行管理维护,还设置有系统管理员。科研项目需要申请和审批,审批后需要审批结果;项目进展情况需要追踪;科研人员、项目、成果等信息需要适时管理和查询;为了保证系统信息的安全性,部分保密项目需要设置访问权限;科研论文可以的上传和下载,也可以进行查询;系统数据库需要及时备份,并能够在数据遭到意外损坏后可以还原等。综上所述,科研信息管理平台的功能需求可以表达为:
(1)用户管理:添加、删除用户,并设置权限;
(2)项目审批:对提出申请的项目进行审批;
(3)项目管理:查询、跟踪项目进展,对项目的进展进行全程的监督和管理;
(4)人员管理:查询科研人员的相关情况,包括该科研人员已经结题或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果情况;
(5)成果管理:记录并审核相关人员或与某项目相关的成果;
(6)信息:项目审批、结题验收、成果审核的结果;
(7)文件传输:上传、下载项目申报书、科研论文等;
(8)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员对系统数据库进行备份和还原;
(9)信息查询:对科研人员、项目、成果、资金等信息的查询;
经过对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科研处进行详细的调研,确定科研项目管理业务流程为:首先由科研处科研信息;科研人员看到科研信息后提出项目申请,填写并提交申请报告;然后由科研处组织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确定是否立项;立项的科研项目进入研究阶段,由科研人员完成对项目的研究;最后由科研处组织专家对准备结题项目进行评审,确定是否能够结题,未结题的项目由项目负责人提出延期申请,重新进入研究阶段。
二、系统设计
(一)系统软件结构
根据SaaS模式在线软件的特点,同时为了复用该系统业务逻辑,且为该系统功能具备可扩展性,设计时决定采用Web Servers(Web服务)技术封装Web服务器端业务逻辑,软件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二)系统用例图
通过对科研信息管理平台的需求分析,使用面向对象方法可将系统功能转化为系统用例图,对较大的用例进一步细化分解可得到基本用例图,限于篇幅此处只给出基本用例图之一
结合需求分析,可以抽象出科研信息管理平台的类图。限于篇幅此处不再累述。
从计算机到互联网,这次飞跃成就了完整的世界。现阶段,互联网正朝着物联网和云计算发展,这也可以算作是一次革命。本文基于云计算三种模式之一的SaaS模式对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科研信息管理平台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并最终实现了该系统。经测试,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达到了设计目标和要求。可以预见随着云计算模式的应用深入,必将有更多的应用系统跨入云计算的行列,给高校的管理和腾飞带来更多的机遇。
参考文献:
[1]谢海波,林书兵.高校科研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设计方向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03).
[2]史亚娟.基于UML的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
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科研管理;动机;情境;主体
作者简介:蓝洁(1981-),女,广西博白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
课题项目:2010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课题“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科研管理研究”,项目编号:201010LX630,负责人:蓝洁。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4-0033-03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高职科研管理面对的情境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科研动机、经费与设备来源、项目类型、科研主体、科研内容、科研质量等都趋向于多元与复杂,致使高职科研管理转向关系的、资源的、发展的管理。
本文主要对高职科研管理的情境进行归类辨析,以期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同行兄弟院校之间正在发展的对话提供可利用的信息和可借鉴的思路,并应对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科研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科研管理动机
(一)满足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迅速地对行业、企业提出的需求情境作出反应,将技术研发转化为生产力,促进资源的集聚,以获得市场的支持,使技术研发成果得以商业化,这是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科研管理的首要动机。作为重要的外部驱动因素,市场对高职科研类型、内容、方向等方面的塑造越来越重要,高职科研管理也越来越关注行业、企业的需求领域,敏锐地洞察社会热点,捕捉行业企业的需求变化[1],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和技术特点,开展技术攻关与产品开发研究,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和企业的人才、知识、技术和设备的优势与潜力,提升高职的科研服务能力[2]。
(二)回应管理部门绩效驱动
管理部门具备一套界定严格的科研经费划拨条件和要求,对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进行着导向性的驱动。这里所言及的管理部门包括地方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科研管理机构等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管理主体等。校企合作背景下,尽管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涉及的主体增多,但管理部门作为主要的监督机构,仍然通过已界定好的科研绩效以及可测量的科研产出指标来对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考核。回应管理部门的绩效评价仍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重要动机。
(三)争取同行竞争的优势
各高职院校对其他兄弟院校的科研团队、科研成果都保持着特定的关注和敏感的刺激反应。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尽管不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所涉及的行业领域有所区别,以至于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在科研内容范围、科研成果形式、科研团队人员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高职院校之间存在习惯性的同行评价与竞争框架,这种隐性的同行评价形式形成了高职院校相互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对话关系和信息沟通,从而使各高职院校了解自身的定位,扬长避短,提升自己在兄弟院校中的竞争优势。
(四)推进内部教学改革
所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3],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驱动力连带地激发起职业院校特定专业领域内持续的技术创新探究,这种科研探究应通过教师团队渗透到教学中,使得教学变得生机勃勃和焕然一新。校企合作科研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对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职院校不断地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学校教学实践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内在动力,使科研回归教学,教学促进科研,进而形成良性的循环系统[4]是高职科研管理的根本动机。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科研管理的情境分类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传统情境分类及其走向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正式的纵向科研项目,由管理部门提供科研申请指南,明确资助范围,并对高职院校的研究申请作出批复。二类是非正式的横向科研项目,主要是指行业、企业委托高职院校所进行的合同性研究。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科研管理的情境趋于复杂化。
1.纵向与横向科研项目的差异性不断扩大。差异性扩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科研管理合同的规制力上,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横向科研合同的规制力增强,所拟定科研项目的完成时间、标准、方法、条件设备、成果形式等款项往往因与市场结合而不允许偏离或改变,校企合作的科研合同往往附带有违约所致的惩罚款项。而纵向科研的约束力相对较宽泛,科研时间、方法等都由申报者本人自行申请,且科研时间及研究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范围的调整,灵活性相对较大。其二,在科研经费的额度上,纵向科研项目通常获得的资助经费仅涵盖科研工作基本成本,横向合同性科研项目的经费则往往不仅限于补偿成本额度,而且还设定在科研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上,包括其将会产生的盈余及应支付的奖金等[5]。
2.纵向与横向科研项目的统一性逐渐增强。统一性增强主要表现在科研内容的管理上,一方面,纵向科研项目中,管理部门提供的科研资助范围除了一定比例的基础性研究外,越来越倾向于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应用性研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回应行业、企业需求,往往把校企合作的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横向项目包装整理后申报纵向科研项目。同时,高职院校在科研规划和管理过程中,也把部分纵向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深化、完善、转化为横向科研。纵向与横向科研项目互为孵化器,客观上形成了高职院校内纵向与横向项目在科研内容、研究团队、资金来源、研发设备等资源的整合与交集,并体现出鲜明的市场需求特征。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高职纵向与横向科研项目没有走向分离和对立,二者之间差异性及统一性的日益扩大形成了一种混合的、复杂的相互渗透状态。如果高职院校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纵向与横向项目的区别性分类管理,则难以充分发挥科研管理的推动、协调、导向与创新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校企合作背景下的科研管理情境予以新的分类。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矩阵式情境分类
在校企合作的复杂科研管理情境中,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可以是基金资助的或合同赞助的,可以是短期的或长期的,可以是高风险的或可预测的,可以是跨专业的或单学科的,可以是界定严谨的或主题松散的等等,任何两个维度的组合都可以组合成为一个延续矩阵式的管理情境。本文尝试聚焦于科研项目的开发程度、研究规模两个维度组成的矩阵情境,将高职科研管理的项目分成4种类型(如图1所示),并探究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的动机、特点及科研管理重点。
1.成熟的小项目。通常包括高职院校中一些已经得到资助、或已经完成的纵向或横向科研项目,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如以咨询或小规模科研合同形式出现的科研项目,接近于市场的问题解决形式,往往源于外部的市场需求或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监督。在校企合作起步阶段,高职院校应优先规划发展这一情境领域中的科研项目,扩大成熟小规模科研项目的数量、范围,提高质量,重点促进小型科研成果的达成与转化。并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不断加大对此类型科研项目的重视,使小规模的项目适时组合发展成为大型项目。
2.成熟的大项目。通常包括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或者获得纵向大型科研基金资助而开发的大型长期性、基础性科研项目,这类项目的任务往往是通过科研来创新知识形式或者技术水平,需要较长的研究周期。这类已经开发并达到成熟程度的大型项目源于复杂多样的内外部动机,涉及市场需求、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高职院校之间同行评价的竞争等,并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成熟的大项目是校企合作深入到一定程度后,具备实力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中应该优先规划发展的战略领域。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成熟的大型科研项目应占据高职科研管理领域较大的份额,成为科研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并与目前正在进行的小项目联系起来促进科研战略目标的达成。
3.休眠的大项目。通常代表那些由于其高度风险性、长期性或基础性而未能开发的研究项目,包括大型的企业经费资助项目,纵向的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等。这类项目在高职院校科研战略中往往意义重大,但由于其周期长、风险高,投资大,需要高职院校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推进,在不具备相关资源的情况下,一般的高职院校不予开发。无论在校企合作的任何阶段,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规划中都会存在一定比例的休眠型大项目,因对这类项目进行开发和管理是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故需要进一步的规划落实后才能实施。这类项目往往是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战略规划的重点,也是提升高职院校科研服务能力的关键,应创造条件予以开发,使其转化为成熟的大项目。
4.休眠的小项目。代表那些未予以开发的小型项目,这些未开发的小型项目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不符合学校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而淘汰的项目;二是有实用及开发价值,但是未受到学校或企业关注的项目。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应针对性地辨别项目的价值,并予以区别性地开发。
本文所聚焦的“开发程度”、“研究规模”形成的矩阵只是高职科研管理面临的众多情境中的一个,除此以外,不同维度的因素组合起来都可以成为一个延续的矩阵。因此,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科研管理的情境是复杂的、动态的、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主体在某一个情境框架内实施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工作。高职科研管理重点应是针对不同矩阵框架领域的特点,分类实施针对性的战略管理,以适应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科研复杂性、动态性及发展性的需求。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科研管理情境的主体职责
高职科研管理尽管面对着复杂多样的不同情境,但其所涉及的对象主体是基本一致的,主要包括高职院校外部的企业、管理部门、同行兄弟院校,以及高职院校内部决策层、二级学院(系)、科研团队、个体科研人员等群体成员。由于外部主体之于高职科研管理的影响是不可控的,本文只对高职院校内部主体的责任进行分析,以了解各类主体在高职科研管理情境中的重要作用。
(一)决策层
高职科研管理的决策层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的法人、主管科研的副校长及校级科研管理部门的相关团队。决策层的主要职责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制订学校的科研发展战略。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战略应立足于现实基础条件,明确划定科研领域的优先发展级,将各种人、财、物资源聚焦于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类型,通过科研战略更加有效地激励团队合作,促进科研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划拨科研资源。形成共同科研资源的分享意识,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三是与外部建立对话关系。包括了解行业与企业的需求、同行兄弟院校的科研发展前沿信息,与行业企业建立联盟或合作伙伴关系并加以维系,开发和利用市场信息,扩大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提升公众对高职院校的关注度等等。
(二)二级学院(系)
二级学院或学系的科研管理主体主要包括二级学院或学系的主管领导与管理团队,以及分专业领域的研发中心或研究所。他们的主要职责体系为三个方面:一是制订局部的科研发展战略,对应学校科研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形成方向一致的二级目标体系;二是建立科研支持体系,包括获取、管理与维护科研设施,利用专业优势实施同行评议、组织科研申请等;三是架设科研环境,包括组织科研团队研讨,申请访学项目,申请学术会议资格,申请科研评审工作的资助,促进科研互动、合作网络的形成,科研伙伴关系的维系,专业科研领域的确立等。
(三)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主体主要包括科研项目负责人。科研项目负责人的主要职责为:一是确定团队科研战略,明确本团队的科研优先领域,促进科研资源的利用;二是维系科研的互动、合作与伙伴关系,组织团队研讨项目、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鼓励参加学术会议或访问,促进科研思想的讨论与开发;三是实施科研项目的日常管理,与学院科研支持机构的联系,形成科研管理的进度和程序。四是关注科研团队成员的个人发展,规范科研道德要求等。
(四)个体研究者
个体研究者指参与科研项目的个人。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个体研究者在科研管理体系中的职责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明确个人科研生涯战略,使个人发展规划与整个科研团队、所在院系和所在学校的科研战略相联系;二是维护科研资源的网络,与行业、企业等利害关系方、潜在伙伴以及合作者保持联系;三是完成特定科研项目的任务,生成科研思想及成果,并推进成果各种形式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夏源庆.科研主导下的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0(16):39-41.
[2]徐元俊.试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J].职教论坛,2004(12下):24-25.
[3]曹凤.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工作及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0(7下):32-34.
篇9
1 概述
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持续大幅度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超过23%,“十二五”以来继续高速增长,2013年达到11906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支出占76%以上。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设立了种类繁多的政府专项资金、财政贴息、科技计划项目、人才计划项目、各类评奖、各类认证等科技项目,中央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也保持高速增长,从2006年的77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460亿元,年均增长率约18%。随着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政府科技宣传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科研项目立项,参与科研项目申报,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
然而,由于科研项目申报需要较强的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来支撑,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管理水平、申报人员职业能力和所处行业领域等不同,其申报质量差距较大。不少企业尽管有好的项目,但因对政策理解不全面、对指南学习不透彻、没把握好最佳申报时机、申报材料没有体现出创新性和先进性、申报材料严谨性和逻辑性不足等各种因素,导致无法获得评审专家认可,未获项目立项,令人惋惜。基于此,笔者对当前企业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结合笔者科技管理工作经验,提出科研项目申报相关策略,以期为企业科研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2 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企业管理层对科研项目申报工作一知半解
很多科技企业管理层对科研项目申报工作一知半解,没有清晰地认识到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重要意义,对科技政策和申报指南研究不透彻,对科研项目申报的工作要求不重视。企业管理层只看到了科研项目申报的经济效益,没有看到政府科技立项的社会品牌效益以及为企业带来的无形资产。管理层对本行业发展比较熟悉,但对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政策研究不够,企业科研项目与政府科技规划脱节,跟不上社会发展趋势与潮流,导致科研项目与申报指南存在较大差距。企业重视技术开发与市场拓展,但对科研项目申报、政府部门沟通、政府组织的科技活动等认识不足,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管理体制配置不足,导致科研项目申报成功率很低,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2.2 没有做好企业科技发展规划与科研项目申报计划
科研项目申报实质上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科研项目申报的成功是企业科技创新规划能力的成功。科研项目申报体现了科技开发、市场开发、经营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知识产权、产学研、科技与经营人才等方面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这些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企业制定一定的科技创新规划与实施计划。同时,科研项目申报工作需要编制申请报告,准备附件资料,涉及行业背景、人才团队、技术方案、运营方案、市场方案、投资分析、财务预算、社会效益、知识产权、科技查新、项目备案、用户报告、资质认定等,有些资料需要一定的准备周期,从材料准备和协同工作方面来说,科研项目申报需要进行一定的筹划,制定详尽的科研项目申报计划,但是大多数科技企业还处于“临时抱佛脚”的突击申报状态。
2.3 没有建立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
科技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项目管理技术与具体科技项目相结合的产物,科技项目管理过程是建立在一般项目管理过程的基础上,结合科技项目的特点而进行的,按照科技项目实施阶段不同可分为立项、实施过程、项目验收管理。尽管部分企业对科技政策有点了解,清楚些许申报渠道,但是企业内部并没有建立较为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甚至没有建立立项管理制度,对于科研项目申报采取简单粗暴的“突击申报”方式进行,具体表现为:缺乏项目前期的调研工作,或者草率摘取项目内容作为创新点,或者没有很好地总结项目承担单位的优势,如此种种皆是因科研管理制度缺失导致的申报准备不充分现象,评审专家难以评价申报项目的先进性以及承担单位的科研实力,从而影响项目的获资助率。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科研处李永德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未获资助的申报项目主要存在创新程度低、缺乏应有前期研究工作等问题。
2.4 没有设立相应的科研管理机构和人员
科研管理工作内容包括科研项目申报、知识产权申报、科技奖励申报、项目监理及验收、科技宣传、与政府部门接洽、研发机构管理和运营等,看似琐碎,实则十分紧要,许多中小企业没有设立相应的科研管理机构和人员,科研管理工作缺乏职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在项目申报时难以编写出符合申报要求的项目申请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材料组织零散、缺乏秩序,甚至没有准备妥当申报前必须的财务审计报告、科技查新报告、知识产权等证明材料,使企业科研项目难以获得政府立项。
2.5 技术创新性与核心竞争力阐述不清晰
国家和省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的重点项目主要围绕能够整体带动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产业核心技术,以获得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加强高技术前沿战略部署,研发内容具有前沿先导性、能推进相关新兴产业实现重大技术突破;面上项目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项目研发内容具有先进性。申报课题的创新都是要求在前人没有研究过或是已有基础上的再创造。对照这些要求,多数企业的项目仅以突破企业核心技术为目标,缺乏对产业核心技术的攻关和研究。同时大多数企业在申报时不注重查新,不注重项目产品与同行类似项目产品进行参数对比,课题的创新性得不到第三方和数据的支撑,评审专家难以评判。
2.6 企业重申报轻实施
大多数企业都是重申报轻实施。申报时动员公司各方面力量,热情很高,十分重视。项目立项后,对项目执行过程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对项目实施缺乏计划和有效监管,大都没有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对于课题任务和考核指标没有进行计划落实,项目实施难以按计划推进,遇到困难也没有专人负责解决,不利于项目的执行。验收时临时抱佛脚,验收证明材料准备不足,导致项目验收不成功,影响企业信用记录,从而影响新的科研项目申报,形成恶性循环。
3 科研项目申报策略分析
3.1 做好政策研究与申报规划
充分的政策研究能够确保申报资料的准确性,积极的申报规划能够确保申报准备工作充分,提高申报质量。良好的项目申报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政策研究与申报规划:
首先,企业科研管理人员要及时关注国家与地方科技发展规划、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等,如“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纲领性文件,了解国家对本企业所在行业的支持力度,研究、分析本企业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资助的可能性。
其次,科研管理人员要研究、分析历年科技项目申报通知,根据历年的科技申报政策和企业科研项目情况,制定企业科研项目申报年度计划,统筹安排企业科研项目申报工作,获得公司管理层的认同和公司相关资源支持。
最后,对于资金支持较大的重点项目,如国家级、省市级重点项目,企业应该编制重点项目专项申报计划,进行部门分工与合作,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利,要求各部门按照时间节点提交申报资料,发挥申报计划对各部门的约束力,顺利完成科研项目申报的准备工作。
合理的规划与计划能够提高科研项目申报效率和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加强科研项目立项管理
科研项目立项管理是科研项目申报的关键环节,要严把科研项目立项关,从源头确保科研项目的质量。企业应设立相应的科研管理部门或专职科研管理人员,每年定期(一般是每年12月份或1月份)组织技术开发部门策划、确立并申报企业科技项目。规范的立项流程主要包括:
首先,技术开发部门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通过市场调查、收集信息,科学分析、预测国内外相关产品或技术的发展动态,与同类企业、同类产品进行对比,寻求新产品开发的方向和目标。
其次,技术开发部门根据收集的各类信息,策划、确立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开发等科研项目,编制科研项目立项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评审并经部门负责人审批后,将拟立项项目向科研管理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并提供立项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
最后,科研管理部门组织公司技术委员会的专家对各技术开发部门申报的科研项目进行立项评审,评审通过的项目上报公司,由公司进行决策,确定年度公司科研项目。
在项目申报阶段,科研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项目的选题,要选择符合国家和企业战略目标、符合市场需求、有资源有条件地实施,并且能够申报成功的先进产品和技术开发项目,要根据政策研究结论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提高项目中标率。企业要重视项目的前期调研,要根据科技部门的项目指南从国内外技术现状、本企业技术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调研和可行性分析,做好扎实的前期准备工作。要认真审查项目的必要性、创新性和可行性,从项目总体目标、主要研究内容、技术实施路线、进度安排、项目经费等方面确保项目开展是必要的、创新的和可行的。
3.3 提前统筹项目资源,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科研项目申报时间一般都很短,从申报通知发出到申报截止时间大多只有1个月左右的时间,如果在项目通知出来之后才开始准备申报材料难免局促,会对申报材料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项目申报过程中一般会涉及到的公司内部部门有档案部、人事部、财务部、技术部、市场部等,公司外部部门有审计公司、查新机构、科技主管部门、环保局、发改委等,需要提前统筹的项目资源包括人事资料、财务信息、技术文档、市场调研报告、公司资质、查新报告、检测报告、专利、环评报告、备案文件等,因此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准备、申请、获取上述这些项目资源,同时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撰写一份立意新颖、层次合理、词句妥当、财务分析清晰的项目申请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所以提前部署可避免仓促准备申报材料带来的质量隐患,是项目申报成功的关键。
3.4 加强政府部门沟通,掌握申报流程与关键点
政府沟通是科研项目申报的另一关键环节,一方面可以了解更多的政策信息,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另一方面可以让政府部门对企业情况和项目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通常政府部门更倾向于熟悉的企业和项目,对于不熟悉的企业和项目保持高度警惕。企业应该积极向政府部门汇报企业和项目情况,获得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对于项目申报成功和企业科技创新工作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首先,在政府提倡建立“服务型机关”的大环境下,“公仆们”是非常欢迎企业去登门拜访寻求帮助和指导的,同时政府部门的发展也需要企业的积极支持,比如定期上报企业报表,积极去科委部门进行项目备案,让政府部门多多了解所辖企业的发展状况,让政府了解到自己企业在行业里技术水平是领先的、财务状况是良好的、企业运作是正常的、市场前景是广阔的、管理团队是过硬的,这对于政府和企业都是有好处的。
其次,企业要多沟通、多问询,掌握项目申报的渠道和要点。一般来说,如果是处于研发和中试阶段的项目,考虑从当地科教部门往上申报;如果是产业化的项目就从发改委往上申报;如果是技术改造类项目就从经信委往上申报;当然还有特殊项目可考虑从财政、中小局等部门申报。
最后,项目申报上去后,也要及时跟进项目评审情况,即使项目没有立项成功,也可以向主管部门多请教,找到失败原因以便下次改正。
3.5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培育创新创造氛围,重视技术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从根源鼓励创新,建立激励机制,做到奖励有章,有功必奖,及时兑现,激发技术人员的创新积
极性。
其次,引进行业技术领军人才,给予其广阔的发挥平台和一流的人才、设施配备,形成包括可研分析、技术开发、技术验证的研发团队,在完善的管理制度基础上,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发展注入核心动力。
最后,加强科技合作,一方面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和科研院所共同探讨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可行性方案;另一方面加强和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合作开发,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探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拉近技术革新与落地实践之间的距离,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3.6 重视项目预算和财务管理
规范项目申报的另一个重点是项目申请经费的详细、合理预算。预算是确定项目资助额度和经费支出的直接依据,要高度重视。科研项目如果缺乏经费预算或者预算不够科学合理,很难得到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同时也不利于项目规范管理和控制。如果项目经费预算得合理,不但能够提高项目的中标率,而且可以保证项目实施的顺利进行。
在申报科研项目时,科技人员要根据相关经费管理办法明确说明各项支出的用途,并要注意项目主管部门能给予的经费支持额度,注意申请金额不可超得过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加强对项目经费管理,做到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严格按照项目预算进行支出,在执行过程中如有调整,应按照相应管理办法进行规范的预算调整,确保项目按计划开展,项目经费按计划使用,从而确保项目顺利验收,保持良好信用记录,为下一次申报项目奠定良好信用基础。
3.7 加强项目实施管理与项目验收工作
科研项目实施与验收关系项目的成败也是影响企业后续项目申报和企业诚信,所以企业不仅要重视科研项目申报,同样也要重视项目实施与验收工作。
科研项目获得政府资金立项支持后,企业应根据课题任务书和考核指标,制定项目实施计划,落实公司各部门的工作任务,要求各部门按照时间节点完成课题任务,通过分工与合作的方式完成科研项目课题任务。
项目验收前,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对照课题任务书评估课题完成情况。如果课题完成情况与课题任务书规定的指标差距较大,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如果课题是按计划顺利实施的,验收时则根据要求准备相关验收资料,重点针对课题任务和考核指标准备相关的科技成果证明材料,评审专家主要考察企业的科研证明材料,权威机构提供的证明资料对项目验收起着重要的加分
作用。
4 结语
近年来,科技扶持政策越来越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倾斜,同时申报要求和评审也越来越严,“临时抱佛脚”或“一枪头”的申报方式的弊端愈加明显,所申报的项目往往在专家评审阶段就遭到淘汰。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科研项目立项和申报工作,如何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如何提升科研项目申报成功率,如何获取更多的政府资金以及社会资金支持,如何推动企业科
(下转第127页)
篇10
变革性创新项目,即在原有科学理论基础上所进行的超前的、甚至颠覆性的研究项目。这一类研究项目通常具有非常高的风险,成功概率相对较低。近年来,发达国家为进一步塑造未来竞争力,纷纷加快了对此类科研项目资助和管理机制的探索步伐,尤其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英国研究理事会(RCUK)、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NSERC)、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等诸多知名科研资助机构分别摸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国外的相关做法与经验
变革性创新项目的资助与管理是典型的政府主导行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体现了国家的战略意志。为此,各国科研机构并未采用市场化手段,而是着重在项目资助计划和管理上进行调整和变革。
1.设立多元化的科研项目资助计划
为鼓励和宽容创新,这批计划不受具体学科限制,并努力做到详尽而多元。一是关注重大变革性创新研究。设立一批具备探索性和新奇性、可能导致重大突破或开创新的科学工程领域、并伴有较大风险的项目。如NSF的变革性研究计划(TRI)、NIH的探索/发展基金(R21)、NSERC的创新思维计划(IIP)等。二是关注早期研究。NSF设立了小额探索性研究项目(SGER),面向一批处于未检验的早期阶段、具有潜在变革性的研究,若产生较高价值则进行延续资助。三是关注交叉学科研究。围绕创新链各环节之间、不同学科之间、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合作研究,设立专项计划和研究中心。如NSF设立了几十个学科交叉性质的资助计划,成立了科学技术中心、学习科学中心、纳米科技中心和信息技术中心等多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四是关注新人培养。如NIH设立了主任领航基金(DP1)和主任新人创新计划(DP2),专门资助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科学家。MRC研究新人项目(NIA)主要资助刚开始独立研究的临床和非临床的PI人员。DFG“博士园”项目通过建立高水平的导师辅导机制,加强对科技后备力量的培育。
2.降低申请者的学科与经验门槛
一般科研项目的申请具有明确的学科限制,并需要申请者具备一定学术研究资质和相关学术积累,这些要求均不利于创新活力最强的青年科学家申报。为此,各机构在申请者门槛设置上都遵循了宽松原则。学科方面,有的机构完全去除限制或扩展到相关学科,如RCUK博士后奖学金计划对从事临床或非临床研究、健康研究以及具有社科或医学领域博士学位的所有研究者开放。经验方面,有的机构酌情降低对申请人研究经历的要求,如NIH甚至专门为缺乏经历的研究人员――从未担任过R01(NIH的主要计划之一)及类似项目的负责人,以及被其他机制拒绝资助的两类申请人设置了DP1和DP2计划。在降低学科与经验门槛的同时,提高了对申请人精力投入的要求。比如DP1申请人应证明有相关基础设施支持,并保证至少承担51%的研究任务;DP2申请人应承诺至少投入30%的研究时间和精力,项目只允许有一个负责人,不允许联合申请。
3.关注非共识类的变革性项目
同行评议是科研项目评审和成果评估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这种评议方式的本质仍然是共识性的,与非共识类变革性项目的特点存在冲突。对于进一步改进同行评议机制,各国相关机构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行两级评议制。即在同行专家评议的基础上,再加一级咨询委员会(或顾问理事会)评审,最终由决策层综合两级评审的意见作出选择。如NIH、RCUK等机构都采用两级评议制。二是实施计划官员制度。聘请一些领域资深人士担任计划官员,提升项目管理效率。例如,NSF的早期研究类项目遴选一般不经过外部同行评议,而主要采用内部评审,由计划官员决定。三是扩大同行专家领域。同行评议制度存在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适宜的评审专家(即小同行专家)不足。针对这类问题,NIH、RCUK、NSERC、DFG等机构不断拓展评审专家库,从各相关学科吸纳科学和工程专家,提高评审专家与评审项目匹配度的同时减少非共识类项目的产生。
与我国科研项目资助现状的比较
近年来,我国科技管理部门积极推动变革性项目的研发,在管理理念和组织实施上作了相应调整,逐步与国际接轨。但对照各国科研机构科研项目资助和管理的做法,在计划设立的针对性、评议过程的系统性以及研究目标的清晰度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1.计划设立的针对性
国外对于变革性创新项目的资助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如NSF在SGER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早期概念探索性研究项目(EAGER)、快速响应研究项目(RAPID)以及创新延续项目和绩效追加项目,在指南中明确对高风险、高创新类项目的支持。我国虽然也对各类创新性项目高度重视并鼓励资助,但基本上是在原有传统计划项目基础上,适当扩展了少量、小额的早期研究计划和青年学者研究计划等资助方式。
对于变革性创新项目的资助和管理,最常见的是培养新人计划,如国家及省市级博士后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FSC)自2000年起,在面上项目中划出大约4%―5%的经费专门支持风险性较高的小额探索项目。针对非共识类项目,NFSC在每年面上项目的指南中都有针对性的资助表述,但是对于变革性创新项目的支持缺少细分需求的针对性计划,在实际项目评审过程中难以获得有效支持。
2.评议过程的系统性
国外有关机构在提升评议过程的科学性、规范性上采取了“3+2”的系统化举措。
“3”是指管理、评审、复议三个环节。设立独立管理部门,如NSF专门设置了综合活动局(OIA)、多学科活动局(OMA)、新兴前沿研究科学处(EFD)。采取多种评审方式,通过书面评审、会议评审、实地考察、“思想实验”等多种方式,确保评议质量。建立复议制度,基于两级评议制的意见和结果都会反馈给申请人,申请人可以通过复议制度给予回应或解释,从而获得更多机会。
“2”是指评议指标体系、利益规避制度。引入评议指标体系,为专家评议提供详细而标准的评议指南和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进一步规范评议行为。NSF的价值评议系统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遴选科学与工程学研究的黄金标准。强调利益冲突规避,在评议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检查是否有利益冲突存在,并适当引入独立机构。
我国科研项目评审基本上采取同行评议制度,对于非共识类项目的评议则进行非立项项目复议,还缺乏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和具体资助模式安排。
3.研究目标的清晰度
国外各机构都十分注重科研目标的清晰程度,并针对各类创新性项目的特点在指南中纳入一些明确要求。比如要求申请人对变革性创新项目的“创新点”进行充分表述,需要回答一些重点问题:“为什么该研究被看作是具有创新型和高风险?”“该工作对所涉及科学领域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该类项目是对其资助的最佳途径?”等,既有利于申请人充分审视自我、准确理解计划意图,又帮助评议专家更好做出初始判断。有的机构还在指南里要求在递交完整的申请书之前,先递交一份简短的项目意向书进行初审,不合格即淘汰。通过清晰的要求,着力提升项目申报效率。
我国有关基金和机构在对非共识类项目资助时,采取专家联名提请复议的方式,要求评议专家填写《非共识项目推荐表》,其中专家要回答“同行评议综合意见和争议的焦点是什么”“作为非共识项目推荐的理由(包括创新性、风险性、探索性)”。但从申请者角度来讲,缺少对自己“非共识”研究项目的自我审视及变革性创新的实质判断。
相关启示与建议
为进一步降低变革性创新项目在同行评议中的“非共识”现象,鼓励和宽容科技创新,强化对高创新性项目的支持,提出如下建议:
1.设立多元化的科研项目资助模式
国际上包括变革性创新计划、早期研究创新计划、交叉学科研究计划以及青年学者研究计划等多元化的资助和管理模式已取得积极成效。建议借鉴成熟做法,设立更加多元化的科研项目资助模式,鼓励创新性研发,扩大对变革性创新项目的扶持力度和范围,有效保护非共识类研究项目。重点支持重大创新性研究、学科交叉类研究及其早期研究,加大对青年科学家的资助力度。
2.提高现有指南编制的针对性
建议资助机构在支持创新性项目时,将更加明确的要求写入指南,更有针对性地设计申请书栏目,突出课题特色。如可载明“支持高创新、高风险的变革性项目”“鼓励创造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对于学科交叉项目可要求申请人填写“如何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或技术”“如何利用项目课题组成员的学科背景保证项目执行性”等;对于前沿变革项目可隐去申请者研究背景,重点要求申请者在“创新性方面”回答更多问题,比如详细阐述“该课题为何具有高创新性和高风险特点”“该课题对学科领域可能产生的影响”等,以帮助申请者自我审视和评审专家有效判断。
3.注重评议流程的精细程度
在评议专家方面,采取资助机构指定和申请人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与申请书学科领域最匹配的小同行进行评审。提交专家评阅的申请书为匿名形式,促使专家更加关注评审项目的思想与价值。在评议标准方面,建议借鉴MRC专家评议锚定法,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别项目设计适当的评议表,建立更合理的评审指标,增强“原创性”“创新性”和“研究内容和预期研究成果”等方面指标权重。在评议流程方面,可以引入二级评审制度,第一轮专家评审项目的科学性和社会价值,第二轮评审项目创新性,更好地甄别创新性项目。设立评审退回机制,避免专家评审学科领域不匹配的申请书,造成评审不公平。
4.优化完善计划官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