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方法概论范文
时间:2023-06-11 08:3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方法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的活动方式的总称”。[1]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课程不同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法学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要达到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某一项法学原理、法律规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思考法律知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法学理论解决法律实际问题。要达到此教学目的,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一切的完成有赖于合理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法学概论》教学中几种教学方法的贯彻和运用。
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法学概论》中的法学理论知识理论性强,教学中多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法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着重联系当代中国法治的实际,教学中不回避中国在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明白:我国法学的研究起步晚,法治建设也还刚刚开始,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法治建设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要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同时要联系中国法制的建设和发展,对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让学生了解到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巨大,令世人瞩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用学法、懂法和守法的实际行动为推动中国法治化进程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用典型案例的分析辅助教学
《法学概论》中的部门法知识的学习,因为课时有限,涉及的法律知识面广,在教学中多选用典型案例的分析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用案例辅助教学,具有灵活、直接的特点,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启发学生思维,学生更易接受,对深入巩固教材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能起辅助作用。
(一)案例辅助法律知识的讲授的首要环节是选好案例。
首先必须针对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选择案例,以利于学生对重点与难点的把握;其次,必须和教学要求、教学目的相吻合。《法学概论》是针对非法律专业学生开设的,案例不能太难,在挑选案例的时候,要求案情简单、短小,不能太复杂,学生要花长时间才能把案情搞清楚的案例不得选用。此外,选择的案例不要涉及多个知识点,以只涉及一个到两个具体的知识点为宜。
(二)案例辅助法律知识讲授的关键是对案例的运用。
对案例的运用一是要通过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或者要求学生对提出的问题通过思考引出新知识点,这样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他们的思维,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所学知识。二是要运用典型案例例证法律原理。教材中很多理论知识都用一些法律术语叙述,教师如果纯粹地用理论解释理论,学生就会觉得生涩难懂,使用事例例证法律原理和法律规定,可以把枯燥无味的法学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用例证解释的法律理论。三是要通过案例分析比较容易混淆的法律现象或法律术语。教材中有许多法律概念或法律规定单一从字面上来看,不易理解也不易分辨,学生很难接受。如果能结合案例的分析和比较就能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有关知识,在比较中准确掌握。如对民法中一般侵权和特殊侵权的讲解,分别辅以一个案例,并对二者进行比较,这两者的不同点就十分清楚了。
案例辅助法律知识的讲授要特别注意几点:首先,对案例的处理要突出一个“疑”字,要求学生读懂案情,在读懂案情的基础上明确案件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引导,要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上。其次,必须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和看法。在案例讨论中往往有的学生很积极主动,有的学生则被动,不思考、不发言,教师可以单独提问这类学生。最后,教师要依据相关的法学原理和法律规定,对案例进行分析并给予答案,因为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后,往往会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教师必须进行归纳和评判。
三、加强师生互动
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2]我国高校教育的教学模式在上个世纪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的讲授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便于教师对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其弊端是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认知,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只是很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课本知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法学概论》课的特点是概念多,原则多,尤其对法律规定的辨析和理解,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除了对学生不易理解和把握的知识点讲透以外,任课教师应特别注重课堂讨论,采用师生互相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所提的问题应尽可能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围绕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以问题导入讲解和讨论有助于激发学生自动的学习兴趣或好奇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领悟与吸收的情况,可以使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结果的信息反馈,及时补充教学内容。
四、渗透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学生心智得到发展的过程。学校教育如果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情感将是残缺的。教学活动应该在民主、平等、亲切的氛围中进行,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科知识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并把这种情感适时适当与课堂教学巧妙结合,从而达到学科知识与情理交融的教学境界。《法学概论》中的法学原理部分是纯理论性的,在讲授时应该适时适当渗透感情因素的教育,比如在讲到法律意识、守法、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等理论问题时,作为教师此时应该既像父母又像年长的朋友,教育学生要学好法律,提高法律意识,结合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例,语重心长地教导学生必须懂法、守法,远离违法和犯罪,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法学概论》中的部门知识的学习可穿插的事例和可渗透的感情因素更多,如讲授到婚姻法时可以和学生们讨论大学生在校期间即使具备了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条件,但结婚会给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不利的因素,以朋友的口吻劝导他们仍以不结婚为宜。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情感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所传授的知识和信息,主动去学习、探索。
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做样的,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本章本节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一种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要求高校大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何采用能真正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作为教师必须教而不厌,学而不倦,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自主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课程改革、理论方法、研究对策
1、课程改革的适切性、进步性和正义性。
课程改革的适切性。列宁曾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人的发展需要以及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变化,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课程改革若要持续进行下去,就要始终围绕这个中心而变化。
课程改革的进步性。看课程改革是否具有进步性,要求我们要在历史的进程中评价某次或某项课程改革的时代性与先进性,通过和以往的课程改革进行比较,若新的课程改革解决了过去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发现了新的尚待解决的问题时,则可以证明这一课程改革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课程改革的正义性。正义,通常又称合理、公平、公正,它是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和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评价一项课程改革是否具有正义性,一是要看课程改革的程序是否正义,二是要看课程改革的结果是否正义。
2、我国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变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之道
在教学变革的过程当中,构成实践者教学活动内在依据的“教学习性”具有稳定守成的基本特征,这就使得日常教学实践倾向于延续而不是变革。教师受学校管理制度规约的影响,在原有基础上改造其教学习性所必须的教学生活经验,学校管理制度所实际强化的始终是使教师延续其教学习性。
目前课程改革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在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教师使命的交互缺少有效性,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与体会,却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自主建构,却忽视教师的价值引领;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却忽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如果专任教师仅仅是一种教学行为、活动形式的改变,而缺乏实质性的课程与教学理念或精神变革的支撑,那么至多只能产生形式模仿的变革与创新。
课程改革需要确立合理的思维方式来处理课程改革与教学延续之间的矛盾。针对课程改革与教学守成的矛盾,“中庸”的思维方式至少提供了如下启示:首先,课程改革的启动和设计要有一种“自我节制”的心态。其次,任何课程改革必然存在诸多的“两端”矛盾,主要矛盾是人为的课程改革要求与教学的保守稳定倾向之间的关系,所有参与课程改革的主体对此都必须有清醒地认识。再次,课程改革需要追求“恰如其分”的状态,对改革环境中纵横交错、两极背驰的各种力量要有高度的警觉,并且要因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案,以求得改革的实际成果和效率。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需要在考虑实践条件的背景下展开全面必要的理论创新;课程改革需要在尊重本土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汲取全球化的课程文化;课程改革需要在转变培训理念的基础上实现教师培训先行与持续跟进。
3、课程改革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
文化是“特定群体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它表达了特定群体认知世界的共同方式,包括态度、价值观及其影响行为的信仰。”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文化的变革,人们并不一定都按照新的文化形式要求在价值认识与判断上采取一致的看法,他们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造成了思想与行为、观念与现实的冲突。在文化冲突面前,如何实现各种型式文化的有效整合,采取适当的文化政策,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这是值得我们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课程改革就是文化的变革,作为文化变迁表现形式之一的课程改革,它追随着文化变迁的道路而发生变化,其中必然影响并带来文化的冲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具体表现为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面对各种文化冲突,我们应当吸收、借鉴国外课程理论及其实践过程中的有益成分,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国情和民性进行有机融通和实践的再创造,采取积极、有利、合理的文化政策,实现各种文化形式的有机整合,以便在真正吸收和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地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我国课程改革的内在发展需求。
对于任何一项改革来说,从课程生态的角度看,需要适宜的条件和环境才能使其运行和实施。对于以应用型为主的专业课程来说,是一次价值取向上的改革、是一次重建式的、革命性的转变。它需要富有创新性与实践性的文化理念来支持。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它体现了课程文化的一次重要的转型与创新,标志着课程政策观由专治向民主管理的取向转变,课程价值观由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的取向转变,课程内容观向多元的选择取向转变,课程实施观由忠实取向向缔造取向的转变,课程文化观向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取向转变,课程生态观向回归生活世界的取向转变。
4、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力与影响力
改变课程在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应当注重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以形成正确的方向感和价值观。
改变课程实施应当倡导学生自主创新、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以及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性和实用性,总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改变课程结构应当处理协调好学科类别、科目种类和发展方向之间的关系,根据需求整体设置相应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相关的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专业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的体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综合性和均衡性。
改变课程评价的筛选与区分功能应当准确的把握度的原则,发挥以评促教、评建结合的方针和政策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和教学实践的改进功能。
通过对专业课程改革的理论方法与研究对策的深入分析与试行,最终加强以应用型专业为主的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与评估工作。
参考文献:
[1]阎亚军、周谷平,《对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2]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篇3
【关键词】TRIZ理论;创新;程序设计;教学方法
0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创新问题解决理论是前苏联发明和创造学家G.S.Altshuller 在1946年创立的,“TRIZ”是其俄文单词(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elskikh Zadatch)的首字母。目前TRIZ在创新设计、创新教学、创新科研等方面得到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阮汝祥 [1]和高常青 [2]在TRIZ的理论和发展、应用等方面做了详细的研究;江敏[3]和卢惠林 [4]在计算机课程中具体如何应用做了深入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一般都是针对TRIZ理论本身的研究,或是对程序设计类专业课研究,很少对计算机程序设计公共课程的研究,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程序设计类课程作为一个学生必修课,它不像计算机专业学生要求那么高,设计的程序也不是特别深,只是与自己所学专业有效结合,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计算机素养,所以更体现出需要创新思维的深入挖掘。本文将TRIZ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将其应用到计算机公共课程素养教育中,为培养具有计算机素养软件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一条辅助途径。
1 TRIZ理论的创新思想
TRIZ的含义是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经过50多年总结出解决技术矛盾所遵循的创新原则,建立起了一整套实用的解决发明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体系――TRIZ理论体系。TRIZ理论体系[1]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分析与建模方法;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冲突解决原理。
TRIZ理论的创新方法指的是解决冲突的原理,最终建立了包括发明原理、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和标准解在内基于知识的逻辑方法。在利用TRIZ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将问题建模成TRIZ模型,然后利用TRIZ理论提供的方法和工具,找出该问题的普适解,再根据实际的情况和环境,最终将普适解转化为领域解或特解。
2 程序设计教学传统模式
程序设计课程长期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以一种高级语言(如Visual Basic或Visual C++)的语句体系为脉络展开教学,详细地讲解其语句、语法。教学通常采用整堂灌输书本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无味,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学生每学习一个语句只需要做一些与该语句有关的习题,学生很少动手实践。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模式化、绝对化,有没有其他途径或思路,存在哪些不确定因素和各种选择的可能性等。
3 TRIZ理论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中采用TRIZ理论中发明式教学,将本课程与专业特色相结合,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并对他们的思考结果给予鼓励,培养他们思考的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得课堂教学在动态思维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1 基于TRIZ 理论进行发明式教学,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采用TRIZ理论,将本课程分为几个关键点,对关键点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的主要方法有:
3.1.1 采用基于专业特色的案例教学法
1/4时间教师传授该知识点,使学生在理论上产生认知。
1/2时间教师与学生互动式解决问题,本专业实际应用在哪些方面,如何应用,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等等。
3/4时间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练习完成问题分析和求解过程,并有效地举一反三。
最后学生自己梳理、总结、提炼知识,并归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教师进行适当调整。
3.1.2 采用综合作业(项目)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TRIZ理论认为,对问题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的解决,作为程序设计类课程,其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程序开发能力,所以在程序设计课程中,所谓的“冲突”,就是如何培养学生根据实际专业特点,学以致用中的项目开发能力,提高实战能力,即项目教学法[5]。在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开发,完成整个的开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等等,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创新空间,在实际项目中培养和鼓励学生发散性的、创造性的设计。
3.1.3 进行创新思维技法和思维方法的训练
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可以让学生相互启发,激发他们的联想思维、想象思维、灵感思维, 进而得到创新的成果,然后再进行拓展,使学生在视觉、感性认识得到充分利用,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3.2 TRIZ理论ARIZ算法的实践教学,强化实训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穿插TRIZ理论的ARIZ算法实践教学,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改革:
3.2.1 课程设计和实验内容的改革
将实验课程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训的开设,加入自己的创新思维,才能完成实训内容。这个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这些实践课程采用兴趣组合、团队合作、相互帮助和启发的方式,对现有的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3.2.2 实验考核方案改革
采用上机自主学习系统,对每个实验项目按知识要点分配分值,为每个实验项目配置评分程序和测试数据,在实验课结束前10分钟对所有学生的提交的程序进行快速评测,生成评测结果报告,报告中详细记录每位学生的得分情况以及每题完成情况。这种实验考核方案不仅将教师从低层次的批改实验报告等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增强了批改的准确性,降低教师重复性、简单性工作量;而且在分数驱动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出勤率达到 95%以上,提高学生了动手编程能力。
3.2.3 积极开设第二课堂, 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
基于TRIZ理论的问题解决过程, 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 是运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过程,具体环节的思考又充分利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结合各个学院专业特点和教学优势, 程序设计创新实训联盟,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构建第二课堂, 供学生在课余进行创新活动。
4 总结
经过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我们认为要破除旧的教学体系,需要用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方法组织教学,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认知特点、认知心理、学习模式。提出基于TRIZ理论培养创新能力,TRIZ理论不能直接提供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 将通用解转化为特殊解是有效运用TRIZ理论的关键。用先进的程序设计理论指导程序设计教学,在教学中加强编程算法、逻辑思维和编程方法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阮汝祥.TRIZ理论与创新方法[K].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
[2]高常青,黄克正.由TRIZ理论的通用解求问题的特殊解[J].中国机械工程,2006(1):84-88.
[3]江敏,花丽.TRIZ理论在We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23):5641-5644.
篇4
选修课程主要是,为进一步地拓宽博士研究生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培养能力而设置的课程,除设置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外,还应要求研究生选修部分跨专业或跨学科的课程;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主动关注和了解学科的进展,还应开设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性质的课程。我国大部分大学按照跨学科的原则设置体育学选修课程,以体现选修课程的多样性特征。
从我国12所院校博士培养方案看(表7),不同的二级学科在选修课程内容侧重不同。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作为体育学一级学科培养单位,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具有灵活性,北京体育大学在博士生培养方案中,提出选修的指导原则,要求选学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相应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新思维新方法,以丰富和扩大知识面,提高科研能力,根据本专业和研究方向需要,学校又无力开设的课程,博士生可到有条件的外校选学1~2门相关课程,博士生的课程选择自由度大,从具体选修的课程分析,课程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上海体育学院选修课程通过体育科学技术前沿探索专题讲座形式完成2学分,每个学生至少参加4个专题讲座,经导师批阅合格后,才能获得学分。
表7 我国12所院校体育学博士选修课程设置情况一览表
选修课程名称
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育社会学理论、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学校体育
学、体育管理学、运动解剖学、计算机、体育统计、体育测量、体育科研方法、逻辑学、导引养生功、第二外
语、生物实验课、外聘专家讲座、可外校选学1~2门相关课程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科学技术前沿探索专题
华东师范大学
运动生理学、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运动营养与促力辅助剂、第二外语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导论、体育科研方法论、逻辑学、运动训练学、体育统计与SPSS、国内外前沿知识专题
苏州大学
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学、分子免疫学、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医学文献检索、
社会研究方法选讲、运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华南师范大学
管理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经济学概论、文化学概论、社会心理学概论、哲学史、休闲娱乐概论、体育原理
清华大学
根据研究课题需要,选修校内其他研究生课程
山西大学
体能训练、体育教学论、神经生理学、体育实验设计方法、运动选修
河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研究、健身理论与方法、运动生物力学科研方法、跨学科选课(2门)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实验研究设计与方法、网球运动、高尔夫球运动
北京师范大学
8次前沿讲座
浙江大学
国际体育体制比较、休闲体育文化、国际体育资本的投融资策略、国内外体育法案例分析、体育市场营
销策略和策划、行政法学、项目管理
综合性大学体育学博士点选修课程设置具有其特色。例如福建师范大学侧重工具和方法类课程,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苏州大学开设了拓展研究生知识的社会学、经济学和生物学课程和提高科研能力的方法类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网球运动、高尔夫球运动等有利于博士生未来社会交往需要的课程;华南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开设了涉及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哲学等跨学科的人文社会学课程,扩大学生的视野,体现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资源优势。
总之,我国体育学博士选修课程的设置以跨学科为原则,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资源优势,设置符合博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选修课程。
4.4 课程学分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2001]1号文件)指出:“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实行弹性学制。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具体由培养单位自行确定,允许研究生分段完成学业,并规定学年累计在校的最长年限”[10]。就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而言,一般有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和学分制3种。从我国12所院校体育学博士培养方案可见,除了北京师范大学没有实行学分制外,其他的大学都实行学分制,这不仅有利于博士研究生教育个性化的发展和培养,有利于研究生教育多样化管理模式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国际、国内校际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相互交融、学分互认,加速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学分制的完善是时展的召唤,学分制具有弹性学制的优点,也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图3可见,我国11所院校博士研究生所修规定总学分存在差异性,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所规定的学分最高,分别达26学分和23学分,华南师范大学规定学分最低,为12学分,其他大学的规定学分一般控制在18学分左右。在不同大学的课程体系中,不同模块课程学分的分配也存在差异。在公共课程中,我国体育学博士外语课的设置大部分为2~3学分,但是上海体育学院的外语课程学分为9学分,占所修学分的39.1%,山西大学把第二外语作为公共基础课,而东北师范大学的外语课程学分为3学分,占所修学分的16.7%;在专业学位课程中,河北师范大学开设4门课程12学分,占所修学分的63.2%,浙江大学只开设体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1门课程2学分,占所修学分的11.8%;在选修课程中,北京体育大学选修课程学分为12学分,占所修学分的46.2%,苏州大学开设了9门18学分的选修课程,浙江大学开设了7门选修课程11学分,东北师范大学只开设了3门选修课程7学分。选修课程是学分制的基础,没有健全的选修制,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课程的选修化是世界课程发展的趋势,符合我国体育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要优化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减少必修课比重,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为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创造条件。
附图
图3 我国11所院校体育学博士课程总分设置状况(学分)直方图
篇5
关键词: 精品课程 中医药学院 精品课程建设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明确指出,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
结合我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学实际,我们认为精品课程应该有鲜明的课程特色;一流的教学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体系、一流的教学管理。我校自2006年“概论”精品课程建设以来,主要进行了以下有益探索。
一、 多方努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育部在通知别指出,“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稳定、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既重视团队合作,又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施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
第一,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准入制度。一是对新进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团队精神、学历、知识、年龄、专业学科背景和科研能力提出明确标准,进行全方位考察,层层把关,一票否决,宁缺勿滥;二是对新进教师教学能力进行实际考察,由人事部门、教务部门、系部专家和教研室组成考察团,对新进教师进行三次岗前试讲考察,不合格的进行淘汰。这样严格把关保证了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为建设高水平教师梯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师资培养培训制度。我校是中医药为主的医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资源有限。而且直接反映改革开放成果的“概论”课程内容更新快、变化大,所以,应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工作,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完善培训体制,拓宽培训渠道,采用多种培训形式,是师资建设的中心环节。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重要措施。
一是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个优势,扬长避短,多方合作,不断提高“概论”课程师资水平:借助我校和国外联合办学的优势(目前我校和日本已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每个院系每年可向日本派出1名访问学者),课程组利用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争取到进修名额,派出访问学者到日本进行半年的脱产学习,开拓了“概论”课程教师的视野;同时和武汉大学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面有突出优势的部属重点大学展开交流合作,派出访问学者,参与他们的教学科研,聘请他们的知名专家为我校的客座教授,定期来我校讲学,提高我们的教学科研水平。另外,还积极参加省内外“概论”课程相关学术交流、教学研讨活动、短期培训,以激发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开展交流,共同进步。以老带新就是老教师对新进教师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是迅速提高新进教师岗位技能的重要途径。课程组建立以来一贯坚持完善的“传帮带”制度,使新老教师教学相长、互相切磋、共同进步,成为加强师资建设的传统。
三是有计划地组织课程组教师交流考察。由于历史原因“概论”课教师外出学习、参加会议、访问、观摩的机会很少,我们利用新课改的大好形势,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申请到专项考察资金,使教师有机会身临其境地感受新形势下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时代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是核心因素。教学内容建设指的是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前沿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和利用团队的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反映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是正确处理“概论”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与呼应关系。“05”新课改方案中的四门课程是一个整体,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原理》课为了解和把握“概论”课所讲的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奠定理论基础;《纲要》课是为了解和把握“概论”课所讲的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奠定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基础》课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在这四门课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中,“概论”课是核心。但这并不是说其他课程就可以取消。毫无疑问,作为一个整体性方案,我们要研究和考虑其他几门课的教学内容,既要根据“概论”课程的要求设计教学体系,又要避免和其他三门课程重复和冲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的和谐发展。
二是重视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三进工作。“概论”课是讲授中国化的的,是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这个理论体系还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些最新理论成果未必能在教材中得到及时反映,要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前沿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的最新成果,提高“概论”课的时效性,就必须高度重视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党的最新方针政策的三进工作。
三是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调整和组织教学内容。建设“概论”精品课程,必须把它作为一门开放的课程,授课内容并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变化加以灵活调整,才能提高时效性和针对性,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每当社会有重大事情发生,中央有要求,或学生有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时,我们都会及时组织老师进行集中研究讨论,根据需要调整教案,组织教学内容,形成了既稳定又开放的辩证统一的教学内容,获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解放思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增强“概论”教学的教学效果。
一是解放思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一直以来,在“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单向“灌输”,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授课内容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如果这些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改变,教学的实效性就不会得到提高。我们从中医院校学生的特点出发,创新“概论”课程教学模式。一方面,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概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启发式、研究式、体验式教学,调动教师、学生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整体教育合力。
二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重视教学方法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能力发展。恰当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增强教学效果是我们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除传统的讲授法以外,我们还尝试使用提问、辩论、讨论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法和实践锻炼教学法;解决问题的研究式教学法,以及形式多样、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法等在内的多种教学方式。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把学生的“听、看、读、讲、写、思”六种机能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我校“概论”课成为一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效果显著的精品示范课程,极大地增强了“概论”课的教学效果。
三是改革考试方法,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随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传统的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概论”教学的需要。为此课程组不断探索改革考核方式,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结合,把开卷和闭卷相结合、课堂考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等,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实践成绩等结合起来,既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
四、一体化设计多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05”新课程改革一项重要的举措是教育部组织全国权威专家编写统一示范教材,精品课程教材应该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我们在选用国家规定使用的统编教材的同时,结合中医院校的教学实际,积极编写系列配套辅导教材。
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动员组织“概论”课主讲教师利用假期集中学习、分工合作,对统编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学习讨论,特别是组织编写了紧密结合中医科学发展案例分析等辅导教材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
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课程组在学校正值新校区建设、资金困难之际仍然申请到专项经费购买教育部和兄弟院校的教学资源库、全程录像等在内的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辅导教材体系,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形式的需要。
三是突出教材体系的交互性。我们在对“概论”网络精品课程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的同时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网上反馈机制和网上交流平台,使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够交流沟通,课程组教师通过这些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
五、立足于地缘和中医优势,打造鲜明的课程特色
篇6
[关键词]表面技术 教学方法 科研能力 创新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149-02
在传统工业生产及新材料研发领域,表面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材料表面技术概论课程已经成为许多高等院校金属材料、焊接、材料成型与控制、材料加工工程等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材料的表面基础理论、表面涂层技术、表面涂层设计及表面质量检测技术等。这是一门所学内容可直接面向工业应用的专业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毕业设计和将来从事的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
该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是同学们学完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等课程后的延伸课程。本课程授课内容虽然理论性不强,但涉及知识面广,包含了工业生产及科研中所能用到的各类表面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针对这一特点及授课对象的知识储备程度,作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材料表面技术概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并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
一、科研与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学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和依托。科研能够让高校教师熟悉本学科的最新进展,有助于革新教学内容,反哺教学,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1]高校教师如果不开展科学研究,知识更新慢,授课内容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就难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创新能力培养也就成为空谈。[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及时地将表面技术领域的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工艺充实到教学内容中,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进入实验室,成为老师的科研小助手。
山东科技大学材料学科在表面技术领域具有突出特色,拥有“山东省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研究中心”和“山东省耐磨耐蚀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硬件设备方面,拥有火焰喷涂、电弧喷涂、等离子喷涂、等离子熔敷、激光熔敷、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微弧氧化等完善的表面技术实验设备,在师资队伍方面,拥有专业从事涂层技术和涂层材料开发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组成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本课程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利用业余时间辅助老师承担部分科研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每年组织一次面向学生的科研立项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爱好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承担部分小的科研课题,将课程学习与科研立项活动结合起来。在课题进行的过程中同学们协助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制备样品,分析检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科研论文或申请专利。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提高了对材料,特别是对表面技术的专业兴趣。
二、巧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水无常态,教无定法。在材料表面技术概论的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授课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觉的学习和思考。以热喷涂章节的教学为例,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火焰喷涂、电弧喷涂和等离子喷涂三大部分,共安排8个学时的教学时间。由于在大学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实验偏少,动手机会偏少,不清楚所学知识能够应用在哪些领域,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学校实验条件,安排了4个学时用于课堂理论教学,其中2个学时讲授热喷涂原理,2个学时讲授热喷涂材料及其应用。让学生对热喷涂技术原理、热喷涂材料有了全面的了解后,再安排2个学时的时间在实验室现场教学,主要内容包括参观、讲解火焰喷涂、电弧喷涂和等离子喷涂设备,演示喷涂过程;选取在工业和科研中应用到的典型热喷涂产品,给同学们讨论、分析讲解。如高炉风帽的热喷涂防护,首先给同学们分析高炉风帽的工作环境:风帽端部深入炉膛内部,工作温度在1400℃左右,承受炉料的冲刷作用,指出高温下炉料的冲刷作用是造成风帽失效的主要原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提出对防护涂层的基本性能要求:抗高温冲刷性能好,导热性差,具有热障功能。然后再提出问题:具有这种特性的涂层材料一般是什么,是金属、金属陶瓷或氧化物陶瓷吗?让同学们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氧化物陶瓷如Al2O3、ZrO2抗高温性能好,导热性差,可用于高炉风帽的表面防护涂层,这类涂层材料熔点高,一般采用等离子喷涂工艺制备涂层。采用这种现场参观、演示、讲解、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最后2个学时为热喷涂实验,由老师预先准备好标准规格的钢板,热喷涂材料,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热喷涂前处理(主要是喷砂粗化)、喷涂、涂层质量检测等工作。通过这8个学时的学习,同学们对热喷涂技术、设备和热喷涂材料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章节可以采取预先布置任务、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在中间主要起到组织、引导和协调的作用。如在讲述电镀和化学镀这一章节时,可采用任务驱动法。老师在讲述完基本知识点后,给学生布置系列探究性学习任务,5-6人分成一个小组,指导学生通过学校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渠道查阅文献资料,如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查阅中文期刊、学位论文以及会议论文,通过Elsevier、SpringerLink、EBSCO数据库平台查阅和下载英文论文等。各个小组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查阅相关论文和信息,然后进行筛选、提炼、归纳和分析,完成综述性报告,并做成ppt形式,每个小组轮流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和讲解。通过这种任务分配、查阅资料、信息检索与提炼、整理报告和汇报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部分同学还能在整理和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和看法,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设计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长期以来,材料专业基础课程辅助实验多数是验证型、演示型实验,由实验老师讲解实验内容,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及实验指导书上规定的内容、方法和步骤机械的完成实验内容即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自主设计和创新的地方较少。著名的美国教育家布鲁纳雷曾说过,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开设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去验证一些已知的结果,而是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材料应用或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开阔视野,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3]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合理设计课程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对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我校材料学科以表面技术为特色,拥有包括热喷涂、物理气相沉积、微弧氧化、喷焊等较为齐全的实验条件,为本课程实验的设置和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本课程教学中,设置了4学时的标准实验课程,以验证性为主,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表面技术试验设备,为创新性实验做好准备。在本课程进行到中期的时候,给同学们布置创新性实验任务,内容可广泛选用在生活、工业或科研中遇到的,和表面技术有关的课题,如钢结构的长效防腐、高速公路护栏的防护涂层技术、门把手的装饰及防腐涂层技术、家用碳钢自来水管的防锈技术、水轮机叶片的抗冲蚀涂层技术、机械传动齿轮接触齿面的表面强化技术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组选择合适的题目,设计涂层工艺和涂层材料,并制订详细的实验方案,经指导教师审核后进入实验室,自主进行实验。为了确保该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指导教师应做好实验进度跟踪和管理,做好实验安全培训,合理安排、协调公共实验设备的使用时间。对于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难题,要及时的给予提示或协助解决。实验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实验报告作为评分依据。通过创新性实验,学生经历了查阅、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及实验数据分析等过程,熟悉了科研工作的基本环节,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四、结束语
在材料表面技术概论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鼓励同学们进入实验室,协助老师承担部分科研工作,加强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创新性实验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尤其是创新性实验的设立,和传统专业课程辅助实验形成了良好的互补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材料表面技术发展迅速,涂层新材料、新工艺革新非常快,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及时更新授课内容,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跟踪表面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科研能力。
[ 注 释 ]
[1] 黄秋燕.教学型地方高校遥感课程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08(5):74-76.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学概论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6-01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文学概论一直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它是学生学习文学课程的理论基础,也是学生将来从事文学研究和实践的基石。然而,作为高职院校为数不多的文艺理论课程之一,文学概论的教学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面对着高职院校培养实践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文学概论这门理论性的课程就很容易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如何把文学理论教学同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使之真正起到文学与思想启迪的作用,就成为了文学概论教学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且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比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略差一些。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必然要有自身的特色,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不然,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听听课,背背概念,很难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运用文学理论去指导实践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作家与文学家的存在形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各种内容和体裁的文字形式,对传统文学理论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在这样一种新的文学语境下,文学理论的照本宣科就显得有些刻板和不合时宜了,学生不愿意接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笔者依据对高职院校学生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提出了几点关于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下面就简单谈一下改革的方法和方向。
1 有步骤地进行文学理论教学,由浅入深
文学概论课程涉及到的概念、术语比较多,有些理论也比较抽象,不太容易理解,如果教师只是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根本接受不了,即使为了应付考试,全部死记硬背下来,也并没有真正理解,很快也就忘记了,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高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不必教条地按照教材编排顺序依次进行,可以先选取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理论,比如文学体裁、文学形象等,结合具体文学作品的实例进行讲解,等学生掌握了之后,再引入比较深奥的部分,比如文学创造和文本接受理论等等。通过这种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文学概论课程的排斥和畏难情绪会减少,会觉得文学理论也并不是那么抽象和遥不可及的,学习的兴趣也会得到提升,并试着去理解文学概念和理论。以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学习文学概论,才能够真正有所收获。
2 结合当代文学发展的新动向,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都是来源于实践的,是对现实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和提炼。因此,在进行文学理论讲授的时候,教师要用具体的文学实例来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文学现象,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本身,这样才能进一步用理论指导实践。文学理论教材中的文学现象和例子,更多的来自于文学经典,这样的例子虽然更为典型,但可能并不是学生们熟知或者感兴趣的。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当代文学的发展也有很多新的内容和方向,学生们可能对网络作品或者流行的当代作品有更多的了解和兴趣。网络作品虽然良莠不齐,但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艺术形态,也并不一定要完全被排斥在文学研究的视角之外,教师可以适当选用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的实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用理性的方式来看待文学现象。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以推荐他们阅读一些学术前沿的文艺理论研究著作,开拓思路,培养科研意识。
3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拓展教学空间
在高职院校的文学概论课堂中,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课堂内容和空间的好方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利用PPT课件演示,可以省去老师抄板书、学生记笔记的时间,丰富的图片资料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加深印象,一些抽象的理论也可以用图表等形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影音资料,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文学理论来分析影视作品等等。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文学概论的教学,会给课堂带来更多的活力,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活跃起来。
4 注重教学过程和阶段考评,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以往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评价,往往都是以期末考试的考评成绩为准,一张考卷就决定了对学生的最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还是有很多弊端的,学生往往存在前松后紧的情况,平时不注意学习和积累,到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许多理论和概念只是匆匆背诵一遍,应付考试,考试过后就全都抛在脑后了,最后什么印象也没留下。其实,教师可以把测评成绩分散到平时来进行,通过一些课堂小测验或者让学生写读书心得和体会的方式来考评成绩,这样就会督促学生把功夫下在平时,还可以灵活运用学习到的理论,边读书,边思考,教学效率也就会相应的提高了。
总之,要想提高高职院校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就要广开思路,积极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 邴波.探索与拓展中的“文学概论”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1(23):141-142.
[2] 张利群.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更新[J].梧州学院学报,2008(5):78-82.
[3] 梁爱民.在观念更新和理论创新中改革“文学概论”教学[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83-87.
篇8
【关键词】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医学概论;建设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来,我国众多医学院校都推进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深入开展网络教学以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的水平[1-4]。我校根据招收的各个非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这些专业学生专门开设了医学综合课程,以便这些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医学相关知识,为他们以后能在医学院校、卫生行政机关、防疫机构、医院、司法机关等部门从事管理、教学或者研究工作等打下基础。为此,于2009年成立了医学概论教研室。教研室成立之初,承担的是《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而《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内容由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生来负责教授。至2013年,这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即现在我们教授的《医学概论》。本教研室自成立以来,积极响应学校的大力开展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设的政策,先后在我校教务系统网站上对《基础医学概论》和《医学概论》两门课程进行了构建,并不断的优化和完善。目前,在我校教务系统网站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既有《基础医学概论》,也有《医学概论》,现主要以《医学概论》为例讲述本教研室课程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设情况。
我校使用的THEOL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具体到每门课程,主要包括了课程管理、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三大版块。
一、课程管理
该部分包括了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和课程通知几个方面。
在课程介绍一栏中,我们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归纳总结出了较统一的主要教学目标和主要教学内容,再加上课程类型、学时和学分、教学方式以及教材和参考书目等,让学生在一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能够对《医学概论》有一个初步的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我们针对市场营销、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公共事业管理、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及卫生信息化等每一个非医学专业都制定了相应的符合其专业特点的教学大纲。鉴于我们医学概论课程除了有144学时的理论授课以外,还有60学时的实验课,我们又把教学大纲分为了《医学概论》教学大纲和《医学概论》实验教学大纲。通过从网站上浏览《医学概论》教学大纲,可以使同学们掌握即将要学习到的课程内容的具体到每一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知道哪些知识点是需要记忆的,哪些是需要理解的,这些知识又可以应用到哪些方面。而《医学概论》实验教学大纲则把每一次实验课的内容和目的要求进行了明确的概括,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进行操作实践。
另外,在教学日历一栏中,我们把整个学期的授课安排(理论课和实验课都包括)、每一章节所用学时和授课教师等一一列出,使学生轻松掌握《医学概论》课程一个学期的授课进度,并据此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我们每位授课教师都在教师信息一栏里认真填写了个人教学和科研情况等,方便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师答疑或讨论科研问题。而和课程教学有关的一些通知我们都在课程通知一栏中,使学生能及时获知理论授课教室及实验室地点和时间等教学信息。
二、教学资源
《医学概论》课程是把医学相关基础课程及临床课程中的核心知识进行了融合和精简优化后,分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及神经系统等人体的九大系统进行讲授的,授课时也是分教师分系统的,所以在建设教学资源这部分版块时,我们是把每位授课教师负责的那部分的所有多媒体课件和教案收集在一起,按《医学概论》教材上的章节顺序一一上传至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同学们可以很方便的浏览和下载,帮助学生预习或复习课堂讲授的内容。同时,我们还根据每章节的讲授重点和难点,有选择的录制了部分授课视频上传至教学资源版块,使学生可以在课堂授课时间之外方便的听取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尤其是课堂上有没听懂的部分,借助网络可以反复的听讲,增强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程度。
另外,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还有课程共享联盟和资源中心,这些共享的网络资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给同学们的自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三、教学活动
这一版块包括了答疑讨论、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课程问卷和个人资源等环节。
答疑讨论一栏是采用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布告栏系统)的模式,学生可以把学习《医学概论》课程中不理解的问题采用留言的形式进行提交,然后教师再就此问题进行解答。这一栏目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而且必须是持续的过程,需要授课教师付出极大的心血,但它是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加强师生互动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所以必须坚持。在课程作业一栏里,我们跟随着课堂授课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些课后思考题,以此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思维。同时,我们不断地完善试题试卷库里的试题(与期末考试试卷题型一致,包括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及在线测试里面的测试题,以方便学生巩固课堂学过的知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为进一步了解《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课程问卷栏目中设计了调查问卷表,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水平。此外,我们在个人资源一栏中上传了与《医学概论》相关的多部电子版教材和一些网络资源,使学生能够获取《医学概论》教材以外的一些相关医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建设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也收获颇多。一方面促进了教研室老师们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协作,并且在相互交流中拓宽了视野,激发了教学灵感,提升了教学水平[5];另一方面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授课老师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和学习状况,并据此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6]。但在建设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认识到了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进行完善,从而为提高我校的医学教育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建平,黄素芬.Blackboard平台应用初探[J].计算机教育.2007,(5):59-60.
[2] 梁昌镛.利用网络平台提高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144,146.
[3] 邵毅平.关于“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研究[J].科技信息.2011,(35): 422-423.
[4] 耿学慧,丁穗娟.广西医科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2):180-182.
篇9
音乐学院始建于1994年,现有音乐学(师范)、音乐表演、舞蹈学三个本科专业,拥有音乐学硕士授权点一个。有建筑风格典雅的音乐楼,音乐实验楼和现代化音乐厅及舞蹈厅、多媒体教室、合奏厅,排练厅等等。现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全套MIDI音乐制作系统、数码钢琴150架。
一、招生计划
2016年招生计划为:音乐与舞蹈学类140人(含音乐学[师范]100人,音乐表演40人),具体分省计划由我校报安徽省教育厅和有关省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二、报考条件
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报名条件且有艺术专业基础者均可报考。艺术文、理兼招。
三、报名办法
1、报名时间:江苏、山东省实行网上报名(考前三天停止报名),具体报名时间见省教育考试院及考点公布时间。
2、报名时请提供下列材料:本人身份证、考生所在省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考试报考证。
3、缴纳专业报名考试费。
四、考试地点及时间
省份
考 点
地址
咨询电话
考试时间
江苏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02583598977
2月1日
山东
山东淄博市招生考试办公室
考试地点见准考证
05332793622
2月20日
说明:考生须到户口所在省设置的上述考点参加考试,不允许跨省参加考试,同时按户口所在省的招生规定须参加省统考合格。
五、考试科目及分值
主项(65分,主项为声乐的考生,副项从器乐、舞蹈中自选一项;主项为非声乐的考生,副项一律考声乐)、副项(10分)、视唱(25分)。
注意:①考生参加考试所需的乐器(除钢琴)请自备;②参加声乐考试的考生,伴奏由考点统一安排;③考生报考中一切费用自理,食宿自行解决;④考试所需伴奏音乐由考生自备CD盘或U盘;要求CD盘U盘中只有本次考试所用音乐,考试中如发生CD盘音质不清楚或无法正常播放等问题,一律由考生本人负责。
六、分数查询
根据考生成绩及各省招生计划按一定的比例划定艺术类专业合格线,考生2016年4月中旬可在我校网上查询本人成绩及专业合格线,专业合格证不再寄发,网址:chnu.edu.cn键入考生号即可。
七、学费标准
2015年我校音乐学(师范)专业学费5000元/人·年,音乐表演专业学费7000元/人·年。以上学费属2015年标准,供参考,如有变动,按调整后的标准执行。
八、录取原则
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即在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文化考试成绩达到省划定的艺术类文化分数线,专业考试获得省统考及校考合格的情况下,由学校根据考生所填院校志愿(所报院校必须填写第一志愿)及专业志愿,按综合分(综合分=70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300*文化成绩/文化满分)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九、复查
新生入学后,我校根据招生政策和录取标准进行复查,凡不符合录取条件或有舞弊行为者,取消入学资格。
联系方式
地址:安徽省淮北市东山路100号(相山校区)
邮编:235000 电话:0561-3803276
网址:chnu.edu.cn/
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始建于1994年,拥有音乐学硕士授权点一个,设有音乐学(师范)、音乐表演、舞蹈学三个本科专业,2016年音乐学(师范)、音乐表演两专业实行按大类招生。拥有建筑风格典雅的音乐楼二座,现代化音乐厅一个,中西乐器齐备,并拥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全套MIDI音乐制作系统(价值50多万元),拥有数码钢琴67架(价值90多万元),舞蹈房、排练厅、琴房、多媒体教室、合奏教室等,设施齐全,教学条件优越。音乐学院《声乐》课程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两度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中国音乐史》课程于200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音乐学》学科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专任教师34人,教授3人,兼职教授4人,副教授12人,讲师20人,硕士14人,博士2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各1人。
二十年来,音乐学院教师教学、科研成果丰厚。近3年来,音乐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重点20篇,15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编写教材4部;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教研奖励6项,省级以上科研、教研项目7项,校级科研项目15项。
在办学过程中,音乐学院加强教学管理,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学院积极开展学术科研活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定期举办教师、学生专场音乐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音乐比赛和科学研究。近3年来,学生在各类国家、省、市级专业比赛中获奖70多人次。
近几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就业去向有高等院校、艺术团体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广东等地的中等专科学校及重点中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
音乐学(师范)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基础宽厚、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管理工作者,并且担负着向更高层次教育输送人才的任务。
主要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手风琴、古筝、二胡、小提琴、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作法、合唱指挥、民族民间音乐、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美学、音乐文献学、音乐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音乐教育学、中学音乐教学法等必修课及其他拓展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选修课程。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并具备突出音乐表演方面的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民族民间音乐概论、钢琴(普修)、和声学、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表演专业课(包括声乐、键盘乐器、中国乐器、管弦乐器、指挥、舞蹈等)、重唱、重奏、曲式与作品分析、形体舞蹈、电脑音乐欣赏与制作、电子乐器的功能与演奏、歌剧(音乐剧)表演(声乐)、艺术指导(指挥、钢琴专业)、合奏(器乐专业)、舞台艺术实践、意、德、法语语音与艺术歌曲、音乐美学(艺术概论)、音乐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音乐文献学、民族音乐学概论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
培养目标:掌握舞蹈与音乐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舞蹈表演、编导与教学的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高等院校与中小学从事舞蹈表演、教学、编导及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篇10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23-03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山东理工大学实施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专业之一,《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是该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主要培养学生认识机床、分析机床和选用机床的能力,这不仅对将要在机床行业工作的学生是必需的,而且对将要进入机械制造类企业、科研院所或与其相关的管理部门工作的学生,也是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各种机器、仪器和工具以及国防装备,都要通过作为工作母机的机床的加工才能制造出来。机床概论知识是制造业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1]。
《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跟生产实践高度切近的特点,这就要求在教学工程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结合我校多年来《金属切削机床概论》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我们在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教学改革过程中进行的若干探索进行了总结。
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
《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是让学生在学习过若干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掌握各种机床的工艺范围、传动原理和传动结构,并为学习《金属切削机床设计》和《机械制造工艺学》奠定基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现有的机床结构和教材内容进行反思、质疑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
[案例1]在CA6140A车床的进给传动链中,当车削模数螺纹时,要通过选择交换齿轮用传动比■×■×■来近似代替■;当车削英制螺纹时,要通过选择交换齿轮用传动比■×■×■来代替■[1]。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对上述近似处理进行了误差分析,发现在第一个近似处理中,?仔的近似值为3.1487531,在第二个近似处理中,英寸与毫米的换算系数25.4的近似值为25.4016。用上述交换齿轮加工长度较大的丝杠时,会产生较大的加工误差,难以满足加工要求[2]。并且交换齿轮中都有升速组,容易使齿轮传动噪声增大[3]。我们进一步要求学生对上述两组交换齿轮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近似精度。结果同学们通过文献检索及创新性探索研究,分别用单一加减法、小数值近似分数法、分离小数法、分数值相加法、辗转相除法、质因数化―约分法、质因数校正法、质因数校正乘合法、分数差值相除法、校正分数乘合法、共轭分数比重加合法、编程计算法、查表法等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对交换齿轮齿数进行了优化计算。然后同学们对不同的优化结果进行了误差比较,发现用■×■×■来近似代替■,用■×■×■来代替■近似误差最小,并且交换齿轮中不包含升速组,可以降低齿轮传动噪声。通过该过程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2]CA6140A车床主运动传动链中的低速传动路线如图1所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对如下问题进行思考:在该传动路线中,两组双联滑移齿轮中为什么有三对齿轮的齿数和为100,而另一对齿轮的齿数和为101?同学们经过创新性思考后明白了如下原理:CA6140A车床主运动传动链中的低速传动机构同时也是加工螺纹时的扩大螺纹导程机构,其传动路线如图2所示。该传动路线中的两组双联齿轮分别处在■×■和■×■的啮合状态时,可以把车削的螺纹导程扩大4倍和16倍,如果把■的齿轮齿数改成■,工人在加工螺纹时,如果使两组双联齿轮处在■×■的啮合状态,就会使扩大螺纹导程传动机构的传动比为1,跟不使用螺纹导程扩大机构的传动比相同,但因为使用了扩大螺纹导程传动机构,使得传动路线变长,加工误差变大。为了防止工人在加工螺纹时误选该条传动路线,故将Ⅵ轴和Ⅴ轴之间一对齿轮的齿数设计成■,工人如果选择了■×■的传动路线,加工出的螺纹将无法使用。通过该创新性作业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